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低碳经济的看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老专家 地勘经济领域 发挥作用
本文对如何更好地发挥老专家在地勘单位经济方面的作用进行了探讨,希望能够提升老专家在地勘经济领域发挥作用的水平,从而使老专家们真正做到老有所为。
一、老专家在地勘经济领域发挥作用初探
目前很多离退休的老专家,在地勘经济领域发挥作用的方式主要集中于:
(一)从事相关的技术服务
老专家们有着长期在一线岗位工作的实践,因而经验丰富。一些老专家在离退休之后,仍然心系工作岗位;地质专业技术人员众多且大部分被地勘单位返聘继续从事地质技术工作,成为实现地勘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二)从事矿权经营管理
部分老专家们由于身体原因,很多一线工作无法亲身参与,但是,老专家在矿权管理方面是大有作为的。长期从事地质找矿工作的离退休老专家,不仅找矿经验丰富,而且信息渠道多,因此,可以为单位矿权管理工作提供有效的意见和建议,促进矿权经营工作更好地开展。
(三)从事资质维护及项目立项管理
长期的地质工作经历,使老专家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正确地认识到资质管理对项目承揽的重要性。他们在项目市场承揽方面积累了宝贵人脉的同时,更能一针见血地发掘富有找矿潜力的地质项目,为单位地质项目立项提供指导,有利于地勘单位承揽到较大的市场项目,更好地推动地勘经济的发展。
二、老专家在地勘经济领域发挥作用实践
当前,全国各地很多企事业单位的老专家都在经济领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本文以山东省地矿局为例,对老专家在地勘经济领域发挥作用的实际情况进行说明。
截至目前,山东省地矿局离退休人员总数为7799人,占全局总人数的53.8%,其中离休老干部118人,退休专业技术人员2695人。退休专业技术人员中具备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54人,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637人,中级专业技术职务的1295人。全局离退休职工人数所占比重表明,从各地勘单位工作岗位上退休下来的离退休职工中,云集了众多的精英和专家。
三伏时节,在平度大庄子、莱州新城金矿岩心钻探工地上,钻工们头顶烈日,保持着钻机的连续进尺。两位坚守一线的退休老同志,手捧地质记录本,认真进行着钻探编录,用他们的实际行动,影响和感染着年轻一代的地质工作者不断进取。
在莱州新城金矿钻探工地上,山东省地矿局第四地质矿产勘查院406机台正在紧张施工,负责该机台的地质技术人员是退休职工王以农,顶骄阳、冒酷暑,昼夜不停地从事编录工作,日夜奋战在机台上。2014年,该机台在新城金矿实施工程地质孔3个,全部顺利终孔,终孔孔深分别为1168米、954米、1146米。
在平度大庄子金矿钻探工地,山东省地矿局第四地质矿产勘查院403机台正在忙于施工,负责该机台的地质技术人员是退休职工明继润。原来该孔在施工过程中,漏水、涌水、坍塌、掉块、缩径五毒俱全,严重影响了工程进度。面对如此复杂的地层,明师傅根据以往的经验及时给出主意,采用改进钻井工艺、调整泥浆配方、填加惰性材料及在钻杆上抹上黄油等有效措施,以最小的成本确保了钻探工作的顺利进展。
除了山东省地矿局第四地质矿产勘查院王以农、明继润两位老专家,还有几百个甚至上千名退休的专业技术工作者,依然坚守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一如既往地奋战在工作第一线,有力地保障了地质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老专家在地勘经济领域发挥作用的方式转变
随着众多地质专业技术人员被地勘单位返聘继续从事地质技术工作;老专家在地勘经济领域发挥作用的方式也有所转变:
(一)管理模式上有所转变
逐步从以往松散的、无序的状态转变为有序状态。
(二)管理对象的转变
逐步由以往的职能部门管理转变为以老科协为主的自发组织管理。由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推进,各地勘单位不仅在组织机构方面逐步健全,而且在自身职能方面逐步深化。在这种条件下,老专家在地勘经济领域的作用自然能够得到更好地发挥。各地勘单位老科协根据老专家们包括居住条件在内的实际情况,结合老专家以往工作经历,做好相关的组织和引导工作。最大程度满足老专家参与经济建设的需求,切实保障老专家参与经济建设的便利性。
(三)老专家的自身条件也有所转变
老专家由于自身年龄和身体方面的原因,在体力劳动方面能够发挥的作用很少。老专家在经济领域发挥作用的方式主要为项目管理或者是技术指导。
除此之外,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不断深入,人们的思想观念出现了转变,逐渐由以往的保守型转变为开放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不仅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创业、就业的机会,而且转变了一些老专家的观念。广大离退休老专家在改革开放的影响下,逐步解放自身思想、转变自身观念,从以往仅仅满足于安度晚年,逐步转变为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潮中,在自身擅长的经济领域发挥余热。
四、结束语
本文主要对老专家在地勘经济领域发挥作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结合山东省地矿局的实例,集中分析了老专家在经济领域发挥作用的方式与成果。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研究,能够进一步提升老专家在地勘经济领域发挥作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从而使广大的离退休老专家真正做到老有所为,在离退休之后依然能够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做出贡献,将自身的价值发挥到最大。
参考文献:
[1]魏善标.高校离退休管理服务工作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科技创业月刊,2012(10)
随着全球性气候变暖问题的不断加剧,转变原有能源消耗性的经济发展模式,已成为当前世界各国的共识。当前学界对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的看法方面,主流观点认为其主要是由于近年来各国在经济发展中,大量使用化石等能源,造成碳排放量的急剧提升所引发的,即二氧化碳气体含量的急剧提升,引发全球性的温室效应,致使全球范围内温度大幅提升,极端异常气候发生率急剧升高等。在全球气候变暖问题中,主要涉及到了当前世界发展中最为核心的两个问题,一是能源问题,二是环境问题。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势必会消耗大量的能源,尤其是不可再生的化石能源等,然而由于相关的技术等原因,化石能源的利用率并不高,其在导致能源大量浪费,引发能源危机问题的同时,也给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因而此种依靠消耗能源、污染环境的经济发展方式,其弊端已越来越大,探索新的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已成为当下世界各国的共同诉求。也正是在这样一个社会大背景下,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得以应运而生,低碳经济在降低碳排放,减少对环境污染的同时,也充分考虑到了能源的利用率,及新能源领域拓展的问题,其对于发展可持续经济,有着重要的保障作用。然而发展低碳经济,也势必影响到现有的国际贸易格局,及其实践和理论体系,因此下文首先将就国际贸易视角下低碳经济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国际贸易视角下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进行详细的探讨。
二、国际贸易视角下低碳经济的发展趋势
(一)国际贸易格局变化
低碳经济模式的不断深入推进,不仅会改变原有的世界经济格局,其对国际贸易格局,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更注重对能源利用率的提高,及拓展对新的清洁能源的利用,同样的,其在贸易产品方面,也更倾向于绿色产品,而这对于传统的贸易出口大国的贸易结构,将产生极大的影响,以往依靠出口原材料等资源的国家,其将会受到低碳经济的巨大冲击,其在国际贸易格局中的影响力,也会出现急剧的下降。低碳经济理念的出现,不仅是能源危机,及环境问题集中爆发所催生的产物,其同样是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必然趋势,低碳经济下,绿色产品的地位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其也有效的促进了国际贸易格局的变化。然而由于发达国家相较于发展中国家,其在低碳经济方面的发展时间更早,因而其在国际贸易格局中也就占据更多的优势地位,而发展中国家,由于技术等原因,其依然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其经济发展模式依旧是能源消耗型,在短时间内难以实现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因此通过国际视角来看世界低碳经济的发展,其仍有很长一段路要走[1]。
(二)低碳领域的进一步拓展
在国际贸易视角下,低碳经济理念的不断深入推进,将进一步拓展国际贸易的领域和范围,并进一步促进低碳产业的快速发展。《京都议定书》是本世纪多个国家在意识到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后,共同签署的世界性协议,世界多个国家的参与,也使得低碳产品的贸易范围呈现急剧扩张的情况。此外,在协定书中规定,碳排放权也可作为一种贸易商品进行交易,即某一国家在当年没有完成的碳排放承诺目标后,其可以通过商品购买的方式,向已完成碳排放目标的国家,购买碳排放权,由此可见随着低碳经济的日益发展,国际贸易的领域,及低碳产业领域,也将得到进一步的拓展。
三、国际贸易视角下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
(一)促进技术创新
低碳经济理念的不断深入推进,能够有效的促进国家技术的创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新技术在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各领域的生产力和生产效率,还能极大的提升能源的利用效率,降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同时技术的创新,还能促进新型清洁能源的有效运用,实现可再生能源,与不可再生能源的合理搭配,优化能源结构,进而更好的推动低碳经济模式的发展,提升我国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及我国贸易产品的国际竞争力[2]。
(二)优化产业结构
在国际贸易视角下,我国低碳经济的另一个发展理念就是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当前我国虽然是世界第一大贸易出口国,我国的产品也主要以价格便宜,成本低廉为主要特点,而这些都是以高能源消耗,以及对生态环境的高污染为代价的,此种产品普遍科技含量较低,且附加值也较低,缺乏长远的市场竞争力,同时此种经济发展模式对于我国经济未来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也有着严重的影响。此外,随着欧美发达国家对产品环保标准的提高,及贸易保护主义壁垒的出现,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被进一步消弱,这也使得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倍支配地位,也越来越为明显,因此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转变以往的出口增长模式,对于提升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提升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促进低碳经济模式的高效发展等,都有着重要作用[3]。
(三)促进能源结构调整
在国际贸易视角下,发展低碳经济理念,还能有效的促进我国能源结构的调整,进一步优化能源结构,实现能源与环境的可协调发展。当前在我国产业结构中,工业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而当前在工业发展领域,其主要是依靠高能耗为支撑的,而在能源使用方面,利用率更低、污染更大的煤炭资源,依旧是我国工业发展的主要能源,因此为了降低碳排放,推动低碳经济发展,对现有能源结构进行适当调整,进一步减少煤炭资源的使用,增加天然气能源的利用比例,以及开发太阳能、风能的新型清洁能源,对于保障我国社会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及推动低碳经济模式的深入发展等,都有着积极意义。
【关键词】低碳经济;碳排放权;碳交易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随着时代的发展,低碳经济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为了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企业有必要开展低碳会计的核算,低碳会计作为新兴的会计领域,其含义为“主要对企业履行低碳责任、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进行确认、计量、报告,其目的是帮助企业实现节能减排,既满足国家对企业低碳责任的要求,又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1]碳排放、碳交易及报告披露均离不开低碳会计,它的出现是低碳经济的需要,也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必然选择。
(一)国内外文献综述
国外,对于碳排放权是资产还是费用的问题,大多数学者的看法是一致的。根据美国联邦能源管理委员会(IASC)和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对于资产的定义,碳排放权应当做资产,而不能作为费用核算,但是碳排放权是何种类型的资产,学者们一直存在争论。[2]Wambsganss和Sanford认为,购买的预期用于补偿以后实际排放的污染物的排放权可以划分为存货。但是也有学者认为碳排放权应被当作有价证券,如Sandor和Walsh。然而Ewer是这样认为的,碳排放权应该被当作无形资产予以确认,因为它具有无形资产的一些特征。[3]而法国企业运动联盟(MEDEF)却认为,排放权的几个特点明显符合存货的定义,不能够因为排放权不具备实物形态这一事实就认定其为无形资产,而不是存货。而对于计量,Stefan Schaltegger和Rogerburritt(2000)认为,应运用现行市场价值进行计量。
我国的研究大部分参照西方国家的做法,在碳排放权的会计确认上,王艳、李亚培认为,碳排放权具有交易性金融资产的特征,应将其确认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张红梅则借助国外相关研究文献,提出可交易排放权的概念,认为应当把可交易排放权确认为无形资产,并采取多重计量属性;郝玲、涂毅建议抛开排放权的问题,直接把与CDM相关的费用成本等都纳入其他业务核算。
(二)碳资产管理的必要性
对于低碳会计的核算,首先离不开碳资产,碳资产的研究具有前瞻性和社会性,作为一个企业,不仅要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还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提升企业的价值,而低碳会计的核算,有利于了解碳资产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活动造成的影响,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平衡发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当今的社会,碳排放问题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课题,各个国家都着力于研究低碳经济,探讨低碳经济的新思路,新方法。在我国,低碳经济的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对碳资产会计问题的研究,关系着我国的未来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关系着在国际上承担碳减排任务的重大使命。具体来讲,碳资产研究的意义如下
1.为会计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
2011年2月的“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将“碳减排”作为企业资产的一部分,引导企业改变观念,提升对碳资产和负债理念的认可度,将碳资产纳入财务报表体系,进行“碳会计”盘查,鼓励在资产负债表中加入碳减排科目。因此,如何在会计核算上对碳资产会计进行确认和计量,怎样做会计分录,如何在会计报表上对碳资产进行列示及碳资产的披露等这些问题亟待研究和解决,本文试图对这些方面进行深入的探讨,为建立低碳会计核算模式,充分发挥会计核算和监督的职能,制定碳资产相关的会计法律法规和会计准则提供参考依据,促使全球节能减排目标的更好实现。
2.有利于企业对自身价值的正确定位
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反映和监督一个单位经济活动的经济管理工作。在今天这样一个经济时代,企业是作为一门科学的会计学所关注的主要组织形式,它们是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然而,当今是时代是低碳经济的时代,企业必须正确的衡量自身的价值,不仅仅是报表上的数字,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尤其是节能减排的任务,更是衡量企业价值的重要因素,因此,企业必须重新审视自身的价值,更新观念,明确定位,以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而如何进行定位,碳资产的会计处理至关重要,通过碳资产的核算和计量,能够为企业提供准确的财务状况信息,客观公正的衡量企业的财务风险,全面反映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从而达到对自身价值的准确定位。
二、碳资产会计问题初探
(一)碳资产的定义
碳资产是一个具有价值属性的对象身上体现或潜藏的所有在低碳经济领域可能适用于储存、流通或财富转化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这个对象,可以是企业,也可以是城市、地区,甚至可以是一个国家、民族,更可以对应于全球。全球碳资产的流通总量虽然在操作上很难量化,但在逻辑上是完全存在的。从碳资产的定义来看,它不仅包含今天的资产,也包括未来的资产;还包括产生的增值,它们是由于实施低碳战略而同比、环比产生出来的。
关键词:低碳经济风险投资分析预测
一、引言
“低碳产业”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产业。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低碳经济”、“低碳技术”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低碳技术涉及电力、、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部门以及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正是因为“低碳产业”的可持续性优势,走向低碳化时代是大势所趋。一直以来,人类对碳基能源的依赖,导致CO2排放过度,带来温室效应,对全球环境、经济,乃至人类社会都产生巨大影响,严重危及人类生存,这比经济危机更为可怕。解决世界气候和环境问题,低碳化是一条根本途径,也是人类发展的必由之路。2007年12月3日,在印尼巴厘岛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为全球进一步迈向低碳经济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继此之后,“低碳产业”在世界范围内开始普及,低碳行业的公司也像雨后春笋般涌现,不少投资者见其发展迅猛频频将手中的资金投向该行业,其中不乏大型的机构投资者。
二、低碳经济模式研究综述
在《低碳经济的若干思考》一文中作者阐释了低碳经济的内涵和发展的必要性、可能性以及发展势态。并指出近年来我国在调整经济结构、发展循环经济、节约能源、提高能效、淘汰落后产能、发展可再生能源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在对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确实进行预测和分析后,作者提出了发展低碳经济的相关措施。
什么是低碳经济,为什么要发展低碳经济,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条件如何,怎样发展低碳经济。《低碳经济研究综述》一文就中国如何既遵循经济社会发展与气候保护的一般,顺应发展低碳经济的潮流和趋势,同时立足于中国的基本国情和国家利益,寻求长期和短期利益的均衡的角度对中国发展低碳经济进行了分析,旨在引导中国低碳经济迈入发展的轨道。
同样是对低碳经济的研究,《低碳经济与环境创新》一文跳出了低碳经济本身,将低碳经济与环境金融联系起来,从环境金融的角度,了国内外研究与实践经验,探讨了环境金融创新的各种途径,并针对我国实际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作者就低碳经济的背景下如何实现环境金融的创新提出了一些见解,对低碳经济和环境金融的相互促进做出了贡献。
在《中国的低碳经济选择和碳金融发展问题研究》一文中,作者提出低碳经济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金融是经济的核心,面对低碳经济时代的要求,我国必须尽快构建与低碳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碳金融体系,包括金融市场体系,碳金融组织服务体系和碳金融政策支持体系几大方面。作者支持目前中国碳金融的发展只能说是初露萌芽,发展相对滞后并存在诸多问题。
对低碳经济的相关文献进行研究和综述后,低碳经济的发展是大势所趋,但如何科学地发展低碳经济,如何将低碳经济同其他行业合理的结合,如何引导投资者正确地投资于低碳行业,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研究的是低碳行业的风险投资,通过对目前低碳行业风险投资的分析及预测,希望能科学地引导低碳行业的发展。
三、低碳经济模式下的风险投资现状分析
“低碳经济”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不止是烟雾、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也已被确认为不争的事实。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是国际社会应对人类大量消耗化学能源、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引起全球气候灾害性变化而提出的能源品种转换新概念,实质是解决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低碳经济定义的延伸还含有降低重化工业比重,提高现代服务业权重的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内容;其宗旨是发展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本特征的经济,降低经济发展对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影响,实现经济活动中人为排放二氧化碳与界吸收二氧化碳的动态平衡,维持地球生物圈的碳元素平衡,减缓气候变暖的进程,保护臭氧层不致蚀缺。广义的低碳技术除包括对核、水、风、太阳能的开发利用之外,还涵盖生物质能、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领域开发的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它涉及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汽车等多个产业部门。
当前世界面临的一个最大的环境问题就是全球气候变暖,而其原因正是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现在人们已充分认识到这个问题,并且已开始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进程。工业正是二氧化碳排放的一个重要来源。而想要减少工业排放二氧化碳,发展低碳行业无疑是一种解决之道。低碳行业泛指任何以低碳排放或者致力于减少碳排放为特征的行业,如可再生能源发电、核能、能源管理、水处理和垃圾处理企业。这个行业是符合保护自然的规律的,因此具有很光明的前途。在2009年的金融危机中,低碳行业产值不降反升,表明这个行业正是一个很有潜力的行业。
哥本哈根会议虽然未能达成成果,但低碳环保风潮已经在风投之间劲吹。正如前面对低碳行业的分析,低碳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主要特征,以此为中心衍生出较多的投资主线,主要包括:节能、减排、清洁能源领域。现在很多新的产业都跟这些领域有关。而事实上,越来越多的也将方向往这些领域方面靠拢。经历了危机后的风险投资再度热了起来;而比风投更热的,则是低碳经济。根据中国风险投资研究院(CVCRI)对556家风投机构的调查显示,2009年VC对能源环保领域共投资了35亿元;VC投资的项目中,每10元钱中就有1.1元投向了能源环保领域。在很多的风投机构看来,节能环保、新能源等既属于产业政策扶植范畴、又对经济周期不敏感,这种低碳行业特殊的特性也是迎来风投广泛关注的原因。
历时3个月、访问了556家风险投资机构后,民建中央下属的中国风险投资研究院(CVCRI)得出结论:2009年中国VC/PE市场募资、投资规模均逐步回升,迎来了复苏和发展。CVCRI指出,由于经济的复苏和创业板的推出,2009年下半年的投资热情增加。上半年投资案例数为229个,占总案例数的38.10%,投资总额为120亿元,占全年投资总额的40.43%;而下半年的投资案例数为372个,明显高于上半年,投资金额也占到了全年投资总额的59.57%。另一个可以观察到的现象便是低碳能源环保行业的崛起。据CVCRI数据,2009年风投对能源环保的投资项目数为99项,总金额为34.99亿元;仅次于狭义IT行业的135项和43.29亿元,成为继传统行业、狭义IT行业之后的第三受宠行业。另外更加值得关注的就是556家风投机构将能源环保行业评为了最具投资价值行业。其次是医药保健和消费服务行业;而传统产业、狭义IT则甚至没有进入前十名。2009年度风险投资总额为315.34亿元。除此之外,不少风司也对低碳行业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其中中国风险投资有限公司总裁王一军表示低碳经济是大势所趋,而核心则在于节能减排和发展新能源。以我国过去走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来看,节能减排在技术、推广等领域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而中国对石油的需求日益增长也在驱使着新能源的发展。
对于“两高六新”的公司,即具有成长性高、科技含量高、新经济、新服务、新农业、新材料、新能源和新商业模式的公司,是风投关注的重点,而这些特点也是低碳行业所具备的。基于上述对低碳行业前景的分析,对于低碳行业的风险投资无疑成为了一个热点话题。但凡是投资都存在着风险,众多的投资者在投资低碳行业之前也会对该行业的众多上市公司进行综合评估,通过行业数据和公司相关的各方面指标选出最具发展潜力和盈利能力的公司进行投资。
在对低碳行业风险投资概况进行综述之后,从投资价值的角度将低碳行业和其他行业进行比较,图2是2009年统计的最具投资价值行业分布情况,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低碳能源和环保列居首位。
四、低碳经济模式下的风险投资前景预测
前面通过对低碳行业的风险投资数据和图表的分析,低碳经济模式由于其得天独厚的可持续发展潜力受到了投资者们的青睐。风险投资是众多投资方式的一种,风险投资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权益投资,投资者们为了获得公司上市和退出时的高额收益,还要为初创期的公司提供技术支持。前面说到了低碳经济模式的可持续性发展优势,这一点是风险投资决策时的一个主要决策因素。所以,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将会有越来越多的风险投资者涉足低碳领域,既促进了低碳行业的高速发展和繁荣,同时也为风险投资者提供了一片全新的投资领域。由于低碳经济是一种绿色经济,不仅促进了经济的高速发展,同时也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做出了贡献,所以,在今后几年中政府必将会持续出台相关政策推动低碳经济在我国的发展,这些政策也将为投资者的资金进入低碳领域敞开了大门。综上所述,在未来几年里,风险投资与低碳经济模式的结合将是投资领域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基金项目: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08EYA002)]
1.冯之浚,周荣,张倩.低碳经济的若干思考[J].中国软,2009(12)
2.王仕军.低碳经济研究综述[J].开放导报,2009(5)
3.任卫峰.低碳经济与环境金融创新[J].上海经济研究,2008(3)
关键词:低碳经济 产业结构 能源消耗
英国政府于2003年发表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不仅将“低碳经济”一词正式引入政府文书之中,同时也使得学术界以及普通民众开始思考我们的经济发展模式,能源利用方式甚至是生活习惯等等一系列问题。经过十年的发展,“低碳经济”已不再是跃然纸上的词汇,而是一种切实可行且正在不断探索与执行的制度与经济发展方式。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推进之快让人惊叹,但与此同时,中国经济的增长不可避免的与低碳经济产生了矛盾。时至今日,这种矛盾已经逐渐凸显,不仅需要我们的反思与探索,同时更重要的是要在我国的产业结构上做文章。
一、关于低碳经济与产业结构转型的研究现状
随着发展低碳经济与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转型的呼吁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学者也在深入研究这一课题并提出各自不同的看法与见解。环境波特假说认为高耗能,高排放的经济发展模式本身表明经济系统运行效率的缺乏,但是可以通过制定严格的环境法规来促进技术创新以及节能减排新技术的研发与推广,从而在根本上改善生产效率低下的现状,进而使得企业在市场中获得更大的竞争力,最终可以覆盖由于环境规制带来的成本并为企业带来正向的收益;Schmalesee(1998)与Galeotti(1999)两位学者的研究则表明碳排放与人均收入的关系是满足环境库滋涅茨曲线理论的,并认为在经济落后时期经济发展的确会带来环境的破坏等负面影响,但当人均收入达到一定程度时,技术进步以及人们对环境的要求会不断改善被破坏的环境,从而不断推动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与产业结构的优化;来自中国科学院的王中英与王礼茂两位学者在研究了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与碳排量的关系之后认为:第二产业在中国经济发展中所占比重相对较大,而这种产业结构也从根本上导致了碳排量的增加;国内学者孙秀梅则认为,低碳经济本质上是在低碳约束下的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的过程,最终使经济运行走向“低碳化”。
通过以上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的综述不难看出,在关于如何发展低碳经济这一问题上存在着很多不同的理论与见解,但笔者认为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依然是实现我国经济实现从“高碳”迈向“低碳”的最有效途径,并且能在产业结构的调整中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最终实现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双赢局面。
二、低碳经济与产业结构转型的内涵
低碳经济,便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核心的经济模式,也是人类社会继三次工业革命之后的又一重大进步。低碳经济本质上关注的是能源的高效利用和能源结构清洁化,其核心是能源生产与利用技术的创新、制度的创新和人们生活方式与观念的根本性转变1。从“低碳经济”的内涵可以发现,低碳经济从根本上便是对传统经济发展方式也即“高碳经济”的调整与颠覆,这也必然导致产业发展的根本性变革。
低碳经济的实现依赖于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而产业结构的调整也可以进一步细化为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两个方面。产业结构合理化是指各产业之间通过相互协调,产生较强的产业结构转换能力与优秀的适应性,从而能够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最终实现最佳效益的产业结构,具体表现为产业之间的数量比例关系、经济技术联系和相互作用关系在长期趋向协调平衡;产业结构高级化,也称为产业结构升级,是指产业结构系统从较低级形态向较高级形态的转化过程。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一般遵循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由低级到高级演进①。从产业结构调整的内涵可以看出,产业结构的调整本身也是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的过程,从低级的产业不断过度到高级的产业,同时技术水平也在这种过度中不断得到提升。从低碳经济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内涵上不难看出,二者存在着内在的联系,也即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本身也是对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内在要求,只有通过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进而才能在本质上实现经济的“低碳化”,最终实现低碳经济的良性发展。
三、低碳经济视角下我国产业结构目前所面临的困境
回顾过去几十年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出,我国经济成长之快不仅超出国人自己的想象,也让世界其他国家刮目相看。特别是进入21世纪之后的十年,经济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但更应该看到的是,伴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所消耗的能源却在飞速的上升,与此对应的是我国经济发展所产生的碳排量也在极速增长。借助统计数据可以进一步的分析:
也即化石能源的消耗数据。可以发现的是,伴随着GDP的不断攀升,能源消耗水平也是一路上升,而在能源消耗的具体类别里可以明显的看到煤炭的消耗量是所有化石能源里占比最大的一部分,而石油与天然气的消耗量则相对少很多。这也充分说明,我国是一个以煤炭为主要消耗能源的国家,但对石油及天然气的依赖程度也在不断增加。
从以上的三个图表不仅能直观的反映出我国在2001-2011年经济发展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的具体状况,对经济增长贡献度的变化情况以及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化石能源消耗状况。以低碳经济的视角来观察,可以发现我国的产业结构存在以下的困境:
1. 经济增长过度依赖于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而第二产业同时也是能源消耗的重点领域,这也从产业结构上决定了我国在工业发展过程中的碳排量必然增长也积极迅速;
2. 第三产业的发展相对滞后,但第三产业本身也是相对“低碳”的产业,同时也能带来大量的就业机会。特别是低排放高附加值的新兴技术行业应该是我国产业转型过程中应该重点关注的方面;
3. 经济发展对能源的依赖过强,单位GDP耗能水平较高。以2010年的数据为例,我国的经济总量约占世界经济总量的10%,但消耗了世界近20%的能源、53%的水泥、47%的铁矿石、45%的钢和45%的铅。单位GDP能耗则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①。换言之,这也说明我国的产业生产中能源利用效率较低。
4. 能源消耗中煤炭占比较大,这种现状很大程度来源于我国独特的资源要素禀赋,因为在我国探明的能源储量中,煤炭占94%,石油占5.4%,天然气则仅有0.6%,这种“富煤贫油少气”的资源结构也使得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得不较多的依赖于对煤炭的消耗,并且目前这种能源消耗的格局也将长期存在②。
5. 在现有的能源消耗结构下,不仅煤炭的占比较大,而且同时必须注意的是,燃烧煤炭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比石油及天然气要高很多。每燃烧一吨煤炭会产生4.12吨的二氧化碳气体,比同样单位的石油与天然气多30%和70%③。碳排量的增长幅度也因此进一步加快。
从以上几点可以发现,以低碳经济的视角来看,我国的产业结构及能源消费结构存在着诸多不合理,第二产业占比过大,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的消耗格局从根本上决定了我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所排放的二氧化碳不仅总量庞大,上升速度也极快。因此,进一步对我国的产业结构进行分析可以更深入的了解我国在低碳经济发展中所面临的困难与不足。
四、关于我国产业转型的具体建议
中国不仅是世界上能源消耗第二多国家,同时也是全球碳排量最多的国家之一,中国在节能减排方面的努力对全球温室效应治理的意义重大。从这一点上来看,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几乎也是现实唯一的选择,因为只有通过经济“低碳化”才能有效控制我国在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的碳排量,同时也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战略性的影响。而低碳经济的发展就不可避免的需要对我国现行的产业结构进行优化与调整,使之与节能减排这一要求相适应,同时也能在不断的优化中提升经济效益与能源利用效率。因此,在我国产业转型的具体建议方面,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1. 尽快推进产业升级与技术改造,通过新技术来控制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碳排量。由于我国将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处于工业化进程之中,这客观上决定了第二产业也将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是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点,因此人为抑制第二产业的发展不仅不现实,也是对经济发展的一种破坏。特别要提到的是,作为一个煤炭消耗的大国,十分有必要推广和普及提升煤炭燃烧效率的新技术,如煤炭清洁燃烧技术以及热电联产等。这能在现有的产业格局下,尽量减少由于燃烧煤炭而产生的过多的二氧化碳,同时也有利于提升煤炭的利用效率,进而提升经济效益。
2. 逐步降低对煤炭的依赖程度,实现能源消耗结构的优化,并减少碳排量。主要途径有两个:①由于煤炭的燃烧所产生的碳排量是传统化石能源里较高的一类,因此用石油及天然气部分替代煤炭,可以起到一定程度的减排目的,但不是根本解决办法;②发展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例如风能,地热,海洋能等等,这些新能源不仅清洁,而且低排放甚至无排放,因此能够很大程度上减少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碳排放。通过以上两种途径的协作,应该能够使得经济发展不至于过度依赖煤炭这种高碳排量的能源,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就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与能源消耗格局而言,短期内摆脱对煤炭的高度依赖并不现实,因此高效利用煤炭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依然是一种较可行的途径。
3. 重视发展第三产业,并扶持依托于互联网的新兴企业。第三产业有低碳排量,就业机会多等优点,不仅能够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减少能源的消耗,同时也能促进社会的就业水平的提升。其中依托于互联网发展起来的新兴企业不仅具有低碳排量的优点,同时其也拥有较高的附加值,对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应该高度关注。
4. 延伸产业链,促进产业之间的合作与联动。产业链的延伸可以有效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减少资源的浪费与碳排量,而且产业链的延伸意味着产业间的合作与联动的可能性增大,这也能够进一步增大经济效益。因此,在现有的产业中探寻延伸产业链的可能性与途径就显得十分有意义,因为这是通过在现在产业结构的基础上进行深化而创造的经济“低碳化”,相对于创造新产业,其代价与成本要小很多。
5. 制定相应的政策推进低碳经济的发展与产业结构的转型。无论是低碳经济的发展还是产业结构的调整,都离不开相应的政策支持,有效的政策能够促进变革的进程。比如,在节能减排的新技术的研发上,应该给予相应的政策优惠与补贴,从而起到引导和鼓励创新;热电联产也可由政府鼓励与引导,减少中间障碍。总之,针对低碳经济与产业转型的相应政策应该尽快出台,以期早日产生正效应。
五、结语
低碳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必经之路,而产业结构转型又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过程中必须推进的战略,因此可以说低碳经济的发展与产业结构的转型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我国过去的经济发展不仅过多的依赖于第二产业,其能源消耗巨大与能源结构不尽合理等现实问题也是亟待我们去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对低碳经济视角下我国产业结构所暴露出的问题进行分析,进而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希望这些分析与建议能够对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与产业结构的转型提供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任力.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J].社会科学家,2009,(2).
[2]金乐琴,刘瑞.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J].经济问题探索,2009,(1).
[3]李建建,马晓飞.中国步入低碳经济时代――探索中国特色的低碳之路[J].广东社会科学,2009,(6).
[4]郭印,王敏洁.国际低碳经济发展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J].改革与战略,2009,(10).
[5]谭丹,黄贤金,胡初枝.我国工业行业的产业升级与碳排放关系分析[J].四川环境,2008,(2).
[关键词]碳关税;影响;应对措施
联合国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在各国权益的博弈和竞争下结束,虽然结果是产生了一个不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但是可以看出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是全球各国的共识。一些发达国家也从自身利益和优势出发,寻求采取征收碳关税来改变目前全球环境。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发达国家其实是借着保护全球环境和低碳经济的名义,提高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出口成本,实行对自己国家的贸易保护。所谓碳关税,是指主权国家或地区对高耗能产品进口征收的二氧化碳排放特别关税。通俗来讲就是对来自碳排放较高国家的进口产品征收惩罚性关税。对于渐行渐近的碳关税征收,中国应该尽早做好准备,分析碳关税征收对中国的积极和消极影响,研究应对碳关税征收的措施。
1 碳关税对中国外贸的积极影响
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工业化的高速发展时期,能源密集型产业、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等粗放型产业是我国主要的产业支柱,而我国出口的产品多为低端产品,特别是石油、化工、钢铁、有色、建材等重污染行业在生产过程中碳排放量很大,成为全球第二大碳排放国。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改变资源能源结构和消费方式,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发展低碳型经济是不可逆转的大趋势。以此次碳税征收为契机,顺应低碳经济发展,以绿色科技为核心,加快传统产业的转型和新产业的崛起。对钢铁、有色、化工等重污染行业推行循环经济的生产模式,对落后的生产设备进行淘汰,引进新型环保设备,对生产工艺加快更新,实现最低程度的碳排放。
虽然中国现在在出口规模上跃居全球第一,但是从出口产品的结构、产品竞争力、自主创新程度等方面来看,中国仍然称不上贸易强国。因此以清洁能源为代表的低碳经济对中国的贸易发展来看,不仅是巨大的挑战也是一个新的机遇。它是我国多年来以高能源消耗和高碳排放为代价的经济结构的升级与转型,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一条必经之路。
2 征收碳关税对中国外贸的不利影响
(1)影响中国在世界上的话语权和形象,对中国形成制衡。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出口国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对于发达国家针对碳排放征收的关税的影响无疑是最大的。如果中国接受此项关税的征收,欧美发达国家会借此机会从中国得到大笔的收入;如果反对征收碳关税,就被其他国家指责只顾国家利益不顾全球环境、不负责任等罪名的指责,损坏中国的国际形象,对外贸易也会受到相当大的冲击。
(2)冲击中国的出口贸易,增加我国出口贸易的压力。据估计,一旦碳关税全面实施,在国际市场上中国可能要面临平均26%的关税,而出口量将会因此下滑21%。美国是我国最大的出口市场,而在对美国出口的商品中钢铁、建材、机电等传统高碳产品则占据了我国出口产品一半的比重。对这类产业的改造则面临着资金技术等多方面的制约,一旦欧盟等发达国家都对从我国进口的产品征收碳关税,对我国出口贸易和经济的发展将会带来重要的影响。
(3)给高耗能行业带来冲击,影响国内就业。发达国家对中国出口产品征收碳关税将对中国国内的就业、劳动报酬以及高耗能等相关产业造成负面影响。由于碳关税的征收使得企业的生产成本大幅增加,以能源作为生产动力的企业会采取提高产品价格,减少生产等措施。另外,由于我国很大一部分企业是以价格优势在国际市场与人竞争,失去价格优势,我国的国际市场份额将会减少,这将直接导致企业失去效益甚至倒闭。而企业倒闭将会导致大批企业工人失业,提高我国的失业率进而可能会导致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3 面对碳关税政策我国应采取的措施
(1)积极参与碳关税相关的国际条款的讨论,争取制定规则的主动权。主动出击积极参与包括碳排放在内的各项国际环境公约或多边协定条款的讨论和谈判,坚决反对以保护环境之名,打击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联合其他的发展中国家提出有利于自己的观点,树立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利用现有的国际协调机制来维护我们的合法权益。主动开展环境外交活动,就碳关税的问题多与国际社会进行了解和沟通,要让国际社会对于我们国家的实际国情有一定的知晓,争取将具体问题也可以成为谈判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自己要在规则的制定中发挥出积极的作用,让我们国家能够具有有利的基础条件,同时也是为我们的出口企业创设出良好的成长空间。
(2)增加扩大内需的力度,降低外贸依存度,提升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我们国家经济的发展是需要构建在内部的消费和投资基础之上。国内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是我们今后经济工作的重点所在,尤其是我们与其他国家的贸易争端有增无减的背景之下就显得更加重要,增加国内需求是推动我们国家经济持续增长,降低外贸依存度的可行之策。我们需要提升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减少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数量,积极地扶持民族的品牌,降低甚至杜绝三高产品的出口,通过政策引导来提升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数量,全面推动国内产业的升级换代。
(3)增强培训的力度,多管齐下推动就业。我们国家在高碳行业就业的人员其文化素质较低、缺乏较多的专业技能。这样就需要我们加大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劳动人员所具有的人力资本,同时鼓励创业活动,让创业来积极消化劳动力。要打造好功能健全的劳动力市场,通过市场机制来发挥劳动力的配置作用。同时还需要加强劳动者的权益保护,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全面确立劳动者作为劳动力市场的主体地位,还需要建立顺畅的劳动信息渠道,让劳动力可以合理有序地流动。有关部门还要健全社会保障制度,让失业人员不会有温饱之忧。
(4)促进低碳经济的全面推行,加快企业转型的步伐,构建起低碳社会。加快低碳经济的推进速度,树立起环保的理念,争取占领国际竞争的制高点。通过对科研的持续投入来引导企业改变产品结构,制定出奖惩分明的政策进一步推动节能减排工作的开展,而且节能减排还可以作为我们国家对经济结构进行调整的切入点,争取实现清洁可持续的发展,为应对气候可能的变化作出努力。通过加大对于科技研发的投入来促进科技的创新,提升产品的质量,研发并生产绿色产品,以此来打破贸易壁垒,增强我国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政府还可以通过法律手段来避免外资中的重度污染,减少碳密集产品的进口,增加对于脆弱生态环境的保护。
:
[1]雷明.应对碳关税的战略和对策[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09(8).
[2]张中祥.美国拟征收碳关税中国当如何应对[J].国际石油经济,2009(8).
关键词:FDI低碳经济
1.引言
2010年8月,中国的低碳经济发展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获悉,中国将在包括湖北在内的5省8市开展发展低碳产业的试点工作,而2010年下半年正处于“十二五”规划的制定时期,5省8市的低碳试点工作将在新时期的发展规划中扮演着一个崭新的角色。与此同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引进的外商直接投资额不断增加,2009年湖北省实际外商直接投资额达到365766万美元,比2008年增长12.72%,而2006-2009年间的年增长率均在10%以上。可见,湖北省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不断扩大。关于FDI引入对本国经济产生的影响,早有许多学者对其进行了研究分析,但是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将其引导到低碳产业,促进我国建立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在这一领域却鲜有研究。
回顾2009-2010这两年间中国经济的发展状况,在全球金融经济回暖的大趋势下,中国经济正处于“高能耗”向“低碳”转型的历史性时期,中国20世纪50年代的工业经济经过50多年的发展,逐步认识到低碳经济是未来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而一些老工业区发展模式势必向节能环保的低碳经济模式转变。
湖北武汉城市圈的工业区是我国老工业基地,以汽车、钢铁、化工、建材等传统支柱产业为主,也存在着污染治理、节能减排的巨大压力,因而湖北省在老工业区转型发展上,具有鲜明的代表性。湖北鄂西地区是中国中部的绿色生态屏障,水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价值重大,如果不加保护,生态环境极易被破坏,在21世纪的经济发展中,环境保护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个需要重要考虑的因素。湖北长江经济带交通便利,城市经济发展较好,城镇体系完备,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建设以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为主题的特色产业。
在上述三个方面的大背景下,当国家发展改革委起草低碳经济发展指导意见时,湖北省就申报了两个国家级低碳经济试点区,并且部署湖北省“两圈一带战略”(武汉城市圈、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长江经济带),将发展低碳经济提到了战略的高度,湖北省的申报得到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的批准。同时,2010年是“十二五”规划工作制定的一年,可见,低碳经济必将成为“十二五”时期经济发展的主题之一,而湖北省作为试点省份,“十二五”时期毫无疑问地成为发展低碳经济,重点落实和推进“两圈一带”战略的关键时期。
本文以湖北省为研究对象,主要考虑湖北省武汉城市圈是中国老工业区的一个典型代表,鄂西生态圈的环境保护正是我国自然环境保护的典型案例,长江经济带更是体现了我国在城镇化新型工业体系建设上的创新与探索,所以以湖北省为研究对象,研究外商直接投资在发展低碳经济时期下对我国经济产生的作用,具有代表性,同时也意义重大。
2.文献综述
目前,国内外很多学者对低碳经济从不同层面进行了研究。也基本上对发展低碳经济要降低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利用技术创新等内容达成了共识。而对FDI的进入产生的影响,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看法。张海洋(2006)认为FDI能促进技术扩散,将提高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邓柏盛(2008)研究发现“污染避税所”假说在我国得到证实,我国环境污染与人均GDP之间呈现“U”形关系。付允(2008)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论证了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但是有关低碳经济方面,以宏观经济政策角度研究较多,而从因素方面定量的分析较少,对FDI的分析更是稀少。本文将以统计数据指标为依据,探讨FDI对低碳经济的影响,讨论了反映低碳经济的各统计数据因素,以及当前FDI的产业结构,然后定量地分析外商直接投资额和各因素的相关关系,最后根据实证结果给出发展低碳经济在FDI引进方面的政策建议。
3.因素及模型说明
2003年3月,英国了《Our energy future-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的白皮书,从而产生了应对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的新经济模式――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根据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尽可能降低对环境的破坏是其必须要考虑的一个因素,同时也要减少能源消耗,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而实现以上两个目标,就要进行技术上的、制度上的创新,甚至产业的转型。而对于低碳经济发展情况的评估,现在没有一个公认的合理的评估体系。旧金山经济智囊团RP的经济学家克利夫o科布试图通过GPI测度社会和环境的成本与收益来弥补GDP核算中的不足,用以评估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真实情况,而关于衡量低碳经济发展状况的指标,中国国家统计局也没有相关方面的专项统计指标。但根据统计局现有统计科目,我们发现,有些统计数据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低碳经济的发展状况。另一个方面,外商直接投资的引入对我国经济产生影响,众多学者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发现FDI对我国产生两个方面的影响:一、环境方面,根据“污染避税所”假说,FDI会对东道国的环境产生影响,而这正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二、创新方面,根据技术扩散理论,FDI会促使技术在国际间的流动,而这对于我国国情来说,发展低碳经济势必要吸收国际先进技术,借鉴国际企业管理运营模式,从而创造出适合中国发展的经济发展方式。
那么鉴于以上的分析,我们发现,能否将FDI合理的利用来发展低碳经济,是具有重大意义的一个课题。我们可以用图-1来表示这个课题的结构。
我国的FDI行业分布是否合理,怎么增强行业对FDI的吸引力,将FDI引导到促进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行业当中去。
根据以上的分析,再结合现有的统计数据,我们研究整理出以下两方面需要关注的统计指标,并将其作为低碳经济效用的八个变量。
3.1反映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情况的三个变量:
(1)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费量(单位:万吨标煤)
随着经济发展,能源消费量会逐渐增多,如果能源消费量年增长率远远大于经济发展速度,说明经济的增长是以加剧能源消费为代价的,这不符合低碳经济的理念。如若反之,则符合。
(2)废水排放总量(单位:万吨)
(3)废气排放总量(单位:亿标立方米)
该指标反映的是温室气体排放的情况,含碳燃料及能源使用后,废气中将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和废水。所以建设低碳经济,必然要考虑废气和废水排放总量。
3.2反映技术创新应用情况的五个变量:
(1)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单位:万元)
(2)工矿企业专利批准量(单位:项)
(3)工矿企业完成省部级以上经济成果(单位:项)
(4)技术改造投资总额(单位:亿元)
(5)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单位:亿元)
以上五个指标均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技术改进和创新的情况,在建设低碳经济过程中,我们总希望能利用三废来创造更多的产值,而工矿企业专利情况则体现了企业的技术创新,企业技术创新能减少能耗,提高企业效益;技术改造投资这是新技术应用的动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能很大程度上促进低碳产业的发展。
我们根据以上八个变量,从湖北省的统计年鉴中得到相关数据情况如下:
4.数据分析
说明:本文的原始数据来自于湖北省统计年鉴,数据处理工具是SPSS软件。
4.1 数据处理-主成分分析和因子分析
我们选取的八个变量,可能造成信息的重叠,即变量之间可能高度相关,这样会给问题的分析和解释带来困难,甚至会影响最终的统计分析结果。如直接运用上述八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变量之间的多重共线性会使得回归分析的结果受到质疑。比如废水排放总量和废气排放总量可能具有很高的相关性。所以我们必须将上述八个变量进行因子分析。
图-5中的变量同共度都大于0.9,说明提取的主成分对每个变量的解释程度都较高。图-6中的KMO检验KMO值为0.629,Bartlett球体检验的P值为0,认为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图-7的方差贡献表的情况说明提取两个公因子的方差贡献度达到96.717%,说明原来八个变量提取两个因子比较合适。图-8显示,根据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我们可以为这两个因子重新命名。
FAC1表示除废气排放总量外的其他七个指标综合情况。
FAC2表示废气排放总量情况。
根据因子得分矩阵可以得到以下关系式:
得到2000-2009年的FAC1和FAC2值,关系式表明了八个变量和FAC1、FAC2的关系。我们处理得到了图-9的数据。
4.2FDI对FAC1和FAC2的影响-相关分析
图-10的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FAC1和实际外商投资金额有显著的正相关性,而FAC2和实际外商投资金额相关系数仅为0.034,可以视为不相关。那么说明实际外商投资金额的增加会使FAC1的值增加。
4.3FDI和FAC1的回归分析-主成分回归分析
首先我们建立FDI和FAC1的一元线性回归模型:
运用最小二乘估计法,可以得到图11――图14的结果
我们发现这个回归模型系数显著有意义,均方=7.847,残差的均方=0.022,F=357.870,P=0线性回归方程显著。线性回归方程如下:
我们再将FAC1用其原来的八个变量表示进行主成分回归分析
这样就可以得到FDI和我们选取的八个变量的关系式。
5.结果解释和对策建议
前文数据分析表明:实际外商直接投资额的增加会促使FAC1的增加,也就意味着FDI的引入,会使上述八个变量值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这将使湖北省能源消费量、废水排放总量、废气排放总量进一步增大,而与此同时,也带来了技术的溢出,促使工矿企业的专利增多、经济成果数目增多、三废产值增加、推动技术改造力度和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工业能耗和废气废水的排放量的增加会对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产生不良影响,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的增加、工矿企业专利批准数量的增多、技术改造投资加大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均能对低碳经济产生积极地影响。这就要关注引入的FDI在哪些行业,因为不同的行业直接影响其对东道国的环境破坏问题。在FDI的行业分布结构中,我们发现湖北省2006-2009年外商直接投资行业分布中,实际外商直接投资金额制造业占比高达70%以上,而制造业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极大。就全国来看,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全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行业中制造业所占比例也在50%以上。
以上结果的出现是因为FDI的溢出效应将促使湖北省企业的技术进步,外资企业数量的增加,将带来先进的技术,而通过示范效应、培训效应、竞争效应等途径,一方面使先进技术在湖北省企业中溢出,另一方面又促使内资企业技术创新,改善经营效益来应对外资企业的市场竞争。与此同时,就目前FDI行业分布来看,外商更多的是投资到人力资源成本较低的制造业当中,而在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行业投资较少,如金融业、软件业。湖北省作为5省8市低碳城市试点之一,必然希望企业节能环保,降低碳排放量,利用绿色能源和低碳技术。可是以武汉城市圈为主的老工业基地,虽然地理位置优越,产业基础好,但是由于技术落后,污染严重,湖北传统支柱产业汽车、钢铁、化工等均是能源消费较大的产业,而高新技术、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发展较慢。
5.1低碳经济下的FDI对策建议
FDI的进入不仅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技术的流通。但是作为外商而言,更希望地将企业利益最大化,在环境管制较弱的国家或地区,无疑是最好的选择。我国在积极吸引FDI的同时,也应当不断探索对策,下面从理论上给出三个方面的对策。
5.1.1.实行有差异的税收政策
对于不同性质的外资企业制定不同的税收政策。提高污染严重,排放二氧化碳量较多企业的税率,如化工、制造业;而对技术型和公共事业型的外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如金融业和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等。这样的税收政策,将提高低碳行业在引进FDI时的吸引力,从而改善当前制造业独大的FDI产业分布。
5.1.2.鼓励企业吸收先进技术和自身技术创新
给予那些在竞争中不断消化吸收先进技术,改善落后的能源消费模式的内资企业以贷款优惠,最大程度地促使外资先进技术向内资企业扩散,鼓励政策可以是根据内资企业的技术更新情况而加大技术改造投资。
5.1.3.倡导外资企业和内资企业开展合作
内资外资合作可以是跨行业合作,比如外商直接投资的咨询公司为内资企业提供人力资源管理和公司效率管理等方面的建议;还可以是同行业的合作,如培训、技术转让等。
5.2不足之处
本文由于篇幅所限,仅考虑了发展低碳经济要关注的八个因素,实际上评判衡量低碳经济状况还有许多其他指标和因素,如绿色GDP、GPI等,在统计分析时,以湖北省1985-2009年的数据做了检验,如果扩大年限和采用其他省份的数据,仍能得出一致的结果,那理论推论将更加可信。
参考文献:
[1].UK Energy White Paper Our Energy Future - Creating a Low Carbon Energy Feb.2003[R]berr.gov.uk
[2]. Hu.A and Jefferson,G.FDI,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Spillover: Evidence from large and medium size Chinese enterprises[D].Mimeo,Brandeis university,2001.
[3].辛章平等,低碳经济与低碳城市,《城市发展研究》
[4].彭有轩等,湖北FDI技术扩散及其利用战略,《湖北社会科学》
[5].邓柏盛等,我国对外贸易、FDI与环境污染之间关系的研究:1995-2005,《国际贸易问题》
本文为国家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项目名称“我国利用FDI的对策研究:基于低碳经济”,项目编号:101025130。
[关键词]低碳经济;低碳文化;内涵
[中图分类号]F1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3-0130-02
工业社会以来,由于人类对常规能源的依赖导致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过度,由此引发的温室效应致使全球气候变暖。最近几年来,气候变化的速度已超乎人们的想象。2002年美国国家科学院报告说:“最近的科学证据表明,重大而广泛的气候变化已经以令人惊讶的速度发生着。例如,自上个冰期以来北极变暖的大约一半是在最近10年间发生的。”[1]全球变暖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连锁反应,对全球社会、经济、政治甚至整个人类社会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成为人类目前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
在全球加强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重大背景下,“低碳经济”这一概念诞生了。低碳经济,是指在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的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2]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本特征的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与之相应的简约俭朴、崇尚生态自然的低碳文化为其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本文力图在低碳经济模式的指导和借鉴下,对低碳文化的内涵及构建思路加以阐述。
一、何为低碳文化
低碳文化是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背景下,以可持续发展理念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发展低碳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有关人们CO2低排放的思想认识、行为态度、道德伦理、规范制度等精神因素的总和。
低碳文化是低碳经济的内核,是发展低碳经济的根本要求,是低碳社会建设的动力支撑和精神保障。低碳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低碳价值观
价值观是人对事物的属性,满足人的需要程度的总体评价和看法,反映的是事物的使用价值和功能。低碳价值观的评价标准不仅以人为尺度,而且以更深层次的自然生态为尺度。在认识人与自然、资源、环境的关系问题上,摒弃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倾向,以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惠共生为发展的准绳。在价值关系方面,即承认自然对人的各种价值和功能,是维持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是人类进行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的先决条件。同时也要承认其自身的存在价值,即它是地球生命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维系着生命和自然界的可持续发展。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上,要求尊重自然,以审美和欣赏的态度热爱大自然,以高尚的情怀和人性关心大自然,尊重自然规律,追求自然生态与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与环境保护、物质满足与人的心灵净化之间的平衡协调,寻求人与自然共生共荣,和谐发展。
(二)低碳动力
低碳文化的核心动力是以人为本,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力求达到三方面的和谐统一、均衡发展,即物质满足与精神满足的统一、人的身心健康发展、人与人、人与社会及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人的发展既脱离不了社会环境的影响,还需要良好的自然环境的熏陶。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中,优美的自然画卷能给人提供视觉和心灵美的享受,有利于激发人的创造热情和灵感,丰富人的情感,净化人的心灵,使人变得宁静而致远,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使其身心平和,富有智慧,人生充实而有意义。反过来,人类在从大自然母亲那里获得慷慨馈赠的同时,心怀感恩,从而有助于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以更加积极饱满的热情和动力进行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
(三)低碳意识
首先,低碳意识表现为责任意识。由于我国受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小等国情限制,加之处在社会转型期阶段,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突出,发展低碳经济又面临着技术和资金的两大瓶颈,单纯依靠政府和企业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广大民众自觉参与到低碳行动中来。“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千百万民众的低碳行动是推动低碳生活的力量源泉,也是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保证。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阿西姆・斯泰纳说:“在低碳减排过程中,普通民众拥有改变未来的力量。”这就需要发扬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文化美德,践行低碳生活方式,进行科学合理消费,为促进低碳发展协同努力,为兑现我国向国际做出的减排承诺做出个人应有的担当。再者,低碳意识还要具备节俭意识。节俭意识倡导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节电、节水、节能的好习惯,尽量将个人的碳排量降低。提倡“勤俭节约型”的生活方式,杜绝挥霍和浪费,崇尚简约、精致而纯粹的生活。最后,推动低碳减排,还需要公众具有环保和“碳汇”意识。“碳汇”主要指通过植树造林、种草等绿化手段和方法,净化空气,吸纳空气中的CO2以美化环境的活动和过程。通过引导公众树立环保和“碳汇”意识,珍爱自然,呵护自然,共建人类美好的精神家园。
(四)低碳态度
态度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内在倾向,是行为的预先准备,对行为具有指导作用。态度决定一切。低碳态度倡导人们为履行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共同责任,为如期实现国家承诺的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标,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宏伟蓝图而做出个人的努力和行动。低碳态度告诉我们:低碳不只是个人的自愿行为,更是公众承担社会责任和公民精神的有力表现。所以,有了勇担使命的责任意识和厉行节约的愿望和决心,纠正个人的浪费、不当消费的习惯,拥有给予大自然深度关怀的人文情怀和态度,那么以每个人的绵薄之力乘以13亿人口汇集而成的低碳力量是难以想象和超越的。
(五)低碳能力
若要科学而有效地进行低碳,除了个人的热情外,还需要一定的低碳知识和能力。通过宣传、教育,普及低碳常识,以提高公众对低碳的认识水平。通过家庭公约、社区公约、个人承诺等形式,组织调动社会广大力量,彼此相互监督,形成强大的舆论道德压力,以此约束个人不合理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努力将个人的低碳能力和热情感染他人,影响其他社会成员,共同采取行动,争当“今天你低碳了吗?”的时尚达人。
(六)低碳行为
在二十世纪占主导地位的西方工业文明模式是,追求最大效率的最大生产,最大开发以刺激最大消费。在物欲横流,消费主义价值观的影响下形成一种“浪费型生活方式”,外在表现形式就是“多买、多用、多扔”,高消费和高浪费,由此形成了“炫耀消费”“面子消费”“消费至上”的消费文化心理。这种消费模式对社会的危害性很大,不仅过度消耗了能源、资源,加重了地球的负担,更使人的欲望在“消费盛行”的年代变本加厉,不断膨胀,表现出了任性、放纵、不受约束、为所欲为的精神气质,结果成了构建和谐社会的绊脚石。在这种认识基础上,低碳行为提醒我们:“在自以为追求幸福而实为追求财富的时候,千万要头脑清醒啊。”(美国戏剧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尤金・奥尼尔)倡导低碳行为,就要戒除个人“过度消费”“便利消费”“一次性消费”等不良消费嗜好,彻底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崇尚自然,奉行节俭主义,在追求物质满足的同时,注重精神满足,正确处理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使自己的生活方式同生态环境、资源之间保持平衡稳定。
二、构建低碳文化的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低碳文化的理论研究
一方面,借鉴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中外文化有关或类似于“低碳文化”的思想观念,根据和谐社会建设的目标和要求,对其进行去粗取精和总结提高,在深入调查研究中努力寻找低碳文化存在与发展的根基,构建低碳文化的理论表达体系,使之具有科学性、民族学和时代性。在布迪厄所言的惯习、场域双重作用指导下,挖掘深层的民族文化心理和认知结构,通过宣传教育和示范引导,促使人们将低碳文化内化,转化成个人的自觉行动,从而形成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二)增强低碳文化的创新力、吸引力和生命力
加快建设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发展清洁能源和可替代能源为核心的低碳技术创新体系、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为主体的低碳研究研发体系、以各种科技、绿色服务组织为纽带的社会化、网络化科技环保中介服务组织体系。把资源节约利用、环境保护和公共安全保障列于科技发展的重要领域和优先主题,实施一批重大科研专项,力争取得突破性成果。[3]低碳文化要在借鉴传统文化的合理成分基础上有所创新,并结合现实发展需要和时代精神,于发展低碳经济和低碳社会建设的实践中,尽可能创造出大量丰富生动、富有文化魅力和感染力的文学艺术作品,形成浓厚的低碳文化氛围,使人们深刻认识到大自然的内在价值和存在价值,激发人们用低碳文化的先进理念指导自己的行为,动员人们脚踏实地的投入到呵护地球家园的行动中去。
(三)加大低碳文化宣传教育
全力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价值观的树立和传播,在全社会确立和弘扬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低碳价值观、低碳意识和低碳道德伦理观。围绕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政府鼓励、支持环保组织、教育机构和专家学者广泛开展“低碳化”系列活动,引导人们践行科学发展观,进行绿色低碳合理消费,形成健康、文明、科学、优雅的生活方式。强化企业和社会大众节约资源、低碳行动的责任和义务,通过税收等优惠政策支持低碳经济产业和低碳文化产业的发展,丰富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内涵,充分发挥低碳文化对人们思想的引导作用。通过宣传教育,增强公众低碳的自主意识和能力,在追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中,以期提高其生活水平,改善其生活质量,培养自身的审美情趣,在不断追求高品质的幸福生活中,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三、结语
一个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固然离不开其经济的繁荣,离不开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亦离不开文化动力的支撑。在发展低碳经济,倡导低碳生活,建设低碳社会的过程中,低碳文化应运而生了。低碳文化,作为一种新型科学的亚文化,迫切需要大力弘扬和宣传,使其转化为普遍的社会认同、达成共识的主流文化,以发挥其巨大的潜力和独到的文化魅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增添色彩,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华红琴,翁定军编著.低碳城市:从理念到行动.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茅先生:
谢谢您周到、具体的讨论,对我在这里的工作都有很大的启发。就这个项目而言,我从您的讨论中得到这样的结论――项目计划书中的命题基本能站得住脚。下面是我的一些回应和想法,写在您的看法下面了。
(1)有低碳约束和没有低碳约束下比较,肯定有约束对GDP的增长是不利的(这儿假定低碳不会带来好处)。
Lailai:低碳经济和GDP究竟在什么具体的方面产生冲突?它的“约束”到底在什么地方?特别是来自宏观方面的约束?因为在微观层面,有不少实例显示了低碳的经济效率和创造就业的成效。再有,即便低碳经济和GDP有冲突,那么这些冲突对人类的生活质量和快乐指数有什么样的影响?低碳究竟是否能带来好处?给谁(哪部分人)带来什么样的好处?这些问题在搞环境的人那里早已有“一家之言”,但因为没有经济学角度的分析,使那些现有的结论,在执行中变得无力与无奈。
(2)气候变暖对各个国家的后果是不同的。有的影响大,个别不但无害,可能还有好处。所以减少碳的排放是一个基于道德的国际协议。不能从利害得失来想,否则不可能取得协议。
Lailai:我支持您的这个观点。现在的研究结果对这个问题有所涉及,既有结论又强调不确定性和不确切性。如刚刚的《中国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中提到,气候变化会增加中国北方的降雨量,但随着气温的升高,也会提高蒸发量。所以,是否能改善中国北方缺水的状况,很难说。按照国际社会的研究,海平面的升高,一定会影响中国沿海地区的经济和建设。目前很多“adaptation”的策略是从安全角度出发的。所以,基于道德的国际协议,在目前科学结论不清的情况下肯定是需要的。
(3)中国不存在粮食危机。只要世界没有粮食危机,中国就也不会有。因为世界经济一体化。中国可以在世界市场上购买。如果世界市场被破坏,战争将不可避免。
Lailai:这个观点是这次“中国国家气候变化评估报告”中的一个重要观点,看来这也是和经济学家的一个重要分歧。通过研究,搞清这样的重大分歧和问题,正是这个项目的根本目标。我应该修改这段,把您的这个观点加入,使项目更具备合理性。
(4)当今的气候变暖问题,说老实话,责任在发达国家。他们过去排的碳太多了。这才有今天的麻烦。现在变暖问题变得严重了,大家都得想办法,穷国也需要减排。从公平来看是不公平的。所以今天发达国家承诺更多的责任是合理的,出钱帮助穷国减排也是对的,而且应该承认过去行为的责任,这才能服人。
Lailai:我支持您的这个观点。您提的问题,也一直是国际社会的讨论热点,争吵不休,始终没有结果。我想这个项目先不专门设计这个讨论。您说呢?
(5)减排的技术和专利应该免费给全世界用。专利费应该由联合国等机构支付,就像艾滋病的药那样。
Lailai:我也同意您的这个观点。但目前“知识产权问题”成为减排技术发展、传播的一个大障碍。欧盟国家和中国的分歧和矛盾也在于此。而一些大的技术公司,包括壳牌,却因为政府的干预和贸易保护主义的补贴,很难在此做相应的投资。从社会学的角度讲,如果“定/治罪”的社会成本高于相反,就不“定罪”。换句话说,既然减排如此重要,而在减排问题上,定义、执行“知识产权”和制裁所导致的社会成本如此之高,就应该换个“成本效益比”合适的方式解决。这种社会学的视角不知是否站得住脚。
(6)我个人的看法是认同气候变暖问题的现实性,但是其经济后果充满着不确定性。从安全出发,我同意采取措施减排,但是如果减排的成本太高,就需要考虑。可以先减最容易的那部分,然后再减困难的那部分。
Lailai:哪些是容易部分?哪些是困难部分?这个问题如果还没有系统性的清晰,那么这个项目旨在通过研究解决这个问题。
(7)从全球问题来看,气候变暖不是最紧迫的。战争与和平、贫困、艾滋病、武器竞赛、军费的无节制、权力欲望的肆无忌惮、民族矛盾的挑拨、霸权主义才是最紧迫的事。每天受罪的人,死去的人,有几个是因为气候变暖造成的?
Lailai:按照现在国际社会的统计,死于车祸、疾病、饥饿的人数是最多的。而他们与近些年来数量和严重程度都大大增加的突发性气候、自然灾害――干旱、洪涝、飓风、海啸有什么关系?目前的科学研究得出的一个结论是,这些突发性的灾害和气候变化直接相关。很多地区的贫困也和环境的退化相关。我插过队的内蒙古有些地方就是这样――沙进人退、老乡们不得不离乡背井。
最后,我会根据您的问题,修改我的计划书。同时,盼望您更多的指教。谢谢。
来来 上
2007年4月8日
来来:
我们共同的观点超过不同的。观点不同非常正常。在此回答几个问题:
(1)为什么有低碳约束比没有时要损失GDP?这或者用数学证明,或者用经济学证明(但是其基础还是靠数学)。用通俗的话讲,市场经济能够最大限度地生产出GDP来,任何其他的目标都会使经济偏离这个最优状态。比如讲,汽车用什么燃料,没有低碳约束时假定是用汽油;为什么用汽油而不用别的,因为比来比去汽油最经济。现在要求低碳,就得考虑用含碳低的燃料,比如氢气。氢气的成本一定比汽油高,否则老早就用氢气了。而且经过技术开发,也许用汽油也能够发明出成本更低的燃料。
如果没有低碳的要求,可以选择任何一种燃料,其成本是最低的。所以不受约束时,GDP的产出是最大的。经济学中没有考虑快乐,意思是钱就是快乐,GDP就是目标。这当然不正确,但是同样没有理由说低碳能使人快乐。现在之所以害怕高碳,碳使人不快乐,是宣传出来的。碳和是否快乐无关。
(2)关于海平面上升的说法,我认为是言过其实。筑一条堤坝就解决问题。有人估计过,美国为了防止两米高的海水,修堤坝的费用只及美国一年补贴牛奶业的钱。从荷兰的经验看,成本很有限。比修地铁的钱少多了。
(3)我近年来的研究发现,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争夺资源的战争将一去不复返了(二战前日本占领东北三省,就是为了争夺资源)。条件是市场在运作。如果市场被破坏,获取资源又要重新靠打仗了。现在的战争都是意识形态造成的(有些表面上好像是争夺资源,其实是、领土、尊严等等在作祟)。政治家的任务是保护市场,不是交朋友。
(4)减排的知识产权应该得到保护。但是使用的专利费应该由国际组织来支付。如果减排重要,这方面的开发应该有较高的报酬。不过这个报酬不由使用者付款。这样不会影响发明的积极性。
(5)哪些是容易的减排?哪些是困难的减排?这很容易解决。只要规定一个减排的价格就行了。比如每吨10欧元,那么成本低于10欧元的减排统统都能够减掉。将来把价格提高到15欧元,就能够把减排成本在10到15欧元的排放都减掉了。只要规定了价格,所有减排的机会都会跟这个价格作比较,一旦发现自己的减排成本低于这个价格,减排就能够赚钱。每个单位都会自己去寻找通过减排赚钱的机会(请参考我的环境经济学的光盘)。
茅于轼 上
2007年4月8日
茅先生:
关于低碳经济约束会损失GDP,我理解了。您谈到,这个问题“从宏观讲,比较复杂。要考虑汽油生产中涉及到的其他行业的利润。改用氢气后,其他行业的影响都得考虑进去”。
我从社会学的角度,理解您的这段话,里面涉及两个界限问题。第一,哪些“其他行业”应该被考虑进去呢 ?这是决策结果。第二,谁来决定哪些是应该被考虑进去的行业呢?这是决策程序。于是,决策变成了一个各方讨价还价的过程,用您一句最精辟的话说,就是“凑合”的过程。怎样“凑合”,结果如何,真是一个社会制度有效性的重要标志呢。环境问题就是最大的所谓“外部性”问题,而其受害者大多为社会的弱势和被边缘化的群体。
所以,我们讲低碳经济是否和快乐相关,不只是指“低碳”这个状态本身,更是指“低碳经济”的全过程。如果“低碳经济”比单纯追求GDP能创造出多的体面就业、不错的收入,少的废弃物或零废弃物以及良好的生活空间,那么“低碳”相对高GDP而言,就可能使人有多一些快乐。而人生的终极目标不就是“快乐”吗?
“碳”是否使人快乐这个问题,的确存在着未知数。目前的结论,大都基于理论和有限的经验。相比之下,“碳”这个过程使人不快乐的结论,特别是近年来却有大量的经验证明和来自于气候变化科学研究的支持。当然,我们也有权利去挑战已有的研究成果。而且,的确还有很多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来来 上
茅于轼,1950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系,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从事运输经济、数理经济的研究,1993年退休后创办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曾先后担任亚洲开发银行、非洲能源政策研究组、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顾问等。
李来来,北京环境与发展研究所所长,国际环境与发展学院中国项目主任,美国匹兹堡大学社会学博士,北京大学博士后,长期从事环境与发展方面的研究、信息传播与开发工作。现任斯德哥尔摩环境学院副院长。
这里刊出的一组通信,是李来来在筹备“气候变化经济论坛”时,与茅于轼就气候变化的经济影响进行的一组讨论,可视为代表了“社会学”与“经济学”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一次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