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保护环境的途径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社会建设;环境保护;现状;地位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环境保护工作也越来越重视,这不仅有利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还为我国构建和谐社会打下了扎实的基础。然而伴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也将一些新型的环保技术和理念应用到了其中,这就使得社会环境保护的效益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从而满足了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相关要求。下面我们就对环境保护在构件和谐社会中的地位以及途径进行简要的介绍。
一、我国环境污染现状
所谓的环境也就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各种天然以及改造的自然环境因素的统称。目前,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在社会经济建设的过程中,环境破坏的问题也没有得到有效的治理,这样不仅对周围居民的日常生活有着严重的影响,还阻碍了我国社会经济的良性发展。目前我国存在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化学品的污染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主要是由化工生产、农药滥用等原因产生的,这就对水体、土壤以及农副产品造成了严重的污染。而且根据相关的数据统计,我们发现近年来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化学产品的污染现象十分的严重,这就使得人们的生活受到严重的影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良性发展。而且随着工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在大气污染十分的严重,尤其是各种废气的排放,这就导致社会在发展的过程中,经济虽然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但是,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影响,使得人们的身体健康受到威胁。因此在面对这些环境污染问题的时候,我们就要采用对导致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从而采用相应的技术手段来对其进行处理,以确保我国社会主义市场解决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建设的过程中,导致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种:第一,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建设的过程中,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导致人们在环境保护和治理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的死角和盲区;第二,基层环保制剂不够健全,而且大部分读取的管理制度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缺少执行能力,这就对环境保护有着十分严重的有影响;第三,在我国相关环境保护制度实施的过程中,其相关的法律规范并没有起到一个良好的约束效果,这就使得环境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处理。第四,环保意识宣传力度不够,使得人们的环保意识不强,这就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着极为严重的影响。
二、环境环保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地位
1.提高对环境保护工作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通过对各级干部(尤其是具有决策权的领导干部)、人民群众、各类投资商等的环境保护知识、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使得他们认清环境保护发展形势,逐步转变地区粗放的生产模式和落后的生活方式。清楚地认识到在发展经济、投资项目时,哪些可行哪些不可行、哪些是有利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同时积极倡导新的生产与生活方式,教育引导广大地区和农民群众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2.建立和健全相应的生态环境保护法规、法律和政策及技术体系。将生态环境保护放在和城市环保同等重要的地位,纳入全国环保和生态建设的总体规划。通过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使得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有法可依。特别是要制订和完善无公害农产品及农药、化肥使用规程等相关标准、法规,规范农药、化肥的使用,推广符合生态要求的施肥和施药技术。
3.建立乡镇环境保护管理机构。只有重视环境保护管理机构的建设,充实环保机构的力量,才能加大环境监察执法力度。在坚持环境优先原则的前提下,严格环境准入,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审批的有效管理力度,加大强化对乡镇面源及企业污染点源的治理力度,从而有效制止城市、工矿企业向环境排放“三废”;同时要加强与当地乡镇政府、农业、林业、工商、技术监督等部门的协作与配合,充分运用经济、技术等手段,形成齐抓共管的长效机制。
4.加大对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要实现良好的环境效益就要加大资金投入,尤其是要加大环保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力度。要着眼于环境保护工作的未来发展趋势,逐步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投入机制,把握好当前国家对环境保护的相关优惠政策,积极研究制定乡镇和村庄的两级投入制度。开展环境综合整治,重点推进环境连片整治,形成村村有举措、户户有行动。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大力提倡使用绿色有机肥料和生物防治病虫害技术,有效减少化肥、农药施用量,逐步偿还环保历史欠账。继续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鼓励和引导广大农民群众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的积极性。
5.大力发展多模式的生态农业,稳步推进生态文明创建。发展多模式的生态农业是保护环境的基础。只有使农、林、牧、副、渔生产进入良性循环系统,才能彻底改变资源浪费,废物污染的环境状况。各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不可盲目追求单一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要因地制宜、适地发展。走出一条既适合当展要求,又能泽被后代的远大发展道路。发展农作物秸秆还田,杂草、人畜粪便制沼气的废物综合利用型生态农业建设;发展养鸡、养鱼等养殖型生态农业建设;发展以牧养农、以牧促农型生态农业;构建综合、立体、实用的生态发展构架。
6.建立健全农业环境监测网络。在加大环境监察执法力度的大环境下,及时开展环境监测工作,掌握当前环境质量状况,为环境污染综合治理提供必要的基础数据。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不仅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保障人们的身体健康,还为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另外,我们在对环境进行保护的过程中,也要将一些先进的环保技术和环保理念应用到其中,进而有效的建设环境污染的现象出现。
参考文献
1.1施工对环境的影响
在工程施工期间,施工中的土石方开挖、运输、回填以及多余土石方的弃土场,建筑材料的使用,为工程的建设使用的临时设施修建等工作,需要破坏地表的植被,会造成周围环境的破坏,同时造成水土流失。
1.2施工对水质的影响
在施工中,土石料开采、主体工程的施工、辅助设施的建设等产生的弃土、弃石及弃渣,同时施工中产生的污水,在降雨的作用下,会进入河道污染水源,有的地方甚至污染饮用水源,在短期内造成大量的水土流失,使下游与周边地区处于危险境地。
1.3施工对人们身体健康的损害
在施工过程中,施工产生的噪音、粉尘以及建筑材料中挥发性的有害物质不但极大地危害着施工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而且危害着附近居民的身体健康。有的大型工程施工工期较长,其对人们身体健康的损害也是不容小觑的。
1.4施工对空气质量及土壤的影响
在施工过程中,各种车辆和施工机械在行驶和作业过程中会排放大量的有害气体;施工材料如水泥、粉煤灰、沙石土料等运输和开挖爆破也会产生灰尘;运输材料过程中会造成道路扬尘;施工工地装卸、堆放材料及使用过程中会引起风扬灰尘等。这些有害气体及灰尘,势必会对空气产生极大的污染。施工中的水泥浆、石灰水等渗入到附近有机土壤中,对耕地产生破坏。针对以上施工中产生的危害,我们要切实加强水利工程施工期间的环境管理,做到在施工中保护,在保护中施工。采取一切有力措施,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控制水土流失,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2水利工程施工中的环境保护措施
2.1减少对土地的破坏措施
由于施工过程中对地表土的破坏较大,因此要对土方的开挖、运输、回填以及土方的弃土堆土进行综合治理,有序规划。土方开挖时按照设计施工图提前做好规划测量,尽量减少动土面积。土方运输时,车斗不要装载太满,装车后进行加盖覆盖,减少运输途中土料洒落,污染道路。土料装车前,根据土的干湿度撒水湿润,做到装车运输不扬尘。施工中的弃土、弃渣应按设计或当地环保部门要求,运到指定地点堆弃;修建弃土场排水设施;做好植草恢复绿化;修建配套的防护措施,以防止大风、降雨等带来的水土流失。水土保持设施要与主体工程同等质量、同时施工。
2.2防治水污染措施
首先要防治施工废水。对生产污水按要求设置水沟塞、挡板、沉砂池等净化设施,减少泥砂和废渣进入江河。根据国家水资源保护的有关标准,控制进入水体污染物排放总量和污废水浓度,特别是含油量大的废水,必须建油水分离器或经隔油池处理。然后是生活废水的处理,生活污水先经化粪池发酵杀菌后,按规定集中处理或由专用管道输送到无危害水域。同时要加强对地表水和地下水质的防止污染环境检测,发现新的污染问题及时进行处理,防止水质恶化。
2.3防治空气污染措施
根据有关排放标准,积极采取各种措施消烟除尘,减少废气排放量;材料和土方的堆放和运输,应采取必要挡风措施,必要时采用彩条布进行覆盖,防止扬尘和材料散落造成环境污染;对施工场地、材料运输及进出料场的道路应经常洒水防尘;施工机械车辆和燃油机械应安净化装置及消烟除尘设备;砂石料加工及拌和工序必须采取防尘除尘措施;加强施工机械、车辆的管理和维修保养,防止汽油、柴油、机油的泄漏,减少有毒、有害气体的排放量。
2.4防治噪声及固体废弃物的措施
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噪声标准,用先进的低噪音设备、改造设备器械声源及传递装置的工艺,控制声源振幅,实行施工区与居住区分离,设置隔音设施,对噪声超标的机械设备上场要安装消音器,在靠近居民区施工的单位,必须合理选择和调整施工时间和机械配置,同时在施工中加强对机械设备操作人员防噪音教育,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和居民的正常生活。固体废弃物处理:要做到生产生活垃圾集中分类堆放,按地方政府环保部门要求处理。按照批准的弃渣规划有序地堆放和利用弃碴,减少占用耕地、河道等;防止废弃物中有毒有害成分污染水体;工程施工人员生活垃圾应实行袋装化,并及时清运至施工区周围较近的城镇垃圾填埋场进行填埋处理,避免白色污染,加强废旧料、报废材料的回收和管理,减少污染,保护环境。
3水利工程施工中的水土保持措施
水土保持措施是为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水土资源,改善生态环境所采取的工程、植物和耕作等技术措施与管理措施的总称。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根据其特性分为:工程措施、林草措施(或称植物措施)和耕作措施三大类。治理中三类措施都要采用,称为综合措施。在水利工程施工中,不可避免的会造成大量的水土流失,所以我们采取措施做好施工中的水土保持工作,做好水土保持的综合治理。在进行土石方开挖要用到工程措施,开挖工作面周围做好临时排水沟,防止开挖面以外的流水冲刷开挖动土面;开挖面为坡面的,做好坡面加固防护工程,同时采用林草措施进行植草造林,保土蓄水增强抗侵蚀能力,防止边坡失稳、滑坡、坍塌而造成的水土流失;施工作业时表面土壤妥善保存,临时施工完成后,及时恢复原来地表面貌或植被,加以耕作。在土方回填时,做到及时碾压密实并做好排水工作,对有临水面的工程,应采用草袋、编织袋或预制块堆码临水面,防止水流直接冲刷填土,造成水土流失。在填土背水面,施工完成后及时植草造林,固结土壤,防止水土流失。我们要使防护措施始终伴随着整个施工过程,切实做好水利工程施工中的水土保持工作。
4结语
关键词:农村土地整治;环境影响;保护对策
中图分类号:P2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当前农村土地整治仍然以增加耕地为指导思想,这种片面追求耕地数量和产出的整治模式,势必会对整治区的生态环境产生一定影响,同时在土地整治实际操作中,由于技术支持与实施方法的缺失,也难以实现生态环境保护的效果。近些年,农村土地整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已经引起各级政府和研究学者的高度关注,部分学者从土地整治的理论范畴、生态可持续性、生态环境保护及生态评价方法等方面展开了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对于美好乡村建设中的生态风险研究还不多见。
一、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从生态学角度来看,土地整治过程就是借助系列生物、工程措施,对生态环境系统中水、土壤、生物、植被、气候及景观等因子实施干预的过程,打破原有的生态环境系统,重新构建新的生态环境系统,既会对生态环境系统产生正向生态效益,也可能逆向产生负向生态效益。
农村土地整治一方面通过对未利用土地开发,对遭受破坏、废弃的土地进行复垦,对农村生活用地存在的“空心村”等展开的建设用地整治,对水、田、路、林、村展开的综合整治,促进了农村生产、生活用地生态环境的改善,另一方面对生态环境系统过多地、不恰当地干预,也会加大生态环境系统对外界的依赖,导致自身调节能力的弱化和降低,破坏了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
二、高标准农田建设对于生态环境带来潜在风险
1、土壤的负面影响
工程项目建设进程中,由于工程量较大,需要使用大型机械设备,比如刮平机、推土机等,机械化的挖、填、运等操作,对熟土层会产生破坏,使土壤的理化性质产生改变,各类有机质含量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减少,容易造成土壤板结,此外干旱少雨时又有可能引发土壤的面蚀和风蚀。
2、对植被的负面影响
高标准农田建设进程中,集中连片增加耕地面积,提高了土地垦殖率,并形成了单一农作物逐步替代田块间自然植被(包括原生、次生植被等)的状况,造成地表植被数量和覆盖面积的降低,同时集中补种的农田林网尚未完全成长,导致整治区生态系统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3、对生物多样性的负面影响
硬化的田间道路割裂了原有生物群落的栖息地,压缩了各类动植物生存的空间,阻碍动植物间的交流,损坏了物种迁移和遗传的多样性,进而影响到生物多样性的发展和维持;笔直、硬化的沟渠,造成水流速度加快,无法储存水分涵养水生生物,补充地下水源等问题,使得整治区生态系统结构趋于简化,不利于农业整体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三、农村建设用地整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机理
农村建设用地整治围绕散乱、废弃、闲置和低效利用的农村建设用地展开综合整治,优化农村建设用地格局,重点整治空心村、旧厂矿废弃地等闲置低效建设用地,提高土地综合利用效率,将节约出的建设用地,用以增加城镇建设用地供给,实现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保障了城乡统筹发展。农村建设用地整治,一方面改善农村居民生产生活条件,另一方面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镇发展缺地的难题。但是,整治过程中也会对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在农村建设用地整治进程中,一方面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提升了农业生产生活的景观格局,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也破坏了原自然景观结构和功能,造成景观多样性减少,景观同质性问题明显,降低了农业生态环境系统自我调节、修复能力,增加了对外界干预的依赖性。
四、宜耕未利用地整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机理
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灾害、建设面积扩张以及农业结构调整等原因,不可避免地会减少耕地,为实现耕地总量占补平衡,对宜耕未利用土地整治是一种有效途径,同时从景观美学角度来看,对未利用土地的整治,能够减少农田斑块和廊道的数量,破碎化的农业景观趋于完整,优化了景观格局。实际开发进程中,由于各类宜耕未利用地质量存在很大差异,在当前评价体系不健全、技术标准不完善、质量验收审核不到位的情况下,选择不恰当整治方式对宜耕未利用进行开发,有可能会引发以下几方面的生态风险:
一是对生态环境的综合影响。宜耕未利用地开发,要通过完全改变荒草地、沼泽、滩涂等原有地形地貌,整治为平整、规范的宜耕地,原有生态植被系统被各类农作物、人工林替代,同时也降低了土地利用类型和景观的异质化程度,破坏了土地本身稳定性及抗干扰能力。
二是对土壤的影响。在开发过程中,不合理整治方式更容易导致原本脆弱的地质进一步恶化,造成土壤盐碱化、沙化或水土流失等问题,同时影响到周边生态环境,如整治后耕地灌溉需对地下水源进行开发,从而影响到水资源状况;土地整治后,耕地多采用集约、单一、连片作物种植,干扰了土壤养分循环,造成土壤有机物含量下降。
三是对生物的影响。宜耕未利用地开发降低了生境多样性,造成了生境总量减少、衰退及破碎化,进而影响到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对于濒危物种和生境敏感的物种影响尤其严重。
五、农村土地整治保护生态环境的对策建议
保护生态环境首先要正确认知生态风险作用机理,不能一味地强调“增加耕地面积”或“耕地占补平衡”,要注重长远的和潜在的生态环境影响,充分考虑土地整治进程中生态风险影响因素,将可能发生负向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其次要结合不同区域的生态、地形、气候条件,以及农村土地整治和美好乡村建设的不同特点,综合运用经济、行政和法律等手段,制定适合不同区域的、科学可行的保护生态环境政策措施,具体来说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制定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标准体系
科学的土地整治要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三者统一,但由于环境效益具有一定滞后性,同时当前土地整治项目又缺少一整套完善的生态环境评价体系,使得土地整治项目生态环境评估难以落实到位,进而忽视土地整治中对生态环境的负向影响。农村土地整治生态环境影响因素多、涉及面广、相关性强,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要综合多学科知识体系,结合生态学、农学、资源环境、植物保护、园林、景观学等专业方法,因地制宜,制定包含土地整治项目前期论证、中期监管及后期控制各阶段的量化评价标准,量化标准有助于增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可操作性与透明度;同时制定标准体系实施的程序,采取相应法律、政策、法规措施保障落实到位。
2、建立土地整治项目实施的生态风险监管调控机构
及时有效的监管是保障土地整治生态风险管控的一个重要环节,各级政府应制定生态环境保护的任期责任制,根据基层人员配置的实际情况,成立由相关政府部门组建在一起的联合监管机构,包括国土、环保、林业、交通、财政、水利及农户代表,在土地整治项目事前规划、事中监测及事后评估中,严格把关、科学论证,确保生态风险防范落到实处。
3、强化对土壤、水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力度
针对土地整治中引发的土壤肥力下降、水资源环境负面影响及生物多样性等问题,采取综合技术措施,强化保障力度。在土地整治项目规划、实施和评估中,以发展生态保育型土地整治为目标,强化以土壤肥力提升,加快研发与推广表土剥离技术,保持土壤剥离和回填平整过程中土壤剖面的有机组合和整体性,土地整治后施用有机肥、农家肥,指导实施桔梗还田的办法;增强对水资源保护的力度,水域周围建立保护绿地,避免水利工程项目中过度的裁弯取直,避免由于施肥不当带来的水污染等问题,定期开展清沟掏淤、清捞杂物,确保水流通畅、沟渠干净;在生物多样性保障措施方面,采用硬化路面通过路基打孔为生物迁徙提供通道,设计田间路和生产道泥结碎石路面,辅以耐压草皮,提供动植物栖息场所,保留一定量的沟塘、低洼地,渠道坡面设计为缓坡,减少水位变化带来的冲击等。
结束语
要实现推进农村土地整治的规划目标,需要结合生态环境实际情况,分析土地整治对生态环境影响机理,积极采取制定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标准体系、建立土地整治项目实施的生态风险监管调控机构、因地制宜地选择土地整治方法和途径等措施,构建生态环境保护机制,形成生态风险防范长效机制,使土地整治真正成为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吴惠敏;贾名党.美好乡村视阈下农村土地整治与环境法制建设――以安徽省为例[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6):89.
关键词:吐曼河 生态环境保护
吐曼河维吾尔语意译为“雾河”。地处东经75°30′—76°15′,北纬39°25′-39°36′之间。是塔里木河流域喀什噶尔水系克孜河北边支流之一。发源于疏附县木什乡明尧勒村,是一条典型的泉水河,河源在疏附县木什乡明尧勒村,沿河经过疏附县、喀什市,河流末端汇集在红旗水库,全长77.6km,集水面积487km2,多年平均径流量1.26×108m3,流量常年稳定在3~5m3/s,控制灌溉面积23万亩。担负着沿河两岸工农业生产和部分居民生活用水的职责,具有供水、排水、景观、防洪等多重功能。
一、吐曼河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的必要性
吐曼河蜿蜒曲折,水流缓慢,两岸多自然生长的植被,原生态环境良好,两岸分布着两阶级地及宽窄不等的漫滩,阶地陡峭,河床低洼。吐曼河由于受地理位置、地质结构、气候的自然环境的影响,自然污染严重,硫酸盐、总硬度、矿化度等天然水化学指标本底值较高,且随着流程的延长逐渐变大,到下游红旗水库时各项水化学指标已远远超过农田灌溉水质标准,已不能满足农业灌溉的要求
(一)从城市发展角度
喀什市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是新疆重要的旅游城市。1996年以来每年接待海内外游客达25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成为国民经济一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此良好的城市形象对带动旅游业的开发和吸引更多的外资促进喀什市的经济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喀什地区本身的自然生态环境恶劣,生态环境脆弱,而城市发展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更重。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和加快,城市居民对自己的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城市绿化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最佳的手段,受到普遍的重视。吐曼河穿城而过,其生态环境的改善,将大大提高城市环境的质量,为喀什市城区建立良好的绿色生态环境空间创造条件,吐曼河沿岸历史文化景观丰富,两岸旅游业开发可为喀什的旅游业带来更大的发展机遇。
(二)从城市生态环境角度
吐曼河属泉水河,流经喀什城区长达20公里,在喀什市的发展过程中曾起到过举足轻重的作用,并成为喀什市的“母亲河”,是南疆少有的穿城河之一。随着喀什市城市工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吐曼河遭到很大程度的污染,部分河段污染较严重,沿河两岸垃圾成堆、道路破旧,建筑物陈旧破损,严重影响了喀什市各族人民生存居住环境。吐曼河已经成为自治区污染最为严重的河流之一,并且由于吐曼河是跨市县的河流,下游疏附县两个乡及伽师县的广大人民群众由于条件艰苦,一直将受到严重污染的吐曼河河水作为饮用水源,已经严重影响了下游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所以,吐曼河的环境整治是非常迫切的,也是非常必要的。
(三)从环境的影响角度
严格意义上说,水系承担着蓄积雨洪、分流下渗调节行洪、增补地下水资源、提高水蒸发量、缓解热岛效应等方面的功能,但随着吐曼河污染的日益严重,这些功能都不可挽回的衰退了。滥采地下水,改变了城郊湿地的生态功能,影响了湿地的生态效用。一块湿地的价值比相同面积的海洋高58倍,而湿地的功能被改变,将带来灭顶之灾,造成水生态和物种的衰退。无节制地抽取城市地下水,不仅使昔日的湿地迅速变成干涸的荒漠,而且也造成了大面积的地层沉陷,因此吐曼河的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已经迫在眉睫。
(四)从生态景观角度
良好的城市自然生态环境系统是城市居民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基础,是城市的“绿肺”,也是特色景观,在环境中尤为重要。吐曼河改造完成后,喀什市的绿化覆盖率将提高四个百分点,因此,吐曼河的环境整治是改善喀什市城市环境最佳措施之一。
二、吐曼河生态环境现状
吐曼河的上游、下游均地处干旱区,荒地植被稀疏,生态脆弱,水土流失严重,水土流失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受自然因素影响而造成土地风蚀、沙化及汛期对土壤的冲刷。
三、生态环境污染原因分析
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原因。
(一)自然因素
干旱的地理环境特征决定了吐曼河各类自然生态系统的生物量低、系统结构简单、协调性差、易遭受破坏并难以恢复,表现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特征。
(二)人为因素
1.认识问题。对干旱区生态环境脆弱性和恢复再建的困难性认识不足,在长期拓展绿洲的进程中,缺乏对山区生态系统保护、恢复重要性的认识,更忽视了对荒漠生态系统的保护。
2.流域规划滞后,水资源开发利用不当。长期以来,由于财力支持不足,流域规划滞后,跨区河流用水分配缺乏科学、法定的依据,不仅给水行政管理造成困难,在河流两岸上随意扔垃圾及排放生活污水,造成下游水环境状况恶化。
3.人口增长速度较快,为满足人类需求、生存和经济活动,不断拓展绿洲、新辟或扩大绿洲的同时也改变着水资源的时空分布,加剧了下游区域和局部的生态环境恶化。
4.经济实力不足,对历史遗留的生态环境问题和资源开发中引发新的生态退化治理不力。
四、对策和措施
(一)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环境意识
环境保护已成为全社会的热点,但社会对环境的意识却十分薄弱,尤其是生态问题,应继续加大宣教力度,通过提高政府的生态环境意识,促进政府在形成信息过程中采取科学决策,全面地推动经济的发展、环境的改善和社会的进步。
(二)加强领导,认真做好规划的组织实施工作
各级政府要有高度的历史责任感,把生态环境建设作为一件大事,列入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采取有效措施,保证规划目标的实现。
要在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指导下,因地制宜地制定本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作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把生态环境建设与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建立生态环境建设目标责任制,把生态环境建设情况列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内容,定期检查,向社会公布。
生态环境建设是一项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跨世纪的综合性系统工程,由国家计委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全国生态环境建设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加强领导,协调行动。
关键词:环境保护 公路工程 体现 途径
公路工程对环境的影响不同于一般的厂矿企业,具有范围广、时间长、因素多及难于弥补性和难于预测性等特点,因此,公路工程的环保工作要根据自身的行业特点,以工程前期、施工期和营运期等各个阶段为契入点,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使公路工程给自然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限度。
一、要将环境保护内容体现在公路工程设计全过程之中
1.珍惜自然环境,规划好公路用地范围,对于工程方案,除了要考虑自然地理、交通功能、工程技术标准外,还要结合自然价值、社会价值和美学价值来综合考虑公路的用地,使路线规划有利于环保。
①保护土地、水体、空气和生物资源,珍惜现有资源价值。合理产生新的生产用地,保护和增强现有的土地利用。
②路线应与城镇规划相协调,促进城镇更新及改善环境。一方面尽量减少项目与城镇规划相干扰,又要有利于城镇的发展;另一方面又要方便车辆进出城镇,尽量保持项目与城镇的合理间距——“靠而不近,离而不远”。
③避开环境敏感性区域。如学校、工厂、医院、名胜古迹、自然保护区、湿地和鸟类栖息地、精密仪器基地和军事设施等等。
2.设计要结合自然地形
①平面线形。在满足规范要求的情况下采用较低技术指标是使路线顺应地形的一个好办法,多采用各种类型的曲线也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②纵面线形。合理设置纵坡和竖曲线使纵面线顺应地形成渐变、顺滑的纵坡线,避免大填大挖。深开挖路段要多考虑隧道方案,可避免山体开挖,保护森林植被和水土资源。许多山谷不仅是流水,而且是大气流通的通道,可考虑选择桥梁方案来代替高路堤,这样可避免阻碍大气流通,不会威胁到冷温植物的生长。
③边坡设计。在确保稳定的情况下,边坡的形状要尽可能与周围的景观协调,并用植物进行绿化(可结合各种土工防护结构和其它绿化基础工程综合实施)处理,坡脚、坡顶、坡面相交处等处的棱角要进行弧形整饰,可产生自然美又可防风蚀。
3.重视水土资源,减少水土流失
一是设计时注意填挖平衡,减少土石方量,减少借土弃土。二是做好边坡防护设计工作,应根据地质情况多采用种草植树的绿化护坡方法。三是做好沿线排水设计;四是合理取土、规范弃土、保护耕地,少占良田。应尽量在荒地或低产耕地集中取土,取土后对取土坑进行后期利用。弃方应集中堆弃,不占农田,堆弃后应上覆表土,播种绿化。
4.注意保持原有的灌溉系统和自然水网体系
①桥涵设计尽量避免影响河流水文、水流特征。
②避免改移或堵塞大型河沟。
③对小型排灌系统如遭破坏应予以恢复或加以调整,合理设置小桥涵位置,必要时对原有排灌体系进行优化合并或改移。
④做好项目自身的排水系统,增加必要设施以防止路基路面排水对农田水利的冲击。
5.合理设置临时施工用地
减少或避免占用农田,避免用地范围以外的耕地被机械碾压或堆放材料。临时用地在竣工后应及时复耕还田,恢复植被。
6.做好道路沿线景观设计工作
①公路选线、定线时,要尽量与地形地貌相吻合,减少土石方量,减少对自然风景的破坏,避开受保护的景观空间。②重视路线空间造型设计,包括路线线形和其它景观因素(边坡、挡墙、收费站及服务区建筑等)的造型设计。③做好沿线绿化设计工作,利用绿化来补充和改善沿线景观,如边坡尽量采用种草植树的护坡方式。
7.做好道路降噪设计工作,可通过沿线种树绿化达到减噪目的,必要时设置隔音屏。
避免只考虑工程、专业本身的要求 ,应从全社会经济效益、环境保护角度考虑。
二、要将环境保护内容体现在公路施工全过程之中,公路施工期间将对周围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随着施工的结束即可消失
1.减少水土流失
根据实际填挖土质合理设置边坡的坡度;合理设置土石方填挖施工现场临时排水系统,及时疏导雨水,以减少雨水对挖填土坡坡面的冲蚀;填方坡面应及时夯实并进行边坡绿化;合理确定借土弃土位置,合理开采砂石料场,注意料场弃土弃渣分离处理。
2.减少噪音污染
禁止噪音超标机械进入施工现场,平时注意机械维修保养;合理安排施工组织计划,尽量减少施工活动对沿线居民集中点的干扰。
3.防止大气污染
材料堆放应采取必要挡风措施,减少扬尘。组织好材料和土方运输,防止材料散落造成环境污染。材料运输宜采用封闭性较好的自卸车运输或采用覆盖措施。对施工场地、材料运输及进出料场的道路应经常洒水防尘。
4.防止水质污染
加强对施工队伍的生活污水处理,严禁将其直接排入河道水流中;对路基清除淤泥表土应回收到路上处理或运到指定地点堆弃;弃石弃土应运到合理地点,不得任意堆放,更不能淤塞河道;对桥梁围堰施工,应注意围堰土在施工结束后的清除工作,避免阻塞河道;桥梁施工机械还应避免油污的污染。
三、要将环境保护内容体现在公路营运全过程之中营运期间对穿越村屯的路段应设置严禁鸣笛标志 ,学校附近尤其应注意噪声的影响
1.加强公路管养工作,对路面和边沟应定期清理。加强边沟、边坡、涵管、急流槽、导流坝和路田分界墙的养护维修工作。对沿线收费站和服务区的垃圾及污水要进行环保处理。
2.加强公路绿化及其养护工作,既创造良好的视觉景观,也可降噪防尘。按公路绿化、美化设计的要求完成各项绿化工作 ,科学合理地实施草、花、灌、乔木相结合的多层次立体绿化格局 ,以达到净化空气、降低噪声、保持水土的目的。
关键词:工业企业;总图设计;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
1.工业企业总图设计概述
总图设计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确定厂址,在制定企业的总体规划和布局的基础上选择厂址,保证工程的生产的正常开展,使生产、设备维护和使用、安全等方面的工作符合环境的具体要求,依据环境保护的各项指标确定建筑物的形式、交通运输的线路、不同管线、绿化设施。工业的迅速发展,使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已将成为制约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受到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随着新型工业企业生产的不断开展,环境压力不断增加,如何进行污染物的排放工作亟待解决。工业生产中,通常会涉及到使用不同的燃料,同时,加工中会进行铸造、煅烧、点焊、冶炼等操作,这一系列生产过程都会排放数量较大的废水、废弃和废渣,同时也会产生噪音污染。污染物以不同的形态存在,包括大气污染、水资源污染、土壤污染等,导致自然环境和资源得到了较大的破坏。使周边的居民生活受到影响,农田受到破坏,更有甚者可能污染到河流、海洋。为了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在选择厂址之前,要全面考虑环境影响因素,以及由于环境恶化而可能带来的影响,尽可能的保证人们的健康和生命财产的安全。
2.工厂环境的构成
工厂环境的主体是工厂的外部鏊,是保证生产和生活稳定进行的全部设施和物质条件。由于企业的生产过程不同、流程各异,所以其性质和规模也有所不同,内部和外部环境依据企业的生产变化而变化。在环境分析中,要根据企业性质来开展工作,对厂址条件深入分析和探究。与人们的生活环境相似,工厂环境可以分为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社会环境。工厂的周边设计条件与发展现状决定了自然环境。工厂周边的自然环境要依据厂址的位置来确定,厂址的合理选择是关键问题。自然环境涉及到的因素较多,包括:地形条件、工程地质条件、水文状况、气象因素等。工厂的人文环境包括生产工艺、生产流程、安全因素、施工因素、管理要素等。通过对工厂平面的合理布局与设计,对建设周边环境的改革,实现对工厂的合理布置,包括平面布置、立体布置、运输路线布置以及绿化布置等。工厂的社会环境受到各个方面的制约,包括政治方面、社会方面、文化方面等。这是意识形态的表现方式之一,是部门规定和要求的具体体现。包括不同方面的要求,比如:城镇规划要求、工业基础要求、行政管控要求等。
3.环境因素分析
在工业企业总图的设计工作中,需要注意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方面是内部功能,另一方面是外部环境。内部功能规定了项目的组成成分、占地面积以及不同组分的关系。功能要求通常表现在厂址的规划中,不同的厂址都有其特有的外部环境,不同的外部环境能够对其功能和布局发挥一定的反作用力,甚至形成制约。所以,在设计阶段需要进行合理的环境因素分析,以保证布局等设计环节的合理性。对总图影响较大的因素包括:交通环境、气象环境、地址环境以及周边设施环境等。交通环境是对内部物流的协调工作,是不同设施互相之间产生作用的基本保障。对于外部的交通状况,要在详细分析之后,对其合理利用。使交通状况和企业中的物流活动协调发展。企业外部的交通状况包括周边公路、铁道、海运等方面,这些内容也是交通环境研究的主要问题。在运输能力方面,如果运输方法不同,则运输能力相差就很大,分析时选取的参考点为物料的性质。公路交通所需考虑的因素包括公路的宽度、运输高度、承载能力、距离远近等因素。还有就是厂房位置与外部交通设施之间的位置关系,外部交通的位置显示了图纸中的布局,周边市政道路的特点决定了人流的分布,货物的进出口布置和厂房分区的布置。
在交通规划分析方面,要明确分析目的,交通规划就是对整体运输的规划,在对某地区实现统一规划以后,保证系统的完整性。在入口和出口规划方向、设备建设时间,系统位置。气象条件包括风力风向、外部温度、日照时间等因素。在制定总图时,影响因素包括玫瑰图、阳光照射、冻土状况等。这种分析办法相对简易,不能适应所有情况,只能适应某些特定的情况。例如:在分析日照状况时,只能针对建筑来分析,在规划中,需要保证建筑的光照时间。风玫瑰图能够全面反应风力方向、频率特点,对企业中的特定设施影响较大,在部分热量大、粉尘严重的地区,要严格注意其与周边环境设施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比如:在机械厂内部,铸造车间的布置应该在夏季风向的下方,功能划分中,冷加工区与厂房前方相接近,将热加工区的布置密度加大,相对集中。在厂内道路的布置中,优先考虑冻土层。
4.环境保护
[论文摘要]吐曼河是喀什典型的泉水河,是喀什市唯一一条蜿蜒穿城而过的河流,具有供水、排水、景观、防洪等多重功能。进一步做好吐曼河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吐曼河维吾尔语意译为“雾河”。地处东经75°30′—76°15′,北纬39°25′-39°36′之间。是塔里木河流域喀什噶尔水系克孜河北边支流之一。发源于疏附县木什乡明尧勒村,是一条典型的泉水河,河源在疏附县木什乡明尧勒村,沿河经过疏附县、喀什市,河流末端汇集在红旗水库,全长77.6km,集水面积487km2,多年平均径流量1.26×108m3,流量常年稳定在3~5m3/s,控制灌溉面积23万亩。担负着沿河两岸工农业生产和部分居民生活用水的职责,具有供水、排水、景观、防洪等多重功能。
一、吐曼河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的必要性
吐曼河蜿蜒曲折,水流缓慢,两岸多自然生长的植被,原生态环境良好,两岸分布着两阶级地及宽窄不等的漫滩,阶地陡峭,河床低洼。吐曼河由于受地理位置、地质结构、气候的自然环境的影响,自然污染严重,硫酸盐、总硬度、矿化度等天然水化学指标本底值较高,且随着流程的延长逐渐变大,到下游红旗水库时各项水化学指标已远远超过农田灌溉水质标准,已不能满足农业灌溉的要求
(一)从城市发展角度
喀什市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是新疆重要的旅游城市。1996年以来每年接待海内外游客达25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成为国民经济一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此良好的城市形象对带动旅游业的开发和吸引更多的外资促进喀什市的经济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喀什地区本身的自然生态环境恶劣,生态环境脆弱,而城市发展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更重。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和加快,城市居民对自己的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城市绿化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最佳的手段,受到普遍的重视。吐曼河穿城而过,其生态环境的改善,将大大提高城市环境的质量,为喀什市城区建立良好的绿色生态环境空间创造条件,吐曼河沿岸历史文化景观丰富,两岸旅游业开发可为喀什的旅游业带来更大的发展机遇。
(二)从城市生态环境角度
吐曼河属泉水河,流经喀什城区长达20公里,在喀什市的发展过程中曾起到过举足轻重的作用,并成为喀什市的“母亲河”,是南疆少有的穿城河之一。随着喀什市城市工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吐曼河遭到很大程度的污染,部分河段污染较严重,沿河两岸垃圾成堆、道路破旧,建筑物陈旧破损,严重影响了喀什市各族人民生存居住环境。吐曼河已经成为自治区污染最为严重的河流之一,并且由于吐曼河是跨市县的河流,下游疏附县两个乡及伽师县的广大人民群众由于条件艰苦,一直将受到严重污染的吐曼河河水作为饮用水源,已经严重影响了下游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所以,吐曼河的环境整治是非常迫切的,也是非常必要的。
(三)从环境的影响角度
严格意义上说,水系承担着蓄积雨洪、分流下渗调节行洪、增补地下水资源、提高水蒸发量、缓解热岛效应等方面的功能,但随着吐曼河污染的日益严重,这些功能都不可挽回的衰退了。滥采地下水,改变了城郊湿地的生态功能,影响了湿地的生态效用。一块湿地的价值比相同面积的海洋高58倍,而湿地的功能被改变,将带来灭顶之灾,造成水生态和物种的衰退。无节制地抽取城市地下水,不仅使昔日的湿地迅速变成干涸的荒漠,而且也造成了大面积的地层沉陷,因此吐曼河的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已经迫在眉睫。
(四)从生态景观角度
良好的城市自然生态环境系统是城市居民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基础,是城市的“绿肺”,也是特色景观,在环境中尤为重要。吐曼河改造完成后,喀什市的绿化覆盖率将提高四个百分点,因此,吐曼河的环境整治是改善喀什市城市环境最佳措施之一。
二、吐曼河生态环境现状
吐曼河的上游、下游均地处干旱区,荒地植被稀疏,生态脆弱,水土流失严重,水土流失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受自然因素影响而造成土地风蚀、沙化及汛期对土壤的冲刷。
三、生态环境污染原因分析
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原因。
(一)自然因素
干旱的地理环境特征决定了吐曼河各类自然生态系统的生物量低、系统结构简单、协调性差、易遭受破坏并难以恢复,表现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特征。
(二)人为因素
1.认识问题。对干旱区生态环境脆弱性和恢复再建的困难性认识不足,在长期拓展绿洲的进程中,缺乏对山区生态系统保护、恢复重要性的认识,更忽视了对荒漠生态系统的保护。
2.流域规划滞后,水资源开发利用不当。长期以来,由于财力支持不足,流域规划滞后,跨区河流用水分配缺乏科学、法定的依据,不仅给水行政管理造成困难,在河流两岸上随意扔垃圾及排放生活污水,造成下游水环境状况恶化。
3.人口增长速度较快,为满足人类需求、生存和经济活动,不断拓展绿洲、新辟或扩大绿洲的同时也改变着水资源的时空分布,加剧了下游区域和局部的生态环境恶化。
4.经济实力不足,对历史遗留的生态环境问题和资源开发中引发新的生态退化治理不力。
四、对策和措施
(一)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环境意识
环境保护已成为全社会的热点,但社会对环境的意识却十分薄弱,尤其是生态问题,应继续加大宣教力度,通过提高政府的生态环境意识,促进政府在形成信息过程中采取科学决策,全面地推动经济的发展、环境的改善和社会的进步。
(二)加强领导,认真做好规划的组织实施工作
各级政府要有高度的历史责任感,把生态环境建设作为一件大事,列入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采取有效措施,保证规划目标的实现。
要在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指导下,因地制宜地制定本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作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把生态环境建设与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建立生态环境建设目标责任制,把生态环境建设情况列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内容,定期检查,向社会公布。
生态环境建设是一项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跨世纪的综合性系统工程,由国家计委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全国生态环境建设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加强领导,协调行动。
(三)加强法制建设,依法保护和治理生态环境
要广泛深入地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法律,加快制定生态环境相关法律法规,不断提高全民的法制观念,形成全社会自觉保护环境、美化环境的强大舆论。
逐步建立健全以若干法律为基础、各种行政法规相配合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法制建设,依法保护和治理生态环境严格执法,强化法律监督,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行为。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在研究制定经济发展规划时,要统筹考虑生态环境建设;在经济开发和项目建设时,严格执行生态环境有关法律法规,在项目设计中充分考虑对周围生态环境的影响,并提出相应评估报告,安排相应的建设内容;工程验收时,要同时检查生态环境措施的落实情况。严格控制在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开垦土地,不允许以任何借口毁坏林地、草地,污染水资源,浪费土地,违法者要追究责任。
【关键词】水库;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
引言
水库是人类改造自然的产物。人类在陆地上利用现有或筑坝的方式,阻挡水源而形成的集水面积。水库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水体与底质,它们同时也是水库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库生态系统不仅包括水体与底质,还与水库周围大环境下的气候、生物的多样性、人类生产活动息息相关。目前,水库的治理与保护形势日益严峻,如何在新时期下有效保护水库环境生态系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以汾河为例,首先对影响我国水库生态系统的原因进行分析,然后找出解决办法,为新时期水库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略尽绵薄之力。
1、水库环境生态治理与保护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1.1水土流失严重
目前。水库上游的植被遭到大面积破坏,水土流失严重。水质的流动带来大量流沙,造成水库底部淤泥大量沉淀,水库面积日益缩减。以汾河为例:汾河水库是黄河第二大支流,只从1961年投入使用,因为上游植被的破坏,水土流失严重,使汾河的有效蓄水量大面积缩减。具有关部门统计,使用40年,该水库淤泥面积达到惊人的3.71亿立方米,已占水库总体蓄水量的一半以上。
1.2水质恶化、生物多样性锐减
目前,我国水库水质富氧化日益严重。2008年爆发的“太湖蓝藻事件”已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水库周围污染源日益增多,来自居民生活污水的排放,工业废水的倾倒,重金属、农药、化学物质的污染,已远远超过了水库的自净能力。一些富养物质、病原微生物进入水域,严重扰乱了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引发日益严重的水质性缺水。同时,由于水质改变,大量土著生物灭绝,已经破换了正常的食物链,造成生物多样性急剧锐减。
1.3生态平衡遭受破坏
受大自然的约束,水库在汛期和非汛期水位变化是很大的。在非汛期,水库水位的降低将会使大量河床外露,这些河床有很多最终被开垦为农田,这种不科学的作法导致湿地面积的缩减,严重影响了流域的生态平衡。再者,潮涨潮落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珍贵礼物,人为的改变环境,将使物种结构像单一化方向发展,一些珍稀水生物种和敏感植被的消失,将严重破坏区域的生态平衡。
2、水库环境生态治理与保护策略
2.1科学规划治理目标
“十一五”期间,水源治理与保护是水利工作的重点。有关部门应借有利条件,科学合理的规划水库的治理和保护目标,加大水库保护和治理工作。在制定规划体系时应充分考虑以下内容:①对水库周边的生态系统加大整治力度,植树造林,有计划有目标的加大水库周边和上游植被的覆盖面积②加大对水库周边现有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划定禁渔期、禁伐区、禁猎区,实行休养生息政策,逐步恢复水库周围脆弱的生态系统。③迁移水库周围移民,让自然生态系统自我修复,使水库周围湿地面积逐步扩大。④加大水库周围污染物治理力度,逐步提高向水体排放污染物代价,运用经济杠杆调节向水体排放污染物数量。⑤大力开展自然资源开发和水体影响论证项目。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合理布局,对水体有影响的项目应进行保护性开采,对杀鸡取卵式、掠夺式开采要动用公权力的力量,坚决停止。⑥调整产业结构。对于那些耗水量大、污染严重的项目,尽量远离库区,同时还要做好污水处理工作。
2.2建设生物缓冲带
所谓生物缓冲带指,在水库周边建设中,规划和种植一定面积的绿色植物,利用植物根茎加固堤坝。减少汛期洪水对堤坝的冲击,阻挡岸边垃圾、泥沙直接进入水库,使其充分发挥阻挡污染物的功能。该技术的发展与运用,对水库环境生态的治理与保护是非常具有实用性的。它不仅发挥良好的环境效益,而且对丰富生物的多样性,提高堤坝的美观程度发挥着巨大作用。该技术对植物的选择有非常严格的要求。要充分考虑当地的气候条件和植物本身的成活率。这说明在生物缓冲带的建设中,不仅要考虑生态系统,还要考虑经济和美观效果。
2.3发展生态河堤技术
世界性的环境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反思。很多发达国家在水库的建设和改造中大力推行生态河堤技术。所谓生态河堤技术指,在水库堤坝的建造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周围的生态环境和自然地貌,更要模仿自然状态下的水库堤坝,建造一条符合生物生长的高仿自然堤坝。可以看出,生态河堤技术相较生物缓冲带技术,对工程建设者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国在这一技术的发展上尚处于起步阶段,各项工作还有待改进。这要求工程的设计者和建设者们,努力学习外国先进经验,使该技术在我国早日得到蓬勃发展。
同时,在河堤的建设过程中,应加大对水源地的保护,防止建筑材料进入库区,造成水质的破坏。在库区周边应加强宣传和教育,让人民群众了解破坏水土的责任,所承担的义务。在水源地周围悬挂明显环保标志,在水库周边地区大力推广沼气等清洁能源,减少人为对库区的破坏。
1.土地整理过程中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鉴于我国土地整体仍旧处于初级阶段的情况,我们仍以提高土地产出率为主要目的,虽然大多数的整理项目是为了增加耕地而积,维持耕地总量的平衡,但是已经开始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予以了一定程度的关注,已经开始大面积背造防护林,这对于生态环境的恶化起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作用。
1.1 单一作物破坏了生态平衡
大规模进行土地平整,虽然大幅度增加了耕地面积,并且实现了垦殖率的提升,但是这一过程也导致了原生、次生自然植被大规模减少和退化。农作物过于单一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在这种情况下一旦发生大规模病虫害,很容易导致受灾区域的急剧扩大,此外单一作物还会减少野生动植物资源的生存空间。
1.2 对水资源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由于大量耕地的开垦,需要新建农田水利工程,虽然会增加粮食产出,但是水资源的需求量也大幅度攀升,这就会改变地表水系的网络结构,会对水环境产生不利的影响。此外,由于需要大量修建道路和水渠,虽然减少了除草和维护渠道等工作内容,但是却会影响涵养水源,易造成洪水寅宣泄。部分地区由于梯田建设不当,导致土壤过分侵蚀,很容易阻碍流域水源的补给过程。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水资源总量原本就不充足,特别是随着耕地面积的急剧增长,对水资源的需求急剧攀升,造成了巨大的压力,这样的开垦工作不仅会延缓农业经济的发展,主要会造成水土流失问题的加剧,破坏原本已经非常脆弱的生态环境,带来生态环境恶化后果,例如沙尘频繁发生。
1.3 分析评价论证不足
在进行土地整理项目规划和专项规划设计时要对土地整理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全方位的研究和论证,并且由于我国现缺少一套完整可行的生态绩效评价体系,因此说土地生态环境评估工作很难落到实处。特別是部分工作人员为了保证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过分追求土地整理数量,却对土地整理的质量以及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缺乏足够的关注。
1.4 生态系统结构趋于简化
在进行农田灌溉及排水渠道的修筑时,为了减少项目投资,并且为了提高设施的耐用度,经常将沟渠建成直线形状。特别是在部分经济发达地区为了追求土地整理的品味与结构,大量铺设混凝土沟渠和路面。这样不仅无法涵养水源,还加速了地表水土流失,并且还无法寄养水中生物,无法发挥水生物的自净能力。此外,由于非灌溉期间水渠内不存水,更是恶化了沟渠附近的水环境。
2.土地整理过程中的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2.1 建立、确定评价指标
在进行土地整理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进行科学的生态环境管理,建立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评价体系。建立评价体系的核心就是明确评价指标,这样不仅可以对生态环境监控指标进行量化,将土地整理对环境的影响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此外还要通过恰当的经济、行政和法律措施来提高土地整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作用。
2.2 处理好“质”与“量”的关系
为了实现土地利用率的充分提高以及土地结构的优化,我们应采取多项有效措施,来协调、缓解人与地的矛盾。这样才能够在提高土地利用率的同时,充分发挥土地的生产能力,并且实现了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作为自然地产物,土地质量的提高必须遵循规律,充分考虑到各生态因素的平衡、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土地生态系统与其他环境系统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进采取适宜的生物和工程技术。
我们以新疆地区为例,作为典型的干旱气候,有充足的水资源才能够保证农业的发展,因此我们不能言目的进行开荒造田,应对水资源进行全面布局,以水为龙头,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进行农业土地整理工作,这样才能够在提高土地利用程度的同时,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2.3 保护生物多样性
通过大量的研究,已经发现能保持农业生态系统的非目标生物多样性,能够在促进养分循环、防止土壤流失、提髙土地产出量、保护土壤有益生物、减少环境污染等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鉴于人们在农业区域进行生产,因此就无法像建立自然保护区那样来保护生物多样性,因此说在少影响或者不影响农业生产力的前提下,我们必须加大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利用。
2.4 实施景观生态规划
地球表面土壤、气候、生物以及地貌构成了地表景观。因此在土地整理的过程中,我们不能仅将目光放在土地调整、改造方面,还要对土地按照景观生态学的相关理论进行综合规划。例如:将田间两边的灌木林和防护林为单独的林块提供通道,在小溪和池塘边种植树木降低水温等。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