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孝道文化的理解范文

对孝道文化的理解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孝道文化的理解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对孝道文化的理解

第1篇:对孝道文化的理解范文

长期以来,孝道教育在学校德育工作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我们所培养的学生很多都是人格不健全的学生,因此也就不难理解社会上出现的种种不孝的现象了。

传统孝道文化是孝道教育的宝藏,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加以创新。我们要加强推广,让孝道精神陪伴孩子一生。

一、加强孝道教育文化氛围建设,环境育人

利用学校的墙壁、楼道、文化长廊等地方,大力宣传孝道知识。可以张贴《孝经》《弟子规》等内容,张贴诸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百善孝道为先”等标语或名人名言,以此来营造浓厚的孝道文化氛围,使师生时时处处沐浴在孝道文化之中,时刻受到孝道文化的熏陶,以达到潜移默化、入驻内心的效果。

二、开设孝道课,使孝道教育进入课堂,通过学习,增强学生对孝道文化的理解

学校可以开设专门的孝道教育课程,从《弟子规》《三字经》等孝道文化经典中选讲精华内容,让学生增强对孝道文化的认知。还可以列举历史上名人的孝亲故事,除了传统孝道故事中的精华,还可以讲诸如狄仁杰望云思亲、包拯辞官事亲、冯玉祥买肉孝父、李宗仁尊师若父、给老师让座等等故事,让学生从先辈的身上感受强烈的孝道意识。学校还可以利用本地孝道故事,大力开发“孝道”校本课程,用身边的人和事更能教育学生。此外,教师平时也要注重寓孝于教,让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接受孝道教育。

三、寓孝道教育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让学生在活动中行孝,并在实践体验中得到升华,形成良好的孝道行为和孝道习惯

学校要依据自身实际,利用各种资源,开展孝道实践活动。

1. 组织学生写“行孝日记”。在日记本的扉页记上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等长辈的出生年月日。

2. 坚持开展家庭行孝“六个一”活动:①对父母说一句体贴或感激的话(当面或电话、每天或一段时间,记入“行孝日记”);②承包一项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③为父母洗一次碗、做一顿饭或一道菜;④为父母制作一件节日礼物;⑤与父母谈一次心,交流思想感情;⑥给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做一件倒茶、盛饭、洗脚、捶背等侍奉性的事。

3. 调查父母为自己“取名”的含义,体会父母对自己的期盼,并通过班(团、队)活动交流感受。

4. 组织“行孝”故事会、朗诵会、歌咏会、演讲会。

5. 给爸爸、妈妈写一封信:“妈妈辛苦了”“我听爸爸的话”“爸爸、妈妈少为我担忧”“爸爸、妈妈给了我快乐的童年”“请爸妈给我一片属于自己的蓝天”“请爸妈为我们创造和谐、宁静的家庭氛围”……

6. 为爸、妈等长辈制作“行孝”卡(写上一句祝福的话)、贺年卡、生日卡、节日卡。

7. 开展“节日访长辈”活动(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老师、学校职工等),了解他们的学习、工作情况。

8. 定期到附近“敬老院”开展“行孝”活动。

9. 请当地“孝子”“贤媳”作报告,组织“接过行孝接力棒”座谈。

10. 同前辈续家谱,学长辈敬前贤,组织清明扫墓。

以上活动设计,可根据学生实际,选择组织活动。

第2篇:对孝道文化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美术课堂 孝道文化 “五四”模式

《孝经》中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明确告诉我们“孝”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得以施行的根源。在全面贯彻“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小学课堂之中,美术课堂教学以它特有的教育直观性、形象性、情感性、潜移默化性的学科教育特点和优势,辅以创新的孝道教育内容和教学模式,渗透孝道文化教育,对培育学生良好的德行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文化艺术是文人墨客表情达意的有效载体,古今中外各个时期的优秀艺术作品,无疑为我们的美术教学提供了可选择的丰富资源。教师应该成为一个有心人,善于发现和选择赋予孝德的优秀艺术作品和生活中的美好艺术形象,立足美术小课堂,遵循渗透五步(感知、进入、渐进、入境、提升)规律,运用孝道“五四”模式(五大内容、四种模式)的课堂策略,建构孝道文化氛围,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感和行孝激情,寓孝道教育于美育之中,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境界。

一、欣赏・评述。推己及人爱父母

情境陶冶式教学模式是使学生处在创设的教学情境中,运用学生的无意识心理活动和情感,加强有意识的理性学习活动的方式。美术课上选取父爱、母爱为核心的作品,适当运用情境陶冶式教学法,创新“欣赏・评述”课的基本结构程序是:创设情境――引导感受――审美导引――综合评述,以教师讲述与启发相结合,引导学生欣赏、议论,引发问题,帮助解决问题等方式进行审美导向的教学。在欣赏活动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准确地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中的孝道感受,培养学生善于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多角度欣赏作品,通过推己及人的感悟,使孝道文化潜移默化地进入学生心中,懂得感恩,学会尊敬和体贴关心父母长辈,并树立努力学习为父母争光的信心。

如在引导学生欣赏罗中立的油画《父亲》、中国当代画家佟金峰《母亲》的木刻版画美术活动的创设情境环节,教师可以在出示欣赏作品后,播放歌曲背景音乐,让学生仔细地观察几分钟,然后再请学生说说对作品初步的感觉。教师充分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不限制他们的思索,旨在创设人性化的、轻松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体会父母的爱。

二、造型・表现。循循善诱敬师长

“造型・表现”领域是运用多种材料和手段,体验造型乐趣,表达情感和思想的学习领域。在教学中,利用教师节的契机,抓住尊师这个重点,可以进行良好的孝道教育。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可以将美术知识的学习和尊师教育相渗透,做到深入钻研教材,挖掘尊师因素并进行引导。在教学环节设置上,要找准尊师渗透与知识传授的最佳结合点,有序推进。如《老师和同学》一课,最后让学生创作一个与自己朝夕相处的老师或同学的绘画作品,要突出每个人不同的兴趣爱好、相貌特点和行为习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回忆、观察,捕捉老师最具有表现力的一面,激发尊师情意,进行创意表现。通过人物肖像的大胆表现,在提高美术综合能力的同时,加深学生对老师的理解和尊敬,培养高尚的尊师情操,提高艺术修养。

三、设计・应用。创意缅怀学先烈

“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是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手段,围绕一定的目的和用途进行设计制作,传递信息,美化生活环境,培养设计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学习领域。充分利用这一学习领域的教学特点和目标优势,结合四月份清明节,确定以缅怀先烈为重点,以孝道教育为核心,以创意制作为手段,组织学生思念、缅怀古今中外的能人贤士、革命前辈,激励学生以他们为榜样,努力学习,立志继承先烈遗志,发奋图强,成长为有用人才。此领域课堂教学模式可以由“目标确定――搜集信息――欣赏筛选――创作实践――展示评价――拓展延伸”六个环节组成。

模式中“目标确定和搜集信息”这前两项,是课前要做的准备,它是顺利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的基础保证。在了解学生情况、理解把握教材的基础上,确立教学目标,在把握重点、难点的基础上,有目的地布置学生查阅有关资料、搜集信息,师生齐心协力,充分做好课前准备。在《缅怀先烈》小报制作活动中,首先,组织学生分成小组,分工到图书馆、网络查阅先烈英雄们的资料。其次,进行小组内的交流分享,并做好阶段性小结。第三,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内容并对材料进行检视和评议:如资料是否丰富,归类是否清晰、合理;是否掌握必备的知识和技能,参与态度是否认真;能否做好相应的记录;能否与别人良好地交流和是否做作好阶段性小结等,让学生在材料搜集中饮水思源,缅怀先烈的丰功伟绩。

四、综合・探索。润物无声谢他人

“综合・探索”领域是以问题解决为中心,注重学生活动,着眼于思维力和意志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以感恩他人为重点,灵活地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教学手段,并进行有目的的筛选,加以综合运用。以制作贺卡为例,可以设计成观察欣赏激趣、发现探索研究、讲解示范点拨、自主练习辅导、评讲小结拓展五步进行,加强学习的综合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并通过活动懂得感恩周围的人和事,培养感恩心,立志回报社会。

第3篇:对孝道文化的理解范文

《孝经》一文中写道:“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孟子在《春秋离娄上》说“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平亲,不可以为子。”还有就是孟子的名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被人们反复引用。可见“孝道”在中华民族中的作用和力量。当下随着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增大、竞争日趋激烈等因素的左右,老龄化社会的进程加剧,关于如何尽献“孝道”的话题日显热门,本人不才,在这里也算凑凑热闹,浅谈“孝道”。

在我的理解里,“孝道”不仅仅也不应该是简单的复古,更不应盲目地照抄照用,在“孝道”这个问题上要思考和体现的是如何做孝子与做人的道理。

近日看报,发现一则消息,在北京有这样一位青年人,他从21岁开始辞去工作,全身心地照顾患病的父亲,十多年他做到“六不”,即不工作、不恋爱、不结婚、不上网、不用手机、不与人交往,专心致志地把照料植物人父亲作为职责和工作。这样的事迹的确感人,他在“孝道”上体现的牺牲和奉献精神着实让人敬仰和感动,但同时也由此引起了争议。有人说孝子有权自主地做出自己的选择,这位“孝子”的牺牲和奉献精神在如今利他精神稀缺的社会里,自然而然地会感动很多人,但如果从社会层面冷静地思考一下,在对“孝子”的褒扬上似乎更需要理性的指导,决不能也不应该只以极端、感人去作为唯一的评判标准。当一个年轻人的生命价值以“孝道”之名完全奉献给了自己的父亲,他自身的生命价值只能在奉献中成为了另一个生命的附属物,这种奉献在一定程度上好像有了一种残酷的味道了。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在物质生活越来越好的今天,有些人对“孝道”却避而远之,视为封建糟粕,以致产生了不少严重的社会问题。当下在家庭关系中,一些人的道德观念、法制观念严重滑坡,从而导致代际之间的矛盾非常突出。一些不肖子孙,不但不尽赡养义务,反而虐待、打骂老人,掠夺老人财物,造成侵犯老人合法权益的事件屡屡发生从而影响了社会稳定及家庭和谐。

大力宣传和建立“孝道”文化,继承和发扬我国善待老人、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不仅是建立和谐家庭的重要元素,而且也是建立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台湾作家龙应台谈过一件小事:有一天,她带着85岁的父亲去台北看《四郎探母》的演出,当演到杨四郎深夜潜回宋营探望老母,跪在地上对母亲痛哭时,她发现父亲老泪纵横,泣不成声。因为她父亲受到剧情的感染,想起自己16岁那年在湖南衡山时,一天准备帮母亲到市场去买菜,路上被抓了壮丁。后来,他辗转流离去了台湾,从此,再也没有见到过来不及道别的母亲……深受剧情感染的不仅是她父亲,曲终人散时,她发现不少人眼里都有泪光闪动。这就是“孝道”文化的力量。正如龙应台指出的,人本是散落的珠子,随地乱滚,文化就是那根柔弱而强韧的细丝,将珠子串起来成为社会,而“孝道”文化便是社会最重要的黏合剂。为此,当今弘扬“孝道”文化要从落实家庭“孝道”上着手,建立和谐家庭,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尊重老人、尊重父母的社会风气。

当然,这些要做起来并不那么简单,它需要有坚强的精神支柱才能实现。首先,是要牢固树立起敬老观念。这种观念是自觉的,发自内心的真挚感情。其次,是要科学合理地安排时间,不能以工作忙为由冷落老人。据报纸报道重庆沙区一位八旬老太独居多年,向法院,讨要精神赡养。但法院在调查中发现,其实儿子对老母照顾有加。对此,老太太解释说,儿子是对我好,我就是想看看他,想天天看到他。经法院调解,要求其儿子要常听老母唠叨,尽到精神赡养的义务。当然,我们不能要求做子女的天天陪在父母身边,现在市场经济竞争激烈,特别是年轻人,为了闯一番事业,经常在外面辛苦奔波。但不论如何忙碌,隔十天半个月,挤点时间看看父母,听听父母唠叨

总是可以的。再者,是要有持之以恒的耐心。侍奉好老人是儿女一辈子的事,因此,我们需要把孝敬父母的事业进行到底,使家庭和谐,使“孝道”文化得到传承。

“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为父母尽一份孝心,也许是一处豪宅,也许是一片砖瓦;也许是大洋彼岸的一只鸿雁,也许是近在咫尺的一个口信,也许是一顶纯黑的博士帽,也许是作业簿上的一个红五分,也许是一桌山珍海味,也许是一只野果一朵小花:也许是一件盛世华衣,也许是一双洁净的旧鞋,也许是数以万计的金钱,也许只是含着体温的一枚硬币…但在“孝”的天秤上,它们等值。相信每一个赤诚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孝”的宏愿,相信来日方长,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那一天,可以从容尽孝。

可惜,人们忘了,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世上有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提及的脆弱。是的,每个子女在自己的父母眼里永远都是长不大的孩子,但他们总不能永远在父母的襁褓里成长!他们也不能把父母关心和照顾的习惯当作是一种义务,因为他们总有一天要长大,总有一天要离开,总有一天翅膀会硬,要飞出那把罩着他们的呵护伞,去寻找那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可不管他们走的再远,家永远是温暖的归宿,家里有他们最亲最爱的人。

孝心是无价的。可是,有谁亲自为自己的父母洗过脚7有谁为自己的父母系过鞋带,穿过衣服?又有谁为自己的父母梳洗过?没有。或许,你会认为自己的父母有手有脚,根本就用不着那样做,再说让人看见了多尴尬。其实,孝心不是一种仪式,也不是让别人看的,它是两代人心与心的沟通。现在,父母都还健在,不需要子女去照顾。倘若有一天,父母老了,没有力气动了,你这时是否又会嫌弃他们、埋怨他们、责怪他们,说他们是你的累赘昵,或许还会有人连自己的父母都不要了,弃他们在马路上于不顾。这些人是残酷的、冷血的,没有人性的,他们根本就没有良心,何谈什么孝心呢7不要为了个人利益,而让父母奔波劳碌,也不要为了家产,而让父母左右为难。现在大家都有照顾自己的能力,为什么不凭借自己的一双手向父母尽一分孝心呢?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做人就要永远记得孝心的存在。

第4篇:对孝道文化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农村;孝道;衰微

“百善孝为先”,“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孝道在中国人的道德谱系当中占据百善之先的地位。在伦理本位的中国社会,孝道历经数千年的辗转传承,发展并保留了至今,在稳定社会秩序、培育公民的社会责任感等方面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因而有“以孝治天下”的说法。而农村孝道文化教育质量的高低,将直接决定广大农民的思想品德和行为水准的高低,也将直接影响家庭幸福、邻里和睦、人际关系的改善和农村社会的稳定。

在当今日益发达的中国现代化过程中,传统孝文化也日渐走向衰微,即使在相对变化缓慢和保守的农村地区,孝道所起的规范作用也越来越小,表现出孝道失范的状态。这一点在农村表现得尤为突出:各种忽视老人权益、欺老、虐老的事件也时有发生,少数老人生活非常凄惨,养老问题日益彰显出来。农村中出现的这些道德失范和无序现象使农村一些家庭的和谐面临严峻挑战。

2005年11月, 黑龙江省人大代表翟玉和组织调查志愿者行程5万公里, 踏访全国31个省区的46个县(市、区) 72 个村,对60岁以上的老人的养老现状进行了实地调查, 展示了我国部分地区农村老人的生存现状, 形成了中国农村老人生存现状的调查报告。据报告显示,在受访的10 401名调查对象中,与儿女分居的比例是45. 3%, 三餐不保的占5%, 年节饮食与平日无别的达16%, 93% 的老人一年添不上一件新衣, 69%无替换衣服, 8% 的老人有一台老旧电视机, 家务活97% 自己做,22% 的老人以看电视或聊天为唯一的精神文化生活。[1]这些调查结果表明:农村老人处于一个非常不利的被动地位,对于基本的日常生活都无法获得较为合理的满足,农村子女对老人的孝道衰微。相较于城市中定居的子女,他们大多数有良好的物质生活条件,因此城市中的老人的物质生活基本得以保障,更多的老人面临的是精神上的空缺与失落。而在农村很多子女忽视了对老人的关心与爱护,甚至基本的养老都不愿意承担,很多老人吃不好饭,看不起病,没有基本收入,没有正常娱乐活动,承受着物质与精神上的双重折磨。农村敬老、孝顺观念正在日趋淡化, 传统孝道正在流失。

引发农村孝道的衰微的原因不仅表现在社会变迁和经济变化中,而且背后也隐藏着传统伦理道德的流失。当代社会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存在着各式各样的变动和发展,我们一方面既要接收外来文化的精髓,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视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弘扬和教育。

首先,社会变迁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是农村孝道衰微的重要原因。以来对孝的批判,新文化派通过揭示儒家孝道的本质,开始瓦解了封建孝道的神圣体。认为传统的封建道德消灭了人的独立人格,从而阻碍了中国人对自由和科学的追求,使中国人“遂流行保守,使四万万之人作亿兆死人之奴隶,不能自拔。” [2]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中国传统道德体系崩溃了,许多人陷入道德的迷惘之中,整个社会出现了严重的道德失范现象。中国传统道德体系崩溃,新道德规范和价值体系尚未建立起来,社会的道德处于真空状态,这让许多人陷入道德的迷惘之中,整个社会出现了严重的道德失范。而农村中对于优良的传统伦理道德的坚持也处于一片混乱之中,孝道也随着这种冲击趋向于衰微。建国以来,我国开始大跨步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时期,以最快的速度向现代化迈进。在这种市场经济、公平竞争等合理诉求的掩盖下,人受制于物的现象悄然滋生,善恶不分、见利忘义、淡漠亲情,横流的物欲中“道德迷失”,不能给下一代任何财富的年老体衰的父母就成了“累赘”,“不孝”行为以各种方式出现。经济市场化和现代化也是中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农村社会由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快速进入商品经济状态。传统孝文化赖以存在土壤中国传统农业社会逐渐消失了,农村孝道也必然走向衰微。

其次,农村家庭结构的变化是农村孝道衰微的直接原因。第一,计划生育下子女越来越少,家庭结构小型化。传统农业社会的家庭不仅子女多,而且代数多。维系一个个大家庭上,孝道是传统家庭伦理的核心,它将家庭成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20世纪70年代中国开始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孩子少了,父母给孩子的爱增加了,而子女的感恩之心却没有得到相对提倡与弘扬,子女的孝观念也逐渐淡化了。第二,农村发展出大量民工,家庭归属感下降。“我国农民工总数已达到2.1亿人。” [3]这些流动人口的生存方式对传统家庭结构具有解构力。子女平时不在身边,许多人甚至过年也难得回家一趟。同时,农村青年通过外出打工所得已经远远超过父母,且老人年龄越老,“本事越小”,“麻烦越多”。父母在家庭里既不是知识的制高点,也不是财富的制高点,他们的权威性大打折扣,子女对父母的敬畏减少,“孝敬”自然减弱。

最后,传统伦理教育的弱化缺失是农村孝道衰微的内部源头。古人认为家庭中教育子女是第一要务,孝道教育又是第一要义。当今农村,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父母对子女最大的期望,所以父母特别重视对子女知识技能的培养,却忽视了对子女的道德教育。在教育子女的方式上缺少潜移默化的“感恩”教育。而父母更注重生育之恩,抚养之惠,希望子女为自己“养老送终”。现代农村,子女却更为强调直接的经济利益或物质交换,其道德要求和教化减弱,因此农村子女的孝道也就渐趋弱化了。

孝敬老人是社会成员应有的品德和应尽的要条件。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而且有近7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农村养老成为我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之一[4],因此社会需要弘扬孝文化,提倡孝道德。应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结合起来,强化人们“感恩”这一基本的道德情感,让孩子理解父母的给予和关爱。还必须提供更好的法律法规保证,让违背者得到应有的处罚。社会传播媒体应加强对孝道的隐形宣传教育,构建一个以孝为先的良好大环境,使子女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孝道意识。

总之,如果家庭不能履行其基本职责,不能提供必要的保障资源,那么,政府、民间机构及各类社会保障系统无论付出多么高昂的代价,都无法弥补家庭功能受损所留下的病患。只有保证家庭功能的良好运转,才能保证社会和国家的长足稳定,才能更好的适应新时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周青.加强新农村孝道文化教育的思考[J].文史博览,2009(8).

[2]吴虞.吴虞文录:卷上[M].上海:上海书店,1990.

第5篇:对孝道文化的理解范文

孝道教育学生教育环境孝,作为我国古代长期社会实践的产物,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增强民族凝聚力、形成民族价值观,起到了积极作用,可以说功不可没。孝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一段时间里,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对传统文化教育尤其是孝道教育不够重视,在学校教育领域中几乎是一片空白,甚至不知道孝为何物的人比比皆是,社会上忤逆不孝的人和事也屡见不鲜。

现如今,随着社会的急剧转型,独生子女比例的不断增大,人囗老龄化的加剧,一对年轻夫妻至少要赡养两对父母,后辈对长辈奉行孝道已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加之部分青少年的孝道观念处于断裂与冲突之中,他们的家庭观念淡化,功利思想严重,责任感缺失。因此,在学校开展孝道教育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对学生进行孝道教育显得尤为迫切和需要。这既是社会赋予教育工作者的历史重任和神圣权利,更是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一个重要内容。

一、注重校园环境,营造孝道教育氛围

花岘子学校始终将良好教育氛围的营造作为一种重要教育资源和教育途径,强调学生在共同参与这种文化氛围的营造过程中得到熏陶和启发,从而提供良好的孝道教育环境。

为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我们校园内的标语、图片,到宣传橱窗里张贴的展版,都紧紧围绕“孝道”这个主题,精心设计,合理规划,让“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述说着孝道”的话题;班级里通过黑板报创办、学习园地布置、手抄报编辑、普通话比赛等活动形式,让“孝”的气息渗透到每个班级,渗透到每个学生心中。

二、采用多种形式,深入理解孝道真谛

孝,上面是“老”字,下面是“子”字,就像儿子背着老子。从这里不难看出,只有上下两代融为一体,才有“孝”,所以做子女的要时刻想着孝顺老人,时刻要把“孝”字放在心上。基于此,我利用班会,给学生讲解我国古代孝文化,提高学生对孝文化的重视程度。并布置课外作业:利用信息课查阅孝道及论孝道的文章,摘取有益信息为我所用。综合每一位同学的资料,通过大家的讨论,我们一致同意把“敬亲、奉养、侍疾、立身、谏诤、善终”作为我们的孝道观,并将极具普世价值的“敬亲、奉养”作为我们行孝道的关键。因为孝的基本含义就是“善事父母”,奉养就是保证父母物质需要的供给。子女幼小时受到父母的抚育,而当父母年老体衰丧失劳动能力时,子女则有赡养、扶助和报答父母养育之恩的社会责任。对于赡养父母仅仅有养还不够,更重要的是在赡养的过程中体现出“敬亲”,即对养育自己的父母亲人的爱戴、尊敬之情,常回家看看。

三、利用语文教学,自然渗透孝道教育

课堂,尤其是语文课堂,是我们对学生进行孝道教育的主战场,在这里,我们可以充分挖掘传统孝道教育的因素,自觉的、有意识的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孝道教育。新课程改革重视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教材中涉及或者纯粹讲孝道文化的课文也不少。如七年级课文《散步》,以散步这一不起眼的休息方式,作为凝聚亲情的纽带,表现一个家庭中各成员之间互敬互爱,体现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又如,《金色花》《荷叶母亲》这些优美的短文,让我们体会到家庭之爱,体会到了这种感情的美好和圣洁,让我们明白了责任,懂得了感恩和无私的报答。这样能让学生不断地修正自己的言行,使之符合孝道的要求。

另外,在写作教学中,我也从不忽视孝道文化。学了有关孝道的课文,学生积累了一定的孝文化信息,我就出一些有关孝道的文题,让学生去发现并积累家庭生活的素材,让学生思考其中蕴含的深情,从而能更深切地感悟亲情,培养对家庭的热爱,对父母的热爱并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同时,我让学生走出课堂,搜集当今社会上那些行孝与忤逆的人与事,作为反面教材,让学生在正反对照中明了善与恶、美与丑、好与坏,为写作提供素材。

孝道不能光写在纸上,关键要付诸行动。为此,还要多渠道,多形式去体验,去实践。

四、瞄准特殊节日,组织开展孝敬活动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很多原先并不是非常强调的传统节日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而中国人的传统,使得我们在表达感情的时候还是比较内敛的,平时很少会把爱爸爸、爱妈妈的话挂在嘴边。那么,节日就是一个很好的契机。比如,在“三八妇女”节、“母亲”节,可以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对母亲的爱。“重阳”节组织学生进行一些敬老、爱老的活动。“教师”节可以让学生开展感谢老师的活动。也可以利用教师、同伴、父辈的生日,指导学生亲自为自己的教师、同伴做一些生日卡片,书写祝福和感恩的话语,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

而作为班主任,当这些节日即将来临时,我会通过班级日记的渠道,或者利用学校午会课时间对学生进行相关节日的宣传和提醒。使学生们能充分利用节日,对父母表达感恩之心,感谢之情。

五、实施家校联系,促进学生孝道教育

为了给学生传递孝敬信息,树立良好榜样,当我们听到有的山区孩子老人得病时,一方面组织老师亲自去看望,带去师生的爱心捐款,还给因照料老人耽误学业的学生补课辅导,让他们体会到学校的关怀,老师的温暖,更高更深层感悟到孝顺和孝敬的真正含义。有的孩子家人不幸去世,老师会抽空前去吊唁,深表哀悼之情。同时,对孩子进行精神安慰和经济帮助。学校助学金许可范围内特别照顾弱势群体,让他们懂得孝敬不是单方付出,而是全社会爱的互换与真情传递。

第6篇:对孝道文化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孝道;和谐社会;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07)01-0084-02

收稿日期:2006-04-18

作者简介:贺桂欣(1972-),女,河北高阳人,副教授,法学硕士,从事思 想政治教育研究。

当今的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利益关系和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化,孝道沦丧,社会伦理特 别是家庭伦理失范现象严重,这对构建和谐社会极为不利。在日渐进入老龄化但经济尚欠发 达的社会发展阶段,主要由独生子女构成的大学生群体将比过去承担更多的家庭责任。但有 人面对各种诱惑,失去了抵御能力,贪图享受、追求时尚、相互攀比;还有的则是与父母关 系淡漠,缺少沟通。加强高校的现代孝道教育对构建和谐社会将起到重要作[1]。

一、现代孝道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应然诉求

(一)促进家庭和谐进而促进社会和谐

家庭和谐与社会和谐是统一的。构建和谐社会是出于对现实社会的理想观照和愿望表达。和 谐社会应当发端于家庭,由家庭和谐推广发展为社会和谐。家国一理,家庭是社会的细胞, 家庭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无数个和谐的家庭,就构成了一个和谐的社会。社会和谐又为 家庭和谐提供基本的环境条件。

上述思想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儒家的孝不仅局限于父子之间,还将其扩大到家族亲戚之间 ,如《礼记•坊记》提出,“睦于父母之党,可谓孝矣”,主张“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 ,泛爱众,而亲仁”,即在家孝敬父母,出外尊敬长者,把家庭敬老观念推广到社会。“一 家敬老则一家和,一乡敬老则一乡安”。这是对家庭和谐与社会和谐高度统一的精辟论断, 他将家庭和谐推广至社会、国家、文明之间的和谐共存,相辅相成。任何社会,若孝道不存 ,孝心丧失,都势必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

弘扬现代孝道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尤其对当今社会具有更迫切的现实针对性。我国 正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而很多大学生是独生子女,父母及长辈的宠爱甚至溺爱容易使之养 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如果不加强返本报恩的孝道教育,将对社会秩序造成不良影响。通 过营造孝敬父母的社会氛围,树立尊老爱幼的风尚,倡导以人为本的理念,保护弱势群体, 将对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稳定起到积极作用。

(二)培养大学生的基本道德素养

1.培养良好道德 由传统的家族社会演变为现代的公民社会后,孝在传统 伦理文化中所处的地位由“百善孝为先”回归到“百善孝为始”。在当今社会结构中,家庭 的许多功能已大大弱化,人更多地是一种社会的人而不是家庭的人。所以孝道虽然以“善事 父母”为核心,适应于调节家庭内部关系,但同时也体现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 及人之幼”,即友爱兄弟,敬长爱幼,尊师敬贤的伦理精神,适应于社会生活各领域。所有 现代道德都是以孝道为基础,是要把家庭的孝悌扩展为对全社会的友爱。因此,孝道教育可 以作为道德教育的起点和基础,也是个人道德修养的起点,是一个人关爱社会的情感根基。 孝道教育像道德教育的钥匙,实践现代孝道,是培养爱心的基础。具备了这种爱心,进而才 会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具有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和任劳任怨的敬业精神[2]。

2.激发爱国热情 现代孝道教育对使大学生通过孝敬父母从而达到忠于祖 国具有积极意义。只有在家庭中孝敬老人,才有可能在社会中尊重他人,在工作中尽职尽责 ,也才能真心实意地报效祖国。这一认识具有深远历史渊源。在古代,“忠”与“孝”虽然 是两种不同的行为规范,然而统治者将孝与忠,事亲与事君混同起来,把孝道政治化,“移 孝作忠”。不仅要求子女对父母尽义务,而且还要求他们要立德、立言、立功,以“扬名声 ,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尽孝忠君观念经过历代不断强化,被视为封建社会的最高德 行。虽然不可避免地导致了极端的愚忠愚孝,但把对父母的爱同对国家的忠相统一,主张一 个人要建功立业,为社会做贡献的思想是值得继承的。同时,这种历史导向也在人们心目中 建立起了对当今社会具有积极意义的忠孝统一观念。因为现代社会所提倡的“忠”已是忠诚 于祖国,忠诚于人民,为自己的祖国和人民无私地奉献和牺牲。现代孝道要求大学生自觉树 立起为祖国效力、为人民服务和为父母增光相统一的道德价值观。子女要为父母争光,但能 否为祖国效力、为人民服务是其能否为父母争光的关键,也是孝与不孝的标准。

3.培养理想信仰 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都处于形成时期,容 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和影响,可塑性较大。尤其在挑战与机遇共存、希望与困难同在的今天, 没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作导向,大学生就很难明辨是非、把握方 向。通过现代孝道教育,能使大学生更注重与父母沟通,吸取他们的人生经验,接受指导, 实践父母的期望,从而有利于政治上的进步,树立远大理想,做到在政治上让父母放心。

4.构建完美人格 提倡孝道的儒家学派从本质上讲是道德学派,培养道德 高尚、人格完美的人是其重要教义,而其主要教育方法就是倡导孝道。孝为入德之门,德为 成事之本。人的优良品德由孝产生,良好的道德修养也依赖孝道教化。不教孝道,其他的品 德便无从谈起。因此,孝道教育就其实质来说是塑造人格的教育,因而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环境下,对大学生进行现代孝道教育,大力倡导孝道中的忠孝仁爱、谦和 礼让、诚信守义,对培养大学生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及自尊、自信、自立、自律等理想 人格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二、和谐社会视阈下高校现代孝道教育的内容

(一)感恩教育 人从出生伊始就受到父母的养育和关怀,因而对父母存在天然感恩之情,血缘关系使这种感 情更为真诚、朴素、自然和强烈。子女对哺育自己生命的父母的感情,是人的本性,是良 知、良能的表现。善事父母的种种行为皆出于感恩之情,只有从内心感激父母,才会时时处 处无微不至地关怀父母。感恩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修养 ,也是人之常情。如果人人都树立感恩意识,家庭、邻里、亲戚、朋友和社会中的人与人的 关系,必然是亲善、融洽的。

(二)养亲教育 赡养父母是子女应尽的家庭义务和道德责任,是回报父母 养育之恩的方式之一。但大学生尚未到达养亲的年龄阶段,因此对大学生的养亲教育,主要 是侧重培养一种养亲意识和对将来养亲质量的注重。养亲教育的目的,是让大学生理解父母 养育儿女含辛茹苦,子女成人后当思鸟兽反哺之情,通过各种途径给予父母以物质资助和精 神关怀,保障父母物质生活的需要和身体健康。明白养亲是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

(三)敬亲教育 现代孝道强调必养且敬。随着经济的发展,以物质为基础 的养亲的问题已不再像过去那样突出,而“敬”则更显重要。敬,作为孝道的伦理本质,内 在地强调孝的一切行为模式均要以敬为根本宗旨。敬亲是一种建立在血缘和伦理基础上的敬 爱之情,是要对父母的尊敬和精神慰藉,是比赡养更高的伦理尺度和道德要求,基于孝敬之 心的养亲才是合乎人伦孝道的。敬亲教育就是要大学生认识到,“只敬不养不为敬,只养不 敬伤其心”,要尊重父母,关心其精神文化生活及心理情感的需求,多与之交流沟通,理解 和尊重他们的经验、建议和决定,给父母充分的情感上的关爱,用亲情填平代沟,使之在精 神生活层面上能够体会到子女的一片孝心。

三、和谐社会视阈下高校孝道教育的实施

(一)树立孝道的平等观念 建立平等观念是理解现代孝道的基础。在传统 孝道中,代际间 是不平等的,父代具有绝对的权威,所谓“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而当今社会,平等已 经成为最基本观念,它要求权利与义务相一致,父代与子代,虽然有年龄上的差别和生活阅 历的不同,但都有各自的独立而平等的人格。在很多事情上,都有各自的选择权和决定权。 在相互关系上具有“互益性”,父母有抚养教育子女的义务,也有受子女尊敬和赡养的权利 ;子女有被抚养和受教育的权利,同样也有孝敬父母的义务。只有在代际公正的基础上,相 互尊重人格和自由,才能真正实现家庭和谐,也就不会发生《二十四孝》中所宣扬的卧冰、 埋子、割股之类的子代为了父代而做出单方牺牲的违背人性的愚孝行为。

(二)重视孝道的知性教育 孝道出自天性而依赖教化,孝心是不会完全自 发形成的,需 要人的启迪和教育。知行统一,只有深知,才能笃行,只知不行和只行不知都不符合于人的 社会实践要求。因此,要让孝道伦理价值在现代条件下得以彰显,就要从孝道的认知教育入 手,使大学生具有孝道的理性知识,进而逐步确立起“孝”的观念,否则,行为就容易误入 迷途。首先要引导大学生了解传统孝道,阅读古代经典著作,如《论语》、《礼记》、《孟 子》等,以吸取孝道精华。然后,再立足于现代生活,不断更新、充实现代的孝道知识,使 大学生形成现代孝道观,认识到孝道对生命的价值与生活的意义,以及对家庭和社会和谐的 重要作用。

(三)加强孝道的情感培育 情感的存在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纽带。孝是一 种基于真诚的 、深层次的和本质的情感行为,只有出于对父母长辈的感激和爱戴之情,才是“孝”的源 泉。因此,在注重认知教育的同时,更需要结合伦理道德相对的特殊性,注重孝道情感培育 ,从大学生与父母的血肉亲情出发,启发其内心的理性自觉。这符合人的认识与情感发展的 规律,易于为大学生所接受。当今社会,大学生在价值观念、行为取向、生活方式等方面不 同程度地与父辈存在差异,要教育大学生超越差异,培养对父辈的感情,让大学生在真实的 家庭关系中产生、积累、孕育情感经验,这样就形成了知、情、意的有机统一,有助于其向 孝行方面发展和转化。反之,缺乏情感,并非内心的自觉意愿,只是出于一种对外在威慑力 量的担忧和恐惧而赡养父辈的情况,不能被看作是孝行[3]。

(四)强化孝道的践行教育 伦理德性与理智德性的重要区别就在于前者的 获得是要依靠后 天的实践并通过习惯而逐步养成,而不能像后者那样仅依赖于知识的传播和认知。对当代大 学生来讲,“孝”不只是一种伦理道德的理论,更需要在行为中表达,只有通过践行才能使 之得到真切的诠释,知行统一是“孝”的最高境界。因此,在现代孝道教育中,应当重视对 大学生进行孝行的日常养成教育和训练要教育大学生从日常生活的细节出发,体会现代孝道 的真谛。

参考文献:

[1]刘慧敏,刘余莉.孝亲观念的现代意义[J].理论学刊,2005(3):70~72.

第7篇:对孝道文化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中职生;孝文化;调查研究

一、前言

孝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奇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孝文化,孝老爱亲自古以来都是中华民族最传统的伦理道德。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问题突现,个人和社会道德的缺失,传统孝教育缺失,当前,不少学生缺乏起码的仁爱之心,对家庭和社会给予的爱认为是理所当然。对他人是弱势群体的漠不关心,不懂得什么是“感恩”和“孝道”。本研究对中职生孝文化文化进行调查研究,分析产生现状的原因,目的是继承祖国灿烂文化,弘扬民族伦理道德规范,培养高素质人才。

二、中职生孝文化的现状

本研究采用自编问卷,从学生对孝文化的认知、自己的行孝行为,对孝文化的认同以及如何发扬孝道等几个方面对江西省某中职学校500名中职生进行问卷调查。其中男生183人,女生317人。

调查结果发现,中职生的孝道不尽人意。有说过67.29%的学生不知道“二十四孝”的故事,只有23.05%曾主动送过父母生日礼物,有将近30%的学生不知道父亲节和母亲节,34.57%的同学知道父亲和母亲的身高、体重、穿多少码的鞋,50.93%的学生较为了解父母的身体健康状况,当与父母发生冲突时,13.38%对父母让步37.55%的同学冷静下来,与父母沟通;43.12%的同学觉得对待父母做得不够,13.01%的同学觉得愧对父母;只有50.93%的学生认为非常有必要开展与“孝”有关的活动;只有7.06%的同学经常会主动了解和学习中国孝道文化,

在发扬孝道的最佳方法上;40.16%认为,继续按照传统来做,历史流传下来的必是精华,39.03%认为废除传统中一些不能与时俱进的观点,新孝道,9.29%认为完全抛弃传统孝道,重新建立一种孝道的模式,11.52%认为学习西方,将外国的孝道文化引入,中西合璧。

由此可见,中职生的孝道、孝文化不容乐观。职校生存在感恩意识淡薄现象,有少数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只知受惠,不知感恩;只知索取,不知奉献;只知接受,不知责任。对孝文化的认识不到位,对孝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观点不一。

三、中职生孝文化现状产生的问题

目前,在职业学校德育教育中,存在对道德教育特别是孝文化教育重视不够的现象。在职业院校中,以就业为导向,存在“重智轻德”的现象。学校担负着学生德育尤其是孝文化教育的功能,而眼下的德育功能却被理论、技能或其他的功利性强的教育所代替,尤其是应试教育。在职业教育中,道德教育也是极其薄弱的环节,孝文化教育则更是被人遗忘。

2.社会孝文化教育氛围不浓厚

“新文化”运动后,传统孝文化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其文化的普遍意义被忽略,建国后,对孝文化仍然有片面看法,认为孝是父母控制子女剥削的方式,到了“”,传统孝文化遭到毁灭性的批判和否定,影响了国民形成孝意识,导致整个社会孝文化淡漠,使得有深厚文化传统的孝德渐渐疏远民众。改革开放后,传统孝文化才逐渐重视起来并加以研究和利用,但从总体上看,孝文化的传承和所期望实现的时代转化并不是特别令人满意,加上“韩流”等外来文化的冲击,孝文化教育的氛围仍有很多不足。

3.中职生孝文化自我教育意识缺乏

现在的中职生都是“90后”,大多为独生子女,他们思想新潮,乐观、积极,但由于出生环境和教育的原因有一部分学生出现了不孝敬父母,不满足父母对子女的期待、不尊敬父母等行为。不理解父母的苦心,遇到挫折就要死要活的,为了一个苹果手机和父母大大出手,这种事件屡见不鲜,父母痛绝,社会哗然。这些现象的发生,与学生自我孝文化教育意识的缺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四、学校应该成为孝文化教育的“主战场”

要改变中职学生孝文化不容乐观的现状,必须要从中职生的实际出发,通过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多方面努力,采取多种途径,对中职生进行孝文化教育。本文将从学校角度谈谈如何搞好孝文化教育。

1.学校制定具体、可行的行为规范。

学校在制定德育目标时,要有针对性,避免空洞、说教、讲大道理,要贴近学生实际、目标明确、具有可操作性,最基本的行为规范抓起。德育目标的定位准确和是否落到实处,这是孝文化教育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

2.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孝文化建设水平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孝文化教育的素材,比如《弟子规》、《三字经》、《四书》和《五经》等著作。而这些“经典”往往在中小学常被忽视。因此,可以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增加相关的内容;将孝文化教育作为德育的重点,列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也可通过选修课、公选课等形式,重新唤起学生崇尚孝道的良好风尚。把孝文化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彰显孝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3.创新教育方法,增强孝文化意识

中职生孝文化教育,应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观出发,着眼于“孝”这个根本,立足于“励志成才”,从身边的小事、最亲的人着手;培养学生道德观念,激发学生内在情感,树立人生理想,形成道德自觉,全面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道德素质,使他们“明目标、有动力、念恩情、勤学习”,最终成才。可以通过算经济账、写家书等方式唤起学生对孝文化的重新认识。我省中职生大多数来自农村,在校期间读书各项费用,对于一般家庭来说是是一笔很大的开支。让学生通过“算账”来体会父母挣钱的不易和艰辛。通过“家书”来表达对父母的想念之情,感恩之意,把平时说不出口的话写在信中,敢于对父母说爱。

4.通过网络媒介,建设文化阵地

现在的中职生,他们时尚、潮流,接受新鲜事物较快,热衷于网络。玩微信、微博、泡论坛等已成为时尚;通过QQ、贴吧、天涯论坛等媒介与他人交流。学校可通过建立微信平台、贴吧和论坛等方式传播社会主流思想,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微信、论坛上,学生中感恩父母、感恩社会的典型事例;在校园网上建立感恩专栏,颂扬身边的感人事例。

5.加强实践活动,渗透感恩情怀

通过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懂得感恩父母,感谢社会。通过团委和各个社团组织学生走出校园,服务社会,例如,儿童节到儿童福利院服务,重阳节到敬老院看望老人等。通过这样的实践体验,增强学生的感恩情怀,从而更加努力学习。(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州卫生学校)

本文系江西省中等职业学校省级教育教学研究课题:“90后”中职学生传统孝文化教育的新路径――以赣州卫校学生为例,课题编号:JXZJJG-13-044,系列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 高中建,张英敏.传统孝文化在青少年道德教育中的价值探讨[J].中国青年研究,2008(2).

[2] 王定功,高爱荣.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SWOT分析与“五W”应对之策[J].中国科技博览,2011(2).

[3] 刘韵清,梁蓉蓉,孝文化视野下的青少年道德教育[J].船山学刊,2011(3).

第8篇:对孝道文化的理解范文

论文摘要:孝道被先秦儒家视为“诸德之首”,是先秦儒 家人文伦理的基石。本文首先阐述了先秦儒家孝道思想的产生和发展,接着又对孝道思想进行了辩证的分析,指出孝是一个优弊共存的“杂糅体”,即有其适应时展的合理性因素,又有其阻碍社会发展的局限性,最后指出弘扬先秦儒家孝道思想对于当今社会仍有重要意义。

先秦儒家开创了我国的传统文化,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所构建的孝道观,则是这一传统文化的核心概念,是儒家人文理论的基石。注重孝道,是中华民族由来已久的道德传统,是中国人个人道德的根源。它不但对中国古代社会和民众产生了广泛的思想影响,而且对当今中国仍然具有不可低估的影响作用。

一、 先秦儒家孝道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中国社会,从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人际的政治伦理关系都是以氏族、家庭的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因此,中国文化的特点之一便是具有浓厚的血缘宗法成分。一般说来,同一血缘关系的人,为了本氏族的安定和繁荣,需要相互关心 、帮助。父母有责任抚养、教育子女,子女应该尊敬、赡养父母。这样,就有了同一血缘关系的孝。

“孝”不是人类社会一开始就有的,而是到了私有财产的出现,一夫一妻制使得父子关系确实可靠,且导致承认并确定子女对其先父财产的独占权利的情况下才开始产生的。“孝”作为一种道德规范,要求子女奉养、尊敬和服从。到西周时期,随着父权家长制的确立,“孝”和以“孝”为主的宗法道德规范最终确立并完善起来。由于周代建立了完备的宗法分封制,建立了以“立子立嫡”的君位传统世袭制为核心的宗法等级制,“孝”的观念及其作用进一步升华,并与政治相结合成为调整和维护政治关系的行为准则。“有孝有德”就成为了西周的“道德纲领”。周代的“孝”有两方面的含义:第一,奉养、恭敬父母;第二,祭祀先祖。春秋战国时代诸子之学勃兴,学者们对“孝”有了更深的见解。孔子继承了西周的“孝”观念,并把它系统化,确定为普遍的伦理模式。

在《论语 ·学而》中,“孝”被作为“仁”之本。“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弟子人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孔子认为“孝”不仅体现在父母生前,最难的是保持到最终。“父母既没,敬行其身,无遗父母恶名,可谓能终矣”。孟子对孝作了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和发挥,认为“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懒其四肢,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亦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 ,五不孝也”(《孟子 ·离娄下》)。战国后期的墨家认为:以爱亲利亲为己任,就是孝,孝不必图回报。此外,《韩非子》《吕氏春秋》都有专篇论“孝”,战国时还产生了《孝经》,这些文献表明孝道的框架在先秦已经完成。《孝经》把孝与治理国家的政治手段相结合,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受到统治者的高度重视,孝的道德观念也就成为中国传统社会最有影响、最富特色的规范之一。

二、对先秦儒家“孝道”的辩证分析

先秦儒家孝道思想有其丰富的内涵,几千年来,它已经成为指导我国人民家庭生活的行为准则。先秦儒家孝道有其合理性因素也有其不合理性因素,对此我们应作辩证分析。值得肯定和提倡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赡养父母。赡养父母的规定表明在以家庭为社会基本单位的状况下,子女对父母应尽的道德义务。这种道德义务是人类种族繁衍的需要,也是人生 自然规律发展的要求。当子女没有独立的生活能力时,父母有抚养他们的义务;而当父母年老体衰,丧失劳动能力时,子女则应尽赡养扶助的义务。传统孝道中赡养双亲的这一规定符合人类社会延续发展的要求,反映了人生从小到老的自然规律性,是积极合理的内容,应该继承弘扬。

2.爱亲、敬亲。每个人生下来都离不开父母亲人的养育,在这种养育的亲密关系中,必会自然地形成子辈对养育自己的父母亲人的爱戴尊敬之情 ,但这种感情害怕时间一长,由于受到多种干扰而被丢弃,因而儒家提倡孝这一文化道德规范,以维护人类的这种美好感情。父母是自己生命所由,也是一切人际关系中最自然、最亲密的人际关系。因此很难想像一个人连给予 自己的生命的父母或者养育自己的人都不爱不敬,他怎么能生发对他人、社会、国家、民族的爱呢?怎么会有健全的人格结构和良好品质呢?因此,爱敬父母可以说是人类的一种永恒价值。

3.尊老敬老。儒家把孝不仅仅限于父子关系,而且要求尊重家族中的一切老者尊者。根据“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思想,他们由尊养家庭老者再扩大到尊养社会上所有长者和老人,要求人们不但孝敬 自己的父母,而且也要用同样的感情去敬爱别人的父母。尊老的确是中华 民族的独特传统,它已经以言语、警句的形式,积淀于中国人的心理结构和潜意识之中,这也是我们中国文化的重要特征。

另一方面,先秦儒家孝道又有其不合理因素,先秦儒家把“孝”作为仁之本,把“孝”看成“诸德之首”,使“孝”这一伦理范畴,在中国封建社会中被强化,其影响是非常大的,其消极作用也十分明显。

1.“无违”之孝道。使家庭伦理表现出浓厚的封建专制色彩,父子之间存在着权利与义务的不平等,产生了权威人格倾向传统孝道讲究“父慈子孝”,但一向讲“子孝”的场合多,讲“父慈”地方少。“子孝”要求儿子对父母尽义务,做到“事父母,能竭其力”,无条件地绝对顺从父母,父亲死后还要尽三年之丧,三年之内“无改于父之道”,这一思想,表现出浓厚的封建社会家长制的意识,父子之间人格上具有明显的隶属关系。这“无违”之孝道,是建立在无条件的服从的基础上,这样的孝道,对维护家庭制度是有功的,却不容易培养出独立的人格。

2.“忠孝合一”的观念,使孝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基本道德力量。“孝亲”本是家庭中的道德规范,最初与忠君并无直接关系。到封建社会,地主阶级以宗法式家庭形式组织社会,建立了以皇帝绝对权威为基础的封建家天下。在这种封建等级制社会里,父亲是一家之长,皇帝是一国之尊。对封建家长的绝对尽孝,扩大到国家就是对君主的绝对尽忠。这样,孝亲与忠君便密切联系起来。地主阶级的思想家也大力宣扬“忠孝合一,移孝忠君”的思想,还提出:孝是忠的前提忠是孝的结果。为了忠,必须讲孝,当忠孝不能两全时,则要求人们“舍孝尽忠”。在当代民主社会,封建皇权统治已不复存在,但对孝具有服务于专制统治特性与历史应保持清晰的理智,防止其流毒影响。还有一些观点,如“父为子隐,子为父隐”、“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等,这些封建性糟粕,不管当时还是其后,都应予批判与否定。

三、先秦儒家孝道的现代意义

孝作为家庭伦理规范,有维持家庭稳定的功能和作用。人们用孝来调节家庭关系,使之扎根于家庭、风行于社会,成为人们遵守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在古代,中华民族有着敬老孝亲的良好风气,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弘扬养老敬老的孝道德传统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弘扬孝道思想是解决养老问题的重要保证

我国是世界上人IZl总数最多的国家,同时也是老年人绝对数最大和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面对这种形势,如何安排和解决好亿万老人的养老问题,将是我国21世纪的重大战略任务之一。其实 ,家庭养老是迄今为止最古老、最基本和最富有生命力的养老方式,而家庭养老赖以存在的思想基础就是传统的孝文化。传统孝文化中养老敬老的规范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即传统伦理的“孝”成为处理亲子关系的规范和最高准则,成为支撑家庭养老功能的文化价值机制。

但是随着改革开放形势的发展,传统家庭养老功能出现了日益弱化的趋势,突出的表现就是小辈不养老不敬老。有些子女只顾自己和小家庭的利益,拒不赡养甚至虐待 自己的父母,迫使一些老人和子女对簿公堂,家庭赡养纠纷日益增多,有的甚至发展成刑事案件。要解决这些问题,除了积极寻求社会采取措施之外,更重要的是呼唤人们的真情良知。因此,弘扬中国传统孝文化,积极倡导尊老、敬老、助老的传统美德。就具有了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弘扬孝道思想有助于解决当前家庭代际矛盾

孝,其基本含义就是家庭亲子关系间的道德规范。孝观念最初是基于对人们家庭生活的维护,以一种家庭伦常的形态而出现的。从现代家庭来看,家庭结构和亲子关系较之古代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家庭这种组织形式依然存在,家庭依然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中长辈与晚辈之间的关系依然需要调节,所以说孝依然具有其存在的现实意义和天然基础。

从现实情况来看 ,当代人尤其是青年人的尊老、敬老、养老观念在淡化,个人利益观念逐渐增强,许多青年人的伦理道德意识丧失,不孝敬父母、不赡养父母、无视老年人权益,不少老年人不仅得不到子女必要的尊重和理解,甚至自己的合法权益也受到子女的侵犯。一些与儿女同住的老人更是承担了繁重的家务劳动。他们生活上得不到照顾,情感上缺乏关爱,不少的老人倍感孤独与绝望。以上种种不孝的现象反映了现实生活中许多家庭代际关系的困境,说明许多家庭尚未真正树立起尊老养老的观念和赡养老人的责任感。因此,弘扬尊老敬老的传统孝观念就显得非常必要。它不仅能维护和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而且也是维护家庭和睦稳定、建设和谐平等的现代亲子关系所必需的。

(三)弘扬孝道思想是提高当代人道德素质的起点

“孝”是亲情之爱 ,是生生不息的爱心 ,是形成个人品德之根源,“道由孝生”,孝乃“德之本”,是“立人之本”、“人伦之本”。先秦儒家强调“百善孝为先”,认为孝是实现一切善行的力量源泉和根本,奉行孝道是追求各种美德的起点。人世间诸多美德,都是以“孝行”为基础衍生出来的。孝行源于父母对子女无私的爱,人生之初,最初感知的必是父母之爱,面对的是家庭内成员之间关系,对人的爱心也就首先应该施加于家庭成员的身上,这便是孑L子所倡导的“孝悌”之道,“弟子,人则孝,出则悌”。子女最先从父母那里感受到人间的爱,这种爱必然培养出子女对父母的爱。因此,施爱施敬当从亲始,这是有一定的天然的合理性的。那些提出以家庭道德为起点强化孝道教育,使子女爱父母、爱家庭而逐步发展为爱学校、爱家乡、爱祖国的观点,是合乎道德教育规律的,它是培养个人道德素质的起点,是提高当代人道德素质的切人点,它也是当代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在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在对少年儿童进行道德教育时,注重培养他们的孝道,以使他们从小具有爱心,形成社会责任感,这对培养“四有新人”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朱贻庭.《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oo3,(9)

[2]肖群忠.《伦理与传统》[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9)

第9篇:对孝道文化的理解范文

中华孝道不可或缺

邢东矿位于河北邢台,是华北地区最深的矿井之一,也是全国煤炭行业特级安全高效矿井,已连续8年创造安全生产无事故佳绩。

多年来,该矿树立建设文明和谐企业的理念,一方面用科技成果推动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用传统美德涵养员工的身心,书写着现代煤矿企业安全生产的篇章。这当中,中华孝道的推崇和传扬,使员工思想发生了奇迹般的变化,“道德楷模”、“好儿子”、“好媳妇”层出不穷,极大地促进企业的安全生产。

再一个新奇的事实,就是该矿绝大部分员工能通篇背诵教化人们孝老爱亲的《弟子规》。采访的一天下午,30多名当班矿工整齐列队准备下井。笔者随机点将,请出三四位矿工,1080字的《弟子规》都倒背如流。

矿党委书记达乙更说:“一定意义上说,文化是看不见、摸不着、说不清的东西,可是,文化又如影随形存在于我们的言谈举止间。‘润物细无声’,优秀传统文化时时影响员工的身心和行动。而煤矿的生产,‘没有安全一切都是零’。那么,如何打造安全文化,以文化人,以文化促安全,我们想到了中华孝道。中国人讲亲情,一人下井,全家牵心;一朝出事,亲人牵挂。安全生产的根本在于人,人的根本在于亲情,亲情的根本在于孝道。孝道连着父母子女、兄弟姐妹、亲朋好友。”

“读、听、写、行、立”步步递进

邢东矿推崇和传扬中华孝道,始自2009年,从全员学习《弟子规》开始。矿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张泓波介绍说,《弟子规》是清代教育家李毓秀依据孔子的言论编写而成的,通篇以简洁形象的文字,对人们居家、外出、求学、做事和待人接物的礼仪规范,娓娓道来,堪称为人处世、躬行孝道的最佳读物。

该矿动力科160多名员工人人可以熟背《弟子规》。党支部书记袁德润最喜欢的两句话是,“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袁德润说:“煤矿一线作业,劳动强度很大,也造就了煤矿工人直爽粗犷的性情。《弟子规》三言两语,浅显易懂,每次班前会上,利用几分钟时间,读上几句给大家听,入脑入心,很管用。”

矿党委推而广之,步步递进,先是读,即通篇诵读《弟子规》。员工每人一本配有译文的《弟子规》,党委、支部两级班子学习会,员工周三、周五学习日,班前班后会等,都要个人背诵或集体诵读。党员干部带头,记不住的还要抄录数遍。走在矿区,《弟子规》全文上墙,输入电子屏,印制口袋书,写进罐笼、巷道、餐厅、宿舍,编成微信、微博,营造了浓厚的诵读氛围。

再是“听”,即听孝道音乐。“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矿党委书记达乙更认为,听觉艺术较之视觉艺术更直接作用于人的情感,打动人的心灵,不经意间影响人的思想行为。矿党委挑选了《父亲》、《母亲》、《常回家看看》、《妻子好辛苦》、《感恩的心》、《团结就是力量》等等孝亲敬老励志的歌曲几十首,刻录光盘,送给员工。矿里开会,听歌唱歌作为一项议程,常年坚持,启迪员工的心灵。

三是“写”,即写体会、写孝道作品。“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心得落实在笔端,才能记得牢。矿党委要求干部带头写,员工人人写。2011年以来,矿领导以“孝道与职业道德”、“以感恩心做人、以责任心做事”为主题,撰写体会文章140多篇。巷修区“煤矿诗人”何泉强的诗作《咏煤》,“你黑/但你懂得孝/你和太阳一样燃烧/不屈不挠……”很有感染力。

四是“行”,即有孝道之行,做孝道之事。该矿规定,赶上春节、中秋节等,员工都要对自己的父母感恩,当天可往返的要带上礼物回家看看,算出公差;不能回家的要打电话报平安,还要汇款寄东西。再如,矿里提倡员工过生日这天可以不上班,回家陪陪父母,也算公差。还有评选最美孝子、最美儿媳,全家福照片进矿井,丈夫无“三违”(即违章指挥,违章操作,违反安全规章制度)妻子来矿抽奖等活动,全员参与,影响深远。

最后是“立”,即立身。邢东矿制定的员工立身标准是:在家孝敬父母、夫妻恩爱、育子有方;在矿守纪、敬业、奉献;在社会守法、文明有礼、助人为乐。

好雨知时节,润物细无声

伴随着对中华孝道文化的不断接纳、消化、吸收,邢东矿员工的身心也在发生明显变化,演绎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通过孝道文化的滋养,该矿动力车间一对员工夫妻对待自己父母的态度前后判若两人。这位员工的父亲给车间党支部书记写信说:“我是一个年过古稀的父亲,老伴儿瘫痪在床,我的儿子在您那儿上班。最近,儿子和儿媳的变化让我们老两口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了,过门儿十几年的儿媳改口喊‘爸妈’了,而且主动给婆婆洗头擦身子,老伴儿高兴得泪流满面。以前,儿子和我说话都是粗声大气的,现在说话也轻声细语了,去哪儿都跟我打个招呼。后来我听说了,他们学了《弟子规》,懂得孝道了,这才发生转变了,我们真不知道如何感谢您哪!”

一个“80后”矿工对笔者说:“学了《弟子规》,一些经典语录和言行规范也在脑海里时常浮现。过去,下井时磕磕碰碰受点小伤,总觉得不是什么大事,现在醒悟了,《弟子规》中有说法,‘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就是要爱护自己,不要让父母忧虑,一想到这些,生产中绝不能马虎。”

该矿有个副井把钩工,平时就好喝一口,过去常常因为酗酒不能正常到岗。通过学习《弟子规》,明白了“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的道理,彻底改掉老毛病,成为最守时的员工。

当然,在这个多年致力于“创建精品工程,处处事事皆有标准”的现代化煤矿,更多的还是优秀员工,他们兢兢业业,埋头苦干,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中华传统美德,坚守着安全生产的最高领地。

这当中,就有综采区区长刘振书。他创造了安全生产12年无事故的矿区记录。他对中华孝道的理解很实在:“对于煤矿工人来说,安全生产就是最大的孝道。”还有巷修区员工石北京,从2010年起,他利用双休日、节假日,走访该矿周边上百户人家,每次拿出两三百元,送给贫困孤寡老人。他说,《弟子规》有言“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两三百元钱,就能让这些老人改善一下生活,何乐而不为呢!目前,该矿已有30多人加入他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