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环境科学与管理范文

环境科学与管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环境科学与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环境科学与管理

第1篇:环境科学与管理范文

【关键词】学业情绪 音乐学习 学业成就

一、学业情绪的概念界定及其与音乐学习的关系

学业情绪(academic emotions)的概念于2002年由德国心理学家Pekrun等最先提出。①它是指在教学或学习过程中,与学生学业相关的各种情绪体验,这不仅指学生在获悉学业成功或失败后所体验到的各种情绪,同样也包括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情绪体验,在日常做作业过程中的情绪体验以及在考试期间的情绪体验等。②

学业情绪与音乐学习的学业成就之间具有重要的关联,其对于音乐学习和训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首先,学业情绪影响音乐学习动机;其次,学业情绪影响音乐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业情绪是提高学生音乐学习兴趣的中介变量;再次,学业情绪影响音乐学习策略;最后,学业情绪通过多种途径影响着学生音乐学习的学业成就。

此外,不同的学业情绪对音乐学习的影响模式是不同的。积极的学业情绪对音乐学习具有促进作用,当学生处于愉快等积极情绪状态的时候,会对音乐学习的注意、记忆、判断、推理等认知活动起促进作用,有利于保证学生在音乐学习过程中认知活动的顺利开展;而紧张和害怕等消极的学业情绪则会对音乐学习产生阻碍作用,其阻碍元认知活动的进行,并进一步削弱自我调节学习的效率。③这不仅会干扰其音乐学习和记忆能力,并有可能进一步引发生理上的紧张症状,甚至诱发应激反应。而根据脑科学的理论,产生应激反应时个体的生理和精神过程的高度唤起状态。身体对于高度或长期应激的反应是肾上腺释放激素皮质醇,抑制免疫系统,肌肉紧张并影响学习。最终高皮质醇水平会导致绝望或被击溃,而更有害的是长期释放皮质醇会杀死与学习有关的海马神经元,这时学习者的音乐学习记忆能力、创造能力等都将大大降低。

二、学业情绪在音乐学习中的作用和影响

音乐学习不可能在纯粹理性、脱离情绪的环境中进行。因此,了解情绪与音乐认知之间的关系及其神经基础对音乐教育具有重要作用。因为根据脑科学的理论和实验研究结果,情绪因素是影响到认知功能的重要因素,情绪既可以是信息加工的启动状态,也可以是信息加工的背景状态。④这提示广大音乐教师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应该高度重视情绪与认知二者的统一。但是,以往在音乐教育和音乐心理领域对学业情绪的研究并不多见,教师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业情绪重视也不够,一些教师甚至在无形之中还挫伤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而只有当脑获得适宜的挑战时,它才能以最优的方式学习。而当觉察到威胁时,脑则会变得功能低下。⑤因此,音乐教育者应努力使学生在音乐学习过程中获得安全感,为学生提供安全的、健康的、远离威胁的情绪环境。同时,音乐教育者还应鼓励学生主动面对学习过程中的挑战和压力。

对音乐教师而言,在音乐教学过程中不能无视情绪因素对音乐学习效果的影响,了解情绪与音乐认知之间的关系及其神经基础对音乐教育具有重要作用。通过音乐学习,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音乐演奏技能,建立好的音乐学习习惯,具有探究的音乐学习能力和热爱音乐、热爱生活的积极态度并且通过音乐的手段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更重要的是,要保护学生对音乐的好奇心和学习热情,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情绪,并在音乐学习过程中发展其积极情绪,预防和排解消极情绪。

三、为音乐学习提供适宜的学业情绪环境的策略

(一)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1.音乐教师的授课行为与管理方式影响着学生的学业情绪

第一,音乐教师应该把情绪研究用于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即除了音乐知识外,音乐教师还应该懂得学生认知和情感的发展规律,并根据这种发展规律来决定音乐学习的方法,让音乐学习在安全的、充满成功希望的情感氛围之中进行。

第二,音乐教师根据学生不同的情绪类型特点对其进行音乐教学。不同情绪类型的学生具有不同的特点,音乐教师应该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全面了解,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育策略,同时,要尊重、理解、鼓励、欣赏和体谅学生,允许学生的情绪表达,并加强对学生的情绪辅导,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第三,音乐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参与制订适合自身发展的、切实可行的音乐教学计划、教学策略及课堂活动,从而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积极性。

2.音乐教师自身的情绪表现感染着学生的学习情绪

积极情绪的发出者,能使接收者意识到对方的情绪状态是积极的、友好的,这样接收者也会产生积极情绪,并对对方产生一种好感。即一方的积极情绪可以在另一方身上引发积极情绪,而接收者所产生的积极情绪会扩大到最初的发出者身上,而增强其最初的积极情绪。⑥而这种关系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在音乐教学活动中,音乐教师起主导作用,教师自身的情绪对音乐教学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是除教师知识结构等内部因素以外的影响音乐教学活动的主观因素之一,尤其是在学生学习音乐积极性和自觉性不高的情况下。而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师生间的互动都是在一定的情绪体验中进行的,音乐教师激发自己相应情绪,以自己的热情、饱满和振作、愉悦的主导情绪状态,去唤醒、激励和鼓舞学生,进而通过师生情绪互感达到良好的情绪气氛,并有意识地运用自身快乐的、饱满的和振奋的主导情绪状态去感染、改变学生的情绪,以产生情绪共鸣,取得以情施教的效果。⑦而这种融洽、平等的师生关系一旦形成,学生就会对教师产生依赖感和亲切感,并促进师生之间的知识传递。

(二)在音乐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积极评价

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和评价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效果。因此,在音乐教学过程中,音乐教师应以鼓励、耐心、支持和帮助的态度对待学生。当学生在音乐学习中出现错误或遇到困难时,教师应该注意控制自己的言行,尽量采取最小值的、非惩罚性干预地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加以纠正。如果最小值的干预没有发生作用或者效果不理想,再逐步增加干预值,如采取剥夺奖励的方式等,以减少其错误行为的出现,促使其自我克服、自我矫正和自我完善。如果学生在音乐学习中出现错误或遇到困难时,教师一味地采用严厉的批评、轻蔑、挖苦甚至体罚的方式,就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挫伤其音乐学习动机和积极性,产生自卑心理,甚至导致习得性无助问题的发生。

(三)对学生的期望和要求要适度

教师期望是教师对学生未来可能发展的看法和态度。⑧研究证实,学业情绪与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存在显著的偏相关关系。也就是说,当教师对学生的期望过大时,学生的学业情绪反而会降低。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有些音乐教师对学生施以过高或过严的期望和要求,给学生布置大量练习和作业或者安排各种形式的竞争性比赛或考试,造成学生对音乐学习趋向回避、退缩,产生学习焦虑等消极情绪。而音乐学习过程中的学习焦虑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导致其在音乐课上表现得过度警惕、恐惧或不能专心学习。教师只有把学生的焦虑水平控制在中等程度才有利于音乐学习。因此,教师给予学生的学习期望和学习任务的难度要适中,注意教学内容的难度和复杂度,既要能引发学生的音乐学习欲望,使他们经过努力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又不能使其成为学生的思想负担。

结语

总之,有关情绪与音乐学习关系的研究表明,情绪不仅对音乐学习起着明显的动机激发的作用,而且起着组织的作用,不同程度、不同性质的情绪活动对音乐学习的影响也各不相同。因此,音乐教师们要重视情绪在音乐学习中重要作用,科学地调节和控制学生的情绪,维护学生的情感健康,以促进其音乐学习成功和个性的和谐发展。

(注:本研究得到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音乐能力与语言材料类型对第二语言记忆的影响研究》(项目编号:14B087)、教育部第44批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教育神经科学的前沿研究与教育的革新》、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项目重点项目《教育神经科学的前沿研究与课堂教学的创新》(项目编号:11ZS46)以及国际合作项目《教育神经科学的前沿研究与国民素质的提升》的资助。)

注释:

①R.Pekrun, T.Gortz, W.Titz, P.P.Raymond.Academic emotions in students’ self-regulated learning and achievement: A program of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research[J].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2002,37(2),91~105.

②俞国良,董妍.学业情绪研究及其对学生发展的意义[J].教育研究,2005(10): 39-43.

③孙士梅.青少年学业情绪发展特点及其与自我调节学习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06.

④胡连新.正性情绪启动效应在本科教学中的应用[J].广东医学院学报,2004 (22): 42-43.

⑤R.N.Caine, G.Caine.理解一种基于脑的学习与教学观点[J].高文,译.外国教育资料,1999(2):24-27.

⑥王艳梅.积极情绪对任务转换的影响[D].首都师范大学,2006.

第2篇:环境科学与管理范文

【关键词】大学英语;课堂环境;自主学习能力;关系

由于我国经济的带动,计算机等多媒体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并且已经广泛应用到了各个阶层的教育教学中。大学英语教育如何在多媒体应用这样的课堂环境之下,能让学生自主学习,从而提高英语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自主学习对于英语学习的重要性

(一)所谓自主学习,其实就是指学生对自己学习能力的管理,具体包括:确立学习目标和自我监控以及自我评价,这些都是一种人文主义和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体现。自主学习也不是在学习的过程中直接脱离老师,变成一种完全意义上的自学,而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中心,并对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进行重新定位。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不断强化知识的发现,并且着重强调的是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对问题的自主思考和自主探究的习惯和精神。

(二)在学习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其实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应该积极借助网络多媒体的课堂教学环境,积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探究能力。同时,学生在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还需要进行一定的学习评价,不断以过程的形式性进行评价,并在科学、客观分析影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基础上,不断建立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过程以及成效的评价,并不断采取定性和定量的方法进行综合分析。

二、构建课堂环境的因素

(一)物质因素

大学英语教学的课堂环境,不仅仅是一个空间的静止的环境,而是指对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产生影响的相关物质的因素所产生的环境,这些都是课堂教学中形成的有形的硬性的环境,这些都是教学活动中的物质基础。例如:教学场地、相关设施、班级规模等。

1、 课堂的设施。课堂设施具体包括教室的大小、以及教室内课桌、黑板等的设置和规模。其中,课桌的摆放形式,对于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组织和教学活动的进行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同时,教学中多媒体设备的使用,对英语的辅助教学也有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在大学英语的听力课堂上,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还可以促进学生对英语的应用能力。

2、 课堂的空间。课堂空间的设置也就是空间中设备的摆放。通常来说,不管是哪一种教育群体都会有适合自己的群聚度,如果出现不适当的密度就会对教育群体的活动和效能的发挥产生十分重大的影响。特别是对于英语课堂这样比较注重实践的课堂。事实上,任何一种座位的编排方式,都暗含着一定的教育学思想。例如:行列编排的方式主要表现了以老师为中心的思想;而圆桌式座位的编排方式则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了学生的积极性。此外,班级的规模越大、环境就会更加拥挤,而学生参与英语课堂活动的权利就会越来越小,对英语的学习兴趣也会越来越小,特别是对英语的应用也会越来越少。

(二)精神因素

从教学角度看,每个学生在班级中都有自己相应的位置,而这种位置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因此,老师应该在英语课堂上让学生建立良好的竞争机制,并且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引导并帮助学生在班级中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英语能力。

1、文化因素。语言是文化的表现形式,英语课堂语言对学生的影响很大。在英语课堂中,老师应该对课堂所学的知识,对内容的相关文化背景进行介绍,并且创设一定的语境环境,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同时,也了解到了一定的文化知识,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英语的应用能力。

2、组织与制度的因素。英语课堂的教学活动总是以一定的组织和制度在运行,英语学习的特性决定了英语课堂的组织应该是多样性和开放性以及灵活性的。因此,英语老师应该全方位地传递具有形象性和新颖性的信息,不断消除师生之间的心理隔阂,促进与学生多元化的交流。

3、情感因素。通常来说,一个成功的课堂依赖更多的是老师与学生在课堂内的互动和交流。因此,在课堂中,老师应该真正理解情感的重要性,并且对每一个学生都有充分的肯定和信任。这样一来,一个和谐、充满爱意的课堂环境对于学生学习英语的可持续性是有一定的作用的。

三、总结

综上所述,本文从自主学习对于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出发,进而说明了大学英语课堂环境的构成因素,由此可见,大学课堂的构成环境对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影响和作用。说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过程中,要想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一定首先要注重大学英语课堂环境的设置。

参考文献:

[1]何明霞. 基于网络环境的大学英语自主学习监控理论与实践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

[2]余丽. 大学英语课程实施中的教师自主性研究:课程创生的视角[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

第3篇:环境科学与管理范文

关键词: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管理学原理 教学改革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以下简称“资管专业”)是在全球性的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城镇化问题日益突出的背景下,于1998年由国家教育部修订高校本科专业目录后通过的新专业,该专业是在地理科学、环境科学、规划科学、管理科学基础上产生的交叉学科,具有综合性、实践性、边缘性、创新性。该专业主要培养具备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企事业单位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科研、教学、资源开发利用与规划、管理等工作的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的高级复合型人才。根据该专业的培养要求,学生必须了解管理科学的一般原理和方法,具备一定的管理素质。《管理学原理》就是为了提高资管专业学生的管理素养,为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而开设。国内典型院校该专业都不同比率设有与管理学有关的课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管理理论得到不断的完善,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体系。同时作为一门从实践中发展起来的理论,又具有很强的艺术性,由于管理环境、条件、对象的不同,没有一种管理理论、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放之四海皆准。因此,在管理学教学中必须重视管理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既重视基本理论的讲授,又要加强与学生专业有关的实践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本文主要面向资管专业的培养目标和特点,对《管理学原理》课程的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并针对该课程教学改革提出几点建议。

1、教学现状分析

1.1 教学目标单一

《管理学原理》课程在资管专业教学中主要定位为理论学习,开课时间大多在低年级,而低年级教学的重点是基础理论学习,因而出现简单地将传授经典的管理学相关理论知识作为惟一目的,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以教授理论知识,考核理论知识为主的现象。最后形成了重结论掌握,轻思维培养的结果,学完该课程后,学生的管理技能并没有得到提高。

1.2 教学内容没有针对性

首先管理学本身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交叉学科,目前还没有一套普遍公认的完整的管理学原理体系,不同版本的管理学教科书和辞书,各有一套不同的管理学原理体系,管理学教材也主要集中在工商或是公共事业管理两大领域,与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相配套的管理学教材缺乏。其次在当前的教学过程中,大多是先指定教材,再依据指定教材内容组织教学,且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都要求紧扣教材。因此,一旦教材确定,教学内容就随之固定下来,无论专业与方向如何,其教学内容都基本相似,未能充分体现不同专业方向的培养目标和特点。特别是在新专业、新学科发展较快的形势下,教学内容就更显现出滞后的特点。

1.3 教学方法和手段单调

目前,资管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侧重于对规划方案设计能力的培养,大部分实践环节都分布在相关规划设计课程中。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多侧重于理论教学。同时受教学课时的限制,以教师为主导的单向灌输仍为主要的教学方法。随着计算机辅助教学技术的普及,教学过程中以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理论讲授与案例分析为主,教师缺乏与学生沟通讨论所学知识的时间。虽然各种期刊发表的有关学术论文都一直强调互动式教学的重要性,强调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的单向理论灌输仍为主要的教学方法。而基于案例讨论的互动式教学往往停留在浅层次水平上。教师对于案例的选择也只是基于课堂理论教学的需要从案例库中搜罗,并没有实际的经历,只能以文字的形式传递给学生,其精彩性、新颖性、趣味性都不足,而学生从中学校门跨入大学校门,对管理的感性认识更加不足,参与探讨的积极性不高。即使是采取案例和专题讨论的形式,也只是流于一种印证理论的形式,起不到唤起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作用。

1.4 考核方式机械化

《管理学原理》在资管专业课程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地位,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所以课程的考核不但要了解学生对基本理论的掌握情况,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情况,还要兼顾学生平时学习表现。在课程的考核中采取的是平时成绩与期末测试相结合的方式。平时成绩主要考查学生的到课情况,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学习效果往往则见仁见智,无标准化可言;而期末测试则采取的是以主、客观题相结合的闭卷考试方式,其中,客观题一般为选择题、判断题、名词解释、简答题,一般占到总分的70%~80%,主观题一般为分析论述、计算、案例分析题型,一般占到总分的20%~30%。闭卷考试的客观题型迫使学生必须以教材上的阐述方式为标准,通过机械式的记忆,以合乎答案的要求,而考查学生理论应用能力的主观题如若考前老师没有针对性的指点,则普遍出现答非所问的现象,得分较低,难以通过考试。这样的考试方式促使学生以通过考试为主要学习目的,在学习中关心的不是要学什么,而是考什么,为了考试而学,对于各种理论和案例应用只是死记硬背,生搬硬套,并没有真正的理解,也不想去理解。训练的仅仅是学生的记忆能力,看似分数很高,其实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管理思维并没有得到发展,管理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

2、教学改革探讨

2.1 课程定位与教学目标

根据资管专业的培养目标,将课程定位为专业基础课,重点向学生讲授管理的基本理论,以及管理的各项职能,目的是培养学生作为职业管理者的管理技能和素养,使学生能够自主的应用知识,在毕业后能够迅速的融入社会,在岗位上尽快的进入工作角色。教学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如何最大程度的教授给学生理论知识,同时最大化的缩小课堂理论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因此,在课程教学目标设置中应综合考虑,在培养学生对于管理和管理学课程兴趣的同时,体现课程知识学习的目标,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管理理论,又要体现专业素质培养目标,让学生进行团队及个人的能力训练与展示,培养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判断是非、持续学习以及团队合作的能力等。进而提升将来作为知识工作者和职业管理者的一般素质。

2.2 教学内容

由教材结构显示,本门课程主要分为管理学基本知识和管理职能两大块,重点讲授管理四大职能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其内容主要来源于西方企业内部管理经验和管理科学的发展,满足不了资管专业多领域、跨行业的要求。因此,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应按照从“基础理论到专业实践”的路线进行整合,纳入实践教学环节。可根据教材各章节的内容,将教学过程分成三个层次,在第一层次教学过程中,主要是加强管理基础理论的教学,将科学管理的重要性和实施方法融合到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中,在此基础上,补充近年来与该章节理论内容有关的最新研

究成果,克服教材滞后于理论发展前沿的缺陷,让学生能够了解管理理论的研究动态,培养学生对管理学未来展望进行分析,使学生掌握在新形势下解决管理问题、加强科学管理的新途径与新方法;在第二层次的教学过程中,主要通过案例,探讨管理理论的应用,重点结合资管专业学生将来可能从事的工作领域,选择合适的案例进行分析,选择的案例要典型化,要有成功的,也要有失败的。引导学生在给定的管理情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第三层次的教学过程中,主要通过主题社会调查,参与横向课题,企业兼职等实践内容,锻炼学生在在现实管理环境中,自主运用管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3 教学方式与手段

更新教学观念,改变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树立以教为导、以学为主的教学思想,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教学方式的选择上,以课堂讲授为主,讲座报告、商务演讲等多种方式为辅的形式进行。

2.3.1 课堂教学中引入案例分析法

管理学教学案例是根据管理实例加工而成的,案例本身无疑是向学生提供和介绍了管理工作人员的宝贵经验,学生在对案例进行讨论和探索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吸收了经验,接受了教训,掌握了运用所学到的理论和方法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技能,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改善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手段。在案例的呈现方式上可采取文字描述、教师口述和学生等方法。其中角色演练法学生的参与程度最高,有两种做法:一是有计划的安排,在演练之前进行讲解、准备,在一种演练的气氛和环境中,让学生进行实地角色演练。二是即兴的角色演练。学生没有事先准备,全凭即兴发挥,做一件或几件事情。角色演练既可以单人进行,也可以成组进行。

2.3.2 举办讲座、报告,让学生与成功人士面对面交流

为了让学生及时了解管理学科前沿的最新成果和变化趋势,学校应当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鼓励学院从其他知名学府聘请专家、学者来学校举办各种形式的讲座及报告,向学生介绍知识、技能及管理学理论的动态变化,从知名企业或实习基地请来长期从事管理工作的成功人士现身说法,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增加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学生与专家、学者面对面、近距离地交流,可以拉近学生与社会的距离。这样做,也便于教师与社会各界进行适时沟通,掌握和了解更多的第一手资料,为以后授课积累大量的素材和信息。

2.3.3 引入商务演讲的形式,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和观察的积极性

商务演讲的前期准备工作很多,包括进入所选定的单位收集资料,对所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加工整理,对存在的主要管理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将讨论的结果撰写成报告,最后将报告的内容演示出来。通过这种形式,能培养学生与人打交道的技能、调研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快速反应能力等,进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

2.4 考核方式

目前资管专业该课程考核分值的分配大多采取的是平时成绩30%,期末测试70%的方式,而管理学课程的目标更多地在于参与过程、个体经验和理论知识的提炼方面,重在兴趣培养、积极参与和基础性思维训练,所以对于本课程的考核应更加注重平时成绩,相对降低期末考试的成绩比重。平时要做好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各项记录,并制定相应的评分标准,使平时成绩评定做到公开、公平、公正。期末的考核也最好是采用开卷的方式进行,尽可能减少甚至完全摒弃标准答案的试题,允许学生多元化的思考方式。通过非标准主观试题测验的方式,可以有效地测试学生对于本课程知识掌握的情况,在评分的过程中由任课教师或教研室集体对试卷进行评阅。期末考试成绩评定之后,任课教师还应对试卷做出分析,试卷分析的核心是对试题的难易程度及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全面总结,找出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发现教学薄弱环节,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提供改进思路。

第4篇:环境科学与管理范文

关键词:网络学习;高职英语;课堂管理策略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5)11-0117-3 doi:10.3969/j.issn.1006-2831.2015.04.033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应用,网络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学习、工作中的各个方面,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网络信息技术革新浪潮的冲击下,教育领域也在发生巨大的变革,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被大量运用于教育教学领域。传统英语教学在这一轮变革大潮中,既迎来了全新环境与机遇,也面临着未知的冲击与挑战。在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的背景下,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网络多媒体技术的优势,探索运用网络多媒体技术有效促进英语教学,让网络技术成为构建新型课堂生态环境的发酵素,已成为当下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

1 . 相关概念的阐述

1 . 1 网络学习环境

对于网络学习环境的理解目前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共识。有观点指出网络学习环境是指在学习环境中引入网络因素,即在将网络信息技术提供的强大而丰富的教学信息资源引入教学之中;也有观点认为网络学习环境是指基于网络多媒体技术条件下的网络教学平台、教学资源以及学习支持服务体系;还有观点认为,网络学习环境是指通过网络多媒体应用软件实现课后师生实时互动的现代化教学技术等等。

笔者认为,网络学习环境是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所支持的、具有丰富教学信息的、师生共同组成的空间及其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师生活动的各种物质因素和人文因素的总体。所谓网络教育,就是指学生在老师的引导和协助下,利用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获得学习指导和信息资源,并采用最有效的方式实现学习目标的新型教育模式。

基于以上认识,笔者认为网络学习环境下的课堂管理是指在以网络技术作为构成新型课堂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科学地开发、设计和重新建构教学过程,使丰富的网络资源与教学内容有机整合,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地发挥和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探究意识、合作意识和自我管理意识;确保教师与学生、网络平台与教师和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有益互动;努力促进课堂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

2 . 基于网络学习环境下高职英语课堂管理的特点

2 . 1 教育资源的丰富性和共享性

与传统课堂比较,网络课堂环境下,网络中的各类海量教育信息资源是其最大优势。教师在备课上课的过程中可以借助网络教育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效果,也可以借助各类网络教育平台和教学软件以及其他教师交流研讨教学心得,实现教学课件、教育信息、教学成果的共享。同时,在网络教育环境下,教师和学生可以不受任何时间和空间限制,课后检验学习效果,交流学习心得,从而实现教育资源最大化利用。

2 . 2 教学模式的多样性

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现代课堂教学模式的不断创新,很多高职院校英语课堂原有的“一支粉笔一本书”的传统灌输式教学藩篱正被逐步打破。由于网络信息和多媒体技术手段能方便快捷地将图像、声音、文字等教学信息展现给学生,使得原有的课堂情景创设和知识获取手段发生变化,催生出了网络探究式、师生互动式、协作学习式、分层辅导式等多种新型英语课堂教学模式。

2 . 3 英语课堂管理的主动性

在传统的高职英语教学中,教师授课的内容与方式相对固定,没有考虑到由于地区差异、学习习惯等原因造成的高职生英语水平的差异。老师被动地教,学生被动地学,很难达成“因材施教”。而网络环境下的高职英语课堂管理能够依托高职英语网络教学平台的建立,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启发和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帮助学生逐步提高英语水平,实现个性化教学。如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媒体平台实现一对一,一对多甚至多对多的口语、听力训练,充分地进行交流与互动,极大地弥补了传统课堂教学重阅读轻听说的不足。

2 . 4 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与传统的高职英语课堂相比,网络学习环境为学生创设了自主学习的情境。网络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多样的选择机会。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可能,可以弥补课堂上输入的不足,自觉自主地利用网上资源,或者利用网络技术和教师进行交流。学生可以利用网络教育平台,根据自身实际有针对性地选择查找学习内容和辅助资料,并完成教学信息的筛选、重组、加工与整合,最终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借助网络学习平台,老师可以指导学生建立英语兴趣小组或学习互助小组,把自主学习和课堂、家庭结合起来。这些都是多媒体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优势所在,我们要充分利用网络提供的丰富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 . 网络学习环境下高职英语课堂管理存在的问题

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到,部分高职院校英语课堂还未充分做好如何应对现代网络信息媒体。在网络学习环境下,高职英语课堂管理还存在一定问题。

第5篇:环境科学与管理范文

【关键词】宫环养血颗粒 宫内节育器副反应 月经失调 疗效

宫内节育器(IUD)是一种相对安全、有效、简便、经济、可逆的节育方法,是广大育龄妇女易于接受的节育器具,我国使用人数占世界IUD避孕总人数的80%[1],而月经失调是放置宫内节育器最常见的副反应,严重影响妇女的身心健康,笔者对本站80例应用宫环养血颗粒治疗放置宫内节育器后月经失调者,取得满意疗效的情况进行回顾性总结,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80例均为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我站门诊患者,年龄20-40岁,放置宫内节育环时间0.3-5年,表现为月经量增多>80ml,经期延长>7天,经间点滴出血,80例患者上环前月经周期、经期、经量均正常;上环后月经提前7天以上,经量>80ml,经期超过7天,淋漓不净。妇科检查及B超和实验室检查:环位置、形态正常,排除器质性疾病及血液系统疾病。

2 方法

宫环养血颗粒(湖南安邦公司生产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B20020001)8g/次,2次/日,温开水冲服,7天为一个疗程,连用3个疗程,服药者忌生冷、辛辣食物。

观察分析服药前后月经的变化。治疗期间停用其他相关药物。疗程结束后随访一个月以判断疗效。

疗效判断标准(参考新药中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

(1)临床治愈:治疗后月经周期、经量、经期恢复到正常,停药一个月无复发。

(2)显效:治疗后月经周期恢复到28±7天;月经过多者经量比治疗前减少至70-80ml;经期恢复到7天以内,停药1个月无复发。

(3)有效:治疗后的月经周期、经量、经期或流血情况较治疗前改善。

(4)无效:治疗后月经周期、经量、经期或流血情况无改善。

3 结果

80例放置宫内节育器术后出现月经量增多(>80ml),经期延长(>7天)等月经失调者,临床治愈59例,治愈率74%,显效12例,显效率15%,有效4例,有效率5%,无效5例。占6%

4 讨论

放置宫内节育器术后月经失调,系IUD的机械性压迫引起子宫内膜和血管内皮细胞损伤,释放大量前列腺素、纤溶酶原激活因子、激肽等物质,使血管渗透性增加,纤溶系统活性增加,导致月经过多。经期延长目前临床上对因放置宫内节育器导致的月经失调的治疗主要以抗感染为主,辅以止血剂,疗效不确定。

而宫环养血颗粒,属于妇科类益气补血、止血调经的处方药,为国家计生委“计划生育生殖健康优质服务”三大工程引入推广项目[2]。其组方功效为:党参健脾益气,助君黄芪益气摄血,白芍养血柔肝,缓急止痛,当归补血和血,调经止痛,阿胶补血调经,仙鹤草收敛止血,茜草清热凉血,化瘀止血,佛手健脾理气,运脾以生血,又能消除阿胶等滋腻碍胃之弊,续断补益肝肾,固经止血,引诸药入冲脉为方中使药,诸药相伍,共奏止血、止痛、调经、补血、养颜之效。祖国医学认为:“女子以血为本”而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瘀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女子以血为用”,其经、孕、产、乳又易致血少气多,“气有余使是火”,故其病易从热化。上环后少数病例气血流通失于和顺,瘀久化热,或外邪入里,郁久化热,则成瘀热内阻局面,热扰冲任迫血行,或瘀血不去,血难归经,于是出现月经过多,淋漓不净,由此可见,瘀和热是本病的主要病机。笔者通过对上述80例放置宫内节育环后月经失调者的回顾性总结发现,宫环养血颗粒在治疗放置宫内节育器所致的月经失调中总显效率、总有效率分别为89%、94%;与熊里媛研究报道宫环养血颗粒对皮下埋植后月经紊乱的治疗效果良好[3]结论基本相符,因此,宫环养血颗粒剂治疗上环所致的月经失调疗效确切,该药用药安全,观察过程中无不良反应,可推广应用。

参 考 文 献

[1]周任婧.活性r型宫内节育器Ⅱ与传统宫内节育器应用比较[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0(20)1:48-49.

第6篇:环境科学与管理范文

【关键词】 妇科;肿瘤术;深静脉血栓;并发

深静脉血栓是常见妇科肿瘤并发症之一, 于术后发生率明显提升, 能够引发肺栓塞、下肢功能障碍等严重疾病, 具有一定的致死率与致残率[1]。本文选取本院2009年1月~ 2012年12月收治的28例妇科肿瘤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分析其治疗方式、风险因素, 旨在为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治疗提供相关依据。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09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350例行妇科肿瘤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进行回顾性分析, 其中并发深静脉血栓28例, 年龄27~66岁, 平均年龄(46.28±7.67)岁;病情:子宫肌瘤1例, 恶性肿瘤27例, 其中宫颈癌12例, 卵巢癌13例, 子宫内膜癌1例, 子宫肉瘤1例;体重48~82 kg, 平均体重(51.25±9.33)kg。

1. 2 方法

1. 2. 1 预防性治疗与护理干预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 以及文献综合分析法, 提取患者年龄、体重、治疗时间等因素, 分析不同指标患者深静脉血栓并发率, 总结风险因素, 进行风险评估分级。对所有患者给予预防性治疗, 给予患者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 0.4 ml/次, 1次/d, 连续注射7~10 d, 给予患者低分子左旋糖苷注射, 静脉滴注500 ml/次, 1次/d, 2周后给患者打弹力绷带以增加下肢压力, 并给予患者患肢按摩与适当运动, 针对年老体弱、肥胖等风险评估等级较高患者给予分级护理, 加强监护[2]。

1. 2. 2 确诊治疗 经确诊患有深静脉血栓的患者, 禁止挤压、按摩患肢, 治疗前卧床休息2周, 给予局部深静脉血栓患者抬高患肢至距心脏平面20 cm, 弯曲膝关节, 相应采用抗生素以防感染, 并对患肢肿胀患者给予消肿、活血化瘀药物治疗, 给予患者常规抗凝药物治疗, 口服肠溶阿司匹林50 mg、潘生丁50 mg, 3次/d, 连续服用5 d, 于血栓形成72 h后, 使用尿激酶加浓度为5%的葡萄糖注射液, 300 ml/次, 1次/d, 直至患肢消肿[2]。

1. 3 观察指标 年龄、体重、治疗时间、肿瘤类型。

1. 4 诊断标准 对有临床表现的疑似深静脉血栓患者, 给予临床确诊:①静脉彩超显示管腔内无彩色血流信号, 且加压后静脉管腔无塌陷现象;②静脉造影显示阻塞部位静脉远端扩张、近端狭窄, 且血栓阻塞周围形成阴影。

1. 5 疗效判定 根据深静脉血栓临床诊断标准:痊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 下肢静脉彩超或静脉造影显示正常;有效:症状明显缓解, 下肢静脉血液流速≥20%;无效:症状无明显改善或下肢静脉血液流速

1. 6 统计学方法 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 计数资料以率(%)形式表示, 实施χ2检验, P

2 结果

2. 1 相关指标对比 同期总例数中, 分布年龄、体重、住院时间、肿瘤类型如下, 其中年龄50岁患者,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 2 治疗效果 28例深静脉血栓患者中, 痊愈13例, 占46.43%, 有效10例, 占35.71%, 无效5例, 占17.86%, 总有效率82.14%, 所有患者均经静脉彩超复查。

3 讨论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 手术成为妇科肿瘤患者的主要治疗方式, 手术切除肿瘤具有祛除病根的功效, 但同时会给患者带来并发的威胁。深静脉血栓是常见的术后并发症, 多由静脉管腔内部阻塞形成血栓所致, 主要表现为下肢肿胀、浅静脉扩张、患肢疼痛等, 严重者可并发肺栓塞、下肢功能障碍, 严重损害患者的身心健康, 影响生存质量, 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及致死率[3]。

3. 1 深静脉血栓的高危因素 经研究分析, 中老年、肥胖患者为深静脉血栓并发的高危患者。患者术后若住院时间较长, 易因长时间卧床, 无法时常活动下肢, 致使下肢肌肉处于松弛状态, 抑制下肢血液回流, 从而导致血流缓慢, 促使血栓的形成;恶性肿瘤患者较良性肿瘤患者易并发深静脉血栓, 主要由于恶性肿瘤行手术范围大, 易导致血管壁及组织损伤, 刺激凝血系统启动, 促使血栓形成[4]。手术过程中, 恶性肿瘤的切除致使血小板含量显著增加, 凝血因子数目增多, 抑制了抗凝血因子的活性, 从而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与此同时, 恶化的肿瘤细胞会产生大量的凝血活酶, 两者共同作用, 易致血栓形成。

3. 2 深静脉血栓的治疗 对肿瘤术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治疗逐渐成为临床研究的重点, 该病的致病因素多样, 多由静脉血液回流不畅所致, 因患者术后无法活动、肌肉松弛、血流缓慢, 增加了并发深静脉血栓的可能。临床多以抗凝治疗为主, 低分子肝素具有抗凝血、溶血栓功效, 低分子右旋糖酐能改善人体微循环、扩充机体血容量, 两者结合使用, 能够有效预防血栓的形成, 且能起到良好的溶解血栓效用。术后应该鼓励患者活动足部, 指导患者多进行深呼吸、咳嗽等动作, 并于患者病情允许情况下, 行适当活动, 对高龄、肥胖、恶性肿瘤应着重加强风险管理, 指导患者尽量缩短住院时间[5]。

综上所述, 临床对深静脉血栓并发的控制应从术前预防入手, 通过对高危人群行密切监测与及时预防, 及时给予疑似患者血凝状态监测, 出现异常及时给予预防性抗凝治疗, 同时应避免术中对患者静脉管壁造成损伤, 采取措施缩短麻醉及手术时间, 术后应减少对患者行静脉穿刺, 以减少对静脉血管的刺激, 通过各种措施, 预防性的减科肿瘤术后深静脉血栓并发的几率[6]。

参考文献

[1] 张国兴, 林梅.妇科肿瘤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12例分析. 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0, 12(14):225-227.

[2] 彭薇, 欧阳宁.妇科肿瘤术后并发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研究.中外医疗, 2013, 10(11):137-138.

[3] 徐晓燕.妇科肿瘤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16例临床观察.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0, 12(10):101-102.

[4] 韩绍辉, 赵苗淼.妇科恶性肿瘤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治体会.社区医学杂志, 2008, 11(10):161-162.

[5] 李燕华, 王文福.妇科肿瘤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38例分析.解剖与临床, 2011, 16(13):125-127.

第7篇:环境科学与管理范文

 

环境科学专业核心知识单元,代表环境科学各个知识领域的不同方向,知识点分核心和选修两种,核心知识单元是所有环境科学专业学生要求具有的基础知识内容。

 

其中,专业基础类核心知识单元包括:①环境问题,核心知识点包括水环境问题、大气环境问题、固体废物污染、全球环境问题,选修知识点包括土壤污染、物理性污染和污染物生物效应。②环境科学基本原理,核心知识点包括环境/生态基本规律、环境科学学科体系和可持续发展理念。③环境科学研究方法,核心知识点包括环境科学方法论体系、生态学方法论、环境体系解析方法论,选修知识点包括环境质量调控方法论、综合/系统分析方法论。

 

专业原理类核心知识单元包括:①生态过程与效应,核心知识点包括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种群及其基本特征、生态系统特征及过程分析、生态学原理的应用。②环境生物过程与效应,核心知识点包括环境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行为、污染物的生物学效应、生物监测原理与方法、环境污染的生物净化、退化环境的生物修复。③环境化学过程与效应,核心知识点包括环境中典型化学污染物、污染物迁移、污染物转化、大气环境化学、水环境化学。④环境地学过程与效应,核心知识点包括地球环境系统的基本组成运动规律及演化过程、地球环境系统有机圈层的组成结构及其功能、各圈层的演变规律及在全球环境变化中的作用、地球环境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迁移转化及循环过程。

 

专业技术类核心知识单元包括:①水污染控制,核心知识点包括废污水的物理处理技术、废污水化学和物理化学处理技术、废污水生物处理技术、废污水的自然处理技术、污泥处理处置。②大气污染控制,核心知识点包括颗粒污染物控制技术原理、颗粒污染物的控制技术、气态污染物控制技术原理、典型气态污染物控制技术。③土壤污染控制,核心知识点包括土壤污染源与污染特征分析、土壤污染控制技术原理、典型土壤污染物控制技术。④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核心知识点包括固体废物分类与特征、固体废弃物无害化技术与方法、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⑤环境监测,核心知识点包括环境标准、水环境监测、环境空气监测、固体废物监测、土壤污染监测、物理性污染监测、环境监测质量保证。⑥环境影响评价,核心知识点包括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战略环境影响评价。⑦环境规划,核心知识点包括环境规划的技术方法、水环境规划、大气环境规划、噪声污染控制规划、固体废物污染防治规划。

 

专业管理类核心知识单元包括:①环境管理,核心知识点包括环境管理学的理论基础、环境管理的制度和政策手段,选修知识点包括企业/产业环境管理实践、区域一全球环境管理实践。②环境法律,核心知识点包括环境法基本概念原则、环境法律制度及法律效力、环境污染防治法、自然资源保护法、国际环境法。

 

专业实践类核心知识单元包括:①专业实习,核心知识点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综合实习。②科研实践,核心知识点包括观察性实验、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研究性实验。③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核心知识点包括文献查阅、论文开题、论文研究、论文撰写、论文答辩。

 

二、建立核心课程体系

 

围绕环境科学专业各专业类别的核心知识单元,建立核心课程体系,承载核心知识点。各门核心课程围绕核心知识点组织基本理论、研究前沿、基本方法、实践案例等内容,形成系统。同时,设置先导课,为核心课程和核心知识点学习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储备。例如,“环境化学”课程,就需要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及物理化学、环境科学概论、环境监测等课程作为先导课,提供环境化学课程各知识点学习所要求的基础知识储备。

 

专业基础类核心知识由“环境学基础”和“生态学基础”课程为基本载体。“环境学基础”课程坚持“起点高、容量大和观点新”的教学宗旨,系统介绍环境科学的产生与发展、人口、各环境要素污染与防治、可持续发展等内容,注重学生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基本能力的培养,课程已经建设为国家精品课程,并积极探索慕课教学形式;“生态学基础”全面介绍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应用方法,以及现代生态学的最新进展,该课程已经建设成为南开大学精品课程。

 

专业原理类核心知识由“环境生物学”“环境化学”“地学基础”课程为基本载体。“环境生物学”介绍环境生物学领域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结合现实环境中污染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培养学生运用环境生物学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环境化学”介绍大气、土壤、水及生物相诸介质中环境物质迁移转化的基本原理,环境中主要污染物的来源及其在环境中的归趋,环境污染控制与修复过程及绿色化学中污染减量及消除的化学原理,“环境化学”课程已经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地学基础”课程介绍地壳的基本物质组成特征,气象要素的基本概念和表征方法、大气稳定度和逆温等与环境有关的基本知识,城市气候的基本特征,地球上水的循环过程,各种水体的基本特征,土壤的组成特征、形态特征、形成因素和成土过程,地图的基本概念、特征、组成要素、我国基本比例尺地形图的分幅和编号的基本方法,地形图的应用,遥感的基本概念、原理、遥感解释标志和方法,要求学生掌握地学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形成原因,以及地学基本手段的应用,该课程被评为南开大学精品课程。 专业技术类核心知识由“环境工程学”“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与环境规划”课程为基本载体。“环境工程学”介绍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工程以及噪声防治与控制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该课程被评为南开大学精品课程;“环境监测”课程全面介绍根据监测的目的进行调查研究、设计监测方案、选择监测方法、进行数据处理以及测试结果的分析评价,掌握环境样品的采集、保存、制备、预处理、测定及质量控制等方法,培养学生实际环境监测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该课程被评为天津市精品课程;“环境影响评价与环境规划”全面介绍环境评价和环境规划的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基本方法以及评价与规划知识的实际应用。

 

专业管理类核心知识由“环境管理与环境法学”课程为基本载体,“环境管理与环境法学”课程介绍管理学基础知识和主要原理、中国环境管理的原则与政策、中国环境管理的体制与制度、中国环境法体系及内涵、中国环境法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以及部门环境管理、区域环境管理、工业企业环境管理等。

 

三、围绕三条主线推动环境科学专业课程教学

 

1.环境问题识别和分析主线

 

环境科学是研究环境问题及其解决途径的综合性科学体系,其核心任务是揭示人与环境相互作用规律。环境问题的产生和解决促进了环境科学的产生、形成和发展。围绕着环境问题的识别和分析,形成环境科学基本原理、技术方法、管理工具以及具体实践科学体系。围绕具体环境问题识别和分析,组织核心知识单元、核心知识点和核心课程,课程之间科学逻辑关系紧密,便于学生认知和学习。

 

另一方面,在我国当前发展阶段,资源环境限制与社会经济发展矛盾空前突出,迫切需要环境科学培养专业人才,应对污染控制、生态修复与环境建设挑战。围绕我国面对的实际环境问题,针对性培养专业人才,建立起环境问题与人才培养之间的直接联系,建立以环境问题识别和分析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模式,搭建对应的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有利于为国家培养具备解决实际环境问题能力的急需人才。

 

2.实验与实践教学主线

 

坚持“注重基础训练、强化教学实习、突出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实验教学理念,围绕核心知识单元和核心知识点,搭建专业基础实验教学平台,建立实践教学基地群,严格毕业论文环节,充分发挥实践教学对理论教学的有效补充作用。

 

(1)专业课程实验。课程实验和课堂理论教学相辅相成。围绕核心知识单元和核心课程,开设专业实验课程,包括环境监测实验、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环境化学实验、生态学基础实验、环境生物学实验、环境微生物学实验。着重训练实验步骤、实验操作、实验安全、药品管理等基础实验技能,培养环境科学分析基本方法和技术。

 

(2)专业教学实习。合理安排专业教学实习时间,既能促进核心知识的理解和认知,又能为后续毕业论文/设计提供经验。围绕核心知识点搭建专业教学实习平台,建立教学实习基地体系,配合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环境管理等核心知识点和核心课程,建立环境监测中心、环保卫生管理中心、科学院、环保科技公司、垃圾处理厂等实践教学基地,形成实践教学基地群,提供直观认识环境科学专业知识在实践中具体应用的机会,培养知识运用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毕业论文。设置毕业论文环节,通过学生参与论文选题、查阅文献、开展实验或设计、结果模拟与分析等毕业论文过程,系统锻炼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实验技能的综合能力。

 

3.科研创新训练主线

 

营造制度、平台、师资环境,建立稳定的科研创新体系。通过国家级、省市级、校级、院级各级别科研立项机会,搭建“国家大学生创新计划”“省市大学生创新立项”“学校大学本科创新立项”“学院创新立项”多层次立体化环境科学专业学生创新平台,为不同水平学生提供创新立项机会,逐步提高项目研究质量,严格过程管理,保障创新立项覆盖面。通过团队协作、教师交流、项目答辩等环节,锻炼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提高团队合作与交流能力,鼓励学生科研成果报奖。

 

四、核心课程质量保障

 

(1)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2010年,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专业获批为国家第六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特色专业结合南开大学环境科学多年来的本科教学特色以及相关教育、教学理念,面向国际社会发展及现实中国社会大背景下的特征需求,同时考虑到学科本身的实践特征、时代特征和应用特征,推动与现阶段校内学习相补益的数个社会实践与互动教学平台建设。

 

(2)精品课程群建设。提出并实践“精品课程群”建设的教改思路,逐步推动各门课程精品建设,形成“精品课程群”体系,有效保障环境科学专业课程教学的高质量。

 

(3)国家级教学团队建设。2010年,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团队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

 

(4)优质教材保证。作为知识的载体,教材是本科生质量的重要保障。为了提高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效果,自编出版环境科学专业系列优秀教材。包括1本国家级精品教材《环境化学》,4本“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环境学基础》《生态学基础》《环境化学》《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等。

 

(5)推动天津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积极推动实验教学改革和实验室建设,建设天津市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实践和创新平台。提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环境科学与工程现代化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实验教学理念,搭建“专业基础实验、教学实践、创新教育”的高素质人才培养实验教学平台,探索“坚守教学神圣,转变师生角色,强化开放综合,学科建设与实验教学相融合”的实验教学模式,取得了丰硕的教学改革与建设成果,学生教学效果突出。

 

(6)推行精细化教学管理。探索精细化教学管理模式并付诸实践,制订“教学效果的双评议制度”“主讲教师竞聘上岗制度”“教学效果的双评议制度(教学督导组评议和学生评议)”等规章机制,有效实现对教师“教”的目标导向和过程管理。

 

实行环境科学专业本科教学的课程小组负责制,实现了本科教学的优质师资资源配备,有效地促进了全体教师对本科教学的关注和重视。保证教授、副教授百分之百地参与本科教学,优化教师队伍年龄结构和学缘结构,提高教学效果。

 

实行“本科生课程主讲教师竞聘上岗”。对列入核心课程群建设的课程实行主讲教师竞聘上岗办法,结合学生评教结果,根据教学能力与教学效果优选课程主讲教师。

第8篇:环境科学与管理范文

关键词:环境监测;环境管理;关系;建议

Abstract: With the constant development of our economy, society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the load increasing, therefore, to the soci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ppropriate pollution control, establish and improve the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ystem of the importance is more and more apparent.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n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of the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ystem are two important components, correct processing of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n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stablishment of a scientific and rational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n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mechanism, to promote the cause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has a very positive impact.

Key words: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relationship; suggestion

中图分类号:X8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一、前言

随着我国现在经济实力的不断发展,污染问题也愈发的明显,环境负荷不断加重,环保压力不断增加。因此,为了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在现有条件下我们必须要完成保护环境,防治污染的任务,建立完善的城市环境监测与环境保护体制。目前,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国家经济发展以及对环境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城市环境监测和环境管理工作将会越来越受到国家和全社会的重视。城市环境监测和环境管理是整个环境管理体系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正确处理环境监测与环境管理之间的关系,建立科学合理的环境监测与环境管理的工作关系,对促进环境保护事业走向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具有积极地推动作用。

二、环境监测

城市环境监测是环保部门所承担的技术监督工作,是指间断或连续地对城市环境中污染物的浓度进行测定,观察、分析其变化和对环境影响的过程。其主要任务是及时、准确、可靠、全面地反映环境质量污染现状及发展趋势,为环境管理、污染防治、环境规划、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提供科学的服务。

在环境监测中有以下三方面的基本内容。

一是调查阶段的环境监测。在制定监测方案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①经济的原则。在制定监测方案、设计技术路线、配置技术装备时,应事先做监测费用效益分析,尽量做到既达到监测要求,又节约监测费用。②优先监测优先污染物的原则。优先污染物指毒性大、危害严重、影响广的污染物;污染趋势呈明显增加状态,对环境具有显著危险的污染物;具有广泛代表性的污染物质等。③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环境问题具有很强的复杂性,这就要求在制定监测方案时要全面规划、合理布局,在实际检测时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监测技术路线,以获得最多的环境信息数据。

二是竣工验收过程中的监测。该阶段监测的主要内容有:环境保护管理检查、污染物达标排放监测、环境保护敏感点、环境保护设备运行效果测试、环境质量的监测以及生态调查等方面。监测过程中应注意:监测一般需要在生产负荷达到设计生产能力75%以上且工况稳定的情况下进行,监测污染因子一般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和初步设计环境保护篇中确定的污染因子,监测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循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原则。

三是日常的监督性监测。根据环保行政主管部门的工作要求,对辖区内的污染源进行日常的监督性监测,及时掌握污染物动态,确保污染物达标排放,减轻城市的环境压力。

环境管理

城市环境管理是指环保部门职能中的现场监督执法工作,是在环境现场进行检查、监督、督促与处理的总称,是各级政府及其环境保护部门做出处罚决定和执行的环境管理系统。

城市环境管理的主要内容可分为三方面:一是城市环境计划的管理。环境计划包括在城市污染防治计划、城市污染控制计划、环境保护计划以及环境技术发展计划、宣传教育计划等基础上综合制定区域环境规划。二是环境质量的管理:主要是制订城市环境质量的各项标准、各类污染物排放标准以及相关的监督检查工作;进行环境质量状况的调查、监测和评价以及对环境质量变化的趋势进行预测。三是环境技术的管理:主要包括确定环境污染和破坏的防治技术路线和技术政策;确定环境科学技术发展方向;组织环境保护的技术咨询和情报服务;组织国内和国际的环境科学技术合作交流等。

四、环境监测和环境管理的关系

环境监测为环境管理提供科学有效的监测数据。环境监测不仅能为环境管理提供科学的反映环境状况的数据和信息,而且还是衡量环境管理行为和环境管理效果的重要手段。监测数据所反映出的环境质量状况是环境污染预测的基础,是实施排污收费、总量控制、污染设施运行等管理措施必不可少的手段。污染源监测数据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完整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环境管理行为的结果成败。

随着我国环保法制建设的不断加强,环境管理在实际工作中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这就要求环境监测数据具有极强的准确性、精确性、完整性、代表性和可比性。离开了环境监测,环境管理就失去了目标和执法工具,不仅脱离了事实,而且不能正确地判定实际中环保法规的执行情况,并针对实际情况实施有效的监督手段。没有科学、精准、有效地环境监测数据为环境管理与评价提供依据,那么环境管理也就失去了实际存在的价值。

第9篇:环境科学与管理范文

关键词: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 区域分布 专业定位 课程设置

科学须为社会服务,要促进人类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高校的人才培养应符合时代的需求,专业的设置要紧密联系社会的发展。自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但随之而来的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也日趋严重[1]。城镇体系建设、城市规划缺乏长远目标,严重滞后于城市建设和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广大的乡镇地域甚至没有科学合理的规划。这一系列的问题的解决都亟需具备地理科学、资源环境科学、生态科学、管理科学和城乡规划技能的综合型人才,因此,对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管理专业的办学要求、培养模式、教学质量需要有更高的要求,来进一步满足国家社会和区域的发展目标[3~4]。

1 专业存在问题

1.1 专业定位不明确

该专业在我国开设10多年来,逐渐暴露出一系列问题。如专业定位模糊、课程体系欠缺、实践能力不足、毕业生去向不明确。高校不能回答诸如该专业培育什么样的人才,要开设什么样的课程,人才培养如何满足社会市场需求等问题。在相关研究中有学者指出,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培育出来的人才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尴尬境遇:论规划绘图功底,不如工科的城市规划及建筑学专业的学生;论空间综合分析能力,不如地理科学专业的学生;论资源环境评价及管理能力,不如资源科学、环境科学及资源经济学等专业的学生[1]。

1.2 课程设置不科学

受学校传统专业特色及片面追求学科完整性的影响,学校按照各院校师资优势开设了不同的方向并设置了不同的课程体系,各院校在构建的专业课程体系中存在许多盲目性和随意性。部分院校在设置课程体系时遵循“多学科、宽口径”的培养模式,力求面面俱到,由此导致学生通而不专,课程体系过于宽泛。强调计算机以及软件应用,但忽视相关的基本理论;重视规划设计的课程,但忽略了地理类课程的基础地位,这种状况必然导致毕业生知识结构的不完整,学科综合性不强的局面。

2 专业办学建议

2.1 合理布局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

人口、资源、环境、城乡规划以及社会协调发展等问题是我国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城镇体系规划严重滞后于城市建设和经济的发展,这种现象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广大乡镇地区尤为突出。规划不是一种理论上的规划,而是规划要素在空间上的科学合理地分布,是一种区域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实践科学。在广大的西部地区,许多大型的规划包括区域规划和城市规划,都由国内着名的规划机构来完成,而这些大型的规划团队往往都不是本土机构,因此所作的规划并不能符合区域特色。因此,从一定意义上来讲,这种规划偏离了规划的根本目的,所作的规划也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上,可操作性也不强。因此,要从根本上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增强规划的可操作性,需要壮大本土的规划队伍,这样更能科学有效地制定相关的规划策略,从而避免了异地规划队伍制定规划时背离区域实际情况的种种弊端。

2.2 明确专业的办学理念,准确定位学科方向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要求较高,需要学生掌握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实际操作的技能,能解决资源环境评价与管理及城乡规划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之中,该专业所开设的课程非常多也非常杂,既有地理学也有规划学所的众多的规划课程。但是蜻蜓点水式的教学方式,形成了什么都学实际上什么都不会的尴尬境遇,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本科教学的目的,忽略了当今社会需要的是综合性的应用型人才,而非高级专门人才这一实际情况。应根据学校特色和师资状况,确定实践教学环节主干课程体系,加强动手和实践能力的锻炼,增强实践教学环节的应用性,加大实习和集中实践环节的学时,进一步增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课程设置要为毕业生未来可能从事的工作准备。

2.3 根据学校特色完善课程设置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管理专业作为地理学的一个学科方向,培养的大学生需要对区域的规划特点、对地理区划有较为清晰的认识,并能掌握大量当地区的经济背景和社会背景等相关的专业知识。东中部经济发达地区所开办的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管理专业更注重城市建设、土地及房地产市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创建、循环经济的发展、人居环境的改善,而在西部地区高校开办的专业更应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如山地生态保护、地质灾害勘察、荒漠化防治、水土流失防治、资源环境调查、城镇建设等[1]。

从办学特色来讲,不同的学派办学重点也应有所不同。测绘学派应为数字城市、国土资源调查、资源环境管理与开发为主要研究方向;地理学派应以国土规划、城镇体系规划、产业规划、生态保护与规划为发展重点;资源学派以农业产业规划、新农村建设为特色;规划学派应以城镇体系规划、新农村规划、居住区规划、旅游规划为主要特色;经管类的学校必须发挥其在经济、管理上的优势,强化资源管理、房地产评估与管理能力的培养等等。

参考文献

[1] 赵小风,黄贤金,陆汝成.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探讨[J].高等农业教育,2009(7):58~60.

宋戈,袁兆华.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问题的探索[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2):81~82.

钱宏胜,王磊.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0(1):8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