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云计算物联网培训范文

云计算物联网培训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云计算物联网培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云计算物联网培训

第1篇:云计算物联网培训范文

一、驾培智能化系统需求分析

国家对驾培行业管理要求日趋提高。近十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都市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对机动车驾驶培训关注程度普遍提高。目前,无锡市有44家机动车驾驶培训专业机构,每年有16余万学员在学驾考证。作为一个不同于其他培训的特殊行业,其首要责任是按照机动车驾驶培训教学大纲的要求,培训具有安全驾驶、文明行车的合格驾驶员,但受利益驱使,一些驾培机构不严格执行教学大纲,培训学时和教学内容没有落实到位,对道路交通安全产生巨大隐患。与此同时,为提高驾驶人培训质量,加强源头管理,国家和江苏省陆续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强道路交通安全工作的意见》、《江苏省道路运输条例》、《江苏省机动车驾驶人培训管理办法》等相关法规政策,要求加强驾驶人培训质量监管,要通过视频、GPS等监控手段,实时记录和反映驾驶培训全过程,并定期向社会公开驾驶人培训机构的培训质量、考试合格率以及结业学员的交通违法率和肇事率等,由于驾驶培训信息涉及驾校、交通、公安三个部门,要确保这些信息的准确、有效、畅通、及时,必须建立互联互通的驾驶培训管理和服务平台,通过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和大数据技术,实现驾驶人培训的规范化,信息化、数据化,智能化管理。

信息技术更新加快迫使系统升级换代。无锡市政府推广的14个物联网示范项目中,驾培物联网是“感知交通、智能交通”示范应用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应用示范项目,必须适时对驾培管理系统进行一次全面升级。受当时技术的限制,原先系统的驾培服务器都是部署在驾校,导致管理部门服务器数据与驾校服务器数据不能同步,常常出现短暂的信息“孤岛”现象,给管理部门即时监管带来困难;系统升级、维护工作困难,运维成本较高;且系统采用传统的单向数据流方式,只能做简单的统计,智能化程度较低,交互能力差,特别是交通、公安形成各自独立的数据库,基础数据不能共享,存在信息多头采集、数据交叉等问题,迫切需要加快驾培物联网建设,以3G网络融合应用为突破口,利用GPS(全球定位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射频标签(RFID)和GPRS通讯(通用分组无线服务)技术,将教练车构建于物联网平台,并兼容云计算,与Internet无缝接合,全面获取教练车的各种动态信息和运行轨迹,提供实时的学员培训信息,并实现对教练车综合调度管理,构建一套基于物联网的智能驾培示范体系。

社会和百姓需求更趋多元化。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公众和学员对驾驶培训在质量、时效、安全和服务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之前驾驶培训存在的学员无法理性选择驾校,培训过程中被动学习,缺乏直接方便的投诉渠道和评价机制等问题,需要通过在管理部门、驾校、教练员和学员之间建立一套完整的、及时的信息交流互动平台,实现信息对称和公开透明。且随着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普及,3G/4G移动网络和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移动终端的平台接入方式将成为常态,对前端传感设备采集的驾培信息,经过分析处理,经过物联网系统到客户端终端上,从而实现方便快捷、实时高效为公众服务的目的。同时多元化培训方式将成为今后驾培行业发展的趋势,如:预约培训、先培后付、按时计费、跨驾校培训等更加方便、快捷、人性化的服务模式,电子商务的成熟和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方式的普及,以及其他行业新的信息化技术和新思维方式,也是新平台需要支持与准备的关键因素。

提升驾培科学决策、高效管理的迫切需要。当今瞬息万变的发展形势,对领导科学决策、驾驭全局的能力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科学决策需要及时、全面、准确的信息支持,研发建设驾培物联网,通过建立一套完整的数据采集体系、数据存储管理体系,基于云计算技术而实现更充分的数据整合与共享,有助于及时掌握驾校培训情况,分析市场需求变化,研判行业发展趋势,并建立相应的预警机制,加强风险防范,避免了资源浪费和重复投资,对未来行业的业务创新和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驾培智能化系统设计思路

一是建立新一代稳定、可靠、多功能的智慧型物联网驾培终端。引入物联网四层架构,感知层支持多种物联网传感技术,感知驾培车辆、教练员和学员的有效信息;应用层负责数据处理和融合,识别和记录学员及教练的身份及各项操作,灵活执行平台设定的各项管理规则;网络层负责将感知的数据通过移动通信网络传输到监控平台;终端层用来提供人机界面,实现准确报警和信息提示。通过数据库集中部署,云计算平台,支持多服务器、多级分布式布署。另外,系统提供数据转发上报、应用软件对接、特定业务功能定制、模块接口开发等支持。

二是建立一个高效的驾培训练实时监控系统。通过安装具有物联网功能的智能驾驶人培训记录仪,提供车辆实时定位、训练情况实时监测、训练记录自动上传、车辆情况监测(速度/温度/碰撞/油耗等)、历史轨迹回放、车辆监视监听、违规及报警(超速监控/区域和围栏监控/路线监控/)等功能,为管理部门和驾校管理车辆和培训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并作为学时管理的重要验证手段,杜绝跑马机,写数据等学时造假行为,提高驾驶人培训管理的实时性,准确性。

三是建立驾驶人培训考试管理业务流程智能化管理系统。实现各管理部门间及管理部门与驾校间的信息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办理。系统将整合学员报名、开班、理论学习、科目训练、考试预约、考试成绩等信息,提供学员培训过程、教练员考核、服务满意度、培训考试质量、影响驾培市场因素等多种驾驶培训数据的统计分析与挖掘,对全市驾培行业的培训业务和服务质量实施即时高效的管理,并具备快速、便利的系统维护功能,可远程维护、远程升级,适应管理地区分散性和业务多变性及复杂性等特点,为驾校提供便捷、高效、安全的服务。

四是建立学车网站和移动办公系统。可以将百姓最为关注的行业动态、学车指南、政策法规等信息到学车网站,以方便公众查阅和获取驾培信息,并提供网上报名、网上教学视频、网上评教等功能;支持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设备进行移动查询及办公,满足管理部门、驾校即时高效办公的需要;支持学员自主选择培训时间、预约教练员及先培训后付费等不同的培训模式,增加学员与驾校或教练员间的互动,促进驾校走品牌建设发展之路。

三、驾培智能化系统预期实现目标

一是培训规范有序。驾培智能化平台的运用要顺应学驾需求更趋多样化的发展要求,从学员上车指纹比对、训练学时采集,数据上传、到培训记录审核、考试预约、成绩反馈,均实现数据化管理,确保教学大纲的有效贯彻落实。驾校和管理部门通过该平台,可即时了解教练车的所在方位,教练员、学员的训练情况,当出现超越核定的培训点或行驶路线进行培训、教练车超速、有违规计时作弊等情况时,系统将予以记录并发出语音告警提示,实现对车辆的动态监管,通过驾培物联信息平台建设,规范驾校和教练员的经营行为和执教行为,提高了教练员自我约束及自我管理的能力。

二是信息公开透明。作为平台组成部分的学车网和学车网手机版,将解决驾培消费市场信息不对称和无法理性消费的难题,畅通信息渠道,用户可随时随地搜索周边驾校情况,了解交通法规政策及行业最新动态,社会公众可通过网络了解全市驾校满意度和每个季度的培训质量排名情况,并在培训结束后对所在驾校的教学、服务、质量、行风等情况进行评价,对不正之风进行投诉,相对于问卷调查,更加保证了评价的真实、有效、公正性,提高广大学驾考照市民的参与度,实现了整个行业的信息对称,推动驾培诚信建设向纵深发展。

三是服务方便快捷。学员学员足不出户,即可在线报名、资料下载、理论培训、模拟练考、查询训练学时和进度,轨迹回放等,还能在第一时间获知自己具体考试时间和考试成绩,提高学员的学驾乐趣。同时有传统模式、预约培训、先培后付、VIP等多种培训模式可供学员进行选择,自主预约培训时间和培训教练、自主预约考试时间,将学驾的主动权由驾校或教练反转给学员,通过移动平板电脑的应用实现驾校点到点的服务,且学时都被自动记录和上传,真正为学驾考照的市民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

第2篇:云计算物联网培训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审计方法;联网审计

一、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在极大的改变会计环境的同时,也使审计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今年两会的政府报告中,总理首次提出了“互联网+”这个概念,未来的互联网也会像第二次工业革命时的电一样,作为一种生产工具,给每个行业带来效率的大幅提升。从审计的角度分析,传统的审计方法已经跟不上信息化时代的步伐,审计方法的革新已经是不可避免的。因此这也为“互联网+”下的审计方法研究奠定了基础。所谓“互联网+”下的审计方法是将现代化高新的网络信息技术与审计方法相结合,创造出网络环境下的审计创新。它将会对企业传统审计方法的理念、思维、方法和组织结构产生颠覆性影响。

二、“互联网+”环境下审计方法的发展前景与趋势

目前,大数据伴随着云计算技术的发展,对全球的经济生活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先进的高新技术为现代的审计方法提供了新的技术和方法。因此作为审计组织和审计人员,为了促进现代审计技术和方法的进一步发展,必须牢固而熟悉的掌握了有关大数据、云计算的内容及有关方法论。

(一)持续审计方式的实现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了解决审计结果与经济活动的时差问题,“持续审计方式”这种审计方法将开始在越来越多的审计组织实施。大数据、云计算技术通过与其他信息技术较好的交叉融合,使非结构化数据数据化的同时会帮助审计人员获得更多的明细数据,从而使他们对问题的判断能够进一步具体与深入。持续审计方式的实现方法有多种,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最具有代表性的方式就是式技术(AT)与大数据、云计算相结合。AT技术通过网络与被审计单位的生产系统链接,通过局域网或广域网传送各类数据包含非结构化数据,然后利用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对这些数据进行挖掘、分析,以风险为导向,充分依赖数据,转变为先分析、后立项,让审计项目立项更加的科学。

具体实现方式为:审计组织利用AT技术通过网络与被审计单位建立业务和数据系统的接口,在开发的持续审计系统中固化非结构化数据和数据分析模块,该模块是利用大数据及云计算技术在海量的数据中挖掘、分析出有价值的数据,以及企业可能存在的一些风险,实现在线的风险预警。对于发现的风险数据及超过预警值指标登记为疑点,并建立实时审计工作底稿,然后按照重要性程度归类、核实,甚至有些时候需要派遣现场审计人员进行现场核实,以较好处理非结构化数据的利用和数据的实时分析利用问题。

持续审计方式,若站在企业内审的角度,则是推行日常经营监控审计,其是ERP环境下一种新的审计模式,在线审计方法。内部审计通过日常经营监控审计将原来进行集中审计的工作转变为日常动态跟踪监控审计,在监控的过程中规避和预防企业可能存在的经营风险。ERP系统和ERP审计信息系统的应用,为日常经营监控审计搭建了良好的工作平台,使内审在该平台上充分发挥其职能。ERP系统的应用,使企业的内审人员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为企业防范经营风险和信用风险提供支持,为企业提高效益提供更多的附加值服务,同时内审人员可以结合先进的审计方法及信息化所带来的数据支持,将大量的数据瞬间进行分析、判断,得出审计结论,提高了审计工作的效率和效果。内审人员还可以结合ERP审计信息系统中的AIS功能(审计信息/数据分析系统),从系统审计和业务审计两方面对对被审计对象进行审计。这里的系统审计指的就是内控审计主要是对系统开发、系统配置、用户权限设置等进行监控和检查;业务审计主要是对财务报表、业务报表等内容的监控和审核。

(二)云计算技术的发展为开展联网审计提供机遇

联网审计在技术实现上一般需要四个模块:数据采集、数据传输、数据存储、数据分析处理。然而现有的信息技术手段导致联网审计模式实施和运行的成本比较高,如一次性成本中的软硬件成本、人员培训费用;经常性成本中的人员成本、软硬件维护成本、风险控制费用等。因而成本、技术等问题制约了联网审计在我国的进一步发展。云计算的出现打破了审计信息化的瓶颈,其相关的理念和技术恰好可以解决当前我国审计信息化所面临的问题。云平台会提供服务于审计工作的相关硬件和程序,当企业用户能够访问任何从云端获取的计算机和IT服务,在IT基础设施和应用软件的资本投资可能会大量减少,因此云计算不需要用户频繁地投资构建新的基础设施、培训新员工及频繁地升级软件等,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联网审计的实施和运行成本。同时在联网审计环境下需要对海量的数据进行分析,而云计算最主要的核心技术之一就是海量数据处理技术即对TB甚至PB级规模数据的计算和分析。在云计算环境下把海量数据分布到多个结点上,将计算并行化,利用多机的计算资源,加快数据处理的速度。因此云计算的出现正好符合了联网审计的需求。

云计算环境下联网审计的实现途径主要有:(1)被审计单位使用云平台。被审计单位在云平台上运行自己的应用系统,存储自己的电子数据。如果审计单位要对被审计单位进行联网审计,则是被动的在云计算环境下实施。如果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审计单位最好是借助被审计单位的云平台,运行云平台上的审计数据分析软件,利用云平台强大的计算能力完成对被审计单位的数据的分析,获取审计证据,并将其返回给审计端,完成联网审计的审计工作。(2)审计单位使用云平台。审计单位利用云平台提供的服务和设施服务,在云平台上运行自己的应用系统。即把从被审计单位采集来的电子数据存储在云平台中,借助云平台强大的计算分析能力对采集来的数据分析取证。至于审计单位采用哪种方法,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及需求来决定。

三、结语

“互联网+”的提出推动了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高新技术在我国的广泛应用。此时的“互联网+”就是一个“风口”。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正如小米科技董事长雷军所言:“互联网+”就像一股苍劲有力的飓风,重构着经济版图,让顺势而为者“扶摇直上”,也让漠然无视者抱憾出局。在云计算、大数据正如火如荼的今天,要想紧紧抓住“互联网+”时代的新机遇,实现审计领域的提质增效发展,必须加快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的战略部署。(作者单位:重庆理工大学会计学院)

参考文献:

[1] 谭青.鲍树琛.云计算影响下的会计与审计[J].财会研究,2015,(02),pp.27-28+32

[2] 朱琳.浅议大数据时代下的信息安全[J].网友世界,2014,(02),pp.16

[3] 魏祥健.云计算环境下的云审计系统设计与风险控制[J].会计之友,2015,(01),pp.101-105

[4] 郑子法.ERP系统下的企业内部审计创新[J].工业审计与会计,2013,(03),pp.3-6

[5] 刘萍.持续审计_信息时代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的发展趋势[J].华中师范大学,2013,(04).

第3篇:云计算物联网培训范文

【关键词】信息化时代;智慧旅游;旅游管理;人工智能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9-061-01

一、概述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时代的前沿性和信息传递快等特点也要求更加务实、高效的旅游行业。这就对旅游行业的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旅游行业的管理人员,除了要掌握先进的旅游管理知识和方法之外,还要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企业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将企业的网页设计出别样的风格,再辅以翔实的描述和唯美的画面去吸引旅客。企业还可以通过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将旅游景点真实的展现在网上,使旅客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吸引游客来此旅游。

二、智慧旅游的概念及特征

智慧旅游需要借助云计算和物联网等一些新的技术,通过(移动)互联网,并通过便携式移动终端,感知并及时一些关于旅游资源、旅游活动、旅游活动等一些方面的信息。随着智慧旅游的到来,将为旅游企业创造出更大的附加值,将为游客在整个旅游过程中提供极大的方便和更好的旅游体验。与传统的旅游相比,智慧旅游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智慧旅游不需要过多的依赖靠手工收集的信息和一些专家设计出来的规则,智慧旅游还应用了云计算和物联网等相关技术,旅游相关的信息能够及时快速的更新,并且还能及时得到旅客的反馈信息,对企业和游客来说的实用性都较高。第二,智慧旅游比传统旅游应用了更多的技术,并且这些技术能够很好的在智慧旅游中应用。

三、信息化背景下智慧旅游管理标准体系构建

(一)信息化维度

信息化涉及很多方面,从数据编码、数据库、网络设施分别到文件格式、应用系统、操作系统,这些方面都非常庞大。所以,从信息化角度来说,对信息技术进行简单的陈述是不合适的,而应该从信息技术在旅游专业的实际应用的角度将其分为具体几个层次,以适应信息化发展需求。

(二)层次化纬度

旅游行业和其他行业一样都有着层次之分,在信息化环境下,旅游标准与其它领域标准存在互通性,更多的可以相互操作,领域差异造成了旅游管理的差异性,在关注基础标准、通用标准建设的同时,也要更多的关注专业标准。由内向外通常为基础标准、通用标准、专业标准,具有较强的层次性。在这三个维度当中,信息化维度的方向是信息技术和旅游内部结合的紧密程度的很好的体现。目前虽然智慧旅游基础设施的一些相关标准仍未制定完善,但从总体上来看这并不影响智慧旅游标准体系建设,尤其是现行标准的制定和完善上,旅游建设的相关标准主要侧重在管理和应用系统两方面。

四、信息时代背景下智慧旅游管理的途径

第一,对智慧旅游相关从业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和指导。在旅游行业快速发展的今天,该行业的竞争日趋白热化,其中人才的竞争是这次竞争的核心部分。旅游行业从业人员的素质水平和知识水平是旅游行业能否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的关键因素。为了应对这种趋势,关于旅游方面的高等教育急速的扩张,这样能够提供满足旅游行业的快速发展的能力突出的旅游行业的人才需求。高等教育为旅游行业提供了理论上的培训,在实际工作中,对旅游行业的相关从业人员提供在职培训也是必不可少的。在培训教育的实际操作工程中应该以旅游景点为载体,以学校培训为途径,通过让旅游行业的从业人员参加各种各样的短期培训,强化他们对旅游行业的认识水平,在培训过程中不断强化从业人员的素质水平,以提高他们的管理水平。

第二,加强相关智慧旅游营销服务的技术应用。应该积极的在新闻媒介上投放一些关于旅游景点的一些广告,以使游客能够更好的了解自己的旅游景点。利用现代的广告媒介能够迅速的扩大旅游景点的知名度和受众群体,应该结合传统的电视、广告、报纸等和现代的互联网。微博等作为旅游营销的载体。加深面向在线应用服务的力度,利用卫星遥感360/720度实景拍摄、虚拟显示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大力发展虚拟旅游。

第三,加强移动信息技术在游客在途服务中的应用。由于现在移动终端的普及,可以充分利用移动终端随时、随地、随身的优势结合先进的标签识别技术、传感器网络技术以及无线定位技术,实现旅游行为可记忆,导游顾问可携带,游览对象可辨识。这样可以满足不同游客的对旅游景点的差异化的信息需求,在此同时还可以满足他们的动态性、互动性等方面的需求。

第四,加强游客在途服务的关键技术应用。对符合移动信息传播需求的数字旅游信息进行开发,使手机和智能移动终端中能够获取旅游资讯、营销广告、多媒体宣传内容、旅游地图等信息,开发多种适合移动终端的软件,能够满足游客的在途应用。

参考文献:

[1]倪柳.金华智慧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研究[J].城市旅游规划, 2013(12):171-172.

第4篇:云计算物联网培训范文

从物联网到智联网,重塑数据处理方式

时下,人工智能、机器人自动化、拓展现实以及各种互联设备……智能似乎已无处不在。当企业纷纷追逐于这些新一代智能技术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基础设施压力。

比如,人们对存储和分析数据数量和种类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使得企业需要重新考虑新的数据处理场合和介质,对基础设施进行彻底改造,均衡部署云计算和边缘计算,方能真正发挥这些新技术的作用。

智能已嵌入现实世界的万千设备中,构建智能物联网意味着将计算能力从云端延伸至网络边缘,提高计算机处理信息回应周围环境的智能水平,让人类与机器相互理解和沟通。在这个过程中,企业要打通连接各设备的平台,需要软件和硬件双管齐下,从内到外与生态伙伴紧密合作,才能真正与智能世界接轨。

一、智能正被植入实体环境

《埃森哲技术展望2018》研究发现,85%的受访中国高管都认为,新一代智能解决方案正在进入实体环境。

得益于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机器也能接入“双眼”和“大脑”,越来越多的智能设备能够读懂人们的生命体征和情绪,并给予实时回应。通过整合实时感应和计算技术,人类能够管理以往那些动态、复杂、不可预测的环境,随时随地即时响应。

同样,越来越多“有意识的”的监控摄像机被运用于执行识别包裹交付时间及改善智能城市的交通流量,通过远程医疗追踪分析患者状况以及油田灾难预警预防分析。这些实体设备植入了集成分析的处理能力,无需发送海量数据进行离线处理。由此可见,企业正致力于智能环境的开发,并从日常生活逐步延伸至生产环境,而使这一切成为现实的核心是具有实时相应能力的硬件。

所以,为使这些具有特殊用途和定制化的硬件在物联网中充分发挥作用,企业需要重塑自身的信息基础设施。

二、整合边缘技术与云端能力

预测表明,到2020年,智能传感器和其他物联网设备将至少产生507.5ZB的数据量。显然,如果还需要通过远程数据传输来完成如此繁重的计算,便无法跟上智能的响应速度。为充分释放实时智能的无限潜能,企业需要懂得取舍,将数据交互、生成和决策通过本地设备实现,更多地利用边缘计算来提升处理效率。

得益于更先进的边缘分析和数据的实时利用,到2025年,企业丢弃的数据量有可能会比存储量多100倍。

虽然这将减轻云端负荷,但云仍将继续在企业基础架构中发挥关键作用。因为,中间设备和边缘设备可以通过本地数据处理来实现即时操作,但云所能提供的是更为强大的“元数据洞见”,它可随时间的推移不断改进系统,并充分利用两方面的优势重塑新业务。

在设计系统时,若想充分利用基于智能设备的即时洞见和来源于云端的元数据洞见这两大力量,就需要围绕内存进行全盘考虑。企业应将数据资产明确区分为——必须加以保存的重要部分,及可因决策变动而随时删除的部分。经过标记、回传到云端的数据资产应具备明确的保留必要性,例如收集大量历史数据以完善决策;同时,仅用于在边缘进行短暂决策的数据则可抛弃。由此,企业应当找寻适用自身的独特方法,在云端和边缘两处、以及之间的任何地方平衡处理任务。

三、企业需重新聚焦硬件

边缘计算的加速应用将进一步推动万物互联的智能社会成熟发展。根据Gartner预测,未来5-10年物联网将会进入一个应用爆发期,边缘计算也将进一步渗透到各类定制硬件中。

例如,智能摄像头等图形处理器等硬件加速装置可以帮助企业在交互点上建立“思考”能力。企业需要提前采取行动,进行技术和人才储备,让技术架构师接受有关最新硬件加速器技术的培训,并鼓励他们运用这些技术来开展新的设计。在他们构建的新型系统中,云功能将仅用于完成大多数计算任务、以及支持存储密集型运营系统。

过去十年间,企业普遍采用的是统一的硬件解决方案。如今为了提高计算处理速度,定制专用硬件的做法又开始流行起来。谷歌打造了属于自己的专为应用定制的集成电路芯片,张量处理单元(TPU)。这是一款可以运行深度神经网络的计算机芯片,效率比标准处理器高出30至80倍。而Facebook、微软、亚马逊、百度等公司均在使用一系列全新的专业处理单元来训练和运行人工智能模型。

第5篇:云计算物联网培训范文

Maker Faire是由美国Make杂志社于2006年创办的全球创客的盛会,其足迹已遍布全球上百个国家。2012年,Maker Faire正式登陆中国深圳。

本次深圳制汇节的一大亮点是飞思卡尔的大篷车。6月19日,飞思卡尔公司正式宣布,以“Internet of Tomorrow巡展――驶向智能未来”(IoTT)为主题的大篷车科技创新之旅在深圳正式启动。接下来,“全副武装”的IoTT大篷车将以深圳为起点,展开为期9个月、覆盖全国26个城市的巡展。

记者登上了IoTT大篷车。大篷车的内部空间比记者想象的还要宽敞。车厢的四壁按不同的主题被布置成不同的展区,包括智慧城市、智能家居、智慧能源等。每个展区都以视频、实物、文字等形成展示了飞思卡尔公司的物联网解决方案。

IoTT大篷车除了具备移动的展示功能以外,还可以根据需要变身为一个小型的能容纳30人左右的培训教室,为飞思卡尔的合作伙伴、用户、学生提供专业的培训和演示。

从6月19日开始,IoTT大篷车要在深圳停留三天,不仅会参加像制汇节这样的大型活动,吸引更多对物联网有兴趣的参观者,还会开进像华为、中兴通讯这样的大型企业,举办定向的方案展示和培训。

据飞思卡尔亚太区市场营销总监曹跃泷介绍,IoTT大篷车去年在美国举行的ARM TechCon上惊艳亮相,之后开始了长达2.3万公里的美国境内的旅程。今年,IoTT大篷车驶入了中国。中国也是IoTT大篷车全球之旅的海外第一站。“IoTT大篷车创造的移动IoT环境汇聚了飞思卡尔及合作伙伴的多种产品和解决方案,主要包括数据放大器、汽车ADAS、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和健康医疗等方面的解决方案,展示了从最小的微控制器到最复杂的网络基础设施的覆盖广泛的解决方案。”曹跃泷介绍说,IoTT大篷车设有车载培训室,能为创客和年轻的企业家提供物联网安全方面的培训。

如今,从芯片厂商到系统厂商,从硬件厂商到软件厂商,都纷纷涉足物联网领域。物联网生态圈正在逐渐形成和扩大。有的厂商致力于提供物联网基础架构解决方案。有的厂商则将物联网与大数据解决方案紧密联系在一起。在物联网产业链上,飞思卡尔的定位十分明确,即提供全面覆盖边缘节点、网络和云计算的物联网解决方案的厂商。“飞思卡尔正积极推动物联网安全标准的制定,同时也了自己的物联网安全解决方案,并面向智能汽车、智能工业、智能医疗和楼宇自动化等应用场景推出了相应的物联网解决方案。”曹跃泷表示,“飞思卡尔全面的物联网解决方案覆盖从ADAS驾驶员辅助系统、车联网到个人医疗健康,甚至高能效基站的多个领域。”

第6篇:云计算物联网培训范文

作为国家第一批沿海经济技术开发区,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一直致力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为了进一步提升地区产业水平,实现产业结构调整,2008年秦皇岛在国内率先提出发展数据产业,建设秦皇岛数据产业基地——中国“数谷”,确立了以发展数据产业作为开发区产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和构建现代产业体系龙头的发展战略。

“目前,我们还将部分依赖制造业企业的收入来支撑数据产业的发展,但是基地优先发展云计算和物联网等高端数据服务业、数据挖掘业以及软件研发、感知硬件制造制造、创意文化产业的策略不会改变,而且这些数字产业的收入正在逐年增加。”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扈秋宁对记者说。

园区建设寻求突破

作为带动秦皇岛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27年来,秦皇岛经济开发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经过了基础建设、起步发展、扩区开发、二次创业、跨越式发展等几个阶段,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现在的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在从一般制造业向数据产业转移,硬件向软件转移,产品向服务转移。”扈秋宁表示。

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是1984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之一,开发区规划总面积达到56.72平方公里,已有来自35个国家和地区的投资者在开发区内投资置业,其中不乏国际和国内知名企业。

尽管高新技术产业一直是秦皇岛发展的重点。但秦皇岛经济开发区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从产业结构来看,最初入区的企业大都是传统的加工制造业,缺乏高端产业、优质或高附加值产业。”在扈秋宁看来,如果没有高端产业的引领,不能建设符合区域实际的现代产业体系,开发区未来的发展将举步维艰。

为了改变现状,2008年,秦皇岛开发区与中国社会经济调查研究中心等行业机构经过反复探讨和论证,提出了发展数据产业,谋划打造生态型、园林型、人文化、高科技的秦皇岛数据产业基地——中国“数谷”的理念,并确立了以数据产业为龙头,大力发展战略型新兴产业的发展规划。

“经过28年的发展,秦皇岛开发区的发展方向和目的已经有了转移,转型势在必行。为了响应国家提出的以科技创新、产业转型为主,我们开发区也提出,从原有产业往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将数据产业、云计算、物联网作为主要的发展方向。”秦皇岛3D软件园开发区科技局局长董少华告诉记者,在转型过程中,开发区领导考虑到秦皇岛当地各方面的基础,包括地域条件、海陆运输,以及数据中心建设的基本条件等,都比较适合建立数据中心和灾备中心。

因此,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投入了相当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并成立了秦皇岛数据产业技术研究院。该研究院是国内第一家以数据产业研究为主题的专业研究院,重点开展三维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前沿数据产业领域的研究与开发,并提供数据产业技术创新与孵化、市场信息与情报系统、人才培训等全方位服务与合作。研究院由开发区管委投入、IBM技术支持、燕山大学软件中心运营,形成了三位一体的新的运行模式。

目前数据产业基地聚集了北方云计算中心、新线云计算、IBM技术支持的物联网技术中心、星通联华物联网研究院、康泰医学、前景广电等云计算和物联网企业,以及北京大学(秦皇岛)科技产业园、中国动漫集团(秦皇岛)动漫游戏产业基地等新兴科技园区。另外,开发区还建设了软件服务外包平台、软件交付平台、三维互联网技术平台等公共服务平台,从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的投入,促进了企业发展。

据悉,未来10年开发区数据产业发展方向是要将数据产业培育成为开发区重要的战略先导与支柱产业,打造中国北方规模最大、特色明显、布局合理、关联配套、竞争力强的数据产业集群。到2020年,数据产业实现销售收入年均增长30%以上,达到520亿元,基本形成规模较大、结构合理、优势明显、竞争力突出的数据产业体系,建成在全国范围内具有特色和影响力的数据产业基地。

三维打造产业新热点

6月29日,全球首个基于云计算的三维互联网应用孵化平台在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式上线。

据了解,早在2009年6月,开发区就与IBM签署了战略合作备忘录,期望通过新技术与新模式的应用,实现区域数据产业发展能力的突破。为了完善数据产业基地的服务功能,帮助中小企业缩短开发周期,降低在软、硬件方面的进入门槛和投入成本,开发区决定与IBM共同建设世界首个基于云计算的三维互联网孵化平台。

“研究院成立的时间并不长,但针对三维互联网孵化平台进行了完善的科研工作。”秦皇岛3D软件园数据产业研究院副总经理贾大苗介绍,研究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关于三维模型实时加载与传输技术。目前这套平台采用的是场景模型一次性加点技术,这样对于大规模的场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研究院正在研究实时加载动态传输的算法,可以减少服务器的资源,降低客户端资源的占用,对网络的要求也会有所降低。同时,研究院正在开发动态实时传输技术,实现虚拟旅游,让用户使用过程中的体验更流畅、更舒服。

二是关于动态交互实施理念的生成算法研究。现在这个平台里的水面效果已经做得很漂亮、很逼真,但是它的交互能力差了一些,缺少实时的、交互性的响应。目前这个算法已经基本成形,在其他虚拟现实环境里得到验证,现在正在往秦皇岛三维互联网孵化平台加载。

第7篇:云计算物联网培训范文

1.1尽快研究出台与三网融合进程相适应的我国广电网络信息安全总体战略规划

按照2010年国务院批复的《推进三网融合的总体方案》要求,2013~2015年为推广阶段,该阶段目标为:“总结推广试点经验,全面推进三网融合;自主创新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取得突破性进展,掌握一批核心技术,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下一代互联网的网络承载能力进一步提升;网络信息资源、文化内容产品得到充分开发利用,融合业务应用更加普及,适度竞争的网络产业格局基本形成;适应三网融合的体制机制基本建立,相关法律法规基本健全,职责清晰、协调顺畅、决策科学、管理高效的新型监管体系基本形成;网络信息安全和文化安全监管机制不断完善,安全保障能力显著提高。”根据上述阶段目标,总体方案对网络信息安全保障能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为适应三网融合进程,我国广电行业在实现技术突破,完成业务融合等措施的同时,需要从战略的高度统筹考虑网络信息安全保障问题,从机构调整、立法、关键基础设施保护、技术研发、加强教育培训、加强多方合作等角度全面的制定我国广电网络信息安全总体战略规划,分阶段制定网络信息安全总体目标,依据总体目标制定信息安全基本政策及具体措施,并依此来指导未来几年内面临三网融合不断推进形势下的广电网络信息安全保障工作。

1.2尽快建立适合三网融合新形势的广电网络信息安全机制

随着三网融合进程的不断深入,电信、互联网、广电主体业务将相互开放和相互进入,网络承载业务的变化必将对现有广电网络信息安全机制提出严峻的挑战。因此,当前广电行业对节目内容以及传输网络的一些管理方式及监管机制也应因势利导,系统分析及评估当前网络信息安全风险及未来可能产生的变化,并针对这些新的变化调整自身管理方式和监管机制,尽快建立与三网融合进程相适应的新的广电网络信息安全机制。

1.3完善并制定新形势下广电网络信息安全相关法律法规

自三网融合进程启动以来,针对IPTV、网络视频等新媒体内容,我国广电行业已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其进行监督管理。然而,随着三网融合进程的不断深入,电信、互联网、广电主体业务将不断相互开放和相互进入,广电网络承载业务将不断扩大,网络覆盖方式将涵盖有线、无线、卫星等多种方式,用户终端将从客厅电视扩展到PC、移动终端、手持终端等多种终端,业务运营模式也将多种多样,面对上述不断激增的新的变化,目前我国广电行业的相关法律法规已不能全面系统地保障广电网络的信息安全。因此,完善并制定新形势下广电网络相关法律法规的工作就迫在眉睫。

1.4完善新技术在广电网络应用的安全性及风险评估机制

当前,我国广电运营商在三网融合进程不断推进的形势下,正受到来自电信以及互联网运营商方面巨大的压力,面对这种压力,我国广电运营商在稳固发展自身视频业务的同时,也不断尝试开展新的融合业务,而支撑这些新业务的新技术也被引入到了广电网络中,这些新技术包括物联网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等。新技术的应用推动了新业务的应用,提升了广电网络的竞争力,然而任何一种新技术的应用必然会带来一定的安全威胁,如云计算的应用可能会对存在云端的用户信息带来一定安全威胁,物联网大量使用无线通信、电子标签和无人值守设备,这使得物联网应用层隐私信息威胁问题会非常突出。而诸如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也同样存在不同的安全威胁。新技术在广电网络的应用是提升广电网络竞争力的必然需求,但如何安全的应用这些新的技术,尽量减少安全风险,这就要求我们尽早的对新技术在广电网络的应用安全性及风险进行系统的评估,建立科学的风险评估机制,分析这些新技术可能在哪些技术环节出现安全威胁,从而针对性的制定网络信息安全对策,进而采取有效的网络信息安全措施。

2三网融合背景下我国广电网络信息安全技术措施建议

2.1推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广电核心技术研发

2013年6月,美国前中情局(CIA)职员爱德华•斯诺登向全世界披露了美国国家安全局一项代号为“棱镜”的秘密项目,棱镜计划(PRISM)是一项由美国国家安全局(NSA)自2007年小布什时期起开始实施的绝密电子监听计划,该计划的正式名号为“US-984XN”。美国情报机构可通过直接接触位于美国的互联网和科技巨头的用户数据,从音频、视频、图片、邮件、文档以及连接信息中分析个人的联系方式与行动。监控的类型有10类:信息电邮,即时消息,视频,照片,存储数据,语音聊天,文件传输,视频会议,登录时间,社交网络资料的细节。这些巨头主要包括谷歌、雅虎、微软、苹果、Facebook、美国在线、PalTalk、Skype、YouTube、思科等,他们向美国两大情报机构开放服务器,使美国政府能够轻而易举地监控全球。在我国,以思科为例,思科参与了中国几乎所有大型网络项目的建设,涉及政府、海关、邮政、金融、铁路、民航、医疗、军警等要害部门的网络建设,以及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以及我国广电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而微软、Google和苹果则掌握了中国的PC操作系统份额,在移动终端操作系统领域,苹果的IOS及Google的Android操作系统更是平分天下。在广电行业,智能电视操作系统及机顶盒也有部分采用Google的Android系统,这都为我国广电网络信息安全埋下了安全隐患。因此,需要研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广电网络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共性技术,以先进的自主技术支撑广播电视装备、软件、系统的自主开发和应用,从而切实提高我国广播电视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装备水平,排除因采用国外技术而可能隐藏的网络信息安全隐患。

2.2推进适应融合网络架构的网络信息安全技术研发

随着三网融合进程的推进,广电网络、电信网络以及互联网三网边界日益模糊,同时,为提高广电网络的承载和覆盖能力,有线、无线和卫星传输网络的互联互通和智能协同覆盖也被提上了日程,此外,基于无线频谱开展无线互联网接入业务的呼声也日益高涨。由此可见,当前的广电网络正在经历着巨大的变革,与互联网、电信网的融合,自身不同传输网络之间的融合,新的移动互联接入网络的需求都使得处于“融合形态”广电网络架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相应地也带来了新的安全威胁。因此,如何适应融合形态下的新型广电网络信息安全,推进适应融合网络架构的网络信息安全技术的研发也需要相关研究机构考虑,并加紧相关研究工作的实施。

2.3推进适应融合业务的网络信息安全技术研发

网络的融合,必然带来的是网络承载业务的融合,当前广电网络承载业务已不仅仅是客厅电视机终端上的视频业务,点播业务、时移业务也经历了很长时间的发展,基于移动终端的视频业务正方兴未艾,同时,各种数据业务也正由广电网络运营商提供给用户使用,未来物联网等新型业务也将由广电网络承载并提供给家庭用户使用。融合业务给广电网络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也给广电网络的信息安全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为应对传统视频业务而采用的一系列信息安全技术在面临新的融合业务时已经不足以保障用户安全的使用和享受这些业务形式。因此,需要推进适应融合业务的网络信息安全技术研发,真正使用户放心安全的享受广电网络承载的多种融合业务。

2.4推进面向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应用的网络信息安全技术研发

通过之前的研究我们发现,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后,以云计算、物联网为代表的新技术正在加快在广电网络的应用。然而,新技术在推动广电网络的巨大变革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安全隐患。以云计算为例,2010年3月云计算安全联盟(CSA)的一份云计算主要威胁的报告中,就提出了云计算目前存在的七大安全威胁,而如果我们没有及早对这些可能的安全威胁采取相应的安全技术和安全措施,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就极有可能导致整个网络的瘫痪,导致所有用户信息的泄露,后果不堪设想。物联网同样存在着巨大的安全隐患,如果物联网出现了被攻击、数据被篡改等,并致使其出现了与所期望的功能不一致的情况,或者不再发挥应有的功能,那么依赖于物联网的控制结果将会出现灾难性的问题,如工厂停产或出现错误的操控结果此外,黑客等恶意攻击者还有可能通过物联网来获取、处理、传输的用户的隐私数据,如果物联网没有防范措施则会导致用户隐私的泄露。因此,我们在推动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在广电网络应用的同时,务必需要对这些新技术可能产生的安全威胁进行系统的估量,并加紧推进面向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应用的网络信息安全技术研发,从而在享受新技术带来的“技术红利”的同时,以技术的手段堵着可能的安全漏洞,真正确保新技术在广电网络的安全应用。

3结束语

第8篇:云计算物联网培训范文

依托云计算所提供的海量信息聚合与处理能力,旅游产业对计算资源、信息资源、服务模式和商业模式都可以进行大力度的变革和优化。云计算可以为旅游企业构建强大的平台基础服务能力。目前全国各地正在积极建设旅游行业的云数据中心、云服务中心等涉及云计算的基础设施,以通过对海量数据信息的动态采集和分析,利用云计算、数据挖掘、数据分析和辅助决策系统,从整体上对旅游业进行宏观调控和管理,以保证本地旅游业协调、健康、有序发展。

建设智慧旅游云数据中心,关键在于整合分散于产业链上下游的海量旅游信息,然后存储在云端,形成一个产业链各方集成共享的信息服务云平台,供游客、旅游企业和相关监管部门检索、分析、挖掘各类旅游信息。以海南省为例,该省正在整合多方资源,建设云服务平台。海南省围绕阳光海南网,整合旅游委所有的信息化系统,统一全省旅游相关系统入口,以综合云平台为中心,对所有系统数据进行接入、清洗、加载和存储,在综合云平台上打造统一、权威的旅游资源中心;通过海南旅游电子行程管理系统等,确保旅游资源中心的数据能够不断更新、补充和完善;利用数据交换共享技术实现多个同构、异构系统间的数据交换共享,保证数据的统一性和权威性;利用统一的旅游资源库数据、电信运营商数据(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的手机信号数据)和机场航空吞吐数据进行旅游统计分析,不仅为省政府及省旅游主管部门提供决策支撑,也为游客和旅游企业提供及时、有效、准确的信息服务。

一些在云计算领域能力和资源都比较强的企业针对旅游行业搭建了云服务中心,通过IaaS、PaaS和SaaS等方式面向中小微旅游企业提供按需订购的云计算服务,大大降低了信息化建设投资和运营的成本。云服务中心具体提供的服务内容可以包括门户网站、云呼叫中心、在线酒店管理、在线CRM、在线培训等。相关企业用户在云服务中心注册账户后,就可以在云平台上选择自己所需要的各种服务,例如上传旅游产品信息,并利用云平台的在线预定、在线支付功能完成产品销售等。

大数据

如果说智慧旅游主要包括智慧服务、智慧管理和智慧营销,那么旅游大数据是做好这三大方面工作的核心资源。旅游大数据包含的数据类型众多,主要包括门票数据、客源地数据、游客旅游行为数据、旅行社数据、游客地域结构数据、来本地旅游频度数据、出游目的、出游交通方式、消费情况、停留时间、兴趣景点、基础设施评价和服务质量评价等信息数据等。未来与旅游相关的数据类型势必会越发丰富,将远远超出本报告列出的这些类型。

国家旅游局已经开始联合地方省市及运营商,开展多级数据融合,完善旅游大数据建设。2015年11月16日,在深圳举行的第十七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上,展出了“贵州旅游大数据综合指数”。该指数由国家旅游局信息中心、贵州省旅游局和中国联通公司联合推出。“贵州旅游大数据指数”是在景区等级指数、适游季节指数、适游天气指数、景区饱和指数、交通拥堵指数、网上关注指数、客流来源指数和消费能力指数等8个指数的基础上加以综合计算得出,可为游客制定出游规划提供参考。“贵州旅游大数据指数”的基础数据来自两个数据资源库,一个是国家旅游局所掌握的旅游资源数据,另一个是中国联通3.1亿移动手机用户的数据。中国联通通过基站、后台数据库搜集所有用户使用手机后的行动轨迹和APP软件使用情况。

山东省旅游产业大数据平台以旅游产业运行发展的相关大数据为基础,采用信息技术进行实时信息收集、传递、分析处理和分享使用,实现对旅游产业运行监管、旅游客流实时监测和旅游服务质量监督检查等功能。该平台可以实时显示游客流量、住宿接待、全省天气、旅游区和旅游城市环境、旅游产品网络销售、游客反馈等数据信息,通过进一步的数据分析,准确了解全省旅游产业运行和发展态势。在黄金周期间,该平台还可以综合分析全省旅游接待情况、预警信息、指导游客出行等。中国移动云南公司联合云南省旅游发展委员会、怒江州政府开发上线的“去怒江”旅游大数据平台,可为景区实时人流量监控、游客来源、游客画像、游客驻留偏好等提供大数据分析服务,为旅游规划、错峰出游、景区安全预警等提供决策信息参考。

物联网

2015年4月,Tata Consultancy Services公司做的一项调查显示,全球71.9%的旅游、运输和酒店高管表示他们的企业在客户手机应用中使用物联网技术,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物联网在发展现代旅游业中的重要性。

目前海外一些旅游度假区广泛采用物联网技术后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效果。2013年夏天,美国奥兰多迪士尼世界对其开发的魔法腕带及相关网络平台系统“My Magic Plus”进行了首次公测。魔法腕带作为一种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可穿戴设备,内置RFID芯片,并具有无线信号收发性能,续航时间可达2年,使游客能够与分布在迪士尼公园各处成千上万、性能强大的传感器系统相连接。魔法腕带在造型上简约时尚,并有多种配色供游客选择。游客戴上魔法腕带就可以畅游迪士尼公园,畅享各种服务。

当游客在线订票和挑选喜爱的娱乐项目时,迪士尼的后台系统就会根据游客的选择而“安排”好相关事项,比如精准规划园区里的路线、少走冤枉路。在游客到达迪士尼公园之前,刻有游客名字的魔法腕带就可以邮寄给游客。如果某位游客预订了“魔法快线”,那么当他到达奥兰多后,凭借魔法腕带就可以乘坐园区穿梭巴士入住酒店,行李等事宜自会有人安排妥当。游客进入迪士尼乐园只需要“扫”一下腕带就可以了。魔法腕带不仅是游客在园区内的通行证,也是“钱包”。腕带与游客的信用卡绑定,可自动支付相关费用。这不仅让游客免于携带大量现金,也大大缩短了付费时间,免得在各游乐设施前排长队。魔法腕带将游客和整个园区融为一体,“My Magic Plus”会实时串流各种数据,包括游客的位置、目前的活动以及后续的计划。

当前我国也十分重视旅游物联网建设。国家旅游局《关于实施“旅游+互联网”行动计划的通知》指出,推动旅游物联网设施建设。到2020年,全国所有旅游大巴、旅游船和4A级以上旅游景区的游客集中区域、环境敏感区域、旅游危险设施和地带,实现视频监控、人流监控、位置监控、环境监测等设施的合理布设,将旅游服务、客流疏导、安全监管纳入互联网范畴。

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在智慧旅游中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比如利用预测模型、推理技术进行旅游需求分析、决策支持和预警,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模式识别等技术为游客提供自动翻译、自助导览等服务。例如百度对景区客源和拥挤度的预测服务就利用了人工智能技术。

在日益强劲的个性化旅游需求推动下,定制化旅游正在快速兴起,而人工智能则是推动定制化旅游能够向纵深发展的一项重要技术。过去旅游企业主要借助人力向用户提供旅游咨询服务。面对定制化旅游所带来的多样化、差异化需求,如果仅依靠人力,需要大大提升人力成本,很难在“定制化”的同时实现“规模化”。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用户可以实现行前规划和行中服务的智能化、自动化。根据用户的爱好、预算和时间,人工智能技术可以便捷迅速地帮用户做出行程、交通和酒店等方面的规划。在游客旅行的过程中,人工智能技术还可以全程跟进用户的具置,适时提供导航、导游、餐厅推荐等方面的贴身服务。

国内一些新创公司已经瞄准了人工智能在旅游行业中的深度应用。以成立不到两年的妙计旅行为例,该公司的主推产品就是一款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旅游路线个性化定制引擎。该引擎可以针对用户的具体需求来选择一条最优的旅行线路。人工智能威力的发挥往往离不开大数据。妙计旅行从互联网上广泛采集了大量数据,主要是与旅游相关的各种产品信息,比如机票和酒店。具体到酒店信息,会包括酒店的位置、适合何种人群、周围的交通状况等等。然后妙计旅行把这些数据形成一个结构化的、便于机器理解的旅行图谱。妙计旅行在后台已经形成了一个包含数千万种旅游单体产品的数据库。当用户提出具体需求时,妙计旅行的引擎会理解用户需求,然后结合产品和基础信息提供上亿种可能性的旅游方案,方案中不符合用户需求的部分会被剔掉,保留符合用户需求的部分。妙计旅行会为众多可能性的旅游线路算出一个分数,最终根据分数的高低,向用户提供一个最优的路线。

移动互联网

第9篇:云计算物联网培训范文

一、重要意义

近些年,我省制造业快速发展,一线劳动用工缺口持续扩大,加快机器设备联网成为企业提升生产经营水平、加快转型升级的重要突破口。实施“机联网”工程,推进企业生产制造从单机控制向多机控制,从“一人负责一机”向“一人负责多机”,甚至“一人负责一个车间”、“无人车间”方向发展,大幅减少生产一线尤其是脏活、累活、污染岗位、危险岗位的劳动用工。要清醒认识当前推进“机联网”工程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统一思想,统筹协调,勇于创新,务实推进,提升全省生产制造机器设备联网水平,努力推进“机器换人”工程取得新的成效。

二、总体要求与建设目标

(一)总体要求

围绕干好,全面推进;以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为支撑,以重点行业为主体,以示范试点为抓手,引导企业开展机器设备联网改造,形成现代化智能制造模式,加强智能制造联网应用关键共性技术研究;以督查、考核、评价为手段,建立健全推进企业机器设备联网的长效机制,提高标准化和信息安全保障水平,推动工业转型升级。

(二)建设目标

今后三年,全省“机联网”示范试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企业数控机床、行业专用设备、大型机器设备、工厂配套设施等联网率达到40%以上,与管理系统集成率50%以上。全省万元工业增加值从业人员比2012年下降25%以上,40%以上的脏活、累活、污染岗位、危险岗位实现“机器换人”,产品平均生产周期缩短20%以上,产品平均综合成本降低10%以上,工业劳动生产率和产品优等品率明显提高。“机联网”技术创新取得积极成果,培育形成一批创新能力强、应用模式成熟的信息服务与实施咨询机构,标准体系与安全保障得到同步加强。

三、提升“机联网”实施水平

实施“机联网”工程,要注重企业两化深度融合的顶层设计,注重实际成效,重视技术创新,同步加强标准化和信息安全保障工作。

(一)加强顶层设计。综合企业现有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和长远发展战略,稳步推进企业制造设备联网;处理好企业信息化局部与全局、单项应用与多业务集成应用的关系,结合管理提升活动,逐步建立微型物联网工厂,推进企业信息化应用的集成与协同;统筹考虑地区尤其是属地工业园区信息化发展总体规划,加强企业“机联网”与园区网络、城市网络的应用衔接。

(二)推进机器联网。重点推进数控机床、行业专用设备、大型机器设备、工厂辅助设备等的数字化改造和联网管理,建立覆盖数据采集、设备监控、运维诊断、流程优化、节能环保和安全监控的设备信息化管理体系,形成企业专用物联网络。大力推广应用CAM(计算机辅助制造)、MES(制造执行系统)、FMS(计算机柔性制造)、自动控制等成熟制造技术,积极支持工业机器人、RFID(射频识别)、无线传感、云计算等先进技术的创新应用,推动信息系统整合和业务协同,实现重点行业生产装备和制造过程的网络化和智能化。

(三)加强系统集成。加强ERP(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MES(制造执行系统)和机器设备网络的互联互通集成能力,实现企业生产过程中人、机、料等的全面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鼓励建设和应用企业专有云平台,推广应用“云计算”及“云制造”,创新企业信息化应用模式;研发应用与业务紧密结合的企业级操作系统平台软件,构建管理控制一体化的信息系统,鼓励建立形成“自动化生产线+工业机器人+专用网络”的微型物联网工厂,提升企业精细化管理和科学决策水平。

(四)加强技术创新。加强装备电子(软件)技术研发与引进,建设一批装备电子(软件)产业基地,围绕应用和产业急需,加强智能化传感器的研发与产业化,加快智能终端、专有云平台、与业务结合的操作系统平台软件、数据传输接口等关键技术研发创新。引导促进商业模式创新,鼓励建立“机联网”应用公共服务平台,推进“机联网”应用服务外包,培育新兴业态。扶持“机联网”技术支撑以及第三方咨询、培训和服务机构发展,推进“机联网”领域的产学研合作。

(五)提升标准化水平。鼓励制定“机联网”相关标准,包括设备数据接口、传输协议、数据交换、存储格式标准,以及云计算、服务外包等应用标准,构建“机联网”标准体系。建立“机联网”接口标准库,将国内外主流生产装备数据接口以及管理信息系统数据接口标准纳入标准库。创新标准化工作模式,鼓励与国家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加强合作,承担国家、行业、地方和企业相关标准的研制,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

(六)加强信息安全保障。按照《关于加强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管理的通知》(工信部协[2011]451号)要求,落实控制系统网络与公共网的连接管理等要求,做好涉及国计民生重点领域“机联网”工程的安全测评、安全检查、应急预案等保障工作,做好网络边界、基础设施、应用系统和桌面终端信息安全状态的监测预警和加固防护,构建“可管、可控、可信”的“机联网”安全体系架构。加强对“机联网”数据安全技术的研究,强化信息产品和服务的信息安全检测和认证。

四、开展重点领域应用示范

今后三年,我省重点在数控机床、行业专用设备、工厂大型机器设备、工厂配套设施等领域推进实施“机联网”工程,深化实施“机器换人”。

(一)数控机床联网。以汽车、钢铁、建材、机械、电子等行业为重点,推进铸锻造车间的液压机、操作机、铸锻吊车联网,实现铸锻压机与操作机数控联动;推进实施工厂成型、切削、磨工等数控机床联网管理,推广应用敏捷制造等先进的管理制造模式;引导企业建立CAD(计算机辅助设计)、CAM-制造物联平台,建立设计、加工、生产全流程无图纸数字工厂。通过三年时间,大中型企业数控机床联网率超过45%,铸锻工序产品质量提升20%以上,数控机床生产总效率提升15%以上,机床劳动用工减少20%以上。

(二)行业专用设备联网。以我省纺织、服装、塑料、化工、建材、船舶、汽车、光电等行业为重点,推进实施行业专用设备联网应用。建立自动化生产线,应用工业机器人,形成设备物联专用网络,提升自动化水平;优先推进特殊岗位设备联网管理,加强能耗、污染物排放和安全因素在线监控;加强高能耗设备变频、节电、物联网技术应用,促进节能减排和管理效率提升;建立中央数据监控中心,加强设备运行状况实时监视,统一管理生产工艺,并与上层企业管理系统(ERP)数据交换集成。通过三年时间努力,重点行业大中型企业数控设备联网率超过40%。

(三)工厂大型生产机器设备联网。以工厂大型生产设备、工程建筑机械设备等为重点,开展大型机器设备联机改造,实现远程监测与维护。鼓励设备提供商建立大型机器设备智慧管控平台,对设备和产品的性能状态进行异地远程的全天候监测、预测和评估,提高设备作业率,减少非计划停机时间,创新大型设备市场销售模式和商业应用模式,提升企业综合管理水平。深化实施杭州智慧安监示范试点建设,推进电梯普遍联网监测与管理。通过三年时间努力,实现重点行业大型设备50%以上联机管控,重点企业大型机器设备维修成本降低50%以上,突发故障率大幅下降。

(四)工厂辅助配套设备设施联网。逐步推进工厂水电气管理系统、照明系统、空调系统、仓储物流系统、门禁系统等辅助配套设施联网应用和管理,建立企业信息化综合管控体系。推进企业仓储物流与生产制造系统的联网,提升“机联网”应用成效;以行业龙头企业为主体,推进供应链企业间系统联网,加强产供销数据资源衔接,提升生产经营水平;加强工厂空压机、风机、空调系统、照明系统等主要耗能设备的联网,对水、电、油、气消耗自动记录,建立智能化管控体系,促进企业总体节能;推进全省智慧能源监测体系建设,实现重点耗能企业能耗实时监测。通过三年时间,重点企业工厂辅助设备与企业信息系统联网率超过30%,大型空压机组联网率超过70%,重点企业辅助设备综合能耗下降10%以上。

五、工作要求和保障措施

(一)强化政策规划引导。建立健全部门、行业、区域之间的“机联网”工程实施协调机制,研究重大问题,协调制定政策措施和行动方案。研究制定重点行业和领域“机联网”实施指南,年度重点导向计划,加强“机联网”与“机器换人”等重点工作的衔接协调,合理布局重大应用示范项目,强化产业链配套和分工合作。

(二)加大资金政策扶持。扩大省两化融合资金投入,重点用于支持“机联网”工程建设,各市、县(市)要设立两化融合专项资金,为“机联网”工程提供配套资金支持。强化信贷支持,国开行支持我省智慧城市和两化融合工作的信贷资金,可以优先支持重大“机联网”项目的信贷需求。鼓励企业采用分期付款、设备租赁、技术服务投资等新融资模式推进项目建设。

(三)开展示范试点。组织开展省两化深度融合“双百”工程,每年重点扶持100项“机联网”示范试点项目,三年时间培育100项(个)两化深度融合优秀解决方案和第三方服务机构。开展总部型企业信息化示范试点,引导建立设备管理系统、制造执行系统和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集成应用,建立智慧工厂。以省级装备高新区为重点,实施装备电子(软件)产业技术创新试点,引导开展“机联网”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及相关软硬件技术引进。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