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老年人睡眠障碍的护理范文

老年人睡眠障碍的护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老年人睡眠障碍的护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老年人睡眠障碍的护理

第1篇:老年人睡眠障碍的护理范文

[中图分类号] R59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迅速发展,由此而引起的各种问题正被人们所重视。而我国老龄人口是世界上绝对数最多的国家,目前已经超过我国人口总数的10%[1]以上,而睡眠与人类的生理、心理功能密切相关,睡眠障碍是老年人中常见的健康问题,蒋平[2]等报道59.4%的老年人有睡眠障碍。为此,本文对老年人常见的睡眠障碍进行及其干预对策综述如下,旨在为老年人能够拥有一个良好而安静的睡眠提供参考。

1 老年人睡眠的特点

老年人由于大脑皮层的调节机能下降,睡眠的质量也随之下降,在各种不良的情绪及心态下,更易出现失眠、多梦等现象,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精神健康。其主要特点为:①睡眠时间缩短。②夜间易受内外环境因素的干扰,觉醒频繁,睡眠变得断断续续。③ 容易早醒,睡眠趋向早睡早起。④浅睡眠期增多,而深睡眠期减少,年龄越大,睡眠就越浅.在多导睡眠图上睡眠纺锤波的完整性和振幅减少[3]。

2 老年人睡眠障碍的危害

老年人由于睡眠障碍而引起的危害主要有:①加重各种躯体及精神疾患[4];②白天嗜唾.情绪沮丧、焦躁、焦虑、抑郁;③生活质量、工作能力及社会适应性下降;④脑功能损害:注意力、记忆力等认知功能障碍;(5)诱发多种内科疾病,如高血压、心脏病、脑血管病、内分泌代谢障碍等疾病[5]。

3 引起老年人睡眠障碍的原因分析

3.1不良的睡眠卫生习惯

杨亚娟[6]等研究报告中提示,不良睡眠卫生习惯和行为是引起老年人睡眠障碍的常见原因之一,不良睡眠卫生习惯和行为会破坏睡眠 - 觉醒节律,形成对睡眠的错误概念,引起不必要的睡前兴奋,从而导致和加重失眠,既是引起失眠的常见原因,也常常是失眠患者为了改善失眠而采取的不适当行为的后果。许多因素影响老年人的睡眠,李建民[7]等调查报告中显示44.2%睡前有打扫卧室卫生习惯,71.8%不能坚持睡前喝热牛奶,不坚持晒太阳者有42.1%,不规律睡眠者有21.1%等。

3.2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

李建民[8]等调查报告中显示担心难以入睡、睡前想心事等影响睡眠质量;而徐继梅[9]的研究报告中认为社区老年人的睡眠与心理健康有关,指出抑郁与睡眠不足、焦虑与睡眠不足有关,该研究报告提示抑郁、焦虑等心理社会因素是影响老年人的睡眠主要原因之一。

3.3药物因素的影响

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人各器官功能普遍减退,易患多种疾病,某些病症常是干扰睡眠的主要原因,如睡眠呼吸障碍、搔痒症、咳嗽、喘息、疼痛、尿频等。上述病症需服用多种药物,有些会产生的副作用而影响睡眠,其中包括中枢兴奋剂利他林、苯丙胺、茶碱、降压药等;长期服用某种药物骤然停用会出现反跳性失眠,如镇静催眠、抗精神药等。

3.4环境因素的影响

睡觉应该有一个合适的环境,不良的睡眠环境会影响老年人的睡眠质量,如卧室的温湿度、各东西的摆放及室内墙壁的色调等。

4 老年睡眠障碍的对策

4.1建立良好的睡眠卫生习惯

①遵循生物钟的变化, 一是要适应生物钟的变化,早睡早起;二是要调节生物钟的变化,使睡眠的生物钟状态尽量与自然周期同步。此外,还要注意午睡时间不可太长,以免影响晚上的睡眠。②注意睡姿, 睡姿以“卧如弓”为佳,尤以右侧卧为好,可有利于肌肉组织松弛,消除疲劳,帮助胃中食物朝十二指肠方向推动,还能避免心脏受压。右侧卧过久,可调换为仰卧。③睡前避免吃不易消化的食物及喝大量水;平时不要在觉醒状态下长时间躺在床上,睡前可用热水泡脚,做柔软操,听催眠曲等;睡前可适当饮少量热牛奶。

4.2注意日常饮食

①晚餐应该吃得早一点,宜安排在就寝的两、三个钟头以前,且留意吃一些比较容易消化的食物,如一些豆制品、鱼、蛋、肉、炒过的蔬菜等。②烦躁不安时,喝上一杯糖水,因为糖开水能在体内经过一系列化学反应产生大量的血清素,使大脑皮层受抑制而进入安眠状态。③睡前喝上一杯牛奶或者喝一小碗小米粥,能使人产生睡意。

4.3心理行为治疗护理

心理社会因素是影响睡眠形态改变的主要原因,分析其原因是:①老年人在家里因年事已高,身体健康状况欠佳,觉得自己不被家人重视是多余的人。②丧偶,时常怀念过去。③离休后感到前途渺茫,常觉得无事可干,缺乏生活自信心,思想负担重,导致入睡困难,易醒或睡眠维持时间短。因此,社区医护人员要针对这些情况,做好老人睡眠的个性护理,积极协助老年人及时疏泄其负性情绪,让他们知道保持情绪稳定性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保持自己情绪的稳定性,努力改善老年人的睡眠质量。

4.4维持合适的睡眠环境

①卧室内不要摆放绿色植物、鲜花。睡眠时室内空气要新鲜、流通,使大脑皮层得到充分的氧气供应。②卧室内最佳温度为18-22度。人体在这个温度内感觉最舒适,所以比较容易入睡。③卧室墙壁的色调以淡色为主。淡绿色,红色等凝重的色彩容易让人兴奋,无法入睡,对于焦虑型失眠者更是大忌。抑郁型失眠者则应避开蓝色、灰色等使人消沉的暗淡颜色。④卧室窗帘选用厚实的面料可以遮光隔音。⑤合适的枕头。高15~20厘米的枕头最合适。

参考文献

[1]殷磊.老年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 183.

[2]蒋平,裴应菊.社区老年人失眠原因调查及护理干预[J].当代护士,2005,13(7):47-48.

[3]杨东,冯永平,赵玉萍.老年人的睡眠及睡眠障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0,20(1):58.

[4]林冬岩,韩春姬.老年睡眠及精神健康的研究进展[J].2006,17(1):114-115.

[5]张文莉,壬士雯,李玉峰.不同年龄睡眠呼吸紊乱患者的心脏觉醒反应[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00,4(3):154-156.

[6]杨亚娟,费才莲,张军红.护理干预对老年失眠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护理杂志[J].2006,23 (10) :14

[7]李建民,陈长香,等.不良睡眠习惯与老年人睡眠习惯相关[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J].2006,27(22).

第2篇:老年人睡眠障碍的护理范文

【关键词】老年患者;睡眠质量;相关因素

【中图分类号】R473.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8-0108-02

21世纪的中国已成为人口老龄化的国家,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是每个公民,特别是医学界人士义不容辞的任务[3]。随着年龄增加,总睡眠时数及深睡期会随之减少,然而睡眠中断的频率却随之增加,有些老人睡眠周期也会提早,因而常常晚餐后就寝且天未亮就起床[4]。睡眠型态的改变会影响睡眠的质与量,及日间的生活。据报道,15%~30%的成人中有不同程度的入睡、再入睡困难及早醒等睡眠质量问题[5]。随着年龄的增加睡眠时间将逐渐减少是人们传统的认知,老年人单纯因为睡眠质量不佳到医院求治者很少,住院治疗其他疾病的同时仍然服用安眠药改善睡眠的现象比较普遍[6]。医院的老年住院病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常常被睡眠障碍这个问题所困扰,因躯体疾病住院的老年患者,睡眠质量问题却往往不易引起医护人员的重视,而上述问题却给不少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带来困扰,长期睡眠质量差可使人的生理节律、大脑功能等紊乱,活动能力降低,对身体造成多种危害,严重影响身心健康。有研究表明,失眠者较正常人有较多的忧郁和焦虑情绪[7]。早发现、早治疗,保障良好的睡眠,健康的身体,才会有满意的生活品质。

本文通过举例论证法、对比论证法、参考相关文献等方法研究了解老年住院病人睡眠质量及相关因素,以便提供针对性的干预措施。相较于其它年龄,老年人有比较高比例的睡眠障碍。因此,本文研究老年住院病人的睡眠状况及其相关因素对提高病人睡眠质量、促进疾病康复有着重要的意义。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的对象:选择2010年1月~12月在延安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二病区收治的老年患者。

2.2 一般资料:①年龄为60岁及以上的老年患者。②调查中原发病以高血压、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冠心病等为主。③均无语言及智力障碍患者、甲亢、脑血管疾病以及有院外长期失眠史。④具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⑤愿意参加本次研究的病人。

2.3 研究工具、方法:使用的研究工具为问卷调查,对老年住院病人睡眠质量及相关因素进行调查,问卷涉及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为个人一般资料问卷,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疾病诊断、初次住院、重复住院、文化程度、婚姻状况、病理因素、心理问题、环境及生活习惯改变、睡眠颠倒、治疗及不适当的刺激、活动量减少、药物不良反应、个人不良生活习惯等;第二部分采用李建明等[6]编制的睡眠状况自评量表[1-2](SRSS)进行测评,SRSS包含10个睡眠评分因子,分别是睡眠不足、睡眠质量、觉醒不足、睡眠时间、入睡困难、睡眠不稳、早醒、噩梦夜惊、服药情况、失眠后反应,每个因子根据问题出现的频度和严重程度以5分制表示5个等级答案的得分,总分为50分,≥23分者为失眠,得分越高则失眠问题越严重。本次问卷具有良好效度,对本组问卷一周后预实验随机抽取15名老年患者进行信度重测,前后两次r0.80。

2.4 研究步骤:

①取得科室领导对本次调查的同意、支持及协助;

②护士评估了解被试老年住院病人身体情况,排除不符合纳入标准要求的病人;

③护士向老年患者解释所操作题目的目的及意义,取得患者的理解和配合;

④对符合要求的患者发放调查问卷;

⑤调查护士向老年患者讲清评定方法和每个因素涵义;

⑥让被试老年住院病人在表格中对符合自己情况的其中一个答案划“√”;

⑦根据观察结果分析老年住院病人睡眠质量及相关因素。

2.5 资料分析

使用的软件:SPSS10.0版本,计量资料描述采用均数±标准差,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两组计量资料的对比采用t检验,检验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失眠病人睡眠状态异常的相关因素采用回归分析。

3 结果

3.1 一般资料:本次研究共调查老年住院病人262名,共发放问卷262份,回收了230份,回收率87.8%。230例病人SRSS评分与常模比较(见表1)

表1 230例病人SRSS评分与常模比较

结果表明:

老年住院病人的睡眠问题与常模比较,睡眠评分因子分及总分均明显高于全国常模(P

3.2性别状况:女112例,男118例;婚姻状况:有配偶132例,无配偶98例;首次住院102例,重复住院(指住院≥2次)128例。不同年龄、性别、住院次数病人的睡眠因子评分比较(见表2)

表2 不同年龄、性别、住院次数病人的睡眠因子评分比较

*P

结果表明:

从表可以看出男病人因子3均分显著高于女病人(P

3.3 失眠病人睡眠状态异常的相关因素(见表3)

表3 失眠病人睡眠状态异常的相关因素

结果表明:

生理问题对睡眠影响有统计学意义,是其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 在其他7个因素固定不变时,生理问题存在时,睡眠障碍发生的危险性就增加69.510倍;心理问题在其他7个因素固定不变时,心理问题存在时,睡眠障碍发生的危险性增加45.379倍。环境及生生活习惯改变在其他7个因素固定不变时,睡眠障碍发生的危险性增加18.900倍。

由此可以看出导致老年住院病人失眠最常见的原因是病理因素、心理因素、环境及生活习惯改变。

4 讨论

4.1 失眠是老年住院病人常见的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呈现老龄化,老年人的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失眠作为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给不少病人的身心健康带来困扰,它使人的生理节律紊乱,活动能力降低[8],而住院病人作为一个特殊群体,睡眠质量对其病症的恢复尤为重要。但长期以来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常不重视病人的失眠主诉,也缺乏客观衡量睡眠质量的方法,仅仅把睡眠时间及入睡情况作为评价失眠的指标,本文采用李建民等编制的SRSS对符合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的230例老年住院病人的睡眠状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显示,老年住院病人较正常人更容易发生失眠,存在的睡眠问题均显著高于常模(P

4.2 老年住院病人失眠状况特点:李建民等2000年应用SRSS量表[1-2]对全国十省市不同职业的1万余名人群做了睡眠质量调查,发现不同职业群体及不同年龄组的睡眠问题存在明显的差异,本调查以此为常模,以老年住院病人为研究对象,进行比较、统计分析,发现有如下特点: ①老年住院病人较正常人更容易发生失眠,该群体在睡眠的质和量方面存在较多的问题,尤其是入睡困难、睡眠不稳和失眠后反应三个方面。②无配偶的老年患者较有配偶的老年患者情感脆弱,更加容易发生失眠。③老年女性病人与初次住院病人存在较多的失眠问题。前者可能与白天活动减少,其情感敏锐、细腻,住院后顾虑、牵挂较多有关;而对于初次住院的老年患者,可能与其对环境的陌生感以及初次面临疾病的威胁,心理上暂时难以调整有关。

4.3 导致失眠的主要因素:导致老年住院病人失眠最常见的原因是疾病所引起的生理不适,包括疼痛、呼吸困难、心慌、尿频、咳嗽、恶心、腹胀、身体制动、皮肤瘙痒、睡前过饱或过饥等,使身体处于一种不舒适的状态,从而影响睡眠。因此,我们应改变观念,切忌认为是“正常现象”而要求病人“忍”,应该认真倾听病人主诉,细致观察病人的反应,只要影响了睡眠,就应与医生联系,予以积极有效的对症处理。而导致病人失眠的另一个原因是病人的心理因素。由于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年轻一代往往难于兼顾到老人,老年人的家庭支持系统较缺乏[4],病人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如担心疾病预后、病情反复、住院经费、牵挂孩子等,都可引起不良情绪反应。还有部分老年病人因丧偶引起“空巢症”, 感到忧虑、孤独、抑郁、害怕等[9];因此,当这类病人失眠时,要设法了解其心理状况,针对其失眠原因予以心理疏导,加强对疾病相关知识的宣教,必要时可充分发动其家庭社会支持系统提供情感支持。另一个重要原因则是环境生活习惯改变。新环境的陌生、床铺不舒适、温湿度不适宜、特殊气味影响;病房的噪声、收入新病人、仪器设备运转、同室病友的和鼾声等;单调的生活、外出机会减少、规律的作息时间等成为此次调查抱怨最多的因素,因此,我们应在睡眠时间为病人提供一个安静的休息环境,将治疗护理操作尽量集中一次性做完,针对噪声源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失眠的住院病人采用心理治疗、行为矫正、睡眠卫生指导与药物辅助治疗相结合进行多种措施干预,可收到良好的效果[5]。

因此,只有了解掌握了老年住院病人的睡眠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才能更好的提供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以利于病人保持良好的身心状况, 由于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是速度快,程度高,与经济发展不同步,因此维护老年群体健康,延缓衰老,实现健康的老龄化变得日趋重要。而老年人随着生理上的衰老,全身功能逐渐减退,很容易并发各种疾病,需要住院治疗,住院后因环境改变、心理、疾病等多种因素导致老年住院患者出现睡眠障碍,或使现有的较差睡眠状况加重,影响老年人的健康;虽然睡眠障碍不会直接威胁生命,却可造成焦虑、激惹、情绪不稳、烦躁不安、精神疲乏等,影响患者病情恢复,因此,了解、掌握老年住院病人的睡眠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给予针对性的干预护理,满足老年住院病人休息与睡眠的要求,促进疾病康复,提高生活质量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 李建明,尹素凤,段建勋,等.SRSS对13273名正常人睡眠状态的评定分析.健康心理学杂志,2000,8(3):351

[2] 李建明,尹素凤,段建勋,等.睡眠状况自评量表(SRSS).健康心理学杂志,2000,8(3):353

[3] 林婷,黄俊山.介绍香港老年护理.护理学杂志,2003,2:131-132

[4] 惠蓉,张华丽,张茹英.我国老年人健康状况评价.实用护理杂志,2002,7:57-58

[5] 赵新喜,张军,谭纯英.对失眠症者睡眠的主观护理干预的研究.中华护理杂志,2001,36(12):923

[6] 戴付敏,孔莎,杨玉洁.老年患者睡眠状况调查和实施护理干预的效果观察. 实用护理杂志,2002,11:20-21

[7] 李丽,王丽英,李敏,等.老年住院患者抑郁症状及其与躯体疾病的关系[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2,21(3):221

第3篇:老年人睡眠障碍的护理范文

【关键词】 扎来普隆;佐匹克隆;安慰剂;老年睡眠障碍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848-02

老年人睡眠障碍是一种常见的情况,这一问题常产生一系列不利的医疗,社会和心理问题。此前有大量研究表明心理治疗和护理干预对老年人睡眠障碍的治疗有积极意义。而药物治疗经历了巴比妥类、苯二氮卓类和非苯二氮卓短效药物的三个阶段[1]。但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在研究非苯二氮卓短效药物治疗比较中较缺乏。笔者选取我院46例老年睡眠障碍患者,对比研究扎来普隆、佐匹克隆及安慰剂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年4月至2012年11月来我院就诊的老年住院睡眠障碍患者46例,分为扎来普隆组(n=18)、佐匹克隆组(n=16),安慰剂组(n=12),男24例,女22例;年龄为60-82岁,平均年龄(65.8±3.4)岁;病程5-23年,平均病程(14.1±5.8)年;有20例曾进行睡眠障碍治疗,其中19例使用过药物治疗。

入选标准为:①参加者年龄60岁或以上;②符合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的失眠,包括难以入睡,难以维持睡眠,和或清晨醒来后不能再入睡;③有失眠持续时间至少3个月。

1.2 治疗方法 采用随即双盲试验方法。分为扎来普隆组组(扎来普隆分散片经处理与安慰剂具有相同的外观、气味,三门峡赛诺维制药有限公司,规格5mg/片,5mg/d,每天晚上服用),佐匹克隆组(齐鲁制药有限公司,经处理与安慰剂具有相同的外观、气味,规格7.5mg/片,每天晚上服用),安慰剂组。所有参加者及其所有研究人员不知道随机序列。三组共治疗6周。

1.3 观察指标 观察指标[2]:运用动态临床多导睡眠监测(PSG)来观察总的唤醒时间(睡眠潜伏期,唤醒时间入睡后,清晨觉醒的总和),总睡眠时间,睡眠效率(比花费的总时间睡着了实际的时间在床上度过,再乘以100),和慢波睡眠(PSG记录的在睡眠阶段3和4所花的时间)。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采用F检验,P

2 结果

扎来普隆改善短期和长期睡眠是佐匹克隆的1.33倍,而佐匹克隆与安慰剂组没有显着差异。6个月后随访,扎来普隆组的睡眠效率由治疗前的81.4%提高到90.1%;佐匹克隆组由82.3%减少至81.9%。

2.1 三组总的唤醒时间比较 扎来普隆组的总唤醒时间小于佐匹克隆和安慰剂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3 讨论

住院老年人出现睡眠障碍的发生率高,该病不会直接危及患者的生命,但患者长期得不到良好的休息,对原发病有较大的影响,加上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抵抗力低,很可能诱发其他疾病。因此,研究老年住院睡眠障碍患者的合理用药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发现,对老年住院睡眠障碍者应用扎来普隆能立即见效,长期用药的效果也比佐匹克隆和安慰剂的效果强。在副作用方面,扎来普隆有口干(n=3),味苦(n=4)白天嗜睡(n=2);佐匹克隆有味苦(n=6),口干(n=4),白天嗜睡(n=4),恶心(n=2),头痛(n=2),胸痛(n=1),可见扎来普隆的不良反应也较佐匹克隆低。扎来普隆为老年失眠障碍患者适宜推荐的治疗药物。

参考文献

第4篇:老年人睡眠障碍的护理范文

陕西 曹×x

曹读者:老年期痴呆可由很多种疾病引起,其中以阿尔茨海默病(一种神经系统原发性退行性变性疾病)和脑血管病变导致的痴呆为主。临床检查多数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脑萎缩,属非可逆性改变。一些患者除有明显的记忆衰退外,还可有程度不等的精神行为症状、睡眠障碍或人格改变。这些患者除需应用药物缓解症状外,良好的护理和照料非常重要,对于改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增强体质、防止并发症和意外事故的发生是关键的一环。

为痴呆患者选择适宜的看护或照料机构服务,建议应注意考虑以下几点:

1、痴呆程度较轻,躯体健康状况较好者,一般可居家照料或人住有痴呆看护条件的养老院、托老所或日间服务站。

2、痴呆程度较轻或痴呆程度中等但伴有明显的精神行为症状,或躯体情况较差者,可考虑短期入住医疗机构治疗。

3、痴呆程度较重或躯体情况较差,但精神行为症状并不突出者,可考虑专人陪护或入住看护条件较好的养老院。

4、发生严重躯体并发症的痴呆患者,应及时入住医疗机构予以针对性治疗。

5、精神行为症状处于明显阶段的痴呆患者,适宜到老年精神科医疗机构就诊,接受专科医护人员的治疗和指导,必要时应短期住院治疗。

一些选择居家照料和护理的患者,或由子女亲属照料,或请专人陪护,特别应注意如下问题。

1、与治疗相关的护理:特别是服药,由于痴呆患者对治疗的理解和依从性较差,往往不能遵从医嘱接受治疗,需采取一些针对性措施,如解释、说服、哄劝或强制等。

2、生活照料与护理:对轻度痴呆患者要督促、辅导或协助其完成日常生活的料理;对重度痴呆或躯体情况较差的患者,则由看护者提供具体的生活料理;丧失自理生活能力者,要提供全方位的生活照料服务。

3、饮食照料与护理:应适应老年人的饮食习惯,保证多种营养和易于消化,在协助患者进食过程中,特别要注意和观察有无发生咳呛、误吸、噎食等异常现象,尤其是对中、重度痴呆患者要将饮食过程中的安全问题放在首位,或给予必要的辅助措施,如鼻饲等。

4、睡眠照料和护理:痴呆老人的睡眠常常昼夜颠倒或睡眠较少,前者可逐步调整作息时间,后者可适当应用些药物。老年人随年龄增长对睡眠需要的时间会减少,夜间睡眠浅、白天易打盹,这都是老年人睡眠的特点,均应计算在老年人睡眠的总时间内。不可为了延长老人睡眠时间,而增加催眠剂的应用,那样不仅会扰乱老人的生理性睡眠,还会增加药物的副作用。可由陪护人员与患者聊天,或做其喜爱的一些活动等,以度过“漫长”的黑夜。有些患者明明是睡着了(甚至已打鼾),醒后仍认为没有睡,这是“感觉性失眠”,要让老人认识到“这实际上是睡着了”,对此不必介意。

第5篇:老年人睡眠障碍的护理范文

睡眠是一种重要的生理现象,随着社会的老龄化和冠心病发病率的不断上升,老年冠心病患者的睡眠问题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关注〖1〗。本文通过问卷调查了住院老年冠心病患者睡眠质量及影响因素,并实施护理干预,为提高老年冠心病患者的睡眠质量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对2011年3月-5月在我院心内科住院的6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的睡眠质量及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其中男30例,女30例;年龄在54-83岁;农村24例,城市36例;文化程度大学及以上8例,中学及以上33例;住院时间10-52d,平均20.5d。调查对象满足以下条件:①需进行造影者,②意识清楚,③能用语言文字表达感受,④住院一周以上。

1.2 方法:①采用自制睡眠质量评估表,评估患者睡眠质量。Ⅰ级:正常或基本正常睡眠,是指有睡意,偶尔入睡延缓,觉醒次数≤2次,且时间短暂,少梦,节律和时象正常,醒后舒适;Ⅱ级:轻度睡眠障碍,指睡意不浓,入睡时有困难,觉醒次数2~4次,觉醒时间1h以内,多梦、节律改变、打鼾,日间很少有睡眠,醒后仍有倦意,须用镇静药;Ⅲ级:明显睡眠障碍,指入睡困难,觉醒次数≥5次,或觉醒时间超过1h,多梦,醒后仍有疲惫感,经常服用镇静药或安眠药,由患者选择符合自己睡眠状况的级别。②用自制影响睡眠因素调查表了解影响睡眠的因素。调查表包括患者一般情况、家庭收入、疾病、心理、生理、医源因素等15个小项目。发放问卷时说明目的,2d后收回,问卷各发放66份,收回有效问卷60份,有效率90.9%。

2 结果

2.1 患者的睡眠质量:Ⅰ级22例,占36.7%;Ⅱ级21例,占35.0%;Ⅲ级17例,占28.3%;63.3%的患者睡眠质量差。

2.2 影响患者睡眠质量的相关因素见表1。

表1 影响冠心病患者睡眠质量的因素调查结果

2.3 患者住院前后睡眠质量自我评价:住院前感觉睡眠不好者14例,占23.3%,住院后感觉睡眠不好者46例,占76.7%,差异有显著性(P

3 讨论

3.1 社会家庭因素:对退休后工作和生活改变的不适应、离婚率的增高、子女工作压力与日俱增、亲情关系的新模式等社会问题不断冲击着老年人固有的观念,当不能及时调整心理时,降出现睡眠质量下降的不良后果,威胁着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3.2 躯体心理疾病:老年冠心病患者因精神上的压力而焦虑不安,甚至感到无助恐惧,加上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悸、心前区不适和疼痛,从而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而导致失眠〖2〗。调查中发现,影响冠心病患者睡眠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疼痛,疼痛不仅影响患者的睡眠质量,还会影响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甚至引起睡眠紊乱。

3.3 睡眠卫生不良:不良的行为习惯可破坏睡眠-觉醒节律,既是引起失眠的原因,也是失眠患者为了改善失眠而采取的不适当行为的后果,从而形成恶性循环,使一过性失眠或短期失眠演变为慢性失眠〖3〗。老年冠心病人常见不良睡眠习惯有:每天睡眠时间无规律,白天午睡或躺在床上的时间过长,睡前饮用含有咖啡因的饮料,吸烟,饮酒等。

3.4 环境因素:老年人对环境因素改变较年轻人更为敏感,患者住院后对环境的陌生,CCU的抢救设备、监护仪的噪音,导连线引起翻身活动的不方便等因素导致的睡眠质量下降,直接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和治疗结果〖4〗。

4 护理措施

对于老年冠心病患者存在的睡眠问题应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为指导,采用综合方法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

4.1 强化心理疏导,及时进行沟通:根据患者失眠情况进行分析,如果是由心理因素引起的睡眠障碍,就要解除不良的心理因素,通过心理治疗,采取正确的方法和态度面对心理困难,逐步解决现实的矛盾〖6〗;同时指导家属增加与患者相处的时间,使患者感受到亲情的温馨,增加正性情感,消除不良情绪。

4.2 创造舒适的睡眠条件和环境:睡眠质量的好坏,与环境因素息息相关,因此应指导患者睡前开窗通风;温热水泡脚、按摩;上床前排净小便,尽少在睡前使用利尿药物;睡眠最好采用右侧卧位,使全身骨骼肌肉处于自然放松状态;不要突然钻进冷被窝,以防寒冷引起心脑血管急症。同时护理人员应尽量避免在患者有效睡眠时间内实施护理操作;指导患者进行促进睡眠的练习,如倾听音乐及肌肉放松训练等,使患者精神放松、心情宁静的安静入睡〖5〗。

4.3 正确应用安眠药:老年冠心病人可在医生指导下口服一些安眠药,需要护士根据药物的性质指导患者正确使用,以提高药物的有效性。

总之,睡眠障碍在老年冠心病患者中很常见,直接影响心脏功能的恢复。本文通过调查,对老年冠心病患者的睡眠障碍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医护人员应根据患者睡眠障碍的不同原因及症状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护理,可减少镇静催眠药的使用,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

参考文献

[1] 赵岚,王振凤.骨科住院病人睡眠质量及影响因素的调查及护理〖J〗.基层医学论坛,2007,11(1):36-37

[2] 曹滢,郭松.睡眠生理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及护理〖J〗.黑龙江医学,2002,26(7):536

[3] 曲振瑞,赵蔚,郑爽.冠心病患者失眠原因分析及干预〖J〗.基层医学论坛,2006,18:58

[4] 赵瑛,肖世富,夏斌.老年神经精神病学〖M〗.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5:108

第6篇:老年人睡眠障碍的护理范文

在社区居住的老年人50%以上、长期护理机构中的居民超过65%有睡眠障碍。社区中的老年人有50%应用处方或非处方催眠药。睡眠有2个时相,即非快动眼睡眠(NREM),也称慢波睡眠(SWS),以及快动眼睡眠(REM),也称快波睡眠(FWS)或异相睡眠(PS)。NREM由4个阶段组成,1和2两个阶段是浅睡眠;第1阶段是觉醒和睡眠间的过渡期。恢复体力的深睡眠发生在第3和第4阶段。正常的晚间睡眠从NREM睡眠开始,第一个REM期发生在80 min以后。然后NREM和REM交替,随着时间的推移,REM睡眠相越来越长。随着年龄的增长,睡眠结构(睡眠阶段)和睡眠方式(睡眠的量和时间选择)都发生改变。随着年龄的增长,第1阶段和第2阶段可延长或无变化,而第3和第4阶段睡眠特征性的缩短。REM随年龄的增加而变化的情况尚有争议。

老年人因睡眠障碍反复用药、多重用药的情况极为多见,由此引起的药物相互影响及/或严重不良反应一直是困扰病人和医务人员的复杂问题。为指导对睡眠障碍的处理,作者就其诊断、治疗以及用药注意事项综述如下。

1 失眠[1~5]

1.1 概述

1.1.1 症状和体征:失眠(insomnia)往往伴有白天的症状,如疲劳、烦躁以及注意力问题。失眠主要有4种类型,即入睡困难、容易惊醒、早醒以及非恢复性睡眠(nonrestorative sleep)。失眠可根据症状的持续时间进一步分类。短暂(或急性)失眠持续时间少于1周(也有定义为少于3 d者),短期(或亚急性)失眠持续1周到3个月(也有将其定义为3 d到3周者)。一般认为这两种情况都属于睡眠适应障碍(即与一种可识别的紧张性刺激有关)。如果症状持续时间更长,通常将其看作是慢性(或长期)失眠。

1.1.2 病史:详细病史是确定失眠病因所必须的。关键因素包括最近的紧张性刺激以及抑郁或其他精神病症状。

1.1.3 特殊检查:有助于评价失眠的手段或工具包括失眠问卷、家中睡眠记录、症状核对表、心理筛查试验以及对配偶的采访。作为短暂或慢性失眠的常规评价,无须进行多导睡眠描记。可得到的其他睡眠诊断研究项目还有便携式睡眠研究腕部活动监测器、静电感应床等,但它们在基层护理中的用途,根据目前所得到的证据尚难以作出确切评价。

1.2 鉴别诊断 失眠通常起因于精神心理问题、与疾病有关的症状、药物的影响或睡眠觉醒周期问题。实际上,老年人失眠的因素可能是多重的。过度应激、抑郁、焦虑和痛失亲人等,最常导致早醒、入睡时间延长和容易惊醒。许多疾病可干扰睡眠,包括神经病性疼痛、风湿性疾病、恶性疼痛综合征、起因于心肺疾病的呼吸困难、胃食管反流病以及夜尿。据报道,在失眠患者中由药物引起者占10%~15%。常见的药物包括皮质激素、呼吸系统药物(如伪麻黄碱、β2受体激动剂、茶碱)、心血管系统药物(如呋塞米和奎尼丁)以及抗抑郁药(如安非他酮、氟西汀、帕罗西汀、舍曲林和文拉法辛)。其他可扰乱睡眠的药物尚有西咪替丁、苯妥英、咖啡因和烟碱(尼古丁)。

1.3 治疗

1.3.1 非药物疗法

1.3.1.1 睡眠卫生(sleep hygiene):对睡眠困难的病人应进行良好睡眠保健方面的常规教育(表1)。这种教育的潜在益处包括睡眠方式的改善以及睡眠药物的应用减少。睡眠保健教育的目的是通过生活方式和环境因素的改变以减少失眠的发生。睡眠困难的病人应推荐增进睡眠保健的措施,但也许不存在对所有病人都有效的特殊措施。对病人采用的特殊睡眠保健措施及其效果加以记录保留,可能极有帮助。

表1 增进睡眠保健措施举例(略)

1.3.1.2 行为疗法(behavioral therapy):行为疗法对入睡困难、容易惊醒和早醒病人同样有效。兴奋控制疗法是教给病人对适应不良的睡眠行为重新建立条件反射。睡眠限制疗法旨在通过引起轻微睡眠剥夺(即限制在床上的时间)从而改善睡眠效率,然后随睡眠效率的改善逐渐延长在床上的时间。认知干预措施包括指导病人改变他们对睡眠的曲解。

放松技术是教育病人如何识别并缓解紧张情绪和焦虑。然而,放松技术在老年群体中的效果也许不如上述其他行为疗法。

行为疗法对短期失眠的效果与药物相当。慢性失眠最好采用行为干预措施处理,因为行为干预可能有更佳的长期效果,且毒副作用的危险性较小。

1.3.1.3 光疗(bright light therapy):光疗(接触日光或其他可购到的灯箱)也已经被用来改善老年人睡眠和昼夜节律问题。这种疗法似乎很有前途,部分证据表明其效果良好。亮光确实有潜在的副作用,包括眼睛疲劳和头痛;正在应用胺碘酮和氢氯噻嗪的病人还可产生光敏作用,是应予注意的问题。

1.3.2 药物疗法:短暂失眠单纯通过注意睡眠卫生,即有可能解决。如果需要催眠药,应给予最低剂量,仅用2~3个晚上即可。短期失眠的第一步通常也是进行睡眠保健教育。行为疗法对短期失眠的效果与药物相当。必要的情况下可附加7~10个晚上的催眠药;在此期间,催眠药最好间断应用,即1~2夜的良好睡眠后,可停用1次。慢性(长期)失眠者需进行更为彻底的临床评价,行为干预有良好的长期效果;如有引起失眠的其他病症或情况,解除这些病症或合适处理影响睡眠的情况后,睡眠也可随之改善。

1.3.2.1 处方药物:当考虑是否处方一种催眠药时,应考虑症状的持续时间、症状的类型(例如是入睡问题还是易醒的问题)、制剂的特点和价格。

苯二氮艹卓类及其相关药物常用(表2)。长效苯二氮艹卓类(例如氟西泮)不应用于老年人,因其具有宿醉(daytime carryover)现象(镇静作用)、跌倒和骨折等危险。短、中效苯二氮艹卓类可用于老年人,但因对药物的催眠作用可发生耐受性,且停药时失眠有可能发生反跳,故需慎用。这些药物也可增加跌倒的危险,其半衰期在老年人中可延长。可供临床选用的中效苯二氮艹卓类包括劳拉西泮(氯羟安定;lorazepam,Ativan)、替马西泮(羟基安定;temazepam,Restoril)和艾司唑仑(三唑氯安定,三唑氮艹卓,舒乐安定,忧虑定;estazolam,Prosom)(有关细节见表2)。

表2 老年人常用安眠药举例(略)

新型的苯二氮艹卓受体激动剂(也曾将其称之为非苯二氮艹卓类催眠药),如唑吡坦(乐坦,思诺思;zolpidem)、zaleplon、zolpiclone和indiplon(FDA正在予以评价),与苯二氮艹卓类相比,作用方式似乎更有益(推测它们作为激动剂作用于GABAA受体上的苯二氮艹卓部位发挥作用),同时副作用也较少,不易产生耐受性,停用后反跳性失眠的发生率较低。另外,它们导致跌倒和呼吸系统抑制的危险性也低于其他催眠药。唑吡坦(血清半衰期2.5h)可用于入睡困难的病人。早醒的病人,如果在其醒后还有4个小时以上的睡眠时间,可于醒后马上给予Zaleplon(该药起效迅速,血清半衰期1 h)。有报道说,该药无宿醉现象。但不应忘记,这些短效、速效催眠药有导致早醒和白天反跳性焦虑的可能。无论如何,即使应用最新的催眠药处理老年人的慢性失眠,也应十分谨慎。

具有镇静作用的抗抑郁药也常用来作为安眠药。同时患有失眠的抑郁患者,具有镇静作用的抗抑郁药通常于晚间给予。另外,对这样的抑郁患者,有时于白天给予无镇静作用的抗抑郁药,晚上加用低剂量具有镇静作用的抗抑郁药,例如曲唑酮(美舒郁;trazodone)25~50 mg,以解决睡眠困难问题。这些药物的成瘾性问题似乎低于苯二氮艹卓类,但此种疗法的效果不稳定。抗抑郁药阿米替林有镇静作用,但因其同时具有强烈的抗胆碱作用,故不应用于老年人。

1.3.2.2 非处方药物:非处方安眠药常常含有具镇静作用的抗组胺药,如苯海拉明(苯那君;diphenhydramine),或同时含有一种止痛药。苯海拉明及其类似化合物一般不推荐用于老年人,因为它们具有强烈的抗胆碱作用,且随用药的持续会对其镇静作用产生耐受性。对某些老年人来说,睡前单用一剂止痛药,如醋氨酚(扑热息痛,对乙酰氨基酚;acetaminophen, paracetamol),可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有些病人于睡前饮酒作为一种“睡前酒”帮助睡眠;虽然乙醇在用后不久确实引起某种程度的催眠作用,但随后可干扰睡眠,实际上有可能使失眠的症状恶化。

美拉托宁(褪黑素,松果体素;melatonin)已被用于促进睡眠。一般说来,美拉托宁的体内水平随年龄的增加而降低,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体内水平也有下降。美拉托宁缺乏的老年患者,已证明美拉托宁治疗有效。然而,美拉托宁水平的测定并非所有单位都能做到,它在无美拉托宁缺乏的失眠者中的应用尚有争议。另外,美拉托宁的配方尚无统一规定。市场上大肆推销的“脑白金”,其内可能含有一定量的美拉托宁。总的说来,美拉托宁充其量不过在调节生物节律以及处理飞行时差和其他原因引起的睡眠障碍方面可能有一定作用,广告词中百病皆治的说法其实难符。

2 嗜睡症(白天睡眠过多)[5,6]

嗜睡症(白天睡眠过多;hypersomnia, excessive daytime sleepiness)提示可能存在严重的睡眠障碍。这种过多睡眠并非单纯是各种疾病时可能发生的疲劳或疲倦。白天睡眠过多意味着一种难以抗拒的睡眠要求,不能保持觉醒状态,甚至在入睡后也相当反常。能诱发老年人白天睡眠过多的两种常见疾病是睡眠呼吸暂停和周期性肢体运动障碍。不宁腿综合征虽然与PLMD有关,但通常并不表现为白天睡眠过多。

2.1 睡眠呼吸暂停 诊断要点:①夜间打鼾、窒息以及呼吸改变;②白天睡眠过多;③有可能存在晨间头痛和心血管系统并发症;④采用多导睡眠描记法可进一步确定诊断。

2.1.1 概述:睡眠呼吸暂停(sleep apnea)指的是气流停止或明显减少,这种情况可扰乱睡眠。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与咽部结构塌陷有关。

2.1.2 临床表现

2.1.2.1 症状和体征:体重指数(BMI)增加是睡眠呼吸暂停最重要的预言因素,但并非所有睡眠呼吸暂停者都肥胖。其他危险因素包括男性和高龄;据报道,65岁以上的人群中患病率达40%。部分证据表明,痴呆患者的患病率更高。

白天睡眠过多是OSA最常见的主诉。另外,许多病人诉有晨间头痛。配偶或同床者在打鼾、窒息、阻塞和喘息等的转述方面可能极有帮助。

睡眠呼吸暂停的临床后果似乎与睡眠破碎(睡眠剥夺)、低血氧和高碳酸血症有关。睡眠呼吸暂停伴有心血管疾病,与病态率和死亡率的增加有关。其他不良后果包括认知受损和机动车辆事故的发生率升高。

2.1.2.2 筛查方法:已经提出的睡眠呼吸暂停筛查法有数种。ISNORED[失眠、打鼾、无呼吸/夜间阻塞、肥胖(BMI>29 kg/m2)、恢复体力的睡眠、白天过度睡眠以及药物]试验在睡眠实验室研究方面的预言价值有限。该试验在一般群体中的应用需附加其他试验。

诊断OSA的金标准是夜间多道睡眠描记。根据该睡眠研究描记出的每小时睡眠中呼吸暂停和呼吸不足发生次数计算出呼吸暂停-呼吸不足指数。

当睡眠呼吸暂停可疑时,需要转荐给睡眠专家进行评价。最初诊断不明确或治疗不成功时,部分专家也建议进行多道睡眠描记。

2.1.3 治疗:因为所有治疗都与某些后果有关,所以在做治疗决定时,要考虑相关症状的严重程度。非手术疗法包括减肥、避免饮酒和应用镇静药以及睡眠时避免仰卧。调整上下颌和舌头位置的口腔-牙齿装置也可得到。气道持续加压(CPAP)相当有效。部分病人也许感觉CPAP不舒适,但CPAP有多种,可根据病人的情况加以选择。对于那些CPAP无效或不能耐受的病人,可考虑手术纠正。手术结果极为不同,其有效率从激光辅助下悬雍垂成形术的~30%到上-下颌徙前术的~90%不等。

2.2 周期性肢体运动障碍和不宁腿综合征

2.2.1 概述:据报道,老年人群中睡眠期间周期性肢体运动的发病率为20%~60%。周期性肢体运动障碍(periodic limb movement disorder,PLMD)可表现为失眠或白天睡眠过多。因为PLMD频繁引起睡眠中断,所以可导致非恢复性睡眠、白日睡眠和疲劳。

据报道不宁腿综合征(restless legs syndrome,RLS)的发病率为2%~15%。RLS通常导致失眠、夜晚烦躁不安以及浑身不适,严重时也可引起白天睡眠过多。RLS和周期性肢体运动往往共存;后者存在于80%的RLS患者中。这两种疾患的发生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两种情况的原因都不清楚,但有人认为高龄、阳性家族史、妊娠、尿毒症以及铁储存减少是危险因素。

2.2.2 临床表现

2.2.2.1 症状和体征:PLMD的特点是睡眠期间反复发生的节律性刻板运动,通常累及双腿;一般每20~40 s 1次。RLS的特点是不适而又难以抗拒的动腿欲望,通常伴有感觉异常和多动不安。累及上肢的情况少见。症状通常于静止时恶化,活动时缓解。一般在傍晚或夜间症状最明显,发生于入睡前,偶尔发生于夜间被唤醒时。病人可有入睡困难。

2.2.2.2 特殊检查:多道睡眠描记可用于PLMD的评价。

2.2.3 鉴别诊断:睡眠期间发生周期性肢体运动且睡眠障碍不能用其他疾病加以解释时,可做出PLMD的诊断。RLS的临床诊断基于病人的症状,但PLMD单纯通过病史不能进行充分评价,需要进行多道睡眠描记以确定。

2.2.4 治疗:PLMD的治疗取决于症状的严重程度及其对病人一般健康状况的影响。

RLS可通过腿的伸展锻炼以及其他措施以改善。当这些措施无效或症状严重时,应考虑药物治疗。

药物的选择取决于疗效以及共存的情况。多巴胺能制剂是研究最充分的药物。许多人将其作为RLS和PLMD老年患者的首选药物。临睡前给予卡比多巴/左旋多巴(carbidopa/levodopa)片剂(25/100 mg)半片到1片(或更大剂量)或多巴胺激动剂,如普拉克索(pramipexol )0.125 mg或罗匹尼罗(ropinirole)0.25 mg(或更大剂量),对RLS和PLMD都可能有效。其他多巴胺能药物也可能有效。羟可酮(羟二氢可待因酮,氧可酮;oxycodone)和丙氧吩(丙氧芬,达尔丰;propoxyphene)已证明对RLS和PLMD都有效,但这两种药物副作用的危险使之在老年人中的应用受到限制。氯硝西泮(氯硝安定,利福全;clonazepam)治疗PLMD有效,对RLS可能有效,但对老年人长期应用发生副作用的危险有顾虑。其他已经证明对RLS有一定效果的治疗方法包括加巴喷丁(gabapentin)的应用和铁剂的补充(如果铁蛋白水平比较低的话)。

3 发作性睡病[7~10]

3.1 概述 发作性睡病(发作性睡眠;narcolepsy)是一种反复、难以控制的短暂睡眠发作,常常伴有入睡前或半醒状态下的幻觉、猝倒和睡眠麻痹。

3.2 临床表现

3.2.1 症状和体征:发作性睡病的四联症状有白天睡眠过多、猝倒、睡眠麻痹和入睡前幻觉组成。

3.2.2 特殊检查:多道睡眠描记通常会显示入睡潜伏期(即进入睡眠的时间)以及睡眠开始后的REM(即入睡后不久出现的REM睡眠)缩短,1期睡眠时间延长,睡眠效率降低,伴有惊醒和醒来的次数增加。通常也进行有组织的白日睡眠研究(即多因素睡眠潜伏期试验)以确定白日睡眠的程度及伴有早发REM睡眠的发作情况。

3.3 鉴别诊断 发作性睡病可因其他睡眠障碍(如睡眠呼吸暂停、周期性肢体运动、REM睡眠行为障碍等)的存在而变得复杂起来。

3.4 治疗 治疗由药物干预和非药物干预两种方法组成。非药物性干预涉及最大限度的增加夜间睡眠,白天有计划的安排一些小睡,避免促进发作的影响情绪的环境。然而,病人通常需要应用一些精神兴奋药,如哌甲酯(哌醋甲酯,利他林;methylphenidate)或非精神兴奋药莫达非尼(modafinil)以及抗猝倒药如三环类抗抑郁药普罗替林(丙氨环庚烯;protriptyline)和氯米帕明(氯丙米嗪,安拿芬尼;clomipramine),或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如氟西汀(氟苯氧丙胺;fluoxetine)、帕罗西汀(氟苯哌苯醚;paroxetine)和文拉法辛(凡拉克辛;venlafaxine)。值得一提的是,有临床研究表明,莫达非尼有效增进警觉性,可显著降低日间睡眠发作次数,显著降低Epworth睡眠量表评分,显著升高清醒维持测试评分和睡眠潜伏期测试评分;与其他兴奋剂如苯丙胺类相比,不影响夜间正常睡眠、无明显依赖性是其特点。苯丙胺类和单胺氧化酶(MAO)抑制剂也有应用,但在老年人中使用应特别谨慎。

4 昼夜节律障碍[5,6,10]

4.1 概述 昼夜节律睡眠障碍(circadian rhythm disorders)的原因可以很明确而短暂,如时区改变(飞行时差)综合征,延续时间也可更长。昼夜节律改变与年龄的增加之间存在相互关系。

4.2 临床表现

4.2.1 症状和体征:老年人通常会经历一个老年睡眠阶段,这可导致早睡早醒的睡眠方式。卧床病人昼夜节律的变化可能很明显。当生物钟完全不同步时,睡眠-觉醒周期就变得不规律,白天睡眠,晚上醒着,或整个24 h睡眠、觉醒交替发生。

4.2.2 特殊检查:当怀疑有持续性昼夜节律障碍时,可能需要进行多道睡眠描记。

4.3 治疗 下午或傍晚接触强光(如≥2 500 Lux)已经被推荐为老年睡眠障碍的治疗方法。美拉托宁(褪黑素,松果体素;melatonin)已被用于时区改变综合征的预防和治疗,于规定的入睡时间前给予0.5~5 mg,似乎有一定疗效。

5 REM睡眠行为障碍[5,6]

诊断要点 ①运动和行为体现于梦境中;②可表现为病人或配偶的损伤;③常伴有其他神经系统疾患,如痴呆和帕金森病;④通过多道睡眠描记作出诊断。

5.1 概述 REM睡眠行为障碍(REM sleep behavior disorder,RBD)是一种REM深眠状态。虽然在普通群体中罕见,但可发生于生命晚期,男性比女性多见。

5.2 临床发现

5.2.1 症状和体征:REM睡眠期存在的正常肌肉弛缓丧失(张力丧失)。睡眠期间,病人将强有力的运动和行为以栩栩如生的梦境体现出来。他们往往因为自伤或对配偶的损伤而需要护理,损伤的程度从淤血到骨折不等。RBD伴有多种CNS障碍,包括痴呆、帕金森病以及进行性核上麻痹。RBD可比这些疾病的典型症状早出现多达10年。另外,用来治疗这些疾病的药物,例如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胆碱能药物、治疗帕金森病的司来吉兰(selegiline),以及某些抗抑郁药都与RBD有关。

5.2.2 特殊检查:采用多导睡眠描记术以排除其他情况(如睡眠呼吸暂停),从而确立诊断。

5.3 治疗 清除犯罪药物或给予氯硝西泮(氯硝安定;clonazepam)治疗RBD已经获得成功。已证明氯硝西泮可有效抑制90%患者的异常睡眠行为。氯硝西泮的常用起始量为睡前0.5 mg,需要时增至1 mg。RBD对氯硝西泮治疗作用的耐受性似乎并不随用药时间的延长而发生。然而,在着手长期治疗前,必须通过多道睡眠描记以确定RBD的诊断,老年人尤其如此。

6 特殊群体的睡眠问题[11]

6.1 痴呆患者的睡眠方式 对痴呆患者睡眠问题的研究多数集中在阿尔茨海默病上。与无痴呆的老年人相比,痴呆患者夜间睡眠中断和觉醒的次数更多,伴有1期延长,3期和4期缩短。也发现有睡眠效率降低。随着日落的来临,精神错乱恶化,或夜间存在问题行为,有时也将其归为睡眠问题;这类情况存在于12%~20%的痴呆患者中。

多道睡眠瞄记在痴呆和其他精神疾病相关性睡眠障碍的诊断方面,似乎无什么特别价值。

6.2 养老院或私人疗养院居民的睡眠障碍 住在私人疗养院或养老院的病人,睡眠障碍的常见形式包括夜间易醒。似乎有许多因素影响睡眠质量,包括多种疾病以及可能干扰睡眠的药物、虚弱及不活动、日光接触减少以及环境因素(包括夜间经常有噪音及有可能影响睡眠的护理活动)。

循证要点:①美国睡眠医学研究院(AASM)建议,仅对那些符合RLS(不宁腿综合征)/PLMD(周期性肢体运动障碍)诊断标准以及有继发性失眠或过度睡眠的个体进行药物治疗。多巴胺能制剂是研究最为广泛,也是治疗RLS和PLMD最成功的药物。②AASM建议,有关人员应审查睡眠困难的病史,重点放在常见的睡眠障碍上。试验检查(如多道睡眠描记)不应常规用来筛查或诊断睡眠障碍,除非存在特殊睡眠障碍(如睡眠呼吸暂停、周期性肢体运动、发作性睡病)的症状或睡眠期间有极端行为。

参考文献

[1] Chesson A,Ansell J.Practice parameters for the evaluation of insomnia[J].Sleep,2000,23:237.

[2] Morin CM,Aronow WS,Wyse DG,et al.Behavioral and pharmacological therapies for latelife insomnia: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JAMA,1999,281:991.

[3] Morin CM,Buxton AE.Nonpharmacological treatment of latelife insomnia[J].J Psychosom Res,1999,46:103.

[4] Sateia MJ,Daoud EG,Lamas GA,et al.Evaluation of chronic insomnia[J].Sleep,2000,23:243.

[5] Brunton LL,Lazo JS,Parker KL.Goodman and Gilman’s The Pharmacological basis of therapeutics[M].11th ed.New York:McGrawHill Co,Inc,2006.

[6] Chesson AL Jr,Fuster V. Practice parameters for the treatment of restless legs syndrome and periodic limb movement disorder[J].Sleep,1999,22:961.

[7] Douglas NJ,Gregoratos G,Hart RG."Why am I sleep?"Sorting the somnolent[J].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2001,163:1310.

[8] Hening W,Klein AL.The treatment of restless legs syndrome and periodic limb movement disorder[J]. Sleep,1999,22:970.

第7篇:老年人睡眠障碍的护理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2年8月至2015年2月在北京市和平里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脑卒中后失眠患者80例。按照患者人院时间先后顺序编号,按照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性别比例、年龄、觉醒次数、人睡时间、总睡眠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 ),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选择标准

1.2.1 诊断标准

诊断符合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或《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且符合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睡眠障碍学组制定的《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f91.

1.2.2 纳人标准

经CT或M RI等明确诊断为脑卒中的住院患者,有肢体活动不利等症状,并具有失眠症:(1)人睡困难(人睡时间超过30 min)、睡眠维持障碍(整夜觉醒次数,2次)、早醒、睡眠质量下降(总睡眠时间减少,通常少于 6 h)或经常睡眠晨醒后无恢复感;(2)在有条件睡眠且环境适合睡眠的情况下仍然出现上述症状;(3)患者主诉至少下述1种与睡眠相关的口间功能损害:①疲劳或全身不适;②注意力、注意维持能力或记忆力减退;③学习、工作和(或)社交能力下降;④情绪波动或易激惹;⑤口间思睡;⑥兴趣、精力减退;⑦紧张、头痛、头晕,或与睡眠缺失有关的其他躯体症状;⑧对睡眠过度关注。患者依从性良好,可积极配合护理。神志清楚,可自主表达意愿,自愿参加本研究者。

1.2.3 排除标准

有合并脑外伤、脑肿瘤或其他严重内科疾病的患者;原发性失眠者;继发于其他疾病失眠者;服用催眠镇静药物者;神志不清,不能自主表达意愿的患者;依从性差的患者。

1.3 方法

1.3.1 干预方法

(1)对照组:依据国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分级护理》,遵医嘱,实施二级护理l三级医院]:安全措施到位,按要求巡视患者,常规完成临床观察项目,每日测量体温、脉搏、呼吸及血压,遵医嘱按时完成用药和护理,并指导患者正确用药,指导患者低盐低脂饮食,帮助患者提高生活自理能力,保证患者卧位舒适,床单整洁,履行相关告知制度,并协助功能训练及进行健康教育等。(2)观察组:在二级护理[三级医院]工作的基础上,融进中医点穴及中药足浴护理,针对脑卒中后失眠患者点穴疗法和中药足浴进行护理干预。点穴疗法使用穴位有百会、四神聪、安眠、风池、颈夹脊、大陵、神门、通里、少海、肾俞、足三里、丰隆、太溪、照海、申脉,共巧个穴位。遵医嘱准确取穴,选用点、按、揉的手法,按照俞大方主编的高等医药院校教材第五版《推拿学》要求的手法标准操作,每穴按摩1-2  min,以局部酸胀为度。操作过程中观察患者对手法的反应,及时调整力度。

中药足浴:选用本院神经内科经验方(稀签草10 g,伸筋草15 g,桑寄生20 g,炙黄蔑20g,川芍10 g,当归10 g,炒枣仁30g,灵芝15g,夜交藤20 g,获神20g,合欢皮15g,远志15 g),包人纱布中,室温水浸泡1h,后煎煮为药液足浴,足浴0.5  h,每日2次。

1.3.2评价方法所有人选患者,统计每人人院后前五天人睡时间的平均值、夜间觉醒次数平均值、总睡眠时间平均值(以上均剔除离群值),之后观察组进行中医点穴及足浴护理干预,对照组按照要求实施护理。干预2周后,再次统计每人前5天人睡时间的平均值、夜间觉醒次数平均值、总睡眠时间平均值(以上均剔除离群值)。观察组与对照组进行对比,统计分析睡眠改善情况。所有统计工作由同1名人员完成,统计前由其向患者详细介绍、说明目的、取得配合。统计时采用统一的指导语,对不能理解条目内容或视力不仕者由调查员念给患者听,避免使用暗示性或提示性语气或表情。

1.4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  16.0统计软件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y士s”描述,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所有P值均为双侧概率,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干预2周后,患者的人睡时间、觉醒次数及总睡眠时间,对照组较护理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 ),观察组则较前有改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o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人睡时间、觉醒次数及总睡眠时间较对照组均有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3 讨论

本院神经内科住院患者中,脑卒中患者居多,并且长期卧床,对生活质量影响较大。目前,本院正积极开展优质中医护理,不断探索发掘有效的中医护理技能与应用方法,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中医认为脑卒中后遗症主要是由于机体积损正衰,脏腑阴阳失调,以致气血运行受阻,肌肤筋脉失于濡养所致。脑卒中常常出现继发性失眠,是由于人睡或睡眠持续困难、眠浅多梦或口渐残留效应,不能满足正常生理和体能恢复的需要,影响其正常的社会功能的一种主观体验。中医的不寐是脏腑功能紊乱,气血亏虚,阴阳失调,导致不能获得正常睡眠。轻者人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醒后难以再寐,重者彻夜不眠。由于睡眠时间的不足或睡眠质量低,醒后常见神疲乏力,头晕头痛,心悸健忘。

第8篇:老年人睡眠障碍的护理范文

关键字:睡眠障碍;发病机制;中西医结合;治疗措施;研究进展

睡眠障碍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内科系列疾病,其主要是指在多种原因的影响下,造成人体的睡眠机制及觉醒机制出现异常,进而导致人头出现一系列的以睡眠过多或睡眠不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与睡眠状态及觉醒状态相关的疾病[1]。近年来,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睡眠障碍的认识亦在逐渐深入,如何采用科学合理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治疗睡眠障碍已成为目前临床上重点关注的问题[2~3]。大量的相关报道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睡眠障碍具有良好的效果,因此笔者现就中西医结合治疗睡眠障碍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如下:

1 中西医对睡眠障碍病理机制的认识

1.1 中医对睡眠障碍病理机制的认识

中医医学认为,睡眠障碍属于“不寐”、“目不瞑”和“不得卧”,其主要是因为外感六、情志所伤、饮食不调及久病等因素导致脏腑功能紊乱、营养失调、气血亏虚,进而使人们无法正常进行睡眠[4]。睡眠障碍的根本病机是阴阳不交,气血亏虚是导致睡眠障碍发病的内在因素,而本病发病的关键为脏腑功能紊乱而造成的机体气血失和[5]。睡眠障碍的病位在心,并且和脾、肾、胃、胆及肝等器官之间具有非常密切的联系。

1.2 西医对睡眠障碍病理机制的认识

西医医学认为,睡眠障碍的发病机制除了与患者自身的性别、个性、年龄及遗传等易感素质有关外,还与其经济条件、生活质量、睡眠环境及人际关系等外界因素有关,其中躯体疾病、外界环境、精神疾病、生活节律不规律、药物不良反应及生理-心理因素等方面因素是主要的发病因素[6]。以上因素会导致人体大脑中的睡眠中枢功能出现异常,或使其产生神经生化变化,进而导致机体的睡眠进程及结构发生变化而引发疾病。目前,临床上对睡眠障碍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但主要认为和睡眠-觉醒周期有关。

2 睡眠障碍的检测方法

目前,临床上对睡眠障碍的检测方法主要包括以下3种:(1)多导睡眠监测:该方法主要是通过采用多导睡眠仪进行诊断,检测参数包括心电、脑电、肌电、眼电及呼吸描记等指标,可以将其用于对以下疾病进行诊断及评价疗效[7]:①发作性睡病;②睡眠呼吸紊乱;③部分伴有夜间低氧血症的神经肌肉或慢性呼吸系统疾病;④不宁腿综合征;⑤睡眠期行为异常及癫痫;⑥伴有失眠症状的抑郁症;⑦睡眠周期性肢体运动;⑧昼夜节律紊乱性疾病。(2)多次小水潜伏期试验:该方法专门用于测定缺乏警觉因素下人体生理睡眠的倾向性,现今主要作为对白日嗜睡过度的诊断、严重程度及治疗效果的客观评定指标。(3)量表评估:该方法主要包括以下量表:①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②阿森斯失眠量表;③睡眠卫生知识及习惯量表;④睡眠信念及态度量表;⑤爱泼沃斯思睡量表。其中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是目前临床研究及评定睡眠障碍时最常用的量表[8]。

3 睡眠障碍的治疗方法

3.1 西医治疗睡眠障碍

目前,临床上对失眠患者采用的药物大多围绕作用于多巴胺类受体或GABA受体。三环类抗抑郁药物是临床上一种较为常用的镇静效果,临床上曾将其用于对抑郁引发的失眠患者进行治疗,疗效显著,但是其安全性较差,故现今已经被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而代替,尤其是其中部分具有镇静效果的抗抑郁效果,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主客观睡眠质量,如帕罗西汀、米氮平、舍曲林、阿米替林、曲哇酮等[9]。褪黑素是由松果体腺分泌的一种具有诱发睡眠作用的物质,而阿法美拉汀属于褪黑素1,2受体激动剂,具有调节人体的睡眠觉醒周期的作用机制,因此能够有效调节睡眠障碍患者的睡眠结构,达到促进睡眠的效果,临床上主要用于对多种因素引发的失眠进行治疗。临床上对白日过度嗜睡患者主要采用精神振奋药物进行治疗,如右苯甲酯、匹莫林、咖啡因、哌甲酯、莫达非尼及甲氯芬酯等,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醒觉,并对REM睡眠进行抑制[10]。但是此类药物常伴有较大的不良反应和耐药性。

3.2 中医治疗睡眠障碍

目前,中医治疗睡眠障碍的相关报道可分为以下两种:①从肝论治:包括龙胆泻肝汤加减、丹栀逍遥散加减、温胆汤加减等[11];②从心、肾、脾轮值:包括黄连阿胶汤、归脾汤加减、左归丸、知柏地黄丸将剑、酸枣仁汤等[12]。以上报道为睡眠障碍的中医治疗方案提供和积累了非常宝贵的经验。相关研究表明,中医诊断失眠可分为肝郁化火、心胆气虚、心脾两虚、阴虚火旺、痰热内扰及其他证型等6个证型,其中主要以心脾两虚和阴虚火旺等两个证型最为常见,约占失眠总数的60%左右[13]。近年来,我国中医治疗睡眠障碍的相关文献中主要使用的药物为行气活血、养心安神、滋阴降火及清热泻火类药物,用药频率最高的药物主要包括甘草、酸枣仁、柴胡、夜交藤、白芍、茯苓、川芎、当归、远志及合欢皮等,需要注意的是其中部分药物的用药剂量与相关中药教材有明显区别。目前,对睡眠障碍患者采用自拟经验方进行治疗已成为睡眠障碍研究的主要方法,某些药品甚至已获国家相关部门认可,获得了生产批号,如七叶安神片、乌灵胶囊及舒眠胶囊等。

3.3 中西医结合治疗

中西医结合治疗主要是针对患者的睡眠障碍情况在采用西药进行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医辨证治疗,如辩证寒热、虚实、气血和脏腑盛衰等[14]。目前,中西医结合治疗睡眠障碍的相关报道中的随机对照试验的质量大多比较低,对于随机分配的方法及方案不够明确,从而导致可能出现实施、选择及结果偏差等情况。因此,以后临床上还需要设计更为严格的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来进一步证实中西医结合治疗睡眠障碍的疗效,以为临床治疗及研究提供有效依据。

4 结语

睡眠障碍的发病机制比较复杂,主要受到患者的生理、心理及情绪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主要的病理机制为患者情志变化造成大脑睡眠中枢兴奋和抑制之间出现动态失衡。中西医结合治疗睡眠障碍对于睡眠障碍的研究进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临床意义[15]。近年来的研究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睡眠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单用西药治疗的患者,且安全性更高,但是相关研究均属于小样本的经验性研究,因此需要构建循证医学模式的诊疗规范,以便对中西医治疗睡眠障碍的方法进行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刘华.新疆克拉玛依市老年人睡眠障碍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14,30(5):586-589.

[2]胡蕊,王华丽,于鲁璐等.河北省城市社区老年人睡眠障碍的现况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3,27(5):369-373.

[3]陈芳.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睡眠状况调查及三种方法改善睡眠障碍的临床研究[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3.

[4]顾桂英,曾德志,樊学文等.精神分裂症患者住院初期睡眠障碍及影响因素调查[J].护理管理杂志,2013,13(3):174-175,188.

[5]王红,于纪泽,王瑛等.军人睡眠障碍的检出率及相关因素[J].军事医学,2015,27(3):234-236.

[6]代晶晶,丁劲,李向丽等.高血压睡眠障碍及中医护理对策[J].中国中医急症,2013,22(8):1448-1449.

[7]王静,滕晶.基于中医“五神”学说浅析睡眠障碍性疾病[J].江苏中医药,2013,38(8):6-6,7.

[8]裘昌林.睡眠障碍中医相关理论探讨[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32(2):158-159.

[9]唐艳华,贺苇玮,杨艳等.浅析亚健康态睡眠障碍的中医非药物干预情况[J].黑龙江中医药,2013,43(4):52-53.

[10]曾永青,谌剑飞.睡眠障碍中医现代病因病机探讨[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0,08(7):851-852.

[11],李红.肾阴虚型绝经前后诸证睡眠障碍中医治疗进展[J].健康必读(中旬刊),2012,11(8):83-84.

[12]何宁一,张敬,洪月光等.舒肝解郁胶囊联合耳穴贴压治疗肿瘤患者睡眠障碍40例疗效观察[J].河北中医,2014,39(7):1003-1004,1005.

[13]高治国,杨中高.睡眠障碍的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展[J].中医研究,2013,26(7):77-78,封3-封4.

第9篇:老年人睡眠障碍的护理范文

【关键词】医学模式;老年;疾病分析

【中图分类号】R1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7-0165-01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社会心理因素已成为影响人类健康,造成疾病甚至死亡的主要因素。因此,有必要研究老年心理、社会因素与心身疾病的关系,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减少死亡的发生。所谓心身疾病,又称心理生理障碍,是一组与精神紧张有关的躯体疾病。心身疾病作为一种新的疾病分类方法,近年来已日益受到重视,特别是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心身疾病思想、理论和方法的实际意义和科学价值日益突出。

根据心身疾病范围,我们对在公惠医院2010年6月-12月份住院老年病人120例进行观察统计,其中男性109例,女性11例,最大年龄90岁,最小年龄60岁,平均年龄71.5岁。从观察统计中发现,有许多病人在患病前受到各种程度不同的不良情绪、生活事件应激等因素影响。在本研究中,心身疾病中以高血压、冠心病为最多(70.8%),其次是脑梗塞(13.17%)。这是住院病人的一大特点,也是老年病人的特殊性。Jonas等[1]用一般生活质量量表评价情感障碍症状,发现抑郁和焦虑症状与高血压发生率增高相关[2]。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功能障碍也相应增多,与人口老龄化成正比的人类疾病谱也随之发生了明显变化。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等发病率逐年上升。做好恶性病早发现,慢性病早治疗,老年病早预防。近两年来我院住院的老年患者中,大多数都是因为子女工作繁忙,每周来一次或几周来一次探,而使这些老年病人大都有孤独感,恐惧感、抑郁感、多疑等等。这些不良情绪扰乱了正常体内器官功能平衡,引起新的疾病或使原有的病情加重。

在防治老年心身疾病中,用新的医学模式。选用如下五个方案:

方案一: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经常深入病房,多与病人沟通、解释病情,做好精心护理。护士在操作治疗时,力求一针见血,减少病人的痛苦,取得病人的信任。医生和护士多关心患者的生活起居,做患者的知心朋友,多与患者交流,帮助患者认识认知方面存在的问题,从而有利于提高心理治疗的效果[3],并且可以提高老年人战胜疾病的信心。

方案二:重视患者的个性特征和心理状态。老年人睡眠差,要掌握病人的失眠因素,做好睡眠护理。有研究发现,改善睡眠质量,减少心理应激,可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能够改善预后[4]。因此,护士应深入病房,了解影响睡眠的不良因素,关怀和保健措施,有时比药物更为重要。医生查房时以谈心的形式了解病人的思想动态,解除各种忧虑,如恐惧,了解老年人的家庭、社会、心理等特点,开展心理平衡劝导。

方案三:积极治疗原发病,尽早让病人减轻各种疾病的症状体征。注意老年人的营养需要,做好饮食护理,增加抵抗疾病的能力,促进身体康复。心身疾病病人饮食营养根据有关资料报道,多吃些色彩鲜艳,含维生素高的蔬菜和水果,可消除紧张的情绪,有益于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减少心身疾病的发生。

方案四:抓住主要病理机制,阻断心身之间的恶性循环。掌握不同的药理作用,采取恰当的给药方法、给药时机以及有效的药量,才能达到最佳疗效,并能减少医疗费用,减轻患者负担。

方案五:借助多种方法综合防治。医护配合好是十分重要的。我们病房里一些心脑血管疾病后,语言、肢体功能障碍的病人更需要亲属的配合。这些人中,以老伴、儿女最为适合。他们细心周到,可给病人更多的体贴和安慰,解决医疗上无法解决的问题。因此应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保持家庭关系的融洽,争取有利的生活环境,使老年高血压患者得到生活照顾、家庭和社会的支持等,从而改善生命质量。

做好心身疾病防治的三个阶段:

早期:本期应消除心理刺激和稳定情绪波动,改善患者的精神情感状态。

中期:这一阶段合理的防治应该是心身兼顾。

晚期:这一时期应以药物治疗。心身疾病的药物选择,必要时可配合应用一些维生素类的药物,以及抗焦虑药、抗抑郁药物、小剂量镇定催眠药物配合以提高治疗效果。

消除这些心身疾病要根据不同病人个体差异,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为指导,开展心理平衡疗法:1.说服解释,2.鼓励安慰,3.交谈宣教,4.分心转移,5.引导升华。使病人恢复器官功能,解除诱因,使机体康复,获得理想效果。积极做好老年人心身疾病的防治,从而提高老年心身疾病患者的生命质量,改善患者的预后,延长预期寿命。

参考文献

[1] Jonas BS, Lando JF. Negative affect as prospective risk factor for hypertension[J].Psychosom Med,2000,62:188-196

[2] 龙金亮.冠心病患者的心理社会影响因素比较研究[J]临床心身疾病志.2005.1l(2):l40-141

[3] 郭立华,王荣花,赵玉香.关爱性心理护理对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血清SA含量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民康医学,2007,20(8):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