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教育教学能力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重视教师教育研究能力的培养,是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教育素质的保证。下面就小学教师研究能力培养进行一些有关的探索和研究。
一、 提高教育研究能力是提高小学教师素质的关键
小学教师是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而且小学教育也是民族的奠基工程。其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义务教育的质量,也决定着未来人才的培养。
当前,教育改革正向纵深发展,它对包括小学教师在内的全体教育工作者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增强教师的综合素质,提高教育研究能力水平。
(一)小学教师教育研究能力的构成
第一层次:一般教研能力;二层次:较深的成果推广和经验总结能;第三层次:较强的专题研究能力。这三个层次的能力是逐步发展并培养起来的。只有具备一般的教研能力,才能总结和推广教育教学经验和成果,最后达到专题研究的高度。三个层次能力的培养,可根据教师职级而定,如对小学二、三级教师主要应增强教研意识,培养一般的教研能力;对小学一级教师,应着重提高总结推广经验和成果的能力;对小学高级教师,应培养和提高他们写题研究能力。各层级的教师,应根据各层次的能力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自我培养,自我提高;师训部门也可分层次、分目标地进行培训,从而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小学教师的教育研究能力。
当然,这三个层次的划分是相对的。在具体实践中,个层级教师可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和自己的主客观条件,选择一个层次、两个层次或全部层次,作为提高自己研究的发展目标,教研部门和师训中心也应从实际出发,提出与教师自身发展需要、工作需要相适应的培训方案。
(二)建立课题管理机制,提高教师进行教育研究的意识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每个教师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怎样转化差生;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等。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教学能力。然而,现状表明,小学教师的教育研究能力还比较欠缺。,制约了小学教育的发展,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
1.建立科研常规管理制度。来促进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热情,使课题研究氛围浓厚起来,以此来规范和激励课题研究行为。
2.课题研究纳入年度考核。对课题组成员的研究考核直接写入《教师年度考核方案》,对主研和参研人员给予相应的加分。并通过专设的教学研究成果奖,激发教师的团队精神,发挥他们群体自主研究的作用。
二、提高小学教师的教育研究能力的途径
小学教师教育研究能力的提高,已成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迫切需要。师范学校、教师进修学校、教师培训机构以及小学教育教学机构和教师自身都应进一步树立教研意识,把提高小学教师的教育研究能力,作为提高教师素质的一个突破口来抓。
从师范学校、教师进修学校和教师培训机构来说,要让小学教师掌握一定的教育理论和研究方法,为形成一定的教育研究能力打好基础。教育研究能力是动脑和动手两种能力的结合,表现为:在动脑的前提下动手、在动手的过程中动脑,动脑和动手都离不开教育理论和研究方法的指导。因此,小学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的理论功底,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
(一)师范学校应开设教育理论、教育研究方法课程。
教育学科的各门课程是培养教育研究能力必设的基础课程。师范学校、教师进修学校和教师培训机构应在开好普通教育学、心理学课程的基础上,重点开设现代教育理论。重点选讲中外著名教育思想、学科教育学、学科教学心理学、小学教学动态以及现代小学教育研究方法等课程,使小学教师了解中外著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国内外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动态;熟悉现代教育教学思想以及学科教育教学的基本思想、理论、方法;懂得并发现常规教学、目标教学、尝试教学、愉快教学等基本理论和方法。还应了解教育科学研究的一些基础知识,如:教育研究中发现问题、了解情况、深入思考和实验证明四个阶段的构成程序;熟悉教育研究的基本步骤,如:选题――查阅文献――初步调查――制定计划――搜集资料――分析研究――形成结论――撰写报告(论文)等,掌握一些基本的研究方法,如: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以及调查报告、实验报告、论文等文体的写作方法。
(二)在师资培养和培训的教育中,要改进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
在教学中,应多运用教学案例分析、问题讨论、活动教学等方法,这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学员直接形成一定的教育研究能力。在考试方面,不应古板的让学员简单地回答书本知识,而应着重突出知识运用、问题分析、专题研究、综合创新等特点,采取评课、班队工作方案设计、教研方案拟定以及撰写报告、论文等方式,让小学教师在考试过程中训练其研究能力,还可组织专门的教研活动,让教师根据所学理论听课评课、上研究课、开展教育调查、参加某些教改实验、进行教育研究的实际操作,掌握教育研究的一般操作程序和具体方法。
(三)培养教师自身的教研意识,激发研究兴趣,提高研究能力。
实践表明:成就、发展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高层次的需要,它的被满足和不断激发,具有永恒的动力作用。学校应着力引导小学教师确立自己的成就目标、发展目标,让他人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不断接近自己的发展目标。应广泛宣传优秀教师的成长过程、成功经验。让广大教师明白:如何成为小学领域中教育方面的名师或专家,必须热爱教育事业,潜心于教育学科的研究和探索。还可经常组织教研活动,让教师参观教改实验典型,参加开放性教研活动,开展优秀课竞赛和教学论文竞赛等活动,从而在活动中提高研究兴趣。
(四)教师要有知难而进的精神和解决问题的勇气
由于传统教育教学方式的影响,目前教师还比较适应按部就班的教育方式,即按照旧的教学模式开展课堂教学。但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敢于面对问题,敢于接受来自学生的挑战,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积极地参与教育教学活动,使教育教学工作获得实质性的成效。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逐步形成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有知难而进的精神和解决问题的勇气由于传统教育教学方式的影响,目前教师还比较适应按部就班的教育方式,即按照旧的教学模式开展课堂教学。但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敢于面对问题,敢于接受来自学生的挑战,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积极地参与教育教学活动,使教育教学工作获得实质性的成效。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逐步形成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专家讲座也是培养教育研究的有效方式。
学校可定期组织教师听学者、专家讲座,介绍教改动态,以开阔教师自己的视野,扩展知识面。当然,最主要的是引导广大教师结合自身工作开展自学活动。自学,是提高教师素质的基本途径。教师只有边教边学,才能有效地提高自己的教育研究能力。
三、课题研究存在的问题
(一)课题研究经验不足,办法不多,课题研究的活动安排有待于优化。希望多安排学习交流的机会。
(二)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热情不高,认为课题研究太高深莫测,不是他们所能够完成的。
关键词:小学教育专业;英语教学;言语表达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31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20-05-21文章编号:1674-120X(2020)26-0038-02
从2015年教师资格国考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实施以来,报考教师资格考试人员最终获得认证的比例问题,引发了师范院校的担忧。为确保更多在校学生离校前能够获得教师资格认证,师范院校和教师培训机构针对考试内容和考试各个环节展开研究,制订了一系列应对措施。其中,面试环节对应试者言语表达能力的明确要求,是所有在校学生需要面对的困难之一。表达能力是教师的职业能力之一,学生不可能在短期内习得并在面试时有效发挥,需要在日积月累的学习中慢慢地培养。为破解面试中因言语表达给学生带来的困扰,文章将把发展学生言语表达能力与学科日常教学结合起来进行探索研究。
一、小学教师资格面试的言语表达素养
根据教师资格国考面试考纲要求,参加小学教师资格面试的人员在言语表达方面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方面的素养:①教学语言规范,口齿清楚,语速适宜。②表达准确、简洁、流畅,语言具有感染力。③善于倾听,并能做出恰当的回应。
二、考生在教师资格面试中言语表达运用情况的调查
2020年2月底,针对永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我校”)小学教育专业学生1月参加教师资格面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笔者制作了一份问卷,其中有关言语表达方面的数据如下:
从表1可以看出,超出半數应试者认为“言语表达”是面试的难点之一。他们表示,在整个面试过程中,感到自己表述时缺少逻辑性和系统性,不知如何在规定的时间内把要讲的话表述得简单、明了、规范和准确。
三、制约我校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言语表达能力发展的因素分析
(一)学生言语表达能力的发展与当地基础教育的全面发展水平有关
众所周知,“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之后,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更全面、更科学了。但是当前仍然有人,尤其是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的居民,对基础教育成败的认同依然用“考试分数”和“升学率”来评判。这种不科学的认识导致的结果是:在很多地方,学校的学科教学以室内课堂教学为主,课堂教学依然围着“填鸭式”和“题海式”转,课堂中学生言语表达能力等核心素养的培养也就成了一句空话。作为一所致力培养农村幼儿园、小学教师的师范学校,我校的生源主要是来自本市各区县初中和部分高中学校的毕业生,且乡镇中学毕业生占多数。
(二)学生言语表达能力的发展与高校人才选拔的方式有关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发展与深入,尽管应试教育没有以往那么明显,但我国高校人才的选拔主要是通过高考。高考给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教学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导致出现了重“书面”、轻“口头”的教学和考核模式,这种现象和模式已成为多数学校教学的常态。
(三)学生言语表达能力的发展与当前教师资格考试带来的压力有关
近年来,我校坚持以改革创新谋求发展,取得了一些教育教学成果,也促进了学生未来职业素养的健康发展。然而,当前教师资格国考给学校又带来了新的压力,并引发了一些不利影响,这主要表现在:①少数学科的教学活动又开始回到以应试教育为主。②课程设置(尤其是课时安排)和师资配给出现了不平衡现象。③学生的学习目的和态度发生了变化,转向对考证相关学科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对全面素养的提升。以上现象,对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发展职业言语表达能力是不利的,最终会影响学生在教师资格国考面试时的表达能力。
“水滴石穿”,厚积薄发,一位教师的职业语言表达能力亦是如此。只有把发展学生的教师职业言语表达素养融入学科日常的教学中,方可做到有备无患,才能助力学生在教师资格面试中的表达做到简单、明了、规范和准确。
四、在英语学科教学中发展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言语表达能力的初步探究与实践
发展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从狭义的角度来说就是培养学生用以组织教学活动的语言技能。语言技能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最主要的保证之一,教师的言语表达水平是影响学生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的重要因素,也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我们深信,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鉴于教师“语言表达能力”对教学的重要性和人们需要历练才能获得它的事实,教师可以根据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方向,结合小学英语教师资格考试面试要求,探索英语学科教学。
(一)通过“模拟教学”活动发展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
为帮助学生提升言语表达能力,教师可以分步实施:第一步,教师介绍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常规模式或流程,并通过案例进行示范。第二步,教师安排个别学生尝试进行“模拟教学”,引导其余学生进行评价,通过评价指导学生如何恰当地运用英语或者双语组织教学活动。第三步,把“模拟教学”和英语日常教学活动巧妙结合。例如,教学英语生词时,可以通过下列步骤完成:①教师用升调和降调示范朗读生词,学生倾听并复述。②一至三位学生依次上台尝试教学生词(模拟小学英语课堂教学)。③教师引导其他学生进行点评,并根据学生模拟教学中对生词语音语调的掌握情况,做出教学调整。
为彰显学习英语的氛围,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尽量运用小学英语课堂活动组织用语,开展模拟教学。对英语基础薄弱的学生,教师可以建议他们运用双语完成任务。
(二)结合英语口语教学发展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
英语口语教学本身旨在发展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在设计活动时,教师不仅要考虑通过活动帮助学生习得英语口语,还得通过活动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发展。比如,针对五年制专科层次小学教师培养教科书《基础英语》第五册“UnitFiveSpeaking:Movie”的教学,我们是这样实施的:第一步,学习基础词汇和表达。教师运用多媒体或者其他媒介展示与话题相关的英语词汇和表达,帮助学生学习词汇的语音、语义和句型的语义及运用。第二步,巩固和运用基础知识。学生通过完成pairwork或teamwork等任务,提升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第三步,开展活动设计,提升言语表达能力。在这一步,学生被要求根据“MyFavoriteMovie”的主题,设计一次3到6分钟的英语演讲。通过完成这项任务,学生不但进一步训练了口语,还在收集、选择和构架信息的过程中,学习了与“Movie”相关的一些术语,锻炼了逻辑思维能力。
(三)利用英语语法专题教学发展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
在传统的语法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讲述或罗列语法规则,有的教师运用归纳法导出语法规则等。无论哪种方法,目的都是帮助学生从最初的了解语法规则到最终能运用语法解决实际问题。在利用语法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言语表达技能时,教师可以通过如下流程完成教学任务:①课前,学生自学语法规则。②课中,结合实例,让学生轮流在学习小组中介绍语法规则及其运用。③让部分学生上台讲解语法习题。④教师进行必要的补充和评价。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能力培养
如何让学生在几年的小学学习之中不断提高阅读的能力,是我们广大小学语文教师的所面临的重要课题。然而,笔者通过多年来从事语文教育工作所得来的经验中不难看出,在教学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对于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方式和方法中依旧存在着不小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极大的影响了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
在目前的教育工作中,部分教师,特别是从应试教育教学环境下过度到素质教育教学环境下的老一辈教师们,由于思想上还残留着应试教育的教学方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容易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何为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其本质也就是说教师没有将自己的身份与学生之间建立“相对的平等”,而是相反的建立在“绝对不平等”的师生关系之上,这样一来则形成了“一言堂”的态势。教师怎么教,学生就得怎么学,不得违背教师的意愿,教师在这种师生关系的建立上处于“权威”的高度,极大程度的扼杀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阅读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这样的一些有待教师解决的问题:
1.学生缺乏阅读兴趣
素质教育的提出使得我们了解到,学生的学习不能靠“鞭策”,而是应该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这种理论在阅读教学之中则同样的重要。在阅读教学中,特别是针对小学生的教学工作中,建立学生的阅读兴趣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很多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建立不出学习兴趣,其直接导致了学生产生厌学的心理,这种现象对于学生的学习情况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而且这种现象不光存在于语文教学中,在其它学科中也同样存在着。
2.阅读范围不广泛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六年制不少于145万字”。这样的阅读量,其实对于文化水平的提高帮助上来说,收效甚微。但是以目前的现状来看,许多学生在对于课外文学书籍的阅读上并没产生太大的兴趣,反倒是对于娱乐性的书籍杂志非常的关注。大部分学生宁愿将时间花在漫画,恐怖、玄幻小说等的阅读上,这是由于这些书籍具有形象生动性和趣味性,但看这些书籍其实对于学生的文化素养的培养没有太多的帮助,甚至由于这些产物中往往会存在着糟粕,则会对学生的文化素素养的培养产生反效果。
3.缺乏较为完善的阅读能力评价
进入素质教育不等于废除考核制度,考核制度依旧是评价学生学习情况的有效途径。在语文教学中,考核不光是针对与学生的学习情况、阅读能力的考试,而且还应该注重教师的教学方式的考核。教师切忌在实际的教学中循规蹈矩,而是要结合教学实际和社会发展来完善当前的教学方式。阅读能力的评价在实际的阅读教学中起着很大的作用,通过评价制度可以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阅读能力提升的多少)。然而在当前大部分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对于学生的阅读评价工作比较缺失,许多教师甚至不理会对于存在毫无感情朗读等现象的学生的教导工作。
4.忽视朗读在阅读中的重要性
在阅读中又可分为默读和诵读,但一直以来诵读在效果上则比默读要强很多。学生可以通过大声的朗读来增强对于课文或者课外书籍的记忆,而语文的学习重在记忆。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提倡和引导学生朗读是建立良好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而且,大声的、优质的朗读还可以赋予文章“生命”,这里的生命指的就是文章所蕴含的情感元素。这样的朗诵环境的建立,不断保持这种环境对于学生的熏陶,还可以增强学生对于语感的敏锐性,建立学生良好的文学素养。
二、如何提升小学语文阅读能力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谈到如何提升小学语文的阅读能力,我们可以从以上所分析出来的问题进行逐一的解答。
1.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阅读的主动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运用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对于语文学习和阅读的兴趣是具有极大意义的。而小学生对于阅读能力方面则不同于高等院校的学生,这是由于小学生处于学习道路的开端,一切学习习惯都要在这几年中被培养出来。提高小学生阅读兴趣的手段有很多种,但每一个方式方法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引导学生的阅读兴趣。例如,我们可以通过在课堂上给学生讲解一些课外书籍、优秀名著中的一些有趣的段落。大部分的小学生都存有好奇的心理,对于一些有趣的事情极具吸引力,这也就是为何很多学生喜欢看玄幻、恐怖小说等课外“闲书”的原因。这种引导的方式可以借鉴民间艺术“评书”,评书没当一个章节讲完后,都会留给听众一个悬念。所以,我们可以借助“悬念”的运用,来引导学生的自主阅读。
2.增强学生的阅读范围
阅读范围的增强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我们可以让校方增加学校阅读室的藏书数量;其次,可以在学生中开展交换阅读的活动,比如让学生讲自己爱看的书和同学之间进行互换;最后,还可以开展“读书交流会”等类似的班级会议,让学生上台谈谈对自己所读书的理解和感触。
3.开展多元化的阅读评价,提倡学生多朗读
阅读评价是衡量阅读能力的重要手段,教师在阅读教学之后,要及时的采取课堂跟进的办法进行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评价。同时,要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评价以及引导,并在阅读中提倡学生多进行朗读。每天早上应当给学生提供十分钟左右的朗读时间,在学生进行朗诵的期间,教师则可以通过观察来判定学生的朗诵有多大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莫雷.中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研究.[J]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6).
关键词:语文教学;能力;培养
在新课改的推动下,创新化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活动使现代的教学课堂变得异常丰富而灵活,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是小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新起点和新旅程,作为教师,应该为小学生创造出良好的学习环境,并为语文文化知识的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关注小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培养
小学一年级语文是语文知识的入门教学,更是小学生认识语文和学习语文的基础阶段,老师要将这一内容高度重视起来,加强语文听说读写等基础知识的训练。例如,语文中拼音的读与写,通过朗读或演唱诗歌加深小学生的记忆,加强拼音与汉字的写作训练,为提高小学生的写字质量奠定基础。
二、注重小学生课外知识的培养
面对全新的教学背景,培养学生博学知识要从小抓起,在小学一年级语文的课堂中,老师要加强课外知识的融合与介绍,平时还要鼓励小学生主动看一些课外读物,丰富自己的视野,有利于小学生的未来发展。
三、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小学生教育不仅仅局限于文化知识的教育,思想品德的培养代表着这个学生良好的品质与素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教材或者学生身边的好人好事,为小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标准,从而实现小学生的素质教育。
四、关注小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的培养
阅读考验的是小学生掌握发音及拼音识字的能力,通过文章的阅读能够检验小学生掌握语文知识的能力。写作能力的培养关系着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发散性思维的锻炼,语文知识本身就综合了语言结构中的各种模块,阅读与写作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塑造小学生良好的文化素养。
小学一年级是小学生摆脱幼儿园教育的一个新的征程,更是小学生学习生涯中的一个新的起点,在满足新课改要求的基础上,实现对小学生整体能力的培养,才有利于小学生对语文知识及文化素养的整体提升。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 自主学习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5-0167-01
小学生并没有接受较长时间的系统化教育,加之其天性活泼好动,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无法有效适应较为乏味的课堂教学环境[1]。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只有充分诱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浓厚兴趣,才可以确保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课堂教学上,主动去思考课文的内容,对文章进行鉴赏感悟,从而有效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挥。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紧密结合新课程标准,以学生为中心,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目标,对教学进行全面设计,从而高效开展语文教学任务,充分地让学生接受课堂内容[2]。总体上看来,要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注意以下方面。
1 切实改变教学理念,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语文教学是小学教育教学的基础内容之一,有效提升语文教学效果,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良好的语文素养,需要学生丰富的阅读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紧密结合社会人才的使用特征引导学生进行语文学习,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主要体现在对语文知识内容的理解能力上。学生在有效养成良好的语文思维后,通过学习了解文章中的具体内容,从而可以在头脑中形成较为清晰的印象,这有助于学生体会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在感受到乐趣后,就能自主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由于个体的不同,学生的语文理解能力也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积极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准确掌握其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并针对其具体问题进行引导,从而帮助学生较好的消化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3]。因此,教师不应该一味地进行讲解,从而导致学生被动地学习,使得学生无法有效的感悟语文教学的内容。具体操作中,要充分激发起学生自主学习的潜力。比如,在教学之前,可以围绕教学内容,安排一些相关性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自发地从尚未发生的教学内容中寻求答案,从而主动熟悉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对存在疏漏和偏差的学生进行纠正以及引导,从而帮助其巩固知识,加深印象。
2 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多种方式活跃课堂
兴趣是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前提[4]。小学语文教学,主要是故事寓言,其目的是教会小学生最为基本的做人道理。传统语文教学实践中,主要是进行阅读,这一形式过于理论化,难以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甚至导致学生厌烦及排斥课堂。因此,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多积极运用多种方式,活跃课堂气氛,有效增加互动环节,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合作交流,在互动中实现教学目标,从而有效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际操作中,由于课堂环境的局限性,部分情景表演难以实现,这种情况下,教师应当尽量借助多媒体设备来完成[5]。在教学时,为学生播放提前准备好的相关课件,从而有效改善了枯燥的课堂环境,也使得学生投入更多的精力在学习中。语文教学的内容极为广泛,学习无法一蹴而就,需要长期积累。教师在创新教学形式时,要注意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放在首位。创新要适当,过度创新可能导致学生依赖课堂游戏,难以进入学习状态,无法有效理解教师所讲解的知识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学生营造好良好的课堂环境,有效控制好课堂纪律,使学生可以更加有效的学习知识,同时让一些自控力相对较差的学生受到感染和影响。
3 有效整合课程资源,优化课堂教学模式
语文教学,其中一项重点内容为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量。为实现这一目的,教师可以在教学内容的基础上适当引入一些相关的课外知识,并引导学生将知识应用于生活[6]。这些知识,一方面要与教学内容具有密切关系,表现为连续性以及延续性,是对教学内容的有效补充和说明等,另一方面也是教学内容的拓展,有效帮助学生解决可能存在的疑惑,满足其对于知识的需求。但是,语文教学具有极强的综合性,学生难以在短时间内充分掌握所有的知识点。教师要对相关教学内容进行综合分析,准确预测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同时对引入部分知识的有效性进行审核。如果这些知识难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则必须另外考虑。教师要注意做好课程资源的整合和使用,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能够获取到相对较多的知识。并内化这种收获知识的喜悦,将其转化为自主学习的动力。
培养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习惯,是新课程教学理念的重要内容,也是有效提高小学生综合素养和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作为教师,要积极为学生搭建起自主学习的平台,充分激发起W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并积极通过任务驱动以有效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激发其积极开展合作学习以及探究性学习,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 李红梅.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J].学周刊,2014,1(05):167.
[2] 杨军.运用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融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8(06):30-31.
[3] 卢国平.自主学习模式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J].学周刊,2016,10(20):104-105.
[4] 张翠娥.小学语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J].学周刊,2016,6(22):53-54.
关键词:学习能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7-381-01
在小学教育中培养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必须根据能力构成的基本要素,遵循能力形成的基本步骤来展开,其具体做法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以激发学习兴趣来提高小学生语文学习能力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基础,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内在动力。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因此,要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能积极的参与到课堂中来,首先要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愿学、善学、乐学。尤其是小学生,他们对语文、对文学的兴趣,很大程度寄托在老师身上,老师的素养可以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吸引力,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语文教师要熟练掌握利用各种媒介获得信息的技能,养成不断接收新信息的良好习惯,努力在小学生心目中树立学识渊博的形象。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有了重要保证。然而,在一节课内,学生的兴趣往往是不能持久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证明“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有增强满足的感觉,”因此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创设不同的情境,让层次不同的每一个学生都能尝到成功的滋味。为此,教师要善于捕捉并及时肯定学生的成功,比如完整准确地回答出问题时,大胆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时,积极思考并发现好的学习方法时等等,教师都要适时地进行鼓励性的评价,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二、以创设问题情境来提高小学生语文学习能力
创设问题情境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鲜明的目的,它摒弃了传统的“问答式+单项训练”这种支离破碎的分析讲解和名目繁多的习题训练,以生动鲜明的形象,让学生身处具体场境,形象逼真。
在小学语文学习中,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能使学生“陷”进“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困境,但经过思考后往往又能豁然开朗,获得“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这种解决困惑后的成功就是学习的体验,这种体验是产生再学习冲动的动力源。由于问题情境能使学生在学习上步步登高,而创设又简单易行,因此,这种方法我在课堂上经常运用。
三、培养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
新课标要求“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要使学生养成爱读书的习惯,关键是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让学生知道怎样读书。语文课上不能吝啬学生读书的时间,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须让学生入字入句入情地读,最高的境界当是陶醉于其中。朗读的基本要求是读通读懂,读熟读精,大部分学生达到这样的要求需要一个过程。可以采用多种方式的读法:对读、齐读、分角色读、开火车读、比赛读、引读、范读等,让学生读进去,悟出来。
读书的方法很重要。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具体的文章,选择合理的读法:尝试性地读、思考性地读、展示式地读、表演式地读、配乐式地读、想象性地读、探究性地读、欣赏性地读、创造性地读……让学生在读中展示自己的个性,释放心灵的情感。在课堂上反复诵读优美的诗句、精彩的语段,从中品味语言,体会语感,陶冶情操,启迪思想,获得审美的乐趣。文章记得多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写作能力自然就提高了。
学生在语文课中得法于一时,受用于一生。如果每堂课都能读到位,做到边读边想,把这样的阅读方法迁移到课外阅读中,学生积累的语言就会很丰富了,也就夯实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培养了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四、重视写作训练,提高写作能力
学生只有通过多写多练,才能提高自己的文字表达能力。我在课堂教学中总是见缝插针,寻找机遇,提供学生练笔的机会。
1、意犹未尽的地方
“学以致用”是我们教学的根本目的。对于文章中经典、精彩的语段,让学生通过反复的诵读后,根据其中的结构、方法、写作特点进行仿写,经过多次练习从而形成自己的能力。
2、情感交融的时候
选进课本中的文章一般都是典范性的文章,从字词句的文采,到中心意思、思想感情无不凝聚了作者的匠心所在。学生通过诵读,遨游于作者的情感世界,被其中的情境所感染时,情发而辞动,教师这时可因势利导,让学生写下自己的所感所想。
总之,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教学实践出发,把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人,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方法,这样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不仅会学习,而且爱学习,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翁周一,浅谈语文教学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科学教育,2005(06).
[2] 唐秀梅,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J],现代教育教学探索,2013(10).
【关键词】绩效;教育技术能力;生成性培训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009―8097(2010)08―0075―04
随着《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的颁布以及“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项目”的实施,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正逐渐迈入正轨,并走向标准化发展道路。但是由于信息化发展区域差异的客观存在,各地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差别很大,因此必须结合区域内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实际情况开展“个性化”培训。山西省是中部六省在经济发展和教育水平上具有代表性的地区,随着国家对农村中小学信息化建设的重视和投入,山西省农村学校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已取得阶段性成就,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就成为了影响信息技术应用的关键因素。本课题组通过实地调查,针对山西省农村学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现状及培训中出现的问题指出,不断提高培训的适用性和实效性是提高教师工作绩效的关键。
一 调查描述及统计结果
为了准确反映山西省农村学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现状,课题组先后于2007年、2008年两次对山西省农村学校进行了分层抽样问卷调查,调查的重点是县区和镇一级的初中和小学,也包括少数具备基本信息化教学条件的乡村学校。两次调查中,共发放问卷1656份,涵盖山西省11个地级市内各个层次(较好、一般、差)及各个类别(小学、初中)的学校。为了弥补问卷调查所获信息的不足,课题组成员还对部分学校进行了实地考察和个别访谈。在对回收问卷和实地访谈结果进行了统计和分析之后,结果显示山西省农村学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存在如下问题。
1 培训缺乏需求分析,导致培训内容游离于中小学教师教学实践之外
调查得知,山西省农村学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工作主要是由高等师范院校或专门的培训机构承担,内容设计人员与实施培训人员大多没有在农村中小学校一线教学的经历,培训的重点是信息技术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由于缺乏对受训教师教学需求的了解,缺乏信息技术与中小学课程密切结合的研究和实践,使得培训内容与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脱节。调查中有51%的教师认为,技术的使用只停留在表面,很少与学科教学内容直接相关,受训后难以实现学以致用,即使是在授课时他们采用了一些信息技术手段,但感觉教学效果改善不明显。这些脱离教师实际教学需求的培训内容也很难维持他们的学习热情。
2 培训模式单一,缺少受训教师的互动和参与
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山西省农村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是以县/市级为主,只有个别教师参加过省级培训。[1]这种自上而下的培训,普遍存在培训模式比较单一的问题。理论培训主要采用“接受式培训模式”,即集中面授,大班上课。实践培训则主要停留在技术理性的层面,是一种“训练指导模式”,培训的结果是把一线教师培养成了“技术员”。这种僵硬的培训模式,忽视了学习者的主体地位,缺乏学习者彼此间的互动和他们的主动参与,导致绝大多数教师在接受培训后,知识技能并不能在不同的教学情境中实现有效迁移,严重影响了培训绩效的提升。
3 培训缺乏认知支持
这里的“认知支持”指的是教师在信息化教学实践中为保证任务完成所获得的任何形式的积极的工作帮助,包括同行教师、教育技术专业教师以及专家的帮助,也包括信息化教学资源等物化形式的支持。[2]对教师而言,在信息化教学实践中得到及时有效的工作帮助是他们增长知识、提升技术能力、有效开展信息化教学所不可或缺的。调查中教师指出,他们在日常工作中经常会遇到教育技术难题,但却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认知支持。目前山西省大多数农村学校还没有配备专门的教育技术人员,教师遇到实际困难时培训部门一般也不会派出人员给予指导,而只靠同校教师之间的协作和努力又常常无法有效解决难题。
4 教师的信息化教学创新能力培训明显不足
不可否认,在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的整体推进中,山西省农村学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有了明显改善,89%的教师基本实现了从技术排斥到主体认同的转变,知识和技术水平有了很大发展,具备了基本的信息技术操作技能,但是距离有效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以及灵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来创造性地开展学科教学工作仍有很大差距。调查显示,只有43%的教师能够将培训知识迁移到教学实践,仅仅28%的教师达到创新阶段。[3]信息知识与技术的迁移应用是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亟需加强。
二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绩效审视与反思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导者,教师素质是决定教学质量高低的关键。如何提高山西省农村学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绩效,这是绩效技术在教育领域应用中应关注的重要课题。
1 从培训目标视角审视其绩效
绩效技术最早是应用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它是运用系统论的方法,企图通过对员工进行单一的培训,帮助员工提高能力,以解决企业绩效问题,同时实现企业效益提高与目标优化。由于绩效技术的思考路径与教学设计有许多共同之处,于是很快便被延用到教育技术领域中来。
随着教师职业的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和教师学历层次的攀升,以实现教育过程最优化为目标的专业性培训成为了教师培训的主题。[4]绩效技术告诉我们一切培训只能以完善教师专业素质、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为目标,因此培训应当是以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为目的,并渗透到各个教学环节中,应具有适时反馈调节系统,并且要操作性强。[5]然而,综观目前山西省农村学校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现状,远未达到优化教学过程、实现教师职业专业化发展这样的目的。
2 从培训需求层面反思其绩效
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过程,是一个以人为“加工”对象的过程,其中很多问题通常是难以辨析并且存在太多不确定影响因素。目前山西省农村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问题之一是没有真正摸清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教学需求,没有对教师培训需求现状进行完全彻底的了解,没有弄清楚通过培训到底要解决教师教学的什么问题,往往是盲目制定培训方案――即拿着方案找问题。这种做法是违背绩效技术的原则与方法的,也是导致培训效果不佳的原因之一。[6]
3 从培训主体及认知支持等方面反观其绩效
绩效培训是基于一个组织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当面对外在环境的变化和组织自身的变革需要时,为了弥补组织成员在知识、技能和态度上的现实状态与期望状态之间的差距而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学习活动。其目的在于使组织成员在态度、知识和技能方面产生三位一体的变化,从而使组织成员能够发挥最大的潜力,提高他们的工作绩效,提高组织的适应性和创造力。[7]
绩效培训的目的是要使受训者感到自己在培训中的地位和作用,激发其在培训中主动自我学习的欲望,从而真正融入到培训中去,积极配合培训工作。那种将受训者置于从属地位的培训必然是低绩效或无绩效的。山西省农村学校教师在接受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时,应该以受训教师为主体,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满足不同层次参训教师的需要。
此外,研究表明,影响教师工作绩效的因素并不完全在于培训,环境因素、管理与行政支持、激励机制等方面也是不容忽视的。[8]
三 教师教育范式的转换与生成性培训
1 教师教育范式的转换
在职培训是教师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教育理论的不断发展必然引起培训的变革。荷兰学者科斯根(Korthagen)认为,自正式的教师教育建立以后,一直沿用的教师教育范式是“技术理性主义模式”,其思想是专业活动是按照科学理论和技巧来解决问题,其模式如图1所示。[9]
这种教师教育范式的本质是,理想的教师教学实践就是要使理论在实践的过程中实现转化。长期以来,这种教师教育范式在教学实践中占据了主导地位。不过许多研究表明,这种教师教育范式在实践中并没有发挥很大作用。教师在教育中,包括职前培养和在职培训中所接受的思想和教育观念,在实践中被逐步遗忘了。山西省农村学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遵循的就是技术理性范式,实践证明,这种范式指导下的教师培训不能很好地提高教师的工作绩效。
科斯根等人在分析技术理性主义教师教育范式弊端的基础上,提出了现实主义教师教育的主张。他们依据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师知识的形成不是接受知识,而是教师在反思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形成他自己知识的过程。现实主义教师教育重点是开展旨在进行探究性活动、学习者之间的互动和反思技能的形成为目标的训练。教师教育者提供的不只是理论指导,还要面对受训教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具体实践问题。对受训教师而言,感性知识与实践知识的培养更为重要。现实主义教师教育的范式如图2所示。[10]
深入分析这两种范式可以发现,这其中也隐含着对教育理念中“基础是构成的还是生成的”的不同诠释。“基础构成说”认为基础的好坏取决于“量”的多少,即“多学”,“从书本中学”,基础的意义表现为“存储性”,即“备用”。整个培训重在灌输、记忆,受训教师是被动的接受者,所获得的知识是惰性的,其结果是“知识学得多用得少”,导致培训绩效不高。[11]以技术理性主义范式指导的培训实质上就是强调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构成性,是“构成性培训”。而“基础生成说”则秉承“大树是小树长成的”的理念,认为基础的好坏取决于“质”的优劣,即“活学”,在行动中学,“学的越活,基础就越好”,基础的意义表现为“应用性”,即“活用”[12]。现实主义范式指导的培训重在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生成性,是“生成性培训”。培训过程是以受训教师为中心,以发现、体验为主,重在应用、反思,培训者成为知识技能传递的协调者、咨询者。生成性培训更关注知识技能的迁移、应用和创新。
目前,教师职业的专业化已得到国际教育界的公认。随着山西省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中小学教育的改革与实践,客观上要求教师教育要超越传统的技术理性范式,确立现实主义教师教育范式的主体地位,培养更适合现代社会和教育所需要的创新型中小学教师,培养适合专业化需要的教师。
2 基于绩效的生成性培训
山西省农村学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为了提高培训绩效,我们不仅需要教师教育范式的转变,更需要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法。我们认为基于绩效的生成性培训是一种较好的模式,下面是围绕生成性培训的内涵设计的具体实施过程。
(1)首先,培训机构人员应针对山西省农村学校教师的实际情况展开一系列培训需求分析,包括各学科特点分析、教师教学需求分析、受训教师心理分析以及培训目标分析等。
由于教育技术培训人员往往本身不是学科专家,因此,在需求分析初始阶段应该有农村中小学校中一线学科教师参与,此外还应学习吸取其他省市地区优秀教师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实践经验,从教师的教育教学实际需求出发设置培训内容。
对受训教师的分析要尽量做到个性化,做好“学习者分析”。要了解受训教师教育技术初始水平、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培训的预期目标等,要充分考虑受训教师年龄跨度大、知识层次水平不同以及所教学科各异的特点,确定培训内容时力争做到“有的放矢”。还要了解目前农村中小学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工作绩效情况,剖析产生绩效高低的具体原因。
在培训前要针对各学科特点及教师具体培训项目,根据《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确定易于操作且能准确反映山西省农村教育特点的详细的、结构化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定量评价指标,使受训教师在具体培训展开前就做到心中有数,明确学习目标及努力方向。
在培训需求分析阶段还必须要明确目前农村中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中,哪些是可以通过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解决的,哪些是无法解决或收效甚微的,要“拿着问题找培训方案”而一定不能是“拿着培训方案找问题”。
(2)其次,培训专家指导委员会要对前期确定的培训需求进行评审,并进一步细化各个培训项目,即确定培训项目的名称、目标、对象、内容、时间、环境设备以及绩效评估方法等等,使其具有可操作性。
针对具体的培训项目,指导专家、管理者、培训者以及部分一线教师通过协商讨论,进行培训课程设计。需要说明的是,这种课程是动态课程,即最初设计的课程不是一成不变的,主要是为不同受训教师提供大概的方向,随着培训的逐步展开,要不断增设新的内容。培训要从静态的构成向动态的生成转变,因为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是生成的过程,同时也是不断发展的过程。总之,在整个课程设计过程中要确立生物学意义的培训课程观,即大树是由小树长成的,而不是希冀通过固化的课程解决所有问题。
(3)在确定了培训目标和培训项目后,就可以采取多样化的培训策略对农村中小学教师进行生成性培训。由于有目标约束,所以不会出现由于培训策略选择和课程动态变化而偏离培训目标的情形。
生成性培训是一个有互动参与的自主探索学习过程,形式并不固定,受训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当时当地的条件即兴创造。生成性培训重在发掘受训教师本身的智慧与技能,以激发受训教师的主体意识,解决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存在的一些难题,强调“活学”,在行动中学,学以致用,避免出现游离于应用之外的培训,要让受训教师感到培训可以真正提高他们的教学效率,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这种基于行动导向的生成性培训以受训教师的专业发展为出发点,以提高受训教师的工作绩效为终极旨归。
缺乏认知支持也是影响山西省农村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绩效的重要因素之一。生成性培训强调受训教师之间、参训者与培训者及专家之间的互动交流,这种互动交流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课堂之中,还可以通过现代互联网络培训平台进行,从而充分发挥群体互动学习的最大潜能,为培训绩效的提升提供认知支持方面的保证。
此外,这里的互动参与也不仅仅指培训过程中个体与个体间的交互活动,还指受训教师对培训课程进行动态调整与完善的参与。当一批教师培训结束后,要选择部分优秀的受训教师参与到课程的后续修改与完善当中,要把一些在培训中形成的典型优秀案例及时补充到培训课程之中,然后将修改后的课程再投入到下一期中小学教师的培训之中,如此循环往复,构成一个具有反馈环节的闭环系统。这样,系统不仅及时吸收了受训教师的学习体会与意见,积累了群体的知识经验,更主要的是通过对培训课程的生成,加强了对整个培训过程的参与和反思,从而促进农村学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由于上述生成性培训能克服目前山西省农村学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制约其绩效提高的诸多不利因素,因此可以说,生成性培训在提高教师培训绩效方面会起到积极的作用。但有一点必须说明的是,对于山西省农村学校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发展而言,仅仅通过短短几天的大规模集中培训是难以解决学科教师教学过程中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如何通过生物学意义的生成性培训形成一种理念与机制,使得山西省农村学校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达到“滚雪球”一样的能力内生状态,才是提高教师培训效果,并最终实现教师高绩效工作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2] 赵兵川,张军征.影响山西省农村学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与培训绩效的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08,(9):60-63.
[3] 张晓红,张军征.农村远程教育条件下中小学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J].现代教育技术,2009,(10):62-65.
[4][5] 王绍铭.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中的绩效技术初探[J].中国电化教育,2003,(6):28-30.
[6][8] 梁林梅,叶涛.从培训向绩效技术的转变――提高教师培训绩效的新思路[J].中国电化教育,2003,(12):27-31.
[7] 赵健,胡炬.基于绩效培训的农村远程教育[J].电化教育研究,2007,(5):69-72.
【关键词】小学美术欣赏;培养与激发;学生;审美情操;审美能力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推进,美术教育越来越受到小学教育的重视。审美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学生心灵感应作用的一种审美教育。小学阶段,学生没有自己独立的思考能力,在接受新观念、新知识的欣赏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审美教育的独特作用。那么,在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中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操审美能力呢?我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探索、实践、摸索出以下几方面:
一、主动参与,体验氛围,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
每件美术作品都有它最突出的美点,有的侧重于艺术家奇特而巧妙的构思;有的侧重于形象的空间组合和画面构图;有的侧重于造型材料质地的表现力;有的侧重于形象造型的寓意和联想;有的侧重于对整体空间和自然环境的关照等等。在欣赏中,我着重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并对作品中的重点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创新。遵循审美规律,我多给学生感悟艺术作品的机会,引导学生展开想像,进行比较;重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课堂从单纯的技能、技巧学习层面提高到美术文化学习的层面。教学中,我时常准备教学资料,如图片、生活片段的录像等,在教学六年级《剪纸中的古老记忆》一课时,我准备了我国民间剪纸作品和故事片段等资料,让学生在作品和视频中体会到我国民间剪纸的继承和发扬,学生得到感悟,激发了审美兴趣,学生的美术思维更加活跃、合理了。同时我又选择感受再现的形式,以回忆、观察、想象等,培养学生的写生能力和丰富的再造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思维能力。又如在欣赏有关色彩方面的作品时,我让学生从情感入手,让他们结合一些生活实例,了解色彩的情绪;在欣赏手工课时,我突出学生的灵活性,培养学生的手、眼、脑协调能力、造型能力和创造力,使学生的审美思维无限地得到延伸。
二、创设情境,以画育情,引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小学生好动好奇,自制力差。要想让学生有兴趣地集中注意力地去观察美术作品,我采用多种指导欣赏方法去创设情境,鼓励学生动用各种感官去体验,把欣赏活动寓于形象、生动的情境中。日本教育家高获保治指出“创造教学应确保学生在自由自在的气氛里,表达内在感受,作为教师就要注意为学生创设一个赏心悦目的环境,设计轻松愉快的艺术活动,让学生进入一种课虽止而境未尽、情未断的境地,让更多的‘顿悟’和‘灵感’涌来”。我在课前精心设计教学情境,以唤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热切期望,让他们欣赏和理解画面中的美。如在欣赏中国画时,我课前先搜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古代、近代、现代的中国画图片,上正课前把它们挂在教室周围,把教室装扮成小展厅,学生一进教室马上置身于其中,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三、音乐辅助,画乐同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审美能力
音乐也是人类表达情感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手段,在美术欣赏课中有机地把音乐和美术结合起来,能取得图音并茂、声色俱全的效果。德国美学家费歇尔说过:“人的各个感官不是孤立的,它是一个感官的分枝,多少能相互代替,一个感官响了,另一个感官作为回忆、作为和声、作为看不见的象征,也就是共鸣。”音乐与美术都是创作者情感的表达,都是为了涵养人的性灵和心智。它们所要诠释的情感、思想是相近。而音乐的情绪感染作用是极其强烈的,它能调动人的情绪反映,在美术欣赏课中我巧妙地引用音乐教育辅助欣赏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审和美能力。例如:在欣赏小学五年级《在快乐的节日里》一课时,让学生结合课本和影视欣赏全国人民庆贺各种节日的场面:人们身着红衣绿裤舞动着锣鼓,踏着丰沃的中国地,扭动着幸福和富裕的身躯......满眼的红、黄、蓝、绿;满耳的激亢嘹亮;满心的激动与充实,所有的所有,都为学生营造了一种身临其境的喜庆氛围。
四、运用多媒体手段,调动感官,激发学生审美情操和审美能力的实效性
在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中,发挥多媒体技术的声音、图像、文字、影像以及交互功能的作用,使欣赏课从一门“老师讲,学生看、听、理解的灌输过程”,变成一门“集声音、图像、动画、电影等融于一体的视觉理解过程”,运用这种教学手段,达到更强的感官效果,大大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我认为小学美术欣赏课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审美情操、审美能力培养与激发,不是教师在讲台上口干舌燥的讲艺术作品的背景、作者生平等,而是应该通过多媒体的各种手段和方法,让小学生对这些艺术作品产生审美认同,愿意去欣赏、会欣赏。
五、注重文化情境,培养学生审美情操和审美能力的人文意识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任何美术作品都不是孤立的,它都是在一定的文化情境中创作出来的。因此在美术教学时不能停留在单纯的技能技巧的欣赏层面,而要把美术作品放到一定的文化情境中,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认识到美术的特征、美术的表现形式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艺术源于生活,生活中的美术现象随处可见。在美术教学时我将教材内容与校内外的活动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联系起来。
总之,美术欣赏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美术素养。只有不断深入的研究探讨传承民族文化的精髓,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心理健康,才能使学生对作品产生情感共鸣,成为美术欣赏教育教学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美术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西部农村;教师;教育技术;研究
2003年9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明确提出“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和效益。争取用5年左右时间,使农村初中基本具备计算机教室,农村小学基本具备卫星教学收视点,农村小学教学点具备教学光盘播放设施和成套教学光盘”。然而要在西部农村中小学达到信息优质资源共享,必须解决现代远程教育的主体――教师的基本教育应用技能问题。而这一问题成为制约此目标实现的重要瓶颈。
一、现代远程教育技术的概念及功能
(一)教育技术的概念
美国AECT05认为:“教育技术是通过创造、使用、管理适当的技术性过程和资源,以促进学习和改善绩效的研究与符合道德规范的实践。”
(二)教育技术的功能
现代教育技术不受时间、空间、微观、宏观的限制,将教学内容中涉及的事物、现象、过程再现于课堂。让学生通过对事物的形状、声音、颜色、变化和发展的形式或观看、认识世界,而不是通过信息的抽象、事物的符号去获取知识,从而促进学生知识增长、智能发展;在西部中小学教育技术的应用,它提供了代替的经验,使抽象概念半具体化,具体化,从而使学习容易,即容易转向具体化,又容易转向抽象概念化。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也就扩大了教学规模,提高了信息的增值率。
二、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现状
(一)环境条件
学校现代教育技术环境指的是围绕学校教学活动提供的现代教育技术条件,这些条件主要包括微机室、校园网、多媒体教室、图书馆的微机管理的程度、语音教室、闭路电视、教学管理自动化的程度。目前,西部农村中小学(尤其是重点中小学)除了发展投影机、录音机、电视机、语言实验室等常规电教媒体外,还开始建设闭路电视系统、多媒体计算机、计算机网络等现代教学媒体。但仍有相当大部分学校微机室设备落后,不能适应教学需要,而且不少学校把微机室与多媒体教室设在一起,没有联网。致使教育技术设备不能发挥其作用。
(二)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现状
1.中小学教师中具有教育技术知识和教育技术能力的教师的数量很少,不能满足教育信息化的需要。
2.学科教师对教育技术知识体系的认识程度:教育技术学是包括教学媒体及媒体教学法、教学设计、教与学理论等方面的学科领域,在学校实践领域常常以媒体开发、电化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微格训练等形式表现出来。绝大多数学科教师对教育技术的理论和应用认识不到位。
3.学科教师制作教学软件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使用教学媒体的教师比例不高,教师对各种媒体的使用频率差异较大,教学中教师较多采用挂图,录音、投影等简便易行的媒体,而相对少运用电视录像及计算机类媒体。
4.学科教师开展媒体教学的能力不足:在教学软件制作、教学模式改革等方面急需培训,教师对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和实践缺乏认识,基本不掌握教育技术理论和方法在学校教学中的作用,学校教学软件严重匮乏。
三、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对策
(一)完善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环境
从信息论上讲,学校现代教育技术环境指硬件成为方便学生获取各种信息知识的环境。主要是教学信息包括学校的信息资源中心和作为教学传播的教室环境等;同时还应提供教师和学生方便获取信息的渠道,包括建立各种各类信息窗传输系统。现代的教学,教师不能只限于用口头语和板书去传授知识信息,还必须借助于多种多样的信息载体,去形象、生动、科学、准确的呈现各种信心。所以,中小学有关教育管理人员、教育工作人员应努力完善中小学的学校教育技术环境。
(二)明确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要求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教授认为:专业化与开放性是我国教师教育当前面临的两大问题,教师是专门的职业,必须经过专门的学习和训练。要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能力,则要根据教师的能力体系进行培养。中小学教师能力的培养则要根据中小学教师能力体系进行培养。而中小学教师能力模型简单的说,就是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践能力、计算机专业知识能力、教育教学能力、管理和评价的能力。
(三)落实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培养
1.抓好管理制度建设,保证设备正常运转。
要把实施远程教育纳入学校发展计划。学校领导要以身作则,带头应用;要完善设备和资源登记、使用制度,数字资源接收、使用、存贮和共享制度;明确专人负责设备和资源的保管和维护,合理安排设备和资源使用的时间表、做好使用记录,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努力保证设备正常运转。比如:可以在县级设立维修小组,与设备供应商和工程集成商合作维护,由县电教馆负责设备维护工作,这样可以解决维修响应慢的问题,又部分解决一些学校在资源运用上遇到的经费困难。要把远程教育设备放在教学场所,充分发挥设备使用效益。采取切实措施防尘、防潮、防火、防盗、防雷击。
2.现代远程教育技术能力培养
现代远程教育技术能力培养培养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教育技术设备和机房环境的维护知识、计算机应用知识,特别是多媒体课件制作、计算机在网络和多媒体中应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其中,只有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是广大中小学教师的不足之处。这主要是由于他们绝大多数是半路出家的,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一些理论指导思想不太明白。因此,对广大中小学教师进行培训时应加强这一方面的学习。
3.教学设计能力的培养
西部中小学教师开设《教学系统设计》课程使广大中小学教师在先进教学理念的指导下,进行一个教学单元设计、一节课的设计,最终解决“教什么”,“为什么教”,“如何教”,以及“教的怎样”的问题,在这里教的怎样涉及到教学评价的能力;开设《现代教育技术基础》这门课可以突出“现今的教育理念及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了解信息技术教学的本质、目标、原则,了解学习资源和教与学的过程的作用,并能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选择使用教学资源,了解学习与教学的本质,掌握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学规律、教学策略、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的方法,并能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应用,以达到教学效果最优化。
4.切实提高管理、评价能力
教师管理能力体系主要针对媒体设计、制作、应用与管理,教学过程的管理以及对教学支持系统的管理,其中应用计算机进行管理是管理的一种趋势。评价,即教学评价,在具体实施中分为许多种评价。不同类型的评价在对象、目的、任务、要求、结果上有所区别,但归根结底都是根据学与教的原理对具体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状况,成因和应对措施的正误与成效做出科学判断。
因此,国家推进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缩小城乡数字化差距,促进教育内容、教育手段和方法现代化,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教育管理现代化水平就必须解决西部中小学教师的现代远程教育技能。
参考文献:
[1]孙朋.面向21世纪的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新论举要[J].经济研究导看刊.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