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烹饪技能比赛方案范文

烹饪技能比赛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烹饪技能比赛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烹饪技能比赛方案

第1篇:烹饪技能比赛方案范文

关键词 技能竞赛 高职 技术技能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05.022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Skills Competition Leading

Vocational Technical Personnel Training

――Take Cooking Technology and Nutrition Professionals, Wuxi Institute of Commerce as an example

XIE Qiang, LI Jing

(Tourism Management Institute, Wuxi Institute of Commerce, Wuxi, Jiangsu 214153)

Abstract Vocational Skill Contest boasts significant driving effect on educating technology-skill-oriented professionals education for its unique level, different types, rich project settings, and flexible-varied forms as well. It is proposed that skills-competition-driven curriculum system should be launched, that faculty's ideas and practice skill be advanced and that education carrier be innovated in the spirit of skills-competition guiding and zero-distance 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ing and professional working environment promoting in the practice. The atmosphere of education through competition shall be created, and the mode of teaching in the practice, specifically, full participation, real simulation and productive practice, shall be explored. In short, it is aimed to promote teaching and reform by means of competition and training-competition combination. The paper is hoped to be of reference for leading the professional teaching reform with skills competition, and further promoting overall quality of students majoring in Culinary Arts and the Science of Nutrition.

Key words skills competitio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echnical and skilled personnel

“普教有高考,职教有大赛”是现阶段对职业教育技能大赛导向作用的描述。职业技能竞赛层次多、类型多,竞赛项目设置丰富、比赛形式灵活多样,现行的大赛机制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有较大的影响作用。以高职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为例,探索基于“技能竞赛”引领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1 技能竞赛对高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引领作用

目前,我国职业技能竞赛由政府组织企业参与赛项的设计、技术支持或竞赛评判标准的制订等,反映了最新的职业技能要求和行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从赛程来看,评判标准都是尽可能接近职场标准,都集中体现了行业、企业对参赛选手在仿真环境下对工作任务的完成熟练程度或对新任务的构思创新之处的要求。①基本反映了“三个结合”,技能竞赛与专业教学相结合、系统组织与行业企业相结合、个人发展与团队协作相结合。②职业技能竞赛正逐步成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风向标和检验手段。

以高职烹饪类职业技能比赛为例,从2007年首届全国高校烹饪技能大赛起,参赛学生综合能力考核在技能竞赛中充分体现,要求参赛队根据抽签选择的目标客户群特征,现场设计菜谱,填写采购单,购买原材料,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原材料加工、切配及成品制作,参赛选手需要通过理论测试、现场实操、讲解点评等主要环节来完成赛项。2009、2011、2012、2014年的大赛基本模式变化不大,基本都是理论与实操都考,个人与团队都比,都要求选手具有较全面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烹饪赛项的竞赛方式和内容、竞赛规则、评分标准紧贴行业生产实际,为高职院校烹饪专业的教学提出了新的目标和导向。

2 技能竞赛引领高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具体指导

最新的全国性高职烹饪技能竞赛设“理论测试、宴席设计与制作、中餐热菜、中餐面点、中餐冷拼”等内容,竞赛规程明确竞赛目的为“展示高职烹饪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与操作技能,检验学生的自主创新与设计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引领高等职业院校烹饪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推进专业建设对接产业发展、人才培养过程深度校企合作,提升烹饪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认可度与影响力”。 竞赛要求参赛队“自拟主题,设计并制作一桌宴席”、“所有参赛选手统一参加专业理论测试”、“宴席设计与制作按主题内容、菜点设计、菜单制作、宴席答辩等方面进行评判”。从竞赛项目设置、竞赛内容、评判标准无不反映行业最新标准和对高职烹饪人才的规格要求,成为高等职业院校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的风向标。要求高职院校相关专业在课程体系建设、双师队伍建设、实习实训条件建设、校企合作、教学模式改革等方面做出新的调整和改革。同时,竞赛正逐渐成为检验各地区、各校学生技能水平的标尺,成为促进教学质量提高,检验技能教学水平的工具。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为江苏省“十二五”重点专业群建设专业、江苏省高校特色专业,自 2007 年起,连续 5 次参加了全国高校(高职)烹饪技能大赛(2012 年起纳入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烹饪赛项)及省、市各类职业技能大赛,成效明显。实践中不断推动教学环境与职业工作环境的“零距离”对接,探索构建专业竞赛引领的新型课程体系,提升“双师”教师队伍素质,创新教育载体,以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为平台,探索全员参与、真实模拟、生产性实训的实践教学模式,探索监控专业竞赛质量的有效机制。克服了只注重比赛结果而忽视比赛过程的急功近利思想,“以赛促教、以赛促改、训赛结合”,以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为根本,为技能竞赛引领专业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2.1 以竞赛为导向,引领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

(1)将行业标准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竞赛引领的专业课程体系。技能竞赛的内容反映了行业最新标准。主动对接技能竞赛的最新内容和标准,及时将其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竞赛引领的专业课程体系。重点是对照大赛标准,梳理剖析新形势下专业对应的岗位职业能力,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目标,整合课程内容,重构课程体系,课程重在“以就业为导向”,“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传授“工作岗位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 ③使得专业培养目标能主动契合行业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求。我院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大赛标准的引领下不断优化,课程体系设计也得到行业以及教育主管部门的认可,专业骨干教师主要参与了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2012年颁发(试行)的高职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教学标准的制定。

图1 基于竞赛项目的高职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核心技能课程设计

(2)以竞赛引领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实践“学中赛、赛中学”的教学模式。对照技能大赛赛项设置及其要求,整合原有教学内容,按照专业对应的岗位工作任务、工作要求、工作过程和工作情境重组课程内容,形成围绕工作需求的新型技能教学实训项目,如优化设置了基于竞赛要求及岗位能力需求的《宴会设计与实践》《餐饮创业实训》等相关校内生产性实训项目(见图1)。同时,进一步改革实践教学组织模式,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实践教学。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实践教学模式,“学训结合、训赛结合”,模拟生产,全真操作,理实一体,综合实训。力求形成特色明显的实用性的教学内容与实训教学模式。

2.2 以竞赛为契机,提升教学理念与实践技能

技能竞赛是促进教师观念更新、技能强化的重要契机。部分地方也组织教师技能竞赛,但现有职业技能竞赛参赛对象主要是学生。比的是学生,赛的是教师,教师在整个竞赛过程中的主导地位明显,作用重要。提升教师理念与实践技能的形式有很多,近年来,我院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先后安排专业教师参加境内外各级各类培训、进修、顶岗、专题研修。一是参加相关部门主办的与竞赛有关的专题培训,既有竞赛导向的理念、方法培训,也有竞赛技能标准的解读,针对性强。二是参加企业顶岗实践锻炼,主要是汲取行业最新发展动态与技术,提高专业实践操作技能。三是针对教育教学方法的学习与培训,属于教学理念与技能提升的范畴,最终是要将教师所掌握的最新理论、最新技术更好地传授给学生。

2.3 建立竞赛机制,营造“职教有大赛”的育人氛围

在国家级、省市级各类职业技能竞赛的引领下,逐步形成“全国竞赛经常有,省市竞赛定期有,全校竞赛年年有,专业竞赛学期有,课堂竞赛堂堂有”的竞赛层次。建立起课堂竞赛、专业竞赛全员参与,校级竞赛、市级竞赛逐级选拔,国家级(省级)竞赛梯队遴选的竞赛机制。为营造职教有大赛的校园育人氛围,我院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将专业竞赛与校级竞赛专门融入专业课程(竞赛技能训练模块)、列入教学进程(竞赛实训周),同时学校每年开展全校性职业技能大赛,进一步提高学生技能水平及职业素养,至2015年已连续开展4届。校级专业技能竞赛参赛率达100%,省市级竞赛选拔、集训参加率超过60%,国家级竞赛选拔、集训参加率超过30%。逐步形成了课内有竞赛教学,课外有竞赛集训,人人参与竞赛,由竞赛引导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的育人氛围(见图2)。

图2 高职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技能竞赛与实训教学对接模式

2.4 以竞赛为参考,提高技能教学水平与质量

技能竞赛不仅是检验学生技能水平的标尺,更是促进教学质量提高,检验技能教学水平的工具。一方面,将竞赛内容与标准引入课堂,融入课程标准,并以此为标准开展教学,同时,有效地借鉴技能竞赛规范对教学标准评价的要求,用以检验学生技能水平与课程教学质量,如在中式面点实训课程中将烹饪技能大赛中餐面点基本功竞赛的时间、质量标准设计为课程教学标准与考核标准。另一方面,将全员参与的课堂竞赛、校级竞赛成绩作为重要评价指标,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考核,纳入教师教学质量考核范畴,发挥技能竞赛的标准导向与参考作用。

2.5 以竞赛为助推,提升学生综合竞争力

在“层层选拔、全员参与、技能集训”的竞赛机制推动下,学生专业技能与理论知识得以强化,尤其是在校内生产性实训、校外顶岗实训过程中,学生“理、操、讲、评”的技能得到锻炼,综合应用专项技能的能力得以提升,团队合作的意识得以加强,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水平得到提高,大大提升了综合竞争力。通过各种形式的技能竞赛,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使职业教育的培养方向更符合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实际,有利于贯彻“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④近年来,我院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先后有40多人次在省市级以上的技能竞赛中获得奖项,毕业生就业第三方评价指标数据(麦可思报告)不断提升,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综合满意度不断提高。

2.6 以竞赛为纽带,促进校企深度合作

技能竞赛的开展,是维系和稳固校企合作的纽带。竞赛作品的设计过程充分汲取企业经营菜品之精华,校企师生共同设计。多年来,无锡湖滨饭店、无锡金龙凤酒店、台湾王品集团一直全程参与我校的烹饪专业竞赛,校内外指导老师、参赛学生共同设计菜品,赛前的准备与集训由校企老师共同指导,师生在此过程中更全面深入地了解企业最新的技术与生产过程。在高级别的竞赛和专项竞赛训练过程中,还会安排师生共同赴企业进行短期顶岗实践,加深参赛师生对全真生产实践的认知与理解。基于对竞赛导向作用的理解与实践,还与台湾王品集团等企业共同开展岗位职业能力分析,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开展“订规格、订标准、订质量”的订单深度合作培养,提高了就业率与就业质量。

3 技能竞赛引领高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

3.1 不断丰富技能竞赛的内涵研究

对技能竞赛内涵实质的研究,深度不够、视野不宽,科学性、先进性、前瞻性不够,需进一步提升对技能竞赛研究的理论水平。尤其是对国际上的专业竞赛、行业组织的竞赛和相关行业竞赛研究借鉴不够。对竞赛的组织实施过程反馈需进一步加强,同行交流互通还需增进。对教师参与的专业技能竞赛或技能教学竞赛思考、实践还需加强。

3.2 持续提升师资队伍国际化培养程度

我国餐饮业与国际接轨时间早、程度高,而本专业的师资队伍的国际化培养程度低,教师缺乏国际视野和相应的关键职业技能,尤其是部分涉外课程师资缺乏尤为突出。这不仅满足不了现代烹饪行业教学需要,也直接影响了教师对国外先进理论、技术的学习和借鉴。师资队伍国际化培养程度需进一步提升。

3.3 继续加大高职教改的投入力度

竞赛项目与现有的实践教学项目有区别,实训场地需求差异大,相应的场地建设投入不足。教改中部分教师认识不足,对教改的精力投入还不够,不能满足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的改革需求。教改实践中各项投入还需进一步加大。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2013年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高职烹饪专业‘三位一体’模式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研究与实践“(2013JSJG419)研究成果之一。 项目负责人:李晶,林玉桓

注释

① 余伟兵.职业技能竞赛引领高职实践教学改革[J].鄂州大学学报,2014(10):89-90.

② 何福贵,张梅.职业技能竞赛促进教学改革的研究[J].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2010(3):37-40.

第2篇:烹饪技能比赛方案范文

【关键词】 职业学校 烹饪刀工 只会不熟

1 “只会不熟”的成因分析

近年来,随着我国旅游业的繁荣兴旺,餐饮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各大、中型宾馆、饭店对职业学校烹饪专业学生的需求不断增加,对这些将来厨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在对毕业生情况的反馈中,笔者发现有较多毕业学生不能马上适应行业岗位的需要,其主要原因在于缺乏稳定扎实、高质量的烹饪基本功(如:刀工、火候、调味)。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掌握高质量的烹饪基本功,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仅以刀工训练为例,浅析刀工技能训练课,笔者认为主要存在以下四点原因:

(1)刀工技能训练目标不够细化,耗时长,耗料多,效益低。目前,通常采用的《烹饪原料加技术》(高等教育出版社 唐学雯)刀法训练只有总体的介绍,每章节技能课训练目标多是由任教者确定,没有统一的要求。例如学生训练直切,必须经过徒手练习----空刀直切-----代料练习-----实料练习。教材中对操作总要求比较明确,但分步练习要求没有详细的说明,象左右手配合要协调而有节奏,如何训练?怎么练才多快好省地练熟?教师只凭经验教学,再如,左手每次向后移动的距离是否相等,这是保证原料成型整齐划一的关键,如何做到向后移每一次都相等?没有一个统一的训练方法。

(2)训练方式、方法上没有统一的规范,每一种刀法的各个环节,没有统一的过关要求。在训练用材上:有条件的学校用萝卜、土豆、生姜练习,没有条件的学校用面粉、报纸等代料,其效果肯定不会相同;在训练方法上:多强调综合技术的练习,忽视局部、单项技能动作的完成质量;在训练方法组合上:对技术动作的概念描述表面化,对技术动作的原理要领分析不够透彻,课后缺少总结与作业,更缺少课后训练效果的检查。

(3)不能保证学生有足够的训练时间,无法形成熟练的刀工技能。一是由于班额的不同,学校由于场室、师资力量等等的限制,在按排刀工课节时,都是每学期每周三节课,二学期上完。象本校烹饪专业,在场室(每次只能同时安排40人左右训练)不变,师资不变的情况下,07烹饪班20到30名学生刀工训练课是周课时三节课,09烹饪(1)班71名学生,09烹饪(2)班67名学生,也是周课时三节,二个学期上完。明显,这二个班级无法一次性进行同时训练,只有分二批训练,从时间上,就减少了一半,再加上人多手杂,组织刀工训练时肯定困难多多,其训练效果可想而知,能学会就不错了,熟练就谈不上了。另外,学校里往往对集会、比赛比较重视,暂停了其他课节,造成刀工训练课实际时间减少。

(4)学校不重视,训练场室建设及师资培训滞后,不能满足刀工训练的需要。一是招生上存在着“差生收收费,好生争名气”思想,只管把学生招进来,忽视了班额及训练场室的制约。二是对专业教师缺少系统的培训,教师走不出,引不进行业中训练的新方法,新观念。三是在创建校企交流的平台上缺少实效,行业需要的与学校培养的人才还存着不少差距。

2 解决烹饪刀工“只会不熟”对策

2.1 根椐技能教学规律 尽快编定适合本乡土的刀工训练章节目标

技能是指顺利完成某种任务的一种动作活动方式或心智活动方式。技能作为一种随意行动方式,是在后天通过练习而形成发展起来的,技能的形成具有从操作技能向智力技能的过度的发展规律,操作技能和智力技能在教学过程中通常没有严格的界限。

技能教学的过程应遵循技能教学的规律,以科学的教学模式为指导,顺应技能形成的心理过程,学生掌握刀工技能应该遵循动作技能形成的规律。美国心理学家R.M.加涅倡导的指导教学模式,主张最大限度地指导学习者,以程序原则为依据,强调设计程序必须采取任务分析法。一般技能均可分解成非常清晰的步骤,如:操作技能——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步骤非常明晰;智力技能——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必须先掌握一定的思维定式,才能产生变式思维,定式思维的步骤也非常明显。因此,技能教学要求教师预先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设计出一定的教学程序。

结合加涅的指导教学模式,专业技能教学课的教学程序归纳成如下四个阶段:

准备、定向--示范、模仿--练习、协调---巩固、迁移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第四阶段)

由此可见,技能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训练,并在练习的过程中内化知识技能,进而迁移发展,形成能力。其基本的教学目标是:巩固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和原有技能;形成熟练、准确、规范的操作行为;形成专业的思维方式、方法,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情意以及友好与人合作的精神。

根据餐饮行业对烹饪专业刀工技能的要求,结合教材《烹饪原料加工技术》中理论、技能教学内容,并依据学生认知规律的特点,编制刀工技能教学计划,由易到难,由低到高,逐步深化,明确教学训练目标(如表1):

由市教研室牵头,组织全市有关教学人员、行业人员,撰写刀工训练章节目标、过关要求以及训练方法的选择,把每个章节确定一个指导性的训练课时,最好能将每一种刀法,能分解成几个教学环节,科学地规定每一个环节的过关要求,提高训练教学效率。

2.2 积极开展烹饪刀工训练法的研究 推广科学的刀工训练方法

现任的烹饪老师好多是行业里转行任教的行业厨师,也有大专院校刚毕业的专业教师,前者能做但不会很好地写出,后者能写,却没有实际经验,写不深,写不透;再加上这个行业来说,文化功底大多偏低,如果没有一个很好的研究氛围,很容易造成这样的局面:行业里转过来的教师,凭经验教学,以师带徒式教学;大专院校毕业的老师,照片宣科。如何将二者有效地结合起来,取长补短,积极开展刀工训练法研究并推广科学的训练方法,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刀工训练方法是指教师和学生为完成刀工技术教学训练任务,达到提高刀工技术动作水平,实现教学任务或目标的目的而采用的途径和方法。当学生通过刀工教学阶段,初步掌握了刀工基本知识、基本技术以及基本技能以后,为了进一步提高刀工技术水平,就要转入训练阶段。所以训练是教学的继续和深入。

烹饪刀工技能课教学以及训练过程中最常用的基本方法包括:讲解法、直观法、完整与分解法、正误对比法、想练结合法、模仿训练方法、反馈训练方法、间歇训练方法、重复训练方法、持续训练方法等。

2.2.1 讲解法

讲解法的倡导者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泊尔,其理论根据是他的接受学习的理论。讲解式教学的基本过程是:先呈现概念性的组织者,以便学生认知结构中形成同化新的下位知识的框架;然后呈现具体材料,使学生认知结构从一般到个别不断分化。同时,也应注意知识的横向联系,使之达到融会贯通。讲解式教学法的优点是适合高年级,适合教学概念之间的关系,省时,有助于近迁移。但在远迁移能力的培养方面不及发现教学法。

讲解法是教师向学生说明、解释或论证原理、概念、公式,系统地传授知识的教学方法。如教课书《烹饪原料加工技术》(全国中等职业学校烹饪专业教材、唐美雯主编)P8刀工操作姿势要正确自然,既能方便操作,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又能减少疲劳,有利于身体健康。讲解时,操作时双脚要自然分立站稳,与肩同宽,上身略向前倾,头要端正,双眼正视两手操作的部位,腹部与砧墩保持大约10厘米的距离。砧墩放置的高度应以操作都身高的一半为宜,以既不耸肩又不弯腰为准。握刀的基本方法是右手持刀,拇指与食指捏住刀箍处,全手握住刀柄,手腕要灵活有力,左手控制原料,随刀的起落而均匀地向后移动,刀在起落时,刀刃一般不能超过手指的中节(斩刀例外),以防手指受伤,总之左手持物要稳,右手落刀要准,两手配合要协调。短短的二百多字,却要二节课时间训练,才能让学生基本掌握,首先,我在课堂讲解时,让学生以书夹笔为刀,训练操刀的正确姿势,在学生有个大致了解后,才把学生带入刀工室里,进行实际操刀练习。

2.2.2 示范法

是教师以自身完成的动作,作为教学的动作范例,用以指导学生进行学练的方法,是刀工技能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直观方法。它可以使学生了解所学动作的形象、结构、技术要领和完成方法,便于学生建立动作的表象。如磨刀方法示范:一般分三个部分:(1)准备 (2)磨刀 刀与磨石始终保持3至5度的夹角,切不可忽高忽低,这点很重要。(3)检验 这个磨刀的示范最大的难处就是磨刀时,握刀不稳,忽高忽低,还有反手磨刀时,有较多学生不熟练或不会。

2.2.3 完整法与分解法

完整法是对刀法动作完整地进行教学的方法。这种方法不破坏刀法的整个结构,不割裂动作各部分或动作之间的内在联系,可使学生建立完整的动作概念,迅速地掌握动作,教学的最终目的与学习的目标完全一致。此法的主要缺点是学生不易掌握动作中较困难的环节。分解法是把结构复杂的动作,按操作环节合理地分解成几个局部动作分别进行教学,以实现完整动作的练习目的。如剞刀法训练中,学生必须熟知基础刀法,才可以进行剞刀法练习,其实剞刀法是基础刀法的综合运用。

2.2.4 持续训练方法

持续训练方法又称连续训练法。它是指在相对较长的时间里,用较稳定的强度无间歇地连续进行的练习方法,如采用直切方法加工土豆丝,以训练耐力和稳定刀法的动作质量。

持续训练方法的主要特点是练习的时间相对较长,一次练习的量比较大,但练习的强度相对比较稳定。由于一次练习的时间较长,所以强度也不宜过大,刀工训练实践表明:如采用脆性原料训练刀法,连续练习的时间,一般在10~15分钟的强度上下波动为宜,如采用代用“原料”(如单层报纸条)训练刀法,连续练习的时间,一般在5~10分钟的强度上下波动为宜。否则,由于强度过大,时间过长,技术动作易变形,不利于技术动作的掌握,不知不觉地形成并巩固错误动作。

刀工训练方法千差万别:在训练方法上,不可能采用一种训练方法,而应根据刀法及技术动作和学生的技术水平在各个不同的训练阶段,甚至在同一教学训练课中,采用不同的训练方法,这样,就不会单调疲乏。采用不同的训练方法,能使学生获得各种各样的操作动作感觉,培养更有意识地掌握技术动作的能力。在训练用材上,从经济角度来看,我们应尽量选用代料训练,但从效果上来看,还是真材实料训练更好一些,象湖州职业中专烹饪班,常用萝卜、土豆、生姜等真材实料集训,很少象我们一样,用面粉、报纸等代料进行训练,其教学效果肯定有所差别。

2.3 保证学生有足够的训练时间,形成熟练的刀工技能

编排刀工训练课时,应考虑班额及本校实训的现有或将有条件,保证学生有效训练的时间。技能训练不像文化课,一讲就懂,一学就会,可以了事。要真正掌握刀工技能,必须有一定的时间与材料“喂”出来的,所谓熟能生巧,就是这个道理。教师讲解、示范,只能教会学生知道怎么练习才是好,却不能让学生本人具备这种技能。因此,为了保证学生有足够的训练时间,笔者认为主要可以采用以下七个办法:一是对班额较多的,可以安排周课时多一些;二是分散训练、积少成多,可以把训练课安排在课外活动、晚自修时间轮流进行;三是安排一定的家庭作业,让学生双休日在家自练,并进行有效的检查;四是可以在第三学期里,再安排一定的时间(比如一周一节)加强刀工训练,为最后一个学期原料成形打好扎实基础;五是为了激发学生训练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可以采了灵活多样的比赛方式,如班内刀工、班际刀工、校内刀工比赛,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六是可以接一些校外或校内食堂食材进行切配加工,让比较熟练的学生进行来料成形;七是有条件的,带领学生参观一些大型饭店切配间,观察厨师们是如何进行原料成形、美化成形的,亲身体会一下他们的切配速度,为将来走出校园,踏上实习、就业打好坚实的基础。

2.4 多方集资改善训练场室 送出引进加强师资培训

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确实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学校里永远是缺少钱化,特别是比较困难的县市,更加如此。笔者认为,训练场室的建设,可以走走校企联办的路子,比如学校帮酒店提供一定量的优秀厨师,优先宣传酒店的文化理念,酒店帮助学校场室装修、添置设备及提供学生训练场所等等。师资培训上,学校尽可能地送专业课教师到企业挂职煅炼,利用教师两个假期的时间,可以了解本行业的最新刀工训练方式和行业需求,为刀工训练找到一个高效的训练方法;同时引进行业中的师傅来校讲课、示范,让学生有一个接触行业高手新平台。

总之,职业学校烹饪刀工技能训练,应合理、科学地细化章节目标,在训练方法上,进一步加强训练法的掌握与选择,最好能在全市范围内,制订出适合本乡土的刀工训练指导方案;为了真正确保学生训练时间,采用灵活多样的训练方式、方法;为了积极激发学生练习刀工的兴趣,采取各种比赛;作为教师平时也应多积聚教学经验,努力探求科学的刀工训练方法,力求节时、高效;对于学校应充分重视技能训练课的特殊性,多方筹措资金,及时跟进,合理投入场室建设,确保学生有必需的训练场室;专任教师、教辅人员、家长应多方协同、齐抓共管,彻底改变烹饪刀工训练中,学生“只会不熟”、“不会不熟”被动局面,为培养真正合格的毕业生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唐美雯.《烹饪原料加工技术》.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3篇:烹饪技能比赛方案范文

关键词:开放大学;学校精细化管理;内涵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2/03C-0064-03

宿迁开放大学围绕实施精细管理,提升办学内涵的目标要求,各项工作取得优异成绩。2016年,学校创建“国家级高水平示范学校”“江苏省高水平现代化职业学校”“江苏省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荣获市直教育系统目标考核优秀奖,办学实绩考评一等奖,被省教育厅评为“江苏省教育工作先进集体”,被团省委评为“江苏省青年文明号”。国赛金牌教练罗义老师荣获“宿迁市最美教师”和“宿迁教育十佳教师”,“京东电商学院开启政校企合作新模式”被评为2016年度“宿迁教育发展十件大事”。

一、强化党性观念,“四带头”让党建工作亮起来

(一)领导带头抓好“两学一做”学习教育

领导干部带头上党课、与普通教师结对共建、开展谈心谈话、实行公开承诺,积极参与“守纪律讲规矩,坚定理想信念”大讨论,确保学习教育活动取得实效。

(二)干部带头开展“双述双争双评”活动

在党员干部中开展“述严述实,争当师德标兵,争当优秀教师”活动。学校中层以上领导干部都要按照工作要求,对照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向学校党委述职,并接受老师和学生的“评议”。

(三)党员带头参与“四个一,四走进”活动

每个支部确立一个调研课题;每名党员联系一个班级;每名党员帮扶一名困难学生;每月开展一次谈话活动。在党员中开展“走进系部”、“走进班级”、“走进实训室”、“走进学生宿舍”的“四走进”活动。

(四)支部带头实行党员实绩公示制度

学校党委配齐配强各支部负责人,坚持把每月党建工作与行政工作一同检查、一同汇报、一同落实。坚持“党员实绩公示”制度,各支部的每名党员每月的工作实绩由支部汇总,张贴上墙,广泛接受群众监督。目前,党员干部和教职工的精神面貌有了很大改变,责任心明显增强,充满团结和谐向上氛围。

二、强化发展意识,“四拓展”让办学空间宽起来

(一)拓展重点专业

学校依据国家级示范学校创建标准,深入分析现状,认真查摆问题,列出问题清单,细化方案落实,积极争取资金,圆满完成汽车、建筑、机电、计算机、会计5个重点专业和数字校园、学生高素养养成两个特色项目的建设任务。

(二)拓展创建规模

国家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创建已顺利通过验收;同时,扩建建筑实训室、汽车实习工厂。“江苏省高水平现代化职业学校”和“江苏省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两个创建项目已经创建成功。

(三)拓展办学方式

学校积极扩大办学途径,实施“1+1+1”办学模式,在办好大专、中专等全日制学历教育基础上,认真做好开放本科、专科学历教育工作;同时,积极开展送教下乡、送技术下乡,社区教育如火如荼,进一步凸显办学特色。

(四)拓展合作领域

学校与市住建局合作共建监测中心,与精科电气、可成科技、洋河集团、大地保险等45家企业密切合作,与宿迁市软件园、市建设局、市海事局等部门合作办学。江苏开放大学京东电商学院的创办,标志着政校企合作办学跃升到一个新的平台。学校认真落实三方协议内容,并用最短的时间、最高的标准建成全国最大的京东校园运营中心、京东校园物流中心即京东派和“趣淘学”,真正意义上为京东电商学院学生提供了“四个有”,即有文凭、有技能、有工作、有钱花。2016年本专业招生500多人,社会影响巨大。

三、强化能力提升,“四突破”让教学质量高起来

教学管理坚持“现代规范、质量提升”的原则,全面实施电子教案,推进校级优质课、示范课、展评课建设,完善教育督导制度,通过狠抓教学管理促进质量提升。

(一)技能大赛求突破

学校坚持以技能大赛为抓手,促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创新方式,加大力度狠抓技能大赛,充分调动教职工和学生参赛的积极性。采取了“所有项目全面提升,试点目重点突破”的工作思路,确立了“中餐烹饪、汽车涂装、电子商务”等6个项目为重点突破项目。2016年,荣获国赛金、银、铜牌各1枚,荣获省赛金牌2枚、银牌6枚、铜牌23枚,获得市赛金牌32枚,银牌33枚,铜牌25枚,获奖等次和获奖人数在全市遥遥领先。国际大赛成绩迈上新台阶,荣获“2016中餐烹饪世界锦标赛”果蔬雕刻项目银牌。荣获市政府颁发的技能大赛“国赛金牌奖”和“省赛金牌奖”。学校已连续两年成功承办省技能大赛计算机辅助设计(工业产品CAD)项目的比赛,是宿迁市唯一赛点。

(二)教师能力求突破

在江苏省“两课”评比中,获得省级示范课1个,省级研究课8个,获奖率100%;获省职业学校信息化教学设计大赛二等奖、三等奖;获省职业学校信息化实训教学比赛二等奖;在2016年江苏省职业学校课堂教学大赛上,4位老师参赛,3人获得二等奖、1人获得三等奖。

(三)人才培养模式求突破

学校围绕宿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构建了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理论与实践相整合、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将“三创”教育、技能大赛成果融入教学。依据省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和完善了16个专业的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全面实施中职“2.5+0.5”、高职“4.5+0.5”的教学安排,突出专业技能课教学,强化学生专业技能培养。修订汽车运用与维修、中餐烹饪、电子商务、计算机网络技术等专业2015级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了2016年招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四)学生综合素质求突破

学校2016年对口单招专科以上上线通过率100%。学生参与校内技能比赛率100%。汽车、机电、烹饪、计算机等专业“双证书”率达100%。学生就业率高,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精心组织2013级南信大机电班“3+4”中职―本科分段培养转段考试,本次考试27名学生有24人通过转段,通过率88.9%。

四、强化育人机制,“四提升”让学生管理活起来

围绕“规范常规管理,抓好养成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养”这一中心,切实抓好学生管理工作。

(一)进一步提升德育工作有效性

坚持以严格管理、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为目标,以培养学生文明习惯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健康的心理为目的,以学生日常行为教育为核心,以感恩教育和养成教育为重点,以主题月活动为载体,以检查评比为手段,以提高班级管理质量为契机,不断增强德育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2016年,有40多名学生受到省、市级表彰。

(二)进一步提升学生管理规范性

创新德育考核模式,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和行为素养有了质的飞跃;建立学生管理标准流程,编制《学生管理手册》,制定《班主任一日常规》《学生工作基本流程》等10项制度。

(三)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以学生社团为抓手,以学生活动为载体,全面提升学生素养,组建社团50个,学生参与率91%。宿舍管理实行“三查三评”,培养学生“文明、爱校、守纪、向善”的品德。学生宿舍实行智能化管理,确保学生安全。学生管理创新案例荣获省开放大学办学系统学生管理一等奖。

(四)进一步提升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积极性

学校积极响应上级号召,认真参与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全力以赴做好创建的各项工作。强化校园卫生,按照创建标准改造食堂和学生宿舍,在学生宿舍区搭建晾晒场和乒乓球台,食堂设立消毒间,提升食堂宿舍的卫生和安全水平。加快“三个文明”建设步伐,清理校园卫生死角,努力达到创建要求,推动学校各项工作深入开展。

五、强化服务功能,“四延伸”让培训工作强起来

社会培训坚持“做大多元”的原则,在巩固传统的培训项目,保证培训质量的基础上,积极拓展培训项目,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把培训向系统外延伸

加强与住建、海事、人社等部门合作。经国家海事局批准,学校取得“内河液化气(LNG)燃料动力船船员特殊培训”项目资质,成为国内首批获准两家之一、江苏省唯一一家具备开展内河液化气(LNG)燃料动力船船员特殊培训资质的机构,开办内河船员培训3期、内河液化气(LNG)燃料动力船船员特培2期。组织计算机等级考试453人次;组织汽车驾驶、会计、机电技术等职业技能鉴定312名;组织普通话测试2期210人,组织英语4、6级考试,组织创业培训4个班120人。

(二)把培训向学历提升延伸

精心组织国家开放大学、江苏省开放大学及奥鹏学员的开放教育工作,学员报到率首次突破80%,稳固率达98%以上;采取多种措施,解决了部分教师网上教学困惑,推动网上教学的有效组织,完成开放学员本专科毕业设计选题审核、上报工作,组织420名学员参加毕业论文答辩;组织完成国家开放大学和江苏开放大学学员约两万门次的选课工作,完成江苏开放大学、国家开放大学毕业生数据初审、上报和毕业证、学位证办理等工作。

(三)把培向社区延伸

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大力发展全民教育、努力提升居民素质的号召,学校与湖滨新区祥和社区、宿城区项里街道等社区签订共建协议,通过开展健康教育主题活动、清明节文明祭祀主题讲座、世界读书日主题活动及世界无烟日公益宣传教育等活动,使学校与社区实现教育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四)把培训向农村延伸

第4篇:烹饪技能比赛方案范文

关键词:创新、烹饪实践课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TS972.1

技工学校烹饪实践课与生产实习两个实践性教学环节,是烹饪教学的核心,是教学和生产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重要教学形式,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为了适应就业市场的变化与需求,技校烹饪教育必须贯彻“所教、所学、所用相对接”的原则,以“能力为本位”,即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提升一专多能,一技多用的技能水平,树立敬业爱岗、诚信服务的职业意识。纵观我国烹饪技能教育的历史与现状,重模仿轻发挥、重传统轻创新、强调循规蹈矩忽视开拓进取、强调经验忽视规律是久而未决的弊端。尤其是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大大束缚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影响了烹饪技艺的发展。因此,教学模式的改革和推进,对技工教育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倡导“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确保实践教学质量的提升

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技术过硬,富有活力的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是确保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尤其是烹饪实践课与其它技能教学一样、具有演示性、操作性、工艺性、模拟性等共同点,但又有别于其它技能课,有其明显的特殊性。因此,需要指导教师在组织实践教学的过程中突出个性化的教学,精确示范,勇于创新,融会贯通,充分发挥一体化教学的作用。正如俗话所说:名师出高徒,强将手下无弱兵。

一是要建设一支品质优秀、业务过硬、结构合理、开拓进取的师资队伍。技工学校除了要严格执行教师资格准入制度,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培养骨干教师,确定学科带头人,塑造名师之外,还要坚持走出去,请进来,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师资专业技术的水平。

二是要把提高师资的专业教学水平放在首位。烹饪专业虽然重在技能,但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也不应是技工烹饪教学的目标。要培养出文武双全的烹调师,就需要教师有较强的综合素质和广博的知识,这样才能讲出道理,讲清原理。现在的状况是师资综合素质不高,各学科相互融合,渗透不够,基础课教师不懂烹饪原理与技术,不能融合烹饪与自然科学的联系。这就需要从根本上加以扭转,做到文化与技艺相互渗透融合,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为提高师资教学水平,学校应轮流安排教师到企业锻炼,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类技能竞赛及校际学术交流活动,重在进行技术交流。同时引进高学历、高技能的教学人才,以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业务水平。

三是要注意培养提高教师的综合业务素质。烹饪是与文、理、农、商等有交叉边缘关系的综合性学科。烹饪专业的教师必须精通烹饪专业知识,对原料知识、加工原理、烹调技术、面点制作技术等做到精通。对与之相联系的学科要触类旁通,既要掌握营养卫生学、化学、生物学、物理学、美学等各种知识,并要懂得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

二、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创新烹饪实践课教学模式为主导

烹饪实践课程教学模式的设计,必需形成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本位,以职业技能训练为核心的教学新理念,认真贯彻“所教、所学、所用”三所对接的技工教育新规律,加大实训力度,让学生在亲自参与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切实提高动手能力。因此,在实践课程的内容设计上必须做到:企业调研先行,专题研讨紧随,校企共同参与,工学一体结合。

一是密切校企合作,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学校除建有自己的实习场地外,还要走校企合作的路子。企业需要是教学的向导,教学是企业发展的基础。烹饪教学与企业联姻,是有效利用社会资源办学的重要途径,不但可以起到弥补学校实践与教学资金不足的问题,而且可以使学生通过教师的教学指导和现场实习等,对未来的就业及工作要求有比较清晰的了解,从而提前在基础知识、专业技能、个人心理等方面做好就业准备,尽早适应社会需求。

二是创新实践教学形式,制定切实可行措施。烹饪实践教学的过程,包括讲、演、练、巡回指导几个阶段。教师要结合具体情况对教学的每一个过程制订切实可行的实训方案,通过讲、演增加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识,接受和掌握学习的任务及要求,了解操作过程和内在联系。为了保证教学目的的实现,在实践教学中要有切实可行的措施:首先,要制定操作训练规程,对训练目的、方式、标准、时间、步骤、要求、考核作出明确规定,确保训练按程序进行,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及技术应用能力。其次,实行激励机制,对勤学苦练、成绩突出的同学给予表彰和奖励。在项目化、模块化教学中,让学生开启潜能。

三、注重实践课的教学效果,张扬学生的职业能力个性

技工学校烹饪实践课首先要将基本功训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其次,要推广和采用模块教学法,强化学生的技能特点和动手能力,培养一专多能的人才,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第三,建立校际信息和教学菜品研制网站,及时掌握市场信息,调整教学品种,丰富教学内容。第四,改善西餐实习环境,增加新型设备和西餐实习品种,以适应市场的发展。第五,改变教学方法。运用传统的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演示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练习法等外,还要学会使用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模拟教学法、项目迁移教学法、卡片展示教学法等等。在实习课堂上可采用直观演示指导法、案灶巡回指导法、实习菜肴讲评指导法、烹饪观摩指导法、开展烹饪活动指导法、刀工比赛指导法、参观农贸市场指导法、分组进行综合技能大比武指导法等。

为了确保实践课的教学效果,同时又张扬学生职业能力个性,需重点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一)实训课前的必要引导。过去“一支粉笔一把刀,一块砧板一把勺”的师徒相授的教学模式,显然无法适应现代烹饪教育的要求,甚至有碍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了强化烹饪实战训练,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每堂实训课的工作任务,既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又锻炼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例如:本人在设计果蔬雕刻实训项目时,按工作任务,将班级同学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负责完成一个主题展台。为了给学生营造一种想象空间,实训前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组织学生观看全国烹饪大赛食雕展台作品,以拉近时空距离,激发学生创作灵感。事实证明,学生在实践中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实训过程中的示范指导。指导教师为确保教学质量,必须严格按照技术要领,讲解示范,要求动作标准,手法娴熟,特别对技术关键点要讲解清楚,描述准确,反复提醒学生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将安全事故防患于未然。巡回指导,逐一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做到“讲”和“演”相结合。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

(三)张扬学生职业能力个性。烹饪实训课要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尽可能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实训项目的全过程,既锻炼了独立创造性,又克服学生的依赖性。在烹饪实训课的教学中,由于学生存在文化基础、专业基础、思维方式等个性特征,其对烹饪技能的悟性差异较大。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个性化辅导。一方面及时纠正差错,解决技术上的薄弱环节,另一方面对基础较好,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及时捕捉“闪光点”加以弘扬,在教师的技术指导下,使创意变成现实成果。例如当学生独立完成花虫鸟草单个雕刻作品后,教师指导学生充分发挥艺术创造力,共同协作,设计组合展台,高效完成实训任务。这样既张扬了学生的个性,又培养了学生团队协作精神。

第5篇:烹饪技能比赛方案范文

一、我国餐饮业的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需要高素质的烹饪人才

当前我国经济的深化发展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加强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的转变需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而餐饮业就隶属于现代服务产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我国餐饮业目前发展态势明显,呈现出以品牌发展、连锁经营、技术创新、科学管理为特征的现代化餐饮经营模式,科学化管理和新技术及营养健康的饮食理念等现代文明成果被广泛应用到现代餐饮企业中,逐步替代了随意性生产、单店作坊式的传统经营套路。

2014年12月,以粤菜系著称的顺德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 “世界美食之都”称号,之前以川菜闻名的成都也获此殊荣。现今全球仅有6座城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美食之都”称号,中国就有两座城市获此殊荣,这说明我国餐饮业的国际影响力在扩大,促进了餐饮美食文化的对外交流,有利于我国餐饮业的国际化发展。

我国餐饮产业呈现的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对餐饮人才提出了新要求,需要与之匹配的高素质餐饮人才助力其发展。当下餐饮企业所需要的高素质餐饮人才,不仅要有专业技能,还要有良好的职业素养,这依赖于高职烹饪专业的人才培养。我国餐饮教育,尤其是烹饪教育发展起步晚,基本上长期停留在专科层次,开展本科层次的烹饪教育不足二十年,发展建设时间短,开办的学校也屈指可数,导致高职烹饪专业是目前我国餐饮业人才培养的生力军。

二、高职烹饪专业职业素养培育的异态审视

职业素养是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一般认为职业素养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和职业技能等方面,可以通过学习和实践获得,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并发挥作用的综合品质。这些综合品质包括以知识和技能指代的表层特征,即显性素养;还包括态度、责任心、敬业精神、角色定位、价值观等决定人行为的隐性素养。

(一)烹饪教学过程中职业素养培育的边缘化

职业院校普遍有职业素养培养被边缘化的现象,主要表现在职业院校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持漠视或消极态度,职业素养在学校整个课程体系中处于边缘化地位。而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表现和核心内容,其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烹饪专业自从开始高等职业教育以来,课程体系虽然进行了一定的改革,但实质上并未有根本性的改变,课程体系的综合化程度低,课程结构中非专业课程(包括人文素质课程)的课时比重明显偏低,专业课程中反映前沿的内容明显偏少。通过院校间走访交流,了解到目前高职烹饪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多数可以归纳为“懂营养、精技能、会管理”,目标定位为优秀的技能应用型人才,这反映了高职烹饪专业一贯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重技能轻素养,其中,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涉及职业素养的少之又少。

一些高职烹饪专业即使开设了职业素养课程,也是与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分离的,没有将职业素养融入到专业教学的每个环节,忽视了教学组织方式与企业工作方式的一致性,也忽略了职业素养教学内容与行业发展、企业岗位要求的融合,最终导致了学校教学与餐饮行业实际岗位需求的脱节,学生的职业意识欠缺,进入酒店相关的餐饮岗位实习后的适应调整期比较长,甚至会影响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

(二)烹饪教育者的教学研究忽视职业素养

相比较其他专业,高职烹饪专业开办时间迟,发展历程短,专业的教学研究相对而言也不够深入。仅就目前教学研究分析,纵观从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搜集的研究文献,烹饪教育者的教学研究关注点集中在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有理论和实践的项目教学法、产学结合与校企合作的实训模式、“双师”和“双证”培养等方面,涉及烹饪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研究的比较少。虽然职业素养的宏观研究即面向高职院校研究居多,但是微观研究即联系到具体专业,尤其是针对高职烹饪的职业素养研究比较少,缺乏针对性。这说明烹饪教育者的潜意识中是忽视职业素养培育的,没有认识到职业素养对烹饪学生职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不少烹饪教育者仍然将烹饪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狭隘地理解为职业知识和烹饪技能的简单叠加。这种认识的局限性投射到真实烹饪教学情景时,也是不可能在课程中引入并融合职业素养教育的。

三、提升烹饪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已经成为比较严峻的社会问题,对很多毕业生而言,即便是找到一份工作都困难重重。可是从社会角度看,许多企业叹息“招不到合适的人选,招人难”。实际上企业到高职院校招聘人才时会有共同的感触:之所以招聘不到满意人选,是因为很难招到具备良好职业素养的毕业生。企业已经把职业素养作为筛选人才的重要评价指标。而高职烹饪专业呈现的毕业生“工作难找”与餐饮企业“人难招”的矛盾点也主要和职业素养培养有关。

(一)餐饮企业亟需的职业素养是烹饪专业学生所欠缺的

餐饮业的职业特点是以服务顾客为宗旨,其厨房生产和餐厅服务的各项工作目前是完全依赖人工完成的,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尤其是节假日,工作繁忙需要加班,但是工作报酬普遍相对偏低,造成了餐饮企业的高离职率,也影响了高职烹饪专业学生的职业意愿和职业发展。例如,学生的顶岗实习以及刚毕业时的工作都是从基层岗位做起,多数是在厨房打荷,即厨房里打杂,做的事情多且繁杂,是厨房里最易受委屈的岗位,也是工资最低的岗位,但是这些基层岗位是烹饪专业学生在餐饮行业中成长的必经之路,也是决定他们是否继续从事这个行业的关键时期。

(四)倡导“匠人精神”,提升高职烹饪专业学生的职业尊重感

“匠人精神”源自于日本,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就推崇匠人文化,其文化精髓即“匠人精神”的本质在于敬业和认真,是日本社会走向战后繁荣的重要支撑。在日本,匠人是指手工艺者、工匠、技师等一类职者,又被称为“町人”,他们尊奉职业伦理道德,具有职业平等意识,对技艺要求精益求精,符合企业对职者的职业素养要求。正是这种“匠人精神”让日本东京的米其林餐厅数量成为世界之首,已经连续九年蝉联“米其林美食之都”荣耀,而且其中多为经营日本传统料理的餐厅,甚至有日本拉面店入选。这应该对我国的高职烹饪教育深有启发,值得在高职烹饪教育中倡导“匠人精神”,学习借鉴其“烹饪匠人”的培养模式。在烹饪教学中倡导“匠人精神”,重视人才品格培养,使高职烹饪专业学生成为“会好好做事”的一流烹饪匠人,才能在依靠手工技能见长的烹饪行业成长起来,从而获得职业成就感,提升职业尊重感。

第6篇:烹饪技能比赛方案范文

关键词:一体化教学模式 烹饪专业 职业教育 职业能力

烹饪专业传统课程结构是,先文化基础课、后专业理论课、再专业技能课的“三段式”教学方式,其特点是以学科为中心,强调课程的科学性、系统性、完整性。在教学模式上理论课、实践课的教学通常是分开的,教学评价通常是以个人的卷面分数为标准,课程知识部分的考试是评价该课程的唯一依据,强化了考试成绩,但难以保证受教育者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我院烹饪专业实施“一体化”教学改革以来,根据烹饪专业特点及学生学习情况确定了“讲、演、练、评”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既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又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毕业后能顺利适应工作岗位,综合职业能力大大提高。下面就以《西餐烹调工艺》课程为例介绍我院烹饪专业开展“讲、演、练、评”一体化教学所做的探索与实践。

1.开发课程,编写教学方案

教学改革的重点是抓好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改革,使理论与实践在课程结构上融为一体。为此,我们从调整课程结构入手,突破先理论后实践的学习模式,将原理性的学习内容和与之对应的实践性学习内容相结合,按照职业岗位职责的要求重新组合,形成模块式的课程体系,理论与实践在课程结构上融为一体。

在课程设置方面,我们采用“宽基础,活模块”、发展个性、强化能力的思路,对课程进行重新整合。以《西餐烹调技术》中高汤和沙司两个知识点为例,以往制作一般会将它们分为高汤制作工艺、沙司制作工艺两章。高汤和沙司在西餐制作过程中其实不能分开,制作沙司前一般会先制作高汤,工艺方面也存在一定的联系。通过对课程进行“讲、演、练、评”一体化组合,将两个内容合并为一个大的模块,再分为若干小模块,将小模块分为多个专项能力,使一体化教学具体化、可操作化。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对小模块或专项能力进行灵活调整,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课程模块设计可见图示:

(图一)课程结构图

(表一)职业能力分析表

职业能力 专项能力

1 2 3 4 5 6

3

基础

汤的

制作

程序

原料

的初

加工

主料

与加

水比

例调

调料

的添

火候

的把

制汤

时间

控制

汤体

的过

滤与

储存

2. 开发一体化教室,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

教室一体化即理论教室与实训室构成一体。西餐一体化教室在使用过程中,既可以对照餐饮企业学习相关知识,又可以进行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教学方法直观、灵活,教学形式生动、活泼,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利于拓展学生的能力。这就要求一体化教室必须具备完善的硬件设备,提供足够的学生练习工位。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可以直观地将抽象的知识呈现给学生,又可做到教师示范和学生练习同步。一体化教室可以提高实验室设备的利用率,学生可利用空余时间到实验室练习基本功,培养学生主动性和自学能力。[1]

3. “讲、演、练、评”一体化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展开教学

3.1讲

传统教学中的“讲”主要以灌输学科知识为主,把学习理解为在书本上的学习过程,过多地倚重“接受型”的学习,讲、演、练、评”一体化教学中的“讲”主要具备以下特点:

3.1.1 技能必须,够用为度

在基础理论方面,不盲目追求内容的深度和体系,对学生学习实践技能联系不大的理论知识,可以降低要求,不讲或略讲,对生产中采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必须在教学中有所反映,但需要注重实用性。如西餐基础汤的制作,对于制作时间、原料比例、火候、冷却、储存等关键操作过程重点讲解,制作原理中分子运动、呈香味物质的扩散等抽象理论可略讲或不讲。

3.1.2 突出应用性

重视理论教学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这就决定了专业理论教学要突出应用性。教学内容是以问题展开的,按照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形成技能所需的理论知识而选择,也就是要告诉学生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做到什么程度等。

3.1.3 与示范练习同步

理论知识在实践中起指导作用,实践过程可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讲、演、练、评”一体化教学使学生将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融合在一起加以掌握。理论知识讲解其实是实践练习的“前奏”,内容要与即将进行的实践内容同步。这就要求理论与实践指导教师要由同一人担任,教师要打破传统教材的框架束缚,围绕实践,重组理论教学内容开展教学。

3.2 演

烹饪教学中教师进行菜肴示范是一个重要环节,是学生获得实践知识最直接的途径。教师的演示过程对学生影响极大,因为学生会对老师所做的一切进行模仿,所以在示范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点是操作的规范性。在讲、演、练、评”一体化教学活动中,烹饪教师要全面提高自己的教学素质,杜绝行业上的一些坏习惯,坏动作。另外,对于操作中的一些重点和难点应提醒学生注意,教师在动作上可放慢一些,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对于一些需要旺火速成的菜肴,由于操作时间短,动作要求快,学生不容易掌握要领,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进行录像,让学生多看几次,配合讲解。

3.3 练

讲、演、练、评”一体化教学模式可以实现师生间的零距离互动,以学生为中心展开教学。在烹饪教学过程中,学生练习环节可采用“模拟现场教学法”。以《西餐烹调技术》中“西餐套餐制作”为例,可模拟西餐厨房进行分工。学生分组进行汤、沙司、开胃菜、主菜、配菜、甜点的制作,由老师指导组合成西餐套餐,学生之间还可进行角色变换。在“模拟现场教学法”中每个学生都有固定角色,老师是导演,提供舞台让学生自由发挥。“项目训练法”也是“讲、演、练、评”一体化教学中经常采用的方法。由教师上课前提出训练内容,明确操作程序、技术关键、注意事项、成菜要求等,然后带领学生进行操作训练。在训练过程中,老师起引导和促进作用,鼓励学生大胆尝试,自我评价,自我总结,使学生为自己的学习承担更多的责任。

3.4评

以学生综合能力为依据,评估教学质量。“讲、演、练、评”一体化教学对学生的培养要求是理论、实践、态度的一体化。对于教学质量的评估应以学生的综合能力为依据,在学生成绩的评定上主要考虑专业理论知识、专业实践技能、行为态度三方面,三者的比例可按4∶5∶1进行评分。“讲、演、练、评”一体化教学注重平时能力的培养,在成绩计量时,可按模块或专项技能考核作为平时成绩,可占总评成绩的40%,这样改变了以往一次考试定成败的做法。

(表二)一体化教学学生成绩综合评定表[2]

专业理论知识(40%) 专业实践技能(50%) 行为与品德(10%) 备注

项目 分值 得分 项目 分值 得分 项目 分值 得分

基础知识 30 专项技能 30 学习态度 40

知识考核 50 实践考核 40 文明、安全 40

知识应用 20 综合能力 30 其他 20

总评成绩

综合评语

4. “讲、演、练、评”一体化教学效果分析

我院烹饪专业开展“讲、演、练、评”一体化教学模式以来,学生学习兴趣、自学能力、自信心、对专业知识学习兴趣、动手能力都得到了明显提高。2012年度烹饪专业学生双证考试通过率比以往提高6%,在市级比赛中囊括了热菜、冷菜、面点项目的金、银、铜等奖牌,烹饪专业学生毕业前与用人单位签约率达到98%。“讲、演、练、评”一体化教学模式打破了教师的理论与实践分工,也有利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我院烹饪专业教师“双师”率达90%以上,宽松的教学环境更有利于教师才能的发挥,师生的“教”与“学”做到了良性互动,全面提高了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第7篇:烹饪技能比赛方案范文

关键词:世界技能大赛;项目设置;发展

世界技能大赛(World Skills Competition,WSC)始于1947年在西班牙举办的全国技能大赛,最初由时任西班牙青年组织主席奥拉索发起,旨在证明职业培训的有效性。结合来自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灵感,奥拉索联合西班牙培训中心等部门,发起了首届全国技能大赛。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赛事影响力的扩张,世界技能大赛为职业教育和培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世界技能大赛发展的四个阶段

(一)尝试阶段

1946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西班牙经济开始复苏,工业的发展也促进了技术工人数量的急速增加。1947年,4000多人参加了西班牙全国技能大赛,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并吸引了很多技能领域的专家、政府官员和学者的关注。由于语言、历史和文化的相似性,西班牙有意与一些国家联合举办一个国际大赛,但最初并没有得到这些国家的认同,只有葡萄牙对这个项目感兴趣。1950年,西班牙培训中心董事比达尔借鉴并发展了奥拉索的理念,发起了第一届伊利比亚比赛,共有来自西班牙和葡萄牙的12名高技能工人参加。全球职业大赛初现雏形。

(二)成长阶段

欧洲国家的一些学者和专家受邀对伊利比亚比赛进行了观摩,对这个理念产生了很大的兴趣。1953年,在西班牙的邀请下,德国、英国、法国、摩洛哥和瑞士第一次参与西班牙全国技能大赛。这些国家的加入让大赛更富挑战性,也更具有吸引力和影响力。

(三)扩张阶段

1954年,第一个由参与国的政府代表和技术代表共同成立的技能大赛组委会成立,旨在为技能大赛设定竞赛规则。在这一时期,技能大赛的影响力逐渐扩大,大部分欧洲国家都有选手积极报名参与。当时的比赛对参赛者的年龄没有限制,组委会接纳所有人员并为他们提供展示技能的平台。由于德国和瑞士的参与(德国和瑞士的职业教育培训系统成熟较早),双元制职业教育系统对西班牙组委会有很大的影响,而德国和瑞士选手在技能大赛上取得的成功也体现了双元制系统的成功。

(四)成熟阶段

1958年世博会期间,第七届国际职业培训大赛(后改名为世界技能大赛)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举行,一年之后又在意大利摩德纳举行。比赛地点不再限于西班牙,而扩展到了欧洲其他国家,这也说明这一比赛开始真正走向世界。1970年,国际职业培训组织(后改名为世界技能组织)开始席卷亚洲,技能大赛在日本的东京举行,后来也在亚洲的其他国家和地区(如韩国、中国台湾等)举办。由于该组织对世界所有国家开放,比赛也将新的知识和技能传播到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的各个领域。

(五)稳定阶段

作为世界技能组织的发源地、技能大赛的创始国,西班牙已举办11届比赛。1976年以前,西班牙承担所有比赛费用;从1976年开始,组委会将部分权利转交给主办国,一部分费用也由主办国承担。自此,世界技能大赛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宣传,主办国的技能推广权利、特色技能展示以及巨大的商业利益让各国趋之若鹜,一些国家和城市开始申办该赛事。为了提高大赛的质量以及选手的水平,大赛从开始的不定期举行到1989年开始改为每两年举办一次。目前,世界技能大赛有61个国家(地区)参与,且参与的国家不断增加。

二、近十年来比赛项目设置的变迁

世界技能大赛竞赛项目设置的依据是职业的发展情况,并具有一定前瞻性和引领性。2001~2013年,从世界技能大赛项目的变迁可以看出,变化基本遵循如下规则:评判分数中客观分数的比重增加;从鼓励个人参赛到鼓励团队参赛;从传统技能到现代化技能的转变;从单一技能到综合技能的转变;从基于培训系统的技能到基于工作坏境的技能的转变。总体来看,世界技能大赛从最初的不成熟慢慢走向成熟,比赛项目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了大的提升(见表1),对具体的技能操作定义越来越精细,参加国家以及参赛人数都呈上升趋势。这不仅反映出世界技能组织影响力越来越大,也说明大赛对技能水平的提升和技能人才的培养起到了一定促进作用。

现在的世界技能大赛既有机电一体化、飞机维护、模具制作等高端科技项目,也有移动机器人、网络系统管理、网站设计、企业IT软件解决方案等新兴职业,同时兼顾焊接、印刷、汽车喷漆、砌砖、木工、插花、烹饪、美容美发、护理等传统工业和现代服务业项目,将传统职业技能项目与高端前沿项目有机结合起来。世界技能大赛项目须包含至少以下3项元素,其中设计能力和制造能力是不可或缺的[1]。

自2009年,比赛项目开始划分为运输及物流 、建筑及建筑技术、制造和工程技术、信息和通信技术、社会及个人服务业5大板块,在项目划分上兼顾了企业生产需要和社会生活需要的大多数技能项目。而且除了对年龄做了限制(除了飞机制造等大型项目,其他参赛者均需在22岁以下),没有进行其他分组设置。从近6届的比赛项目来看,除了项目数量发生了变化,大赛还对项目进行了分类、增删或升级:一部分比赛项目随社会的发展需求而被取消,一部分则因社会发展需要而被添加进来,另一部分项目则随着技术和材料的开发进行了转型升级(见表2)。归结起来,比赛项目变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技能精细化

技能精细化其中的一个体现是石雕到建筑石雕的细化。石雕主要包括园林雕塑、建筑雕塑、雕像、石雕工艺品几大类,而建筑石雕是以建筑装饰为主要功能的各种石雕,如石牌坊、石门、石柱、柱石、建筑装饰雕刻、石桥等,历史悠久,最早可溯源至中国汉代。2009年世界技能组织将技能比赛项目分为6大类后,建筑类和艺术类自成一派,石雕技能项目便具体化为建筑石雕。

(二)材料绿色化

材料绿色化其中的一个体现是国际大政策变化导致铅管工比赛的终结。第五届世界环保大会于2012年8月31日至9月2日在北京召开,大会以“引领经济繁荣的未来动因:绿色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世界环保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大趋势,如今,建筑领域也面临着思想变革:绿色建筑逐渐登上房地产商的宣传手册,建筑材料环保化趋势明显。据悉,目前铅热稳定剂在美国已被禁用,欧洲也正在制订相关的禁用条例,有机锡热稳定剂已在美国全面取代了铅热稳定剂。这些变化在世界技能大赛中也得到了体现:早在2009年加拿大举办的赛事中,铅管工项目就从比赛中消失了,这也说明大赛一直都与国际趋势保持一致,走绿色环保的可持续发展路线。

(三)领域扩散化

领域扩散化其中的一个体现是,比赛与社会对市场的认可度保持一致导致工业控制项目的转移。在伦敦举行的2011年世界技能大赛中,工业控制从建筑行业大类转移至制造和工程技术大类。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控制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控制领域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开始向网络化方向发展。这次工业控制系统网络化浪潮拓展了工业控制领域的发展空间,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企业为了实现生产、经营、管理的最优化,将工业控制引入到制造和工程技术领域,与此同时,现在国内大部分高校将工业控制专业设置在机械工程类学院。

(四)项目市场化

项目市场化其中的一个体现是,市场的需求变化促使2013年比赛增加了塑料模工程项目。增加项目的背景就是塑料包装及塑料包装产品在市场上所占的份额越来越大,特别是复合塑料软包装,已经广泛地应用于食品、医药、化工等领域,随着经济的发展,各行各业对塑料薄膜的市场需求不断上升。

(五)推广特色化

推广特色化其中的一个体现是,主办国的技能推广特权催生移动机器人项目。日本的移动机器人技术已经达到世界顶尖水平,因此在日本静冈举行的2007年世界技能大赛就增加了移动机器人技术这一主场优势项目,并成为接下来几届大赛中的热点竞赛项目。这不仅把日本的机器人技术推广到了全世界,也体现了全球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走向。

(六)主题国际化

主题国际化其中的一个体现是,为了呼应国际热点议题,与可持续发展主题保持一致,在2013年的竞赛项目中增加了环境科学,其原因就在于环境保护是当今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关心的重大社会经济问题,也是科学技术领域的重大研究课题。这充分说明世界技能大赛是站在全球的角度,用科学的眼界和手段来推进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发展。

三、对我国技能竞赛的启示

2010年,中国大陆正式加入世界技能组织,并于2011年10月首次组团参加了在英国伦敦举行的第41届世界技能大赛,派出6名选手参加了数控车、数控铣、CAD机械设计、美发、网站设计、焊接6个项目的比赛,比赛总平均分在51个代表团中排名第二,获得1枚银牌、5个优胜奖。虽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比赛过程中也可以看到我国参赛选手的不足之处,进一步反映出我国在技能赛事举办方面仍有提高空间。

(一)满足社会需求,体现普及性。

我国技能大赛的比赛项目近年来大幅增加,但部分普及性强的项目并未纳入比赛。在项目开发方面,我们可以借鉴世界技能组织的做法,多途径选择技能项目。如世界技能大赛的测量绘图全部源自AutoDesk公司在美国和加拿大的企业产品,具有非常大的普及性。竞赛项目的多样性发展有利于技能人才的全方位发展。

(二) 符合发展趋势,体现先进性。

我国应及时更新技术类竞赛内容和技术说明,对工具和材料的要求应尽量与世界发展方向保持一致,在评判标准方面也应与时俱进。如工业设计项目可参照ISO标准,开发新的项目,考察参赛者对新科技手段的应用能力。

(三)全面发展个性,体现创新性。

在一些现代项目中,应该重视对选手创新意识的考察,例如形象设计、服装设计、烹饪项目等;在评判标准方面,应当对主观分数和客观分数赋予适宜的权重,不仅要符合世界对创新人才的要求,也要与世界技能标准接轨。

(四)发扬民族文化,体现特色性。

我国有众多值得发扬和传承的民族文化,另一方面,世界技能大赛鼓励主办国推广特色技能项目,所以我国也可以考虑由不同的城市举办技能竞赛,并结合当地的特色资源,开发特色技能竞赛项目,这样做不仅可以传播我国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也有利于发展我国在世界比赛中的优势项目。2012年在天津举办的全国技能大赛,中职组的手工制茶项目和高职组的中药传统技能项目就代表了一个很好的方向。

四、总结

世界技能大赛的发展已经历了数十载,对各国职业教育起到了一定推动作用。对世界技能大赛的竞赛项目和竞赛操作内容的分析,及对其技能项目变迁的研究,可以为我国技能大赛的开展提供借鉴。作为一个新加入该组织的发展中国家,我国更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和平台,结合自己的特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切实开展技能竞赛。全国技能大赛是专业覆盖面最广、参赛选手最多、社会影响最大的国家级职业院校技能赛事,应在各个方面与国际先进技术和世界技能大赛接轨。

参考文献:

第8篇:烹饪技能比赛方案范文

一、组织领导到位,提供坚强有力保障

一是积极争取市委、市政府重视支持。郑州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军供站和救助站建设,把军供工作和流浪乞讨救助工作列入全市“十一五”发展规划,通盘考虑。成立了由副市长为组长,民政、公安、铁路、卫生、财政、市政等20个局委单位和市辖六县(区)政府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市军供保障领导小组。市领导每年都要多次到军供站和救助站调研工作,现场办公,解决资金、人员、物资等方面的问题。

二是纳入民政年度工作目标。局领导班子每年至少要召开1次专题会议,专项研究军供站和救助站建设事项。并将军供站和救助站建设与发展纳入民政年度重要工作目标,年初下达任务,进行目标分解,层层落实责任,并时时追踪监督,年终进行考核评比。连续多年,军供站和救助站均被评为先进单位。

三是做好部门协调配合。积极协调市发改委、财政、规划、人事(编办)等部门,支持军供站和救助站建设与发展,使市军供站建筑面积由1984年前的3800平方米增加到现在的3.9万平方米,扩大了10倍多,固定资产(不含土地)由50万元增加到现在的3900余万元,增长了78倍,人员编制由50人增至66人;市救助管理站内设科室由14个增加到18个,人员编制由74人增至92人,2004年,建成了1200平方米的职工和受助人员食堂、澡堂为一体的综合楼,2005年,争取市财政投入550万元,新建了少儿中心综合楼。

二、管理制度到位,增强自身发展实力

一是指导完善各项制度。市军供站将48个岗位和工种的职责进行了规范整理,汇编成册,比如在对军供餐饮制作流程管理上从原材料采购做起,到加工制作的每一个环节,直至现场服务,实现量化、细化、标准化作业。各种肉、蛋、禽、蔬菜的采买品质有详细标准。原料切配统一规格。清洗次数、是否浸泡有具体规定。不同菜肴的制作加工流程尽可能合理规范。主副食盛装时间、数量包括摆放位置都有统一要求;市救助站及时对照《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对《站制度汇编》中已不再适应的内容进行了调整,重新规范了工作程序和岗位职责,健全了宣传、公文处理、档案、人事劳动、财务等制度,完善了救助管理工作24小时值班制度、接送制导、流浪乞讨人员进出站制度、一日生活制度、卫生制度、消毒制度、巡视制度等。

二是推行规范化管理。市军供站在军供保障任务管理中,采用军事化模式,强调“首问负责制”,即军供站任何职工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接到军供通报,20分钟内必须到岗,任何职工任何时间通讯工具必须畅通,节假日离郑必须事先报批,各岗管理员为任务第一责任人,必须保证任务所有环节按程序按标准按时间完成;市救助站结合站里实际情况,借鉴兄弟单位的先进经验,将科学的管理制度引进到各项工作,制定和完善了多种站规站制,建立完善岗位责任制,推进了各项工作的规范化、程序化。

三是完善创新机制。积极引导和支持市军供站、救助站推行创新机制,鼓励有创新精神的个人,表彰有超前思想行为的科室,营造了站内创新的氛围。比如军供站职工自发组织了多个攻关小组,取得了多项成果:节能攻关组,发明了暖气管道回水设施和蓄水池,使节能率提高20%。科技攻关组,开发了《军供任务管理系统》软件,获得了全军科技进步三等奖。保障方案攻关组完善创新了9个保障方案,目前已被列为标准供应方案模本;市救助站在工作中引进先进的救助理念,率先在国内设置街头救助亭、开展“类家庭”项目等,形成了“郑州模式”,受到民政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等的肯定和推广。

三、队伍建设到位,不断提升服务水平

一是全面施行竞争上岗。市军供站、救助站打破了干部任用终身制,建立了一种干部职工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机制。市军供站中层干部每两年进行一次竞争上岗,由20多名干部公开竞争6个中层职位,2006年增补了两个副科职位,有9名转业干部参与了竞争。市救助站在全站推行竞争激励机制,将43个岗位职责层层细化分解,实行岗位全员聘任制,从站领导到一般职工,一级聘一级,签订聘任合同,同时启用一批有理想有抱负的年轻人担任中层干部。通过改革,调动了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人才资源得到最优化配置。

第9篇:烹饪技能比赛方案范文

中等职业学校自成立之初就肩负着为生产、服务一线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人才的重任。本期特别策划选取了浙江省宁波市、绍兴市、衢州市的3所中职学校,深入采访介绍其在校企合作、师资建设等关涉人才培养工作的独特经验,以飨读者。

宁波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学校:

精方妙招,成就技能品牌

行政楼的楼梯到承重墙之间约有四五平方米的空间,本可以摆些盆景对付过去,但是向来坚持打造“精致校园”的宁波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学校,却把这方寸之地设计成一处颇具文化情趣的读书吧台。记者拾级向张国方校长办公室走去,俯仰间总有巨幅山水画、青青吊兰、学生工艺小作品映入眼帘――移步换景,尽述宁波人的内秀与灵气。

如果说行政楼内的小空间以其立方收纳了多种功能区,体现的是宁波职教中心的办学智慧,那么满是透着阳光朝气的学生和被树荫掩映的校园,无疑是“精品学校”姿态的最佳佐证。很难想象,这么一所讲究布局、人文氛围如高等学府般的中职学校,同时拥有闪亮的技能光环。近些年,学校在全国技能大赛中的成绩一直处于高位攀升的态势,目前已摘得6金6银1铜,多次获得宁波市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特别贡献奖。

学生缘何取得如此佳绩?面对这个问题,张国方校长并非侃侃于自己的“治校心经”,他打了个比方:技能大赛“绑架了”职业教育。“技能训练是按规律循序渐进的,职高学生在校仅两年,选手无论是技能水平还是比赛经验都是速成型的,理论知识、实战经验都有所欠缺。加之国赛变数比较多,要参加新项目必须先培训教师,再由教师培训学生。”这一直是宁波职教中心的困惑。

多忧者多获,舍弃为了比赛而宵衣旰食的传统土方,宁波职教中心试图用更为科学、普适、人性化的方式把技能大赛“分解、浸润”到日常教学中去。

有效教学,理实兼顾

“这些天,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专业的学生表现得特别活跃,他们见到我,总是笑着迎上来询问实训基地的建设情况。”事实上,张校长比学生还热盼新建中的实训基地能早日投入使用。2010年,学校牵手宁波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开设“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订单班,除了在课程设置上融汇宁波地铁的岗位任职要求、工作任务、企业文化外,学校正兴建该专业的实训基地。“基地建成后,模型与实际设备外型、结构、操作完全一致,我们所提供的操作软件、联网架构与实际要求也完全相符。”

硬件设备为教师的“实践教学”添足了砝码,同时,学校又拓展校外空间,积极牵手企业,校企合作,工学交替,宁波职教中心人创设了项目驱动、教学工厂、企业轮训三种工学交替模式。在校内外先进的实训场地,学生有了技能学习的优质平台。

“专业基础知识如果消化不良,再好的实训基地也无异于‘废墟’。”于是,学校以科研引领,把问题做成课题,着力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情境项目式”是宁波职教中心课堂教学模式的定位,即以“场景设置―项目实施―项目成果”三个维度构建教学实施的基本框架,将教与学的过程从传统、封闭的教育情境中解放出来,以情境为中心创设教学环境,以项目流程整合教学思路。目前,学校老师们已探索出了四种课堂教学形式:专业情境下的文化课堂、企业环境中的专业课堂、理实一体化的项目教学、双师双语教学。

此外,学校为整合企业的技术工艺与实训课程,特别设计出相关专业的《核心技能实训项目工作页》。工作页以企业项目形式出现,教师把一个项目细分成几个工作任务,每个工作任务明确目的、要求、教学安排和注意事项,把教学实施的每个环节用“图文并茂”的方法加以系统化编排。现在,各专业实训项目的工作页作为学生们技能实训的校本教材,其实用性和科学性获得了专家的一致好评。

优秀的教师队伍、优越的实训基地、优质的课程建设,使宁波职教中心一批批优秀技能型人才脱颖而出。

道法自然,点面相合

“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张国方校长提出“让每一位职教中心学生都成为受社会尊重的人”的美好愿景。

兼顾学生个人基础的高低以及技能大赛的现实压力,学校在创新评价体系和加强竞赛管理两方面下足了功夫。他们实施技能抽测,注重学生技能“面”的提高;加强梯队建设,创造“点”的突破。

近年来,学校把技能抽测、技能考核、技能竞赛作为学生技能教学水平低、中、高三个档次的检测手段,进行校级技能抽测活动。“整个过程是比较科学、严谨的,专业教师在完成技能清单梳理的基础上,向校督导团提交《抽测可实施情况表》。然后,督导团再进行调研,制定《宁波职教中心学校技能抽测方案》,并编写技能抽测题库。”张国方校长介绍道。

对于技能大赛,学校注重过程管理,建立竞赛集训指导小组,定期讨论集训成果及下阶段集训方案和考核目标。实施过程中依照以下策略:建立竞赛的协商机制;各集训项目成立集训教练组,同一集训项目分梯队组队;由教务处设计《集训阶段性检查表》,以便作训练反思。

“在资料室,翻看历年来学生们的训练心得,比看着他们夺回来的奖杯更让我高兴。”张校长说培养一个学生便是一堂艰难的课,上好这堂课,必须抱着“态度胜于技术”和“管理高于战术”的信念。

当记者离开学校时,清明雨不期而至,绕着校园环形排开的绿树在清风细雨中婆娑摇曳,沙沙作响犹如向行人叙述发生在校园里的青春故事。

衢州市衢江区职业中专:

借力名企,“衢径通优”

就像高尔夫是有钱人玩的娱乐活动一样,职业学校的教育属性决定了没有成规模的资金、设备投入,其培养的人才很难零距离接轨地方经济。当大部分地区遵循经济发展后做强职业教育的路径徐行慢进时,浙江衢州却是在“逆流行舟”。

衢州市衢江区是浙江省欠发达地区,但就是在这么一方经济滞后于省内其他县市的水土上,衢江区职业中专经历撤并组建后,整合资源,改革创新,办学实力不断提升,学生在国家、省级的技能大赛中屡获冠军,学校名声在外,为教育界同仁交相称道。如2009年度,在各级技能竞赛中,该校学生有137人次获市、区级奖,223人次获省级奖,38人次获国家级奖。

面对台上手捧奖杯的学生和在企业中已能独当一面的毕业生,衢江区职业中专的舒明祥校长更坚定了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汇江海”的育人理念。在他看来,越是在经济落后的地区,就越应该大力提倡职业教育,有目标地培养高级技工人才,真正做到主动对接地方产业发展规律、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订单培养,规模与形式屡出新意

今年4月,32家衢江区的企业和全市骨干职校参加2011年衢江区校企合作对接会。会议现场,舒明祥校长从容地掏出那支“跟随”自己多年的签字笔,在和衢州市建沃精工机械有限公司的校企合作协议书上,一笔一画,签出了开办“建沃精工班”的诚意。这一落笔,又为学校赢得了将百名普通学生培养成“适销对路”的企业管理人才和技术骨干的机会。

当舒校长在各企业和兄弟学校面前掷地有声地介绍起《推进校企合作 拓宽办学新路》的经验时,他和一同参会的教师最清楚学校的底气从何而来,以及由“纸上得来”到“实践出真知”的万般曲折。

时间定格在2008年4月,学校与浙江志高机械有限公司签下开办“志高班”的协议。这种为企业“量身定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对衢江区职业中专来说尚属首例。作为校企紧密合作的试水,从校领导到一线教师无一懈怠。他们多次亲赴那些校企合作走在前沿的兄弟学校,参观、取经;深入志高机械的车间,几易课程设计稿。2010年1月,首届“志高班”毕业生“如期赴约”,分配在志高机械的各个车间里顶岗实习。在师傅的指点与帮带下,两天就能装好3台机器的毕业生不在少数。如此效率,实现了公司副总经理应汉元的希望,“随着企业的快速发展,缺乏技术工人已成为一大难题,所以以前只能招农民工顶替。现在与学校合作培养技术工人,解决了企业用工的燃眉之急,又增加了企业发展的人才储备。”

学校的订单培养战略成功地迈出了第一步后,变得“一发不可收拾”。“开元班”“东方班”接踵而至,除了量上的增长,订单培养的模式也不断趋于完善。今年春季,学校与浙江神舟智控科技有限公司达成了合作创办“神舟班”的协议。“神舟班”采用“1.5+0.5+1”的办班模式,即一年半在校学习文化知识、专业理论和技能,半年赴公司勤工俭学,第三年开始进公司带薪顶岗实习。其间,公司提供“神舟班”学生奖学金,承诺学生到企业工作后,收入每月不低于2000元,成绩优秀者,企业为其提供赴浙江工业大学或浙江大学进修的机会。

多元合作,技术与人才双向流动

学校在教学育人方面的有益探索,使学生进入企业的实际时间不断前移,同时为破解着当地企业的“用工荒”做出了贡献。“接下来,学校工作的重心将转移到校企合作‘由点到面’上,建立联合办学的长效合作机制。”舒校长介绍道。校企合作向两头延展,学校除了在人才培养方案、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应用技术的研究开发自成体系,甚至直接参与到产品的合作生产环节中。“一味等企业输入技术,我们会比较被动。毕竟,它们把最先进的技能和理念带入学校会存在一个时间差。”舒校长如此解释自己的良苦用心。

远虑者安,舒明祥校长对职业教育发展的敏锐判断力使学校走到了行业的前沿。这两年,衢州格林特电线电缆有限公司把高清多媒体数字接口生产线搬进衢江职业中专,计划培养公司管理人才;与学校合作多年的浙江山海机械等公司正探索着在生产、研发上开展深度合作:企业的部分加工业务交给学校实训中心,由学生生产;企业的设备免费提供给学校用于现场教学;校企共同研发新产品。

另外,学校自2009年开始的勤工俭学夏令营活动,不仅让学生提前接受了企业文化的熏陶,还让他们的小腰包鼓了起来。学生学本领赚了钱,老师也没闲着,为了实现“实践教学”的全真性,他们到企业当学徒,练就了一身真本事。“现在不少职校教师是大学毕业后直接任教的,理论知识过硬,但很多机器包括零件见都没见过,讲起课来就显得空洞。”教学经验丰富的舒校长自然明白,在信息、产品快速变更的时代,只有教师和学生一起成长,才能形成学校竞争力的长青之势。

上虞市职业中专:

应变求新,校企合作出实效

建筑布局呈品字形的上虞市职业中专,吸纳了一身曹娥江的灵气,依偎在秀丽的龙山脚下。远远地,还未入校门,记者就被左前方的一抹橘色所吸引――在以灰白色为主基调的外立面色彩上,大门左手边体艺馆的廊柱跳出了一抹寓意欢快活泼的橘色,如同学校26载扎实办学基础上屡屡创新的写照。

在学校20年校庆之际,曾有这样一组傲然数据:上虞市的建筑大军中持有中级以上岗位证书的人员,60%以上在这里学习过;上虞市餐饮服务行业中持有三级以上上岗证书的厨师,60%以上都是从这里走出去的;上虞市金融系统中几乎每个银行的一线骨干员工队伍中都有这里的毕业生。

“学校有这样的办学成绩,也源于这些年在校企合作上的改革与创新。”冯学忠校长介绍道,“2004年时,我们已与浙江华孚色纺有限公司建立合作关系,他们提供奖学金,我们培养学生。这其实就是时下流行的‘订单培养’模式。”虽然“联姻”时间比较早,但是,上虞市职业中专在选择合作对象上的要求堪比“皇帝的女儿”,只有那些管理规范、经济效益好、社会形象优的企业才能入选。

秉持着这些原则,学校的重点专业一一选对了“驸马”。舜杰建筑集团设立了建筑专业专项高职考奖学金,江河建筑集团入校成立建筑材料检测中心;浙江春晖集团建成机械加工教学车间,浙江卧龙电气集团、浙江金盾控股集团相继与学校建立了人才输送关系;绍兴亚冠服饰有限公司的服装教学车间也已投入使用。

上虞市职业中专的合作单位不断增多,合作形式也跳出了传统的“冠名班”“订单培养”的套路。每个专业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会根据行业动向列出年度校企合作计划。可以说,学校的校企合作自成一体地铸成了特有品牌。

四两拨千斤,创建新模式

最近几个月,烹饪专业的学生都盼着月底的特别时刻。每到那一天,他们便早早地穿戴整齐,迎接平日里难得见面的偶像。当然,他们最感兴趣的还是偶像们“身教”的“绝学”。

原来,2010年年底,在对烹饪专业和上虞市餐饮行业进行摸底工作后,学校召开了烹饪专业建设委员会年会,不似流于形式的会议,各种火花碰撞出了一个深受学生喜爱的活动方略――大厨进校园。即从新学期第一个月开始,学校邀请国际大酒店、雷迪森万锦大酒店、上虞宾馆等十家三星级以上的酒店厨师长来校,亲授烹饪课。

一个半小时的课程,厨师长从配菜、烹制到装盘,毫无保留地为学生做热菜示范。学生们更是舍不得眨眼睛,生怕漏掉大师的一招半式。相授技艺的同时,厨师长还会坐下来和徒弟们笑谈自己的人生经历和餐饮业的发展趋势。

几次课下来,学生受益匪浅。有的甚至嫌每月一次的频率太低了,要求增加课时。冯校长说,“厨师长每次来上课,我们都会录像保存,等一轮结束后,制作出《大厨进校园热菜集锦》光盘,这将会是学校的课程财富。”

这种活泼的校企合作新模式,不需要大量的经费投入,却能让学生掌握各大酒店的菜品秘籍,真可谓是“四两拨千斤”。

应市所求,设立新专业

校企合作稳中有新后,学校的专业设置也更趋合理。金属压力加工和导游这两个即将开设的新兴专业就是校企合作的产物。

经过连续几年对实习生的追踪回访工作,学校发现如果企业只能为学生提供流水线上的机械作业,那么通过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初衷只是空谈。于是,学校瞄准那些技术含量高的企业,浙江东轻高新焊丝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一家。2008年7月,学校二十多名毕业生通过层层面试进入这家生产高质量铝合金焊丝的大型企业,如今已有四人成为了该公司的一线骨干和中层干部。今年,因为发展规模扩大,该公司希望学校开设金属压力加工专业,由他们出资联系东北大学的教授为该专业老师授课。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