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关爱老年人口腔健康活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答案是肯定的。更年期并非女人的“专利”,男人也有更年期,他们也需要特别的关怀。男性更年期的另一个更标准化的名称是“中老年男子雄性激素部分缺乏症”。
认识男人的更年期
犹如大自然的四季更迭,人类也无法抗拒从青春焕发到垂垂老矣的自然规律。一部分男子到了50岁以后,就会出现“莫名其妙”的心理和生理上的改变。主要的症状有:精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睡眠减少,容易疲劳;工作能力下降,对周围事物提不起兴趣;减退,功能障碍;抑郁、焦虑、易怒、多疑、神经质,影响人际关系。有的还会感到头晕心慌,四肢发冷,说不清部位的疼痛不适,去医院检查又无异常发现。
男性更年期综合征的原因目前还不十分清楚,但多数学者认为男女更年期发生机理是相似的,归咎于体内性激素水平下降。男性主要由于萎缩,酮分泌减少所致。但是男性不出现女性绝经前更年期开始的信号,症状不如女性明显。男性的衰退有较大的个体差异,故而专家认为“男性更年期”的提法不够恰当,现业内通用的是“中老年男性雄激素部分缺乏症”(简称PADAM)。但因习惯使然,仍有不少人沿用男性更年期的名称。
有统计资料,40~70岁的男性有40%发生上述某些症状,但并非所有雄激素水平降低的中老年人都出现症状。反之,有症状者雄激素水平也不一定降低。因此,关于男性更年期综合征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
关于男性更年期出现的年龄目前尚无统一认识,一般说来比女性晚10年,多在50~60岁的年龄段。有的人出现明显症状,影响生活与工作。有的人症状轻微,就不知不觉地“平稳过渡”了。有的人不出现任何症状,因此个体差异很大。
诊断男性更年期综合征要根据典型的临床症状和血清睾酮水平下降。必须指出的是,男性更年期综合征的症状是非特异性的。也就是说许多疾病都可出现上述症状,如中老年人常见的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恶性肿瘤及抑郁症等,故必要时应去医院详细检查,切不可贻误这些危及生命的大病。
除了年龄因素以外,环境污染、吸烟、喝酒、劳累等因素也会影响男人雄性激素的分泌。因而,进入更年期的男性,更需要关爱自我,注重保健,建立合理的生活方式,要有适当的锻炼、科学的膳食、平衡的营养、充足的休息和乐观的心态,做到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此外,还可以采取雄性激素补充疗法,这是目前国际上流行的减轻男性更年期综合征、提高男性活力和生活质量的有效途径。
全球关注的健康问题
如今全球都在面临人口老龄化,因此,男性更年期综合征也成为了一个全球性的问题。而事实上,在国外,男性更年期概念在很早就已获得广泛的接受和重视。芬兰的一项调查显示,40~70岁的男性多半会出现男性更年期综合征,年龄越大,症状越显著。78%的加拿大家庭医生相信男性更年期的存在并认为这将影响生活质量。眼下,美国、加拿大、泰国、新加坡等许多国家已开设了男性更年期门诊。在我国,男性更年期的研究工作刚刚起步,全社会包括男性自身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和重视程度还很低,这与-二十年前更年期女性的境遇相似。
医学科学的进步、生活水准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延长了人类的寿命。目前,我国男性和女性的平均寿命分别达到66.6岁和69.5岁,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权威机构预测,未来30年,一些亚洲国家的老龄人口将增加300%,仅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将达2.74亿,超过目前美国的总人口。显然,在我国,男性更年期问题将变得越来越严峻。
男人“更年”要用心
女人出现更年期症状,可以通过药物调整激素水平得到缓解,但男人的更年期症状至今尚无有效的药物去对付。大多数男人以自尊心、意志力和责任感支撑自己度过这一困难时期,但是,对于另一部分男人而言,则很可能因为生理和心理因素而出现行为偏差,乃至造成婚姻破裂、事业失败等恶果。这种时候,希望其亲友们帮助他们认识到,这样的行为偏差是病而不是“变坏”,这样,他们就会减少自责或自暴自弃,以一种平和、达观的心境去对待暂时的困难。所有临床经验都表明,男性更年期症状会自行消失,只是有些人的症状持续时间较短,有些人则较长,一般可持续几个月乃至几年之久。可以说,用心选择较好的方式“更年”既能减轻症状,还能缩短症状持续的时间。
况且,男人不像女人那样愿意对人倾诉自己的苦衷,也很少向心理医生寻求帮助。
在此奉劝男士们都要注意自己的中年过渡期,要做个有心人,倘若出现不良心理反应,不妨依照以下的方法去做:
坚持进行有规律的体育锻炼或者别的能活跃身心的活动,最好每天参加1次,至少每周3次。这样的活动能改善你的自我感觉,使你觉得自己精力充沛,身体健康。
无论你多么讨厌你的工作,在这种时候都不应迁就自己。你应该坚持做好日常工作以及你的学术研究,力图不改变以往的工作和学习习惯。
千万不要在这一时期对自己的生活做出大的改变。在这种时候,你可以随意选择一两件新鲜的事来做,以达到一时的心理满足,但不要摧毁你的人生的基本架构。
酒精和女人是更年期人们的大忌,切记不要酗酒,更不要发生婚外情。
倘若你觉得自己的症状严重,应该向有经验的医生求助。有经验的心理兼内科医生在对患者进行心理指导的同时,还能用药物减轻其失眠、头痛和阳痿等症状。帮助患者消除对“男性更年期”的恐惧感,增强其度过难关的信心。
做好更年期的保健
随着人口年龄老化,老年人在人群中比重越来越大,现在我国60岁以上人口超过10%,跨入老龄国家,老年人的精神卫生问题也日益突出,尤其危害严重的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disease),严重地影响着人们生活质量[1]。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进行性退行性病变,临床上以进行性记忆丧失和后天获得知识丧失为特征,病程发展最终导致患者完全性丧失生活能力[2]。
1马斯洛需要层次概要
护理中,最常用的需要理论即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它的核心内容认为人类生存和发展及功能必须满足一些基本需要,并将其需要按重要性和发生先后顺序排成五个层次,可用“金字塔”形状加以描述(见图1)。
图1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示意图(略)
2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护理
以丁艳萍对老年痴呆患者的康复2例报告可以看出,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有明显自理能力不降[3],患者随着病情的严重有出现一系列行为异常,随之此类群体便会在生活上缺乏自我照顾的主动性,护理人员在此类护理中应做好一系列日常护理,使患者最基本的生理需要得到保障,但护理人员在患者病情允许情况下,培养其自理能力,避免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因对护理人员产生过度依赖性而完全丧失自我照顾的能力。
护理人员应根据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病情的轻重,而评估患者的健康清洁状况,对一些意识尚清楚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应督促其做好日常生活行为,对一些出现智力障碍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应照顾患者的饮食、休息、日常卫生习惯,对于一些长期卧床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必要时可以鼻饲,每日可用生理盐水漱口,以防污垢堆积在口腔内引起感染,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如有痰液应及时吸出,如果患者有大小便失禁,要为患者勤换衣与被单,经常更换及按摩其受压部位,以减轻褥疮的发生率。
保证患者的营养状况,应用一些清淡而富营养的低盐低脂饮食,对于一些吞咽困难的患者,进食时应有人监护指导,防止噎食。(1)在生理需要满足的基础上,最急迫的是第二层需要―安全的需要。对于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而讲安全尤为重要,因为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易出现一些人格改变,变得情绪不稳定,易激惹。这些改变都有可能伤害到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自身或他人,护理人员应在照顾患者时,尽量消除一些不必要的安全隐患问题。(2)病室环境布置简单整齐,避免堆放过多杂物,防止绊倒,地面要用防滑地板,给患者穿上防滑拖鞋,适当调整床的高度,如有条件可以安上床栏,厕所装上扶手,刀、剪等锐利物品及药品清洁剂等要及时藏好,电源开关要覆盖好。患者外出走动要有人陪伴,并在患者身上携带联系卡,写上姓名、住址、电话及病情、便于走失后认领方便[4]。
在生理安全需要满足后,同时也要给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心理上的安全感陆蓉等学者分析中指出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存在显著焦虑情绪[5],此类情绪恶病,会使患者产生疑问,恐惧来源,把握患者心理压力后,便可以用一些患者感兴趣的事物来分散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注意力,从而阻止患者胡思乱想,也就减轻患者心理压力。
AD患者也有爱的需要,因为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易出现抑郁的心情,认为自己不被他人所容纳,他们对爱的需求比常人体现地更明显,护理人员们给予患者更多的爱护与关心,对患者讲话时应面带笑容,态度和蔼,当一些患者出现藏污纳垢等行为时,切忌严厉指责,应耐心教导,并简单说明原因。平时,护理人员要密切观察患者的情绪变化,如有异常,应予以严密监视,避免患者出现一些自杀等过激的行为的出现,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让患者与外周的事物与人多接触,同时,要教导患者学会关爱他人,以淡化患者对外周的事物与人多接触。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可能因偏瘫或失语而产生消极情绪,可因生活不能自理而导致自卑心理,护理人员应关心患者,并请家属配合,给予患者精神的支持,鼓励患者克服困难,并给予一些赞美之词,使患者重树生理和心理上的自信。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要实现自我实现的需要,以融入社会生活,那么一些康复训练就显得尤其重要,以下介绍几种康复训练。(1)作业疗法:根据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功能障碍,选择一些患者感兴趣能帮助其恢复功能和技能的作业,让患者按指定要求进行训练,如拼板、书法、绘画等,使患者集中精神,增强注意力、记忆力,增加患者体力及耐心,增加其愉,重建生活信心。(2)记忆训练:帮助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记忆周围环境,最近活动,新近发生的国内外大事和时间,可利用视听等设备辅助记忆,思维训练,训练患者排列分类、分析、判断、推理及计算能力,训练患者语言表达及语言理解能力,从简单到复杂进行训练,充分利用患者残存脑力。(3)运动疗法:让患者进行各种改善运动功能训练,可辅助一些器械,防止肌肉痉挛,关节强直。
【参考文献】
1王德生,张守信.老年性痴呆病.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5.
2盛树力.老年性痴呆:从分子生物学到临床诊治.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8,10.
3丁艳萍,满力.老年痴呆患者的康复2例报告.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3,18(7):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