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创新创业的社会价值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创业社团 核心价值观 经营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8-0012-0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关键在于将“三个倡导”落到实处,关键在于将“三个倡导”融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学生创业社团作为一个活力性学生群众组织,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的作用值得关注与思考。高职院校需要依托创业社团平台,增强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实效,培养其“三个倡导”意识,服务于社会,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一、创业社团管理的定义
创业社团是指学生为了利用学校和社会资源,捕捉和利用机会创造出产品或服务或成果的一个群众性学生组织。这根植于社团的定义,社团是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人相聚而成的互益组织。对于发挥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来说,创业社团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丰富了他们的大学生活,帮助他们与学校和社会沟通,学会自我完善、自我管理和自我规划。
社团管理是为维护合法权益,对社团进行有系统有组织有目标的管理。创业社团管理除与社团管理有共通之处外,还有其特殊性。创业社团管理还包括全面、科学、有效地管理创业过程,并合理地规避或化解创业风险,这是因为成功的创业离不开对创业过程科学、有效的管理和健全的管理机制。
二、创业社团在发展管理中产生的问题
(一)松懈的制度管理
我国经济学家吴敬琏认为:“制度重于技术”,制度管理是指企业在管理思想、管理组织、管理人才、管理方法、管理手段等方面的制度安排。我们的社团制度是指在社团宗旨、组织机构、社员管理、活动管理方面制定的一系列制度。常州大学城高职院校创业社团基本上是2008年江苏省启动大学生创业计划之后大力发展而来的,创业制度的建立借鉴了甚至直接复制照抄了很多其他现有学生社团的制度,但是创业社团有其特殊的活动对象、运用的劳动设备也大不相同,这就造成在后期管理和考核的时候现有的制度很难实施操作,更有很多社员根本不知道本创业社团制度究竟是什么,使得制度管理流于表面。
(二)松弛的人际关系管理
人际关系管理将人看作是有着自身权利的有价值的组织资源,它认为人的需要很重要,人的努力、动机以及绩效表现受其同伴和整个团队关系的影响。创业社团的社员们来自于各个系、各个专业和各个班级,每个社员参加社团的目的并不完全相同,大部分是因为共同的兴趣爱好,还有的是受到学校活动学分的刺激,另外一部分直接是因为老师的鼓励教育。当他们加入社团之后,如何使他们能留下来并对社团发展起到重要作用,这就是社团人际关系管理的问题了。创业社团因为其目的和宗旨的特殊性,招收的成员并不多,一旦社员流失,对社团本身是一个很大的打击。从实际来看,需要了解社员们参加社团的实际需求,针对这些需求采取相应的激励措施,从而使社团形成一个良好的氛围,但对于一些想要培养自己创业素质能力的学生来说,有时候会对已有创业项目产生怀疑或者是在参与过程中感觉自己更像是企业的员工,缺乏主人翁精神。对于那些想获得活动学分的学生来说,参加创业社团或者是参加其他类社团并无太大区别,因而对创业活动采取一种冷漠的态度。到大二的时候,创业社团的老成员往往80%都选择了退出,这对社团的发展不可谓一大打击。因此,社团负责人对社员们很多不积极的行为采取了一种松懈的态度,避免采用强硬措施以免导致社团人数的降低。
(三)松散的经营管理
经营管理(Operating and Management)原先是一个企业管理词汇,我们用于创业社团指的是在社团里面,顺利开展各项与创业相关的活动并让社团生存、发展壮大起来的各类管理经营活动。经营是处理所有创业创意活动,管理是一种有效的执行力,始终贯穿经营的始终。创业社团的核心就在于创业,创业是一个广泛的概念,我们学生社团的创业绝不局限于创造价值的活动,还有一切利于创业品质培养的活动,比如说各种技能类比赛、公益类服务活动、社会实践活动、职业规划类比赛等等活动。如果创业社团仅仅限定于学生在校期间的创业活动,那么这种创业是有限的,并且难于扩大,那么经营管理就会变得十分松散,因为一旦创业项目固定下来后,流程式的操作的方案使得所需人数大大变少,这就使得社团很多人无处可去,得不到锻炼机会,当遇到社团集会的时候,这部分非核心同学自然不愿意参加。
三、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的创业社团管理探析
(一)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原则
美国管理学家汤姆彼得斯曾说:“一个伟大的组织能够长期生存下来,最主要的条件并非结构、形式和管理技能,而是我们称之为信念的那种精神力量以及信念对组织全体成员所具有的感召力”。这种信念在当前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科学的核心价值观引导我们创业社团的行动,规范我们的行为,对制度管理机制、人际关系管理和经营管理机制做出判断和调整,构建正确的实践行为,能对创业社团发展本身起到推动作用。在我们学生所有的价值观体系中,核心价值观处于深层,对其他价值观处于支配地位,起到无意识或者有意识的影响作用。创业社团核心价值观的确立需要受到大部分成员的认可,需要有时间的沉淀和积累,而一旦确立,就会对组织成员产生深刻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倡导”分别从国家、社会、个人层面塑造了时代精神气质,三个层面内容虽有所区别,但从根本上总目标一致,具有普适性和实用性的特点,针对创业社团本身来说,这是践行的根本前提,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原则,才能保证自身生存和发展壮大。
(二)采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机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高校要落到实处,必须要建立一个完善的教育机制,落实到日常教育管理的各个环节当中,创业社团作为一个活跃的学生组织,绝不能忽视这个阵地。创业社团发展壮大,提升大学生的各种素质,利于核心价值观教育落到实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注重以人为本,注重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对创业社团来说,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和组织建设,制度建设是价值观的具体反应,需要具有可操作性和实用性;组织建设是价值观的具体体现,人际关系管理和经营管理都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对社员来说是最为直接的体验和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决不能停留在口头或是标语上,只有落实到制度建设和组织建设上,才能让创业社团的具体管理和发展有依据、有规范。
(三)优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环境
创业社团活动的展开有其特定的环境,我国的创业教育体系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末,2008年后江苏各地相继推出扶持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高校创业社团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可见社会环境和学校环境对创业社团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原先的学生草根创业比较多,而创业社团则是在学校和系部扶持下发展起来,在资金、场地、项目上的优势比较突出。创业社团的发展,绝不能忽视社会环境,包括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对学校教育所起的重要作用。加强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对整个社会倡导良好的道德风气至关重要,党和政府需要严格执法,严肃社会文明民主的社会秩序,引导主流的正面的价值观。举例来说,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之下,人们思想多元化,当传统与现代、本土与西方思想碰撞的时候,我们的道德标准很容易受到挑战,那些积极的、先进的文化观念是有利于我们发展的,必然要加大引导力度。人的成长离不开社会,良好的社会环境也是创业社团管理的必备条件。
参考文献:
[1]黄阿火,许志铭,林文麟.浅谈高校学生组织核心价值观的建构[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6).
[2]梁巧转,赵文红.创业管理(第2版)[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3).
[3]查克・威廉姆斯(美).管理学(原书第2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1).
关键词:公益创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口号的提出,全国的创新创业工作迎来了崭新的局面。在高校教育中,将公益创业教育融入思想政治课堂已经成为一种新趋势。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单纯的掌握熟练技能或者将思想政治知识脱离实际都将逐渐被社会淘汰。只有将两者进行有效的融合,克服单一方面的缺陷,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培训,才能提供优质的人才,为社会所需。这就需要进一步进行有关研究,找到两者的切合点,促进二者相融合。
一、相关概念的引入
1.公益创业:“公益创业”,又可称之为社会创业,其含义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进行理解。首先,广义上的“公益创业”指的是运用创新的方式来解决社会上存在的主要问题,使用传统的商业手段来实现社会价值而不是个人价值。而狭义的“公益创业”则主要是指一些非营利组织应用商业机制和市场竞争来达到营利的目的,也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创办非营利组织。所以,公益创业属于一种较高层次的创业形式,它与传统的创业思维和模式不同,是将实现社会价值进行了着重考虑,而不再是单纯地考虑个人利益。所以,当前高校所宣扬的“公益创业教育”从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是一种社会责任感和价值观的教育,旨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2.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指教育者在对思想品德的发展和形成过程中以及对发展规律有一定程度的认识和了解的基础上,采用引导、启发等方式将这些过程和规律传授给受教育者,以纠正他们的错误思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但是,从当前社会发展的形势方面来看,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已不再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将思想政治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机结合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3.公益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既具有相同点,又有不同之处。首先,从教育目标来看,二者都是为了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从教育内容来看,创业教育本身侧重于一种对于人才的全面培养,既包括生理方面,也包括心理方面,主要涉及人才的健康教育、价值观教育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养成等方面内容。可见,二者的教育内容有重合的部分。从教育形式上考虑,传统的理论灌输已经不再符合时代的需要,二者都在不断尝试新的教育形式,将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效的统一是他们共同的追求。将二者进行有机融合既能够克服其单一内容的局限性,又能为社会提供优质的复合型人才,符合社会的需要。
二、将公益创业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1.创新授课形式。更新课堂教育形式是将公益创业教育融入思想政治课堂最直接的方式。我国传统的教育方式主要是通过教育者单方面的传授,大多数采用照本宣读的方式,受教育者在这种模式下处于一种相对被动的地位,很难对相关知识形成一个系统的理解和认识,或者说,在教育者传授知识与知识被完全接受之间需要较长的时间。创业教育本身注重实践教育,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加侧重理论知识的传递。将二者进行有机的融合,在课堂上采用小组展示,分享学习成果,情景模拟等方式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通过反馈效果不断完善教学模式,逐渐形成一种新的教学形式。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适应当前教育发展的需要,有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2.更新教育观念。教育的目的不单单在于知识的单方面传授,而是更加注重知识传递的效果,即教育者将知识传授给受教育者,受教育者是否能够对知识有更加深入的了解,或者,是否能够将所学知识合理地运用到实践之中。从这一方面来看,公益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互为动力,一方面,进行公益创业首先需要掌握相关的思想政治知识,因此创业者在创业之前就会先学习一些思想政治知识,此时思想政治教育自然成为了公益创业教育的动力;另一方面,实现更好的创业与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是分不开的,学习思想政治教育来弥补自己的不足,纠正错误思想,这时公益创业教育自然而然地就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动力了。3.创造文化氛围。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也有助有于正确价值观的培养。结合当前高校的实际情况和高校学生的特点,打造积极的创新创业文化,不断引导更多的学生进行自主创业,营造一种积极向上、富有创造力和活力的校园文化氛围。可以通过举办相关活动,比如:成功创业人士讲座、创业模拟大赛、创业思想交流会等活动,以增强学生参与创业活动的热情。同时,还可以在学校开设创业文化长廊、创业梦交流群,鼓励各种新的创业思想进行充分碰撞。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文化氛围的形成,是要以正确的价值观为依托的,即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保证这种文化氛围能够传播正能量,而不是一时的校园跟风活动。
三、将公益创业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1.创新教育模式,培养复合型人才。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侧重于课堂上一对一的灌输,这种模式无疑与当今社会发展需要相违背。社会发展越来越需要在教学工作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外在知识的传递逐渐内化为学生自身的思想追求,以达到教育真正的目的。当前公益创业教育是涉及教学、理论、科研、实践等方面多位一体的教学系统,这使得教育模式不再单一化,而逐渐实现教学形式上的个性化和多样化,并以此进行针对性教学,以实现“教”与“学”的完美结合。在这一过程中,将公益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有机结合,是符合时代潮流的一种尝试,也是一种教学大趋势。通过学习,学生可以在学习中逐渐认识到自己与社会的关系,以达到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的目的。所以说,在这种模式下成长起来的一批学生会拥有一些其他人所不具备的思想和技能,这正是当今社会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2.响应政策号召,创造社会价值。公益创业教育和思想符合国家教育发展的战略要求,也是切实推行“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方面。就业难问题一直是近些年存在的重要问题,除了竞争激烈、相关人才市场饱和等外在原因外,学生自身的原因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这就需要学生在学校能够学习到有针对性的教育,加强自身与社会的适应性,才不至于被社会淘汰。党的十报告强调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要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风潮。“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也是现在国家提出的主要政策。所以,在政策的指引下,高校在教育方面要紧紧抓住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这两方面内容,并将二者进行有机结合,在思想上和行动上进行有效教育。帮助学生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自己的头脑,运用创新创业思维引领风潮,在激烈竞争的社会中不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3.营造创业氛围,完善校园文化。在当今网络时代的引领下,大学生的思维和眼界开始变得开阔,很多以前认为是天马行空的想法都可以在信息化和数字化时代的帮助下得以实现。所以,网络时代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了重要的外部平台。但是,当前,学生的生活和学部分还需要在学校进行,学校文化会对学生的思维和实践产生重要的影响。通过将公益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有机融合,在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下,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理论到实践、从虚拟到现实,逐步实现教学的真正意义。在这种思想指引下,学校自然会成为学生实现创业梦的起点,各种创新创业的思想在校园内通过各种形式汇聚在一起,这必将营造一个更加良好的校园氛围,也能够使校园文化得以逐步完善。
参考文献:
[1]赵春华.创业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内容和载体[J].教育探索,2008,3(4).
[2]孙颖.试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创业教育的结合[J].科教文汇,2013(8).
[3]王刚,周希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创业教育的方法与途径[J].中国成人教育,2010(8).
(1.安徽财经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2.安徽财经大学 会计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
摘 要:基于合法性和环境视角,探讨了不同战略导向与新创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提出创业导向和市场导向分别在合法性的中介效应下对新创企业绩效具有积极作用,即创业导向、市场导向对新创企业绩效产生显著正作用,创业导向、市场导向对合法性产生显著正作用,合法性对新创企业绩效产生显著正作用.此外,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揭示了创业导向和市场导向之间的联系,进而构建了战略导向与新创企业绩效研究模型,为后续实证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战略导向;合法性;新创企业绩效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4-0142-03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推进与发展,创业已成为越来越多人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重要途径.相比日本、泰国、印度等其他亚洲发展中国家来说,我国创业势头发展迅猛.然而,在十分活跃的创业浪潮背后隐藏的却是不尽人意的新创企业高死亡率,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呢?有些学者用“战略—行为—绩效”这一框架回答了这一问题,指出不恰当的战略导向可能是背后的“刽子手”.本文也正是从这一框架出发,探讨了创业导向和市场导向在合法性中介效应下对新创企业绩效的作用.
本文认为,现有研究主要从战略导向的单一构念揭示新创企业生存与成长,忽视了不同战略导向组合的混合作用以及它们相互之间的联系.事实上,创业导向和市场导向都有各自的不足,片面追求创业导向容易陷入“技术缺陷”,市场导向极易被模仿,往往产生短期绩效.此外,现有研究者也很少考虑合法性与新创企业的关系.基于此,本文将创业导向、市场导向、合法性、新创企业绩效这四个看似不同却紧密联系的概念融入一个分析框架中,为打开战略导向与新创企业成长间合法化黑箱作进一步地有用尝试.
1 理论背景
1.1 战略导向
目前,战略导向已经受到了来自创业学、营销学、战略管理学等学科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总体来看,战略导向内涵主要有两种倾向,一种是文化观持有者认为战略导向是组织系统与外界系互动中影响特定策略的价值观念;另一种是行为观持有者则认为战略导向是确保企业活动实现企业绩效目标的相应行为,是在新产品开发过程中企业创新的一组活动.可见,战略导向不仅被视为整个企业的战略方向,还被外显为达成企业效果的高效率行为.因此,企业整个组织运营中要时刻关注自身的战略姿态.
至于战略导向的构念,现有研究者关注比较多的是创业导向、市场导向、网络导向、技术导向等,他们大多对某一种导向研究,多导向组合研究相对较少.Hakala(2011)[1]在研读1987~2010年发表的关于多导向组合研究的67篇文献的基础上,发现“创业导向+市场导向”这一导向组合比较被理论界所推崇.因此,本文集创业导向、市场导向两战略导向组合去探究“战略导向—新创企业绩效”这一“黑箱”.
1.1.1 创业导向
不难发现,创业导向实际上是整合自身资源和能力,把握潜在商业机会并由此创建新企业确保新创企业生存及成长的长期发展战略,正如李雪灵等(2010)[2]评价创业导向是一种能前瞻性地影响企业可持续竞争力构建的战略导向.关于创业导向的构度划分,目前公认的是“三维度”划分,即创新性、先动性和风险承担性(Miller,1983)[3].其中,创新性是创业导向的核心元素,反映了企业致力于新产品、新服务、新技术、新观念的态度与意愿;先动性是指企业先于竞争者的发现并利用机会、研发新产品、更新新技术、抢占新市场的倾向与能力;风险承担性则是出于创新性和先动性需要,心甘情愿承担借债或投入大量资源的风险.
1.1.2 市场导向
Narver & Slater(1990)[4]认为,市场导向是一种能更有效率地为顾客创造价值而激发行动的组织文化,它可以具体细化为五维度:长期目标、利润导向、竞争者导向、顾客导向、和跨部门协调.其中,长期目标是指企业以长期目标为决策准则,而不追求急功近利;利润导向反映了企业对各部门的绩效管理以利润为导向;竞争者导向是指时刻追踪竞争者的动态并作出反应;顾客导向指既关注现有顾客的独特价值,又注重创造潜在顾客的需求;跨部门协调是指针对顾客与竞争者信息,在各个部门进行资源的协调与整合.
1.1.3 新创企业绩效
新创企业是指处于创业期的企业,一般要经历孕育期、婴儿期、学步期和青春期,由于新创企业有“新”和“小”的先天劣势,其成长重要性往往大于获利性.张玉利,李乾文(2009)[5]在研究创业导向与组织互动的关系中,对组织绩效的测量使用了销售收入增长率、市场占有率、税前利润增长率.其中,销售收入增长率、市场占有率属于成长性指标;税前利润率属于获利性指标.因此,本文也采用成长性绩效和获利性绩效来描述新创企业绩效.
1.1.4 合法性
合法性是政治科学和制度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企业合法性是指在由社会形成的信念、价值和规范体系中,企业的行为被认为是合适的、恰当的和可取的知觉或假定(Suchman,1995)[6].另外,合法化是合法性的另一种同义表达,只是合法化更强调动态地获取合法性的过程.关于合法性的分类,被学术界普遍接受的是合法性由规制合法性、规范合法性和认知合法性构成.其中,规制合法性是指企业必须遵守相关的政策、法律规章及各种行业标准等;规范合法性反映了企业不能与社会价值观及道德规范相冲突;认知合法性强调企业活动、产品及服务被人们理解和接受.
2 研究命题
2.1 战略导向与新创企业绩效的关系
大多数学者研究表明,创业导向对企业的绩效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创新性是企业取得良好绩效的关键因素;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创业者的先动性对新创企业的生存与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Miller,1983)[3];新创企业的成长必然面临着相当的经济风险、技术风险和环境风险(Frishammar,2007).然而,有一些学者研究发现创业导向在短期内不会对新创企业绩效产生显著正作用,而是要经历一个长期的作用过程(Zahra & Covin,1995).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命题:
P1a 创业导向对新创企业绩效产生显著正作用.
市场导向是现代营销管理的核心之一,市场导向与企业绩效之间是正相关关系(Cano,etal,2004).顾客导向的企业比竞争对手能更好的满足顾客需求,使得顾客容易与其建立和维持信任契约关系,从而改善企业的获利性指标和成长性指标;竞争者导向注重快速准确对竞争情报做出反应,有助于企业保持长期的竞争优势地位,进而达到获利和成长指标;跨部门协调使得顾客需求和竞争情报迅速在各相关部门共享,采用集体行动应对以实现企业综合绩效.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命题:
P1b 市场导向对新创企业绩效产生显著正作用.
2.2 不同战略导向之间的关系
朱秀梅等(2012)[7]以往有研究大多聚焦于某一种特定的战略导向,研究不同战略导向间的关系的文献还相对较少.创业导向、市场导向并不只是简单的平行关系,而是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特别表现在对企业绩效的作用机制上.Matsuno等验证了创业导向并不直接影响新产品绩效,但却可以通过市场导向间接提升市场占有率、新产品销售率等.蒋峦等(2010)通过对珠三角地区354家企业进行研究表明,市场导向在创业导向与企业绩效关系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命题:
P2 创业导向积极影响市场导向.
2.3 战略导向与合法性的关系
有学者认为创业和创新活动往往与认知合法性相悖.然而,在创业与合法性相矛盾的事实下仍有部分新创企业顺利生存下去,这恰恰也证明了创业导向能积极影响合法性获得过程,即合法化.正是这一悖论的存在,创业者在强创业导向驱使下积极采取合法性策略,获得规制合法性、规范合法性、认知合法性,实现生存与成长.正如Hargadon & Douglas(2001)[8]以爱迪生电灯市场化为案例讨论得出,当创新活动遭遇现有制度时应该采取稳健化设计来赢得合法性.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命题:
P3a 创业导向对合法性产生显著正作用.
新创企业在生存与成长中存在合法性门槛,获得顾客认知合法性无疑会有助于它们跨过此门槛.相对于已有企业,新创企业在顾客眼里往往有着高不确定性,更需要通过顾客导向来与顾客互动,理解顾客真正需求与期望,进而提高顾客对其的接受和认可.顾客认知合法性会促进上下游企业、政府、投资者等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性水平.同时,高竞争导向的新创企业往往会更理性地采取不会引起竞争对手激烈对抗的竞争行为,进而给予顾客更多的资源投入和价值承诺,提高认知合法性(杜运周等,2012)[9].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命题:
P3b 市场导向对合法性产生显著正作用.
2.4 合法性与新创企业绩效关系
缺少合法性是新创企业低存活率的主要原因之一,即创业者没有取得关键利益相关者的信任和既有制度的认可.有研究表明,合法性能保障新创企业的生存,对新创企业的成长也有很大的积极作用.邹国庆等(2010)[10]通过构建组织间关系与绩效模型,验证了合法性对企业绩效有正面影响.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命题:
P4 合法性对新创企业绩效产生显著正作用.
综上,新创企业正是因为存在合法性门槛和资源有限,才使得其生存与成长得不到保证.因此,通过采取恰当的战略导向,取得规制合法性、规范合法性、认知合法性,对新创企业绩效尤为重要.具体来说,新创企业通过创业导向和市场导向促进了利益相关者的规范合法性和认知合法性,进而促进了新创企业成长.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命题:
P5a 合法性在创业导向与新创企业绩效间起中介作用.
P5b 合法性在市场导向与新创企业绩效间起中介作用.
3 模型构建及研究展望
综上,本文的研究模型如图1所示.其中创业导向和市场导向之间,既各自独立作用于新创企业又相互作用于新创企业绩效,即它们不仅对企业绩效起直接作用,并且两两共同正向影响于新企业绩效.此外,创业导向和市场导向与新创企业绩效的关系还受到合法性的中介影响.
本文初步探讨并揭示了“战略导向——新创企业绩效”的研究框架,不足之处在于缺少中国情境下实证检验二者之间的关系.同时,现有研究大多强调战略导向和合法性的正面意义,忽略了其过度的战略导向和合法性带来的诸如成本等消极后果,探究过度的战略导向和合法性对企业绩效的作用过程也是未来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Hakala,H. Strategic Orientations in Management Literature: Three Approaches to Understanding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Market, Technology, Entrepreneurial and Learning Orientations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Reviews, 2011,13,199-217.
〔2〕李雪灵,马文杰,姚一玮.转型经济背景下的创业研究现状剖析与研究体系构建[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0(33):1-11.
〔3〕Miller, D. The Correlates of Entrepreneurship In Three Types of Firms [J]. Management science, 1983(29):770-791.
〔4〕Narver J.C., and Slater S.F. The Effect of a Market Orientation on Business Profitability [J]. Journal of Marketing,1990,5(10):20-35.
〔5〕张玉利,李乾文.公司创业导向、双元能力与组织绩效[J].管理科学学报,2009,12(l):137-152.
〔6〕Suchman. Managing Legitimacy: Strategic and Institutional Approaches [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5,20(3):571-610.
〔7〕朱秀梅,韩蓉,陈海涛.战略导向的构成及相互作用关系实证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2,30(8):1211 -1220.
〔8〕Andrew B. Hargadon, Yellowlees Douglas.When Innovations Meet Institutions: Edison and the Design of the Electric Light [J].Administrative of Science Quarterly, 2001(46):476-501.
【关键词】众创空间 政府 高校 企业
【中图分类号】F420 【文献标识码】A
众创空间是一个支持创新和创业的政策概念。形态上,众创空间就是以开放的形式服务于有兴趣、有能力创新的人员,为创客提供知识信息共享平台,提供实现创意、创新和创业所需要的物质条件以及专业化的服务。内涵上,众创空间是资源基础和知识体系相结合的系统,是高水平的专业化服务模式,是适应性的资源调配与共享机制,也是发挥个人潜能的综合载体。 众创空间建设对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和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众创空间的发展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21世纪以来,随着3D打印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快速风靡,国外的很多众创空间也得到了快速发展。2010年,我国首家众创空间――上海新车间成立。紧随其后,深圳柴火空间、杭州洋葱胶囊、北京创客空间和车库咖啡等相继成立,并且各有各的特点。在2014年9月,国务院总理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战略之后,我国众创空间的建设如火如荼地展开。2015年11月和2016年2月,我国科技部分别确定了136和362家国家级众创空间,各省也分别筹建了近百家众创空间。总体看,我国众创空间建设初见规模。
众创空间建设对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和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具有重要意义。但近期我国众创空间的建设凸显出另外的问题,就是盲目跟风建设,导致了许多众创空间的建设风格类似、定位趋同、服务模式相近。一方面,好的创业团队找不到能满足其需求的众创空间;另一方面,广大的众创空间又无法提供差异化服务。
2016年以来,我国众创空间的建设进入了新的调整期。笔者认为,众创空间的职能不仅是众创,而且包括众筹、众包和众扶(四众),同时也有成果转化和孵化科技型企业的职能。基于此,未来应当跳出众创空间层面,从政府、众创空间、高校、企业、创客五个层面,发展“五维一体”的众创空间,以期解决目前众创空间存在的系列问题。 政府应当推动建立定位导向的众创空间评价体系
众创空间的建设与作用发挥离不开政府的调控。当前我国众创空间的评价体系还存在一刀切的现象,对其评价多止步于投资、工位、创业团队等总量数据指标上,对于众创空间定位、行业背景、建设主体的关注不够。未来应建立众创空间多元化的评价指标体系。例如,对于注重产品开发制造类的众创空间,要评价其团队产品开发进度,新产品的潜在商业价值,实验室、研发设备的共享利用情况。对于文化创意、电商产业类的众创空间,评价内容应该注重对创业团队的服务情况,等等。
当前众创空间建设,基本有三种形式,一是政府出资直接建设;二是在政府资助下,由高校、科研院所等承建;三是由政府以项目、风投资金等形式,资助某些企业建设。综合看,政府投资、政府主导的众创空间占绝大多数,有时候会存在效率低下、运行不良等问题。因此,未来应鼓励股份制企业、天使投资、孵化器、科技园等主体参加众创空间的建设,综合运用建设主体的资源优势,为创业团队提供一站式的创业服务;还可以鼓励众创空间探索市场化运营的商业模式,在实现社会价值的同时实现商业价值。 众创空间要拓展开放性共享交流网络,创客要积极发挥自身能动性
众创空间要持续运行,必须拓展共享交流网络,首先是要扩大创客多样性,吸引不同知识背景的创客进入众创空间,建立更多的兴趣空间,设置更多的行业创业导向等。其次是要加大创客之间的交流,举办更多的形式各样的共享交流活动,切实扩大网络的共享性,使得共享交流网络节点之间的沟通更加流畅。最后是要汇聚更多的创新创业资源,使得创客和创业团队与外界的交流更加密切,让创客或创业团队获得更多企业管理运营支持、更多的项目展示机会、更广的融资渠道,等等。
众创空间要从增强创业服务能力方面入手,可以加大与高校、科研院所、投资机构、大型企业的合作,学习创新创业理论,引入专家导师,增强资本汇集,研究创新创业案例,借助外部力量,增强自身服务能力。众创空间还应引进专业化的高端人才,增强众创空间管理团队的服务能力,针对不同的创新创业模块,设置不同的岗位,比如研发服务岗、财务运作服务岗、市场拓展服务岗、企业管理服务岗等,分别对应不同的岗位引进专业性人才。
对于创客而言,首先,要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活动。要发挥自身能动性,积极地投入到创新创业活动中去。在众创空间中,就要遵守众创空间的管理制度,积极参与众创空间的教育培训工作,即时向众创空间反映自身的学习需求、培训收获。积极参与众创空间的推介、展示、路演平台,借助其平台优势把自己的创业项目推介出去。其次,创客要合理利用创新创业资源。众创空间中有许多公共资源,需要创客及创业团队对其合理利用,才能使得众创空间高效运转。比如针对先进设备的使用,创客必须掌握熟练的使用技术,以免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对于公共会议室或多功能厅的使用,应按照实际需要申请,不能过多占用资源。对于融资资源的使用,创业团队要切实加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提高产品的创新性,扩大市场份额,增加投资者的股权价值。 未来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和高校创办众创空间
对于一些有着优质的创业资源的大中型企业,鼓励其建立众创空间,不仅有利于产生较好的项目创意,而且也可以帮助企业形成一批思路活跃的创业团队,有助于企I活动延伸,达到创业团队与企业共赢的效果。企业创办众创空间,还有利于形成企业研发缓冲地带。在企业不能直接向创业团队收取高额费用,又不能快速地实现资金回流时,就需要拓展服务领域,发挥众创空间探索试错的功能,创新收费模式,减小资本回收期,不断创新商业模式,从而在兼顾一定的社会价值的前提下,实现企业的商业价值。
从高校角度看,众创空间有利于发挥高校智力资源优势。高校有强大的智力资源优势,包括先进的实验室、工程训练中心、资历丰富的研究人员,以及具有浓厚创新兴趣的本科生、研究生,高校在建设众创空间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要发挥高校老师在学生创业过程中的指导作用,就需要建立完善奖惩激励机制,让老师愿意帮助学生,甚至是亲自投入创新创业活动中去。要对具有创新兴趣和创新能力的学生开放实验室、工程训练中心等,提供学生创新创业的场所。高校要建立交叉培养模式,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助推其开展创新创业活动。要加强创新创业的带动作用,鼓励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大赛,只有在了解创新创业的整个过程之后,学生才有可能真正走向创业。此外,高校可以形成完备的创业教育体系。创业教育不仅是简单的理论知识的传授,而且是创业生态系统形成的过程。高校要形成从创客到创业者,从众创到众筹的一整套完整的创业教育体系,才能有效发挥自身优势。
(作者单位:河北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①宋刚、陈凯亮、张楠、唐蔷、朱慧:《Fab Lab创新模式及其启示》,《科学管理研究》,2008年第6期。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职业教育;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7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5-0171-01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新型国家”和“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策略。毫无疑问,大学生作为创业就业的主力军之一,对高校的人才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可以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能力,进一步落实国家措施。培养高校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是十分必要的。根据我国就业发展与人才需求,创新型国家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党的十七大报告也明确指出国家发展的策略就是培养国家需要的创新创业素质的高等人才。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创新与创业的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的意识与实践能力,因此大力培养创新创业人才能够有效地推动创新型国家的建设。
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可以有效地缓解就业压力。我国高校招生规模逐步扩大,大学生毕业生人数也逐渐增多,就业岗位并没有逐年递增,给大学生带来了很大的就业压力。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各高校切实开展各项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新创业的能力,鼓励大学生自己创业,能够有效地缓解就业压力,还能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也是学生自身素质发展的需要。高校的教育更趋向于个性化,以学生的需要为主体,学生在毕业岗位的选择上,也更加个性化。在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中,学生希望充分展现自己的才华,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因此,高校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育,能够拥有创新创业意识,学生可以在创业过程中,重复发挥自身的特点,规划符合自身个性的职业生涯,以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
对于高校,如何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显得尤为重要。首先,高校应该营造相关的校园文化。浓郁的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的精神发展动力,也是保证创新创业教育的外在保障。高校应该通过各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来强化创新创业精神。高校可以通过校广播、微信平台等媒体力量宣传国家关于创新创业的政策,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举措,积极宣传本校学生创新创业典型;高校可以开展各种学术讲座与报告,邀请创新创业方面成功的企业者,为学生们分享创新创业相关经验,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创业;高校应开展一系列创新创业学生活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让学生在学校模拟体验相关的创新创业项目,为日后走向创新创业阶段奠定基础。
课程体系建设中也应该侧重设立与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相关的课程,奠定相应的理论基础。从教材上借鉴国内外成果经验,选择适合本校师生的教材,激发学生对创新创业的兴趣。高校的课程设置普遍分为专业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可以把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纳入到不同的课程体系中,创建立体化课程。在学习相应的理论课程基础上,还可以开设更多的实践环节,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对成功案例进行分析,或者模拟开办属于自己的公司企业,熟悉相关的工作流程,突出专业特色,既锻炼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也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
高校教师在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上占据了主导地位。加强对师资的培养有利于高校培养高层次的创新创业人才。高校教师可以到和自身专业相关的企业等进行挂职锻炼,在实际的工作中积累经验,在课堂上可以和学生们一起分享;积极聘请成功的创业者来校合作,扩大师资队伍;定期对高校教师进行创新创业培训,鼓励教师走出去,进行学术交流和研究,积极探索创新创业实践,提高学生创新创业水平。
不同专业的学生要共同合作,而不仅仅是单一化地进行创新创业。每个企业需要不同专业知识、不同教育背景、不同成长经历的人才,在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中,可以鼓励不同专业的学生共同完成某个项目,也可以让不同年级的学生参与到其中,这既培养了学生创新创业的理念,也锻炼了学生的团队精神,而这恰恰是创新创业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因素之一,能够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
在这个激烈竞争的社会,生产力是第一要素,而创新创业的发展能够支撑生产力的内在核心要素之一,如何培养具有创新创业意识的人才成为关键所在,也是高校培养当代人才的首要任务,通过创新创业教育人才的培养,是可以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韩孟洁.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思考和实践[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11):79-80.
[2]董世洪.社会参与:构建开放性的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模式[J].中国高教研究,2010(02):34-35.
[3]吕开颜.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J].辽宁经济2014(06):50-51.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提出为大学生创业创新带来了机遇和挑战。面对着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大学生应该发散思维,勇于挑战,寻求自主发展的道路,让人生有更多的选择和可能。双创驱动下,大学生创新创业公共政策的推出和实现,体现了社会、国家对于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支持,体现了公共服务环境下,对于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本文对双创驱动下大学生创业创新公共政策进行分析,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发展带来更多的支持。
关键词:
双创驱动;大学生;创新创业;公共政策
2014年,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强调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应取消妨碍人才自由流动、自由组合的户籍、学历等限制。在这一重要号召下,青年人有更多的机会去创新创业,寻求发展。在双创政策下,政府应为大学生发展提供更多的创业辅助,让创新思维得到充分的发挥和指导,让青年人从创业到守业,保持挑战困难、实现价值的激情和决心。在公共服务环境,大学生创新创业具有无限的可能性,有公共政策的引导,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基础和底蕴将会更加牢靠。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公共政策方向
(一)促进人才的自由流动
大学生创新创业充分体现了人才资源的合理流动,但是由于受到户籍、学历等限制,大学生创新创业失去了很多的机会。在高校学习阶段,大学生有创新创业的想法,学校和社会都应该予以充分的支持,不仅仅要给予学业上的支持,让有好的创业项目的学生能够保证创业时间,在创业稳定期之后回学校继续完成学业,还要给予学校范围内就业创业教育支持,帮助学生出谋划策,进行创业指导,让学生能够少走弯路。大学生创新创业公共政策的实施在学生的学籍、户籍问题上予以开放性的环境。在学校范围内,学校采取了保留学籍支持学生创业的策略,鼓励学生创业。对于创新创业的学生,削弱了户籍限制的影响,对于有创新项目和创业素质能力的学生,政府应大力支持,给予大学生公共政策的全面保障,让大学生创业没有后顾之忧,保持对创业的坚持。通过创业对大学生就业提供更多的可能,鼓励大学生寻求自由的发展,到更多的地方去闯荡,增长见识,克服各种挑战。
(二)加强社会创业创新扶持和引导
大学生创新创业公共政策支持力度较大,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扶持主要体现在资金支持、场地支持、创业专业理论教育培训支持、执照办理等方面。大学生创新创业缺乏经验,政府在创业培训上要予以大学生最大程度的帮助,以创业心理、创业项目的计划到实施进行全面指导,帮助大学生形成整体思维方式,为创新创业的实现打好基础。不仅如此,政府应该重视对大学生创业就业的职业扶持,以具有成功经验的企业人员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和帮助,让大学生增长见识,积累经验。在资金支持上,根据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评估,进行资金贷款上的支持,依据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市场前景提供相应的贷款数额,以免息或者少息的方式让大学生在创业资金投入上有保障。在场地支持方面,政府可以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孵化基地,实行减免场地收费,并且为大学生租赁创业场地进行补贴。在大学生办理营业执照等相关证件的时候,工商注册开设绿色通道,优化业务便利流程。同时,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法律咨询和援助,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较为全面的保障、支持和引导,以持续性的关注和支持给予大学生创业创新最大的支持,从而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成功率。
(三)建立高校人才培养体系
大学生具有较为活跃的思维方式,在接受专业的学校教育后,大学生创新创业想法逐渐趋近于成熟,在高校范围内,大学生创新创业应该得到学校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公共政策支持中,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必不可少,通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实现的深度融合,形成高校人才的培养体系。以专业的创业创新教师进行一对一的指导,针对大学生创业创新项目内容进行分析,对其市场前景、项目的可行性进行评估。以大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准备、实施、跟进等各个阶段内容进行详细分析,让大学生能够明确创业所需要做出的努力和准备,在学校阶段就能够为创业打下基础。高校要重视对创业创新人才的创业心理的教育引导,提升大学生的抗压能力,培养大学生较强的心理素质,从而从容地应对创业道路上的各种挑战。通过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支持,更好地适应大学生创业创新的公共政策。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公共政策现实影响
(一)增强市场经济的活性,丰富产业成分
大学生创新创业公共政策的实现能够为市场经济带来更多的产业内容。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创新是发展的动力,具有创新性的产业内容能够极大地活跃市场经济的氛围,通过产业创新的带动性,能够为社会建设积累更多的社会财富。大学生创新创业公共政策重视激发大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政策上的引导和支持,能够让产业发展获得稳定的可持续的进步。大学生创业行为不仅仅是学生的个人行为,更是关系到社会市场发展变化的实践行为,充分体现了大学生从个人价值到社会价值的实现过程。在社会公共政策的充分支持下,社会公共管理的渠道和视野也得到扩展,市场经济产业活力被带动起来,更有助于我国经济建设的长远发展。
(二)增强政府的社会公信力,创造就业岗位
大学生创新创业公共政策的实现能够提升政府的社会公信力,以政府的行动力和执行力来提升公共政策现实影响力,让大学生群体享受到公共政策所带来的福利。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够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开拓大学生的就业视角,以创新创业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能够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大学生创新创业公共政策的实施需要有政府的引导,以政府的敏锐视角和整体统筹为大学生创业保驾护航。公共政策的实施过程是对于政府工作能力的提升表现,是完善政府职能的重要体现。青年群体是推动社会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主要支撑力量,通过政府支持能够将大学生力量凝聚起来,让大学生支持政府的行为,对于国家的政策方针积极地响应,从而提升政府的社会公信力,营造更为和谐的社会氛围,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和凝聚更多优秀的创新创业人才。
(三)提升青年群体的社会责任,维护社会稳定
大学生创新创业公共政策的实现能够激发大学生的创造力,提升大学生创业创新的决心和勇气,将大学生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大学生创新创业是其社会责任感的具体呈现,大学生是青年群体的代表,只有深入到市场环境中,以市场需求、消费需求等综合性考虑,实现具有创造性的实践拓展,才能够对于社会的发展发挥大的推动性作用。通过公共政策的实施能够将青年群体的社会责任感充分地激发出来,公共政策的实现让青年人感受到社会给予自身发展带来的支持和机会,青年人在创新创业的同时,社会责任感也充分地提升,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和谐发展有重要的现实影响。
三、结论
总之,双创驱动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有更多的机会,公共政策的实现更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了极大的支持。从公共管理视角来看,公共政策从制定到执行,始终是围绕大学生创业创新的实际需求,贯穿于大学生创业创新的整体过程,充分地发挥着公共政策的现实影响力。由此可见,公共政策和大学生创新创业之间是相互促进和紧密联系的关系,在二者的相互作用下,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发展之路将会走得更加顺畅和长远。
参考文献:
[1]杨胜强.长沙市促进大学生创业的公共政策分析[D].长沙:中南大学,2011.
[2]姚祎,徐映珺,王志谋.大学生创业实践发展态势分析与政策创新[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14):127-130.
[3]彭鹏程,陈红喜,朱跃钊,邱梦欣.政策网络视角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变迁的实证分析———以江苏为例[J].江苏商论,2016(08):70-73.
关键词:大学生;自主创新创业;创新创业模式
中图分类号:F241.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2月29日
一、我国大学生自主创新创业背景
当前,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熄引擎,世界经济稳定复苏要靠创新,中国经济近年来能够持续健康发展,主要动力也来自改革创新。近年以来,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我国政府坚持稳中求进,保持定力,主动作为,不搞“强刺激”,而是强力推改革,大力调结构。在增速放缓的情况下,就业不降反增,结构不断优化,增长质量提高。推动中国经济科学发展,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态势。将创新创业作为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关系到国家稳定与长治久安的重要问题,大学生是我国重要的人力资源,是国家未来创新型建设的中坚力量,大学生就业直接影响到社会各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解决好大学生就业是目前各级政府和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而大学生自主创业作为一种新型的就业模式,可以有效地拓宽市场,扩大就业机会,也是对传统就业模式的补充。目前,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走上了创业之路,大学生创新创业正在成为我国就业体制上的重要力量。
二、国内大学生自主创新创业现状
目前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发展较好,尽管起步较晚,但由于政府、高校及社会重视大学生的发展,大学生自主创业已初见成效,通过部分实践形成了如下模式类型:
(一)创业大赛模式。为了拓宽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渠道,增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能力,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创业大赛应运而生,充分激发了广大学生创业的热情,满足了时代的需求。“挑战杯”创业大赛的成功开展,国内许多高校也相继模仿此类做法,纷纷举办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通过参加创业大赛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技能,同时主办方提供的一定奖金,也给创新创业者提供起步基金,促进创新创业蓬勃发展。
(二)校园孵化基地。各大高校,为了响应号召,纷纷在学校建立创业基地,供在校大学生实现自己的创业梦。建立校园孵化基地,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更加便利的平台,并提供一定程度的优惠政策,是在校大学生进入社会前,最有效地了解市场,发现商机的机会。
1、大学生自主创业相关概念
(1)创业。创业是创业者对自己拥有的资源或通过努力对能够拥有的资源进行优化整合,从而创造出更大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过程。创业是一种劳动方式,是一种需要创业者运营、组织、运用服务、技术、器物作业的思考、推理和判断的行为。根据杰夫里・提蒙斯的定义:创业是一种思考、推理结合运气的行为方式,它为运气带来的机会所驱动,需要在方法上全盘考虑并拥有和谐的领导能力。
(2)大学生自主创业。创业主要是由在校大学生和大学毕业生群体组成。现今大学生创业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密切关注,因为大学生属于高级知识人群,并且经过多年的教育往往背负着社会和家庭的种种期望。在现今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就业形势却不容乐观的情况下,大学生创业也自然成为了大学生就业之外的新兴的现象。
2、大学生自主创业状况。在当前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条件下,我国的就业迎来巨大的挑战和机遇。大学生自主创业在当下是一条可以解决大学生就业的可行之路。大学生在接受职业指导的同时,也要接受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力。
我国青年创业的发展历程主要经历了四次:第一次自主创业浪潮发生在20世纪改革开放初期,那时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还未成熟,很少有人敢去尝试新事物,社会无业人员成为当时创业的主力军,通过资本的积累,开展小商品交易,逐步摸索,成为了我国改革开放创业的第一批带头人,并卓有成效;第二次自主创业浪潮发生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他们多为国家公务人员、企业员工、老师等退休离职人员,他们相比第一次创业浪潮多半为高素质人才,这一时期创业被我们称为“下海”或“下海经商”。这批创业者由于工资较低,自身才能得不到发展,导致各行业精英纷纷要求用自己的能力获取财富,从而经营轻工业、第三产业以及改制企业等,经过不懈努力及资本积累,他们成为新一批的领军人物;第三次自主创业浪潮开始于21世纪初期,以高科技行业的兴起和部分高素质职工“下岗”为标志,电子行业的兴起与普及,阿里巴巴、腾讯、百度等知名互联网企业都在这一时间成功创业。其中以“下岗”为代表的人群由于国企改制,多数为被迫进行自主创业。创业手段多样,创业方式创新,迎来了我国创业的新一轮发展;第四个自主创业浪潮就是现阶段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开展,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主体多为高校毕业生和在校生,由于我国经济结构继续深化、人口老龄化、人口基数大、高校扩招等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大,大学生就业越来越困难,目前大学生创业者已经成为我国创业人群的主体。
三、当前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主要模式分析
(一)加盟连锁模式。就是指大学生成为部分地区,通过加盟营销或购买特许经营权的方式来销售某种商品或服务的创业模式。这种方式加盟的行业主要集中于商业零售和餐饮业。这种模式可以直接享受规模经营的利益,在经营管理上有现成的模式和经验可以借鉴,便于创业者对企业的控制。由于有较为成熟的经营体系,充分利用品牌效应,规避创业风险,有较高的成功率,但创业初期投资高,企业的管理和发展难以有自主性与创造性、回报率低等缺点也是阻碍这种模式发展的因素。
(二)白手起家发展模式。该模式是指创业者白手起家通过发展积累从小到大,完全独立的创业模式。这种模式的创业没有形式的固定,进入的门槛较低,技术含量相对不高,多集中在商业零售、餐饮、服装、图书批发、小商品买卖的经营上,在投资的金额方面也较小。由于规模较小,建制不一定齐全,所以经营上携带着许多自身特点,在经营取得阶段性成功、发展到一定规模的时候,应该及时做到规范化、系统化。这种模式的创业投资小、见效快、门槛低、管理简单,创业者开展起来比较容易。但是这种模式也有先天性不足,就是市场相对饱和,企业没有核心竞争力,长期发展堪忧。
(三)研究调研模式。就是指大学生通过对市场的调研、分析,敏锐地发现市场潜在的商机,想通过天赋的寻找,实现自己的目标或理想。大学生依托专业特长与独特的视角发现市场商机,在此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特点进一步发挥创造。这种模式目的性强、项目定位准确、创业基础较好,能让大学生充分发挥大学生才华与技能,特别适合在校生,具有很强的区域性。但这种模式最大的弊端就是大学生项目的定位是否准确,能不能和现实情况出现巨大反差。
[关键词]“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20.153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20-0-02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传统行业和产业不断转型升级,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同样不能避免受到影响。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民族禀赋。”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并非完全与生俱来,是可以通过受教育获得的。彼得・德鲁克说过“创业不是魔法,也不神秘。它与基因没有任何关系。创业是一种训练,而就像任何一种训练一样,人们可以通过学习掌握它。”创业创新教育使高校毕业生由简单的求职人变成工作岗位的创造者。在创业创新大时代来临的社会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必须与互联网密切融合。
1 “互联网+”的内涵和模式
“互联网+”的实质是信息化和工业化的相互融合,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互联网作为核心和引擎,促进工业、农业、服务业各方面进行创新发展,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主流模式。
“互联网+”既是互联网的应用也是它的发展,加的是社会现存的所有行业,如果有哪个领域和行业还没有被互联网影响和改变,那么这个领域就蕴藏着更大的商机和前景。社会经济发展中,传统行业的环境和客户都在发生着明显变化,顾客逐步变成不同APP的应用者,创新和改造了行业的产品和服务。人们常用的iOS、Android和Windows,它们的作用都是将用户、互联网和企业提供的应用和服务紧密联系起来。
“互联网+”的模式不仅是和传统产业相结合,同时也共享资源和发展成果,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将生产资料、生产技术、生产成果有效的结合起来,为所有需要的人所用,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更新、更有意义的变化。对高校有志创业的大学生来说,如何掌握这一路径,将自己的创业理想和“互联网+”联系起来显得至关重要。
2 “互联网+”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的所遇到的问题
2.1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缺少必要的教育技术支持和创新
“互联网+”背景下的创新创业教育和以前的创业教育比较起来,更具开放性,方式更自由,这也对教师素质和教育技术提出了更高的挑战。教师本身不仅仅是传授者,同时也要是创新者,不仅仅传授创业知识和理论,同时也要精通互联网技术。学生的创业创新学习,不仅仅是理论的学习也包括技术学习。例如网站的制作、后期的处理、SEO优化技术、电商的运营技术,这是“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学习的基础技术。要在“互联网+”背景下进行创新创业,就要运用好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这些新工具,而现阶段人们很多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并没有开设相关的课程,学生没有对“互联网+”技术进行有效系统的学习。
2.2 创业投资基金较少投入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
没有创业成功案例的创新创业教育不是成功的创业教育,但是没有创业投资基金的投入,创新创业教育很难实现成功。现阶段,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停留在理论和校园实践的较多,创投基金参与的较少。大部分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主要是通过开设创业课程,参加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等方式来实现,有部分高校建立了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但是创投基金和机构的参与度不高。大学生年轻热情,有创业想法,却没有创业资金来源,在就业和创业的选择中,很多人因为经济压力不得不选择稳定的工作放弃创业想法。
2.3 未对全面创业大时代的来临做好充分的准备
长期以来,大学生毕业后就业首选是稳定的传统工作,读大学的目标就是毕业后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这不仅仅是大学生个人和家庭的期待,也是整个社会的共同认可。随着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传统产业提供的就业岗位增长空间有限,很多毕业生不是自发自愿的选择创业,而是在找不到工作的情况下被动选择,面对创业风险缺少激情和冒险精神。近年来国家对创新创业大力支持,“互联网+”的发展也为大学生创业降低了经营成本和创业风险,提供了更多机遇,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有了创业意向,但是仅有梦想是不够的,从创业理想到踏踏实实的创业实践中间有很长的距离。不管是学生还是社会都要提供更宽松的创业环境,树立起正确的创业理念,打破对大学生就业认识的局限性。
3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应对措施
3.1 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技术,增强师资力量
教师是引导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主体,老师主动的传授,学生被动的接收,创新创业教学一直沿袭这样的教学模式。创新创业的过程就是打破旧的创造新的,把理想转化为现实,把激情转化为效益的过程,因此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实践能力就显得至关重要。“互联网+”加什么?怎么加?首先需要了解和掌握互联网技术,只有掌握好这个技术,才能把人们的想法加进去,形成真正的创新,因此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中,应当有相关技术课程的设置。互联网给传统的行业在市场细分、业务开展、营销模式等方面都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教学中的战略性和前瞻性对培养创业人才来说非常重要,要重视学生独立发现和探索思考的能力,让学生在思考和实践中形成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很多教学和研究中使用的“头脑风暴”教学法,让不同的学生和老师在交流和探讨中激发出思想的火花,重视学生独立思考的精神,有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互联网+”背景下的创新创业教学,必须更加重视老师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启迪和培养,有价值的教学技术和教学方法都应当大胆尝试,以此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3.2 引进创业投资基金参与到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中来
在“互联网+”的时代,创业创新教育不能局限于一个地方一个平台,高校应当立足学校本身,搭建立体的创业平台,充分融合利用多方资源,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机会。引进创投基金,充分撬动社会资本,这本身就是高校创业创新教育中的创新之举。2005年第二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中,为了更好地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府设立了总规模400亿的创投引导基金,但是这批基金用在高校创新教育中的很少,特别是地方高校,几乎没有。因此,如果高校能够设立创投引导基金,同时引入社会资本来支持学生创业,必将更大的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积极性和创业成功率,对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创投基金的投资重点应该是学生早期有未来发展前景的创新创业想法和初具规模的企业,对学生的创新创业起到雪中送炭的作用,做到将知识的专业化转变为资本社会化,将创业冲动真实的转化为创业行动。高校创投基金的引入一方面推动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转化为实践,促进学生就业,同时也能创造一定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3.3 将创新创业精神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和核心
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全面发展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本身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模式,而不是简单的教育方式和手段,它的目标在于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个人”。主动性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科学本质,反映在教学实践中就是要培养学生创业的主体行为,将创新作为人生态度和思考方式,将创新内化为个人的内在精神和气质,最终把专业知识转化为创业智慧。创新创业与传统就业模式比较有优势也有弊端,创新创业教育要让学生认识到创业的困难和风险的同时激发起大学生内心深处对创新能力的追求和自主创业的激情,在全民创业的大时代把握机遇,实现梦想。教学中要树立起创新创业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拼搏精神,课程中渗透创新、创业精神,深入挖掘学生的兴趣和潜力,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创新创业教育中重视培养学生的这种开创性精神,让学生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具有勇气,胸怀和创新的智慧。创新创业教育教给学生的不是狭义的创业技术和方法,更重要的是在学生心中播下创新创业的种子,移植创新创业的DNA,这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逻辑。
主要参考文献
[1]孙静月.我国高校全面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思考[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1).
关键词: 高校创业文化 存在问题 培育对策
文化“化人”,事半功倍,高校历来是文化传播的前沿阵地。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我国经济社会正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型发展,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为促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提高创业型人才培养质量,高校应义不容辞地肩负起构建校园创业文化的历史使命。笔者基于对时代背景的考量,针对高校创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培育对策。
一、高校创业文化的内涵
创业文化是指人们在创业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价值观念、思想意识、基本态度、行为方式等与创业有关的精神状态,以及它产生相应创业成果、鼓励创业的社会心理、社会制度等的总和。“创业文化”一词,20世纪30年代在美国最早提出,其次是日本,创业文化促进资源优化整合,进而形成最佳的资源配置方式。我国创业文化的理念包含开拓进取、敢于创新、敢冒风险、敢为人先等创业品格①。
二、高校创业文化培育现状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创业文化的目标不明确。
校园创业文化的目的性不强,源于高校创业教育的角色定位和创业人才培养目标模糊。在实践中,某些高校往往纠结于这些问题上:创业教育到底是为了培养创新型人才还是培养创业型人才,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还是培养学生成为真正的老板,等等。甚至某些人质疑创新创业教育是否符合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职能目标。这种创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的含糊其辞,导致校园创业文化缺乏明确的建设目标导向性。在笔者看来,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够很好地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但是创业教育绝对不能以“解决就业”为最终目标,也绝不能和就业指导一概而论。目前,盲目地跟进创业浪潮、急于求成是某些大学生自主创业的通病。某些大学生没有树立很好的风险防范意识,形成承受风险和失败能力,这恰恰说明了有些大学生的创业心理还很不成熟,也从另一方面反映出我国高校创业文化的某些目标不明确。
(二)高校创业文化资源整合能力有限。
校内外资源整合是大势所趋,是增强教育效果的有效途径之一。但是某些高校在创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资源整合能力有限,创业教育缺乏畅通渠道而未能形成校地联动的局面,比如某些院校缺乏统一的组织部门专门负责创业人才培养工作,导致有限的创业资源不能发挥其作用。另外,政府、学校、社会之间没有形成统一协作的局面。高校创业文化整合能力的缺失,造成学校只是凭借自身的创业人才培养资源,如政府和社会不提供相关的支持,就容易导致学校创业教育的理论知识内容和实践技术内容教条化、局限化,不利于校园创业文化的建设和团队精神的培养②。
(三)高校创业文化实效性不强。
创业教育作楦咝4匆滴幕培育的主要载体,其教育实效性程度对创业文化构建有极大的影响。国外创业教育已取得成效,而中国大学生面对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及整个民族需要创新的推动,必须接受创业教育。1997年清华大学举办第一届创业计划大赛,2002年教育部选择9所大学进行创业教育试点,试点学校通过不同方式对创业教育进行试探性探索③。近20年的探索与实践,某些中国高校实施创业教育所取得的成效并不显著。在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某些学生根本没有从自己是否进行创业的实际需求出发,只是为了拿学分才去完成创业教育课程。目前创业教育课程的教学方式主要还是以教师讲授为主,主要内容为一些大学生创业政策和一些创业成功与失败的案例分析。这些理论课程只能让学生学到创业的理论知识,并不能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创业教育不是纸上谈兵,它需要付诸实践,服务实体经济,只有这样创业文化的实效性才能有所提升。
(四)高校创业文化过于功利化。
某些高校创业文化过于功利化,使得现有教育评价机制对创业人才培养目标产生误读,也使得创业人才培养过于功利化。创业教育的长期性,决定了其在短时间内不会收效明显。但中国某些传统的应试教育评价机制,仅仅把学生参加创业教育学习取得的学分、创办多少公司、赚得多少钱、增加多少就业岗位等作为评价创业教育实效性的标准,导致创业教育急于求成,轻过程重结果④。某些人认为高校创业教育就是为了培养学生成为老板,为了赚钱,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从而忽视创业对就业的带动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积极作用,导致校园创业文化过于功利化,不利于构建健康的校园创业文化。
三、高校创业文化培育的路径探析
(一)明确价值取向,深化主体对创业教育的认知。
校园文化是一所高校的灵魂,对于学生而言,高校精神文化是他们凝聚力、生命力、竞争力的源泉,对他们价值观的形成有很强的导向作用。唯有先解决高校管理者的思想观念问题,真正把握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定位,才能使提升校园创业文化的核心竞争力,深化主体对创业教育的认知成为可能。深化主体对创业教育认知的具体的实施方法有:(1)在高校深入开展学风校风教风建设,大力推崇学术,敢为人先、敢想敢做、勤于实践、勇于探索的精神。(2)通过深化教育机制改革,将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此深化师生主体对创业教育的认知。(3)整合校内外资源,为师生开展创业教育与实践活动创造机会、搭建平台,引导和激励他们大胆尝试、积极参与、勇于实践。
(二)整合校内外资源,净化创业文化环境。
创业教育其实是一个生态系统,它的开展不仅需要学校的努力,也需要政府和社会支持。要想顺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变化趋势,故步自封是行不通的,校园舆论环境的营造、政策制度的完善、学生的价值观、社会主流价值观取向等都会对校园创业文化的构建产生一定的影响。另外,丰富的企业家资源、多样的社会文化发展路径、载体与平台等等都可以为校园创业文化建设所用。因此,高校应综合运用学校、政府和社会的各种教育资源,在构建校园创业文化的基础上、在国家政策的指导和支持下,借鉴美国资源整合的模式,在全国结成创业教育联盟,寻求合作机制,形成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之间的合作、校企合作,同时实施校内的跨学科创业教育。
(三)汲取地域文化精髓,强化校园创业文化特色。
文化既相容又各不相同。校园创业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受到学校办学层次、办学目标定位及学校所处地域文化等方面的影响。除了学校自身层面的影响以外,校园创业文化建设的开放性、融合性及地域文化的独特性所带来的影响将会在创业文化建设中显现出来。实践证明,培育高校创业文化,有效吸收和借鉴地域文化精髓,不仅可以推进创业文化的发展进程,而且可以极大凸显院校创业文化的特色,有利于培育特色鲜明的校园创业文化。
笔者所在的温州大学,能很好地汲取温州地域文化精髓,形成特色鲜明的“温州模式”。温州中小企业众多,许多中小企业创业者的成功为社会树立学习的榜样,越来越多的社会人士选择自主创业,形成你追我赶的创业大比拼。为此,温州大学专门制定了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具体实施办法:一是设立创新创业奖励制度。学校出台学生创新创业奖励办法,鼓励和引导学生创业,将学生的创业实践计入公选课学分。二是设立创业先锋班也就是企业接班人培养班①。今后,校园创业文化建设需要多层次、多方位地汲取区域文化精髓,形成特色鲜明的校园精神文化。
注:
①②③曾亮.高职院校创业文化培育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2.
④翁细金,夏春雨.高校校园创业文化建设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1(1).
参考文献:
[1]汪怿.创新创业人才开发研究[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5.
[2][美]亚瑟C.布鲁克斯.社会创业创造社会价值的现代方法[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3]叶映华,徐小洲.中国高校创业教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0.
[4]谢志远.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本土化实践――以温州大学为例[J].教育发展研究,2009,(4).
[5]王占仁.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的体系架构与理论价值[J].教育研究,2015(5).
[6]陈月霄.高校创业文化特征及培育机制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研究,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