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社会因素影响健康的途径范文

社会因素影响健康的途径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会因素影响健康的途径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社会因素影响健康的途径

第1篇:社会因素影响健康的途径范文

关键词:高中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对策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高中年级不断升高的形势下,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越来越低,特别是高三年级情况最为严重。为此,一定要深入分析影响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提出有效的改进对策,保证高中生的健康成长。

1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1.1个人因素 高中阶段是高中生青春期发展的关键时期,高中生心理与生理在此阶段中逐渐成熟。但是,在此阶段中,高中生的价值观、人生观还没有完善,在看待问题的时候,经常存在着不全面、不理性的情况,缺乏自我控制能力,非常容易受到情感以及外界环境的影响,对高中生心理健康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在高中,面对繁杂的学业与高考压力,导致高中生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非常容易出现思维缓慢、记忆力下降、神经衰弱等情况,甚至患上焦虑症,致使高中生越来越厌学,极大的降低了高中生的学习成绩。这些因素对高中生心理健康发展有着一定的阻碍作用,不利于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1.2家庭因素 家庭因素对高中生心理健康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家庭环境影响着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形成与发展。家庭教育模式严重影响着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发展,部分家长对高中生寄予了过高的期望,而没有充分考虑高中生自身发展水平与意愿,只是将高中生当成是替自己完成心愿的工具与途径,或者为了炫耀而严格要求高中生;还有一些家长忙于工作,对高中生不管不顾,任其自由发展。这些教育模式均具有一定的偏颇性,不利于高中生的健康成长,非常容易对高中生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1]。

1.3学校因素 学校是一个小型社会,是高中生除了家庭之外的主要生活场所,因此,学校也是影响高中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高中生命运主要取决于考试成绩,不管是升学还是就业,均需要利用考试进行考核,而学校为了适应此种教学环境,提升教学效率,就会在教学方法、策略上进行深入研究,并且手段较为严厉,导致高中生心理压力越来越大,不利于高中生的健康成长[2]。除了具有较大的学习压力之外,同学关系不融洽、师生关系紧张也是加大高中生心理压力的重要因素,甚至会导致高中生出现心理压抑、心理障碍、心理失调等情况。

1.4社会因素 当今社会环境越来越复杂,阴暗、丑恶的社会现象依然存在。并且随着网络的不断普及,高中生接触网络机会越来越多,在为高中生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增加了一些负面信息的传播,导致对高中生心理健康发展产生了一定的作用。面对这些不良社会因素,必然会对高中生心理健康成长产生影响,甚至出现误入歧途的情况[3]。

2促进高中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对策

2.1个人完善 从个人角度分析,高中生一定要树立正确的自我认知及自我评价,这样才可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高中生一定要学会兼顾高中生与休闲,在完成学业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娱乐,多参加一些实践活动,摆脱封闭的自我心理,在实践活动中和其他高中生建立融洽的人际管理,扩展自身思维,树立自信,不断完善个人。与此同时,一定要建立完善的人格,只有塑造完善的人格,才可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4]。所以,高中生一定要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接触一些积极向上的人或者事,实现自我熏陶,进而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实现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可持续发展。

2.2家庭关爱 从家庭方面分析,家长一定要多加关注高中生的成长,尤其是青春期的心理与生理变化,给予高中生足够的爱,让高中生深刻感受家庭温暖。在高中生学习中,一定要以鼓励的方式,不断激励高中生向前迈进,并且根据高中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让高中生充分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不要给予高中生太大的心理压力[5]。除此之外,良好的家庭环境也是促进高中生心理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一定要给予高中生相当的自由,不要制约高中生的发展,为高中生创设一个较为宽松、民主的家庭环境,减轻高中生的心理负担,进而促进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可持续发展。

2.3学校重视 从学校角度而言,一定要重视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展,逐渐增加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知识以及培养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技能,让高中生了解一些心理疾病的知识,强化预防工作的开展。与此同时,设立一些心理咨询机构,聘请一些专业教师开导高中生,有效解决高中生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让高中生可以正确看待问题,在遇到挫折与困难的时候,可以积极面对,寻求解决途径。

2.4社会关注 从社会角度分析,国家及社会各界一定要为高中生创设一些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尤其是在计算机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形势下,一定要维护网络传播健康,抵制一些不良网络信息的传播,净化网络环境,让高中生在健康的社会环境中成长。与此同时,国家一定要对青少年法律法规进行不断的完善,严厉打击一些危害高中生健康发展的社会现象,并且根据情节轻重,给予相应的法律制裁,不断优化社会环境,实现社会秩序的健康发展,达到高中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要求,促进高中生心理健康发展。除此之外,一定要对高中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树立一些典型、正面的范例,让高中生对其进行学习,进而实现高中生的健康成长。

3结论

总而言之,高中生心理健康发展对其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人格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中生心理健康发展在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等因素的影响下,受到了一定的限制,所以,一定要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结合高中生的实际情况,在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作出努力,实现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方奕,代祺,王薇,等.高中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0(05).

[2]田彩云.青春期性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4(09).

[3]朱欣欣.网络背景下高中高中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27).

第2篇:社会因素影响健康的途径范文

关键词:旅游健康风险;因素;防控策略

1旅游健康及旅游健康风险

健康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永恒的追求。由于受到社会经济条件的限制,人们习惯将健康理解为“无病、无残、无伤”,但科学的概念并非如此。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下了一个科学的定义,明确指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状态,而且是一种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上的一种完好状态。”即判断一个人是否健康,必须从身体、心理和社会幸福感三方面进行全面的考察,自然、社会、文化、生态、心理、遗传及其它生物学因素等都是可能的致病因素。“旅游健康风险”即指旅游活动中,旅游者因所处自然、社会、文化环境发生改变及旅途奔波,其生理、心理健康及社会幸福等各方面产生种种不适或直接面临损害事件的可能性,导致旅游健康风险的原因多样而复杂,其形式也具有不确定性。

2旅游健康风险因素分析

系统论认为系统是由许多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要素所组成,是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体,综合性是系统最基本的特征。旅游健康问题与旅游产业的各要素(食、住、行、游、购、娱)都有关,涉及领域广、人员多,交叉性强,关系复杂,这个复杂的巨系统决定了影响旅游健康的因素纷繁而复杂(图1),自然地理条件、卫生资源配置、旅游安全设施和社会文化环境等都可能成为风险因素。所以,对健康风险形成机理进行探讨时,既要考虑地区地质、水文、土壤、生物、气候等自然环境的影响,又要考虑经济水平、食物结构、居住条件、卫生习惯、医疗保障等人文环境的影响,同时还要结合旅游业的特性,考虑旅游者个人条件及景区游乐设施的安全状况。只有坚持综合性原则,才有可能系统、有效地排除健康风险,促进旅游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3旅游健康风险防控策略

3.1实施健康旅游规划

健康旅游是可持续的旅游发展观,不仅仅强调旅游者对自身健康的追求,也强调在满足旅游者身心健康需要的同时,维护和改善旅游地生态环境,营造更为自然的旅游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是一种良性互动的旅游方式。实施健康旅游规划,也即是要在旅游地调研和评价基础上,为旅游资源的持续利用,为旅游地的有序持续发展寻找社会、经济、环境等各方面最优综合开展途径展开富有反馈特性的连续操作过程。政府是其重要的实施主体,如制定并施行区域旅游健康可持续发展战略和政策;对旅游区及旅游项目的开发和建设执行严格的审查制度,重视其健康影响;完善相关旅游法规及行业规章制度建设,维护社会治安,规范旅游服务与市场建设,打击旅游犯罪,为区域旅游健康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等。

3.2提供安全健康的旅游服务

安全健康的旅游服务对保障和提高旅游相关人员健康素质、促进旅游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方面的工作主要包括:加强旅游地的卫生监管,注重解决食品卫生、传染病、意外伤害、环境污染等问题;完善药品的配送体系与医疗救治体系,增强旅游地健康资源的供给能力;建立景区救援系统,增强景区突发卫生事件应急能力;加强旅游设施设备的安全管理,防范、控制与处理游览安全事故。旅游景区也应该和更广泛的社会、政治、经济和物质环境部门等有良好的沟通,通过配置医疗、防疫、保健、健康教育等方式形成完整有效的卫生服务体系,只有将旅游者作为一个完整人的健康总需求作为服务对象,旅游者出游的健康风险才会得到有效的降低。

3.3建立旅游安全预警系统

进入新世纪以来,旅游业发展面临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旅游规模逐年扩大,但旅游基础设施和接待设施却相对滞后,造成了个别时段和局部地区的供求紧张;自助游和散客游明显增多,自驾车旅游、徒步旅游、生态旅游、山野探险、极限运动等专项产品异军突起;出境旅游市场增长迅速,但现代世界并不太平,一些国家社会治安状况混乱,针对中国游客的盗窃、抢劫、暴力等有增加的趋势等。这些客观上加大了旅游风险性,旅游者健康受到极大的威胁。为此,建立健全安全预警制度,保障游客平安出行势在必行。

国家有关部门要加强相关信息的收集和分析,建立和完善中国公民出境旅游安全预警信息收集、评估和制度;及时掌握和通报旅游地的环境卫生状况、食品卫生状况、疫情状况等有关情况,提醒游客注意出行安全;针对国内自然灾害、治安状态、疫情暴发等突发事件,建立国内旅游安全预警体系;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旅游救援体系,及时救助遇险遇难游客,避免因突发事件影响社会稳定;完善各类旅游应急预案,促使旅游单位与国家管理部门、执法机构等就疾病报告、应急计划、特殊卫生事件的诊断和处理等,实现险情预警、社会动员、快速反应、应急处理的整体联动。

3.4开展旅游健康教育

通过教育的、职业的、商业的、志愿者团体以及交通管理部门、公安部门、卫生机构等多种途径推普旅游区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内容、政策和法律,制订健康教育与健康行动规划,强化健康教育组织机构建设;启发旅游工作人员有意识地开展岗位技术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使其在实际操作中自觉运用人体生理卫生、消毒灭菌、传染病预防和旅游卫生等专业知识来提高旅游业的规划、管理、服务和接待水平;开展旅游健康咨询,使旅游者充分了解旅游地的社会治安秩序、安全措施、交通、通讯、医疗服务和遇险求救途径等,增强其健康意识及对意外伤害的自救能力。

3.5发展旅游保险体系

旅游保险是指旅游者或旅游企业向保险公司投保,按不同类别、不同标准交纳保险金,与保险公司订立旅游保险契约,使旅游者、旅游企业在整个旅游活动的组织和旅行游览中遇到种种意外事故、危险时得到经济补偿。它是积极利用商业机制化解旅游风险、减少游客和企业损失、减少事故纠纷的重要途径。在西方旅游发达国家,旅游保险起步早,市场比较成熟,国民保险意识较高,已养成出门买保险的良好习惯,种类多,品种全,划分较细,有众多针对个人的旅游保险险种。因此,要更好维护旅游者健康与利益,必须要在加强旅游保险的宣传工作、完善旅游保险制度、严格保险责任、健全保险法律制度等领域做足工作,使旅游保险真正能切旅游业发展之脉,发挥其旅游安全保障的作用。

4结语

随着现代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出门旅游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的一部分,许多地区也将旅游业培育成了地方的支柱型产业,旅游中的健康风险客观存在,多样而复杂,旅游健康问题成为了关乎人们日常生活与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但长期以来它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目前还没有形成系统、科学的研究与预防应对体系,这对旅游相关人员的健康状况、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甚至社会的综合发展均将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以此抛砖引玉,希望更多的学者与从业者都加入到该项工作中来!

参考文献

第3篇:社会因素影响健康的途径范文

关键词:政治心理 政治意识 政治人格

“讲政治”是军队建设的灵魂,军人政治意识的培养是构建军队战斗力的最重要的因素。但是在社会转型期,政治、经济、文化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部分军人政治意识有所淡化,这是与我军的性质和宗旨背道而驰的。影响和制约当代军人政治意识的因素是一复杂的动态的系统,其中传统政治心理对当代军人政治意识的影响尤其不容忽视。因此,培养军人健康的政治心理并探索建构当代军人现代政治人格的合理途径是十分重要的。本文拟就这一方面作一些探讨。

一、传统政治心理对军人政治意识的消极影响

传统政治心理对军人政治意识的消极影响是制约当代军人培育健康政治心理的内在原因。军人政治意识则是指军人对政治和政治现象, 特别是对军队所属集体的历史使命,军队的性质、宗旨、职能以及自己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作用的看法和态度。在新的历史时期,从总体上看,我军官兵政治意识的现状是比较好的,大多数军人的政治意识是比较强的,这是主流。但是,我军确有部分军人存在不关心政治、不注重政治的倾向,这与党和人民对我军的要求,与我军担负的特殊政治使命极不相符,是军队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极不协调的音符。其主要表现为:政治敏感性和政治责任感不强、政治纪律观念比较淡泊、政治追求缺乏热情以及政治是非标准模糊等等。

政治冷漠心理至今仍是制约部分军人政治热情的主要因素。在中国古代,政治是以宫廷为中心的“舞台政治”,国家的大政都是“自君王出”。皇上通过颁布“策”、“诏”、“制”、“敕”、“谕”、“诰”等名目繁多的政令,推行政治。这种宫廷政治必然造成老百姓对政治产生深重的无力感和冷漠心理,认为政治乃皇帝或官府的事情,即“庶民不议”。这种心理经长期灌输,就演变成一种合乎理性的思维定势。部分军人政治冷漠心理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政治关注缺乏热情;二是政治追求不够执著。

权力依附心理是部分军人政治是非标准出现模糊的首要因素。中国几千年的专制政体致使国民产生畏权心理是必然的,伴随着畏权心理的是权力依附心理,在政治生活中具体表现为“臣民”、“顺民”意识。这种“臣民”角色是中国专制体制下培养出来的最普遍的、最具中国特色的政治角色,他以绝对“忠诚”、“服从”为特征。当然,政治主体具有“忠诚”、“服从”的政治品格不一定都是贬义的。我军官兵就是以对党绝对忠诚,以服从命令为天职的。问题是,当部分军人的政治是非标准出现模糊,崇尚“以军内权力大小作为判断是非标准”时,即只对权力惟命是从。部队不是传统政治心理影响的真空,权力依附心理在我军部分军人身上是或多或少客观存在的。权力依附心理必然带来政治是非标准模糊。意识是行动的先导,部分军人之所以会在政治追求的方式选择上步入误区,原因之一就是政治是非标准模糊。

法律淡泊意识是部分军人政治纪律观念弱化的关键因素。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社会是一个宗法等级森严的社会,在宗法等级社会中所谓的“法”,对掌权者来说是形同虚设,没有约束力,它只对臣民有效。长期以来,中国人仅仅局限于从掌权者的道德上追究权力腐化的原因,很少用客观的制度予以限制。普通百姓有一种“畏法”心理,在老百姓心目中“法等于惩罚”,久而久之,这种畏法心理演变成了一种法律淡泊意识,至今还有一定的影响。这种法律淡泊意识是造成部分军人政治纪律观念弱化的重要原因。

二、培养健康的政治心理,建构当代军人现代政治人格

实现军队现代化首先要实现军人健康的政治心理。缺乏健康的政治心理,枉谈政治合格!当代军人的政治人格状况是直接影响和制约军人政治意识的心理因素。

第一、加强当代军人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和政治价值观的教育是培养军人参政意向的直接途径,同时也是克服传统政治心理对政治意识消极影响的最直接手段。

参政意向是产生政治行为的必要前提,要强化军人的参政意向,除了具备良好的政治法律环境外,还要从批判和继承传统政治心理文化着手,加强当代军人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和政治价值观的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是部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在实践中也一直没有停止过,客观上对坚定官兵社会主义信念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这项教育在有些单位却存在严重不足,主要表现在理论教育缺乏针对性。

第二、营造良好的政治文化环境是克服传统政治心理消极影响和培养军人健康政治心理的客观条件。

要克服传统政治心理的消极影响和培养军人健康政治心理,就要积极营造良好的政治文化环境。就目前而言,应抓好以下几方面:①营造浓厚的军营政治舆论环境。切实发挥政治教育在政治舆论方面的主导作用,挖掘每一堂政治课的实践性和效用性,树正气,狠批歪理歪风,帮助官兵克服权力依附心理、宗法等级意识以及划清是非、美丑、荣辱等界限,使讲政治成为军营政治舆论的主流。②充分发挥特定的政治符号的作用。特定的政治符号如国旗、国徽、国歌、党的三代领导核心题词、英雄画像和“科学发展观”思想等等,在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政治象征意义和代表意义,因此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政治文化的传递作用。③充分发挥大众传播工具的作用。通过办好军营广播、闭路电视、板报墙报、宣传橱窗、表彰先进、组织“演讲比赛”、“文艺晚会”等活动。

第三、改造官兵政治心理的主观基础,着重强化官兵的政治参与意识,是构建军人现代政治人格的有效途径。

第4篇:社会因素影响健康的途径范文

【关键词】体育教育;健康教育;健康促进

1问题的提出

学校体育是我国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加强学校的体育与健康已成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要求。

所谓体育教育,对学校教育而言,是对学生进行体育教育,并指导学生增强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培养思想品德的活动。它的内涵是促进学生身体全面健康发展的一种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体育活动。

健康教育绝不仅是一般的卫生知识传播和宣传动员,是全民健康的改革和疾病的预防、残疾和死亡的减少、以及影响行为因素为重点的实践。它的内涵是改善环境和生活质量,增进人们自我保健意识,养成文明卫生行为。健康促使是指人类提高和控制自己健康的过程,它的内涵是协调人类与他们的环境之间的战略,以及不论个人与社会各对健康所负的责任。

体育的本质功能是增强体质,这一生理功能早已被人们认识。那么,体育教材、授课所要达的目的是什么呢?主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促进智力发展,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并发展个性。健康教育主要是让学生获得卫生保健知识,从而培养了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增进身心健康。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人自身的身心健康。但两者经历的途径不同。并不好说两者并不关联,其实在过程中还是相同的。体育教育主要是通过增强肌体自身的生理技能,来达到健康目的。而健康教育主要是以预防为主。本文探讨我国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的结合

2研究的背景

社会发展促进了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的目的趋于统一,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的产生与发展都是由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需要所决定的。

为了适应新世纪社会发展的需要,二十一世纪我国体育教育必须发生变化。而体育教育不仅仅是增强体质,还要把培养现代人作为教育的重要目标。

为了保证体育教育目标的实现,适应现代化健康观,体育教育和健康教育相结合也是符合现代化对人的发展要求所需要的。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能给现代化生活消遣提供娱乐的方式,使人们保持身心行为的健康。

在今天,现代化对体育又提出了促进健康为目的的发展方向。通过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这两个方面的相结合,能达到促进健康、预防疾病的目的。这也是社会发展需要和促进学生健康的行之有效的教育途径。

3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可行性

3.1体育教师的优势。体育教师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专业知识强,对于开展体育教育工作是具备有利条件的。

3.2两个环节教育相结合关系密切

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都是以健康为中心,促进学生获得健康知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从而使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健康人。

3.3从两个教育相结合看,内容、形式更丰富

众所周知,我们的教育方针是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都得到全面的发展,而我们提出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模式互相渗透、互相促进,更有助于提高学生加强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并在体育教育锻炼中运用正确的锻炼方法,从而达到促进学生生长发育,增强健康的目的。总之,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是必然的,是现代化体育不能缺少的内容。

4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必然性

现代健康观点认为,健康应包含生理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社会健康四个方面内容。生理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而心里健康是生理健康的必然条件,这两者是相互影响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只有生理与心理都健康的人才能具备良好的适应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能力,实现道德健康和社会健康。因此,建立与现代健康观相适应的新的促进健康的教育模式已越来越具有必然性。并且,这种教育模式应是“立体的”、“多功能的”,它应包括旨在促进生理、心理的机能状态提高的体育教育,以及旨在传授健康知识,培养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的健康教育这两个方面,我们称为体育与健康相结合教育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蕴涵着极其丰富的育人因素,有着生动的内容和形式。它是通过全面的促进健康的教育来达到人全面健康的目的,是符合现代化对人的发展需要的。因此,建立体育与健康结合教育也是现代化的需要。

5结论与建议

5.1结论

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是促进人全面健康的有效途径,它是符合现代人的发展需要。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素质教育的需要。体育与健康相结合,使体育教育内容更加丰富、灵活、有趣。不但能让学生提高身体素质,同时也让学生掌握健康知识,养成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体育教育与旧肯教育相结合,将使体育课产生质的变化,课的形式将多样化,学生的具体发展更加充分。

5.2建议

我国应重视体育与健康教育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全面推广体育与健康教育新教材,进一步加强研究,吸取国外这方面成功的经验,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体育与健康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基尔斯滕.增进健康论.体育科学,1998.7

第5篇:社会因素影响健康的途径范文

【关键词】 幼儿心理健康 教育 影响因素 加强途径

幼儿的心理健康是幼儿人格完善的必要条件,是幼儿的精神与发展的内在基础。有了健康的心理,幼儿就可能有充分的发展。佛洛伊德说:“早期的心理健康对一个人未来的发展很重要。”成年期许多心理特征源自于其儿童早期,幼儿阶段是孩子语言、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其性格、情绪、意志及社会行为发展的重要阶段。儿童时期的心理健康,对幼儿今后一生的健康和幸福产生深远的意义,会直接影响一个人的人格健康发展,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国家教委制定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中也明确指出:要切实做好幼儿生理和心理卫生保健工作,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

一、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

1、家庭因素。家庭是幼儿最先接触的社会环境,也是幼儿长期的生活环境。在家庭因素中,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原因是父母对子女的态度。影响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另一个主要因素是家庭气氛。研究发现,生活在宁静而愉快的家庭中的孩子与生活在气氛紧张家庭中的孩子,性格上有很大差别。如果家庭中父母关系融洽,孩子就会有安全感,信心十足。如果父母关系紧张,则会使孩子缺乏安全感,对人不信任,也会影响心理的健康发展。

2、教育机构因素。托幼机构是幼儿最早加入的集体教育机构。进入托幼机构的幼儿,托儿所或幼儿园的环境和教育对其心理发展也起重要作用。在幼儿园,如果师幼关系不密切,气氛不融洽,幼儿得不到教师的尊重、和认可,甚至受到冷落或惩罚,幼儿就没有安全感。同时,教师的人格特征也影响到幼儿的心理健康,如教师情绪不稳定,对幼儿不友善,不亲热,无同情心和爱心,脾气暴躁等都会导致幼儿的心理紧张,对周围环境无所适从。

3、社会因素。如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方便快捷,孩子们也深受影响。在拓宽视野、丰富知识面、娱乐生活的同时,一些言情戏说的影视作品、打打杀杀的动画片逐渐成为他们的钟爱。内容低劣粗俗的图书、光盘,也充斥着孩子们的眼睛和心灵,这些都危及孩子的心理健康。

二、加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更新观念。⑴树立新型的幼儿教育观。俗话说:“没有错误的学生,只有错误的老师”。我们应成为幼儿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不能用是否“听话”来衡量一个孩子;⑵提高自身素质。跟上时展,多充电学习,自身素质跟上。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把握好自己、完善自己,自觉抵制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保持一份健康、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做好幼儿心理健康的表率;⑶将儿童看成一个对社会有积极贡献的贡献者,学会发现每一个孩子的闪光点,让每一个幼儿的潜能在一个有利的环境中得到自我发展,催发幼儿心灵深处智慧的种子发芽。

2、利用游戏活动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⑴游戏有利于调节幼儿的消极情感。游戏是幼儿普遍喜爱的活动,也是最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活动形式,它不仅接近幼儿生活、带给幼儿快乐。游戏能再现那些难以忍受的体验(如打针、吃药等),宣泄和抒感,缓解心理紧张,从而达到自我调节。在游戏中,他们可以尽情地想象,并在想象中满足自己参加成人活动的愿望,这对缓解幼儿内心的紧张和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有极其重要的意义;⑵游戏有利于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著名教育家陈鹤琴通过数年的研究分析认为“各种道德几乎都可以从游戏中得来,什么自制、什么克己、什么诚实,什么理性的服从,这种种美德之形成,没有再比游戏这个利器来得快,来得切实。”在游戏中幼儿不仅可以满足自己身心的需要,并且可以获得影响与控制环境的能力,建立起行为准则。

3、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幼儿的心理犹如一张干净的白纸,你在上面画什么,就是什么。所以“浇花要浇根,育童先育心。”在施教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孩子的优势,做好启蒙培养,引导幼儿拥有积极的心态。⑴充分利用教学活动和游戏活动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游戏活动中让幼儿学会遵守规则、自我约束,帮助幼儿建立友好的同伴关系,学会与同伴友好相处等等。我在所带的班上曾经开展过“不做‘小皇帝’,要做‘小公仆’”为主题的试验教育活动。收到了显著效果,受到家长和同行的称赞;⑵持之以恒。贵在坚持,我们只有将心理健康教育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和发展需要,有效地渗透到每一天教学中,并做到持之以恒,才能更好地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

4、家园配合,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家长是幼儿教育中不容忽视的后备力量。任何活动的展开如能得到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幼儿健康心理的养成也不例外。我们通过家长园地、家园联系册、家长会,大力向家长介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利用家长接送孩子的机会,与家长作简短交流沟通,纠正不良的家庭教育方式。我们还通过“家长问卷”了解幼儿在家的真实表现,通过开展家庭教育咨询活动,交流家教经验,让更多家长从传统家教观念中走出来。

第6篇:社会因素影响健康的途径范文

【关键词】社区公共卫生;疾病预防;干预策略

1淮北市社区公共卫生预防服务现状

1.1社区公共卫生服务情况淮北市为大力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加强社区卫生服务资金的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和公共卫生服务质量,切实保障我市居民公平享有规范、安全、有效、便捷的社区卫生服务,市财政局、卫生局联合制定并出台了《淮北市政府购买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市政府设立社区公共卫生服务资金,购买两大类、九项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政府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实现从“养人办事”到“办事养人”的机制转变,社区居民可以免费享受规定的公共卫生服务。近年来建设130多个社区卫生服务站,20个省级社区卫生示范站,全市85%以上的城区人口能够享受社区卫生服务。其中,群体服务10多项,包括健康教育、卫生信息管理、传染病预防控制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慢性病预防控制、妇女保健、儿童保健、精神病人动态管理,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按照指定的服务区域为城市居民提供公共卫生服务;个体服务两项,包括妇科病普查、重点人群保健项目。采取发放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券的方式,由城市居民凭券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享受规定的公共卫生服务。

淮北市实行的政府购买社区公共卫生服务,是一种“政府承担、定向委托、合同管理、考核兑现”的新型公共卫生服务方式,使我市城市居民可以免费享受到规定的社区公共卫生服务。

1.2市民个体功能状态随年龄的变化情况

1.2.1生命准备阶段重点放在母婴和儿童保健。包括做好产前保健、保证哺乳期的母乳喂养、按时进行免疫接种、教育和培养儿童及青少年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与习惯,使儿童拥有良好的健康素质。

1.2.2生命保护阶段重点放在青壮年。通过提倡健康的生活行为方式,改善城市、家庭、学校、工作场所以及各类公共场所的环境卫生,避免接触有害因素,保护他们的健康。

1.2.3晚年的生活质量阶段通过各种方式,使老年人的预期寿命得到延长,并最大可能地保证他们的生活质量,即在愉悦、安全、卫生、备受鼓舞和多添快乐的气氛中健康和活泼地度过他们的晚年生活。

2个人、家庭和社区三位一体的预防策略

2.1个体化预防人生的不同阶段的生理特点和接触环境的危险因素是不同的,因此应该根据个体预防服务对象的特点提出不同的干预策略。

个体化预防服务的最佳形式是临床预防服务(clinicalpreventive service)。它是指在临床场所对健康者和无症状“患者”的病伤危险因素进行评价,然后实施个体的预防干预措施来预防疾病和促进健康。

2.1.1健康咨询对求医者的健康咨询是通过收集求医者的健康危险因素,与求医者共同制定改变不良健康行为的计划,随访求医者执行计划的情况等一系列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活动,促使他们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2.1.2 健康筛检健康筛检是指运用快速、简便的体格检查或实验室检查等手段,在健康人群中发现未被识别的病人或有健康缺陷的人。

目前可通过筛检有效地发现早期疾病的检查项目有:定期测量血压、称量体重、视敏度筛检、听力测试、子宫颈癌筛检、乳腺癌筛检、结肠直肠癌的筛检等10多项。

3传统公共卫生与新公共卫生的异同

传统公共卫生的功能主要是由卫生部门负责的三大任务:公共卫生执法、预防医学措施(免疫接种、健康检查和特殊人群保健)以及健康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认识到影响健康的因素除一般认识到的物质环境外,社会因素起着很大的作用。因此,提出了新公共卫生(Hewpublic health)的概念。其要素包括公平地获得有效的医疗保健、以社区参与为基础的伙伴式健康公共政策,以及部门间的合作。

新公共卫生同时强调物质环境设施、社会支持和行为生活方式,进一步强调立法和政策的重要地位,部门合作是关键,卫生专业人员是其中的角色之一。非常强调社区参与的重要性,多种方法学已视为正统方法,主要为了疾病顶防、健康促进,对健康的全面理解,关心所有威胁健康的问题,包括慢性病和精神卫生,同时关心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强调公平性。

3.1新时期预防医学应着重考虑的两个问题

3.1.1以健康为中心是新公共卫生的一大重要的特征。健康是生命的物化标志。作为一种个人拥有、而且是唯一一种可以与亲人和社会共同积累和分享的最宝贵财富和资源,健康一直是人类追求的共同理想和目标。就一个社会来讲,健康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是物质文明建设的保证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体现。WHO指出:“健康是一种基本人权,达到尽可能的健康水平,是世界范围内的一项重要社会性目标。”健康也是一种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再生产的物质基础。健康投资有利于延长劳动力的工作时间,减少劳动者因病缺勤缺课,为社会提供更多和合格劳动力,因而增加国民的收入。因此,在经济活动中,也需对健康投资,以恢复和发展人们最基本、最普遍的社会活动能力、劳动生产能力。健康投资是一种重要且获丰厚回报的生产性投资。WHO指出:“正如发展本身推动了卫生工作一样,卫生工作也同样推动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两者需齐头并进。”

3.1.2在卫生服务中强调综合且处处体现预防

无论对个体还是群体,对人群健康所提供的服务都应该是综合性的,而且预防与保健应该在服务的各个环节中都能体现出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即三级预防的原则。传统的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以预防和控制传染病为主,其主要任务是寻找传染源和传播途径,然后通过立法、群众性的卫生运动和计划免疫来控制疾病的流行,预防服务主要由公共卫生人员提供。

4计划免疫接种

4.1化学预防化学预防是指对无症状的人使用药物、营养素(包括矿物质)、生物制剂或其他天然物质作为第一级预防措施,提高人群抵抗疾病的能力,以防止某些疾病。已出现症状的病人服用上述任何一种物质来治疗疾病不在化学预防之列。

4.2家庭预防家庭是由婚姻关系和血缘关系组成的社会生活基本单位,其重要的社会功能以及每个人对家庭的依赖性,决定了家庭对人的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具体表现为:对遗传和生长发育的影响,对心理情绪和性格的影响,对卫生习惯和行为方式的影响,对疾病传播的影响,以及对晚年生活质量的影响等。因此,开展以家庭为单位的预防在整个社区预防保健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4.3 群体预防这里的群体预防是按照社区卫生的原则,以群体为对象,根据社区的具体情况和可利用的资源,确定优先的健康问题、决定干预目标和策略,为社区人群提供综合性的预防服务。其中,社区的参与是关键。通过这样不断地循环,从而不断地改善社区的生态环境,提高社区居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促进社会的经济发展,形成“良性的生态环境――良性健康――良性经济”这样一个可持续性发展的良性循环。

5部门沟通与合作

现代医学模式要求从生理、心理和社会多个维度综合性地进行健康的维护、保护和促进。因此,卫生工作不是一种单纯的部门工作,是需要许多的部门间协调和合作的工作。

5.1政府公共卫生职责

对于各级政府来说,人民的健康是政府各部门的共同职责,政府各部门如工商、教育、传媒、交通、能源、民政等在考虑和制定政策时,应当把健康作为制定各项政策的基本因素,要考虑到他们的决策可能带来的健康后果。

5.2社区、家庭和个人参与

社区是人群健康促进的基本场所。家庭是组成社区的基本细胞,家庭参与意味着人群健康渗透到了社会基本单位。利用家庭内特殊的血缘关系和家庭内的社会角色使人群健康的参与更具有现实性和可操作性。家庭的影响均是十分重要的。

个人参与是与社区和家庭参与密切相关的问题,个人参与的巨大作用在于“领导者”的影响。传统上说,个人参与主要指的是在个人健康行为方面,如刷牙、洗手、吸烟、酗酒、安全、体育锻炼等等。现在,我们要强调那些在社区内重要的关键人物的参与对整体人群健康的影响,他们的参与对其他个体是一个积极的促进和影响。

5.3非政府组织的作用

我们的非政府组织包括妇联、共青团、老龄委、宗教团体、各类协会和志愿组织。这些组织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应该注意通过多种形式,提高这些组织中关键人物对人群健康的认识,鼓励他们提出意见,参与决策,并用适当的方式和途径向广大居民宣传人群健康的意义和有关信息。

参考文献

[1]李建,健康管理若干问题思考 [M]《中国疗养医学》2010.12

第7篇:社会因素影响健康的途径范文

【关键词】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亚健康;心理健康

目前,现代医学中的心理亚健康即指非心理疾病非心理健康状态,是处于心理健康与心理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又被人们称为“第三心理状态”。[1]它是一种持续的消极的心理状况,在这种状况下主体不能对社会作出良好的适应,影响身心潜能的充分发挥。[2]最为常见的亚健康心理是焦虑或抑郁。当前对大学生心理亚健康方面的研究较少,对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的研究更少。调查结果表明,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也不容乐观。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选取聊城大学体育学院2~4年级在校本科生共614人为研究对象,分层、随机抽取307人为调查对象,其中女生107人,男生200人。2年级抽取二班和三班,共104人;3年级抽取一班和二班,共99人,4年级抽取一班和四班,共104人。发放问卷307份,有效问卷299份,有效回收率为97.39%。二年级有效率为97.12%(101/104),三年级有效率为95.96%(95/99),四年级有效率为98.06%(101/103)。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在图书馆和Internet查阅大量文献资料,且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为本文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2.问卷调查法。参照大学生心理亚健康调查问卷及诊断标准,结合体育专业大学生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实际情况,采用专家咨询法(Delphi)制定出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亚健康标准,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3]

3.数理统计。将原始资料输入数据库并核实后,利用统计软件spss11.5进行统一处理,首先用单因素卡方分析筛选出主要影响因素,然后再进行其他有关的统计学分析。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体育专业大学生总体心理健康状况

体育专业大学生不同心理状态的比率分别是:心理健康占25.73%、心理亚健康占69.90%、心理疾病占4.37%。在心理亚健康的不同表现中出现率排在前5位的分别是:注意力不集中(66.95%)、学习效率低(66.31%)、记忆力减退(43.22%)、觉得生活很空虚(39.72%)、感到精神沮丧(34.85%)。总体来说心理亚健康症状主要表现在焦虑和抑郁两方面。

(二)不同群体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亚健康比较

1.不同性别间比较。体育专业男生心理亚健康发生率68.72%,体育专业女生心理亚健康发生率为76.92%,女生心理亚健康发生率明显高于男生(x2=2.27,p=0.000)。但具体到焦虑、敏感与多疑、抑郁、敌对四个方面。不同性别之间又存在明显的不同,男生的敌对情绪明显高于女生,而女生的敏感与多疑情绪明显高于男生。

调查显示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影响体育专业男女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不同。在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中,“就业形势”和“感情问题”两个选项的选择率在女生中高达3/4。

2.不同年级间比较。不同年级体育专业大学生心里亚健康发生率分别为:2年级70.30%(71/101)、3年级74.74%(71/95)、4年级80.58%(83/103),年级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3.28,p=0.000)。本调查显示,不同年级与心理亚健康状态所有项目都呈负相关关系,说明体育专业大学生随着年级的增高,心理亚健康状态越经常出现。并且从调查中得知就业形式、学习压力、感情问题是导致大四心理亚健康的主要危险因素,尤其是近年来体育教育专业严峻的就业形势和考研压力使得很大一部分大四学生长期处于焦虑、抑郁状态。

三、对心理亚健康的认知

调查结果显示,回答对心理亚健康方面的知识了解一点的学生占调查人数的62.26%,比较多的占21.70%,不知道的占9.43%,很多的占5.19%。通过多次调查和个别访谈得知这主要与体育学院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力度还不够以及健康课程开设较晚有关。

四、主要影响因素分析结果

单因素研究分析结果显示,二至四年级按各主要因素对心理亚健康影响的危险度大小依次为:(1)就业形势;(2)感情问题;(3)人际交往能力;(4)学习压力;(5)家庭关系或家庭负担;(6)社会变革及不良现象;(7)生活方式因素。

五、干预转化对策

(一)体育学院是干预转化心理亚健康为心理健康的主阵地

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心理教育有助于消除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状态,提高体育专业大学生的生命质量,并帮助其发掘潜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所以,根据我院低年级心理亚健康现状,应在大一时就开设健康教育课程,为体育专业大学生尽早地形成健康的个性心理,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服务,从而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

2.完善心理咨询渠道。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面对体育专业大学生这个不小的群体以及不断扩招的趋势,体育学院应建立自己相应的心理咨询中心,配备专职心理教师,利用计算机管理系统建立心理档案,并(下转第79页)(上接第74页)通过各种渠道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3.开设新的体育专业类型。我院应改变传统的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单一培养模式,以全民健身和2008年奥运会为契机,适当缩小体育教育专业招生规模,相应拓宽其他体育专业的招生空间,从而不断减轻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更好地满足社会体育事业对各种体育人才的需求。

(二)社会(家庭)是干预转化的重要途径

社会有关体育部门应支持和配合学校全面实施体育教育改革,营造体育专业大学生健康成长环境。此外,还应重视和家庭的支持作用,多渠道引导体育专业大学生不断深入社会体育和学校体育中去,使他们在体育实践中直面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从而在不断的实践中锻炼自己,不断磨砺心智,从而远离心理亚健康。

(三)体育锻炼是预防和消除心理亚健康的有效手段

众多研究表明群体的体育活动,增加人与人之间接触,使社会交往增加,身心欢快,有助于消除孤僻症,并从中获得社会需要感的满足。体育专业大学生应利用自身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充分发挥体育的健心作用。调查结果显示,80%多的准毕业生是心理亚健康的高发人群,所以说学院领导和老师多关注体育专业准毕业的心理健康,鼓励他们在余暇时间积极进行体育锻炼,以疏缓来自就业、考研、恋爱、家庭等方面的压力。

(四)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心理健康的基石

本人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到我校体院学生吸烟、喝酒、沉溺网络、不吃早餐等现象非常普遍,严重影响了体院学生的心理健康。针对此现状,体院有关领导和老师应制订相应的制度和措施来监督和督促这部分学生,大力宣传不良恶习的害处,帮助他们建立起良好的生活习惯,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奠定良好的基础。

六、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此次调查结果表明造成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的原因有就业形势、感情问题、人际交往能力、学习压力、家庭关系或家庭负担、社会变革及不良现象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并且各种因素互相关联。

2.本调查显示,不同年级与心理亚健康状态所有项目都呈负相关关系,说明体育专业大学生随着年级的增高,心理亚健康状态出现的机率就越大。

3.本调查显示,女生的心理亚健康发生率明显高于男生。由于体育专业本身的特点,女生只占总体学生的一小部分,但她们的心理健康不容忽视。

(二)建议

体育专业大学生应以预防为主,充分利用本身专业的优势,培养自己良好的心理素质,并借助建立的心理健康档案,定期检查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当自己意识到自己的心理健康受到威胁时,应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心理调适。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可进行药物治疗,一旦患上心理疾病应及时就医。

【参考文献】

[1]张占平.普通高校大学生亚健康影响因素分析[J].湖北体育科技,2005,(24).

第8篇:社会因素影响健康的途径范文

[关键词]体育文化活动 大学生 心理健康

[作者简介]聂锴(1979- ),男,辽宁丹东人,陕西科技大学体育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体育人文。(陕西 西安 710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度陕西科技大学教学改革项目“大学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对学生网络成瘾的有效干预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1JG68)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11-0091-02

体育教育作为一种区别于其他教育活动的教学,在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方面有着其他教学所不能替代的影响和效果。国家教委调查显示,我国部分大学生存在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为了学生的身心健康,作为体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认真的思考和研究,并积极地行动起来。

一、健康与心理健康

1.健康的定义。1949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成立时的章程中指出,健康不仅仅是一个人没有疾病,不体弱,而是指人的躯体、心理和社会功能均处于良好的状态。1989年,WHO又进一步深化了健康的概念,提出健康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的道德健康。

2.心理健康。指个体在各种环境中能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心理健康问题可以通过学校的医务监督、思想品德教育、心理卫生保健措施和家庭教育等多种途径解决。体育作为现代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活动过程,可以有效塑造人的行为方式,进而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和效果是任何其他方法和手段所不能代替的。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必要性

大学生所处的社会地位和所具有的文化层次决定了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会不断遇到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从而导致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教育部近年对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抽样调查表明,50%以上的大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表现在以下几点:

1.自我为中心。目前在校的大学生几乎都是90后,一帆风顺、父母溺爱的独生子女生活,形成了他们或多或少的以自我为中心的生活观,遇事总想着自己,推卸责任,不懂得反省,这种认知结构往往会造成与他人的矛盾与交往障碍。

2.社交能力弱。很多高校学生面对新环境,不能很好地处理同学关系、师生关系、舍友关系等。曾有调查显示,相对城市大学生,农村大学生存在更多的心理困扰和压力,更容易存在性格内向、心理自卑、缺乏自信、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3.社会适应能力差。大多数大学生从小受到父母长辈的疼爱和庇护,很多事情都是父母帮助完成,以致他们进入校园后不能很快地进入角色,对校园生活中各种突况的应对和处理不能很好地完成,有时甚至找各种理由逃避责任,这种策略和能力方面的限制使他们不能积极面对各种压力,不能很快恢复心理平衡,处于心理亚健康的状态。

4.自我意识不健全。曾有研究表明,大学生的心理困扰大部分与自我意识有关。自我意识是自己对自己身心活动的察觉,即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具体包括认识自己的心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人贵有自知之明”,只有正确地自我认知,客观地自我评价,才能积极地提升自我,健康地发展自我。

三、体育文化活动活动对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1.体育文化活动有效缓解不良情绪。大学生身心发展处于由个体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来自学习、择业、感情等各方面的压力往往会造成大学生抑郁、焦虑等各种心理疾病。近年来,国内不少从事大学体育教学的教师进行了以体育运动为主要手段干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体育运动对预防和消除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具有一定的有效性和持续性。如足球、篮球、排球、健美、慢跑等各种锻炼形式均能改善有抑郁症和焦虑症等心理疾病的学生。而拔河、踢毽子、跳绳、轮滑等体育文化活动能使学生通过自我宣泄、减轻或迁移来自于生活、学习、就业等各方面的不良情绪,从而使学生性格开朗、乐观、情绪振奋,起到有效的健心作用。

2.体育文化活动可以培养学生能力素质。能力素质是潜藏在人体身上的一种能动力,包括工作能力、组织能力、决策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素质,是影响青年成才的一种智能要素。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可以补充和延伸学生缺失的一部分能力素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激励学生顽强拼搏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培养学生沉着冷静、协作交流的能力素质。如学校间的友谊比赛和夏令营等各种形式的体育文化活动,都可以培养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和良好的集体责任感。

3.体育文化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社会适应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社会适应能力指社交能力、处事能力、人际关系能力。很多体育文化活动都具有集体性、协作性的特点,参与者无疑要进行有效的交往,在健身的同时,这种带有娱乐性的体育活动能够发展学生之间的友谊,消除不良的性格特点,提高学生对社会交往活动的适应性,有助于培养良好的情商,对存在人际关系敏感等心理问题的学生有明显的调节作用。

四、高校体育文化活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途径

从运动心理学看,体育教学包含多方面心理因素,既有对学生进行运动训练及技术动作学习的心理因素,也有通过教学过程对学生进行意志及情感教育的心理因素等。这要求体育教师不光是单纯的技术训练,还要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和塑造,通过运动促进大学生整体身心健康水平的提高,使其身心和谐发展。具体的途径有以下几种方式:

1.加强高校体育文化课程建设。笔者所在高校体育课设有球拍类项目(网球、乒乓球、羽毛球),集体球类项目(足球、篮球、排球),武术类项目(武术、太极、拳击、跆拳道),休闲类项目(健美操、形体、游泳、轮滑、腰鼓),以必修和选修的形式按一定比例分班对全校大一、大二学生开设。一些娱乐功能较强的运动项目(如轮滑、台球、体育舞蹈、游泳等)既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锻炼积极性,又能满足他们的兴趣和爱好,起到调节和改善情绪状态的作用。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体育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心理和学生的学习心理相互呼应,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因素,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善于从心理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体育运动中,学生最能表现出自己的个性,合群与孤僻、好动与好静、善斗与怕事、粗暴与文静……都一览无余,而这些表象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学生的心理问题。教师只有在认识学生的基础上才能因材施教,在教学每一个环节中要注意学生心理因素与生理因素的有机结合,发现每个可能引起生理和心理变化的现象,调整教学,减轻学生心理负荷,达到机体和心理的平衡。

3.丰富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形式。除基本的体育课程教学外,学校要积极开展各种类型的体育文化活动,注重活动健身的同时,也要注意娱乐性,例如花样跳绳、舞龙舞狮等民间传统体育项目,既可以丰富学生业余生活还可以丰富运动会开幕式的表演。学校还可以大胆引进特色体育课程,包括街舞、瑜伽、轮滑、国际象棋等课程,在运动健身的同时,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健康活泼的校园文化,促进和谐校园的建设。

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着不容忽视的积极作用,在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建设中,学校应当加大投入,加强硬件建设,开展适合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运动项目。大学体育工作者应当发挥其特有的优势,努力开展各种形式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引导大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大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启伟.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2]刘相林.体育文化与和谐校园的构建[J].体育文化导刊,2006.

[3]周伟大,马菲菲,高幕峰.重视高校课外体育活动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作用[J].体育科研,2002(6).

第9篇:社会因素影响健康的途径范文

这里所说的是狭义的健康管理,指基于健康体检结果,建立健康档案,给出健康状况与评估,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个性化健康管理方案(处方),使客户从社会、心理、环境、营养、运动等多个角度得到全面的健康维护和保障服务。研究发现,疾病特别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危险因素具有可干预性也就是说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从健康到疾病的发展过程。一般来讲,即从健康到低危险状态,再到高危险状态,然后发生早期病变,出现临床症状,最后形成疾病。这个过程可以很长,往往需要几年到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且疾病的形成和人们的遗传因素、社会因素、自然环境因素、医疗条件以及个人的生活方式等都有高度的相关性。其间变化的过程多不易被察觉。但是,健康管理可通过系统检测和评估发现疾病的危险因素,帮助人们在疾病形成之前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性干预,成功地阻断、延缓,甚至逆转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进程,实现维护健康的目的。

我们说健康管理不仅是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更是一套完善周密的程序。通过健康管理可达到以下目的:一学,学会一套自我管理和日常保健的方法;二改,改变不合理的饮食习惯和不良的生活方式;三减,减少用药量、住院费、医疗费;四降,降血脂、降血糖、降血压、降体重,即降低慢性病风险因素。具体而言,健康管理可以了解您的身体、年龄和家族遗传史,判断患病倾向,由医生向您提供健康的生活处方及行动计划;长期(终生)跟踪您的健康状况,最大限度地减少重大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同时,及时指导客户就医,降低个人医疗花费,提高您的保健效率,最终达到提高个人生命质量的目的。

世界卫生组织把影响健康的因素归结为生活方式、遗传因素、社会因素、医疗因素和气候因素等五大类。由此可见生活方式管理是新兴起的个人健康管理中最重要的一个策略。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需要培养的,培养的主动性在于人们自己。生活方式管理的理念就是强调个体对自己的健康负责。生活方式管理要通过的途径是:①教育,传递知识,确立态度,改变行为。②激励,通过正面强化、反面强化、反馈促进和惩罚等措施进行行为矫正。③训练,通过一系列的直接参与式训练与体验,培训个体掌握行为矫正的技术。生活方式管理的核心是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通常人们都是自己制订一系列的健康计划,由执行者靠毅力自觉执行,由于其枯燥难以坚持,故半途而废者居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