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科技与农业的结合范文

科技与农业的结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技与农业的结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科技与农业的结合

第1篇:科技与农业的结合范文

关键词农科教结合 农业产业化

随着“科教兴镇”战略的确立,有力地促进了罗氏沼虾养殖业产业化经营的实施,打造出了一个3亿元产业的“全国罗氏沼虾养殖第一镇”,在经历了试点探索、区域示范和全面推进三个阶段之后,农科教结合逐步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实践证明,实施并不断强化农科教结合,是克服农科教部门条块分割,促进农业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有效途径,是推进农业科技革命的成功实践。

1 构建农科教结合体系,是推进罗氏沼虾产业科技革命的组织支撑

农科教结合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部门多、 触及领域广、工作难度大,必须强化政府统筹,构建相互协 调的结合体系,才能有效地推进农业科技革命。近年来,镇党委、镇政府先后三次充实加强了由书记或镇长任组长、分管农业、科教的副书记、副市长任副组长,农业、科技、 教育等多个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农科教结合协调领导小组,并着力构建了以教育培训、技术推广 和技术承包为主体的三大农科教结合服务体系。

一是以提高农民素质为根本,完善罗氏沼虾养殖教育培训体系。针对农民知识水平较低,吸纳科技能力较弱的实际,我镇农科教各部门以成人教育中心校为龙头、村农民文化技术学校为阵地,构建完善了农村教育培训体系。以这一体系为依托,对农民开展教育培训。

二是以普及罗氏沼虾养殖技术为基点刷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近年来,镇党委、镇政府不断探索和改进农业科技的推广方式,围绕主导产业的规模扩张,以产业设机构、配班子、办实体,组建了罗氏沼虾养殖技术服务中心,使机构设置与产业开发和技术推广相配套.镇农技推广中心进行实体运作,实现了科学技术与农业的有效对接,每年有20多名科技人员参与科技服务,推广罗氏沼虾养殖新技水多项,技术推广面达到95%以上,有效地转变了生产方式,使农业结构调整呈现良好态势,为罗氏沼虾产业化经营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三是以转化科技成果为目标,强化罗氏沼虾养殖技术承包体系。我镇组织农业科技人员开展有行政领导、科技人员、农民群众相结合,资金、物资、技术相配套,责、权、利相统一的技术承包。承包形式有参股、租赁、包村、包片等,承包范围有养殖、苗种、肥料、加工、销售等,把科技人员引向了发展市场农业的主战场,初步形成了市场牵动、政策推动、利益驱动的技术承包体系,实践效果十分明显,有力地促进了罗氏沼虾养殖科技成果的转化。

2 培育农科教结合载体,是推进罗氏沼虾产业科技革命的有效途径

搞好农科教结合,必须因地制宜培育适合当地实际和具有区域特色的实施载体,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优化结合,提高整体效益。近年来,龙虬镇在推进罗氏沼虾产业化经营过程中,着力以示范基地和合作组织培育农科教结合的实施载体。

一是通过农科教结合示范基地的示范,着力于农科教结合的高起点。罗氏沼虾无公害标准化养殖示范基地是罗氏沼虾养殖新技术、新设备、新成果 引进、试验、示范、推广的样板和基地,也是农科教结合的龙头和载体。近年来,龙虬镇通过与省内外农业科研院校合作,建立了农科教结合示范基地,通过示范基地的辐射带动,使农民开阔了视野,增强了依靠科技发展现代农业的动力。

二是通过合作组织辐射,着眼于农科教结合的新延伸。农业产业化是建立在农业合作组织体系之上的市场体系,因此,农业合作组织是能主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将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设备、新成果辐射千家万户,延伸国内外市场的中介和桥梁。近年来,龙虬镇通过培训引导组建了罗氏沼虾协会和2个罗氏沼虾养殖合作社,以上合作组织集养殖技术交易、培训咨询服务、苗种、饲料、生产资料及成虾营销等于一身,合作社生产效益日益显著,越来越多的农户通过加入合作社提高了经济收入,也大大提高了我镇罗氏沼虾产业化程度。

3 创新农科教结合机制,是推进罗氏沼虾产业科技革命的内涵动力

(1)农科教结合的市场化,可以有效地实现科研与生产 的对接。农科教结合的本身就是市场化的过程,其核心是利益机制,内涵包括科技成果和科技人才的市场化。这几年, 龙虬镇在罗氏沼虾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实施农科教结合工作始终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一方面打破所有制和地域界限,着力营造人才合理有序流动的环境与机制,真正把科研单位和科技人员引向了罗氏沼虾产业化经营的主战场。另一方面,大胆改革传统的农技推广模式,由农科教结合部门充当媒介,通过广泛与农业科研院校取得联系,把最先进的新成果介绍和推荐给罗氏沼虾协会、合作社和经营者,找到了科技与市场的结合点,缩短了成果转化周期, 加快了农业观实生产力的形成。

(2)农科教结合的民营化,可以有效地缩短农民对科技的吸纳过程。农科教结合的服务对象是农业,服务主体是农民,服务范围是农村。而农民合作组织是距离实践近、传播速度快、带动效应强的生力军。龙虬镇在实施罗氏沼虾产业化发展战略中,十分注重培育和扶持科技大户,带动了罗氏沼虾协会、罗氏沼虾合作社和罗氏沼虾经纪人队伍的发展。通过有效发挥这些民菅经济实体在罗氏沼虾养殖新技术引进推广中的作用,加快了农民对科技的吸纳速度。

(3)农科教结合的社会化,可以有效地形成科技创新的合力。农科教结合是一项社会化系统工程,只有组织发挥全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才能使其健康发展。我镇在实施农科教结合过程中,充分发挥农科教结合领导小组的统筹协调功能,组织农科教各部门积极参与,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合力。

4 转化农科教结合成果,是推进罗氏沼虾产业科技革命的最终目标

龙虬镇农科教结合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其转化成果在于推动了罗氏沼虾养殖技术的进步,提升了罗氏沼虾产业化经营的层次,提高了农村经济运行的质量。

一是推动了罗氏沼虾养殖技术的进步。近年来,龙虬镇在不断提高虾农整体科技素质的同时,罗氏沼虾养殖科技含量逐步提高,虾农的养殖水平在国内堪称“一流”,用“罗氏沼虾养殖看龙虬”来形容龙虬虾农的养殖水平毫不夸张.

第2篇:科技与农业的结合范文

摘要:通过分析农技推广存在的问题,提出农村推广体系建设的对策,结合各地实践,遴选了一批具有发展前景的推广模式,推广与农民需求和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多元化农技推广体系,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技 推广 问题 对策 模式

随着农技推广服务主体的日益多元化,政府在农技推广体系中的角色将逐步从主导转为引导,政府职能发挥将更多地转向宏观调控和公益。农技推广也不再局限于少数部门,将成为各级政府相关部门、高校、院所、涉农企业、民间团体等共同参与的社会事业。目前,各地探索了很多值得借鉴的农技推广经验模式。

一、农业部门主导模式

主要指以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为主体的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模式。这方面的成功模式很多,如农科教结合模式,以农业、科研、教育有机结合、协调运作为基础,以共同创办集行政管理、技术培训、经营服务于一体的乡镇农科教中心为依托,面向广大农民,开展技术培训、信息咨询、生产经营等全方位服务;农技推广网络模式,以农业部门所属的乡镇农业、牧医、林果等站、场、所为依托,联合有关部门,建立专兼结合、专群结合的农技推广服务网络,把技术培训、项目推广、信息服务合为一体,为农民提供全方位一条龙系列服务;农技110模式,结合农村实际条件,以农业专家为依托,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便捷地向农户提供科技咨询、技术培训、市场信息等服务;农业科技入户模式,将科技示范户、专业大户定位为“进步农民”,作为农技推广人员直接面对面的服务对象,其余农民则不作为直接服务对象,由“进步农民”去影响带动。在服务方式上,突破传统的单向技术传输,强调入户指导和双向交流。

二、科教部门主导模式

主要指以政府科技、教育部门为主体的公益性或混合性农技推广服务模式。通过发挥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整合和盘活各类科技资源,引导人才、资金、技术、信息等流向农业和农村,以更好地满足农户、合作组织等的科技服务需求。如科技特派员模式,通过政府推动,运用利益机制引导一批具有较强市场意识和较高科技素质的科技人才到农村,通过参与或领办农业企业、合作社、技术协会等形式,为农民提供示范、培训、咨询等服务;农村科技服务港模式,通过打造面向农村的综合性公共科技服务平台,探索城乡科技资源的对接机制,拓展农村科技服务通道,为各类农技服务组织和农民群众提供科技信息服务;科技信息户户通模式,通过“电话网、互联网、广电网、专家网、组织网”五网融合,构建“媒体宣传、热线咨询、网络传播、实地指导、教育培训、示范开发”六位一体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教育依托模式,以教育部门所属的各种学校为依托,在实行普教、职教、成教统筹的基础上,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和技术培训。

三、高校、科研院所主导模式

主要指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为主体的技术开发、示范推广和信息服务模式。这类模式是将市场机制与行政推动相结合,激励科技人员走进农村,推动科技人员、企业、推广组织、中介机构与农户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如农业科技专家大院模式,遵循“三导”(政府引导、专家指导、企业主导)原则和“五一”(一位首席专家,一处科技示范园,一所培训学校,一个特色产业,一方经济效益)条件,采取“专家+龙头企业(中介服务组织)+农民”等方式,探索专家入股的有偿服务机制;农村经济技术承包模式,以高校、院所的科技人员为主体,以经济技术承包为依托,建立农村科技示范推广服务基地,实行技术承包与人才培训、技术服务相结合。

四、农民组织主导模式

主要指以各种类型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主体的技术咨询、信息服务模式。如农村科技合作社模式,通过培育新兴农村科技经济合作组织,把从事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营销等的农户结合起来,形成利益共同体,采取县总社、乡镇联社、村级分社三级联动的运作方式,面向广大农民提供系列化服务;农业科技传播站模式,以增收为目标、科技为先导、产业为基础、企业和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为依托,通过企业化运作进行农业技术的引进、开发、示范、传播和服务;专业技术协会模式,主要是由农村各类能人发起,以民间各类专业协会、研究会等组织为依托,有关部门参与指导,实行科技知识普及、技术人员培训和生产经营的有机结合。

五、涉农企业主导模式

主要指以创办经济技术实体为依托,引进科研成果,联合有关部门,开发龙头产品,实行产业集中化、生产专业化、经营一体化,把农业部门与其他产前、产后部门在生产、组织上联成一体,形成经济规模,提高推广效率。如产业技术联盟模式,以高新技术或龙头骨干企业为核心,高校、院所和中介组织参与,以契约关系为纽带,组建创新型利益共同体,通过资源共享和创新要素的优化组合,围绕优势特色产业进行农业关键性技术推广应用;以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主体的订单推广服务模式,主要是以企业为龙头,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等方式,组织农民共同参与组建经济联合体,推行订单生产,形成“利益均沾、风险共担”机制;以农资生产厂家为主体的农资推广服务模式,主要是通过服务于农业的农资生产厂家,改变其经营方式,由原来的间接供货发展为间接供货和直接供货相结合,经营销售和推广服务相结合,采取多种手段宣传农资产品,向农民直接提供生产资料。

六、其他模式

第3篇:科技与农业的结合范文

依据主导产业建立示范基地(站),构筑大学科技成果进村入户的“直通车”

“眼见为实”、“百闻不如一见”是我国农民的传统习惯和特点。为了给广大农民提供看得见、摸得着、跟着学的典型样板让他们零距离地接触大学农业专家,零距离地感受现代农业科技的威力,近几年来,学校和杨凌示范区密切配合,依据区域自然资源优势、产业特色以及地方政府、企业和农民的技术需求,在主导产业中心地带建立了一批农业试验示范站和农村科技示范基地,构筑了“大学+试验示范基地(站)+科技示范户+农民”的科技推广新通道。

一是按照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对学校科技推广力量进行整合,并以项目为纽带广泛吸纳地方基层农技人员参与,组建了一支由300多名大学科技专家和1000多名基层农技人员参与的推广队伍,按产业链为农村提供从“土地”到“餐桌”的全程农业科技服务。譬如,在白水苹果试验示范站,聚集了学校果树育种、栽培、植保、土肥,贮藏、加工,营销等相关学科20多名专家,并采取“1+4+4“模式(即1名大学专家,带领4名县级农技人员、4名乡镇农技骨干)与白水县56名苹果技术干部联合组成了推广团队,共同实施了”苹果产业化科技示范与科技入户工程“。

二是首先从陕西做起,结合区域农村主导产业发展需要,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建立了白水苹果、阎良甜瓜、眉县猕猴桃、西乡茶叶、山阳核桃板栗、安康水产、清涧红枣,阎良蔬菜等8个农业试验示范站,为区域主导产业发展提供全方位的科技支撑。选择建设苹果试验站,是基于苹果是陕西省政府明确的第一农业主导产业,面积690万亩,关系着几百万人的致富问题;选择建设猕猴桃试验站,是基于秦岭北麓是我国最佳的猕猴桃适生区,栽培面积近乎占全国一半,产量占到全国的60%,是陕西名副其实的特色产业,选择建设甜瓜试聆站,是基于甜爪产业是关中东部今年来发展起来的个新兴产业,已形成了8万多亩生产基地;选择建设茶叶试验站,是基于陕南山区有84.5万亩茶叶,是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选择建设蔬菜、核桃板栗、水产、红枣等试验站,也是基于这些产业在关中、陕南、陕北农民增收中占有重要地位。

除此之外,学校还与宝鸡市政府合作建立了32个农业科技专家大院:与陕西省教育厅联合实施了“生态校园创新工程”,建立了一批农村生态校园示范学校,形成了“大手拉小手、小手拉大手“的农业科技推广新途径;与美国唐仲英基金会合作建立了“薪火”扶贫示范基地,探索了”民间组织+大学+示范基地+农民”科技推广新途径;与全国20多个省区的60多个地方政府、企业开展科技合作,共同建立了一批示范推广基地。

三是以农业试验示范基地(站)为联结点,针对生产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依托学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组织多学科、多专业的专家,研究和集成组装生产、加工、营销等产业链上各个节点的综合配套技术,为农民提供示范样板,为地方政府、龙头企业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提供科技信息服务,为本科生、研究生提供实践场所,为农业科研提供有针对性的研究课题。实现了大学农业教育,农业科研与农业推广,大学优势学科、核心技术和产业发展,大学与地方政府、龙头企业、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大学科技专家与地方农技推广人员,农民的“四个结合”。

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以来,各示范基地累计建立各类示范样板150多个。培训指导农民200多万人次,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160多项,累计取得社会经济效益150多亿元。科教人员结合生产实际申报各类科技项目40余项,争取经费300多万元,联合和聚集校内多个学科近百名专家和200余名博(硕)士研究生,共同开展科研攻关,并接纳实习,实践本科学生1200多名。示范基地已经成为学校产学研紧密结合的重要平台和纽带。

构建多层次的科技培训体系,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合格人才

提高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近几年来,学校充分依托自身的师资力量和设备条件,充分发挥示范基地(站)的平台作用,构建了“大学一试验站一示范点”多层次相结合的培训体系,开展了灵活多样、行之有效的科技培训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是依托学校的师资力量和设备条件,建立了干部教育培训中心,面向整个西北地区开展农村基层干部、农技人员和农民的集中系统培训。依托各示范基地(站)建立了区域性农业科技培训中心,结合生产实际和农时季节对基层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和农民进行短期培训。同时还与地方政府、农业企业、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及其他社会力量联合组织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科技培训活动。形成了多层次结合、全方位覆盖的农业科技培训体系。譬如:2005年以来,学校与地方政府的组织、人事部门联合,在学校开设了”县处级领导干部农业产业化与新农村建设研修班”,”乡镇干部新农村建设研修班”、“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新农村建设研修班”等不同层次的培训班80多期,先后为各地培训农村基层干部4000余人。

二是结合不同区域、不同产业、不同培训对象,灵活制定培养目标和培训计划,并采取了专题讲授、分组讨论,经验介绍,参观交流等多种培训方式,增强了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譬如:为了给农村培养一支不走不散的乡土人才队伍,担当农业技术推广的”二传手”,学校与地方政府共同选择了一批文化程度较高,科技意识较强的农村知识青年和农村能人,在学校进行较长时间的集中系统培’训。目前,已专题系统培训了870多名苹果、猕猴桃,蔬菜、葡萄,小麦等方面的农民技术员和农村经纪人,并为1000多名通过系统培训I和考核的农民颁发了全国通行的技术职称证书。

据统计,近四年来共举办集中培训班240多期,培训l农村基层干部,农技骨干和科技示范户1.7万多人次,举办各类培训会、现场会2400多期,培训农民30多万人次。为地方政府培养了一批熟悉“三农“政策,懂新农村建设,善于组织发动农民的干部队伍,为农村培养了一大批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术、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使其成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

构建方便快捷的信息传播体系,为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提供全方位信息服务

为加快先进农业科技成果传播与扩散速度,发挥农业科技信息在农村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中的重要作用,近几年来,学校和示范区依托科技资源优势,借助电视,网络,电信、电台、报刊等媒体平台,建立了多渠道、全方位,高覆盖度的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体系。

一是建立了陕西农林卫视频道。陕西农林卫视是以杨凌示范区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技术依托建立的全国首家专业从事农林科技推广的卫星电视频道。覆盖西北、华北等10个省(市、区)的城镇和农村地区。设有《天天农高会》、《科技大篷车》、《阳光大地》、《农民讲习所》、《致富故事会》、《村里村外》、《当代农民工》,《天天看法》,《忙罢戏楼》,《邻里乡亲》等十档品牌栏目,涉及农民生产生活。创业致富、社会发展、文化娱乐等许多方面。2008年3月31日正式开播以来,以其贴近农村、贴近农业、贴近农民的特点,深受广大农民群众的喜爱,成为农民获取先进农业科技知识和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重要渠道。

二是建立了杨凌农业科技推广网、农业高校科技联盟网等综合性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网站及苹果、猕猴桃,小杂粮、蚕桑、红枣等一批专业网站,构建了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的快速通道,扩大了杨凌示范区和学校科技威果的辐射范围。其中,杨凌农业科技推广网站,平均每天的点击率在100次以上,开通两年多来累计点击率已超过8万次。

三是与陕西电信服务公司合作,建立了农林科技“168”专家咨询热线和“96889”农家乐信息台,使农民朋友足不出户就可以获得自己需要的技术或信息。其中,“96889”农家乐信息台,农民每月只需花2元月租就可以随时享受各种农业实用技术与市场信息服务,仅短短两年多用户就已超过100万。

此外,学校还借助《杨凌农业科技报》、杨凌电视台等媒体平台,创办了农业科技专栏,与移动、联通等电讯公司合作建立了农业科技短信平台;促进了农业科技信息的迅速传播。

创新管理机制,充分调动科教人员深入农村服务“三农”的积极性

为了鼓励科教人员深入生产一线开展科技推广与服务工作,学校从管理体制。激励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和创新,初步建立起了一套符合大学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特点的管理机制,促进了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深入开展。

一是明确管理体制。为强化推广工作,学校在机构设置上单独设立了科技推广处,统筹负责学校农业科技推广的组织工作,并由一名副校长专门分管推广工作。下一步,学校还计划设立“农业科技推广中心”,以进一步加强对学校推广工作的组织协调。

二是建立激励机制。为了鼓励科教人员安心推广工作,学校在职称晋升中单列了“推广系列”,设立了推广教授岗位,在“人才强校”战略中设立了“推广专家”支持计划,对入选者每人资助15万元,专项用于示范基地建设。此外,学校每年都要专门评选表彰一批科技推广先进工作者,并对做出重要贡献的推广人员给予特别奖励。

三是加大经费投入。为保证对推广工作的经费投入,除了积极争取国家部委、陕西省和各级地方政府推广项目资金支持外,学校每年还设立100万元推广专项,专门用于支持科教人员深入农村开展科技推广工作。2007年,全校科技推广项目经费达到5200万元,为科技推广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四是引入竞争机制。学校对所有科技推广项目都实行首席专家负责制,首席专家在全校公开招聘产生,各推广项目组成员实行双向选择招聘制:所有推广项目均实行目标合同制管理,并对首席专家实行责任追究制。

第4篇:科技与农业的结合范文

关键词:

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的农业发展新模式,是农业技术组装集成的载体,是连接市场与农户的纽带,是现代农业科技信息的辐射源,是人才培养和技术培训的基地,它对周边地区农业产业升级和农村经济发展起示范与推动作用。

我国农业科技园创建10年来,走出了中国农业的特色之路,并创建了诸多的经营模式,如潍坊模式(企业化模式)、顺义模式(政府+企业模式)、唐河模式(院地联营型运行模式)等等,为促进我国农业科技园区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它既适宜都市农业的发展,又适宜山区农业的发展。各园的建设模式及特点归纳如下。

1.国内建设模式

1.1企业化模式农业高新技术走廊运行模式(即潍坊模式):该模式有4条高新技术走廊,总长达250km,集中了272个农业科技示范园区,面积达12万hmZ,形成了农业综合开发、节水灌溉等各类项目区和示范区,对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1.2政府+企业模式(顺义模式)该模式是指由政府投资建设农业科技园区的基础设施(水、电、路)后,政府逐步退出园区的管理,交给园区管委会代行管理,由园区管委会负责招商引资、物业服务及各方关系的协调,向社会公开招租,引人企业进行功能区建设、项目承包和管理,企业根据其承包责任的大小等内容,一方面向有关部门缴纳一定的园区使用租金;另一方面又与承包范围内的农民扫钩。与农民签订农产品购销合同,通过合同形式组织农民进爷生产。

1.3院地联营型运行模式(唐河模式)该模式是由地方政府充当农业科研单位与农户联系的纽带,通过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把农业科研单位的高新技术成果引人到农业科技园区进行试验、示范,然后再把成熟实用的高新技术推广到农民手中,并使农业科研单位与农户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共同体,应用利益机制来加快先进农业科技成果对传统农业的技术改造,建立起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运行模式。即“政府+科技成果+示范园+农户”模式。

1.4离效农业示范园的运行模式(许昌模式)该模式适宜在农村建立高效农业示范区,在高效示范区中创业新机制。方法是实行“公司运行制、投资业主制、科技承包制、联结农户合同制”,使农业科技创新始终与市场紧密联系,使农业科技的推广始终与千家万户相联,增加农民收人,使农业科技人员的业绩始终与报酬相连.这种“高效农业园区+机制创新+农户”的运行模式,有力地推进了农业产业化进程,使农村经济和农民收人都获得了较大增长,开创出一条有特色的适应市场经济的搞笑之路。

1.5锦绣大地模式《北京模式)该模式的主要特点是企业为农业科技园建设和运行的主体,由企业进行高新技术或新产品的引进和开发。北京锦绣大地农业科技园区是由北京锦绣大地股份有限公司于1998年成立建设的。公司的总体目标是利用现代工程技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通过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改造传统农业,其发展方向为工厂化农业、分子农业和观光农业,通过市场开拓和营销、种业开发,优质无公害农产品开发生产、交易和深加工,建立起延伸的产业链条,拓宽农业领域。现已形成了种植业、畜牧业、观光农业三大支柱产业,获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1.6公司+农户型模式(温氏模式)这是广东温氏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探索出来的农业科技园运行模式。该公司位于距广州市180km的粤西山区新兴县勒竹镇,前身是勒竹镇的一个民办鸡厂。在改革开放、搞活经济的富民政策指引下,经过11年的艰苦创业,开拓进取,建立畜牧业养殖示范园,引导广大山区农民打破了把养鸡作为家庭副业的传统模式,实行基地化、专业化、商品化规模生产,走现代农业企业化经营之路,实现了从小农经济到商品经济的历史大跨越,为山区农民致富闯出了一条新路。

1.7外向型高科技农业园区经营模式(珠海模式)是以提高农业科技园区科技含量为主要手段,通过生产优质、特色农产品,发展出口创汇农业来提高经济效益的发展模式。在该模式中,园区的农产品生产主要是围绕出口创汇来进行的。因此提高技术含量,引进作物优良品种,把农产品粗放生产的资源消耗型转变为精致农产品生产的资本技术密集型。外向型高科技农业园区主要集中在沿海发达地区,农业生产力水平较高,农产品出口具有比其它地区的优势。珠海外向型高科技园在原珠海市农科所的基础上,仅凭5000元流动资金起家,并通过转制,兼并与引进外资、技术等而发展起来的一个外向型农业科研、生产与出U创汇基地。至2000年底,该所(中心)已发展成为拥有近亿元固定资产和集科研、生产、商贸、旅游、教育等多功能为一体的集团化经济实体,成为目前国内最具实力的外向型高科技农业园区之一。

1.8工厂化农业开发区运行模式《孙桥模式)工厂化农业开发区运行模式,是以现代科技武装的工厂化、设施农业为基础,以高科技生物工程与设施农业相关的加工工业为主导,以内外贸为纽带,走产、加、销一体化,农、科、游相结合的农业工业化道路,发挥生态示范、推广辐射、旅游观光、科普教育和出口创汇五大功能的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上海孙桥现代农业开发区始建于1994年,到2000年止,在农业生产的市场化、企业化、科技化、设施化、区域化、规模化和生产、科普观光、旅游相结合的产业化发展中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

1.9持续商效农业示范园区运行模式(张掖模式)该模式是指以实现农业持续高效为核心,以先进实用技术特别是实用农业高新技术应用为主,因地制宜,结合当地区域特征,建立持续高效农业技术研究与示范的运行模式。自1998年以来,张掖市根据当地的资源优势和区域特征,以甘肃省农科院、甘肃农业大学为技术依托单位,全面开展了有关持续高效农业新技术的各项攻关研究和实用技术的组装集成示范及技术培训工作,完成了石岗墩、新墩、上秦、党寨、西洞5个科技示范园小区的建设。并进行多项攻关研究,其中小麦、玉米带田微垄沟灌节水技术,冬前节灌贮水技术,农田水肥管理及预测预报体系,提高苹果、梨坐果率研究,农田土壤风蚀控制,荒漠化防治及宜农荒地开发,氮肥对土壤环境影响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良好进展。

2国外农业科技园的主要类型

基本主题都是用先进的农业设施和高新技术向游人展示新的生产模式。农业科技示范现已成为国外农业方兴未艾的发展趋势,农业科技园的类型有如下几种:

2.1示范农场

是以推广先进技术为主体的试验示范基地。如以色列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通过科研单位和生产基地的结合,针对干旱和沙漠化的生产条件,建立了多个以沙漠农业和节水农业为主体的试验示范农场,并通过创建专门的基金支持试验示范农场的建设与运营。假日农场主要以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农事活动的展示示范和农业休闲为主要内容,假日农场的种类很多,大致包括:1.观光农园在城市近郊或风景区附近开辟特色果园、菜园、茶园、花圃等,让游客自己摘果、种菜、赏花、采茶,享受田园乐趣。

2.2农业公园

按照公园的经营思路,把农业生产场所、农产品消费场所和休闲旅游场所结合在一体。例如日本的葡萄公园,将葡萄园景观的观赏、葡萄的采摘、葡萄制品的品尝以及与有关葡萄的品评、绘画、写作、摄影等活动融为一体。农业公园的面积因性质和功能而异,既有迷你型的水稻公园,也有几十公顷的果树公园。

2.3教育农园

教育农园是兼顾农业生产与科普教育功能的农园,即利用农园中所栽植的作物、饲养的动物以及配备的设施,如热带植物、水耕设施、传统农具等,进行农业科技示范和生态农业示范,向游客传授农业知识。具代表性的有法国的教育农场、日本的学童农园等。

2.4森林公园

森林公园是以林为主,具有多变的地形、开阔的林地、优美的林相和山谷、奇石、溪流等多种景观。在树种结构上针叶树、阔叶树与果树树种相结合;在土地资源利用和空间布局上,林、果、渔、菜、花相结合。以森林风光与其他自然景观为主体,配套一定的服务设施、必要的景观建筑,在这里,人们可尽情享受自然风光。

3专家关干农业科技园的特征和类型的研究概述

3.1.特征的研究许

越先认为有“三个特征点”:一是我国农业生产力发展的新的制高点。二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新的生长点。三是农业科技与农村经济结合的紧密型结合点。陈阜等认为特征有:(约农业科技园是区域性农业科技创新基地。一方面体现现代农业科技改造传统农业的作用和效果,为农业升级提供技术支撑;另一方面培养农业科技人才和提高农民科技素质。(2)农业科技园区同时具有技术密集和资金密集特点,能够按照现代农业产业化要求组织生产和管理经营。(3)引导和带动本地区及周边地区农业与农村经济快速发展。蒋和平等提出农业科技园区的基本特征是:科技、生产、市场于一体,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设施、品种、技术相融合,生物工程、农业工程、农用新材料多学科相结合,高新技术、常规技术、传统技术组装配套,企业化借欲理,规模化经营,专业化生产,实现周年均衡生产、调剂供应市场,提供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和高产、优质、高效的现代化农业发展模式。吴沛良认为农业科技园区至少应当有四个基本特征:科技含量高、科技成果转化率高,综合经济效益高,经营管理机制新。索玉华认为具有研究功能、孵化培育功能、生态功能、农业信息服务功能。

第5篇:科技与农业的结合范文

【关键词】农业科技论文写作;Office办公软件;本科教学

《农业科技论文写作》作为一门理论性和实用性都很强的课程,在农业领域科学研究和实践工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现在已成为高等农业院校本科生的选修课。课程主要通过对数据分析、图表制作、文字描述的学习和训练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写作能力。针对本科生的调查发现,学生普遍认为,通过理论学习《农业科技论文写作》难以提高写作水平。传统的理论教学方式,使得课堂枯燥无味,加之本科生在校期间的写作机会较少,理论课与最终毕业论文写作时间安排不合理,使得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均不高,造成学生对课程的掌握情况不理想。针对这种情况,通过改进本科生《农业科技论文写作》的上课方式来提高学生对农业科技论文的写作能力显得很有必要。

近年来,多种办公软件的出现为《农业科技论文写作》传统教学的改革提供了契机,大量作图、分析、文本软件的出现使数据的分析工作变得相对简单,论文的呈现及写作更加方便,同时也给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实践证明,这一教学模式能够更加具体地将科技写作中图表制作和文字描述的过程呈现出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及实际写作能力,并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为《农业科技论文写作》课程的改革与实践提供参考。

一、《农业科技论文写作》教学形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效率较低

传统的教学方式效果差,课堂讲授不够生动,学生缺乏兴趣;虽然现在大都采用多媒体教学,但仍是以传统教学为主,教师是主讲者,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这样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由于《农业科技论文写作》理论性强、结构固定,而图表的样式却各不相同,描述方式也各不相同,整个课程侧重于实践训练。因此,纯理论的讲述,学生很难全面理解,教学效果不理想。

(二)写作实践与理论课结合不够紧密

首先是本科生在校期间的写作机会较少,且本身的实践经验和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并不丰富;其次是毕业论文写作时间与课程结合不紧密,往往在毕业论文写作前的两到三个学期已经完成这门课程理论学习,不能及时巩固所学知识,最终使得课程失去了原本的意义。

(三)理论教学与写作训练缺乏紧密联系

目前关于学生对《农业科技论文写作》课程的学习效果,主要取决于对农业科技的写作训练,单纯进行理论学习,很难使学生掌握真正的写作技巧,写作方法和技巧的练成更多地依赖于写作训练。因此,通过课堂的实际写作训练对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显得非常重要。

二、结合Office软件及写作训练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运用Office软件在多媒体课堂进行辅助教学

由于科技论文固定的结构和抽象的写作方法,在规定的学时内很难完成培养目标所需的教学任务。往往在堂课上,一开始需要先介绍论文各部分的结构和内容,这部分耗时的讲解会使学生感觉索然无味,使得接下来精心安排的写作方式和技巧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导致老师感觉非常疲惫,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不理想,教学任务和目的难以完成。针对这个问题,首先,我们简单讲授写作的理论知识和论文的基本框架,在学生掌握了论文结构的基础上,再利用Office工具中不同软件来现场演示图表制作、文字描述的过程,这样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到图表制作的过程和要求,以及文字描述图表的方法和技巧,然后重点进行逻辑框架的讲解,从而实现教学内容与写作训练的有机融合,改单纯的理论课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课程。这样既能节省时间,又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大多数学生对Office软件界面都比较熟悉,且Office中的软件具有较多的数据分析和绘制图表的功能。因此在理论课结束以后,要求学生独自运用Office硗瓿煽魏笞饕担经使用这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可以显著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从而提高《农业科技论文写作》的授课效果。

(二)Office软件在写作训练中的应用

《农业科技论文写作》课程的理论教学中涉及大量的数据分析、图表制作和语言描述等内容。为更好更深入地让学生理解这些内容,有必要将理论课程与课堂写作训练相互结合。然而大量的数据分析和图表制作以及烦琐的细节使得学生在平时理论课学习中很难真正理解。在课堂上通过运用Office软件进行现场演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例如,Excel软件可以使学生掌握图表制作和数据分析的细节,而Word软件可以更好地呈现出文字描述的过程,以及论文的框架构成及整体逻辑。所以,在写作训练过程中充分运用Office软件的功能,可以更加醒目地教授论文写作的过程,提高学生对写作细节的认识。实践证明,将《农业科技论文写作》理论教学与Office软件在课堂上实践操作有效结合起来,可显著提高本科生制作图表分析数据、文字描述的能力。

(三)扩展视野,提高学生独立写作的能力

《农业科技论文写作》是农业类本科生必学的一门课程,因此,写作训练过程中不能局限于课堂所学的东西,应扩展学生的阅读范围,学习科技前沿知识,扩宽学生的视野。以往在学生进行写作训练的时候,多半数据和图表来自课堂上的示例和老师布置的作业。这些练习内容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实际上在真正面对科研数据的时候,从实验设计、资料搜集、数据整理分析到最终的结果、结论的描述,往往会遇到很多的问题,例如,数据的理解不够透彻、结果和结论的区别等。因此,可以在学生掌握好课堂写作内容后,加大课后的阅读量,抓住前沿知识,最终让学生根据真实的实验结果,利用Office软件自己整理数据、分析数据,做出图表,运用Word进行具体的文字描述,最终完成论文的撰写。

三、结语

将Office软件及课堂写作训练与《农业科技论文写作》课程教学实践有效结合后,能够提高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积极性和学生理论学习的效果,而且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如何利用Office软件来完成论文的写作。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应在继续加强Office软件及课堂写作训练与《农业科技论文写作》课程教学紧密结合的基础上,进一步考虑将更多的软件也引入农业科技写作教学实践中,以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逻辑思维和写作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朱永兴,李素芳.学术论文撰写与发

表[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2]江明生,黎彤.生物统计学课程采用

多媒体与启发式教学探讨[J].高教论坛,2011,(2):62-66.

[3]张淑华,赵文若.Microsoft Excel

第6篇:科技与农业的结合范文

本研究认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农业科技创新,主要是指新技术、新品种、新装备等的应用、转化与推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受资金、人员、技术条件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不太可能成为农业科技原始创新环节的主要承担者,但其在新技术、新品种、新装备等的应用、转化与推广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农民是创新科技的最终使用者,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作为农户的集合体,不仅可以作为平成技术孵化和商品中试,更重要的是可以及时反馈生产实际的技术需要,以及新技术、新产品、新设备在生产中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2国外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科技创新经验

北美、欧洲、日韩等地区和国家都非常重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这里主要就以上典型的国家对农民专业组织人才培养、成员教育和政府的支持政策进行探讨。

2.1注重人才培养,建立科技人才培训体系

农业发达国家均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科技人才的培训体系,通过高校、培训基地和示范区培养人才。加拿大属于世界上农业发达国家之一,政府通过创新方式方法,建立了高效实用的农业科技人才培养机制。加拿大政府财政投入向农业院校基础设施建设倾斜,保证其科研经费充足,教师待遇优厚,教育手段先进,教育环境优良,吸引了大量年轻人从事农业专业学习。日本和韩国农协也非常注重公共人力资本投资及农业教育。在日本,农业教育非常重视产学研相结合,通常农业相关专业的学生都要先到农场进行实践劳动,等有了切实的体会,再回到学校学习相关的生产技术理论和知识,又再到农场进行实践,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保证学生既能掌握生产技术又懂得经营管理知识。在韩国,农协大学、中央教育院和6家从事专门培训的教育院共同构成农协教育的核心,其中,农协大学和中央教育院分别培养农协工作人员和各级农协领导者。据统计,韩国农协工作人员每年都有机会接受提升职业能力的相关培训。

2.2重视成员教育,区分培训对象

国外农业发展水平高,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成员较高的整体素质和科技水平。在美国,由联邦政府农业部的农业合作推广局直接负责合作社人才教育培训工作,为合作社编制培训资料,并提供各种培训机会。在荷兰,每个年轻农场主都必须经过初等农业教育训练;农业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几乎覆盖了整个农村。加拿大采用了学历教育、职业教育、技术培训等多层次的农业科技人才培养方式,让有需要的人依据个人的自身情况做出选择。在日本,农协不以赢利为主要目的,向成员提供从摇篮到坟墓的一切服务。农协会对成员生产技术、农业经营和日常生活方面开展全面的指导与培训。韩国农协依据《农协法》规定的农协的责任与义务,推广农业新技术、新成果,专业培训,主要由农村振兴厅承担;农协成员农户的生产经营知识、技术培训及经验交流,则由农协负责。韩国6家从事专门培训的教育院主要培训农民,包括3~5d的短期培训,内容直接服务于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营销,全部费用农民只承担不足10%的生活费,农协支付其余的培训费用。

2.3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

各国政府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过程中,均采取了立法、税收、财政等多种措施对其发展加以引导、支持、监督,使其健康发展[5]。德国的合作社虽然具有较强的独立性,但它的发展同样离不开德国政府为它提供的立法和相关的优惠政策。比如新成立的农业合作社5年内可享受创业资助,包括人工费用、办公设备和咨询费;为农业企业提供咨询、农机出租等服务的合作社免交法人税(25%)等。在日本,与农协相关的法律《农业协同组合法》最早是在1947年颁布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变化,该法也不断地被修整和完善,使农协的一切活动都有可靠的法律依据。日本农协是政府和农民联系的桥梁和纽带,政府对农业的扶持大多也是通过农协完成的。韩国于1957年《农协法》。此后,该法曾于1961年、1980年、1987年、1994年、1999年、2004年先后进行过几次大的修订。韩国《农协法》在第一章总则中开宗明义地指出,制订《农协法》的目的是“通过提高农业生产力和通过农业人的独立的合作组织,提高农业人的经济社会地位,确保国家经济的均衡发展”。

3国内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科技创新经验

国内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在科技创新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技术集成的基地、技术展示的窗口,一方面它联系着广大农户,要促进技术的有效供给与有效需求的结合,让科技惠及广大小生产者;另一方面它联系着农业企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要将农户生产中的实际科技需求与以上各单位的科技资源结合起来,让市场成为科技需求导向。

3.1开展教育培训,培养了农村实用技术人才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起人多为当地“能人”或“大户”,包括种养、加工、运销等多方面人才,他们熟悉当地情况,了解每户农民的生产、生活困难和需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作为农民培训的主要抓手,结合当地农业生产的需要及农时特点开展新技术、新信息、新成果的培训,主要目的是解决成员在农业生产经营中遇到的现实问题,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和针对性。通过教育培训各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逐渐开始培养自己的乡土科技人员,这些人既掌握一定的生产和管理知识技能,又了解如何结合本地情况进行实际操作。如天津市静海县台头镇民发西瓜种植合作社开展西瓜技术服务和科技咨询,组织本地农业科技专家、科技致富能手和外聘专家教授授课、典型讲解和田间指导为成员提供技术指导。

3.2加强科技与农民的结合,加快了科技传播速度

技术咨询与培训功能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科技创新活动中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一是通过试验示范进行技术推广服务。北京营坊昆利果品专业合作社开展了水肥一体化技术、行间生草技术、林下套种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行间造景及铺设园艺地布等多项技术示范,使合作社的生产过程科技含量不断提高、品牌形象逐渐提升。农民通过实地观摩,切实感受到先进技术带来的实惠,普遍愿意尝试新技术,充分体现了示范基地的带动作用。二是通过教育培训进行推广服务。青岛双王果蔬专业合作社结合当地实际,大力推广大棚生产技术和葡萄栽培技术,由合作社组织成员聚会和开展科技讲座,并向合作社成员发送印有葡萄生产与管理技术要点的年历和挂历,合作社利用平时的点滴机会开展各项强化技术信息的服务。三是通过统一服务管理进行推广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建立生产标准化制度,进行技术统一、市场统一、管理统一等服务管理,引导合作社的成员按照标准化要求使用农资进行农业生产,从而可以有效地提高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的效率。天津市静海县广发蔬菜种植合作社发挥其整合农业科技资源的优势,先后与天津市蔬菜所、天津市农业图书馆、黄瓜研究所、县种植业发展服务中心等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以合作社为平台,邀请农业技术专家推广蔬菜种植新技术,现场解答蔬菜育苗、栽植、田间治理和病虫害防治等实际问题,同时还向农户传授反季节蔬菜的生长调控技术,实现了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

3.3注重产学研结合,产生了大量农业科技创新成果

相对于单个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作为平台,可以与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开展新技术、新成果、新产品的孵化与商品中试,反馈新科技成果在实践生产中的细化建议。也有农民专业组织开展产学研结合活动,不少农作社作为参加单位或主体单位,开展了一系列科研活动并取得了显著成果,农民专业合作组也有可能在未来成为我国科技创新的主体之一。施峰勇调研了杭州市7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在2005—2007年期间承担的项目数量,结果显示,73家合作社总共承担了49项区(市、县)以上科技项目,获得科技进步奖3项,星火奖1项,丰收奖6项,其他科技奖3项,科技先进集体和个人奖励21项。河北省冀州市护农农机植保专业合作社2014年先后取得2项涉及农机技术的国家专利,由该合作社研制开发的膜下喷药式多功能棉花播种机已通过省科技成果鉴定;开发线状喷雾结构喷头,被冀州市人民政府授予2014年度科技进步三等奖。湖北省枣阳市林丰果业专业合作社所创新的“第一年种桃树,第二年收桃子”的“三新三高一快”桃树种植新技术,得到了国家肯定;截至2014年6月,该技术已辐射6省20多个县市,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合作社拥有自己的实验基地。

4启示和借鉴

第7篇:科技与农业的结合范文

关键词:农机农艺结合;现代农业

中图分类号:S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3)-06-0148-1

0 引言

向农业大量输入机械、化肥、燃料、电力等各种形式的工业辅助能,用现代科技武装,以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经营,生产效率达现代先进水平的农业。

以上是现代农业的定义。从定义不难看出,现代农业要运用现代科技武装来促进农业的进步,现代农业的生产注重农机与农艺的共同发展。农机化的发展使得农业在生产过程中不但提高了生产效率也提高了经济效益,而现代农艺技术的发展也越来越多样化,越来越全面,只有把农机技术与农艺技术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充分发挥二者在现代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本文试从农机与农艺的定义出发,来探讨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机与农艺相结合。

1 农机与农艺

1.1 农机

简单的说农机即农业机械。

农机是指农业生产所用的动力机、作业机,是农业机械的简称,农机是机械学原理和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属于生产力范畴。它是作为农业生产工具而存在和发展。

农机的特点,是结构要复杂、操作要简单。

1.2 农艺

指农作物的栽培、选种等技艺。

生产对人类有用的动植物,以及在不同程度上配制供人类使用的产品及其处置的科学技艺。可见农艺也是建立在科学技术基础之上的技艺。

2 了解农机与农艺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与作用,协调两者关系,促进农业生产

2.1 农机与农艺的结合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农业机械可以说是一种应用于农业的生产工具,节省农业生产时间,提高经济效益,农业机械的使用在现代农业发展的道路上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现代农业的快速进步,农艺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同样不可小视,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只有农机技术与农艺技术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才能充分发挥农机与农艺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农艺技术是农业生产工艺过程及其相应的操作技术,是生物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农机技术是指为实现这些工艺过程而设计制造的相应农机具及其管理运用技术,是机械学原理与技术的结合。二者虽然在定义上截然不同,但是却有着密切的联系,正确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使之相互适应并且紧密结合是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关键,是实现现代农业稳步发展的重要途径。

通过我国农业的发展实践可以证明,农机与农艺的结合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2.2 农机与农艺在发展过程中应该是相辅相成的

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机与农艺的相结合。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值得一提的是,农机的发展不能一味的服从于农艺的发展,而农艺的发展也不能一味的服从农机的发展,两者在发展过程中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农艺工作人员要与农机研发工作人员多沟通,因为农机与农艺的结合应该是科学的、规范的,而不是主观决定的。

因此农机与农艺的结合,不仅仅是理论上的结合,也是农机研发人员与农艺人员的结合。

3 结语

农机与农艺相结合已经成为农业发展中的重要角色。农业机械化的实现,有效的取代了古老的手工作业,省时省力,提高效率。农业生产借助农业机械化技术完成农艺工艺过程,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劳动效率。农机与农艺的有机结合与运用可以抢抓农时,加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发达国家农业生产水平发展迅猛,主要原因就是其农机与农艺有效的结合在一起,有效的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因此只有农机与农艺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充分发挥二者在现代农业生产中的作用,促进我国农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贵荣.浅谈农机农艺相结合[J].农业机械.2009(09).

[2] 张弘.农艺与农机结合是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基石[J].农业技术与装备,2008(10).

[3] 刘孟成.浅谈实现农机与农艺之间的结合[J].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2010(04).

[4] 丁兰,张海清.关于农机农艺相结合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10(03).

[5] 杨明,姚俊林.浅谈农机与农艺相结合[J].现代农业科技,2006(07).

[6] 党海英.关于农机与农艺关系问题的探讨[J].农业装备与车辆工程,2007(02).

[7] 蒋亦元.农机科技创新中的农机与农艺相结合问题[J].农业机械学报,2007(03).

[8] 党海英.论农机与农艺[J].农业技术与装备,2008(09).

[9] 肖洁.对实现农机与农艺相结合的几点浅见[J].贵州农机化,2003(03).

第8篇:科技与农业的结合范文

关键词: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素质;培养

农业科技推广人员有别于一般科技人员,主要以推广农业科学适用技术,指导农民生产,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为目的的一类科技人员。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员相比,处在生产的第一线,所需知识有实用性强,普及性广的特点,所以研究这些科技人员和他们的成长规律,对新时期科技人员的管理,对科技兴农事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农技推广人员的基本素质

1.1有广泛的知识面

农业的发展需要多方面的技术,但又不是所需技术的简单堆砌,而是多学科的交叉综合。农业生产是自然和经济生产结合的产物,不仅需要机械、电器、肥料、农业方面的知识,而且还必须涉及生物、动植物生理学、农业经济学等方面的知识。推广农业科学的对象是农民,千家万户接受农业新技术,层次不同,接受程度不同,这就需要根据不同农民的心理、接受能力,有所选择的推广农业新技术。因此,作为一名有所作为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不仅要善于学习,掌握更多的技术知识,同时还要善于分析综合。

1.2掌握较高的政策水平

农业技术推广贯穿着国家制定的技术政策、经济政策、奖励政策、物价政策、财税政策、土地政策等。掌握好各项政策法规是做好农技推广的保障。

1.3拥有系统的分析能力

在推广工作中能注意外部条件与内部条件的结合,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结合,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的结合,技术效果与经济效果的结合等作出科学决断。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必须熟悉当地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如历史背景、自然条件、经济状况、技术习惯、风土人情、农业生产的发展现状和规划等。在了解这些情况的基础上,深入到生产实践中,发现和解决各种实际问题。

1.4树立敏感的信息观念

一是要立足于知识之上来驾驭使用知识和信息,不要陷于知识与信念之中不能自拔;二是要给农业技术推广事业发展和社会进步带来益处,不能生吞活剥或无限量地掌握无用的信息;三是做最大限度的开发和利用信息,使其为决策服务,并做到信息意识与战略思考的统一。这些应该成为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应具备的观念。

1.5要有为领导决策服务的观点

技术人员要使推广的技术得到各级有关领导或组织者的配合,就应为满足他们的决策提供服务,这样才能获得他们更有效的支持和帮助。实践证明:如果哪一些技术,领导已经接受,而且组织多方面力量全力支持去推广哪一些技术,推广就快,效益就高,相反推广速度就慢。在实践中一定要注意局部结合全局,把一些成熟的技术提供给领导,让他们决策。

2农业推广人员的培养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是农业科学技术传播的“二传手”,在科教兴农中有十分突出的作用

但长期以来农技推广人员的地位和作用得不到肯定,影响工作积极性。为了使农技推广事业得到发展,农技推广人员安心从事其工作,有必要对农技推广人员进行多方面的教育和培养。

2.1运用政策诱导

近些年来,党和国家在农业科技推广方面制定了不少政策规定,如开放搞活、成果奖励、职称评定、继续教育等。在农业科技推广人员中产生了强烈的诱导力,这些政策既鼓励第一线的农业科技推广人员为经济建设服务,同时也能使推广人员在服务中获得社会或政策允许的相关权益。比如推广成果的评定,一是迎合了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荣誉心理,激发其上进心;二是公正地评定了推广人员的劳动成果,激发了他们的责任感和创造性;三是为农技推广人员创造了人才的评价,业绩的考核,职称的评定,职务的晋升,学术知名度形成的基本条件。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在享受优惠政策上还有差距。如职称评定上要求基层推广人员要有一定等级的科研成果,外语考试要达到一定的标准,继续教育的机会不多等等,这些都不利于农技推广人员工作积极性的调动。农业科技与农技推广是农业科技进步的两翼,发达的先进科研成果如果没有农业科技推广系统和广大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努力,不可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所以说农业技术推广是运用科研成果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桥梁。基于这种认识,在培养农技推广人员中就要以更优惠的待遇去吸引、鼓励他们。如制定和颁发国家级技术推广奖,制定推广人员的培养和拔尖人才的鼓励政策等。

2.2实行岗位责任

要在现行岗位责任制的基础上,实行技术目标的管理,对每个农技推广人员实行技术推广目标管理,对每人的岗位职责实行指标化考核评价,并与奖罚挂钩。责任目标一经确定,应保证推广人员自和必要的工作条件,支持推广人员开展技术承包和有偿服务,允许在用户得到实惠的基础上取得政策允许的报酬。有条件的单位可按任务组织推广人员的优化组合,以充分发挥人际间的协调作用和优化效益。

2.3物质激励

技术有偿服务已成为农业技术推广中的重要激励手段,有偿服务是一种物质刺激形式。在职称评定、职务晋升中,注重业绩考核等,把个人的贡献和物质利益结合起来,使农技推广人员看到贡献与物质利益的一致性,从而激发起他们争做贡献的积极性。当前存在的问题是有些地方条条框框太多,不利于激发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积极性。很大一部分服务对象由于长期形成的习惯,对有偿服务不理解,不接受,这些问题要逐步得到解决。重视农技推广人员的培养就是要使那些素质高能力强的拔尖人才有用武之地,得到相应报酬。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

2.4保持继续教育

第9篇:科技与农业的结合范文

关键词农技推广;问题;对策;模式

农业发展靠科技,科技推广靠体系,这是多年实践形成的共识[1]。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现代农业推广将逐步向农村科技综合服务转变,不再局限于农业领域的技术示范与推广。一些地区初步形成以政府农技推广部门为主体,科技教育部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共同参与的多元化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实践证明,这一多元化农技推广体系的发展是行之有效的。但是,不同类型的农技推广体系还存在着一些与市场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2-3]。

1农技推广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公益性农技推广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推广体制不畅通,运行机制不灵活[4],形成“该管的(乡镇)不想管,想管的(县区)管不着”的局面。二是推广机构不健全,专业队伍不稳定,乡镇农技推广仍然面临“线断、网破、人散”的危险。三是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工作场所极为不稳,“缺钱养兵、没钱打仗、无处安身”的现实困扰着县乡农技推广部门。四是农技人员断层断档、知识老化,农技推广技术落后。五是工资待遇不合理,激励机制不健全,转行跳槽现象极为普遍。六是技术装备落后,服务手段单一,严重影响推广工作的开展。

1.2市场性或公益、市场混合性农技推广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从事农技推广工作的龙头企业发展缓慢,且规模较小,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二是科技、教育、供销等部门参与农技推广缺乏制度性、应用性、带动性和持续性,短期行为依然存在。三是农业科研和生产实际脱节,部分成果束之高阁,难以直接应用于生产实践。四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协会)机制不健全,运作不规范,实体功能因缺乏资金支持,带动能力弱。五是政府宏观管理和扶持政策不到位,与市场体制不适应,知识产权受侵犯见利忘义,坑农、害农现象时有发生。六是农业生产规模小,劳动者文化素质低,农民科技意识差,农村技术市场发育滞后。

2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对策

从不同类型农技推广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中发现,现行的农技推广体系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队伍结构、推广方式、服务功能、服务手段、资金投入、设施配置等方面,存在着与农民需求和市场经济的不适应性,影响农业成果转化、农民增产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因此,探讨新型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对策和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2.1 逐步建立健全农技推广的技术、培训和服务体系

一要逐步建立以市级农技推广机构为龙头,县级农技推广中心为依托,乡镇农技站(场、所)、职业中学、成人学校、龙头企业、示范基地和民办农技推广组织为网络的现代农技推广体系。二要逐步完善以涉农高中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以现代农技推广机构为阵地的农村教育培训体系。三要逐步建立以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为核心,农技推广、教育培训机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和各种农民专业协会等广泛参与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

2.2创新农技推广运行机制,探索农技推广方式

主要创新农技推广机构之间的协调运作机制及其内部运行管理机制,建立畅通高效的农民需求反馈机制、科研与推广相结合的传播机制、农村人才培养与知识更新机制、农民需求与市场导向机制、产业发展与系列服务机制、政府引导与公共服务机制等。探索农技推广的方式首先要更新农技推广理念,由以“技术”为主的“技术推广”观念向以“人”为主的“农业推广”观念转变;二要搞好农业实用技术的组装配套推广,以提高农业技术推广的综合效益;三要运用教育和技术培训手段,最大限度地把需要推广的技术信息传播给农民群众;四要运用示范引导和产业集聚法宝,以看得见、学得到的示范效果引导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五要运用现代技术、管理方法和传媒手段,实时高效地传播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和市场经济信息[5]。

2.3创新服务主体,建立激励机制,培育壮大多元化农技推广队伍

要对农技推广服务主体进行准确定位和科学分类,按照不同类型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和激励机制。坚持以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为主导的同时,加强对市场性农技推广的宏观引导和对公益、市场混合性农技推广的指导,推动科教部门、高校、院所和中介机构面向农技推广领域,实施有效对接,提供高效服务。继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和市场机制建设,推行农技推广人员准入制度和绿色证书制度等现代管理制度。

2.4建立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保障各类农技推广体系高效运行

必须确保以公益性投资为主导,建立稳定增长的财政投入机制。不断改善推广费用投入结构,不断加大业务经费投入,适当提高试验示范和宣传培训经费比重。科学制定政策,积极引导和鼓励“三资”资本(民营资本、外资资本和工商业资本)进入农业技术推广领域。

2.5加强条件设施建设,逐步提高农技推广的装备水平和服务能力

先进的装备和推广手段,是提高农技推广水平和效益的物质基础。必须高度重视信息技术等现代技术在农技推广中的应用,逐步配备信息管理系统、先进技术工具、科学仪器设施、现代影像设备和试验示范基地。特别是在基层农技推广机构中逐步配齐基本装备,确保推广手段多元化和服务能力现代化。

2.6加强领导、完善政策,为农技推广提供强有力的组织法律保障

进一步提高对农技推广工作重要性的再认识,切实加强对农技推广工作的理论研究、组织领导和法规建设。要用大农业、大科技、大市场理念,健全组织领导和法律法规体系,创新运行机制和方式方法,提高农技推广的效率效果。

3农技推广体系的模式选择

随着农技推广服务主体的日益多元化,政府在农技推广体系中的角色将逐步从主导转为引导,政府职能发挥将更多地转向宏观调控和公益。农技推广也不再局限于少数部门,将成为各级政府相关部门、高校、院所、涉农企业、民间团体等共同参与的社会事业。目前,各地探索了很多值得借鉴的农技推广经验模式[6-8]。

3.1农业部门主导模式

主要指以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为主体的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模式。这方面的成功模式很多,如农科教结合模式,以农业、科研、教育有机结合、协调运作为基础,以共同创办集行政管理、技术培训、经营服务于一体的乡镇农科教中心为依托,面向广大农民,开展技术培训、信息咨询、生产经营等全方位服务;农技推广网络模式,以农业部门所属的乡镇农业、牧医、林果等站、场、所为依托,联合有关部门,建立专兼结合、专群结合的农技推广服务网络,把技术培训、项目推广、信息服务合为一体,为农民提供全方位一条龙系列服务;农技110模式,结合农村实际条件,以农业专家为依托,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便捷地向农户提供科技咨询、技术培训、市场信息等服务;农业科技入户模式,将科技示范户、专业大户定位为“进步农民”,作为农技推广人员直接面对面的服务对象,其余农民则不作为直接服务对象,由“进步农民”去影响带动。在服务方式上,突破传统的单向技术传输,强调入户指导和双向交流。

3.2科教部门主导模式

主要指以政府科技、教育部门为主体的公益性或混合性农技推广服务模式。通过发挥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整合和盘活各类科技资源,引导人才、资金、技术、信息等流向农业和农村,以更好地满足农户、合作组织等的科技服务需求。如科技特派员模式,通过政府推动,运用利益机制引导一批具有较强市场意识和较高科技素质的科技人才到农村,通过参与或领办农业企业、合作社、技术协会等形式,为农民提供示范、培训、咨询等服务;农村科技服务港模式,通过打造面向农村的综合性公共科技服务平台,探索城乡科技资源的对接机制,拓展农村科技服务通道,为各类农技服务组织和农民群众提供科技信息服务;科技信息户户通模式,通过“电话网、互联网、广电网、专家网、组织网”五网融合,构建“媒体宣传、热线咨询、网络传播、实地指导、教育培训、示范开发”六位一体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教育依托模式,以教育部门所属的各种学校为依托,在实行普教、职教、成教统筹的基础上,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和技术培训。

3.3高校、科研院所主导模式

主要指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为主体的技术开发、示范推广和信息服务模式。这类模式是将市场机制与行政推动相结合,激励科技人员走进农村,推动科技人员、企业、推广组织、中介机构与农户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如农业科技专家大院模式,遵循“三导”(政府引导、专家指导、企业主导)原则和“五一”(一位首席专家,一处科技示范园,一所培训学校,一个特色产业,一方经济效益)条件,采取“专家+龙头企业(中介服务组织)+农民”等方式,探索专家入股的有偿服务机制;农村经济技术承包模式,以高校、院所的科技人员为主体,以经济技术承包为依托,建立农村科技示范推广服务基地,实行技术承包与人才培训、技术服务相结合。

3.4农民组织主导模式

主要指以各种类型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主体的技术咨询、信息服务模式。如农村科技合作社模式,通过培育新兴农村科技经济合作组织,把从事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营销等的农户结合起来,形成利益共同体,采取县总社、乡镇联社、村级分社三级联动的运作方式,面向广大农民提供系列化服务;农业科技传播站模式,以增收为目标、科技为先导、产业为基础、企业和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为依托,通过企业化运作进行农业技术的引进、开发、示范、传播和服务;专业技术协会模式,主要是由农村各类能人发起,以民间各类专业协会、研究会等组织为依托,有关部门参与指导,实行科技知识普及、技术人员培训和生产经营的有机结合。

3.5涉农企业主导模式

主要指以创办经济技术实体为依托,引进科研成果,联合有关部门,开发龙头产品,实行产业集中化、生产专业化、经营一体化,把农业部门与其他产前、产后部门在生产、组织上联成一体,形成经济规模,提高推广效率。如产业技术联盟模式,以高新技术或龙头骨干企业为核心,高校、院所和中介组织参与,以契约关系为纽带,组建创新型利益共同体,通过资源共享和创新要素的优化组合,围绕优势特色产业进行农业关键性技术推广应用;以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主体的订单推广服务模式,主要是以企业为龙头,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等方式,组织农民共同参与组建经济联合体,推行订单生产,形成“利益均沾、风险共担”机制;以农资生产厂家为主体的农资推广服务模式,主要是通过服务于农业的农资生产厂家,改变其经营方式,由原来的间接供货发展为间接供货和直接供货相结合,经营销售和推广服务相结合,采取多种手段宣传农资产品,向农民直接提供生产资料。

3.6其他模式

不同类型的农技推广主体通过独立或联合方式组织实施的推广服务模式。如项目依托模式,以项目开发为依托,围绕项目包含的科技成果进行技术试验、培训和推广,一般将“丰收计划”、“燎原计划”和“星火计划”,和农业综合开发计划项目、扶贫项目等有机结合、统筹实施;基地依托模式,以科技示范基地为依托,由政府主导、专家组织,县乡、村组、农户参与,突出示范、抓点带面、整体推进、促进转化;专家依托模式,根据“稳定、放活”原则,鼓励各类科研、推广、教学事业单位的科技人员通过技术承包、技术入股、技术转让、技术咨询等多种形式,参与农业生产和经营开发,推广农业技术,实现成果转化;会议展览模式,通过构建以“中国杨陵农业高新技术成果博览会”为代表的各种农业技术与产品交流交易平台,培育各种农业科技资源和生产要素转化辐射载体,有效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经济信息传播。另外,科技信息辐射中心模式、三电合一模式、农民田间学校模式、农技入户直通车模式等,也都是比较成功的现代农技推广服务模式。

4参考文献

[1] 赵锦域.我国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农业科技管理,2005,24(5):83-85.

[2] 马琳.新型农村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探索丛书[M].北京:兵器工业出版社,2005:11.

[3] 王征国,杨建锋,李海瑞.构建农业科技传播体系破解科技成果转化难题[J].决策咨询通讯,2004(3):71-74.

[4] 刘东.我国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发展路径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07(8):114-117,121.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创新百例[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10.

[6] 王征国.农业科技传播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