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现代系统理论范文

现代系统理论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现代系统理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现代系统理论

第1篇:现代系统理论范文

关键词:企业管理统计系统;建立;建议

企业运行的主要环节包括:组织形式、经营模式、经营活动以及运行机制等方面,而统计活动在这些环节当中都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上环节是否能够真正的发挥出应有的优势,活动是否具体有效、具有可行性,都离不开统计。只有科学的统计,才能让企业规避不必要的危险,提高企业经济效能。但是,从目前企业发展情况来看,企业统计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一、企业统计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通过一些数据调查和对一些企业的走访,目前企业统计工作中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企业对企业统计的重视程度不高。部分企业把企业统计只是简单的堪称是数据的累加,把注意力都放在了数据统计上面,认为财务方面的结算和收支情况才是企业统计的用武之地。但是,统计工作涉及面是很广的,不单单应用与企业的财务统计方面。正是因为这样,统计员大多都是兼职的形式,专职的统计人员较少,而且职位变动也很频繁。

其次,由于企业自身内部原因,有些原始记录不够全面,有不完整的部分,造成数据质量低,这样也会导致统计出来的结果不够准确和清楚。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仍然有部分部门统计工作做的不够到位,没有专门统计人员,只是相关财务部分代填。这样的结果往往没办法建立系统的企业统计。

最后,不得不提到的就是统计人员自身能力素质问题。有些统计人员没有经过专门的培训,在实际工作中,运用统计方法往往落后或者不够正规,出现偏差,使得数据的整理、搜集、加工工作,会出现问题,没办法进行好调查和分析。这样也让统计工作没办法做到位,这样不准确的信息,没法比适应企业要求。

二、提升企业统计管理的举措

企业管理中针对企业统计方面出现的问题,应该及时提出解决办法,这样才能更好的在经营管理中起到重要作用。

企业统计工作主要是通过数据进行计算、汇总来对事物本质进行阐释,让事实更有依据,更加真实清楚。不仅这样,数据统计真实,、完整,还能更加科学的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制定适合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同时,企业根据这些还能不断适时调整,及时定位,把握市场发展规律。这些信息都依赖于企业统计工作来更好的完成。

首先,数据统计工作,要保障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能够及时反映企业在特定时期的发展情况,根据这些数据,能够对企业未来发展进行预测。其次,数据统计要有针对性,能够反映一定问题,例如:企业的生产发展情况、营销情况、经营情况等等。最后,企业统计要能够随着社会经济和企业发展情况随时做一个调整。能够反映出企业质量内容。总之,人员素质和统计体制的提高和完善既可以反映企业的情况,又可以反映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各方面。

三、建立现代企业管理统计体系的建议

1.从企业统计管理体制方面来看

首先,在企业统计管理方面,企业管理要让统计方面的职责更加全面,责任更加清楚。企业要明确制定企业的统计标准体系,在数据报送等方面都要按照相关制度办事。企业按照企业管理制度和自身不同特点来制定,更好的满足企业发展要求和公司具体实际情况。

其次,每一个部分之间要相互配合,明确各部分的只能和统计任务。统计工作要按照要求进行,要坚持“全面、系统、准确、及时”的原则,严格执行。尤其是在企业管理当中,不仅要在内部制定好企业管理统计的计划,同时,还要让数据统计更加完整和系统,及时根据数据作出相关的资料分析。

最后,还要建立统计信息的多元化。信息主要来源就是基层工作,企业管理中基础信息要向各职能部分来完成汇总情况。各职能部们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完成基础信息的搜集工作,然后在向上级领导逐层上报。以此,来满足公司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需求。

2.从企业统计指标统计方面来看

企业统计工作,要规范,同时,企业在设置企业统计要科学,统计要实现企业经营管理和统计部门之间的有机结合。根据现代企业管理要求,企业统计报表和指标体系都要完善,克服困难因素,处理好供求关系,将复杂的事物简单化,按照市场竞争中存在的问题和指标,进行合理的设置。要满足企业发展业务的需求,坚持正确的理念。明确指出的是,统计指标的设置,要满足企业业务拓展的需要,坚持超前理念,扩大统计指标规模,以规模效应为各类企业进行科学决策提供服务;坚持客观性的原则,指标体系要建立在为企业的经济效益、市场竞争力、业务的发展前景需要的基础上并提供重要信息。

3.从信息网络安全方面来看。利用信息化技术的优势,企业统计工作要实现统计信息网络化,实现统计数据及时更新,达到企业联网直报,统计信息及时为政府和行业统计部门提供必要的统计资料和科学依据,满足国家和行业的统计需要,结合企业特点、市场需要做好数据库与内部报表,为企业的业务发展和经济效益服务。

参考文献:

[1]豫东平原上的统计奇葩――记河南省统计系统先进集体项城市统计局[J].市场研究.,2003(08).

[2]黄俊哲.激活老河口统计的工程师──记湖北省统计系统先进个人韩京同志[J].中国统计,2001(02).

[3]傅家和.勤政务实的领头雁──记全国统计系统先进工作者同志[J].中国统计,2001(04).

[4]彭维湘.企业管理统计工作中的陷阱与防范[J].中国统计,2003(09).

[5]马士龙.全国统计系统先进表彰大会在京隆重举行[J].北京统计,2001(01).

[6]王友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统计指标体系的构建[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01).

第2篇:现代系统理论范文

论文摘要:医院统计是医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医院的经营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在医院的经济运行中发挥着信息、咨询和监督三大职能。当前全国卫生系统开展“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质量为主题”的医院管理年活动,围绕此项活动,医院的统计工作应如何开展才能更好地为医院管理服务,充分显示统计工作的魅力,已是摆在医院统计工作者面前的新课题。

现代社会已处于信息时代,医学技术和现代化管理科学的飞速发展使信息的重要性逐渐被人们广泛认识。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医疗统计管理已成为一门专门的学科,作为医院管理体系的信息交流枢纽,其作用正在被管理者重视。医院的科学决策应当建立在充掌握院内的各种信息基础上。卫生统计专业性强,其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各种信息的可靠性,影响医院经营决策水平,因此,统计工作在医院管理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在新形势下,医疗竞争日趋激烈,医院要加强管理,促进自我生存和发展,不能单纯地追求经济效益,必须充分发挥统计职能,有效开发和充分利用统计信息。只有依据科学的统计信息资料,才能提高医院的服务质量,从而促进医院的全面发展。

一、统计数据的性质

1.1统计信息要有可信度

医疗统计指标在医院质量控制及成本核算中占有重要的比率,统计信息是否准确将直接影响我们的产出日报、月报、季报、年报等医疗工作报表的准确性。不准确的信息将直接误导院领导及相关职能科室的决策,对医院的规划建设及每个员工的切身利益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目前,绝大多数医院实现网络化管理,联网后的计算机不同于单机运行,录入并储存的原始统计数据来源于各个分散的工作站,原始资料收集过程因此就会出现由于操作人员网络操作失误而引起数据错误或丢失等情况,这就要求统计工作者明确统计工作的整个环节,每个统计项目都要遵守相应的统计方法、统计标准、统计起止时间等要求,对随机出现的问题:如临床医生因对某问题理解的不同而出现不同的填报情况,输入操作员出现的手错等,都要求统计工作者有能力及时发现并解决,对原始数据认真核对,努力减少原始性差错,以保证统计数据的可信度。

1.2统计数据要真实、及时、全面地反馈信息

各类统计数字均来源于医院各科室,统计工作者直接深入科室,把好各类统计数据的第一关,并依据目前的统计工作的发展方向,建立健全医院综合信息台账,包括人事、财务、仪器设备、科研培训和患者资料等,并定期进行综合分析,及时反馈给院领导和上级卫生部门,使信息科真正成为管理者的“信息库”。

二、开展和拓宽统计工作职能

2.1全面开展统计工作,加强医院质控工作

卫生统计的工作主要是以围绕着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统计指标构成整体开展的,这个指标体系说明和研究医院医疗活动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完整的医疗统计指标对实现医院宏观调控、加强科学管理、提高医疗效益有重要意义。医疗质量水平高低反映了医院总体医疗水平,根据医院制定总的质量管理目标,把床位周转次数、出入院人数、诊断符合率、平均住院日、无菌切口感染率、临床初诊与临床确诊符合率、手术前后诊断符合率等质量控制指标分解到科室,医院定期通报。密切关注医疗质量指标、工作计划指标的完成情况,动态、及时反馈执行情况,为各科室提供相关业务信息服务,并根据年终或季末统计结果进行考核或制定下一年工作计划。

2.2深化拓展统计工作,靠拢医院管理

时代在发展,医院也在发展、改革,我们的统计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在以往的医院统计工作中,统计工作主要将医院工作完成情况搜集、整理、汇总,进而为医院管理者及各科室提供数据,处于一种被动服务、数据滞后的局面。但是现在医院的改革发展趋势要求统计工作从单一的日常报表等常规工作向多元化、专题化方向发展,扩大统计对象范围,运用统计方法为医院的医疗、管理、科研和教学提供及时、动态的反馈信息,并加强信息预测职能,提供有预见性的数据,为医院制定各项计划、政策提供可行性依据。

2.3统计信息可指导医院管理者对现有资源的有效利用

医院的管理者一定要掌握医院的服务半径、所辖区域人群的疾病分类结构和变化趋势。统计信息可以利用统计数字、图表和文字相结合的形式,反映医院医疗活动和经营管理情况,同时作为医院信息来源的主体,不仅要掌握医院的纵向发展,还要对院外进行横向的对比分析,据此来确定重点科室、重点科研和薄弱科室要改变发展的客观趋势,以此分配现有的人力、物力和有限的财力,以达到最佳的资源优化配置,为医院创造更佳的效益,避免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

三、建议

提高统计分析水平,当好领导管理和决策的“智囊团”,具体有以下几点:医院设立专门的信息统计机构,配备专门的统计工作人员,健全医院信息网络,从整个医院管理的角度对医院信息统计工作提供组织机构上的保障;医院统计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科学性,既要有一定的医学知识,又要具备统计专业知识,时代的发展又要求统计工作者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技术,所以统计工作人员必须不断地吸取新的知识,拓宽知识面,提高自身素质,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积累经验,充分利用专业特长帮助医疗科室进行课题设计、数据处理,使统计职能深入人心;为医院决策提供可行性论证,使统计广泛应用于医院管理决策、医疗质量监督等各个方面;统计工作者要得到领导的重视与支持,在实际工作中应主动承担重要任务,增强医院统计参与管理的意识,主动跟踪医院管理,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信息综合收集、利用,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切实为医院决策提供及时、准确和完整的信息服务,真正成为医院管理者的参谋部和“智囊团”;定期或不定期做好统计分析及统计信息反馈工作:每季、半年、年度做定期综合性统计分析,其内容包括门诊及临床各科的工作量、工作效率、医疗质量、护理质量、经济效益及病人满意度等。并从纵向(与往年同期比)、横向(与同级医院比)以及目标完成情况等进行分析,从中找到影响医疗工作的各种正负因素,提出合理化建议,及时提供给医院及有关部门。院领导往往据此主持召开各职能科室负责人参加的医疗质量分析会,并把统计分析报告进行宣读,对于成绩及问题进行全面讨论,给予表扬和批评,并制定相应的措施。在日常工作中,随时发现问题及时做专题性调查,写出不定期统计分析;改进统计方法:医疗评价更合理在诊断质量评价上,以前我们只评价门诊/出院诊断符合率、入/出院诊断符合率,实际工作中我们体会到,仅这两项指标不够全面,又把漏诊率、待诊率、入院3日确诊率纳入考核项目,对诊断质量进行全面综合评价。并把一目了然、反映不出诊断水平的疾病,如大部分骨折、烧烫伤、原因明确的中毒和部分创伤等剔除,使其不参与诊断符合率的计算。

两点体会:第一方便了领导对统计信息的利用,为医院管理科学决策提供了依据;第二有效地发挥了统计监督工作。

参考文献

[1]于承浩.统计信息在现代医院管理中的作用.中国医院统计,2002;9(2):99-100.

[2]张翠红.统计工作与医院的综合管理.地方病通报,2002;17(2):82-83.

[3]侯世方,孙长福.统计职能在医院信息网络建设中的拓展.中国卫生统计,1999;16(5):275.

[4]马天华.浅谈医院统计职能的拓展.中国卫生统计,1999;16(4):202.

[5]赵雯.搞好医院统计要处理好八个关系.医院管理杂志,1999;6(3):237-238.

第3篇:现代系统理论范文

1.在现代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下,每个部门都积极地将自己的部门进行改造,从而使得自身能够适合不断发展的经济环境。在现阶段,大部分企业都有自身的供应链系统,并在自身的供应链系统基础上发展,产生各种衍生功能,从而实现供应链系统的设计意义。在我国,已产生一些专业的物流管理公司,专门从事物流管理这一行业,要在这一行业有所发展,就必须事先建设好供应链系统,因为供应链系统的建设不仅仅只是对企业和客户的联系产生强大的作用,而且对在供应链系统基础下的各种衍生功能有重要的影响,为了保证企业成本的最小化和收入利润的最大化,以及客户满意度的最大化,建设好物流管理的任务已经迫在眉睫。

2.随着时代的发展,各国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尤其是在经济发达的地区,他们更加注重新技术的发展,在供应链系统下的物流管理则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供应链系统作为一个有目的性的功能,是拥有着复杂的操作性的,不同的链条之间拥有着各自的特征,参与者共同受益的共赢模式也是在当下时展备受推崇的获利模式,因此,随着物流管理因素的逐渐发展壮大,各国也更加注重起在供应链系统下的物流管理功能了。这也就使得供应链系统变得更加的引人注目,使得物流管理更加得被重视。但是,随着供应链系统的物流管理的不断发展,各国对其的利用不断加大,从而一些随带的问题便被渐渐的暴露出来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客户所产生的物质要求不仅仅只是仅限于我国的物质条件,人们更加注重国际物流的发展状态,虽然有部分企业紧紧跟随时代潮流发展的脚步,但是,仍然有一些“古板”的企业,他们沉睡在以往的发展状态中,不知道改变与更新,于是便渐渐落后于世界的脚步,这对其企业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发展的暂时落后会导致经济效益的降低,发展的长期滞后便会导致其经济环境的破坏,甚至是最后被迫退出商业的发展市场,这是人们最不想看见的结果。

3.传统的管理理念根深蒂固,大量的资源便会被白白浪费在不值得运作的生产方面,从而严重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客户多样化的要求无法被满足,便会产生负面的经济效益,全球化的趋势已经无法阻挡,而长期滞留在原来的基础上,不懂得更新与改进,不懂得接纳新思想,不敢去接触新事物,于是便与时代隔了一道鸿沟,企业的上下游无法连接,企业与客户之间的交流不充分,客户的售后反馈无法及时传达等等,这些可能会出现在供应链系统下物流管理中的各种问题便会显现出来,最终使得企业的发展存在很大的风险。其次,先进的技术和优秀的人才也是企业发展的必备因素,很多企业仅仅只是注重供应链系统的完善以及物流管理的条例措施的改善,而忽略了最基本的改进措施,忽视了人才的培养,从而导致了企业的发展从根本上落后于其他竞争对象,无法满足企业现代化的物流管理需要,便会制约物流企业的持续发展,人才技术的单一也使得企业无法拥有自身的工作优势,与世界的脱轨,与其他国家的差距,与其他企业的竞争处于劣势等等,这一系列因素都致使企业不能认识到自身所处的地位以及自身发展状态的劣势。

二、促进供应链系统下的物流管理改进的措施

1.培养创新型人才,紧随时展的脚步。由于地区发展的滞后性,某些地区接受新事物的时间总是会落后于其他比较发达的地区,这就会导致一些比较先进的信息技术无法被引进,或是引进的成本费用过高而无法负担,没有完备的硬件设施是导致供应链系统的物流管理无法正常运行的重要原因,其次,即使拥有了完善的基础设施,但却没有适应技术发展的高科技人才,这也是会从根本上导致经济产生不好的效益,因此,需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加大对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和教育。现阶段,物流人才的培养和教育应该被作为一个物流管理功能作用发挥的重要因素,企业如果想要在物流管理技术方面有所发展,想要在这一专业领域拥有自己独特的技术,就要多多培育创新型人才,积极创造出其他企业所没有的专业技术,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这样才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并且立于不败之地,随时关注发达地区的技术发展程度,积极引进别的地区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引进先进的教育理念,让工作职员都自主的接受这些先进的知识、思想,并且建立积极的工作机制,让工作职员们能够自己努力地去探索新世界的领域,积极的奖励机制也是促进职员们更加努力工作的动力。培养物流管理应用的人才,这也要求企业需要随时关注世界上这一领域的发展动态,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紧紧跟随时展的步伐,这样才能保证不落后于潮流。

2.创新物流管理功能,促进技术改革。在物流管理发展的道路上,企业经历了从比较落后的技术发展至先进的技术,然而有些企业随时更新自己的管理系统,有的企业却仅仅满足于现状,而不懂得去更新技术。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高新技术持续发展起来,如何用智慧的眼光去辨别事物的好坏也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现阶段基于供应链系统的物流管理发展是处于上升的状态,环境适应性较强的物流管理系统被不断地更新和创新,要想在企业发展之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创新企业的物流管理功能,加大对技术创新的资金投入,不能停留在传统的管理方式上。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提高,人们对于物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满足客户的要求就必须要促进技术改革,将陈旧落后的设备淘汰掉,引进新型高端设备,加入信息技术功能,因为信息技术在现阶段企业发展的道路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加大信息化程度的建设,增加工作效率,努力满足现代物流发展的需要。

3.加大对于供应链系统下的物流管理的研究,促进企业发展质的飞跃。虽然供应链系统下的物流管理已经被一些学者拿出来研究,但是仍然存在不接受新技术的现象,基础设备的落后便使物流管理的研究受到更大的阻碍,因此,加大对于供应链系统下的物流管理研究,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努力降低企业的工作成本,引入现代信息技术,供应链系统是促进物流管理功能发挥的基础,因此,首先要了解供应链系统的内部结构,以及它的功能和技术应用,将供应链系统的每一个节点联系起来,加强各自的工作效率,加强各部分的相互联系,降低工作的风险,做好供应链系统工作的基础。然后,将研究延伸到物流管理,促进技术创新,响应客户的要求,提升供应链系统物流管理的水平,制定一个长远的目标,并且加以规划,建立员工奖励制度,促进企业工作效率的提高。创新物流服务的理念,以客户为中心,加强对客户反馈的反映,建设一个完善的物流管理系统,争取为促进企业发展的质的飞跃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结语

第4篇:现代系统理论范文

关键词:交通工程建设;探究应用;信息管理设备;技术发展

中图分类号: C93 文献标识码: A

一、具体细致地进行现代信息管理工作

在进行现代化的信息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其需要的支持条件或者说支持要求众多,其内容有:在信息系统进行运行时要有标准的方法、在信息设施进行管理时要有完善的制度,而且,自信息的收集一直到归档管理的过程中,都有许多的具体要求。

1、较为完善的信息设备管理以及信息管理

在建设交通工程的过程之中,许多相关的工作要求各个单位有重视的思想上加以对待,如果能够进行与此相关的,特殊而专业的有信息管理部门的成立,进行有关专业的工程师的招募和培训,并且还要进行许多专业的信息管理设备的购置,其中包括摄像机、打印机、计算机以及扫描仪等各种设备,就能够以此令施工单位以及业主和施工单位的相关要求得到满足。另外,建设交通工程所需的计算机设备必须要能够与互联网相连接,为了更快捷地对一些交通工程的建设进行查阅,或者根据天气预报的变化做出相对应的应对措施,这样不仅能够令交通工程在施工的过程中的安全度得到提升,还能够令交通工程的使用有更加快捷的服务。为了建设过程中的稳定,制定《信息管理制度》也是极其重要的。与之相关的单位能够把交通工程的实际运作情况以及可能发生的重要情况作为依据,从而进行文件传递制度、或者每月例会甚至每周例会的实施,与此同样重要的是,使信息工作人员明确自己在信息管理方面的权责与管理范围,进行相应岗位责任制的制定。

2、对于信息管理系统的运作

在信息管理系统之中,数据采集系统起到重要的作用。所谓的数据采集就是采集一些对于施工过程有利的数据,而数据采集系统的功能是比较全面的,它可以把这些采集得来的数据收集起来,然后通过B/S(Brows-er/Server)模式的采用,再通过一系列的计算、查询、检索等方法,令服务器中有关的数据系统能够更好的通过互联网展示出来,令业主以及其他各施工单位都可以利用互联网来进行有关数据的访问。它还有一个主要的功能是,可以在网络上开展有关有用信息的填写,有关个人、单位或者公司可以把系统提供的相应的标准格式作为依据,填写好有用信息之后,在多个流程的操作之下,使有关信息最终形成数据储存在系统中,方便大家进行查阅以及使用。

3、在信息的归档、管理、收集以及传递过程中的要求

在建设交通工程的过程中,将会有一系列来自各个不同管理部门的文件产生,例如监理文件、设计文件、管理文件以及管理文件等,因此,由于资料的繁杂众多,在进行管理过程中,很容易出现文件资料的错乱现象。为了使这个严重的问题得到解决,我们的建议是把所有的文件都进行统一的收集,然后递交到信息部再进行下面的步骤,比如对文件资料中格式与内容的检查,对文件资料丛收集与确认,以此使传递到归档的步骤不发生任何错误。

二、信息管理的主要内容

1、财务支付管理

单位在对各类支付报表进行审查时要将报表中的所有编码与业主颁布有关编码进行对比,出现编码错误的要及时进行修正;同时,施工管理部门在上报财务支付报表时,除了提交纸质材料外,还要同时提供电子版的财务支付报表,方便进行存档。

2、工程质量管理

在建设的全部过程之中,都有质量管理的存在。因为在建设工程的过程中,需要进行质量用表的填报。在填报的方式是依据有关质量管理的规定以及有关施工方面的业主颁布的准则。而信息工程师的责任是审查施工单位进行的施工数据的填写。在这个过程中,质量安全保证员的责任时亲自到达施工现场对质量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处理突发问题和沉积下来的问题。在许多重大的施工项目方面,施工单位对项目进行实时监控的方法是使用GPS定位系统,这使得现代信息管理技术的发展在工程建设之中得到极其重要的体现。

3、安全管理

当事故出现,或者存在发生事故的可能时,工程师应当在对应地点进行照片的拍摄,并且把地点、时间、拍摄者这些重要的信息在图片上进行标注,快速及时地把这些图片向有关单位进行发送。而先进的现代化信息管理设备在此过程中的作用就是,当使用这些设备进行监控时,可以有效减少发生工程事故的概率。

4、工程进度管理

在对施工单位进行工程施工计划的编排表进行审查的过程中,所采用的先进软件和技术是包括PROJECT在内的一些的软件,而在施工现场的勘察方面,并不一定要进行定期勘察,可以把定期与不定期的勘察方式进行交叉使用。另外,对业主进行汇报的方式,可以是进行周期性的施工进度的照片拍摄,比如每周或每月拍摄一次或几次,把这些具体的照片与施工单位编制的进度表进行对比,让业主放心,也可以观察其是否有工期拖欠现象的发生。

5、合同管理

我们都知道,在工程施工管理的过程中,有一个重要的组成内容就是合同管理,它的作用极其重要,因为它可以有效地进行效益的提高以及成本的降低。施工合同的管理的开始点应当是合同的谈判,然后在经过签订、修改,直到最终的保修日,在此过程中,合同管理不能有半分松懈。因为它并非一项独立的工作,而是属于系统的工程,在实施过程中,管理需要业主以及施工企业和业主的共同配合。分别保管电子版以及纸质的合同版本,在保管之前,要请有关专业的工程师严格审查合同的内容。

三、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

1、施工数据的采集系统

在前面说过的数据的采集系统,它存在许多的内容,但是重点内容就是处理以及收集施工过程中的存在价值的数据,同时把处理完成的数据进行反馈业主那边,使得其后来的使用更加方便。这些数据包括许多方面,比如:财务计量、工程进度、工程安全以及工程质量等等。同时,也有许许多多的数据的类型,比如:视频、图片、文档以及其他形式等。业主收到施工单位所汇报的这些信息之后,就可以通过数据中反应的问题,尽快进行做出一个明确而具体的指示。因此能够使施工效率提高,而且也能提供具体的数据用来支持之后的施工过程。

2、工程信息的平台

世界第一长度的跨海大桥,也就是杭州湾跨海大桥,开始建造于2003年11月。在它的建造过程中,信息传递平台的重重作用主要体现在承包单位、大桥监理部、大桥指挥部三个方面,它们的共同作用使得其在工程信息的起到了重要的功能。而且,和工程有关的一些单位都可以在这个平台进行一些信息的,比如:技术信息、天气预报信息、公告信息、会议进行内容信息以及工程新闻信息、工程进度信息等,而且在一定的权限之下,通知有关人员的方式,还可以通过手机短息以及邮件等等,这样能够使得信息的及时通知得到保证,不因个人问题延误总体工程进度。于是,在如此一个大的信息平台的作用下,通过其信息系统的建立,使得工作效率得到极大程度的提高,使得出现问题的可能性极大程度上进行降低,也使得业主与承包单位进行沟通的时间在很大程度上得以节省。

结束语

总的来说,我国并没有较为成熟的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形成,这个成熟的定义是指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标准性和规范性。不过,在上述表述中,我们必须相信,在我国对交通工程建设的需求不断增多的过程之中,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立一定会尽快到达通用且规范的程度,而进行管理的过程也会逐渐方便可靠起来。

参考文献

[1]刘俊.城市交通道路工程建设接口管理方法及其应用研究[D].湖南大学,2013.

[2]舒昌俊.建设工程造价信息管理系统集成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3.

第5篇:现代系统理论范文

目前邮政储蓄银行金融统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1.基层邮政储蓄银行没有设置统计部门和统计岗位。长期以来,邮政储汇局只是邮政局的一个内设部门,不是一个法人机构,邮政储汇局的会计和统计数据都要并入邮政局的大账当中,因此邮政储汇局没有专门的统计部门,也不设统计岗位,统计数据都是由会计人员兼职报送,但兼职人员无全科目上报金融统计数据的工作经验,不具备必要的专业素质。

2.基层邮政储蓄银行仍然处于手工报表状态,没有自己的金融统计程序和数据传输网络。从1986年开始,邮政储蓄机构一直处于手工填报、手工汇总和手工上报的状态,即使是2004年起建立了邮政储蓄“全科目”报送统计制度,这种状况也没有根本改观。再者,从数据报送方式上看,基层邮政储蓄机构由于没有建立与上级机构和与人民银行的纵向和横向统计数据传输网络,统计数据只能通过电话和传真等原始的报送方式报送。

3.邮政储蓄银行会计、信贷等部门信息系统滞后,无法满足“全科目”报送统计制度要求。金融统计是以会计科目和信贷等各类账户信息为基础的全面统计,在此基础上形成各类统计报表。在邮政储蓄机构一直没有根据“全科目”统计报送制度建立相应的会计科目和信贷等相关的各类账户信息,使得邮政储蓄统计无法获得全面完整的各类相关信息,这也是邮政储蓄“全科目”统计报送无法顺利开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4.信贷“全科目”上报统计指标体系不完整,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邮储机构的信贷业务开展情况。邮政储蓄银行成立之初,优先开展稳健经营低风险资产业务,并逐步开展各项资产负债业务。但目前,邮政储蓄银行信贷“全科目”统计指标中只对储蓄、同业存款和应收款项等少数几个指标有所反映,其他业务都通过“其他流动资产项目”轧平,不能全面反映邮政储蓄银行的各项业务。现以各基层邮政储蓄银行已经开展的小额质押贷款业务为例,据调查,基层邮政储蓄机构报送统计数据时将其归入“其他流动资产”科目,而没有按照贷款用途归入农户贷款、个人消费贷款等贷款科目,从而造成地区贷款统计数据缺失。

另外,由于邮储银行已经开展了贷款业务,因此邮储银行应及时报送累放累收统计报表。因为累放累收统计数据更能全面真实地反映银行贷款的发放、收回和周转等流量变动情况。但是邮储机构从2006年试点开展贷款业务以来,累放累收统计制度始终没有建立起来,导致此项数据漏报。

5.现金收支统计一直没有纳入人民银行金融统计体系当中,影响地区现金收支统计数据的完整和准确。据调查,邮政储蓄机构从1999年开始采集现金收支统计数据,但是采集来的现金收支统计数据只报送给其上级邮政储蓄机构,从来没有报送给人民银行。但是,由于邮政储蓄机构与人民银行及其他银行有现金调缴款往来业务,为保证辖区的投放回笼数据准确,各地区人民银行不得不将邮储机构调缴款的发生数据虚拟填报到人民银行现金收支统计报表中,并且用储蓄存款收入、储蓄存款支出等项目进行调平。这样虽然保证了辖区的投放回笼数据是准确的,但是储蓄存款收入、支出,汇兑收入、支出等现金外部统计项目不是完整和准确的。

6.中间业务统计制度没有建立,不能全面反映邮储机构的中间业务开展情况。在邮储银行成立之后,邮储银行除了开展传统的代收代付业务以外,还将开展承销发行、兑付政府债券、代销开放式基金、保管箱服务等业务。但是邮储机构始终没有建立中间业务统计制度,不能全面反映邮储机构的中间业务开展情况。

7.银行监管统计没有建立,影响对经营风险的评估和判断。邮储银行经营的最终目标是建设成为资本充足、内控严密、营运安全、竞争力强的现代银行。因此,邮政储蓄银行将与其他银行一样,在机构、业务和高管人员等方面依法纳入银行监管体系,并实行以资本充足率为核心的审慎监管。银行监管统计是监管部门对银行业进行监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银行业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邮储银行刚刚成立,内部控制制度正在建立,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没有成型,因此相应的银行监管统计自然也没有建立。

完善邮政储蓄银行金融统计体系的建议

1.建立完备的金融统计管理制度和办法。完备的制度是做好金融统计工作的基础和保障。邮储银行应依据人民银行和银监会的金融统计制度及有关管理办法,根据自身的特点,制定本系统金融统计制度和办法,领导和管理本系统金融统计工作。金融统计制度和办法应包括金融统计资料的管理和公布、金融统计部门的职责、统计人员的配备与职责、统计考核评比、统计监督和统计检查等方面内容。

2.配备符合要求的专职统计人员。为高质高效地完成统计业务,必须改变目前邮储机构统计人员由会计人员兼任的状况。同时,配备的统计人员必须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必要的会计和统计专业基础知识和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技能。统计人员必须实行岗位培训,未经岗前培训或培训不合格者不得上岗。

3.建立一套完整的金融统计指标体系,满足各方面的业务需要。邮储银行要在满足上报人民银行和监管部门的统计数据和报表需要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经营特点和管理需求,建立一套涵盖信贷业务统计、贷款累放累收业务统计、现金收支业务统计、中间业务统计和监管业务统计等方面的业务齐全、指标完备和编码规范的金融统计指标体系。这样一方面有利于保证上报人民银行和监管部门数据的及时、准确和完整,另一方面有利于为提高自身经营管理水平提供更加详实的统计数据和信息。

第6篇:现代系统理论范文

[论文摘要]汽车是当前重要的交通工具,汽车的发明和汽车相关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加快了商品和人员的流通。

随着汽车工业与电子工业的不断发展,在现代汽车上,电子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汽车电子化的程度也越来越高。汽车技术与电子技术相结合催生出汽车电子技术概念。电子技术在现代汽车工业中的广泛应用加快了电子汽车的发展趋势,推动了汽车功能的多元化和便捷化。

一、汽车电子技术

现代电子技术与汽车工业的结合促成了电子汽车概念的诞生和实现,概括地来说当前的汽车电子技术主要包括:智能化集成传感器:提供用于模拟和处理的信号,而且还能对信号作坊大处理。同时,他还能自动进行时漂、温漂和非线性的自动校正,具有较强的抵抗外部电磁干扰的能力,保证传感器信号的质量不受影响;嵌入式微处理机已广泛地应用与安全、环保、发动机、传动系、速度控制和故障诊断中。软件技术:随着汽车电子技术应用的增加,对有关控制软件的需求也相应增加,并可能要求进一步计算机联网。因此,要求使用多种语言,并开发出通用的高水平软件,以满足多种硬件的要求。轿车上多通道传输网络将大大地依赖于软件;多通道传输技术,多通道传输技术的采用,对电子控制集成化的实现是十分必要和有效的。采用这种技术后,使各个数据线成为一个网络,以便分享汽车中心计算机的信息。汽车车载电子网络:汽车电子设备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是大量使用微处理机来改善汽车的性能。随着电控器件在汽车上越来越多的应用,车载电子设备间的数据通信变得越来越重要。为了进一步提高行使的经济性,温度及车速等信息必须在不同控制单元间交换。由此,以分布式控制系统为基础构造汽车车载电子网络系统是很有必要的。集成化技术:汽车电子技术的一个发展趋向是功能集成化,从而实现更经济、更有效以及可诊断的数据中心。光导纤维:汽车电子技术的进步,已使各系统控制走向集中,形成整车控制系统。这一系统除了中心电脑外,甚至包括多达23个微处理器及大量传感器和执行部件,组成一个庞大而复杂的信息交换与控制系统等。

二、国内汽车电子技术发展

电子技术在汽车工业中的应用加快了汽车技术的升级和突破,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汽车工业的长足发展,也是以电子技术(特别是计算机、集成电路技术)为动力而实现的。采用电子技术是解决汽车所面临的诸多技术问题的最佳方案。因此一国电子产业的发展水平及其在汽车工业领域的应用情况决定了其在未来轨迹汽车行业竞争中的地位和影响力。目前,国产汽车的电子技术应用多数还处于初级阶段。只有少数厂家,主要集中在一些中外合资和国内较为先进的汽车生产厂家,开始将电子控制装置应用在汽车工业中。国内现在采用的电子装置主要包括发动机的燃油喷射、电子点火控制、汽车安全性方面的安全气囊,ABS等领域,而且多数为直接引进国外产品组装,国内科研院所目前有关汽车电子技术应用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发动机控制、电控悬架、ABS系统等几个方面,在汽车的电子网络化技术、GPRS导航及智能交通系统的研究等方面与国外还有一定差距。

三、现代电子技术促进汽车智能管理的发展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群众对汽车工业要求的逐步提高,当前的电子技术在汽车工业领域里得到了很好较快较好的应用。汽车智能管理系统就是这一应用的重要体现。车辆智能管理仪(以下简称管理仪)硬件构成主要由CPU,数据存储器扩展电路、IC卡接口电路、GPS接收电路、光电隔离的输入、输出电路、数码相机控制电路、指示灯、蜂鸣器及电源部分组成。采用GPS接收机接收卫星的信号,经过计算后可得出车辆所处的经纬度、行驶速度、行驶方向等参数。管理仪还能够采集与司机操作有关的数据,如刹车、远光灯、近光灯、左右转向灯、喇叭、雾灯、制动气压、车门开关等参数。管理仪根据预先设定的时间间隔和特殊事件的触发,将有关数据保存入IC(Intelligent Card)卡中。根据这些数据,车辆管理部门就可以对车辆的历史运行状况进行检查、管理,以确定车辆是否按照规定的要求运行。管理仪还能够对最近15次停车前,每次停车前50秒的所有信息进行详细记录,GPS数据的采集速度受GPS系统的限制,每秒钟记录1次,其他参数每隔0.2秒记录一次。管理仪还具有数码照相机的控制接口,可以根据外部触发信号,对车内的情景拍照。 转贴于

汽车工业是高科技工业,汽车性能的每一步提升都伴随着新技术、新工艺的运用。电子技术是21世纪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的重要技术之一,电子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汽车工业领域的广泛应用将有效提升汽车工业的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高艳青:《现代电力电子及电源技术的发展趋势》,载《电脑与电信》2007,1.

[2]张庆湘:《浅析电子技术在现代汽车工业中的发展与应用》,载《企业技术开发》2007,6.

[3]李卫东:《浅谈电子技术在现代汽车工业领域中的应用》,载《中国职工教育》2005,9.

[4]陈长军、张敏、马红岩、林希峰、闫文清,《激光技术在汽车工业上的应用》,载《机械工程师》2007,9.

第7篇:现代系统理论范文

关键词:医学写作

“后现代医学”是一种新的医学理论和在这新的医学理论指导下的新的治疗方法。这个新的医学理论,从时间上来讲,是出现在“现代医学”之后,所以叫做“后现代医学”。如果脱离了“现代”一词所包含的特定的技术内容而言,人们通常将“现代”一词理解为“最新”,“最先进”的意思。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总还会有下一批“最新”、“最先进”的东西出现,那么怎样来形容和文明这些新事物的性质呢?最好的歌颂之词已经用过了,不能重复使用,所以只好用一个最简单最补实的时间用语来说明,这就是一个“后”字。你的“现代”是最新、最先进的,而我是在你之后出现的,我当然是比你这个“现代”更“现代”的。除了时间概念外,就其实质内容来讲,后现代医学就是用后现代科学的系统理论指导的医学。为了使大家能够知道什么是系统理论,就要从人类最早的古代整体论、近代机械论、还原论说起。由于历史和社会的原因,医务工作者的知识结构多数局限在医学专业知识框架之内,为了说明并让大家接受系统理论的思想,我们不得不尽量按照事情发展的时间顺序,陈述许多事实,并在这些事实的基础上,讲解各种理论知识。

这就是说,《后现论医学》不是一种抽象的理论说教,它首先是一部历史书,是社会史,特别是科学发展史,它又是一部传记文学,讲述为科学做出贡献的那些伟人的故事,它当然也是一部哲学书,讲述科学发展中各种重要的思想方法理论,它又是一本临床手册,要具体讲解如何用后现论医学理论指导疾病的临床治疗。最后是《后现论医学》的写作方法。我采取笔记式。即主要事实内容以摘录有关著作为主,由我指出这些资料的作用意义,即事实是大家作出来的,我只不过有一些不同的心得体会而已。学术界最不好的是抄袭别人的劳动成果。为此,我将尽量注明资料出处,有些为语言流畅等原因偶有未注明的,我在此一并提前说明了。有一些笔记年代久远,当时又没有想到后来会认真引用,所以没有注明出处,在此也一并提前说明了。总之,事实方面的东西都不是我创作的,只是心得体会或结论性的东西是我的,我想,没有偏见的读者一定会很容易就看出哪些东西是我自己的。我这样做的目的,首先是不能抹杀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其次,我也没有必要浪费时间,为了表示是自己的原作,把别人的话换几个字再重说一遍。

后现论医学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系统理论的内容,另一部分是用系统理论指导的医学知识的新的论述。系统理论的内容对于医学界人士来说是完全新的知识。对于这些知识主要是介绍、引进、灌输。使我们的医学界人士发生一个从机械论现代医学向系统论后现论医学的转变。这一部分的写作方法就是各种系统论知识的转述,主要是强调知识性。为了使我们的读者能对系统理论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这些知识必须达到一定的数量。对于我们医学界的读者来说,由于对系统论知识比较生疏,会感觉这些知识的数量会更大些。对于系统论来说,我自己也是一个小学生。我自己也在学习。作为一个医生,我与其他医生不同的地方在于我有机会比较早地接触到系统论知识。

我以一个医生的角度学习系统论,然后再将我对系统论的理解转达给其他医生。我想这样的转达对于其他医生来说可能更容易接受。我对于系统论的理解是否能得到数学、物理、化学界的系统论专家的认同现在还不知道。我希望能够得到这种认同。如果认为我对于系统论的理解太表面、太浮浅,那么我希望这些专家能亲自向医学界讲授原汁原味的系统论,为建立系统论指导的后现论医学做出自己的贡献。

第8篇:现代系统理论范文

系统及社会系统一直都是社会理论领域中的重要概念。语言学、哲学、信息科学、电子计算机、数理科学和生物科技等诸多领域都对“系统”做出了较为详实的研究。“社会系统”的概念部分的集成了其他领域的“系统观”,高宣扬认为现代社会学中的系统理论实际上是从自然科学系统论搬用过来的(2010:11)。涂尔干、斯宾塞和帕累托等古典社会学理论家很好的发展了对系统的思考(Brian Castellani & Frederic William Hafferty,2009:VIII)。同时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特纳等人的新功能主义和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理论进一步发展了社会系统理论(Brian Castellani & Frederic William Hafferty,2009:172),卢曼开创的新社会系统理论强调人的行动是在系统中变得组织化和结构化的,当几个人的行动变得相互关联的时候,就可以说存在一个社会系统(Turner,1986:103)。社会系统总是处于极端的复杂状态,同时也处于一种复杂化的过程之中。系统的复杂性征使其在面对环境的影响时,出现各种内在的危机和各种不平衡现象,并产生一系列的运作难题,使社会系统无法以其原来对付环境的原则进行实际运作,迫使社会系统不断地进行复杂性的化约和自我的区分化以化解危机,而社会系统也在此一过程中实现自身的演化和进化(焦瑶光&吕寿伟,2007:57)。本文首先试图澄清卢曼社会系统理论的基本内容,之后再对其理论与复杂性科学之间的关系做出进一步的说明。

二、卢曼的社会系统理论

“系统”对卢曼来说,就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组织体系。系统就是“组织起来的复杂性”,当代系统的特征就在于是一种高度组织化的复杂性,强调它是社会文化发展中功能分化及人为组织能力复杂化的双重产物。卢曼试图将源生性逻辑和整合性逻辑协调起来,借助前者探讨结构产生的机制,借助后者研究一个社会系统引发其不同成员充分发挥各自不同功能的机制,这是卢曼的社会系统理论在方法论和认识论方面的显著特征(高宣扬,2010:6)。

(一)卢曼社会系统理论的基本特征

从规范性系统论中走出来。社会学系统理论的重点总是强调社会系统中各个层面的关系和过程的重要性。这些系统论所用的系统论极其相关的方法论都是以自然科学的归纳、演绎等传统方法。面对当代社会在社会结构、行动和功能方面的重要变化,卢曼采取了与传统方法完全不同的理论模式、思想模式和方法论。例如,卢曼进一步发展了帕森斯的理论,在根本上颠倒了系统与功能的关系,从原来的“系统功能”转变为“功能系统”。在卢曼看来,系统之所以运作,不是因为它首先是系统,而是因为它内在的功能的相互自我参照,系统脱离功能而自我运作,就是抽象的、空洞的和无生命的系统(高宣扬,2010:11;12;16;19)。

1.本体论与认识论的转变。卢曼发展了独特的社会本体论,把社会当成具有不同层次的系统,强调世界和社会的多元性和差异性,反对将世界和社会看成某种以单质的“实体”为终极本体的、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在认识论方面,强调一种“建构主义认识论”(高宣扬,2010:20-26)。

2.反人本中心主义的系统理论。卢曼强调远离人本中心主义,把每一个个人安置在复杂的社会系统之中,以便从社会系统运作的观点去分析人和行动者的问题(高宣扬,2010:26),很明显,卢曼的社会系统理论是“非个人”的(同上:27)。

3.自我生产性(Autopoiesis)和自我参照(Self-reference)系统。这两者是卢曼社会系统理论的核心概念。自我生产系统都是不断重新生产其组成部分的网络体系,这个网络能够自我生产的原因在于它是具有独立生命力的单位。自我参照,只要是指系统的各个组件之间在其相互关联与同期环境的交往中进行自我区分和相互区分,而在这种自我区分和相互区分中,系统中德各个因素以及整个系统本身,实现经过中介而环环相扣的自我确认、相互区隔和相互作用,同时又完成同其他组件之间的新关联。

卢曼社会系统理论的特征还有:技术主义的“简单化”基本原则、多学科整合与比较、系统理论语言的反思性。限于篇幅,此处不再赘述。

(二)卢曼社会系统理论的其他内容

1.系统与环境。在卢曼的理论中,始终不把系统以外的环境当成其自身(高宣扬,2010:7)。此外,社会系统被看作基于要素和关系的动态体系,这一系统的复杂性突出了选择的作用,社会系统中的任何一个运作都是在诸多可能性中的一种选择。从宏观上看,我们所处的社会系统与其周边环境进而与世界构成一个多层次的结构体。通过系统与环境的互动,可以使环境中存在的可能性成为系统运作的组成部分,同时也使系统的产物成为环境的选择。系统还能够透过环境进一步对世界有所了解,以求扩大自身的活动场域和运作的可能性参照(丁东红,2005:37)。

2.社会分化。卢曼认为当代社会的区分化主要表现在功能方面的高度分化、专业化和自律化(高宣扬,2010:1)。帕森斯的结构功能理论首先设定社会结构具有一种稳定的秩序,通过这一预设的稳定性基础来解决社会秩序可能性问题。然而在卢曼看来,社会所显示出的秩序并非是因为系统具有什么稳定性架构,任何一个具有较高价值的秩序,往往是通过较少的可能性来维持其稳定的(高宣扬,2005:20)。事实上社会系统的复杂性是不容置疑的,在极端复杂性的当代社会中稳定和秩序的实现是借助于沟通所实现的自我参照和自我生产的功能分化的结果,社会系统在复杂性中所实现的秩序化、组织化和制度化,是系统功能区分化的过程。邓正来认为分化不仅标示出系统与环境的差异,同时也使分化运作用于已标示出来的系统之中,使系统之内再一次分化出系统与环境。

3.沟通与社会系统。自我生产可能性的是沟通。社会的自我生产和再生产,作为社会本身存在和运作的基本条件,就是要通过沟通才能实现的。社会的生产与再生产过程,在某种意义上说都是进行沟通的过程。沟通构成了社会系统得以存在和运作的基本条件和社会系统生产和维持的依据。所谓沟通是指一种复杂的社会自我选择活动,是构成一个系统的基本因素之间的关系,包括复杂的告知、信息、理解三重因素相互联结和相互联系的过程,通过此一过程与社会整体所决定的复杂过程相关联。需要指出的是沟通不仅是被动的等待和接受选择,同时沟通自身也是复杂的社会自我选择程序,沟通只有在选择中才能实现,只有依赖于选择机制沟通才能自我决定和自我生产。

三、卢曼与复杂性理论

在卢曼的著作中,反复出现的一个字眼就是“复杂性(Complexity)”。国外已经形成了“卢曼复杂性研究学派”(The Luhmann School of Complexity)(Brian Castellani & Frederic William Hafferty,2009:4)。当然,卢曼的复杂性概念不同于复杂科学所赋予复杂性的含义,在卢曼的社会系统理论中复杂性总是在系统演化的动态过程中呈现出来,是指可能性的总体性,包括系统与其环境组成元素的多样性以及系统与环境关系的复杂性等不同形态。“复杂性是具体的,但同时也是高度抽象的,说其具体是因为它是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经验直观感知的,说其抽象是因为它是世界关系网络的普遍概括,是事物演化创新、内在随机、自生自主、广域关联、丰富行为、柔性策略、多层纹理、隐蔽机制的整体综合的属性和关系”(吴彤,2004)。

卢曼赋予复杂性一种核心地位并使这一概念不仅作为某些人所称的“世界的程式”,而且也使它对于社会学分析极富生产性。卢曼的社会系统理论实质上是对于社会系统在不同状态下和不同部分中组成因素、关系网络、运作程序复杂性的一种表达和处理。复杂性作为核心概念贯穿卢曼社会系统理论的始终,复杂性概念同其社会系统一样,本身也是极端复杂的。

焦瑶光和吕寿伟认为,卢曼的理论中体现了复杂性与心理系统、复杂性与社会实践、复杂性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2007:57-60)。卢曼的理论中,复杂性表现为时间、物质、符号三个维度,自我主题化便依靠提供关于应付环境的时间、物质和符号三个维度的指导降低复杂性,从而有可能为时间定向、空间组织、符号序列化提供指导,使系统合理的选择多种可能的符号和象征系统,将系统与环境的复杂关系加以符号化和象征化。

卢曼的社会系统理论,在西方有些文献中也称之为新社会系统理论。他的理论整合了各学科的系统观,发展了社会学中关于社会系统的理论。同时,受到了“不确定性”、“混沌”等复杂性科学理念的影响,卢曼也把整个世界和社会当成了一个不确定的混沌系统。目前较为全面地概述社会学和复杂性科学的专著是由Brian Castellani 和Frederic William Hafferty所著的Sociology and Complexity Science:A New Field of Inquiry(《社会学与复杂性科学――一个新领域的探究》)清晰的描绘出了卢曼的社会系统理论在复杂性科学中的重要位置,可参见该书的第246页。

四、社会学与复杂性科学:新的领域

许多学者的看法是:21世纪的科学将由复杂性科学主宰,如史蒂芬.霍金、默里?盖尔曼(Murray Gell-Mann)和威尔逊(E. O. Wilson)(Brian Castellani,2009:233),国内学者吴彤(2008,扉页)和戴汝为(1996)等人先后都有过相关表述。正如乌里(Urry)所总结的,从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社会学科先后经历“(Marxism)”、“语言学(linguistic)”、“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表现主义(performative)”合“全球文化(global culture)”的转向;他认为“复杂性转向”是社会科学开始的新的转向(Urry,2005:1)。在这个社会科学的“复杂性转向”过程中,社会学与复杂性科学的交叉研究也得到很好的发展。Brian Castellani认为社会学和复杂性科学(sociology and complexity science, SACS)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Brian Castellani,2009:27)。上文分析的卢曼的社会系统理论,就是其中的重要代表。

第9篇:现代系统理论范文

关键词:复杂系统理论;二语习得;教学研究启示

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16)04-0183-006

引 言

近年来,二语习得研究者将目光投向了复杂系统理论这一新的范畴。最早将它引入语言学/二语习得领域的Larsen Freeman倾向于称其为“复杂系统理论”(Complex Systems Theory),自此更多新的相关术语随之进入我们的视野――“动力系统”、“复杂适应性系统”、“复杂动态系统”、“非线性结构”、“浮现主义”等等,James.P Lantolf[1] 甚至以一套有“浮现主义混沌/复杂系统理论及动力系统理论 (ECCTDST)”试图涵盖所有。仔细体味这些不尽相同的术语,可以发现虽然它们的探究角度各异,且很多并不在同一范畴,但最终都来源于复杂系统理论这一全新的理论流派,都主张语言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系统,呼吁语言研究对这一语言观应给予重视。

语言和语言学习都是复杂系统,这是个十分抽象的定义,我们应如何进行理论阐释?复杂系统理论究竟是什么、怎样用它进行二语习得研究、复杂系统理论在语言学/二语习得领域已有哪些研究成果、其前景何在?我们需要拨开众多术语的重重迷雾,从复杂系统理论本身开始,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

一、理论内涵――对语言和语言学习的新认识

复杂系统是由多重、大量的元素构成的统一整体,并且元素之间的相互关联和影响时刻处于多种多样、不断变化的状态。因此,作为系统的一种,复杂系统与简单系统(如红绿灯、家庭供暖系统)能够区别开来。

(一)什么是复杂系统?

Larsen Freeman和Lynne Cameron在2008年共著的《复杂系统与应用语言学》一书中,对复杂系统的关键特征做了如下界定[2]36-39:首先系统中的元素要具有异质性,即组成元素间性质和种类各异,绝非单一;系统随时间而变化,具有动态性,未来的状态以当下的状态为基础;系统的变化不是按比例均匀发展的,因此发展轨迹呈非线性;在与外界进行能量和物质交换时,系统保持有序状态,具有开放性特征;系统的适应性能使其面对外部环境变化时,及时调整自身进行适应,系统内部某个部分的变化,也会引起整体的变化。

在世界的的每一处,复杂系统无所不在:从微小的细胞结构,到生物系统,无论是人类自身的生物构成还是整个社会的曲折发展,都是动态变化的复杂系统。复杂系统理论从20世纪80年代诞生直到今天,也早已渗透到各个学科。密歇根大学作为复杂系统研究的中心,从一系列学科领域中抽象出具有代表性的复杂系统,对它们的特征分别做了具体的展示。其中,对应用语言学领域的两个复杂系统进行的初步描述如下表所示 [2]37:

表1显示:语言、语言学习(甚至是学习者)都是“复杂的、动态的系统,呈非线性发展,有自组织的适应性”[3],是典型的复杂系统。语言学界逐渐将目光投向复杂系统理论,“首先是因为人们逐渐注意到一个系统中所有要素如何基于环境互相作用而形成一个整体;想要了解一个系统以及它如何运转,不能仅仅将要素割裂开来单独分析,而是要深究系统中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同时需要注意系统与所处环境间的相互作用。[2]253”

(二)复杂系统理论对语言和语言学习的新诠释

复杂系统理论在看待语言上与以前的方式到底有何不同?传统的语言研究中,我们总在尝试简化分析语言和语言习得过程的复杂性,以点带面,譬如寻找当前最具代表性的语言现象和语言个体,企图解释和证明语言系统的整体状态。现代语言学理论的奠基者索绪尔也说:语言研究总是共时的。复杂系统理论作为一个“自下而上”的理论,它尊重语言习得的本质,坚定地认为:使用语言即是改变语言的途径。“语言每次被使用,都会变化。”[3]。语言的复杂性和创造性是从交互中浮现出来的,语言同时是认知资源和社会资源。[4]这就是复杂系统理论对语言作出的新诠释。

复杂系统理论从更广阔的视角看待语言和语言学习,因此具有强大的解释力和兼容性,很好地融合了语言学的各个分支,令许多曾经对立的二元区不再针锋相对。因此,复杂系统理论不是对传统理论的取代,而是整合之后的升华。正是通过这样宏观的概念和融合的方式,Larsen Freeman继而成功地将二语习得研究中的认知派观点和社会派观点整合了起来。

用Larsen Freeman自己的话说:长期以来,二语习得研究还有很多不尽如人意之处,我们给自己设置了很多局限。[5]复杂系统理论的出现,不仅带来了全新的语言观,让我们看清语言所具有的复杂系统的关键特性,从而能对许多毫无关联的语言现象有一个统一的解释,而应用语言学中的种种“疑难杂症”[6]也能被合理诊断。这一切证明了复杂系统理论在语言学和二语习得领域的强大解释力和适用性。

二、方法论――对传统科学方法的超越

复杂系统理论在被引入应用语言学之初,便在一定程度上重塑了传统的语言观和语言学习观,它把语言看作是动态的、开放的、呈非线性发展的自组织适应性系统,提倡尊重语言习得的复杂动态过程,并主要从三个新的角度考察二语发展的过程,即:变异性、双向因果关系、浮现现象。在此基础上,Larsen Freeman& Cameron提出了方法论原则和七种可供使用的具体研究方法。

(一) 全新的方法论原则

与简化理念相对应的传统科学中,“最有价值的解释采取的是因果关联的形式”[3],也就是采用简化的“因为A”和“所以B”的逻辑推演关系。研究者倾向于“用单个解释性变量对大量观察进行解释”[7]。同时,处理研究数据采用的是统计学中的“平均数”概念,譬如各种数据分析软件便是以此为基础进行计算和解释。可以说,传统的统计学进行全局性的、对大量个体所浮现出来的一般模式进行研究,它提供了一个使用的方法来确定某个人的大概水平。[8]然而,系统中的所有个体,仅有部分是无限接近“平均数”和所谓的常态。从那些离“常态”较远的个体得出的平均数据,是无法代表个体本身情况的。因此,对“平均数”和“一般模式”的崇拜,并不能在真正意义上描述出一个复杂系统的真实状态,反而很容易让研究者误入歧途,忽视造成系统变化的关键个体因素。所以复杂系统理论必须提出新的角度来考察二语发展的过程。

变异性被作为研究的核心。复杂系统理论认为变异性(变化)是复杂系统的本质之一,是系统灵活性和对环境适应的结果。变异是指某个言语行为在不同时间点的各种表现,主要指各种偏误。系统从一种“稳态”到另一种“稳态”的转变过程中,变异程度是最大的,是系统发生质的变化的前奏。Verspoor et al[9]的研究给出了语言渐进式发展的经典例子,即在两个阶段之间有一个出现大量变异性的转变期。

对双向因果关系的考察也受到了重视。复杂系统理论不考查单个变量,而是更加关注系统中的互适应。互适应描写的是原因与结果的互相影响和转换,几个因素之间发生的是复杂的双向适应关系。比如语言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就是一种动态适应的关系,教师的角色和学生的角色并不能固化两者之间的主从性。

系统的复杂性是通过系统中元素的互动浮现而来的,浮现现象作为复杂系统的特征之一也开始在应用语言学界受到广泛关注。2006年《应用语言学》杂志出版“浮现主义”专刊对此进行讨论,并刊登了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或观点。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为:学习者语言的发展就是一个浮现的过程。语言的形式结构是从社会模式、语言输入的内隐模式和认知系统的生物压力之间的交互作用下浮现而出的;语言行为是从语言使用者和其所处环境的相互作用下浮现出来的。

(二)具体的研究方法

在以上方法论原则的指导下,Larsen Freema& Cameron[2]242-251提出了可供研究使用的具体方法:

第一类以定性研究为主。比如用改良的人种志的方法,考察真实人群的语境和交互作用,而非仅作简单的个体聚集和平均。以及纵向研究、个案研究和时间-系列等方法。

第二类将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结合。比如用微发展纵向研究,在短期内进行高强度取样得到密集语料,以直接观察正在发生的变化。还有利用动态的实验设计,包括形成性实验、预先设计的实验和行动研究。旨在通过引发双向适应来观察和分析结果。

第三类是运用现代化科技手段的研究方法。比如使用计算机技术,为所考察的真实世界的复杂系统建立一个电脑模型,通过调整模型的变量和它们之间的关系,把模拟结果和真实数据进行比较,推断变量如何在时间流逝中交互作用。随着神经科学的高速发展,大脑成像技术(如MRI等)可以对大脑活动的动态性进行直观的观察和记录。

此外还有综合历时和共时研究并行的方法,如将二语习得和会话分析、语料库语言学、语篇分析结合进行研究。

三、主要成果――在二语习得研究中的应用

复杂系统理论被引入语言学/二语习得领域至今,在世界范围内已经取得了很多开创性的成果。

(一)变异性方面的研究

在有关语言变异性的研究中,最具意义的是Verspoor et al[9]的研究。该研究利用历时个案的方法,以一名处于高级英语水平的荷兰学生为研究对象,连续三年追踪其英文学术写作材料并取得多组数据,描述了研究对象词汇丰富性和构句复杂性方面的英语发展。他使用了一系列具有复杂系统特色的数据处理工具,如从一语习得研究领域借鉴过来的“移动极小-极大值图表”(简称“极值图表”),为二语习得领域研究复杂系统提供了很有价值的研究工具,这也是此项研究的重大意义之一。他的研究表明:在语言发展的相邻阶段间有一个出现大量变异的过渡期;语言学习者应用于尝试使用不同语言形式,以此获得反馈,这是取得语言发展的有效途径;当学习者的二语使用表现出大量变异时,可能他即将经历阶段性转变。如何有效地促进这种转变,则是非常值得研究者关注的课题。[7]

(二)双向因果关系方面的研究

关于复杂系统中的双向因果关系,除了基本的理念界定、诠释、例证外[10][11][12][13],比较典型的例子是Van Geert[14]用电脑建模方式所做一语发展模型。模型提出“生长点”和“承载力”这两个重要概念。生长点是指语言系统中可以进步的要素,如词汇多样性、语法复杂性等。承载力是一个系统当下的进步潜力。不同的生长点在某个时间点可能形成同向的支撑关系,也可能成为逆向发展的竞争关系,整体看来则可能互为条件关系。这一概念为考察语言发展中的交互关系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角度。

(三)对浮现现象的研究

对于语言浮现现象的研究近年来也取得了大量成果,尤其在解决语言本体问题方面硕果累累:

1.语音方面的研究多以计算机模拟和人工神经网络为基础,研究音位浮现,或基于优选论的音位产出研究。[15][16][17][18]

2.口语和书面语方面,Larsen Freeman[4]对5名中国籍英语学习者进行了纵向的个案研究,发现学习者英语句子表达的复杂度、流利度和准确度通过学习者本身及其语言系统对环境不断适应得以逐步浮现出来。

3.词汇发展的研究的显著特点是采用计算机模拟,以及着眼从儿童语言发展解释词汇的浮现、词汇混淆、词汇喷发等现象。[19][20]此外,对于双语使用、二语和三语间的互相干扰,Meara[21]根据词汇网络的浮现特征进行了解释。

4.早期的句法发展研究认为“语法是从词汇中浮现的”[22],这与复杂系统理论对于语法和词汇关系的认识不谋而合。此后不断有研究从不同角度提出复杂结构的浮现是学习者内部或其在与外界互相作用的结果:MacWhinney[23]发现理解、表达和习得的形式都是由于内部的内部压力而浮现的;Tomasello[24]认为其他的学习过程也有助于复杂结构的浮现(如翻译过程、第一语言能力的迁移过程等等)。Mellow[25]的研究则表明语言的复杂方面是基于特征和成分的学习过程中浮现出来的,这对教学大纲的设计和语言水平的评估具有重要价值。

我国国内对外汉语界对复杂系统理论的应用也在浮现现象上取得了进展。北京语言大学教授王建勤对外国学生汉字构形意识发展进行模拟研究发现,潜在的汉字知识结构对汉字识别能力及汉字构形知识的获得具有重要影响;汉字的频次分布于汉字的结构类型是影响汉字构形知识获得的重要因素;知识的衔接机制与频次累加机制是汉字知识生成和积累的重要机制;汉字识别的首要策略是部件识别策略,其次是结构类型识别策略[26][27]。他的这些发现对对外汉字教学及汉字教材的编写具有新的指导意义。北京语言大学陈默博士近年来以电脑建模为基础,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实际应用,发表了多篇深入探讨学习者汉语声调特征浮现的成果[28][29][30],为解决无声调语言母语者的声调习得难题提供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和教学的实验依据。

四、新思路――对TCSL/TCFL教学研究的启示

结合复杂系统理论反观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外语的教学,我们似乎更能明白如何理解和解释语言教学过程所观察到的现象,从以“语言是静止的”观点中脱离出来,对语言教学产生全新的认识,获得有益的启示。

(一)建立复杂系统语言观

语言学习的本质探究是语言观和语言教学观的根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外语的教学研究应深入语言学习本质的研究,在此基础上真正激发汉语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坚持培养学习者主动探索能力与语言交际能力,加强学习主体与环境的互动。教学方法上应注重协同学习与个性化学习,“教无定法”,但需坚持以效果为导向,不断创造学习过程中的“位差”,维持语言学习持续下去的动力。基于复杂动态系统的多种平行运行模式,跨模块、多通道化认知模式应该得到重视,多方位的激活与刺激有助于学习者的语言习得。因此,注重运用通感与联觉手段教学、鼓励学生建立自身与他人的联系、加强课内外互动体验显得尤为重要。

(二)在二语习得/汉语作为二语或外语教学领域的复杂理论观

复杂系统理论的基本立场和方法论原则开启了二语习得研究的新思路,我们期待它能带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外语教学与习得研究的新转向。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外语教学与习得的研究,可能应加强对“个性”与“个案”的重视,避免追求简化、统一或者平均数。在对汉语学习者因素进行考量时,具有“代表性”的大量数据,应与更具准确性和具身性的质性研究方法相结合,才能使结论更接近事实。以往量化研究中所遇到的“不合群”数据往往被滤除,以复杂系统理论的视角来看,这些数据应重新得到重视,它们往往可能就是最需要被研究的因素,可以指向意想不到的研究结果。

同时,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外语教学与习得的研究者,应尝试将汉语学习者的习得过程看作是一个复杂系统,学习者本身与环境相互作用,除了存在个体间的差异,还存在个体内差异。学习环境、社会文化环境不断变化,个体学习者本身的生理、心理、生活也处在不断变化中。因此,以建立复杂系统仿真模型为目的,对学习者的学习表现进行纵向跟踪记录与研究,同时对照学习者个体内、外部变化展开分析,体现学习者汉语系统各要素间的交互作用和动态性,不失为一种具有前瞻性的研究思路。

不仅如此,在复杂系统理论的指导下,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外语教学与习得的研究应更加关注汉语学习者学习过程中的变异性与浮现现象。当学习者的汉语系统从一种“稳态”到另一种“稳态”转变时,变异程度最大,是系统发生质的变化的前奏。对变异过程和变异结果(如:词汇喷发、语法浮现现象)的捕捉与分析,对学习者汉语渐进式发展进行研究,也可能成为未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外语教学与习得研究的新方向。

结 语

复杂系统理论在应用语言学和二语习得领域代表着全新的理念,它呼唤着越来越多的认同和关注。复杂系统理论虽已成为研究者广泛关注的学术热点,也取得了极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但从总体上看,复杂系统理论在语言学、二语教学、TCSL/TCFL教学领域的理论和应用还远远未达到成熟阶段,对于研究者来说也需要不断摸索和完善。

复杂系统的预测性现阶段来看还未完全开发,这可能是由我们对复杂系统的构成要素及要素之间动态交互作用没有完全了解。知识预测的精确性需要逐渐完善,这是一个不断接近极限的过程。复杂系统的预测能力的不断增强,将会对未来语言学习提供不可估量的指导性意义。在研究方法上,目前语言学界和二语习得界对复杂系统的研究多集中于计算机建模、人工智能、描述性的个案研究方法,而其他方法的使用尚不充分,对数理统计能力的要求可能会对研究的深入造成一些障碍。因此继续挖掘和尝试与这一理论相适应的、可操作的方法,也是下一步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1]Lantolf,J.P.Language Emergence: Implications for Applied Linguistics-A Sociocultural Perspective[J]Applied Linguistics 27(4):717-728.

[2]Larsen-Freeman,D.and plex systems and applied linguistics [M],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8.Linguistics―A Sociocultural Perspective[J]." Applied Linguistics 27(4):717-728.

[3]Larsen-Freeman,D..Chaos/complexity science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J]. Applied Linguistics,1997,18(2):141-165.

[4]Larsen-Freeman,D..The Emergence of Complexity,Fluency,and Accuracy in the Oral and Written Production of Five Chinese Learners of English [J]. Applied Linguistics,2006,27(4): 590-619.

[5]冀小婷. 关于复杂系统与引用语言学――拉森・弗里曼访谈[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5):376-379.

[6]Ellis,N.C.and D.Larsen-Freeman.Language Emergence: Implications for Applied Linguistics―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 [J].Applied Linguistics,2006,27(4): 558-589.

[7]李兰霞.动态系统理论与第二语言发展[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3):409-421.

[8]de Bo t,K.,W.Lowie & M.Verspoor.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An Advanced Resource Book [M].London: Routledge,2005.

[9]Verspoor,M.,et al..Variability in Second Language Development from a Dynamic Systems Perspective [J].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2008,92(2): 214-231.

[10]Kramsch,C..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Language Socialization [M].London: Continuum,2002.

[11]Larsen-Freeman,D..Teaching Language:From Grammar to Grammarian [M].Boston,MA: Thomson/Heinle ELT,2003.

[12]Dale,R.and M.Spivey.Unraveling the dyad: Using Recurrence analysis to explore patterns of syntactic coordination between children and caregivers in conversations[J].Language Learning,2006,56(03): 391-430.

[13]Pikovsky,A.,M.Rosenblum,and J.Kurths.Synchronization: A Universal Concept in Nonlinear Sciences [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

[14]van Geert,P..The Dynamic Systems Approach in the Study of L1 and L2 Acquisition: An Introduction [J].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2008,92(2): 179-199.

[15]De Boer,B..Self-organization in Vowel Systm [J].Journal of Phonetics,2000,28(4): 441-465.

[16]De Boer,B..The Origin of Vowel System [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

[17]Plaut,D.C.and Kello,C.T..The Emergence of Phonology from the Interplay of Speech Comprehension and Production: A distributed Connectionist Approach [A].In B.MacWhinney (ed).The Emergence of Language [C].Mahwah,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1999.

[18]Louriz,N..The Emergence of the Unmarked in L3 Phonology [EB].http//thodes.aegean.gr/tms/ocp4,2004.

[19]Smith,L.B..Children’s Noun Leaning: How General Learning Processes Make Specialized Leaning Mechanism [A],In B.MacWhinney(ed).The Emergence of Language [C].Mahwah,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1999.

[20]Veneziano.E..The Emergence of Noun and Verb Categories in the Acquisition of French [J].Psychology of Language and Communication,2003,7(1):23-26.

[21]Meara,P..Emergent Properties of Multilingual Lexicons [J].Applied Linguistics,2006,27(4):620-644.

[22]Bates,E.and J.Goodman.On the Emergence of Grammar from Lexicon [A].In B.MacWhinney(ed) [C].The Emergence of Language.Mahwah,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1999.

[23]MacWhinney,B..The emergence of language [M],Lawrence Erlbaum,1999.

[24] Tomasello,M..Constructing a Language [M].Cambridge,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3.

[25] Mellow,J.D.(2006)."The Emergence of Second Language Syntax: A Case Study of the Acquisition of Relative Clauses[J]." Applied Linguistics 27(4): 645-670.

[26]王建勤.外国学生汉字构形意识发展的模拟研究[D].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博士论文,2005.

[27]王建勤.汉语学习者汉字知识获得机制模拟研究[J].语言文字应用,2008,(1):67-74.

[28]陈默.无声调语言母语者汉语声调浮现过程的实验和模拟研究[D].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博士论文,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