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育教学专业素养和能力范文

教育教学专业素养和能力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育教学专业素养和能力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育教学专业素养和能力

第1篇:教育教学专业素养和能力范文

【关键词】新媒介素养;大学生创业;互联网;创业教育

近年来我国社会就业局势越来越严峻,如何开展创业教育教学来全面提升大学生社会核心竞争力是当前高等院校值得关注的重要话题。伴随着新媒体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我国社会经济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而高校大学生创业教学活动也得到了很大的创新,相对于传统创业教育教学来说现代化创新教育更加重视新媒介技术的应用。现阶段社会网络创业者越来越多,这也充分提升了高等院校大学生的创业热情,网络创业成为已然当前高校大学生创业的主要形式。基于此,对于高等院校创业大学生来说,充分利用新型媒体介质来展开创新创业活动对大学生创业效果产生很大影响。

1不断完善高校大学生新媒介素养教育教学体系和机制

1.1不断规范高校大学生新媒介素养教育教学

为了促进高等院校教育教学的发展,教育部门应当建立新型媒介教育教学机构,制定相应的教育教学计划,从而保障高校拥有充足经费来开展各项教育教学活动和教学基础建设。同时还应当增强高校新媒介素质教育教学的教师队伍,加强对教师专业教学能力和媒介素养培训,从而不断规范高等院校大学生新媒介素质教育教学。

1.2不同专业学科和部门应当增强沟通和合作

高等院校在实施新媒介素养教育教学中应当让不同专业学科和部门加强沟通与合作,在合作实践中分析新媒介素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积极采取应对措施来优化和创新新媒介素养教育教学模式。此外还要不断完善不同部门合作工作制度,保障着教学工作的稳定开展,同时还需要对教育教学工作进行定期检查与评价,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新媒介素养教育,推动着大学生新媒介素养教育教学快速发展。

1.3鼓励社会多方面力量参与到新媒介素养教育教学工作中去

高等院校大学生新媒介素养教育教学工作属于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多方面力量的参与和支持,推进高校大学生稳定而健康的发展,从而创造着优质的新媒介素养环境。

2建立现代化先进的新媒介素养教育教学平台

2.1构建专业教育教学平台

构建专业教育教学培训平台,以推进高等院校大学生新媒介素养教育教学工作的稳定开展。利用当地区域教育教学组织机构的媒介素养教育教学资源,构建起专业的新媒介素养教育教学组织机构和教学培训平台,在实际新媒介素养教育教学中将专业组织机构作用发挥出来。同时高等院校还要合理分配使用教育教学资源,结合所在学校特色和教学风格来构建稳定且创新的新媒介教育教学培训平台。

2.2建立主题活动平台

高等院校大学生社团能够有效提高高校生命活力,是当前高等院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极大推动高等院校大学生文化素养和身心素质的培养。借助于高等院校大学生社团组织平台来展开有关新媒介素养教育教学的活动,同时也可以开展新媒介教育主题讲座大会,让更多的学生能了解到新媒介素养对于未来工作发展的重要性。此外还可以让专业学者或者是行业引导者以新闻热点作为主题展开教育教训讲座,使得大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新媒介相关知识。还可以开展各种主题活动,加强大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并让他们针对社会热点问题展开讨论并述说自身的想法,合理利用网络新媒介进行学习和工作。建立大学生活动平台,将新媒介素养教育教学内容融入到活动主题中去,让学生从实践活动中树立起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从而不断提高大学生新媒介素养和身心素养。

2.3形成新媒介资源分享平台

高等院校在实际新媒介教育教学中可以借助于互联网信息传播的基本特性构成多媒体传播平台,并总结现代化媒介素养教育教学资源,然后再建立起新媒介素养资源网络分享平台,不仅能够让教师和学生直接在资源分享平台上获得学习资源,还能够充分将新媒介素养教育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3重视高校教师新媒介素养的培养和提高

3.1增强对高校教师新媒介素养的培训

高等院校应当重视教师新媒介素养的培训,通过多种培养形式来加强高校教师新媒介素养,将高校教师新媒介培训课程作为推动教师发展的重要工作。在进行教师新媒介素养培训过程中需要建立起完善的审查和考评机制,对教师培训成果进行定期检查,不断规范高校教师新媒介素养培训,并在实际培训中创新教师教育教学理念和模式,全面提高高等院校教师新媒介素养综合水平。

3.2注重高校教师不同层面新媒介素养基本能力的培养

一是注重高校教师新媒介意识与认知能力的培养,增强高校教师新媒介素养培养的意识,通过自身对新媒介正确的认识来展开教育教学活动,积极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新媒介认知能力。二是注重高校教师批判能力的培养,教师只有提升自身的批判能力才能够从新媒介传播的海量信息中判断出哪些信息更具备价值,以批判性的眼光看待互联网上传播的部分有害信息,从而将新媒介的主要优势和作用发挥出来。三是提升高校教师的主导能力,高校在教师新媒介素养培养过程中提升教师主导地位,让教师利用新媒介优势来展开教育教学活动,同时还要注重教师思想价值观念的培养和提高。在实际教育教学中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应加强对现代化互联网的认识,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网络话语体系的认识与掌握,将自己培养成为熟练掌握网络技术的教育教学工作者,并充分利用现代化互联网优势来进行教学工作。思想政治教师只有增强自身的现代化互联网意识才能够更好进行新媒介素养教育教学工作,指导高校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新媒介素养意识,提升高校大学生新媒介素养教育教学综合水平。

4注重理论课程和社会实践的密切结合

4.1高校可以设置新媒介素养教育教学课程

对于高等院校教育教学来说新媒介素养教育也是当代大学生通识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高等院校可以设置新媒介素养教育教学课程。结合当前高等院校大学生新媒介素养教育教学发展状况来看,在编制新媒介素养教育课程过程中需要注重下列三个重要内容:一是现代化新媒介基础知识,在新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中设置基础知识有助于加强大学生对新媒介基础知识的了解和掌握。二是设置行为道德教育内容,在新媒介课程中设置行为道德教育内容,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意识,通过自身的意识来约束自身的行为,从而构建良好的信息传播环境。三是设置应用能力教育内容,在新媒介课程中可以设置应用能力教育内容,让大学生充分利用着互联网信息技术和新媒介作用进行学习。同时结合高校的实际状况来考虑以怎样的教学形式来展开新媒介素养教育教学工作,对于师资力量雄厚与教育教学基础设施建设良好的高等院校应直接设置新媒介教学课程,对于教育教学条件相对较差的高等院校应开展新媒介主题讲座和社团主题活动。在高校教育教学中融入新媒介素养教育,来全面提升高等院校大学生的新媒介素养。

4.2借助于新媒介来展开各项实践活动

对于高等院校教育教学课程来所专业理论与社会实践相互结合是非常重要的。在课堂教育过程中不仅需要注重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同时还要注重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并使得专业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互结合,提高大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借助于互联网新媒介展开各项实践活动,通过新媒介活动让大学生更加了解互联网新媒介的基础知识,提高大学生互联网信息分辨能力,让高校大学生加强对新媒体的认识,从而全面提升自身的新媒介素养。

5增强对新媒介素养教育教学研究的重视

高等院校应当高度重视在校大学生新媒介素养理论教育教学研究,结合新媒介素养教育教学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展开主题研究和交流,推进着高校大学生新媒介素养教育教学的快速发展。高校在实际新媒介素养教学中应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和网络信息传播的相互结合,从而让高校大学生加强对新媒介的了解和认识。定期对高校大学生新媒介素养教育教学发展状况进行调查和评价,了解大学生在实际学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采用应对性措施来不断优化新媒介素养教学模式和内容。汲取国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研究成果,结合我国高校发展特点来制定出适合大学生发展的教学计划。

6结语

高等院校应当要加强对在校大学生新媒介素养培养的重视,积极展开以新媒介教育为主题多种形式的校内实践活动,增强大学生对于新媒介的了解和认识,并在大学生创业教育指导课程中融入新媒介素养教育,提高大学生网络信息处理能力,利用互联网优势进行创业有助于提高成功率,推动着高等院校大学生创业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姜姝.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研究[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1:12.

第2篇:教育教学专业素养和能力范文

摘要:高等师范院校承载着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师资的重任,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决定了其培养目标和规格,决定了所培养教师的专业素质,可为基础教育合格人才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如何制定科学合理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成为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方案;教师专业素质;途径

中图分类号:G62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52-0051-03

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师专业素质

(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作为高等学校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总体设计,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指导性文件,是学校组织、管理教学的主要依据,是学校监控、评价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性文件,是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的具体化、实践化形式,是学校实施人才培养工作的纲领,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高等师范院校的首要任务是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是高等师范院校人才培养的一项基础性的工作,对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教师专业素质

我国对于教师素质及教师专业素质的研究起步于20世纪末,与发达国家相比,起步较晚。对教师专业素质的界定也存在较大分歧,概括起来,具有代表性的有以下观点。叶澜教授从教师专业化出发,认为“教师的专业素养是当代教师质量的集中表现,它应以承认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性的职业为前提”。■北京师范大学的林崇德教授认为,所谓“教师专业素质,就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决定其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影响的思想和心理品质的总和”。■可以看出,教师专业素质首先表现为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和健康的心理品质,以及为了达到最佳的教育教学效果而应具备的知识素养和相应的技能。因此,无论从哪种观点出发,教师专业素质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养、科学文化素养、教育教学技能素养、心理素养和身体素养等。在新时期,教师的专业素养不仅体现在教师的学历水平和专业实践能力上,更重要的是反映在他们先进的教育观念、多层次的知识结构和多方面的能力上。具体来说,教师专业素质就是教师在系统的教师教育和长期教学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直接作用于教学过程的、具有专门性和指向性不可替代的心理和行为特质的体现。

基于以上认识,笔者认为,教师的专业素养,应该是教师为了实现教育目标,有效地完成教育教学活动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及相关的观念、能力的总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修订工作关系到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决定了所培养的人才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关系到所培养的人才能否适应社会经济和职业发展的需要。作为地方性高等师范院校,更要结合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适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参与能力,提升学生的发展潜力。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涉及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关系到学校的办学方向和教育质量,也对人才培养质量与学校的整体工作产生重大的影响。

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提出的新要求,宁夏师范学院于2009年和2012年两次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调整,提出课程体系的七个平台,即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实践环节课程和教师专业教育课程,强化专业的实验、实习、社会实践和毕业论文(设计)等环节,加强了教师教育类专业课程体系。然而,随着人才需求的变化,现行的人才培养方案在执行中也暴露出个别课程所占比例过大、专业课程相对薄弱、课程结构安排不尽合理等问题。这些问题使得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成为学校发展中亟待解决的任务。

二、目前宁夏师范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教师专业素质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培养目标与规格缺乏特色,难以体现学校办学定位

宁夏师范学院确立了“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科研兴校、特色名校、文化荣校”战略,坚持走科学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之路,立足宁夏、面向西部、辐射周边,服务基层、服务基础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努力把学校建成师范性、地方性、民族性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西部地区知名的教学型师范院校。由此,学校的办学定位趋于成熟,凸显了学校的特色。

学校2012版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了“培养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哲学、法学、政治学、管理学和教育学等多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备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科研和管理能力,能够在中小学校、党政机关及企事业单位从事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教学、科研、理论宣传和思想政治、法律服务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从上述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的定位分析,并未体现出学校师范性的特色,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更趋于思想政治理论工作。学校地处宁夏回族自治区,即使培养思想政治理论工作者,也应体现出民族性的特色。使学校培养的人才更能适应民族地区教育和管理工作,体现学校地方性的特色。因此,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缺乏特色,难以体现学校的办学定位。

(二)学生缺少专业引导和职业规划指导,学业方向和目标不明确

学校2012版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通识教育必修课程中设置了《专业导论》和《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在第一至第六学期开设,两门课程结合讲授,安排在第二课堂活动时间,共2学分,36学时。而笔者在第六学期承担《思想政治教学论》课程中,通过对该专业学生的调查、访谈,只有10%左右的学生明确选择教师职业,近40%的学生选择考公务员。这部分学生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学业方向和目标比较明确,但这并非是通过《专业导论》和《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的学习而确定的,而是学生在选择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时给自己的定位。还有40%以上的学生学业方向和目标不太明确,选择毕业后根据情况而定。由于学生的专业方向和目标不明确,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三)课程设置不尽合理,难以体现“厚基础、宽口径,重应用、强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

首先,理论课程偏多,专业实践与实用性课程偏少。其次,个别课程开设的学分过大、学时太多,严重挤压了专业课程。第三,开设的课程缺少民族性、宗教性课程,造成学生毕业后从事专业工作中缺乏基本的民族、宗教知识素养。第四,专业课程安排时间不合理,不利于学生专业知识的系统学习。第五,有的教师教育类课程与中学教学衔接不够紧,甚至脱节。

(四)实践教学环节比较薄弱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堂教学理论性知识偏多,联系实际的内容较少,大多数课程均以讲授为主,极少安排实验与实践,学生实践的机会很少。虽然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设计了专业实践、见习、实习等学时,但是实践的内容匮乏、实践的形式单一,学生无法得到有效的实践锻炼。学校现有的微格教室需要承担9个师范类院系学生的教学技能训练任务,加之开放时间不够,无法满足学生需求。学校实施的集中与分散结合的“放羊式”实习效果又不佳,一学期的毕业论文写作并没有提高学生的专业论文写作能力。由此可见,加强实践教学仍然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任务。

三、如何提高教师专业素质,改善课堂教学

1.紧扣办学定位,明确、落实培养目标与规格,突出特色。学校在近四十年的办学经历中,逐步明确了办学定位。据此,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该坚持“总体目标+学校特色+学科专业特色”的设计思路。即遵循国家的教育方针,以国家的培养目标设计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保证培养的学生能够达到高等师范院校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将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业精神与实践能力作为培养的重点;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明确学校的办学优势,将教师教育作为学校的特色,培养学生服务基础教育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学科专业特色就是在实现总体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发挥传统教学优势,彰显专业特色。

2.加强专业导引和职业规划指导,树立学生的职业意识,提升师德修养。根据学校实际,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中,应该注重学生的职业意识和师德修养。为此,从一年级开始,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让学生从入校就逐步树立职业意识,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合理的划,避免学生在职业选择上的盲目性、茫然性;在一年级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的心理和人格全面发展,使学生具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在二年级开设《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导引》和《教师素养》课程,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专业方向和目标,了解和掌握教师素养,成为热爱教师职业、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合格的中学教师。

3.优化课程设置,提升学生从教的知识素养。①合理设置课程结构。学校是应用性新升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与人才培养理念上应体现自己的办学定位与办学特色,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际出发,合理设置课程结构。调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在总学分不变的情况下,应适当加大实践教学的学分,增加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学分。按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原则,统筹安排、设计学生的实践活动。拓展选修课程空间,增加人文素养课程,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修课程,拓宽视野,增强人文素养,促进专业素质发展。②适当压缩和调整《大学英语》课程学分。《大学英语》在一年级作为必修课程开设,培养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能力,通过学年考试完成《大学英语》学习;二年级将《大学英语》设为选修课程,为参加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学生开设,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通过四、六级考试的学生,确认实践创新素质拓展学分。③针对西北民族的特点开设相关的特色课程。为了培养学生适应西北基础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应增设《当代中国民族理论解读》课程,设置《伊斯兰教文化》、《佛教文化》及《基督教文化》等选修课程。通过对这些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准确掌握我国目前的民族政策,理解民族问题,正确把握民族教育问题。④科学合理安排专业课程,体现专业知识的系统。在课程设置上应体现渐进性与系统性。为此,一年级主要课程设置通识教育课程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基础课程,二、三年级设置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核心课程,加强学生专业知识基础,四年级适当开设能力拓展和创新能力课程。这样的课程设置能够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也突出了知识的连贯性和系统性。⑤根据中学实际设置教师教育类课程。为了适应中学教学实际,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教育类课程中,将传统的《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课程进行分解,设置《思想政治学科教学与课程设计》、《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标准研究》与《思想政治(品德)教科书研究》,使学生全面掌握中学思想政治(品德)的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理论,结合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技能训练,全面提升学生的从教能力。

4.强化实践教学,提升学生从教的能力素养。建立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即“全过程、两层次、十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将实践教学贯穿于学生四年学习的全过程;实践内容按学校和院系两个层次设置;安排军训、公益劳动、教育见习、教育教学实习、社会实践、课程设计、学年论文、毕业论文(设计)、通识必修课程实践、实践创新及素质拓展等十个模块。强化教育教学实习与毕业论文工作,将教育教学实习与毕业论文工作安排在第八学期,尽可能要求学生毕业论文选题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与教育教学实际,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提高质量,提升学生教育教学与教育教学研究能力。随着教育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特别是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对教师专业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只有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才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因此,高等师范院校更应走在基础教育改革的前沿,制定科学合理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基础教育师资的专业素质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注释:

(1)叶澜.新世纪教师专业素养初探[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8,(1):12-16.

(2)林崇德,申继亮.教师素质的构成及其培养途径[J].中小学教师培训,1998,(1).

参考文献:

第3篇:教育教学专业素养和能力范文

关键词:师范生;从教准备;教师职业能力;教学技能

科教兴国,教育为本,其关键是人才培养。师范专业从事者对师范生的教师教育工作,而师范生则是未来合格的中小学教师,将肩负着人才培养基础教育的重担。对师范生的培养及其从教前的教师职业准备,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一个重要环节。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坚持以德为先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坚持能力为重是搞好人才培养的突破口。

本文在此仅以玉溪师范学院化学专业为例,对师范生从教前能力准备进行讨论。

师范生从教前的能力准备在此是指,在教师教育过程中如何培养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能力。

一、教师职业能力

所谓教师职业能力是指教师能够顺利地、完美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为特征的职业活动能力。化学教师要想能够顺利地、完美地完成化学教育教学任务,应该与其科学素养、教学技能和教学艺术修养有着直接关系。

1.科学素养。科学素养一般是指,对科学知识、科学探究过程与方法、科学技术对社会及人类发展的影响等方面的认识程度。显然,在教师教育过程中,知识结构与课程的设置对师范生的教师科学素养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教学技能。所谓教学技能是指,教师要顺利地、完美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所必须掌握和运用的一系列教学行为和方式。应该包括教学设计、授课、课后辅导、教育评价及教育研究等方面。教学技能训练是实践性很强的教学活动,只有通过“实践―总结―再实践―再总结”等过程,师范生的教学技能才可能很快提高。

3.教学艺术。教学艺术通常是指教师在教学中,遵照教育教学原则和美学尺度的要求,灵活运用语言、表情、动作、心理活动、媒体组织调控等手段,充分发挥教育教学的情感功能,为取得最佳教育教学效果而实施的一套独具风格的创造性教学活动。虽然,师范生在校期间通过试讲活动、教育实习活动以及社会实践活动中的代课工作,已对教育教学工作进行了一定的实践和总结,但基本上是凭借他人多年形成的经验进行教学活动,属于经验型教学。要想使广大师范生在将来的教师生涯中尽快成长为科学型教师乃至艺术型教师,对师范生进行“美”的熏陶很有必要。

二、从教前的能力准备

从前面的讨论中不难看出,不论是专业科学知识的学习,还是教学技能的训练及美的熏陶都将占用大量的学习时间。如何提高学习效益,在规定的学习时间内(四年)较好地完成师范生从教前的能力准备,可能较好的、容易操作的方法就是从课程设置入手,优化知识结构;从教学管理机制入手,重视教学技能训练和“美”的熏陶。

1.优化知识结构。教师职业的知识结构可分为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化学专业师范生的本体性知识主要指专业知识,条件性知识主要指教育理论知识,实践性知识主要指教育教学实践知识(包括实验技能)。

玉溪师范学院化学专业课程设置统计表

由玉溪师范学院化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及知识结构模块,我们认为优化师范生的知识结构应凸显教师职业,使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一个合理、相对灵活的比例。优化知识结构是师范生从教前能力准备的前提和基本保障。

2.强化教学技能训练。教师教育本身就是一种特定的职业教育,重视、改进、加强教师技能实践性教学活动,让师范生有一技之长。强化教学技能是师范生从教前能力准备的重点,也是强化师范生能力培养的一种具体体现。

3.重视美的熏陶。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重视在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中渗透美学教育,让师范生在美的熏陶下感悟教学艺术,逐步提升师范生的教学艺术修养。教学艺术修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师范生从教生涯的可持续发展,是由经验型教师尽快向科学型教师转变的关键。

综上所述,师范生从教前能力准备的充分与否,直接反映着学校教育教学的知识结构、能力培养和美的熏陶是否符合教师职业教育的要求。在教师职业教育中,知识结构的优化师范生从教前能力准备的前提和基本保障,强化教学技能是师范生从教前能力准备的重点,教学艺术修养是师范生从教前能力准备的关键点。

第4篇:教育教学专业素养和能力范文

关键词:中学美术;教师素养;角色定位;途径

美术是中学阶段一门必修课程,美术教育能提高学生审美能力、陶冶情操,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教师素养与角色意识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当前,中学美术还存在重视不足、教学模式陈旧等一些弊病。究其原因多样,其中,教师素质不全面、角色意识淡薄,是不容忽视的一个原因。

一、中学美术教师主要素养

教师素养,简单说,指作为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质和个人秉性涵养。中学美术教师承担了传承美术知识,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天职,应该具备以下主要素养:

1. 美术理论与技能

美术是一门专业,美术教学是一门专业化的技术活。中学美术教师美术理论素质包括三方面:美术概论知识,如:美术的本质、类型、功能及美术鉴赏、创造等;美术史知识,如:中外美术史、中外设计艺术史;基础美术技法理论,如:平面及立体构成、色彩、素描、雕塑、油画、国画、构图等。美术老师还要有较高的美术技能,才能做好示范、传授技术细节,心得体会。高中美术新课程标准指出:“作为高中美术教师至少应该具备开设三个模块的课程的能力,比如开设美术鉴赏课程的能力、开设一门绘画(或雕塑)类课程的能力和开设一门设计(或工艺)类课程的能力。”

2. 教育教学理论

教育教学理论主要包括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教育教学理论是教师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取得教师资格证就有教育学与心理学的考核要求。除了教育教学基本理论,美术教师还需要一些专业的美术教育理论与方法。如:美术教育学原理、美术教学方法、美术课堂设计、美术教学研究等。美术教育理论与方法为美术教师搞好美术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引。

3. 品行与人文科技素养

良好品行是做人的基本。教师品行素养即师德,敬岗爱业、乐于奉献、富有爱心,是师德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论述师德,强调:“教师要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教师人文科技素养主要指教师应该具备一般的哲学、历史文化知识、基础的自然科学知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等知识结构。现在素质教育呼吁课程整合、教学相通,只有具备一定的人文科技素养的美术教师,才能将各个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引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实施有效教学。

二、中学美术教师的角色定位

教师素养是现代教育教学对教师的素质要求。审视美术教师素养更有利于中学美术教师准确把握角色,构建角色。面对新课标、中学美术教师应该重新审视自己的角色,以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

1. 美术知识与技能的传承者

全日制初中美术教学内容包括作品欣赏、色彩与构图、基础绘画、平面设计等,高中美术包括美术鉴赏、绘画雕塑、设计工艺、书法篆刻、现代媒体艺术等五个模块。通过美术教学,中学美术教师传承了以上美术知识与技能。许多美术教师,通过日常美术鉴赏、创作和宣传活动,在更广层面成为了美术知识与技能的传承者。课堂教学中,美术教师要改变以往简单的知识传授者、灌输者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促进者。

2. 中学“美育”的主要实施者

“美育”即审美教育,是培养人对自然、社会和艺术美的欣赏能力和审美观点的教育。美术课是“美育”的主要载体。1989年中央颁布的《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明确规定:“中学美术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文化素质”。 如引导学生欣赏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作者以“咫尺有千里之趣”的表现手法和精密的笔法,描绘了祖国的锦绣河山,表达了对美好生活境界的向往,其高尚的审美情趣跃然卷上,鉴赏活动能给学生带来审美愉悦,培养审美情趣、锻炼对山水画的审美能力。

3. 中学生健康人格的培育者

美术教育具有心智教育、品格教育等功能,有助于学生塑造完美的人格。如:通过学生感受作品技艺美、意境美,内心达到审美状态,能疗治和矫正不良心理,培养和发展良好心理。美术欣赏课中的一些内容可以很自然地与做人的道理联系起来,是很好的德育素材。美术教师通过有效的美术教育,承担着中学生健康人格培育者角色。

三、素养提高与角色构建途径

当前,在中学新一轮课程改革大背景下,美术教师应该如何提高自身素养、重构角色?实施有效的美术教学,教师不仅要“洗脑”还要“充电”。

1. 转变教育观念,做“学习型”教师

教学过程中,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观念。建立轻松、活泼、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具备新知识的汲取能力,能通过查阅文献信息检索等手段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高专业素养,拓展教育视野。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保持开放的心态,学习不止。

2. 研究教学、大胆创新

树立教师即研究者的专业发展理念,积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在新的课程环境下不束缚于教学常规和经验,勇于探索尝试和创新,从而创造出新的教育思路、方法和手段。

3. 不断总结、反思、改进教学

现代教师所面临的挑战,要求教师随时对自己的工作及专业能力的发展进行评估,在实践中学习,不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反思,对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组,找准自己的角色。

参考文献:

[1]张明成.基础教育中美术教师的多维角色理想重建研究[D].广

西师范大学,2012.

[2]曾珊珊.基础教育中的美术教师的专业基本素养研究[D].湖北

美术学院,2010.

[3]何洁.中小学美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第5篇:教育教学专业素养和能力范文

论文摘要:本文从中学化学新课程改革对化学教师的要求入手,探讨了新课程背景下化学教师专业素养。在此基础上,重新界定和分析了化学教师专业素养的内涵,并提出了提高和加强中学化学教师专业素养的主要对策。

随着人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日益丰富,国家和地区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这种竞争主要体现在综合国力方面,而且这种竞争越来越表现人才的竞争。“全民科学素质计划”的远景目标,旨在改变目前我国公众科学素养水平低的窘况。新课程的培养目标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体现时代要求。目前,作为整个教育系统不可缺少的部分的基础教育化学课程是否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深刻反省。因此,提升化学教师本身的专业素养,不仅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更是实施新课程改革、进行素质教育的关键。

1 教师专业素养的涵义

素养,来源于拉丁语litterateurs,即有文化。所谓素养,是指决定一个人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的内在特质。所谓专业素养是专门职业对从业人员的整体要求,是指为完成某项工作所必需具备的能力及态度、个性等涉及信奉价值的个性心理特征之和。

关于教师的专业素养,不同学者研究的视角不同,对其概念的表述也不尽相同。林崇德教授以心理学理论作为主要基础,提出教师素养为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决定其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影响的思想和心理品质的总和;叶澜教授从教师专业化出发,认为“教师的专业素养是当代教师质量的集中表现,它应以承认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性的职业为前提。”等等。无论是哪种类型的定义,其教师专业素养的基本结构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养、教育教学技能能力等。本文所谓教师的专业素养,指的是教师为了实现教育的目标,为了有效地完成教育教学活动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及相关的观念,能力等的总和。

2 化学新课程改革对化学教师的要求

2.1 化学教师要有正确的“学习教学观”

学习不是简单地从教师那里接受现成的知识,而是要求学生相对独立地探索和发现尚不了解的规律、规则和操作方式等。化学课堂教学要根据学生实际水平与需要,提供多种资源,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问题探究。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善于从材料中挖掘知性和情意性,注重学生对知识的反馈,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因此,在化学的“学习教学”系统中,化学教师要注重活动课程与化学课程的相辅相成关系,突出建立一种思想价值、情感体验、操作技能、经验认识等多方面构成的多元的、开放的学习目标系统,为学生多纬度的个性健康发展提供一个教育与完善的机会。

2.2 化学教师要有正确的学生观和教师观

学生是学习的主动者,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主导者。教育课堂设置的革新、教材编制的提高,都需要通过有正确教育观念的教师去直接作用于学生。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的职责越来越多的激励思考。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化学教师是积极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寻求知识、运用知识的向导,是协调学生活动的指导员,是与学生平等的参与者,是对学生学习的研究者。进行化学课程改革,教师的观念转变是前提。观念转变关键是要从实际出发,联系实际,形成自己头脑中的观念。同时,将观念转化为具体的教育教学行为,真正成为教育实践者。

2.3 化学教师要明确教学的目标和教学内容

化学教学要通过化学知识、化学技能、认知策略和情感态度等预期学习效果的达成,实现培养学生具备现代公民生存发展所需的相应基本素质的目的。并通过学生有效的学习,培养具有全面素养的现代公民的教育教学目标。同时,化学教师要选择明确的教学内容。随着实践的发展,化学教材中蕴涵的知识量剧增。教师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向学生传授人类几千年积累的知识精华,要为学生获得终身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打下良好基础。因此。化学教师应按照培养目标对客观存在的知识进行选择,确定相应的教学内容。

3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提高中学化学教师专业素养的主要对策

3.1 强化教学反思作用和功能

所谓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反思教学实践是对教学经验的反思,是“一种思考经验问题的方式,要求教师具有做出理性选择并对这些选择承担责任的能力。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他的发展将大受限制。反思性教学是立足于自我之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动及情境的能力。作为化学教师在教学中的反思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注重学习方式的转变;突出与社会生活实际的联系;强化实验的探究性;加强科学与人文精深的渗透与融合,等等。

通过反思这样一个环节,使一线教师提高教学能力,有助于教育教学实践的改进,很好的进行教育教学研究。

3.2 加强教师可持续发展教育及终身学习意识的培养

可持续发展教育(简称esd),基本上是价值观念的教育,核心是尊重。可持续发展教育是培养可持续发展价值观的教育,是实现可持续战略的中心支柱,是关注社会、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教育。因此,可持续发展教育要求教师更新许多观念,以适应新课程改革对教师专业素养的新要求。与此同时,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信息化时代,随着知识量的迅速增长,知识更新周期不断缩短。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新形势下,教师不断更新和补充知识,是继续工作的必要条件。要在中学涌现出更多“学者型”的教师,就必须强调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的连贯性,必须提倡终身学习和终身教育。

3.3 增强教师教科研创新能力

化学教师的能力是化学教师专业素养的核心由基本能力、化学教学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等3部分组成。长期以来,化学教师只是化学课程的执行者而不是开发者;是化学知识的传播者而不是研究者。因此,学校必须要树立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的思想,做好干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只要每位教师都具有争当教学能手、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教育教学专家的意识,就能全面提高中学化学教师的整体能力和水平。可见,教育科学研究作为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前提,作为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的实践基础,对于新课程的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冯建军.现代教育学基础[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第6篇:教育教学专业素养和能力范文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教育

信息素养概念的提出[1]至今已有40余年,信息素养是人类在信息社会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之一,已得到学界和社会的广泛认可。作为一个极其特殊、复杂和广阔的领域,信息素养涉及的知识技能涵盖诸多学科领域,且不断深化融合,在哲学、人文、技术、社会、经济、管理和法律等领域保持联系。信息素养既是现代公民所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也是大学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它与道德品质素养、文化知识素养均为大学生基本素养的构成要素,成为大学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当前,国家和地方教育主管部门正在推进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发展的战略部署,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也在积极推进内涵式转型发展,因此,适应转型发展的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体系面临重构,相应的理论与实践也需要摸索。鉴于此,本文分析了加强应用型本科院校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意义及现实需要,剖析了应用型本科院校加强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结合应用技术类型高校人才培养基本特征与要求,重点探讨了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体系建构,并提出了相关建议与对策。

1构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体系的必要性

1.1构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意义

应用技术大学是我国借鉴欧美应用技术大学办学模式,以构建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目标提出的,是新建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理想模式。在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过程中,构建具有应用技术大学特色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体系尤为重要。构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体系是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大学生普遍存在理论知识较为扎实但实践动手能力偏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弱、创新思维滞后等现象,学生自主创业能力及成功案例与教育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3]。其重要原因就是各高校信息素养教育体系建设还未达到相应要求,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整合、与新岗位所需技能信息的融合不足,从特定行业、工作领域、事务范畴中获取有用信息的意识与能力都较欠缺。西方应用技术大学的成功办学模式成为国家重振经济发展潜力的重要助推器,这些大学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大都具备较为扎实的信息素养能力,能够极快适应各个岗位,极大地降低培训成本,加速技术创造,稳定社会秩序,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源保障。因此,重构应用技术大学建设导向下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体系已成为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无法回避且必须重视的重要内容。构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体系是探索新建地方本科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实践基础。长久以来,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就不断探求适合自身特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教育教学改革,教学理念、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技术、教学方法等教育教学的核心要素改革在教育理论界与实践改革界取得丰硕成果。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是打通知识、实践、创新与创业的关键环节,大学是使学生真正具备终身信息获取与应用能力的重要教育模块,而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有着多样性、动态性和复合性等内在特性,因此,构建适应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发展的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体系已成为新建地方本科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必须加大实践力度的重要支撑载体。构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体系是拓宽与完善信息素养教育理论与实践体系的重要手段。在我国,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再到成人教育,信息素养教育日益受到政府和教育机构的重视。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体系在全国高等教育界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不断深化,已积累的诸多成功经验也进一步推动了我国信息素养教育体系改革发展进程。应用技术类型高校作为新建地方本科高校未来转型发展的重要方向,包括信息素养教育在内的教育教学改革必然成为完善我国高等教育信息素养理论与实践体系的有益补充。

1.2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信息素养教育实践现状

为了更全面深入地研究应用技术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体系,我们结合文献调研及课程教学经验,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信息素养教育现状进行总结。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是1999年国家高等教育扩招后产生的,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类高校一般位于地级市,具有鲜明的地方性、应用性等特点,其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也必然带有显著的特色。当前,国内大部分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主要以信息资源认知、数据库检索及信息研究与开发(文献综述撰写等)为主,教师队伍主要由高校图书馆馆员和相关学科专业的院系教师组成,上课形式基本分为理论教学及上机操作,大部分属于公共选修课,一般为20~50学时,教学对象以本科生为主,各校自主安排教学时间。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①重视程度较低。主要表现在课程面向度不够、课程边缘化、课程资源调配困难、教师队伍不稳定等。②课程教学水平参差不齐。主要表现在教学内容五花八门、教学方式较为单一、教材老化现象严重、教学针对性不足、实践实习教学力度不够等[4]。③课程总结不足,效果不佳。信息素养课程因前述原因无法得到科学动态的总结与反馈,教学质量存在低水平重复现象,未尽完善的评价体系也导致课程教学效果无法评判。

2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体系建构

结合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了基于应用技术大学建设的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体系框架。

2.1总体思路与目标

在吸纳新建地方本科高校信息素养教育良好经验的基础上,构建以职业技能为导向[5],实现职业、行业及产业需求与信息能力高度融合,实施精细化、重交叉、强实践、可发展的大学生信息素养课程体系,建立螺旋式多元教学模式,打造符合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要求,符合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教学实际的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体系。

2.2基本原则

应具备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①多维建构原则。进一步保持大学生信息素养层级性、多面性等特点,多维度实践、应用与推广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体系建设。②纵横发展原则。坚持多元化教学模式,把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体系完美嵌入整个大学生教育体系中。③因地制宜原则。各高校应该根据所在学校实际条件,制定符合本校教育教学特色的信息素养教育方法。④开放集成原则。信息素养教育体系是一个开放的教育综合体,在其他课程教学或实践中可以融合互鉴、集成创新。⑤持续发展原则。信息素养是大学生终身学习的重要手段之一,信息素养知识随着经济社会及高等教育发展也在不断地变化发展中,因此,必须坚持持续学习、发展学习、创新学习[6]。

2.3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整体框架

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笔者提出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教学综合框架,具体见图1。整体框架体系包括能力训练模块、知识学习平台、课程(内容)配置结构及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实践实训技能平台4部分。能力训练模块是与大学生信息素养4要素相对应的必备核心学习单元,主要包括信息专题研究、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检索利用、信息素养与意识4部分。其中,信息素养与意识训练模块主要有信息文化、信息知识、信息思维、信息伦理、信息法律等内容;信息检索利用主要训练大学生信息检索的基本技巧、数据库操作方法、文献检索方法等;信息技术应用主要涉及有关信息检索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数字技术、信息安全技术等内容;信息专题研究主要是大学生本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本专业研究热点追踪、行业领域就业信息、行业市场调研情况、必备的报告撰写基础等。知识学习平台为创新创业平台、学科课程平台、行业课程平台、专业课程平台,是实现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教学目标的基本载体,其中:专业课程平台主要为信息素养基本课程平台、信息素养教育相关课程平台;行业课程平台主要是为大学生更好地了解专业相关行业领域竞争情报的平台;学科课程平台为大学生学科专业更高级别应用研究型知识学习平台;创新创业平台是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信息储备支撑平台。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实践实训技能平台主要是将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学习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的训练平台,贯穿于能力训练模块、知识学习平台、课程(内容)配置结构。课程(内容)配置结构主要是相对应的具体课程设置,体现在能力训练模块中,以知识学习平台和实践实训技能平台为重要载体。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整体框架是一个有机系统,以能力训练模块为主要教学设置基本目标,以优化大学生信息素养课程(内容)配置结构为基本课程单元,以知识学习平台为基础理论载体,以实践实训技能平台为实践应用载体,四者相互统一、相互促进,紧密围绕并推动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体系建设。

2.4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实践教学框架

信息实践教学是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与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高度吻合。笔者结合普通本科高校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实践教学的一般规律,根据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整体框架及其框架内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实践实训技能平台,构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实践教学框架(图2所示)。该实践教学框架主要包括课内实践和课外实践及其实践目标,课内实践主要包括信息检索上机实训、行业考察总结、课程期末考察、毕业课程设计等内容,课外实践主要包括自主专业知识巩固、社会志愿信息服务、学科专业竞赛活动、创新创业项目开展等内容。这两大块实践教学以基础能力认知、体验真实技能、仿真综合应用和专题信息开发为主要目标。这些目标是检验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成效的主要标杆。

3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实施建议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涉及诸多内外要素,根据当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教学状况及前述构建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体系整体框架,笔者对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水平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一是要加强重视,改变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地位。积极提升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中信息素养教育的地位,按照实际情况将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课程列为大学生通用必修课或重点选修课程或通用平台类课程,加大课程学时学分比重,针对本科生灵活选择上课学期段,在教学立项、经费资助等方面对信息素养课程予以政策倾斜。二是要建设完备的、更有针对性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信息素养课程链。要进一步规划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课程体系,主要课程应至少包括信息基本素养、媒体素养、计算机素养、因特网素养、信息识别与检索素养、信息伦理与安全素养等七大模块,同时信息素养教育应有机融入相应的专业课程中。三是要不断丰富信息素养课程课堂课外教学形式与方法。除了主讲教师讲授课程基础理论知识和上机实验外,还可以邀请校外网络安全专家讲课,到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科研机构、企业及图书馆竞争情报部门、信息统计分析部门、网络安全部门、信息资源存储与开发部门学习相关实践操作与应用原理。四是要不断完善应用型本科院校信息素养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有相关教学或研究基础的教师都可以加入对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教育中,师资队伍的学科结构除了图书情报学科以外,还应包括计算机学科、市场营销学、经济管理学、工程管理、社会心理学等。五是要强化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课程教材品牌本地化建设。要及时跟踪国内外信息素养教育课程研究热点,吸纳信息素养教育课程教学内容,编写符合本校电子资源实际、学生能力范畴之内、与师资队伍研究密切相关的本地化品牌教材。

4结语

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必然要求为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目标服务,需要紧密围绕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核心特征、任务指标开展。本文从理论框架层面构建了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信息素养体系框架,并提出相关建议。鉴于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高校建设及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复杂性,相应的机理分析、动力分析及实践应用等仍有待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赵娜.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信息素养教育课程设置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5,25(4):123-125.

[2]刘跃华.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D].西宁:广西大学,2014.

[3]肖检蓉.论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4(5):69-71.

[4]王友富.普及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提振图书馆学学科地位[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4(2):68-71.

[5]卢雪英.应用技术型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教育评论,2014(12):18-20.

第7篇:教育教学专业素养和能力范文

关键词:师范生;基本功大赛;通用技能;口语表达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5C-0007-04

自2012年起,江苏省启动了全省范围内师范生教学基本功大赛(以下简称“大赛”)。大赛既是促进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提升的重要举措,也是对全省各师范院校教师培养质量的检测,对教师教育工作具有指导、示范和引领作用。笔者有幸担任了大赛第四届小学教育组“口语表达”项目的专家评委,在此,结合评委经历与平时的教学研究,对“口语表达”项比赛略谈拙见。

一、设计理念

“口语表达”作为师范生的一项通用技能,在大赛中覆盖面较广,遍及小学教育、中学教育、艺体教育各组。在第一届至第三届的大赛中,皆命名为“即兴演讲”,自第四届起更名为“口语表达”。赛题由简单的短短一行字的命题式,变成提供教育教学实际案例的材料式,比赛时要求选手就提供的材料进行分析,以口语形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这样的变化,绝不仅仅是名称和形式上的改变,而是凸显了实践取向的转变,反映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符合学校对新教师的基本要求,践行了教育部《关于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意见》(教师〔2016〕2号)精神。该《意见》指出:“师范生教育实践依然是教师培养的薄弱环节,师范毕业生的教育教学能力尚不能完全适应中小学(含幼儿园、中等职业学校、特殊教育学校)的需要。”

大赛本着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根本原则,将“即兴演讲”改为“口语表达”,由形式比较单一的“命题式即兴演讲”转变为综合性的“材料式口语表达”;由单纯考查师范生的语言表达技能,转变为紧扣师范生的核心专业素养,把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有机结合起来,突出教书育人实践能力的综合考查,更强化了师范生的教育实践意识,引导他们关注现实问题,发展实践能力,形成实践智慧,切实满足《意见》提出的“促进师范生深入体验教育教学工作,逐步形成良好的师德素养和职业认同,更好地理解教育教学专业知识,掌握必要的教育教学设计与实施、班级管理与学生指导等能力,为从事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和持续的专业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的目标要求。

二、比赛特征

“口语表达”项比赛由选手抽签决定比赛顺序和热荩根据所给材料,独立准备10分钟后,口头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限时3分钟。

(一)检测综合性

相对于一般演讲而言,“口语表达”项更能反映选手的综合素质。大赛不仅考查选手的知识储备、语言表达、演讲技巧、心理素质等综合水平和实际能力,也能考查选手的教育教学专业知识的广度与深度、案例材料分析能力、教书育人领悟力等。

(二)赛题规定性

“口语表达”项的内容和主题是选手现场抽题确定的,这种形式好处在于选手不必苦心构思主题,然而不足之处是限制选手发挥,无法表达自己最擅长、熟悉的话题。

(三)发挥即时性

相对于过去有准备的“命题演讲”项而言,“口语表达”项要求选手限时10分钟准备。一些选手因为时间仓促准备不够充分,临时发挥时出现思维短路、表达不畅、语无伦次甚至词不达意等情况。

(四)表达时限性

“口语表达”项的时间要求是3分钟,比赛现场利用投影倒计时,超时将被扣分,不足2.5分钟也要被扣分。有些选手可能边讲边想,刚刚转入正题,却因时间问题不得不草草收场;有些选手可能因过分紧张,准备的内容也没有充分展开,三言两语便结束比赛。因时间限制的比赛规则,选手在表达深度、广度以及完整度上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三、赛题类型

大赛“口语表达”项赛题提供一定的阅读材料,内容集中在教育、教学、教师等主题范围内,有明显的专业特点,要求选手对材料中某种现象或问题进行分析,用有关教学、教育理论等阐述观点、表达见解。

(一)教育语录评析类

有的赛题摘录中外教育名家如夸美纽斯、第斯多惠、杜威、于漪等语录,要求参赛选手谈认识、说理解、析观点,可以从相关教育教学理论角度进行分析与回答,也可以结合自己或他人的教学实践进行评析。有的则选录某个片面教育观点如教育万能论、环境决定论等,让选手辨析对错并以相关教育理论评述判断依据。

(二)教育理念认识类

赛题涉及的理念主要有:教书育人理念,强调既要“教书”更要注重“育人”;以生为本理念,强调重视、理解、尊重、爱护学生;教学主体性理念,强调“教”始终围绕“学”来开展;个性化理念,主张针对不同的个性特点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和评估标准;义务教育理念,强调义务教育的重要性,坚持依法治教;素质教育的理念,强调教育过程中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及内化为学生的良好素质等。

(三)教师道德评议类

师德,是教师工作的精髓与灵魂。关于教师职业道德的赛题甚多,涵盖对师德认识、师德情感、师德行为、师德习惯等层面的评议,如爱岗敬业问题,把教育教学工作当作一种崇高的事业来做,不以教师职业之便谋取私利;严谨治学问题,要勤恳认真,诲人不倦,认真备课上课;学生问问题,要尊重学生,公平公正,对学生严爱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等。

(四)教育教学策略类

教师的实践工作能力很大一部分体现在教育教学方法的正确把握上,所以赛题有一大半涉及到教育方法的探讨问题,尤其是德育工作的策略、方法、途径、功效等,诸如班主任工作、班集体建设、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后进生的转化、校园暴力问题、网络成瘾现象、安全教育问题、留守儿童的教育、课堂突发事件的处理等等。涉及这类案例的表达,不要简单地判断哪种方法更正确,关键是要讲清判断的依据、由此所产生的效果或后果以及个人见解和看法。也有教学方法、教学原则、学法指导、教学设计等有关教学层面的案例分析。

四、u价内容

(一)综合的专业素养

师范生是未来的人民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教师专业素养,方能胜任现代教育教学工作。“口语表达”项评价重点为师范生应该拥有的教师专业素养,即指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所必须具备的特质,一般主要包括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实践。教师的专业精神是教师应具有的理想追求、道德规范和伦理要求等基本理性价值取向,包括与时代精神相通的教育理念和专业态度;教师的专业知识是教师在教师教育和教育实践中获得的、直接作用于教育过程的实用性知识,涵盖了学科知识、实践知识和教育类知识;教师的专业能力是教师组织教育活动的能力,主要包括教学能力、组织和管理能力以及科研能力;教师的专业实践是教师组织和指导学生的认知、达成教学目标的师生共同实践活动,是教师专业素质的外化形式。[1]

(二)系统的分析能力

“口语表达”项比赛时,选手抽到的是有关教育教学的各种案例材料,并按照指定的要求发表个人看法和见解。这就考查了师范生对案例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选手须在很短的时间里迅速地占有材料,对材料进行阅读思考、分析整合,通过文字表面迅速深入到事物本质上去认识,把符合要求、切合主题的材料组合、凝炼在一起,找出有深度的主线,形成自己的观点,再围绕观点去条分缕析的阐述或论证,连贯成文,以免事例繁杂、游离主题。所以,选手应具备较强的综合能力,注重阐释内容的广度和思想的深度。

(三)流畅的表达能力

教师口语是师范生将来从业的工作用语,不仅仅要发音准确清晰、语调自然、语流通畅、符合现代汉语规范,更要注重科学、简洁、形象、审美等,体现教育口语的针对性、说理性、引导性、感染性和可接受性等要求,体现教师口语表达的思想性和教育性、规范性和科学性,针对性和直观性等特征。该项设计旨在检测师范生的教师口语表达水平。

(四)良好的心理素质

教师心理素质的优劣,关系到教师能否胜任各种复杂的教学工作,只有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教育才能起到稳定和催化作用。“口语表达”项对选手的心理素质作了重要的检测,虽在评分标准中没有明确的说明,但它却通过选手的具体表现得到反映,它比书面表达更能检测一个师范生心理素质的优劣。因为口语表达是个复杂的生理和心理过程,尤其是面对专家评委专业的眼光,选手能够克服心理障碍,在表达交流中神态自若、心绪镇静、表意明确、表达流畅,使自己的水平得到正常发挥甚至超水平发挥,这唯有具备良好心理素质的人才能做到。[2]

五、表达技巧

选手要针对赛题中的教育教学现象或论说进行分析评判,精准把握教育教学的基本理念,合乎专业要求,格调积极向上;表达的观点明确,紧扣赛题,且有个人独特的看法与见解;表达时思维清晰,说明、阐述、论证充分,具有说服力;表达语言流畅生动,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注重礼仪风貌,仪表整洁得体,举止自然大方,上场致意、下场致谢。在现场比赛中,须着重注意以下几点:

(一)认真审题,明确表达的指向点

“口语表达”项赛题大多数是提供一则有关教育教学的案例材料或言论观点。选手须认真仔细地阅读材料,快速审题立意,对之进行分析归纳,明确话题的指向点,搞清楚要求你表达什么。特别要注意的是:在赛题最后通常明确要求从某个方面(如运用教育学相关理论,或请用德育规律相关理论)进行分析和回答,这其实是指明了答题的角度和方向。

(二)紧扣赛题,找准表达的切入点

确定表达的指向范围,明确将要说什么之后,就得寻找恰切的切入点。所谓切入点是指能够将主旨与话题、主题与材料、观点与论据联系起来的某种关联物,如赛题中提供的某件事、某句话、某个场景、某个教育对象等。由此切入,引出赛手的观点与见解,再以有关教育教学的理论原理作依据进行论证,便能应对题旨针对表达。须注意的是:切忌脱离赛题,自说自话,一点不提及材料,泛泛而谈。

(三)调动储备,丰富表达的中心点

能否将内在知识体系外化为对各种教育教学现象的理解、分析和评判的实践运用能力,是决定此项比赛成败的关键。选手在明确表达的指向点、找准表达的切入点之后,应着力于调动丰富的知识储备,以简明清晰的语言,科学规范地阐述有关教学教育理论思想,并作为科学有力的论据,佐证自己的观点与见解,使表达显示一定的专业深度和广度。

(四)语言生动,激起感情的爆发点

在比赛中,很多选手只注重表达内容,而忽视了口语表达的语言特点,表达不够规范,声音缺乏激情,语调平直无趣,缺乏节奏情感,面部表情僵滞,眼神交流不够等等。选手要提高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应积极调动情感体验,注重语言的声、色、姿、情, 激发深埋在心中的最深厚、最真挚的感情积淀,通过音调的抑扬顿挫、情感的浓淡相宜和语音的轻重缓急等语言技巧,爆发出内心深处的思想火花,打开情感表达的闸门,调动自己和评委的情绪,达到感染评委的良好效果。[3]

大赛将“即兴演讲”演变为“口语表达”强化了教学实践环节,反映了实践取向的转变。各师范院校要加强教师对实践重要性的认识,更新对师范生专业素养的培养要求,更好地促进师范生的成长,提升新师资的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杨硕林.师范生即兴演讲的准备[J].语文建设,2012(20).

[2]周国柱.即兴演讲成功的四个要点[J].工会论坛,2006(5).

[3]曹毅梅.浅论即兴演讲的审美标准[J].洛阳师专学报,2000(2).

第8篇:教育教学专业素养和能力范文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当前汉语热在全球盛行,国际汉语教育的推广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与此同时,这位对汉语国际教育教学和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主要分析了当前汉语国际教育教学的成绩及存在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汉语国际教育教学的创新路径,期以更好推进我国汉语国际教育教学的发展。

关键词:

汉语国际教育;教学;创新

当前中国的快速发展使得汉语又一次地影响着全世界,国家汉办明确指出了要从请外国人学汉语转变为促进汉语走出国门。随着孔子学院在海外的遍地开花,大批具有较高综合能力的国际汉语教师走出中国,走向世界,向全世界展示着和传播中国文化。从目前国内外汉语国际教育教学的开展情况来看,想要进一步增强汉语国际教育的影响力,创新汉语国际教育与教学的路径是其重要突破口。

1我国汉语国际教育发展的状况

1.1汉语国际教育教学取得的成绩

汉语国际教育教学主要是借助国际平台进行汉语教学,从近些年推广汉语国际教育教学的情况来看,其成效显著:其一,建立了相对完善的教学体系,使过去以汉语预备教育和短期培训为主的教育方式逐渐转变成为正规教育;其二,形成了相对专业的汉语国际教育教学专家团队。在汉语国际教育教学的实践与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一支具有教学和科研能力,且研究效果显著的专家团队,在推动我国汉语国际教育教学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2汉语国际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式单一。汉语国际教育是一门交叉型的学科,它介于汉语与外语两者之间,仅依靠单一传统的教学方式,是难以实现两者之间的完美结合,从而也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语言类的学科在教学中本就显得较为枯燥,特别是当前部分国际汉语教师仍采用单一讲授型的教学方式,这使得汉语国际教育教学课堂变得更为死板,从而使得学生的汉语能力也难以得到有效提升。

(2)教师的综合素养偏低。从前我国汉语国际教育教学的教师构成来看,其成员相对复杂,教师的综合素养呈现出良莠不齐的状况,部分教师仅把教学工作看作是谋生的手段,并不是发自内心想要推广汉语,又或者有的老师虽然热爱汉语,但是其专业教学能力相对欠缺,这些种种情况都会影响到汉语国际教育教学进一步发展。

2创新汉语国际教育的具体路径

2.1提高国际汉语教师的综合素质

对于推广和发展我国的汉语国际教育事业,这需要一批具有较高综合素养和国际视野的专业人才,不仅仅是其专业知识技能突出,还应具有较强的思维能力、创能能力及爱国情感等等。因此,在培养汉语国际汉语教师时,应当在与国际接轨的基础上进行国际化的师资培训,除了为其提供出国进行学习和交流的机会,以增强其外语教学技能、沟通能力、跨文化适宜能力及科研能力等方面。同时,国际汉语教师应当积极主动进行学习,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感,增强自身的专业技能,从而使综合素养得到提升。

2.2采用多元的教学方法

(1)游戏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实质上是一种实践教学方式,教师在结合游戏教学法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遵循相应的教学原则,在把握游戏教学法特点的基础上,精心设计各教学环节。在汉语国教育教学中可运用的游戏教学方式多种多样,如在进行汉语词汇教学时,可以针对具体情况选用适宜的文字游戏,例如文字猜谜、词语填写、改错别字等游戏,同时还可以将游戏转变成竞赛的形式,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掌握相应的汉语词汇,还能够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游戏教学法也可结合角色扮演法、情景教学法进行教学,通过课堂中简短的角色扮演,能够让学生更容易理解该知识点,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2)文化教学法。学习汉语不及时掌握汉语知识的过程,更是了解中国文化的过程,这种文化主要指的是对于文字构成中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认知,例如在进行语音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帮助学习者掌握汉语语音的韵律,把握汉语语音中由声、韵、调三者构成的独特之处。对于部分学习者来说,最容易将汉语语音与自身母语的语音混淆,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通过播放录音、影像等方式,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不断强化学生听觉感受。同时在语音教学中可以将语音的文化背景介绍给学生,让学生真正理解并且掌握汉语的正确发音。

(3)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它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目标设定,着重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这更加符合学习语言类学科的特点和属性,清晰的目标设定能够减少在教学过程中的盲目性,且更具趣味性、灵活性。同时,案例教学法不仅满足传统理论型课程的要求,而且对于学生的认知特点把握得更为仔细,它是在结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学习和体验来感受语言的特点与规律,从而达到学以致用。

结语

综上所述,汉语国际教育是传播和弘扬中华文化的有力途径,它能够大大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因此我们应当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创新汉语国际教育教学路径,以不断推进我国汉语国际教育事业的更好发展。

作者:赵怡 单位: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刘俏含.远程汉语国际教育教学手段及实施策略研究[D].辽宁大学,2016.

第9篇:教育教学专业素养和能力范文

[关键词]普通高中;音乐教师;专业素质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808(2010)08-0074-03

当前,教师专业发展已进入了一个新时期,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已成为各国教育关注的焦点,提高各阶段、各学科教师专业素质则成为这项工作的核心内容。因此,研究普通高中音乐教师专业素质构成,把握其发展现状并提出改进策略,是目前提高我国高中音乐教育水平,保障高中音乐教育事业健康、持续发展的最迫切、最关键的问题。

一、普通高中音乐教师专业素质构成

“专业素质是专门职业对从业人员的整体要--求。”。我国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编撰的《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明确地把“教育知识”“教育能力”和“职业道德”列为“教师专业化”的三大标准。结合叶澜、王卓等教育专家的相关研究,笔者认为,普通高中音乐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专业精神和较高的专业知识技能、教育教学知识技能、相邻学科知识以及健康的身心等多项素质。

(一)专业精神

“专业精神的强弱是体现+专业成熟程度的社会心理和伦理标准,是制度要求的心理内化,”它涉及关于职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问题。作为高中音乐教师,一要自觉遵守我国颁布的《教师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等相关法律、政策,具备良好的专业道德;二要对高中音乐教育的价值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具备坚定的专业信念;三要全身心地投入高中音乐教育教学,具备敬业奉献精神;四要对音乐课程负责,对学生负责,对社会负责,有强烈的专业责任感;五要不断学习与高中音乐教育教学相关的专业知识技能,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水平,拥有专业追求;六要与时俱进,善于专业创新;七要注重交往,善于专业合作。

(二)专业知识技能

专业知识技能是专业的基本要素。对于高中音乐教师而言,它指教师对高中音乐学科“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和“做得怎样”的知晓与达成度,包含教育理念、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三个方面的含义。

1 先进的教育理念

这是教育专业知识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教师对高中音乐教育教学的正确认识和理解。高中音乐教师应具备五种意识:教育意识、课程意识、学生意识、服务意识、发展意识。

2 广博的专业知识

现代教育的特点要求高中音乐教师的知识结构趋向综合化:既要有广博的专业知识,又要打破学科领域壁垒,吸收各学科精华。在高中音乐教师的知识结构中,既要具有音乐学科专业知识,还要具有音乐相关学科及一般文化知识、教育学科知识。

3 全面的专业能力

第一,高中音乐教师应具备开设六大模块课程内容的音乐鉴赏能力、歌唱能力、键盘或其他乐器的演奏能力、音乐创作能力、舞蹈表演和戏剧表演能力;第二,应具备选择合理的教学策略进行各模块教学的能力;第三,应具备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的能力;第四,应具备课外音乐活动的组织能力;第五,应具备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第六,应具备较强的教育科研能力。

(三)健康的身心素质

健康是工作的保证。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乃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的完满状态以及良好的适应力,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状态。”鉴于音乐学科的特点,高中音乐教师除了其他学科教师要做的钻研教材、进行讲授外,还要演唱、演奏、跳舞、表演戏剧、排练演出等,这对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性有着更高的要求。另外,健康本身就是一种有朝气的美、有活力的美,拥有健康的身心是高中音乐教师进行审美教育的先决条件。同时,如果教师不能把握音乐表演、音乐教学中的各种情感,将难以胜任教育任务。

二、普通高中音乐教师专业素质现状

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的普通高中音乐新课程改革是一场广泛而深入的音乐教育创新,包括教学理念创新、课程目标创新、课程结构创新、课程内容创新、课程评价创新。教师专业化的趋势以及全新的教育命题对广大高中音乐教师素质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教师是否具备上述专业化素质?如何应对这次改革?能否贯彻新的教育理念?是否落实了新课标?存在哪些素质欠缺?如何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解答迫切需要开展关于教学一线真实情况的调查研究。为此,笔者深入教学一线,通过听课、与音乐教师座谈等方式进行了实地调查,发现普通高中音乐教师专业素质存在以下问题。

(一)对新的教育理念只说不做,难以落实课程标准

座谈中,教师一致认同新课程标准提倡的教学理念,但在实际授课当中,受传统音乐教学定势及个人职业倦怠等因素影响,教学仍以“教”为核心、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在缺少实践、表现、创造环节的教学过程中,很难得到独立思考的机会;被动学习、机械学习仍然是学生学习音乐的主要方式;重视学生的音乐实践、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等新的教学理念没有真正贯彻实施;课程目标中的“体验”“比较”“探究”“合作”流于空谈。另外,由于学校对于音乐教师的教学评价注重音乐特长生的高考升学率以及该教师在本地域的音乐表演、竞赛的影响力等,音乐教师过分重视个人音乐能力以及音乐特长生的教学,轻视普通班级音乐教学质量,这更与“面向全体学生”之课程标准相去甚远。这些现象都集中反映了高中音乐教师在高中音乐教育意识、课程意识、学生意识、服务意识等方面与新的教育理念存在着差距。

(二)文化素养欠佳由来已久,难以理解音乐作品的文化内核

据对高中音乐教师素质的调查显示,高中音乐教师的单项音乐能力较好、文化素养较差等成为普遍现象。究其原因,是由于长期以来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文化课录取分数较低及其实际教学过程中的音乐专业化倾向等。这些教师的文化素养欠佳原本就是“先天不足”,进人大学后又往往重视单项技能课、忽视理论课的学习,重视专业课、忽视文化课的学习,其文化素养较低不可避免,难以理解音乐作品的文化内核自然就在情理之中了。

(三)音乐专业素养窄,短时期内难以胜任模块化课程任务

由于高中音乐教师在其大学学习期间,普遍重视主项音乐能力的发展,因此,其单项音乐能力(或声乐、或钢琴、或舞蹈等)发展较好,其他多项音乐技能较差,尤其“创作”“音乐与戏剧表演”等相关能力较差是另一个不可避免的普遍性问题。

而任何一项音乐技能的获得和提高都需要较长的习练过程,因此,短时期内要求每一个在职高中音乐教师担负起六个模块的音乐教学有些勉为其难。

(四)消极等待、观望心理占主导,自主创新意识较差

在座谈中,部分教师认为“课改就是一阵风,‘吹’过去就算完事了”;还有教师认为,“学校校长或教育局动真格的话,这改革或许能动起来,否则说归说,做归做”;更有教师认为,“高中音乐开课率本来就不高,改与不改都一样”;有少数教师表示自己很想按课程标准教学,但不知从何做起,很需要示范课的引领。以上种种言论表明,高中音乐教师对于本次课改消极怠慢情绪严重,自主创新意识不足,严重缺少专业精神。

(五)缺乏音乐课程功能认同,教学效能感较差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影响,除了准备报考音乐专业的特长生以外,绝大多数学生只重视其他升学考试学科,轻视音乐学科。因此,音乐教师自我效能感低,职业倦怠感滋生,在实施高中音乐课程改革中信心不足。

三、提高高中音乐教师专业素质的策略

(一)由说到做,教育理念行为化

教育理念是指导教学实践的先行价值观,教育理念的更新是教师紧跟时展步伐的根本保障,但教育理念的行为化才是其价值得以实现的终极目标。当下最急需的是将《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提倡的教育理念付诸实施,将文字转化为行为,将理念转化为行动。目前,中小学音乐教师“只说不做”,内因是自主专业发展意识薄弱,外因则是缺乏相关的督导监控制度。对此,一是要成立国家、省、市、县、校等多级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督导办公室,监督、激励每一位教师将理念落实到教学行为中去;二是要建立教师专业发展导向机制和保障机制,整合学校、教导处、音乐教研室等多种力量,增强指导性听课,减少评价式听课,解放音乐教师的思想,使其减轻心理压力,明确改进策略。

(二)制订校内读书报告会制度,丰富教师文化素养

每月一次的读书报告会是丰富高中音乐教师文化素养的最好方式。学校可以要求每一位教师每月初根据自己专业所需自选一个主题,之后有针对性地去查阅资料;月末在读书报告会上发言时,要求教师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书中的内容或思想,并试着谈谈该内容对自己教学的帮助或启示。这样,每个读书报告人既对自己所读内容有了回顾与反思,又从他人的读书报告中汲取了文化信息与元素。应该说,这是在职高中音乐教师最好的文化素养提升途径。它既调动了教师的读书积极性,又可使教师的文化信息存储与交流达到最大化,从而丰富其文化素养,为其理解音乐作品中的文化内核奠定基础。

(三)采取多种形式,提高在职高中音乐教师专业素养

教师在职学习提高专业素养的形式多种多样。首先,高中与高等院校合作,在每年的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学生顶岗教学时期或寒暑假期间,派送在职音乐教师到高校脱岗培训,有针对性地习练所欠缺的音乐技能。其次,充分利用校内资源,教师之间相互学习。例如:在校内进行教师间的教学观摩,定期听课,分析彼此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器乐教学等课程共同合作授课;让教师在校内开展互帮互学活动,从一堂课的伴(演)奏、歌唱、舞蹈等开始学起,日积月累,每位教师在弱势技能方面都会取得长足进步。最后,从高等院校或社会的文艺团体聘请一些音乐专家指导音乐教师的技能训练,也是提高音乐教师专业素养的有效办法。无论采用哪种形式,保证音乐技能学习的连续性最为关键。

(四)整合、精选培训内容,提高音乐教师整体素质

据调查,由于教师日常工作繁重,培训学科越多,时间分配越少,使得多数培训流于形式,结果除了学历培训后的教师学历符合了国家要求外,教师没有得到任何真正的专业发展。因此,培训课程不在多,而在是否有效,加强职后培训的实效性应列入高中新课程改革及高中音乐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议程。例如:全面考虑影响高中音乐教师专业发展的各种因素,以便能够有针对性地为他们提供帮助;尊重教师的主体性,了解教师的需要,使教师树立自我发展的责任意识;根据教师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特征来规划高中音乐教师的职后培训;加强考核管理,保证培训实效;培训方式多样化,采取专家讲座、专题研讨、录像观摩、课例展示、教学评析、模拟教学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时间安排可采取阶段性集中、周期性分散的办法,部分自学,部分面授;等等。

(五)提升专业情意,谋求自我专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