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如何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范文

如何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如何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如何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第1篇:如何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 初中语文;素质教育;浅析

众所周知,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的主题,也是新课改所强调的中心思想。而素质教育的提高,与语文的教学是分不开的。初中语文教学,是在对学生文学素养的提高的基础上,加强学生对文字的理解能力,加强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在无形之中,对学生的素质进行培养和提高。所以,语文教学对素质教育的作用是非常关键的,尤其是初中的语文教学,正是学生基本素养的重要成长阶段,对日后的影响是比较大的,所以,综上所述,不难看出初中的语文教学对于学生的素质培养之间的关系极为紧密,如何正确的建立一套初中语文教学模式,如何对现有的教学方式进行革新,来适应时代的需求,在真正意义上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是摆在初中语文教育者们面前的一道难题,下文将从实际出发,切实的为教育者们提出一套可行的方案,为初中语文教学提供参考。

一、进行科学的语文素质教育

采取一套科学的教育方法,不仅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还能使教学的效率得到很大的提高。首先的一点,对不同的课文,要采用不同的教法,例如有很多文章中运用到了拟人的手法,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进行自由的讨论,讨论这个手法的运用到底好不好,到底合不合理,然后根据学生的举手发言,得出结论,教师再进行引导,那么学生在讨论中,在提问中,会不知不觉的对文学素养进行养成和提高,在今后的写作中也能够运用类似的手法来进行表述,而且还对思维品质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同样的,对于类似的也用到了拟人手法的文章,也可以先让学生们将文章中的拟人手法换掉,换成平常的表述方式,让学生品会其中的差别,品会文章的表达有没有什么不同,这样,也能够起到一举多得的效果,对素质品质的提高有较大的作用。另外一点,对于不同年级的学生,教学方式也不应该是相同的,对于较高年级的学生,能力已经比较的强,所以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自主的进行提问和讨论,对于较低年级的学生,则需要教师进行引导,教师多提问,帮助学生对课文进行理解,这样才能很好的培养素质品质。

二、夯实语文基础知识

不论对于什么学科来讲,基础知识都是最为重要的,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学生的素质教育,都离不开对基础知识的扎实和巩固。尤其对于语文教学来讲,基础知识显得更加的重要,语文的基础知识,是文学表达的基础,是理解文章内容的关键,更是培养学生素质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在实际的教学当中,应该如何对学生的基础知识进行扎实和巩固呢?首先,要分阶段,分步骤的教学,在讲授好每一堂课的基础上,要定期的对原先学过的知识进行巩固,注重单元的总结,在学完每一单元的时候,要进行单元测试。其次,对相关的知识点要进行归纳和总结,并且在课堂上要学生自主的对课文中的知识点进行探索,并总结出来,对各项语文常识要做到心中有数,教师则发挥示范的作用,引导学生对相关的知识点进行总结。最后的一点,在教学中要注意区别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之间的区别,进行比较,让学生不易混淆,对知识点的理解也更加的明确。通过上述的三个主要步骤,可以夯实语文基础知识,这不仅对学生文学素养、理解文章的能力有较大的提高,对于素质教育,也有着意想不到的帮助。

三、注重语文能力的培养

素质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能力,那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育者们的终极目标,也就是对学生的语文能力进行培养和提高。语文的教学,是一个多层次多角度的教学,要对学生的听、说、读、写多方面的能力都进行培养,而且,这四个方面之间又有紧密的联系,所以,如何把握好教学方向,是其中的关键点。

第2篇:如何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新课改 语文教育 阅读教学 阅读新理念

一、传统语文教学遗留下的不足之处

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存在多种不足,主要表现在:(1)阅读教学模式大都是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然而教师过多的讲解严重占用了学生的阅读时间,忽视了学生的阅读主体性,讲解过程中教师的思维代替了学生思维;(2)为追求高分数,适应考试模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文本内容强加某种思想情感,而不是让学生去自我理解、自我构建,导致了学生阅读情感的丧失;(3)教学过程中“阅读就是为了应考”现象严重,功利性目的突出,严重影响了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

二、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

所谓中学语文阅读是指通过对各类文章的理解、阐释从而建构自己的意义的活动,其本质是寻求理解与自我构建的活动。

(1)中学语文阅读教学首先以“立人”为目的,为“做人打基础”“打精神的底子”。语言文字本身蕴含了丰富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学生通过阅读增强了自身的阅读经验,丰富了文化人格,开拓了精神空间。(2)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是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另一重要目的。语文阅读教学不可能将所有的知识都传授给学生,只能尽可能地努力使学生获得“自由读书”的能力,培养其良好的读书习惯,进而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3)阅读的过程就是培养思维的过程,发展学生思维也是阅读教学的目的。叶圣陶先生曾指出“语文教学的目的是训练思维,训练语言”。

三、新课改精神下的阅读理念及实施分析

(一)整体感知,整体把握

“整体感知,整体把握”,顾名思义即要从整体性上阅读文章、理解文章。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做到“整体感知和整体把握”呢?根据多年教学经验,作者总结如下观点:首先是“读”。只有通读课文,读透课文,才能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其次,在通读的基础上,实现对文章的“整体”理解,主要包括理清文章思路和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第三,在读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去推敲和体味文章中的重点词句,从而达到深入理解课文的目的。

(二)对话理论

新课改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以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目的的传统阅读模式弊端重重,对话理论为阅读教学问题的解决提供新的视角和方向。(1)对话教学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自主去读,通过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对话的生成,实现学生自我的情感熏陶与感悟;(2)对话教学理论使阅读教学具有创新性。阅读教学中运用对话理论,打破了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唤起了学生的自我意识,促成了新思想的产生。(3)对话理论使阅读教学具有批判意识。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需要去感受、阐释大量的文本,不同的读者对文本的体验和解释肯定是多元化的。通过对话教学,每个人对文本的不同理解将得到体现与保留,教师将不能再对学生强加自己的思想,对于学生则摆脱了权威的束缚,可通过自己的理解、感悟去独立思考。

(三)个性化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不能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个性化阅读则是以学生为主体的阅读教学方式,新课改实施以来不少语文教学工作者也积极实践了此种教学方法。个性化阅读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思维、独立意识和创造才能。但一味追求新意,张扬个性也并非好事。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应注意,个性化阅读应建立在学生对文本扎实正确理解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阅读的实施要与让学生对文本感悟、熏陶等语文教育目标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发挥个性化阅读的正能量。

四、关于“读”及其相关问题的思考

阅读必然要求学生去“读”,但读什么,如何去读,是当下教师需主要思考的问题。针对课堂中学生“读”的行为,首先教师应解决如何正确处理教材中的课文文本。课文阅读教学应以“精读”课文为主,进而实现理解文本、评价文本、欣赏文本的目的。通过精读课文文本让学生感受到文本的语言感染力,理清作者写作思路、方法等,从而实现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能。其次,在阅读过程中加强积累,培养学生文化素养,体现阅读教学价值。在学生精读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积极利用教材之外的其他文本,进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有利于拓宽学生视野和生活领域。

参考文献:

[1]靳玉乐.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高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问的现状及改进[D].西南大学,2011,(4).

[3]高航兵.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3,(3).

第3篇:如何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范文

2012年我荣幸地参加了近两个月北京大学的国培学习,培训工作虽然短暂紧张,可记忆美好而充实。这次国培让我的语文教育教学,经历了一个从迷茫懵懂到教学观念渐呈清晰的变化过程,从以前如走荒芜沙漠之地到现在如走广阔绿洲之地的变化过程。是国培给了我这样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它为我们搭建了一个学习、互动、交流、展示自我的平台,让我有机会向各位专家去学习,与各位老师一块去探讨,一起成长,一起进步。国培平台像一扇窗口,它让我的教育思想更加成熟;让我的教育眼界更加宽广;让我的教育思路更加清晰;让我的教育行为更加民主宽容;让我的教育方法更加灵活。“国培”给我补了元气、添了灵气、给了我信心。感谢你――国培平台!它让我的教育生活日渐生辉!下面我简要谈谈对国培学习的粗浅认识:

一、聆听教育专家讲座,让我的教育理念有了转变。国培学习中,我聆听了很多专家的讲解。这些专家们用他们渊博的学识,昂扬饱满的激情,深厚的文学素养,谈笑风生的语言风格以及他们对教育教学的精辟见解教育我们,用他们鲜活的案例分析,生动精彩、亲切自然的讲解,悄悄的把我引入了教育教学的殿堂。在众位专家的引领下,我更加坚定了对教育工作的热情,更加坚定了对教育事业的执著追求。比如:巢宗祺老师“关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修订”的讲解,让我对语文课程标准有了更系统的理解,更清晰的认识;温儒敏老师“抓住重点,联系实际,激活思想――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讲解,让我懂得了“课程改革”与“课程标准”是怎么回事,“课程改革”是怎样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进行的;詹万生老师“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加强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讲解,让我进一步明白了加强师道德建设的重要性;檀传宝老师“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提升”的讲解,让我懂得了如何努力践行教师的公正,怎样做到爱泽桃李,德润人心。郑国民老师“初中语文学科教学效率以及教学评价及考试”的讲解,让我对目前语文课程评价考试以及课程教学方面的问题有了更多的理解解;北大钱理群老师“中学语文教材文本研读――如何正确理解教材中的鲁迅人物”的讲解,让我更准确地认识了鲁迅作品在教学中意义和作用,逐渐明确了今后怎么去教鲁迅的作品;王荣生教授“语文教师如何进行有效的反思”的讲解,让我明白做研究型的教师,是新时代教师发展的必然选择。通过学习专家的讲座,我的教育理念切实有了很大的转变。

二、阅读各省教改经验,让我的教育之路有了拓宽。阅读各省教改经验,我的印象是,他们语文综合课、名著阅读课、校本课都做到了教学的开放性与主体性相结合;教学的合作性与实践性结合。比如:江苏:语文综合学习――到大千世界中觅语文,于语文世界中观大千(南京市初中生活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体现了语文教育生活化的这一特点,使语文学科特色得到了彰显,案例典型精彩,寓意深远,尤其让我赞赏的是《到民间采风去》和“秦淮灯灯彩甲天下”的活动案例;山东(课改进行时:体验式作文教学),学习中让我明白了学生怎样在教师指导下感受生活、体验自主创作,让作文回归生活,成为学生生命体验的激情表达;浙江:校本教研制度建设中“脚镣”与“舞蹈”――“作者视野下文本解读与设计”教研活动的“效”,实现了“作者把握、文本解读、教学设计”三位一体的教研理念,让人耳目一新。这些都将成为我今后教学中最有益的财富。阅读各省教改经验,它使我的教育之路得到了拓宽。

三、辅导老师悉心教导,让我的网研水平有了提高。国培工作从刚刚开始到结束,王兴俊老师高度重视,为了我们能够顺利进行完成学习任务,他为之负出了很多,我真得很感激!此期间有王老师对我们甘肃初语1班统一的部署、合理的安排、科学的指导、温馨的提醒、精心的点拨、认真的批阅、对学员疑点的解答等,这些让我没齿难忘,他让我看到了一位敬业、严谨、善思、勤钻、可亲、可敬、宽容的好老师。比如:我在班级发的讨论贴是“做一个反思型的老师”,王老师的回帖是“波斯纳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该公式体现了教师成长过程应该是一个总结经验、捕捉问题、反思实践的过程。做一名反思型的老师,就应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每天的教学过程中,进行教学活动,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进而进行教学反思,这是提高教师的自我评价能力,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总结教学经验和反思的过程中我们才能成长为优秀的老师。”这个回帖让我记忆深刻,很有启发性、激励性,给了我信心,正因为有王老师悉心指导,耐心帮教,所以我的网研水平才有了很大的提高。

第4篇:如何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中学语文课堂;教师情感投入;文本;存在问题;实施策略

当代教育专家李镇西说:“一个真诚的教育者同时必定又是一个真诚的人道主义者,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人情、人性、人道的教育。一个受学生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个最富有人情味的人,离开了情感,一切都无从谈起。”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只有对文本、对课程付出真挚浓郁的情感,将一腔“热爱”发酵为一份“情愫”,将一份“情愫”升华为一种“信仰”,将这种“信仰”投射至灵动课堂,才能用灵魂深处氤氲激越的光明、积极、美好、和谐让学生把学习作为无上的享受和本源的幸福。

一、 中学语文课堂中教师情感投入存在问题

刘勰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文学作品承载者作者和读者之间的双重交流,艺术的魅力不只在于作品本身赐予我们的审美愉悦,而且在于它能启发我们如何正确审视生活本身,领悟生命真谛。本世纪的语文教学应竭力呼唤教师情感投入的发挥,积极引导学生用心灵与文章对话,从而使语文课堂奔涌着丰盈的思想和优雅的情致。然而在现实的语文课堂中,教师情感投入仍存在诸多问题。

(一) “知识”与“人文”的割裂

国家颁布实施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从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提出三者应有机融合。知识与能力旨在让学生“学会”,过程与方法旨在让学生“会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旨在让学生“乐学”。而长期以来,我们对语文课程的要求更多地侧重于知识技能的传授却轻视甚至忽略了高尚情操的陶冶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教师在语文课堂中把原本文质兼美的文章按“时代背景――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的公式肢解为片段。固然,这些做法在某种程度上潜移默化间或许会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不能全盘否定;但从语文的特点和学生的长远发展来看,无疑束缚了学生同时限制了老师的视野,学生只能“唯分而学”,亦步亦趋,将主体意识禁锢;教师只能“唯分而教”,急功近利,将标准答案灌输。在中考、高考的题海大战中,教师积极的情感投入和教材深邃的人文内涵落魄惨败、荡然无存。

(二)“文本”与“认知”的脱节

中学语文教材入选的文章都是形神俱佳、文质兼美的名家名作,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这便为语文教师情感投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老师只有深入挖掘教材内容,深刻剖析文本意蕴,才可以使学生教材的本源情感内化为积极认知,从而使素朴心灵得以净化,道德情操变得高尚,审美趣味得到提升。然而,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文本”与“认知”脱节的现象比比皆是,老师在讲授课文过程中,更加重视字、词、句、段、篇的分析讲解,往往把所谓重要的知识详细板书,反复强调,却未能真正阐释文本本身所表达的知情意。有的老师虽然重视文本中的思想教育,但偏重于理性宣讲,情感促使知识、道理内化为认知、信念,而毫无感情的一味灌输,不符合语文教学“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规律。文本是教学的首要凭借,架空教材、脱离文本的课堂教学是对新课程理念的误解,没有文体的支撑,语文教学便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二、 促进中学语文课堂中教师情感投入的实施策略

(一)教师应挖掘文本精髓,领悟人文内涵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写道:“被感情支配的人最能使人们相信他们的情感是真实的,因为人们都具有同样的天然倾向,惟有最真实的生气或忧愁的人才能激起人们的愤怒和忧郁。”只有自己内心有了善恶、是非、爱憎、美丑的价值权衡,其言语的诠释才会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因此,教师不仅要把握知识的基点、重点、难点,更需挖掘文本,理解文章思想脉络,领悟作者情感波澜;从而以文章为动情点,修筑老师与学生情感碰撞交融的驿站。于是,教师备课时既要钻文备知,又要掘美备情。教师对文本的感知,不能仅仅停留在对自然美、人物美、社会美、艺术美等客观形象的品赏上,更应领悟其中所蕴藏的生活情趣、人文内涵、人格理想。教学名家于漪老师在备《,你在哪里》这首诗时,想到的日夜操劳、呕心沥血,想到临终时仍嘱托把自己的骨灰撒入大江南北……于漪老师情不自禁地哭了,她的那份教案是用泪水写出来的;授课时几乎更是声泪俱下,引得满堂皆泣。此外,教师除了深入挖掘教材,还应充实知识、提高修养,教师只有让情感像清泉一样不断滋润自己的心田,课堂中才能像潺潺溪流一样不断灌溉学生的灵魂,达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境界。

(二)教师应表达文本精髓,传递人文内涵

深刻情感体验的挖掘领悟是前提,深邃人文内涵的表达传递才是目的,教师只有在课堂中“怀情而教,缘情而导”,才能使学生“以身体之,以心验之”。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文勇老师在讲授《再别康桥》(节选第二课时)时便游刃有余地践行了这一理念。他首先通过深情而专注地朗诵带领同学们一起重温康桥之梦,解读徐志摩心灵密码;文勇老师又通过剖析“金柳、青荇、潭、梦”等经典意象,指出表面写景,实写诗人在康桥曾经轻松自由美好的生活;表面写对康桥的感悟,实际写对在这里饱含诗意、浪漫、明丽、柔情的青春岁月的眷恋和怜惜,更是“漫溯寻梦”的真谛。最后一节,文勇老师以“悄悄、沉默”为切入点,让学生描述一次自己独处的经历,并以此延及在日益浮躁的社会,我们应懂得安静之中的深邃,独处背后的丰盈,应学会在喧嚣与浮华中叩问、审视、自省。整堂课文勇老师循循善诱,以情激情,没有受到“千种离愁、万重别绪”教参俗套的干扰,新解文本“徐志摩的离别轻盈而潇洒”,以语言定基调、以意象贯情感、以内蕴掘真谛,层层深入、环环相扣,使学生不仅感受到文学“文质兼美”的魅力,而且领悟到人生“虚壹而静”的哲理。

语文所培养的是人对一切文明符号的理解力与创造力,语文素养高,干什么都高起点,如破竹;语文素养低,干什么都极弱智,自伤神。心智的觉醒、理性的培养、情感的熏染,对艺术神韵的敏感和高贵气质的内涵,才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只有将教材的感性形式与理性内容、抽象概念与具体形象有机统一起来,把深奥的知识传授与动情的美感体验紧密结合起来,才能以“文本情”为媒介,以“教师情”为诱导,唤起“学生情”。从而真正实现教师的“情智兼得”、文章的“文质兼美”、课堂的“严慈兼融”、学生的“内外兼修”。(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2.

[2]唐艳丹.中学语文教师教学情感投入论[D].华中师范大学,2010,2-5.

[3]王文彦,蔡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19-321.

[4]耿红卫.和谐语文教育建构论[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87-142.

第5篇:如何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范文

一、摸底测试,了解学生基础,为因材施教找突破口

我任教的09财会和09计机班,开学初第一次摸底测验发现两个班学生的语文基础很悬殊。从有关数据分析,同一个老师,同一本教材,同一个教学目标,但不同的教学对象,语文基础不均衡。如果备课时只按照教材的顺序来教学,教学效果就不明显,提高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我想语文课本中的文章大多数是古今中外的优秀作文,文章的材料来源于生活,再现生活。又根据《新课程:语文教育怎样改革》中讲到:“新的教材功能观强调教材的‘范例性’,即教材是引导学生认识发展、生活学习、人格建构的范例。通过教材这个中介以引起学生认知、分析、理解事物的兴趣,而不是必须让学接受的权威性的理论知识。新课程的实施使教材的功能有单纯的教学提示改为了素材提示。这个改变给教师提供了广阔的创造性发展空间,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成为新课程教学设计的一个特点。”③对于09财会班的语文教学中阅读分析理解拓宽深度和广度,注意引导学生善于提出问题,自我诘问,通读全文寻找答案或课堂讨论,畅所欲言地表白自己的观点,教师再点评。在09计机班上课时采用情境式教学为主,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阅读思考,通过讲故事、简单的课本剧表演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以学生语文基础为起点,灵活使用教材

1.在备课时“吃透”教材,重组教学单元,整合教学内容。例如:《刷子李》《第六枚戒指》《她找到了一个新行业》,这三篇课文都是以敬业为中心,对要所做的行业精益求精,敢于创新的创业精神。 在教学中,教师利用“刷子李”——“刷浆时必穿一身黑,干完活,身上绝没有一个白点”,“专干粉刷一行,别的不干”。这些表现他热爱自己的行业,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引导学生联系自己将来从事各行各业都需要这种精神,通过学生讨论分析“刷子李”这一人物形象,使学生认识到无论干哪样工种要严格要求自己,有敬业精神。

2.使用学生感兴趣的主题,读写相结合。语文教材本身就已具备了丰富的内容,包括赋予学生关注文学、人生、天文、地理、历史等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许多方面的知识内容。文章所表达作者的思想观点,所抒写的情感(喜、怒、哀、乐)让学生在阅读中产生共鸣。教学时联系十七、八岁学生的生活,使学生获得情感体验,陶冶学生情操,更好地理解课文。其中,有一个单元是写有关“爱情”的诗歌。花季年华的中职学生,对爱情充满着期待,学生对于爱情的敏感话题挺感兴趣,但难以表白。而现实的爱情观俗不可耐,有多少像书中写得那么伟大?

例如舒婷的《致橡树》,这首诗运用了象征的手法,“橡树”象征着坚强的男子汉,“木棉”象征着中国的女性。诗人通过“橡树”和“木棉”的意象,否定了依附式的爱情模式,歌颂了平等、独立,互相依存有互相扶持,既珍惜自身独立人格有理解和尊重对方的伟大而坚贞的爱情。课堂上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分析把握诗中意象所的表达思想,反复朗诵并能背诵这首诗,理解诗中包含了如何正确看待爱情,树立现代的爱情观,教师再联系实际进一步引导学生谈谈“早恋”的经历和感想,或者是男女同学的交往要怎样把握分寸,注意哪些礼节等的问题。还要求学生以《致橡树》《我愿意是急流》为范文,用诗歌表达心中的爱情。

第6篇:如何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范文

他们是一群勇者

孔子说:“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内心的强大可以化解生命中的很多遗憾。本书收集了44篇文章,作者有的是校长,有的是班主任,更多的是教学一线的教师。虽然在不同的工作岗位,有着不同的职责任务,但他们都行走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前沿阵地,是一群“领跑者”。这些文章,呈现了他们朴素的思考、精彩的课堂、草根的研究。

王建荣校长用了一年多时间撰写了《学校非正式教师组织与教师专业发展》,从学校智慧树俱乐部这一社团组织探索了校本化培训之路,从习以为常的学校教育科研与管理常态化、常规化中提取了与众不同的观点,给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新路子。

如何正确理解和实施小学数学教材?黄芳老师认为,可以从实践层面把握好浅与深、薄与厚、显与隐、静与动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她的《“辩”化有“常”》不是玩文字游戏,而是给出了问题的解――无论是解读还是实施教材,最终都指向“和而不同”的境界。

对于一个经常接触但又常常停留于边缘地带的数学问题――估算,于毓青老师认为,要让有形的方法停留在孩子手中,让无形的估算停留在孩子心中。她的实践与思考,印证了一个道理:真正的好文章是做出来的!

理想的牵引往往具有不可思议的力量!瞿卫华老师的《理性教学:用形而上的方式关切阅读教学》一文,给人以思想的启蒙:“理智、抽象等构成人的理性生命,情感、直觉等构成人的感性生命。理性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的感性生命和理性生命和谐发展,否则理性教学将有理性主义的倾向。”瞿老师语出惊人,在众说纷纭的语文教学中,敢于亮出“理性教学”的标杆,用形而上的思考方式对语文教学进行解构与重构,可谓棋高一着。

审视当下的语文教学,张兴文老师阐述了《逻辑之美,语文教学的理性觉醒》主张,以逻辑的视角烛照鲜活的语文教学,彰显语文课程的理性精神。“小学语文离儿童有多少远?”卞志鹃老师也给我们抛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从直觉走向深刻和智慧》一文,卞老师以“行进、求索、展望”为线索,对儿童学习进行了文化审视,他所追求的“像呼吸一样自然”的儿童语文学习境界,不正隐喻着一种朴素而真切的语文教学走向吗?

刘卫锋老师《把脉“被生病”的语文教育》一文,缘于他在《人民教育》上阅读到的相关论文,折射出刘老师对于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现象的理性思考,一种可贵的批判精神,一种独立、自由、专业的研究精神。

他们是一群行者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思想成就了人的伟大!“教师成长,唯有走向教师自觉,才能诗意地栖居”,这是段安阳老师在《专业成长:从“众人推车”到“发动引擎”》一文中给我们的启发。

捧读汪树林《通向“儿童数学”的途中》一文,对汪老师近年来守望的“儿童数学”充满了敬佩之情。他研究的“儿童数学”――以生命的虔诚在儿童数学教育中实现着他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时刻提醒我们儿童数学就是儿童、数学、教师之间的真实相遇,课堂是相遇的场域,数学教学就是“儿童带着数学走向教师”的过程。这些属于他自己的句子,相信会给数学教师以清新之感。

欣赏《民间数学在小学教学应用中的价值分析与思考》一文,看到黄海滢老师在对民间数学的搜集、整理、挖掘、提炼过程中充满了艰辛,他虚心向乡村老人请教,请身边教师指教,不断丰富对民间数学的认识,也不断丰厚着自身的文化底蕴,其勇气、精神皆可嘉!

阅读储冬生《儿童的智慧在指尖跳跃》一文,看到储老师为了了解教师对数学实验的看法及具体实践情况,开展了大量的问卷调查,把脉问题,分析对策,结合大量真实鲜活的数学教学案例,寻找路径,对小学数学学科的实验教学有了正确的认识和定位。文章之所以获得一等奖第一名,是因为这篇文章捕捉了教学一线的“真”问题,展开的是基于实践的“真”研究,是专家认可的“真”成果!他的真实思考、探索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同样,邰霞老师的《画中英语画中话》,是她从国外学习培训中获得启发,巧妙地将儿童绘画、语言习得以及会话习作三者相互糅合,在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关注语言发展规律的同时,创造性地开辟了英语会话习作教学的新天地,令人赏心悦目……

这一个个行者,有着不同的努力姿势:行走、疾步、奔跑、飞翔……他们认为:探航,是登山,无限风光在险峰!探航,是行走,梦想永远在路上!

他们是一群智者

大凡有智慧的人,都能从一块石头里看到最美的风景,在一粒沙子里发现一个精彩的世界!

特级教师王兆正《向儿童展现数学本身》一文,为我们讲述了“儿童生长数学”的核心理念:儿童是生长的,儿童需要生长的数学。数学本身的生长才是数学教学的最好资源。儿童数学学习的本质,就是通过数学知识的生长性,给儿童的生长以启蒙和滋润。因此,“儿童性主体、数学味本质和生长型结构”三个特点跃然纸上。这和我所追求的“自然、真实、对话、生长”的课堂教学风格,似乎有很多相通的地方。我们都强调儿童学习的自然性,倡导真实、自然的学习生态环境,课堂上关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真诚对话与交流,强调师生通过学习共同生长的理念。

朱萍老师的《绘本作文教学的两极之辩》,源于绘本作文课《记忆的瓶子》,现场研讨会上的质疑之声,给了朱老师研究与思考的勇气。因此,写作的过程,就是朱老师回首自己儿童习作教学研究之路的过程,也是梳理教学成果的过程。绘本作文教学,不仅在儿童纯真的心田种植童话,丰富他们的精神底色,也让朱老师迈上了专业成长的快车道。

吴勇老师的“童化作文”在全国已颇有影响。获奖文章《儿童写作:一种朴素而真切的教学走向》是他近年来“童化作文”的研究成果,他以守护的情怀,找到了作文教学的三条路径:“梦想”是最丰富的写作资源,“交往”是最真实的写作动力,“文心”是最持久的写作指导。他的成功告诉我们:作文有“我”情自出。好的文章总是有“我”的存在、“我”的主张、“我”的教学场景及扑腾在文字背后的“我”的心灵。

王晓奕老师的《语文教学的“三棱镜”》,针对语文课程及教学中长期存在的“模糊”问题,旗帜鲜明地倡导走“科学化”的语文之路,用大量真实的案例诠释了“为言语智能而教”的语文教学主张,引起我们的共鸣。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无论是洪永秀老师的《追寻有意义的对话》还是朱静怡老师《从“横着切苹果”中“切出”的智慧》、娄小明老师的《表象性研究》、徐磊老师的《美术教学中学生“梦”资源的分析及心理诱导策略》……都是精彩的文章。阅读这些文章、获奖感言和专家点评,我相信:我们的心头有一股暖意流动着,这些心声是中国教育的“好声音”:

写的过程伴着思,思的庞杂伴着写的迷惘,注定是“苦并快乐着”,认真“做”的论文才是有意义和价值的。――卞志鹃

写作,需要直面自我的勇气;写作,需要甘于寂寞的心境;写作,需要对教育现场的敏感。――张兴文

唱响“海之梦”,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份执着,更需要海纳百川的积蓄,需要直抵心灵的叩问,需要且行且思的探索。――王晓奕

写作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写。――顾红亚

诚如特级教师魏星所言:“获奖的意义在于,它让你始终处在一个情景中,完成一个像样的思考,做好一件像样的事情,拥有专心做事的好的状态。”读着,想着,也自然与作者对话着。这些文章为什么能获奖呢?是选题好、构思巧、立意高吗?是文字功底好吗?

是,但不全是。我以为,这些探航水手写作的灵感来自于教学实践,文章的切入点在于一种“意义”的追寻――或是课题研究的成果梳理,或是教学主张的深度挖掘,或是热点问题的叩问思辨……他们的教学思想在其中得以沉淀、发酵、浓缩,最终凝结在字里行间。他们的智慧与坚韧的行走姿态,让我为之叹服。他们的成长故事,给了我前行的信心和力量。

相信种子,相信岁月。认真地付出,终有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