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资源及环境经济学范文

资源及环境经济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资源及环境经济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资源及环境经济学

第1篇:资源及环境经济学范文

摘要:渔业资源衰退、渔业环境恶化问题已受到全球的日益关注。实现渔业资源的合理、有效及可持续利用,加强渔业环境保护,呼唤渔业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指导。该学科是一门新兴交叉学科,目前尚未建立起完整的学科体系。本文在回顾其演进过程的基础上,梳理了其逻辑框架,指出这一框架应当包括绪论、渔业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及政策分析等逐步递进的四部分;外部性理论、公共产品理论、自然资源的产权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自然资本理论以及渔业生物经济模型应当成为该学科的基本理论;在构建这一学科的过程中,应当对稀缺性等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及资本观进行修正与拓展,加强既有政策之经济绩效的实证研究。

关键词:渔业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学科建设;逻辑框架

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9-0064-04

一、引言

近一段时间以来,我国渔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本国乃至全球的渔业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影响不仅受到了越来越多国人的重视,而且在全球范围内受到广泛关注[1]。解决渔业经济发展、渔业资源可持续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不仅需要从自然科学与技术角度加以研究,而且需要从经济学角度加以探索。渔业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就是以探索渔业资源与环境系统和经济系统的协和演进规律及其应用为使命的经济学科。然而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该学科的发展尚有诸多方面需要进一步构建、发展及提升。笔者曾撰文对渔业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学科属性、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初步论述[2],本文在其基A上,对该学科的演进路径进行回溯,对学科的基本框架进行梳理,供同仁商榷以共同推动该学科的发展,并最终实现人类社会、经济及渔业资源环境生态系统的协和发展。

二、学科发展的回溯与反思

渔业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既是渔业经济学的分支学科,同时也是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分支学科。溯其由来,就不能不从渔业经济学的发展开始。渔业经济学之思想起源可以追溯至英国古典经济学家A.斯密甚至更早,而日本学者蜷川虎三1933出版的专著《水产经济学》是最早的渔业经济学专著。之后戈登・史葛(Gordon,H.Scott)在《渔业资源的最优利用经济方法》(1953)[3]及《共享资源经济理论:渔业》(1954)等论文中提出了生物经济平衡和最大经济产量(Maximum Economic Yield,MEY)的概念及其方法[4]。1961年日本学者冈本清造出版了《水产经济学》。之后,随着渔业经济的日益发展及全球渔业资源的逐步衰退,世界许多渔业国家相继将发展渔业的重点由增加捕捞强度转向渔业科学管理,渔业经济学的文献也快速增加。Н.Π.琴索联夫的《苏联渔业经济学》(1977)、李・安德森(Anderson,L.G.)(1977)的《渔业管理经济学》,洛根渥尔德与汉尼森合著的《渔业经济学》(1978)、近滕康男的《水产经济论》(1979),清光照夫、岩歧寿男著的《水产经济论》(1982)和大海厚宏、志村贤男等的《现代水产经济论》(1982)等都是其中较有影响力的著作[5]。然而不能不指出的是,虽然著作数量增加、对渔业资源有效配置和利用的经济学理论阐释逐步深入,但受生产力发展所限,直到目前为止,国外渔业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实质上是就是渔业资源经济学,主要研究人类对渔业资源的合理开发与有效配置问题。我国学者毕定邦[6]、胡笑波[7]等人曾经在系统梳理前任研究成果并结合中国实际的基础上,分别于1990及1995年出版了《渔业经济学》教材。然而受计划经济时代学术背景的影响,这些教材在学术体系上与全球主流经济学有较大差别。其后国内出版的渔业经济学教材至今尚未能及时系统地整合国内外学术成果,形成能够有效阐释中国乃至全球渔业产业结构、区域布局、资源分布、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深刻变化及其背后隐藏的经济规律。概言之,从主体看,目前的渔业经济学总体来看仍然停留在以渔业资源经济为主要内容的发展阶段,需要从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研究内容等方面加以系统整理。

在渔业经济学发展的同时,20世纪50年代以来,环境污染、包括渔业资源在内的自然资源衰退问题受到了全球关注,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应运而生,渔业资源与环境问题受到了经济学家的重视。从全球范围来看,20世纪90年代起,捕捞、养殖及其相互之间、渔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关系的经济研究成为了渔业经济学界的重要研究领域,渔业资源经济研究与渔业环境经济研究逐步出现了交融趋势。

概而言之,对于渔业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而言,要真正建立起一门学科,尚需认真总结、梳理和回答如下这些主要问题:渔业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基本概念有哪些?建立在这些基本概念与假设基础上有哪些基本理论?在这些基本理论指导下,渔业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有哪些特有研究方法?主流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哪些可以借鉴到本学科中?如何将渔业资源经济学与渔业环境经济学加以系统整合而形成一以贯之的内在逻辑体系?如此等等。

三、渔业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逻辑架构

就渔业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基本逻辑架构而言,笔者认为其架构应当包括绪论、基本理论、研究方法、政策分析四个逐步递进的主要部分。对四个部分的基本构成,思考如下:

1.绪论。在绪论部分,需要对该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目的、学科性质、本学科与渔业经济学、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生态经济学、渔业资源学、渔业环境科学等学科之间的关系进行界定和说明。

2.基本理论。基本理论部分,主要应当包括对经济学基础理论的回顾、外部性理论、公共产品理论、自然资源的产权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自然资本理论以及渔业生物经济模型等部分。其中,外部性理论、公共物品理论、产权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自然资本理论是渔业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它们既是经济学基础在本学科中的延展,同时也为本学科研究方法、尤其是渔业资源与环境资源价值评估、相关经济政策的设计及经济分析提供基础。

(1)经济学基础理论回顾。经济学基础理论回顾部分既为本学科提供基础,又是本学科与经济学基本理论之间的链接。尽管本学科具有自身特色,但作为对经济学基本理论的进一步延展及应用,在构建渔业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时,首要的是界定本学科与经济学基本理论之间的关系,以便为后面各部分的分析提供基础。其中包括对消费者理论、生产者理论、市场结构理论、社会福利理论、GDP核算理论、财政、货币与贸易政策等知识的简要回顾。

在此需特别说明的是,在对经济学基本理论进行回顾时,作为经济学基础的延展,渔业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有必要对资源的稀缺性这一经济学基本假设进行重新界定与认识。若资源无稀缺性,也就无需节约,无需研究其开发利用的成本与收益及有效利用与配置。这一点毋庸置疑。传统的渔业经济学主要研究的是可捕捞的渔业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和配置问题。其中主要讨论的是渔业生物资源的稀缺性,在对于水域与水生生态系统等环境资源,在传统渔业经济学中被看作是外生变量。因此,在构建渔业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时,应当对传统经济学的稀缺性假设作一定的延展,这种稀缺不仅是相对于人类的需求而产生的相对稀缺,而是取决于渔业生物资源、渔业环境资源更新能力而产生的绝对稀缺,这种稀缺资源是这一耦合系统中的内生变量。

(2)外部性理论。所谓的外部性指的是这样一种经济现象:生产者或消费者等经济主体在自己的经济行为中产生了一种有利或不利的影响,而这种有利影响所带来的利益并未被产生这一行为的经济主体自己所获得,或这种不利的影响所造成的损失并未由产生这一行为的经济主体自身所承担。外部性理论之所以应当被纳入到该学科基本理论之范畴,是因为人类开发利用渔业资源的各种行为不仅会通过对渔业资源的作用而产生外部性,而且还会对水域环境造成外部性。可以说,渔业生产、水产品流通和消费过程中,外部性随处可见。如何纠正外部性带来的资源扭曲性配置,在保护好渔业资源与环境的同时尽量提高人类福利是渔业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必须探讨的问题,这一问题将贯穿于学科发展的始终。没有外部性理论的作为基础,就不可能构建起渔业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3)公共物品理论。公共物品的界定与物品的非竞争性与非排他性有关。所谓非竞争性指的是某人对一种物品的消费不会妨碍他人同时享用该物品,也不会减少他人消费该物品的数量和质量。非排他性则指的是在技术上无法将那些不愿意为其消费行为埋单的人排除在消费该物品的受益范围之外,或者虽然在技术上可以排他,但排他成本很高而导致经济上不可行。如果一种物品同时具备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则说这种物品是纯粹意义上的公共物品。在现实生活中,一些物品可能具备非竞争性但不具备非排他性,或者反之,此二者均被归入混合物品,而一些物品同时具备竞争性和排他性,称为私人物品。

(4)产权理论。产权是一束界定所有者权利、特权以及使用资源的限制的权利[8]。它包括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置权等。渔业资源的产权界定不同,开发利用过程中的经济绩效会有所差异。冰岛、新西兰等渔业管理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是否以产权理论为基础进行相关政策的设计、推进政策执行直接影响渔业资源保护之绩效[9]。要研究渔业资源及其相关的环境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就必须以产权理论为指导来进行制度设计、绩效评估。因此产权理论应当成为渔业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基石。

(5)可持续发展理论。所谓的可持续发展,按照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1987年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的定义,指的是“既能满足当代人发展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渔业生物资源及其赖以生存的环境资源是人类的宝贵财富,随着全球人口的增加,它具有与日俱增的稀缺性。在其开发利用过程中,人类必须平衡当代人与子孙后代的权益,必须实现此类稀缺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和永续利用。为此,需要探讨渔业资源贴现率高低、产权配置以及资源生物特性、环境特性等对资源跨期配置、动态最优的影响及实现动态最优利用的机制与路径。这必须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依托。

(6)自然资本理论。所谓的自然资本,又称生态资本。“是存在于自然界,可用于人类经济社会活动的自然资产。包括四个方面:(1)传统的自然自然资源;(2)环境消纳并转化废弃物的能力;(环境的自净能力);(3)自然资源的再生增殖能力;(4)生命支持系统。”[10]。

显然,渔业生物资源及其赖以生存的环境资源可以且应当被纳入到自然资本的范畴。然而,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人类仅将其当作财富的来源(即资源)而未将其作为自然资本。何以做出这一论断?理由如下:按照R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观点,所谓的资本,指的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无论是何种资本,追求超出其自身价值之外的增量部分是始终是投入此类资源的目的所在。如果将渔业生物资源及其赖以生存的环境资源作为自然资本,就应当在其开发利用过程中考虑如何实现其存量的补偿及增殖。然而,无论是全球而言还是在国内,渔业生物资源被过度开发、渔业水域环境被污染比比皆是。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正是因为在理论方面自然资本观的缺失导致了渔业生物及环境资源的扭曲性开发与不当配置,人们只考虑其开发,不考虑其增殖;即便考虑,也重前者而轻后者。

第2篇:资源及环境经济学范文

入选理由 围绕甘肃当地高职教育提质工程要求,将深化产教融合、提升培养质量、积累技术技能、扩大开放办学作为创新发展的核心工作,将质量、开放、融合作为改革关键词,提质增效,打造丝路优质高职院校。

亮 点 学校坚持走产教融合之路,建立了10个具有现代学徒制特点的企业冠名学院,围绕区域产业发展,加大投入,提高10个技术研发中心的产出率。探索具有混合所有制特点的二级单位运行方式,盘活6个生产经营性实体。学校建立健全了三级联系企业、四类行家里手讲台、专业建设咨询委员会、专业群紧靠规模企业等校企互动机制。

学校将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放在和职业能力培养同等重要的地位。开展覆盖课堂教学、顶岗实习、课外活动、假期社会实践的“四维推进”体验式人才培养,在课堂教学和顶岗实习中设置“素质教育五分钟”育人环节,实施过程化评价方式。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60%以上的课程实现翻转课堂或w验式教学,现代学徒制培养规模占30%以上。在专业建设方面,探索建立专业竞争力综合评价体系,将用人单位满意度、毕业生满意度、在校生满意度、毕业生就业情况及产教融合情况作为5个关键绩效指标,每学年定期评定、反馈、诊改。在内部质量保证方面,学校构建“两线监控、三级管理、五个系统、六维评议”的教学质量诊改体系,对接人才培养状态数据采集平台,开发院级质量监控信息平台,固化数据分析和预警反馈流程,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内部质量保证机制。

学校按照“企校协同、项目导向、双创并进”的思路,加强技术技能积累和转化。加大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力度,在现有的应用气象、采矿技术等5个协同创新中心基础上,新建智能制造、现代服务等5个协同创新中心。与企业协同实行教师年度轮训制,针对不同层次教师,开展国外、国内和校内培训。将创新创业工作纳入人才培养和科研工作中。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和创新创业商务中心,设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每年30万元,为大学生创业项目转化提供服务和支持。

学校面向区域建设开放型服务基地。发挥地处丝绸之路黄金段的地理优势,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依托学校气象、环保、采矿、地质、冶金等专业,办好甘肃省商务厅支持的大学生海外就业服务中心,建设甘肃省教育厅支持的中亚五国资源环境类技术技能人才交流培训中心。与中亚国家职业院校及教育机构开展师资共培和技术攻关项目,同时实施学生交流计划和面向当地企业员工的技术技能培训。服务企业“走出去”战略,在提升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开设语言、文化类专项课程,提升其海外就业的适应能力。引进国际职业标准、专业课程、教材体系和数字化教育资源,选择类型相同、专业相近的境外高水平院校联合开发课程,探索建立教师交流、学生交换、学分互认等合作机制。

第3篇:资源及环境经济学范文

现代信息技术下教育信息资源是指经过人类选取、组织、有序化的、适合学习者有效发展自身的有用信息的集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Internet,可以使全世界的教育资源连成一个信息海洋,供广大教育用户共享。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所形成的教育信息资源具有较大的关联性以及共享性,即用户在进行知识检索时,虽然获取的信息内容较为零散,但是整合起来的知识却具有完整性以及权威性,同时为了优化教育信息资源的分配,一些学校也借助多媒体的技术手段对优质的教育资源进行吸取并对学生进行分享,以提高学生的知识素养。

1.1多媒体教育信息资源的分享与存储形式

相对于其他教育信息资源分配模式来讲,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资源分配模式更为便捷化,且信息资源的格式也呈现出了多样化的特点。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信息资源的分享以及存储形式出现了较大的变化,如从传统的文本格式转换为视频格式、动画格式、促使教育信息资源更为直观且便于不同类别的学生进行吸收。同样,多媒体教育信息资源进行分配时增强了一定的时效性,同时也突破了地域的限制,只要具有网络,用户无论是在家中还是在课堂上都能够较为方便的获取到优质的教育信息资源。

1.2远程教学模式对于教学资源分配的影响

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塑造出了多样性的教学信息资源分配模式,其中远程教学以及网络化教学为主要的教育信息资源的分配模式,其主要的技术特点就是将教育资源更为直观的传输给距离教育资源所在地较远的用户,能够实现教育信息资源的远程化、网络化。当然这种教学信息资源分配的方式需要保障通畅的网络连接,同时需要具有现代化的网络通讯技术的支持,促使学习者能够接受到优质的教育信息资源,并且能够如同传统教学信息资源传播形式一样能够进行实时的信息沟通与交流。从本质上来说,现代化信息技术解决了传统教育模式的弊端,同时也能够在借用网络远程技术在一定程度上优化教育信息资源的分配。值得一提的是,各类网络学校的开辟以及各个高校网络学院的开设,较大程度上改变了国内教育的现状,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区域的限制以及经济不发达的限制教育设施发展等问题,让更多的人获得了较为优质的教育资源,促使教学资源的价值最大化。

二、优化教育信息资源的措施

2.1运用互联网技术实现对教育信息资源的调拨

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采用互联网技术进行教育信息资源的调拨是发挥教育信息资源价值效用的最佳方式。在网络通讯技术保障下,教育信息资源能够通过多种信息传输渠道进行分享传播,同时基于互联网信息数据库的完整性,用户能够使用网络强大的检索功能获取较为丰富的教育信息内容,从而获得知识素养的提升。采用网络技术手段能够实现不同形式的教学信息资源的优化与整合,如通过国家政策的引导,近年来一些大学开始进行公开课的开放一方便于其他院校的学生或者社会人士享受到高质量的教育信息资源,这就是一种较为完善的教育信息资源分享以及调拨的形式。此外,为了能够实现教育信息资源的均衡发展,国家也向一些不发达地区的学校注入一定的资金,构建相应的网络化教学的配套设施,与一些名校之间实现网络远程沟通与合作,并定期面向教师以及学生开展相应的学习活动,在学生享受到良好教育的同时,也能够对校内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产生一定的影响,从本质上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进而能够从根本上实现教学资源优化分配。

2.2构建多元化的教学信息分享平台

为了能够更好地促进教学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及沟通,各个教育机构应该推动教学信息资源分享平台的建设,以方便学生的学习以及教师之间进行教学问题的研究,平台的架构兼顾了学习者以及教育者双方的利益,能够让学习者接受到良好的教育资源也能够在教育者提高自身的教学素养,从根本上解决了教育失衡的问题,推动了教育的和谐化发展。

三、总结

第4篇:资源及环境经济学范文

1961年斯坦福教授John McCarthy 提出计算资源可以成为一种重要的新型工业基础,类似水、电、气和通信;2008年推出Google AppEngine云计算平台,如今各大全球知名厂商(IBM,MicroSoft,联想.)跟进云计算方面的研究。

对于云计算,可以理解为从网络计算演变出来的新技术,网格计算技术具有资源异构、机构多样性、组织虚拟性等特征,并且以科学计算为主,通常采用高性能计算机完成相关任务,解决问题的方式同环境紧耦合相关。相比云计算来看,云计算并不强调资源异构性、而机构相对单一、大量使用虚拟机技术等特征,主要面向商业应用领域,更加贴近使用者;不需要使用高性能计算机完成某项任务,通常采用普通的服务器集群完成计算等任务,实现松耦合环境下的海量数据处理。

1 云计算技术概述

云计算(cloud explanation for cloud computing)用五个单词对其进行概述,分别是高效低成本(Cost efficient)、海量大规模(Large-scale)、水电式使用(Usage-centric)、服务交付新模式(Delivery model)、优化的应用类型(Optimized)。云计算即是商业模式的变革,也是技术的革新。60年代麦卡锡指出计算可能有一天将被组织为公共事业。发展到今天云计算机证明了麦卡锡的观点。

云计算分为公共云、私有云、混合云三个层次,从规模上看分为超级云服务、中等云服务和微型云服务。超级云并发数量级别大于108,提供大众上网最常用的功能,比如以google为实例的搜索、交友等服务,具有上万台云计算服务器的数量,主要使用在全球化跨国公司,具有很强的社会影响力,随着而来的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中等云相比超级云规模有所下降,提供的并发数量级别小于103,提供例如CNN、亚马逊网站等常用购物、新闻等服务,具有数千台云计算服务器的数量,主要使用在著名公司和研究性大学里,投入资金很大,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生活在云计算时代的每个学校、机构、教师、学生等等,无论你是否拥有雄厚的资本或领先的技术,都可以感受云计算给大家带来的服务。

云计算提供三类服务:I a a S(基础设施)以服务的形式提供虚拟硬件资源,如虚拟主机、存储、/网络、安全等资源。用于无需购买服务器、网络设备、存储设备,只需通过互联网租赁即可搭建自己的应用系统。典型应用:Amazon、Web服务和IDC。PaaS(平台即服务)提供应用服务引擎,如互联网应用编程接口/运行平台等。用户基于该应用服务引擎,可以构建该类应用。典型应用:Google AppEngine、IBM PureScale Application System、SAE。SaaS(软件即服务)用户通过标准的Web浏览器来使用Internet上的软件。用户不必购买软件,只需按需租用软件典型应用:Lotus Live、Salesforce.com。

2 云计算技术教学资源平台的分析

随着将来市场需求的变化、国家政策的变化、新技术和新方式的出现等一系列的变化。如果我在技术、架构、设计、应用方式、管理不进行优化(甚至重构)的话,将会面临更大的痛苦。下面主要阐述几个将会面对的问题:

1)新技术的快速发展

将来一些应用系统建设中,来满足员工、供应商、分销商、大众的需要。比如建设新一代的电子商务系统和新的Web 2.0应用等,对于这种新一代的应用它的特点就是负载量大(例如高并发量和高数据量),数据类型复杂(例如关系型数据、半结构化数据、非结构化数据(音频视频等等),业务种类繁多和需求变化快。即需要把应用的访问方式扩展到新一代智能手机上;所以有些应用的功能需要运行在Google Android 和Apple iOS(例如iPhone 、iPAD )上。并且由于移动设备本身存在的局限性(计算\存储能力有限,更重要的是电池容量有限),相应大量的业务应用的执行能力大量移到后台。那就意味着业务应用的特点更是负载量大(例如高并发量和高数据量),数据类型复杂(例如关系型数据、半结构化数据、非结构化数据(音频视频等等),业务种类繁多和需求变化快。

2)满足绿色环保节能的需求

响应国家的节能减排建设低碳社会的号召,现在传统的建设数据中心和应用的思路带来很大的浪费,即带来占用更多的存储空间,浪费更大的电能(从而带来更大的低排放量,据调查统计现在大部分用户的数据中心的电能的PUE(Power Usage Effectiveness)值在普遍在2左右,也就是在服务器等计算设备上耗1度电,在空调等辅助设备上也要消耗一度电)。所以需要利用相应的硬件技术和软件技术让数据中心的PUE达到在1.5左右,并且降低对空间的占用和降低运维成本和提高运维效率。随着3G/4G LTE技术的发展,需要将移动互联网和桌面互联网连接在一起,真正实现广义上的互联互通。将应用与移动互联网,将开发者与使用者,将社会与个人,将企业与个人,将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全部打通,全面提升信息化水平。

3 基于云计算的教学资源平台架构

很多云计算项目都是在做硬件虚拟化等一些事情,但是实施好的话也大大地提高了应用的可靠性、性能;和降低了维护成本(机器少了)和降低机房占用空间和降低了能耗(新机器的能源利用率更高、单位TPS值的功耗更低)但是数据孤岛、应用竖井这些最关键的问题并没有解决。

1)数据开放平台,数据既是服务

需要采用新的思路,即把在企业中能够被支撑各个业务场景的业务应用系统所共享的基础数据全部放入到统一的数据存储池中,并且让这个统一的数据存储池提供相应的服务API让各个业务应用使用(查询、增加、修改等),各个业务应用系统不再保存和维护这些数据,与各个业务应用私有相关的数据有相应的各个业务应用进行维护和控制。这个数据存储池,称之为数据开发平台,统一相应的编码规则、数据元定义等等。

2)统一用户管理中心

建设一个统一用户管理中心系统(UMC)以避免上述所述问题的时候了,它主要要达成以下的目标:

统一用户管理中心系统( UMC )统一完全管理和控制相应的用户、组织机构、基础权限控制信息,以形成一个完善地用户认证、用户授权机制。业务应用(不管新应用还是老应用)不再保留自己的用户认证、用户授权信息,不再需要建设单独的用户、组织机构、基础权限控制等模块,除非是和应用特定需求密切相关的详细的数据访问权限信息。

业务应用通过统一用户管理中心系统( UMC )提供地API来完成相应的用户认证、用户授权。

让整个企业的IT应用系统的单点登录(SSO)更加简单、快捷、有效。

统一用户管理中心系统(UMC )的数据信息其实是主数据的一部分。

第5篇:资源及环境经济学范文

关键词:课堂环境 小学数学 深度教学 资源设计

一、前言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深度教学时,必须重视资源设计,其影响着深度教学的实施效果。探索性、多样化的资源设计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增强教学效率。

二、分析课堂环境影响下小学数学中深度教学资源设计的具体方法

(一)教学中应引进全资源教学方法

对小学数学的深度教学资源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在小学数学中建立全资源方法来进行设计。全资源教学方式指的是将其他学科中的一些教学资源引入数学教学中,如体育、科学、语文等学科资源,利用学科资源间的相关性、联系性来对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进行培养,使学生的视野得到扩大,进而建立新型的、合理的学科观。其他学科资源可以帮助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深层次的理解,使学生自觉主动的对数学知识进行探索,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例如,对深度数学进行资源设计时,老师可以通过开展相关的体育活动、科学实验,并将数学知识运用到活动,试验中,让学生在试验、活动中对数学知识进行掌握,并熟练的运用,使学生有一个轻松的学习环境,进而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

(二)采用信息化的方法来对数学资源进行设计

对小学数学的深度教学设计进行资源时,可以将信息化的数学教学工具运用到其中,这样可以增强资源设计的实用性。进行设计时可以通过建立相应的多媒体资源库,使信息技术和数学学科知识整合在一起,将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以多媒体的形式展现出来,让学生可以通过最直观的方式对其进行学习,进而降低获取教学资源过程中的难度,使学生可以轻松的掌握数学知识。将信息技术运用在小学数学的深度教学中,可以使深度教学的整体效率得到提升,让学生的数学成绩得到提升。通过信息化的教学工具,可以使数学中的许多难题迎刃而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并没有想象中的困难,进而可以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可以积极、主动的对数学知识进行探索,从而达到开展深度教学的目的【2】。

三、结束语

注重小学数学深度教学中的资源设计,可以使资源设计的自主性、全面性得到体现,使深度教学得以顺利实施。同时,在此前提下实施深度教学才能达到相应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第6篇:资源及环境经济学范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化石燃料的组成,掌握它们综合利用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认识化石燃料综合利用的重要价值和开发新能源的重要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社会的关注意识。

2.知道学好化学等科学知识,能为保护环境、解决能源危机作出贡献。

教学重点:化石燃料的综合利用的方法;绿色化学理念。

教学难点:石油裂化原理。

教具:投影、视频、资料。

教学方法:学生表演,讨论交流。

学情分析:这部分内容较为简单,重在促使学生做到了解和体会,知识教学不必过分加深、拓展。要有意识地增强学生的参与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

课前话题:1.化石燃料有哪些?

2.化石燃料燃烧的优点有哪些?

3.化石燃料燃烧的缺点是什么?

学生活动:讨论并回答。化石燃料有煤、石油、天然气,他们燃烧热值较高,但它们储存有限,不可再生,燃烧时释放有毒气体,污染环境。

过渡:我们应该最大限度地利用好有限的资源,同时要保护好环境,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板书:第二节 资源综合利用 环境保护

引入:我们将以学术交流会的形式完成这节课,每个小组将以学术代表参与本节课。有请我们中国能源部部长介绍煤、石油天然气的成分。

第一小组:我是中国能源部部长,我给大家介绍介绍煤、石油天然气的成分。

展示内容:煤主要含碳元素,但不是只含有碳。未经加工的石油叫原油,是一种棕黑色粘稠液体。石油是混合物。它主要是由多种的碳氢化合物组成,由烷烃、环烷烃、芳香烃等组成。

过渡:大家对化石燃料有了一定的认识,我们接着继续了解煤的综合利用方法,有请焦化厂技术骨干人员介绍煤的干馏。

第二小组:我是焦化厂技术骨干,我介绍煤的干馏。

展示内容:煤――火力发电的原料;焦炭――作还原剂,用于冶炼金属;煤焦油――分离出苯、二甲苯等有机物;焦炉煤气――用作燃料……

过渡:从煤的干馏产品中我们获得大量有用化工原料,我们有请煤炭化学研究所专家介绍煤的气化与液化。

第三小组:我是煤炭化学研究所专家,介绍煤的气化与液化。煤燃烧时不仅产生我们所需的能量,同时还会生成大量的二氧化硫、氮的氧化物、碳的氧化物和烟尘等污染物。为了减少煤燃烧时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人们一方面采取措施,改进燃煤技术、改善燃煤质量和排烟设备;另一方面,设法把煤转化成清洁的燃料。煤的气化和液化就是使煤变成清洁能源的有效途径,同时煤的燃烧效率等也能够得到提高。写出煤的气化过程的主要反应方程式。当少量水洒在烧得通红的煤上时,火不但没有熄灭,反而烧得更旺,这就是煤的气化。

总结:1.播放煤干馏的视频。

2.煤的综合利用

过渡:气体燃料与空气混合充分,容易完全燃烧,与固体燃料相比有较高的利用率。

气体燃料便于运输,使用方便(易点燃,易熄灭),且清洁卫生。有请能源发展有限公司经理介绍天然气的综合利用。

第四小组:天然气不仅可以作燃料,还可以做化工原料,如电石、醇等。

过渡:石油被称为“工业的血液”,炼制石油可以得到许多有机化合物。谁能举例说明生活中你最熟悉的石油产品,简述它的用途?

汽油用于汽车、摩托车的燃料。

煤油用作飞机燃料、煤油炉燃料。

柴油可用作发动机的燃料。

沥青用来铺路,石蜡用作化工原料。

金属钠保存在石蜡油或煤油中。

……

刚才所说的汽油或柴油是通过什么方法得到的?有请中石化技术总监介绍石油的分馏。

第五小组:我是中石化技术总监,我介绍石油的分馏,分馏方式:常压分馏和减压分馏

分馏的设备:分馏塔,分馏主要产品:轻质油(汽油、煤油、柴油等)和重油(含碳原子较多)

过渡:轻质油少(社会需要量大)、重油多(社会需要量小),如何对石油进一步处理?有请石油化工研究院院士介绍裂化与裂解。

第六小组:联想石蜡油分解实验,了解裂解的目的:获得乙烯、丙烯、甲烷等重要的化工原料。催化裂化的目的:提高汽油的产量。写出十六烷裂化、裂解的化学方程式,分析其化学键的断裂与形成过程。

总结:1.播放视频石油产品。

2.石油的综合利用

学生活动:讨论交流分馏,蒸馏、干馏的区别

第七小组:蒸馏。

把液体加热到沸腾变为蒸气,再使蒸气冷却凝结成液体的操作。蒸馏可使混合物中沸点较低的组分挥发而达到使混合物分离或除杂质的目的。

分馏:对多组分混合物在控温下先后、连续进行的两次或多次蒸馏,分馏可使多组分混合物在一个完整的操作过程中分离为两种或多种馏分而达到混合物分离或除杂质的目的。

干馏:把固态混合物(如煤、木材)隔绝空气加强热使它分解的过程叫做干馏。

过渡:煤、天然气和石油的综合利用意义非常大,我们熟悉的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这三大合成材料,都是以煤、天然气和石油为原料生产的。

出示三大合成材料的样品、生活中常见的合成材料图片。

由三大合成材料制成的产品,在生产和生活中得到广泛的应用,聚乙烯塑料及其产品就是典型的代表。有请合成材料研究院院士介绍他们的产品。

第八小组:写出乙烯合成聚乙烯的化学方程式。

高分子化合物及其特征。

前面学过的基本营养物质中,有哪些是高分子化合物?

淀粉、纤维素和蛋白质。(强调油脂不属于高分子化合物)

一些常见的高分子化合物及其用途。

过渡:化石燃料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寻找新的能源是有待解决的问题。

播放视频:石油的明天。

总结:化石燃料的使用既给人们带来了方便,推动了人类的文明,同时也造成了环境污染。我们应辩证地认识发展生产和治理环境的关系。我们下次研讨的主题:环境保护。

板书设计(略)。

第7篇:资源及环境经济学范文

关键词:高职学生;学习情境;网络学习平台;网络学习资源

1半年内

上过网1上网时间0~2小时12~4小时1>4小时1上网用

于学习1上网场所网吧1宿舍1机房1手机

上网百分比198%136%149%113%115%140%140%118%191%人数147711751239163173119511951871443如果15世纪是“大航海时代”,那么当今21世纪就是“比特海洋的时代”,网络上的知识就是数字海洋里的宝藏。网络时代充满机遇和挑战,互联网内容更自由和高效地聚合,网络服务更加的普及和智能化,网络带给高职学生更多学习便利和机会,也给高职学生的学习带来更多的困扰,高职学生在网络学习的过程中面对海量数据容易产生“网络迷航”现象。

当代高职学生这一学习者群体,处于网络学习环境下,其学习的动机、兴趣、基础、习惯、自我管理和自我学习能力等方面,存在异于其他群体的特征。如何帮助高职学生在数字网络的海洋中驾驭网络学习的工具,掌握学习的方法,获得最丰富的知识,规避“网络迷航”,其很重要的环节,就是研究如何与时俱进地改进和创新现代网络条件下的网络学习环境,使网络平台、空间和资源适应高职学生网络学习的需求。

一、高职学生网络学习的现象根据石晓岩《大学生网络学习的现状调查与分析》一文披露的本科生网络学习数据和本文前期调查的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的高职生网络学习数据,高职生每天的平均上网时间比本科生每天的平均上网时间要多00175小时,达到261小时。

前期调查显示,98%的高职学生在半年内使用过互联网,有一半学生每天上网的时间在2~4小时之间,而就在这2~4小时以内,学生们要利用网络来获取超过以往的电视、广播、报纸杂志、教材书籍等传统媒介所提供信息的总和,网络成为学生们获得信息的主要来源。高职学生的网络应用,主要集中在聊天、了解资讯、娱乐和游戏,而网络学习行为仅占总数的15%。高职学生上网的主要场所,网吧和宿舍各占40%,学校机房只占18%,另调查出的新现象为高职生通过手机上网的比例达到总人数的91%。

二、网络学习情境问题研究研究高职生网络学习的基础设施及技术,不能不提网络学习情境。

高职生基于学习情境的网络学习行为,由网络学习的外部情境和内部情境共同决定。研究网络学习的外部情境,实际上就是研究现代网络学习基础设施和技术。研究可从网络链接技术、网络空间、网站、网页、网络学习工具软件、网络课程设计等方面出发,使这些外部情境更好地适应高职生的学习规律,促进高职生的网络学习。网络学习外部情境的不断改进和完善应解决下列问题:

1信息链接和检索技术的智能化

为了解决现有网络在链接和检索时所具有的呈现大量无关信息,造成认知负荷超载,阻滞内容情境形成的时效,使得任务情境劣化的问题,必须在网络信息链接和检索技术上进一步发展智能化。“可以通过基于云计算的相关关系分析,对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做出判断和预测,从而更具有交互作用的检索结果”,另外,还可“通过导航将与当前学习关联度较弱的知识过滤掉”。在检索智能化的同时,要确保网络链接和检索对学习者检索查找指令的响应完成时间不能太长,因为当学习者在太长的等待时间中也容易出现“网络迷航”。

2网络学习管理的科学化

网络学习系统是一个人机交互的学习系统,网络的功能不能仅仅是根据学习者检索信息指令呈现相关知识材料,还应具有帮助学习者进行制订学习计划、执行计划、获得反馈评价、整理和小结、复习等管理活动的功能,适应学习者的一般学习规律。

3网络学习资源的多样系统化

网络学习资源包括知识资源、工具资源、人文资源。在知识资源方面,当代网络学习资源丰富多样,但系统性不强,缺乏适应各种智能类型的学习者所需的系统的学习资源,至少存在适合高职学生学习的资源不够丰富的问题。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和相关研究表明,当代网络学习资源发展不平衡,难以做到使同一知识的学习材料多样系统化。在工具资源方面,学习者所需的学习工具和学习管理工具软件还不够丰富、系统、易操作。在人文资源方面,当代网络虽然提供了跨地域、时段整合人文资源的便利条件,但缺乏中介牵线搭桥的“好友”推荐、识别、分类、分级的体系,交往对象良莠不分,网络学习者仍苦于难以找到良师益友。所以,网络学习资源还需要朝着多样系统化方向不断开发完善。当前,特别应加快整合网络学习资源,建立学科性强、专业化的学习网站。

4网络学习过程帮助的个性化

任务情境极大影响内容情境,因此,网络应帮助学习者建构学习任务情境,使学习者对所学知识信息的重要性、紧迫性、可行性有正确积极的意识。网络应根据学习者的学习历史记录和学习评价,判断其当前最需要的学习内容,并提出最佳学习路径的建议。当学习者学习某一新知识点时,网络系统能在该知识点之前自动插入所需的相关基础知识提示和链接。

5网络交流讨论的导向化

网络交流讨论功能应成为促进合作学习的工具。网络合作学习,即学生按兴趣或能力分组,在相互依赖的情境中,为完成同一个目标,分工合作,相互帮助,促进个体发展的学习方式。当前网络交流群中的讨论活动,是在“无领导”“无规则”条件下进行的自由讨论交流,合作学习成效很低。网络系统应在讨论群组中设计“虚拟领导”“虚拟监督、评价”的功能,监督、评价、引导各参与讨论者的建设性表现,防控恶意的、破坏性的言论。

三、改进高职生学习环境和资源的策略研究依据学习情境理论的观点,结合高职生网络学习的实际情况,我们提出改进和建设高职生学习环境、空间、平台和学习资源的策略。

1将高校各教学机房、图书馆机房建设为标准化的网络学习机房

机房管理系统和软件应具备去除干扰学习信息、推荐资源与记录统计等功能。具体包括:

(1)过滤不良网站。采用网页内容实时过滤、不良网址库过滤、搜索引擎关键词过滤等防堵方式,还可以手动添加不良网址、信任网址和自定义关键词,并可以方便地设置过滤灵敏度。

(2)控制上网时段。哪些时段允许学生访问互联网,哪些时段不允许访问互联网,在不允许访问互联网的时段,将自动挂断网络连接。可以通过设置网络保护功能,规定学生每使用一定时间计算机,必须暂停休息一段时间。

(3)按时限制聊天。可以根据设定,按时间段决定是否允许聊天软件运行,是否封闭聊天软件的网络端口,并可以限制未成年人进入互联网上的聊天室中聊天。

(4)按时限制游戏。可以自动判断当前运行的程序中哪些是游戏。可以按时间段决定是否允许该游戏运行。

(5)定时提醒、自动关机。可以设定每天学生可以使用电脑多长时间。超过使用时间后,自动提醒学习者休息,或者电脑将自动锁定、关闭系统。

(6)推荐学习网站。为学生精挑细选一些有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优秀网站以供他们浏览,另外,也可以自己添加和编辑这些网站。

(7)记录上网历史并统计。帮助学生方便地查看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正常上网记录和违禁上网记录,帮助高职学生了解自身学习问题,从而提升学习效率。

2将网络学习空间、平台的辅助学习功能发展为更加符合高效学习规律的工具

网络学习空间、平台的功能设计和开发应符合提高网络学习效率的需要。

(1)协助任务情境建设的功能。帮助高职生在使用网络平台时,建立学习任务,制订学习计划,并具备学习任务进程记录。

(2)协助检索的功能。帮助高职生寻找需要的学习信息,自动屏蔽无关信息、重复信息。

(3)协助掌握工具的功能。帮助高职生掌握网络学习工具用法的指导咨询功能。

(4)空间平台设置引导功能。推荐适合高职学生的网络学习资源。空间、平台应准备大量的规范、形式丰富的适合高职学生学习的网络学习资源,并推荐相关的高职学生网络学习网站、空间资源。

(5)帮助高职生掌握科学学习方法和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功能。网络学习空间、平台应具备学习评价体系,能够记录、比较高职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行为、时间和内容,用数据或图表等形式,反馈并详细评价高职学生网络学习的成效、学习考评等,并提出学习方法的改进意见帮助高职生了解自身学习的问题和优势,提升网络学习自信。

(6)帮助高职生良性互动交流的指导功能。在网络交流中,需要开发出“网络交流讨论助手软件”,该软件应具有评价功能、提示功能、记录统计功能(例如参与次数、发言次数、助人次数、担任角色分工等)、阻止不雅用语功能,当高职生需要寻找合作学习伙伴、协商合作计划和开展讨论交流时,能够提供帮助服务,帮助小组成员形成文明、有序的交流讨论场,抑制不文明、不尊重他人的言语行为和不当的、不具建设性的态度对交流情境的损害。

3充分开发高职网络共享课程和其他适合高职学生的网络学习资源

(1)课程资源按照模块化方式组织。将课程资源――知识内容、案例、习题、教材、教具、教法等组成一个个相对稳定的单元板块,按实际环节的内容来划分专题,形式上实现标准化。高职生和教师通过云平台、网站应用,可充分运用海量课程资源模块,快速检索寻找和获得知识。

(2)课程教学重在创建“交流、互动”的参与性学习情境。网络课程教学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每一网络课程应分为自学预习指导、课堂讲解、课堂讨论和展示、当堂测验、课堂小结五个部分,促进良好的知识建构。

(3)以“三种人”参与课程开发,大量开发“慕课”形式的网络课程。高职课程着眼于职业能力培养和发展,以企事业单位中经验丰富、技术精湛的

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生产能手、知识专家、教学专家和学生代表为中心,使课程具有实用性、科学性、适用性,这种为高职生量身定制的“慕课”深受高职生欢迎。

(4)网络学习资源呈现形式科学化。网络学习资源应尽量采用视频+文字、音频+文字、动漫+文字等有利于工作记忆“双重编码”的呈现方式,以情境促进记忆组块化,减少单一的文字呈现或过多过杂的多媒体呈现方式,适应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规律。

(5)加强学习资源的质量审核与管理力度。根据资源的不同内容,细分网络学习资源,并建设权威性的网络学习资源质量审核制度。

四、实施与探讨通过实验验证改进后的网络学习情境对高职生网络学习的提升效果。对200名高职学生进行网络学习试验验证,指定学习目标和任务,通过网络监控等技术手段,模拟具有高校标准化的学习机房,并在世界大学城空间中加入特定网页脚本和代码的功能模块,实现对其网络学习的全程干预,测试结果表明,高职学生产生“网络迷航”现象的情况较之前的实验有所好转。

实验涵盖高职类七个专业,实验设置A、B组平行对比进行。实验一:在均未使用网络监控等技术手段进行干预的情况下,对A、B两组布置网络学习任务,获取成绩。实验二:对A、B两组布置网络学习任务,对A组使用网络监控等技术手段进行学习辅助,对B组未使用网络监控等技术手段进行干预的情况下,获取A、B两班数据表。依据网络学习策略效果评价指数,即W=03×100×(1-X)+07×Y,A、B组数据对比如下:

实验名1A组1B组实验11AW1=79571BW1=7974实验21AW2=83971BW2=7619通过分析获得结论:实验中进行的网络学习策略辅导具有明显的提高网络学习成绩和加强网络自我监控水平的效果。仅采用了部分改进后的网络学习新策略,高职生的平均学习效率就能提高786%左右。

在下一步研究中,将深入网络学习资源的优化建设研究,改进网络学习平台的学习反馈机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升高职学生的网络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贺华.成人学习论.广州:世界图书出版广东有限公司,2012.

吴永和.学习资源服务生态环境构建的研究.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9.

韩晓琴,林春杰.大学生网络学习资源应用的现状分析.电脑知识与技术,2011(24).

张月香,钟柏昌.从游戏MOD看网络学习资源的建设.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21).

第8篇:资源及环境经济学范文

关键词: 学科教学资源库 信息技术环境 建设原则 建设步骤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一切优质教学资源进行集中和整合,通过建立教学资源库进行有效利用,实现对资源的共享。教学资源库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础,是需要长期建设与维护的系统工程,成为农村学校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重要途径,对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积极作用,成为农村学校必须探究的教育课题。建设资源库就是为了更好地发挥教学资源的互用性,将教学资源划分成素材,进行系统化、科学化的分类,并以多媒体化的电子信息形式存储于计算机中,构建成统一的教学资源素材库。学校自行建设的教学资源库因为是学校自身定做,而且亲自参与的,符合学校教学实际,使得教学资源库可以有效地、重复地共享、使用,减轻教师负担,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有效支持。

一、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原则

1.按照学校所开设的科目设置体系,分学科作为构建资源库学科体系的框架,在学科框架内以固定的模式,统一标准和管理模式进行资源库建设。

2.资源库建设以信息质量为本,切实做到所提供的资源信息是优质的、系统的和有用的,使学科资源库真正地为广大教师使用,为教学和科研服务。

3.建设有效的教学资源平台,拓宽资源共享信息渠道,方便教师查阅、下载、使用,并强化教师使用教学资源的安全意识,确保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有序管理。

4.避免重复建设和造成各种浪费,原则上由各教研组负责本学科的教学资源模块的承建工作,但仍需加强有关信息、方法等方面的沟通、交流、共享,并对建设过程中取得的经验成果须作定期交流、展示、研讨,促进资源库建设的规范、有序实施。

5.重视教学资源管理和维护团队建设,确保教学资源库的安全、高效运行。以信息技术教师为核心成员并辐射各学科有特长的教师,培养一支具有一定信息素养,熟练操作,对教学资源库的开发、管理和使用起指导作用的具有创造能力的骨干队伍。

二、教学资源库模块构建

实践证实,一般情况学校教学资源是以科目为基本单元进行设置建设。我们把每一学科教学资源称之为“学科教学资源模块”,具体设置为以下模块要素框架:

1.素材。包括文本、图片、音频、视频、flas等教学素材。

2.题库。包括课程同步练习(课堂练习、随堂检测、课后作业等),单元检测,期中、期末试题等。

3.案例。包括优秀网络案例(网上下载)、校本教学案例(本校优秀教学案例)、微课等。

4.课程。包括主题单元课程、实践课程、校本课程、精品课程等。

三、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步骤

1.成立资源建设领导小组。组成由教学副校长任组长,各处室主任、教研组长为成员的学科教学资源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建设项目的常规管理。

2.资源内容规划。各学科按教学大纲和课程目录的顺序,并依据资源模块框架确定各学科要建设的资源的内容清单,要求细化到每一节的每一个知识点。比如人教版物理必修1第二章第五节“自由落体运动”中“自由落体运动演示实验”,所需资源类型为动画(模拟实验)或实验视频。

3.建设计划及分工。根据各模块要素,制定明确的建设目标、建设内容,进行人员分工,任务细化到人,并按照建设计划作出时间安排,以及明确资源验收要点等,最终提交资源库建设整体计划。另外,还要对教师进行必要的技能培训,并给教师配备必要的工具,如移动盘、相应的软件备份等。

4.建设计划实施。首先确定教学资源,如网站、各类教育光盘、电教资料和教育软件等。然后进行检索、搜集、获取资源素材,再进行整理遴选素材内容,选择适合要求的素材并对内容进行审核,分类整理到各模块要素资源包中,并最终提交模块要素资源目录。

5.编辑加工。根据“资源要素技术要求”按照统一文件格式进行制作、加工处理素材,形成确定的资源成果。对“内容规划”与“模块要素资源目录”进行对比审核,列出未能实现的“模块要素资源目录”。召开研讨会,重新确定资源建设方案。

6.建设计划的再实现。各学科组核心成员组成团队,对未能实现的资源进行再建设,若遇到困难提交资源建设领导小组,由领导小组协调解决,比如,联系兄弟学校,或教育资源开发机构,或大专院校进行解决,最终提交素材资源包、资源编目表。

7.资源审核。由资源建设领导小组组织资源建设专家组及各学科工作小组、技术小组按照已定的“资源评价指标”对提交制作完成的资源进行最终审核、评价、认定。

8.资源入库。由资源管理技术人员将资源批量或单个存入各模块下的数据库中,在入库时要对资源的所有属性进行预校验,确保资源库中数据的精确性、信息的有效和性能的稳定性。

9.运用与反馈。教师对教学资源通过教学实践运用进行测试检验,提出反馈意见和建议,对资源素材进一步作出纠错、调整与更新。

参考文献:

第9篇:资源及环境经济学范文

关键词:网络环境;初中数学教学;课程资源库

G633.6

初中数学数字教学资源库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其主要是利用文字、动画、声音、视频等将抽象的知识生动形象在教学过程中得以展示。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教学数字资源平台在中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尤其在网络环境下,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的构建和利用,符合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和技术技能的要求。数字课程资源库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构建与共享,实现了对学生素养、能力的培养。

一、初中数学数字资源库建设的现状特征

(一)教学资源的短缺

我国很多初中虽然建立了数字化的课程资源库,但是经费和技术的等多方面的影响,校园信息网络平台没有的丰富的教学资源,不能最大程度的发挥校内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功能和作用,不能有效促进初中数学教学和教研工作的持续性发展。

(二)校内资源分散

初级中学在教育的竞争方面存在一定的劣势,所以现在我国很多初中学校在教育信息化和数字化上下了很多功夫。例如,在校内建立大量的多媒体教室,为相关学科的教师配置笔记本电脑,要求教师尽量利用多媒体来进行教育教学。很多教师制作的教学课件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但是很难实现师生共享。例如,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很多教学资源具有参考的价值,但是这些资源主要分散在各个数学教师的手中,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三)数字教学资源不足

现在还有很多的初级中学为应对上级的检查和评估,大量置办纸质的图书资料,在数字教学资源库建设相对较少,虽然有的初中学校建立了数字教学资源的平台,但是缺乏专业的数字教学资源,已经不能满足现在初中学生和教师发展的需求。

(四)硬件、软件设施不足

大部分的初中虽然建立了数字教学资源库,但是服务器的数量较少,存储空间严重不足,存放的教学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不能满足学生学习和教师教研的需要,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数学教学的进步和发展。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数字教学资源库利用率不是很高。并且建立的教学资源平台经常存在网页形式过于简单,页面的布局不合理,检索教学资源比较复杂,不能及时对教学资源进行更新,基本没有管理和互动形式,其主要的原因是缺乏一套专业的资源整合平台软件。

二、初中数学网络数字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思路

(一)数字资源库的纵向构建

以数学教学为主体,构建从数学教学的素材到教学的课程,再到教学专业性的资源平台,就是数字资源库的纵向构建。它构建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学素材资源的构建。针对教学的知识重难点,制作成简单的视频片段,也可以用图文的方式将知识点融入教师的教学课件中,最终在资源库平台上实现教学课件的共享;第二,教学课程资源的构建。教学课程资源在纵向资源系统中发挥了承接的作用。在课程素材得到延伸和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了课程资源的专业性,所以在纵向资源构建过程中,教学课程资源的构建是一项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中职院校的教研工作起到了促进作用。

(二)视频资源的横向构建

纵向教学资源体现了资源构建的层次问题,但是在数学数字教学资源库建立中是不够的,还应该构建横向的教学资源。横向数字数字资源的建立主要包括以下的几个方面:第一,不同年级数学教学资源的构建。第二,个性化数学教学资源的构建。每个学生的性格、爱好都是不同的,个性化数学教学资源的构建,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的爱好,作为切入点选择合适的教学资源;并且通过视频共享平台,实现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结合,为我国初中数学的教育资源优化整合提供专业性的保障。

三、初中数学网络数字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意义

现在我国大部分初中的数学教学资源的规划是不统一的,相关机制也不够健全。所以学校应该充分认识到数字教学资源在教学工作中的重要性,针对校内各个年级数学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展开数字课程资源库构建。各个学校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构建符合自己特色的数字课程资源库。其次,针对不同的年级构建专业性数学数字课程资源库的时候采用标准是不一样的。但是很多学校没有统一的资源分类、存储和管理的标准,导致资源的兼容性出现了一定的偏差。现在很多初中数学资源内容还存在质量上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数学教学工作的进步和发展。所以学校要针对这些问题构建完善的管理机制,实现资源的统一规划,最大程度的发挥校内数字教学资源的优势。将各个专业性的教学资源构建在统一的管理标准上,从资源的制作、存储到资源的使用和管理,都实现的统一标准的优化整合。改变学校内部自制资源的兼容性,最终建立科学完善的资源共享模式,实现数学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

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数学教学资源逐渐呈现数字化和网络化的特点,必须要建立教学资源库实现资源共享。但是在数学教学资源库的构建中存在很多的问题,制约着资源库构建的专业化和科学化,学校应该实现资源横向和纵向的共同构建,完善构建管理的机制,促进网络环境下初中数学教学数字课程资源库的建设。

参考文献

[1] 张杰.初中数学教学课程资源库建设模式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28)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