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低碳技术的应用范文

低碳技术的应用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低碳技术的应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低碳技术的应用

第1篇:低碳技术的应用范文

【关键词】绿色建筑技术;发展状况;应用

中图分类号:G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近几年来,我国在建筑业中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同时还对其他产业发展起到了带动作用。所以,对建筑技术发展趋势进行深入分析研究,能够确保建筑业朝着更加健康的方向进行发展。

最大限度的节能,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可以为人类提供健康高效的生活空间,我们将它称之为绿色建筑。随着现今全球能源的紧缺匮乏和环境的日益污染,绿色建筑的发展,成为了现今全世界共同关注的话题。

一、绿色建筑的基本理念

绿色建筑的基本理念是以人为本,节约能源,节省资源以及保护环境,绿色建筑的基本理念体现到各个领域:

1.1 在建筑经济学的领域之中,绿色建筑给人类带来了社会、环保和经济效益,也降低了建筑项目的风险。

1.2 绿色建筑在规划领域里面,充分利用场地的资源以及能源,减少对环境的影响,使得建筑与环境融为一体。绿色建筑在设计领域中采用建筑集成的设计方法,遵守环境设计准则,综合考虑建筑的形状,朝向以及结构体系等因素,把它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

1.3 绿色建筑在施工领域中,通过具有环保意识的施工方法,减少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在建筑过程中,绿色建筑能够明显减少对附近环境的干扰,减少在建筑过程中自然资源的消耗和废弃物的填埋数量。并且在建筑物建成以后,对室内空气质量的不利影响减少到最低。

1.4 绿色建筑在运行维护领域中,通过智能化系统的控制以及环境目标的合理设定,运用科学合理的消费模式,保障环境品质,减少污染物得产生,从而提高运行效率。

二、在绿色建筑技术实施中应注重的问题

2.1首先要注重建筑地域的自然环境

绿色建筑首先要考虑的就是与周围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根据建筑物周边不同的环境选择合适的建筑形式,通过建筑形式的选择来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的。比如通过对屋顶的绿化,充分的利用屋顶,在屋顶进行植物的种植,在提高绿化率的同时,还充分的利用了有效的资源,创造出了更好的价值。对于一些大城市噪音污染比较严重的地段,可以通过种植具有隔音效果的植被的方式来降低噪音。亦或者在建筑物的周围多设置一些通风口,采用人工智能的方法,通过电脑程序来自动感知室内温度、湿度等相关参数,来完成建筑内部环境的调节。

2.2充分的利用物理环境

物理环境对建筑中的声、光、热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许多设计师通过对建筑和周围物理环境的充分结合,在通风设置上可以充分的利用天井,从建筑的上方来引入新鲜的空气。一些较轻的气体通过天井自然排到天井之外,而一些较重的气体比如二氧化碳等通过地下的排污管道排放出建筑物。在采光控制上,可以通过天然光线在建筑物内部形成自然光照明系统,通过智能控制系统来调节采光率,使得建筑内部获得较为适宜的自然光线,并且随着时间的变化而自动调节光线的强烈程度。

2.3充分重视建筑的选址

建筑的选址极为重要。首先,良好的选址可以让建筑物获得更多的外在的资源,比如通过适宜的角度来获得更多的太阳能。或者通过地势的走向设计来获得更多的雨水资源。建筑选址中遮阳、日照、通风、温度调节等因素都要考虑到。良好的选址可以让建筑物在同样的自然环境下获得更多的自然资源,获得更多的日照、风、光线等等。

2.3建筑过程中进行良好的规划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只有在建筑过程中对建筑进行良好而全面的规划,才能够在施工过程中严格的按照规划办事,通过完成预定的计划来使得绿色建筑技术得到更好的应用。良好的规划还可以在施工之前对于建筑技术进行确认,通过因地制宜的方式来选择合适的绿色技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三、建筑工程中应用绿色建筑技术的必要性

3.1近几年来,我国建筑工程事业工作人员对绿色建筑技术的认识不断提高,并结合国内外绿色建筑技术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为绿色建筑技术制定以下定义:在保证建筑工程基本功能的基础上,最大化地节约建筑工程材料、使建筑工程与周围环境相互协调共生,为人类提供更为舒适、环保、节能、降耗的居住、办公建筑,达到以上目的的技术,即被称为绿色建筑技术。由此可知,在建筑工程中应用绿色建筑技术是极其必要的。

3.2为了在节能的同时,降低排放量并保护环境,必须发展新型建筑技术,以提高建筑工程建设施工的安全性、可靠性、环保性、经济性。而应用绿色建筑技术则可以很好地达到以上目标,推动绿色建筑工程事业的发展。

四、绿色建筑技术的具体应用

4.1节约用地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以及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土地越来越紧张,尤其是在许多大城市,建筑用地越来越紧张,所以我们应当尽量的节约建筑用地。

4.2节约用水

绿色建筑技术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对于节约用水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我国虽然拥有较大的淡水资源,但是人均淡水资源占有量较少,当前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处于缺水的状态。而我国当前的建筑物对水资源的循环利用率较低。绿色建筑能够通过对水资源的回收再利用,或者对建筑排放的废水进行净化之后用作其他用水。

4.3节约用电

电能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但是当前我国的电能较为短缺。我国当前电能主要通过火力发电来获得,而火力发电不仅仅要浪费大量的煤炭等资源,还对环境造成了不可估量的破坏。而绿色建筑技术的应用可以节约大量的电能。

4.4节约能源

绿色建筑技术通过对一些建筑材料的使用,例如隔热保温材料的使用,来达到冬暖夏凉的效果,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同时还可以对建筑物的外表进行保温涂层的包裹,来减少建筑物内部能量的向外扩散。而新型绿色建筑材料的使用完全可以取代传统的老式建筑材料。老式的建筑材料例如红砖,不仅仅浪费了大量的土地资源,在烧制过程中,还消耗了大量的煤炭,造成了极大的浪费。而新型绿色建筑技术制作的建筑材料不仅仅轻便,并且还有隔热保温等效果,对建筑物的节能有很大的帮助。

五、绿色建筑技术在我国的发展趋势

5.1因地制宜,发展具有当地特色的绿色技术

由于我国地域广阔,所以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气候特点与特征。并且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生活方式与习惯。要想让绿色建筑技术在我国充分的发展,就要针对我国不同的地域特征,开发不同的绿色技术。在对外来技术消化吸收的基础上,融入具有当地特色的一些技术特征,立足于本土化。只有这样才能让我国的绿色建筑技术更加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同时增强我国绿色建筑技术的竞争力。

5.2走集约化发展、集成化发展路线

当前我国绿色建筑技术的发展还是没有形成统一的发展格局和趋势,许多开发商之间各自为战,严重阻碍了先进的绿色建筑技术的发展和交流。这就要求我国的绿色建筑技术走集约化、集成化发展模式,通过系统的整合,来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各项技术能够发挥其最大的优势,实现最好的效果。

六、结语

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绿色建筑技术是未来发展的主流。伴随着建筑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和当前世界在建筑技术水平方面都面临着十分重大的机遇。绿色建筑技术不仅仅能够充分的利用有限的资源,还能节约自然资源。更重要的是使得人、建筑、环境充分的融为一体,为和谐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好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肖敏,黄越南.生态建筑技术的发展与应用[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03

[2]熊小萌.中国夏热冬冷地区绿色建筑技术应用问题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

第2篇:低碳技术的应用范文

【关键词】低碳经济建筑施工 节能减排技术创新

中图分类号:TE08文献标识码: A

1 低碳经济的概念及与建筑的关系

所谓“低碳经济”,即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以下简称“三低”)最终实现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有资料表明,全球已探明的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的储量

将分别在4O、6O和i00年左右消耗殆尽!然而地球上人口在不断增长,经济在不断发展,资源枯竭、大气污染和气候变暖等资源和环境问题摆在人类面前。旧有经济模式,即利润最大化、产量最大化和收入最大化的经济模式势必消亡,必须在充分考虑资源、能耗和环境等自然约束条件的前提下发展以三个最大化为标志的经济,否则人类的活动将危及自身生存的基础,于是低碳经济这个新的经济模式就应运而生了。

这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是继工业革命、信息革命之后的又一波可能对全球经济产生重大影响的新趋势。

低碳经济的概念涉及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和石化等国民经济诸多部门以及再生能源、新能源开发和煤气油开采技术改进等多项新技术。建筑行业是消耗资源、能源以及排放有毒有害气体的大户,如目前我国的建筑物,主要为钢筋混凝土的结构形式。有资料显示2003年我国建筑业耗钢1.43,fL~g、耗混凝土15亿m。,且逐年在增加,它直接或间接消耗大量的能源以及造成大面积的环境污染,排放大有毒有害气体。又如建筑物的隔热保温,也是一个量大面广的耗能问题。

因此说建筑行业是低碳经济最大的障碍并不为过,建筑行业要对人类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就必须尽早在“三低”方面狠下功夫,以适应低碳经济的需求。

2 在建筑施工中推广应用新技术

为加强对全国推广应用建设新技术的指导,积极培育和引导建设技术市场的发展,加快建设事业科技进步。国家建设部于2004年了“建设部推广应用和限制禁止使用技、术”的218号公告(以下简称公告),公告详细列举了208个推广或限制或禁止的技术项目,并写明其性能和适用范围等,技术项目包括推广157项、限制31项和禁止2O项。这些新技术,有的能节省资源,有的能节省能源、减少污染、减少有毒有害气体排放(以下简称节能减排),有的能提高质量。

有的能节约资金等等,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它以低能耗、低污梁、低排放为基础,符合建设节约型社会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适应低碳经济的需求,可见积极推广应用新技术

具有十分现实和深远的意义。

我们在工作实践中,针对具体的建设项目,对照公告中的新技术项目,推广应用了部分项目,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在上海市东方城市花园住宅小区中,推广应用了HRB400级钢筋和现浇空心楼板等新技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3 推广应用实例分析

(1)上海市东方城市花园二期工程,占地27 hm ,总建筑面积56.80万m ,共有38幢高层、小高层住宅和地下车库以及公建等,筹建开初就围绕技术节约课题收集资料,走访钢厂、钢贸公司以及设计、施工和科研等单位,了解高强钢筋的技术、质量、供应、应用和价格等情况,酝酿工程应用HRB400级高强钢筋。当时遇到不少困难,也冒了不小的风险,如当得知此类钢筋96年规范不允许电渣压力焊,而新规范又没出来时,即聘请国家有关规范组专家作指导,调整了焊接参数,做了一大批此类钢筋书14~32 mm的电渣压力焊试验,取得了成功,并通过了上海市科技鉴定,允许在新规范没有出来之前在试点工程上应用。又如新钢材的供应问题,一旦工地开工,有数千工人施工,每月的钢筋供货量将达数千吨,万一供货缺档,工人窝工,工地停工,影响施工进度,谁来负责?又如价格问题,钢筋价格月月在变,万一此类钢筋价格高过传统的HRB335级钢筋,且超过~定限度,会给业主造成损失。针对诸如此类的问题,我们事先作了详细的调研和确切的分析,都一一予以化解,得到了业主方领导的理解和支持,最后统一了思想,决定采用,即在该工程螺纹钢筋选材上,除 16 mm的钢筋仍用HRB335级钢筋外,其他直径的全部(约4万t)采用HRB400级高强钢筋。两年多的施工实践表明,采用此类高强钢筋质量保证、供应畅通、施工顺利、效益显著。为作出确切的技术经济分析,业主方会同设计和施工单位一起做了新旧配筋方案的详细对比,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得出该工程应用HRB400级钢筋与以往常规HRB335级钢筋相比,可节省钢材4619 t、节约资金1567万元,该分析已作为科研成果通过了上海市级科技鉴定(评审)。

据有关资料:每节省1 t钢材,可节省电能300 kw・h、标煤0.7 t、减少二氧化碳排放O.63 m ,那么该项新技术仅在这一个工程上应用,就可节省电能138万kw・h、节省标煤3 233 t、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 910 m 。如果就这一项新技术在全国每年兴建的建筑上推广应用,一年的节省资源、节能减排以及节约资金的效果就十分可观了,这是一项适应低碳经济的有力措施,可见新技术的威力之大。

我们在这个工程上还推广应用了“公告”中列举的其他新技术,如有机垃圾生化处理、垃圾压缩处理、箱式变压器、外墙外保温、中空玻璃铝合金窗、节水型坐便器、部分中水回用、试点现浇空心楼板、土钉墙支护、给排水钢塑管和塑料管、钢筋机械连接、竖向钢筋电渣压力焊、预拌混凝土、新型防水材料和小区智能化系统等二十余项,在节省资源、节能减排等方面同样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2)江苏省宜兴市海德名园工程,占地14 hm2,总建筑面积2O.40万m ,是一个高层、多层住宅、别墅和地下车库以及公建等的住宅小区,在工程中为适应低碳经济需要,重点推广应用了“公告”中的HRB400级钢筋和现浇空心楼板两项新技术。工程上有两个大型独立式地下车库,地下~层,总建筑面积18 982 mz,其顶板采用现浇无梁空心楼板结构,楼板设计遵照国家“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结构技术规程”(CECS:2004)执行。楼板跨度6;

6 m x(5.8+7.3+5.8)m,活荷载30 kN/m 。空心楼板厚度为350 mm,有1 500 mm×1 500用m×600 mm的柱帽,空心板做法是采用预埋薄壁封头水泥纤维短管,由专业厂家生产,短管外径250 mm,中距300 mm,端头间隔100 mm,长度1 500 mm及以下不等。施工时必须正确定位且牢固固定之,以防浇筑混凝土时短管上浮,造成质量问题。空心楼板节省资源,即节省钢材和混凝土(水泥、砂、石、__水等),进而节能减排。按该地下车库1万m 计,可节省电能9万Kw・h、节省标煤196t、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75 m,(这里仅计算节省钢材和水泥的结果。每节省1 t水泥,可节省电能I10 kw・h、节省标煤O.2 t、减少二氧化碳排放O-18 m )。若按我国已推广应用的数千万mz空心楼板来测算,那它的节省资源、节能减排、节约资金的效果就相当可观了。

现浇空心楼板还是一种节约型结构,与实心楼板相比,它降低了结构自重,减轻了地震效应,同时还改善了隔热保温和阻声性能以及减少温度收缩裂缝,还能节省资源、节能减排和节约资金。与一般梁式楼板相比,能降低层高、节省天花吊顶等,还能节省资源、节能减排和节约资金。当楼板的跨度或荷载较大时,现浇空心楼板可加入预应力技术予以适应,其跨度有做到24.6m以及20.16×30.6 m的。因为其结构合理、经济。有学者把现浇空心楼板加预应力称之为完美结构形式。

现浇空心楼板,由于性能优异,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适应低碳经济的需求,十多年来在我国发展迅速,已在二十多个省、市 自治区的数千万m 建筑中得到应用,相信今后会得到更大的发展。

4 推广应用新技术与低碳经济

通过上述推广应用建设新技术的工程实例,可以说明新技术与传统技术相比,有着它的先进之处,有的能节省资源、有的能节能减排、有的能更加环保、有的能节约资金等等,总之,它能适应“三低”的低碳经济的需求,符合当今经济的发展。另外为建筑行业生产的钢筋、混凝土等建筑材料又会耗费大量的煤、电、水、矿石等能源和资源,因此从广义的角度

讲,推广应用建设新技术就是低碳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近几年来我国提出科学发展观和宏观调控,重视在“三低”基础上发展经济,开展了资源节约活动,全面执行能源、原材料、水、土地等资源的节约和综合利用,使有限资源提高利用率,取得很大成效。一大批成熟的低碳技术在电力、冶金、建筑、建材、制造、石化等行业等等推广应用,就建筑节能而言,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问世,要求节能50%,各地生态节能建筑不断涌现,如地源热泵、围护结构隔热保温、屋顶绿化等,还有北京奥运会项目利用太阳能等等。

第3篇:低碳技术的应用范文

关键词:低碳、分质供水、雨水生态利用、分布式能源系统、综合管沟

1、引言

近年来,全球面临气候变化的严峻挑战。为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低碳经济、低碳城市的研究和实践逐渐成为当今世界的热门话题。而市政系统作为城市服务的基础设施系统,直接体现了资源和能源流动,如果能以集约、高效、环保的理念,建立市政节能系统,必将成为低碳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2、低碳市政技术简介

低碳理念其核心目标就是“三低”,即低能耗、低污染和低排放,保持能源消耗和CO2 排放处于较低水平。市政基础设施主要包含了给排水、能源和环卫几个系统,这些系统一方面直接体现了资源和能源的流动,同时也直接显现了碳排放的轨迹。从城市的能源、资源输入,经过生产生活方式的形成过程,再到污水、垃圾等废弃物输出,市政系统集中反映了城市碳排放的全过程,是城市减少碳排放的主要阵地。目前应用较广的低碳市政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点:

(1)优化配置水资源,打造节水型城市。优化配置水资源,加大节水力度,从水资源、供水系统、用水方式等方面采取节水措施,打造节水型城市。

(2)全面构建雨水综合利用系统。建设滞、渗、蓄雨水综合利用系统。从径流源头控制暴雨径流和污染,将雨水径流大部分用于补充地下水,同时变废弃雨水为资源,补充建筑杂用水及市政的景观、浇洒道路、绿化灌溉用水,以减少自来水用量,从供水节能的角度构建低碳的城市雨水利用系统。

(3)倡导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调整城市能源结构,加大太阳能、地热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的使用比例,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资源的使用量。

(4)推广新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建立低碳市政系统,应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通过建设区域性的分布式能源系统和区域供冷系统,让较少的能源消耗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让经济增长与二氧化碳和能源消耗脱钩,实现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大幅度减少。

(5)倡导固废资源资源化利用。建立和完善废弃物分类、收集和处理系统,严格执行废物强制回收制度,完善社会化再生资源回收处理与综合利用体系,建立健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市场机制和管理机制。

(6)建设综合管沟,集约利用土地。

3、低碳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实例分析―东莞松山湖科技园区南部片区

本规划区位于东莞松山湖科技园区南片,规划面积377公顷。作为科技园区,规划区所在的区域将成为东莞市未来经济发展、产业升级、结构优化的推动器,成为综合性生态新城。故本区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宜贯彻生态低碳理念,促进该区可持续性发展。结合本区特点,市政规划中选择了以下四个低碳市政技术。

3.1分质供水

分质供水为根据用户对水质要求的不同而分别供应相应用水的一种供水方式。高质水供给与人体直接接触的用水,水质满足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要求,杂质水供给不与人体直接接触的用水,包括观光农业、冲厕、道路与场地浇洒、洗车、绿化等,供水水质满足生活杂用水水质标准。分质供水意义在于合理配置、节约和使用水资源。

本规划区供水有三个特点:其一,该区用水成本较高,需从东莞中西部供水工程长距离输水过来;其二,该区杂用水需求较高,园区内绿地率高、道路用地多,绿化用水、道路浇洒用水量较多;其三,该区自然水体松山湖符合杂用水水质要求,且松山湖水量较丰富。以上三个特点说明该区适合采用分质供水。

根据用地规划,规划区绿地面积为77.47公顷,园地183.52公顷,道路广场为109公顷,计算得绿化及灌溉浇洒总用水量为13400m3/d。建议分别埋设高质水和杂用水供水管网,居民生活用水等采用中西部供水工程长距离输送过来的优质水,而绿化及灌溉浇洒13400m3/d的用水量采用松山湖杂用水,做到高质高用、低质低用,大大节约了优质水源。

3.2雨水资源生态利用

城市的雨水生态化利用是通过雨水入渗调控和地表(包括屋面)径流调控,实现雨水的资源化,使水文循环向着有利于城市生活的方向发展。

本规划区雨水利用主要有三方面的功能:一,美化环境、补充景观用水,可提供景观用水补水约30%的用水量;二,生态环境修复功能,利用雨水回灌提升地下水的水位,改善水环境乃至生态环境;三,雨洪调节功能,减少进入雨水排除系统的流量,提高城市排涝系统的可靠性,减少城市洪涝灾害。

雨水调蓄利用分两个层面,一个是基于社区范围的微观的雨水利用系统,一个是城市范围的宏观的雨水利用系统。

1)社区雨水调蓄利用

通过分散的、小规模的源头控制减少暴雨径流和污染。可以采取自然排水系统、雨中花园、绿色街道和生态屋顶等技术来利用雨水。这些技术有四个共性:其一,地势低洼,便于蓄水;二,采用可渗透地面,便于渗水;其三,种植植被,生态美观;其四。分散、小规模,见缝插针地利用土地。

2)城市雨水生态化利用

充分调蓄利用雨水,保护水质,形成点-线-面的城市生态水环境。

点:社区雨水调蓄利用系统。利用雨水收集、储存、利用系统构筑小区生态微观水环境。

线:城市生态河流。保护河流水质、建设防洪设施、绿化河岸,营造城市“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河廊风貌

面:城市生态湖泊。引入河流活水形成活力湖,湖边营造湿地利于水体净化成为人和动物和谐共处的乐园

3.3分布式能源系统(冷热电三联供系统)

分布式能源系统(distributed energy system,简称DES):是一种建立在能量梯级利用概念基础上,将制冷、供热及发电过程一体化的多联产供能系统。因此一种典型的实现能源综合利用的系统,它将高品位能源用于发电,然后利用发电机组排放的低品位能源(烟气余热、热水余热)来制冷(供热),能源综合利用率高达80%以上(最高可达90%)。分布式能源系统有三个作用:其一, 提高能源利用率:该系统能源的利用率可达80%以上;其二,削峰填谷,可靠性高,可以缓解外电不足,对电力系统和天然气系统来说有双重意义上的调峰功能;其三,使用天然气作为清洁能源,减少污染,节能环保。

尽管分布式能源系统具有较显著的低碳节能作用,但其利用需具备一定的条件:其一,采用分布式能源系统的位置需临近丰富的天然气源点;其二,所在地的天然气市场价格需在一个合理的价格范围内;其三,对冷源与热源都有较大的需求,以达到较优的运行模式,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综合以上分布式能源系统的分析,本规划区有条件实施分布式能源系统。第一,本区将有充足的天然气供应。本规划区附近已建成一座高中压调压站,设计规模为55000立方米/小时,沿环湖路将建设DN250中压管,将天然气输配到本规划区;第二,分布式能源系统非常适于对商业区、居民区、医疗机构、体育场、机场等区域提供集中供电、供热和制冷。作为的燃料的天然气属于绿色清洁能源,且由于高效的多级利用,减少了烟气排放,即使在人口稠密的城市地区也能达到高标准的环保要求,采用这种低污染高效的能源能保护本区优美环境。而且,分布式能源站自行独立,“上网不并网”由用户自行控制,不会因外电网停电而造成用户的供电中断,适宜建设在对供电可靠性要求高的地方。故在本规划区世界500强总部研发基地、会展中心、高端商务配套区等区域设置分布式能源系统,不仅能够减少环境污染,而且能够提高供电可靠性。

3.4综合管沟系统

市政综合管沟就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性质、不同专业的市政管线综合布设在同一地下沟道断面内。综合管沟主要有三个作用,第一,可以避免反复挖路,美化城市环境;第二,整合市政用地,集约利用地下空间;第三,对生命线系统加以保护,提高防灾能力 。本规划区建设强度大,用地紧张,各种市政管线的容量和规模都较大,管线种类复杂。在这种高强度、大需求的情况下,有必要建设市政综合管沟,高效利用地下空间,实现资源综合利用。尤其在本项目建设分布式能源站的区域,管线更加繁多复杂,且该区现状市政管网建设基本为空白,各种管线均需新建。综合以上分析,结合分布式能源站的建设,建设综合管沟,将能避免反复挖路、集约利用地下空间。

5、结语

第4篇:低碳技术的应用范文

[关键词]低碳技术;研发与应用;技术创新

低碳技术是指有助于降低经济发展对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实现经济发展的碳中性的技术。例如碳捕获和储存技术、节能减排技术和可再生能源技术以及某些现在未知的技术。[1]低碳经济作为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其发展的关键是低碳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发展低碳技术可以优化我国的能源结构,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低碳技术创新可以加强我国自主研发能力,使我国发展低碳经济以免于受制于外国的技术,增强我国参与未来低碳市场的竞争力。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快低碳技术研发和应用,发展低碳技术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都具有促进作用。因此,研究我国低碳技术研发和应用过程中存在的困境及相应对策建议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国外低碳技术研发和应用的经验及借鉴

(一)英国低碳技术研发和应用的经验及借鉴

2009年7月15日,英国了低碳能源国家战略白皮书——《英国低碳转变计划》,在该白 皮书中,提出了到2020 年和 2050 年英国的碳减排目标,同时还提出了各部门的碳减排目标及减排措施。[2](13)英国在低碳技术的研发与应用过程中,将清洁能源纳入国家 战略范畴,应统筹规划、协调发展。积极探索环境发展模式,加强环境技术研发投入;英国统一加强智能电网的建设,发展清洁能源;加大对低碳产业的投资力度,加大对低碳产业的政策性资金扶持,完善低碳经济相关立法,引进碳预算机制;利用市场机制采取一系列奖罚激励措施引导企业低碳生产、低碳排放;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在节能减排工作中的关键作用;下大力气改变能源供应结构,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对低碳经济进行理念上的宣传,引导人们向低碳生活方式转变,建立低碳社会。

这些对于中国推进低碳技术研发和应用、发展低碳经济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中国正处于清洁能源快速发展时期,应借鉴英国推进低碳技术研发与应用的一系列做法,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制定出适合中国国情的低碳技术研发与应用政策,促进低碳经济发展,从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美国低碳技术研发和应用的经验及借鉴

美国低碳技术的研发方向主要包括能源基础理论与应用,如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氢能和核能等技术,智能电网等技术,节能型交通工具及建筑技术,碳处理技术。从这些侧重方向可以看出,美国的低碳技术不仅包括清洁能源技术,还包括节能技术和碳排放处理技术。美国选择的是全面推进的低碳技术发展路线。从美国研发投入的分布上看出,以2010年度美国的预算为例,基础研究的投入占总投入的23%,清洁能源的研发投入占总投入的30%,节能技术的研发投入占总投入的17%,碳回收技术研发的投入占总投入的30%左右。美国在低碳技术上采取全面发展的路线,既与美国在低碳经济方面所面临的压力有关,又与美国科技政策的传统有关。[3](75)

从美国低碳技术研发与应用的经验来看,我国在低碳技术研发和应用过程中应当注重能源基础理论的研究与应用。全面推进低碳技术发展路线,增加在低碳技术研发和应用方面的投资,促进低碳经济发展。

(三)其他国家低碳技术研发和应用的经验及借进

欧盟对低碳技术的选择侧重点在清洁能源技术方面。为了发展低碳经济,欧盟成立了“欧洲能源研究联盟”和“联合欧洲能源研究院”,执行发展低碳经济的6项计划:“欧洲风力计划”、“欧洲太阳能计划”、“欧洲生物质能计划”、“可持续核裂变计划”、“欧洲电网计划”和“欧洲二氧化碳回收与储藏计划”。在这6大计划中,与清洁能源技术直接有关的就有4个。从投入方面来看,以2007年为例,法国、德国、意大利与英国是低碳投入的主要成员国,这些国家在低碳技术上的总投入为15.8亿美元,其中绝大部分用于清洁能源技术。[4]

日本在发展地天技术过程中主要走的是节能技术重点发展的低碳技术路线。日本低碳技术的研发方向和投入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超燃烧系统技术、超时空能源利用技术、信息生活空间创新技术、交通技术、半导体元器件技术。日本还高度重视碳回收与储藏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日本比任何一个国家都注重节能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也正因如此,日本在能源效率方面的优势在全世界处于领先水平。以单位 GDP 能耗为例,2007 年日本这一指标为 169toe/ 百万美元,而同期世界平均水平高达292 toe/ 百万美元。日本走节能技术重点发展的低碳技术路线有助于发挥日本的技术传统和比较优势。[5](31-32)

德国采用产业转移与新能源开发措施,使鲁尔区等“钢铁中心”逐步变成传统产业与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新经济”产业相结合、多种行业协调发展的新经济区。在鲁尔工业区的关税同盟区,已发展成工业遗产创意产业园。“在新能源方面,德国正研究光伏电池、太阳能热发电厂、生物能源,以及能源的有效利用等,创造可持续发展的能源”。[6](31)

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紧扣低碳经济发展的战略,根据本国经济发展的现状、技术传统和技术上的比较优势确定本国的技术路线。我国在进行低碳技术的选择时,既要结合当今世界低碳技术的变化趋势,又要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状况、能源结构和技术传统,注意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低碳技术路线。我国应高度重视碳回收与储藏技术的研发与应用,重点关注节能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密切关注清洁能源技术进步的国际动向,同时积极参与清洁能源技术的研发,注重清洁能源研发人才的储备与培训。

二、我国低碳技术研发和应用的现状和困境

(一)我国低碳技术研发和应用的现状

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以来,中国目前的能源工业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中国“一次能源生产总量从1990 年的10.39 亿吨增长到2006 年的22.1 吨”。①中国科技部在相关科技计划中,已经对节能和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核能、碳捕集和封存、清洁汽车等具有战略意义的低碳前沿技术开发进行了部署并加大了投入力度。然而,我国低碳技术研发和应用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1.我国低碳技术研发和应用的技术落后、缺乏自主研发能力。目前,我国能源的生产和利用、工业生产等领域技术水平落后,技术开发能力和关键设备制造能力差,产业体系薄弱,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我国一些重点行业中,落后工艺所占的比例仍然较高。落后工艺技术的大量存在和先进技术的严重缺失,使得我国工业生产和基础设施建设呈现高排放的特征,在未来几十年内将长期存在,陷入所谓的“锁定效应”。这将极大地增加未来我国向低碳发展模式转变的成本,也给我国带来更大的减排压力和国际谈判压力。应对气候变化的技术开发和创新对各国来说都是新问题,发展低碳技术对我国技术创新能力提出了更强烈的要求。

2.我国低碳技术研发与应用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加速发展的中期阶段,其特点是重工业加速发展,并消耗大量资源,呈现“高碳”特征,但我国对于减缓气候变化、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等方面的资金投入仍显不足。我国对低碳技术的研究开发非常薄弱,这主要是由于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一方面,我国低碳技术项目主要依靠政府的临时拨款和政策贷款,或者是国际机构的贷款或捐款,没有形成稳定的政府投入机制。同时,金融机构对低碳项目的支持也不够,许多银行不选择低碳项目融资,即使选择,贷款数量也很有限,未能满足低碳技术研发的资金需求。

3.低碳技术研发与应用的相关政策和法律体系不健全。我国对于低碳经济发展的鼓励政 策有限,尽管也出台了一些与低碳技术研发有关的优惠政策,但随着体制的变革以及机构的变化,一些政策名存实亡,未能真正实施。我国的相关立法在体系上并不完善,如石油、天然气、原子能等主要领域的能源单行法律仍然缺位,同时,也缺少能源公用事业法,这将导致能源与环境相协调的作用领域不够全面。并且,现有的能源立法规定不够详细,缺乏足够的操作性。政策也缺乏稳定性和可持续性,这将成为我国低碳技术研发与应用的障碍。

(二)我国低碳技术研发和应用存在的困境

1.经济发展与节能减排存在的困境。我国的能源利用效率低,能源主要靠煤、矿产资源的消耗,温室气体排放量高于其他国家,经济发展与减排目标双重压力矛盾突出。目前,高能耗、低能效、高排放是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基本现状,由于国际分工,发展中国家成为能源消耗大国。为了经济快速发展,我国的高碳经济仍将继续保持下去。据测算,我国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变,年需资金250亿美元。这预示着在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仍需要依赖高碳能源,高碳能源在短期内尚无法被低碳能源所替代。[7](56)因此,我国当前低碳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存在着 高速经济发展与节能减排的矛盾与困境。

2.发展低碳技术过程中 “抵消效应”的困境。在低碳技术的研发与应用过程中,主要的目的是减少碳排放,发展低碳经济,实现人与社会、自然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提高能源效率的核心动因是技术进步。但技术进步会带来节能和增产两方面的效应,其提高能源效率、减少碳排放的效果可能被增产和使用率增加带来的碳排放增加所抵消。因此,在发展低碳技术过程中存在着这种“抵消效应”的困境。所以,在低碳技术的引进与研发中,要注重发展不存在抵消效应的节能技术(如建筑节能)和可再生能源。

3.低碳技术创新与“制度锁定”的困境。有研究指出,工业经济处在碳锁定的状态,尤其是锁定在碳密集的化石燃料能源系统,这是由技术和制度共同演进的过程中路径依赖的报酬递增所引起的。以化石燃料为基础的能源技术似乎已被证明是一种成本较低的解决方案,以应对迅速工业化的大量能源需求。伴随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工业资本的不断增加,能源需求大幅上升已出现了能源紧缺危机。能源得不到可靠保障会阻碍投资和工业化进程,因此我们也面临着原有的工业化政策带来的与之俱增的能源压力。这种正反馈过程会倾向于继续应用或投资于旧技术,最终可能形成碳锁定。 因此,受益于长期递增报酬的以碳为基础的能源系统可能会产生“锁定效应”,妨碍低碳、可再生能源等低碳技术的创新。我国发展低碳技术,存在着技术创新与“制度锁定”方面的困境。所以,在低碳技术的研发与应用过程中,需要通过技术创新,提出替代方案,克服系统中存在的碳锁定或解锁出更加清洁高效的新技术。

4.低碳技术自主研发与引进技术存在的困境。我国经济的低碳转型,需要技术创新、技术进步和技术突破,并以此改变我国目前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如果没有自主低碳技术的积累,低碳经济的发展就可能受制于人,使本国低碳经济的发展被他人套上紧箍咒。长期以来,我国能源领域的高新技术大多从境外引进,能源领域某些企业借助引进技术,利用国内低价资源及运行成本,已经形成规模化生产,其采取的低价竞争策略,不仅扰乱了整个行业秩序,而且严重削弱和打击了国内的技术创新能力,自主低碳技术缺乏必要的积累。我国低碳技术特别是其中的低碳核心技术储备,远远滞后于西方发达国家。由于缺乏核心技术的前期积累,我国低碳技术发展现状令人担忧。有些只是简单模仿和照搬欧美等发达国家技术,这种短视行为不仅引发水土不服问题,而且直接影响和制约低碳技术的自主创新。因此,我国低碳技术研发与应用过程中存在着自主研发与引进技术的困境,需要我国加大自主研发力度,加强低碳经济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研发核心技术。政府也应出台相应政策法规组织某些企业引进技术后利用低价策略扰乱行业秩序的行为,鼓励企业进行自主研发与创新。

三、加快我国低碳技术研发和应用的主要对策建议

(一)加快我国低碳技术研发与应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低碳技术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核心,低碳技术的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国能否顺利实现低碳经济发展。应制定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研发的短、中、长期规划,重点着眼于中长期战略技术的储备,使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研发系列化,做到研发一代,应用一代,储备一代;加大科技投入,积极开展碳捕捉和碳封存技术、替代技术、减量化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能源利用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绿色消费技术、生态恢复技术等的研发;结合我国实际,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有望引领低碳经济发展方向的低碳技术,如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垃圾无害化填埋的沼气利用等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集中投入研发力量,重点攻关,促进低碳技术和产业的发展。

(二)建立低碳技术的引导与激励机制,加快低碳技术人才培养

1.要建立低碳技术的引导与激励机制。要借鉴国外经验,建立绿色证书交易制度。绿色证书交易制度是建立在配额制度基础上的可再生能源交易制度。在绿色证书交易制度中,一个绿色证书被指定代表一定数量的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当国家实行法定的可再生能源配额制度时,没有完成配额任务的企业需要向拥有绿色证书的企业购买绿色证书,以完成法定任务。通过绿色证书,限制高碳能源的使用,引导企业研发和采用低碳技术,发展低碳的可再生能源;制定和实行低碳产品优先采购政策,优先采购经过生态设计并经过清洁生产审计符合环境标志认证的产品,通过低碳产品优先采购引导企业对低碳技术进行战略投资,大力开发低碳产品,提高产品竞争力;通过制定和实施低碳财政、税收、融资等优惠政策,引导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加快技术升级,有效降低单位GDP碳排放的强度,实现低碳发展。

2.加快低碳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应当加快低碳技术人才的培养。 开发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其关键就是要有掌握先进技术的科技人才。目前我国低碳技术人才短缺,加快低碳技术人才的培养势在必行。高等教育应把低碳能源技术、低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方面的专业放在突出的位置,直接为企业培养大批急需的低碳技术人才,使他们掌握最优化的设计方法,提高研究、设计和创新能力,加快低碳产品研发速度,缩短低碳产品的研发周期。

(三)加快我国低碳技术研发和应用与技术生命周期相配合

低碳技术创新是具有周期性特征的,其生命周期可以分为研究开发(R&D)、示范推广和产业化应用三个阶段,政府有必要根据这三个不同阶段来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在R&D阶段,政府需要通过投入资金和提供技术平台等,鼓励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业等参与技术的研发;某些前期投资大、研发周期长的大型研究项目需要政府直接投资进行,另外,政府也要促进低碳技术在国际间的转移。在试点推广阶段,新技术的研发已基本成形,将新技术尽快推广应用到市场上是科技政策的主要导向,政府要对企业的市场推广投资在税收、土地等政策上给予优惠,鼓励企业建设示范工程,通过投资补贴、消费补贴等鼓励新技术产品市场的扩大。产业化应用阶段是技术创新周期的成熟期,新技术的应用与商业化已经相当成熟,此时的发展更多地依靠市场本身,而科技政策主要是不断完善公平的市场秩序,同时,也要积极开拓国际渠道,帮助企业参与国际新能源产业与低碳产业的竞争。

(四)建立健全法律制度体系、综合运用相关政策促进低碳技术研发与应用

在低碳技术发展过程中,应建立健全法律制度体系,包括技术的研发、资金的获得、技术的认证、技术的保密、知识产权的保护和交易、技术的应用和推广等方面,完善的法律制度是低碳技术研发和应用得以顺利进行的客观保障。应当探索构建政府引导、企业带动、社会参与、多方投入的低碳能源产业建设机制,拓宽低碳能源开发利用的融资渠道。政府要在国家低碳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上充分发挥宏观调控作用,促进低碳技术研发与应用。中央财政设立低碳能源发展专项资金,根据可再生能源发展需要和国家财力状况确定资金规模。各级地方财政结合本地区实际,安排必要的财政资金支持低碳能源开发利用。国家运用税收政策对核能、水能、生物质能、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等低碳能源的开发利用予以支持,对低碳能源技术研发、设备制造等给予适当的企业所得税优惠。

(五)学习发达国家低碳技术研发与应用策略,加强国际碳技术交流与合作

在低碳技术研发和应用过程中,我国应当学习发达国家紧扣低碳经济发展的战略,根据本国经济发展的现状、技术传统和技术上的比较优势确定本国的技术路线。我国在进行低碳技术的选择时,既要结合当今世界低碳技术的变化趋势,又要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状况、能源结构和技术传统,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低碳技术路线。

1.高度重视碳回收与储藏技术的研发与应用。虽然低碳经济的发展将改变世界能源的供应结构,但是考虑到清洁能源技术商业化运用的长期性及当今世界以煤炭为基础的能源结构的锁定效应,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化石燃料仍将是世界各国使用的主要能源之一。基于这样的判断,阻断化石燃料燃烧后进入大气的碳回收与储藏技术对低碳经济的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在低碳经济发展的要求下,碳处理有广阔的市场需求,这项技术的突破必将催生新的行业,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提供坚实的基础。我国应在碳回收和储藏技术上采取高强度投入,要重点研发也应应用节能技术,这是由我国能源利用的现状与低碳经济发展的目标决定的。

2.除了加强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中国还应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不仅通过新的与气候合作相关的国际合作机制引进、消化、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更重要的是,通过参与制定行业的能效与碳强度的标准、标杆,开展自愿或强制性标杆管理,使我国重点行业、领域的低碳技术、设备和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中国需要积极谋求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合作。我国技术模仿的重要经验,与节能技术发达的国家(主要指日本)展开紧密合作。将节能技术率先应用于高碳排放行业(比如钢铁冶炼等黑色金属加工业) 将有效降低碳排放,加快我国低 碳技术研发和应用,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注释:

①崔民选.中国能源发展报告(2008):第1 版[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31.

主要参考文献:

[1]陈文婕,曾德明. 我国低碳技术创新中的锁定效应与对策——基于创新系统的 视角[N].光明日报,2010-3-30.

[2]郭磊,马莉.英国低碳能源战略白皮书及对我国的启示[J].电力技术经济,200 9(12).

[3]徐大丰. 低碳技术选择的国际经验对我国低碳技术路线的启示[J].科技与经济,2010(4).

[4]樊国生.“低碳"社会:德国见闻.http:///?action-viewnew s-itemid-796,2008-5-11.

[5] 崔民选.中国能源发展报告(2008)[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第5篇:低碳技术的应用范文

【关键词】地质工程勘察;技术应用;影响因素

前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各行各业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随之提高。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推动了建筑行业的发展,地质勘察作为工程施工的重要环节,极大的影响着工程的质量和安全。随着时代的进步工程勘察技术不断发展,极大的提高了勘察工作的效率。但是技术的应用受到各种因素影响,设备、人员素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勘察技术的应用,所以分析勘察技术应用的影响因素有利于提高其应用效果。

1 常用的勘察技术

1.1 勘探技术

目前钻探比较常用的是回转、振动、冲击和冲洗钻探四种,其中回转钻探最常用。钻探的时候孔径必须符合采样、抽水试验需要,孔深在可视层下3到5厘米,深度精度在正负5厘米。岩层采样淤泥率要高于80%,而且岩石和土块要完整。如果岩石已破碎那么所带沙子与砾石土要高于65%。钻探的重点位置是滑动带与软弱夹层等,通过双芯管持续取芯为宜,如果要选择岩石质量指标,则应该用75毫米的双层芯管以及金刚钻头。

如果钻井无法识别故障、隧道、地下洞室等情况,可以使用槽探和洞探等技术,钻探的深度要在地下水水位以上,平洞的长度应符合工程测定要求。

地探也是重要的勘探方式,是原位测试手段的一种,可以有效测定岩石的波速、弹性模量、循环情况、电阻率、放射性参数以及腐蚀金属情况。

1.2 地质测绘

工程勘察工作的基础是早期阶段的常规性侦查。地质测绘涉及到地质、工程地质原理,对于地表地质情况进行描述,并且分析研究其规律,进一步推断其地下情况,为深入探索、试验和其他调查提供参考数据。

1.3 勘探取样

勘探包括物探、坑探两种方式,它主要研究地质条件、原位测试与监控。应按照岩土的不同性质选择合理的勘探方式。物探是间接勘探,其优势是钻井与探测光,效率高、成本低,可快速解决地质测绘需要掌握的地质条件,所以普遍应用在测绘工作中,可作为孔探先行措施或者辅助手段。但是,物探有多种解释方案,方案的选择要考虑地形条件等因素,所以要验证所得结果。钻井和点蚀是直接勘探方式,是勘察工程不可少的环节。钻井使用最广泛,根据分类和勘探要求选择钻井方式。如果钻井无法探测到地下条件则选择坑探。

1.4 原位测试以及实验室测试

原位测试以及实验室测试是为了分析提供必要数据,包括土壤的物理性质、强度、固结变形情况、渗透性、应变关系等。原位测试一般是工程勘测的主要调查法,其优势是取样不脱离原环境,原位测试试样体积大,能更好的反应岩石以及土壤性质。缺点是不好控制应力路径,边界条件复杂耗费人力。实验室试验的优势是测试条件容易把握,可以批量取样。

1.5 现场检测

现场检测是为了保证工程的质量与安全,从而保证工程的顺利完成。现场检测包括对施工时岩石勘察结果的验证,控制施工监理质量,同时还包括建设负载对于岩石与土壤的反应等,建设结构和环境影响等。现场检测的数据可以完善工程数据参数,优化设计和建设方案。

2 地质工程勘察存在的问题

2.1 设备老化陈旧

技术的应用需要设备作为依托,设备是技术应用的载体,在地质工程勘察中有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地质工程勘查设备存在多种问题,比如老化陈旧,多种指标不符合标准,影响其使用效果。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比如政府部门监管不力,很多企业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不愿意更换设备。生产企业为了追求利润从而偷工减料,生产的产品不符合国家标准。

2.2 从业人员技术水平较低

地质工程勘察工作是由人来完成的,工作水平取决于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通常勘察从业人员有三种,一线操作人员、实验室人员和质量管理人员。地址勘察工作需要人员具备较高素质,确保勘察工作顺利进行。但是目前多数企业的勘察人员素质较低,缺少技术知识和实践能力,在具体操作中也没有按照规范执行,影响了勘察工作的成效。另外,企业忽略人才的培养,不利于勘察工作的质量和效率的提高。

2.3 缺乏必要的资金投入

在工程建设中,地质勘察是重要环节,需要投入一定的资金确保其顺利开展。但是我国很多企业为了缩减成本,不重视地质勘查环节,投入资金较少,影响了地质勘查工作的开展。比如有些企业省略了勘查工作可行性评估,在勘察企业选择时比较盲目和被动,影响了技术应用和勘查工作的质量。

3 提高勘察工作技术应用效率的措施

3.1 加强设备管理

首先,要加强对设备的监管,按照政府颁布的相关法律文件对设备生产厂家进行监管。对于不符合标准的设备仪器扣发合格证。对于生产企业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的行为一旦查出要严加惩办,利用法律的强制手段让企业生产标准产品。

其次,加强对设备的检查与维护。第一,对于企业既有设备要做好定期检查与维护,如果发现设备老化应及时更换。第二,引进新设备时如果发现不合格产品要马上更换。另外,要注意设备使用寿命,选择使用寿命长的产品,这样不但可以保证使用效果,同时可以为企业降低成本。

3.2 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先进技术是靠人来操作实施的,所以要想保证勘查技术应用的成效,需要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技术水平。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

首先,要加强人员培训,企业要注重对技术人员的教育培训,通过培训学习提升技术水平。在“按需培训”的原则下,结合技术人员自身实际需要和勘察工作的技术要求,进行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方面的培训,从而全面提升人员素质。在培训后要做好人员的考核,并将考核结果纳入薪酬体系。另外,培训时要增加思政和职业道德教育,从而帮助他们端正工作态度。

其次,提高人员准入条件。勘察企业在招聘选拔人才时应提高准入条件,选择具有丰富理论和实践经验的人员,要求这些人员具备交稿的综合素质。另外,企业可以建立人员交流会,帮助他们沟通交流经验,讨论技术难题,实现整体素质的提高。

3.3 加大工程勘察资金投入

首先,要做好工程预算,为了确保地质工程勘察的效果必须做好工程预算,保障各项工作有合理的预算资金。另外,要充分认识到工程勘察对于工程建设的作用,提高对其重视程度,加大勘察资金投入比例。

其次,要提高工程勘察技术,工程建设施工需要地质勘察作为保障,所以要不断的提高地质勘察水平。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勘查技术也得到了迅猛发展,三维可视技术、卫星定位系统都逐渐应用在勘察工作中,新技术的应用提高了工程勘察的质量和效率。在此基础上,相关人员应该进一步总结经验、创新技术,推动工程勘察技术向着更高水平发展。

4 结束语

从上文可以看出,地址勘察是建筑工程施工的重要环节,对于工程项目的质量和安全具有直接的影响。现阶段我国地质勘察引进了先进技术,提高了勘察结果的准确性。但是因为存在设备老化陈旧、人员技术水平较低、缺少资金投入等问题,影响了我国勘察技术的进一步应用和发展。所以相关企业和部门应做好设备管理,重视人员的培训和素质提升,加大勘察资金投入,从而为勘察技术的应用扫清障碍。

参考文献:

[1]郑彦峰.探讨地质工程勘察中的相关问题[J].价值工程,2014(21).

第6篇:低碳技术的应用范文

【关键词】 数字地籍测量 数字测绘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国家城镇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各地对城镇地籍可靠性的要求也随之提高。数字化地籍测量是利用全站仪、GPS等现代测绘技术在野外以一定精度测定地籍的基本信息,这是一种高精度、高效率的测图方法。

1. 数字地籍测量的内容

数字化地籍测量是利用 GPS技术、全站仪、电子手簿等在野外进行数据的获取, 并将野外测量的数据传输到计算机, 利用相应的数据处理软件, 最后输出并绘制各种所需的地籍图件和表册的一种自动化测绘技术和方法。 这是一种高精度、高速度、高效率的自动化测图方法。在地籍测量中,利用数字化技术可同时建立地籍图形数据库 ,并与相应的专题地籍信息系统进行衔接 ,从而为实现现代化地籍管理奠定基础。同时,随着遥感技术的应用,还增强了地籍管理的动态监测能力 ,可以及时地反映土地利用变化情况。[1]

2. 数字地籍测量的优点

2.1在电脑屏幕上能生动直观的反映出地形、地貌以及地籍要素。

2.2利用数字化测绘成果,可以在计算机上对许多地籍规划方案进行设计与比较。

2.3通过对地籍要素的数据再加工,为用户提供不同用途的图件。

2.4.1整体性强

在进行数字地籍测量时,可根据建立的测区整体控制网,对整个测区内的任何位置进行实测,而不受图幅限制,减少了常规测量必须解决的接边问题,测量结果精度均匀,可靠性强。

2.4.2自动化程度高

数字地籍测量在数据记录、计算处理等方面具有较高的自动性,能够提供可处理的数据文件,而且能够自动成图、绘图,大大提高了测量效率。也便于地籍测量与计算机等现代技术相融合。

2.4.3精度高

数字地籍测量的点位精度较高,减小了人为因素,如观测、记录、绘图等而造成的测量误差,大大提高了测量精度。

2.4.4适用性强

数字地籍测量以数字形式存储地籍图,便于图件的数字化处理,可以为用户提供不同需不同详细内容的图件,而且可以方便的获取距离、方位、面积等信息,数字化地籍测量利于数据的共享。

2.4.5时势性强

随着我国地籍宗地信息的不断变化,给地籍测量带来了很多麻烦。但借助数字地籍测量的方法,能够克服地籍空间连续更新的困难,只需将变更的部分,经过数据处理即可对原有的地籍空间信息和相关的信息作相应的更新。[2]

3. 数字地籍测量作业流程[3]

在数字地籍测量中,作业流程如图所示:

4. 数字化测绘技术在地籍测量中的应用

4.1 控制测量

控制测量遵循从整体到部分、由低级到高级的、控制的基本原则。在控制测量中一般采用GPS定位系统,定位方式为静态、快速动态定位。为了方便可以利用实时动态GPS—RTK、全站仪进行界址点和碎步点的测量。点位一般选在远离功率较大的高压电线等的空旷地带。

4.2 碎步测量

在开阔的地区可以通过RTK技术布设图跟控制网。通常情况下,因利用GPS—RTK进行观测得出的点位相对误差难以满足相邻界址点间的间距中误差小于5cm的规定,所以对于巷道及建筑物比较密集的区域用全站仪布设图跟点,并将图跟导线布设成结点网,这样就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两条单导线之间的误差。

为了提高作业效率,在进行界址点测量工作之前,对测图范围内的所有界址点要进行分析和统计,将其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界址点位于开阔地带,或位于一般建筑物的房角或墙角处,或在较容易到达顶部的高大建筑一角的地方。这类界址点和碎部点应用 RTK 技术(实时动态全球定位系统)进行测量。

第二种类型,当建筑物层数较高且不宜到达顶部或较为隐蔽的界址点和碎部点,则首先利用 RTK 测设一组图根点,然后再利用全站仪进行测量。对于高层建筑物或较为隐蔽的地区,RTK 接收机接收条件不好,测量状态无法固定时,则应用全站仪进行界址点和碎部点测量。

第三种类型,十分隐蔽的死角,只能借助与其他点、线之间的几何关系来确定其位置。有时界址点之间的距离难以量取实际距离,而我们能看得见,在这种情况下,应该采用具有免棱镜功能的全站仪进行测绘,这样克服了人无法到达且无法司镜的问题。[4]

随着全站仪、GPS—RTK等数字化技术在地籍测量中的广泛应用,提高了测量工作的效率,降低了人力物力的消耗,更重要的是提高了测量工作的精度,减少了测量工作的差错,也使得数据量丰富,易于修改、存储,便于管理。对促进国民经济,提高土地节约、利用水平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春强,方少华.数字地籍测量作业探讨[J]. 现代测绘,2005,(6).

[2] 白晓东.全站仪在数字地籍测量中的应用[J]. 经营管理者,2010,(14).

[3] 田少贤.浅析数字化测绘技术的应用[J]. 沿海企业与科技,2008,(7).

第7篇:低碳技术的应用范文

关键词:稻作经营大户;低碳技术;需求;影响因素

一、引言及文献综述

气候、环境、资源状况的不断恶化,发展低碳、可持续农业是农业的发展之路。我国的能源紧张,以水资源为例,虽然我国是水资源大国,但是人均水资源稀缺。目前,中国消耗的淡水资源70%是农业用水,而其中65%又用在水稻生产上。农户是农业生产的主体。农户对节水灌溉等低碳技术的需求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农户是否采用低碳技术。因此有必要对农户采用节水、节能、节肥低碳技术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关于农户采用技术影响因素的研究,国内一些学者研究发现经济利益是影响农户采用农业技术的主导因素(韩青,2004;邓莉等,2000),但农户教育水平、农户的种植面积、政府激励机制等因素是影响农户技术选择的重要因素(廖西元等,2006;王蔚斌,2006;刘红梅等,2006)。为了解农户采用低碳技术意愿,对江西省水稻种植大户进行了调查,并用Logistic模型对影响农户低碳技术的需求因素进行分析。

二.变量说明

农户对节水等低碳技术的需求受农户自身因素、经济因素、自然环境因素和政策因素的综合影响。我们假定影响农户低碳技术的采用的因素有以下几种。

1.土地规模。林毅夫(2005)、孔祥智等(2004)研究认为,土地经营规模是影响农户采用农业技术的重要因素。农户的耕地面积越大,由于规模效应,农户获得的好处越多,从采用农业技术的需求越强。设置变量“耕地面积”。

2.农户经济状况。农户经济状况受农户的风险承担能力、资金分配等因素的影响。设变量“家庭总收入”。

3.教育因素。刘华周(1998)、孔祥智(2005)等认为教育因素是影响农户学习和采用农业技术的重要因素。因此假设农民教育水平的提高可以增加采用低碳技术的程度。将农户的文化程度分为小学及以下、初中、高中、中专及以上4个层次。

4.农户的年龄。年龄对农户学习和采用先进农业技术有重要作用(赵丽丽,2006)。户主的年龄分为五个阶段:30岁以下、30-40岁、41-50岁、51-60岁、60岁以上。

5.农户兼业程度的高低。随着农村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兼业农户越来越多。用农业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比来表示,设置变量“农业收入占比”。

5.农户获得信息的渠道。农户获得农业低碳技术信息的多少影响农户对待农业低碳技术的态度。选择农技人员、各级干部、亲友相邻、科技下乡活动(科技专家)、农业大户、电视、报纸、政府宣传资料、专业协会、示范户或科技能人为农户了解节水灌溉技术信息渠道。

6.地形状况。不同的地域水资源短缺程度不同。设置变量“地域”将地域分为湖区、平原、和丘陵及山区。向对于平原山区说比较多,农户节水意识不如平原。不同地区的水利设施情况不同,设置变量“水利设施”。

7.政府对采用技术的奖励和扶持力度。政府对农户采用技术的奖励和扶持力度越大,农户倾向于使用新技术。

8.对农资价格调控的评价。农资价格是对农户低碳技术的制约因素。农户对政府对农资价格的调控的满意度越高,对低碳技术需求意愿越大。

9.对信用社提供信贷服务评价。农户在选择技术的过程中信用社资金扶持力度越大,农民容易获得资金,对低碳技术的需求就越大。

三.农户对节水灌溉技术需求的实证分析

1.数据来源

本研究所用的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江西省调查总队组织调查员于2011年对江西省水稻经营面积6.7hm2(平方公顷)以上的大户做的调查。调查采用问卷调查,采取入户面对面访问的方式,每次调查员单独访问1个农户。调查涉及江西16个县市,分别为南昌、新建、丰城、高安、渝水区、余干、鄱阳、都昌、乐平、泰和、吉水、东乡、宁都、临川、贵溪、芦溪,共回收有效问卷1077份。

2.描述性统计

3.技术采用模型

4.模型估计结果与分析

从模型拟合结果看,农户对低碳技术的需求均较理想,达到1%的显著性水平。从具体的模型影响因素看:

1.稻农获取农业技术的信息渠道对农户低碳的需求影响不同。亲友乡邻、政府的科技宣传资料、报纸、农业大户、示范户和科技能人是影响农户低碳技术需求的关键因素。除了亲友乡邻是负向影响外,其他的都是正向影响。电视,农技人员,各级干部,专业合作社对农户低碳技术的需求有正向影响,但是并不显著。

2.农户的年龄是影响农户低碳技术需求的重要影响因素,方向为负。农户的年龄越大,农户对低碳技术需求越小。

3.农地基础设施影响农户低碳技术的重要影响因素。农地基础设施条件越好,农户对低碳技术需求越大。

4.农户的兼职程度对低碳技术的需求有很大的影响,方向为正。农户兼职程度越深,越倾向于使用低碳技术。

5.地形状况对农户低碳技术的需求有影响。地处地处平原地区的农户节能、节水意识比山区的农户高,这可能与山区水量比较大、山区农户接受的信息少有关。

6.农户的受教育程度对低碳技术需求有影响,且方向为正。农户受教育水平越高,越倾向于使用低碳技术。

7.耕地面积和农户的年收入对低碳技术无影响。同样政府对农资价格的调整对农户低碳技术影响不显著。农户的收入高低,及农药、化肥、水电成本不是影响农户使用低碳需求的主要因素。这些也可由农户对信用社贷款服务评价越高,对农户低碳技术需求的影响反而是负的得到证实。(作者单位:江西农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本项研究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低碳经济背景下农户农业技术应用行为与决策模型研究——基于江西种稻大户的实证”(编号:71063010)、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粮食主产区种稻大户稻作经营行为与粮食安全问题研究——以江西为例”(编号:09YJC790129)和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江西种粮大户稻作经营行为与政府扶持机制研究”(编号:JJ0922)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王蔚斌,吴成祥,杨旭.农户节水灌溉技术选择行为的分析[J].海河水利.2006(4):40

[2]韩洪云,赵连阁.农户灌溉技术选择行为的经济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0(11):74

第8篇:低碳技术的应用范文

【关键词】煤炭勘探;地震勘探;技术应用

作者简介:王刚(1972-),男,四川省射洪县,大学学士,河北省煤田地质局物测地质队,高级工程师

1前言

随着我国科技人员的不懈努力,促使我国煤炭地震勘探技术实现了从无到有、从二维到三维的飞跃,其技术水平大幅提高,成为我国煤炭地震勘探工作的重要应用手段。特别是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不仅提高了地震勘探的精确度,而且增加了分辨率,促使煤矿企业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目前,我国关于煤炭高精细地震勘探技术的应用较多。

2高频率奠定高精细地震勘探技术的基础

高精细地震勘探技术在煤炭企业中的应用,大大提升了分辨率。由地震勘探原理可知,地震数据频率对纵向和横向分辨率有决定性作用,分辨率随着频率的高低变化而变化,进而影响地震采集观测系统的选择和接收、运用方式。高精细地震勘探技术在煤炭中的应用,能够充分发挥高频率的特点,提高分辨率,使煤矿企业所在区域的图像显示更为直观和清晰,方便相关人员的决策[1]。

3高密度接收技术的应用

高精细地震勘探技术在煤炭生产中的应用,能够充分发挥其高密度接收技术,使煤矿人员更好获取地震信息。在传统地震勘探技术的作用下,某一构造体或单元未能获取足够的地震信息时,不能实现消息推送,使人们难以识别地震信息,增加煤炭企业的生产风险。为满足煤矿生产和安全的需求,应用高精细地震勘探技术具有必要性。首先,高精细地震勘探技术具有高密度接收的特点,既有利于提高地震勘探数据采集能力,又能使人们获取更加丰富的地震信息。其次,利用高精细地震勘探技术,能够实现地震信息的小网格采集,提高横向分辨率。在小网格采集过程中,需要有效把握面元尺寸,通常以10m×10m的尺寸,但我国山西地区以5m×10m的CDP网格为主。所以,我国煤炭企业需要根据实际需求而确定网格尺寸大小,可以有效避免面元尺寸小造成信息接收不全或遗漏的情况。最后,煤炭企业确定CDP网格时,既要考虑煤炭所在区域的地质条件、任务等情况,又要考虑有效频率问题,以达到最高分辨率,促进煤炭企业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4高质量、高保真为高精细地震勘探技术提供保证

高精细地震勘探技术在煤炭企业中的应用,提高了地震信息的质量。目前,我国煤炭企业对于信息采集资料质量低、信噪比低的情况,能够采取一系列处理手段加以解决,但是却以降低剖面分辨率为代价,难以满足煤炭企业对地震信息的高质量、高保真要求。由于煤炭企业在开采过程中,对地质结构破坏较为严重,使所在区域的抗压能力减弱,一旦地震信息的失真,将会对煤炭企业造成无法估量的严重损失。高精细地震勘探技术能够确保地震信息的高质量、高保真性特点,在确保剖面分辨率的基础上,为人们提供有效信息,以提高煤炭企业处理地震问题的能力[2]。

5三维地震勘探手段的应用

利用高精细地震勘探技术,能够增强叠前分析研究的有效性,以促进三维地震勘探手段的更好应用。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对煤炭需求的增大,促使煤炭地震勘探工作量与日俱增,尤其是解决影响煤矿企业的构造问题,对地震勘探工作者提出更高的要求。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的应用,使地震数据体富含更多地质信息。DMO叠加剖面,不仅具有较高的分辨率,而且能够充分反映地震特征,如以绕射波、回转波等识别断块、向斜等特殊地质构造,为人们提供更为清晰、直观的地质信息。由于地质处于不断变化状态下,所以传统地震勘探技术不能充分显示地震波、地震道等微小变化,尤其偏移现象的出现,致使人们不能获取精确的地震信息。利用三维地震勘探技术,能够充分发挥DOM叠加剖面的作用,对地震信息数据加以有效分析和研究,充分发挥地震勘探的效益[3]。

6单点地震勘探技术的应用

随着高精细地震勘探技术在煤炭企业中的应用,单点地震勘探技术实现了高密度空间采样,充分反映了地震信息,为煤炭企业工作指引方向。室内组合处理技术是单点地震勘探技术的核心,促进煤炭企业获取高质量的地震数据信息。首先,该技术能够压制干扰波,避免干扰波对地震数据信息的不必要干扰,确保地震信息的可靠性。其次,该技术能够压制部分随机噪声,尤其对低信噪比地区有良好的噪声压制,以降低地震信息的信噪比。最后,单点地震勘探技术能够更好描述煤炭分布情况和所处区域地质构造情况,大大提高了地震勘探的精度和资料信息的分辨率,对煤炭企业的更好发展奠定有利基础条件。

7结语

高精细地震勘探技术在煤炭生产过程中的应用,使煤炭企业充分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促进了煤炭企业的更好发展。目前,我国煤炭高精细地震勘探技术的应用虽然较为广泛,但是仍然存在不足,需要我国有关人员的进一步研究。总之,伴随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新技术能够为煤炭高精细地震勘探技术提供动力支持,以促进高精细地震勘探技术在煤炭领域的更好应用。

参考文献:

[1]戴世鑫.基于物理模型的煤田地震属性响应特征的关键技术研究[D].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2.

[2]罗建峰.巨厚黄土塬矿区三维地震勘探的关键技术及其应用研究[D].西安:西安科技大学,2013.

第9篇:低碳技术的应用范文

[关键词]数字化地图 测绘技术

[中图分类号] P28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8-189-2

1电子地图的产生

地图是一种传统的表达地理区域信息的工具,它依照一定的计算法则,使用专门的符号标记。信息化时代计算机的问世和数字化地图测绘技术的发展为空间数据的获取、表达、存储和使用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起,电子地图制图技术有了飞速的发展。而电子地图制图技术的发展使得地图突破了传统纸质地图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局限,地图的内容得到了极大丰富。地理信息系统( GIS) 是电子地图制图技术的延伸和发展。

2电子地图的特点

传统的地图是是以纸张等物体为载体的地理信息集合。而电子地图是存储在计算机的硬盘、光盘等介质上的地理信息系统,并通过计算机软件对电子地图进行显示、读取、检索和分析。电子地图上能够显示的信息量要远远大于传统地图,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

(1)电子地图信息系统是电子地图的定位基础集成的载体。包括各种平面和高程控制点、房屋、街道、公路、河流、界限、地貌、植物、地址及相关的属性信息;

(2)遥感影像信息与传统的线划地图不同在于建立周期短、更新快而且比较直观。而与符号化的线划地图相比,遥感影像具有真切性、直观性、实时性等优点。

(3)各类专题信息,包括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信息、交通信息、公共服务设施信息和兴趣点信息,如地名、地址、城市道路、公交线路、公交站点、加油站、停车场、政府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学校、医院、宾馆、商场、购物中心、银行、旅游线路、名胜、公园等。

3电子地图的优点

由于介质的不同, 以及自身动态性、交互性、多媒体性等特点,与传统地图相比, 电子地图在内容详略程度确定、表现形式、可视化手段和交互方式等方面都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特点。

(1)内容详尽,信息量大

对于纸质地图,比例尺和制图综合控制了地图的详略程度。在确定的比例尺地图中,地图要素的详细程度也是确定的。如果想以某种比例尺地图看到某一较大地区的全貌, 就需要将若干张地图拼接在一起,不仅难以操作,也难以阅读。在电子地图中,显示范围的变化主要是由用户的缩放操作引起的,电子地图在一定限度内可以任意无级缩放,并且电子地图很容易实现“漫游”和“平移”,能一次性容纳一个地区的所有地图内容,不需要地图分幅,这样可以避免由于地图分幅和接边引起的误差。电子地图建立的这种多尺度表达机制,科学地处理了显示比例尺和数据比例尺的关系,从而能够为用户表现更加详尽的地图信息。

(2)可视化手段丰富

传统地图制作过程中,设计者合理运用位置、形状、方向、色彩、纹理、灰度等级与尺寸等视觉变量将地图符号表现在纸张上。电子地图的可视化建立在现代数字技术基础上,实现了数据存储与数据表示的分离。与纸质地图相比,其地图可视化具有直观性、交互性、动态性、多维性与集成性。它集合生动、直观形象的图形、图像、视频、音频等多种媒体表现手段,通过交互的方式,同时也可以利用动态的和多维信息载体把各种信息综合展示给读者,更有利于地图信息的传输。

(3)交互性强

传统的地图,通过在纸张上表现地图符号传递地理信息,用户从地图上得到这些信息后, 继续在大脑中进行加工处理,形成自己的心象地图。电子地图的交互过程是基于人机界面的,并且有强大的地图数据库作为支撑,这是传统地图所无法比拟的。电子地图是使用者在不断与计算机的对话过程中动态生成的,使用者可以指定地图显示范围,设定地图显示比例尺和自由组织地图要素等,通过信息的传递实现用户与计算内部虚拟存在的现实进行交互,搭起了用户抽象概念与计算机具体操作之间的桥梁。

(4)电子地图的共享性

随着计算机技术及网络技术的发展,电子地图能够大量无损失复制,特别是Internet和WepGis技术的出现,使得电子地图的发展传输更加方便,现在已经产生了网络电子地图,地图的大众化时代已经到来。

(5)计算、统计和分析功能强大

电子地图由于使用了计算机这个先进工具,可以非常方便的进行地图的各种计算、统计和分析功能,可以进行动态模拟,便于定性与定量分析,具有较强的灵活性.

4数字化地图测绘技术的基本特点

(1)数字化测绘技术使测绘进入自动化,包括自动测量、自动记录、自动分析、自动成图等。

(2)数字化测绘技术提高了测绘精度。

(3)数字化测绘技术能够适应地形的变化,并随时更新。

(4)数字化测绘技术整体性强,同时独立作业程度高。

(5)数字化测绘技术适应性强,测绘比例不固定。

5目前数字化地图测绘的方法

(1)原图数字化(主要利用扫描技术)

收集原有的传统地图利用计算机,数字化软件和绘图专业仪器对原来的地理信息进行数字化扫描,图形编辑和处理形成数字画地图,但精度可能会降低。

(2)地面数字测图(主要利用GPS卫星和计算机技术)

运用GPS卫星进行测图,然后利用计算机进行编辑和处理绘制成图。

(3)GIS测绘技术(主要运用航拍技术、遥感技术和计算机技术)

GIS技术是一项综合性的测绘技术,包括GIS-CAD制图、GIS-遥感、GIS-Internet、GIS-虚拟现实以及多媒体等多项技术。GIS各种技术能够把地图测绘的数字化很好地实现,具有效率高,质量高等特点。GIS的各项技术能够满足数字化地图测绘自动成图、快捷测图、自动计算等功能的要求。能够较完美的实现地图测绘的高精度、高效率,让地图测绘的信息化与数字化完美结合。

6数字化测绘的基本过程

数字化测绘的工程比较复杂,大体来说有三块:地理信息采集、地理数据处理和地图成果输出。以下我们来分块介绍:

(1)地理信息采集

通常地理信息的收集有如下几种方法:GPS接收器采集;测量仪器采集;航测采集;原图矢量采集。

(2)地理数据处理

需要理解的是,整个数字化测绘的过程都是在进行数据处理。地理数据处理过程包括地理数据传输、地理数据转换、地理数据计算、数字化地图信息的管理和应用等。地理数据处理包括很多方面,如数据终端与计算机的连接;地理数据转换也包括很多方面,如各种不同格式的地图数据文件转换;地理数据计算十分复杂,需要使用不同的计算公式和模型。

(3)地图成果输出

7数字化地图测绘技术的优点

相较于传统的地图,数字地图有无可比拟的优点,比如数字地图的灵活性、适应性等。具体来说,数字地图能够对普通或者专业的地图进行任意的增、减、删、改等操作。此外,数字化地图还能进行任意比例的扩大和缩小,裁剪及控制绘图输出。更为重要的一点是,数字化地图能够同数据卡连接,从而进行信息整合,这大大地降低了工作量。

(1)自动化程度相比于传统地图来说极高,数字化地图制作技术先进

数字画地图测绘技术将收集的数据存储在计算机或者服务器上,同时数字地图处理形成了自动化,能够有效地节约人力、物力、财力。在技术层面上成像规范、精确,误差小关键点记录非常明确。总的来说,数字化地图测绘技术大大地提高测绘精度。

(2)存储量极大,存储安全,存储时间长

数字地图所包括的信息存储量极大,不会受到物理存储的限制,可算为无上限,数字地图的数据也做到了分层存储。如道路数字地图网、水系数字地图网、地貌数字地图网等。这样的分层能够非常方便图形信息的检索处理。

(3)使用方便,操作简单

数字地图的性能十分灵活,同时数字地图信息数据库能够同多种信息数据库集合,多方面融合输入更有价值的信息,根据软件的性能和需求制作不同的专题图,如房地产分布图、人口分布图等,这样不会影响数字地图的整体性,非常便捷。

8结语

数字化地图测绘技术是测绘技术本身应对时展和科技更新的一种技术表现。利用数字化地图测绘技术能够得到高精度的数字画地图。电子地图使地图真正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它正随着计算机、网络、GIS、GPS等技术的发展而不断的成长,电子地图将成为未来地图发展的主流。

参考文献

[1]王铁生,袁天奇.测绘学基础[M].黄河水利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