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林地资源保护措施范文

林地资源保护措施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林地资源保护措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林地资源保护措施

第1篇:林地资源保护措施范文

关键词:林虑山 风景资源 可持续发展 保护

一、林虑山风景区资源现状

林虑山属于太行断块的东侧边缘,由于受地壳构造运动的影响,区内以断裂切割的块状构造为特征,断层发育升降不均,峰峦叠障,沟壑纵横,总的趋势为西北高,向东南逐渐倾斜。风景区地处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山地地区,土壤类型主要包括少砾质薄层灰岩粗骨棕壤和砂砾质薄层砂岩粗骨棕壤两种土属。地形地貌变化丰富,营造了良好的野生动物生存环境,具备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的立地条件。风景区范围内林木共有75科,450种,其中乔木410科,灌木40种。常见林木是温带阔叶落叶林种,少数为针叶常绿树种。全区林业用地60.49万亩,占总面积的77.71%。其中有林地面积18.69万亩,疏林地0.71万亩,灌木林地2.28万亩,未成林地0.94万亩,苗圃0.11万亩,共计林地22.73万亩。另有散生树木1961746棵。树木覆盖率达35.34%。

风景区也是暖温带大陆区域较有代表性的野生动物栖息地。风景区内兽类有:狼、狐狸、獾、黄鼠狼、鼠、松鼠、野兔、狍子、刺猬等,鸟类有:石鸡、灰喜鹊、麻雀、鹌鹑、岩鸽、斑鸠、燕、黄鹫、雕、猫头鹰、啄木鸟、布谷鸟、乌鸦等。昆虫类有:草蛉、赤眼蜂、金小蜂等,其他动物还有蛇、蝙蝠、壁虎等。

红旗渠以浊漳河为源,渠首在山西省平顺县石城镇。

二、林虑山风景资源保护的必要性

风景资源是构成风景名胜区的基本条件,所包含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是无法替代和再生的,因此,保护风景资源是风景名胜区管理的首要任务。林虑山风景名胜区历史文化悠久,自然风光独特,景观资源类型多样,集雄伟的风景地貌和壮美的“人工天河”红旗渠于一体,其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均较丰富,体现了很高的旅游价值,其中包括科学价值(南太行山脉的地貌特点、多样性的生物资源)、教育价值(红旗渠精神、扁担精神)、美学价值(静态之美、色彩之美、动态之美)、历史文化价值等。如果不采取合理的保护措施,用掠夺的方式去过度地利用经过漫长岁月发展而成的风景资源、自然风光连同其悠久的历史文化,将会因为人为的破坏而丧失殆尽,风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也将成为空谈。

三、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1.管理问题

林虑山对风景资源的保护一直都很重视,但在实际管理工作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林虑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作为地方一级的“管委会”,不仅对风景资源的认识有一

定的局限性,而且在具体管理过程中,往往会因过多地考虑经济利益,而忽视其生态效益和

社会效益。例如不加限制地大搞开发建设,致使风景区出现城市化现象,而且由于游人数量

大大超过了风景区的容量,造成风景区大气、水质、土壤等自然资源的污染,使风景资源合理的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2.旅游开发不够重视对生态系统的保护

在风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很多人认为是“保护和利用风景名胜资源,合理组织游

人活动,妥善处理景区的各种矛盾,统筹安排各项措施,为人们提供自然、优美、清新的旅游胜境”。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对风景资源的保护主要强调对景点的保护,而对整个区域中的生态系统方面的保护重视不够。

3.部分设施建设对核心景区资源与环境造成破坏与威胁

林虑山核心景区的景观资源各具特色,以太行峡谷自然景观和红旗渠人文景观为典型代表。目前部分景点和景区开发已经开发建设,促进了风景区旅游事业的发展;同时部分设施对景区的环境造成不良影响,如大峡谷内乱搭乱建的庙宇和农村住宅。

4.自然资源保护中忽略了风景美

保护中没有考虑到风景美这一因素,比如对风景美学质量高的资源是否要保护,这里就未涉及到。因此,在进行自然资源保护的过程中,只是一味地强调保护生态,对其中吸引人们观光旅游的美的因素却忽略掉了。

四、保护的具体对策与措施

林虑山风景区资源具有科学、教育、美学及历史文化价值等,因此不同的对象要实行不同的保护措施,根据林虑山风景名胜区资源的特点确定资源保护的对策与具体措施如下:

第2篇:林地资源保护措施范文

关键词:整地营林;举措;方法;生态补偿

1 概述

我国林业资源众多,但并不发达,甚至有些林木需要进口。这说明我国的林业结构不合理,人为因素对林业资源的破坏程度加大。所以国家应加大对林业发展的扶持力度,林业生产和管理部门也要注重对林木资源的保护。最有效也是最简便的保护措施就是林区整地营林,通过这项举措,可以很大程度上清理掉林区内的低矮灌木、杂草和人们伐木后留下的小树桩。同时,改善林区的土壤状况和土地结构,增强土层呼吸作用,加大日照面积,提升土壤肥力。整地营林的办法能为林区苗木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保证苗木成活率,提升林木质量,从而使我国林业资源渐渐丰富起来。

2 造林地的清理

林区整地营林工作的第一步就是清理造林地,将造林地表面的灌木丛、杂草堆、枯树枝等杂物全部清理干净,为营林整地创造一个整洁的环境。造林地的清理还可以使用火烧清理和化学药剂清理的方法,火烧清理比较干净,而化学药剂能有效清除灌木丛和顽固的杂草。造林地的清理工作一定要彻底,为后续的整地营林打下基础。

3 人工播种方法

3.1 播前的种子处理

在种子进行播种之前,需要多种子进行一定的处理,这样做能够通过做好种子的发芽准备,来达到加速种子发芽的目的。有效的种子处理能够缩短留土时间,还能实现一些病虫害的防治,达到出苗整齐的目的。在种子的处理上,一般选用消毒、拌种、浸种及催芽的方法。在进行春播时,对那些深休眠种子就要适时的进行催芽处理。而如果实在造林地比较干旱,或者晚霜与低温危害严重的地方种植,就不宜浸种。种子的处理也要分季节进行,在雨季一般选择干种子进行播种,如果能准确掌握雨情时也可浸种。而在秋季进行播种时,多数都不会进行种子的浸种和催芽处理。

3.2 播种方法

3.2.1 撒播。在营林中,撒播的播种方法成本较低,工效高,能够将种子均匀地撒播到造林地上,这种播种方法一般不需要进行整地,播种后也不需要覆土,种子会在的条件下发芽。然而撒播由于作业粗放,种子非常容易被风吹走,或被鸟兽吃掉,所以一般适用于那些劳力缺乏、交通不便的地区,在皆伐迹地、火烧迹地等急需要进行绿化的地方也可以采用。撒播选取的树种一般多为中小粒径。

3.2.2 条播。条播的播种方法在进行播种时要按一定的行距播种,可以选择单行或双行,也可以实现连续或间断播种。条播适用于迹地的更新和次生林的改造,所用的种子量比较大,一般播后要实施覆土镇压。条播能够通过机械化作业的方式完成,在树种的选择上多为灌木树种和个别乔木树种。

3.2.3 穴播。在营林整地中,穴播的方法适合于各种立地条件,在进行播种时要按一定的行、穴距播种。这种播种方法具有操作简单的特点,施工中的用工量也少,非常灵活。在选取穴播时,要严格种子的选择,还要根据树种的种粒大小,在每穴进行均匀地播入,一般每穴需要数粒到数十粒种子,在播种完毕后,还要适时进行覆土镇压。

4 造林方法

4.1 播种造林法

播种造林法就是直接将林木的种子播种在造林地上进行造林的方法。这一方法不需要育苗,加之施工方便,非常适合大面积的造林。但是这种方法也存在一定的缺点,就是有比较严格的造林地立地条件的要求,在幼林的抚育管理上也有着严格的要求。实践中,播种造林适合于种粒大、发芽容易并且种源充足的树种,一般使用较多的是橡栎类、核桃、油茶等大粒种子。播种造林的造林地,需要是土壤水分充足的地方,由于这种播种方法不宜受到各种灾害性因素的影响,所以非常适合边远地区的造林。营林实践中,播种造林的方法有很多,主要包括块状播种、穴播、缝插及条播和撒播等。在播种前对种子也要进行处理,运用比较多的就是种子的消毒、浸种和催芽等措施,经过处理能够增强树种的抗病害能力,保证早出芽,实现出苗的齐整。

4.2 植苗造林法

植苗造林法也称为栽植造林,通过植树造林能够运用根系完整的苗木实现营林目的。植苗造林具有较强的适应不良环境的特点,作为造林的有效方法,其具有生长稳定的特性,对造林地立地条件的要求不是很严格。植苗造林对栽植技术的要求比较高,在造林时报严格做好苗木的保护,以免苗木的根系出现损伤、挤压变形或失水的情况。植苗造林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造林方法,能够达到比较理想的造林效果。

4.3 分殖造林法

分殖造林的造林技术比较简单,操作起来也比较容易,能够达到苗木的高成活率。这一造林方法在造林材料的选取上,多选取树木的干、枝、根等及竹子的地下茎,这样就能够实现育苗时间和费用的节省,减少造林的成本投入,还能有效的保证幼树初期的快速成长,在遗传性能上还能实现母本优良性状的保持。

5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思考

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需要尽快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全社会支持的生态环境建设投资融资体制。政府要加大对生态补偿投融资生态补偿的财政投入力度,要通过多方努力来引导社会资金的参与,还要积极拓宽生态补偿的社会化运作,实现生态补偿方式的多样化。在市场化生态补偿模式的构建中,要加强生态资源的本土化建设,通过生产要素市场的不断开放,来实现森林资源的市场培育。

结束语

我国营林行业的发展多少有些出于无奈,人们对森林资源无节制地乱砍滥伐,对林区土地环境和林木资源的破坏,迫使国家不得不加大对林木资源的保护力度和对林业发展的帮扶力度。林区整地营林就是一种林木资源保护措施。值得注意的是,整地营林必须注意造林树种和造林时间的选择,对整个林区生态系统有一个整体的规划和布局,既使每棵树达到最好的生长状态,又能获得良好的集群效应,真正发挥森林生态系统保护环境的作用。还要加强林木资源的管理工作,可以把高科技信息监测反馈技术引入林区整地营林工作中,全方位加强对林木资源的保护,促进林业生态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第3篇:林地资源保护措施范文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严格遵守林地管理法律法规和新时期林地管理的方针政策,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以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发展为重点,依法依规、科学严谨地做好全镇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工作,提高林地资源对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

(二)基本原则

本次规划编制工作在“政府组织、专家指导、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前提下,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1、坚持严格保护生态公益林的原则。以保护生态环境为目标,进一步强化生态公益林保护各项措施。

2、坚持集约节约的原则。按照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坚持林地征占用限额制度,统筹安排各类、各区域占用林地定额,加强林地宏观调控和用途管制。

3、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合理调整林地利用结构和布局,根据林地功能分区,实现占补平衡,保障林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4、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正确分析判断我镇经济社会发展所处的发展阶段,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制定切合实际的规划方案,突出解决规划期内林地保护利用的主要问题。

二、规划期限和基础数据

以年为规划基准年,以2020年为规划目标年,林地利用现状基础数据采用年的资源档案数据。

三、规划编制的主要任务和重点

(一)主要任务

将我镇林地和可用于林业发展的其他土地,分解到村并落实到山头地块,确定林地保护等级和质量等级,明确林地保护利用的目标、任务和具体措施;强化对我镇林地保护利用的宏观调控;推进我镇林地结构和空间布局的优化,指导我镇林地保护利用的协调和管理,建立健全科学的林地保护利用体制机制。

(二)工作重点

1、客观反映我镇的林地保护利用现状。规划的基准年是年,以“十五”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为基础,采用补充调查和逐年资源数据的更新资料,将林地保护利用的各项数据更新到年。

2、提出林地保护利用的战略任务。根据我镇社会经济发展对林地的要求和国家以及省市规划的宏观需要,通过供求分析,测篇规划期内各类林地需求、布局和发展趋势。分析林地保护利用面临的主要挑战与机遇,提出林地保护利用的战略任务。

3、确定林地保护利用的主要控制指标。按照省市规划提出的相关目标和要求,确定全镇2020年林地保有量、森林保有量、森林覆盖率、林地生产率、重点公益林地、重点商品林地结构和征占用林地定额等主要调控指标。

4、落实林地边界。根据林地现状和政府规划的林地范围,将所有林地小班落实到1:10000的地形图上后,再叠加至最新的卫星遥感影像图上,最后形成全省、全国的林地“一张图”。

5、确定林地保护利用的区划布局。在衔接省市规划的基础上,进行区域内林地保护利用区域布局,明确林地小班的森林类别、林地保护利用等级、林地质量等级。

6、确定林地保护措施。按照加强森林保护,严格用途管制,实行分级管理和差别化管理的要求,分别区域、类别、等级确定林地保护的具体措施。

7、确定林地利用措施。按照优化结构、保障重点、科学经营、持续利用的要求,分别区域、差别和等级确定林地利用的方向和具体措施。

8、制定保障规划实施的政策与措施。围绕规划的落实,制定有关的政策措施和保障机制,落实行政领导责任制,确保规划的实施。

四、工作安排和要求

(一)成立领导小组

为切实加强对规划编制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镇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由周主任、徐主任任顾问,陈主任任组长,张主任任副组长,党政办、财政所、城建所、国土所、环保站、交通办、民政办、林业站、统计站、规划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领导组下设办公室(设在镇林业站),由彭波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日常工作的组织实施与协调,具体规划编制工作由市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乙级资质)承担。

(二)召开动员和培训会议

召开相关人员参加的规划编制动员会,部署工作任务,明确专人负责收集、整理基础资料;召开技术人员业务培训会,掌握数字正射影像图(DOM)技术,确保规划编制各项技术要求落实到整个编制工作过程和成果之中。

(三)制定规划框架

由领导小组牵头组织召集成员单位提供各单位相关2010-2020年的规划资料,及时进行资料统计、汇总,认真编制林地保护规划框架,报上级审查,9月上旬完成。

(四)落实林地边界

我镇按照10个村(居)委会、连云山林场和金坑采育场进行落界(村名、面积、边界以民政部门提供资料为准),明确林地小班的森林类别、林地保护利用等级、林地质量等级,制定林地保护和利用措施。合理安排三个约束性指标:森林保有量、征占用林地限量和林地保有量;三个预期性指标:林地生产率、重点公益林比率和重点商品林地比率。9月底完成外业,10月完成内业。

(五)内部评审和报批

林地利用规划编制组在11月底提交初步规划文本,由领导小组进行内部评审。内部评审后组织专家评审,再上报上级审核,上级审核通过后由市人民政府批准公布实施。

第4篇:林地资源保护措施范文

关键词:香山湖;生态环境;旅游区划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12-0055-02

1 河南香山湖风景区概述

1.1 区位特色

香山湖国家水利风景区,地处鄂豫皖结合部的新县,位于县城东南6公里处,京九铁路横穿县境,距景区直线距离2公里,南距武汉160公里,北距信阳110公里,郑州290公里。距京珠高速公路信阳段入口80公里,阿深高速出口正处在景区1公里的通路上。该风景区属淮河水系潢河上游,由人工内陆湖形成的水利自然风景区。1969年修建了一座浆砌石重力拱坝,形成了库容量为8385万立方米的水库,库内可供游人垂钓和泛舟游览。1972年向社会开放。可与县城红色之旅、南湾湖、鸡公山、灵山寺相连接,形成精品旅游线路。

1.2 资源特色

景区为亚热带与暖温带的过渡带,属于湿润半湿润气候,所以这里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水充沛,冬暖夏凉,年平均气温23.5摄氏度。森林覆盖率85%以上,生态良好,环境优美,是一座天然大氧吧。景区面积10.6平方公里,山清水秀,石奇景幽,湖光山色,山上茂林修竹,四季如春,环湖四周,群山绵绵,岛屿众多,洲岛交错,星罗棋布,素有“豫南西子”美誉。景区主要以香山湖为中心,还开通了与水榜的水上观光、体验水乡民俗的线路,集中了景区内的自然景观和旅游资源的精华,突出了自然生态、水乡小村和人文风情的特点。目前,为加快景区发展,不断发展完善景区内相关配套设施与游乐项目,现投入建设的还有水上游乐中心,暗涵漂流等。

2 香山湖旅游区生态环境现状分析

2.1 部分地区存在水土流失问题

因景区属低山丘陵区,部分地区坡度较陡,且受立地条件差,及在敏感区进行药用植物挖掘等破坏植被的行为,造成部分地区自然植被覆盖率低,水土流失程度较高。

2.2 林地面积较高,但林木总体质量差

除少数地区的植被生长状态较好之外,多数地区的林地以中幼林为主,林分质量差,效益低,致使均衡因子低,可提供的生物生产性土地少。

2.3 仍存在水质污染问题和违法破坏植被资源的行为

部分地区水质受轻度污染,主要产生原因与周边农田大理施用化肥有关。滥砍乱伐现象屡禁不止。

2.4 燃料的使用增加了对林地资源的需求

大多乡村尚未充分开发利用沼气,生产和生活加重了对林地资源的需要压力。

3 香山湖旅游区生态环境保护原则

3.1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立足当前,着眼未来,坚持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原则,遵循经济规律和生态规律,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三效益的同步和统一。

3.2 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双赢”原则

使经济社会发展符合生态规律,协调由于建设及人类活动所造成的生态环境与资源、经济、社会等诸方面的矛盾,解决环境破坏和生态环境失调问题。

3.3 以重要生态功能区为保护重点的原则

重要生态功能区系指在维持生态系统的状态和功能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的区域,重要生态功能区的丧失往往会造成全区生态系统的崩溃;生态敏感区(如水土流失敏感区)系指抵抗力低,一旦遭受轻微干扰即易产生重大损失的区域,这两类区域有时会有重合。由于这两类区域在生态学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对它们的保护情况直接关系到整个区域生态质量,故而对这两类区域的保护应当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

3.4 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原则

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对有关专业的发展进行统筹考虑,使规划的保护目标即要有一定的超前性,又要能为当地的环境、财力所接受,措施应具有可操作性,通过努力可以实现,最终使规划目标从制约型向适应性、超前性发展。

4 香山湖旅游区生态区划

根据生态环境现状与特点,依据生态服务功能差异、生态环境对旅游发展的影响等因素对香山湖旅游区进行生态环境区划。为了满足宏观指导与分级管理的需要,该旅游区生态环境保护区划分为生态保护区、自然景观保护区、史迹保护区、风景恢复区、风景游览区和发展控制区。具体如表1所示:

区内各级文物和有价值的历代史迹遗址 安置必要的步行游览和安全防护设施,宜控制游人进入,不得安排旅宿床位,严禁增设与其无关的人为设施,严禁机动交通及其设施进入,严禁任何不利于保护的因素进入。

上述五类保育区以外的用地与水面及其他各项用地 可以准许原有土地利用方式与形态,可以安排同风景区性质与容量相一致的各项旅游设施及基地,可以安排有序的生产、经营管理等设施,应分别控制各项设施的规模与内容。

5 香山湖旅游区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5.1 旅游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旅游区域生态环境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大气候、政府政策等对大范围环境有影响的外力作用的影响,对于大气候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人类在有限的生命周期内很难改变,目前,人类能做到的对生态环境保护有利的工作主要是改变人们的生产方式和调整局部的小环境,主要有以下措施:

(1)科学区划,合理功能定位。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正确认识自然界的演替规律,科学区划,因势力导,针对不同区域开展合理活动,对区划的生态保护核心区采取严格的封育措施,禁止破坏性的生产活动和建设,重点保护区以生态恢复为主,适度利用。

(2)提升香山湖水库国家水利风景区的生态地位。

基本形成以该风景区为主线的生态保护网,加强管理,发挥该风景区的生态防护作用。

(3)调整产业结构,减轻生态环境压力。

根据区域生态环境特点和长期以来支柱产业对生态环境的依赖程度及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对生态环境破坏较小的生态产业,包括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生态牧业等,特别是对生态环境破坏较为严重的牧业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4)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公众生态防护意识。

在区域范围内开展大规模的宣传教育活动,并把生态保护教育纳入学校教育范围,从小学生开始树立正确的生态环境观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提高公众的生态防护意识,形成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习惯。

(5)全面启动生态环境整治的各项工程。

按照国家进行国土整治的目标要求,全面落实各项工程措施,对工程建设实行任期目标责任制和终身制,严格工程项目资金管理,确保生态工程建设的专资金使用符合生态保护需要。

(6)建立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加强对生态环境监测。

建立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对区域范围内重点地段进行全面的生态监测,根据生态监测动态提出合理的生态建设方案和对策措施。

5.2 旅游景区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1)大气环境保护。

①旅游区内一切设施建设均须符合环保要求,对其造成的环境污染需作出全面分析论证,并制定实施相应的环保措施,严禁在景区内开山取石和采矿,努力为景区营造一个和谐美丽的天人合一的自然环境。

②要尽量减少对大气的污染,严格控制进入旅游区的车辆数,旅游车停放在相应的停车场,对经常进入旅游区的内部车辆要安装废气净化设备,改善车辆燃料结构,减少尘埃、废气等污染。

③调整能源结构,积极引进天然气等优质能源,扩大电力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逐步降低煤炭终端消费量。

④垃圾处理要集中并分类处理,严禁焚烧,统一运往填埋场,进行土地填埋。

(2)水体环境保护。

①禁止在旅游区内河道挖沙、采石及人工筑坝拦水。

②禁止往湖河中乱扔垃圾等污染物,禁止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水体。

③加强宣传教育,教育居民及游客不向河道中倾倒污水、乱丢垃圾等环保知识。

(3)土地环境保护。

①旅游区内的土地环境质量必须符合GB151618-1995中的二级标准,旅游区的固体废弃物要集中处理,不可随意丢弃,不准直接埋入土地。

②要控制旅游区周边农田等的化肥农药用量,以免造成农业污染型土地污染。

③规划建设优质的水泥车道与停车场,防止车辆任意行驶,碾压植被;尽快修建水泥公路及旅游区内各景点间的道路,使已严重破坏的植被得以恢复。

④旅游设施的设计和建造必须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建筑物、围墙等设施力求隐蔽,避免在湖河岸边构筑建筑物;基础建筑施工不得在山顶、山脊等显目处大量动土与破坏植被,同时加强水土保持,以保护原有的自然风貌。

(4)噪声防治。

①旅游区内各种服务设施噪声不得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对进入旅游区的机动车辆一律不得鸣高音喇叭。

②沿旅游通道、停车场两侧种植绿化带,以乔木、灌木、地被和草地相结合,形成连续密集地障碍带,以发挥林带地吸声作用。

(5)林草植被保护。

①对水源林实行封山育林,涵养水土。

②严禁对经济林的砍伐,加强林业部门的管理,同时加大人工造林力度。

③支持、鼓励景区内外的村民建设沼气池,改善当地居民的燃料结构,这样既可以减少林木的采伐,又可以很好的利用人畜粪便。

④加强森林防火教育与管理,严防森林火灾对大面积原始林木的破坏从而降低旅游景观价值。修建嘹望塔,以便及时发现火情和组织补救。此外,还须对主要虫害进行监测,即使采取防治措施。

(6)生物多样性保护。

①通过森林禁伐、限伐等措施,保护旅游活动区森林景观,以保持各类原生生态系统及自然景观带谱的完整性。

②以生态示范地为基地,采取移地保护措施,采集培育保护区内珍稀濒危与特有树种苗木,繁育珍稀动物种群,为实现濒危物种种群复壮及物种资源开发提供种源和技术途径。

③加强生物多样性监测与管理。在旅游活动区及典型地段设置监测样地,以样本方法与样本法定期测定动植物物种数量、植被发育以及动物种群密度,通过数据库分析旅游活动对生物多样性影响的广度与深度及保护措施的实施效果,为制定相应的保护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申元村,刘锋.中国的生态环境与生态旅游[M].北京:气象出版社,2011.

第5篇:林地资源保护措施范文

森林集水区里不断形成相当数量的水资源,同时森林集水区的水质优良,可溶性化学物质的含量比田间集水区低几倍。目前,人们日益重视寻找从森林集水区获得更多径流量的方法。集水区森林生态系统具有减少地表径流、调节河川流量、减小土壤侵蚀等保护环境的功能。森林植被分布变化对森林水系的水量平衡有影响,影响了森林流域的水分分配和河川流量,所以对林地生态系统水分循环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基于集水区森林生态系统影响径流从森林结构、森林类型、森林覆盖率和森林经营四个方面分析,亚布力局森林结构类型主要是严格保护区、重点保护区、保护经营区、集约经营区,其中集水区是严格保护区,占总经营类型的4.3%,是要是处于脆弱且生态重要性高或较高,及处于亚脆弱区且生态重要性高的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防风固沙林、农田牧场防护林和护岸林。分类经营区划中划入重点保护生态公益林的水土保护林、水源涵养林等分类经营体系,严格保护类型组已采取严格控制封护措施;重点保护类型组可以进行低强度的抚育间伐和低强度更新择伐。从集水区径流小区、天然坡面径流分析,有林与无林天然坡面径流相比,降雨与径流系数之间呈二次曲线关系,有林坡面径流系数为0.71,无林坡面径流系数为0.96,有林坡面产沙数值明显低于无林坡面。总体来看,流域内森林植被种群的增加,增强了林地的防洪、蓄水、减沙和改善水质的功能,土壤蓄水量平衡,对植物多样性,有利于稳定森林资源生态。森林结构对经流的影响主要通过调节降雨在林分不同层次间的再分配。由于森林土壤、大气的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同的树种、不同的植被结构,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季节都会产生不同截然的效果。该林区自然植被属于长白山植物体系,是东北红松、阔叶林分布区之一。南部以杨桦林和柞矮林为主,东部和西部以阔叶混交林为主,沿河分布主要是柳丛、低湿地段有成片的草甸和沼泽。结构分布合理性对生态水分循环具有重要的水调节作用,对集水区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森林集水区经营管理

森林资源与水域经流的关系对造林、抚育采伐、流域水资源管理、生物多样性及生境保护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还可以帮助我们间接评估河流水域的形态变化、泥沙迁移、水灾与旱灾的规律。以提高森林集水区经营管理的水平为目标,水源集水区是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为保护水源,应加强集水区的森林保护。

2.1森林具有最大的水土保持功能,具有物种多样性。因林冠层、地被物层、调落物和根系层的结构的差异而影响林冠截留降水、储存水分和调节经流的功能,从而导致水土保持力的差异性,针对不同的生物种群的分布特点,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同时建立监测点,定期观测各类生物资源的消长情况,使生物资源保护工作科学化、规范化,改善森林涵养水源、水质保护,防治土壤侵蚀的能力。

2.2基于森林资源共享的特点,将森林植被资源纳入统一的水源保护林体系中。森林植被资源对森林经营活动导致的水土流失可以降到最低,科学地进行林相调整和林分改造,逐步形成不同树种组成,不同林龄结构相对稳定的植物群落。

2.3加强宣传力度。提高认识,通过媒体、电视、宣传单等宣传,把水资源保护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加强水源保护,设立居民区水源保护区、生活垃圾区,通过划片责任到位,杜绝污染;加强林政管理,加强保护森林资源的教育,毁林开荒及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行动。

2.4运用了GIS技术建立数据模型。集水区基于森林植被动态模型,杜绝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多样性的破坏,提高集水区林地资源自然的承载力和恢复力,最大限度地发挥森林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保护生态多样性,采取封山育林措施,并在封育内加强森林管护,森林防火预防,病虫害防治。

2.5建立健全林地水资源管理档案,做到档案的动态管理,完善使用管理制度,遏制侵权开荒,破坏水资源。

第6篇:林地资源保护措施范文

【关键词】白皮松;天然;种质;资源;保护;现状;对策

白皮松别名白骨松、虎皮松,树形高达雄伟,分枝扭曲多姿,树皮白色有光,针叶青翠亮丽,根深喜光,耐干旱瘠薄,极少受病虫危害,是一种深受群众喜爱的优良造林绿化树种。白皮松已成为园林绿化中的“熟树”,大面积栽植能讯速形成一道靓丽的绿色风景线,可以有效解决北方地区冬季多林少绿、景色昏暗的绿化弊端。其天然种质资源稀少而绿化市场需求巨大,保护这片幸存下来的白皮松天然种质资源,对建设和谐美丽新陈仓、实现关中大地园林化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 陈仓区白皮松天然林分布概况

据2015年8月调查,陈仓区白皮松天然林集中分布于新街镇的庙川、姚儿沟、新街、官村、菜园等行政村,目前约有白皮松林地210ha,主要树种为白皮松,伴生树种为侧柏、栎类等。经设标准地调查测算,白皮松树龄30-50年,树高7.5-9.0米,胸径8-12厘米,株数350-400株/公顷,蓄积量20-35立方米/公顷,结实量600-800千克/公顷。树干通直圆满,尖削度小,树冠发育完整均匀,侧枝粗壮,无病虫危害,开花结实正常,林地幼树幼苗较多,适宜开展就地保护和相关林业科学研究工作。

2 保护现状

2.1 周边群众的保护意识普遍增强

2000年实施的天然林保护工程,为陈仓区白皮松天然林保护奠定了良好开端,无人问津的白皮松天然林被纳入有效管护范围,人为破坏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日益走俏的白皮松苗木市场,丰厚的育苗回报,使周边群众认识到了白皮松天然林蕴藏的经济价值,群众保护意识的觉醒为白皮松天然林保护营造了浓厚社会氛围。2009年,位于陈仓区庙川村下阙一株树龄达1300多年的白皮松古树被纳入宝鸡市古树名木保护范围,建档立制,挂牌保护,白皮松树木文化得到了进一步弘扬。2009年4月24日,宝鸡市第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审议通过,确定白皮松为宝鸡市市树,白皮松保护备受宝鸡社会各界人士关注。

2.2 白皮松容器育苗技术得到了大力推广

2000年开始,陈仓区国有八里庄林场在庙川白皮松天然林区采种,在庙川苗圃进行大田和容器育苗实验并获得成功,特别是容器育苗技术,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随着这一技术的日益成熟和白皮松苗木市场的旺盛需求,白皮松容器育苗技术被逐步推广到全区。目前,白皮松育苗产业已成为陈仓区西部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手段,据2014年调查,全区培育2年生白皮松苗木107ha,计2.4亿株,移植2年生白皮松苗木267ha,计1600余万株,年销售白皮松苗木1亿株左右,收入达7000余万元,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2014年7月,陈仓区香泉镇被宝鸡市林业局授予“宝鸡市白皮松苗木繁育基地”称号。

2.3 初步建立了白皮松天然林采种基地

为科学有效利用白皮松这一珍贵天然种质资源,2010年,陈仓区林业局利用5.12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生态修复项目资金,在姚儿沟村的崖低下集中分布区,建立白皮松母树林基地43.4ha,对其中林分质量较高的36.7ha白皮松天然林,采取清灌、扩穴等技术措施,增加母树营养面积和生存空间,改善母树生长环境,促进母树生长和结实,提高林木种子的质量和品质。在立地质量较好的林中空地及周边,营造白皮松人工林6.7ha,以扩大种群数量和促进更新。

3 存在的问题

3.1 人畜活动频繁,保护形式仍然严峻

陈仓区白皮松天然林全部为集体林地,在2010年实施的林权制度改革中,已全部分林到户,增加了集中统一进行管理的难度。分布区交通便利,周边居民点遍布,区内农牧业发达,人畜活动频繁,这对白皮松天然林的生存构成了一定威胁。虽然白皮松天然林盗伐现象得到了严格禁止,但放牧、砍柴、挖药等人畜活动,仍然对幼树幼苗破坏较大。加之近年来白皮松苗木市场需求持续旺盛,周边群众移栽、商贩与当地群众勾结偷挖盗运天然白皮松幼树现象时有发生,保护措施急待加强。

3.2 采种量小,难以满足当地林农育苗需要

随着陈仓区白皮松育苗产业的迅速发展,当地天然林采收的种子难以满足苗木繁育的需要,大量种子依靠从杨凌、甘肃等地种子市场采购,种子来源不明,质量无法保证,且价格昂贵,导致部分育苗户培育的容器苗,出苗率低,苗木生长不良,造成了不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浪费,制约了陈仓区白皮松育苗产业的健康发展。

3.3 保护机制不健全,保护经费不足

白皮松苗木市场旺盛的需求和较大的利益回报,引起了人们对白皮松产业的高度关注,而对其天然林种质资源保护仍然级别很低,白皮松的保护仅按一般树木对待,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没有专门的组织、人员和经费,对其进行行之有效的严格保护,开展的实验研究也只停留在育苗造林阶段,种质资源保护方面的研究仍是空白。

4 保护对策

4.1 加强保护宣传,防止人畜破坏

采用新闻媒体正反面报道、在分布区制作醒目管护牌、碑,印发森林法律法规宣传手册等方式,充分宣传白皮松天然林保护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努力营造人人爱林护林的浓厚社会保护氛围。聘请专职护林员,常年巡山管护,严格执行封山禁牧有关政策规定,严禁人畜进入保护区。推广种草圈养等畜牧业发展新模式,普及沼气池及节能灶建设,教育和引导周边群众摒弃长期养成的“靠山吃山”生活习惯。辖区森林公安派出所,对偷挖盗运白皮松苗木事件要依法从严从重查处,坚决杜绝破坏现有天然林资源行为的发生,为白皮松生存创造更有利的环境。

4.2 增加保护投入,提高保护成效

建立以政府财政投入开展保护与研究、捆绑使用项目资金进行人工造林促进更新、吸引社会投资参与保护性开发的科学保护模式,多渠道筹措保护资金,确保各项保护措施不折不扣落到实处。建立宝鸡市白皮松种质资源自然保护区,编制保护规划,划定保护区域,落实人员经费,提高保护级别,创新管护机制,强化保护手段,夯实管护责任,提高保护质量,就地保护好这块弥足珍贵的天然林资源;扩大白皮松林木良种基地建设规模,通过母树林改建,生产出更多质优价廉的良种,为白皮松繁育推广做好服务保障工作;建立良种繁育圃,应用最新育苗技术成果,降低育苗成本,缩短育苗周期,为全区乃至全市的白皮松繁育提供技术支持和示范引领,用人工繁育取代对天然资源的采挖;将白皮松分布区内的林中空地,荒山荒地、退耕地等,通过人工造林等措施不断扩大种群数量;对白皮松天然幼树分布较多的林地,适度进行解放伐,清除非目的树种及杂灌,开展幼树生长抚育工作,诱导林分正向演替,形成以白皮松为主要建群树种的高质量林分,实现对这一珍贵资源的有效保护。

【参考文献】

[1]王小平.白皮松生物学及种子生理生态[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2.

[2]李斌,顾万春.白皮松分布特点与研究进展[J].林业科学研究.2003;16(2):225-232.

第7篇:林地资源保护措施范文

关键词:新疆乌准铁路生态保护措施

中图分类号:Q14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项目建设背景

乌准铁路五彩湾至准东段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州吉木萨尔县和奇台县境内,该地区是天山北坡经济带的核心地区,吸引范围内矿产资源丰富,品种齐全,储量大,尤其是位于昌吉州的准东煤田煤炭储量居新疆首位。由于当地交通基础设施较落后,资源开发受到限制,资源优势不能转化为经济优势,严重制约了当地国民经济和各种社会进步事业的发展。因此乌准铁路的修建不仅可以改变当地交通设施落后的局面,同时还将完善该地区路网布局,增强铁路的覆盖面及机动灵活性。

2 项目区生态环境现状

铁路位于欧亚大陆腹地,属中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寒冷漫长,夏季炎热短暂,春季干旱少雨,秋季温凉。铁路经过准噶尔盆地平原区、卡拉麦里剥蚀平原区,地形相对平坦开阔,土壤以棕钙土和灰漠土为主。这里生存的建群植物是由超旱生、旱生的半生乔木、灌木、小半灌木以及旱生的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中年生的短命植物组成。该区域为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不良地质现象为风沙。

3 项目区生态环境敏感性分析

3.1 公益林区

铁路穿越吉木萨尔县国家重点公益林区,公益林区主要树种为梭梭、柽柳两种,林间下层有沙茅、三芒原、蒿类碱蓬等草本植物。该公益林主要分布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荒漠区、天上东部北坡生态极端脆弱的前山带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区。吉木萨尔县重点公益林分布在县境北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荒漠区,林地面积236218.33hm2,其中公益林218262.33 hm2,占林地面积92.4%;商品林17956 hm2,占林地面积7.60%。重点公益林48000 hm2,全部为防风固沙林。吉木萨尔县绿洲外缘与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相邻,风沙、干旱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生长在沙漠中的梭梭灌木林是抵御沙漠扩张、减少恶劣天气侵袭、保护吉木萨尔县绿洲农业的天然屏障,保护着吉木萨尔县工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

3.2卡拉麦里有蹄类自然保护区

铁路经过卡拉麦里有蹄类自然保护区边缘,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级保护单位,其范围北起乌伦古湖、南至卡拉麦里南缘,西至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东缘,东至二台-奇台-木垒公路以西,地跨奇台、吉木萨尔、阜康、青河、富蕴、福海六县,自然保护区范围:E88°30′-90°03′,N44°36′-46°00′,面积1423558hm2。现已得知的野生动物共有58科288种,绝大部分是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有蹄类动物的主要种群为野驴、盘羊、黄羊等,猞猁、兔狲、赤狐以及金雕、玉带海雕、猎隼、波斑鸨等稀有珍贵物种也有分布。

蒙新野驴,也称蒙古野驴或准噶尔野驴。野驴体形高大类似于马,尾巴则象驴,耳短、蹄大,野性十足,喜集群生存、活动,奔跑速度每小时可达60公里以上。

准噶尔鹅喉羚,又称长尾黄羊。它体长100厘米左右,身高60-70厘米,重约25-35公斤,体毛呈沙黄色,胸腹及四肢内侧近白色,尾部黑褐色。鹅喉羚喜集群,特别到秋季,往往聚集数十、数百只活动或迁徙。

4 项目区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4.1 工程实施对公益林的影响分析

铁路CK96+000-CK114+000段经过吉木萨尔县国家重点公益林,根据地区林业主管部门的调查表明,铁路用地范围内没有发现国家级珍稀植物和古树名木,主要植被类型为梭梭群系、梭梭-琵琶柴群系、蒿属-短期草群系,而未存有公益林重点保护的:假木贼群系、柽柳群系和白梭梭群系等,且规划占地呈带状分布或点状分布,占用面积小,生物量损失有限,不会引起植物群落及其分布格局的变化,通过植被恢复及异地补偿措施,可以将铁路对公益林区植被及动物的影响降到最低。

4.2工程对卡拉麦里有蹄类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的影响分析

铁路的廊道与分割效应使沿线荒漠生态系统产生分割,对地面动物形成屏障,起着分离与阻隔作用,其结果是将自然生境切割成孤立的块状,使生活在其中的野生动物变得脆弱,不宜于生物多样性保护。

铁路施工期施工人员的活动及施工作业,如施工器械产生的噪声、废气,夜间作业的灯光,人员的随意走动等,对野生动物的生活造成干扰,使其受到惊吓甚至伤害;在运营期铁路分割野生动物的活动区域,使其活动范围缩小。

根据卡山保护区科考报告,铁路经过区域不是野生动物主要栖息地,也未分布野生动物赖以生存的重要水源和保护区管理站的投食点和饮水区,不会对保护区野生动物的人工食源和水源产生影响。

铁路沿线栖息着数量较多的齿类动物和爬行动物,工程可能会破坏栖息环境和巢穴,并影响其个体。铁路建设会对其种流产生阻隔作用,因小型动物活动范围相对较小,对其种流的促进作用则相对微弱。

5 乌准铁路生态保护措施

5.1公益林区

铁路经过的公益林段,由于政府的禁牧禁伐、补种梭梭、红柳等耐旱防沙植物措施,当地的微气候也发生了改变,降水量增加,沙漠区内植被恢复较快,梭梭、红柳及杂草生长茂密,覆盖率大于50%,且地表已结皮形成一层保护层。铁路经过该段以路基形式通过,遵循保护原有地表植被和结皮,放缓路基边坡利于植物生长,做好路基本体防护的原则来进行设计。

5.1.1路基本体防护

路基本体防护的范围为路肩、坡面、积沙平台及路堤坡脚或堑顶外2m。

(1)采用粉细砂填筑的路基,当路堤边坡高度小于6m时,路肩平铺预制混凝土块板,路堤边坡坡面采用预制混凝土六棱空心砖或者方格骨架护坡进行防护;

(2)采用粉细砂填筑的路基,当路堤边坡高度大于6m时路肩及肩下1.0m范围内边坡采用预制混凝土块板包坡,其下部再采用预制混凝土六棱空心砖护坡或方格骨架进行防护。

(3)粉细砂路堑侧沟平台平铺0.3m厚的卵砾石,路堑边坡坡面采用预制混凝土六棱空心砖或者方格骨架护坡进行防护。

(4)空心砖或者方格骨架护坡内种植低矮的灌木。

5.1.2风沙流路基两侧平面防护

风沙流路基工程:路基迎风侧坡脚外100m、背风侧坡脚外50m处各设置一道高立式阻沙沙障,高度1.2m。

5.2卡拉麦里有蹄类自然保护区

5.2.1设置野生动物保护通道及标志牌

按照卡拉麦里有蹄类自然保护区管理站提出的环境保护要求,野生动物在项目区域活动相对频繁,动物通道的留设参照卡山保护站的意见设置。

野生动物通道一览表

施工结束后,桥涵下方应及时清理恢复,彻底做到工完料清,以利动物通过。在距离动物通道500米处的铁路路基上增设动物通道标志牌5处,禁止机车随意鸣笛。

5.2.2野生动物分布区设置野生动物饮水点

按照卡拉麦里有蹄类自然保护区管理站提出的建议在保护站两个调度站附近各设置一处广口井(面积不小于10*10米深1.5-2.0米底边防渗透),在各处施工取土坑边缘修为30°缓坡,采取防沙措施,便于积存降雨利于野生动物饮水。

6 结论

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为路基、站场工程占地、土石方开挖,采取植物和工程措施防护后,可缓解其影响,在相同客货运量和运距的前提下,同沿线地区发展其它运输方式相比,铁路运输在环境保护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参考文献

第8篇:林地资源保护措施范文

关键词:封山育林;优点;措施

森林植被群落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将发生次生演替 次生演替包括群落的退化和复生两个方面。当森林植被受到火灾、病虫害、乱砍滥伐、过度放牧等灾害破坏后,其群落类型将由比较复杂、比较高级、相对稳定的阶段向比较简单、比较低级、稳定性差的阶段退化,从而发生逆向演替。如果采取保护措施,停止对森林植被的破坏,森林群落以它顽强的自我调节、自我恢复能力,将向比较复杂、比较高级、相对稳定的顶级群落过渡,从而发生进展演替。这就是群落的复生。这样的演替规律就是我们开展封山育林的理论依据。

一、封山育林的优点

①是成本低。封山育林到成林成材,成本只有人工造林的1/6到1/10。②是绿化速度快。很多山区或半山区人力、资金短缺,若全靠人工造林,显然是无能为力,如果封山育林就可大大加快绿化速度。③是利用期早,收效快。一般封山育林地,多是生长了10a以上的中幼林,或3~5a的幼树幼苗,封禁后利用期比砍掉重造要早得多,出效益也快。④是有利于保护物种资源。育林不破坏植被,既可保护原有的树种资源,又能形成混交林,是保护珍稀树种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途径。⑤可以减少森林病虫害。封山育林使林分结构、林内气候改善,有利于天敌繁殖,不利于病虫孽生发展,特别是对控制分布最广的松毛虫危害有重要作用。

尽管封山育林有以上优点,但也要尊重自然规律,尊重经济规律,坚持因地制宜。实行封、飞、造相结合,宜封则封,宜飞则飞,宜造则造。每个地区都要对本地区的林业生态建设做出合理规划,哪些地块适宜封山育林,哪些地块需要人工造林,都要经过调查考证,各地区地理、气候条件复杂,必须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制定森林资源恢复计划。适宜搞封山育林的地块尽量不要采取人工造林,否则既造成不必要的劳民伤财,又起不到很好的效果。总结过去封山育林的实践经验,下列情况应当实施封山育林。①是立地条件较好、土壤肥沃、林地生产力高的地块,封禁后某些树种能够迅速自然繁殖达到成林的标准,应当采取封山育林。②是地理位置偏远,面积较大的山区,人为活动少,采取封山育林,辅之以人工飞播造林,根据土壤、坡度、坡向等立地因子,采取不同的措施,提高林草覆盖度。③是天然次生林分布广的山区,在采伐迹地、火烧迹地上优先封山育林,按照模仿自然法则、加快发育进程的原则,培育新的天然林。调查中发现,在落叶松、油松、云杉天然次生林的林缘、疏林中,有大量的幼树、幼苗天然萌生,如果进行封山育林,杜绝破坏,这些幼苗、幼树生长发育速度快于人工栽植的苗木2~3倍,所以在这些地区实施封山育林效果要优于人工造林。封山育林要注重实效,宜封则封,在立地条件恶劣、人为活动频繁的地方不宜搞封山育林,如道路两侧、城镇周围、旅游景点等,坚持以人工造林的方式发展森林资源,既要充分利用大自然修复的功能,又要尊重社会经济规律。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可持续发展森林,满足人们对森林资源的生态、社会和经济需求。

二、封山育林主要封育方式

当前,我为林业一般林区的封山育林采取全面封育和重点封育相结合的办法进行。

1.全面封育。林区采取“以管户为主,积极造林、封山育林,因林制宜地进行抚育,不断扩大森林资源,提高水源涵养能力”的工作方针,采取全面封禁措施,没有进行过生产性采伐,只在对部分林分内少量的灾害性林木进行清理和综合培育技术试验。

2.重点封育。重点封育是指对受人为干扰破坏,林分退化为残次疏林,但是林地土壤保存较好,在减少或停止人为干扰破坏行为后能够逐渐使森林得到恢复的地块,经采取严格保护与管理措施,利用林木植被自身的繁殖能力,促进森林植被的自然恢复。根据封育土块受人为干扰破坏的程度和频度,分别采取定期封禁、轮封轮牧、围栏封育、管护封育和承包管护,并有偿使用五种封育措施。

围栏封育。采用围栏保护,设立标牌,因定专人看管的一种封育方式。封育区一般选在人畜活动频繁的浅山和林缘地区。围栏类型主要有三种,即铁丝围栏、土石围栏、生物围栏。

封育标牌:用水泥预制而成或选用平整石块,设在主要路道口和明显位置处。标牌正面标记封育地点、面积、范围、四至界线、封育方式、起封时间等;背面主要写封育管护措施等。

管护封育。采用设立标牌和专人看管但不修筑围栏的一种封育方式。封育对象为人畜活动相对较少,出现退化趋势的灌木林或乔木林。

三、实施封山育林的一定保障措施

①建立组织机构、制订规划和封山公约。在充分考虑当地山林权属和群众副业生产及开展多种经营需要的基础上,制定封山育林规划,划定封山范围,明确权益以及封禁和开山的方法。②订立护林公约和奖惩制度。其次要因地制宜,灵活封育。在实施中,根据当地地理位置、劳动力、林分状况以及群众的实际需要,灵活采用“全封”、“半封”、“轮封”等不同模式。③以封为主,封育结合。封是手段,育是目的。封的过程中,清除抑制幼树生长发育的杂草、灌木;对疏林进行补植,对密林进行抚育间伐。封山后如发生大面积的病虫害,也应及时进行防治。④广泛宣传发动,落实封山育林政策。通过宣传车、张贴宣传标语,悬挂横幅、书写门板报、农村广播、鸣锣等方式,使封山育林政策做到家喻户晓,老幼皆知。

第9篇:林地资源保护措施范文

关键词:陕北地区;林业资源;保护措施;可持续发展

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社会各个领域对自然资源的需求量日益增加,林业资源在被开发的过程中,严重破坏了自然生态环境,对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也产生了一定影响。陕北沙区作为我国沙漠化非常严重的地区,关系着我国沙漠化东进南下的防御工作,是一道重要的地理防线。

1 陕北沙区的林业资源保护现状分析

陕北地区从地理位置上来看,位于鄂尔多斯高原与黄土高原2大地形区之间,在长期的地形起伏变化中,这里已经形成了一个槽形地带,其中大部分地区的地形主要是沙地与湖盆滩地。这个地区在干旱年份的降水量非常低,一般情况下会低于100mm,导致陕北沙区经常会发生扬沙、干旱、水土流失等自然灾害。陕北沙区具有非常丰富的煤油、天然气等自然资源,还建有世界顶尖的天然气净化厂以及输气站等工厂,但是,在促进陕北沙区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导致了陕北沙区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重视对陕北林业资源的保护,促进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陕北地区近几年在林业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通过科学的治理方案促进了生态环境的有效改善,减缓了荒漠化的程度,其植被覆盖率已经超过了 30%,促进了陕北经济的迅速提高。尤其是榆林市的发展,经济增长速度是陕西省最高的,这都得益于林业保护资源措施的落实,沙丘高度降低了40%,移动速度也有所降低,减缓了荒漠化的延伸。其次,在建设城市防护林方面也取得了很好的成就,通过对林木资源的保护,城市气候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城市空气湿度提升了9.5%~10%,年平均风速对比空旷地而言降低了 30%~40%,这种转变为各行各业的发展都提供了有力的气候条件,有效地改善了陕北沙区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

陕北地区蕴含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尤其是煤油资源和天然气资源含量相当丰富。榆林市煤炭、天然气和盐资源丰富,建有大型的能源化工基地,但在煤炭、原油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破坏。如果我们在资源开发过程中不进行合理规划、科学管理,就会加剧生态环境的破坏和环境的污染,严重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 加强陕北地区林业资源保护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建设措施

2.1 加强对陕北沙区林业资源的保护,弘扬科学发展观

首先,坚持生态文明和科学发展观等先进的发展理念,以先进理念指导林业资源保护措施的实施,加强人在资源保护过程中的积极意义。其次,要完善资源保护措施,提高林业资源的保护力度,最大限度地改善陕北沙区的林业资源现状,发挥林业资源的优势,有效地促进经济的发展。第三,加强育林、护林工作,充分发挥林业资源在水土保持、防风固沙、水源涵养等方面的作用,保护生态多样性,坚持依法治林,从而发挥抑制荒漠化的作用。在这个基础上,可以结合陕北的地方特色,开发陕北地区的林业资源,提高经济效益。此外,还要做好森林病虫害方面的防治工作和防火工作,加强对生态系统的修复和珍稀沙生植被的保护等,国家相关部门更要给予资源保护工作更多的支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将最先进的林木保护技术应用到实践中去,实现科学治林的目的,进一步实现可持续发展。

2.2 大面积开展育林、造林生态建设

陕北地区目前存在的林木数量并不能完全解决风沙危害,所以,要进一步加强育林造林工作的开展,促进林木资源效益的多元化实现。在实行造林、育林计划时,要以陕北沙区的实际状况为基础,因地制宜的进行林木建设,制定科学的育林计划,确保育林造林计划的有效实施。在建设过程中,坚持以防沙、治沙为主导的育林思想,封山育林、牲畜圈养。加强陕北地区的林业配备,根据林木种类和生态修复的要求,合理安排林业计划,保护生物多样性,改造低产、低质林。在树种的选择上,因地制宜的选择具有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林木,将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有效地结合起来。在对陕北地区的林木进行灌溉的过程中,以陕北沙区的地理环境与水资源实况为基础,开展节水育林的工作,严格控制对地下水的过度开采,采用喷灌、滴灌、渗灌等技术,对水资源进行有效管理。此外,要加强雨水储存工作,缓解雨水时间、空间分布不均的状况,为育林工作的开展提供水源支持。国家有关部门要加大技术、资金支持力度,研究出一套高效、高产、优质的育苗技术,提高苗木的抗病虫害能力和繁殖能力,提高林业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2.3 提高林地的质量和生产力发展水平

从历史发展过程来看,古代陕北地区的森林植被覆盖面很广,河流、湖泊非常多,畜牧业非常发达,现在由于人类的过度开采,导致植被被严重破坏。要从光合、水源、土地生产潜力等方面提高林业的生产力水平,还要对不同树种的抗性生理加强研究,提高林木存活率,保护生物多样性。

2.4 加强林业产权改革

通过林业产权改革,可以加强对生态环境的有效治理,制定和完善林业资源保护管理机制,控制荒漠化程度。针对陕北地区的林业资源破坏、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问题,加强林业改革,建立科学的林业资源保护体系、林业执法体系和林业合作经营体系等,对林业产权进行明确分配,加强对林业资源的管理,保障林业经营者和生产者的权益。国家相关林业部门要加强对林业资源的监督和管理流转工作,建立合法、平等、公平的林业关系。加强林业产权改革宣传力度,提高民众的林权意识,做好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等工作。

2.5 开展依法治林工作,提升林业执法力度

在林业资源保护过程中,认真贯彻落实《森林法》的相关规定,增强执法力度,使林业资源的保护和生产工作进入法制化管理的阶段。首先,加强林业资源的法制化保护建设,实事求是,坚决落实相关法律法规,提高林业经济效益。对于林木砍伐、林地增减、林地侵占等行为进行严格考核审批,严禁乱砍乱伐行为的出现,严厉打击违法伐木行为。提高林业资源保护执法人员的综合素质,做到执法严明、业务精通、作风廉洁,保证林业保护法的有效执行。

3 结语

陕北沙地是我国的重度荒漠化地区,随着人们对经济发展观的全新认识,认识到了加强林业资源保护的重要性。需要对陕北地区的林业资源现状进行具体分析,实事求是地开展林业保护工作。可以从提高林业资源保护意识,开展育林护林工作,加强林权改革,提高林地生产力,加强林业资源保护法的贯彻执行等方面对林业资源加强保护,实现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艾宁.浅析陕北沙区的林业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J].吉林农业,2011(7)

2 张继,李荣.榆林沙区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J].防护林科技,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