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经济危机带来的影响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经济危机 经济复苏 研究综述
为了更好的帮助我国应对此次经济危机,并把握经济危机带来的机遇,本文从三个方面对国外学者对经济危机的研究进行综述分析,以借鉴其经验,规避其风险。
经济危机带来的影响
经济危机所带来的影响分为对人力资本的影响、对科技进步的影响、对本国及国外资本投入的影响、对变革的影响等。
(一)对人力资本的影响
Bongoh Kye对1997年经济危机后韩国劳动力市场的工作转移问题进行了研究,结论为:第一,国内劳动力市场在1998年至2000年期间逐渐削弱;第二,内部劳动力市场对工作稳定性的影响在1998至2000年间减少;最后,内部劳动力市场在经济危机中发生了水平的结构的变化。Smith,J.P.和Thomas,D.则在总结13年数据的基础上,得出结论:虽然劳动力在不同就业部门之间转移,但经济危机期间总的就业市场很活跃的。但是,因为对工资的影响,城市居民一年的工作收入还是下降了40%。而且收入的下降对高收入阶层表现不明显,但对下层居民来说,经济危机对实际的收入产生了灾难性的影响。
(二)对科技进步的影响
Seung-Hyun Lee,Mona Makhija和Yongsun Paik对危机前后的人力资源情况进行了假设检验,研究结果表明留住人才,在经济危机中,是减少不确定性的有效手段。同时在不确定性情况下对人才的投资是有特殊价值的。Seung-Hyun Lee,Paul W.Beamish Ho-Uk Lee和Jong-Hun Park发现经济危机对国内市场的领导者来说有更大的激励,同时企业的研发等部门从经济危机中获得了发展。Hyung Je Jo对韩国最早的工业园区蔚山进行了研究,结论为20世纪70年代蔚山实行韩国中央政府的重化学工业化政策,实现了经济快速增长。然而,1997年年底突如其来的经济衰退使蔚山的区域经济增长制度遇到了阻碍和限制。本文认为,蔚山应创建区域创新体系,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三)对本国及国外资本投入的影响
Wan-Chun Liu 和Chen-Min Hsu使用了GMM方法(广义矩估计法)和基本的结构分析法对我国台湾、韩国、日本三个亚洲经济体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各个经济体在应对危机时都加大了政府投入,但是高投入的前提是合理的分配,高投入在日本伴随着经济的增长,而在我国台湾、韩国因为投入分配的无效而没有产生预期的效果。同时经过国际贸易的反复,资金流出对经济的负面影响较大,但资金流入对经济的稳定也会产生负面影响,或者有时没有任何意义。Mariani,M.C.和Liu,Y.使用相变模型研究亚洲经济危机对新兴市场的影响,认为短期来看,可以采取市场化,或行政干预的方法,新兴市场的政府完全有能力应对金融动荡,从中长期看,经济下滑对以劳动力、资源密集出口型的国家影响将更为明显。Mohnot,R.主要探究了经济危机后亚洲地区外国直接投资的变化。认为经济状况的不稳定以及全球范围的需求低迷,导致跨国公司到东道国进行投资生产以及跨国并购变得没有信心,即使有充足资金的跨国公司也会审慎地进行直接投资。
(四)对变革的影响
Damar,H.Evren发现危机后银行业的地域多样化战略出现了变化。例如,像企业规模这类原来银行间竞争占主导地位的战略考虑减少了,而对银行特点和成本的这类考虑变得更加重要了。并且结构调整政策也改进了这些部门的决策制定。Helen Cabalu通过剖析企业所有制结构,股东参与保护,债权人的监测和保护等方面,以韩国、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为代表性亚洲国家,综合分析经济危机后亚洲国家的企业管治的相应改革和变化。他发现经济崩溃之后,经济影响带来的一些危机检验着企业管治,它们加强市场力量,实施更严厉的规章和侧重于决策的透明度和问责制,并且已经成为亚洲大部分地区的一个关键的政策问题。
国家、地区、企业如何应对经济危机
Jai S.Mah对韩国应对经济危机的行为进行了研究,发现韩国政府推行了新自由主义结构调整措施,以克服经济危机。其中包括:加大FDI流入,采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要求的一系列措施,如加强银行和企业部门的机构改革等,这些措施都有助于吸引外资。危机后,经济复苏是成功的,但是却出现工人收入不平等和工作保障问题恶化等问题。Huay Lee和Huiboon Tan对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前后,东南亚国家在吸取外商直接投资和技术转移方面发生的变化进行了分析。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由于正确的战略和政策,外商直接投资和技术转移很快恢复到了1998年之前的水平,而印度尼西亚则面临着外商投资的持续撤离,对经济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同时发现FDI对经济的影响取决于它对技术转移、溢出和扩散的能力。Bill Pritchard提出在1997年之前,FDI对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经济危机之后,FDI的投资更加具有选择性。作者解释了经济、企业行为和政治因素的相互作用产生了这个结果。东南亚国家需要根据自身的经济表现来探索适合自己的经济发展模式。Mary Daly提出东南亚经济危机对美国部分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但加利福尼亚南部地区却受到的影响很小。作者以经济学的视角解释了这一地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原因。认为多元化的贸易和制造业帮助了加利福尼亚南部地区逃过了这场危机的影响。与之相反的是东南亚地区强烈的贸易联合和相对集中的制造业使该地区受到了全球化的严重影响,失业率不断攀升。
Nazli A.Mohd Ghazali和Pauline Weetman提到金融危机暴露了东亚经济体的脆弱性,大多数的公司在马来西亚的信息披露较少,如果它们进入国际资本市场以促进经济复苏,马来西亚公司可能需要在自愿披露的信息上更加透明。Kulwant Singh和George S.Yip研究了最近的亚洲经济危机间的战略机遇,认为危机面前需要快速的回应,同时长期的战略一样重要。面对突然出现在国内或国外的危机,企业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战略。Hui-Mei Wang和Bansal,P.调查研究了在亚洲经济危机中影响公司表现的因素有哪些,公司的经验知识对经济危机下的失败者走向成功者重要。产业群之间的关系以及公司的工业历史经历也是非常重要的。积极的因素对一个公司来说意味着持续的盈利甚至在危机之后变得更好。Robert Masson,Heather Tooke和Taejong Um发现当1997年韩国经济危机爆发时,韩国几个大型财团都面临着破产。而在这时多元化经营的企业却就得以在经济危机中平衡发展起来。Kohsaka,A.发现1997年亚洲经济危机在东亚产生了区域经济合作的思想。为了加强当前和未来的国际金融体系,经济合作将得到补充,导致货币联盟的建立。
经济危机后促进经济复苏的关键因素
Panayotis Michaelides和John Milios对1998-2006年的俄罗斯经济进行了分析,分别计算了使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和HP滤波的潜在产出和产出差距,计算结果表明,尽管经历了严重的经济危机,但全要素生产率仍有助于1998年以后俄罗斯经济的强劲增长;Little,I.M.D.和Cooper,R.N.调查了18个发展中国家在面对经济波动时,所采取的财政、货币、交易税和贸易政策有什么不同,认为适时进行产业调整是促进经济长期增长的好政策。Serven,L.和Solimano,A.认为经济危机中经济成功增长的关键在于政府能否通过改革来刺激私人投资的增加,研究了私人投资者为什么在经济结构调整时期采取观望态度,文章最后得出结论是通过微观经济政策树立投资者的信心是推动私人投资增长最有效的方法;Hashim,A.研究了1997年爆发的经济危机中,马来西亚和其他几个东南亚国家的表现,得到的主要结论是选择性的执行宽松的财政控制政策给马来西亚一个喘息的空间去追求经济的恢复与增长。Buchinger,E.,Froehlich,J.和Hesina,W.以传统的区域分析方法,对区域的技术结构进行研究,认为面对经济危机,着眼于新产品开发和产品多样化,可以刺激区域的经济增长。
结论
从国外近年来对经济危机的研究可知,经济危机是一把“双刃剑”,在对原有产业、体制进行冲击的同时,也为新产业、新制度的产生在很大程度铺垫了基础。谁能控制风险,把握机遇就是最大赢家。
对美国微观企业的研究表明,公司治理薄弱的企业很容易受到经济衰退的影响,陷入财务困境的概率也更高,同样的,如果公司能够度过经济衰退,公司的管理能力往往也会得到很大的提升,此时经济危机成为了优胜劣汰的选择机制,也成为促使变革的动力。从宏观战略来说,Santo. B揭示了随着自身创新能力的下降,经济危机导致的衰退更快进行。为了应对危机,必须加大科技的投入,大力推进高新技术的发展,进行结构产业的调整,这与我国目前的战略是一致的,我国支持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推进自主创新就是明证。
从我国实情而言,国外经济不景气在恶化我国出口状况的同时,也使我国以更低的价格获得资源。另外,由于国外企业都在考虑降低减少本国IT 投资,加大外包的规模以降低研发等方面的成本。在产品工程和嵌入式软件领域,我国企业与经济危机之前相比反而会有更好的机会。同时外商为了抓住我国这个大市场,还会开发出更适合中国人的产品。另外,经济危机会导致了部分劳动力从经济危机严重的国家向发展势头好的国家转移,这就为我国吸引人才创造了机会。事实也是如此,据报道,受到金融危机影响,许多在海外留学的学子们纷纷回国找工作。从1978年中国开放留学以来至2009年,“海归”总人数近32万,而仅2008年一年“海归”人数就超过了30年来的1/6。
总之,我国要通过加快本地的产业转型步伐等应对危机,更要认清形势,把握经济危机赋予的难得的机遇,从而使我国的产业、科技等水平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Seung-Hyun Lee. Strategic choice during economic crisis Domestic market position, organizational capabilities and export flexibility. 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 2009(44)
2.Dammars. A Lesson Learned? Pre-and post crisis entry Decisions in Turkish Banking. Contemporary Economic Policy, 2009(6)
3.Robert Masson. Firm diversification and equilibrium risk pooling: The Korean financial crisis as a natural experiment. Emerging Markets Review, 2009(10)
4.Panayiotis Michael ides. TFP change, output gap and inflation in the Russian Federation (1994-2006)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2008(19)
作者简介:
以产权改造的方式将民间资本推进信贷行业,是一种将民间资本融入金融业的重要方式,它可以促进我国民间资本小额信贷试点改革更快更好地向前发展。与此同时,民间资本进入信贷行业,在给予民间资本合法身份的同时,在控制风险的前提条件下,它可以提高效率并促使银行在完全开放后有效地减少冲击并赢得发展机会。特别是在经济危机的环境之下,如何发挥民间资金进入信贷行业发挥民间资本的优势,促进我国经济向着回暖的趋势发展,帮助我国大多数的中小型企业顺利渡过危机、渡过难关,不禁引发笔者的思考和进一步的探索。
1民间资本进入信贷行业对企业发展的积极作用
首先,民间资本进入信贷行业可以有效地缓解宏观经济政策与不少企业实际运行之间的矛盾。经济危机环境下,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不断增长,政府扩张性财政货币政策效力进一步显现,国家宏观经济将加速复苏。但是这种形式还是让我们对经济的结构性问题存在忧虑,因为当下我国经济主要还是政府扶持固定资产投资而带动经济的发展,相比较而言,我国的社会消费增速还是相当乏力。在这种情况下,国内经济逐渐出现了通胀的压力,而国家采取货币紧缩来应对这一压力,矛盾也随之出现,国内经济回暖性趋势虽然明显了,但国内的不少企业并没有像国家宏观经济那样也呈现出复苏的趋势,不少企业还需要大量的信贷资金以维持企业正常运行。一方面,整个国家的经济开始出现回暖的趋势、适度从紧货币政策的推行会大大降低银行的贷款额额度;另一方面,我国不少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还处于经济危机的发展困境之中,缺乏资金以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行。所以,推进民间资本进入信贷行业可以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一矛盾,为企业的正常运行带来一定的资金,促进大部分企业顺利地渡过经济危机。
其次,民间资本进入信贷行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国际游资的大量涌入。国际游资,它可以短时间内通过各种渠道迅速地进入一个国家的金融市场并能够短时间内迅速撤出,寻求短期回报,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带来极大的不良影响。在经济危机环境下,国家货币从紧政策的推行,各商业银行收缩资金信贷,国际游资正借着这一时机悄悄地向我国民间信贷市场流入。大量国际游资流入民间信贷市场,进行各种投机性的信贷,势必会给我国不少企业的发展带来更大的金融风险。因为,国际游资的目的就是恶性信贷投机、寻求短时回报,这会导致使用国际游资的企业走上畸形的发展之路。与此同时,国际游资由于它以追求短时回报本文由收集整理为目的,会呈现出投资规模的不稳定性,这也会给我国的金融货币政策带来严重的干扰。一旦国际游资迅速出现套现,这将给我国的汇率、股市等带来冲击,给我国经济的正常运行带来严重影响。相对于国际游资,我国民间资本具有更高程度的稳定性,与此同时,我国民间资本数额也比较大,完全具备进入信贷行业的基本条件。所以,推进民间资本进入信贷行业,在有效解决我国企业融资难的同时,还可以有效地避免国际游资对我国信贷市场的不良影响。
最后,民间资本进行信贷行业可以有效地盘活民间闲散资金,促进地方经济的回暖。民间资本聚集起来其数额不菲,因而一旦这些闲散的民间资金被激活,将会对我国经济快速地走出经济危机产生极为显著的影响。特别是近期,民间资本进入地方信贷行业方面在盘活民间闲散资金、促进地方经济回暖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在经济危机的环境下,虽然国家采取的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银行收缩资金信贷,但是民间大量闲散资金的存在,可以有效地将其用做信贷资金。试想如果这一数额不菲的民间资本用于处于经济危机困境中的地方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将会有效地解决它们的资金难题、顺利帮助它们渡过经济危机这一难关。与此同时,民间闲散资金的充分利用,也将会有效地促进地方经济整体形势朝着更好的形势发展,尽快地走出经济危机的发展困境。
2民间资本进入信贷行业给企业发展所带来的挑战
经济危机环境下,民间资本进入信贷行业,一方面,可以有效地促进我国不少企业走出困境,给它们的发展带来不少机遇,但是,另一方面,它也给我国不少企业的发展带来不少挑战。
首先,民间信贷贷款成本过高,这给处于经济危机困境中的企业发展带来了更大的麻烦。据相关调查显示,我国民间信贷贷款利率一般都是徘徊在3%左右,甚至有高达15%的民间信贷贷款利率,远远地高于银行的同时贷款利率。民间信贷贷款的高利率,无疑给不少借款人带来极大的经济负担,使他们走上清息还贷的恶性循环。但是,由于受经济危机的严重影响,我国不少企业为了生存发展不得不冒着高信贷成本的危险而贷款。虽然企业在短时间之内解决了资金周转困难的问题,但是从长期来看,这无形中大大地增加了企业的财务风险,民间信贷贷款利率过高给企业所带来的高额还款负担,对企业的长期发展会带来极其不利的影响。
其次,民间信贷机制不完善,极其容易给贷款主体造成损失。我国民间信贷关系存在着很大变数和风险隐患,不少贷款主体是在高利息和利润的驱动下盲目投放资本,而忽视对贷款主体的资金用途、还款能力以及信誉度等方面的考察,一旦贷款人发生经济问题就会极容易给贷款主体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与此同时,我国的民间资金大多数都是来自企业的闲散资金,本来经济危机就给不少企业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可是不少企业在高利润的驱动之下还是毅然将其闲散资金用于信贷,但是由于经济危机的影响以及中小型企业发展的不稳定,极其容易形成贷款风险,高贷款风险无疑给原本就处于危机的中不少企业带来严重的冲击,给放贷企业带来严重危害和经济损失。
转贴于
最后,民间信贷如果缺乏政府必要而有效的监督与规范,就会很容易产生危险的金融行为,尤其在经济危机的环境之下,如果政府的监管不当,民间游资极有可能形成投机性放贷,这给贷款方尤其是企业的发展带来更大的危机。
3基于挑战下推进民间资本进入信贷行业的措施
基于民间资本进入信贷行业对企业发展所带来的挑战,我们有必要采取各种措施以迎接这一挑战,进一步地推进民间资本进行信贷行业,发挥民间资本的积极作用,进一步地推进我国企业走出经济危机所带来的生存、发展困境,促进企业更快更好地向前发展。
政府应该积极地加强对民间资本进入信贷行业的正确引导,加强对民间信贷的监督力度,从而使各种民间游资进入良性的发展轨道,促进我国企业尽快地走出经济危机的发展困境。一方面,在程序形式方面,政府应该对民间信贷的程序进行更为严格和规范化的管理,特别是金融机构,更应该对民间信贷中的贷款客体的贷款资质进行严格的检查,尤其是对企业的还款能力的严格评估,从而防止民间信贷关系中那些信贷主体片面地高利息、追求高利润收入而忽视对对方的还款能力以及信贷信用的评估,造成贷款双方的资金损失。另一方面,对于民间资本的信贷市场准入机制,应该在制度的层面上给予严格的资格审查和监督。对于那些有资金实力足以应对金融风险的贷款主体,应该给予进行信贷行业的资格,而对于那些抱有攫取暴利的高利贷者,特别是那种带有黑社会性质的高利贷者应该给予严厉的打击和取缔,从而营造好良好的金融秩序,为民间资本进入信贷行业奠定良好的社会条件。此外,政府和金融机构还应该建立健全民间信贷监测和监管机制,对民间信贷实行有效的监控,从而把各种利用信贷进行非法集资、洗钱犯罪等违法行为扼杀在摇篮里,维护好良好的金融市场秩序,加快民间资本进入的信贷行业的进度。
关键词:经济危机
论文正文:
我国经济危机对策
一、经济环境影响
如今我国的经济发展受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很大,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无疑对我国造成巨大的冲击。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迅速恶化,这使我国内部在投资、消费、出口这三方面本身固有的问题更加突出了。为此,很有必要深入分析一下世界经济危机下中国经济的这些问题,进而及时寻找出缓解经济危机的办法,使世界经济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降到最小。
二、世界经济危机下的中国
经济问题投资、消费、出口,这三者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问题最终会体现在这三方面上。所以,这里就从这三个角度出发对世界经济危机下中国经济问题进行分析。
1.投资问题。
拿投资来说,我国的投资比例是不平衡的。由于受世纪经济危机的影响,一直作为我们的产业重点的制造业的发展停滞不前,出口受阻,其结果必是带来巨大的损失。目前的投资需求以政府公共投资及其派生的引致性投资为主,市场性投资需求仍然没有恢复,民间投资意愿不强,在政府投资计划完成后,投资增长的持续性和经济回升的稳定性还存在一些不稳固的因素。可以说,这些使我国的投资环境迅速恶化了。
2.消费问题。
消费的问题不仅仅是收入高低的问题,它还涉及到医疗、教育、住房、商品物价水平等一系列的问题,对内消费的不足会使我们在经济危机中处于更加被动的状态。目前在我们的制造业大国里,显然消费水平是不足的,这样造成的后果是十分严重的。更为严重的,世界经济危机让我们的老顾客们大大减少了对我们商品的进口,加之我们自身的消费又不足,这时产能过剩的问题就出来了,商品积压,生产萎缩,以至一些中小企业纷纷倒闭。产能过剩带来的后果势必是资源消耗、贷款剧增,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继续下滑。可以说,在发生世界经济危机的今天,我们是否有足够大的内需对于我们能否抵抗住经济危机的波及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为此,在这方面必须加强重视程度。
3.出口问题。
出口问题,它一定程度上牵涉了我国制造业。我们的制造业大多是劳动密集型的出口制造业,没有掌握专利和技术,在人民币升值与生产成本提高的压力下我们并没有权利提高销售价格。现在全球经济危机一来,我国制造业的出口量必定是锐减,我国制造业受到巨大打击。作为支撑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产业制造业出现了问题,我国经济是无法实现平稳发展的,我国的经济结构也一定会出现问题。综合上述,由于受到世界经济危机的极大影响,我国经济发展中出现诸多问题,同时这些问题又相互影响,导致我国经济无法实现平稳发展。所以,下面就对世界经济危机下中国经济的应对策略进行探索和思考,积极的尝试解决,以此来帮助我国逐步走出经济危机的阴影,稳定国内发展。
三、世界经济危机下中国经济的应对策略
1.大力改善投资环境,以恢复我国经济元气。
恶化的投资环境使大家都把钱紧紧握在手里,不敢拿出来投资了。这样显然是不利于我国经济恢复元气的。因此,在欧美发达国家市场需求萎缩的情况下,我们应积极开辟其他的国际潜力市场,不断改善投资环境。比如,广东就已经提出在粤澳港的区域基础上加强与东盟的经济合作,为我们的制造业创造更多的出口渠道。此外,政府直接出手扶持制造业,鼓励制造业都是改善投资环境的积极措施。
2.实现有力、公平的金融监管,使我国经济走向正常发展轨道。
这次美国的次贷危机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国家放松了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导致大量的住房抵押债券在全世界泛滥。金融衍生品的使用本来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一旦离开严格的监管,各种违规现象就会发生,违规的操作一定会打破市场的平衡。所以,强化金融监管十分重要。我们要杜绝一切非法资金流动污染市场,合理引导资源流向有需要的企业,这样我国经济才能正常发展。此外,也可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金融信用体系,促进市场的公平、公正,有序竞争,并实现经济、人口、环境间的和谐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源动力和可持续力。
3.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以提高国民消费水平。
建立一个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对提高国民的消费水平是极为关键的。我们应建立一个包括政府福利、社会保险和社会慈善的全方位、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并不断加大这些方面的投入,减少消费者对未来的不确定。这对于提高我们百姓的消费水平,刺激大众的消费欲望是具有深远的意义的。消费水平提高了,产能过剩的问题就能大大缓解,出口阻碍对我们制造业的打击也减轻了,我们整个社会的资金流动就会更加畅通、更加合理。另外,为了缓解经济危机,帮助我国逐步走出经济危机的阴影,还要提升产业结构。尤其是面对现在的状况,提升产业结构已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了。这项策略主要针对我国的制造业。要加大技术改造投资,积极采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保护好我们的专利,掌握定价权,以使我们在国际贸易中处于更加主动有利的位置。
经济危机下创新品牌营销模式的典型即是快速时尚品牌,它们也是逆时代成长的企业范例。人们在经济情况不容乐观的时候,如果能做出具时尚功能且价格低廉的物品,这样肯定会受到大众追捧。消费者需要什么样的衣服才是快速时尚品牌真正的参考目标。这使得快速时尚品牌拥有了发展契机,大规模的企业实力提供了足够的能力紧紧跟随时尚变化。
本文将针对世界三大快速时尚品牌的发展历程及经营模式进行分析比较,并总结出快速时尚品牌的品牌特点,以此展望快速时尚品牌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经济危机;快速时尚品牌;多元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8 (B)-0000-00
引言:服饰流行是时代的镜像。它与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的发展息息相关。而经济因素又是影响服饰流行的主导方面。每次世界性经济危机极大地改变着服饰流行的面貌,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服饰品的发展空间与发展方向。本文以经济危机这一全球性事件为背景,研究服饰品牌的发展能体现出当今社会服装流行品牌千变万化的发展现状。
1 经济危机对服装的影响
1.1 经济危机
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后,整个世界逐渐联系在一起,地球村的概念逐渐显现出来,贸易交流的频繁使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影响愈加强烈,经济对国家的影响已经不再局限于一国之内,而逐渐蔓延到全球。第一次大规模的经济危机(Economic Crisis)产生在1825年英国的货币经济危机,其次是1929年爆发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萧条,直至2008年爆发的全球性经济危机,又称次贷危机(或信贷危机),由此可以看出,经济危机的发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危机呈周期性发生且周期越来越短,且波及的范围越来越广,对人类社会影响越来越深也越来越复杂。
尽管引起经济危机的原因不尽相同,但带给社会的影响大致一样,即:“产品大量积压,企业纷纷倒闭,生产大幅度下降,失业人数剧增,信用关系严重破坏.整个社会经济陷于混乱和瘫痪状态”。经济危机可以带给企业、品牌以巨大打击,例如,2008年爆发的次贷危机中,已经创立近一个多世纪身居世界第四大投资银行的雷曼兄弟宣布破产,经济危机的影响可见一般。
1.2 经济危机对服装行业的影响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经济危机的影响并不局限于经济范围,而是通过经济间接影响到人类社会文明的延伸品上,例如服饰文化与服饰品牌。一般情况下,服装业的业内人士会总结出一系列受经济危机影响给服装销售带来的打击与挫折,例如销售渠道萎缩、客户数量和交易率下降、顾客群消费率降低等等。理论与实践上都证明服装市场肯定会受到消极影响,这是不争事实。但经济危机对服装业除了消极影响之外也能为服装新兴品牌产生提供机遇。例如老牌传统服饰品牌的下滑使服装市场得到重新分配,给新兴的服装企业带来可供发展的空间。
从消费者的观念、消费动机、消费倾向考虑,保守型的消费在经济危机下会使人们更加崇尚理性消费,消费者会用他们认为适量的资金购买适合且值得的产品,“物美价廉”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追捧。我们可以说,在经济环境较好的时候,消顾客对服装品牌产品的定价是否合理考虑的并不多,而当消费模式转变为保守型消费时,这种考虑成为影响消费行为的主要因素。这样就促进了一些价格偏低的新兴服饰品牌有机会进行资金积累,吸引其他品牌的顾客,在一定时间一定程度内使市场生产资源提供分配,并将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自身实力和传统品牌平齐甚至超越,这也就使得经济危机下一些品牌反而能在不甚活跃的市场中扶摇而上。
从品牌的角度考虑,在经济危机的条件下,当传统品牌开始削减预算、减少开支、简化运营流程时,在市场上的宣传力度也会降低,这样就造成了在顾客方面的影响度会逐渐下降,会带给消费者以品牌下滑、运营不善等种种印象。此时,新兴的品牌借此机会发展自己。经济环境不好的情况为他们提供了很好的机会来消融对手的经济实力,扩大自己的市场占领比例。对比之下可以看出,经常持续性出现在市场的蒸蒸日上的新兴品牌肯定比阶段性季度性出现的传统品牌在消费者之中影响更大,这就造就了品牌发展的逆转。
简单的用价格来衡量新兴品牌在经济危机下的发展筹码是单一的,新兴品牌的崛起虽借助于经济危机,但在经济危机过后的时间里依旧能飞速发展,这归根于新兴品牌的新型营销模式。
2 全球经济衰退背景下发展的快速时尚品牌
服装企业大体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世界顶级的奢侈品品牌,例如Chanel、LV、范思哲等,这些品牌具有品牌价值,企业的发展核心也是其品牌价值,这就要求必须具备最高质量的设计团队和前瞻性的流行导向,企业产品必须具有与众不同的特性。在经济情况较好的时段,人们普遍会降低对服饰功能性的需要。服饰更多情况是心理需求的体现。奢侈类的产品就是这种心理的至高追求产品。
另一类,我们可以称之为快速消费品牌,它们是建立在价廉、量大的基础上以薄利多销的经营模式成长起来的。因为价格便宜,人们对其只会产生最基础的功能性需求,大众买的起,且对产品质量要求也不高,一旦产品损坏,就可重新购买。这类服装的对流行的敏锐度很小,基础产品居多,经营重点放在大规模生产上,产品设计要求较少。
《营销三维论―低成本打造强势品牌之路》中认为创新是一个品牌生存和发展的根源,而在今天只有创新才能在这个变幻莫测的市场上立足,也只有持续不断的创新才能保留住顾客的忠实度和偏爱度。那些逆流而上的服饰品牌正是借助经济危机产生巨大的能量从而建立了新形势下的品牌营销模式,用创新品牌经营模式逐步扩大品牌影响以致席卷全球。每次经济危机的到来都会产生一些理念:例如“裙边理念”到后来的“口红效应”。尤其是“口红效应”,这个和快速时尚品牌借经济危机发展有异曲同工之妙,人们在经济情况不容乐观的时候,如果能做出具时尚功能且价格低廉的物品,即“看上去很美”就好,这样肯定会受到大众追捧。消费者需要什么样的衣服才是快速时尚品牌真正的参考目标。
和上述两类服装企业做比较可以看出:快速时尚品牌打破了两者之间的对立,形成了一种全新的品牌模式。经济危机下创新品牌营销模式的典型即是当下流行的快速时尚品牌,它们也是逆时代成长的企业范例。快速时尚是这些品牌的理念定义,其实另一方面看也可以称之为平价时尚。我们称他们为快速时尚品牌的原因是它们如同快餐一样的时装消费模式,速度与价格结合的方式使得这类品牌的优越性应运而生。由经济危机而引起的市场消费者的反应直接体现在消费心理上,这种消费心理即称为:"平价时尚"。
2.1 日本优衣库发展模式与商品特点
UNIQLO是日本的服饰休闲品牌。坚持将现代、简约自然、高品质且易于搭配的商品提供给全世界的消费者。“衣服是配角,穿衣服的人才是主角”突出了其以人为本的穿衣理念。 2009年日本福布斯富豪榜上,UNIQLO的品牌创始人柳井正登上了首富宝座,柳井正的名言:“经济危机是我的好朋友。”优衣库是借经济危机发展的完美典型。
从美国大学内仓储式CD销售的模式中收到启发,认为服装也可以采取自助购物大卖场的方式销售。优衣库采用的是服装大卖场的销售方式,减少的租金压力,且提供了数量多、款式多的服装展现方式,使服装的目标消费者争取最大化,优衣库的产品可以卖给所有人,并且可以与其他品牌随意搭配,这种消费模式带给优衣库巨大的经济利润。优衣库所属为速售集团“FAST RETAILING”。这个单词简单明了的说明了这一企业的经营理念。快餐文化这样一种类似麦当劳和肯德基的饮食快餐先驱的成功范例被用于服饰上也起到了前所未有的成功,这也更加坚定了优衣库的品牌信念。
2.2 瑞典H&M营销模式和产品特点
海恩斯莫里斯(Hennes&MauritzAB,简称H&M)于1947年由Erling Persson在瑞典Vsters市创立。海恩斯莫里斯拥有遍及世界各地的专门营销店,大量工作人员的储备支持是其优越的法宝。与众不同的是,海恩斯莫里斯没有自己的工厂。H&M买最便宜的布料,所有代工加工点都选在劳动力最便宜的地区,比如中国、土耳其等。1997年H&M承诺,所有商品全部标注生产地。就H&M看来,最迅速的策划时间并不一定是最合适的,最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做好时间、价格、质量三方面的平衡。H&M的品牌经营模式认为,产品再好,没有人购买的话就只是废品,而且还占用库房容量,压滞资金流通,这样的话不如进行尽快处理,能在最短时间内做到撇清多余,且回笼的资金可以促进二次生产。
2.3 西班牙ZARA营销理念与商品特点
ZARA是西班牙Inditex集团旗下的一个子公司,它既是服装品牌,也是专营ZARA品牌服装的连锁零售品牌,成立于1975年。ZARA拥有庞大的设计师群;公司本身拥有9家成衣厂,从新款策划到生产出厂,最快可在一周内完成;ZARA的送货速度快;采取多样少量的经营方式,每隔3周其服装店内所有商品一定要全部换新。 ZARA深受全球时尚青年的喜爱,品牌设计师以其独有的年轻人激情与动力设计最为流行的新品,这与其设计团队常年集聚一线流行前沿是分不开的。ZARA的设计团队可以根据流行前沿的趋向、销售情况,包括饰品搭配等方面的收集与分析形成时尚前沿的最新数据,作为ZARA不断快速品牌推出的动力。
3 快速时尚品牌的特点
综上三个快速时尚品牌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出,快速时尚品牌建立了服装行业的一种新的经营模式。简单概括快速时尚品牌的特点:
1、一流的形象、二流的产品、三流的价格
2、快速、时尚、平民化
3、强大的实力提供超强的信息与物流支持
4、超高薪水聘请奢侈品设计师、国际巨星加盟
5、选址于奢侈品为邻,不惜工本
6、买手制,不是制造时尚,而是紧跟时尚
4 快速时尚品牌的发展前景
得益于经济危机的快速时尚品牌的发展前景是广阔的,我们可以笼统的概括为:因为它廉价,所以穷人可以购买;又因为它时尚,所以富人也乐于购买。
快速时尚品牌崛起于二战后的经济危机,发展于20时间80年代,成熟于21世纪,在多元化企业发展模式下,在全球经济尚未走出次贷危机的阴影之时,仍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快速的反应能力和庞大的生产规模使之有更好的应变与创新能力来面对未来挑战。
参 考 文 献
[1]兰泽明. 人的需要与社会发展. 天府新论[J].天府新论编辑部.1996年1月版
[2]张丽.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企业营销渠道优化.山东纺织经济[J].山东防止经济出版社. 2010年6月版
[3]李光斗. 经济危机让谁成为日本首富.中国机电工业[J].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9年6月版
[4]无. 唐. 舒尔茨论述中国转型大趋势.电子商务[J].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9年8月版
[5]孙参运. 洞悉顾客的购买过程洞悉顾客的购买过程.商场现代化[J].中商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04年2版
如今我国的经济发展受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很大,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无疑对我国造成巨大的冲击。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迅速恶化,这使我国内部在投资、消费、出口这三方面本身固有的问题更加突出了。为此,很有必要深入分析一下世界经济危机下中国经济的这些问题,进而及时寻找出缓解经济危机的办法,使世界经济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降到最小。
二、世界经济危机下的中国经济问题
投资、消费、出口,这三者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问题最终会体现在这三方面上。所以,这里就从这三个角度出发对世界经济危机下中国经济问题进行分析。
1.投资问题。拿投资来说,我国的投资比例是不平衡的。由于受世纪经济危机的影响,一直作为我们的产业重点的制造业的发展停滞不前,出口受阻,其结果必是带来巨大的损失。目前的投资需求以政府公共投资及其派生的引致性投资为主,市场性投资需求仍然没有恢复,民间投资意愿不强,在政府投资计划完成后,投资增长的持续性和经济回升的稳定性还存在一些不稳固的因素。可以说,这些使我国的投资环境迅速恶化了。
2.消费问题。消费的问题不仅仅是收入高低的问题,它还涉及到医疗、教育、住房、商品物价水平等一系列的问题,对内消费的不足会使我们在经济危机中处于更加被动的状态。目前在我们的制造业大国里,显然消费水平是不足的,这样造成的后果是十分严重的。更为严重的,世界经济危机让我们的老顾客们大大减少了对我们商品的进口,加之我们自身的消费又不足,这时产能过剩的问题就出来了,商品积压,生产萎缩,以至一些中小企业纷纷倒闭。产能过剩带来的后果势必是资源消耗、贷款剧增,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继续下滑。可以说,在发生世界经济危机的今天,我们是否有足够大的内需对于我们能否抵抗住经济危机的波及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为此,在这方面必须加强重视程度。
3.出口问题。出口问题,它一定程度上牵涉了我国制造业。我们的制造业大多是劳动密集型的出口制造业,没有掌握专利和技术,在人民币升值与生产成本提高的压力下我们并没有权利提高销售价格。现在全球经济危机一来,我国制造业的出口量必定是锐减,我国制造业受到巨大打击。作为支撑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产业制造业出现了问题,我国经济是无法实现平稳发展的,我国的经济结构也一定会出现问题。综合上述,由于受到世界经济危机的极大影响,我国经济发展中出现诸多问题,同时这些问题又相互影响,导致我国经济无法实现平稳发展。所以,下面就对世界经济危机下中国经济的应对策略进行探索和思考,积极的尝试解决,以此来帮助我国逐步走出经济危机的阴影,稳定国内发展。
三、世界经济危机下中国经济的应对策略
1.大力改善投资环境,以恢复我国经济元气。恶化的投资环境使大家都把钱紧紧握在手里,不敢拿出来投资了。这样显然是不利于我国经济恢复元气的。因此,在欧美发达国家市场需求萎缩的情况下,我们应积极开辟其他的国际潜力市场,不断改善投资环境。比如,广东就已经提出在粤澳港的区域基础上加强与东盟的经济合作,为我们的制造业创造更多的出口渠道。此外,政府直接出手扶持制造业,鼓励制造业都是改善投资环境的积极措施。
2.实现有力、公平的金融监管,使我国经济走向正常发展轨道。这次美国的次贷危机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国家放松了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导致大量的住房抵押债券在全世界泛滥。金融衍生品的使用本来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一旦离开严格的监管,各种违规现象就会发生,违规的操作一定会打破市场的平衡。所以,强化金融监管十分重要。我们要杜绝一切非法资金流动污染市场,合理引导资源流向有需要的企业,这样我国经济才能正常发展。此外,也可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金融信用体系,促进市场的公平、公正,有序竞争,并实现经济、人口、环境间的和谐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源动力和可持续力。
3.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以提高国民消费水平。建立一个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对提高国民的消费水平是极为关键的。我们应建立一个包括政府福利、社会保险和社会慈善的全方位、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并不断加大这些方面的投入,减少消费者对未来的不确定。这对于提高我们百姓的消费水平,刺激大众的消费欲望是具有深远的意义的。消费水平提高了,产能过剩的问题就能大大缓解,出口阻碍对我们制造业的打击也减轻了,我们整个社会的资金流动就会更加畅通、更加合理。另外,为了缓解经济危机,帮助我国逐步走出经济危机的阴影,还要提升产业结构。尤其是面对现在的状况,提升产业结构已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了。这项策略主要针对我国的制造业。要加大技术改造投资,积极采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保护好我们的专利,掌握定价权,以使我们在国际贸易中处于更加主动有利的位置。
人类对于城市的追求源远流长,不论是西方的古老城市罗马,还是古代中国的周朝王城,都倾注了古人对城市的追求。然而,城市是金钱铺就的辉煌,它需要耗费掉大量的钱财、资源和人力。罗马皇帝奥古斯都深谙宏伟的城市公共建筑对强化统治的重要性,中国的秦始皇也把钱财耗费于华丽的阿房宫、绵延的长城上。古代的造城,往往基于战争掠夺来的惊人财富,或者皇帝集敛全国的财富物力去大兴土木。而现代社会的造城,则通过世界金融体系来塑造资本。
在城市发展史上,资本与城市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城市因为资本而显得无比壮美,但除此之外,资本还能给我们带来和留下什么?这些问题是《颠覆世界的城市化》一书试图从本源上来回答的问题。
长期以来,全球经济界对于城市化都是唱赞歌的,我国作为后来者加入到城市化进程中,更是受到许多经济学家的赞扬,因为我国由此产生的对能源、矿产的需求影响了世界,也显著改变了中国的面貌。然而,“卸妆”之后的城市化也显示出多种多样的问题。作者对全球城市化进行深入研究后发现,城市化浪潮与资本过剩、经济危机之间有着重要的关系和相互影响。作者将三者之间的关系总结为一个简单的“危机三角”模型,三个角分别是城市化、资本过剩和经济危机。
在这个“危机三角”中,第一步,消费主义竞相攀比的城市化带来了席卷世界的“造城运动”。在鼓励竞争的自由市场的催生之下,以挖掘和制造各种财富为契机和理由,从需求角度不可遏制地创造出惊人规模的资本,远远超过“适度”与“恰当”的范围。第二步,资本过剩。这个因城市化导致的因素,将会产生令人震惊的动能,制造出大量的泡沫,如大潮般推动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的产生。第三步,人类的欲望以及对所谓“文明”和“进步”的渴求,总会在危机修复之后,再度将城市化浪潮作为追求的目标,并不断地重复这一循环过程。就是这样一个带有悲剧色彩的循环过程,使历史上和现在的世界城市化浪潮,此起彼伏,不断制造金融动荡,创造出一次又一次的经济危机。
在作者陈功看来,人类社会所经历的经济周期,并非是偶然的社会发展现象,而是一种由城市化导致的内生性周期。表面上的货币超发、产能过剩以及发展节奏的变换,实际上的市场基础都是世界的城市化浪潮。自由市场的交易体系,追求的是溢价再溢价。结果导致资本投放被盲目扩大,而不会理性的收缩。
正在进行的全球化也不能够解决资本过剩的问题。在陈功看来,表面上,全球化创造了新的市场空间,似乎有助于消化掉泛滥的资本。但问题在于,全球化只是简单的空间扩大,并没有改变问题的实质。“危机三角”仍在起作用。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时代;经济危机;普遍的生产相对过剩
[中图分类号]F0-0;F8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3)06-0036-03
自2008年由美国的次贷危机演变成的金融危机已经过去5年了,目前全球经济处于后金融危机时代,虽然世界经济在各国政府的积极干预下,避免了更进一步的萧条,但是经济衰退的雾霾仍然笼罩着全球经济,经济复苏的步伐仍然举步维艰。全球性金融危机、新自由主义的破产、资本主义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各种矛盾和困境,这些现象证明了马克思的种种预见。因此,马克思关于经济危机的实质和特点,以及经济危机周期性的物质基础和信用在经济危机中作用的论述,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仍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是我们防范金融危机的一把启关的钥匙。
一、普遍的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是现代工业发展不可避免的现象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包含着绝对发展生产力的趋势,伴随着资本主义现代大工业的发展,经济危机的产生就成为一种不可避免的经济现象。马克思指出,“现代工业才会经常地出现生产过剩和生产不足的现象——由于比例失调而带来的经常的动荡和痉挛”[1]。由于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保存现有资本价值和最大限度地增殖资本价值,资本的自行增殖表现为生产的起点和终点,因而使生产具有了无限扩大的趋势。在资本主义现代工业的发展中,伴随着资本积累和资本集中过程的加速进行,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这意味着资本积累增长的同时会相对减少对劳动的需求,因而造成了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赶不上生产能力的增长,形成了大量的与生产力发展并进的相对过剩人口或产业后备军,这些相对过剩人口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周期运行的蓄水池。可见,资本主义现代工业生产发展的结果是一方面生产的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另一方面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得到强化。而生产的社会化要求社会各个生产部门之间保持一定的合理的比例,但是,在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条件下,各个部门之间的这种合理比例经常受到破坏,必然导致生产普遍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因此,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作出了这样的判断: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普遍的相对生产过剩。
二、普遍的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具有周期性爆发的特征
经济危机在资本主义发展历程中呈现出每隔若干年就爆发一次的周期循环运动的特征,而危机、萧条、复苏和繁荣这四个阶段就是经济周期循环运动的各个环节。在这个周期循环运动中,危机表现为经济周期循环的终点和起点,经济危机的这种周期爆发特征的物质基础是大规模的固定资本更新。因为危机的爆发意味着社会再生产的比例遭到破坏,而社会再生产的进一步恢复和发展则需要通过大规模固定资本的更新。固定资本的周期更新必然引起社会生产两大部类的生产重新活跃起来,进而使社会再生产的比例重新得到恢复和调整,其作用机制是:作为社会生产的第一部类——生产资料生产部门通过固定资本大规模更新必然会引起其对机器、设备等生产资料的需求增加,从而刺激生产资料部门的生产的扩大和发展以及工人就业的增加,由此又会带动社会生产的第二部类——消费资料生产部门生产的相应扩充和发展,这进一步重新激活了整个社会生产,进而达到新的经济繁荣阶段。所以,大规模固定资本更新为资本主义经济摆脱危机和萧条,进而走向新的复苏和繁荣创造了物质基础。与此同时,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又为新的经济危机爆发准备了物质条件。这主要是由于伴随着固定资本的大规模周期更新,必然带来生产技术的进步和创新,以及生产组织的改进,使得企业生产效率不断提高,这进一步加剧了各部门和各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大鱼吃小鱼”现象不可避免,从而使社会正常生产所必需的结构以及各产业间正常比例遭到破坏。当这种破坏作用造成社会总供给结构与社会总需求结构严重失衡,并且社会总供给量远远超过社会总需求量而造成大量的普遍的生产过剩时,新的经济危机便再一次爆发。可见,在固定资本周期更新的物质基础上,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不断循环往复地周期性爆发。
三、普遍的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的加速器是信用制度的发展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历史实践表明,经济危机往往是在信用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程度的条件下产生的,信用对于经济危机的爆发起着加速推进的作用,这是由于信用制度固有的二重性质:一方面信用制度的发展使得社会各个再生产过程加快了,因而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另一方面,信用制度为投机者提供了在一定限度内绝对支配别人的资本,因而又成为投机的基础。在资本主义发展的进程中,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不断发展,信用关系也不断渗透到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各个领域,信用制度的扩大进一步推动了工商业的繁荣。因此,“可以伸缩的再生产过程,在这里被强化到了极限”,而“信用制度表现为生产过剩和商业过度投机的主要杠杆”[2]。在信用的相互链条关系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了资本循环受阻,再生产过程就陷入停滞和混乱,这种混乱和停滞会削弱与生产一同发展起来的信用支付手段,使信用链条关系遭到破坏,造成信用关系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因此,“信用制度加速了生产力的物质上的发展和世界市场的形成;……同时,信用加速了这种矛盾的暴力的爆发,即危机”[3]。马克思着重指出资本主义工商业危机乃至经济危机大都是以金融危机为先导,建立在信用制度基础上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在其再生产过程中一旦信用关系突然崩溃,必然会发生由信用危机导致的严重经济危机的爆发。马克思强调指出,正是由于信用制度具有二重性,“使信用的主要宣扬者……都具有一种有趣的混合性质:既是骗子又是预言家”[4]。
四、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历史命运
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历史实证考察,在理论上充分揭示了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一切矛盾的现实综合和强制平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通过对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强制地使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的一些矛盾得到缓和。因此,这种强制作用在使资本主义生产不断得到发展的同时,必然使其遭到一次比一次更大的危机,这种危机的根源就在于资本主义本身固有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表明,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就是依靠对生产力本身的暴力破坏不断继续前进的,这最终导致了资本主义社会无法逃脱最后崩溃的历史命运。
五、启示
综上所述,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阐释,不仅对于我们理解资本主义经济的历史性,对研究未来社会经济形式产生的客观必然性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而且对我们深刻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必然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中同样存在。在我国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市场机制越来越充分发挥着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在市场经济运行中不可避免地出现经济周期性波动。特别是在后金融危机时代背景下,经济运行的周期性波动又一次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需要特别加以重视和关注的问题。因此,在当下的经济形势下,我们更有必要深入探索有关经济周期波动的理论并掌握经济周期性波动的规律,在此基础上研究制定出熨平经济周期波动的政策,避免由经济周期的剧烈波动给国民经济发展带来的负效应。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周期性波动的物质基础同样是大规模的固定资本更新。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爆发后,各国政府为了避免经济进一步衰退,加强了政府干预,在各种干预措施中固定资本更新是其重要手段之一。从各国的经验和我国发展实践来看,在进行大规模的固定资本更新时,要注重引导投资方向、控制投资规模、保证投资质量,使得固定资本更新在结构上更具有合理性,以避免国民经济比例的进一步失调导致的经济波动幅度的加剧。为此,我国政府在制定和实施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中,要以各种产业政策和建设规划为依据来引导资金的合理投资方向,以保持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比例平衡,避免在固定资本更新中的重复投资扩张而导致经济结构进一步失衡甚至恶化。
3.信用发展与经济发展存在着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信用制度既是促进再生产的工具,又是助长投机和冒险的武器。投机者借助信用工具造成经济虚假繁荣,会引发金融危机,乃至商业危机和生产危机。所以,如果银行信用极度扩张,信用关系一旦遭到破坏,金融危机就不可避免,一旦爆发金融危机,再生产就会瘫痪,从而引起经济危机。因此,我们要加强信用监督管理,源于美国的金融危机就是信用关系遭到破坏引起了多米诺骨牌效应,我们要以此为鉴,在充分利用信用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的同时,限制其消极作用的影响。特别是目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已进入深水区,政府应加强对信用制度的规范化和法制化的管理,加快完善金融政策、健全金融立法及融资体系的步伐,防止信用活动失控而出现信用膨胀导致社会经济生活的紊乱甚至危机,实现国民经济的平稳增长。
参考文献:
[关键词]马克思 经济危机 根源 坚持与发展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1-0182-01
人们习惯性地认为经济危机根源,由于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存在矛盾。而现实状况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发生经济危机的同时,社会主义社会也不同程度上的承受这经济危机带来的影响。2007年底,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性的经济危机,而与此同时,一些社会主义的也卷入经济危机,比如说中国。而辩证地坚持和发展解决经济危机的根源,适时地调整措施来发展符合实际情况的经济的理论又成为重中之重。
一、坚持
究其根本原因,经济危机的本质和根源,就是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存在矛盾。首先,资本主义生产的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正因为资本主义企业对剩余价值不断追求,迫使其盲目扩大生产。而在这个扩大生产的过程中,又会造成资本积累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最终致使无产阶级贫困的发生。长期发展下去,必然会造成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本质上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经济危机不仅带来了股票大幅度跌落、房地产价格缩水等影响,同时也使得失业率急剧上升,CPI指数更是日渐攀升,人们的生活质量明显下降最终使得受害最深的还是普通劳动群众,生活质量明显下降。
其次,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关系与社会生产力不相适应,突出表现表现在生产资料占有者与劳动者之间存在切实的对立。资本主义社会私有制没有办法解决和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而社会主义公有制却能够成功地解决这一矛盾,也就取代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在这之中发生的作用。但从唯物史关的角度上来看,要想切实地解决经济危机,缓解经济危机带给社会的各项问题,就要顺应历史发展规律,用社会主义公有制取代资本主义私有制,。
再次,研究经济危机最初是以19世纪成熟的欧洲资本主义为分析对象,那时候的商品经济相对来说比较简单,生产还未完全实现社会化,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还未形成统治地位,因此经济危机还缺乏统一的国际市场条件。但是马克思时代的资本主义市场体系已经发展的较为成熟,市场发达,依赖性较强的国际经济活动也逐渐成熟,这就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创造了更伟重要的市场条件。用唯物辩证法来分析,经济危机不再是社会再生产经济循环的某个环节,而是在连续不断地循环过程中不断存在并显现出来的。因此要想真正的解决经济危机,要从连续不断的循环过程着手把握,而不只是从某一个阶段来解决。
二、发展
在分析和解决经济危机根源问题上,我们在坚持的同时,更主要的是结合实际情况发展。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结合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程度,也从不同的发展阶段考虑了商品经济,进一步揭示经济危机发生和发展的条件。
马克思认为,在简单商品生产和交易过程中,货币的产生尽管克服了物物交换的局限,促进了商品的交易,但其流通的职能也可能会使市场出现商品买卖脱节、交易的中断、生产的中断等现象,这就伟经济危机的出现造就了必要条件。渐渐地,货币的支付职能逐渐发生作用,但是在促进商品交易的过程中,也容易会由此形成交换者的多角债务关系,信用关系收到威胁,经济危机可能性就会进一步扩大。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成熟的资本主义会使得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最终使得经济危机由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
理论和事实证明,在简单商品经济时期,由于市场经济发展的不完善不成熟,经济危机不会真正的发生,而只有成熟的市场经济才会真正地孕育经济危机。在现实生活中,在考虑经济危机的社会经济制度因素的同时,社会市场制度因素更是不容忽视。
社会市场制度主要是指市场配置资源的运行机制和制度,这其中主要包括企业组织制度、市场交易规则、金融制度和信用制度等等。这种社会市场制度成为了造就经济危机的基本因素。而当前的市场经济发展程度和现实情况也表明,经济危机已经不再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只要是这个社会,市场机制配置资源占主导,以货币为媒介的社会经济活动都会或多或少地存在企业目标与社会生产的之间的矛盾,也会存在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也会存在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在信用制度进一步扩大了经济市场后,虚拟经济则日益脱离实体经济,“泡沫”的破裂逐渐成为经济危机的导火索。
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典范,中国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发展日渐稳定成熟。而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是以市场调节为基础手段进行资源的合理配置。在公有制的基础上,实现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成为了我国目前的基本经济制度。中国的经济不断融入国际市场,自我国加入WTO以来,国际贸易往来更是日渐增多,在受益的同时也存在金融市场和虚拟经济等各项问题,中国的市场经济也深深地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影响。这种市场经济突破了国家和所有制的各种限制,将整个世界市场连为一体。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都会通过这些渠道传导到中国。
认为资本主义私有制为经济危机的根源,事实上这与其对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认识的局限性也有一定的关联性。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条件下,企业组织商品生产和交换,进而实现商品的价值和商品的剩余价值。而社会主义则消除了商品经济的重要条件,即资本主义私有制,这样商品生产和交换也及不存在了。现在看来,马克思的商品经济思想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当前社会对商品经济原因的认经突破了所有制限制,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已经完全适应不同的社会制度。即使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同的利益主体也客观的存在着,都需要交换商品来进一步实现经济利益。那么,我们对经济危机根源的认识也要有所发展。因此,一般说来,商品经济、市场制度的各种弊端,包括经济危机,也必然会发生在所有采用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社会。
总而言之,在解决经济危机和现实经济问题的过程中,既要坚持,又要发展,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用辨证的角度去看待各种经济理论和问题,这样才会创造出符合自身的经济发展理论和模式,经济发展才会逐渐日趋成熟稳定。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资本论》,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新经济环境下,现代企业经营规模和投资规模越来越大,资金密集程度越来越高,经营发展中涉及众多产业和生产经营单位。想要保障企业健康发展,维护经济秩序,降低经营风险,构建内部审计体系和战略非常重要。从经济危机角度来看,企业在经济危机中倒闭,并非“一日之寒”,和企业自身风险意识淡薄,缺乏有效的内部审计有着直接关系。内部审计缺失导致企业容易遭遇财务风险,而陷入经营危机,无法抵御市场风险,所以经济危机中极易倒闭。本文将针对基于经济危机下的内部审计战略构建展开研究。
【关键词】
经济危机;内部审计;战略构建
内部审计是企业规避财务风险,确保利润和效益,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管理手段。新时代背景下,企业想要持续发展,增强自身竞争优势,把财务风险降低到可控范围内,必须强化内部审计,积极发挥内部审计职能。然而,当前很多企业不重视内部审计,工作开展质量差,缺少相应的审计计划与战略,这严重制约了内部审计效能的发挥,加强内部审计势在必行。
一、内部审计的发展和基本职能
内部审计发挥着评价及监督企业经济活动、确保企业效益、降低企业财务风险的职能,是促进经营目标实现的主要手段。且通过内部审计能够弥补企业管理方面的不足和缺陷,进一步遏制虚假财务信息的产生。但内部审计不当将增加企业的内部审计风险,给企业造成损失,带来风险。为了规范企业内部审计行为,美国出台了SOX法案,以此明确内部审计职能,确定内部审计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随后不久,英国也出台了相关政策。欧盟更是了《欧盟内部审计声明书》。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内部审计制度起步较晚。从我国内部审计发展来看,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于二零零三年才正式《内部审计准则》,来规范国内企业的内部审计,并对其进行了定义:“内部审计是指组织内部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它通过审查和评价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
二、经济危机下我国企业内部审计中的不足
经济危机指一个国家或世界范围内,经济较长时间内不断收缩,导致经济负增长。世界第一次经济危机爆发于一八二五年,它是资本主义体质的必然结果,资本经济从未摆脱过经济危机,经济危机不仅影响范围大,且具有突发性。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际经济往来日益密切,我国企业也需面对经济危机。而内部审计则能够控制经济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保障企业利益。然而,当前很多企业对内部审计认识不足,实践中存在问题。
(一)缺乏重视。
新市场环境下,企业发展规模越来越大,经营管理任务繁重。企业管理工作开展中,大多企业注重的是现金流和生产及业务的管理,对内部审计并不重视,并没有花过多精力来展开内部审计工作,不仅审计方式粗放,缺乏相应评价监督体系,且工作开展过于随意,没有目标和战略计划,审计标准模糊。
(二)缺乏内部审计制度。
很多企业在管理中内部审计职能不能得到有效发挥,工作开展质量差,和缺乏相关制度的规范有着直接关系。在缺少制度的强硬约束与规范下,不仅内部审计行为有效性难以得到保障,且审计人员工作中也会缺乏责任心和积极性,做出违章行为。制度是保障内部审计有效性的基础,完善内部审计制度必不可少。
(三)缺少内部审计计划。
当前企业内部审计工作量和信息量越来越大,涉及内容越来越多,这便给工作高效开展带来了挑战。内部审计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采取的监督、评价、审计行为,关乎企业经济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任何环节的缺失,都可能给企业带来内部审计风险,使企业遭受不必要的损失。
三、基于经济危机下的内部审计战略构建思路
通过对内部审计基本职能的分析,不难看出内部审计对于企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因此,企业应强化内部审计,构建相应战略。下面通过几点来分析基于经济危机下的内部审计战略构建思路:
(一)提高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视。
现代企业经济活动具有效益型、集中性、权变性特点,既能够给企业带来利润,同时也能够带来风险,想要避免损失,只有通过有效内部审计,才能提高企业经营效率,确保利润实现,把财务风险降低到可控范围。因此,企业应提高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视程度,加大投入力度,为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创造有利条件。
(二)完善内部审计制度。
“无规矩不成方圆”,想要保障内部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降低内部审计风险,确保审计质量,完善相关制度是首要任务。制度具有约束和监督功能,能够促进审计工作中各部门的协调、规范工作人员行为、保障审计行为准确性和针对性。
(三)制定内部审计计划。
内部审计工作开展中应制定相应审计计划。计划制定要详细、明确、全面,包括审计任务、目标、方案,以避免出现遗漏。详细的计划能够为内部审计提供导向,在计划引导下内部审计工作才能有序开展,弥补管理缺失,所以制定计划是提高审计效率的关键。计划制定时要考虑到计划可行性、操作性、合理性,若计划并不具备实际操作意义和可行性,便很难开展有效内部审计。
综上所述,新经济环境下,内部审计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企业应积极利用内部审计职能,降低经营风险,确保经济效益,促进企业目标的实现。因此,我国企业应提高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视程度,完善相关制度,构建相应管理体系,确保内部审计有效性。
作者:荣芬 单位:山西省长治市潞安集团余吾煤业有限公司审计科
【参考文献】
[1]肖柯.治理与管理融合视角下上市公司内部监控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