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服装工程与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其中,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与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有效衔接和协调发展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2014年我校(绍兴文理学院)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开始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开展中职-本科教育。该举措除了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以外,还有以下原因:一是随着中国在向制造业强国迈进的过程中,社会对应用型技能人才的需求增大,而普通高校的人才培养还不能完全满足这种需要,学生的高技能特质明显不足,因此积极探索多种培养模式显得十分必要;二是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不完善,中、高等职业教育与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衔接明显不足。中职-本科培养模式将贯通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本科教育的渠道,优化职业教育资源,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合力。这项改革要付诸实施将面临很多问题,如教育观念的更新、办学新机制的建立、新课程体系的构建等,这些问题需要认真分析和研究[1]。本文就我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中职-本科教育的课程设置进行探讨。
一、中职-本科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
中职-本科教育采取的是“3+4”分段培养模式,培养的本科生既注重技能与岗位对接,又注重理论的深度和广度。中职教育注重的是一技之长,核心是培养实用、操作型人才;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应用型、管理型高级技术技能人才,即培养企业所需的高级技师、工程师等专业人才。中职与本科两个教育阶段的教学内容需要统筹考虑,使课程结构全面而不重复,以有效实现两个阶段课程内容的衔接和贯通。服装设计与工程是一个涉及多个领域知识的交叉型学科,该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服装款式设计与工艺构成设计的基础理论知识与技能,具有应用设计原理和结构法则处理各类服装的造型与色彩、外观与功能、形式与材料、成品处理工艺的能力。专业课程的设置要根据能力结构,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实践应用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等。
二、中职-本科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方法
我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中职-本科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分两步走:第一步确定本科课程体系;第二步依据中职阶段课程的设置进行本科课程的增删,确保课程体系与中职阶段的学习相衔接。基于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的目的,我校纺织服装学院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小组成员调研了武汉纺织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州大学、五邑大学、深圳大学、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参观了一些服装专业实验室,与服装专业教师进行座谈,收集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相关资料,同时还走访了相关企业,发放问卷进行调研,再结合该专业历年的课程体系确定了中职-本科教育课程体系初步方案。当前大多数的职业教育都是在一所学校完成的[2-4],而我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中职与本科教育是在两所学校完成的,故需要了解中职教育阶段的课程体系。绍兴市柯桥区职业教育中心的浙江省服装中等职业学校的课程体系由以下四部分组成:(1)公共基础课,包括语文、数学、英语、德育、体育、信息技术基础、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创业与就业等。(2)专业核心课程,包括服装设计基础(7学分)、立体裁剪基础(3学分)、服装材料(2学分)、服装生产实务(2学分)。(3)项目课程,包括裙装设计制版工艺(8学分)、裤装设计制版工艺(10学分)、衬衫设计制版工艺(12学分)、女外套设计制版工艺(14学分)、男外套设计制版工艺(6学分)、设计CAD(4学分)、制版CAD(8学分)、创意立裁(3学分)、工业样版(3学分)。(4)选修课程,包括服饰文化、服装营销等。
三、中职-本科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过程
1.围绕培养目标确定课程体系经过服装学科专业教师的集体讨论,确定我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中职-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具有扎实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知识和技能,熟悉服装设计、服装材料、服装结构样版、服装营销、服装生产等整个服装产业链中的各个关键环节,在服装设计与技术或服装贸易与营销两个专业方向领域具有较强的实践和创新能力,能够从事服装商品企划、贸易与市场营销、服装产品开发、运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围绕培养目标构建课程体系的原则为:注重课程体系的前后衔接———明确课程教学内容的交叉、增删与整合;既不同于原来,又不同于现有的体系———既区别于普通高中招生本科教育,又不同于一般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5-6];着重补充系统的理论知识,保持操作技能的优势,增加学生理论知识的深度和广度。2.确定专业平台课程及专业方向课程对于在中职教育阶段学习过的课程,本科教育阶段将不再重复。比如在公共基础课方面,根据工程人才培养的要求,需要在本科阶段补充学习工程数学的相关内容。课程设置的原则是“夯实基础,突出实用,难易适中”。对照中职阶段开设的专业核心课程、项目课程、选修课程,再结合本科阶段的专业平台课程设置,我们对课程资源进行了高度整合,以保证专业课设置的精简而又不失全面。中职-本科教育专业平台课有:服装设备原理与应用、服装生产管理、时装鉴赏、设计素描、设计色彩、成衣纸样与工艺、时装画技法、服装材料学、服装色彩、服装史、男装设计、女装设计、CAD样版快速生成、立体裁剪、女上装结构设计与实训、品牌服装商品企划、服装市场营销、服装心理学、服装专业英语、男上装结构设计与实训、服装电脑制版、男上装工艺、服装工效学、服装CAD、形象设计。专业方向课的确定要高度契合该专业就业方向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以便有针对性地设计相关课程。中职-本科教育专业方向课分为两个方面:(1)服装设计与技术方向,包括认识实习、服装市场调研、手工印染、服饰配件设计、服饰图案设计、服装整理学、服装厂设计、成衣设计、女装综合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及答辩;(2)服装贸易与营销方向,包括认识实习、服装市场调研、服装品牌营销案例解析、经济学导论、国际贸易实务、服装展示设计、电子商务、时装表演组织与策划、服装零售管理、服装终端店铺管理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及答辩。3.开设专业拓展课程模块中职-本科教育的课程设置根据“能力递进、纵横拓展、模块化设置”的基本思路,基于加强素质教育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原则进行整体设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拓展课程模块与行业结合、与市场结合、与实际结合,是构建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专业拓展课程模块主要包括以下四门课程:(1)时尚买手。该课程介绍了时尚买手的职责,内容包括流行预测、计划安排、面料采购、服装采购等具体环节的知识,配合相关案例进行分析,并且针对自有品牌、品牌服装以及服装采购等不同的市场要求进行详细的阐述。(2)童装设计。该课程通过对童装的设计特征、设计现状、设计视点及童装的分类等方面的教学,使学生对童装设计领域有一个全面的初步了解;同时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及不同品类童装的设计特点进行介绍,提高学生对童装设计作品实用性的把握能力。(3)面料塑形设计。该课程主要介绍对现有面料进行多种手法、材质和工艺技术的再设计的方法。通过讲授面料的特性和对面料采用不同方式的工艺处理,使学生对面料及其性能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并掌握独立完成面料设计开发和制作的能力。(4)创意服装设计。该课程的学习可使学生掌握如何将创意思维通过物化的形式进行表达的过程,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美学和服装专业相关知识,通过创意思维转换成实物作品,突出对学生服装设计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结语
对于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中职-本科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我们最初认为要强化知识体系,突出理论应用,提升操作技能,贴近服装产业。经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中职-本科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中职教育阶段学生的数学、外语水平远远不能适应本科教育的要求,不同中职学校的课程体系、侧重点不尽相同,在本科阶段的教学中很难把握学生的水平;中职毕业生的理论知识体系的深度和广度相比普通高中毕业生稍差,中职毕业生的学习内化能力相对较弱,需要本科教育阶段的教师更多的帮助和引导。中职毕业生的优势在于操作技能方面,但是他们的操作精准度不够,举一反三的能力也不足。因此,我们将进一步探讨中职-本科教育的办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以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周晓玲.中职、高职与应用型本科“一体化”人才培养改革研究[J].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1(2):4-8.
[2]吴国玺,张兆刚.中职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高教学刊,2016(3):211-212.
[3]陆晓霞.中职本科“3+4”衔接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成才之路,2016(9):46.
[4]董丽娇.中职、高职、本科课程内容的重复问题及解决对策:以护理专业为例[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6(2):69-72.
[5]陈培青.高职服装设计专业的课程改革[J].纺织教育,2005(2):38-39.
【关键词】服装结构设计与成衣工艺 教学改革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考核方法
目前我校服装设计专业的服装结构设计与成衣工艺课程分为四个教学阶段:原型及基础理论、裤子结构设计、女装结构设计、男装结构设计。这四部分教学分别被安排在大二至大三进行。长期的教学实践表明,学好服装结构设计与成衣工艺课程,将有利于培养学生融艺术、技术和市场为一体的设计思路,使设计更贴近于生产实际,既能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创新意识,又能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以及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使学生掌握结构设计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美学素养和积极主动的探索精神,锻炼学生能够把美学与理性科学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的能力。
一、教学内容改革
在传统教学中,服装结构设计课程不讲授工艺制作,学生在学会了结构设计后没有实践的机会来检验和巩固;而服装工艺制作课程不讲授服装结构设计。例如服装工艺制作课程主要讲解各个零部件的缝制工艺、各类服装中裁片的组合缝制工艺,不注重与服装款式设计和结构设计的结合,所以学生在学习工艺制作时只学会了一些传统服装的缝制过程和方法,自己设计的服装款式和相应的结构设计得不到实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最终导致服装结构设计课程内容得不到实践的检验,而服装工艺制作课程的作用得不到体现。
为了改变教学中存在的这一缺陷,服装结构设计课程教师和服装工艺制作课程教师要进行沟通。例如,服装结构设计课程教师在讲授衬衫类、连衣裙类、裤装类、套装类、大衣类、礼服类的结构设计要点后,让学生根据自己设计的各类服装款式进行结构设计,再通过服装工艺制作课程相对应的学习完成自己设计的作品,这样不仅使学生的款式设计得到实现,结构设计知识得到巩固,而且还能使学生学会如何缝制各类服装。增加部分关键的基础结构工艺处理方式的示范与演示,使学生深刻理解版型与工艺的紧密联系。把工艺的手针内容调整到结构课上,一方面使学生能够边学边做,尽早进行验证式版型练习提供基础的训练;另一方面在目前教师数量不足的情况下提高教师的动手能力,同时把创新思想通过结构课教师(同时担任设计课程)传达给学生。
二、教学方法改革
服装结构课程相对枯燥,如何能长期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呢?在课堂教学手段上应该实现直观、创新和多样化。
(一)平面结构与立体构成相结合
平面结构和立体构成有机结合是服装结构类课程教学的根本。立体构成适应形象思维的施展,服装的立体展示亦作为验证结构正确性的唯一客观标准。平面结构需将三维的服装形态转换成二维的平面结构,保证服装与人体的适合度,从中形成结构设计理论。抽象的结构设计理论、复杂的造型形态和人体动静形态三者间的相互配合关系是学生学习结构设计类课程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教师通过对人台曲面结构的分析,运用立体裁剪的手段,使二维的平面结构与三维人体之间进行有效的转换,让学生从形象思维上客观感性地理解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二)多媒体教学与常规教学相结合
为了使学生更形象地理解和掌握造型结构设计理论,应尽可能采用多媒体教学,把复杂的三维造型结构到二维平面结构的转化过程直观地展示给学生,在结构理论的讲解过程中,可结合样衣在人台上进行示范检验。这样“虚拟+真实”的教学通俗易懂,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立体形象思维。
(三)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提高课堂参与度
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提高课堂参与度,主要体现在课堂设计安排的细节上。如课前抽出五分钟时间,请一位学生上来讲服装行业新闻或剖析流行服装款式结构等,让学生每次课前都能了解到时下的服装新闻、业内行情等资讯,一定程度上激起学生对服装结构的兴趣;再如随机在课间安排课堂内容小测试,或请学生上台制图示范等,将平时成绩记入课程总成绩,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高课堂效率;又如教师在讲到服装某些款式和部位结构时,可扫描学生的穿着,结合学生穿着的服饰、课堂实物即兴分析等等。
三、课程考核方法改革
(一)合理的考核方法是建立和谐教学环境的重要保障,创新的教学方法和形式需要创新的考核方法相匹配。给不同分流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任务,兴趣组学生的作业任务相对多,但并不代表对基本组学生放任自流。首先要布置一项基本作业,这是每位学生都必须完成的。此外,要求兴趣组额外完成更多的1∶1结构样板,并结合时下流行款式特点设计、打样、制作若干款服装。由于平时工作量多,平时成绩占期末总成绩的40%―60%。为了体现评分标准的公平合理,无论是基本组还是兴趣组,作业评分标准一致,仅对兴趣组的附加作业给予一定的附加分。考核标准以公平合理为基本原则,成绩能够衡量学生的实际技能和水平,整个评分和附加分标准细则都在课前与学生共同调研、修改、确认,并且在评分过程中让学生参与成绩评定。对于大作业,邀请企业样板设计师或专家以专业的眼光对学生作业中的不足予以指点等。这种立体的、多方位的成绩评定方式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增强教师教学的责任心。
(二)围绕课程目标和课程特点改革考核方式。目前各个服装院校的服装结构设计课程主要有两种考核方式: 一种是传统的卷面考核方式,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卷面答题;一种是课下完成作业量较大的综合作业。在结构设计课程的初期,主要是以使学生理解人体和服装的空间关系,以及掌握服装结构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为目的。用传统的试卷考核形式可以达到检验学生所学的目的,但在结构设计课程的后期,用这种考核方式就显得太机械。后阶段主要以培养学生的灵活应变能力、逻辑判断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标,仅凭理论试卷很难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只有通过灵活的、考查面较全的综合作业或者实做的形式考核才能达到目的。当然,为了避免部分学生利用综合作业不用全部在课堂上完成的漏洞而请人代做的现象发生,各院校要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患于未然,如重修等规定。
四、结论
随着时代的发展,服装结构设计与成衣工艺的教学也在不断发展变化。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围绕服装结构设计与成衣工艺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学习现状,有目的地进行教学探讨,有助于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能够满足行业需要、具有发展潜力的高级服装专门人才。当今是注重创新的时代,时代需要的是拔尖创新型人才,教育的主要任务不再是以教授知识为主,而是以教授方法和能力为中心,促进学生思考,开拓思维,教师应该重点培养学生探究事物本质的能力。教师在讲授专业课程时,除了讲授大纲所要求的授课内容之外,也要与学生分享自己对专业的理解,这种间接的经验与认识可以更加生动和直接地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去理解授课内容。
【参考文献】
[1]曹叶青.浅谈服装结构设计课程的教与学[J].山东纺织经济,2010(08):80-81.
1.1让服装设计过程更加合理
人体工程学使得服装设计过程更加趋于人性化,同时也使服装设计过程更加趋于合理。人体工程学是人体对外界事物进行作用力的系统分析过程,对于作用力的分布情况进行系统的研究,得出更加科学的理论,这对于服装设计过程而言正是前所未有的,同时也是新的知识领域运用到日常生活中的主要体现形式。我们对于人体工程学更应该加以充分的研究,这是服装设计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趋势所在。
1.2奠定相应的理论基础
对于服装的款式而言并不仅仅是外在的美观,还要体现“舒适”二字。对于服装设计过程中的人体工程学的开展与研究就是对于这一点加以充分的保证,使得服装款式的发展更加具有积极的意义,同时为人体的健康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也是服装人体工程学对于服装设计的贡献所在。
1.3提供必要的科学基础
在服装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以往我们重视的主要是外在美观,对于其“舒适度”的重视很少,这样导致对服装设计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同时对于相应的科学指标我们也并不是十分在意。在当今科学不断进步的时代中,我们对于服装设计的过程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人体工程学促使服装设计过程能够更加具有“人性化”,同时为服装设计的过程奠定了相关的科学基础,这是我们在以往的服装设计过程中并不能够真正意识到的,同时也是今后服装设计发展趋势所在。
2在服装设计过程中对于人体工程学的主要应用
2.1利于现代服装设计的发展
在当代的服装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对于服装设计的定义并不仅仅是款式这一点,最重要的还是要根据服装设计过程中的面料做工等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这也正是我们在服装设计过程中人体工程学对于服装设计理念进行应用的主要体现形式,同时也是今后服装行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之一。在人体工程学中我们对于一切事物对人体产生的作用都应该进行充分的研究,找出服装设计过程中对人体不利的一切因素,这样我们在服装设计过程中就能够保证其充分的安全可靠,这是新时代下服装设计的主要观念之一,同时也是其主要的应用表现所在。
2.2利于服装材料与人体工程学的融合
在人体工程学对服装设计的应用过程中,服装材料的选用应该是至关重要的,也是能够影响人体工程学的关键因素。在服装材料的选择过程中,对于优质材料而言其服装设计过程的舒适度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对于服饰材料而言,是我们在对于服装设计与人体工程力学相结合进行运用的主要表现之一,在这里我们还应该加以充分的重视。
2.3肌肉运动状态下,不同的压力舒适性而设计
在不同的状态下,对于人体所受的环境不同,所采取的的舒适性的设计也会有所不同。比如说在奥运会的比赛过程中,菲尔普斯的鲨鱼泳装对于他的手臂运动会有一定的收缩效果,进而能够促进肌肉在比赛过程中的收缩过程,使得鲨鱼泳装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肌肉收缩的需要达到一种舒适感。而这样的设计手段,在很多特殊职业得到了充分的应用,比如说航天员的宇航服、防化队员的防化服等等,对于人体工程力学的应用都能够得到充分的体现,我们从此之中也能够看出当今社会对于人体工程力学在服装设计与应用过程中的主要体现。
2.4利于人体工程学与服装结构设计的结合
【关键词】河南省;城市社区;体育公共设施利用率
On the Current Service of Community Sports Facilities in Cities of Henan
CHEN A-qi, ZHU Ji
(Department of Public Sports,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475000, China)
【Abstract】Using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review, questionnaire, interviews and other research methods, this research analyzes the current service of public sports facilities in cities of Henan Province. It proposes suggestions and countermeasures aimed at the problems existing, hoping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public sports services.
【Keywords】Henan Province, urban community, public sports facility
引?摇言
2011年2月15日国务院《关于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的通知》(以下简称《计划》),是继《全民健身条例》后,国务院颁布的又一发展体育事业的重要指导性文件,是新时期国家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规划,也是“十二五”期间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的重要依据。在《计划》“保障措施”部分,提出在加大各级财政全民健身事业投入,鼓励社会兴办全民健身事业,有计划地建设公共体育设施,提高体育设施利用率,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活动,不断加大科学健身指导的力度,做好信息、科研和法制建设工作八项要求。同时,在《计划》“工作措施”部分,提出了十二条具体措施,明确了相应部门的职责。尤其是在“工作措施”中第二条更是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城市社区体育。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将城市社区体育工作作为社区建设的基本内容,统筹规划,加大投入,以城市街道和居住社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为重点,不断改善社区居民体育健身环境和条件,提供基本公共服务。”
当前河南省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与社会提供的体育资源相对不足的矛盾依然突出,群众体育活动普及率不高,政府向人民群众提供体育公共服务的职能尚未得到充分发挥。新形势下对河南省城市公共体育服务现状进行深入研究,并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发展对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 河南省城市居住区体育公共设施服务现状
根据调研分析,河南省城市社区公共体育场地设施情况基本上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是相对应的。经济越发达,城市社区建设的功能越齐全,公共体育设施配备的数量越多,居民的健身条件越好。
1.1 公共体育场地设施总量不足,不能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
公共体育场地设施是发展城市社区体育运动的物质基础。由于历史的原因,我省城市社区的体育设施严重不足,大多社区居民还是在自家庭院、公路街道、住宅空地、场院等非正规体育场所锻炼身体,现有的社区配套体育场地设施远远满足不了居民锻炼身体的要求,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的配套建设缺乏立法保障和标准制约,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要求。一边是体育人口的快速增加,人民群众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锻炼身体的要求愈加迫切。另一边是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的严重匮乏。这样一来,在我省大多数城市的居住小区中,居民的体育活动根本无法得到正常开展。于是便有不少喜欢运动的青少年在社区住宅楼前后的空地上踢球,造成玻璃破损、花草被毁、行人受阻,严重影响生活安宁的局面。小区好住健身难,这就是刚刚从乔迁之喜之中平静下来的居民新的烦恼和感慨〔1〕,居民日常锻炼身体的迫切要求与体育场地设施匮乏的矛盾日益加剧。
关键词:计算机辅助设计 教学现状 过程教学 实践教学 教学改革
一、计算机辅助设计在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的地位和教学现状分析
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培养的是掌握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必备知识,具备相关领域工作的岗位能力和专业技能,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服务于建筑装饰行业的生产和管理第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我们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岗位有施工员、设计师、监理等。这几个岗位都要求学生具有相应的读图与制图的水平。尤其是设计师岗位。计算机辅助设计涉及的几个制图软件如:Autocad、3dmax、photoshop这几个软件都是职业能力必须掌握的基本工具。计算机最主要的优势是体现在图象技术处理上,它为设计从业人员提供了、高效、全方位的技术手段,创造了真实视觉受,和严谨、科学的绘图方法。具体实施过程中,表现手段快速、高效。例如:可以在已完成的建筑装饰图纸上进行形体、色彩、材质等方面的再选择与再创造,省去了很多传统设计的重复性的劳动,使设计构思迅速地转化为社会生产力,实现建筑装饰产品的价值。如3DMAX软件,它的透视准确,材质表现真实,同时它可以做成动画,更全面、细致地表现设计方案,将专业技法带入了一个全新的领域。
对待任何事物的发展我们都应用辩证的观点来分析。我们的计算机辅助教学中,科学技术手段带给我们惊喜的同时,也看到了负面影响。首先设计过程本质是“创意”的过程,在这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人,而非计算机和绘图软件。计算机并不能代替整个设计,在艺术设计中只能起辅助作用。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发现我们的学生过分依赖计算机和软件,而不重视对基础设计内容的积累,设计过程变成了模型的拼图,设计过程变得毫无“设计”意义。这让很多一线教师感到非常的头痛!另外除了学生只重视软件操作外,传统的计算机辅助教学中,教师在教学工作过分注重软件中工具的操作、捷键的用法、表现效果等,也导致了学生只是学“操作”,而并非学“设计”。使我们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的性质由“辅助设计”变成了软件竞技。
二、计算机辅助设计在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教育中的教学改革探索
(一)教学中应 注重 “过程教学”的教育价值
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教学中,建筑装饰专业的同学的方案效果图、方案施工图,是通过计算机软件绘图的绘图表现出来的,这一过程中创意思维的培养应该是教学的重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强化设计思维的启发,让学生理解设计思想与计算机表现手段之间的关系,强调设计过程的学习。提倡“让学生去经历和体验设计”,而不是简单的某个模型某个平面图该用哪个软件里的那个工具画出来。教师可以将软件的操作内容组织成一个任务情境。在这个设计任务“过程体验”中,学生不仅能体验设计的快乐、还能在设计中,学会的计算机软件的图纸表现。同时在课程教学中还应加如优秀电脑设计作品的分析,引导学生注意作品中设计创意思维方面的处理以及淡化设计技法的表现,使课程不仅仅只追求完成设计结果的好坏,而在与“过程”中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二)进行设计项目教学,让学生改变重表现轻设计的现状
计算机辅助设计专业教学,不是的单纯的上机操作。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确自己设计的东西怎样用软件表达。教师可以根据软件教学中设计的知识点,设计些训练项目,让学生围绕设计任务收集、分析、处理资料,再把这些资料进行整合归纳。教师在项目训练里要善于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把自己的设计思路融入设计中。在方案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要交流、勾通。对同一个设计项目的方案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发散思维,找到最好的构思,和最好的表现方法。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现、挖掘学生的创意思维,并鼓励他们用计算机软件表现出来。
(三)紧密结合社会实践课程开展教学,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建筑装饰工程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计算机辅助设计作为职业能力必修课更应该培养学生将课堂所学的知识迅速运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检验与提高。教学中,应改变单纯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走进公司、企业、以企业为依托,加强实体项目的观摩考察等现场教学。根据课程内容或教学需要组织学生到现场参观。边看、边讲、使学生对设计方法等理解得更全面、更深刻。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学掌握到实际工作中需要的知识、技能和技巧。把教学的平台延伸到企业,面向实践,形成教师和企业设计师与共同协作的直观演示;形成教学与企业行为一体化的教学创新。加强学生在“学”中“工作”和在“工作”中“学”的社会锻炼,切实地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提高学生的业务能力,实现零距离上岗的实际设计能力训练。
参考文献:
[1]赵勤.数字化时代艺术设计教育若干问题的探讨[J].江西教育科研.2005(8),42-44.
[2]朱敬一.电脑美术设计课程的教学方法探讨[J/OL].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8).
服装工程专业是以培养具有服装设计、服装结构工艺及服装经营管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可以在服装生产、销售等领域从事服装产品开发、市场营销、经营管理、服装理论研究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在该专业的理论学习中,需要学生进行基础的工程通识知识学习,引导学生对工程问题的认识,进而激发学生对从设计到样衣、从材料到成衣过程中产生的工程问题的兴趣;而在实践教学中,应培养学生从每个环节和技能学习中感悟和认识到工程概念所具备的实施能力和创新能力[1]。工程意识是从事工程工作的人员必须具备的最重要、最基本的素质之一。探讨工科专业在实训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使之适应将来的社会需要,是摆在工科院校面前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服装工程专业就是要培养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在实训环节加强对学生工程意识的培养。目前,国内开设服装工程专业的高校大大小小也有几十所。该专业教育的起源和课程的设计,大都是按照学会一件实物衣服的制作,单一学习单一缝制展开的,从而造成学生对工业化、规模化、规范化、数字化、现代化的知识缺乏整体理解和认识。其具体表现如下:一是缺乏对本专业整体工程概念的理解与掌握,比如对工程要求的图纸基础知识和规范以及工程整体内涵知识域缺乏理解与掌握,造成毕业生偏重服装的款式设计和款式制作;二是对工艺知识、标准化知识、工程技术规范、工程成衣的误差概念等工程设计原理的掌握和使用比较生疏;三是对服装加工工程中设计与工艺、设备、环境的关系,工序设计的优化和先进性与功能的合理性、可行性、可维护性等关系考虑较少;四是对服装工程思维和科学思维的差别缺乏认识,比如对流水线工程设计的时间观念、成衣中工程设计的精确与“模糊度”的概念、产品开发的市场占有率等缺乏认识。[2]
2在实训过程中培养工程意识
服装工程专业的实训过程是培养学生工程意识的重要环节。学生通过对服装制作过程的观察、了解,经过人脑的分析加工,能够产生优化工艺过程的意向及思考。同时,通过对不同的面料、不同的装饰、不同的款式、不同的工艺等细节的实际操作,能引起学生想改变的冲动,从而激发他们的创新冲动。因此,在专业教学中高校教师需要把专业培养目标与岗位需求互相对接,把课程体系建设与岗位能力互相对接,把专业课程内容与行业技术互相对接,把课程标准与行业标准互相对接,从而全面了解服装工程专业的内涵和外延。此外,高校教师还需把学习服装加工整体过程作为载体,帮助学生快速建立正确的工程观念和意识思维,为以后更好地从事和开展工程实践活动奠定必要的基础。
2.1树立工程意识,积极开拓视野
实践教学和工程训练是培养学生建立、形成工程意识的重要手段和必要步骤。学生在技术工程和工艺实践教学环境中,能够接触到各种工艺过程,而且在工艺过程的各个环节中能够了解影响该环节的各种因素,从而帮助他们建立工程观念和工程意识。实践过程不仅打破了传统的“学会式”训练,锻炼了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增强了学生对工程的完整性认识,开拓了学生对行业的认识,同时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2模拟工厂环境,增强感性认识
在服装工程专业实训过程中,通过实训教师的现场讲解和演示,启发、指导学生进行各种独立操作,不仅可以迅速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还可以加深学生对工程实践的了解,增强他们的感性认识。实践与实验的设计,是服装教育工程实施培养训练的重要环节,而仅围绕缝制完成的工艺只是实训内容的一部分。在实训过程中摸拟工厂环境,从产品的设计、面料的选择到工艺的优化、质量的检测等过程可以让学生自己的团队独立完成,这会更加激发他们对工程整体的热情,为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奠定必要基础。如建立“校中厂”,引进共享企业的生产设备、技术、管理规范,将公寓化用品、学生校服的设计生产制作作为生产实习的内容并模拟企业实况进行生产实训,实现校内教学场所与生产车间的融合、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的融合、学生作业与实际产品的融合,引导学生熟悉工序环节规律、掌握制造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2.3提高实践技能,开展创新制作
创新意识是工程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训过程中,积极组织、引导学生开展创新制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体会工程的实质,只有通过动手实践才能感受工程要求,只有在工程的实质上和学生的感受中,才可能形成认识,也才可能产生创新的欲望,才会有创新的动力和源泉,这也是工程意识培养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服装工程专业实训过程中,学生以企业运作的方式参与服装产品设计、制作服装纸样、制定工艺流程,按企业标准化制作及质量检测,完成典型产品工艺设计的全流程,获得较为全面的工程训练。同时,在实训过程中,可以通过实践来激发学生的动手、动脑的工程意识,产生新的创新灵感。部分学生在这个环节上的确能表现出一些独特的见解与创新意识。
基于应用型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和当代服装业发展的要求,对服装结构设计课程相关的课程进行整体优化,将原有相对单一独立的专业课程设置逐渐转变为以服装结构设计课程和服装工艺课程为主体,以服装立体裁剪、服装CAD课程为辅的课程体系,以增强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和衔接性,加强对学生服装结构设计能力和服装制作工艺能力的培养。在课程体系中加大实践课程比例,强调以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理论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验证理论,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构建适应应用型人才需求的课程体系[2]。与服装结构设计课程相关的课程包括服装结构设计、服装工艺、服装造型设计、服装样板设计、服装立体裁剪、服装工业推板、服装CAD等课程,所谓服装结构设计课程群就是将上述相关课程进行群体性的融合和衔接,改变以往的相对单一独立的课程设置,增强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结构设计的能力[3]。见图一。
2、服装结构设计课程群各课程间的融合与衔接
服装结构设计课程群主要解决服装从设计到生产中的工艺与技术问题,同属于技术类课程是课程群中各个课程共同的特点,这就需要将课程中的知识转化成应用技能,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服装结构设计是服装工业生产和制作的基础,是实现服装纸样设计的前提,服装工艺给出了服装制作的方法和流程,在服装立体裁剪课程、服装造型设计课程、服装样板设计课程中都涉及到服装结构设计知识,不仅是对服装结构设计知识延续和深入,而且又侧重了服装结构设计的常用方法,给出了服装结构设计的实现手段,服装工业推板是将服装结构设计纸样用于工业化生产,服装CAD课程是服装结构设计的具体实践与应用,提高工作效率[4]。2.1服装结构设计课程与服装工艺课程的衔接。服装结构设计课程主要为服装生产和加工提供纸样,服装工艺课程主要讲解服装生产中裁剪、车缝、整烫三个环节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在教学中,服装结构设计课程中可以讲授基本款式和流行款式等多种服装的结构制图,但必须包括工艺课程中的服装款式,这样既达到了结构课程的要求,又为工艺课程奠定基础。在两门课程的授课安排上需先讲授服装结构设计,再讲授服装工艺课程,学生可以在服装结构课上绘制服装结构图,在服装工艺课中制做完成,学生可以很快看到自己通过绘制结构裁剪后缝制出的成衣,成就感十足,激发学生的对服装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这样的教学顺序可以使学生掌握服装结构设计的基本方法,具有裁剪、车缝、整烫技术的应用能力,具备服装企业纸样设计和生产经营的能力。2.2服装结构设计课与立体裁剪课的衔接。尽管服装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但服装的结构图对于初学者来说还是比较难的,为了让学生有更直观的感受,应在服装结构设计课程前开设少量学时的立体裁剪基础课程,这样有利于学生对服装各部位及大概尺寸的了解,这样有利于学生对结构设计课程的理解,学生有了服装结构设计课程的基础后,在继续学习立体裁剪课程,将平面设计与立体设计结合,解决服装结构设计中难以实现的造型设计。这种课程安排方式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从三维立体与二维平面的转化能力,学生可以运用平面裁剪和立体裁剪的方式很快将服装款式的结构图设计出来。2.3服装结构设计课与服装样板设计课的衔接。服装样板设计主要解决服装效果图、平面款式图及服装样衣转化为二维平面纸样的过程和方法,在课程群中服装结构设计是基础课程,服装样板设计课程是对结构设计的进一步深化,在授课内容上除包括基本原理和变化规律外,还要结合流行趋势、服装面料特点及工艺过程的实现等讲解在纸样设计中需注意的问题,在样板设计中灵活运用这些知识和方法。2.4课程群中各课程与服装CAD的衔接。现代服装企业通常采用服装CAD系统进行服装结构设计图的绘制,放码(推板)和排料。与传统的手工画样,推板和手工排料相比,使用CAD的突出优点是速度快、效率高、数据准确、节约原料,降低成本,同时图形清晰,数据便于存储、调用和修改。在教学中需要在讲授完服装结构设计课程基本知识后便开设CAD,这样学生便可在服装CAD课堂上绘制结构图。特点是:利用专业软件绘制结构图节省时间;放大操作方便,图形清晰,打破传统板书的局限性;使用计算机软件对结构图进行复制、旋转、试穿、修改操作方便,服装结构直观。服装样板设计和工业推板课程后开设服装CAD实践课程,综合运用各课程知识使用服装CAD系统进行结构图绘制,放码和排料。
3、课程群建设与改革的实践效果
通过对服装结构设计课程群的整合、优化,不仅整合了课程的知识内容,使课程间的衔接更加紧密,而且更加注重实践环节与生产过程的对接,增强课程内容的实用性,使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整合更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发展及社会用人的需求。经过三年的课程群建设,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有明显的提高,在国际、国内各种服装赛事中托运而出,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如“绮丽杯”第18届中国时装设计新人奖,获优秀奖1项;第二届东北三省服装设计效果图大赛,获特等奖1项、金奖2项、铜奖2项、优秀奖2项。在课程群的实践教学中,突出了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使教学更加贴近生产实际,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及解决服装结构设计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使学生的设计作品中的造型设计、纸样设计与流行时尚结合紧密,贴近市场的需求,增强学生的社会竞争力。
4、结束语
服装工程学生应加强文科、艺术造型设计等第二课堂课程的学习,应培养创新与创业的精神。因为服装工程学生在中学阶段主要接触的是数学、物理等逻辑思维方式,而文字功底不是很深厚,且缺乏形象思维和造型设计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大学期间,注重学生的文、工、艺三方面的综和素质的培养,多方面吸收有关知识,对今后开展企业管理工作、外贸营销活动、科学研究、工程设计和品牌策划等工作将大有好处。
一、教育目标要明确
对于服装工程学生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具有多方面知识、具有实干和创新能力的服装人才。现在,知识商品化[1]了,或者说是一种知识商品,而知识本身不是商品,只有当知识经济物化、加工凝结某载体时,才变成知识商品。知识的物化过程是对已获得的知识进行归类、整理、分析,然后进行创造的过程。在这个含义上,我们在课程设计上要明确考虑学生的综和素质培养,要考虑现在的教育将对学生未来发展的影响。我们应该加大基础课程的设置,如英语、计机及其程序语言、数学等,甚至可以加强语文课程和法律课程的学习,而专业课时可相对缩短。在培养了学生全面知识的基础上再加强创造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很重要的。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可以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出来,让老师带着学生做课外科技活动,如替企业进行品牌策划,参加大型的商业交流会或者旁听学术论坛,辅助老师完成一些课题中的问题,鼓励学生在业余时间进行社会兼职活动等;另一方面是在学校学习中培养和训练出来,如老师授课中引导学生怎样去培养自己的特长,如何深入学习形成在某方面的具有自己的想法,老师也可将自己的一些科研或市场调查活动过程告诉学生,让学生重新来虚拟怎样进行科研或市场营销活动等。美国有一项研究表明,在学校进行过创造或创新能力培养和训练的学生,与没有进行过这方面的培养和训练的学生相比,在接受需要创造能力才能完成的工作时,前者的成功率为后者的3倍。
二、课程设置要合理
课程设置是否合理与国家对不同教育的政策投向、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及学校的培养目标有关。课程设置时要注意学科交叉。学科交叉[2]是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特征。从学科的整体发展与综合化出发,合理构建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整合、重组课程无疑是构建培养方案时需要遵循的重要原则。要给学生整体性的知识,注重其他学科知识对本学科的影响及在本学科领域中的应用,更要在精选知识、交叉融合上下功夫,搞好整体优化。切忌将新知识机械地叠加或简单地照搬相关专业的课程。此外,要让学生了解本学科的前沿技术与发展动向,拓宽学生的视野。课程设置的合理性表现为:
1、对于单独个人,首先应接受一定的基础教育,包括专业基础教育等,如德育、英语、数学、计算机、造型设计及应用、服装史及基本理论等,使学生的基本素质整体提高,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在老师的指导下培养不同的专业特长,如结构打版,管理、营销与外贸等,使学生在某个方面具有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有人也许会说,服装工程的学生为什么要强调造型艺术设计呢?服装艺术设计学生不是专门进行服装款式与造型设计的吗?如果有问题让他们去设计不就行了吗?在商品经济激烈竞争的大潮中,企业要创一流产品,除了有先进的技术,良好的机械加工设备,优良的服饰功能,完善的售后服务,还要有优美的外观造型和色彩搭配,把服装技术与艺术融为一体,才能使服装产品更具竞争力,从而提高经济效益。中国现代企业的品牌要与世界品牌竞争,更注重的是商品品牌化,在这个过程中要能把握服装的市场变化和预测、服装生产、物流管理、卖场设计以及用英语与商家洽谈协议等,有许多过程是艺术设计人员做不了的事情,但如果服装工程学生在造型艺术设计方面多一点知识的话,他们基本上都能完成整个过程,这对企业来说是件好事,也为培养服装企业高层领导奠定了基础。这说明服装工程学生培养形象设计能力的重要性。学生在大学四年级的时候应开设有关创业的课程,让学生了解在现代社会中创业的必要性和在创业过程中的技巧等,提高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
2、对于整个社会劳动者而言,在人才素质、技能、创造能力上所形成的劳动力结构与产业结构相适应,并随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而做相应的调整布局,如服装行业在80年代强调的是服装艺术设计方面特长的人才,90年代强调的是服装结构与工艺方面的人才,我国加入了WTO后强调的是服装管理、营销与外贸方面的人才,现在更是强调综和素质如能进行品牌策划的人才等。三、教育方式要灵活
在素质与创新教育的模式构建中,首先教育方式要多种多样,应以启发式教育为主。在教学中,变灌输式为启发式,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启发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与科学研究,鼓励学生大胆和自由地发表自己对某个问题的见解和看法。教育方式的多样性,目的在于创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尽可能给学生一个思维的余地,使学生变得生动活泼,爱学习,主动学习,愉快地接受有益的知识。在服装结构课上,应该给学生面授人体结构的特征,服装与人体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讲解人体着装应注意的问题及服装的几个基本结构,然后让不同学生来分别进行局部部位的结构设计,最终了解服装原型的来由,这种教学比大多数老师直接给学生讲授服装结构原型的效果肯定要好得多,且学生积极性也会大大提高。如服装市场营销,通过调查,大部分老师在授课中几乎是老师一直在讲,其实完全可以用营销实例先展示,让学生来提问题和办法,然后老师根据正确的思路引导他们得出较好的方法和策略,有的放矢,学生获得的收获是事半功倍。其实市场调查还可以紧密安排在这个课程后面,紧接着进行服装市场调查,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加强这门课程在学生大脑中印象。当然不同的课程讲授的方法各有不同,但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为实践是创新的基础。应该彻底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下实践教学处于从属地位的状况。构建科学合理培养方案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必须为学生构筑一个合理的实践能力体系,并从整体上策划每个实践教学环节。这种实践教学体系是与理论教学平行而又相互协调、相辅相成的。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综合性、设计性、创造性比较强的实践环境,让每个大学生在4年中能经过多个这种实践环节的培养和训练,这不仅能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技能与实践能力,而且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大有好处。
四、评价制度要严谨
理解是对于所接受的知识理性认识过程,是对感性材料进行分析、综和、判断、推理,所达到感性认识所不能达到的对事物规律及本质认识的目的。在旧的教育模式中,一门课程的结业主要是通过考试来完成,注重的是死记硬背的方式,使得学生对知识的消化仅限于表面上。在素质与创新教育模式中,记忆已不再处于主导地位,创造才是目的。素质与创新教育制度的具体内容应包括:
1、内容的全面性和系统性
在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模式下,对教学效果或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不单指对学生所学知识的多少或对知识的熟练程度而已,更主要的是对学生所学知识实际运用能力进行考核。对知识实际运用能力的考核应是运用知识来解决实际生产和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其思考问题和在遇到难点时怎样通过自己学习去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同时还应考核学生的心理素质和身体体质,跟踪毕业学生在社会上的成长,注意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评价和反应。
2、评价过程的动态性
对教学效果和成绩的考核应注重其提高的速度和幅度。动态评价不是简单的横向比较,对于教学效果无论是提高还是下降,都应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及时调整教学手段和方法。对于学习成绩,无论是提高还是下降都应给予鼓励,不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和挫伤学生的创造欲。刚进大学时,有些学生的成绩非常优秀,但他们甚至都毕不了业,究其原因大部分是学生在刚进校时放松了学习造成某些课程的不及格,这些学生情绪开始低落,如果我们老师这时能及时开导和鼓励的话,这对他们后面的学习将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像这样的学生通过鼓励后有的已经考上硕士研究生。
3、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对于学生的评价要采用多样化的考核方式,改革单一的考试形式。可采用实验、技能操作方式、市场调查方式和课外科技活动能力等来考核学生的创造能力。,甚至可以进行社会跟踪调查,了解学生在社会中的适应能力,最后作出综和评价。对于某些课程,如生产实习都可以让企业给学生打分,然后老师参与总评。
五、专业老师的班主任辅导制度
在大学学习期间,从年龄上来说,虽然大学生都已成人,可以独立生活,但由于现在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实际上他们的心理还是很小的,也很纯洁,大学的学习是他们的整体素质的最后成型阶段,如果通过天天跟他们打交道的专业老师来做班主任的话,将会对学生的未来生活起到积极作用。现在大多数班主任都是非专业老师,实际上是保姆式的班主任,他们只能给他们解决具体苦难。但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的未来生活,从道德、心理、学习的过程目标设计[3]与实施、特长培养、未来事业发展等多方面加以指导,引导他们多看课外书籍及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这样学生会说大学的时间没有浪费,学到了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通过调查,专业老师作为班主任来辅导的学生在社会上的能力相对要强。
六、结束语
(一)进行素质与创新教育模式的构建,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且有助于学生综和能力的提高。
(二)在素质与创新教育模式构建中,也要鼓励学生创新性地学习,这是创新教育中非常重要的因素。
(三)在对学生的评价时,应把成绩与进步有机地结合起来,要特别注重学生的进步评价。
(四)进行素质与创新教育,不是几个老师和几个学生能做成的事情,要老师、学生、学校、企业及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实施与完成的,希望我们都能对推动素质与创新教育做点贡献。
参考文献:
[1]韩德才,汪建勋.实施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模式的构建,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0,12:138
关键词:服装工艺;工业化生产;意识
中图分类号:G64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2-0281-03
我国服装行业经过改革开放几十年的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工业化生产方式已取代了以往的个体或作坊形式的生产方式成为当今最主要的服装生产形式,并且借助自动化、信息化等新型技术不断优化和完善。
作为与现代服装生产实际紧密关联的《服装工艺》课程,如何适应工业化生产的特点,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教学与实际的自然衔接。笔者根据多年的《服装工艺》教学经历谈谈对课程教学的体会。
一、《服装工艺》课程的特点及学生的学习状况
1.《服装工艺》课程的特点。《服装工艺》课程是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中重要的基础课程,它对实现服装设计构思和展现成衣效果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课程包含丰富的服装理论知识、积累传承的实践经验、严谨的工艺技术、变化创新的制作方法。它涉及人体结构、制板、材料、工艺制作以及生产质量管理等多种环节,每个环节之间均为条件和结果,联系紧密。其中,作为课程重要内容的技能的学习与掌握不仅体现在“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的持续反复练习上,也体现在“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功力凝练积累上。这一切都体现出《服装工艺》课程是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与其他课程相比更强调严密的科学性和高度的实用的统一[1]。课程一般采用理论讲解与操作示范相结合、自主实践与实地辅导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在几年的学习期间分段设置和梯次深入教学。
2.学生的学习状况。学生作为课程学习的主体和实践者,在跨入高校之前对服装及生产的认识大多是生活中的裁缝店和服装小作坊,服装工业化生产方式和方法对他们来说不了解甚至是无法想象的。进入高校在进行专业课程学习时,尤其是实践性和技术性特点突出的工艺课程,他们不能及时地建立和形成与专业相适应的思维模式和学习方法,往往无所适从、一筹莫展。以至于按部就班、一步一趋的一味模仿,轻过程重结果的作业观念较为普遍,影响学习的效率和质量。更重要的是阻碍了他们自身能动性的发挥和创造力的培养。
我们知道意识决定行动。面对工艺课程的特点和学生的状况以及工业化生产作为当今服装生产的最主要形式,它的意识的培养和建立是学生保证学习方向正确和独立学习、解决问题的前提条件;是解决《服装工艺》课程教学中理论、实践与实际相结合的有效途径。
二、服装工业化生产意识的培养
1.开拓视野,全面认识专业特点。任何事物都有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学生进入院校学习,学习内容和方式方法较之前有着巨大的差别。充分利用当今多媒体以及信息技术的优势,运用PPT、图片和视屏等形式生动、直观、形象地将服装工业生产的形式、特点、环境以及教学中复杂的制作过程等方面展示给学生,使之快速了解和熟悉专业内容及行业特点。同时,开展讲座、展览等活动将学哥、学姐们的学习体会和优秀作业介绍给学生,供大家学习与借鉴,从而树立学习的榜样和提高学习的兴趣。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让学生实地体验与感受生产的过程和氛围,获得第一手的感性认识,清晰学习方向,为专业学习建立坚实的认识基础。
2.扩大课程内涵,设立符合工业化特点的课程结构和内容。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体现,同时也是实现人才培养规格和目标的直接载体[2]。《服装工艺》课程的学习是与纸样、面辅料、裁剪与设备等紧密相连的。每一个环节的变化都会影响到学习的顺利进行和效果。以往将纸样设计、制作工艺、服装设备、成衣工艺等课程单独设置,主观上希望将各阶段内容知识讲全、讲透,但是实际多以我为主,忽略了与其他课程内容的联系与衔接,再加上课程时间编排的不同步等原因,这就客观上增加了《服装工艺》知识融汇的难度,使学生处在一种是似而非的状态。同时,在授课时都以单件、单款的形式进行理论讲解和操作实践,无形之中就回到点对点的传统裁缝式的教育习惯,禁锢了学生思维的拓展和能动性的发挥。因此,将这类知识统一在一个课程之下,以类别分段(例如裙装、裤装及上装等),使之成为科学化的技术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根据专业取向拓展细化。这样,以类别为线,知识为果将它们有机的串联、统一在一起,使学生在学习时,纵向上可了解学习此类别服装的规格设置、面辅料选择、纸样设计原理与方法、工艺、工序流程、质量检验等共性的操作过程和直观的相互联系;横向上体现由于不同性别、造型、结构、材料等带来的变化而使操作有所侧重。同时,这样设置也与现实服装企业生产的产品类别和工艺方法相对集中的特点相一致,便于学生今后能快速适应工作环境和岗位。这样就使教学与学习能够从宏观面着眼,在实践中从微观处着手,通过不断的视角转换,跳出单款单件思维习惯,在锻炼和提高实际动手能力的同时,使学生逐渐树立起整体观念,养成大生产活动中的全局意识。
3.倡导科学训练,促进生产意识的形成。服装技能学习是《服装工艺》课程的一大特点和重要基础内容,在课程中占有较大的比重。由于它表现出的细致性和严谨性,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扎实的练习与训练。因此,这个过程同时也是生产意识培养的最直接、最有效的物化体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标准化和规范化意识,工业化生产的基本特点之一就是标准化和规范化,它对保证产品质量,生产的顺利进行和提高生产效率起着重要的作用。标准化和规范化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服装生产分工细致,一针不到一针不缝,环环相扣。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以来,针对服装工业化生产特点颁布了一系列的标准,例如号型、成衣质量检验等。这些都是服装技能学习时应牢记和自觉遵循的,同时配以规范化的操作方式加以练习和体现。例如,衬衣领子的质量国家从规格(偏差±0.6)、材料(色差、丝缕条格对称等)、缝制(针距、平服等)及整烫(折叠端正、平挺等)等四个方面作了明确的表述和要求。这些要求都要具体分解到样板制作、排料裁剪、工艺制作和整烫定型等各个流程环节,并且每个环节再分解出不同的操作工序。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针对性的训练与实践,规范的加以量化表现。②成本意识,成本是指企业为生产经营一定的产品而消耗的资产或劳务的货币表现[3]。在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成本的高低直接制约着服装款式设计、面辅料选择、工艺方法运用及流水线形式的确立,最终影响作为商品的服装使用价值的体现。服装的成本主要表现在面辅料、时间及相关损耗等方面。服装工艺制作包括纸样、裁剪、缝纫和整理等环节,具体而细致。在实践过程中将成本观念融入技能练习之中,以翔实的数据展现成本控制的方法和优势。同时,以成本的视角检验工艺方法运用的实际效果,使成本的观念由抽象概念变成具体的体现。③团队的意识,服装生产涉及技术、制作和管理等多个部门,是大家共同合作的结果。一个人无论他的知识与技能多么丰富与高超都是有限的。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将学生组成若干学习小组,模拟企业的生产形式,设立共同的学习目标,让学生相互之间进行的交流和借鉴,一起解决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疑惑。在学习过程中体验互帮互助、为共同目标奋斗的乐趣和效果,培养和建立团队意识。
4.完善考核机制,强化意识的建立。考核是检验学生课程知识与技能理解和掌握的重要措施。长期以来,由于《服装工艺》内容所表现的直观性和可比性,服装部件及成品缝制的好坏就经常作为课程学习状况最直接和最终的评判依据,起到了不正确的导向作用。针对工艺课特点和学习规律,分解细化考试的内容,实行不同比重的分值对整个流程设计与操作进行评判,使学生养成注重过程和整体的习惯。
三、结束语
《服装工艺》课是一门与实际生产密切联系的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积极培养工业化生产的意识,是学生充分认识课程特点、确立正确的学习方向和思维模式的基础,起到了将课堂学习与工作实践紧密联系的桥梁作用。
参考文献:
[1]梁素贞.甘应进.高校服装工艺教学探讨[J].山东纺织经济,2008,(3).
[2]张志宇.我国高校服装专业教育现状及其思考[J].纺织教育,2012,(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