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茶艺与茶文化范文

茶艺与茶文化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茶艺与茶文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茶艺与茶文化

第1篇:茶艺与茶文化范文

关键词:茶文化 生活艺术 “和”的思想

一、陆羽的《茶经》将饮茶提升为一种生活的艺术

人所共知,中国是茶的故乡,我国的先民很早便开始饮茶了,但在唐以前,茶往往要和大米、牛奶、桂皮等香料和在起煮,所以说,这是一种很原始、很粗糙的饮茶方式。饮茶作为一种生活的艺术,是要到八世纪中叶,时当唐朝,中国出了个陆羽,他写了本《茶经》,将文化注入饮茶中,才将饮茶提升为一种生活的艺术。缘何一般的饮茶到了陆羽手里则成为生活的艺术,这跟唐朝的时代精神有关。唐朝尊奉道教为国教,同时唐帝国又是十分开放的帝国,胸襟开阔,具有很强的包容力,对各种文化能做到兼收并蓄,除了道教,也并不排斥儒教和佛教。正是在这种三教合流的大的时代背景下陆羽撰写了《茶经》,终于将饮茶提升到一种生活艺术的高度。下面我们来看看三教对饮茶是怎样的态度。儒家者流以茶性喻人性。儒家孜孜以求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基础或出发点在于修身,他们认为茶性俭,有助于道德君子的修养,是以儒教中的儒家思想,对饮茶是提倡的支持的。佛教是反对饮酒的,认为饮酒乱性;同时,佛教也反对食肉,这样从营养学的角度看,能提神的茶有助于佛门弟子在古寺青灯里念经礼佛。此外,更重要的还在于,先苦后甘的茶与佛教的教义是相契合的。佛教认为,我们生活的现实社会本质上是空的是苦的,我们只有礼佛做善事,才有可能死后超脱生死轮回的“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在欲界里人有食欲和欲;在色界里人已没有了食欲欲二欲,但还有,即有形的物质障碍;到了无色界,也没有了一切外在的有形的物质障碍。),进入永恒的佛的境界。基于此,佛教也是提倡和鼓励饮茶的。再来看看道教。道教讲究乐生,讲究法自然,讲究要顺应自然地生活,在道教徒们眼里,茶是自然而然的,职此之故,道教对饮茶一事也是提倡和推崇的。这样说来,中国的茶文化在唐朝有一个大发展,产生了后来被奉为茶圣的陆羽和他的后来被奉为茶的圣经的《茶经》,就不是一件纯粹偶然的事,而是偶然中蕴含着必然,换句话说,正是儒、释、道三教在唐朝的合流这样一种时代精神,假陆羽之手,将此前粗糙的原始的饮茶提升为一种生活的艺术。

二、中国茶文化的核心是“和”的思想

作为一种生活艺术的中国茶文化的核心是关于“和”的思想。

中国茶文化是在吸收儒、释、道三教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虽然三教对“和”的阐释各不相同,但“和”则是三教共通的哲学思想理念。儒家推崇的是中庸之道,《中庸》说:“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者也,天下之大本也,和者也,天下之大道也。”指出了“和”与“中”的关系,“和”包含中,“持中”就能“和”。因而儒家提倡在人与自我的关系上必须节制而不放纵;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表现为亲和自然,保护自然;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倡导“礼之用、和为贵”。佛教中的“和”提倡“父子兄弟夫妇、家室内外亲属,当相敬爱,无相憎嫉”,并强调“言色相和”,这是一种舍弃根本的“和”。特别是所谓“茶禅一味”,它强调人如果要脱离苦海,就须六根清净,明心见性。禅茶是僧侣们通过品茶品味人生,这是“和”的另一种表现形式。道家追求“天人合一”,“致清导和”“物我两忘”的境界,这种“和”表达了人们崇尚自然、热爱生命、追求真善美的理念。总之,儒、释、道三家关于“和”的哲学思想贯穿于中国茶文化之中,既是自然规律与人文精神的契合,也是茶的本性的体现,同时也是特定时代的文人雅士人生价值追求的目标,如儒家基于治世的机缘,佛家则是缘于淡泊出世的操节,道家又赖于尊人贵生的精神等。

“和”又是人们认识茶性、了解自然的态度和方法。茶,得天地之精华,钟山川之灵秀,具有“清和”的本性,这一点,已被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所认识。陆羽在《茶经》中关于煮茶风炉的制作所提出的“坎上巽下离于中”与“体均五行去百疾”,是依据“天人合一”、“阴阳调和”的哲学思想提出来的。陆羽把茶性与自然规律结合起来,表达了“和”的思想与方法。煮茶时,风炉置在地上,为土;炉内燃烧木炭,为木、为火;炉上安锅,为金;锅内有煮茶之水,为水。煮茶实际上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达到平衡的过程,煮出的茶汤有利于人的身体健康。另外陆羽还对采茶的时间、煮茶的火候、茶汤的浓淡、水质的优劣、茶具的精简以及品茶环境的自然等论述,无一不体现出“和美”的自然法则。

“和”还是规范人伦关系和人际关系的价值尺度。中国茶文化对于“和”精神,主要表现在客来敬茶,以礼待人,和诚处世,互敬互重,互助互勉等。通过饮茶、敬茶,形成了茶礼、茶艺、茶会、茶宴、茶俗以及茶文学等多种茶的表现形式,而实质内容则是以茶示礼、以茶联谊、以茶传情,而达到的目的则是以茶健身,以茶养性,以茶表德。客来敬茶,以茶示礼,既是一种风俗,也是一种礼节。人们通过敬茶、饮茶、沟通思想,交流感情,创造和谐气氛,增进彼此之间的友情。这种习俗和礼节在人们生活中积淀,凝练和阐发,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处世观念和行为规范。体现在人伦关系与人际行为上,就是以和谐、和睦、和平为基本原则,来达到社会秩序的稳定与平衡。如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诚信、宽厚、仁爱待人是为了“和”;遇到矛盾时,求大同、存小异,这是一种“和”;在激烈的竞争中,坚持平等、公开、公正的原则,也是一种“和”;对待纷繁、浮躁的世俗生活,要求平心静气,则是另一种“和”。

总之,中国茶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世界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社会共同享有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她与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交流融合在一起,达成了共识与认同。当今世界面临着“和平与发展”的主题,弘扬中国传统茶文化的精髓,让中国茶文化走向世界、走向未来,对于全人类的文明与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特别是中国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大工程中,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茶文化,研究和开发传统文化的人生价值观的思想资源,弘扬和重建民族文化精神,对于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特别是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更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三、品武夷岩茶,感悟人生

举凡嗜茶的人对茶都有自己的偏好,坐在一起时对不同的茶的孰优孰劣就不免要起争执。其实,这是一个如俗语说的“萝卜白菜各有所爱”的问题,对自己喜好的茶,谁都可以说出一番理由来。由于长年游食于闽北,这里自古是产茶的地方,我个人最喜喝且喝得最多的是武夷岩茶,理当借此纸端对它说几句好话。

武夷岩茶作为茶中精品,唐代被载入史册,宋代鼎盛辉煌,元明时期成了贡品,清代远销海外,现代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我将它比作,她的优点是内敛的,她的美是有如秋林环绕着的一口水塘那样的美,一种沉静的美。领略这种内在的美是急不来的,须得一定的时日慢慢地品尝。

第2篇:茶艺与茶文化范文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茶、饮茶的国家,也是最早进行茶叶贸易的国家,有着悠久的茶文化和茶贸易历史。有一条堪比丝绸之路的“古砖茶之路”,与湖北羊楼洞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以羊楼洞为起点,顺长江至汉口,逆汉水至襄阳,再改水运为陆运,翻山越岭至黄河,然后货分两路,一路走西口至内蒙古包头,一路走东口往北入归化,再往北到库伦,最后到达俄罗斯贸易重镇恰克图,并转口到俄罗斯及欧洲各国。

羊楼洞,位于今湖北赤壁市区西南26公里的羊楼洞镇,为湘鄂交界之要冲。明清之际系蒲圻6大古镇之一,为“松峰茶”原产地,素有“砖茶之乡”的美称,所产的茶叶俗称“洞茶”。广义的羊楼洞茶区包括湘、鄂、赣边区的赤壁、崇阳、通山、通城、咸宁、嘉鱼、临湘、平江、修水等地。在中俄茶叶贸易上,羊楼洞茶区扮演着重要角色。万里茶路上的国家把羊楼洞作为中国茶,俄国的茶商把羊楼洞作为占领中国茶市场的制高点。这里曾经聚集了来自俄国、德国、英国、日本等各个国家的精英商贾,行成一个人口逾四万的“中国大茶市”,商品远销至俄国、英国、澳洲、荷兰、加拿大、北非等地。其中,尤以出口至俄国的茶叶比重最高。后随着俄国十月革命的发生,中俄茶贸易日趋衰落。再加上资本主义入侵等多重因素的影响,羊楼洞茶区的茶叶对外贸易在兴盛了200多年后几近湮灭了百来年。而这条曾经繁荣了两个世纪的中俄古砖茶之路,给中俄的茶叶贸易带来了深远影响。

提到羊楼洞茶区的辉煌,大都说的是曾经和历史。羊楼洞茶区的现状远不及历史上的知名度。那么,如何提升羊楼洞茶区知名度,形成融合茶贸易、茶文化、茶旅游为一体的互助互补型经济,是本文探讨的重点内容。

一、羊楼洞茶区砖茶贸易的发展现状

(一)砖茶贸易存在的优势

1.良好的茶叶品质为砖茶贸易奠定坚实基础。赤壁市政府于2009年底向国家质检总局提出申报羊楼洞砖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自申报之日起,该市就进一步加强砖茶的品质管理,实施无公害茶叶种植和无公害砖茶生产技术,强调砖茶产地环境、采摘、加工、包装、仓储、运输等一系列流程的规范操作。迄今,赤壁全市0.4万公顷茶园整体实现了产地无公害产品认证,茶叶的品质得到了显著增强。高品质的茶叶及多项优新技术大大提升了羊楼洞砖茶及系列茶叶的品质,为促进砖茶贸易的发展及扩大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技术支撑。

2.企业建设平台促进砖茶贸易与茶文化、茶旅游的发展。羊楼洞茶区知名砖茶生产企业赵李桥茶厂在规划新厂区时,构建了赵李桥砖茶产业园、中国羊楼洞生态文化茶博园两大平台。其中,产业园主要从事砖茶生产及其他砖茶系列产品的开发。茶博园的功能则包括技术改良、配方研发及文化旅游。茶博园以三国赤壁文化、羊楼洞茶马古道为背景,集茶文化体验区、生产观光区、商贸休闲区、旅游度假区为一体,将茶贸易、茶文化、茶旅游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形成在贸易中促进茶文化的宣传,以及在休闲旅游中促进茶贸易的增长。

3.政府的重视为砖茶贸易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赤壁市有两大重点品牌,一是三国赤壁古战场,一是羊楼洞砖茶。羊楼洞茶区的砖茶生产不仅受当地政府的支持,也得到了湖北省政府的重视。2013年,《湖北省现代茶叶产业发展规划》中将赤壁、砖茶作为全省两个振兴品种,将羊楼洞砖茶系列列为两个重塑历史品牌之一。政府的重视也引起了媒体对羊楼洞茶区的关注,中央电视台、湖北电视台多次前往羊楼洞茶区采集素材,探索砖茶之密,并制作了CCTV10《茶叶之路・两湖茶事》、CCTV7《青砖茶砸出的财富》、HBTV《茶路传奇―羊楼洞寻源》等系列纪录片。这些举措不仅在政策上为砖茶贸易提供了有力保障,也在更大范围内宣传推广了羊楼洞砖茶,为砖茶贸易的发展助力。

(二)砖茶贸易存在的不足

然而,羊楼洞砖茶与同是黑茶的云南普洱和安化黑茶相比,仍存在劣势。

1.产品知名度不高,导致贸易量偏低。在中国茶叶市场占有率上,绿茶以近七成的比重当仁不让位居榜首。黑茶市场占有率本就不高,而提起黑茶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云南普洱、安化黑茶,而羊楼洞砖茶的名声远比不上这两者。笔者在市场调研时发现,咸宁本地就有很多人不知道羊楼洞砖茶的存在。羊楼洞砖茶的知名度较低必然会影响其市场份额,导致贸易量偏低。鉴于此,如今的商品营销重点是要做好产品的宣传,提高商品知名度,并在消费者心目中产生深刻印象。

2.缺乏特色,导致产品附加值不高。一个成功的品牌,一件成功的商品,必然具备其自身特色,以提高产品价值。羊楼洞茶区生产的砖茶就其品质而言,无论是香气、水浸出物(茶叶有效成分),还是营养价值,都高于国标。但是,其产品外观、包装、品牌故事却平淡无奇。除了保留了“川”字号,再无其他特色。一些砖茶的包装甚至可以说比较粗糙。笔者曾就砖茶包装不精细的问题询问过赵李桥茶厂有关人员,得到的答复是这种黄色土纸包装是传统包装。保留传统虽然没错,但是产品却因为这种传统包装易破损而在外,就会给消费者造成产品廉价的感觉,影响产品价值。反观安化黑茶,给人的感觉就是产品精细、包装精致、附加值高。赵李桥茶厂生产的2公斤装边销砖茶售价三四十元,安化黑茶100克内销茶售价近百元。可见,两者价格差距甚大。

二、羊楼洞茶区茶文化旅游的发展现状

羊楼洞古镇和茶马古道曾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比如,俄商在羊楼洞兴办的“顺丰砖茶厂”是中国近代第一茶厂。茶厂遗迹和制作工具不仅为研究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提供依据,同时也是非常难得的文化旅游资源。此外,还有一些老建筑也是见证中俄茶叶贸易的物证。所以,在羊楼洞茶区开展文化旅游项目有着丰富的资源和较强的可行性。

(一)茶文化旅游项目已有的成效

羊楼洞茶区文化旅游项目已取得的成效:一是茶博园的建设,将茶文化和休闲旅游相结合;二是和俄罗斯之间“中俄年”的创设,宣传中俄茶马古道文化旅游。随着中俄两国高层互访的加深,两国的经贸、科技、文化交流也日益密切。羊楼洞茶马古道作为中俄茶叶贸易的历史见证,是极具吸引力的文化旅游资源。而中国的“俄罗斯年”和俄罗斯的“中国年”活动,也进一步弘扬了中国茶文化,宣传了中俄茶贸易和文化旅游线路。因此,我们应该抓住机遇,精心打造羊楼洞文化旅游产品,将俄罗斯人民对羊楼洞砖茶的热爱作为开辟中俄文化旅游线路的契机,并进一步加深我国与俄罗斯等周边国家的经贸往来与文化交流。

(二)茶文化旅游产品存在的不足

羊楼洞茶文化旅游产品无论是针对国内还是国际,都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产品知名度低,难以形成竞争力。羊楼洞茶区文化旅游产品主要消费群体在国内。但是,羊楼洞砖茶在国内市场上知名度比不上云南、安化的同类产品,而羊楼洞文化旅游产品由于起步较晚、开发程度较低,尚未形成其自身的品牌和知名度。与国内知名文化旅游产品相比,无论是产品设计、路线规划,还是市场开拓、营销宣传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导致羊楼洞茶区文化旅游产品知名度低、影响力小、缺乏竞争力。

2.产品缺乏特色,文化含量不明显。羊楼洞茶区文化旅游产品应该紧抓“文化”特色,以赤壁三国和茶马古道为背景,用大量的历史文化内涵来充实旅游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但是,目前针对羊楼洞茶区推出的旅游产品无论是从形式上还是从内容上,都过于浅显,都是随大流的参观游览、走马观花,并未在旅游产品中凸显历史沉淀的茶文化的浓墨重彩,甚至无法在旅游产品中完整的向游客展示羊楼洞砖茶悠久的历史文化。这种文化含量低的旅游产品明显缺乏特色,无法吸引更多的消费者。

3.旅游周边产品开发度低,配套设施不完善。一个好的文化旅游产品,光靠文化和古迹还远远不够,要能够满足消费者吃、喝、娱、乐、购的各项需求。在这方面,赤壁三国古战场做得较好:专门修建的旅游公路、景区门口富有特色的酒店和餐厅、景区内带着三国文化和当地风情的演出、江边出售的当地特产……让游客流连忘返。而羊楼洞古镇地处深山,交通不便,并未对旅游产品进行深度开发,也没有配套的周边产品。除了古老建筑之外,羊楼洞古街上没有专门针对游客的酒店、停车场、餐厅等设施。游客在古镇游玩却要去赤壁市区住宿,给游客带来了诸多不便。同时,除了赵李桥砖茶厂的砖茶销售点外,也无其他旅游纪念品的踪迹。毋庸置疑,这样的旅游环境无法长期、持续地吸引游客光临。

三、促进羊楼洞茶区茶贸易、茶文化、茶旅游互助互补的措施

(一)通过茶叶贸易,提高品牌知名度,推广文化旅游产品

羊楼洞茶区旅游资源自身是无法转移的。但是,羊楼洞砖茶可转移至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对于消费者而言,很多人习惯先了解并接受某地的产品,进而去了解当地的文化历史风俗,最后产生去往当地旅游的愿望。羊楼洞地区各大茶厂可以通过参加各种茶叶交易会,或者举办砖茶的展览会、展销会,扩大羊楼洞砖茶的国内贸易和国外贸易,提高羊楼洞品牌的知名度,并进一步推广羊楼洞地区的文化旅游,以贸易发展促旅游发展。

(二)用茶文化丰富茶贸易内涵,提高茶叶交易量

任何一个品牌要形成品牌价值,必须赋予品牌丰富的内涵。而羊楼洞品牌的内涵主要在于其历史地位和文化底蕴。因此,我们在以砖茶贸易发展促进文化旅游发展的同时,反过来也可以用文化来提高羊楼洞砖茶的档次和地位。在羊楼洞砖茶介绍中,着重加入其历史文化及历史地位,将茶文化融入砖茶生产、包装、营销、消费等各个环节。例如,推行古法生产、采用既有传统装潢画面又有现代技术的包装等,增加砖茶产品附加值,更好地宣传产品、推广产品、提高产品交易量。

(三)开拓羊楼洞周边资源,提高文化旅游产品价值

除了古街,羊楼洞地区周边还有松峰山、观音泉。往赤壁市区方向,还有龙佑温泉等旅游资源硬件。而软件方面,则有古法炮制砖茶、茶区山歌等文化遗产。因此,可以进一步开拓羊楼洞周边旅游资源,深度挖掘旅游周边产品。比如,每年茶叶采摘的时候,可以举办相应的文化节旅游活动。白天让游客自己动手采摘茶叶或进行体验砖茶制作的其他步骤,夜晚举行篝火晚会;用采茶歌、拣茶歌等古老山歌展示羊楼洞茶文化;还可以组织游客学习茶文化和茶艺,自己煮茶、品茶;活动结束后,游客可购买自己喜欢的砖茶品种,或将自己动手采摘或制作的产品带回。这种集观光、体验、休闲、养生于一体的旅游产品近几年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游客不仅有高度的参与感、体验感,自己制作的产品还具有极强的保存、收藏价值。这种旅游产品不仅将贸易、文化、旅游有机结合在一起,也可以增加旅游产品附加值,提高文化旅游产品价值和价格。

(四)整合优势资源,凸出产品特色

第3篇:茶艺与茶文化范文

中西方茶文化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些文化差异中蕴含着丰富的跨文化交际元素,因此对当代英语跨文化教学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和作用。英语教学应充分利用中西方文化差异中蕴含的文化元素,将中西方茶文化差异的比较引入英语跨文化教学实践中,将茶文化与教学内容、方法密切结合,促进学生提高跨文化意识,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

中西茶文化;英语;跨文化;作用

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迅猛发展让中西方文化之间拥有了更多的交流机会,作为中西方文化中较具代表性的茶文化在跨文化交际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也越来越引起广泛关注。中西方茶文化虽然同根同源,但是仍然存在明显的差异,这些差异也造成了很多的文化冲突和误解,如何在文化全球化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以中西方茶文化差异培养英语跨文化应用能力;如何通过中西茶文化学习为契机,帮助学生了解掌握西方文化习俗,提高文化适应能力,促进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的质量,现已成为当代文化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1从跨文化角度看中西方茶文化的差异

从跨文化交际角度分析,中西方由于地理、历史及人文环境的不同,在茶文化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可以归纳为语言交际及非语言交际两个方面:

1.1中西茶文化语言交际差异

中西方茶文化重要的交际手段就是两者的语言形式,茶叶相关的语言内容反映了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尤其折射了茶文化在不同语境中的文化底蕴和发展情况。总的来说中西茶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首先,我国茶文化语言交际范围较广,涉及士农工商各个阶层或各个文化领域,而西方茶文化的语言交际范围较窄,并且数量较少。我国茶饮及茶文化有数千年发展历史,而西方茶文化虽然源于我国,但只是随着16世纪中西方茶叶贸易的发展流传至欧洲各地,直到17世纪在英国及法国贵族或统治阶层的推动下,舶来的茶文化才与西方语言逐渐结合,因而具有典型的阶级特性。例如西方茶文化词汇中“皇家茶”、“伯爵茶”等贵族型词汇比比皆是,直到19世纪后期茶文化才走入寻常百姓家,但与我国相比语言应用范围较窄。其次,茶文化语言交际在我国文化中以质朴和简单为主,而在西方文化中相关语言应用多发生了阶级性或暗示性的“喻义”或“转义”现象,茶文化语言交际的内涵与西方社会发展结合较为紧密。尤其西方工业革命及资本主义物质文化的推动,让茶文化语言在交际中成为特色文化内容,甚至某些词汇摆脱了东方文化内涵。

1.2中西方茶文化中非语言交际差异

从跨文化角度看,中西方茶文化除了语言交际方面差异外,更存在着明显的物质、行为、价值观方面的差异。首先,中国茶文化中茶叶主要由绿茶、红茶、白茶、青茶、黑茶、黄茶六大茶类构成,尤其推崇非发酵性绿茶为主,在茶具上以瓷为主,包括:茶壶、茶杯、茶托、水方、水盂、各式茶具,形式多样。而西方茶叶以红茶为主,种类较少,茶具以维多利亚贵族特点为主,崇尚华贵瓷器活银质茶具,包括:茶虑、茶碟、点心盘、餐巾等凸显物质条件奢华要求。其次,中西方茶文化在品饮方式上,中国注重茶的单纯,以清饮为主,而西方为增加口感和个性,以“混饮”为主,同时在饮茶时间上,中国并无固定时间要求,而西方对饮茶做了“早茶、午茶、下午茶、晚茶”的规定,并其饮茶成为重要的餐饮内容和社交方式。最后,在精神层面上,我国茶文化以“儒、道、佛”等哲学思想为思想精华,茶文化的内涵被提升到道德等价值观层面,“天人合一”等思想成为我国茶文化精神主旨,但是西方茶文化突出“实用主义、物质主义”等阶级思想为主,以茶凸显统治阶级的财富和生活方式,彰显贵族特性和品味。

2中西茶文化差异对跨文化教学的影响和作用

2.1培养跨文化交际的意识

英语教学的总体目标就是培养能够适应中西方文化交流,熟练掌握和应用西方语言技能的文化参与者。中西方茶文化差异的学习对于我国文化环境下的跨文化交际者来说,为他们认识西方茶文化及创建茶文化交流氛围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让我国文化学习者在我国文化内了解西方茶文化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事实上,在中西方茶文化差异的学习中,学生不仅感受到茶文化带来的茶叶相关语言交际差异带来的冲击,更在茶文化的理解上受到多元的挑战,对中西方思维习惯、价值观念、文化习俗等中西方茶文化内容进行适当的、客观的反思。因此,通过中西茶文化之间的对比,学生能以茶文化在中西方语言、物质、行为、精神层面的差异为契机,接受、理解、处理跨文化交际中的问题,进而在丰富多彩的茶文化中重新认识西方社会,正确认识文化现象和语言应用的价值,促进跨文化意义的提高。

2.2减少跨文化交际的错误

中西方茶文化差异为英语跨文化学习者来说,不仅提供了语言学习的多元素材,而且让英语学习者以更有趣、快捷、形象的方式适应西方茶文化等抽象文化内容。中西方茶文化差异让英语学习者在文化比较中,形成对中西方文化正确客观的认知和理解,并对以西方文化审视我国价值观念及思维方式,形成对中西方跨文化的深刻理解。当然,茶文化在中西方文化中涉及内容多种多样,涉及的文化冲突也非常普遍,难以避免,但是通过两种茶文化与英语学习的结合,可以让英语学习者认识到中西文化冲突虽然不可避免,但是可以通过茶及茶文化的对比,尽量减少文化冲突,并对中西方文化冲突做出应有心理预警和准备。

2.3形成英语跨文化教学体系

中西方茶文化在语言、茶叶种类、茶具、饮用方式、价值观念上的种种差异,已经让茶文化成为凝聚了文化和语言学习的重要内容。在英语跨文化学习中,中西茶文化无时不刻的渗透着西方文化重要内容,尤其对于英语基础较弱的学生来说,中西文化差异对比可减少语言学习的心理负担,增加对英语学习兴趣。同时茶文化在中西方之间的比较,让英语教师在语言教学中容易确定跨文化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以茶及茶文化导入设计安排英语文化学习内容,将文化学习内容具体化到各种茶文化的实际案例中,进而实现英语学习与文化学习的双管齐下。

3以中西茶文化差异促进英语跨文化教学的途径

中西方茶文化差异内容五花八门,不能简单的在英语课堂上生搬硬套,必须着眼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目的,对现有英语文化学习进行改革,要想让茶文化对比进入课堂,必须从以下方面入手,切实提高英语跨文化教学的发展。

3.1以中西茶文化差异,确定教学内容

如上所述,中西方茶文化内容涉及语言、茶叶、茶具、茶饮、价值观等各个层面的内容,如果直接生搬硬套,很难形成系统化的跨文化学习体系,同时茶文化信息量过大,可能会影响英语认知层面教学的质量,所以必须确定中西方茶文化差异学习的具体内容,对中西方茶文化及跨文化教学的方向予以明确。首先,立足中西方茶文化语言对比,茶叶物质、茶叶行为、茶文化精神为辅助的理念。英语跨文化学习的主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英语跨文化能力,语言能力是其学习的主要目标,所以以中西方茶文化差异为教学内容时,必须强调中西茶相关语言应用差异,同时用茶叶对比、饮用方式、茶文化作为语言学习或调解英语学习的辅内容。其次,确定中西方茶文化差异与英语跨文化教学的结合方式。中西方茶文化之间存在很多差异,但是在英语跨文化教学中不能随机参考,必须树立跨文化交际能力发展的目的,从课程导入到课程内容都要认真、科学的分析,找到合理的结合方式。

3.2以中西方茶文化差异,创新教学方法

要想通过中西方茶文化之间的对比和分析,提高英语教学中学生的文化交际能力和意识,就必须要在实际教学方法上将茶文化对比融入其中,主要包括:首先,中西茶文化注释法。茶文化对于学生来说属于较为陌生的文化范畴,在英语跨文化教学中教师要考虑到西方茶文化属性及学生文化程度,对中西方茶文化涉及的语言及文化知识进行注释,尤其特殊词汇和行为进行跨文化性对比。如“中国清茶、英国混茶”或“redtea”和“blacktea”进行适当注释。其次,中西茶文化实践教学法。中西茶文化虽然为英语跨文化教学提供了素材,但是如果只局限于茶相关资料对比,很难强化中西文化差异和学生的理解。因此,必须开展中西茶文化差异的跨文化实践训练,在茶饮及茶叶相关活动中对茶叶语言、词汇、茶会、茶俗等内容进行训练,组织学生参与到茶文化的氛围中,并对中西茶文化感受进行分析和讨论,进而促进对中西文化的理解。最后,中西茶文化的多媒体对比法。茶文化在我国和西方虽然属于传统文化,要想在当代英语活动中激发学生兴趣,必须与现代多媒体技术结合,适应学生的现代心理特性及文化需求,让传统茶文化彰显时代色彩。

4结语

中西方茶文化虽然同根同源,但是却在语言、茶叶、饮用方式、茶俗、价值观念等各个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这些文化差异中蕴含着丰富的跨文化交际元素,因此对当代英语跨文化教学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和作用。我们必须在跨文化教学的实践中,正视中西方茶文化与英语语言、跨文化交际能力之间的关系,以中西方茶文化之间的差异为契机,探索如何以文化现象推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既保护和传承中西茶文化的精华,又为我国跨文化交际实用型人才培养做出贡献。

作者:王云羡 胡玉辉 单位:石家庄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吕春.中英茶文化的内涵差异分析[J].贵州茶叶,2014(1):13-14.

第4篇:茶艺与茶文化范文

【关键词】文化差异;文化交流;唐诗;欣赏

Abstract:Formanyyears,translationactivityandculturalsenseareindispensablefromeachother.ThepoemsproducedinTangdynasty,aculturalrelicinChinesehistory,needstospreadandbeappreciatedbythewholeworld.ButtheculturaldifferencebetweentheWestandChinahassloweddownitsinfluenceandspeed.Therefore,toenhancethemutualunderstandingandcommunicationisthekeytoperfectthetranslationofpomesinTangdynasty,whichcanalsobetterwesterners’appreciationtoourancientculturalachievements.

Keywords:Culturaldifference,communication,poemsinTangDynasty,appreciation

一、“翻译之事,由来已久”

在我国有史料可考的翻译活动可以追溯到周代。《周礼》中提到“行人”,即负责接待四方使节与宾客任务的官员职称,他的职责就是“掌蛮夷闽貉戎狄之国,使掌传王之言而谕说焉,以和亲之。”书中还提到,周代每七年就要将诸侯国的翻译人员集中到周天子所在地加以训练。这是关于我国翻译人员培训的最早记载,也可看出古代就对翻译活动的重视。在我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三次翻译——东汉至唐宋的佛经翻译,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和后至五四前的西方政治思想与文学翻译。解放后,翻译活动更是达到一个繁荣时期,为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外交等各个方面作出了很大贡献,各种翻译理论和流派层出不穷,涌现出了大批杰出的翻译家和优秀的译作,真正实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

二、翻译与文化

翻译从一开始就和文化密不可分,翻译活动通过语言和文字向外传播本民族的文化并引进异域的文化,是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可以说,如果缺少了翻译活动,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是不可想象的,因此,谈翻译就不可避免的要谈到文化。

古往今来,人们对文化的定义可以说是形形。英国“人类学家之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对文化做了如下阐释:“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则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对文化进行了定义。广义的文化,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指的是“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还有的观点认为,所谓文化,就是某一社会在某一时期的所有产物,包括风俗、信仰、艺术、音乐和其他所有的人类思维产品,例如古希腊文化、古埃及文化等。正如王克非先生所说,无论怎样定义,归根结底,“文化是理性人类创造的物质价值精神总和,具有时间、空间意义,这个最根本的特性应是趋同的认识。”

三、唐诗英译中的文化障碍

唐朝是古代中国的一个鼎盛时期,政治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文化上的繁荣,涌现了许多伟大的诗人,如李白,杜甫等,创作出了大批优秀的诗歌作品。唐诗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是中华文明的精华之一,因此吸引了许多中外的翻译家将其翻译出版,向世界人民介绍这一辉煌的艺术成果,国外如HerbertA.Giles、W.J.B.Fletcher等,国内如翁显良、许渊冲等,都为此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各个时代的文学作品往往最能集中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活动,通过对这些作品的翻译,人们得以了解该民族的地域风情和人文精神。但是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对一个民族的语言的体会与理解是有差异的,在翻译中不可避免的会有许多困难和障碍。现撷取数例,分别从数量词、地理名词和典故这三个方面来浅探唐诗英译中经常遇到的一些文化障碍。

数量词

在汉语中,诸如“一”、“三”“百”、“千”、“万”等数词随处可见,例如“三思而后行”、“一不做二不休”等等,这种语言习惯不可避免的会体现在唐诗中。例如李白的《秋浦歌》写到: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这里的“三千丈”是夸张的用法,因为头发不可能长到“三千丈”,熟谙汉语习惯的人都很容易理解,但是对于其他文化背景的读者来说未必就这么容易体会其中的夸张,所以Giles将这一句译为:“Mywhiteninghairwouldbealonglongrope.”用alonglongrope这一具体的形象替代了“三千丈”这个数量短语,虽然意似,但是却失去了原文的艺术冲击力。再看柳宗元的《江雪》中的前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诗中的“千”和“万”并非是具体的“一千”座山或者“一万”条路,而是用来形容山和路的数量之多。Bynner将之译为:

“Ahundredmountainsandnobird,Athousandpathswithoutafootprint.”

为了句式工整,“千”译为“Ahundrd”,“万”译为“Athousand”,不知道那些异国的读者们能不能体会到其中的含义。

地理名词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因此一个地名往往会让人浮想联翩,会产生不同的心理反映,比如巴黎总是和浪漫联系在一起,而纽约总是让人想到繁华喧嚣。同样,中国文化也给一些中国的地名染上了独特的色彩。杜牧在《赠别》写到: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Bynner将后两句译为:

“OntheYangZhouRoadforthreemilesinthebreeze,Everypearl-screenisopen.Butthers’snoonelikeher.”

扬州在古代可能相当于现在的上海,是文人墨客向往的消魂之所,曾有“腰缠十万贯,骑鹤去扬州”的说法。Bynner用的是直译法,可是对与一个外国读者来说,扬州这个地方的文化含义恐怕很难理解,也就难以体会到诗句的精妙,因此许渊冲教授将之改译为:

“Whenthespringwinduprollsthepearlywindowscreen,Herfaceoutshinesthoseonthesplendidthreemilesway.”

这种意译的方法似乎更妥。

再比如张说《蜀道后期》:

“客心争日月,来往预期程。秋风不相待,先到洛阳城。”

Fletcher将后两句译为

“Thewindsofautumntheywaitnotforme,ButhurryonthitherwhereIwouldbe。”

吕叔湘对这个译文大为赞赏,认为“洛阳”如果直译“不若如此之能曲达”,因为洛阳是历史名城,其文化内涵是直译难以传达的,不如意译。

3.典故

许多典故来自于民间传说、经典名著等,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形象性,比如我们在谈到情人分居两地时常用“牛郎织女”来形容,这一典故来自与我国的民间传说,再比如说“阿Q”精神,指的是精神胜利法,出自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这些典故深入人心,几乎妇孺皆知。事实上典故最能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积淀和民族心理,熟知典故的读者就能轻松体会到阅读的乐趣,反之真的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我们以孟郊《古别离》为例,诗中这样写到:

“欲去牵郎衣,郎今到何处?不恨归来迟,莫向临邛去!”

在这里“临邛”用的是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典故,构成了一个独特的文化意象,它表达了女主人公的愿望,即希望丈夫走后不要另觅新欢,弃家不归的愿望。Flecher将之译为”yourlatereturningdoesnotangerme,Butthatanotherstealedyourheartaway”。值得肯定的是译诗传达出了原作的基本信息,读者还能感受到原作中的韵味,但是丧失了原文的民族特色,信息传递也有所偏差,原文含蓄意味深长,而译诗则直奔主题,态度鲜明。

第5篇:茶艺与茶文化范文

任何一种语言都是特殊文化背景下的产物,反映着特定的文化内容。文化差异,是指人们在不同的生态和社会环境下形成的语言、知识、人生观、价值观、思维方式、风俗习惯等方面的不同。中西方文化差异导致人们对同一事物或理性概念存在着不同的理解和解释。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交流形式,标识语的翻译也要充分考虑到不同文化的内涵。例如公共汽车上“老弱病残孕专座”被译为“fortheold,sick,disabled,andpregnant”,表面看意思表达清晰,亦无语法错误。然而尊老敬老是中国特有的文化传统,人们认为年老代表着智慧和慈善,是经验和阅历的表现。然而在西方文化中,老却被认为是虚弱、无力的象征。如果单按照字面翻译成“fortheold…”,没有考虑中西文化差异,可能在西方人眼中会有歧视之嫌,适得其反。我们不妨用一句简单的“courtesyseat”来表示,既能达意,又避免了可能出现的不敬之感。

2翻译对策

在翻译标识语时,应根据标识语言简意赅、通俗易懂的特点,本着准确传达标识语提示、警示、限制、强制功能的原则,充分考虑中英两种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将原语的语言和文化信息传递给目的语的接受者。

2.1程式化翻译

有些标识语可以在中英文中找到完全对应的结构,形成了程式化的翻译。此时可以套用现成的英语结构。如中文的“禁止/请勿…”结构,在英语中通常采用“No+名词或动名词”的形式。禁止吸烟=NoSmoking;请勿停车=NoParking。再如汉语中的“…专用”,英语可采用“…only”的形式。员工专用=StaffOnly;贵宾专用=VIPOnly;会员专用=MembersOnly等。

2.2确定标识语的语用功能,避免用词不当

标识语大体有提示、警示、限制、强制四项功能。在标识语的翻译中,译者必须在分析标识语字面意义的基础上,研究其语用意义,即功能意义,才能有效达成标识语的真正目的。如标识语“转弯慢行”,翻译成“TurnAhead,SlowDown”时最好前面加上一句“Caution”,以传达其警示作用,引起司机的注意。

2.3判定标识语语言风格,选择恰当词语

表示服务、指示、说明性质的标识语大量的使用名词,表示强制性、限制性的标识语大量使用动词或动名词。公众最常接触和使用的公共设施和服务的标识语往往会使用缩略语。因此翻译标识语时,应考虑其语言风格,选用适当的词语,避免使用生僻词语、古语、俚语和术语等。如“登记处”简单译为“registration”,“小心轻放”译为“handlewithcare”。

2.4注意汉英文化差异,尊重读者的文化习惯

第6篇:茶艺与茶文化范文

关键词: 初中英语 文化渗透 文化意识

随着国际化交流的不断增进,文化逐渐成为学生学习英语阅读时最主要的障碍之一。因此,老师应该深刻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方法,有目的性地进行文化渗透,为英语插上文化的羽翼,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化意识,从而有效提升初中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一、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合理渗透文化意识

为了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渗透文化,需要老师合理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快速进行文化体验。例如:在学习Unit 5“Let’s celebrate”的内容时,由于中西方的文化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因此各种节日的庆祝场面存在较多的不同点。老师可以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以西方的圣诞节和中国的春节为例,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播放这两个节日的欢庆场面,如:西方圣诞节上展示圣诞老人、圣诞晚会、圣诞树等;而关于春节的图片则显示包饺子、放鞭炮、拜亲戚等,从而营造浓重的节日氛围,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再顺势提问:“为什么西方人是庆祝圣诞节呢?中国人又为什么庆祝春节呢?”通过创设这样的课堂教学过程,渗透文化教学,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文化意识。

二、以比较鉴赏为主要方法,在体会中理解文化渗透

新课标明确提出:“老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认知能力和生活经验,尽量创设良好、真实的跨文化氛围,让学生在感受跨文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跨文化的交际能力。”有比较才有鉴别,所以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化意识,比较鉴赏是非常有效的方法。因此,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便可以采取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等比较性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对英国文化和中国文化进行比较分析。其中小组合作学习方法主要是以学生为中心,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在相互沟通、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全面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和相同点,从而让学生深入感受中西方文化的内涵,逐渐让学生形成跨文化的交际意识,共同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采取多环节的教学法,培养文化意识

(一)以词汇教学入手,培养文化意识。

在英语语言的学习过程中,词汇是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因此,老师应该以词汇为切入点,渗透文化教育,逐渐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化意识。在当前所使用的英语教材中,很多词汇都包含有特定的文化知识,所以老师应该尽量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深入挖掘词汇中所蕴含的文化信息,指导学生学习。

例如:在学习以“动物”为主题的单元时,老师可以以dog为例进行讲解。通常情况下,中国人看到dog时,常常会联想到贬义的内容,如:猪狗不如等;而在西方人的眼中,看到dog,常常是朝着褒义的方向联想,主要是因为他们将狗视为人类的朋友:You are a lucky dog.Love me,lovemy dog.Every dog has his day.因此,在初中英语课堂实际教学过程中,老师便可以尽量列出更多的词汇,如:dragon,cat等,让学生从不同的词汇学习中感受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性。

(二)语法教学,培养文化意识。

随着国际化交流的不断加深,文化逐渐成为学生学习英语阅读时最主要的障碍之一。在初中英语学习中,由于中西方文化思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在部分语法表达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充分说明语法里包含非常丰富的文化知识,老师应该准确把握语法教学的各个环节,充分利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从而促使学生逐渐树立良好的文化意识,增强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例如:在学习“My day”时,老师便可以坚持以“my day”为主线,让学生采用英文形式将自己的一天叙说出来。由于中西方人在表达时间和地点时所使用的表述方法存在差异性,西方人常常喜欢从地点表述转到时间,而中国人与其的表达方式恰好相反,如英文:I go to school at 6:30 in the morning.中文:我早上6点30分去上学。从这句英文的表达和中文的翻译中便能够清晰地看出中西方人思维的差异性。因此,在初中英语课堂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让学生了解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引导学生用英文表达更多相似的句子,如:我晚上9点上床睡觉,而英文则表述为:I go to sleep at 10:00 in the evening.通过多次练习,有利于让学生深入感受不同文化的差异,逐渐形成良好的文化意识,为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结语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英语专业水平,充分认识到文化教育的重要性,从而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英语文化意识。同时,也应该要求学生在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逐渐提升自己的英语交际水平,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第7篇:茶艺与茶文化范文

一 文化习俗的对比

1.环境差异

习语的形成与人们的劳动生活密切相关。英国是一个岛国,人们的生活以航海打渔为主;而汉民族生活在亚洲大陆东部,地处北温带,气候比较温和,人们的生活与土地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由于自然环境和地理上的差异,中国人和西方人对同一词汇的理解、联想也有所不同。例如,在形容一个人非常奢侈浪费时,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汉语是“挥金如土”。中国是一个内陆国家,幅员辽阔,有许多名山大川,因此有许多与山有关的成语,如“安如泰山”、“开门见山”、“江山易改,禀性难移”及“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等。而在英语中则有许多有关于船和海的习语,在汉语中找不到与之完全对应的习语。而且,地域不同,各地自然景观亦各有特点,具体反映在语言上也有所不同。

2.传统习俗差异

在英语和汉语习语中所反映的风俗习惯差异是多方面的。“狗”在汉英两个民族文化传统中的价值观念是截然不同的。汉语中与狗有关的成语几乎都带有贬义,如“狐朋狗党”、“狼心狗肺”、“狗仗人势”、“狗急跳墙”、“狗尾续貂”等。而英美民族却把狗看成忠诚的伙伴,常用狗来比喻人。如,“a lucky dog(幸运儿)”,“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not have a dog’s chance(毫无机会)”、“Old dog will not learn new tricks.(老人学不了新东西)”等。

二 英汉习俗翻译方法

1.直译法

只要符合语法规则并且为读者所接受,习语就可以采用直译的方法。刘重德教授认为,“翻译作为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要求译者必须实事求是,不能带有任何主观色彩。”因此他提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翻译观点。直译一方面保留了原文的文化特色,另一方面也充分传播了原语文化,因此是最佳译法。有些习语的译文已经进入了目标语,甚至大多数人都不知道它们源于国外。

2.套用法

习语大都是名言警句,它们积累概括了人类文化的精华,触及到人类生活最基本的问题。因此,在不同语言中能找到类似的习语。它们有着类似的内容与表达方式,如果把它们用在习语互译中,看起来就像是直译一样。

英语与汉语有着不同的语言习惯和文化背景,因此在比喻中用到不同的事物,但它们的比喻义是类似的。在翻译这些习语时,应该改变其形式以保留其灵魂。把这些相互对应的成语用在英汉互译中,可以再现原文的语言效果,且能清楚地达意。

3.意译法

有些习语不能直译,因为另一种语言的读者不了解这些习语的文化背景,而且在目标语中也找不到与之对应的习语。这时,只能舍弃其形式和修辞手法,采用意译的方法,以求能清楚地达意。例如,“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译为“A word once let go cannot be recalled.”比译为“One word lets slip and four horses will fail to catch it.”要好,“keep one’s nose clean”译为“明哲保身”比译为“保持鼻子干净”要好。

三 正确选择因文化传统差异产生文化交际

在处理汉英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因素问题时,译者作为汉语文本的读者,应乐于语用移情,尊重、适应汉语文化,并在准确判断英语语言文化规范和译文读者接受力的基础上尽量地采取异化策略,将汉语文本中的文化因素移植到译语中去。加强针对文化传统差异引起的社交语用失误的交际策略,由于历史变革、地理环境、宗教信仰等诸多方面原因,世界各民族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文化传统,这些文化在它们的载体一语言中得到了清晰的反映。

因此,说话人在跨文化交际中应“入乡随俗”,遵循所使用语言的语用规则和文化规范,最大限度地避免语用失误。最后,研究英汉问候语差异,选择正确的交际策略才能更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际。在国际交往中要求的不仅仅是语言能力,还要求在对不同文化的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做到对两种文化信息的正确切换,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交流,达到对话的目的。

综上所述,在中英文化的交流中,掌握正确的问候语是良好交际的开端,也是保障交往得以继续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树立克服文化障碍的意识,容忍和尊重两种语言的称呼及问候的文化和风俗习惯,在学习中正确选择符合对方文化准则的表达方式;通过学习文化语境,掌握文化能力,学习交际方式,两方面协调发展,才能保证交际成功,使得外语教学更加顺应社会变化。

参考文献

〔1〕陆国强.现代英语词汇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第8篇:茶艺与茶文化范文

由于中西方文化具有较大的差异,因此中西方语言应用和语法的差异也较大。每一种语言都有其特殊的文化背景、语言结构、交际模式和修辞原则等,即中西方文化语法具有不同的规律。本文主要从文化比较的角度对中西方文化语法差异进行了分析,并针对中西文化语法表意、结构、思维和表述等方面的差异性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以期进一步明确中西文化的本质差异,体现中西方文化精神的差异。

关键词:

文化比较;汉语语法;西方语言语法

汉语最初没有所谓的基本框架,直到西方相关语言理论传输到中国后,才逐渐有了汉语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框架。虽然汉语语法是基于西方理论而逐渐形成,但由于中西方文化存在的巨大差异性,如传达意义、思维方式、历史背景等,因此汉语与西方语言的语法特征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为了能够进一步明确中西方文化语法的差异,本文从中西方文化比较的角度探讨了汉语与西方语言的语法差异,以期使人们更进一步明确汉语和西方语言的语言性质,了解两种语言的本质。

1中西文化语法表意差异

世界上很多语言都分有阴性、阳性、中性、单数、复数等,但汉语与这些语言不同,汉语在被创造时,没有固定的语法规则,即对过去式、未来式、单数、复数等规则没有要求,主张对称性和公正性。语言作为人类传达和表达意义的重要方式,汉语和西方语言对形式的依赖方式存在较大的不同。在西方文化中,西方语言具有客观性,主张以客观明确的态度认识世界,因此西方语言表达的意义对形式的依赖程度较为深刻,语法表达也更为精确。而在中国文化中,汉语具有主体性和综合性,主张将主体与世界联合在一起认识世界,更加注重表达个体内心的领悟,因此汉语表达的意义对形式的依赖程度较小。人们可以发现汉语表达常常有很多言外之意,与西方语言明确的表达方式存在不同,汉语语法相对而言更为灵活。我国古文学家、教育家钱基博曾经表示“我国文章尤有不同于欧美者,盖欧美重形式而我国文章重精神也。”这句话表明西方语法过于注重形式,虽然表达更加精确,但缺乏灵活性,而灵活性则正是汉语的显著特征。汉语由于没有单数、复数的问题,但西方国家语言则存在单数、复数的问题,因此很多翻译工作者在翻译过程中会存在很大的困扰。当代著名作家王蒙表示,他在给小说《夜的眼》取名时,更加看重这个名字的神秘感和多层次含义,如表示为夜本身的眼或夜行人的眼等,具有模糊的表意,给读者更加充分的想象,然而这篇小说在翻译成其他语言时,翻译工作者更关注的问题时“眼”是单数还是复数。结合小说《夜的眼》所表达的意境可以看出,“眼”既可以是单数也可以是复数,因此给翻译工作者带来一定的困扰,但这也体现出汉语与西方语言存在的差异。汉语语法没有严格的形态变化,表意也主要是靠语言环境进行理解。西方语言语法的形态变化比较丰富,且表意更加精确。西方语言造句需要利用各种手段将词、分句等连接起来,使语言结构更加完整。如主句和从句会采用who、what、taht等连接起来。在西方语言中,介词是比较重要的词句连接形式,如to、in等,而汉语则可以直接不用介词或省略介词。另外汉语在表达时,更加注重意会,且遵循事物的发展顺序。人们在利用汉语进行表达时,会留给听者一定的想象空间,且因果有序,以还原事物的初始状态为目的。而西方语言在表达时,需要明确主体对事物主次的分析,通过确定重点,再进行表达。

2中西文化语法语境差异

在中国语言文化中,人们在进行某一句词语、句子的理解时,需要结合该词语、句子与其他词语、句子的关系和语言环境等。汉语思维具有全面性和整体性等特征,人们难以直接根据语言单位本身明确该语言的意思。在西方语言文化中,每一个语言个体都存在独立性,每一个句子则是由独立的个体连接和叠加后,产生意思,因此西方语言主要是通过个体综合后,理解句子的意思,与语言环境及其他个体的联系并不紧密。汉语主要是通过对整个大环境的理解来分析每个个体的含义,对环境的依赖性较强,而西方语言则主要是通过对个体的理解,来看待整个大环境的表述意义,对环境的依赖性较低。对环境依赖性较强的语言有汉语、日语、韩语等,对环境依赖性较低的语言有英语、德语等。在中国、日本和韩国等地区进行交流时,双方信息主要是通过语境进行意思的传达,并注重维护交谈氛围。在美国、英国、德国等地区进行交流时,在不同的交谈氛围中有非常明确的语言边界,如工作与私人生活存在非常明显的界限,且交流状态比较直接。在中方文化教育中的人群,会难以适应西方文化教育人群的说话方式,会认为他们说话过于直接,不考虑听者的感受,而西方人则会认为中国人说话模棱两可、难以理解。人们在利用汉语进行表达时,需要听者明确说话者的言外之意,即听者把握着双方的信息交流,而在西方文化中,交流比较直白,则是由说话者把握着双方的语言交流。在中西方两种不同的文化环境下,汉语文化更加注重意会,西方语言则更加直白,两种语法在语境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别。

3中西文化语法思维差异

汉语属于象形语言,西方语言属于有声语言,本质上存在明显的差别。由于汉语是从具象的事物中演变而来,因此汉语思维具有明显的具象性特征,而西方语言不具有形象化特征,因此其主要具有抽象性和概念性等特征。在汉语文化中,人们常常会采用具象且感性的语言描绘事物,形象的传达该事物给人的感觉。相比较而言,汉语中关于颜色的词语比西方语言要多,表明汉语对事物的形容更加细致和形象。西方语言文化中,更加倾向抽象的意义表达,如“Shehithimontheface”,该句话是指“她打了他的脸”,具有比较抽象的层次分析特征。在汉语思维中,人们对语言会采用比较感性的思维进行理解,西方语言思维中则更加注重客观的分析,属于逻辑严密的理性语言。

4中西文化语法表述差异

在汉语环境中,人们需要对所有的词语、句子和语言环境有一定的分析后,才能够对整个表达有更加明确的理解,而且汉语的表达属于先后顺序,具有循序发展的特征。在西方语言环境中,人们通过词语、句子准确的表达和句式的形态等,进行对整个表达的理解。中国人在刚开始接触西方语言时,会难以适应西方语言的语序和结构,如汉语表述“某教师学识渊博、讲课细致,受到了广大学生的喜爱”,而换做英语语序则为“学识渊博、讲课细致的某某是一位受到广大学习喜爱的教师”,该句子可以看出汉语格局与西方语言格局存在较大的差别。汉语表述具有时间流淌性特征,而西方语言表述则具有空间静止性特征,因此翻译工作者为了汉语的动态性,在汉译英时,经常会采用动词翻译英语的介词。在中国文化中,人们习惯整体思维,从大方面逐渐思考到小方面,且小方面之间有存在一定的相互依赖性。另外人们在汉语思维下,主要是以人的角度去观察和认识世界,而在西方语言思维下,人们还会从物的角度去认识世界。人们在利用汉语写文章时,文章的形式、结构等都可以以作者的主观意识进行改变,具有比较随意的特性,如作者在表达一件事情时,可以直接采用一句话将该件事表达清楚,对于逗号、句号的要求并不严格。而在西方语言文化中,对句号、逗号的要求比较统一,主要是由核心动词确定句界。翻译工作者在进行英汉翻译时,需要将原句句式改变为具有动态性质的汉语句式,让汉语思维人群更加容易理解该句子,并增添阅读的流畅感。

5结语

综上所述,翻译工作者想要做好翻译工作,需要明确中西方文化语法的差异,如思维差异、表述差异等。中西方语言存在本质上的差别,而且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对中西方语法差异性的影响较大,其中英语注重语法严谨和逻辑分析,而汉语注重意会表达,差异比较明显。

作者:罗燕 单位:江西宜春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第9篇:茶艺与茶文化范文

关键词:英汉语言;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

中图分类号:G63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7)11020801

1历史文化差异

历史文化指的是由特定的历史发展进程和社会遗产的沉淀所形成的文化。由于各个民族和国家的历史发展不同,因而在其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所积淀形成的历史文化也不相同。在两种语言之间进行交际时,会经常遇到由于历史文化差异而出现的交际、理解难题。

例如,“东施效颦”这一汉语成语典故,对中国人来说,不难理解其文化内涵,但对于不甚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西方人来说,若仅仅理解为“Tung Shih imitates His Shih”,就没有准确、形象地表达和再现原典故的含义。东施是谁?西施又是谁?就没有交待清楚。为了让西方读者能了解这一成语的内涵,比较合适的做法是采用加注的方法: Tung Shih imitates His Shih (His Shih was a famous beauty, Tung shih was an ugly who tried to imitate her way)。这样,就会使读者一目了然。

对于有些历史人物和历史典故,可采用类比的理解方法。据说,有一次陪外国客人观看戏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翻译作了很多说明也没能让外国客人弄懂故事内容。此时,提示翻译说,梁山伯与祝英台就是中国的罗米欧与朱丽叶。通过这一类比,外国客人马上明白了剧情的主题思想。

中国历史灿烂悠久,华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与此相联系,中国的历史成语典故俯拾即是,意蕴浓厚,如:卧薪尝胆、负荆请罪、亡羊补牢、塞翁失马、滥竽充数、朝秦暮楚、毛遂自荐、班门弄斧、名落孙山、三顾茅庐以及“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蜀中无大将,寥化作先锋” “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等等,每一个历史典故和成语都包含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都是一个生动的历史故事。因此在交际、理解时,应在弄懂典故含意的基础上,注重文化之间的差异,采取恰当的交流、表达方法。

中国文化如此,西方文化亦如此。《圣经》中仅收入辞典的典故就有700条,莎士比亚作品的典故更是熠熠生辉,有些莎士比亚作品的人物和事件本身就成了典故。

2地域文化差异

地域文化指的是由所处地域、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所形成的文化,表现在不同民族对同一种现象或事物采用不同的语言形式来表达。在中国,自古以来便有“南面为主,北面为朝”,南为尊北为卑的传统,人们经常说“从南到北,南来北往”,“南”的方位在说法上常常置前。而英语文化却恰恰相反,英美人从英语地域文化上来理解汉语中的“从南到北”,自然是“from north tosouth”,“北屋”为“a room with southern exposure”。诸如“西北”、“西南”、“东北”、“东南”之类的方位词语,英语方位在说法上也和汉语文化相反,分别为“northwest ”,“southwest”,“northeast”,“southest”。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东风”象征“春天”、“温暖”,它吹绿了中华大地,使万物复苏,故有“东风报春”之说,所以中国人偏爱东风。而英国的“东风”(east wind)则是从欧洲大陆北部吹来的,象征“寒冷”、 “令人不愉快”,所以英国人讨厌“东风”。不过英国人喜欢“西风”,它给英伦三岛送去春天,故有“西风报春”之说。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就曾写有一首脍炙人口的《西风颂》(Ode to the West Wind)。在诗的最后,诗人名传千古的佳句表达了他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坚定信念:Oh,the west wind,if winter comes,can spring be far behind?(啊,西风,假如冬天已经来临,春天还会远吗?)理解此诗时应对这一地域文化差异作一注释,否则会给缺乏英国地域文化知识的一些汉语读者造成困惑或误解。

地域文化方面的差异,使得不同民族在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上存在着差异。有些事物在一种语言文化里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外延,且能引起美好的联想,而在另一种语言文化里却平淡无奇,毫无文化意义。这就是文化的个性和差异。比如,在中国传统文化里,耕牛是勤劳的象征,人们常把那些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人比喻为具有老黄牛精神。古往今来我国不少名家皆喜以牛自喻:鲁迅先生曾有“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名句;明代名臣蒋冕年迈衣锦还乡后,皇上御诗,称其为“江南――老牛”,蒋冕也作诗谢辞:“老牛用力已多年,劲破皮穿只想眠,犁耙已休春雨足,主人何用苦加鞭”。所以如此,是因为中国自古以来以牛耕为主,耕牛与农民朝夕相处,且勤劳忠厚,自然形成了中国人对牛的热爱和赞誉。与中国不同,英国古代主要靠马耕,牛则很少干活,因此马在英美文化中则是勤劳和吃苦耐劳的象征。

3风俗文化差异

风俗文化指的是贯穿于日常社会生活和交际活动中由民族的风俗习惯形成的文化。不同的民族在招呼、称谓、道谢、恭维、致歉、告别、打电话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的民族文化规定和习俗。如中国人见面打招呼时常用的几句客套话是“你到哪儿?”“你要干什么?”“你吃过饭了吗?”,这几句话中国文化里并无多深的含意,只不过是无关紧要的,礼节性的打招呼的一种形式。然而西方人对这几句却很敏感和认真,“你去哪儿?”“你要干什么?”在他们看来纯属自己的私事,别人不能随便打听,除非是亲密的朋友。而“你吃过饭了吗?”则使他们不知所措,对方会以为你想请他(她)吃饭。像这样的见面问候,应视具体情况做相应的文化转换,改为英语惯用语“hello”,“goodmorning!”,“how are you?”等。

各民族的文化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共性的东西,但更多的是由于文化差异导致的个性的东西。

4宗教文化差异

宗教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指的是由民族的、意识等所形成的文化。儒教、道教、佛教是中国的三大宗教,这三大宗教在中国民众中有着深远的影响。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我们有道教的“玉帝”,佛教的“阎王”,有神话中的“龙王”,有“开天辟地”的和“主宰自然界”的老天爷。而这些概念欧美文化中并不存在。欧美人多信仰基督教,认为世界是上帝创造的,世上的一切都按上帝的旨意安排的。对于中西宗教文化方面存在的差异,在交流、理解时应予注意。例如,英国翻译家大卫•霍克斯在翻译《红楼梦》刘姥姥说的“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句话时,把它英译为“Man propses,God disposes”,似乎神形兼备,汉语成语巧对英语谚话。但由于两者存在着不同的宗教背景和深层的文化差异,译文就有使刘姥姥由信佛变成了西方基督教徒之嫌了。因为严格地说,此例中的“天”与“God”并不完全对应。在此认为用“Heaven”来代替“God”更忠实于原文。

总之,文化差异是一个内容十分丰富而又极其复杂的问题。要在两种语言之间交流、交际、表达,除了通晓两国的语言文字外,还必须有深厚的两种语言文化功底,深刻理解文化之间的差异。只有这样,才能不仅做到语言意义上的等值,而且做到真正文化意义上的等值,也才能在跨文化交际中做到得心应手、挥洒自如。

参考文献

[1]现代汉英词典[S].北京: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8.

[2]R•R•k哈特曼,著.黄长著等译.语言与语言学词典[S].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

[3]王春晖.英语课堂教学中东西方文化差异与跨文化非语言交际[J].中小学外语教学,2001.

[4]张培基,喻云根,李宗杰等.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