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特色农业产业研究报告范文

特色农业产业研究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特色农业产业研究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特色农业产业研究报告

第1篇:特色农业产业研究报告范文

1、保质保量完成了2010年度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和产业化经营财政补助项目建设任务,通过市级验收并得到验收组一致好评。2010年是我区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项目的开局之年,为确保工程项目建设的质量与进度,我办在项目建设招投标的同时,安排了专业队伍进行施工放样,保证了格田规格标准统一,坐标方向统一,开工时间统一,施工顺序统一。使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项目赢得了施工时间,确保了工程如期开工建设,显示了区农发工作的特色与亮点。市验收组在反馈意见的座谈会上对这一举措给予了充分肯定,并认为应在全市推广。做好了2010年度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扫尾工作并及时交付给项目区群众使用。

2、提前完成了2011年度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及支持少数民族乡建设中低产田改造工程项目的机械土方及配套建筑物工程建设任务,工程建设进展顺利。2011年度值夏芳洲垅、东固浪田垅共计高标准农田面积1.575万亩,在工程建设任务重、涉及范围广、施工战线长、人员极其少、天气又恶劣的条件下,我们以拼命三郎的旺盛斗志和实干精神,领导靠前指挥,工作人员常驻工地督导,及时掌握与协调施工中的问题,使工程建设任务如期完成,责任田及时交到了项目区农民手中,确保了不误来年农事活动。

3、与时俱进,成功申报产业化经营贷款贴息项目。为在产业化经营项目上有所突破,我办认真摸清国家、行业投资动态,及时捕捉争资信息,在学懂吃透农业开发扶持农业产业政策的情况下,积极主动做好深入细致的调研工作,掌握分析我区农业产业及龙头企业的现状、优势和不足,及时与企业传递信息,为他们出主意想办法,并指导所选企业编制高质量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成功争取到我区首个产业化经营贷款贴息项目,目前中央财政贷款贴息资金28万元的计划已经批准,计划得到落实。

4、深入调研、认真分析,编制申报了“十二五”高标准农田规划报告、“十二五”示范园区建设专项规划报告、“十二五”产业发展分析报告及“十二五”产业发展规划报告。2011年是“十二五”首开之年,为切实做好我区“十二五”期间农业综合开发发展与规划工作,我办及时组织人员,对农业综合开发发展的规划做深入细致的调研工作,认真组织编制向上申报了“十二五”高标准农田规划报告、“十二五”示范园区建设专项规划报告、“十二五”产业发展规划报告及“十二五”产业发展规划报告,确立了全区农业综合开发“十二五”期间产业发展的方向。

5、2012年度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项目及中低产田改造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已经过省级评审并获得通过。为使2012年度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项目及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安排更科学、合理,我办主要领导和水工人员长时间深入项目区,主动与项目区乡(镇)联系,走访项目区村干部与群众,吸纳项目区干部群众对工程项目建设方案的意见,使2012年度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项目及中低产田改造项目的规划设计更具科学合理。

6、精心编制招标标底,做好前期准备工作。为确保施工招标顺利进行,我办组织人员精心编制工程施工招标标底,聘请有资质有经验的招标机构做好中介工作,为10月中旬召开农业综合开发办招投标做了充分的前期准备工作。

7、完成区委、区政府交办的其他工作。1及时捕捉相差信息,全力投入招商引资,目前进园项目正在与客商洽谈中;2落实社区帮扶资金2万元;3完成新工业园区招工任务;4做好区委、区政府交办的其他工作。

二、下步工作安排:

1、2011年度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项目、提前实施2012年度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项目的机械土方工程及2011、2012年度支持少数民族乡建设工程项目将于9月下旬挂网公告,争取10月中旬进行工程施工招标。

2、招标后与施工单位签订施工合同,做好施工准备并开始施工,要求次年3月底全面完工。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第2篇:特色农业产业研究报告范文

近年来,起源于欧美的创意农业作为一种新型的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全球在产品、营销、服务等方面已形成了一股巨大的创意经济浪潮,并正在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重要经济新生点。创意农业在中国也已经有所发展,并且出现了不少成功案例,给我国创业农业的发展积累的一定的经验。创意农业的出现与发展,给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带来了新的选择,同时也是我国农业经济产业化发展的多元化趋势的显现。在首届中国创意农业发展论坛上,中国第一份创意农业投资价值报告《2008-2009年中国创意农业投资价值研究报告》表明,随着收入的增多,生活水平的提高,相比汽车、住房消费,创意农业可以长期有效地拉动内需、刺激消费,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1、创意农业的起源与界定创意

农业最早可以追溯到1865年意大利成立的“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通过吸引城市居民到农村去体味农业野趣提升农业附加值。1997年,英国“创意产业特别工作小组”最早对创意产业作了界定:创意产业“是指源于个别创意、技巧及才华,通知识产权的开拓与运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产业。我国创意农业研究者章继钢认为,创意农业是以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为目标,在农产品生产、加工与营销过程中进行创意生产,创造农民独特增收模式,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构建农村创意生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目前国内对创意农业的界定主要有三种观点:(1)认为创意农业是对农业生产经营的过程、形式、工具、方法、产品进行创意和设计,从而创造财富和增加就业机会的活动的总称;(2)认为创意农业是以市场为导向,将农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诸环节联结为完整的产业链条,将农产品和文化、艺术创意结合,使其成为具有高文化品位、特色化、个性化、艺术化的农产品,使其产生更高的赢利性、附加值,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新型的农业经营方式;(3)认为创意农业是以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作为双引擎,通过开发农村的生产、生活、生态等“三生”资源,构筑多层次的全景产业链、形成彼此良性互动的产业价值体系提升农业的价值的无边界产业。通过以上三种观点的描述,可以看出创意农业作为现代农业、科技和文化的一个新融合体,不仅为创意农业自身创造了经济价值,而且为源于创意农业的相关利益主体创造了多层次产业链价值。

2、创意农业的特征创意

农业是具有高附加值、高收益的产业活动,通过市场动作,可以直接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在城镇化过程中增加农民的就业率;创意农业的产品和服务具有多样性。它融合发展,打破了传统农业单一的生产功能,使传统农业与现代产业相嫁接,促进传统农业现代化进程。创意农业是传统农业的产业升级,构筑多层次的农业产业链,促使农业生产和农业品价值转移,开拓了新的消费市场。四是具有风险性。即它比传统农业在市场上有着更大的商机,但创意农业科技投资较大,作为新兴产业市场认知度不高,市场定位有待加强,这些使创意农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较高的风险。

3、创业农业的文化内涵

传统农业在计划、生产中,主要考虑如何利用科技来提高农业品的产量,在销售过程中所强调的是如何合理分配和满足人民的物质需要,强调利用的最大化;而对于创意农业来说,并不是单一为生产而生产,更重要在于其内涵和表达形式。文化产业现在进入了一个双轮驱动的时代,即文化产业的动力一方面来自经济,另一方面来自文化。在我国整个文化产业的战略排序当中,我们应该把文化的价值引领的命题放在里面。创意农业的概念是由文化产业渡过而来,创意农业的发展也必然借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经验,受这种趋势的影响;创意农业的内涵是文化产业的延伸,创意农产品也就属于文化产品的一部分,具有文化属性。上海金山区美阳田园的南瓜园有一款“脸谱南瓜”,专门凭请专业雕刻者运用雕刻技术在南瓜上雕出各不相同的京剧脸谱。京剧艺术是我国的传统艺术,将京剧元素融入普通的南瓜之中所创造出的“脸谱南瓜”,成了市场上的稀有商品,一个重约十公斤的南瓜就可以卖到三百元。这款南瓜,既可以食用又加以科技作用可作为装饰长期放置,同时发挥了创意农业物质型文化价值和精神型文化价值双重价值。从文化角度来说,创意农业在通过创意农产品提高农民收入的这部分过程中,其中的一部分收益是利用文化资本在一定条件下将其所含的文化价值转移到产品的价值中从而获得经济利润,是文化资本经济化的结果。

第3篇:特色农业产业研究报告范文

确保全市全年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

各位领导:

根据会议安排,结合全市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工作实际,我就如何做好2005年全市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工作向与会的各位领导作简要汇报。

一、2006年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工作的总体思路

我市是一个以农业为主体的欠发达地区,几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各部的帮助支持下,全市各级农业部门牢固树立“项目就是支持,项目就是资金,项目就是发展”的思想,把项目拉动工程放在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首位,把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基地建设作为全市农业固定资产投资的主要内容,狠抓以农田水利、农业服务体系为主的基础设施和茶叶、甘蔗、畜牧等优势产业及后续产业建设,全市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呈现良好发展态势,2005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xxxxx万元,占市政府下达目标任务xxxxx万元的xxxxx%,为全市粮食安全,农民增收打下了良好基础。农村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xxxxx%的山区面积和近xxxx%的农业人口的市情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点在农业,难点在农村。虽然2005年全市的粮食生产呈现恢复性增长,农民增收的速度加快,但必须清醒的看到,目前全市农业基础设施脆弱,抗御自然灾害和市场双重风险的能力较弱,粮食生产能力低,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农业生产在一定程度上还是“靠天吃饭”,“风调雨顺的年景增点产,一遇自然灾害就减产”的局面始终难以扭转,农村经济结构调整难以迈出新的步伐。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优化农村经济结构,促进农民增收是我市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一个永恒课题。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促进农民增收,必须建立在牢固的农业基础设施和合理的农村经济结构基础之上,而固定资产投资是建立牢固的基础设施和合理的经济结构的重要手段,就我市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而言,亦是如此。2006年农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发展思路是:按国家、省、市各级的农业产业政策和投资导向,深入贯彻落实xx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xxx优势农产品推进工程投资指南》、《xxxx畜牧产业发展重点工程投资指南》、《xxx高稳农田建设工程投资指南》精神,打牢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创新农业科技体系,强化粮食基础产业,突出支柱特色产业,稳步推进农村能源建设,不断改善全市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目标任务是:全年力争完成农业固定资产投资xxxxx万元,确保xxxxx万元。

二、2006年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工作重点及主要支撑项目

按“抓项目,强后劲,调结构,促发展”的要求,2006年全市农业固定资产投资以“项目支撑产业,产业带动发展”的运作模式,把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产业化发展作为2006年全市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工作重点,把高科技含量、高市场容量、高产品质量的项目作为固定资产投资主要支撑项目。

1.打牢农业基础设施基础。按《xxxx高稳农田建设工程投资指南》要求,深入贯彻《xxxxx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继续推进新一轮的“沃土工程”建设,把高稳产农田建设与目前实施的“xxxx”建设工程建设结合起来,再次掀起高稳农田建设新。建设内容以小水库、小水塘、小水窖、小水坝、灌溉沟(渠)等水源工程,田间排灌溉渠系,改良土壤,培肥地力等为主。目标任务:实现人均1亩的高产稳产基本农田。向上争取(实施)主要支撑项目是xxxxx高稳农田建设。

2.创新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我市的农业科技体系已适应不了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要求,创新农业科技体系,提高农业科技的入户率,是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要求。2006年创新农业科技体系主要是从改善农业科技部门的工作条件和工作手段入手,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从而提高全市科技进步对农业的贡献率。一是继续抓好市级农业科技体系建设,力争在今年xxx月完成市xxxx科技大楼建设,xxx月交付使用;二是积极争取,抓好县(区)、乡(镇)科技体系建设;三是抓好农产品安全检测检验体系建设,让全市人民吃上“放心农产品”;四是抓好种子体系建设,确保全市农业安全生产。向上争取(实施)支撑的主要项目是xxxxxx科技大楼建设项目,xxxx农业系统搬迁建设项目,xxxx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项目。

3.强化粮食基础。继续推进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以优质稻米基地,优质专用玉米基地,优质专用小麦基地,优质啤饲大麦基地建设为重点,与目前实施的良种补贴和粮食直补相结合,把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推向一个新的台阶,在确保粮食数量安全的前提下,实现粮食质量安全。向上争取支撑的主要项目是xxxx主要粮食作物良种繁育基地建设,xxxx优质粮食安全生产基地(综合示范区)建设项目,xxx优质稻米生产基地建设,xxx优质高蛋白专用玉米生产基地建设,xxx日本丹波黑大豆(订单农业)种植示范项目,xxx优质啤饲大麦基地建设,xxx优质小杂粮生产示范基地建设等。

4.稳步推进农村能源建设。继续争取实施国家xxx部的“六小工程”,并把“六小工程”与“xxx”工程建设结合,稳步推进农村能源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向上争取(实施)支撑的主要项目是xxxxxx县(区)的沼气池建设,预计年内完成建设任务xxxxx口。

5.突出支柱和特色产业。第一以国家糖料基地建设为契机,以此带动全市高优蔗园建设向纵深方向发展。向上争取(实施)支撑的主要项目:一是xxx吨糖田蔗园基地建设,xxxx县国家级糖料基地建设,xxx甘蔗良种繁育及良种扩繁基地建设项目;二是继续推进高优茶园建设,为全市茶叶加工龙头企业提供优质原料。向上争取(实施)的主要项目有xxx万亩无性系良种无公害茶叶基地建设项目,xxx有机茶基地建设项目,xxxxx茶叶良种繁育基地建设项目;三是把畜牧业产业做强做大,充分发挥畜牧产业在农民增收中的重要作用。向上争取(实施)的主要项目有xxx标准化生猪生产基地建设,xxx肉牛生产基地建设项目,xxx特色家禽生产基地建设项目,xxxxxx畜牧产业园区建设项目,xxx奶牛养殖基地(示范园区二期工程)建设项目,xxx特种动物养殖(基地)园区建设项目,xxx肉牛冻精改良技术推广项目,xxx生猪人工授精网点建设项目,xxx市级良种猪核心群场改扩建和县级良种猪扩繁群场建设项目,xxx高峰黄牛保种基地建设项目,xxxxxx县无角黑山羊保种基地建设项目,xxx山地乌骨鸡保种基地建设项目,xxxxPIC仔猪良种繁育基地建设项目,xxx县级动物防疫站建设项目,xxx县级动物监督站建设项目,xxx天然草原恢复与建设项目等;四是抓果菜、木瓜等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向上争取(实施)的主要项目有xxx优质特色水果(香蕉、柠檬、柑桔、蕃荔枝、蕃石榴、杨桃)基地建设,优质木瓜产业基地建设,xxx冬早蔬菜生产基地建设项目,xxxx蔬菜良种繁育基地建设项目,xxx亚麻产业基地建设,xxx蚕桑产业基地建设,xxx民营天然橡胶基地建设项目等。

三、采取的措施和需要帮助解决的困难

(一)、采取的措施

为全面完成2006年全市农业固定资产投资任务,充分发挥固定资产投资在农业农村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我们将采取以下措施:

1.加强对全市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工作的领导。为确保2006年全市农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圆满完成,各县农业(畜牧、农机)局要加强对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工作的领导,市、县(区)农业(畜牧、农机)局成立领导小组,由主要领导任组长,相关科(股、室)人员为成员,领导小组负责对全市及各县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工作的指导,协调解决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

2.创新项目管理机制,加强项目的监督与管理。完善项目法人、招投标管理、资金使用管理等制度,力求项目管理规范化,探索重大项目建设的公示制度,增加项目建设的透明度,使社会各界都来关心、参与、支持农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建设工作。

3.狠抓项目前期工作。做好项目建设的规划工作,规划要以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农业农村经济全面、协调、持续发展为原则,在规划的基础上,选择具有比较优势的项目认真编制项目建议书、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等项目文书材料,在提高项目申报质量上狠下功夫,搞好项目的储备工作,规范项目申报程序,提高项目申报的命中率。

4.探索有效的建后管护机制。就目前全市的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建设而言,存在着“重争取,轻建设,重施工,轻管理”的问题,建设与保护利用相分离。在今后的固定资产投资工作中,我们要不断摸索,探索在一家一户分散经营情况下,农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建设管护机制,使之建设一件,建成一件,管理好一件,发挥效益一件,营造一个有利于爱护、使用公共农业基础设施的良好氛围。

(二)、需要帮助解决的问题和困难。

1.农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涉及面广,关系到千家万户利益,如田间道路、沟渠及农业产业化方面的原料基地建设等,在项目实施中,都会涉及各农户的土地,绝大多数农户都会以大局为重,但难免有少数人思想不通,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出面帮助协调。

第4篇:特色农业产业研究报告范文

内容提要: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是在中国特定历史背景和社会经济条件下的一种非农化和城市化的权宜现象,对农村发展产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本文从劳动力外流影响的正负效应出发,以横村镇农村劳动力外流为例,分析了外流的原因,并对劳动力外流与农村发展作了一定的对策分析。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外流根本原因政府职能

一、概述

农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起点和基础。任在最不何一个欠发达国家都是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农业在国民产品和劳动中占有很大比重。在发展中国家,尤其发达的国家,70%~8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地区,收入和生活水平相对于城市来说更为低下,中国也不例外。改革开放以后,实行了,中国农民收入有一定的提高,但90年代以后,农民相对城市居民收入不断下滑。由于人口的增加和收入的下降,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流向了城市。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加快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速度,农民工的数量不断增多,已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城市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以浙江省为例,十五期间,我省GDP以年均12.8%的速度增长,农民工对我省GDP的贡献率达到21.35%,农民工对浙江的经济腾飞和社会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但是,不容忽视的是,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同时也存在很多社会问题,矛盾不断趋于激化。对流入地来税,由于外来农民尚未融入当地社会,而处于边缘地位和失控状态。因而他们常常得不到一个普通公民的权利,他们不被视作自己人,不被人所信托。于是,当流动中无固定寓所的农民其愿望与现实发生矛盾之时,他们就很容易走向不利于社会稳定、甚至是的道路,通过极端的方式发泄自己的不满。其直接后果就是给当地公共安全和社会治安构成严重的冲击和威胁,触发了各类刑事案件的发生。对流出地来说,农村劳动力转移,转移出去的往往是农业中的主要生产者,特别是有一定文化或一技之长的青壮年劳力,剩下的大多为老弱病残,或者是文化较低、观念落后的年轻人,直接后果引发了农村精英阶层缺失,阻碍了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基础设施的建设。与此同时,由于村组年轻、能干的农民大量,这给农村的民外流,村级组织面临管理者后继乏人的新情况,村组干部老龄化、农村党员老年化已成为普遍现象。

以上现象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存在,从横村镇经济发展来看,自改革开放以来也一直存在此种现象,但也有其独特性。

据有关资料统计,横村镇农民在横村镇或在铜庐县打工的占72%,在杭州及其他市打工的占20%,在外省打工的只占8%,具体见图1:

与之对应是2006年全镇财政总收入54亿,农业2亿,仅占1.08%,农业收入减少,与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力外流,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农业劳动力外流的原因

(一)根本原因。

纵观各地,多来的外流和转移是农民寻求利益最大化的表现,正是因为农业比较利益低下,农民从事农业生产无利可图,才导致了农业劳动力大量外流和转移。改革开放20多年社会发展足可证明一切。20世纪80年代初期,为了促进农业发展,中国政府大幅度提高农产品的价格,使农民收入在短期内显著增加。提价措施和一起,迅速地促进了农业的恢复和发展。但为了不使城市居民生活状况恶化,政府对粮食的销售价格保持不变,粮食购销差额由政府财政补贴。由于政府不堪重负,于1993年取消。取消之后,粮食价格由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这样,粮食价格下降,农业的贸易条件恶化。农民的主要收入来自农产品的销售,而农产品的需求缺乏弹性,价格的下降必然导致销售收入的减少。另一方面,农民购买的化肥、农具和各类生活用品的价格上涨。这样,不管是用哪类商品衡量,农民的实际收入都是下降的。与之相反的是,城市的工业部门在原材料的需求和工业品的供给都处于有利地位。城市与农村的贸易好比行业间贸易,而城市与城市或城市内部则是行业内贸易。显然,创造城市就业和收入主要得益于行业内贸易。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特别是90年代之后的信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兴起,城市居民收入提高很快,城市的行业间贸易剧增,而国家工作的重点又不在农村,这一期间农民的相对收入急剧下降。

(二)改革开放使劳动力大规模外流成为可能。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市场经济的发展,促使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其中包括劳动力的有效配置。80年代初,中国农村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一方面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又给农民自由支配自己劳动力的权力,使农村潜在剩余劳动显化,加重劳动力剩余程度;80年代中期,国家放松政策,允许农民自理口粮、自筹资金到集镇就业落户;粮食生产的发展,使粮食市场逐步放。这些强化了农村劳动力外流需求,使农村劳动力在就业、生存上的限制逐渐减少。另外,城镇中对住房、医疗、教育等福利和保障体制的改革,又使人们生活中的商品货币关系有了新的发展,对农民在城镇中就业和居住的实际制约,也逐步减除。从而使农村劳动力外流在政策上得到保证,能够较为自由地向外流动。

(三)观念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人员流动已是司空见惯的事,农村青壮年外出打工已成为一种时尚和潮流,不管外出打工实际情况如何,看到他人外出打工,自己也要想办法出外“掏金”。结果导致谁家子女不外出打工挣钱,会被左邻右宿歧视,认为没出息。所以,久而久之形成了一股外出打工潮,并把外出打工当成一种时尚和发家致富惟一出路。

(四)自然条件问题。

横村镇属山区农业,八山一水一分田,自然条件较差,社会化、商品化、专业化程度还比较低,交通又相对不便,农业人均年收入低下,无法满足不断发展的物质生活需求,更难以改变农村的贫困现状,所以只好选择外出打工挣钱“脱贫致富”。

三、采取的措施

从我镇实际出发,因镇制宜,推进现代农业产业的发展,具体如下:

(一)发展高技术农业产业链

吸引外来投资和本地游散资金,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使农业变成一种生态型、科技型产业,对农副产品进行深加工,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另一方面应加强科技的推广力度,具体来说,一是加大对农民技术培训,据横村镇农业办的统计数据表明,仅2006年我镇利用成校和外出聘请专家对我镇农民进行一竹三笋、高山蔬菜等农业技术已达六百多人次。二是广泛吸引农业科技人才引进,帮助和指导好农民。三是对农业科技推广所需资金给予进一步的倾斜,提高农业的“造血”机能,增加农民收入,降低农业剩余劳动力规模。

(二)以多种经营方式,发展特色农业

发展壮大农村特色产业,构建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是加快新农村建设、推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人们追求环境的品位发生质的转变,回归自然,享受纯自然气息成为人们追求的生活方式。发展旅游观光农业,如农家乐,生态游等,既体现现代农业高效、外向、生态的本质内涵,又很好地展示现代农业,传播农业文化,满足人们的旅游需求。同时也转变传统的农业经营方式,给农民致富提供了新的门路。我镇的阳山畈村就是个典型的例子。全村总人口900多,但种植桃花却达2600多亩,每年桃花盛开时,举办桃花节,吸引八方来客,来观光赏玩,等到桃子成熟时,邀请游客来采摘,开办农家乐,给游客提供吃、住。这一方面给游客提供了配套设施,另一方面给农民提供了增收的另一种渠道。

(三)发挥政府职能,加强对农业引导作用

一是加强对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目前我国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靠天吃饭的农业生产状况仍未从根本上改变。因此农业基础设施亟待加强建设和完善。同时当前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又面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难得的机遇,国家财政中将有相当一部分用于农业水利、生态和农村道路等方面。就横村镇来说,2006年出台了《关于加快横村镇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政策》,对农村饮水、文化娱乐场所和村庄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制定了补偿政策。二是引导好农业产业化经营,减轻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压力。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延长农业产业链,把农产品的产、供、销联结起来,把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等环节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从而改变农村劳动力在农业内部就业渠道局限于农业生产部门的局面,形成农村劳动力在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多部门就业的新局面。三是政府要从经济上给予大力支持。农村的经济基础差,发展经济困难重重。要想从根本上让农民富起来,可依托农村优势资源,对一些有潜力的特色农业进行补助。根据横村镇《关于加快横村镇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政策》指示精神,我镇已对竹子产业,刚架大棚,高山蔬菜等出台了不同程度的补助政策,还对创建品牌的农产品和各类基地进行了补助,补助力度总体在2000元以上,最高达到8000元,极大鼓舞了农民发展农业的积极性。

四、结论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与时俱进地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目标,即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是新的历史条件下,统筹城乡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然而,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一定素质的建设主力军,如何破解这一难题,正是本文的根本目的。通过以上种种措施,必将减少农村劳动力外流,同时也有利于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中国农村研究报告(2001)》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年4月第1版

[2]《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及其影响》陈土根

[3]张金马,《政策科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4]王建民胡琪,《中国流动人口》,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5]陶文达等,《发展经济学》,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6]田雪原,《大国之难――当代中国人口问题》,今日中国出版社,1997年版

第5篇:特色农业产业研究报告范文

农产品加工流通部

第一章 总  论

一、项目概况

1.项目名称及建设单位

项目名称:鞍山市刺嫩芽有机生产示范区建设项目

项目建设部门:农产品加工流通部

2. 项目建设地点:鞍山市岫岩县大房身镇太阳村

3. 项目建设时间:3年,即2019年4月至2022年4月

4. 项目建设规模:总用地面积80亩(约5.336万平方米),其中生产用地75亩(约5万平方米),育苗用地5亩(3336平方米)。

二、项目单位概况

1、部门名称:农产品加工流通部

2、隶属关系:隶属鞍山市农业农村发展中心

3、部门职能:负责绿色有机食品标志的监督管理,绿色食品认证,企业年检和续报,并提出初审意见;绿色原料基地年检、不定期抽查;农产品质量追溯、网上监管、实地核查等相关工作;开展鞍山特色农产品调查研究和市场分析,重点是开展市场需求,市场动向,市场价格,市场变化趋势及影响市场变化的调查,为生产主体决策提供服务。

4、人员编制:部门现有人员7名,其中高级职称3名,中级职称2名。

三、项目可行性研究依据和范围

1、项目研究依据

(1)、鞍山市农业农村发展中心主要职能农机技术推广与应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现代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产品生产、监管等领域提供技术支撑保障和服务工作,农产品加工流通部以市农业农村发展中心为依托,具体负责农产品绿色有机生产的指导工作。

(2)、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NYT 391-2013 《有机食品 产地环境质量》

(3)、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NYT 393-2013 《有机食品 农药使用准则》

(4)、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NYT 394-2013 《有机食品 肥料使用准则》

2、项目研究范围

本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依据国家有关部门的要求、对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建设规模、建设内外部条件、项目总体实施方案、资金筹措和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进行研究。

四、主要经济指标

序号

指标名称

面积

数量

备注

1

总用地面积

53360

约80亩

2

生产用地

50000

约75亩

3

育苗用地

3360

约5亩

4

申请项目资金

万元

2

5

经济收益

万元

15

每年

五、项目研究结论与建议

1、项目研究结论

(1)、本项目建设所在地大房身镇太阳村,位于岫岩县西北部山区,交通条件便利,地理位置优越,村民对于发展经济有强烈的意愿,以农业服务做为宗旨的市农业农村发展中心,既可以向广大种植户进行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示范,又可以对刺嫩芽有机种植技术进行指导、培训,以技术带动产业,以产业的升级壮大发展村集体经济,为精准扶贫脱贫、乡村振兴打下坚实的基础。

(2)、本项目的建设与岫岩县政府倡导的围绕“生态、安全、优质、高产、高效”的特色山野菜生产目标发展战略相统一,符合特色山野菜未来发展的正确方向。

(3)、创建我市有机刺嫩芽生产示范区,有利于进一步推进我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使特色山野菜产业升级,增加生产企业和个人的经济效益。

2、项目研究建议

(1)、应加强对项目建设资金的筹措力度,确保项目建设的需要。

(2)、建议及早做好项目用地协调工作,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3)、应加强刺嫩芽生产过程的监督检查,确保生产优质的刺嫩芽产品。

(4)、项目开建就要掌握好产品质量标准,随时做好市场调查,汇集全国绿色有机山野菜生产信息,不断完善技术,争取在省内甚至国内同行业中占居前茅。

第二章  项目建设的基本状况及必要性

一、项目建设的基本状况

岫岩县位于辽东半岛的北部。东及东南与凤城市、东港市毗连,西与大石桥市、盖州市为邻,南与庄河市相接,北及西北与辽阳县、海城市接壤。地理坐标北纬40°~40°39′,东经122°52′~123°41′。总面积4502平方公里。

岫岩属北温带湿润地区季风气候,年平均日照2302.7小时,平均气温8摄氏度,平均无霜期为156天,平均降水量820.1毫米。

岫岩县境内水资源丰富,共有大小河流500多条,总长882公里,流域总面积4466平方公里,总落差991.9米。境内河流汇集成大洋河、哨子河两大干流。大洋河境内流长180公里,哨子河境内流长171公里,两者回合后流向东南注入黄海。水资源总量近20亿立方米。地下热水资源总储量35万立方米。

岫岩县现已探明储量的矿藏有42种,其中菱镁石、玉石、理石、滑石、花岗石、硅石量多。菱镁石总储量11亿吨,含镁量47%。岫岩玉储量约300万吨,岫岩主要有透闪石质玉 (老玉、河磨玉、石包玉)、蛇纹石质玉(岫玉、花玉、黄玉等)和透闪石质玉与蛇纹石质玉混合体(甲翠)三大类。岫岩县是全国最大的玉石产地,生产销售总量占全国同行业80%以上。

岫岩县共有耕地85万亩,农民人均占有耕地2亩,林木蓄积量近50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71.3%。森林多为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林,树种有35科80属170多种,珍贵树种有紫椴、核桃楸、山槐、水曲柳、刺楸、黄菠萝等6种。山楂、核桃、山葡萄、猕猴桃、山花椒等野果树遍及全县山岭。境内有人参、天麻、细辛等野生中药材400多种。

大房身镇地处岫岩县西北部,总面积180平方公里。下辖6个行政村,75个村民组,总人口1.37万人。

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符合我国乡村振兴发展的总需求

现阶段我国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围绕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先进实用技术集成创新与推广应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等建设的总体要求,有机蔬菜生产是我国发展现代农业未来的方向,它从根本上解决了蔬菜质量安全的问题。鞍山市刺嫩芽有机生产示范区,就是国家总体要求的具体表现。

2、增强我市特色山野菜升级新动能

每年我市特色山野菜生产的总量不断提升,但是品质和效益确有待提高,该项目的顺利实施可解决鞍山地区特色有机山野菜生产技术不足的问题,进一步带动农民发展山野菜产业,活跃地方经济,对促进鞍山地区特色山野菜生产的换代升级发挥重要作用。

3、为岫岩县特色山野菜生产提供高标准

该项目通过示范区的建设,转变农民一直以来施化肥、打农药、单纯追求产量增长的生产方式的发展思想,可以使农民积极调整种植标准,多生产绿色有机山野菜,不但可以满足消费者日益增加的品质需求,而且能够提升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第三章 建设项目生产技术实施方案

一、露地栽培

(一)、品种选择

采集辽宁东部的山林中的野生刺嫩芽,选择茎杆少刺、芽绿、叶柄无刺或少刺、顶芽肥大、萌发力强的类型作为生产品种。

(二)、苗木繁育    

1、种子繁殖

采种与打破休眠

无根段繁殖条件的用种子繁殖,9月~10月份采集成熟的果实,晒干后搓去果皮,取出种子。采用冷冻打破种子休眠,11月中下旬,将种子用25~30℃的水浸泡4~6小时,捞出沥干,拌入干净的细河砂,湿度保持60~70%,温度保持0~5℃,种子与砂的比例1:5。拌匀后装入木箱内,每隔半个月翻动检查1次,到1月上中旬,把种子移到0~5℃的地方恒温冷冻(低温砂培)至播种。或冬前浸泡5天。种砂比例1:3混合,湿润状态户外冷冻自然越冬,播种前用赤霉素50毫克公斤浸种24小时。.

播种育苗    

播前铺在20℃以上的温室中,保持60%的湿度进行催芽,待种子裂嘴时便可播种。亩播干种子0.5公斤。用苗床播种,苗床宽1~1.2米,高10~15厘米为宜,苗床耙平后将混有细沙的种子均匀的撒在苗床上,覆盖1~2厘米厚细土。浇透水,覆盖地膜保湿。用128孔穴盘播种,用草炭、蛭石和腐熟农家肥各1/3为营养土,每盘用复合肥20克。孔播种5~10粒(依据发芽率20%~50%)。当幼苗长出1~2片真叶时可进行移植。

2、根段繁殖    

根段选择

秋季落叶后将成株的肉质根挖出,剪成15~20厘米根段贮藏于窖中,用沙埋好。保持在0℃以下窖温。或在春季3月下旬~4月上旬,化冻后萌芽前采挖成株的肉质根。根段粗细应在0.7~1.0厘米,太细出苗困难。切段长15~20厘米。用雷多米尔锰锌200倍液、赤霉素50毫克/公斤浸泡30分钟。

整地做床

在栽培床上,每亩撒施腐熟的优质农家肥3000~5000公斤,随整地做床均匀混入床土中。在春季一次性施用腐熟的农家肥作基肥。育苗床宽1.0~1.2米。

扦插

扦插时开行距20厘米,深10厘米左右的沟,按株距20厘米,将根段斜插沟中,覆土5~8厘米踩实,根段上端露出床面1厘米~2厘米。后浇透水,以后保持苗床见干见湿,每次浇水后在床面表土微干时松土除草。每亩18000~20000株。

定植与田间管理

①作定植畦。最好选择背阴山坡地块、荒坡退耕还林地和中等肥力的耕地。栽植前应先深翻土壤,清除树根和石块,做成1.2~1.8米宽,高20~40厘米的畦,两畦之间留宽40厘米左右的作业道。

②定植。4月上旬,将萌芽前种苗、或根段移栽定植。按穴深约15~30厘米,穴距约50~60厘米栽植,每亩700株。每穴施入硝酸铵15~20克、磷酸二铵10~15克、硫酸钾5~10克,与土混匀,上盖一层土。定植当年使用氟乐灵药剂除草或人工除草。

③修剪。2~3年生的植株,每年春季采芽后进行修剪整枝促进多发分枝,以提高翌年的产量。修剪方法靠近枝条基部留4~5个侧芽将上部剪去。修剪时间是给新梢生长留足100天以上的时间,不宜过迟,防止枝条不成熟越冬受害,影响下年产量。

④更新。第6~7年后,植株生长势下降,需砍伐更新。在春季化冻后,将老株周围的根系切断,采收结束后将老株从基部砍除。

⑤追肥。根据地力和生长情况适当追肥。可用农家肥或化肥,在春季或秋季进行追肥。农家肥可直接铺在畦上,化肥应刨坑施入后覆土。在6月下旬~7月上旬,选择晴朗天气,用300倍的B9液喷洒茎叶可控制当年枝条的生长高度和促进枝条成熟。

⑥采收。春季萌芽后采收嫩芽。一般在4月下旬~5月上旬,采收时掰去顶芽后,再采收顶芽下部的1~2个侧芽或顶芽的副芽,可采收2~3次。顶芽以15~20厘米,叶片尚未展开时为宜。侧芽因叶片展开较早,以5~10厘米为宜。手掰下放入筐(箱)中。

⑦加工。春季采下的芽菜每250克~500克扎成小捆鲜售。如出口或贮藏,将当日采收的嫩芽除去芽基部鳞片捆成小捆,放在大缸或其他容器里,按一层嫩芽一层盐的顺序,盐量要逐层增加,最上层要多放些盐。装满后盖上木盖,压上石头,使嫩芽全部浸入饱和盐水中。也可以按照罐藏工艺制作罐头保藏。

二、保护地栽培

(一)、枝条采集

枝条来源。利用荒山、坡地、山场林下、大田地等栽培刺嫩芽,春季没采芽的露地栽培的枝条。一般2~3年以上的植株,每200~400平方米地可供一个温室或大棚生产一茬。

枝条采集时间。冬季枝条采收的时间在芽解除休眠期后进行。辽南地区可在11月末,辽北地区在11月上中旬进行。从山林中采集树条应在下雪前进行。从露地栽培地中采收树条不受时间限制,可根据生产需要随时采收。采下的树条尽快使用,不可风干。防止采收过早,造成茎秆和芽苞失水,影响芽的质量和产量。

枝条采集标准与收藏。选择茎粗在1.5厘米以上芽苞饱满、无病虫害健壮枝条。在茎基部留2个芽苞剪收。采集的枝条要放于蔽阴潮湿之处,或藏于雪堆里,或用作物茎秆等覆盖。

(二)、插条栽植

1、无基质水插

①水培槽修建。棚室内南北向作高25厘米,宽度1米,深度20厘米水培槽,长度不限。槽之间留30~40厘米宽作业道,槽内铺1.5米宽0.05~0.08毫米农膜,四周搭在床框上,在膜上铺设编织物或无纺布以防农膜被扎漏。畦槽内铺放15~20厘米厚用0.2%~0.5%高锰酸钾或甲基托布津1500倍液消毒过的稻草把。

②插条。将枝条剪成30厘米左右,消毒处理后竖直插入稻草把中,每平米插入500~800个枝条。也可将剪好的枝条每30~50个捆成一捆,竖直放入畦槽内,每平米可放入800~1000个枝条。

③插条后管理。枝条放满一槽,向槽内注水10~20厘米,正常管理30~40天,当顶芽伸长至15厘米以上时采收。顶芽采摘后侧芽长到5~10厘米时采收。一般采收2~3茬,采后将枝条清除进行下一茬芽菜生产。每冬季可生产3茬。

2、有基质畦插

①做畦。在温室内南北向作畦,宽1~1.2米,深20厘米。畦之间留30~40厘米宽的作业道。畦底铺入与畦床长宽相当的农用地膜。地膜上平铺20厘米厚的河沙、或细炉楂、或蛭石+珍珠岩、或木屑等基质。用直径1.5厘米的尖木棍在畦上按每平方米均匀打20个深孔,一定要刺透地膜以便渗水。后整平基质浇透水。

②插条。将刺嫩芽枝条剪成15~20厘米插段。剪条时在距顶芽20厘米处45°角斜剪(侧芽饱满芽)在其上15厘米处对侧45°角斜剪,在其下15~20厘米处对侧45°角斜剪。将插条竖直插入基质中,深度12~15厘米,每平方米可插枝条500~800个,顶芽和侧芽要分开插,以便管理和采收。扦插斜面向北,芽朝南。

③插条后管理。扦插完后浇一遍透水,以便让枝条与基质充分接触。30~40天可采收。采收1~2茬后,清除插条进行下一茬生产。

三、主要病虫害防治

(一)温室大棚消毒

每亩栽培的棚室,在开始栽培前用硫磺粉2~3公斤,加80%敌敌畏乳油0.25公斤拌上锯末,分堆点燃,然后密闭棚室一昼夜,经放风至无味时再开始定植。

(二)设防虫纱网阻虫

温室、大棚通风口用30~40筛目尼龙纱网密封,阻止蚜虫、白粉虱、美洲斑潜蝇成虫迁入。

(三)温室大棚黄粘板

在棚室吊挂黄板,高出作物顶部20—50厘米,每亩挂黄板(40×25厘米)30块,当黄粘板粘满虫体时要及时更换,或除去虫体时再涂一层10号机油。

(四)化学农药防治

①防治时机。生产过程中,防止残留超标禁止使用农药、化肥。主要用于枝条培育过程中采用化学农药防治。

②立枯病。在栽培条件下因选地不当或作业伤根等原因引起病害。症状表现为病株新梢缺乏生机,数日之内急速萎蔫立枯,根部表皮内组织水渍状,呈淡褐色至黑褐色,软化腐败。以发病株为中心向四周辐射扩展。防治方法:将病株及其相邻株挖出烧毁病穴用福尔马林等药物消毒,不在病园内挖根做扦插材料,建园避开排水不良的地块和老参地,生长季节不进行可能伤根的作业,如机械除草、培土等。

③病害防治。栽植密度大,高温高湿季节时易发生。对疮痂病、软腐病用3%克菌康(中生菌素)500~800倍液、灰霉病用40%嘧霉胺(隆利、施佳乐)800~1000倍液或甲基托布津500倍液处理栽前种苗和根段。

④蚜虫防治。在新芽生长期若有蚜虫,可在发生蚜虫的枝干上涂杀虫药剂杀灭蚜虫。2.5%溴氰菊酯(敌杀死)乳油2000~3000倍液,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3000倍液,或80%敌敌畏乳油800~1000倍液,或5%顺式氰戊菊酯乳油3000~4000倍液。

四、包装与贮藏

(一)包装

包装材料选择整洁、干燥、牢固、无污染、无异味、内壁无尖突物、无虫蛀、霉变的包装容器,纸箱无受潮离层,规格为45.6 x 35.5×25.0厘米,成品纸箱耐压强度为每平米400公斤以上。按照要求装箱,纸箱外标明标识、品名、产地、生产者、规格、毛重、净含量、采收日期等。也可采用塑料食品袋进行小包装,随即上市。

第6篇:特色农业产业研究报告范文

关键词 高职院校;发展方向;战略;内涵;质量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0-0334-02

农业高职院校大多办学历史长,校园校貌陈旧,实验实习设施设备老化,转型发展较为困难。鲁昕部长在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2015年年会上谈到:高等职业教育肩负调整高等教育结构、引领职业教育发展的双重使命,当前正进入到一个新的更高起点的发展阶段,高职院校要把主要精力和资源配置聚焦到内涵建设和办出特色上,凝心聚力,进一步推动高职教育创新发展。农业高职院校如何站在职业教育发展新的起点上,把握历史机遇,加快发展步伐,值得思考。

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具有百余年办学历史的涉农高职院校,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1万余人,开设农林、制造、车辆、财经、商贸、食品、人文、电子信息类共40个专业,重点建设现代种植、现代养殖、农业装备3个专业群。

1 确定发展方向

农业高职院校的发展方向应遵循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结合国家乃至世界发展战略而确定,主要包括内涵发展、转型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等。

1.1 内涵发展

内涵发展是科学发展第一要务。从20世纪末开始,一直到“十五”期间,地方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总体上走的是一条外延拓展的路子,这个时期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强有力引擎的推动下,高职院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已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成为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生力军[1]。但进入“十三五”以后,职业教育主要任务在于服务发展、促进就业,职业院校必须走以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坚持立德树人,推进专业、课程和教材改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管理信息化,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服务以《中国制造2025》为代表的国家战略的技术技能人才。

1.2 转型发展

高等职业教育肩负调整高等教育结构、引领职业教育发展的双重使命,当前正进入到一个新的更高起点的发展阶段。农业高职院校只有顺势而为,实现转型发展,才能迎接新的机遇与挑战。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当前转型发展之路在于加大开放式办学力度,湖南现代农业职业教育集团内部各职业院校之间必须携手共进、合作共赢、开放沟通、协调发展,必须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配合“一带一路”等战略,为周边国家培养培训熟悉中华传统文化、当地经济发展亟需的技术技能人才,扩大国际影响力。

1.3 特色发展

十以来特别是去年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以来,中央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在巨大的机遇和挑战面前,高职院校只有坚持特色发展,发扬办学特色,加强内涵建设,增强核心竞争力,才能使自己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2]。农业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在于服务“三农”,只有坚定服务“三农”的办学定位,在专业(群)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社会服务等方面始终坚持走服务“三农”的特色发展之路,才能抢占未来职业教育发展制高点。

1.4 创新发展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中提出:“坚持以示范建设引领发展,鼓励支持地方建设一批办学定位准确、专业特色鲜明、社会服务能力强、综合办学水平领先、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契合度高、行业优势突出的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大幅提升技术创新服务能力、实质性扩大国际交流合作、培养杰出技术技能人才,增强专业教师和毕业生在行业企业的影响力,提升学校对产业发展的贡献度,争创国际先进水平”,这就为农业高职院校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

2 明确发展思路

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在“以人为本育人才、以质立校谋发展、以严治校强管理、以实作风创特色”的发展指导思想指引下,明确了“依托行业、对接产业、办好专业、融入企业、服务就业”的发展思路。

2.1 依托行业

长期以来,各行业主管部门、行业组织积极参与举办职业教育,认真指导职业学校办学,为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行业也是连接教育与产业的桥梁和纽带,在促进产教结合,密切教育与产业的联系,确保职业教育发展规划、教育内容、培养规格、人才供给适应产业发展实际需求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是湖南省农委主管的学校,农业办学特色鲜明,应逐步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质量行业评价制度,健全职业教育教学行业指导制度和工作机制,加强职业教育行业指导工作的组织领导;要建立行业指导例会制度,经常性地开展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与行业、企业的对话交流;要将应当或适宜由行业承担的工作,通过授权、委托等方式交给行业承担,并给予相应的政策和资金等方面的支持;要在农业行指委的指导下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

2.2 对接产业

职业教育坚持贴近地方产业,积极主动与行业、企业合作,努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培养了千余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学校办学实力在于对产业发展的贡献度,特别是对区域支柱产业人才需求的满足程度。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作为省内涉农专业最全、规模最大的农业类高职学院,肩负农业产业转型发展的人才培养重任,要注重发挥自身优势,紧贴市场、紧贴产业、紧贴职业设置和调整专业;要围绕“互联网+”行动、《中国制造2025》等要求,满足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发展的实际需要,积极规划、建设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的相关专业。

2.3 办好专业

专业是高职院校赖以生存的土壤,关系到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高低和办学的社会影响力,办好专业对高职院校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出发,高职教育应根据行业、地区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实际需要来设置和调整专业。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在长期的农业特色办学过程中,形成了一定的专业优势,但声誉高的专业较少,当前办好专业的主要任务就是按照湖南省卓越职院建设标准,紧紧围绕特色专业群建设,完善专业结构动态调整机制,调整优化专业布局,形成对接产业、引领产业、以专业群为核心的特色专业体系,把学院重点建设的现代种植、现代养殖、农业装备3个专业群建成为省内相关产业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中心、重要的技术技能积累基地。

2.4 融入企业

职业教育的根本出路在于贴近产业、融入企业。融入企业就是要创新校企合作形式,做深度融合的文章,特别是要调动企业的积极性。职业教育融入企业主要内容包括:校园文化建设要融入企业、人才培养定位要融入企业、课程改革要融入企业、实践环节与生产对接要融入企业、“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要融入企业。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应加强与湖南现代农业职业教育集团成员企业的深度合作,加强现代农业应用技术的传承应用研发能力,提高技术服务的附加值。

2.5 服务就业

就业事关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大局,国家高度重视,坚持把稳定和扩大就业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大力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积极深化行政审批制度和商事制度改革,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进高职院校更好更快发展,离不开切实做好学生就业服务工作。农业高职院校应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毕业生就业服务部门的职责和功能,建立科学、有效的毕业生就业后信息反馈制度;充分发挥校友会立交桥的作用,充分挖掘校友单位对人才的潜在需求;要为应届毕业生提供丰富、便捷、高效的就业服务信息,搭建区域间、学校间、校企间求职信息共享通道,保障就业信息的真实性和及时性;应积极出台扶持政策,引导毕业生有序流动、自主创业。

3 确立发展战略与目标

高职院校的发展是在确定的发展战略和目标追求下实现的。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在“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集思广益,确立了学院发展战略与奋斗目标。其发展战略是开放办校、质量立校、人才兴校、特色强校、改革活校、从严治校。奋斗目标是建设一流职院、打造一流队伍、培育一流作风、建立一流机制、争创一流业绩。

4 制定发展举措

面对国内外新形势、新规律、新特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使命和新要求,需要职业教育转方式、调结构、强内涵、重管理、求实效,以全面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3]。加快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发展,应做好以下方面工作。

4.1 做好专业发展定位

专业发展定位的准确性,关系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科学构建和有效实施,直接影响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制订,最终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类型以及学院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专业发展定位应树立大农业观,坚持专业链融入大农业产业链,做精第一产业链,做强第二产业的相关专业,做活第三产业的相关专业,打造构建现代农业产业集群。

4.2 加强内涵建设

内涵建设旨在推进高职院校的科学定位,发挥办学特色,满足社会对优质职业教育的需求。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内涵建设建议做好以下方面工作。

一是改善办学条件。借学院争创湖南省卓越高职院校之机,加快超级杂交水稻示范与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新增校园面积2.4万m2;新建教学实训综合楼、学生公寓等,新增建筑面积3.0万m2;进一步提质改造校园环境,完善教学、学生生活等配套设施;加强以“和・实”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建设,实现校园建筑、人文景观和校园文化的有机融合;建设高速顺畅、安全可靠的生态型智慧校园,信息化基础设施、数字资源在满足本校师生泛在学习和融合创新需要的同时,向合作院校、合作企业、社区开放,实现教育流程再造和智能化管理。

二是优化专业结构。根据湖南省“推动农业产业结构从以生产为主向生产与加工、流通、服务各环节的全程联动和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转变”的发展战略,主动停办金融保险、物业管理、国土、应用电子技术、工业设计等与农业产业无关或不适应产业发展的专业10个,新增绿色食品生产与检验、休闲农业、宠物养护与训导、物流管理等适应产业调整与升级的专业8个,形成对接现代农业的“种、养、加、机、贸”五大专业体系,覆盖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市场,重点对接规模化、机械化及“名、优、特、新”生产,特色农产品加工,农资及农产品流通和农业生产技术服务等高端领域。

三是提升师资水平。近3年,每年安排教师培训专项经费300万元,完成教师教育教学、素质提升学习培训400人,下企业锻炼1 200人,境外学习培训100人,学历提升50人,增加专兼职教师编制100人。在牵头组建的2个职教集团与2个校企联盟内部成员之间建立人才交流互聘制度,完善兼职教师“四个层次”和专职教师“五个层次”的梯队培养体系设计,校企共同考核认定“双师”教师资格。

四是加大资金投入。为了做好湖南省卓越职业院校建设项目,依照“积极吸纳社会、企业资金,省财政进行引导和推动”的原则,多渠道筹措项目建设资金5 000万元,其中申请中央财政投入1 000万元,行业企业投入3 000万元,学院自筹资金投入1 000万元。学院将建立严格的项目资金管理制度和监控制度,制订详细的分项目、分年度的资金使用计划,保证资金的足额到位。积极争取省农委制定一系列相关政策措施,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优化学院发展环境。从2016年起,争取省农委连续3年、每年支持1 000万元,共计不低于3 000万元,资金列入农委预算,保证及时足额落实到位,支持学院内涵建设。

五是强化内部管理。坚持依法治校,树立学院章程权威,完善与章程配套的内部管理制度,建立健全80个左右有关党务、行政、教学、学生、后勤、安全管理制度,规范100个左右办事流程,建设“阳光服务平台”,为师生提供公开透明的“一站式服务”。建设“平安高校”,构建和谐校园,创建“全国文明单位”。

六是打造精干团队。以重点建设专业群为核心,整体推进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充实原有专业教学团队力量,重点建设15个农业特色专业教学团队,组建与培养3个新的专业教学团队、3个创新创业导师指导团队和4个产品研发团队、10个服务区域农业特色产业的技术服务团队。

4.3 推进重点建设项目

一 是专业群建设。根据区域或行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及产业发展规划,深入分析区域和行业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制定学院专业建设规划,推动专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形成产教深度融合、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的特色专业体系。确立现代农业专业群、畜牧水产专业群、农业装备专业群为学院重点建设特色专业群,其人才培养应满足产业转型升级技术技能人才需求,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技能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二是北山基地建设。根据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要求,按照学院提出的“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管理、高效率运行”的“四高”建设要求,坚持“现代、特色、精品” 的基地功能设计原则,把基地建设成为超级杂交水稻优质高产生产示范的样板、中国现代农业装备职教集团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业示范的典范、培养研发推广超级杂交水稻现代栽培技术人才的摇篮[4]、引领高职农业专业实践基地建设的标杆,同时要求其具有较好的自我造血功能。把基地打造成为特色鲜明,展示学院在新常态下又好又快创新发展的新亮点。

5 参考文献

[1] 王文智.关于高等职业院校内涵发展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6,529(33):38-41.

[2] 胡莎,梅来源,黄少臣.现代职业教育背景下高职院校特色发展的探索与思考[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5,29(6):30-33.

第7篇:特色农业产业研究报告范文

关键词:气象;为农服务;研究

中图分类号:S16 文献标识码:A

基层气象部门要做好气象为农服务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要充分发挥气象部门科技及现代监测设备的优势,争取政府来主导,抓住需求与防灾减灾(公共安全)的结合点,创新理念及方式,结合地方及部门需求及特色,也能做好为农气象服务,为地方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1 农业气象服务的内容

1.1 提供天气预报以及预防灾害性天气的措施

为农业部门以及农民提供每天的天气状况,并对旱、涝、低温、霜冻等灾害性天气进行短、中、长期的报道,从而使农民做好提前的防范。同时,根据所研究的成果,给农民提供一些预防灾害性天气的措施和技术,帮助农民度过灾害。

1.2 对农业进行气象监测,提供农业生产管理意见

农业气象监测主要是通过使用卫星遥感,依据地面农业气象网数据,从而对农作物、灾情、土壤水分、气候条件等进行检测,总结预测信息并对气象条件的利弊进行分析,从而为农民提出农业生产管理意见。

1.3 实行人工降雨及防雹措施

农业生产中,会时常遇见干旱或降雹天气,为了减少干旱和雹子等灾害性天气对农业造成的影响,农业气象部门会进行人工增雨飞行作业以及人工防雹作业,从而将灾害降低。

1.4 开展森林火险检测

通过利用气象卫星对森林、草原火情进行检测,从而提前制定防范措施,对森林、草原等火灾进行预防。

1.5 改善生态环境

天气气候条件对生态环境有着直接的影响,农业气象部门一边提供气候环境变化资料,一边对生态环境进行检测,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前提,从而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

2 农业气象服务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2.1 现有的服务已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需要更高质量、更便捷的农业气象服务来满足它们发展的需要。但是目前我国的农业气象部门所提供的还是常规的农业气象服务,而且农业气象情报服务的形式是单一的。这不但不能适应经济的发展,而且对农业生产的多样化起到了阻碍的作用。因此,要对农业气象服务部门的观测内容进行及时的调整,并根据当地种植的特色和需要,开展气象服务内容,扩大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时效。

2.2 基础设施差,专业技术人员短缺

农业气象服务部门之所以不能满足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基础设施差、专业技术人员短缺。基础设施差主要表现在检测仪器陈旧,现代化程度低,而且观测手段和方法有待提高,在资料处理上效率低,还主要靠手工操作,技术更新慢。对于气象服务部门的工作人员却呈现出专业技术人员短缺的现象,且人员知识老化。由此可见,气象服务部门的基础设施以及工作人员方面急需调整。

2.3 拓展服务领域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就现阶段看,我国农业气象服务部门中的农业气象和遥感业务服务领域扩展的空间较广阔,但是在扩展服务领域时却遇到了很多问题:设计的总体方案与将要实施的方案出现差异,低水平重复较多;综合性项目没有得到统一的部署和安排;气象服务信息化工作滞后。

3 促进农业气象服务发展的措施与趋势

3.1 扩宽农业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

为了加强农业气象服务,提高服务质量,保证服务的时效性、准确性和覆盖面,并充分发挥气象服务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就要加强特色农业、设施农业和高附加值的“名、优、特、新”农产品的服务措施。而且还要加大对县、乡、镇等基层对象的服务,为其提供精细的气象信息产品。同时,利用现代通信技术,充分发挥通信技术的快速便捷的特点,提高气象服务的质量。

3.2 开发应用“3S”技术

所谓的“3S”技术系统主要由地理信息系统软件(GI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EOS/M0DDIS 资料处理系统(RS)3种技术系统组成。逐渐开发应用此项技术,将会使我国农业气象部门获得更好地服务效益。

3.3 建立农业气候资源示范基地,提高气象服务能力

逐渐建立农业气候资源示范基地,并对特色农业、设施农业、精准农业等农业的气象进行科学研究,为农业的发展提供及时的、可靠的决策依据,从而提高气象服务的能力。

4 结语

农业气象部门是一个面向社会和公众的服务部门,气象服务的首要任务就是为农业服务。目前,我国的现代农业气象部门服务体系已经形成并逐渐得到发展。农业气象部门服务的机构分为国家、省、地、县四级;服务对象以农业为主,但也为各级党政领导机关服务;服务的目的是预防灾害、农业稳产增收、改善生态环境,因此加强农业气象服务,提高农业气象服务质量,不但可以增强农业防灾抗灾的能力,促进农业结构调整,还可以为发展生态农业以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前提条件。

参考文献

[1]《中国科技发展研究报告》研究组.科技全球化及中国面临的挑战[Z].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第8篇:特色农业产业研究报告范文

一、围绕百亿产业打造大龙头

(一)主要做法

打造百亿脐橙产业园是“十二五”期间我县农业发展的目标之一,县农业局因地制宜,以屈姑食品公司为载体,着力培育屈姑食品公司这个脐橙产业化龙头企业。一是争取领导支持。通过多方努力,屈姑食品公司的发展得到了李长春、罗清泉、郭有明等中央、省、市领导的高度重视。二是全力支持扶持。积极向上争取,从政策、项目、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公司支持。先后争取县内金融机构为公司贷款3000万元,支持公司董事长李正伦在柑橘协会换届中担任理事长,构建了县内生产、销售、科研网络,帮助公司开拓东北、西北等脐橙销售市场,在梅家河等乡镇扶持公司建设配套生产基地,帮助公司解决了商标使用、包装设计、广告牌架设等一些实际问题。

(二)工作效果

1、屈姑公司不断发展壮大。一是制定了公司未来五年发展战略。委托湖北轻工设计院完成了公司“50亿柑橘综合利用生态工业园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设计总投资为134990万元,主要建设内容为年产20万吨鲜果商品化处理、20吨柑橘综合利用深加工、配套包装材料产业三大部分。二是产品开发及市场不断拓展。脐橙深加工产品达到17个,新增销售网点68个,在成功进驻南非市场后,十一月又进驻了法国市场,并在迪拜设立了海外办事处。三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今年公司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000多万元,完善了科研开发、基地建设、市场开拓等方面的设施建设。四是公司实力不断增强。目前,公司已完成销售收入16791万元,销售各类屈姑产品3万多吨。今年新上“年产一万吨膳食纤维等综合利用产品”项目的生产线正在进行。6000平米厂房的局部改造已经完成;5000吨冷库部分技改后正在调试;100吨低温库的建设已经竣工;在原水果批发市场新建的“秭归脐橙鲜果交易展示中心”,主体钢架结构已经完成。

2、“脐橙深加工”项目研究不断深入。加强与华农大等科研院所的联系与合作,脐橙零废弃加工创新技术综合利用项目有新的突破,目前已开发出果茶、果酒、果醋、精油、辛弗林等系列产品,极大地提升了产业效益。

3、脐橙销售业绩不断增长。作为我县最大的脐橙营销龙头企业,屈姑公司今年将围绕“保八争十”(保证销售8万吨,争取销售10万吨)的目标,立足国内五大市场和国外五个国家,公司各个销售网点正加紧收购。

(三)工作经验启示

1、农业部门的工作方式要加速转型,要从领导型、指导性向服务性转变。

2、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只有壮大龙头企业,不断延伸产业链条,以宽光的视野、非凡的举措,才能真正做大做强秭归脐橙产业。

二、大力实施重点农业大项目

(一)主要做法

始终坚持以项目建设为重点,一是开展招商引资。立足资源优势,不断创新招商方式,树立“以大项目引领大农业”、“大招商、招大商”的理念,先后赴浙江、江苏等地开展招商,农业招商引资工作取得重大突破。二是抓好在建项目的实施,以重点项目引领产业的发展方向。例如秭归脐橙精品园王家桥核心示范试验区项目投资1200多万元,按照现代农业标准,将建成“果园标准、操作机械、排灌管网、管理统一、道路便捷”的现代果园,建设代表秭归脐橙最高种植水平的核心板块。

(二)工作效果

20__年,我县与外省企业签约在建农业招商引资项目3个,签约金额为9.8亿元,创农业招商引资历史最高纪录,其中:有总投资3亿元的湖北福润禽业食品有限公司肉鸡加工和养殖示范基地项目、投资3000万元的文龙鲟业养殖及深加工项目、投资5亿元的广东康辉集团食品工业园项目。此外,县农业局还争取实施了现代农业、郭家坝烟灯堡村脐橙精品园、秭归脐橙精品园王家桥核心示范试验区、退耕还林成果巩固等13个农业项目,国家投资达5700万元,有力地夯实了我县农业发展基础。

(三)工作经验启示

项目是推动农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促进特色产业提档升级的助推器。没有项目,农业工作就没有抓手。坚持抓住农业项目不放松,是农业部门近期乃至今后长时期工作的重点。

三、突出特色发展大产业

(一)主要做法

一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以“一果两叶”发展重点,不断加大柑橘、茶叶的品种结构调整力度,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二是加大示范园区建设力度。在柑橘产业上重点建设好郭家坝烟灯堡村脐橙精品园、秭归脐橙精品园王家桥核心示范试验区,在茶叶产业上重点建设好中坝子生态高效茶叶样板园、月亮包村现代茶叶精品示范园,以引领两大特色农业的发展。三是注重创建农业品牌。积极组织秭归脐橙申报“湖北省三大名果”评选活动,通过电视、报刊、网络等形式加大对秭归脐橙、九畹丝绵茶等品牌的宣传。四是积极开拓销售市场。积极组织龙头企业、农民专合组织参加武汉农博会、郑州国际农交会、宜昌柑橘产销对接会等农产品展销会,进一步加强与沃尔玛、家乐福等大型企业的联系,推动柑橘、茶叶的产品销售。继续筹办好第四届秭归脐橙节,在巩固好华北、东北、华中地区等传统市场的基础上,今年还积极开拓太原、乌鲁木齐等西北地区市场,进一步扩大秭归脐橙的市场占有率。五是努力提升产业发展科技水平。扎实开展“科技下乡垄上行”活动,坚持围绕重点产业办好示范样板,扎实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大力推广农业先进科技,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科技含量。全年共组织开展各类科技培训895场8.5万人次,印发技术资料14.7万份

,与市县电视合制作《垄上行》、《农家顾问》等专题栏目13期。组织了百名县乡农业技术干部先后赴华中农业大学等院校开展为期一周的知识更新轮训,组织了1300名科技致富带头人到县农广校进行,农技人员及农民的科技素质显著提高。(二)工作效果

1、基地规模进一步扩大,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20__年,全县新发展柑桔1万亩,总面积达到23万亩,为百亿脐橙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新建茶园0.8万亩,总面积达到6.17万亩。柑橘品改力度进一步加大,全县伦晚、纽荷尔等优良柑橘品种面积占到了柑橘总面积的70%。本地大叶茶、宜红早等良种茶叶面积占到了茶叶总面积的35%,农民从结构调整中得到了较大实惠。

2、先进技术进一步普及,科技兴农水平进一步提高。“伦晚脐橙”等20个优良品种、“生态栽培”等十项轻简栽培技术、“猪沼果”等十项种植模式在全县得到推广普及,进一步提高了农业产业的科技含量,农业生产依靠科技得到了增产增收。

3、秭归脐橙品牌影响进一步提升,销售市场进一步拓展。10月份,秭归脐橙获得“湖北省三大名果”称号。在办好“秭归脐橙开园仪式暨产销对接会”的基础上,将在北京、太原等地开展秭归脐橙促销宣传活动,进一步提高了秭归脐橙品牌的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达到了拓展销售渠道、提高外销数量、增加经济效益、带动农民增收的目的。

第9篇:特色农业产业研究报告范文

1本课题选题背景及其价值

本研究选题基于两个方面。一方面,生态农业旅游不仅成为农村经济发展极为重要的增长极,而且是践行科学发展观,推进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发展创新型农业经济,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举措。另一方面,河横先后获得“全球500佳”、全国科教兴村试点村、全国绿色千佳村、江苏省重点绿色食品基地、江苏省生态示范村、江苏省环境教育基地、江苏省农业循环经济试点单位、江苏省农业现代化试点村等荣誉称号。近年来,他们又对生态农业进行了立体化设计,依托生态农业优势,不断开发旅游项目,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河横村已经成为农业旅游胜地,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此外,河横的示范意义既在于他们通过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的良性互动实现了农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又在于他们为自然生态系统相似、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农村平原地区探索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为中国的农业发展找到了一条新的发展模式,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挥了示范作用。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是河横发展生态农业旅游情况及其主要经验;其二是河横发展生态农业旅游对发展生态农业旅游的启示,河横发展旅游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在发展生态农业旅游中要注意的问题。本课题研究的难点主要有:其一是如何搞好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事业发展的互动设计;其二是如何在生态农业“立体设计”的情况下,使特色农业既有利于农业发展,又有利于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带动农民致富;其三是如何在加强引资和引进特色农业项目的同时,调动农民自身的积极性,如何创新旅游经营机制。本课题研究立足于对河横生态农业与旅游互动发展的事实进行调查。调查采取资料法、考察法、座谈法等多种形式。研究报告以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以促进农业的现代化建设为着眼点,以河横发展生态农业旅游的实践与经验为样本。

2河横发展生态农业旅游的基本经验

生态农业旅游是充分利用生态农业资源而开发出的具有极大参与性的一种现代农业文化产业。发展生态农业旅游也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新型手段之一。近年来,河横依托“全球500佳”的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旅游,先后在河横生态农业科技园内打造了蝴蝶兰成花基地、河横葡萄园、千亩油菜花、灰天鹅养殖基地、特禽养殖场、循环经济示范园、特种观赏鱼基地等十多个生态旅游景点。自2003年农业旅游试营业以来,河横每年接待国内外游客都有几十万人,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1)依托资源优势,搞好互动设计。河横的生态农业旅游是与生态农业发展同步设计和建设的。河横的生态农业发展为河横发展生态农业旅游奠定了基础。随着河横经济的发展和区域交流的扩大,国家生态农业旅游示范点的成功验收,河横充分利用生态农业优势,将现代农业与生态资源、人文资源等进行整合、包装,把河横建成了以生态农业为基础,以生态农业旅游为景观,以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为内涵,融风景游览、休闲度假、消费购物和科普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农业旅游区。近年来,河横又进一步整合农业资源,加强农业的试验、示范和推广,拿出更多高、新、特的种植和养殖品种,以丰富园区的生物资源,增强园区的观光功能。目前,河横已建成了特种种植区、特种养殖区、绿色食品加工区、科研示范区和休闲观光区等五大功能区。河横的绿色食品,无公害畜禽、粮油、水产基地覆盖全村,河横大米、三泰酱菜、如春蛋品、仙岛鸡蛋等优质产品受到广大游客的欢迎。

(2)创新投入机制,引进特色项目。改变传统的种植与养殖项目,积极探索生态园市场化投入的新机制以及社会化经营的新模式,建立了运转高效、服务一流的固定管理机构。目前,河横已经建成全省高新农业新品种展示、新技术展示、新产品展示、常规技术展示四个区,先后引入了10多个含金量较高的现代农业项目,特别是河横新引进的观赏鱼项目增强了生态农业旅游的吸引力。河横建成的葡萄园、水蜜桃园基地、蝴蝶兰基地,都集中了国内先进的品种和设施,具有较强的技术性、观赏性。

(3)开发绿色食品,扩大生态影响。目前,河横生态科技园拥有的绿色食品,占姜堰市的80%,泰州市的60%,国家级无公害粮油、水产、畜禽生产基地覆盖园区全部耕地和水面。据调查,河横已有5大系列10个品种的绿色食品,河横大米、三泰酱菜、如春蛋品、仙岛鸡蛋等优质产品畅销苏果、联华、家乐福、农工商、大润发等大型超市,并被驻港部队和南极科考队列为采购食品。一个园区同时拥有这么多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在全省乃至于全国也不多见。目前,河横绿色食品知名度不断提升,“天鹅宴”、“生态宴”等特色餐饮正在开发之中。

(4)完善旅游体系,增强景区魅力。近年来,河横一直把生态农业旅游当做系统工程来抓,通过多年的努力,高标准建成的省级生态科技园区成果斐然,绿色蔬菜、瓜果、无公害优质水稻、鱼、虾、鳖等特种养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水乡田园风光,也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旅游观光服务体系。为了解决餐饮、住宿、休闲、娱乐设施不足的问题,河横计划在循环经济园和河横大道(文化广场、生态小区)两侧建成经营农家菜餐饮的农家乐30处,经营旅馆业为主农家客店60家,可同时接待1000人就餐,500人住宿,2000人参观。同时,还将建设特色小吃店4家,农家超市2家,组建河横农民文化俱乐部,进一步完善河横生态农业的旅游功能,增强河横生态农业旅游的吸引力。

(5)拓展发展思路,创新旅游项目。近年来,河横生态旅游一直注重外部观看与内部参与结合。除了让游客欣赏生态农业文化和独特的田园风光以外,还注重配上农家生活,让游客观赏娱乐。在观光区内建设农家乐园,内设仿古农家庭院、农业耕作区、传统农机具展示区等。除注重观光景点的打造外,还建成20处“以农为根、以家为乐、以乐为魂、以富为本”的农家乐旅游点、20个垂钓点、10处商业网点、生态景观长廊、花卉园、自采自摘园,游人可以到垂钓中心边垂钓边舒展身心,也可以步入田园,采摘瓜果蔬菜。参与性的旅游项目设计,为游人创造了与大自然和动植物亲密接触的空间,增强了生态农业旅游景点的吸引力。

(6)健全组织机构提高管理水平。2005年起,河横专门成立了旅游服务公司,配备专业导游5人,服务人员20人。公司与上海、南京等大中城市30多个旅行社建立了联系,各旅行社纷纷组织旅游团来河横观光游玩。为了保证河横旅游事业的发展,姜堰市和沈高镇还各明确1名负责人挂钩联系河横旅游工作,并先后多次组织旅游管理人员到南京江心洲、苏州未来农林大世界和无锡太湖花卉园、龙寺果园考察学习,以提高生态农业旅游管理水平。

3河横实践的启示

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创新农业经济发展方式,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只有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创新农业经济发展方式,才能不断破解农业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难题,提升农业产业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2]而发展生态农业旅游正是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创新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一种重要途径。

3.1要在促进农业发展理念转换上下功夫

(1)发展生态农业旅游要注意发展特色农业。特色就是吸引力,特色就是竞争力。只有将“大路货”的农业生产品种调整为有特色的生产品种,才能引起游客兴趣。当然,发展特色农业也要注意发挥本地资源优势,尤其要注意扬长避短,根据本地优势,调整农业结构。如这几年河横建成了有机葡萄产业区、油菜观光区、设施蔬菜示范区、稻麦良种繁育区、水生蔬菜示范区、花卉苗木区、棉花种植区、绿色特禽养殖繁育基地、绿色特禽规模化养殖小区、特种水产生态养殖示范区等13个种养殖区域,有力地带动了农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品种布局的更新改良。

(2)发展生态农业旅游要注重提高农业的生态价值。姜春云指出:“在环境污染日益严峻的形势下,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全球也是我国最紧迫的民生问题之一。加快发展绿色有机农业,并使之逐步成为农业发展的主导模式,既是我国13亿人口食品安全和改善的根本保障,也是中华农耕文明史上里程碑意义的战略之举。”[3]发展生态农业最重要的要求就是促进绿色有机农业的发展;同时,发展生态农业也“顺应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成为新一轮经济发展的新高地、新要求和差异性发展、特色竞争成为区域经济创造竞争新优势的新趋势”[4]。更为重要的是,生态农业不仅表现为一种文明生产,而且表现为绿色产品的增值。如“河横大米”的市场价比一般大米高出4倍仍供不应求,沈高的小黄瓜、鸭蛋等农副产品也摇身价高。河横园区现代农业项目的引进和旅游产业的发展,带动了沈高经济和当地群众的增产增收。到目前为止,该镇有近一万户农户选择了从事无公害稻米、大棚葡萄种植和灰天鹅、河横鸡种养殖。近两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每年的增长速度都在15%以上,可见生态农业对增加农业收入,实现“高产、优质、高效”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此外,生态农业旅游是以为现在和未来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保持生态平衡为前提的,如果不走绿色农业之路,那么,不仅农民难以致富,生态农业旅游也就成了一句空话。河横的经验就是:“宁可慢一点、不吃子孙饭”。

(3)要改变传统的生产理念。生态农业的发展不仅要促进农业生产内部的小循环境,还要实现农工一体化的大循环。农工一体化的大循环“是以农业为起点、农业产业化和工业生态化相结合,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方式运作的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5]。这种闭环流动型经济具有很强的开放度。事实上,发展现代农业,只有延伸农业生产的产业链,变农业生产自循环的“小农业”为与工商贸一体化外循环的“大农业”,才能改变传统的生产经营模式,促进农业的转型升级。近年来河横以大力推进河横科技园区建设为抓手,走农工商贸一体化的路子,促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换,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有关研究也指出,推进农业生产与经营方式创新首先要突破孤立的生产模式,实现农、工、贸、科技、信息等多要素、多行业的合作与链接。为此,发展生态农业旅游,必须从传统农业的“孤岛”中走出来,实现由单一农业向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方向转变。

3.2要在调动当地农民的积极性上下功夫

由于生态农业旅游与农业发展是同步进行的,所以农业旅游与一般文化旅游不同,它需要当地农民的配合与参与,这就要求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要求,要把实现农村居民收入较大幅度增长作为发展农业生态旅游的根本着力点。[6]从河横的经验来看,具体要把握以下几点。

(1)要大力发展高效农业。旅游要特色,更要效益。事实上一个地区农业旅游的发展仅靠好看效低的油菜花是解决不了长久旅游问题的。这方面河横的经验很重要。如,目前河横园区高效农业种植面积已达约366.67公顷(5500亩),其中大棚西瓜约53.33公顷(800亩),避雨栽培葡萄约66.67公顷(1000亩)、大棚蔬菜约13.33公顷(200亩)、自动化温湿调控大棚约6.67公顷(100亩)、高效特种水产养殖约33.33公顷(500亩)。现在河横沈马路沿线已经发展成近约66.67公顷(1000亩)的成片葡萄园,收益高的每亩达到万元,一般的也在5000元左右,比一般种植增收近50%。河横农户饲养的灰天鹅每只可获利20~25元;饲养娃娃鱼养殖户,每亩年纯收入2万元以上。为此,发展生态农业旅游应当调整思路,依据市场经济规律,通过调整和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来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推进农业旅游的发展,切切不能依靠铺天盖地的“大路货”来发展农业旅游产业。

(2)发展农业旅游要注意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如,近年来河横将旅游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建成了集淮扬古民居特色与现代新民居特色于一体的生态别墅区。同时,河横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除农家小居外,还建成水上舞台、文化广场等设施。此外,河横举办的全国大学生服务新农村辩论大赛华东(河横)赛区的比赛,每年举办的“中国•河横”菜花节、生态文化展、农民体育运动会、大型文艺晚会等文体活动,也受到了群众的喜爱。河横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不仅增加了群众的收入,给河横人创造了更多的致富机会,而且进一步提高了人们对发展生态农业和发展生态农业旅游价值的认识,调动了人们发展生态农业、参与生态旅游建设的积极性,所以发展生态农业旅游应当围绕“三农”问题来搞好“顶层设计”。

(3)发展农业旅游要提高文化含量。生态农业旅游是农业文化的创意产业,也是发展农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生态农业旅游是现代文明发展的产物,是精神追求和文化享乐的新型载体,也是现代人追求的、较高品位和较高格调的文化消费方式。一个景区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建设直接关系到一个景区的魅力和对外开放的影响力。在日益激烈的生态农业旅游竞争中,文化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旅游者的角度看,旅游者的旅游行为是一种文化消费行为,其外出旅游的动机和目的在于获得精神上的享受和心理上的满足,而旅游经营者要达到盈利的目的,就必须提供一种能满足旅游者文化享受的旅游产品。无论是自然旅游资源,还是人文旅游资源,其要吸引和激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必须具有魅力无穷、独具特色的文化景点,而现在无论是河横,还是兴化搞的农业旅游,文化含量偏低,这是一个弱点,应该有效加以解决。

3.3要在探索农业与旅游结合的规律上下功夫

发展生态农业旅游用科学的态度和创新的精神,推进农业旅游的发展。

(1)要解决好景观建设问题。从旅游景区建设的角度来说,景区应该是由相关景观元素串联和组织起来的“大观园”。由于生态农业旅游与一般观光旅游和文化旅游不同,生态农业旅游要以农业为基础,生态农业要适应旅游发展的要求,这不只是文明生产问题,还有一个农业项目选择问题。河横的特色就是大力度引进特色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并以此来丰富旅游项目,增加旅游看点,这一做法很好,但必须拓展。本研究认为,搞生态农业旅游不能局限在生态、农业层面,可以在生态与农业要素之外寻找新的项目,丰富生态农业旅游内涵。

(2)发展农业旅游要注意景观结构的安排。农业旅游景区的魄力不仅取决于景区观赏元素的品极,更取决于元素的组合,而这种组合不是景观的简单堆积。事实上,农业旅游景区蓝图的填充、细节的安排也有一个极具技术性的问题,为此必须对农业旅游景区的空间结构和景观结构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科学合理地进行布局,而目前不少农业旅游景点,包括河横生态农业旅游区,景点都是由农业生产的布局“自然”生成,杂而无序,尤其缺少技术层面上的布局;各个农业旅游看点,目前也基本上是“老板”意志,“老板”风格,没有相对统一的旅游市场文化风貌。这就必须进行必要的整合,以增强景区的吸引力和旅游发展潜力。

(3)要拓展农业旅游产品市场。“购”是旅游不可或缺的要素。近年来各农业旅游区都重视了旅游纪念品的生产,如河横已将5大系列10个品种的绿色食品摆到了旅游区。然而,到了河横,我们只看到河横的绿色产品;同样,到了兴化我们见到的也只是兴化的特产(溱湖风景区好一点),这是不符合旅游发展的规律的。如泰州的“金三麻”、泰兴银杏、黄桥烧饼、溱湖簖蟹、河横绿壳草鸡蛋等土特产品,都已是倍受游客喜爱的热销旅游产品,泰州的生态农业旅游景区包括文化旅游景区,都应当将这些产品打造成旅游产品引入景区,不能各打各的锣,各卖各的糖,所以搞农业旅游包括文化旅游都应当解放思想,打破地域局限,构成相对统一而又丰富的游购品市场。

3.4要在加大支持力度和提高服务水平上下功夫

发展农业旅游需要农民的参与,但不是纯农民的个体行为,它需要政府的引导、支持、宣介和服务。客观地说,发展农业旅游,或走生态农业旅游之路,不仅涉及到政府理念的转换、职能的转换,还涉及宣传教育、环境建设,政策支持、科技服务等一系列具体问题。本研究认为,发展生态农业旅游,要做好以下几篇“文章”。

(1)做好规划的“文章”。发展生态农业旅游是一个系统工程,政府必须牵头搞好规划。河横的经验就是始终坚持规划先行,以超前的眼光、科学的发展理念,高起点、大手笔规划河横农业科技示范园。河横旅游规划和定位经过了10多次论证和4轮反复修编。遵循了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良性互动的原则,注重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强调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通过完善农产品产业链,以及科学发展旅游事业来提升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所以说,这个规划对于促进河横生态农业生产和生态农业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2)做好政策安排的“文章”。搞农业旅游涉及土地流转、农民的投资创业、外来投资与项目的引进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又依赖于政府政策的安排。本研究认为,要促进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各地有关政府部门,要制定一些特殊的优惠政策,为土地流传、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经营、农民自主创业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尤其要在引进外来项目的同时,鼓励农业创业,调动农民投入生态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与农业旅游的积极性。此外,对于农业旅游区内的企业发展也要在政策、资金、技术上给予支持,在基地建设上给予扶持,努力为他们的发展创造一流的宽松环境,引导企业逐步扩张、升级、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企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