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关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家园合作
幼儿的身心健康及和谐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教育内容,它需要科学合理的教育以及有效的引导,要通过家园合作的方法和措施,关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探索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家园合作具体措施和渠道,通过家园合作的有效交流和沟通,更好地帮助幼儿养成开朗的性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质。
一、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家园合作的意义分析
1.提供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依据
由于不同的幼儿有不同的心理特点和认知习惯,也与幼儿的家庭有密不可分的联系,为此,通过家园合作的方式和手段,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幼儿的心理发育状态和身心健康水平有全面的了解,并以此为依据,拟定适宜的、针对性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案和策略,更好地查找幼儿心理异常行为的根源,较好地达到纠正幼儿心理行为偏差的效果。
2.创设全方位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通过家园合作的方式和手段,可以创设全方位、多角度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将幼儿家庭与幼儿园连接成为整体,共同促进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较好地弥补幼儿心理行为中的异常现象和问题,最大程度上发挥教育环境的效能。幼儿在成长的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属于十分重要的内容,而对这一环境的创设,需要教师与家庭的密切配合,给予孩子最为温馨的教育和引导,帮助幼儿去正确地获得社会上的各种认知,全面提高幼儿教育的有效性。
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家园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1.关注度不足
尽管大多数家庭都关注幼儿的成长和发展,然而对于幼儿的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却没有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认为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当是幼儿园的教育内容,自身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和经验,而忽视了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这就使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缺失。
2.幼儿园与家庭的信息交流与反馈不足
在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家庭和幼儿园在这方面的信息交流和反馈不够畅通,没有形成长久、高效的信息交流平台,主要依赖于班会、家访等方式进行信息沟通和交流,然而,这种信息交流方式会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和制约,难以高效实现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加之,幼儿园和家庭在知识结构、个体立场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异性,难免造成思想观念上的差异,这就无法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成长情况做出科学客观的评价。
三、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家园合作措施探讨
1.增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家园合作的重视度
要使家庭和幼儿园都充分认识到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意义,要通过广泛的宣传,增强家园双方对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度,做好幼儿心理卫生知识普及工作,使幼儿心理健康的观念深入人心。
2.搭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家园合作平台
要搭建多样化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家园合作平台,开创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家园合作渠道,通过家长开放日、节日庆祝活动、亲子游戏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较好地促进家庭与幼儿园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沟通,还可以将互联网信息化手段引入到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家园合作平台之中,建立家园合作联系单、网络信箱、家长QQ群、微信聊天群等,增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家园合作的日常化、网络化,较好地通过家园合作平台讨论幼儿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行为偏差,并通过商议的方式拟定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案,使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家园合作更为通畅和充实。
3.建立和完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檔案
为了更好地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发育情况,避免幼儿在成长过程中的心理行为偏差问题,家庭和幼儿园要加强联系和合作,搜集、整理和归纳幼儿的心理健康成长情况,要了解幼儿在不同时期的心理变化状态,及时发现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的心理细微变化,从而较好地把握幼儿在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健康发育规律,使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档案完善和优化。具体来说,应当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档案中记录幼儿的姓名、性别、年龄、心理特征、幼儿园的日常表现、家庭的日常表现、幼儿作品分析等,将幼儿的心理健康成长状况进行及时、完整的记录,以更好地实现对幼儿的心理健康发育成长情况的综合分析。另外,还可以拓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俱乐部,使幼儿园教师、幼儿、家长都融入到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俱乐部的活动之中,共同关注幼儿的心理变化状态,更好地提升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
4.丰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形式
为了更好地提高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要丰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要针对幼儿新生入园时表现出的焦虑心理和情绪加以关注,并适当开展幼儿入园适应教育活动,帮助幼儿解决入园时的环境不适应心理问题。在幼儿一日活动之中,可以选取一定的主题,开展以幼儿为主体、家长为指导和协助的角色游戏活动,更好地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并增强在社交活动中的心理适应性和抗挫折心理能力。
总而言之,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家园合作可以搭建幼儿园与家庭之间的桥梁,通过丰富多样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家园合作方式和策略,培养幼儿的良好的心理品质,优化幼儿的心理健康程度,为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陈静.幼儿园的心理健康教育[J].考试周刊,2011(48).
[2]杨兰.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家园合作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7(13).
关键词: 中国; 幼儿; 心理健康; 教育; 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6-0089-02
心理健康是一个人智力和人格发展、潜能开发、道德品质形成、积极适应社会的前提,是一个人整体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目前心理问题已成为我国的社会问题,尤其是幼儿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严重问题,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与社会结构、家庭状况和教育方式有着必然的联系,值得认真关注。《幼儿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教育工作的首要位置,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我国早期幼儿教育因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无论幼儿园还是家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视知识传授和身体护养,而轻视对幼儿心理健康的教育。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表明我国0—14岁儿童有2.2亿人,根据近年来有关报道发现:我国儿童行为问题的检出率则在13.97—19.57%之间,大约在3000—4300万人左右,这是多么庞大的群体。问题幼儿的表现为:多动、违纪、焦虑、抑郁、任性、孤僻等,其中,留守儿童、单亲儿童、独生子女的心理行为问题尤为突现。以北京为例,上个世纪80年代北京地区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8.3%,90年代为12.9%,到了本世纪北京中关村部分重点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上升为18.2%,儿童行为问题的不断攀升,已经引起了专家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这些心理不健康的问题已经严重地影响到了我国未来人才的素质,由此可见,我国幼儿心理健康的现状不容乐观。幼儿期是一个人身心健康发展的奠基时期,幼儿阶段年龄在3—6岁是心理发展速度最快、最易稳固的阶段,因此在这一阶段加强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维护和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积极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完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机制,是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从小培养幼儿健康的心理对于培养我国未来人才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我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开展我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建议,以期对进一步加强我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有所启迪。
一、我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幼儿期是一个人身心健康发展的奠基时期,但由于传统教育观念和文化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致使目前幼儿中相当普遍地存在着独立性差、心理脆弱、怕苦畏难、缺乏合作交往意识和能力、自控能力差等问题,不少幼儿还存在种种心理和行为偏差。究其原因,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从管理者到教师和家长中普遍还存在模糊认识,对健康的认识存在一些片面性,忽略了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一)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认识不到位
虽然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已有一定的发展史,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但是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在许多方面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认识还不到位。只能在摸索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再加上目前我国有关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比较薄弱,相关的积淀不够深厚,这就导致我国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在理论上比其他国家落后,无法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和实践体系,我国有些幼儿教育机构只是在指导幼儿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只是采用一些零散的书籍。我国专门从事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研究的人员不多,幼儿园在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往往会忽视对一些引进资料理解和消化。这样,理论的高要求与普遍的理论水平低下就形成了矛盾。一些幼儿园教师在解决幼儿特有的心理方面的问题时,则是把有关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用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中。这种状况带来的后果,不仅没有对症下药,还有可能恶化幼儿的心理问题。我们提倡的是在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不仅要消化和理解教育家和外国专家有关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而且要结合当前的实践,有针对性地解决幼儿出现的心理问题。
(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师资不达标
目前,大多从事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者多是幼儿园教师。但在我国大多数地区,大多数幼儿园教师的任职资格都不符合《教师资格条例》规定的学历条件(幼师毕业以上)。有不少幼儿园园长和专任教师中,虽然取得《专业合格证书》,但由于在校学习时对幼儿心理知识学的少且较为肤浅,缺乏扎实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很难达到国家规定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标准,因而时常对幼儿心理表现出来的种种现象感到手足无措和困惑。既不能对幼儿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时的矫治,也无法预见幼儿心理可能出现的疾病并加以预防。幼儿园教师平时任务也较繁重,除了担任教育教学工作以外,还要照顾幼儿的一些生理和心理需要。对幼儿进行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本来就会加重幼儿教师的负担,在没有受过任何专业训练的情况下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其难度不言而喻,效果也显而易见。因此,受过系统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训练的教师匮乏,成了当前我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最大障碍。专门师资力量的缺乏会导致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停滞不前,而且会使幼儿园的心理健康教育陷入困境当中。很多幼儿园由于缺乏专业的心理教师,无法正常地在幼儿中开展心理开导,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目标和内容的建立就任重而道远了。
一、把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各项活动,进行全面渗透
心理健康教育要渗透和融合到幼儿园教育的全过程中,在领域活动、游戏活动、生活活动中。都要注重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这是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和最基本的途径。幼儿的时间是在各项活动中度过的,其心理状况、心理品质都会在各项活动中有所反映,而且某些心理问题也会在各项活动中有所表露。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项活动中,不仅使教师能更广泛、更真实地掌握幼儿心理健康的情况,而且有助于采取各项措施来提高幼儿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提高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水平和自身素质
幼儿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起着主导作用,其专业水平、自身素质直接影响整个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教育效果的取得。
首先,教师应先与幼儿建立一种平等的伙伴关系,蹲下身来和他们讲话,倾听他们诉说苦恼,与他们分享快乐,了解他们的兴趣,关注他们的兴趣,关注他们的需要。同时,教师还要尊重幼儿的人格,遵从他们的意愿,他们的事让他们自己做主。凡事不包办,要留给幼儿自己选择和决定的机会,并且鼓励他们自己做决定,让幼儿学会自己做决定,以发展幼儿的自信心,提高他们适应环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教师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处处给幼儿树立典范,用积极的情绪去感染幼儿,以极高的热情、极高的兴趣参与各项活动,用自身愉快的情绪引导幼儿天天生活在一个欢乐的群体之中。同时,教师还要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用健康的心理影响幼儿。时刻意识到自己角色的特殊作用,随时调控自己,保持积极愉快的情绪及良好的心境,处处给幼儿提供积极的影响。
再次,教师要善于察言观色,体悟幼儿的一举一动,了解幼儿的各种需要,尽量给予满足和帮助,使幼儿产生安全感,愉悦感,从而高兴乐观、积极向上。
三、发挥家庭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教师要认真探究幼儿行为问题产生的家庭原因,脚踏实地与家长一起克服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一方面要通过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座谈、交流讨论等多种途径,向家长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和重要意义,帮助家长了解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途径和方法,让每个家长在关注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也能重视幼儿心理健康。另一方面家长应树立科学的健康观念,不能只注重幼儿的吃、穿还应为幼儿营造宽松、和谐的家庭氛围,做幼儿信赖的朋友,促进亲子沟通,给幼儿提供与同龄人交往和参与社会生活的机会,满足幼儿的各种需要。家长还应不断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规范自己的行为、为幼儿树典范、做楷模,用自身良好的心理和行为影响幼儿。
四、注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社会性
在幼儿心理健康被高度重视的背景下,通过对河北省幼儿园心理健康课程的问卷调查,发现幼儿园心理健康课程实施中存在三大突出问题,课程地位边缘化、内容设置混乱化和责任主体模糊化。针对现状中暴露出的问题,应抓住教育主体的综合素质、配套资源的系统开发和主体责任的评价机制等关键因素提出建设性对策,以期对幼儿园心理健康课程实施提供指导。
关键词:
幼儿园;心理健康;课程
随着人们对全面发展要求的不断提高,心理健康作为一项重要指标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学龄前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也已经成为家长热议的话题。诸如社会交往、性格培养、意志磨练和习惯养成等这些以往更多的通过隐性教育去实现的内容,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心理需求。它们被涵盖在心理健康课程这一大的概念内被提上了日常教学的议事日程。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才应运而生[1]。其中详细规定了幼儿身心发展的各项指标,为幼儿园开展心理健康课程指明了方向。此后越来越多的幼儿园在心理健康课程方面增加了投入和课时,但由于园所性质、园长认识程度、师资力量配备和配套教材等一系列问题,幼儿园心理健康课程的效果并不十分明显[2]。笔者通过对河北省幼儿园心理健康课程开设的情况的问卷调查,了解各地幼儿园心理健康课程开设的情况、内容及效果。找到影响问题的关键因素,并提出有针对性建议。为了全面了解河北省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笔者使用自编问卷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对石家庄、邯郸、张家口、廊坊和保定等地36家幼儿园329名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及访谈,其中公办幼儿园15家,私立幼儿园21;城市幼儿园24家,县城幼儿园9家,农村幼儿园3家。幼儿教师年龄在19~46岁,全部为女性。问卷主要涉及3个方面,包括幼儿园心理健康实施现状、影响因素和幼儿园心理健康课程内容设置等。
一、幼儿园心理健康课程的重要性
(一)保障幼儿全面健康成长
随着社会的发展,“健康”越来越被人所重视。健康是指人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健康是保证幼儿全面发展的前提,能否对幼儿实施适宜的健康教育,不仅关系到幼儿当前的健康成长,而且会对其一生的幸福产生深远影响。长期以来,家长和教师更关注幼儿的身体健康,而忽视了心理健康。幼儿的心理健康包括智力发育正常,情绪愉快稳定,行为活泼且有一定的自控能力,能与他人相处并适应集体生活等多个方面。但是,目前仍有部分家长片面地重视知识教育,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这种“本末倒置”的现象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反思,反对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回归幼儿教育本质成为了普遍共识。幼儿园作为学前教育的主要载体,在课程设置中保证心理健康课程的有效开展对于矫正幼儿问题行为、塑造幼儿健全人格和实现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推进幼儿教育创新发展
当前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可以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儿童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主要体现在健康领域中,而没有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随着人们对精神追求的不断提高,幼儿心理保健成为了家长的一项迫切需求。幼儿园应在需求的驱动下开设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这也是幼儿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因此,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按照发展阶段有计划、有目的、系统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推进幼儿教育的创新发展。与此同时,对于丰富学前教育理论体系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解决个别幼儿心理问题
目前幼儿身上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许多心理健康问题,如娇惯、自私、独立性差、缺乏耐挫力、自我保护意识差等。虽然绝大多数孩子并不存在严重的心理问题,但个别孩子的独特心理问题往往会影响到一个班级甚至整个幼儿园的氛围。例如,幼儿多动而不能自控、适应性差、爱哭闹和攻击性强而不具有同情心等都会带来连锁反应。由于教师和家长对心理问题的不重视,片面认为孩子的问题行为只是暂时的,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消失。结果往往导致问题越来越严重,最终会影响幼儿未来的发展。在幼儿园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针对个别幼儿的心理和行为问题开展专业辅导,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幼儿的心理问题。这既体现了幼儿园对于家长孩子的负责态度,也传递了幼儿园办学的基本教育理念。
二、幼儿园心理健康课程实施的现状
(一)幼儿心理健康课程重视程度不足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幼儿园中开展是大势所趋,这已经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同。本次调查幼儿园类型多样,既包括城市公办和私立幼儿园,也包括县城幼儿园;既有省示范幼儿园,也有农村私立幼儿园。涉及调研幼儿园的范围和层次较广,绝大多数被调查教师认为,在幼儿园中开设心理健康课程非常必要,占到所有被调查教师的91.5%,认为没有必要的占4.3%,认为无所谓的占4.2%。调查结果显示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地位已经被绝大多数人所承认。但是,调查同样显示只有21.2%被调查教师所在幼儿园开设了心理健康相关课程,没有一所幼儿园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只是在《健康》等相关课程中涉及一些零星的心理健康内容。“思想上高度重视,实施上缺乏引导”已经成为当前幼儿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普遍共识。这一方面说明幼儿教育紧跟时代步伐,不断丰富幼儿教育教学内容。另一方面也说明幼儿园教师缺乏教育创新能力。《指南》只是提纲挈领式的给出了幼儿心理发展的总目标,并未具体列出如何去实现这一目标的方法和途径。幼儿园教师缺乏实践指导,在实际执行中常常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3]。
(二)幼儿园心理健康课程内容设置混乱
幼儿园教师缺乏具有可操作性的课程设置和配套教材,必然导致教授内容的多样化和随机化。在回答“心理健康的幼儿具有哪些表现”时,排在前四位的分别是心理特点与年龄相符、智力发展正常、情绪反应适度和遵守纪律和规则。这反映出在教师的眼中,聪明和听话是健康孩子的重要特质。在回答“幼儿园心理健康课程需要包含哪些内容”时,更多的教师选择了人际交往训练、情绪情感教育等与情商有关的选项。尽管个别私立幼儿园有意识的开设过交朋友、理解他人等方面的活动和游戏,但整体上缺乏连贯性和系统性。幼儿园亟需符合幼儿心理发展规律且操作性强的幼儿心理健康教材或可执行性方案。
(三)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主体责任不明确
家庭与幼儿园在孩子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均应承担相应的责任。仅仅依靠任何一方的力量都无法实现幼儿心理的全面发展。有75.4%的被调查教师认为二者均应承担责任,23.7%的教师认为家庭应该承担责任,只有0.8%的教师认为幼儿园应该单独承担责任。虽然共同承担责任成为主流,但仍有近三成被调查者在推诿幼儿园的责任,这势必会影响到其他教师的心态。另一方面,在具体实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时也存在着较大的分歧。有13.6%的教师认为心理健康课程应该由心理专任教师来开展实施,认为带班教师或保育员为主要实施主体的占14%,剩余的72.9%的人选择了“包括幼儿园领导、保育员在内的全体教师”。应该明确的是,集体负责很多时候更容易出现推卸责任,最终导致无人负责的尴尬境地。而目前,这种选择仍占主流。说明还未明确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主体,其责任也不明晰。
三、优化幼儿园心理健康课程的对策
(一)全面提高幼儿教师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调查显示,目前幼儿教师存在专业理论素质不够,基础知识不够扎实,不能将新的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要优化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需要幼儿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4]。个别农村幼儿园教师在观念上仍未脱离照看孩子的传统观念,缺乏必要的教育能力和教学手段。城镇公办幼儿园教师虽然入口关把控较严,但学习和培训机会不足也制约教研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幼儿教师队伍的素质直接关系到课程实施的效果,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由于内容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对教师素质的要求也相应更高。因此,全面提高幼儿教师综合素质势在必行。可以通过对幼儿教师的培训来补充幼儿心理健康方面的短板。在培训内容上不应该局限于教育学和心理学的通识性内容,而是应该培训包括幼儿身心发展的阶段和特点、幼儿心理行为问题的矫正与防治、幼儿心理疏导技能等专业性技能。这些技能培训操作性比较强,幼儿教师也容易上手,也能够产生良好的效果而提高自信心,是今后幼儿教师素质培训的重要发展趋势。此外,创新能力是当今社会创造型教师必备的能力,要热爱创造,有创造的动机,能创造性地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才能在教学活动中展现出创造性。幼儿教师需要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保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顺利开展。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活动和游戏相结合,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家长互动相结合,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参观和实践相结合。幼儿教师只有发挥自身的创造力和主动性,才能将本园的实际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开展丰富多彩和形式多样的课程,真正实现每名幼儿的身体、心理等健康成长。
(二)开发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及配套资源
当前幼儿园五大领域课程中并未专门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独立门类,该内容主要通过渗透在其他五大领域中零星呈现。这与幼儿心理健康被高度重视形成鲜明的对比,已经无法满足幼儿园日渐增长的教学需求。缺乏优秀的教材和配套资源已经成为制约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效开展的主要瓶颈。尽管近年来在上海等地开展过“比比和朋友们”等专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源于英国的教材和模式无法发挥最大效果,其教材内容与国内家长期待和幼儿园课程均存在一定差距。但是该课程的实施作为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探索,为我国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置、教学内容的确立和教学方法与形式的选择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更多的关注智力因素的培养而忽视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已经成为幼儿园相关课程教材开发的潜在规则。将数学、拼音、音乐甚至美术等科目单独设立,已经成为幼儿园选择教材的常态。幼儿教师缺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在工作中感到困扰等都与缺乏相应教材有关。因此,这就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根据我国幼儿园实际情况,针对幼儿的现有问题,开发有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这样才能够保证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实体内容,便于开展教学活动。此外,幼儿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开发“园本课程”,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百花齐放的新局面[5]。调查也显示,幼儿园教师普遍关注的幼儿心理健康方面的内容主要包括自我认知、自我情感体验和自我控制等多个方面。经过整理和分析,幼儿心理健康课程的主要内容可以包括适应、交往、爱与感恩、习惯、情绪和性格等几个方面。将这六个部分进一步细化,并通过动画导入、教师讲解、参与体验和示范表演等四个环节展开课堂教学,构成幼儿园小班心理健康课程的核心内容。目前,笔者正在开发相应配套课程的教材和辅助用品。该内容本身作为一种尝试希望能够为幼儿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
(三)进一步明确主体责任以及考核评价机制
针对目前幼儿健康教育实施主体不明确,责任不清晰,建议在幼儿园中配备专职的心理健康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与活动,保证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制定相应的责任制度及考核评价机制[6]。如果全体教师均参与幼儿心理健康内容的渗透与引导是初级阶段,兼任心理健康教师是过度阶段,那么专兼职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师则是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的高级阶段。“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不仅能够极大限度地提高工作效率,而且也能够保证工作质量。专职心理教师需要承担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为园内幼儿建立心理档案,及时与幼儿进行心理沟通,开展心理辅导,定期跟家长反馈幼儿心理发育情况等。因此,还需要在幼儿园中设有配套的幼儿心理辅导室或“心理抚育室”,为专职心理教师开展个别辅导提供场所和支持。例如可以通过“箱庭疗法”来疗愈儿童的心理创伤,通过“绘画疗法”来宣泄幼儿的负面情绪,通过“家庭治疗”来改善父母和子女间的亲子关系等。当然这也对专职幼儿心理教师以及幼儿家长的配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专职幼儿教师不仅需要及时针对“个别人”开展工作,更重要的是对“所有人”也应负有相应的责任,这一责任通过幼儿园心理健康课程来实现。幼儿园心理健康课程应该作为必修内容列入一周教学计划,采用游戏导入、教师讲解、幼儿模仿等方法将涉及知情意等相应心理品质有计划、有目的的培育起来,并配合其他课程的相互渗透,最终达到提高幼儿心理健康水平的目的。其中的关键在于依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结合“最近发展区”在合适的年龄段来训练和培养孩子特定的心理品质。进一步细化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准,有的放矢的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科学的对幼儿心理的发展做出评价。
作者:彭丽华 单位:廊坊师范学院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刘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健康领域教育建议解析[J].幼儿教育,2013(13):16-19.
[2]姚本先,张灵.我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现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J].当代学前教育,2010(02):4-9.
[3]李小球,郭铁成,姜协武,等.《幼儿园教师职业准入标准》的初步建构[J].教育科学,2014(04):47-54.
[4]杭曦炜.新时期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策略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2014(08):149.
关键词:幼儿园 班主任 心理健康 德育 方法
前言:
在社会文明快速进步的今天,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已经成为教育的重要内容。关注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将其落实到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去,会促进幼儿园班主任工作质量的提升。幼儿,正处于认知社会的重要阶段,将健康与美的事物展示给学生,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是让幼儿的成长更正确的标准,促进幼儿个人价值观的有效形成。开发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在幼儿园班主任管理工作中的落实手段,有利于幼儿教育整体水平的快速提升。
一、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的困难分析
幼儿园班主任的工作是十分复杂的,班主任需要关注幼儿的生活起居,需要与幼儿进行最基本、最频繁的互动,更要了解幼儿的心理,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在幼儿园班主任工作中,许多因素影响了其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的质量。下面,我们就来对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的实施困难进行分析。
1.幼儿的认知水平较低
幼儿正处于其成长的最初阶段,在幼儿园生活中,他们与自己的同龄人接触,在班主任的引导下学习与成长。受到年龄的影响,幼儿的认知水平不足,班主任要想通过谈话的方式让幼儿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积极改正是十分困难的。幼儿不懂得人情世故,也很难接受语重深长的谈话。因此,要在班主任管理工作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班主任需要开发更多有效的方法。
2.家庭教育中的误导
家庭是幼儿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位教师。家庭教育的质量,直接影响了幼儿园班主任管理工作的顺利度。在当前的社会发展中,社会思潮多样化发展,人们的个人利益观念越来越强。家长为了让自己的孩子不受欺负,在教育幼儿时,往往会向幼儿灌输一些“不要吃亏”的思想,让幼儿过于以自我为中心。这样的家庭教育给幼儿园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德育教育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二、班主任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方法分析
作为幼儿管理者,班主任需要从幼儿的心理特点以及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的现状出发,实施丰富多彩且有效的教育活动。下面,笔者就幼儿园班主任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的方法进行分析。
1.加强幼儿档案的健全
要促进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在班主任管理工作中进行实施,最先要做的就是全面掌握幼儿的信息。班主任要建立一个全面的幼儿学生档案,对每一位幼儿的个性特点、家庭环境以及他们的兴趣爱好等进行了解。只有掌握了幼儿的全面信息,才能让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工作更加顺手。班主任可以针对幼儿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让幼儿感受到温暖,端正自己的行为。
对于那些父母经常不在身边的幼儿,教师要记得幼儿的生日,为其送上生日的祝福,让幼儿体会到集体的温暖,避免其产生不良的心理问题。另外,对于那些过于以自我为中心的幼儿,班主任要在平时多举办一些分享的小活动,引导幼儿学会分享,体会分享的乐趣。
2.言传身教
要让当代幼儿有一个阳光乐观的心理、端正的行为,班主任需要对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进行端正,做幼儿的好榜样。在幼儿园学习与生活过程中,班主任是幼儿接触最多的人,如果班主任的个人行为不佳,会在幼儿心中留下深深的印象,在不自觉中进行模仿,大大影响幼儿的个人心理健康水平与道德水平。目前,一些幼儿园的班主任给幼儿消极的评价,幼儿也不想做一个不被肯定的人,当他们总也得不到班主任的表扬时,他们会出现孤僻的心理问题。因此,班主任要具有健康的心理,能够面对幼儿在学习与生活中产生的各种问题,并温柔谦和地解决问题。这样言传身教,会让幼儿更多地领悟到个人品质与健康心理的意义。
3.加强与幼儿的互动沟通
在幼儿园管理工作中,班主任要对自己的教育身份进行有效地转换。与幼儿做真心朋友,互动尊重,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幼儿把自己当成朋友,有利于班主任发现幼儿的心理问题。一些幼儿有时会因为自己的要求得不到满足而具有不良情绪,教师要与幼儿进行沟通,或者与幼儿说一说自己要求得不到满足时的表现,让幼儿通过对比去发现正确的做法。幼儿园的班主任要从平等的角度出发与幼儿进行沟通,多了解幼儿心中的想法,走进幼儿的世界。只有教师与幼儿融为一体,才能将正确的问题处理方法以及正确的道德准则传递给幼儿,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4.抓住生活细节进行心理健康与德育教育
生活中的细节往往会给幼儿班主任最多的教育机会。学生的心理问题会无处不在地显示在他们的日常行为中,幼儿的言论以及行动都是其心理世界的展示。幼儿园的班主任要做好观察工作,帮助幼儿去发现问题,引导幼儿解决问题。
一些幼儿在吃饭的时候总是主动去和别人说话,或者拖着别人玩耍,影响了其它小朋友吃饭。这时,教师应当将幼儿叫到一边,让他看一看别的小朋友是怎么吃饭的,让他体会一下吃东西被人打扰的感受。从生活细节入手进行德育与心理教育,更有说服力。
结语:
综上所述,作为幼儿成长道路上的重要引导者,班主任需要关注幼儿的心理发展需求,更要关注幼儿在心理以及个人品德方面存在的问题。作为新时期的幼儿园教育工作者,必须要认识到自己身上的教育重担。只有在日常管理与互动过程中,多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知识,才能让幼儿更多地去体会其中意味,让幼儿学会自主反思。希望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的实施,可以促进幼儿园教育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郑立杰,路影军.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J].黑龙江教育.2002(06)
[2]叶晓红.对“特例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J].黑龙江教育.2002(06)
关键词: 幼儿 心理健康教育 有效方法 发展趋势
目前,对幼儿进行早期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成为社会所关注的焦点。利用幼儿期这个心理发展关键期进行教育,不仅有利于培养各种良好的心理品质,而且可以促进未来健康人格的形成。因此,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势在必行。寻找有效的方法和途径是教育成功的关键所在。
一、教育方法
1.注重对幼儿的情绪情感进行合理的培养和疏导。
良好的情绪情感是心理健康的必要条件,注重幼儿健康情感的培养才能有助于其健康人格的形成。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和体验。而需要是情绪产生的主要基础。因此培养幼儿健康情绪情感的前提就是要满足幼儿的需要,这种需要不仅包括物质需要,而且包括精神需要。老师和家长或者其他监护人应时刻保持亲切和蔼的态度与幼儿进行交谈,充满关爱地抚摸他们,让他们感受到关爱与呵护。教师应培养幼儿与同伴合作和友好交往的意识,可以开展合作性活动促进幼儿体验互助互乐的乐趣。当孩子的某种需要没有得到满足的时候,老师和家长要进行合理疏导。当遇到合适的机会和场合时就要让其不满情绪得到合理发泄,同时还要教育孩子对自己的情感进行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家长和老师的健康情绪是幼儿模仿的主要对象,因此老师和家长要始终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对生活充满希望,以自身的榜样来影响孩子的情绪情感。
2.注重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幼儿心理健康的外在表现,培养幼儿正确的行为习惯有利于其健全心理的发展。从幼儿的行为表现可以看出幼儿的心理是否健康。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可以塑造幼儿健康的心理品质,因此对幼儿加强行为培养尤为重要。首先,教师和家长应利用榜样作用引导幼儿对其正确的行为进行辨别和引导。其次,家长和教师要针对幼儿所做的好人好事及时地表扬和给予肯定,进行合理强化,让幼儿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正确的。最后,教师和家长可以定期带幼儿去户外野游,接触大自然,培养幼儿豁达、乐观、热情的健康心理有助于其产生正确的行为。
3.注重对幼儿进行挫折教育,通过成功体验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合理的挫折教育是培养和锻炼幼儿坚强意志和性格的必要途径,也是培养幼儿心理健康的必要条件。教师和家长要充分发挥挫折的激励作用,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针对发生在幼儿身边的具体事例对幼儿进行教育。比如,幼儿不小心跌倒了却不哭不闹,医生给幼儿打针的时候能勇敢面对,此时教师和家长就要针对这一事件对他进行及时教育与强化表扬。当幼儿自己面临困难的时候,教师和家长还可以用童话故事中的人物光辉形象来激励幼儿积极应对,战胜困难。进行合理的挫折教育之后更要注重的是让幼儿在成功体验中树立自信心。教师和家长要经常给幼儿提供锻炼和表现自我的机会,让其充分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之情。比如可以给幼儿提供展现自己的才艺舞台,让其在所有小朋友和家长面前唱歌、跳舞、演讲,表演结束后给予喝彩;还可以举办各种比赛,教师一些鼓励性的语言和奖励可以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当幼儿面临困难时,教师和家长要选择正确的方法并且耐心地帮助其解决问题。让幼儿在克服困难中积极面对,有利于培养幼儿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
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注意点
1.不断加强对幼儿心理健康的教育。
国际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心理学会提出了《儿童权利公约》和《儿童心理权益宣言》等政策性文件,其目的就是为了保护儿童的心理健康。我国提出《幼儿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要求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由此可以看出世界都把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放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上。幼儿期是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幼儿具有巨大的潜能性和可塑性,幼儿的心理健康是成人心理健康的基础和关键。我国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应更加注重对幼儿心理健康的教育,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2.不断加强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知识体系和心理素质。
要想使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化和规范化,就必须具备训练有素的师资队伍,才能顺利成功完成这项专业性很强的教育活动,因此要不断提高幼儿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和心理品质。幼儿教师在具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还要掌握针对幼儿的教育方法和技能,努力提高自身有关心理卫生方面的知识,掌握相应的心理卫生、心理咨询、心理诊断和心理治疗等知识,并将所学心理知识积极、有效地运用到幼教工作中去。这是加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一项迫切而重要的艰巨工作。幼儿教师的健康人格是维护和增进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因此,教师要不断锻造自己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心理健康状况,积极避免将个人的不良情绪带至幼儿园。教师要保持愉快舒畅的心态,为幼儿创设轻松、和谐、无拘无束的氛围,这是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
3.给幼儿的心理健康营造和谐的氛围。
教育环境对幼儿的心理健康产生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家庭环境、幼儿园环境和社会环境应整合成一体共同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温馨的家庭环境是幼儿健康成长的摇篮。家长在这个环境中起着主要的作用。家长对幼儿的教养态度、教养方式和父母关系都会影响幼儿心理的发展。家长应重视家庭环境的创设,注重言传身教,不断提高和改进自己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和自身的综合素质。幼儿园的环境直接影响幼儿的情绪变化。创设良好的幼儿园环境是满足幼儿需要,形成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保证。和谐温馨的师生关系,友好合作的伙伴关系,以及团结互助的教师关系均会使幼儿在这种良好的心理氛围中产生“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从而促进其健康心理的形成。社会环境要抓住每一个契机为幼儿营造合作、乐群和创新的环境,创设和谐民主的群体氛围,促进其健康心理品质的形成。
4.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实施个别化指导。
幼儿的心理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因此重视对幼儿的个别辅导是教育工作取得实效的重要条件。对幼儿存在的不同问题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矫治,效果是显著的。还可以通过有效的游戏解决幼儿由负面情绪而导致的问题,让其将不满情绪宣泄出来并重新认识自我,从而学会自我控制。特别要针对发展水平较差的儿童,给予更多的关爱与辅导,使其努力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
只有幼儿教育工作者依据发展趋势并采用有效的方法和途径,才能不断改进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发挥最大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一、认识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进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它不仅要求人才具有良好的智能素质,更要求人才具有健康的心理和人格素质。经过研究发现,3―6岁幼儿心理健康与否,将会对他们的自我意识、情绪情感、个性发展及社会适应能力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也就是说,一个人是否具有健康的心理和人格素质和他在3―6岁时是否具有健康的心理和人格素质有很大关系。
一名记者曾经采访某著名学者:“在您的求学生涯中,哪所院校对您的影响最大?”按常理推测,这个回答必定是某一著名大学。令人吃惊的是,他的回答是幼稚园。学者说,至今叫他受益匪浅的与人分享、谦让友好的人格品质就是在幼稚园得到的,而且感受至深。而一位已过而立之年却仍然胆小、怯懦的小伙子最初的恐惧记忆却是幼时他祖母关于鬼怪等可怕的故事。由此可见,一个人在幼儿时期是否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对其影响之大。不仅如此,由于年龄特点,幼儿对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可能像成人那样具有认知能力,更谈不上加以纠正和治疗。这就需要幼儿园、家庭、社会各方面对他们进行帮助。因此,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必要、重要的。
二、注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策略
每一个幼儿都是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主体。在幼儿健康心理教育过程中,只有充分认识、尊重这一主体,千方百计地调动这一主体,使其发挥应有的主体性,幼儿才有可能主动、积极、创造性地活动。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一)用多种教育形式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1.组织课堂教学,有目的、有计划地利用故事、儿歌、讲述、谈话、情境表演等手段。
由于幼儿完全不具备心理健康知识,更意识不到一些不健康的心理所产生的严重后果,因此,教师应通过组织课堂教学活动,让幼儿清楚哪些因不健康心理表现出来的情绪、性格及行为方式对他们的身心发展是有害的,还要让他们明白应该怎样做才是对的。
课堂教学形式有多种,这要因内容而异。如对在幼儿当中比较突出的、带有普遍性的以自我为中心、不懂谦让、不会分享的心理,就可采取情境表演的集体教育形式,由师生共同参与表演错误的行为方式,然后通过共同讨论让幼儿续编应该如何去做。如此幼儿就能更好地内化教师对他们进行的心理健康教育。
2.通过组织各种游戏活动,在实践中让幼儿多参与、多锻炼。
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认知上,应该着眼于幼儿的情感体验和形成健康行为。而游戏活动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幼儿内在的需要。因此,这就需要教师有的放矢地安排一些内含心理健康教育的游戏活动,让幼儿多参与、多锻炼,让他们通过情感体验和亲身感受受到教育。
比如在户内游戏活动方面,教师可安排一些大型纸浆画和集体绘画活动,这样孩子们的交流能力和协作精神就会得到锻炼。在体育游戏方面,如《走独木桥》、《抢占阵她》的游戏,可培养幼儿大胆、勇敢、不怕困难的性格。
(二)拓宽教育途径――家园密切配合,巩固和发展幼儿健康心理。
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位老师,也是最亲近的人,对幼儿的影响非常大。所以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不应仅仅局限于幼儿园中,而应与家庭密切合作,共同为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如果取得家长的积极配合,往往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实施“家园共育”,开辟“家长园她”栏目,向家长宣传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新问题、新观点、新思路、新方法,争取达到教师、家长思想上的共识,让家长对幼儿健康心理教育重视起来。
2.利用“家园联系册”,使家长和教师可利用书信的形式交流。这种积极的沟通使教师和家长对幼儿在家和幼儿园的表现都有了充分的了解,更加有利于对幼儿的健康心理教育,而且对教师与家长只有在接送孩子时才有的短暂交流做了弥补。
3.开办家长学校,请专家和骨干教师进行专题报告,使家长对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与理解。
4.通过家访活动,巩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效果。教师应根据本班幼儿心理方面的具体问题,制定出家访计划,和争取对全体幼儿进行家访。了解幼儿在家的真实表现,指导家长教育幼儿的科学方法,使其更好地参与到幼儿健康心理教育活动中来。
(三)建立科学的幼儿心理档案,对幼儿心理健康水平进行科学的评价。
反思幼儿健康心理数育的得失,不仅有助于幼儿教师及时发现、研究和解决幼儿心理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而且有助于提高幼儿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同时更有利于材料和经验的积累、总结,使教师充分了解每个幼儿在不同时期的心理状况,以便有的放矢地教育幼儿。
三、实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一日生活中,进行随机教育。
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既不是单纯地举办一次活动,又不是某一阶段的任务,而要常抓不懈。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蕴藏着许多心理教育契机,这就要求教师仔细观察幼儿的表现,及时敏锐地抓住教育因素,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如在孩子们收拾玩具问题上,就有一个培养责任心的问题。教师对那些能够整齐收好玩具的幼儿要及时表扬和鼓励。同时,教育那些不收玩具的幼儿:做事要有始有终,要有责任心。生活处处有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抓住有利时机,对幼儿进行随机教育,对幼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在日常生活中为幼儿树立积极的、正面的榜样。
通过观察模仿周围的人的行为来学习是形成幼儿行为的重要途径。幼儿周围的人,尤其是父母、教师,在日常生活中为人处事、待人接物的态度更易成为其模仿的对象。因此,教师和家长要特别注意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为幼儿树立积极的、正面的学习榜样。同伴也是幼儿观察学习的榜样,教师对幼儿良好行为积极评价和鼓励,会激发其他幼儿向他们学习。
(三)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家长、教师要做到一致。
一致性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教师和家长应充分重视榜样的一致性,不论何时何地都为幼儿树立积极的、正面的学习榜样;另一方面,教师与家长应积极沟通,保持教育的一致性,家、园教育同步,为幼儿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四)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运用适宜的教育方法。
有效的教育方法从来都与受教育者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及教育内容密切相关。教师应从这些因素考虑,运用适宜的教育方法。
从年龄方面来说,进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时,对年龄较小的幼儿,应更注意方法的趣味性,以教师讲述为主;对年龄较大的幼儿,方法选择的余地较大,由于其年龄心理特点及各方面能力的增强,可采用观摩、共同讨论、情境表演等方法。
从教育内容来看,对那些比较突出的、带有共性的心理健康问题,教师应采取由学生参加情境表演、共同讨论的方法。而对个别的心理健康问题,如胆小等,教师应采取让幼儿在实践活动中多参与、多锻炼的方法。
念;系统工程;规范化;个性化
〔中图分类号〕 G6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
03—0024—01
一、要树立正确的幼儿健康教育理念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一套方法和技术,更重要的是体现一种实践性很强的、先进科学的教育理念。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在承认幼儿个别差异的基础上尊重每一个幼儿,相信每一个幼儿都有发展自我的潜能,而不是仅以动手能力、智力水平衡量评价幼儿。对幼儿来说,应当让他们学会认知、学会生存、学会做事、学会与人共同生活。对幼儿教育工作者来说,应当让幼儿逐步形成安全感、信赖感,创设一个使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
二、要建造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统工程
随着我国幼儿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幼儿教育观念的更新和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程度的提高,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必将由现在的少数实验幼儿园逐步扩展到一般幼儿园,由重点幼儿园逐步扩展到普通幼儿园,由大中城市、沿海经济发达地区逐步扩展到中小城市和内地经济欠发达地区,直至获得普遍发展。普遍化的发展方向也还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将从幼儿园逐步推广到家庭与社会。因此,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局限于幼儿园教育,它更是一个多因素、多角度、多层次的系统工程,必须实现多方位立体式的开放,广泛利用园内外各种教育资源,形成幼儿园、家庭、社会合一的教育环境。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体化是指幼儿园、家庭和社区共同关注,形成合力,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幼儿园应该主动与社区沟通,优化社区的教育环境,使幼儿从自然的、社会的、规范的环境中得到健康发展。
三、要推进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向科学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必须建立一支训练有素、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师资队伍。为了使幼儿在身心上得到全面、和谐发展,幼儿教师需具有正确评价幼儿心理健康状况的能力、了解幼儿心理特征的能力、情绪自我调节的能力、建立民主和平等师生关系的能力。心理健康是一个全方位和长时期的熏陶、教育和训练的过程,必须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每一个教育环节中。我们应该从心理教育的角度重新考虑教育者、教育环境、课程和教学方法等等。受教育者的楷模和仿效的榜样,教师的言行举止影响着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教育的心理品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心理教育的成功与失败。因此,教师应该自觉地加强自身的人格修养与心理保健,提高自己的人格水平,发展良好的心理品质,在各种具体教育活动中,教师不仅要传授幼儿相关的知识能力,还要有意识地培养幼儿的心理品质。
一、教师应首先具备幼儿心理健康的专业知识
教育活动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教育工作者本身的素质、专业知识的结构以及丰富程度,然而,在沿袭已久的幼儿师范教育体系中,知识更新尚未完全跟上形势发展,这直接导致了幼儿园教师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缺乏。而扎实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是进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与此同时,如何把握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关系,注意教育内容的事例,也影响到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为此,我们应有计划有目的地学习有关幼儿心理学理论,提高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让教师理解幼儿的心理健康是指心理发展达到相应年龄组幼儿的正常水平,情绪积极、性格开朗无心理障碍,对环境有较快的适应能力。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志是动作发展正常、认知发展正常、情绪积极向上、人际关系融洽、性格特征良好,没有严重的心理卫生问题,为此,经常组织教师学习参观,接受新信息,新方法、新经验来指导具体的实践活动,把幼儿的健康心理作为工作的重点,日常活动中努力改变自己的言行,用微笑赢得孩子的欢心,用尊重获得孩子的信任,用赞叹鼓励孩子的成功。
二、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培养幼儿的健康心理意识
使幼儿拥有健康的心理,就需要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心理环境作为一种隐性的教育因素,对幼儿影响最大、最直接的就是教师创造的心理氛围。幼儿对教师的关注是十分敏感的,教师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一种表情、一个眼神都会对幼儿产生暗示作用,或积极、或消极的。因此要使幼儿拥有健康的心理,教师就必须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
1.创造安全自由的心理环境。幼儿的心理环境是教师行为的产物,要为幼儿创设安全和自由心理的环境,教师对幼儿的评价必须慎重,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1)淡化教师权威意识,尽可能减少对幼儿的直接评价。教师要多创造机会,启发并引导幼儿参与讨论,让幼儿自己思考、判断,逐步形成自我评价能力。教师还应积极参与幼儿的讨论、交流,建立起民主平等的伙伴式师生关系。(2)对幼儿的评价要客观、公正,并以正面激励为主。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对幼儿的评价是必要的,但评价应客观公正,正面激励为主,尽可能避免谴责性的评价,以免对幼儿造成压力,使幼儿产生不良情绪。
2.创设宽容理解的环境。在日常活动中幼儿往往表现为顽皮、淘气、任性、不尊重集体规则等,有的幼儿由此被视为“多动症”、“特殊儿童”。人本主义理论认为,要通过“移情”理解儿童,即站在儿童的角度,将心比心地看待其思维和行为。教师要始终以宽容之心来看待幼儿的各种心理行为,使幼儿敢想、敢说、敢探索、敢创造。
3.创造鼓励性的环境。幼儿大都喜欢听“好话”,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离不开成人的鼓励。幼儿在行为上是他律的,最容易受到教师言行的暗示,比如一次做游戏时,许多孩子用豆粒摆出了各种形状的物体,有个幼儿只摆了一条直线,且面露难色。这时我就过去对他说:“挺好的,这是蚯蚓,又像小棒。”这个孩子马上在直线下方添上爪子说:“我搭了条长龙”。一会儿,他又添上翅膀说:“我又摆了架飞机。”教师的鼓励消除了孩子的自卑感,激起了他的创造兴趣。由此可见,教师经常地、及时地给予幼儿鼓励和支持,能有效地增强幼儿的信心和勇气。
三、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幼儿的每日活动之中
以幼儿心理健康的目标与内容为导向,把心理健康渗透到幼儿的每日活动之中。在幼儿的活动当中,蕴藏着许多心理教育因素,如:孩子收拾玩具时,就有一个责任心培养问题。每次活动前,我都提出具体要求,有的孩子能把玩过的东西整整齐齐的放回原处,但有的孩子还没有收拾完就走了。有的孩子干脆不收拾。这就要求教师抓住这一有利时机,仔细观察幼儿的表现,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对那些能够整整齐齐收好玩具的幼儿要及时表扬和鼓励,教育那些收不完或不收拾玩具的幼儿,做事要有始有终,要有责任心。在户外活动时,我通过“学做”“滚地雷”“走独木桥”的游戏,培养胆小幼儿大胆、勇敢、不怕困难。又如,幼儿积极的自我意识往往来源于教师对他的评价。因此,我注意在日常生活中正确认识和评价每个孩子,多鼓励,让幼儿在鼓励中健康成长,帮助幼儿克服自卑的心理,帮助其找朋友,建立良好的个性与群体的关系,增强其自信心,让幼儿每时每刻都感觉到别人对自己的尊重,从而形成积极的自我意识。再如: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自由进入区域进行自主活动,在区域活动中,培养幼儿礼貌待人、主动交往、友好协商、谦让合作的技能,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发展幼儿的语言交往能力,从而提高幼儿对社会的认识。其次,通过游戏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生活中处处有心理健康的教育资源,我把心理健康的目标融入教学活动中,根据幼儿的不同表现拟定出周教育目标和教学计划,对幼儿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
四、家长培训,家园配合,共同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