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动物的科学常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当被问到“白天是怎样的,黑夜是怎样的”时,小朋友们回答说:“白天是亮亮的;黑夜有月亮、星星和各种各样的灯。”孩子对白天和黑夜的理解还很初步。那么,在白天我们可以看到什么丰富多彩的景象,物体和它们的影子有什么样的对应关系呢?白天人们在做什么事,黑夜里小动物又在做什么事呢?这些问题带给了小朋友很多的探索兴趣,于是我们进入了主题活动——“白天和黑夜”。
创设背景
围绕小朋友感兴趣的内容,老师为这个主题活动制作了一组好玩而有趣的教玩具,有的还设置了活动背景墙。使小朋友在玩乐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学习一些科学原理,并体会探索的乐趣。
“彩色望远
创设意图:
让小朋友了解到光线可以穿过较透明的物体;白天所看到的景物透过彩色玻璃纸看,可以被“染”成不同的颜色。
活动材料:
1.由废旧包装纸盒以及带有凹槽的积木搭成的望远镜架(高度适合幼儿使用)。
2.将薯片罐去掉底部,并在罐身划两道供玻璃纸放入的插片口,制成望远镜筒。
3.红、黄、蓝、绿塑封过的彩色玻璃纸若干,放在框内备用。
玩法:
阶段一:选择一张玻璃纸插入镜筒上的插片口,对着光线观察,看“望远镜”里的景象发生了什么变化。
阶段二:选择两张颜色不同的玻璃纸插入镜筒前后两个插口中,看看两张玻璃纸重叠后,透过“望远镜”看到景象的颜色又发生了什么变化。
活动要点:
1.幼儿是否能够运用其手部的小肌肉动作,将玻璃纸准确地插入插片口。
2.幼儿能否将两个颜色不同的插片前后对齐。
3.幼儿是否能分辨单色或者双色“望远镜”里发生的变化。
“找影子”
创设意图:
使小朋友们在了解物体与其投影关系的基础上,获得小动物生活习性和活动范围的常识。
活动材料:
1.含有飘着云朵的天空、长着绿叶的树木和漂浮着荷叶的池塘的活动背景墙。
2.贴有魔术贴的小动物影子图片,和与其相对应的彩色动物图片。
玩法:
阶段一:教师在活动背景墙上固定黑色的动物影子,幼儿根据影子将其所对应的彩色动物图片贴上。
阶段二:幼儿根据小动物的生活习性和活动范围,自己在活动墙上挑选位置固定动物影子,再把与影子相对应的彩色图片贴上。
活动要点:
1.幼儿是否会根据动物的生活习性和活动范围把影子放入相应的区域。
2.可以邀请幼儿进行比赛,看哪个幼儿贴正确的最多。
“动物对对碰”
创设意图:
使小朋友们了解光线照射物体时会产生影子,以及物体与其投影的微妙关系。
活动材料:
1.塑封过的贴有不同动物影子的手工书,以及与这些影子相对应的彩色动物卡片。
2.塑封过的贴有同一种动物不同动态下影子的手工书,以及与这些影子所对应的动物各种动态下的正面照片。
3.蘸过水的抹布。
玩法:
阶段一:幼儿先用抹布将塑封过的动物影子书表面擦湿,再利用水的张力将影子所对应的不同彩色动物照片粘在其上。
阶段二:幼儿根据同一种动物不同动态下的影子,将其与所对应的动物正面照片如“阶段一”一样配对。
活动要点:
1.幼儿是否能根据动物独特的轮廓特征来判断这是什么动物。
2.幼儿是否能分辨出同一种动物在不同的动态,以及处于不同角度观察时的差别。
反思
幼儿园的科学探索活动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制作的教玩具也要具有趣味性和可操作性,能够培养幼儿的好奇心、探索的意识和兴趣。可能不会在第一、二次时就能达到教师的预设目标,但我们要在给予他们丰富活动材料和适时帮助的同时,学会观察和等待;让幼儿通过一次次的游戏与思考,在潜移默化中习得一些科学原理,这将是一个充满收获的过程。
本班大多数幼儿都喜欢上幼儿园,并逐步能够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初步建立了在园的一日生活和学习常规,学会收拾玩具,将物品物归原处。喜爱参加户外体育运动,许多幼儿内向的幼儿性格变的活泼开朗起来,喜欢与同伴交往。但与此同时很多孩子还存在着一些情况,在家表现为任性,倔强,爱发脾气,依赖性强,以自我为中心,爱听好话,不愿意自己吃饭,挑食者较多,情绪波动比较利害,需要老师更进一步的教育与关爱。同过近一个月的与家长接触,发现我班部分家长比较重视早期启蒙教育,经常带幼儿外出增长知识,个别幼儿已在家进行早期阅读,有一定的可塑性。但仍有个别家长不重视早期教育,这就需要教师耐心的做好家长工作。
二、班级工作总目标:
认真学习新《纲要》,领会纲要精神,抓好新生入园的各项教育,培养幼儿初步的自我服务能力及良好的行为习惯,增强目标意识,引导幼儿活泼,愉快地在幼儿园生活,逐步加深对幼儿的情感。注重家庭,幼儿园与社会教育的一致性,切实做好为家长服务工作,共同为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三、五大领域教育目标:
(一)健康:
1、喜欢上幼儿园,有自己的朋友,乐于参与集体生活。
2、初步养成独立进餐的习惯,保持桌面整洁,建立餐后良好的卫生习惯。
3、能安静入睡,培养幼儿整理衣物的良好习惯。
4、了解一些简单的安全常识,培养初步的自我保护意识。
5、在老师的帮助鼓励下克服困难,愿意参加体育活动。
6、初步建立体育活动的规则意识。
7、愿意参与成品材料、半成品材料和非成品的材料的小肌肉活动。
8、在集体活动中,情绪安定愉快,不乱发脾气,性格活泼开朗。
(二)语言:
1、能听懂普通话,并学说普通话。
2、学会安静的听同伴说话,不随便插嘴。
3、喜欢与同伴交流,愿意在集体面前讲话、表演。
4、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围绕主题谈话,能用短句表达自己的意思。
(三)科学:
1、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初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发展初步观察能力:充分使用各种感官,看看,摸摸,听听,尝尝,感知经常接触接近的事物,丰富生活经验
3、引导幼儿观察周围自然现象的明显特征,并获得粗浅的科学经验。
4、引导幼儿乐意参加科学活动,初步形成好奇、好问的科学品质。
5、学习运用各种感官感知的方法,发展感知能力。
4、喜欢摆弄、操作活动材料,学习有规则地进行活动。
(四) 社会:
1、愿意上幼儿园,在活动中保持愉快的情绪
2、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幼儿体验到幼儿园生活的愉快,形成安全感,信赖感
3、培养幼儿喜欢参加游戏和各种有意活动,能亲近与自己生活密切的人。
4、逐步接受老师的建议和指示,知道遵守集体生活中的基本规则。
5、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幼儿学习礼貌用语:早,好,请,谢谢。
6、逐步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发展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五)艺术:
1、 喜爱参加艺术活动。
2、 培养幼儿初步感受环境,生活和
艺术中的美。
3、 初步培养幼儿艺术活动的能力。
4、 鼓励幼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尝试在审美活动中大胆表现。
5、 学习一些简单的艺术要素,能用自己的艺术方式表达情感。
6、 引导幼儿感受周围生活中美,激发幼儿初浅的欣赏美,表现美的情趣。
三、区角创设内容及指导要点:
(1) 生活区:提供各种材料,提示自我服务的能力。
•喂小动物,纸板箱或纸盒装饰成小动物,嘴部掏空,幼儿用较大的勺子将干蚕豆、玻璃珠等作为食物给小动物喂食,锻炼手眼协调能力。
•用筷子夹物,如夹花生米、蚕豆、玻璃珠等,秩序渐进的训练手指的灵活性。
•扣纽扣,准备缝有各种纽扣的小衣服,供幼儿解开、扣上。
(2) 语言区
•提供挂图让幼儿记住老师讲每个故事。
•各种与主题有关的图书与文字。
•幼儿从家中带来的图书。
•提供玩具电话机两部,供幼儿自己交谈。
(3)益智区
•盖瓶盖 准备各种形状、大小不一的瓶子和瓶盖,为瓶子盖合适的瓶盖,发展 比较能力,提高手指和手腕的转动能力。
•找朋友 准备多种图片,将生活中配合使用的物品两两相配,如锁和钥匙,花和花瓶,碗和筷子等。
(4) 玩具区
•提供、积木、有声响的小动物等玩具或幼儿自带的玩具供幼儿自由玩耍。
五、家长工作:
1、做好全面的新生家访工作。
〈1〉 认真仔细地做好新生入园前的家访工作,了解每一位幼儿的个性状况,写好家访记录。
〈2〉 幼儿生病三天以上,教师及时上门或打电话进行家访,了解幼儿病情,予以慰问。如患流行疾病,及时进行班级全面消毒工作。
幼儿园小班教学计划-查字典
2、定期召开家长会:
〈1〉及时召开一学期的家长会,向家长介绍班级工作计划和学期重要活动及具体实施方法。
〈2〉 向家长宣传先进教育思想,方法。
一.加强童话的阅读指导,增强学生知识储备
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先借鉴,才会出新。要想有效的仿写童话,也同样要建立在大量阅读童话故事的基础上。如《小马过河》的故事中,小马那么乐意地帮妈妈做事。那么有礼貌地请教牛伯伯,小松鼠又那么紧张地关心着小马的生命安危,一句句的话语读进孩子们的心坎里,如清泉甘露滋润着孩子的心田。像这样的例子,在包罗万象的古今中外童话作品中,简直是枚不胜举。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童话教育故事的无形渲染、潜移默化,孩子们才会更小心地爱护身边的花草鸟鱼,才会更懂得关心,体谅身边的人和事。这种变化是微妙难以察觉的,但它的存在是非常可贵的。
我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主动地读、认真地读、入迷地读,力求做到:
1、向学生推荐趣味性、形象性、知识性浓厚的童话故事。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性为主,为了寓教于乐,在给学生选择童话时要注意童话的形象性、趣味性,所选的童话要能给学生以知识的启迪、情感的陶冶。
2、教给学生阅读童话的方法。童话的情节生动有趣,情节的展开对孩子们有着极大的吸引力,学生会沉浸在故事中不可自拨,影响了对故事整体结构的把握,也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所以在指导学生读童话时,我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考,逐渐做到读出主体、读出线索、读出“形”、抓住语言。
3、组织多样化的童话阅读形式。像我们经常在教育教学中运用的小组阅读与个人阅读,亲子阅读与师生同读等。
二.读进童话故事中,学会复述童话情节
1、筒单性复述童话。这一步主要是为了鼓励学生大胆复述,为创造性复述做好准备。在复述时力求能做到语句通顺、内容完整、也可以适当带上表情和动作有感情地进行复述。
2、创造性复述童话。创造性复述童话就是要求学生可以独具匠心地合理改编童话蓝本,而不是拘泥于原文,做到读进去、跳出来、编新意。我们可以让学生将同一种体裁说出不同的中心、不同的情节,编写出不同的场景,不同的任务。
三.巧妙引导编写童话,训练学生语言思维
1、仿写训练。模仿是创造的第一步,例如在指导学生编写《兔子的尾巴》时,我就精选了《熊的尾巴》读给学生,引导学生从这个故事情节中受到启发来编写《兔子的尾巴》。
2、观察动物写童话。儿童最喜欢小动物,在他们的眼里,任何小动物都具有生命和性格。我在指导时要求学生:
(1)根据动物的外形特点展开想象编写童话。学生根据动物的外表写出了许许多多富有个性、生动曲折、充满童趣的童话作文。如《大象的鼻子为什么这么长》《蚯蚓为什么没有脚》等,充满了童真童趣,整篇童话想象合理,叙述完整。
(2)根据动物之间的联系展开想象编写童话。动物与动物之间有的和睦相处,有的针锋相对,有的弱肉强食……可引导学生根据这些关系编写童话,如《猫和老鼠》、《猫狗为什么不和》《公鸡与毛毛虫赛跑》等。
(3)根据动物的习性展开想象编写童话。如《狗为什么会游泳》《鱼为什么在水里》《鸡为什么会孵蛋》等。
(4)根据动物的特点展开想象编写童话。如蚂蚁下雨前搬家等编写童话。
3、观察植物写童话。绿色植物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好伙伴,它们用心装扮着我们的多彩生活,观察植物展开想象可以写出许多富有个性的童话作文。如《植物联欢会》等,学生选材不一,想象内容也各异。
4、根据科学常识写童话。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不少科学常识,引导学生根据这些知识来自由创编科学童话。在指导学生编写科普童话时一定要引导学生先将科学知识弄明白,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这样写起来才会中心清晰明确,想象合情合理。
5、根据环保知识写童话。生态危机、环境污染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可以号召同学们以《小河生病了》为主题写一系列环保文章,呼吁人们要保护河流,保护环境。
关键词:幼儿教育; 陶行知理论; 做中学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2-127-001
一、活动设计与分析
1.设计理念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在陶行知看来,教育和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含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才能发生作用,他主张把教育与生活完全熔于一炉。《纲要》也把“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作为科学领域的目标。由此,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水平,我在活动中创设了为小动物衣服钉纽扣的生活情境,在情景游戏中渗透分类和排序这两个概念,让幼儿在生活化的游戏中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2.活动内容分析
2.1内容分析。活动的内容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因此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本班幼儿的学习情况设计了此次活动。本次活动以情境导入,引起幼儿的兴趣,活动的重点在于排序活动,但是单单排序活动会有些单调,因此在活动中同时要求分类,从颜色、大小、本形状上来进行多次分类,丰富活动的内容,使情境更合理。
2.2活动重难点分析。首先,活动的重点是:大胆尝试排序,并能按标记进行排序。其次,活动的难点是:能按物体特征进行多次分类。
2.3幼儿特点分析。中班幼儿思维特点主要表现为具体形象思维,同时此阶段突出的特点是自我中心,儿童站在自己经验的中心,借助于表象进行思维,只有参照他自己才能理解事物,思维过程缺乏一般性,幼儿都是沉浸在形象化的思维活动中,因此他们需要具体的活动情境与活动形式。所以活动中情境贯彻始终。
3.活动目标设计与分析
根据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以及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分别从认知、技能、情感方面把目标制定为:
3.1了解排序的规律,尝试排序,并能按照物体特征进行多次分类;
3.2能表达自己操作的过程和结果,动手动脑;
3.3体验为小动物钉纽扣的乐趣。
4.活动准备的设计与分析
4.1知识准备。幼儿具备知道衣服要有纽扣的常识,同时生活中对分类和排序有一定的经验。
4.2物质准备
4.2.1不同形状、颜色、大小的“纽扣”若干。这些“纽扣”用于让幼儿进行排序和分类活动,也有匹配对应,使幼儿动手动脑,获得知识和技能。
4.2.2大象、小兔的图片,大象、小兔的衣服若干。不仅是情境的需要,也是开展活动的需要。
4.2.3数字卡片2、纸口袋同人数、从大到小和从小到大的标记。纸口袋能培养幼儿良好的操作习惯;数字卡片2是用来规定每件衣服只要钉两颗纽扣;标记是幼儿进行排序,够获得排序知识的工具。
4.2.4黑板、夹子、吸铁石、篓子。这些都是用来张贴图片、衣服或是存放“纽扣”等等的。
5.活动过程设计与分析
从建构主义观点出发,每一环的活动程序都让幼儿在开放的教学空间中,不断地建构自己,建造新的能力。因此采用环环相扣的方式组织此次活动,主要流程:情景导入――“纽扣”排序――“纽扣”分类――“钉纽扣”――送“衣服”。
5.1情景导入。教师出示大象和小兔图片创设情境,引起幼儿的兴趣,再出示它们买的“衣服”,幼儿观察发现有何不同,集体讨论,并引导幼儿将小动物和衣服进行匹配,请个别幼儿上前操作,使幼儿有了参与感。
5.2“纽扣”排序。此环节分三个层次,(1)观察“衣服”,发现缺少纽扣。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并运用动作暗示,将幼儿的注意力放到纽扣上面。(2)出示“纽扣”,引导幼儿观察大小不同并进行自主排序。教师在幼儿操作时用相机将典型排法拍下来,及时呈现,引导幼儿要按规律排序。(3)看标记排序。教师出示从大到小的标记,幼儿认读标记,了解箭头在标记中的意思,再按标记排序,巩固排序的技能。
5.3“纽扣”分类。本环节分为两个层次,一是观察比较。教师出示颜色、大小、形状不同的“纽扣”,幼儿观察有什么不同,然后只按照大小将“纽扣”分类。二是幼儿分类摆放。
5.4“钉纽扣”。此环节又可分为两个层次。首先,观察标记并认知。教师出示有标记的衣服,幼儿按照标记认读,明确钉的“纽扣”。其次是交代要求,幼儿操作。出示数字卡片2,要求按标记钉两颗“纽扣”,幼儿自由选择对象。教师在有要求的基础上给予幼儿自主选择的机会,发挥幼儿的主导作用和幼儿的主体地位,体现了以人为本。
5.5送“衣服”。最后结束环节教师以送“衣服”自然结束活动。
二、结论与建议
1.活动效果
总体来说,本次活动的效果比较好,因为从幼儿的表现来看,基本的目标都已经达到,活动过程比较轻松、愉悦,幼儿的参与程度和积极性都比较高。活动中的操作环节其实是一个检验幼儿学习效果的练习,可以看出大部分的幼儿掌握了排序和分类,小部分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也能改正了。
2.活动反思
一、把握自主性,创设绘画情境
幼儿绘画教育的创新重点是激励幼儿潜力,让幼儿自由地将感觉表现出来。幼儿绘画是一种自由联想的表现,它具有无目的性。虽然幼儿绘画开始老师的引导多少总是有目的的,但随着作画时间的延长,幼儿就从有目的变成无目的了,这是教师借助游戏引导幼儿学画的愿望,让他们边画边玩、边说边画,老师及时诱导,让幼儿始终保持自由的创作心态。
同时,幼儿绘画又具有很大的偶然性,极受外界的影响。如有一次美术课有个小朋友画了春天的树、娃娃、房子,但还有很多小空白,我问:上面空那么多为什么不画?孩子说:我要画小鸟。我又说:那房子是小熊猫的吧?小鸟是不是找熊猫玩?孩子立即回答:是的。并问我:小熊猫住在哪里?爱吃什么?这时他把画小鸟的事忘得干干净净,在房子旁边添上熊猫、竹子、花草树木等。幼儿绘画这一特点是与他们思维活跃、顾虑少、注意力差相关的。
根据幼儿这些特点,我在教学中主要采用造成一种宽松的教学气氛,给幼儿创造绘画条件,并给幼儿极大的自由,用语言引导、激发幼儿绘画的兴趣,使他们产生联想,从而有目的的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促使学生由“要我画”变为“我要画、我想画”。这样,触发了孩子们的创造火花,使幼儿通过自己的创造表现出美好的愿望,并带来惊喜和创造的动力。
二、把握差异性,突出因人施教
由于幼儿所处的环境,遗传、教育的不同,幼儿在观察、理解事物方面有明显的差异,在教学中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同样一节课,幼儿的绘画构图、颜色、内容各不相同,有的画面丰富、有的空洞,有的动作快,有的慢。老师了解儿童这一绘画的心理后,应该尽量接纳一切儿童的绘画作品,去理解、分析,在辅导幼儿绘画过程中,既照顾全体,有应注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具体而言。
在内容选择上要适合幼儿年龄特点不拘教材。可结合常识、语言课及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事,采用主题意愿画的方法,老师放手让幼儿自由选择画的内容,激发幼儿的想象,创造热情和兴趣,让幼儿学会用绘画表达自己的感情。
在个体上要充分挖掘幼儿潜力。如有的幼儿由于认识上的差异把某些东西孤零零的表现出来。如有的幼儿画一个小动物,一朵小花就不知该画什么了?这是老师应注意用启感的口吻说:“哎,这个小动物一个人多孤独、多可怜啊!没有伙伴,你愿意帮它找同伴吗?你愿意和他玩吗?他的家住在哪儿呢?”提出一连串的问题,使幼儿与画产生共鸣,产生联想,使幼儿把画面添得丰富多彩富有表现力。
三、把握独立性,多予鼓励赏识
每个孩子都有创造力,都有自觉探索的愿望,我们应当在教学中点燃他们的创造力,充分肯定幼儿独立意识和创新精神。在辅导幼儿绘画时,不要用成年人的眼光去看待幼儿的绘画,只要按幼儿自己觉得这样表现可以,那就让他这样表现,我们说“孩子是天使,天使的表现还有错吗?”幼儿的思维是直观的,他的表现也是直观的,不带任何杂念,只是由于认知、理解的不同。老师要首先肯定他的闪光点,给以足够的自信,多引导多观察,多丰富感观,多接纳他的绘画。其次对幼儿解决不了的问题切记动手帮,而以鼓励自信,引导他自己动手解决。同时,在绘画过程中也要科学确定主题。有些幼儿在老师布置作业时主题就确定了,有的幼儿是在边画边玩边说的过程中产生联想、想象而形成新的主题。在这时老师要耐心辅导,用最小的干扰来满足幼儿的绘画过程。幼儿在这种轻松无负担的环境中,就能无拘无束的构思,创造出新的画面内容。
四、把握趣味性,贴近学生生活
在幼儿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幼儿进行科学启蒙教育,采用趣味性的教学方式激发幼儿园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使他们在科学探索活动中发挥创造力,增强他们的科学意识,使他们的创造力获得提高。
一、从幼儿的特点出发设计教学活动,提高他们的参与兴趣
幼儿的年龄较小,他们正处于初步对世界进行认知的阶段。在幼儿科学启蒙教育中,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进行教学设计,利用趣味性的活动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使他们产生探究的欲望,积极的参与到活动中,通过探索掌握知识,促进他们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的有效提高。
在设计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重活动的趣味性,让幼儿在快乐的探索中发现问题,引发他们进行深入思考。在趣味的活动中,幼儿把玩和学相结合,有效激活了他们的思维,让他们根据活动内容进行大胆思考,创造性的完成探索活动。由于幼儿的自制能力不强,在进行探索的过程中,他们很容易被周围的人和事所干扰,对他们的思路造成影响,使他们不能有效解决教师布置的探索活动。
因此,在引导幼儿积极的参与教学活动时,教师要对幼儿的参与情况进行关注和引导,使他们尽可能的保持注意力集中,促使科学启蒙活动的顺利、高效的完成。
二、在教学中渗透科学知识,激发幼儿的学习主动性
在幼儿日常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学大纲上要求的内容,还要在教学中渗透科学知识,让幼儿通过学习了解天文、地理、科技等方面的知识,拓宽他们的知识面,使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通过把科学知识和教学内容相结合,丰富了课堂教学形式和内容,让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参与,认真探究,不断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例如,在让幼儿认识各种交通工具时,教师可以向幼儿介绍世界上第一架动力飞机的发明者莱特兄弟,拓宽他们的知识面,让他们初步接触到科学发明制作。
在教学海底世界时,教师可以用多媒体让幼儿观看海底中动物生活环境,同时向他们介绍运用什么物品可以帮助人们潜入海底。通过学习,幼儿了解了要潜入海底必须穿上深海抗压潜水服,带上氧气瓶。在探究丰富的学习内容时,有效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他们积极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通过主动探究掌握了更多的科学知识,提高了他们的综合能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科学知识,让幼儿对科学奥秘产生了兴趣,积极主动的学习科学知识,提高他们的科学意识。
三、利用自然资源进行教学,激发幼儿的创造能力
在幼儿科学启蒙教育中,教师要激发幼儿的参与积极性,让他们在主动探究过程中加深理解和体会,掌握科学奥秘,使他们的科学意识和学习科学的兴趣逐步提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创造性的运用自然资源进行教学,使幼儿在熟悉的情境中进行科学知识的探究,能有效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例如,教师可以开展树叶收集活动,组织幼儿来到自然环境中收集各种树木的落叶。在快乐的收集活动中,幼儿认真观察收集到的叶子,了解叶子的颜色和形状。
收集活动完成后,教师让幼儿利用自己收集到的叶子进行创意组合。通过幼儿的充分想象,有的幼儿把树叶用针和线穿起来,组成一个树叶项链;有的幼儿利用树叶进行创意绘画,在一片树叶的基础上画出不同的小动物;还有的幼儿用胶水把大小不一的树叶粘贴成了一条小鱼。在幼儿自由自在的创作过程中,他们充分发挥了想象力和创造力,并用作品展示了他们的想法。完成制作之后,教师可以让幼儿向大家介绍自己的作品,在让教师和其他幼儿了解自己的创造意图时,使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也获得了提高,实现了课堂教学的高效进行。
四、创设浓厚的学习环境,让幼儿主动进行知识探究
在进行幼儿教育时,教师为了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意识,可以给他们创设浓厚的学习环境,让他们主动进行探索,通过仔细观察掌握更多的知识,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提高。
1.设置科学图书角。在教室中开辟一个图书角,摆放上又饿喜欢的科技书籍,让他们积极主动的阅读这些知识,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了解科学家的故事,让他们对科学探究产生兴趣,在生活和学习中主动关注这方面的信息。
2.设置动物饲养角。学校专门开辟一个地方进行动物饲养,如饲养鸡、鸭、鱼、兔子等小动物。让幼儿给他们喂食,并进行认真的观察。掌握各种动物的生活习惯和特点,提高幼儿的观察能力,使他们在有趣的喂养过程中了解小动物。
3.设置种植角。学校在种植角中种上豆角、黄瓜、大蒜等蔬菜,让幼儿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了解植物的果实生长时间和果实的形状、颜色等。
五、结合实验进行教学,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
在幼儿教学中,教师在激发幼儿学习兴趣的同时,要注重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使他们在动手操作过程中进行学习,通过认真观察和操作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提高他们动手能力。例如,幼儿都很喜欢不倒翁的小玩具。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准备一个不倒翁,让幼儿进行玩耍。在玩的过程中,教师给幼儿提出问题:为什么用多大的力推不倒翁,它都能重新站起来呢?在问题的引导下,幼儿一边玩一边探索,他们发现不倒翁的底部很沉,推测出这是不倒翁倒不了的原因。
为了验证幼儿的推断,教师让他们用准备好的鸡蛋壳和沙子来进行实验验证。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幼儿先把鸡蛋壳中装满沙子,然后推到鸡蛋壳,发现鸡蛋壳没有站立起立。然后他们把鸡蛋壳中的沙子倒出来一部分,再次进行推导鸡蛋壳的动作,这时,鸡蛋壳倒下后马上立起来。简易不倒翁的制作实验让幼儿掌握了不倒翁的原理,激发了他们的探究兴趣,让他们对科学探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使他们在学习中和生活中不断探究各种科学实验,在发展他们科学意识的同时,提高了他们的科学综合素质,使幼儿园科学启蒙教育顺利进行,有效促进了幼儿综合全面的发展。
六、结合自然现象进行教学,让幼儿掌握更多的自然常识
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刮风下雨等自然现象。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效把握时机,结合自然现象进行教学,让幼儿在熟悉的情境中探究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使他们掌握更多的自然常识。例如,在下雨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向幼儿演示雨的形成过程,通过观看,使他们了解到空气中的水蒸气在高空受冷凝结成小水点或小冰晶,小水点或小冰晶相互碰撞、并合,变得越来越大,大到空气托不住的时候便会降落下来,就是雨。在出现日食时,教师可以向幼儿介绍日食形成的原因,同时,教师还可以进行拓展,让幼儿掌握月食的形成原因。通过结合自然现象进行教学,给幼儿创造了更多的和科学知识接触的机会,有效激发了他们对科学学习的兴趣。
七、鼓励幼儿进行发明创造,激发他们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在幼儿教学中,开展幼儿科学启蒙教育,教师要鼓励幼儿进行发明创造,让他们在课外时间和家长一起动手制作。通过大胆想象和创作,幼儿能初步制定自己要制作的作品,通过家长的帮助找到制作材料,共同完成幼儿的发明创造。通过幼儿的积极参与,制作出来的小发明能让幼儿对科学发明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积极的完成教师布置的小发明作业。
例如,教师在让幼儿学过歌曲《小雨沙沙》的歌曲之后,给他们布置一个用废旧材料制作乐器的作业。在趣味性的作业中,幼儿充分的发挥了他们的积极性,他们有的用纸盘制作手鼓,有的用雪糕棒制作木琴,还有的把矿泉水瓶装上沙子制成打击乐器……通过幼儿的大胆创作,让他们初步产生了进行发明创造的意识,使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中更多的关注和科学发明相关的书籍,随时收集发明创造用的材料,使幼儿启蒙教育高效进行。
八、及时对幼儿进行表扬,激发他们的探究自信心
在幼儿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幼儿的学习进行指导,在他们取得进步的时候进行及时表扬,使他们在教师的鼓励下产生强大的精神动力,积极的投入到活动中进行探究。在进行科学启蒙教育活动时,教师要多对幼儿进行鼓励和引导,在幼儿出现错误时,不要对他们进行严厉批评,而是要耐心引导,使幼儿消除畏惧的不良情绪,精神饱满的投入到学习中,让他们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在幼儿体验成功的同时,就会获得信心。随着信息技术和教学的相结合,在对幼儿进行表扬时可以和多媒体相结合,如幼儿回答对某个问题后,电脑中会出现表扬的画面,可以是五角星、小红花,还可以是得分情况。另外还可加上语音,如你真棒、太好了等。电脑中的表扬对幼儿来说是一种新的刺激,对幼儿也有一种激励作用。
总之,在幼儿园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幼儿进行科学启蒙教育,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激发幼儿的探究积极性,使他们通过参与活动掌握更多的知识,培养他们的科学意识,让他们养成善于探索和思考的好习惯。在发展幼儿的综合素质时,教师要给幼儿创设一个浓厚的科学学习环境,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使科学启蒙教育取得实效。
一、利用童谣,将民间游戏穿插在语言活动中
《纲要》中指出:“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中国民间童谣是一个较为庞杂的系统,其间鱼龙混杂、精芜并存。要让幼儿感受到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就需要我们在浩如烟海的民间童谣中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兴趣需要筛选出健康向上、浅显易懂、贴近幼儿生活、寓趣味性、知识性、审美性(包括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韵律美、情感美等)的童谣。如小班教学选择字数少、充满趣味的童谣容易激发幼儿的兴趣;中班教学选材应以四二拍和四四拍为主,让幼儿容易以节奏的形式来表现,在表现中发现童谣的特质,并且选择的童谣最好句句押韵,在听觉上是一个拖音,让幼儿感觉到节奏美和韵律美;大班选择童谣更多注重的是形式上的变化。有叙事式的童谣,有问答式的童谣,充满了趣味性,孩子们在无形中就感受到了童谣的韵律感。
二、利用谜语,开发幼儿的智力及思维能力
在民间游戏中更有许多谜语,它凝聚着许多代人智慧的结晶,融入了更多的科学常识,让幼儿在游戏中提高对自然等多方面的认识。如谜面“嘀嗒算,嘀嗒算,四七廿八段,大的二段,小的三段”谜底就是手指,在谜面中既有数学又包涵着常识,儿歌非常押韵,很适合幼儿念唱。再如谜底舌头,在谜面中就非常生动形象地用:“开箱子、关箱子,里厢(里面)住着个红娘子”,又如人的各个器官,猜谜和念谜的可以边念儿歌边做动作“大拇指、扭扭指、张三郎、二瘪指,小弟弟、碗砣底、茄骨、竹节、高桥、饭店、闻香、夜闭、丝瓜筋、肉馄饨、茅草墩、灰里壁”,它的谜底依次是“大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手腕、胳脯肘、肩膀、嘴巴、鼻子、眼睛、眉毛、耳朵、头发、辫子”。在这个谜语中是用方言表达,押韵且形象生动,像鼻子用闻香、嘴用饭店、眼睛用夜闭、女孩的辫子像方言灰里壁蛇。幼儿易于理解,特别适合小班幼儿猜。在我收集的谜语中有一则非常特别,讲述了一个民间故事《西厢记》,谜面是这样的“身像琵琶背像弓,五娘搁在湖当中,欺得(多亏)张生来搭救,莺莺小姐收捉(收留)在房中”,它的谜面就是常用的餐具勺子。
三、利用乡土材料,将民间游戏穿插在数学活动中
根据幼儿好动的天性,具体形象的思维特点,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寓于幼儿感兴趣的游戏中,让幼儿在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游戏活动中学习数学,它有利于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为了帮助幼儿建立一一对应的概念,我们选择了民间游戏《跳格格》。格子上分别画有小猫、小狗、小猴、小兔以及他们爱吃的食物:鱼、肉骨头、桃子、蘑菇。我们首先让孩子讲讲这些小动物是谁?他们最爱吃什么?然后老师引导幼儿掌握每种动物及每种事物之间的关系:小猫——鱼,小狗——肉骨头,小猴——桃子,小兔——蘑菇,最后要求孩子们来跳格格。先跳到某只小动物的格子里,再跳进它爱吃的食物的格子里。以此类推,孩子们在看看、讲讲、玩玩中掌握了知识。
四、利用实物,将民间游戏穿插在科学活动中
幼儿的记忆缺乏目的性,他们很难服从一个有目的的活动,因此他们的记忆以无意识记为主,他们只对形象鲜明的对象,引起兴趣的事物或引起强烈情绪体验的事能记住。为了让幼儿能更深刻地了解荷花,我们带孩子们先去荷塘中观察,接着再在教学活动时尽量利用实物及图片、幻灯等教具。但为了进一步巩固知识,加深理解,仅在看看讲讲的基础上是不够的,为此,我们选择了《荷花荷花几时开》这个民间游戏,师问:“荷花荷花几时开?”幼儿答:“一月开”师又问:“一月不开几时开……“六月开”。就这样幼儿在一问一答的游戏过程中既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又激发了幼儿认识大自然的兴趣,陶冶了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又如民间游戏《开锁》,大家齐念儿歌,“开锁”人按儿歌节奏依次拍小朋友的手。儿歌结束时,“开锁”人碰到哪两名幼儿的手,这两名幼儿就迅速分手,沿圆圈向相反方向快跑,谁先跑回原位,谁就与“开锁”人互换角色,游戏重新开始。如果同时到,不换角色,再来一次。(金锁锁,银锁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咔嚓”,“咔嚓”,哪一把?哪一把?请你自己来开锁,来——开——锁。)在这个游戏活动之前,我们通过先让幼儿动手操作,有意识地引导幼儿探索锁为什么打不开?怎样才能把锁打开?开锁时会发出什么声音?就这样孩子在自己的主动探索中发现一把钥匙只能开一把锁,开锁时还会发出“咔嚓”“咔嚓”的声音。通过活动使幼儿初步理解了游戏中儿歌的内容,又培养了幼儿探索发现科学中的的兴趣。
图书选择要科学
与成人不同的是,孩子阅读以直观形象、生动有趣的图画和童话故事为主,喜欢反复阅读自己熟悉的内容,目的就是为了获得乐趣。因此,给孩子挑选读物时,也要遵循孩子的阅读心理,才能真正让他爱上阅读。给孩子选择读物时,父母可考虑以
下几个原则:
■画面生动、内容有趣。孩子由于思维较为简单、而且识字不多,喜欢看直观生动的图画,指着图画上的小动物嘴里念叨不停。而那些夸张、奇特、拟人化、趣味性强的童话故事,不但受孩子喜欢,还能激发孩子的想像力。
■能够培养孩子某方面的能力。例如,3岁左右的孩子常对顺口的句子感兴趣,父母想培养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时,不妨选择一些配图的诗词、儿歌来给孩子阅读。
■能帮孩子建立某方面的科学观念和习惯。比如:科学的生活常识,如可根据地域的不同特点,北方的家长可以让孩子通过阅读明白“冬天为什么会下雪”;南方的家长则可以让孩子通过阅读明白“夏天为什么雨水多”。
正确的道德观念,如见到长辈要问好,接受了别人的帮助要说‘谢谢’,应该同情弱者、帮助他人、不攀比炫富,等等。
■科学的生活习惯。如用生动有趣的小故事教育孩子饭前饭后要洗手,不挑食、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等等。这些内容都可以在小读物中得到体现,让孩子在得到阅读乐趣的同时,逐渐养成科学文明的生活习惯。
引导方法要科学
选择好读物后,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如何让孩子进入阅读并爱上阅读了。父母们不妨从尊重孩子的阅读兴趣和阅读心理出发,让孩子用自己的方式进行阅读。
■提问阅读:让孩子带着疑问来阅读,可以提高阅读兴趣和集中注意力。如在读《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的故事时,可以边读边指给孩子看,这是白雪公主,是一位既漂亮又善良的大姐姐哦;这几个是小矮人,他们乐于助人;那个是恶毒的王后,她伤害了可爱的白雪公主,是坏人……这样慢慢引导,然后每翻一页,让孩子指出画面中出现了什么人物。
■重复阅读:有些家长可能会觉得奇怪:为什么孩子特别喜欢反复阅读同一个故事?这是因为孩子对自己熟悉的读物,有一种自我成就感和实现感,他在向我们证明:我也能读书了。我们不妨因势利导,就让他多读几遍,甚至可以加以背诵。熟能生巧,孩子的阅读技巧说不定就从反复阅读中得到了不断的提升。
一、科学合理分组――合作学习的前提
小组合作学习是教师以学生学习小组为重要教学组织形式,通过指导小组成员展开合作,发挥小组集体的积极性,达到完成特定教学任务的目的。小组合作学习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将学生切实推向学习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在学习中得到充分发挥。科学合理分组,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
1.优势互补,互帮互助。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兴趣爱好等差异,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人数以4人为宜。可以把班级里的学优生和学困生分配到一组,优势互补,互帮互助,实现共同进步。这样,既可以用群体智慧来解决问题,又可以让每位学困生都有自己的学习榜样,在有意无意中仿效榜样,达到“以优带差”的目的。
2.灵活调整,就近组合。合作学习小组的成员是不是一成不变呢?我想答案是否定的。教师应根据不同的学习任务,灵活调整合作学习小组的成员。如教学“统计”时,要让学生统计家庭的人口数。这时,就可以把原先的学习小组打散,就近组合,让同一村庄或住得较近的同学组成合作小组,利用课后或周末时间进行调查、统计。这样有利于拓宽合作学习的宽度,使合作学习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得到延伸。
二、精心安排内容――合作学习的保证
精心安排学习内容是保证每个学生能参与合作学习的重要环节。凡是能激起学生兴趣、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有一定合作价值的内容,都会提升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因此,教师应把握时机,对学习内容进行精心选择、合理安排、科学设计。
1.难度适中,激发探索。有挑战,才能激发探索意识。合作学习的内容应难度适中,通常应该是一个学生解决有难度,而小组合作便能迎刃而解的问题。例如:在学习“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时,让四人小组进行合作探究,先把圆平均分成16份,再将图形进行转换,并结合已学过的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求出圆的面积。这一学习内容比较有趣,有较强的探索性,适合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进行自主探索和发现。在实践中,教师安排的合作学习内容应难度、容量适当,有一定的思考价值,使学生通过合作就能解决问题。
2.贴近生活,操作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处处有数学。因此,合作学习的内容应联系现实生活,让学生在操作实践中体验知识。例如:在教学“千克的认识”时,让学习小组的同学从家中拿来秤、鸡蛋、苹果、糖盐(袋装)等物品。教师讲解秤的使用常识后,让学习小组称出1千克的苹果、鸡蛋、糖、盐,再互相用手掂一掂,并记录下1千克不同物品的数量。活动中,小组成员有的称、有的看、有的数、有的记录、有的掂,每个学生都在尝试和体验。学生不仅主动参与了从具体中抽象概念的过程,而且培养了动手实践的能力。这样,学生学起来自然感到亲切、真实,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来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态度和意识。
三、适时组织引导――合作学习的重要途径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并非放任自由,不管不顾,而应积极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及时对合作学习的课堂进行调整和控制。
1.合作前激发兴趣。小组合作前,教师要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和探索欲望。如教学“统计”一课时,可以创设森林舞会的情境,四种小动物都准备参加舞会,学生想知道每种动物有几只,这时教师可利用课件进行演示,让学生去数一数。在数的过程中,有的学生连连摇头说数不过来,此时可以适时抛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一个人忙不过来,怎么办?学生讨论后想法多种多样:有的说一个人数一种小动物,有的说一人念动物名称、一人记、两人检查……大家都想借助小组合作中互助的力量来解决问题。学生间相互合作的兴趣和欲望被激发后,合作学习也就顺理成章了。
2.合作中适时参与。小组合作过程中,教师要参与其中,掌握情况,控制进程,适时地与小组成员进行交流,保证小组活动顺利有效地开展。如教学“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时,须突出教学重点――个位不够减时怎么办?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的适时引导和学生的共同操作、交流就显得尤为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