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体育微型课题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课堂问题行为概述
所谓课堂问题行为,通常是指在课堂上学生表现出与教学目标不符,严重干扰正常教学秩序,影响他人或自身学习的行为。实质上,这些行为主要在于学生的人格和品行。比如,在实践教学中,有经常做小动作、违反教学纪律的学生;羞于进行课堂合作、胆怯的学生;或故意扰乱教学、影响他人学习的学生。造成这些课堂问题行为有很多因素,而教育名家布罗菲、洛尔肯伯将其分为:教师、学生及师生共有三种类型。此外,美国心理学家科恩的研究结论表明,之所以出现课堂问题行为,在于学生缺乏科学兴趣、同伴压力等。在现实生活中不少文献、名家都针对该问题进行研究,但笔者认为该问题是师生课堂互动的产物,无法否认的是教师教学效率低,管理不严谨也将导致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
二、应对策略
1.教学内容要适量
小学生年龄较小且不具备英语基础,学生接受能力稍欠。一节课下来,低年级学生能学到几个单词已属不易,因此要适当地减少低年级英语课堂教学内容;但中高年级学生学习英语时,单个模块教学已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因此要组合已学知识,促使课堂教学的内容更丰富饱满。教学内容的适量,是为避免教学内容过多,无法开展深入教学,不能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锻炼的机会,以及学生在课后难以进行有效的复习,长此以往,学生不但没有扎实的知识基础,也消化不了所学知识,从而丧失学习信心。在实践教学中教师要关注每位学生的发展状态,保证学生都有锻炼的机会,进而优化自身的知识体系。
2.协调同学间的关系
一、前言
当前,世界上很多国家的体育教学工作者,对于如何在体育课上提高学生练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的问题日益重视。现对江苏省三所卫生院校女生的体育兴趣现状进行调查研究,通过调查发现,影响体育兴趣的主要因素有体育学习太辛苦、场地器材少、体育基础差怕人耻笑、身体素质差怕受伤,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意见。
二、研究对象及方法
1.研究对象
随机以江苏省三所卫生院校共计380名女生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380份,回收363份,回收率为95.5%,有效问卷363份,有效率100%。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查阅有关体育专业学生体育兴趣方面的义献资料。包括近几年的学术论文、各种出版刊物和网上资料,了解其总体情况,为本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2)问卷调查法
对三所卫生院校女生进行问卷调查。该问卷分三个部分:你对体育课的兴趣,影响你对体育课兴趣的原因,你对提高体育课兴趣的意见。
(3)数理统计法
对回收的363份问卷,运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1.体育课兴趣的调查分析
由表2知,在被调查的380名女生中有7.1%左右的女生体育课兴趣很大,33.6%左右的女生体育课兴趣为较大,38.9%左右的女生体育课兴趣一般。然而,有20.5%左右的女生对体育课没有兴趣。需要指出的是。根据调查显示,对体育课不感兴趣的同学并非对体育课毫无兴趣,而是某些因素抑制了她们对体育课的兴趣。这些影响因素,我们将在下文中加以论述。
2.影响体育课兴趣原因的调查分析
在三所院校368份有效问卷中体育课兴趣一般和对体育课没有兴趣的女生共有219人。现对影响体育课兴趣的原因进行分析。
由表3知,影响卫生院校女生体育兴趣的原因主要有七种。其中因“身体素质差怕受伤”和“体育基础差怕人耻笑”影响学习兴趣的分别占11.4%和15.5%。因为卫生学校的女生日渐成熟,自尊心强,如果身体素质和体育基础滞后或有过不良运动史,会导致自信心不足,缺乏兴趣。因“体育学习太辛苦”和“对体育本身不感兴趣”影响学习兴趣的分别占21.9%和7.3%。这主要与女生对体育认识不足,个人意志薄弱,以及这一时期女生的生理特点反映出抗疲劳能力差等因素有关。因“场地器材少”和“喜欢的体育项目少”影响学习兴趣的分别占20,4%和8.2%。这与当前学校场地器材不足所开展运动项目受限,不能满足学生需求有关。因“教师教学问题”影响学习兴趣占10%。这可能与教师的工作责任心不强或教学水平有限、没有精心组织教学和有效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有密切关系。
四、建议
1.在选择教材、优化教学内容上尽可能兼顾学生的体育兴趣,满足学生自身需要。如选用具有较高锻炼价值且深受女生欢迎的体育舞蹈、形体练习、健身健美操及游戏等项目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因材施教,充分考虑卫生院校女生的个体差异并以此为依据,实施“分类要求、全面挖潜”的教学策略。让“体格健壮者”吃饱,满足他们的发展需要;让“中等生”吃好,提高他们的现有水平;对“弱体格生”。给予热情关怀。加强教育和耐心指导,积极创造条件,使学生获得更多成功的体验,提高她们的发展速度,克服畏难厌学情绪。
3.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有针对性地对教师进行政治思想、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培训,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使教师在实现教学目标过程中诸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的运用上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加强学校体育设施建设,从根本上满足教学需要,让教师有施展才干的空间,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体育学习条件和机会,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参考文献:
[1]缪本海,我院新生体育课兴趣现状调查与分析[J],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2(3).
十年课改是一场深刻的文化变革,它激发了教师专业发展的自觉意识,带来了课题研究需求的自我觉醒。当教师较少进行课题研究之时,大家关注行动、数量、级别;当课题似乱花渐欲迷人眼之际,便要关注理念、价值、成效。
一、教师课题研究现状
1.研究需求强烈,立项成果丰富
以课题研究提升学校教科研品位、解决制约教育教学发展的瓶颈,科研兴校,科研兴教,是学校、教师的普遍共识与行动方式。课题研究成果成为评估一个学校、一个地区教科研水平的重要指标。不少地区教育主管部门提出了校校有市级及以上立项课题的管理与考核要求。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教科研主管部门的指导帮助,教师广泛的能动参与,使教师课题立项的数量与级别不断提升。教科研成果丰富的学校,甚至有十几个立项课题同时研究,且层次较高,不仅有市级教科所、教研室课题,也有国家级、省级立项课题、规划课题。
2.研究氛围热烈,教师参与踊跃
在职称晋级、骨干教师评审等专业发展要求的刺激下,课题研究逐渐得到教师认同,教师研究能力普遍提高。很多学校开展草根研究,教师全员参与,学科全覆盖。有的学校倡导微型课题研究,教师人人有课题。很多学校的开题、结题活动,程序规范,氛围热烈,科研含量高。开题、结题活动真正变成了研讨会、学习会、动员会、反思会、总结会,极大调动了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兴趣与热情,提高了教师参与教科研课题研究的能力和水平。
3.课题管理规范,研究成为常态
各级教科研主管部门加大了课题的管理、培训力度,从课题申报、立项、中期评估、结题鉴定等环节加强培训、管理与考核。明确课题联系人、指导老师,严格开题要求及论证环节,规范中期评审,认真把关结题鉴定。有的地区通过对本地区立项课题实行网上管理等手段,要求所有研究资料上传上网,加大过程性检查力度,推进课题研究常态化实施,促进教师常态化阅读、常态化研究、常态化写作,使课题研究保持应有的温度,形成良好的效果。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课题研究成为教师常见的行走方式的同时,科学性、严谨性、规范性等课题研究应有的属性逐渐虚化、泛化、弱化。
1.功利色彩浓厚,选题简单浮躁
课题应来源于与教育教学密切相关的、制约教育教学发展的问题。但很多学校把课题当成扩大影响、谋取成绩、装点门面的形象工程,不少教师把课题研究当作评聘职称、评优评特、成名成家的敲门砖。务虚的多,务实的少,盲目跟风,急功近利。从选题开始,便功利色彩浓厚,不考虑课题是否来源于教育教学实践,不问选题科学性、适切性、研究价值、可操作性如何。不调查论证,胡乱拼凑即申报立项。如课题“少教多学与高效课堂的研究”,从选题开始便犯了科学错误,“少教多学”和“高效课堂”的关系值得研究吗?再如课题“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的研究”,缺少个性,没有新意,课题大而空,指向不明确,难有成效。有些教师拿出来的课题则冠之国家教育部、教科所课题的子课题,名头很响,但自己并没有立项开题、实施研究。评职称、评骨干时拿人家的立项证书,自然没有价值。
2.认识一知半解,研究方法缺失
一是课题研究从神秘走向庸俗。有些老师将课题研究等同于传统的教学研究,缺少理论学习与积累,不以理念创新引领行动实践,搞重复单调的教研活动,上几节公开课,写几篇教学反思,编一本教学案例,穿新鞋走老路,将课题研究肤浅化;有些老师脱离教学实践,课题研究和教学实践两张皮,课题研究不能和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相结合,导致研究时间不能保证,实施阶段难以操作。
二是课题申报时,核心概念理解、界定不到位,导致研究方向不明、实施步骤不清,难以开展;结题时,案例集、反思集等成果很多,但往往与课题没有多少关联度,拿不出理论研究成果,不能佐证申报时的预期目标。
三是学校对教师的课题缺乏整合与统筹规划。学校的总课题和教师的课题之间没有逻辑关联,课题多而散乱,课题组各自为战,浪费物力、财力、精力。
3.研究过程弱化,结题难有实效
“说起来重要,想起来要或不要,忙起来不要。”这是目前部分课题研究现状的真实写照。“开题冲动,结题激动,过程不动”的现象确有存在。由于对课题实施过程缺乏有效监管与指导,加上繁重的教学任务与工作负担,致使课题研究过程弱化成为普遍问题。结题时“成果一箩筐,什么都往里面装”,没有真正能展示动态研究过程的实实在在的成果。多数研究成果停留在应用实践层面,结题报告不能正面回答预设成果,难有推广应用价值。课题研究浮于表面,在浅层次、简单重复的教研活动、反思案例集中徘徊停滞。
三、对策建议
教师开展课题研究要有“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的心境,多一份淡定与从容,少一份功利与鸹躁。
1.目的要明
校园是学术净土。教师一定要有实事求是的学术风气,追求本真求实的科研文化,弘扬自主研究意识、独立思维品质。通过课题研究,真正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不贪大、不贪多、不出风头,立足实际,想好一个课题,终身去研究。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育、孙双金老师的情智教育等,均是教学一生,研究一生。教师立志高远,心态淡然,持之以恒,成果自会水到渠成。
2.选题要真
选题应自下而上,坚决杜绝跟风追潮、拍脑袋立项课题,要注重校本、师本、生本需求。课题选题不是某一个人纸上谈兵,要发动教师群体参与选题论证,让课题真正来源于客观需要,从问题中提炼出真课题。选题论证要有具体内容,对“为什么、是什么、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等几个关键问题要回答清楚,使课题从立项阶段便科学可行。如《构建尚美课堂的校本实践研究》课题,结合学校“尚美教育”特色建设,探索实施“以美育德,以美启智、以美健体”,努力改变美育和德育、智育、体育、智育相割裂的现状,深入挖掘各学科知识内在的美育元素,发挥美育促进其他诸育发展的情感因素,让学科教学成为文化与意义的获得过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选题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与研究价值。
3.研究要实
学校要强化对教师开题报告的审核与把关,认真组织开题论证活动,强调实施方案的操作性,对子课题的分解、研究步骤的设计都要认真思考可行性,要重视教师课题立项研究的规范性。立项课题较多的学校要加强课题的统筹规划与整合,找出解决影响教学质量提高问题的核心课题作为“龙头”课题,带动其他课题开展研究,最大限度地整合人力、物力、财力、精力,让教师各自的课题研究形成合力,相互借鉴,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在细化研究过程的同时,还要强化对教师课题研究成果的应用和推广,避免课题一旦结题,研究即告停止的现象,让课题研究与理论学习紧密结合,与教研活动紧密结合,与教育教学工作紧密结合。
4.管理要严
完善艺术常规教育
立足课堂教学 笔者所在学校的艺术教育目标定位于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要求全体艺术教师首先在课堂教学这个环节中重视艺术常规教育。在熟悉教材的情况下,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由教导处、教研组长组成的艺术教育领导组及时查阅,反馈信息,使其更具可行性。在此基础上,学校严格要求教师认真备好每一堂课,有重点、不定期地抽查,加大随堂听课的力度,正常开展每周一课的教研课,夯实艺术教师的教学基本功。领导组将随时了解艺术教师的教学动态,及时分析、综合教学现状,与艺术教师一起交流,鼓励教师及时记录教学心得,不断探索、改进教学方法,积累教学经验。这样,既有利于教学的督促机制,又提高了艺术教学的质量。
加强课题研究 要想有更生动有效的课堂,艺术教师就要积极开展课题研究。笔者所在的学校要求每位艺术教师积极参与学校的主课题研究,并根据教学实际确立一项时限为一学期或一学年的校本专题研究课题,还鼓励教师积极申报上级的微型科研课题研究;每位课题组成员积极阅读各类专业书籍,撰写读后感并交流;开设“一课三议”“三课一评”等形式的研讨课。
鼓励才艺展示 学校每年举办一次大型的艺术节活动。活动面向全体师生,要求每个学生能根据自身兴趣爱好自愿选择参加艺术展示,参加至少一项艺术活动。活动项目分为艺术表演类、艺术作品类、“阳光下成长”征文等。平时,学校还通过“校园好声音”“小小演奏家”“绘画小能手”等多种专项评比活动,鼓励学生发展特长,在普及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同时,有特长的教师也要积极参与活动,展示自己的艺术特长。
建设“六艺”少年宫
为了让农村孩子更好地享受到与城区孩子同样的素质教育,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党委政府加大投入,在原地翻建了教学楼、活动楼、图书馆等功能性活动场所。学校利用活动楼积极筹建了学校“六艺少年宫”,并开展了丰富多彩、卓有成效的活动,通过开设多种兴趣班,让学生在活动中发展技能,陶冶情操,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六艺少年宫”兴办的宗旨是:一切为了孩子,一切为了明天,把少年宫建设成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阵地、文体活动开展的基地,为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营造温馨的环境和良好的条件,促进学校全体师生员工精神文明水准的不断提高。学校开展少年宫活动坚持四项原则:一是公益性原则,少年宫不开展以营利为目的的经营性活动,免费为孩子提供活动场所和器材,免费指导开展文体活动,免费辅导学习各项技能。二是基础性原则,主要进行科技、艺术、体育等基础知识教育和基本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三是资源整合原则,充分整合利用学校现有的设施、师资等资源,实现长效运行。四是自主性原则,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让孩子们根据自身特点和兴趣爱好,自愿选择活动项目,不搞“一刀切”,使每一个孩子都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特长,并得到较为专业的辅导。
学校“六艺少年宫”开设了乒乓、科技、器乐、书画等28个兴趣班。作为一名音乐教师,笔者每年担任的辅导项目也不相同,先后担任了声乐、舞蹈、器乐等各个项目的辅导教师。笔者努力运用自己的音乐特长,带领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从编排节目到设计每次的活动过程,既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艺术特长,编排出高质量的节目,在国庆节、“六一”儿童节、重阳节、教师节等具有纪念意义的节日到来之际,深入社区、休闲广场、敬老院等地为群众送去精神食粮,既满足了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又提高了学生的艺术表演能力。
为了提高学生的活动兴趣,掌握好艺术专业知识和技能技巧,学校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展示平台:每年举办科技节、读书节、体育节、艺术节活动,让学生的才艺得到充分的展示。如艺术节活动,全校学生人人参与,大合唱、器乐演奏、舞蹈、课本剧等表演精彩纷呈,学生的儿童画、沙皮画剪纸、编织等作品全面展示;同时,学校将学生优秀的剪纸、书画、手工作品等进行装裱,张贴在楼道间的墙壁上,这不仅美化了校园,而且让学生获得了更多的成功体验。
结束语
以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和省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为指针,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强化学校管理,深化教育改革,优化师资队伍。进一步推进“活动单导学模式”,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推进特色学校的建设,丰富和提升学校教育内涵。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全面推进“活动单导学模式”,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打造××小学的新形象。
二、整体目标:
1.教育教学高质量。以课堂为载体,全面推进“活动单导学”模式;以特色学校建设为契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全面提网高教学质量。
2.学校管理高品味。进一步规范学校的办学行为,施行各项工作层级管理,真正实现学校管理的“和谐、精细、高效”。坚守“五严”底线,即严格控制学生在校活动时间,严格控制学生的课业负担,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严格禁止乱收费,严防教师参与有偿家教等不良行为,树立郭小新形象。3.教师队伍高素质。加强学校干部队伍、班主任队伍和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师德教育和业务培训,提高教科研水平,打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4.常规管理高水平。政教处、教导处、少先大队部等各部门密切配合,以学生行为规范养成网教育为重点,积极把心理健康教育、生命教育、交通安全教育、禁毒教育、诚信教育等纳入日常教育体系。
5.特色建设高层次。推进校本课程的开发利用,继续开展读书、器乐演奏、舞蹈、象棋、乒乓球等丰富多样的体艺特色活动,为全校学生提供多样化发展的平台。
三、工作措施:
(一)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增强教书育人的使命感。
1.坚持制度管理。
认真执行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意见》,落实好“五严”规定。
认真落实《江苏省中小学管理规范》,开全开齐所有课程,努力推进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坚持上好两操,扎实推进“阳光体育运动”和体育艺术“2+1”工程,力争在达到体育上运动队进入市乙级队、艺术节目能在市艺术节活动中演出的目标。
认真落实“两纲”(《中小学德育大纲》、《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搞好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
规范岗位职责,各部门和所有岗位人员进一步明确工作目标,加强工作责任感,规范工作流程。
继续推行分层管理制度,在行政管理上,从学校领导、各部门、年级教研组长、教师和班主任四个层面上分别加强领导。要为一线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和环境,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效益,使每个教师都能在各自的层面上得到最大的发展。
进一步推行考核奖惩制度,期初根据教职工不同的岗位从管理育人工作、教书育人工作、教育科研工作、服务育人工作等方面提出岗位目标要求,坚持"多劳多酬,优劳多酬",对岗位考核中"爱事业、满负荷、高效益、多成果"的教师要给予特别的奖励。
2.坚持民主管理。把“郭小是我家”作为联系学校行政、教师、学生的精神纽带。全校师生共同确立学校是我家,美化靠大家,进步靠大家,提升靠大家,管理靠大家。本学期学校将进一步发挥民主管理学校的作用,发动全体老师为学校的发展出谋划策,对学校的办学规划进行审议并提出修改意见,同时共同 制定关系学校发展的重要的规章制度和各类决议决定。其次,学校坚持校务公开,通过宣传橱窗、会议座谈、通知文件、及时地将学校发展变化中的最新信息作及时的报道与公布,增加学校教育教学及管理的透明度,虚心接受来自各方的意见和建议,使广大教师成为教书育人的主人,成为学校管理的主人。
3.坚持人本管理。学校要努力关注、关心、尊重每一位教师的工作、生活与发展、成长,要为每一位教师营造自身发展的空间,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要充分相信教师的潜能,激发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在学校管理工作中,坚持在政治上引导人,在思想上教育人,在业务上锤炼人,在体制上激活人,在生活上关心人,使学校真正做到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将教师的发展与学生的发展、学校的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二)大力推进课程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继续深入学习、解读并实践“活动单导学模式”的课堂教学。
坚持把打造“高效课堂”作为深入推进课程改革的突破口,下大力气推进“活动单导学模式”。围绕“活动单导学模式”,通过教师自学、讨论、写心得体会、外出培训教师回校作专题汇报、骨干教师轮流作教学经验介绍等形式,吸收、消化新的信息和教育理论,在当前已有的成果上进一步强化“活动单导学模式”的推进与发展,力争做出郭小自己的成绩,在周边乃至全市产生一定的影响。
加强“活动单导学模式”的理论研究,要精心组织观摩活动以及优秀教学设计、优质课、优秀论文和优秀课题的评选活动,不断总结涌现出来的先进的教改经验。
开展“活动单导学模式”课堂教学达标课活动,做到教师人人“三达标”---活动教学方法达标,课堂教学达标,教学效果达标。
2.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德育工作求创新。
一是在德育的工作要求上,要求做到务实、求新、全员参与、全程参与,人人育人,事事育人,时时育人,形成良好的育人机制。
二是在德育教育的内容上,要将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培养良好本文来源:文秘站 的道德品质,遵纪守法的意识,文明的行为习惯等思想道德教育形成序列训练内容,内化为学生的行为;将以能力发展为目标的活动内容,形成选题小、切口小的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通过组织班级活动与校级活动,一般活动与重点活动,专题活动与系列活动,增强学生的自我表现意识和综合实践能力。
三是在保证措施上,一方面要积推进学校、社会、家庭教育的“三结合”,校内建立班主任、任课教师、少先队、年级组为骨干的德育队伍,班主任例会要有研究德育工作的内容;校外要主动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优化校外活动环境,充分利用德育资源,形成教育合力,发挥以热心于教育的家长为主体的校外辅导员队伍的作用;同时我们还要继续做好家访工作,办好家长学校,对家庭教育进行必要的积极指导,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对学生的评价激励机制和对教师的考核机制。在方法上要改变空洞的说教,进行生动形象的教育;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使之成为学校德育的又一重要途径;广泛开展集知识性、娱乐性、教育性为一体的活动,寓教育于活动中。
(2)教学工作求实效
本学期要全面落实教学工作的“十字”方针。即:备课要“深”,上课要“实”,作业要“精”,教学要“活”,手段要“新”,活动要“勤”,考核要“严”,辅导要“细”,负担要“轻”,质量要“高”。要把“十字方针”作为我校强化教学中心意识、走素质内涵发展的道路、开发校本课程、形成办学特色的重大举措,并在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与层面加以体现。本学期重点做好以下三块工作:
一是要提高智育工作的水平。全校教师要牢固树立向课堂教学要质量的意识,严格执行课程教学计划,把课堂教学作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主渠道。教导处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富有实效的教学研究活动,以实施新的课程标准为契机,深入开展研讨活动,以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加强质量管理,通过质量检测、质量分析和质量监控,科学管理教学工作。
二是加强英语、科学、艺术、体育和等综合学科的教学与研究。除了在课堂上完成学科课程所规定的教学任务以外,还要在各个学科的特色建设上用心思,花精力。
三是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生活和社区中去寻找、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然后进行交流和筛选,确立若干个“主题”,然后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调查、观察、上网、实验、咨询等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人际交往的能力。学期末要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成果汇报。
四是严抓教育教学常规的落实。学校将对德育工作、教学“六认真”、学生常规管理、教科研、安全工作等方方面面的工作出台一系列常规要求及考核办法,并将对照要求加强检查、监督及考核,推动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五是强化学生的健康教育。
要认真上好健康教育课。教导处要对健康教育课及相关老师的备课、上课情况进行及时的了解和检查。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学生健康情况进行了解,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分析处理,有必要的情况下向上级有关部门汇报。
(三)切实抓好队伍建设,提高教书育人的本领。
1.抓好领导班子队伍建设。领导班子成员要牢记“奉献、团结、高效、开拓”的工作作风,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勇于探索、求实创新。具体做到以下三点:
一是思想上要有活力。要善于学习,善于钻研。唱响素质教育的主旋律。追求先进的教育思想与理念。把学校办学理想作为每一位成员的工作目标,帮助教师物化教育思想,使学 校教育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二是工作上要有创新力。要勇于思考,善于思考,形成创新的意识。要善于虚心学他人之长,总结自身,勤反思,求创新,努力形成自已的教育思想和工作特色,具备创新力。要理清思路,求真务实,大胆探索,不断进行创新实践,取得创造性的业绩。
三是管理上要有凝聚力。一个有凝聚力、战斗力的坚强战斗集体,既要有自身崇高的人格魅力,又要有自已的学术权威,还要善于挖掘教师的潜能,扬起教师理想的风帆,真正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全校师生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良好局面。要讲究科学管理,实行目标管理与层次管理的结合,各部门、各位领导有明确的工作目标,工作责职,提高工作达成度。要给教师创造成功的机会,发展的舞台,通过每一位教师的成功,实现学校教育的成功。
2.培养科研型教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推进专题校本培训,深化校本教研。继续完善教研组织和教研机制,切实组织开展各项教研活动,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为中心,促进全体教师在“活动单导学”模式的推行中提高自身素质。
深入开展微型课题研究活动,课题研究规范化、系统化,以课题研究带动教师的专业发展。同时,引导教师注重资料积累,不断总结经验,撰写高质量的教科研论文,鼓励教师向教育刊物投稿,并做好校级研究成果的编辑工作。
镇级教研组长选定2—3名新教师跟进指导,发挥引领作用,培植学科典型。
3.进一步加大骨干教师、青年教师培养力度,全力构筑学校发展新优势。
建立 “名师、骨干、新秀”阶梯式的校本培训模式,通过多渠道、深层次的结对帮教活动,结对子、架梯子、搭台子、压担子,有效促进新老教师的优势互补,促进青年教师的迅速成长和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全面提升。
4.继续完善《教师业务考核量化方案》。
(四)确立科研先导地位,提高教育科研水平
1.确立科研先导意识。
要以课程改革为切入口,以发展和创新为动力,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更新教育思想,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抢占制高点,掌握主动权。
2.加强教科研的日常管理。
学校教育科研中心要组织教师学习教科研的理论。加强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坚持开展以教研活动为形式,以课题研究为内容的科研活动。
要继续建立好教师的教科研档案,作为考核教师工作,评选教科研先进的重要依据。
继续落实好集体备课和“推门听课”制度,校行政组听课不少于25节,一学期参加教研活动不少于8次。
(五)强化总务后勤管理,提高服务意识和水平
1.加强经费的管理使用。加强学校财务管理,实行校务公开。加大对财务收支、基建维修、大宗教育用品采购等方面的科学管理,提倡艰苦创业,厉行节约。规范食堂财务管理,保证学生每天的餐食足量、卫生、营养、可口。
2.千方百计筹集资金改善办学条件。
3.加强学校档案管理,增强档案意识。
4.高度重视学校安全工作,积极创建平安校园。认真落实学校安全目标责任制、重大安全事故报告制和责任追究制,落实防火、防盗等各项预防措施。加强对师生的安全教育,提高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杜绝校舍安全事故、饮食饮水安全事故、校内及学校组织活动中重大安全伤害事故的发生。
5.继续严格财务管理,认真执行财政、审计、监察部门的有关规定,完善帐务工作。加强学校收费管理工作,严格禁止乱收费。
一、突出特色,构建和谐快乐的精神文化
1.形成正确的办学理念。一所好的学校,它最迷人的地方恐怕不是外在的现代化建筑,而是弥漫于校园优美环境的文化气息,而正确的办学理念则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灵魂。东胜街小学以“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为办学理念,就是要为学生健康的生活方式奠基,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基,为学生成为社会有用的人奠基。学校树立了“全面发展打基础,培养兴趣促特长”的育人目标,“善教勤学、文明守纪”的校训彰显了教师与学生教学相长、和谐相处。校徽由“东小”两字的首写字母抽象而成,像一株土默川沃野上茁壮成长的幼苗,又像蓝天上一只展翅高飞的小鸟,象征着东胜街小学是孩子们成长的乐园。优良的校风是学校的一面旗帜,激励着教师为人师表,辛勤育人,同时也鞭策着学生勤奋学习,积极向上。我们在课堂教学改革中提出要创建“和谐、快乐”课堂,就是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课堂和谐精彩,智慧丛生。
2.形成和谐的校园人际交往文化。在校园内建立起尊重、信任、友好、和谐的人际关系,不仅能有效地缓解工作、学习压力,还能使师生在工作学习中心情愉快,心态平和、身体健康,有利于良好集体的形成和各项工作的开展。(1)形成和谐的干群关系。校长不把教师当人看,教师就会自己把自己当神看,就会出工不出力,背后拆台。校长把教师当人看,教师自己就会当牛来干。渴望成功、期望尊重是每位教师深层次的需要。所以,校长要有“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尽最大可能把工作建立在对教师的关心爱护、尊重信任的基础上,以宽容的心态对待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历程,以善意的帮助对待教师工作、生活中的困难,以赞赏的眼光对待教师取得的每一个进步。(2)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现在师生关系不亲密、不和谐,因此我校提倡师生关系亲密化。首先要尊重与赏识并举。我们要求教师尊重每一位学生,关爱校园中的弱势群体,让学生在爱中行走,用爱生成儿童的智慧,用爱生成儿童的快乐与幸福,用爱生成儿童的坚强与感恩。班主任霍东芳老师在班主任论坛上说:即使在你看来最平庸的孩子,只要你引导他们充满信心,让他们明白努力奋斗照样前途无限,他们也一定会给你带来莫大的惊喜。其次是时时处处做到因材施教。如我们在进行学生能力测试时,就是各班先根据测试项目把学生评定为优、良、及三个等级,学校从每班每个等级中抽取5人进行测试,分类比较,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成功的喜悦。只有“干群”和谐,师生和谐,良好的校园文化才能真正建立。
3.形成浓郁的读书文化。读书是提高人修养和学识的重要途径,是形成精神财富的有力保障。而校园文化中的书香气息,更是影响师生成长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学校提出,要使阅读成为我们的一种生活方式。教师不读书的原因主要是没有时间,没有内驱力,没有读书的氛围。为此,我们开展了“公案教学”,减少了老师写教案的时间,通过课题研究、课堂教学比赛、读书交流会等措施激发教师读书的内在需要,给每位教师订阅杂志,并支持教师购买教学类书籍,也解决了教师阅读的实际困难,让教师逐渐爱上读书。在学生中以“走进中华优秀诗文”为特色创建,一是每个年级都确定了必读书目和选读书目,分年段确定背诵内容,通过能力测试考查学生背诵情况;二是轮流到阅览室上读书课,激活学校阅览室;三是建立班内图书柜,开展“图书进班级”、“共享图书、快乐成长”活动;四是开展好内容丰富的课前三分钟口语训练;五是每班上好每周1~2节的阅读课;六是通过各种途径营造读书氛围;七是每个学期进行一次评比,评出读书小博士和书香班级。我们试图通过大力倡导阅读,让师生阅读成为一种需要,一种习惯。相信不久的将来,这里的书香气息会更加芬芳,更加悠长。
二、关注细节,构建内涵丰富的环境文化
校园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使学生不知不觉、自然而然受到熏陶、感染。学校以“绿色、童趣、书香”为主题建成“花园、学园、乐园”,并实施了三大育人工程。我们的校园绿草如茵,花儿芬芳,设计精美的凉亭,缀满绿叶的长廊,优美宜人,形成充满绿色的“花园”,这是学校实施的环境育人工程;寓意“希望”的主题雕塑,内容新颖的古诗墙,充满童趣的学生作品展,内容不断更换的文化橱窗,细节处体现智慧的班级文化,各具特色的活动室布置,内涵丰富,形成充满书香的“学园”,是学校实施的文化育人工程;形式多样的课间活动、规范文明的行为举止、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形成了充满童趣的“乐园”,是学校实施的心灵育人工程。校园环境浸透着每个师生的汗水,凝聚了每个师生的智慧,达到了“景美则心旷,心旷则神怡,神怡则智清,智清则学佳”的境界。
三、着眼发展,构建生动活泼的行为文化
1.形成独特的研究文化,催生教师的成就感、幸福感。教师职业倦怠只是一种表象,繁重的工作压力也并非是全部原因。真正的原因是教师内在的精神消沉,成就感和幸福感的缺失。我们认为解决问题的良策就是形成独特的研究文化,引领教师进入研究的状态,感受工作的魅力。正如魏书生所说:潜心育人校校可成净土,忘我科研时时能在天堂。为此,我们开展了微型课题研究,即老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或存在困惑可以马上立项研究,通过校本研训、同伴互助,使教师自我提升,成为研究型教师,打造有效课堂,实现优质教育。学校现有54个微型课题正在研究,首批12个已通过结题验收。我们的研究不在于高、精、尖,而在于满足自身专业化成长的内在需求,更新教育观念,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为自己平民化的教育科研工作目标定位是“破解贴身的教育难题,收获先进的教育理念,蕴积灵动的教育智慧”。尽管有些课题还带着些泥土气息,但老师们没有自惭形秽,而是倾心投入,乐此不疲。这一短、平、快的研究方式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快乐通途。
2.形成活泼的活动文化。(1)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文化活动的开展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享受到内涵丰富的文化,享受到文体的多姿多彩,享受到展示自我的愉悦。我们连续举办了主题为“和谐发展、快乐成长”的十三届校园文化艺术节,目的就是要为学生创造展现个性的舞台,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探究中发现,在快乐中成长。热爱运动的同学能在“体育节”上一展矫健的身姿,喜欢书画的同学能在“艺术节”中尽情挥毫泼墨,擅长表演的同学能在“读书节”里赢得阵阵掌声,喜欢游戏的同学能在“游戏节”上放飞快乐的笑声。由四大节共23项构成的校园文化艺术节成了东小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初步形成了以下素质特点:有亮丽的精神世界底色,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有明确的自我发展意识,有坚实的持续发展潜力。
(2)开展“学生自治管理”。从学校到班级的自治管理就是让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成长的改革措施。校园里一位位臂带袖章的值周员俨然成了一个个小校长,对学校的纪律、卫生、文明施行全面管理,彻底改变了学生中存在的不规范行为,形成了文明、规范的良好氛围。
【关键词】实习场;游戏;自主;情境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09-0118-02
游戏是幼儿学习的主要方式,对促进幼儿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陈鹤琴先生提出:游戏是儿童的工作,是儿童的生命。从某种意义上说,游戏伴随着孩子的童年生活,游戏的过程就是孩子发展的过程。华爱华教授也说过,幼儿园跟中小学教育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游戏,游戏的组织与指导是学前教育特殊性的体现。《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明确指出“儿童从游戏中学习”“珍视游戏的价值”。随着对《指南》精神的不断学习、实践和反思,游戏与幼儿自主学习之间的关联成为课程改革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在基于《以情境为导向的体育活动的实践研究》及《在主题活动中培养幼儿自主学习能力的行动研究》的课题研究中,笔者发现:教师根据孩子的兴趣、需要及认知水平,构建和生成不同的主题网络,并通过不同区域活动和创设丰富的环境材料让孩子在感知、发现、探索中学习,能够有效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但在活动开展中,大部分教师过多地关注自己认为“适合”孩子发展的知识、技能和活动,而且把目标、过程预设得非常具体完善,过分强调活动之后的成果展现,造成孩子自主活动少,缺乏探索体验的空间。同时,教师虽然设立了不同的游戏区域,也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材料让孩子M行操作,但还是没有真正地理解和把握游戏的内涵,游戏的形式、内容还没有达到“真游戏”的要求,教师对自己在游戏中的角色定位并不清晰。为此,笔者通过梳理国内外相关的教育理论,不断学习和反思,重新审视自身的教育行为,发现虞永平教授关于“实习场”的理论,正好可以为开展游戏课程解开了迷惑。为此,笔者创造性地引入“实习场”理论内涵,深入开展了对“实习场”游戏课程的实践探索。
一、实习场与游戏
1. 实习场的理论概要
实习场是关于学习环境的一个隐喻,意思是在一个真实的或拟真的知识境脉中,让孩子进行计划、操作、交往、协商和体验活动,从而获得知识,知识所呈现和接受形式就是经验。因此,实习场作为一种具有“做中学”“情境性”“面临问题”“与社会生活相关”特征的学习环境,让孩子走进生活,给予孩子参与和实践的机会,并通过发现和运用知识经验去解决实际问题,让学习变得生动有趣。
2. 实习场中游戏与学习的关联
实习场是让孩子在游戏体验中学习,教师给予支持和帮助的特殊学习环境。实习场内的情境是动态的、关联的,与游戏活动相适应,它将游戏和学习融为一体,实实在在地体现了“玩中学,学中玩”的教育理念。
二、应用实习场理论的实施要点
1. 生活为源
“让教育回归生活世界”是现代教育理念变革的典型表现,只有真正关注生活世界的教育才是完整的、真实的教育。实习场游戏重视孩子身处的现实生活和经验,将知识、技能、品德的学习还原为孩子的实践探索过程,让孩子在行动中学习、感受和发展。现实生活是实习场的主要来源,教师首先是关注孩子可以做什么,然后才是教师可以做什么,使游戏的主题、材料、形式及内容更贴近孩子真实生活与经验,让孩子在动手做的过程中获得经验,得到发展,并为日后的生活打下基础。
2. 体验为本
实习场的核心特征是让孩子行动起来。孩子进入实习场这个带情境性的学习环境之后,就是要从体验这些有约定角色的行为中,感知特定情境中的事物、规则,解决可能遇到的矛盾和困难。实习场中所有的游戏都是通过“做”来进行,包括观察、探索、发现、表达、交往等活动,这都是孩子直接感知、亲身体验的过程。孩子也正是通过这一过程来建构自己的经验。
3. 自主为魂
实习场游戏具有自主性,这就要求教师放手,让孩子自主去做,去玩,去创造。教师通过创设开放性的环境材料,鼓励孩子自己做决定、自己行动,让他们在自主选择游戏内容、游戏材料及游戏玩伴中真正获得游戏的权利、时间和自由,在游戏中将教师的定位转化为幼儿的支持者、欣赏者,真正做到“闭上嘴”“放开手”。
4. 整合为系
实习场是感性的、综合的学习环境,跨越学科和领域的疆界,把各个学习领域和认知、情感等发展领域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例如,在邮电局游戏中,设计邮票、包装装饰是美术领域的内容;分类、物品数量、顾客的人数、送快递涉及的路线、送达的楼层和班级是数学领域的内容;而接收快递、接待顾客更是社会领域的内容。游戏不是单一的活动,它包含了多个领域、多个目标的教学内容。同时,它还能够有效地整合社区、家长资源,不断丰富游戏的内容,使家园互动更加密切。
三、开展实习场的要点探索与收获
1. 开放、联动的环境让孩子更自主
孩子是在环境中学习,在环境中得以发展的。因此,首先从环境的改变开始,把幼儿园的各个角落变得更加开放、自主:把楼顶的草地开辟为种植园地;把二楼长廊改造为微耕园,吸引孩子们每天都过来给植物浇浇水、松松土,观察种子的发芽和蔬菜生长变化;把一楼走廊改造成体能训练区,将运动场变为开放性、多功能的体能综合训练场,孩子们每天都在攀爬、过吊桥的体能游戏中不断挑战自己。幼儿园的每一个区域、每一个角落都是孩子们喜欢参与的环境。孩子在尊重、信任、开放的环境中不断地释放天性、激发兴趣和潜能,让他们更自主、自信地投入活动。
笔者模拟孩子的生活经验,创设了12个相关的实习场情境,并且把这些不同情境的实习场相互联动起来,形成一个微型社区。在联动的实习场中,孩子们在礼品店、花艺场DIY之后,可以通过“邮局”将物品进行寄送,也可以到“潮衣舍”制作或选购衣服、化妆,然后到发艺社做发型,最后到演艺厅进行表演,当然,孩子也可以根据自己不同的需要进行联动。这样实习场联动,让游戏更开放、丰富、自主和愉悦,更能激发孩子自主参与、自主探索的兴趣和愿望。
2. 丰富的低结构材料让孩子更具创造力
低结构材料具有简单、功能多元、可变性大、操作性强的特点,孩子可以按自己的想法任意进行操作、改变,组合。在每个游戏区域中,幼儿园都投放大量的低结构材料(如纸杯、塑料管、瓶子、纸盒、积木等),让孩子自由使用,激发孩子操作和创造的愿望和兴趣,满足他们再现生活经验的需要。孩子们在与开放、互动的环境材料中不断地玩出创意,玩出精彩。
3. 充足的时间让孩子玩得更尽兴
以往幼儿一日活动安排分为若干小块,每个活动时间安排在25~45分钟不等,活动时间显得短而分散,同时也局限了孩子探究过程的深入。专家研究表明:孩子的复杂游戏往往出现在活动的半小时之后,为此,笔者对班级周工作计划和幼儿的一日活动安排进行了调整:一是把原来的周工作安排分为晨间活动、集体教学、区域游戏、生活活动、环境创设、家园共育6大块;二是把原来一环紧扣一环的幼儿一日活动安排,改为户外体育活动、教学或游戏活动、生活活动3大块,让孩子有充分时间、空间自主选择和支配,按照自己的意愿操作和体验。
4. 信任、支持有助于孩子促进游戏深化
在实习场游戏中,教师逐步转变看待孩子的视角,进而转变自身的角色定位,成为游戏活动中的观察者、分析者、参与者、支持者,成为对孩子的欣赏者,多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用欣赏的眼光发现孩子在活动中的亮点,相信孩子是有能力、有自信的学习者和沟通者。
在游戏的过程中,教师的工作大都在观察孩子在玩什么、怎么玩,通过倾听了解孩子想什么、关注什么和需要什么,从倾听中了解他们游戏行为背后的意图、需要和感受。从观察孩子的活动中,尽力去理解他们的行为,并利用观察和分析的信息,鼓励和支持孩子的活动。
例如,在农耕园活动中,教师每次观察到孩子都是给菜浇水、松土、施肥,活动重复单一。在观察孩子行为之后,教师开始反思:是孩子不懂得使用工具的方法?还是提供的材料需要调整?然后与孩子们进行讨论:“在微耕园除了平常做的事情,还可以做些什么呀?你们还想做些什么?”有的孩子说:“我们想在地里种花生。”有的孩子说:“我们想记录疏菜的生长过程。”还有的说:“老师,我们可不可以在楼顶上的草地上种菜?我们家楼顶也可以种菜的。”于是,教师就尝试把楼顶的草地开辟为菜地。正是这样从观察孩子的行为、倾听他们的需要中,教师学会了不断拓展活动的内容,促进游戏的深化。
“在生活中追随教育,在教育中体验生活”,是践行“实习场”理念的核心,相信孩子、尊重孩子、支持孩子已成为我们自发自觉的理念和行为。在广东省学前教育年会暨岭南园长论坛中,幼儿园作为分会场提供了游戏活动的现场展示,让我们看到自身专业化发展的喜悦,与幼教同行共同感受游戏的魅力,感受到孩子们的童心在游戏中大放异彩!今后,笔者将继续探索,进一步让实习场游戏与幼儿园大教育理念有机融合,拓宽和推进游戏的广度和深度,同时更深层次地挖掘江门侨乡资源,将“江门侨都”的乡土资源有机地融入实习场游戏,不断丰富游戏课程内容,促进幼儿的健康可持续成长。
参考文献:
[1] 虞永平.学前课程与幸福童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2] 陈晓红.实习场与幼儿园课程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8.
[3] 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Z].2001.
[4] 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关键词:体育远程教育;现代远程教育;教育技术
前 言
中国远程教育的发展,使体育也提出了对现代远程教育的需求。人类利用想象力使网络电子工具服务于教育,正在建立一个全球性的学习社区。在这个社区里,理应有传播体育文化的一席之地。为此,华南师范大学开始考虑率先在中国实施体育远程教育的方案。
1. 发展现代体育远程教育的时代背景
世界教育发展的三大趋势:1. 网络化与虚拟化;2. 公开化与国际化;3. 自主化与多样化。在传统观念中,"教育"常被看作是一个独立的社会活动范畴,"传播"是另一个独立的社会活动范畴,"电脑网络"则又是一个独立范畴。但实际上这些不同范畴之间的界限正在日益消失。突破时空限制的学习方式推进了教育发展,也推动体育教学模式的更新。
1.1 中国远程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澳大利亚远程教育专家Latchem(1999)在论文中指出:从中国科举考试制度可以看出,在知识和智慧的开放学习和自我教学方面中国已经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而远程教育历史上出现的最大体系就是中国60年代初举办的广播电视大学。1989年北京举办了第一届国际远程教育研讨会,正式跟上世界的步伐。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要变人口包袱为人才资源的优势,需要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实现"穷国办大教育"的奇迹。发展现代远程教育是1999年6月13日国务院"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文件的重要内容,也是国家"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主要工程之一。大学生入学率要从1997年的9.1% ,提高到2010年的15%,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建立"网络大学"被认为是唯一可行的途径,将对中国教育改革和学习革命产生深刻和深远的影响。
2000年10月,北京"第六届中国国际现代教育技术及设备展览会"专题报告会上,专家们把中国远程教育的发展归结为三大步:函授 广播电视大学 以网络为主要特征的现代远程教育。可采用的七大媒体:互连网、电视、电话会议、广播、电子教材、文字教材、面授。 中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将是在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和卫星电视教育网基础上,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并加以改造和发展,使之形成开放式教育网络,构建终身学习体系。
1.2 实现现代体育远程教育是教育改革必要内容
远程教育打破了地域和时间因素对教育普及的羁绊。新的教育目标,归根结底是实现和发展在现代环境中的大众教育(Mass Education)。以网络为主要特征的现代远程教育正在对封闭的传统办学模式执行着一个优化选择的法则,即一个不能提供融入生活的,方便、迅速、优质的远程教育的学校, 终将走向萎缩之路。
在知识经济社会中,教育和体育都将成为特殊产业,在经济社会中发挥作用。它们不仅是社会人力资源开发的支柱,而且成为社会产业结构调整、变革的关键所在。现代远程教育在全球的发展实际已超过了人们的想象,以网络化电子平台为骨架的网络小学、中学、大学教育正日益形成。在未来的三年,中央政府将集中投入相当数量的资金,并广泛吸取地方、企业、个人的资金和力量共同完成现代远程教育框架的构建。到2010年,目标使现代远程教育在国家教育体系中形成主体规模,基本形成开放式教育网络为主体的教育网,构建终生教育体系和学习化社会。然而,中国长期形成的体育专业教育传统模式,不能满足信息革命发展到知识时代对体育的要求。
传统的体育教学花费大量的时间用于小规模的课堂练习,这种高消耗、低效益的时空限制型模式将被远程教育打破。
1.3 体育教学走向现代远程教育
体育被认为是信息更新最快的领域之一。通过网络互动教学,可以更准确地了解国内外教学情况,把各种体育声像及图文资料及时展示到学生面前。体育学科自身的发展趋势决定了相当一部分更新内容需要数字化交互式的动态演示教学,这是常规教学手段无法完成的。
1.4 远程教育手段促进体育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现代体育远程教育依托于现代信息技术,因此它的发展必然带动中国体育信息产业的发展,同时我们也要探索按照市场机制和产业化理念来发展现代体育远程教育,与电子商务融合,推进体育远程教育和体育产业在中国健康有序的发展,促进国家"全民健身计划"的真正实现。
2. 体育教育实现现代远程教育的构想与框架
2.1现代体育远程教育以互联网为主要依托,将远程课程教学与培训、教育服务和教育信息交流等进行充分集成的完整体系。 这一新型网络教育体系应由下列几种方式构成:
2.1.1 实时教学系统:广播电视系统、视频会议系统,形象直观,提高效率,师生即时交互在线讨论。
2.1.2 异步学习系统:师生异时交互。
2.1.3 协作式学习系统:学生自己或学生之间能够通过网络测评和在线讨论,强调自主探索的发现式学习。
2.2 体育网络教学系统
网络教学系统是提供远程教学服务的系统软件,它将网络课程与学校的远程教学服务进行了有机的集成。应包括:信息交流系统,如:聊天室、Email、新闻组等、多媒体课程学习系统、辅导答疑系统、作业评阅系统、远程考试系统、虚拟实验系统。
2.3体育网络教学信息资源系统
包括学科文档资料库、学科题库、学科案例库、学科媒体素材库、学科课件库、技术练习库、运动处方库等。
2.4现代体育远程教育管理系统
用来对体育网络教学资源进行分类管理,构建成统一的体育教学资源库,为各类体育网络课件的制作和教学提供强大的信息支持。应包括:远程教学管理系统、课程学习管理系统、授课学习系统、考试管理系统、信息查询系统、计费管理系统、数据统计与分析系统、体质监测系统、运动技术评价系统等。
转贴于 2.5体育网络课程开发系统
网络课件开发是一种全新的备课模式,通过网络课件设计工具,并在与相应资源库的支持下,可完成多媒体课件快速生成、可移植、可交互的要求。包括网络课件开发工具、多媒体网络课程资源、网络课件开发模板库。
2.6体育远程教育的网络课程特点
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包括两个组成部分: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见《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
按现代远程教育对网络课程的要求,体育远程教育具有以下性质:
先进性:内容和教学体系先进,体现体育学科的发展方向和时代特征。
开放性:优异的网络信息性能(传输速率) ;体育教师可依据自己的特色形成自己的网络教学方案;网络课程制作和应用自动化、规模化和产业化,可扩展性强。
交互性:教育不等于宣传,信息流必须是双向的。
共享性:能够在广域、局域和单机实现,适应不同终端设备(PC机、信息家电等)访问;要求实施远程教育过程中,同步多种媒体发行,用户有可选择性;教学素材可重复利用,资源共享且容易扩充。
协作性:不光完成师生交流功能,而且能够生生交流。
自主性: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强调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
生动性:应用各种现成的多媒体制作工具,如3Dmax、Premier,Flash、Java等动画与视频技术,使课件及网页更加形象生动。
2.7 实现体育网络课程的应用环境
2.7.1 完成体育远程教育平台的拓扑结构图(页状、星状、混合形状定型);
2.7.2建立适合体育远程教育网络运行中心(NOC: Network Operation Center)及网管系统(NMS: Network Management System),高度重视可扩展性;
2.7.3 建立体育远程教学技术培训中心:培养现代远程教育工作者并负责相关知识更新;
现代体育远程教育实施中值得注意的一点就是,体育远程教育并非传统体育教育的数字化和网络化,远程教育依赖教学支撑平台来开展远程教学活动,其最终目标是支持多种教学模式,特别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探索式和协作式教学模式,以培养创造性人才。因此,在教学的授课、学习、作业、答疑、测试等诸多环节中,必须采用专用的体育网络教学支撑平台来使这些活动得到基本保证,避免简单的"课本搬家"。
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是中国"211工程"建设的大学中唯一有体育学科立项的单位,2000年率先成立现代体育远程教育课题研究小组,正在建设包括多媒体远程教学资源开发研究室、多媒体远程教育示范教室以及相关的技术资源系统等一套较为完整、先进、实用的现代化教学环境,为师生们提供培训、学习、研究体育远程网络教学的良好场所。
3. 展 望
体育远程教育在实施过程中首先将对从业体育教师进行在职培训。从每年高考体育文化课低分录取就可以看出,体育专业的考生基础薄弱,体育教师文化知识相对偏低,需要继续教育特别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和远程教育的相关教法等方面的进一步培训。中国的体育远程教育首先将发展体育信息资源中心和教师培训网络,进行教师再培训,帮助教师提高其使用教育技术、手段与方法的能力。
目前开设体育技术课似乎是体育远程教育发展中的主要难题,对此,美国印第安那大学正就此进行深入研究。2000年9月奥运会体育科学大会期间,我们访问世界最著名的远程教育机构--澳大利亚南昆士兰大学远程教育中心时,该中心学术主任Glen Postle教授认为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可以开设几乎任何课程。2000年10月,在北京的"中国及世界远程教育研讨会"上,英国一家公司展示体育专业教育的网络课件,显示出互动教育的成功。
类似体育远程教育的艺术教育已经提供了先行的经验。如对弹钢琴感兴趣的人现在已经可以随时随地上网去学钢琴,学费低廉,效果满意。在提供音乐教育服务的因特网公司中,比较出色的有OnlineConservatory.com公司,artdsm.com公司以及gopiano.com公司,网络公司特聘的钢琴教师通过因特网进行即时交流,钢琴教师通过网络可视电话,在异地进行现场指法纠正。此前,面对音乐教育在网络的发展,许多传统的音乐教育者还持怀疑态度。但到1999年9月份,已经有800多名来自世界55个国家和地区的学习者在该公司注册学习。美国新泽西州一名31岁的男子刚刚通过OnlineConservatory.com公司的"网络钢琴教学法",学会了弹基本的布鲁斯节奏。他一共才接受了4节课的网上教育,每节课时为30分钟。这种网络音乐教育的最大益处是为学习者提供了"学习的自由"。有了网络钢琴教学后,完全可以自由的选择练习钢琴的时间。学习演奏器乐这样精细的操作都已经在网络实现教学,体育教学又何难以逾越的障碍呢?
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广泛应用,体育远程教育把网络教育从二维图象又提升到一个新高度,即控制人三维空间的"完整环境"。"虚拟现实"更象潜入水族馆之中,而不是透过玻璃橱窗观看。这样,体育老师做示范教技术的传统教学模式会因此渐渐离我们远去。便携式电脑与接在身上微型无线传感器组成的训练反馈系统来精确指导标准的运动技术动作,传输是符合学生身体特征的最佳技术。通过网络的即时反馈,学生会同时获得来运动训练、运动营养等自多方面专家的指导,随时可以观看任何世界优秀选手的训练与比赛场面,并可通过网络交互发出讯息。
远程教育将给体育文化带来革命性的震撼,这一刻不会很遥远。
参考文献
1. Glenn R. Jones, 网络教育 -----21世纪的教育革命,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2. 乌美娜《现代教育技术》,辽宁大学出版社,2000
3. 何克抗,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 K12.com.cn
4. 加涅《教学设计原理》,华东师大出版社,2000
5. Hayes, H. "Models for scholarly publishing in the 20th century". Online-Ed, 1998 22 May.
6. Taylor, JC. "A dual mode model of distance education: The University of Southern Queensland". Open Praxis, Vol 2, 9-13. 1997
7. Garrison, R. 'Computer conferencing: The post-industrial age of distance education'. Open Learning, 12, 2, 3-11. 1997
关键词:教师教育;一体化课程;建构
Abstract:The integration of teacher education not only means the integration of the organizational forms but also the integration of training plans and curriculum setup. The curriculum setup of teacher education should take full consideration of the integration of all the advantages in both pre-professional and post-professional curriculum training so as to maximize the favorable factors and minimize the unfavorable one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integrated curriculum of teacher education should obey the principles of openness, prospect, object, development, establish an integrated group of teachers, construct the pre-professional cultivation curriculum with close relation to the educational practice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and the post-professional cultivation curriculum with close relation to the education in the universities.
Key words:teacher education; integrated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在当今世界教师教育改革中,教师教育一体化已逐步成为各国教师教育发展中的一种新的模式。所谓一体化教师教育,就是指为了适应学习化社会的需要,以终身教育思想为指导,根据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对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进行全程的规划设计,建立起教师教育各个阶段相互衔接的,既各有侧重,又有内在联系的教师教育体系。[1]目前人们在理论上已经就教师教育的一体化达成共识,在实践中也出现了教师教育一体化的机构。就实施的情况看,我国教师教育的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依然是各自为政,没能形成有机的整体。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本原因是没有形成统一的课程方案、一体化的课程设置。课程选择与构建是教师教育一体化的重要环节,离开了课程,教师教育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教师教育一体化不仅要在组织形式上一体化,更要在培训方案、课程设置上真正实行一体化。设置教师教育一体化的课程,是一个关系到一体化能否落到实处的前提条件。因此,探索如何建构教师教育一体化课程的理论与实践,对于促进我国教师专业发展,真正实现教师教育的一体化,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教师教育一体化课程建构的理论探索
(一)教师教育职前与职后课程一体化的必然性
长期以来,我国教师培养基本上实行“一体两面”的教育体系,即在统一的教师教育体系中分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两个方面,相互隔离、互不沟通。实际上,教师的专业成长,应该是一体化的,包括职前准备和职后提高两部分。一体化发展的实质是教师成长的连续性、阶段性和发展性的统一。一体化要求对教师专业发展进行全程规划、全面设计、通盘考虑。但目前为职前培养服务的课程体系和为职后培训服务的课程体系各自为政,互不关联。职前培养的教师教育课程,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落后,不能反映教育研究的最新理论成果,对未来教师的发展不能给予很好的指导,而且缺乏对中小学实践和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研究,忽视理论与实践的联系,理论内容不能很好转化为实际教育行动。中小学教师的在职培训课程既不能很好地针对教育的实际问题,又不能很好地研究教育理论的前沿动态及最新成果,与职前培养的课程相比,不能体现其发展性、上升性、连续性和整合性。而要适应教师教育一体化发展趋势的要求,就必须对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的课程加以整合,实现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课程的一体化。
目前,由于教师教育在教育事业发展中处于先导性的战略地位,许多普通教师教育院校与教育学院合并,实现了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机构的一体化。教师教育一体化不仅要在组织形式上是一体,更要在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上真正实现一体化。普通教师教育院校与教育学院的合并仅仅是组织形式上的“一体化”,仅仅是设置一体化课程的组织保证,更为重要的是要真正将“一体化”的观念落到实处,真正体现出教师教育一体化课程的设置理念。教师教育的一体化课程有着任何独立的教师教育院校课程所不具备的优势。[2]它的优势就在于“一体化”,在于培养课程与培训课程的统一整合。
首先,一体化课程是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优势互补的课程。普通教师教育院校的优势在于学术研究,教育学院的优势在于实践训练。职前与职后的一体化课程,可以为在职教师提供教育理论的全面熏陶,也可以为教师教育专业大学生提供大量丰富而实际的教育教学案例训练,对于师范生和在职教师都有很大的益处。建设一体化课程可以使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课程相互沟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第二,一体化课程可以使教师教育的针对性和系统性更强。理想的一体化课程应该可以为普通大学生和在职进修的教师提供广泛的选修机会,增强其根据自己实际需要选择课程的主动性和自主性。针对普通大学生甚至研究生的培养课程可以允许在职进修的教师选修学分或旁听,并按规定结业。同样,针对在职教师的培训课程也可以允许普通大学生或研究生选修或旁听,也可按相关的规定结业,允许培养课程与培训课程的学分通用。
第三,一体化课程可以充分利用双方原有的潜在课程资源,改变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中潜在课程因素受到忽视的状况。一般来说,由于普通教师教育院校主要面向高中招生,青年学生可以为校园带来生机和活力。同时普通高校的校园文化生活、学术氛围、硬件建设等方面要优于成人教育院校,因此良好的潜在课程对于在职教师身心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是显著的。另一方面,由于教育学院与基层中小学有着紧密的联系,这对于普通高校来讲也是一个宝贵的资源。基层中小学完全可以与高校合作成为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成为普通教师教育院校的教育教学实践基地,促进大学生与社会实际的接触与联系,这一笔潜在课程资源对于这些大学生来讲是无价之宝。大学校园学习生活中介入一批在人生经历上比较成熟的在职教师,对于在校大学生身心发展也会产生一些积极的影响。
最后,一体化课程既向普通大学生打开实践之门,也成为在职教师提升自身层次的重要途径。一体化课程可以使大学生走出“象牙之塔”,接触实践,体验社会,也可以使在职教师的进修培训提高的机会不再受师资条件所限,随时灵活地参加培训,提高自身的理论修养、教学技能、教研能力。教师教育课程的一体化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手段,是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大势所趋。
(二)教师教育一体化课程建构的原则
建构职前职后一体化课程的基本要求,就是要充分利用普通高校与教育学院的优势资源,互相取长补短,在统一的体系下进行优化组合,以达到培养、培训教师的目的。因此,一体化课程的设置必须充分整合职前培养课程与职后培训课程的优势,扬长避短。教师教育一体化课程的建构一般要遵循以下原则。
开放性原则。要着眼于我国当前及未来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着眼于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习者,建立开放的课程系统。要求教师教育课程走出原来封闭、单一、保守、画地为牢的局限,融入千姿百态的社会生活。只有开放性的课程理念才能创造出开放性的课程体系,增强学生的自主选择性,引导他们关注中小学的实际,培养他们多方面的能力,为教育教学实践准备“素材”。
前瞻性原则。基于高度信息化时代特点,教师教育课程要适应全球电子化生存方式的挑战,就必须保持课程改革的适度超前,使学习者在接受教师教育时,能掌握最新的学科知识、教育技能,形成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也就是说要使教师教育课程内容具有更大的智力附加。
客观性原则。要求根据社会发展现实,实事求是地做好课程规划。宏观方面,要从国家实际出发,满足社会对教师培养培训方面的需求。微观方面,要从一个地区、一所学校的需要出发,为学校的发展服务。该原则要求我们必须将严谨的调查研究作为设置课程的依据。
发展性原则。教师教育课程的设置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教师的成长,无论是教师教育院校中的预备教师,还是在职的中小学教师,都有一个自我发展、充实提高的过程,都有一个成长的过程。该原则要求我们必须通过研究教师的成长规律,进而分层次目标、分任务、有针对性地设置教师教育课程,改变以往重学科学术、轻教育专业,重理论教学、轻实践训练的缺陷,真正从发展的角度设置课程,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教师教育一体化课程建构的内容
1.教师培养培训方案的一体化
教师教育培养与培训方案的一体化,是实现教师教育一体化课程的前提条件。课程方案的一体化是分职前、入门、在职三个不同阶段实现的,它们各有其特殊性,因此,有必要制订出各自的阶段目标,并使其互相衔接,互相补充,不断深化,不断提高,为总目标的实现服务。职前教育的任务侧重于学习基础学科、专业学科以及教育学科的知识,掌握一定的教学技能,进行初步的实践,形成教师的品质,为从事教师职业奠定基础。上岗培训则是将职前所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能够较好地适应工作。在职教育应使教师通过对工作实践的反思,对工作的成功与不足进行反思性的总结和研究,并不断地接受新的教育信息,使已有的经验得到升华,在此基础上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向成为优秀教师不断努力。
此外,一名教师的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要有一个过程,所以教师的培养培训必须注重分阶段、分层次进行,在一体化课程设置上,既注意不同阶段的针对性,又必须考虑区分不同水平的教师而分层实施并形成体系。一般来讲,教师的成长可分为预备教师──新手教师──合格教师──专家型教师四个阶段。每个阶段的目标是不相同的。预备教师是指立志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教育院校的在校学生,对他们的培养主要应以传授教育基础理论、学科专业知识、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理论为中心,拓宽学生的基础知识,打破专业壁垒,同时加强文艺、体育、卫生等多方面素质能力的训练和熏陶。新手教师是指新上岗或欠缺经验的年轻教师,他们的问题是缺乏教学实践经验,因此对他们的培养途径主要有:微格教学,主要用于提高新手教师的教学水平,帮助他们尽快进步;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包括组织化和非组织化观摩;以老带新,增强他们追求教学艺术的信心和处理教育教学中突发事件的能力;多媒体交互式训练。合格教师是指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教育教学能力的教师,对他们而言,要着重培养他们的理论素养、教育教学科研能力等,为向专家型教师迈进做好充分准备。专家型教师的基本特点包括:在教育教学岗位上多年,有教学专长,有丰富的组织化的专门知识,并能有效运用;解决教学领域内问题的效率很高;善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有很强的洞察力。对他们的培养,应是拓宽、加深教育科学理论功底和跨学科的专业水平,综合性、研究性课程比较适合他们的需要,增强他们独立或联合从事教育科研工作的能力。
转贴于 2.教师培养培训课程设置的一体化
职前和在职教育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一体化,不是两种教育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重叠,重点是实现两种教育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相互衔接,探寻其结合部位,使之形成既彰显教育的阶段性,又体现整体性的教育内容和课程体系。
第一,教师教育的职前培养,应侧重理论课程,力求理论课程的实践化。在大学前两个学年中,应加强基础文化学科的学习,对文理两类的学生,都有必要将跨科的一门主要基础课程作为必修课程来开,内容应以实际应用知识为主。特别是音乐、美术、体育、计算机等课程,更应强调实际技能的培训,以足够的课时加以保证,并规定相应的级别标准,使毕业生除了专业知识外,兼具特长、技艺,成为“复合型”人才,以便用人学校择优录用。在现代教育迅速发展时代,教育理论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在大学后两年的学习中,应开设教育哲学、教育史、教学法、教育心理学、教育统计、教育技术学等教育学科。课程内容要体现时代气息,贴近中小学教育实践,要强调课程的“灵活性”。另外,现行的教育学科课程,大多是纯理论性课程,须加强教育实习,使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一体化。应加大教育实习的课时数,并将之贯穿于职前教育的全过程,与理论交错进行,使师范生在理论学习、应用、理论反省、实践总结的过程中积累一定的教育教学经验,培养相应的能力。
第二,教师教育的职后培训,应以实践课程为主,力求实践课程的理论化。课程可以多种多样,如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开设的研讨课程、推行新教法的实验课程、传递现代科技最新成果的知识更新课程等等。要构建教师在职教育课程的“立交桥”:根据不同学科、不同职称、不同岗位特点的教育、教学问题所激发的需求及理论与实践统一的原则设置课程,使不同层次、不同需要的教师通过各种途径,自发地、积极地各行其道,以求在职教育的实效性。
第三,做好教师职前培养课程与职后培训课程的衔接,保证培养培训的规格与质量。一是对于职后培训中应设立而职前教育未开的课,一定要开足;二是职后培训应设立但职前教育已开过的课,可考虑开设专题研讨,避免重复,充实提高理论基础知识;三是对于职后培训应设立而职前培养中已开,且课时足、内容相当的深,不再重开,节约课时,加强选修课和实践课。职前培养课程要注重师范生职业素质的准备,要培养教师专业情意。职后培训课程要注重教师专业内涵的发展,更多地倾向于理论支持下的方法论的领悟、技能的改组和转型。
最后,在教师教育一体化课程建构的实践层面上还必须注意以下三点:(1)一体化课程的实施能否在反映社会需要的同时,充分体现学习者的主体性。只有能激励学习者主体认识与探究积极性的课程,才是好的一体化课程。(2)一体化课程是否采用了一种螺旋递进的方式编排,课程内容是否注重前后的连贯性和深入性。(3)一体化课程是否能有利于学习者创造力的培养。因此,培养发现能力、鼓励创造、培养创造力,就应该成为教师教育一体化课程建构的重中之重。
二、教师教育一体化课程建构的实践探索
(一)努力打造一体化的课程师资队伍
建立一支既能胜任职前培养,又能承接在职培训任务的一体化教师教育队伍,是实施一体化教师教育课程的重要保证。在一体化师资队伍的建设目标上,既要注重不断提高教师学历层次,更要注重提高教学科研能力;要求教师既具备职前教育所需知识,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又要具有在职培训所需本领,熟悉基础教育,具有指导中小学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的能力。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要逐步形成一批学术水平较高,精通师训、干训工作的专家型学术骨干,使一些学历高、科研能力强、发展后劲足的优秀中青年教师在培训的舞台上开始展示身手,成为一支充满希望的有生气的力量。优质的教育资源能为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的一体化创造极为便利的条件。一大批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高资历教师走上了师范生的课堂,不仅能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也可提高他们的教学实践能力。在教师的职后培训,如省市骨干教师培训中,许多优秀的师范学院专业教师为培训班开课,介绍本专业发展前景,拓展了中小学教师的知识面,受到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教师的广泛好评。
(二)建构与中小学教育实践紧密结合的职前培养课程
当前的教师教育,普遍存在着关注基础教育、研究基础教育不够的问题,使得高等教师教育不仅不能很好地推动与引导基础教育改革,反而造成了职前培养的教学改革工作滞后于基础教育改革。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在职前课程设置方面,应特别强调课程要关注基础教育,主动研究基础教育,积极推动与引导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第一,让学生较早接触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以教育实践和教学研究为主线贯穿职前培养课程的全过程。最好从学生进校开始,每个学期都有两周教育见习时间,由教师带队到中小学听课,与中小学教师、学生座谈,参与中小学教育教学活动,了解学校的发展实际。
第二,调整教育类课程结构,深化教育类课程改革。当前教师教育专业的教育类课程教学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课程结构比较单一;二是课程内容庞杂、抽象而空泛,对教育实践关注不够;三是学生在学习教育类课程时,完全没有前置教育经验,处于一种“要我学”而不是“我要学”的被动学习状态。[3]针对教育类课程结构和教学策略中存在的问题,应把教育类课程置于当前整个社会发展和中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文化背景中进行设计和调整,找准职前与职后课程的衔接点;在考虑课程的传统性、稳定性和继承性的同时,根据中小学教育实际需要作出迅速反应;在考虑课程的完整性的同时,增加小型化、专题化、案例化、即时性的课程内容,保证信息的强度、浓度和时效性。如开设基础教育改革的理论和实践、中外教育专题、教育社会学专题、管理学专题、微格教学、心理健康教育、综合实践活动指导、课件制作、演讲与口才、名师个案研究、教师专业发展讲座等等。
第三,开设中小学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该门课程适宜在大学四年级时开设。学生在系统地学习了教育理论和进行了大量的教育体验活动之后,一定会有许多收获,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会对教育产生许多疑惑,这就需要进行一番反思总结。最好方式就是把学生放在主置上,让他们自己去研究研讨,师范学院的教师以及特邀而来的中小学教师则参加指导或成为研讨的参与者与合作者。这是实现教师教育一体化课程的很好途径。
第四,将职前培养的教育理念向中小学教育渗透,将中小学教育改革的实践成果引入职前培养课程中去,形成互动。师范学院的教师要经常走进中小学,特别强调培训者要走向中小学教育教学第一线,深入了解中小学教师的工作特点和实际需求,真切地把握中小学教师发展的客观规律,强调与中小学间的亲密合作。也可邀请一些中小学特级教师、名教师走进大学校园、走上大学讲台,为本科生讲授教材教法、学科教学论、中小学教育教学发展动态、新课程改革、案例教学等课程,将中小学教育改革的实践成果引入职前培养课程中去。
(三)建构与综合性大学教育紧密结合的职后培训课程
对于教师教育而言,真正意义上的综合性大学的优势在于其学科和专业的综合优势。综合大学学科门类多、基础学科强、学科之间具有互为支撑与融合的优势,从而为设置跨学科、超学科、交叉学科的综合性课程提供了便利,为造就创造性人才提供了良好的文文沟通、文理沟通的资源条件和文化环境。优质的教育资源也为职后培训创造了极为便利的条件。在建构与综合性大学教育紧密结合的职后培训课程时,应特别注重以下两点。
1.凸显教师培训课程的灵活性
教师培训课程建设应立足本校,同时注重借鉴外地资源。建立教师教育培训课程开发的申报制度,广泛发动培训者以课程主持人的身份申报立项。每一层次的培训课程均分成公共通修课程和专业分科课程两大类。要求主持人在中小学教师队伍现代的实际需求和主持人及其合作者的专业优势、基础理论与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理论教育与技能训练、导师的主导作用与学员的主体地位的交互点上精心设计。鼓励主持人优先考虑有助于转换学员教育思想、优化其整体素质、帮助其学习采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课程。鼓励主持人与中小学的学科带头人共同开设形态多样的课程。鼓励自编教材,特别是活页教材、电子教材等。
从2002年起笔者所在的师范学院在课程建设上推出了多项创新之举。一是开发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学习包。由于学习包不受学习地点和时间的牵制,可以让中小学教师自由、自主地学习,受到教师欢迎。二是超市式微型课程的开发,更适合教师的知识需求。三是实现资源集成,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强化培训的时代气息。在共同培训的同时开展自主性培训。四是一些较为成熟的教师培训课程陆续上网。
2.探索教师培训模式的多样性
教师培训模式要遵循教师成长规律,按需施教,从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着眼,大力倡导采用灵活实效的教育模式,满足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教师发展需求。目前我学院着重抓好了以下几种较有特色的培训模式的实验。
一是全员培训模式的创新。
菜单自选式课程研修。面向全体教师,分期分批开列限选类和自由选修类课程,自编或精选教材,采用导读—研讨—作业(考核)的主程序进行操作。
宏观调控下的自主式学习。面向全员,校本培训。每年教师自学要求和有关书目,供中小学组织教师自定计划、自主学习,并由中小学负责考核。
以第二轮课堂教学“三优化一提高”活动为载体的校本培训。面向全员,通过组织“优化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过程、优化教学评价、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实验活动,采用实践—反思—实践—评比—总结的主程序进行操作,重在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和课堂教学水平,大面积地发现、考察、培养教学新秀、学科带头人及后备力量。
利用教育电视台和互联网开设公共必修课程。面向全体教师,聘请名师主讲,精选课题和教材,采用分散收看—集中考核的主程序进行操作。
二是骨干教师培训模式的创新。
骨干教师的分层级分学科培训。我学院在江苏省教育厅统一部署下,扎扎实实开展了6000名市级骨干教师培训,并承担了6个项目的省级骨干教师培训的任务。这些培训项目一般以集中讲座—要籍导读—学员论坛—外出考察—分散实践实验—课题研究—成果展示为主程序进行操作。
骨干教师的跨学科培训。围绕“素质教育与学科教学”的主题,我学院开设若干文文渗透、理理渗透、文理渗透的综合课程,阶段性集中学习与持续分散研修相结合,课程学习、教学实践、课题研究相结合,导师指点、合作互动、个人自学相结合,旨在拓宽骨干教师的文化视野。
此外,我学院还经常举办专家论坛、教师论坛、校长论坛三者合一的“希望论坛”,尝试实行“专家门诊”式的教育专家定时定点咨询服务制度,安排继续教育导师团成员送教上门等灵活实用形式,创新培训模式。总之,师范学院应始终把职后教师培训作为学校教师教育未来发展的生长点,通过职后教师教育来提升师范学院教师的专业水平,反哺于职前教师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刘捷.专业化:挑战21世纪的教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70.
[2]李其龙,陈永明.教师教育课程的国际比较[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