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分子材料的就业方向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课程的理论『生与实践性较强,通过本专业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高分子材料相关专业知识,为高分子材料结构、性能及应用的进一步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现代社会产业I央速发展,高分子材料在科技信息、航天空城、生物化学等领域内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更好的提高专业教学质量,满足社会的应用型人才需求,探讨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是非常必要的。
1高分子材料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与探索
在现代教育环境下,为了明确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课程发展方向,提高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课程教学质量,应结合专业教学需求出发,从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人手,做好教学内容的整合与优化,在高分子材料专业课程原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加以改革和探索,以丰富高分子材料专业课程内容,更好的满足专业学生的多元化需求,提高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课程教学成效。高分子材料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与探索应注意以下几方面内容:
1.1精简知识体系,凸显教学重点内容
在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改革与探索的过程中,应就当前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课程整体情况进行全面分析,明确各基础理论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之间的内在联系,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并明确不同课程在高分子材料专业课程体系中所发挥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对高分子材料专业课程资源加以优化整合,精简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课程知识体系,凸显教学重点内容,置换重复教学内容,在保证高分子材料专业课程教学的实用性的同时,提高高分子材料专业课程教学效率,预留出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便于教师就专业课程中的难点进行有针对陛的讲解,从而切实提高高分子材料专业课程教学质量。
1.2把握前沿优化专业课程知识结构
现代社会飞速发展,尤其是在科学技术的支持下,材料行业相关信息及资源的更新速度也较快,因此在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的过程中,要把握高分子材料专业与工程前沿,及时优化专业课程知识结构,更新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知识体系,促进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知识结构的纵深化发展,丰富专业课程教学素材,将高分子材料最新行业状态及研究成果展现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探索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知识的积极性,拓宽学生视野,从而切实提高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课程教学有效性。
2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课程教学方式的改革与探索
2.1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课程的理论『生较强,应用范围广,为营造和谐、轻松且生动的教学氛围,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将生活中与高分子材料相关的产品引入课堂教学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欲望,推进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课程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比如在讲解聚苯乙烯材料时,教师可先让学生想一想,并说一说生活中聚苯乙烯有哪些用途,比如泡沫,包装盒等。通过生活化问题的创设,促使学生纷纷展开思考,在生活化情境下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对高分子材料的理解更为深入,对高分子材料的探索欲望也更加浓厚。在成功吸引学生注意力后,教师可引出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就聚苯乙烯的内部结构、特点及不足等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挖掘该材料的深层次思考。可以说,生活化教学睛境的创设,有助于增强学生的l青感体验,促使其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到专业课程学习中,对于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2.2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现代社会发展新时期,科学技术不断进步,为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课程教学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在丰富专业课程信息的同时,改善了教学效率。针对传统教学方式下文字量较大的l青况,在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应基于多媒体教学技术出发,将图片、动画、视频等资源应用于专业课程教学中,丰富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方法,创设轻松、和谐且充分趣味性的教学氛围,将抽象知识形象化展现出来,增强学生的视听感受,有侧重点的开展专业课程教学,从而促进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
比如在高分子材料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对聚酰胺树脂进行讲解时,教师可向学生简单介绍尼龙名字的由来,合成纤维材料是由英国和美国科学家团队研制出来的,为纪念这一研究成果,以两国首都城市英文首字母来名为,即NewYork和London,Nylon由此得名。通过这一故事的讲解,学生对高分子材料课程的兴趣被激发,参与高分子材料课程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也明显提升。
2.3实现院校专业与企业联合培养
在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的过程中,院校专业与企业联合培养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方式之一,便于学生将高分子材料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在探究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学生专业知识,强化其实践应用能力,为学生走向工作岗位更好的发挥个人价值打下良好的基础。在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要全面把握社会发展形势及行业竞争状态,了解企业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引导学生关注自我就业方向,并通过实地参观来增强学生对高分子材料实际生产的体验,提高学生表达交际能力与实践应用能力。
关键词: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应用型转变;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09024202
1 引言
2015年10月21日,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发[2015] 7号),至此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成为国家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一项重要部署[1]。鉴于高校转型发展的新形势,辽宁省于2015年确定首批10所高校116个专业开展应用型转型试点工作,辽宁石油化工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为其中试点之一,作为以“工科为主、石油化工为特色”的辽宁省属综合性重点大学以及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率先迈出了应用型本科转型改革的步伐,积极响应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方针,明确了该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针对应用型转变下,如何加快应用技术人才培养,以提升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开展了一系列的改革与探索。
2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
应用型本科教育本着立足地方、面向全国、依托行业、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原则,以行业需求为人才培养目标[2]。与研究型大学以及高职高专的定位不同,该校立足于打造高水平应用型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人才定位为 “创新应用”型人才,即培养的学生不仅能胜任操作生产设备等一线生产工作,而且还具备较高的创新知识能力。为达到此目标,在大学四年的培养教育过程中,学习理论知识、培养实践动手能力以及实践科技创新方面要三管齐下,使学生具备完整的理论知识体系,运用学科专业知识应用于实际的能力以及创新的逻辑思维。其就业领域主要面向国内外大中型科技生产企业的一线生产、检测及产品研发岗位,经过一定时间的锤炼并最终走上各企业的中高层核心岗位,并成为企业骨干力量。
3 “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针对以上定位,在课程体系,实践环节以及本科生科技创新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的探索与改革。
3.1 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改革
由于高分子材料种类繁多、来源丰富,而且各高校开设此专业的背景以及所依托的优势学科也不尽相同,所以其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侧重点均有所不同[3~6]。专业核心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我校依据自身优势,设置的专业核心课程有《有机化学》、《物理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聚合物流变学》、《高分子材料研究方法》、《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原理》、《聚合物共混改性》、《高聚物合成工艺学》。通过对这些课程的学习,学生具有拓展自己知识和创业的能力,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基础理论和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的专业知识。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高校教师要避免填鸭式教学,大力推广启发式、案例式和研讨式教学,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在分析、讨论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应用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并且能够识别、表达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与改性相关的工程问题,最终利用科学基本原理进行合理分析。对于一些专业核心课程,我们还进行了慕课的建设以及推广校际课程学习,全面利用课上和课下时间,结合网络,调动学生全过程学习的积极性。
3.2 实践环节改革
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关键环节,我们主要开展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工程训练、生产实习、计算机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课程设计、高分子材料创新实验、毕业设计(论文)等,共计36学分。①计算机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和课程设计模块,运用理论知识进行综合性训练;②通过工程训练与生产实习进入高分子材料相关企业检测、生产岗位,熟练生产设备与职业技能、感受企业文化生活;③在高分子材料创新实验,毕业论文环节进入学术课题组,以中高级职称教师作为指导教师,参与国家级,省级以及企业工艺改进、产品研发等项目,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④积极开展校企联合,邀请相关高分子材料优秀企业的工程师来校分享企业生活,开展技术专题报告。经过多层次、多维度的能力培养及实践教学环节,学生能逐步将专业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最终转变成牢固的职业技能,并可以进一步提升。
3.3 科技创新教育开展
“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具备创新能力,具有开拓精神,因此,我们开放实验平台,以大学生挑战杯、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工业设计大赛、以及各个教师的国家省级科研项目等为依托,鼓励学生参与,在导师的指引下,完成项目应用专业知识,并获得各种荣誉或专利等,经过此过程的培训,学生的创新能力会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4 结语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创新应用”型人才具有应用和创新能力的双重保障,在职业发展上有更大的空间,既符合用人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又符合学生成长的长远规划。以学生为本,是高校的发展之基,也是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应用型转变应以促进学生能力的培养和行业对人才需求之间形成良性循环为主旨,而我国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仍需在探索中不断前行。
参考文献:
[1]张 威.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6(8):26~27.
[2]李宏胜,陈 桂.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的思考[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21):108~110.
[3]张宝莲,魏冬青,杨学稳,等.材料化学专业定位及课程体系的思考[J].高等建筑教育,2007,16(4):93~95.
[4]文 胜,龚春丽,郑根稳,等.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建设[J].孝感学院学报,2010,30(3):109~112.
[5]董秋静,罗春华,韩 燕,等.教学型高校材料化学专业定位及课程体系思考[J].广东化工,2009,37(9):228~230.
【关键词】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生产实习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6-0060-02
一 生产实习在高分子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大学生生产实习是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大学生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生产实习一般会安排在大四的上学期,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完成了高分子专业绝大多数课程的学习,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及实验能力,但对实际生产情况还比较陌生。生产实习是联系学校和工厂的一个纽带,通过生产实习,将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与生产实际结合起来,更确切地说是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来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这种理论向实践的转化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理解,而且还可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学生体验到学以致用的感觉。
与此同时,生产实习还可以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在进入工厂之前,学生对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感知仅仅停留在课本上,即便是在专业实验中接触到了一些设备,但也仅限于实验范畴,从各方面来讲与实际生产还有很大的距离,再加上学生实验多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因此,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在实验中无法得到体现与提升。生产实习恰恰是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得以诱发、展现和培养的媒介,实际生产中会遇到很多校园里无法模拟的工程情况,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学习,不仅可以使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得到锻炼与发展,而且还可以从这一过程中真正了解高分子材料与工程这个专业,清楚自己就业或升学的方向。
二 高分子专业生产实习的现状及原因
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近年来,高分子专业的生产实习并未起到预期的良性效果,反而暴露出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联系生产实习企业困难、实习过程走马观花、学生对生产实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生产实习的质量,阻碍了学生专业知识与工程实践能力的发展。经过多方面的调查分析,造成目前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大多数企业不愿接待生产实习
学生进企业实习,不会给企业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反而会带来企业管理和生产上的不便。学校周边的相关企业并不多,所以,一般情况下学生进入企业进行生产实习的形式都是以集中进入为主,也就是带队教师会提前与相关企业联系,然后在确定的某一个或某一段时间带领学生集中进入企业实习。由于学生人数众多,且对实际生产基本没有什么概念和经验,企业考虑到生产安全及学生的人身安全,一般会派专人陪同参观一些不太重要的生产线,对要进入的车间会进行一些安全隐患排除,甚至会暂时停产。从企业角度出发,接待生产实习往往会给企业的管理和效益带来负面影响。从学生角度考虑,这样的生产实习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学生所看到的并不是真实的生产情况。
2.学生数目激增导致实习资源短缺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作为一个新兴专业,发展迅速,涉及领域广泛,毕业生社会需求量大,因此,近年来高分子专业的招生人数翻倍增长。激增的学生人数使有限的实习资源日趋紧张,由此导致长期的顶岗实习机会逐渐减少,绝大多数学校只能选择集中实习。集中实习虽然解决了“量”,但却影响到了“质”,对于企业而言,大批量学生在同一时间段进入同一企业实习,给企业带来了严重的安全隐患,因此企业越来越不愿意接待生产实习,对于学生而言,人数众多会导致企业在实习过程中多以集中讲解为主,简单参观为辅,学生基本无法得到参与实际生产的机会,长此以往,生产实习将成为一种任务、一种形式,而无法再起到应有的桥梁作用。
3.学生的理论知识与企业的生产实践无法有效对接
学生在学校所学的高分子专业知识是按照课程体系铺设的,逻辑性与理论性较强,其实际工程应用需要进行转化,而高校教师大部分是从校门进校门,缺乏实际生产的经验,再加上现代化的生产日新月异,因此,教师在讲课时很难将举出大量恰当的实例实现高分子专业理论知识向工程实际的转化。与此同时,企业由于有自己的产品方向,所涉及的专业知识与技术有自身的特点,与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有一定的距离,虽然在学生进行生产实习的初期,企业一般会安排集中宣讲,但由于用时较短,很难达到良好的效果。因此,学生在进入企业进行生产实习时,会出现双方专业知识与技术不匹配的尴尬境况,这种错位的存在,导致学生不知道该如何学,企业也不知道该从哪里开始讲,由此导致生产实习的作用和效果大幅缩水。
三 走出高分子专业生产实习困境的具体策略
影响高分子专业生产实习效果的因素有很多,其目前的困境也是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总体来看,影响因素可分为外因和内因两种,解决外部因素,如实习企业问题、生源激增问题等,并不在我们的能力范围之内,因此我们需要做的是通过调整内部影响因素来弱化外因的不利方面,以期使高分子的生产实习达到预期的良性效果,真正起到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作用。为此,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1.课程方面
课程方面的改革主要包括课程结构的改革与课程内容的改革两个部分。
第一,课程结构是课程目标转化为教育成果的纽带,是课程实施活动顺利开展的依据,合理的课程结构应同时具备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三个基本特征。现行的课程结构中,必修课的比例偏重,共性的东西偏多,学生的兴趣发展与个性得不到满足与体现,这样的课程结构极大的限制了学生创新意识的生成与发展。因此,我们应对课程结构进行适当的调整,在合理的范围内增加选修课所占的比例,拓宽学生的选择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在此基础上,可针对生产实习所需要学生具备的知识与技能,专门设置一定数目的选修课,让学生在进入企业进行实习之前就对相关企业的运行情况有所了解,有利于实现学生与实习企业的有效对接。
第二,课程内容方面应该尽可能做到丰富化、实用化。除必修课中一些基本的原理外,其他课程内容的选择,尤其是选修课内容的选择应尽量贴近实际生产,保证学生在修完相关课程之后可以学以致用,而不是觉得理论与实际相差甚远。如此一来,学生在进入企业之前就对相关知识有一定的储备,对企业的运营情况有一定的了解,有利于学生迅速适应实习的角色。
2.教学方面
从教育的根本属性上说,教学是一种经验的传递过程,但这种传递绝不是灌输,也不像讲授那么单纯,它必须充满积极、能动、丰富的学习活动。而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制约了学生能动性的发挥,制约了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以至于绝大多数学生在进入企业后面对实际生产问题时显得不知所措。高分子教学中,教师应把课堂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依据不同教学内容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学习中经历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而不仅仅是在课堂上被动的接受教师的灌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促使学生养成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为生产实习中解决实际问题奠定基础。
3.教师方面
高校教师大多是从校门进入校门,缺乏生产实践的经验,本身就对生产的实际情况了解不多。由此导致教学中教师更擅长和关注的是高分子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基本原理,而对这些知识与实际生产的联系,如何将这些理论知识应用于生产实践却往往很少提及,即便是举一些实际应用的示例,也大多与生产实际有一定的偏差。其实这是造成学生的知识储备与企业的知识要求不相匹配的最主要原因。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方法就是让高分子专业的教师与相关企业的一线工程师进行一定程度的角色互换。在合适的时间内,一方面聘请相关企业的工程师为高分子专业的学生主讲一部分课程,课程内容主要涉及与生产实践相关的部分,让学生清楚所学知识的应用途径和应用方式;另一方面鼓励一线教师定期下厂实习,弥补其缺乏生产实践经验的缺憾,促使教师在教学中将高分子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生产进行更好地融合。这样的授课方式可以有效解决学生现状与企业需求之间的断层问题。
4.实践方面
实践方面主要包括实验部分和校内实习部分。
第一,现行的学生实验多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结论较为清楚,过程过于简单,这样的实验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方面尚有一定的作用,但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却几乎没什么帮助。实际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多种多样,很多问题都是不可预期的,其解决方式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为使学生在生产实习中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验内容和实验方式都需要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整。主要的改革方向就是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使实验结论是未知的、实验方法是多样的、实验过程是独立的,以此促进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从实验室中的实验直接走向工厂的生产实际跨度比较大,学生很难适应角色转换,其相关知识与技术也很难衔接到位,为了使学生更快地适应生产实习,需要在实验室与工厂之间构架一个桥梁,帮助学生进行角色与技能的过度,这个桥梁就是校内实习基地。校内实习中最容易推广的就是仿真实习,仿真实习技术是以仿真机为工具,用实时运行的动态数学模型代替真实工厂的实际操作来进行教学实习的一门新技术。学生可以在与实际生产十分接近的虚拟装置中进行操作,可自行对工艺参数进行全面控制和调节,探索最佳的操作条件,可通过处理操作不当而引发的各种事故来充分体验实际工业过程的复杂性。仿真实习只需较少的人力、物力,比较容易建立,但却可以给学生提供甚至比实际生产实习更为广阔的发挥空间,因此校内仿真实习不仅是连接实验室与工厂的一座桥梁,而且是生产实习的有效补充。
参考文献
[1]李继新、赵新宇、李素君.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生产实习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9)
[2]胡燕海、叶飞帆、林庆兰.大学工科实践性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现代化,2001(1):46~48
[3]雷彩红.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生产实习模式探索[J].高教论坛,2010(11):55~57
[4]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6~24
关键词:生产性实训基地;内涵;高分子材料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202-02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任务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实行的是“双证制”,即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高职教育最显著的特征。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学生掌握技能的主要场所,也是教师提高动手能力、积累实践经验的主要平台。本文结合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化学工程系高分子材料应用技术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分别从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内涵、特点和建设过程及建设、运行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这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内涵
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专业教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贯穿于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专业实训基地是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实现从“学生”到“职业人”角色转变的重要基础与保证,是现阶段我国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与增强就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那么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内涵是什么?笔者认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在校内建设的具有一定生产功能的实训基地。按照工厂化、车间式进行布局,参照企业员工管理、成本控制、质量监控、绩效考核等管理模式建设,实训过程与岗位工作任务一致,可以让学生体验真实的生产环境、完成真实的工作任务、感受真实的企业文化,从而实现教、学、做的高度统一,把学校的日常实训融入企业产业链,使教学与生产、学生与企业“近距离”接触。这就是生产性实训的内涵。
二、我院高分子材料应用技术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主要特点和建设过程
1.以校企合作为基础,创新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模式。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以校企合作机制为基础,以“共同建设、共同管理、实现双赢”为原则,充分调动行业、企业参与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积极性。如我院在进行高分子材料生产技术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时,主要按以下几个步骤实施:①教学团队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和该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群中对学生的能力要求,并根据专业改革、课程改革的需要,经调研形成初步设计方案,系部初审,学院统筹安排;②公开招标,确定合作企业;③教学团队与合作企业共同进行实训装置方案的设计,按照“工学结合”的要求,使装置既贴近企业生产实际并与真实的工艺流程相符,又能满足学生培训的需要,进行多轮修改后形成最终建设方案;④教师、学生全程参与设备的选型、制作、安装、调试等,校企共同编写实训指导书。
2.充分使用设备促进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功能提升。设备的充分使用可使生产性实训基地整体功能得以提升,是充分发挥资源效率的重要举措。我院高分子材料应用技术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的主要设备有挤出造粒机、挤出吹膜制袋机、注塑机,它们的功能是在挤出造粒机上将回收的塑料制品进行破碎造粒,然后在挤出吹膜制袋机上吹膜制成垃圾袋供学院的后勤部门使用,另外在注塑机上通过注射成型制备衣架和漱口杯供我院广大师生使用。由此可见该实训基地的功能不仅是供学生实训实验,其功能也得到了提升。通过塑料的回收利用达到了废物利用的目的,对环境保护具有一定的意义。通过给学院后勤部门提供垃圾袋,达到了节约学院运行成本的目的;通过制备衣架和漱口杯给广大师生使用,扩大了该专业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该专业的学生通过产品的制造,对该专业的基本操作技能有了进一步认识,并对专业的发展方向有了更强的信心。
3.科学管理促进生产性实训基地功能不断完善。设备建设只是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基础,科学的管理和运行是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继续,也是实现其服务功能的载体,只有建立科学的管理运行机制才能促进生产性实训基地功能不断完善。我院高分子材料应用技术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主要是校企共同管理,学校为主,企业为辅。在行业、企业和学校共同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系部主导,实施专业教研室与实训基地一体化的管理机制。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组成团队,邀请共建的企业专家共同商讨实训的具体内容,以及怎样指导实训,是否满足人才培养方案中对职业能力的需求,为何这样组织实训,有无更有效的途径、方法来替代等等,从而形成一个全面的、科学的、有效的实训方案。与此同时,指导教师带领学生负责实训基地的技术服务与功能开发。在生产产品的同时,还能为社会进行技术服务和培训。如本实训基地可以进行“塑料注塑工”中、高级工职业资格证书的鉴定工作,并能为扬州市周边地区的企事业单位进行职工培训和技术服务等。通过科学的管理模式,我们还将开发出实训基地新的功能,使其功能不断完善。
4.依托工学结合项目提升专业团队素质,为生产性实训基地功能发挥创造条件。通过校企合作项目的实施,基地可作为教师开展“产学研”活动的平台,与企业定期进行交流,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新手段,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高其业务水平。这样能极大地提高教师的专业技术和实践教学水平,有利于培养一批具有较强的教科研能力和丰富的专业实践能力的“双师型”素质的教师队伍。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参与产品生产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基地的功能,按照企业的规范和要求,组织学生进行产品的生产,使得学生在校期间就了解了企业的规范化管理的具体内容,初步接触到了“企业文化”,为将来的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运行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在建设、运行中也有几方面的问题值得注意。首先,我们要正确处理常规教学与生产性实训教学的关系。目前我系将高分子材料应用技术专业生产性实训教学环节贯穿于整个大学学习活动中,与传统的教学课程一起实施,容易使学生在时间或精力安排上产生一定的矛盾冲突。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系部与企业协商、协调安排生产性实训教学任务,同时帮助学生做好学习和实习的工作,达到学习实习两不误,效果良好。其次,应充分开发和发挥生产性基地的功能,建设区域共享型的实训中心,例如,在学院、企业和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与协调下,努力把该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成为扬州市或苏中地区高职教师培训基地、扬州市人才培养培训中心和技能鉴定中心,使得生产性基地向多功能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文件.
[2]王武林.高职校内生产型实训基地建设模式的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08,(10):123-124.
[关键词]高分子专业 教学法 研究性教学 开放式教学
一、研究性开放式教学法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近年来,大部分开有高分子专业的高校都进行了高分子材料课程教改的研究,但涉及到该专业中低年级学生专业能力培养以及教学和生产脱节问题的研究却鲜有报道;针对这一情况,同时考虑到高分子专业学科涉及面很广而大多数学生尤其是中低年级学生专业知识面比较窄、部分学生对专业了解比较少、兴趣未必都很浓厚的现实,为了使学生在知识广度、深度上有所突破并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我们在学习研究国内外大学的教学经验基础上对研究性开放式教学法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结合课程内容、带着与课程相关的企业生产实践中的实际问题去广泛查找文献、进行综述并在此基础上结合课堂基本理论和文献资料来开拓性思考和创新。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和研究性思维;有利于使学生学会和熟悉专业文献资料的查找及毕业论文综述的写法;有利于让学生提前熟悉将来进入企业后生产工作的流程从而顺利就业;有利于锻炼学生的综述表达能力和研究能力;有利于能够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教学改革的进行,因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性开放式教学法的基本思路和特色内容
研究性开放式教学法的基本思路是在专业课程教学的同时指导学生结合课程理论对企业生产中的现实专业问题进行研究,在此过程中先指导学生自行查找阅读大量与本课程和与需解决的问题密切相关的科技论文、专利等文献,然后再进行文献综述并提出自己解决该问题的思路,所写综述经过老师的评阅和指导交流后再让学生走上讲台进行介绍和推广,对其中部分具有可行性且与校外企业生产实践相关的项目由老师连线企业展开进一步的实验与工程研究。本教学法的特色在于变传统的单纯“填鸭式”理论教学为“教学-文献查找—文献综述—师生互动-汇报交流-生产实践”的多环节、多方式、互动性、研究性、开放式教学。
高分子实验教学的改革和重新设计也是高分子专业研究性开放式教学法探索改革的重要领域,针对这一模块我们主要探索了以下三方面的特色内容:
1.改“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增加学生自主性:传统的实验课程基本上都是验证型的,学生只需要按实验教材(讲义)照方抓药依样画葫芦做一遍就行,这使实验课成了一个简单的复制过程,学生也因为不用动脑筋而容易疲劳和敷衍了事。而研究性开放式教学法在实验教学中强调探索型实验,要求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再指导学生去设计、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准备实验原料器材,教师指导完成实验,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思维能力,效果要好得多。
2.大力开发能联系生活实际和工业生产实际的应用型实用实验项目,使学生亲身感受到高分子科学实验的实用价值从而强烈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和创造动机。如将以前的“醋酸乙烯酯乳液聚合”实验改为“环保型纸张粘接剂的制备”;将有机玻璃制备实验中单纯的以玻璃试管为模型做玻璃棒改为指导和鼓励学生做各种形状的有纪念意义的有机玻璃工艺品并嵌入自己的照片等;同时提倡“让每一台实验设备都成为一座现实的小型加工厂”,每一项高分子工程实验如挤出水管,注塑瓶盖,压制密封圈、手糊玻璃钢贮槽、静电喷涂对钢铁制品进行彩喷防腐等都是一种实用的高分子制品的生产。
3.加大实验室对学生的开放力度,让一些能结合本课程学习自行提出科研创新项目的优秀学生在课外尤其是寒暑假也能在主讲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实验研究并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研究性开放式教学法的实践和实效
通过对2004级和2005级两个年级高分子专业的教学实践来看,研究性开放式教学法已经收到了较好的效果。2004级高分子专业学生在教学互动中高质量地完成高分子化学类文献综述90多篇,高分子物理类文献综述90多篇;2005级高分子专业学生完成高分子化学类文献综述90多篇,高分子物理类文献综述70多篇。这种研究性开放式教学法除了提高学生专业文献检索和信息情报综述处理能力、扩大学生的专业视野外还积极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专业兴趣和创新能力,比如说在2006年、2007年的课外科技创新大赛中本专业学生曾连续获得学校和衡阳赛区的一、二、三等奖,2008年在研究性开放式教学法的影响和培养下,本专业06级仅一个班(45人)就申报了科技创新课题十余项并全部获得立项甚至资助。
这种研究性开放式教学法在培养了学生的专业兴趣和能力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的深造、就业并给校外企业带来了一定的收益!在当前应届毕业生就业普遍不容乐观的情况下,做为一个地方师范院校的非师范专业,该专业04年入学的第一届毕业生却异军突起就业率(含上研)高达100%,其中被更高档次高校录取上研的也超过20%;该专业学生付立夏在接受体验这种研究性开放式教学的过程中通过文献检索和文献综述,结合江西一个企业利用废对苯酸二甲酸回收精对苯二甲酸的课题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给企业提出了较好的建议,并解决了一些生产实际问题,为企业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受到了企业的好评,并在还未毕业的情况下即被华硕化工提前录用准备派往河南平顶山独立主持一企业的改造与设计工作。
研究性开放式教学在培养了学生、服务了企业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学习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近几年来,高分子教研室团队的授课多次受到学生们的好评,同时发表研究论文多篇并申请和获批多项国家专利,获得省市级科技进步奖多次,设计改造了季戊四醇、小氮肥废气生产甲酸的企业多家并已使之成功获得逾千万的利润和效益。
参考文献
[1]殷勤俭.高分子科学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高分子通报,2007,(7):65-68.
[2]徐道荣,陈翌庆,程和法.关于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5,(6):18-21.
关键词 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课程群;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高等职业院校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3)17-0013-03
近年来,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推动下,专业群成为高职教育专业建设与发展的常用名称[1]。构建由群内各专业组成的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是推进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首要任务。
一、专业群概念及内涵
在高职教育蓬勃发展的同时,仍有不少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契合度不高,人才培养质量难以提高。这种矛盾的日益凸显,使得高职教育专业群概念应运而生。专业群是由一个或多个办学实力强、就业率高的重点建设专业作为核心专业,若干个工程对象相同、技术领域相近或专业学科基础相近的相关专业组成的一个集合[2]。专业群中的相关专业由同一大类中的相近专业或按行业相关性跨类组合,每个专业群原则上涵盖3~5个专业。主要包括人才培养体制、课程体系、实训体系、信息化教学资源、双师团队、专业群体制和运行机制六个方面的建设内容。
二、塑料产品制造专业群人才培养定位
“长三角”地区塑料加工行业发达,塑料产品制造企业众多。如“十一五”期间,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以高分子材料应用技术省级特色专业为龙头,组建涵盖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产品造型设计和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专业的塑料产品制造专业群,主要面向“长三角”地区塑料产品制造领域,培养塑料助剂与树脂生产、塑料材料与加工工艺实施、塑料产品设计和塑料产品成型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双证书”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标志[3]。为体现“双证书”教育,在毕业资格条件中,除学生应获取群内各专业规定的学分外,还对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作了明确规定,比如:高分子材料应用技术专业必取塑料配制工,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专业必取化学检验工,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专业必取塑料注塑工,产品造型设计专业必取3Dmax中级职业资格证书,并把塑料注塑工(五级)作为群内四个专业的选取证书。
三、基于塑料产品制造专业群的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
(一)依据塑料助剂生产岗位群任职要求确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在塑料产品制造过程中,材料和工艺的选择是生产合格塑料产品的关键,材料包括塑料助剂与树脂。基于此,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专业紧紧围绕塑料助剂生产岗位群的任职要求,通过专业群建设指导委员会论证,重新确立该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面向塑料产品制造领域塑料助剂的生产,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与该领域相适应的文化知识与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掌握塑料助剂的合成与应用、分析检验、塑化产品生产方面的知识,并能进行相关仪器设备操作与维护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按照塑料产品制造专业群课程体系框架要求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1.面向塑料助剂生产岗位群的专业课程体系架构
课程体系是专业群内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它由保证专业群基本规格和全面发展的共性要求的“专业群平台课程”、实现群内各专业人才分流培养的“专业群分立课程”和适应人才个性发展与提升的“专业群互选课程”组成。根据专业群课程体系框架要求,并经专业群建设指导委员会论证,重新构建面向塑料助剂生产核心岗位群工作内容的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专业课程体系。重构后的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2.以课程群构建为主体现课程体系的“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
在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中,为体现塑料产品制造专业群课程体系底“层共享、中层分立和高层互选”要求,将专业群平台课程组成“工程基础课程群”,满足专业群内各专业共享共用。通过工程基础课程群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必要的高分子材料化学、机电控制、机械制图与机械构造、塑料产品设计和塑料制品成型加工的基本知识,为后续专业群分立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塑料助剂生产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是塑料助剂的合成与检验,只有生产出合格的塑料助剂才能更好地用于下游塑料产品的成型加工。因此,将体现专业群分立课程特征的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专业方向课程组成“塑料助剂合成课程群”,通过该课程群的学习,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塑料助剂合成与检验能力。为体现专业群课程体系的高层互选,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和继续学习的需要,对应于专业群内4个专业,设置4个不同的专业群互选“模块”,每个“模块”由3门课程组成。一是化工技术类模块,包括现代仪器分析技术、化工DCS技术、实验室组织与管理。二是材料应用类模块,包括电线电缆成型、塑料包装材料与工艺、橡胶加工基础。三是材料加工类模块,包括塑料配色、高分子材料改性、塑料再生与利用。四是产品设计类模块,包括快速成型、模流分析和UG。学生可根据实际情况任选一个模块进行学习。
(三)探索实施“1.5+0.5+0.5+0.5”工学结合教学模式
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专业探索实施“1.5+0.5+0.5+0.5”工学结合教学模式。“1.5”表示学生利用一年半时间在校学习公共课程和专业群平台课程,掌握面向塑料产品制造领域的基本操作技能;第一个“0.5”表示学生利用半年时间在企业进行首次顶岗实习,吸收企业岗位技能方法,并体验企业文化;第二个“0.5”表示学生返回学校继续学习半年时间,进行以塑料助剂合成与检验为主的专业特定技能强化,并取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第三个“0.5”代表学生到企业再次顶岗实习半年时间,提升综合职业能力,实现从“学校人”到“职业人”的角色转变。
(四)构建多元化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学生的学业评价方式由学校自主评价向学校、社会、企业相结合的考评转变[4]。注重多种能力评价、多元评价方法、多元评价主体,注重过程性评价;尽可能地采用多种评价手段,如技能测试、模拟测试、实物制作、专题报告、直接观察、考察原有学习证据等。课程学习成绩根据学习态度及平时表现、作业、测验、理论考核、实践考核等情况综合评定,如《塑料助剂检验技术》课程考核由过程性知识与能力考核(占40%)、阶段性考核(占40%)和结果性考核(占20%)组成,最后进行综合评定;结果性考核采用课程论文、实际操作、开卷考试、答辩、模拟实训成果等多种形式。对于顶岗实习考核,引入企业对学生能力的评价机制,学习效果评价由企业评价(占40%)、指导教师评价(占20%)和顶岗实习手册完成质量(占40%)三部分组成,实现学校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的有机统一。
参考文献:
[1]沈建根,石伟平.高职教育专业群建设:概念、内涵与机制[J].中国高教研究,2011(11):78-80.
[2]袁洪志.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7(4):52-54.
[3]郝秀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系列问题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8(23):51-52.
[4]潘安霞.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课程建设[J].职教论坛,2012(11):52-53.
Construction of Professional Talent Cultivation Program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Based on Specialty Group
TENG Ye-fang
(Changzho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of Light Industry, Changzhou Jiangsu 213164, China)
【关键词】汽车;新能源产业;工程教育;驻保高校;工程师;培养模式
美国工程院院长查尔斯・韦斯特指出,“拥有最好工程人才的国家占据着经济竞争和产业优势的核心地位。”[1]目前,我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工程教育,但高等工程教育体系大而不强,多而不精,毕业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薄弱,这不仅是高校工程教育的难题,也是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实力的重要问题。教育部于2010年6月23日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该计划旨在加速培养造就一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向工程教育强国转变。
作为文化古城的保定拥有华北电力大学、河北大学、河北农业大学等多所本科院校,这些高校均设有若干工科专业。那么,如何响应国家的号召,进行工程教育改革是摆在驻保高校面前的重要课题。为此,本文随机调查了河北农业大学车辆工程专业、河北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华北电力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本科生培养情况,总结了目前驻保高校本科生工程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思考了驻保高校本科生工程教育改革的出路和措施,从而为构建新的工程师培养模式提出了建议。
一、驻保高校本科生工程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目标定位不合理,特色不鲜明
培养目标决定着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的规格,决定着教育内容的选择和设置,因此,如果培养目标定位不合理,缺乏特色,就不能彰显高校自身特有的优势和地位。本文调查了驻保高校三个专业的培养目标,如表1。
从三个专业的培养目标来看,“大而全”是这些培养目标的特点。所培养的人才几乎是全能型人才,既能从事科学研究和工程设计又能从事技术开发、生产制造及经营管理。然而,这“大而全”的特点恰恰是驻保高校工程教育培养目标的缺点,即培养目标定位不合理,特色不鲜明。结果,驻保高校培养出的人才缺乏自身的特长和优势。因此,合理定位驻保高校工程教育的培养目标成为工程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务。
表1
专业 培养目标
河北农业大学车辆工程专业 培养学生具有扎实而全面的车辆工程科学和技术基础知识与基本应用能力以及运用现代化工具的能力,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本科毕业后能从事与车辆工程有关的科学试验研究、工程设计与制造、管理工作,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车辆工程高级技术人才。
河北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 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等方面知识,掌握高分子材料、高分子物理及聚合物加工流变学、加工工艺和成型设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在高分子材料的合成和加工成型、新型高分子材料研究和开发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艺和设备设计、生产及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人才。也可到科研、设计部门和高等院校工作或者继续攻读硕士学位。
华北电力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 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和一定的创新精神,能够从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领域相关的工程设计、生产制造、运行分析、信息处理、试验分析、研究开发、经济管理等方面工作的特色鲜明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二)课程设置和实施上重理论、轻实践
上述三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都是单独由学校来培养,学制4年,4年由学校独自管理,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在我国工程教育中有很大的代表性。从课程设置来看,三个专业的课程模块分类略有差异,但大致都可以归结为公共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三大模块,课程教学形式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种,而且都呈现出理论教学明显多于实践教学的特
表中的实践教学包括实验、专业实训、集中实践等课程。通过表格中的统计发现,河北农业大学车辆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时数是理论教学时数的1/3多一点儿,华北电力大学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时数不到理论教学时数的1/2。而且,实践教学的不足不仅仅表现在数量上,其实施质量上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缺陷。实验课教学,验证性实验偏多,研究性实验较少,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平时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环节,学生疲于应付,常常通过网络下载,照抄课本等方法,东拼西凑完成实习报告,而实习鉴定缺乏有效的监管和评价方法,只能根据教师的主观判断进行评价。
(三)师资力量薄弱
高素质的教师是地方院校工科专业为新型工业化培养高素质工业化人才的关键。然而,经调查发现,师资力量薄弱是阻碍上述专业培养高素质工业化人才的因素。驻保高校由于区位劣势等多方面原因,好的人才进不来,进来的人才留不住,导致师资队伍整体实力薄弱;其次,驻保高校教师往往从校园走向校园,虽然学历很高,但基本没有实际工程经验,加剧了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工程技术知识的传播,而忽略了实践能力的培养。
(四)考核方式单一
考核方式单一是所调查专业共同存在的问题。笔试是唯一的考核方式,而且只考理论知识,实验、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没有规范的对实践能力的考核,学生只写一个实验报告或者实习报告,由带实验、实习的教师根据主观判断给个成绩即可。所以,单一的考核方式显然不利于工程专业的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二、校企合作是驻保高校培养卓越工程人才的有效途径
所谓工程就是“制器”、“造物”的过程,因此,工程师培养要突出实践能力以及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而让工程专业的学生有到企业学习和实践的机会及经历无疑有助于其实践能力的增长。鉴于此,校企合作是培养卓越工程人才的有效途径已成为工程教育界的共识。
近些年,保定市的汽车、新能源产业发展势头迅猛,成为保定市的两大支柱产业。长城、河北长安等汽车企业以及英利、天威、惠腾、国电联合动力等新能源产业基地都是在国内甚至全球具有竞争优势的大企业集团。另一方面,保定市坐落着河北农业大学、河北大学、华北电力大学等多所本科院校,这些高校均设有若干工科专业,其中许多专业,如上文提到的三个专业都是与汽车、新能源产业紧密相关的专业。丰厚的高等工程教育资源和迅猛发展的两大支柱产业为校企合作提供了有力的资源和便利条件。
校企合作是指创立高校和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双方立足于培养卓越工程人才的总目标,实现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寻求就业出路等全方位、深层次、持续性的合作,最终提升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为企业和社会源源不断的输送卓越工程人才。过去,学校按照自己的标准培养人才,培养出的人才工程实践能力不足,企业对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不满意。而在高校和企业通过校企合作途径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下,本科学生有一年左右的时间在企业学习,学习企业的先进技术和先进企业文化,深入开展工程实践活动,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工程开发,因此,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职业精神在真枪实战的环境中得到了很好的历练和提高,企业也能得到集知识-能力-经验于一身的人才。
三、汽车、新能源产业对卓越工程人才的要求
本文调查了保定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以及英利集团有限公司、风帆股份有限公司、保定三伊方长电力电子有限公司、保定世纪星光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等汽车产业和新能源产由上述要求可见,企业需要的是集知识-能力-经验于一身的工程师,需要的是具备相当工程素养的可造之才,这些人才既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有很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相关的工作经验。
四、驻保高校基于校企合作的工程师培养模式的构建
汽车、新能源产业的良好发展态势,众多相关企业的异军突起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而高校培养的工程专业毕业生进入企业后,存在着岗位适应期偏长,理论知识偏多,工程能力不足的弊端。因此,驻保高校与保定各大企业密切联合,构建新的工程师培养模式,培养适应保定汽车、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需求的工程技术人才,是驻保高校工程教育的发展方向。
(一)培养目标的合理定位
驻保高校工程教育的培养目标就应由高校和企业共同制定。保定属于中小城市,与重点城市相比产业结构属于较低层次,高新技术产业偏少,所以驻保高校应当立足地方,满足本地的区位资源优势,推进区域实业的发展。驻保高校本科层次的工程教育,在培养目标定位上,应突出应用型,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为主,培养掌握基本知识,具备一定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能力、具有初步的设计能力,具备解决生产中实际工程问题能力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二)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工程型师资队伍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深化工程教育改革、培养卓越工程人才的关键所在。针对驻保高校工科师资力量薄弱,教师工程实践能力不足的弊端,本文认为驻保高校应采取以下措施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工程型师资队伍:
第一,以优厚的待遇吸引优秀的人才来校任教,招聘人才时向社会公开招聘,无论是学历还是实际经验都要严格要求,力争选聘既有理论水平又有实践能力的人才。
第二,提高在职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1)把没有工程能力或工程能力不强的教师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到长城、英利、天威等企业现场参观、实践或挂职锻炼,从而使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得到显著的提高;2)改革与完善工程教师职务聘任、考核制度。工程类学科专业力求优先聘任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教师晋升时要有一定年限的企业工作经历;3)搭建教师和企业工程人员组成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以项目合作的形式让教师的工程实际经验和综合素质不断提高。
第三,从企业大力引进工程能力与创新能力强、理论水平高的优秀工程师,建立一支兼职工程教师队伍,聘请他们到学校做专题讲座,请他们教授一些实践性课程,还可以请他们作导师指导学生在企业的实习,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三)关于课程体系设置
在人才培养模式上,通过调查驻保高校和长城等企业的意见,建议采纳“3+1”校企合作模式,即前3年时间在校内从事理论学习和实践环节训练,最后1年在企业和工程训练基地进行工程实践和毕业设计。要重新设置、整合和优化课程体系,在课程结构上可保持通识教育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三个课程模块。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上,要注意三点:其一,加强人文与社会科学课程。开设政治、历史、法律、美学、伦理、心理学或社会学的内容,培养未来工程师的人文情怀,只有关注和了解各种类别“人”的需求,才能更好的理解工程技术的需求。其二,与汽车、新能源企业协商,当学生在校时,预先开设一些与学校有合作关系的汽车、新能源企业相关的选修课程或者讲座,如企业文化等,由合作企业派工程师或者公司老板来讲授。这样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又能有意识、有目的的为企业培养储备人才。其三,落实和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工程教育的核心是实践能力的训练,善于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是工科学生的根本能力。[2]所以,驻保高校的工程教育既要增加实践教学的课时数(使其教学时数与理论教学时数相当,甚至超过理论教学时数),又要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要开展多种形式的实验教学。教师要切实组织管理好学生平时的实习和课程设计,可以与合作企业达成协议定期带领学生到企业去参观、实习。学生最后一年在企业进行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可在企业导师的指导下,将企业生产、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作为毕业设计的题目,从而使其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真正的锻炼和提高。
(四)完善考核评价体系
驻保高校应完善工程教育专业的考核评价体系,这主要表现为对实践评价体系的改进。首先,完善对实验课的考核:1)可以减少实验中每组成员的人数,不复杂的实验尽量让每位学生独立完成;2)在实验完成后需要实验指导教师检查,并当场对实践成绩做出评价和记录。 其次,对企业实习实行严格的考核制度,可由校外工程技术人员与校内专业教师组成考核小组,考核学生在企业实习的具体表现:1)让学生提交认识实习报告,考察其对企业文化、管理、工作流程的认识程度;2)让学生根据企业的具体要求进行工厂里真实项目的设计,考察其项目设计能力;3)让学生提交生产实习报告,考察其对实际生产中的现象和问题的分析能力与解决能力、管理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再次,完善对毕业设计的考核,充分考虑毕业设计选题的现实意义、应用价值、完成质量、答辩情况等给予评价。
总之,工程教育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和创新能力,直接影响到我国的国际竞争实力,因此,我国政府提倡改革工程教育,培养卓越工程人才的政策意义深远。驻保高校只有与当地企业合作,立足当地企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进行工程教育改革,才能培养出集知识-能力-经验于一身的工程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国铁.“卓越计划”背景下工程类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 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10):120.
[2]栗惠芳.我国工程教育改革的理性思考[J].中国报业,2011(6):108.
作者简介:
郝艳萍,1973,女,河北大学讲师,教育学博士,从事高等教育研究。
【关键词】塑料袋;优点;危害;治理
塑料袋的发明为人类生活带来了许多方便。然而废塑料制品进入自然环境后难以降解而带来长期的深层次环境问题;高温分解出毒害物质,毒害物质流入到食品当中会影响人体重要部位危害身体健康等问题,为了治理塑料袋的弊端,展开对废塑料的研究,同时全民要树立环保意识。
1.塑料袋的成分
塑料是一种高分子材料,以石油为原料可以制得的一系列大分子聚合物。例如,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稀、聚丙烯。我们经常使用的塑料袋就是由高分子材料吹塑而成,其在塑料袋中的含量一般在四成以上。因含量大,树脂的性质常常决定了塑料袋的性质。同时,为了改进塑料袋的性能,还要在聚合物中添加各种辅助材料,如填料、增塑剂、剂、稳定剂、着色剂等,才能成为性能良好的塑料袋。
2.塑料袋的优点
2.1给人类生活带来方便
塑料袋非常轻,轻的几乎没有重量,揉成团不过乒乓球大,携带极方便;不透水、气,可以盛装特殊的物品或食品(如水产品、肉类等等),塑料袋也可代替其他包装物料,如罐头、纸、玻璃等。如今,塑料袋已经悄悄地走进了人类生活,给人类生活带来了许多的方便。
2.2 使用经济
塑料袋亦无需要额外开采天然资源制造,故塑料袋可说物尽其用,塑料袋制作成本及其低廉,因而价格非常之低,市场上卖的塑料袋大的是2分钱一个,小的是0.7分钱一个,平均一个塑料袋不到1分钱,制作和使用都很方便。
3.塑料袋的危害
3.1不易回收
因为回收在利用的成本高,但利用率低,商家可以说是无利可图,而且在使用过程中散落在城市街道、旅游区、水体中、公路和铁路两侧造成“视觉污染”,这些废塑料散落在地面上或随风挂在树枝上飘扬或漂浮在水面,污染环境、传播疾病。
3.2 环境污染
废塑料制品进入自然环境后难以降解而带来的长期深层次环境问题。塑料结构稳定,不易被天然微生物菌破坏,在自然环境中长期不分离。这就意味着废塑料垃圾如不加以回收,将在环境中变成永久存在的污染物并不断累积,会对环境造成极大危害。现阶段主要处理方法有焚烧和填埋,若将其焚烧会产生有毒烟雾,其中有一种叫二恶英的化合物,毒性极大,即使在摄入很小量的情况下,也能使鸟类和鱼类出现畸形和死亡,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对人也有很大危害。至于填埋,将其埋葬100年,则还是原状,无法被自然所吸收,对土地有极大的危害,改变其酸碱度,影响农作物吸收养分和水分,导致农业减产。抛弃在水里或陆地上的塑料制品,被动物当作食物吞入,导致动物死亡。塑料易成团成捆,它甚至能堵塞水流,造成水利设施、城市设施故障,酿成灾害。漂浮在江河中的塑料制品给水源取用带来很大困难,造成泵抽空和堵塞,给工业生产和水电站造成巨大损失。
3.3 影响垃圾的综合利用
混有塑料的生活垃圾不适用于堆肥,要从垃圾中分拣出来废塑料,这样又增加了堆肥成本。污染了的废塑料因无法保证质量,其利用价值也很低。随意丢弃的塑料垃圾增加了环境卫生部门的工作强度和压力。
3.4 危害人体键康
遗弃的塑料制品如粘有污染物,会成为蚊蝇和细菌生存、繁植的温床。实验证明,塑料袋中含有的聚乙烯单体对白鼠400毫克/公斤/日能抑制生育,肝脏及肾脏平均重量减轻;聚氯乙烯是氯乙烯单体的聚合物,在加工中由于其特性须添加增塑剂、稳定剂,故而使其向食物中迁徙的危害成分较多,尤其是未聚合的氯乙烯单体毒性较强,在体内与脱氧核糖结合,对肝脏产生毒性。塑料制品在温度达到65℃时,毒害物质就会析出并且渗入到食品中,会对肝脏、肾脏、生殖系统及中枢神经等人体重要部位造成危害,影响人类身体键康。
4.塑料袋的治理
4.1 废旧塑料的再利用
对废旧塑料的综合利用进行研究开发,该项目是集环保、废弃资源综合利用和技术创新于一体的项目,既解决了废旧塑料的“白色污染”问题,同时也开辟了资源再生利用的途径,化害为利,利国利民,符合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同时也利于发展多种能源,安排职工就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4.2 降解塑料袋
降解塑料袋是在塑料袋中加入一种无害的金属离子分解剂,在塑料袋加工流程的最后一道工序中,将这种分解剂注入聚乙烯混合物中即可。这种新型塑料袋的外观、手感和坚韧程度,几乎与目前使用的一般塑料袋没有区别,却能够在短时间内完全降解。
4.3 生物全降解技术
该技术采用淀粉为主要原料,加入一年生长期植物纤维粉和特殊的添加剂,经过化学和物理方法处理制成生物全降解快餐盒。由于淀粉是一种可生物降解天然高分子,在微生物的作用下会分解为葡萄糖,最后分解为水和二氧化碳,对环境没有任何污染。另外,与其共混的材料也是全降解材料,因而用这种材料制成的快餐盒降解性能极好,生物降解塑料是今后降解塑料行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4.4加强环保意识
造成塑料袋泛滥成灾的原因,其本身特性是一大因素,同时,我们毫无顾忌的使用,缺少环保意识,也是重要因素。我们也应该从自己做起,充分了解塑料袋的利弊,不在盲目使用塑料袋,树立正确的环保意识。
【参考文献】
[1]韩广文“白色污染”泛滥成灾怎么办?[M].中国石化报.2001(2)
[2]吕选忠.可降解塑料开发及废弃塑料处理与利用(续)[J].中国现代企业报.2008(B02):10
[3]陈蕾.英国研制出快速降解塑料袋[M].中国包装报.2003(T00)
【关键词】医学;职业技术教育;生物医学工程
【中图分类号】R318.0-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2-0316-02
基金项目: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基金资助项目(10SKS02)
随着近20年来世界范围内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职业教育在形式和数量上都有了突飞猛进的增长。基于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推出最新版本“国际教育标准分类”ISCED1997,虽然将高等职业教育仍定位于ISCED5为“第三级教育第一阶段”,但是作为“不直接通向高等研究资格证书”(not leading directly to an advanced research qualification)获得的教育层次,它将初版中分属两个不同层次的大学专科(原ISCED5)和本科(原ISCED6)以及“所有博士学位以外的研究课程”(原ISCED7中的博士前课程部分)纳入了同一层次之中,从此突破了高等职业教育(尤其是在中国)仅仅局限于专科层次的教育瓶颈,为各类职业教育建立本科乃至硕士层次的教育提供了可能[1]。与普通本科教育并行的“立交桥式”发展之路由此拉开序幕。目前我国由于临床医学、中医学、口腔医学、药学等专业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科学技术知识以达到“能进入一个高精技术要求的专门职业”。医学本科院校在医学主干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与水平上均高于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本文将以生物医学工程学的国内外现状为例,来探索职业教育互补于普通医学本科教育的发展之路。
1生物医学工程国内外发展现状
生物医学工程学是理、工、医相结合的边缘学科,是多种工程学科向生物医学领域渗透的产物。它是运用现代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原理与方法,从工程学的角度,在不同层次上研究人体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揭示其生命现象,为防病治病、促进健康提供新技术手段的一门综合性的高技术学科。
1.1 80年代起生物医学工程学步入新起点 50年代是生物医学工程学发展的初期,工程技术与生物医学间的交差、渗透是从临床医学开始的,其中尤以人工器官的出现,可视为现代医学的一个重大特征。在经历了60年代的早期发展和70年代以医学影像技术为代表,所标志的生物医学工程学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基础上,80年代起,生物医学工程学除继续向临床领域横向扩展外,开始在向纵深方向发展方面出现新的转折。如医学影像技术中的MRI、DSA、ECT、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装置、图像文档与通讯系统等;出现了全实验室自动化系统、体外碎石机和除颤器等治疗装置以及微波、射频、激光、超声等各种治疗技术。
1.2 90年代与更多的学科交叉、融合 组织工程:是生物医学工程、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生物材料、生物技术、生物化学、生物力学,以及临床医学等学科间的不断交叉、渗透与融合,而形成的新的前沿科学。所涉及的组织有软骨、皮肤、胰腺、肝脏、肾脏、膀胱、输尿管、骨髓、神经、骨骼肌、肌键、心瓣膜、血管、肠、等,其中皮肤已有初步产品进入临床应用。我国自90年代初开始了有关的基础研究工作,并列入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成为国家的重点支持项目。生物芯片:在实施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推动下,DNA微探针阵列的基因芯片是最重要的生物芯片之一。它可以在同一时间内分析大量的基因,实现生物基因信息的大规模检测。微米/纳米技术:是指量度范围分别在0.1?100微米(?m)和0.1?100纳米(nm)内的物质或结构的制造技术。其最终目标是,人们将按自己的意志直接操纵单个原子、分子或原子团(小于10nm)、分子团,制造具有特定功能的产品,包括纳米材料学、纳米电子学、纳米机械学、纳米生物学、纳米显微学等等新的高技术群。我国在大尺寸纳米氧化物材料制备方面,已成功地研制出致密度高、形态复杂、性能优越的纳米陶瓷,从而进入了国际领先行列。日本研制出的“万能医用微型机器人”,可在不损害任何人体器官的情况下,沿着血管或胃肠道行进到发病部位进行检查,医生可指令机器人取组织样品、直接释放药物、清除血栓、切断或接通神经和进行细胞操作等精细手术。家庭保健工程(Home Health Care, HHC):美国、日本和欧洲等均已将HHC作为重要内容列人21世纪的生物医学发展战略,成为优先资助的领域之一。即将家庭保健管理系统、疾病早期预报、家庭治疗和康复仪器、家庭急救支援系统等技术和产品作为重点开发项目。我国开展HHC的研究与开发以家用治疗产品为最多。通过采用电话传输监护网的方式进行心脏监测和急救,已在我国北京、上海、天津、南京、广州等大城市相继开展起来。
1.3 生物医学工程学传统领域的发展 生物材料:自50年代出现合成高分子材料以来,生物材料取得了很大发展;如今,合成高分子材料,天然高分子材料,医用金属材料,无机生物医学材料,以及由活体材料和非活体材料构成的杂化生物材料,几乎在临床医学各个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并最终导致了标志着本世纪现代医学重大特征之一的人工器官的出现;在此基础上,90年代生物材料又在向着复合/杂化型、功能型和智能型的方向发展。医学影像技术:在生物医学工程学中,像X射线、超声波、磁共振、放射性核素、红外线等物理源的医学影像技术,对医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数字化、网络化、综合化已成为目前医学影像技术的总体发展方向。生物医学工程学所涉学科尚有生物力学、医学电子学、人工器官等等。
2国内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建设情况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属工科专业,具有很强的多学科交叉性和前沿性,强调数理科学、电子信息和计算机技术等理工科知识与生物医学知识的有机结合。本专业课程设置除数理化及工程基础课外,主要专业课程有:电路、信号与系统,模拟与数字电子技术,数字信号处理,生物医学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微机原理与应用,单片机在医学中的应用,生命系统分析与仿真,生物医学信号处理,生物医学仪器,医学成像技术,医学图像处理,医学超声波,工程生理学,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自动控制,计算机与信息系列课程等,并开设多个专业课程设计,做到教学与实验设计并重。目前国内开设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学校,一部分是医科院校,一部分是各大综合类院校。排名前十的有浙江大学、四川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东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天津大学、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大连理工大学。而在香港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由工程学院与医学院合办,学生将学习到有关工程和生命科学的原理,理解不同类型的先进医学工程系统之设计和运作,掌握工程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
3医学职业教育可以在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中寻找“立交桥式”发展契机
医学职业教育类院校,应该与本科院校错位发展。以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为例,应该培养计算机网络技术服务和各类大型医疗设备的操作与维护方面的专业人才;计算机网络技术包括:数字化医学中心,医学图象处理及多媒体在医学中的应用,生物信息的控制及神经网络生物医学信号检测与处理。要求学生深入掌握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理论医学与工程相结合的科研能力,解决生物医学领域中的科学研究,医疗仪器研制,产品开发以及大型医疗设备的操作,维修管理等问题,同时也能胜任其他领域的电子技术及计算机技术。学生主要学习生命科学、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信息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电子技术、信号检测与处理、计算机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的基本训练,具有生物医学工程领域中的研究和开发的基本能力。
3.1 生物信息技术 实现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以及其他学科的有机结合,发展生物信息高通量、高效、快速的提取方法,发展疾病检测的新方法和新技术,发展研究药物与靶标作用的新方法,发展基因组数据、蛋白质组数据和结构基因组数据的计算机处理、分析和可视化方法,解析生物大分子结构和功能之间关系等,提高生物信息处理、分析和利用的水平,为我国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源头创新奠定基础。
3.2 医学图像与医学电子学 医学图像处理和分析、计算机辅助诊断和治疗、医学物理等,以及生物、医学和工程学等领域理论和方法,并通过这些学科的交叉形成了新型学科。
3.3 生物与医学纳米技术 包括纳米生物材料、纳米生物器件研究、纳米生物技术在临床诊疗中的应用、纳米材料与器件的计算模拟。
3.4 生物与医学纳米技术 生物医用材料研究,用于人体、器官的诊断、修复、替换或增进其功能。
3.5 医学信息学及工程 应用系统分析工具这一新技术来研究医学的管理、过程控制、决策和对医学知识科学分析。
4以生物医学工程为例,探讨医学职业教育的前景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修业年限为四年或五年。授予学位是工学学士。就业前景良好,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类大型医疗设备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大型医疗设备的操作、维修及管理人员是各大医院及公司急需的人才。毕业后可从事医学机构中医疗器械的维护、使用、销售和和医疗电子系统的开发与维护,辅助医生观察、诊断、治疗疾病。职称由卫生部组织统一考试评定,颁发临床医学工程技术(初级士、初级师、中级等)证书。
医学职业教育不仅要解决国家发展急需的基层卫生人才的培养问题,更重要的是要引领区域经济向先进领域拓展,提升地方行业水平。建设西部教育高地,需要在技术类专业中大胆创新,走别人没有走过或者没有走出规模的路。其重要意义体现在以下几点:①医学应用技术类专业虽然具有办学成本高、难度大等不利因素,但也具有技术含量高、可直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巨大优势。②医学应用技术类专业走向产业化,对引领区域经济发展、拓展地方行业布局和提升地方行业水平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③医学应用技术类人才培育专业群的建成,将为地方输出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同时也能提供高水平的就业岗位,有助于拉动地方经济,整体提高地方生产力。④医学应用技术类专业人才的聚集,与提高区域人才质量、推动地方经济发展进程直接相关。斯坦福大学在成立之初不被看好,但坚持将硅谷建设与学校成长联系在一起,最终成为世界名校就是例证[2]。
5结语
在国家拉动内需、教育优先的有利政策指引下,在医学职业教育领域大力发展医学应用技术专业是切实可行的。用教学做一体化培养医学技术专业人才,为地方医学应用技术产业化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其意义也是深远的。创立医学应用技术专业基本原则是按照专业设计,分步骤解决专业基本格局,建设教学做一体化生产性实训基地,逐步提升专业办学水平和内涵质量,最终构建具有影响力的专业群。在全国众多的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中同质化办学的现象非常突出,上海医疗仪器高等专科学校涉足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外,还没有一所学校开设生物医学工程的相关专业[3]。现代医疗活动是建立在庞大的医疗仪器设备的辅助诊断和治疗基础上的,急需医学工程技术的大量人才。只有大力拓展医学相关技术领域的办学,才能真正在传统医学专业之外办出既有生命力又有制高点的医学职业技术教育。
参考文献
[1]Issenberg SB,Mcgaghie WC,Petmsa ER,Gordon DL,Scalse AJ.Features and uses of high―fidelity medical simulations that lcad to effective learning:a BEME systemic review.Medieal Teacher,2005;27: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