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渠道信息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医疗器械;营销渠道;渠道管理;管理创新
[中图分类号]R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9-0041-01
在医疗器械领域里科学技术水平的快速发展,让我国医疗器械制造行业逐渐与世界接轨,国外大量医疗设备生产商大量涌入中国,使国内市场竞争变得日趋白热化。在这样的竞争中,如何选择合理的营销手段将至关重要。作为国内的医疗耗材企业,选择合理的营销渠道势在必行,运用合理的营销手段也将是让我国医疗器械营销状况走向良性循环的过程。
1 我国医疗器械营销现状
1.1 企业数量逐年增多,竞争形势日益恶化
目前我国国内注册的医疗器械工业企业达到了近6000家,其中专营厂为3000家,具有一定生产规模的企业为600家。从地域上来说,这些医疗器械厂家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这些地区的医疗器械生产产品市场占有率达到了国内市场的六成以上,显示了这些地区对于医疗器械制造行业发展的重视,这也直接为就业输出和社会稳定作出了贡献。但是由于产品数量生产集中也导致了这些地区竞争的日益激烈,尤其是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影响下,医疗器械制造行业也遭遇了“冷冬”,近1/3的企业倒闭、重组、整合,行业发展也陷入到一个瓶颈期,这对营销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1.2 生产产品单一,缺乏核心竞争产品
我国国内数量众多的医疗器械制造企业,每年生产的医疗器械达到了几千万件,但是数量巨大的背后,却是产品的单一、重复制造、科技含量低的产品充斥着市场。国外的医疗制造企业每年推出的新品都达到上百种,甚至是几百种之多,而我国医疗器械每年却只有几十种新产品上市,而且这些产品科技含量较低,与国外产品竞争中明显处于下风。例如,我国国内生产的近视眼手术刀已经处于世界一流水平,但是在国内各大医院内却鲜有订货需求,屡屡遭受冷遇,国外相关产品虽然在技术上略有差距,但是却受到青睐,这种现象的产生也直接影响我国医疗器械正常营销活动的开展,企业利润获取额度增长也比较缓慢,为了将产品营销出去,很多制造企业不得不将产品价格进一步下降,以保证正常经营活动的进行。
1.3 营销渠道不畅通,模式滞后带来经营效果不理想
目前来看,我国医疗器械需求量巨大,虽然国内市场中被国外企业垄断现象较为严重,但是市场空间还是具有一定的存量。由于终端客户需求量增加,对于国内一些医疗器械制造企业要求不再是简单的生产,而且在物流端的配送需要合理配置。虽然生产企业的销售不可能全部占据整个销售渠道,但是如果确立合适的物流配送体系也将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这样的成功案例举不胜举。谁要是占领了市场的主要渠道,谁的市场占有率就会提升,他的销售量就会提高,但是目前来看,我国很多医疗器械制造企业对于外部营销渠道开发还有所欠缺,物流体系建立还有待健全,内外部沟通上的不健全已经让企业营销屡屡遭受挫折,营销模式上不主动已经不再适应行业的发展。
2 医疗器械营销渠道管理的创新建议
2.1 走出误区,走品牌营销之路
很多医疗器械制造企业对品牌营销的观念还比较淡薄,这在行业内还属于比较普遍的现象,一些企业仅仅以营销策略的选择作为刚开始入主这个行业的选择,而到了一定时期后,就会逐渐对品牌营销的淡化。虽然随着市场的开拓,医疗器械制造企业销量逐渐提高,但是对于品牌的维护却并不是特别在意。其实,销量上的提升是品牌营销的自然结果,而不是最初的目标所致,如果本末倒置的话,对于品牌发展并不是太好的消息。如果企业要走出营销误区的话,一定要做好策划,尤其是要制定好广告策略,因为品牌不仅能快速提高产品知名度,而且对于产品美誉度的提高、品牌含金量的提高都有帮助,如果企业将产品品牌进行注册,将品牌运作进一步与市场调研、研发、制造、服务等渠道进行畅通化,长此以往,这样的营销过程一定有利于企业突破千军万马的竞争“独木桥”,走出一条自己营销的光明大道。
2.2 走民族化发展之路,拓宽营销竞争力
我国医疗企业产业化运作时间短,独立研发能力有限,虽然在数量上逐年增长,但是在质量上,往往难以突破。医疗器械小企业的生产方式粗放、手段单一,在营销上主要通过会议、广告的方式,随着市场逐年正规化,已经显现过多的弊端。在如今的医疗器械市场上,大型医疗器械绝大部分都是采用的进口或者是合资产品,国内品牌基本为零,这也是我们技术缺陷造成的,如果说大型医疗器械技术发展还有待时日,但是如果从中国本土医疗器械角度来说,多发展小型民用医疗器械,并且完善品牌营销策略,这将会直接实现营销能力的提升。
2.3 提升技术水平,为营销撑起一片天空
虽然我国国内医疗器械水平产业发展迅速,但是也暴露了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全球竞争的激烈引发了新技术的重新投入,很多国际医疗器械霸主将医疗器械技术层级提高加快,而我国相关企业在这方面虽然有所行动,但是在速度上明显落后于世界水平,出口类型仍然以技术含量低的中小型产品为主,而高精度仪器还是主要依赖进口,生产企业技术水平过低仍然制约着企业快速发展。鉴于此,我国医疗器械制造行业应根据目前竞争情况,将技术标准和标准创新作为一个创新衡量的核心尺度,逐渐在产品种类上和系统运行中创新,在国际医疗仪器设备技术标准中提高自身地位,有助于不断扩展在国际上的营销渠道,实现国内和国外双线齐飞的营销发展途径。
3 结 论
医疗器械营销渠道管理虽然是技术层面上的操作,但是还需要生产制造企业自身能力和水平的不断提高来辅助进行,随着我国“十二五”经济发展新时期的到来,我国在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投入的力度将不断增加,未来医疗器械市场还将迸发出更多生机和活力,我国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本土优势,将营销渠道逐渐拓展到新农村建设和社区医疗服务中去,加强常规市场的渗透,最终使本土医疗器械营销管理实现“本土竞争共赢、国际竞争有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蒋鹏,张长鲁.浅谈我国医疗器械市场的营销策略[J].中国外资,2009(6).
一、 走出渠道管理的误区
走出渠道管理的误区,首先要纠正概念理解上的错误。营销通路做了几十年,似乎在定义上不应该含糊,但目前不少厂家或经销商往往只抓终端,或专攻渠道,而没有意识到通路作为商品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流通过程,渠道与终端只不过是其中的一个环节而已!仅仅不同的是渠道为中端,但不意味着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通路纵向延伸的今天我们就忽略渠道的桥梁作用。从一定角度讲,厂家欲掌控终端市场没错,但不能闲置渠道资源;经销商由坐商向行商转变没错,但不能顾此失彼,下面扼要分析一下厂家在渠道经营管理方面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
1、厂家的渠道通路模式不尽合理:市场竞争的加剧,产品成本的增高,使很多企业意识到应探索通路的新方向,尽可能缩短流通渠道,让通路提速、变宽、更有效,于是传统的长渠道、密集分销方式被不少厂家逐步淘汰,开始采用短渠道(如直接向商场,超市这些卖场供货)、直接渠道(如直接进入酒店)等窄渠道方式执行商品流通,多者都欲通过抓终端巩固市场地位、提升产品利润。有的企业变原来的二批商为一批商,实现通路下沉,但在这些通路模式的改变过程中,有些企业却未做好有序延伸,以致流通不畅,销售乏力。
从传统流通模式(厂家总经销二批商三批商零售商消费者)来看,其特点是密集分销具有合理的价差梯度和有序的利益分配,且分销能力强、销售面广、市场渗透力也大,可节省大量的物力与人力,但是由于网络层面多,其流通环节太长,销售费用过高,渠道利润也薄,这也是厂家重新规划渠道的主要原因。但纵观现在不少厂家的渠道境况,有的虽然通过向家乐福、沃尔玛、好又多那些“超级终端”采取直供方式,从而加快了流通速度,减少了交易环节,但大卖场过高的进店费、堆头费、促消费等“开路费用”也让厂家伤脑筋,同时,有的厂家虽然控制了大卖场,却无法实现向众多的零散型小终端进行持久送货,一句话,能到“点”却不能达“面”,另外,不少厂商不是精诚联合,而是在抢夺终端资源上相互蚕食。
近年来,不少的酒类企业为进入酒店高端市场采取的一种新模式,有人称其为“非正式通路”,其目的是通过高档产品直接拉动高层次消费群体,以获取产品的高额利润,但其结果是宠坏了店老板,酒店门槛越来越高,于是有的厂家便搞起了贿赂营销。酒店终端的泛滥不仅影响了渠道的秩序,关键是没有或缺少知名度与美誉度的产品很难立足,而过多的“主力”转移,使不少品牌在中、低端市场下盘不稳、动荡不安。同样,有的在强化扶持二批商时,却在一定程度上损伤了大户的利益,在“终端制胜”的狂呼声中,一些精明的企业甚至开始以“县级市场”为营销单位,全力渗透至乡镇市场,但由于厂商协调不力,以及县级经销商的运作能力相对薄弱、硬件基础条件差等原因,厂家往往需用大量的营销人员去协助开发终端或下级市场,且营销成本也逐日攀高。
诸如此类,厂家在改变通路模式的渠道革命行动中,没有充分重视通路的链条关系,更缺乏渠道的统筹规划与科学管理。
2、厂家不重视末级批发商:厂家在将产品推向市场的时候,习惯上看中好批发经销单位具有较好的地方销售网络及其人际关系,而忽视了食品经销商中末级批发商占有大量比例,至少在70%以上,而这些末级批发商中90%以上者是作坊式、粗放型管理,夫妻店比比皆是,一般主动开发市场意识差。可正是由于某些企业未看到未级批发商的这些特点,于是产品一开始招商就打出了诸如:“出厂供货价优于同类产品”,“产品返利可观”等旗号,他们片面以为,只要利用这样的招商政策找到产品商就万事大吉了。道理好象是因为有足够的利润空间和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商可以在自己的市场区域利用其完善的营销网络销售出他们的产品。可多者后来是事与愿违,轰轰烈烈的招商之后随之而来的是滞销、退货……甚至停产。怎么了?因为双方只重视了对方有利的一面,而忽略了谁才是在一线市场战斗的主力军。因为品牌产品的销售已使商忙得不可开交,再加上商有限的管理、人员和资金,很难将主要精力投入到众多而工作繁琐的销售终端中去。而恰恰相反,将各级经销商(包括商、批发商、零售商)作为产品在市场流通道路中的一个环节,与经销商协作搞好渠道管理的企业则多成长为了品牌企业。所以,实现资源优势互补,达到厂商利益双赢,我们的企业不能轻视渠道中的任一环节,否则“双赢”的美好目标在异常激励的市场角逐中只能成为不堪一击的“七彩泡沫”。
3、厂家重销量,轻管理:厂家多有坚信这条定律的时候,那就是“网络能增加销量”,“销量能增加利润”。厂家急于走量不仅是一种短期利益行为,且使产品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一方面经销商为得到年终奖励而急于追求销量,这里面不乏一些低价窜货者,从而扰乱了市场的竞争秩序;另一方面“量化要求”也容易导致区域经理或营销人员为追求业绩而出现虚报销量、鱼目混珠等违纪现象;再者重销量、轻管理的做法也容易贯养经销商的“唯利”意识,不实实在在地做市场。
4、厂家的“关系网”影响渠道通畅:现在虽然不少企业规范了销售渠道、确定了目标市场,但在经销商管理上却时有“近亲者得利”的现象发生,并未按相应的渠道管理等政策把一碗水端平。例如:A经销商虽然在营销实力、营销业绩方面比B经销商突出,但如果B经销商有某种关系,或许争取到的优惠政策还要比A商多。又如:根据C厂的营销战略规划,年内产品暂不进入B市,但如果产品销售势头良好,B市的经销商如果在C厂有关系的话,也能提前拿到这个经销权。诸如此类,这样一来,产品的流通渠道不但得不到良好的监控和管理,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市场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 如何精细化管理渠道
对于渠道的深化管理,我们的厂家无论强掉终端还是渠道都是不正确的,须知“赢销”不是一个单元素问题,通路中的任何一个细节做不好,都会导致营销的失败,只有让厂家、经销商、消费者之间的利益结构首先稳定,才能避免渠道链条断裂。
1、创建复合通路模式:在通路的不断整改、不断延伸中,通路的形态正在逐步改变,顺应消费者多层次和不同时期的个性化需求,我们细分出不同的目标市场,因为一条通路在现实中已不能满足市场的多元化需求和企业的持续发展,其无论是长渠道还是短渠道,都将并存与我们的品牌通路时代,而无论是社区通路、乡镇通路还是团购通路等,新型通路亦会不断涌现,所以,复合通路模式及大势所趋,下面分析一下应该注意的几点:
①、规范一批:一批商是商品流通的主要端口,通过有序的规范和管理,确保区域市场秩序的稳定。
②、扶持二批:这里要说明的是扶持二批,并非就要简化一批,关键是要做好每个层次的经销商的监控与管理,对二批商的扶持,能提高市场覆盖率及其对品牌的忠诚度。
③、与经销商携手强化终端:随着渠道的逐渐扁平化,终端市场无疑是一个重要的“阵地”,但我们不能只顾终端,而漠视渠道。这里要做好与经销商的战略联盟与利益分配,而更不能与经销商争抢终端市场控制权。
2、不要痴迷“经销商大户型:现在不少的厂家在选择经销商时,比较倾向于对方的销售网络、资金势力等条件,认为“大腕”型经销商启动市场能力大,但往往这些经销商胃口也大,凭借垄断的网络优势和厂家讲条件。因而,在选择经销商时,不一定最大就好,一些有潜力、信誉佳、虽然目前实力较弱的经销商也是未尝不可。当然,现在不少的厂家也在千方百计地想拉拢竞争对手的经销商到自己的旗下,可多数别人的主要精力还是在销售竞品,相反地却把你的产品当成辅助产品来做,结果还有可能入不敷出。所以,在新流通时期,厂家必须强力打造自己的品牌,因为品牌不是商品的专利,聪明的经销商也会利用自己的渠道优势、在‘圈子里’的影响力与信誉度创造自己的品牌通路。
3、有针对性的管理渠道:许多厂家都为如何深化渠道而伤脑筋。认为经销商是上帝,不好管!事实上,许多厂家未从细节切入,而是经销合同签订之后,便任其自然发展,所以成了反手抓痒,抓不到实处。
①、针对经销上素质低、管理差、品牌忠诚度低的情况厂家可不定期举办一些营销培训或经销商联谊会,特别是批发商由坐商向行商转变,更需要厂家的指导与引导,不仅要培育其对品牌的热情与忠诚,更要让其掌握终端维护、数据管理等市场基础知识。
②、针对经销商低价起跑、跨区域窜货及争夺客源的情况,厂家需制定合理的价差梯度与利润空间,同时可在全国市场采用统一的到岸价,这一点是基于市场整体利益与整体利润考虑的,即某一个区域市场的营销成本可能高一些,但整体市场秩序却得以巩固,能获得良性发展。
③、针对经销商贪图小利、信用度差的情况,厂家在选择经销商时,一定要评估其综合实力,现在,不少经销商是什么产品都在卖,一些大型超市和商场也多有“店大欺厂”的时候,产品的“开路费用”是高得离谱。这方面厂家既要建立健全市场营销体系,又要不断提高产品在流通领域的影响力!可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活动促销、广告促销活动。
④、针对“商亡阵失”现象,厂家可执行“产品分人”、“区域分块”的市场策略,即不同的产品由不同的经销商,同一个目标市场又可按若干个市场层面进行明确分工,让经销商各司其责。例如:甲商执行A产品在餐饮终端的销售,而A产品在商场、超市等大卖厂则会由乙商负责推广,而B品又是不同的经销商,即通过优势互补、携手开拓区域市场,同时又利用各个分工明细的多家商来防止“商亡阵失”的发生,如果甲商战败,至少该区域还有乙商在,不至于该市场的全军覆没。
4、理性选择经销商:如今,每年春、秋两季糖酒会已成了众多厂家招商的大舞台,可不少者在经过了会期的“疯狂招商”之后好多合同却成了一纸空文,有的更是产品受阻或滞销,因而在选择经销商方面一定要充分考虑如下因素:
①、有一定的营销人员与管理能力,市场意识较强、且信誉度不错,同时在市场拓展、市场控制及终端配送方面的能力也应具一定的水平,这样,对厂家在该市场的启动才有很强的推广能力。
②、对你的产品感兴趣,重视度高,如果对方对你的产品兴趣不浓,就会丧失推销的热情,否则,你把再好的产品交给他,也会被搞得面目全非。
③、重视下级经销商的管理和开发,能配合你扶持二批和开发终端,而不是争抢市场的资源,当然,厂家合理的招商政策是这一因素的基础保证。
④、经销商在乎产品的质量,售后服务,而不是仅仅看中厂家给出的利润与多种奖励政策。
5、积极协助经销商拓展市场:现在的市场是供求矛盾加剧,竞争日益激烈,厂家不能过度依赖经销商,盼着经销商出奇迹,但也不能单刀直入,在经销商的地盘任意宰割。新流通时期,厂商只有共担风险、并肩作战,方能实现双赢,这方面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①、要明白把产品卖给经销商、并把货款收回,并非就完成了销售工作,而是协助各级中间商及零售商把产品卖给消费者,并让消费者感到满意后才算是完成任务。
②、协助经销商开拓市场。厂家这方面应积极帮助经销商完成铺货、上架、陈列、理货、促销等工作,全力促进产品的销售。
关键词:隧道工程;监测;信息系统;数据库;GIS;可视化;
作者:李元海等
中国是世界上隧道最多、发展速度最快、地质及结构形式最为复杂的国家,在建和待建的山岭隧道、地铁隧道、水底隧道、水电压力隧道等不计其数[1-2]。众所周知,隧道工程与地面工程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其处于特殊的岩土地质环境中,工程设计和施工中存在很多尚不完全清楚的问题,主要原因在于:(1)岩土地质条件千变万化,难以把握;(2)岩土结构与人工支护系统的相互作用关系尚不明确;(3)大量城市隧道工程周围环境影响十分复杂。由于岩土力学理论与技术发展和经济条件的限制,要准确预测隧道及周围环境在施工过程中的动态响应几乎是不可能的。当前一个有效的手段就是在施工中加强过程监测,以岩土层、隧道结构与周围建、构筑物的变形和受力以及地下水的变化信息为依据来优化或修改设计与施工方案,即信息化施工,它在隧道工程施工的安全和风险控制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对于繁华城市地铁或长大复杂隧道,信息化施工是必不可少的关键施工技术[3-4]。
然而,信息化施工在早期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5]现在似乎依然没有得到多少改观,特别是施工安全监测是否完全发挥了应有的作用还值得反思。在信息化施工中,施工监测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集中在2个方面:一是数据采集;二是信息管理,本文主要讨论后者。我们知道,地下工程的监测目标都具有一个共同的地理特征,它们总是位于某个空间位置,监测目标和监控测点之间都有一个相对空间位置关系,工程师对于安全问题的关心主要是发生在什么时间和什么地点,而地点与空间地理信息紧密相关,因此,在对隧道工程监测信息管理方面,融合地理信息与数据库管理的GIS技术应是一个最佳的选择[6],它以地图的形式形象直观地将工程、监测点与地面上下环境信息统一集成,能够对施工监测及其相关信息进行高效管理与快速分析,从而可提高施工监测的工作效率和信息化施工的技术水平。GIS在空间维度上包括二维和三维应用,在应用环境方面涵盖桌面、网络和移动终端,能够满足监测时空信息管理的多方面和多层次需求。基于GIS的隧道施工监测信息管理是信息化施工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笔者主要对其研究与应用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方向进行综合分析与探讨。
1隧道工程监测信息分类与管理方法
现有隧道施工监测管理工作中的信息传递方式通常是在项目参与各方(如业主、设计、监理、施工和监测单位)之间进行,采用的形式有表格、单据、文件等纸质形式和电话、会议等传播形式,因此,信息收集、整理、加工、传递、检索和使用等整个周期较长,甚至出现重复和交叉工作,效率较低。这里,借鉴孙玉国[7]提出的以“数据”为中心的理念,笔者提出施工监测管理应以“信息”为中心的原则,加强信息分类与组织,借助网络技术实现信息管理平台的创建和应用,有利于提高监测信息管理的工作效率,充分发挥监测信息对设计与施工的指导作用。
1.1安全监测信息分类组织
信息的合理分类是为了高效管理,隧道施工监测及其相关信息种类繁多且来源广泛,按不同的分类标准有不同的分类方法,分类既不必过于精细,也不能过于简单,应从满足工程应用和便于信息管理的角度来适度划分。这里,建议以监测项目为中心,考虑重要影响因素,将监测信息划分为:(1)监测项目;(2)工程信息;(3)周围环境;(4)施工工况;(5)控制基准;(6)工程措施(类似知识库);(7)其他信息。根据信息随着时间是否变化,又可分为静态信息与动态信息两大类。其中,测点数据与施工工况是与时间有关的典型动态信息,而控制基准、工程地质和环境等可近似认为是基本不变的静态信息。
1)监测项目:
有的根据监测对象分为地表沉降、地层位移、地下水位、净空收敛、拱顶沉降、土压力、钢筋轴力、混凝土应变、桩柱结构沉降与受力等;有的根据监测目标的受力和变形简单划分为A项和B项两大类。
2)工程信息:
包括工程基本概况、施工方法以及工程水文地质等,这些内容有助于了解工程的基本情况。
3)周围环境:
分为地面建(构)筑物、道路、桥梁、河流、地下管线及地下硐室等,这些与施工监测的目标和环境影响分析紧密相关。
4)施工工况:
这是结合施工情况来分析监测数据变化规律及原因的必需信息,主要包括施工进度、开挖与支护情况及周围场地环境变化(如超载),通常以文字、数据、图片和影像等形式表达,是分析监测数据最重要的动态关联信息。
5)工程措施:
可以针对具体工程出现的常见事故或问题,建立一个对应的技术措施数据库,以便在为安全监测进行分析时能初步给出工程建议,供施工和设计单位参考;目前多数监测工作都会在监测报告,如日报、周报或月报表中包含这一项内容,但缺少一个全面、系统的数据库或知识库支持。
6)控制基准:
这是安全预警的重要依据,一般采用规范中的标准,但实际上,很多具体工程有一个自己的设定标准,依据工程条件的不同,或严格或宽松,所以,在控制基准设计时应充分考虑这2种情况。
7)其他信息:
上述内容之外的与监测有关的信息。
1.2监测信息的分析与预测
数据整理分析的目的是从平静中找出变化、从变化中找出规律、由规律预测未来,防患于未然是施工安全控制的核心目标,因此,基于监测信息的科学分析与有效预测至关重要。但众所周知,隧道及地下工程围岩与地质水文条件千变万化,非常复杂,即便是一个区段、一个工程获得的施工监测数据及由此得到的规律,很多情况下,也不能直接用于其他类似区段或工程。一个简单且有效的方法是采用回归分析,但回归分析目前多是获得了足够数据(即包括了稳定阶段的数据),在后期进行数据整理时经常做的一项工作,而在施工过程中,尤其是变形初期(数据量有限)似乎仍然不能解决后期变形的预测问题。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比较复杂也有着先进理论基础的预测方法,如人工神经网络、模糊数学、时间序列和粒子群优化理论等[8],这些方法似乎还主要停留在研究层面上,尽管很多文献给出的预测结果和实测结果曲线吻合得非常完美,但真正在实际复杂工程条件下的应用可靠性恐怕还存在很多疑问,应做进一步研究,此外,未来类似于联机分析处理(OLAP)等数据挖掘(DM)和知识发现(KDD)的综合智能分析技术的应用值得关注[9]。
1.3监测信息管理支撑技术
隧道施工监测工作包括信息采集与信息管理两部分。信息采集是信息系统的数据来源,当前,基于普通水准仪和收敛计等常规隧道净空位移量测虽然简单实用,但不能满足实时监测的要求,因此,一些具有实时与远程传输功能的诸如全站仪、静力水准仪在隧道监测中被作为一种新技术进行研究、应用和推广[10-11]。早期的隧道施工监测信息管理基本上停留在文字、表格和图形文档方面,这些信息往往都是分散的,查询和统计分析都要花费很多时间,管理工作的效率很低,而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数据库、GIS、网络以及移动通信技术,使得监测信息的集成化和网络化管理日渐成为基本需求,同时基于三维空间与虚拟现实技术的形象化与可视化管理对工程师产生了很大的吸引力。可以说,计算机与信息技术是大步提升监测信息管理技术的重要支撑,其应用水平也是衡量信息化施工技术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是未来隧道安全监测信息管理的技术发展方向。
2隧道工程施工监测信息管理系统研究与应用
2.1研究现状
隧道施工监测信息管理系统主要以程序或软件开发为核心,目前国内有众多研究人员开展了大量的研发工作,并取得了很多成果,当然也存在一些问题。
信息管理系统研发主要涉及系统运行的环境、系统功能的设计、系统的可视化功能和预测分析方法等几个方面。施工监测信息管理的发展可以分为早期替代手工计算的计算机数据计算与分析、采用数据库进行简单管理、以GIS(含WebGIS)技术应用为代表的集成多源信息的可视化管理等几个阶段;程序或软件应用从早期的DOS环境到当前的Windows(或Linux、OS),从单机到网络,从二维可视化发展到三维空间,可以说,监测信息管理技术的进步与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密不可分。
作为我国隧道信息化施工技术研究的前辈,王建宇[12]对信息化设计的原理以及监测数据的处理与分析方法较早进行了全面研究,此后,有不少研究人员相继开展了相关监测信息系统的研发工作。如邝明[13]开发的隧道施工信息监测及计算机辅助系统,基于FoxPro平台开发,在MS-DOS下运行,主要包括建立观测档案、量测数据输入、数据回归分析、超限报警及查询、输出打印等功能,同时创建有规范数据库,可作为早期系统开发特点的代表之一。张强勇等[14]采用VisualC++和SQLServer作为开发工具,考虑了网络运用,设计了基于C/S架构的网络版系统;崔健等[15]采用基于C#的面向对象方法和GIS二次开发组件MapX开发的系统,引入了GIS技术,利用Oracle进行数据库管理,考虑了数据远程传输和离线更新模式。杜年春[16]研究设计的监测信息系统也是基于网络应用环境,其中,WebGIS信息管理利用基于跨平台的Java语言进行开发的。蒋树屏等[17]研究建立的隧道现场监控量测数据管理系统能够生成围岩和支护结构的应变、应力在隧道开挖过程中的时间-空间分布曲线以及深孔量测项目在围岩内部的分布图,由此判断围岩与支护结构的稳定情况,系统包含基于扩张卡尔曼滤波器有限元耦合算法的反演分析是其主要特色。陆轶[18]、孙中伟[19]采用ArcGIS提供的二次开发组件包ArcEngine和ArcView创建了隧道监测GIS信息系统,是ArcGIS的典型应用之一。贺跃光等[20]研制开发的基于WebGIS的城市地铁施工监测信息管理系统提供以下功能:数据入库、数据处理及精度评定,报表与图形生成,回归分析与变形预报预警,网上信息及信息交流;系统分为系统应用、基础数据库、电子地图3个服务器节点;从功能结构上划分为6个子系统:地铁线路、站点基坑管理,监测数据管理,预警、预报信息管理,WebGIS信息管理,系统用户及日志管理以及信息交流平台,功能设计相对比较齐全。此外,王浩等[21]以采用全站仪进行洞室围岩表面三维收敛变形非接触监测为例,建立了一个功能相对专一的施工期监测信息管理系统。李天斌等[22]结合川-藏公路二郎山隧道围岩稳定性研究,初步建立了隧道信息化监测、预测和决策系统(TMFS),提出了围岩稳定性“综合集成分析”的理念,系统的基本功能组成体现了公路隧道新奥法信息化施工的工作流程,即施工跟踪测试与监测—评价与预测预报—信息反馈—信息化决策。国外有以意大利GeoDATA公司为代表的地下工程施工风险信息化管理平台GDMS,它包括监测数据管理系统以及文件管理系统,但该系统并不完全适合国情。
上述研究成果都考虑了隧道监测数据管理的基本功能需求,如数据计算、回归分析和图表绘制、预测预报等,主要区别在于开发方法、系统的结构、功能的多少、运行的环境、可视化的强弱以及实用性等几个方面。
笔者在隧道监测信息管理系统方面的研发历程,似乎也可作为该项技术阶段发展的一个小小缩影。在1995年采用Pascal编制了一个DOS环境下运行的简单程序[23],实现了监测数据计算与图表绘制的自动化;随后采用具有快速开发和数据库特色功能的Delphi[24-25],在1997年开发了一个Windows下运行的监测数据库管理程序,实现了菜单操作,将数据库(Foxbase)技术应用于监测数据的管理,这些系统的功能相对简单,但在日常数据计算、图表绘制和报表自动生成方面都明显提高了工作效率;在以可视化为显著特征的GIS开始盛行时,借鉴GIS思想,使用高级语言从底层(未采用GIS软件)初步开发了一个图形平台[26],具备类似AutoCAD的二维基本功能,包括点、线、面的绘制和复制、平移、镜像、捕捉等功能,实现了在监测地图上测点与监测数据的链接关系,底层开发的优点是系统独立于GIS、AutoCAD等相关平台软件,灵活性强、升级方便;缺点是研发与系统维护的工作量大,研发周期长。为解决这一问题,基于专业人员重在解决专业问题的思路,可以选择合适的通用GIS软件[6]为基础平台来进行二次开发,这样综合数据集成管理的效率高,开发出来的系统可视化功能强。近年来,笔者借助于商业GIS软件提供的SDK,基于桌面与网络环境进行了一些新的研发,并在工程现场中进行了应用,研究成果有待发表。
GIS无疑是隧道监测信息可视化的重要技术,此外,未来虚拟现实技术(VR)的应用也将是提升监测信息管理可视化的一个重要方向[27-28],引入VR和网络技术,通过对隧道现实环境的计算机再现,实现本地或远程隧道虚拟漫游、实时监测、信息管理于一体的隧道施工监测信息反馈系统,可以使用户能够运用鼠标和键盘突破物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直观方便地查看监测仪器与监测目标及周围环境的位置、范围和数据,在虚拟场景中监控管理监测目标,提高监测的直观性和临场感。
现在,移动通信终端设备的发展将为隧道监测信息的快速传输和高效服务提供技术支撑,尽管相关研究很少,但也有少数人员开始了一些探索,如邹进贵等[29]基于WindowsCE掌上电脑开发了一个沉降监测与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数据移动传输和终端查询。移动通信设备上的信息系统开发也许不能理解为从PC到移动设备上的简单移植,隧道监测移动信息管理系统在开发工具、开发平台、信息系统框架设计、信息存储与传输等方面与PC系统都有所不同。目前流行于智能手机上的Android系统[30]未来在隧道监测信息移动管理方面的应用潜力很大,值得研究。
2.2现状分析
2.2.1研究开发方法
软件系统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功能实用性、可扩展性、灵活性、可重用性、可靠性和安全性。系统开发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数据信息的组织与管理,以及为用户提供一个友好的人机界面和满足网络化和可视化的需求。当前,数据管理平台或引擎通常采用MicrosoftAccess、SQLServer或Oracle等数据库,在Windows操作系统环境下,采用开放数据库互连(ODBC)方法,利用开发工具提供的应用数据接口ADO技术实现对数据库的创建、访问、编辑和查询等功能。具体选择何种数据库支撑软件,与数据量的大小和应用成本考虑有关。数据量小、应用简单可用Access,反之,可选用SQLServer等大型数据库。软件系统的人机交互界面一般采用通用高级开发语言(如Delphi、C#、VB和Java)进行设计开发,具体选择根据个人喜好或对软件的熟悉掌握情况。因为,一些开发工具在功能和软件界面设计效率方面区别不大,软件界面设计难度不在于工具本身的复杂性,而在于开发者一个良好的用户界面框架结构设计,良好的用户界面体现出对系统功能合理的层次组织,是便于系统应用推广的关键。网络化主要是满足监测信息的共享与远程监测两个需求,可以通过建立网站借助于Internet来实现监测信息的远程传输与查询;可视化除了简单的数据图形、影像与视频外,更重要的是GIS技术的广泛应用,通常借助于GIS基础软件的二次开发功能,如国外的ArcGIS[18-19]和国内的SuperMapGIS软件[31]都提供了相应的SDK(二次开发工具包),供开发人员采用通用开发工具来创建一个反应测点空间位置与周围环境的类似电子地图的图形平台[31],在此平台上集成多源信息,可以提高复杂信息的管理工作效率。
2.2.2系统功能结构
根据隧道工程监测信息管理的功能需求和综合现有研究成果,加上个人的认识与理解,笔者认为一个功能相对完整齐全的信息管理系统框架结构如图1所示。系统应以“信息”为中心,通过研发与应用,使得任何一位相关技术人员或主管领导(Anybody)在任何时间(Anytime)、任意地点(Anywhere),只要能够接入互联网即可访问本系统,完成系统中涵盖的所有管理工作(Anything),从而实现基于WebGIS的隧道工程施工监测的4A服务[32]。
需要说明的是,一个具体的监测信息管理系统不一定要包括图1所示的所有功能,可以针对工程应用的具体要求进行开发。当前很多相关系统大多也只是实现其中的部分功能,要建立图1所示的隧道施工监测信息管理的完整技术体系,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做,其中,未来在移动终端、实时监测和虚拟现实仿真应用以及监测数据的可靠性预测分析方面都需要进一步研究。
2.2.3可视化技术
可视化是利用计算机图形学和图像处理技术,将数据转换成图形或图像在屏幕上显示出来并进行交互处理的方法,它已成为研究数据表示、数据处理、决策分析等一系列问题的综合技术。对于施工监测信息来说,根据文本数据绘制出监测历时曲线是最早实现的简单可视化,当然,简单并不意味着没有继续研究的必要,实际上在可视化灵活操作方面,还可以做些细致的工作,例如在监测曲线图上,移动鼠标就能即时显示监测相关数据信息的丰富变化,就是一个非常实用的功能。当前GIS已经成为信息可视化的重要手段,可以采用GIS创建一个集成管理多源监测信息的图形平台,将具有空间属性的监测点与周围环境集成到一张电子地图上,实现测点信息与周围监控对象管理的可视化。目前GIS应用可以分为二维、二维半及三维,三维应用主要强调地上、地面以及地层的三维集成可视化,其中地面以上主要包括房屋、桥梁等建构筑物,地面主要包括道路、河流、绿地等,地下则包括地层以及地下管线等。地下部分的可视化能够直观地反映工程所在区域的地质情况,而施工监测信息的变化则与地质条件紧密相关,三维地层建模技术为此提供了技术支撑[33]。地面及地上三维可视化,可以应用目前广泛应用的三维地图技术。除此之外,VR也可作为隧道施工监测信息管理的三维虚拟现实平台,以更加直观、形象地显示监测信息与周围工程环境的空间立体关系,增强对于监测信息与安全风险控制的深入理解。VR与三维电子地图的一个重要区别是其具有临场真实感,例如,在隧道施工中如果地面房屋建筑结构的沉降监测超限,可以采用房屋出现开裂、倾斜,甚至倒塌再配合声音来模拟可能出现的风险,并发出预警,感同身受。VR应用系统也可以独立于GIS技术,这样做的好处是系统研发与维护都相对简单,也便于应用推广。但目前虚拟现实在隧道监测信息管理方面的应用研究还不多见。
这里值得说明的是,对于技术的先进性与实用性问题的平衡考虑和认识,二维GIS的技术发展最为成熟,功能最实用,成本最经济;真、假三维GIS(2.5维通常也称为假三维)立体感强,更形象、更逼真,在技术方面代表进步和提升,因此,来自现场的应用需求比较强烈,但并不能完全取代二维GIS技术的成熟性、稳定性、简便性和经济性。三维GIS代表隧道监测信息管理图形平台可视化的发展方向,但二维GIS现在和将来也都值得进一步研究与应用,不能也不应厚此薄彼,理想的可视化集成平台模式是二、三维GIS的一体化应用。
2.2.4系统运行环境
按系统运行环境的不同,可以把基于GIS的隧道施工监测信息管理系统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桌面系统(单机版);另一类是基于Internet的网络系统(网络版)。这两类系统各有优缺点,网络系统显然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监测信息共享,同时方便远程查询与管理,但是系统运行环境的构建比较复杂,比如要进行专门的网站创建和网页系统设计,需要服务器支持,此外,基于网络的数据实时分析能力要比桌面系统低很多;相反,桌面系统可以充分利用本地计算机进行强度较大的计算,数据处理与分析能力强,同时,对于工程现场应用,例如,现在很多城市地铁工程项目现场都设有监控室,安装这样一套系统作为安全监控系统的一部分,很简单也很实用。因此,在施工监测信息系统网络版开发越来越多的情况下,单机版的系统在日常监测数据的处理、分析与管理方面,仍然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实际上,单机版和网络版可以联合并用,如单机版作为网络版的数据信息加工处理工厂,而网络版作为单机版处理后的信息集散地,当然,它们也可以针对不同的需求独立应用。
2.2.5系统的实用性
如果单从研究的角度来说,系统研发更注重技术的先进性和创新性,然而,系统研究的目的最终是为了应用,系统的实用性对工程应用更为重要。在隧道施工监测信息系统研发方面,虽然有不少成果公开发表,但是从一般的文献中,很难了解和判别相关系统的实用性到底如何。监测信息管理系统的核心是软件,如果以软件商业化作为系统成熟和实用标志的话,遗憾的是,当前还没有看到相关通用商业软件系统,换句话说,迄今为止,实用性很强的系统可能很少。原因可能很多,其中一个方面应该和系统研发应用的持续性有关,不少系统由高校和科研院所研制开发,以一些政府部门或企业委托的科研项目作为支撑。如果把系统类型按发展阶段分为研究型、试用型和实用型,往往在项目结束之际,很多系统研发最多还处于试用型阶段,有的甚至还在研究阶段,随着项目的结题、验收或鉴定,完成相关科研成果报奖等使命,其改进、完善和推广由于得不到进一步的后续研发支持而中断。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对于研发人员来说,初步取得的成果不尽理想未能引起委托单位进一步投入的兴趣;二是委托单位可能对于系统持续研发投入的必要性认识不足,从而导致在系统从研究到应用的发展过程中,半途而废,实际上这是对前期人、财、物等投入的一个很大浪费。软件系统从研发到实用是一个持续不断投入和长期不断升级的过程。
3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3.1存在问题
综合现有研究现状分析可以看出,当前隧道施工监测信息管理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监测信息以及与其相关信息种类繁多,信息的特性与处理方法不尽相同,基础数据库信息的有效分类、组织需要加强,这是整个信息系统研发和运转是否高效的重要基础。
2)科学预测旨在防患于未然,当前无论是简单或复杂的预测方法在真正应用于实际工程的有效性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尽管相关文献展示的预测与实测符合完美,但工程应用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还存在疑问。
3)施工监测信息在快速反馈与及时指导施工方面,存在不足,依赖信息管理系统不能完全解决这一问题,但应通过集成实时监测功能、快速数据分析和科学预测、及时预警来提供足够的辅助决策技术支持。
4)从技术的先进性来说,隧道施工监测信息管理三维可视化平台目前并不多见,尤其是三维GIS和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开发,还处在初步研究阶段。
5)从技术的实用性来看,隧道监测信息系统在软件功能的完备性、易用性、健壮性和安全性等实用性方面距离成熟商业软件标准还存在明显差距。
针对上述问题,需要紧密结合隧道工程信息化施工的技术需求,按照软件系统的基本要求和研发规律,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进行持续不断地研究、开发和应用。
3.2发展趋势
未来的发展趋势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1)在数据库合理组织和科学预测分析前提下,借助于可视化技术,创建运行稳定、易用和安全可靠的实用性系统,至关重要。
2)结合不同的应用需求,系统在单机版、网络版、二维GIS可视化和三维GIS可视化等研发方面,齐头并进,不应厚此薄彼。
3)隧道施工监测信息系统如丰富监测信息的管理功能,可考虑对于实时监测设备和元器件采集数据的实时接收、显示与分析,以及对于相关施工工况(如施工进度)的辅助显示,通过适度扩大相关应用功能,增强其工程实用价值。
4)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开发出隧道施工监测信息管理的虚拟现实平台,能够提升隧道监测信息管理可视化水平和管理工作效率。
5)未来基于手机、PDA等移动通信终端和类似Android、iOS等移动操作系统的移动监测信息管理技术值得研究开发,有望真正实现施工监测信息的随时、随地一切尽在“掌握”之中,有助于对隧道工程施工安全风险的管理与控制。
4结论
1)隧道工程施工监测信息管理技术发展经历了从纸质文本与图形文档管理、计算机简单数据处理、数据库管理、GIS与网络应用到虚拟现实技术应用等几个重要阶段,系统应用已从单机逐步扩展到网络,信息管理的可视化从简单的图形图像发展到二维和三维GIS空间。
2)当前隧道工程施工监测信息管理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多源相关信息的有效分类组织、数据预测与预警方法的可靠性、对工程的实际指导作用和应用软件系统的实用性,都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关键词:信息反馈 医院管理 满意度
随着医疗体系改革的深入,医院不仅仅应注重医疗水平的提高,还需注意医疗服务的概念。本文以我院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间收治的1400名患者为研究对象,就建立后医疗管理信息反馈渠道系统在提高患者满意度中的作用做一探讨,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文研究对象为我院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间收治的1400名患者,其中男性821人,女性579人,平均年龄(32.45±12.16)岁,要求所有患者均为接受住院治疗患者,且住院时间在3-14天之内,所有患者出院时须治愈或病情稳定,无严重后遗症。要求所有患者神志清楚,有完全行为能力,且有能独立完成研究中所用问卷的能力。依据患者入院病历号末位奇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所患疾病类型方面未见显著差异,组间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所有患者均须在住院期间完成我们自制的医疗服务满意度影响因素量表,观察组在患者出院后,与患者建立医疗服务反馈渠道,使用包括电话随访、定时提醒复诊等方式,与患者及其家属建立有效的沟通,在沟通中查找和分析随访信息,并为医院相关管理、培训的开展提供依据。在患者出院后1个月时,使用我们根据国外相关量表自行编制的《医疗服务满意度评价量表》在两组患者中对我们的医疗服务进行评价,比较两组患者在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方面的差异。
1.3 统计方法:所有数据经Epidata双向核查输入计算机,使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α=0.05。
2.结果
2.1 影响患者对医疗服务满意度的相关因素:我们将患者性别(X1)、年龄(X2)、病程(X3)、就诊需求(X4)、心理与健康需求(X5)等六个因素作为自变量,将患者对于医疗服务的满意度作为因变量(Y),做Logistic回归分析,所得Logistic回归方程如下:
Logit(P)=0.126X1+0.032X2+0.214X3+1.530X4+1.345X5+-3.056
回归方程总判断率为85.1%,该结果显示,影响患者对医疗服务满意度的主要因素为就诊需求(X4)、心理与健康需求(X5),具体数据详见表1:
2.2 两组患者在对医疗服务满意度评价方面的差异: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在就诊需求满足程度、心理及健康知识满足程度方面高于对照组,且整体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其差异皆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在现阶段的医疗环境下,我们认为,医院不仅应向患者提供高水平的医疗技术服务,还行应患者提供包括健康知识、心理护理在内的多方位的医疗服务[1],一方面,医疗改革将医院的运营推向了市场化,另一方面,随着人性化不断在党和国家政策方面的文件中出现,以人为本的思想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我们医疗服务机构应该紧跟潮流,将患者视为我们的服务对象,以患者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 [2]。在本研究中,我们建立了后医疗管理信息反馈渠道系统,在提高患者对于医疗服务的满意度方面有着极为积极的作用。
本研究结果显示,影响患者对医疗服务满意度的主要因素为就诊需求、心理与健康需求。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患者来医院就诊,已经不再仅仅是为了看病,还包括心理及健康知识方面的需求。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在就诊需求满足程度、心理及健康知识满足程度方面高于对照组,且整体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其差异皆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以下称西安杨森)是由陕西省医药总公司等多家国内企业与比利时杨森制药公司(隶属美国强生公司)合资建立的现代化制药企业,总投资2.9亿元人民币,主要生产和销售20余种专利药品。由于医药本身是一个竞争日益激烈的行业,再加上西安杨森产品线的丰富和市场区域不断扩张,使得销售信息的管理,尤其是对经销商等中间渠道、大型连锁药店及各种诊所等渠道终端、重点医院等大型客户关系的管理需求日渐凸显,成为西安杨森的当务之急。
销售信息数出多门
西安杨森的传统销售做法是将经销商分为一级和二级,由专门的商业队伍管理,主要通过协议进行业务关系和销售任务的维护; 渠道终端中的大型终端和其余的广阔市场(分散在中小城市或乡镇等未开发或未完全开发的市场)由广阔市场管理队伍维护; 重点医院由专门的医院销售队伍维护。这几类队伍的业务重点有所区别,考核的方式有所不同,但业务是有交叉的,所以各队伍分别取得的用于管理的销售数据也是互有交叉但又都不完整。为此,需要解决以下问题:
加强对经销商的规范,防止或减少非杨森渠道的经销商交易; 加强和经销商的数据交流,为经销商销售管理和返利管理提供依据; 解决大量广阔市场的销售数据的管理和收集分析,提高管理的可行性; 管理医院的购进数据,进而分析经销商的选择和产品的覆盖组合以及在替代品中的竞争力; 整合支持各队伍销售和考核的信息数据,节省重复劳动的成本,提高管理效率。
要解决这些问题,要求西安杨森必须建立一套能集成现有各销售层次和环节的信息系统,并能与企业内外部资源有机结合起来,从而能够进行所有渠道客户信息的收集和管理,包括销售、库存、进货等数据,以及对签约渠道客户采用EDI(E-mail Reader)方式收集数据,还要为大数据量的各种业务类型数据提供灵活的报表分析及系统订阅和邮件分发等功能。
建立统一的集成平台
2005年下半年,西安杨森选择美国寰通科技作为合作伙伴来达到这个目标,2005年12月寰通商务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渠道客户信息管理平台得以在西安杨森上线。该系统基于Internet技术,实现上述多种销售客户的销售、库存、采购信息的全面管理。系统提供了如下功能:
1. 数据发送: 支持各种商业合作伙伴以各种方式提交数据的方法和技术,包含三种方法: E-mail、页面数据上载和客户端批处理上载;
2.数据转换: 在获得原始数据文件后对数据的格式和内容进行转换,并将数据存入业务管理系统;
3.数据清理: 按照业务规则对不同业务数据进行针对性的清理,并将处理完的数据转为可用来分析的正式数据;
4.报表和查询: 将数据从业务管理系统转入报表系统,并提供报表工具、查询和分析功能;
5.消息通知: 与经销商和内部销售人员的沟通平台,将数据处理的状态及时反馈给相关的人员,包括邮件报表分发等功能;
6.系统管理和监控: 对数据处理的全过程进行管理和监控。
西安杨森渠道信息管理系统于2005年年底上线,经过近一年的运行,已经在西安杨森的渠道商业信息管理方面展现出明显的效果:
快捷管理控制 通过多种数据收集处理功能,快速有效处理大量数据,每月处理的数据量达70万~80万条;
系统集成 整合了原有的多个销售信息系统,并和后台ERP等相关系统接口集成,减少了数据的多次维护,节约了成本;
关键词:企业;营销;渠道;策略
一、对营销渠道概念内涵的理解
现代营销学之父菲利普•科特勒认为:营销渠道是促使产品或服务顺利地被使用或消费地一整套相互依存的组织。从此观点来看,营销渠道不仅是在适当的地点,适当的时候,以适当的价格提供适当的产品,而且是通过营销渠道成员(生产者、中间商、消费者)的相互沟通,刺激并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因此营销渠道应可视为一个相互协调的网络,通过这些网络对产品形式、所有权、时间与地点的整合而为使用者或消费者创造价值。渠道解决的是产品或服务在什么地方提供给顾客,消费者在什么地方能够找到销售者。良好的渠道结构能够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根据麦肯锡高层管理论丛的资料,营销渠道成本通常占一个行业商品和服务零售价格的 15%-40%。通过建立通畅的营销渠道,拓展营销渠道,企业可以大大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和利润率。
营销渠道的主要作用有:从表面上看,生产商把部分或全部销售工作委托给渠道中间商,意味着放弃对于如何销售产品以及究竟销售给哪些最终用户等方面的某些控制。然而这正是渠道存在的重要性之所在,因为通常情况下,生产商放弃直接销售比委托给渠道中间商销售能够获得更多的好处。1)部分生产商缺乏直接进行营销的财力资源。2)在某些情况下,直接营销不可行。3)有能力建立自己的营销渠道的生产商通常能通过选择渠道商而获得更大的收益。渠道的存在在于他们能够更加有效地推动商品广泛地进入目标市场。渠道中间商凭借各自广泛的社会关系、经验以及专业知识等,比生产商直接做营销往往更加出色。此外,渠道中间商的存在,还能通过有效地降低交易联系次数,从而达到提高交易效率的目的。
营销渠道的基本类型有:企业营销渠道根据渠道的建设结构可以分为两个基本类型,即直接渠道和间接渠道。在直接营销渠道下,生产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直接进行销售活动,也就是说消费者在获得产品的过程中没有任何形式的中间商参与,而是由生产企业自己的销售人员进行产品销售。直接销售主要采用的形式有邮购、电话销售、电视商场销售、计算机网络销售、雇员直销、企业自设网点销售等。在间接营销渠道下,生产企业与消费者之间进行的销售活动需要通过中间商才能得以完成。中间商主要以批发商、商、企业的销售公司、零售商等形式存在。可能是一级销售,只含有一个中间商;也可能是多级销售,通过多个中间商才能完成产品的销售。销售过程中参与的中间商越多,说明企业在营销渠道中的花费越多;参与的中间商越少,这个企业的营销渠道越扁平,在渠道中的花费越少。
二、我国企业营销渠道的中常见的问题
(一)对渠道的认识不足、观念落伍
一些企业及营销从业人员认为,营销渠道是指销售中间环节上的经销商和二级批发商,同时将渠道建设理解为发展经销商队伍,视渠道管理为货品管理和回款管理。一些生产性企业认为中间商在营销渠道中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的正面作用正在下降,产生渠道矛盾、增加消费者价格负担的负面效应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企业认为,营销渠道越短越好,越宽越好。于是就陷入了一种误区:发展短而粗、高促销的渠道形式,自销成了一种流行的分销形式,很多厂商成立了自己的销售公司和专卖店,而且追求店铺数量。这种做法违背了现代社会专业化分工的原则。
(二)营销渠道的组织方式落后
我国企业中,传统的以“产―批―零”模式为主的营销渠道组织系统仍然占主导地位,与国外先进企业相比,营销渠道的组织方式仍然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传统的营销渠道组织系统结构模型是“生(续致信网上一页内容)产者―批发商―零售商―消费者”。在这样的渠道组织中,渠道各成员都是独立的机构,相互之间不受其他机构的控制。可以说,传统营销渠道是一个高度松散的网络,在此网络系统中,生产者、批发商和零售商以疏远的态度彼此进行交易,他们各自为政,为了自身的利益在市场上讨价还价、互不相让、竞争激烈。因此,企业很难有效控制营销渠道的活动,同时还可能因相互之间的利益冲突而阻碍企业营销渠道的正常运行。
(三)营销渠道建设滞后,适应性差
我国不少企业,在产品生产出来进入市场之后,才开始渠道网络的建设。正如美国西北大学的斯特恩教授所分析的那样:一个公司可以短期内变动产品价格、更换宣传广告、变更产销计划或者生产线,但是,管理者一旦建立起营销渠道系统,就很难、也不愿意再对其进行改动。加之渠道信息管理的落后,信息流动不畅,渠道建设滞后,适应性差,影响了渠道网络的运转。
(四)渠道成员的忠诚度下降
在经济转型期,企业营销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消费者和中间商在营销渠道系统中的地位日益提升,制造企业对中间商的依赖程度加大。与此同时,激烈的竞争导致营销渠道的利润空间降低,厂商之间的信任关系趋于恶化。比如有些经销商不规范操作,甚至出现恶意拖欠货款;部分强势零售商,不断提高进店费、上柜费、条码费、促销费。渠道信任关系的缺失,使得渠道成员的忠诚度下降,从而使厂商之间的信任关系趋于恶化,大大增加了营销渠道的风险。因此,传统的营销渠道在效率、成本以及可控性等方面的劣势日益突出,加上企业所处的不断变化的营销环境,对企业的营销渠道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客观上要求企业进行渠道创新,实现营销渠道的效率化、效益化和系统化。
三、企业营销渠道的建设的几点建议
良好的渠道管理是为了确保真正充分发挥营销渠道的作用和功能。渠道的基本功能是使产品在消费者需要的地方出现,方便消费者的购买。有效的渠道管理、尤其是销售终端的管理,必然导致产品销售的上升以及市场份额和市场占有率的扩大。为了解决我国企业渠道中的一些问题,特提出如下建议:
1.渠道变更中,做好直销渠道代表的工作,正确认识渠道运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对企业的重要性。公司可通过销售会议、培训等机会,反复讲明渠道变更的原因,对于渠道成员个人的益处,给企业带来的益处与机遇。
2.重视商务代表岗位。渠道代表同时负责终端销售和商业企业的工作,费时费力,重视专职的商务代表联系公司与商业企业的业务,维持客户关系,负责发货、送货、回款和清查货物流向等,而商务代表则只从事市场的开发与维护,将销售人员从繁杂的商业中解脱出来,专注于终端的工作,实现专业化分工。商务代表提供的信息,有助于公司对市场变化做出反应,也便于公司对于串货问题的清查和处理。
3.要重视渠道信息管理系统建设。信息能使企业更了解消费者,更好地满足他们的需求。现代企业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保持渠道的通畅和高效是必然会被淘汰的。因此,信息系统的建立和善加利用成为公司提高自身发展的必然。
4.设立监管部门。成立独立的监管部门,便于其能够更好地履行监管的职责,不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其应脱离于销售部门而直接隶属营销总监。监管内容可以是各地的销售报表和产品流向的真实性、各办事处销售费用的使用情况等,还可以通过与各办事处员工背靠背的单独谈话,了解一线员工的真实想法和运作方式,为员工与企业高层之间的沟通搭建更多一个平台。
参考文献
[1]彭剑锋.新竞争环境下经销商的困境与困惑.销售与市场,2004,(1).
那么,如何才能利用市场调研,准确地进行产品定位呢?本文将结合笔者操作过的一个新产品定位案例对主要的操作步骤进行阐述。
案例:蜂蜜酒的市场调研
山东某食品企业,通过技术攻关掌握了蜂蜜酒的生产工艺,并申请了技术专利。该企业对产品非常有信心,认为蜂蜜酒能够滋补保健,对神经衰弱、失眠具有很好的治疗作用,因此市场主要是老年人,应该走商超渠道。笔者介入后,首先进行了深入的市场调研,重新对产品进行了定位。以下是主要的市场调研步骤:
1、市场的预调研。
根据营销人员掌握的行业资料以及二手资料,我们首先对保健酒行业进行了预调研,以建立对行业、市场的最初假设。
从调研结果看,中国的保健酒行业市场容量30多亿人民币,每年增长率30%左右。其中劲酒、椰岛和致中和三大品牌占40%左右。整个保健品市场发展极不均衡,目前比较成熟的市场是广东、上海、浙江、湖北等。从现状看,行业细分不明显,蜂蜜酒行业没有形成,没有企业形成大规模生产能力。但随着消费者健康意识的增强,保健酒消费将更为普及。蜂蜜酒具有天然、绿色、健康的特点,发展前景看好。
2、对竞争格局的调查。
我们分别从两家市场研究机构购买了两份保健酒行业的市场研究报告,并结合我们对行业其他企业的调查,初步认为整个行业集中度比较高,但蜂蜜酒几乎没有竞争的结论。目前保健酒行业的主要品牌就是劲酒、椰岛和致中和三大品牌,同时其他酒类生产企业也已经进入了这市场。行业竞争非常激烈,品牌众多。但以蜂蜜作为原料生产的保健酒,目前市场上没有形成规模的生产企业,该企业属于第一家具有规模生产能力的企业。因此,从竞争格局上看,该企业的产品具有比较强的竞争能力。
3、对渠道与终端的调查。
渠道与终端调研主要通过营销队伍进行。我们首先选择了一个试点市场山东L市,选派了6名业务人员进行系统培训,并按照划分区域进行了细致的渠道与终端盘查工作。整个工作持续1周时间。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目前保健酒的主要销售渠道是礼品、家庭、餐饮三类。其中餐饮是主要渠道。这与我们从购买报告中得到的信息一致。在调查中,我们要求业务员询问经销商、导购员,他们认为“蜂蜜酒适合在哪里销售”。大部分业务员反馈信息显示大部分经销商、导购员认为在高档酒吧、西餐等地方比较合适。
4、对消费者的调查。
我们对消费者的调查主要采取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举办品尝会,选取了20名消费者品尝蜂蜜酒,并对蜂蜜酒的酒感、特点、包装、品牌、价格等方面进行讨论。座谈会先后举办了3次。第二种方式就是委托一家市场调研公司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调研。
通过对消费者的调查反映的情况看,只有17%的消费者知道蜂蜜酒,而高达60%的人对蜂蜜酒没有任何了解。同时,大部分人对蜂蜜酒的口感评价很高,口感淳厚,回味悠长,同时酒体清澈,无悬浮物。大部分人认为包装应该更洋气一些,价格在150~200元之间。大部分消费者不是非常重视蜂蜜酒的保健功能,问卷调查显示只有34%的消费者认可其保健功能,而60%的人则认可它的美容养颜功能。
5、准确定位,快速切入。
通过对市场调研资料的分析,该企业认为,中国保健酒行业虽然总体上形成了几个大的品牌,但在细分市场上并没有形成垄断者。因此蜂蜜酒不应该同其他保健酒进行竞争,而应该树立蜂蜜酒这个细分市场,并力争成为领导者。根据蜂蜜酒的特点,该企业最终将蜂蜜酒定位于:美容、保健、延缓衰老、促使皮肤细腻的女士酒。一方面,强调其功能不是保健,而主要是美容,能够永葆青春;另一方面,定位于女士酒,具有白酒的特征,这就为女士在餐桌上找到了一种独特、高档的酒饮品,提高了其饮用的作用。蜂蜜酒不仅能够满足你的交际要求,而且同时能够满足城市白领对美容养颜的要求,是一种天然的营养品。
通过科学深入的市场调研,该企业为产品确立了准确的定位,并将重点放在夜场(KTV、夜总会)、餐饮(高档西餐厅)上,最终成功切入了L市市场,并在半年后扩展到山东全省市场,取得了成功。
市场调研的内容
市场调研是产品定位的先导,也是整个营销活动的前奏。而市场调研作为产品定位的利器,在深度营销看来是广义上的市场调研,是指运用多种技术,对行业、市场、消费者信息进行动态的监控与把握,以期在洞悉市场运行特点与规律的基础上确定营销战略,展开营销活动。为了准确进行产品定位,市场调研一般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市场宏观信息。
整体行业的信息是任何市场调研所必需掌握的第一项重要信息。进行准确的产品定位,就要全面了解所处的行业环境,了解产品在行业中的位置,从而更好的把握产品研发、推出的节奏,更好的确定产品关键利益点以及在公司产品组合中的位置。一般来说,市场宏观信息主要包括市场容量、增长率、盈利率、集中度、行业周期、技术水平、创新能力、主要参与企业及其类型等关键性指标。
2、渠道和终端信息。
产品必须与其渠道、终端进行合理的匹配,才能快速切入市场。因此,渠道与终端调研就成为一项关键的工作。渠道与终端调研能够全面掌握营销渠道以及终端的现状,对于产品寻找准确的定位具有重要的意义。一般来说,进行产品定位所需要的渠道与终端信息主要包括渠道与终端结钩、类型、分布、质量、管理水平、运作状况、未来发展趋势等。
3、竞争信息
竞争信息是任何产品定位所需要掌握的关键信息。只有全面而深刻的了解竞争对手的信息,才能在洞悉竞争对手竞争战略、竞争策略、营销方式、产品特点的基础上,运用综合的定位技术,与竞争对手进行有效的区隔,从而在消费者心目中建立清晰的品牌形象,准确切入市场。一般来说,对竞争对手的调研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竞争对手战略,包括发展目标、竞争战略等;竞争对手产品信息,包括竞争对手产品线的长度、宽度、新产品研发的实力、新产品推出的频率、产品组合、产品特色、是否有专门针对区域市场的促销品牌等;竞争对手的价格信息,包括竞争对手的价格水平、几种主要产品的详细价格、价格策略、价格变动频率等;竞争对手的渠道信息,包括竞争对手的渠道数量、渠道的实力、对渠道的管控能力、政策、终端分布、终端管理水平、终端数量等;竞争对手的促销信息:包括竞争对手的促销目的、促销手段、促销频率、促销效果、年度促销方案等;竞争对手的品牌信息:包括竞争对手的品牌定位、品牌涵义、品牌传播策略、品牌传播手段、品牌推广预算等。
4、消费者信息。
消费者需求是产品的基点与起点,任何成功的产品定位都必须建立在对消费者需求的深刻理解与把握上。因此,在产品研发、定位的各个阶段都要深入调查、把握消费者需求特征以及需求的变化,并积极主动的将消费者的意见与建议纳入到产品研发中来。一般来说,对消费者的调研包括目标消费者的类别、身份、购买能力、购买欲望、购买动机、购买习惯、心理特征、文化背景等各个方面,以便公司根据消费者的需求设计、开发产品,并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市场调研的工具
对于产品定位来说,专业市场研究公司调研报告提供的信息仅仅是所需要信息的一小部分。企业应该建立全面的营销调研系统,依靠营销队伍的力量,建立企业内生的信息收集、分析与反馈机制,从而真正发挥营销的龙头作用,快速传递信息,建立企业内部流畅的信息链,提高产品定位的准确率。一般来说,市场调研所使用的手段有以下几种:
1、企业的营销信息调研
深度营销一直强调,营销系统要建立完整的营销情报系统,以便能够迅速汇集市场信息。业务人员作为市场最前端的人员,掌握大量离散的信息。这些信息反映了市场动态与消费者需求,极具价值。因此企业应该建立良好的信息收集系统,有效的收集、分析这些信息,并快速传递给公司其他部门。这样就能有效的指导产品的开发、定位工作。一般来说,营销人员主要通过对经销商、终端、消费者、合作伙伴的走访获得这些信息。从目前的情况看,大部分国内的企业都缺乏专门的信息管理人才以及规范的信息管理体制。结合笔者的咨询经验,要建立一个有效的营销系统,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建立信息管理制度。将信息的收集、分析、管理与使用等用制度的形式规范下来,并明确营销人员的信息反馈职责,纳入其考核体系中。
(2)明确信息管理流程。建立规范的信息收集、分析、传递、使用流程,建立健全信息管理流程,明确流程各个关键环节的责任落实与时间控制。
(3)设立信息管理机构。一般的企业可以在营销部门设立专人负责信息管理工作。而大型企业则可以考虑建立企业的信息管理部门或者竞争情报管理部门。明确人员、部门职责,杜绝信息延迟、扯皮现象。
2、消费者座谈会
目前很多国际大公司都已经在产品的设计、开发阶段让消费者参与进来,从而更好的决定产品设计的方向,进行准确的产品定位。而让消费者参与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召开消费者的座谈会。我们这里说的座谈会,就是指通过在目标市场中挑选具有代表性的消费者,并组织他们就特定问题展开讨论,从而得到我们想要的信息。消费者全程参与产品的创意、开发过程,从而从消极的被调查者转变为积极主动地参与者、决策者,从而极大减少了消费者需求认知上的偏差,更准确的界定消费者需求,减少了产品开发的盲目性。一般来说。在产品的创意阶段可以请消费者进行座谈,对概念进行想象,以决定可能的产品功能、外形、命名、品牌等。然后在产品研发完成后,研制出样品,通过对样品的评价、使用,邀请消费者参与到产品的改进中来,从而在产品大规模推广前,就已经能够比较明确地把握顾客的需求。
关键词:文献综述;国际营销渠道;动力机制
基金项目:2016年湛江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编号:ZJ16YB02);岭南师范学院南海丝绸之路协同创新中心项目
一、引言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政策的推进,将为对外贸易带来多重利好。一是改革倾向提供高质量产品和品牌,将提高我国企业产品竞争优势和附加价值;二是扩大外贸范围和内涵,比如“一带一路”建设为推动我国企业“走出去”。而对外贸企业而言,应当依托现有的国内政策环境,推动企业的供给侧改革,切实通过信息化和标准化的手段提高流通效率,促进国内优质产品和服务的出口。因此,企业国际营销渠道需要把握供给侧改革和“一带一路”政策背景下,加快培育外贸渠道的竞争优势、促进国际营销渠道转型升级、建立渠道信息平台、培育出口品牌等。而当前无论是国内学术界还是实业界对国际营销渠道研究的归纳总结较少。本文集中从早期国际营销渠道研究到近期营销渠道的扩展文献入手,探讨国际营销渠道的变革趋势与动力机制。
为便于理解国际营销渠道研究,本文首先分析国际营销渠道的概念。国际营销渠道指的是商品从产地国家流向国外市场最终消费者的过程,在整个国际渠道中的成员包括国内的出口商、生产企业、国内批发商或中介人、出口商,国外的进口商、外国商或批发商、零售商、消费者(庄贵军,2001)。在研究范围上,国际营销渠道主要研究不同国际成员间所面临的宏观环境的异质性,主要调查文化差异大小、文化距离、心理距离、制度差异、地理差异和市场波动等宏观环境对国际营销渠道关系的影响。
二、国际营销渠道研究的演进
(一)研究方法的演进
国外学术界对国际营销渠道的研究始于1965年,经过50多年的发展壮大,而国内期刊中对国际营销渠道的文章始于1986年。纵观国际营销渠道的文献,国内的早期文章(2008年以前)主要以描述性文献为主,其后文章多开始采用实证的研究方法,譬如实地调查、访谈、一手数据的统计、案例分析等;而国际期刊从1965-1979年以描述性文献为主,1980年后建立理论基础框架,1995年至今的实证文献使用的方法包括实地调研、案例分析、二手数据、访谈、实验、观察、事件、元分析和模型分析(Jessica & David,2015)。
另外,在理论框架的搭建上,学术界广泛接纳市场营销学、管理学、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等相关领域的理论以深化国际营销理论视角。第一,战略管理理论,用于分析企业的国际营销渠道选择决策,比如王敏(2009)运用海尔国际营销渠道的案例,分析企业国际营销渠道的战略,剖析单产品市场、多产品市场及成熟产品市场的渠道组合战略。第二,经济学理论,其中运用交易成本理论主要分析两个问题:一是分析国际营销渠道决策的选择(王敏,2009);二是分析国际营销渠道参与成员间关系管理(例如,Gencturk and Aulakh,2007)。第三,跨文化理论,国际营销渠道与国内营销渠道的不同在于国际营销渠道突出了跨国文化差异的研究视角,在国际营销渠道中渠道成员往往来自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文化环境,文化差异会导致渠道成员价值观上的差别,从而产生不同的行为模式。因此,跨文化理论主要运用于国际营销渠道成员的行为分析或者渠道冲突协调等关系管理的研究中,例如,庄贵军(2009)对3家跨国企业调查分析是文化差异对国际营销渠道成员间沟通行为的影响,得出文化差异产生沟通不足,从而诱发渠道成员间冲突。第四,社会网络理论,用于分析渠道成员组成的网络结构,进一步用于跨国企业组织间网络关系建立的研究(Gnizy,2016)。
(二)研究内容的演进
现在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国际营销渠道结构与渠道关系管理两方面。
(1)关于国际营销渠道结构的研究。所谓渠道结构指的是为达到分销目标,为产品或服务设定一组渠道成员的关系和任务序列。目前存在以下几种结构:第一,直接出口方式,生产企业通过内部设立出口部门、设立独立的出口销售公司或者国外销售机构来开拓国际市场。对直接出口方式的研究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是出口战略决策,问题集中于直接与间接出口方式的抉择,不同学者从电子商务、融资约束、出口规模、人力成本等影响因素分析(茹玉骢,2014;蒋冠宏,2016);二是出口绩效管理,多从财务绩效角度评价出口方式带来的影响(比如,Lee and Griffith,2004;张淑凤,2010;侯春辉,2013)。第二,国际特许经营,是生产企业将国外业务赋予某人或某企业,某人或企业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当前研究集中于组织特许经营的方法(袁建昌,2014;刘传兰,2014;Brookes and Roper 2011)。第三,合资或企业联盟,生产企业与当地企业合资或联盟方式开拓国外渠道,当下研究重点在于影响因素与伙伴选择(例如,阎大颖,2008;李平,2010)。第四,电商平台的方式,跨境电商方式中分析平台的建立、现状、物流模式等(例如,李旭东,2015;陶涛,2016)。
(2)关于际营销渠道管理的研究。在国际营销渠道管理上主要涉及几个方面的问题研究:一是,进入国际市场的决策,调查显示影响跨国企业进入新兴市场的主要因素包括企业特定资产、企业拥有的实际资源、国际经验、制度差异、外国市场准入制度等(Chiao and Lo,2010),二是,选择合适经营战略的研究,企业渠道战略在研究上逐渐从交易型管理转变为关系型管理,从渠道关系治理角度出发设计渠道战略的研究非常多,例如郑吉昌(2003)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分析国际市场环境的变化,从而考虑改进我国跨国企业经营的渠道策略,突出建立品牌渠道关系的重要性;Lee and Dawes(2005)探讨中国人际关系、信任及长期合作策略之间的影响;Yang, Su, and Fam(2012)研究市场程度、出口商特征、文化心理距离、信息投资等对国际营销渠道关系的影响,从而就渠道管理策略指明方向。
三、国际营销渠道的变革动力
关于国际营销渠道变革的影响因素研究,学者从宏微观层面入手,分析了社会经济制度、消费者行为、企业发展战略等因素对渠道变革的影响(陆芝青、王方华,2004)。整体上,学术界就其影响因素的框架已经形成了较为全面的共识,即:国际营销渠道的变革是受宏微观环境共同影响的,综合主要的影响因素如下:
(1)消费者购买需求的变化。2016年中国海外购物需求保持持续增长,追求安全优质、跨国大品牌、购物方便快捷的购物方式已然成为大部分中上层消费者的消费诉求,这种诉求的改变使得国内外营销渠道不断变革。同时,国内企业发展壮大,技术水平逐步提高(例如华为、海尔、格力等公司),海外市场发展潜力巨大,这些企业也开始做出进军海外市场的拓业战略,因此,也使得国内企业需要从国际营销角度考虑企业渠道的变革。整体上,在生产源头保证生产基地管理标准化、原材料供应商稳定可靠,从而满足消费者安全优质、品牌的诉求;中间商尽可能采用电子商务平台加物流企业的方式,从而满足消费方便快捷的需要。
(2)经济、法律、文化环境。首先,经济环境的影响主要包括宏观经济走势、人民币汇率、跨国企业竞争情况、消费者的可支配收入、国家经济政策等。一方面良好的经济形式能刺激更多的消费市觯另一方面可为企业孵化更好的市场环境。反之如果国际经济形势不容乐观,可能直接影响企业是否进入国外市场,也可能直接影响渠道模式的选择。其次,法律的影响主要包括进入市场的进出口关税、进出口检验标准、渠道的开放条件,这些先制约跨国企业能否进入市场的决策,其后制约跨国企业产品生产标准和物流方式。最后,文化因素的影响,一方面体现在消费者对海外品牌的认可及品牌文化的认同感对国际营销渠道管理的影响,另一方面体现在渠道成员的文化差异对渠道关系健康发展的影响,这些都使得国际营销渠道的发展管理天差地别。
(3)新技术的引入。现代信息技术进展,例如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缩小全球信息距离,更加有助于生产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互动,同时更加有助于渠道成员间信息沟通并创新渠道模式,与此同时,信息共享技术的发展使得企业的全渠道发展成为可能,企业可以整合手机端、电脑端、线下门店的购买渠道信息,从而实现多点服务;物流技术及物流企业的飞速发展,提高了商品流通的效率,更加有助于国际贸易发展,开拓国际市场;支付系统及互联网金融技术的开发,例如区块链技术,不仅大大方便资金交易而且提供了安全保障。
四、国际营销渠道的发展路径
(1)“互联网+”下的跨境电商模式。跨国业务中使用互联网技术能够使交易更为便捷,从原来的多重渠道商的间接结构转变为跨境电商模式的直接结构(如图1)。通过互联网技术的跨境电商模式可以快速实现产品信息、顾客服务信息、金融交易的网络化传播,减少中间的分销商,这将有助于提高交易效率、方便信息获取,降低交易成本等。与此同时,海关总署通过开放免税区、给予税收优惠、提高通关效率等措施支持跨境电商新业态的发展,而目前海淘和个人代购的痛点也为跨境电商提供了发展机会。因此,跨境电商将会是国际营销渠道的发展趋势。从2015年进口电商市场交易规模数据看来,在进口贸易中,电商渗透率持续增长,2015年达8.6%,预计未来电商渗透率会持续上升(见图2)。目前跨境电商的类型主要有几种:第一,从交易主体划分为B2B、B2C、C2C的跨境电商;第二,从平台经营商品品类划分为垂直型电商和综合型电商;第三,从电商网站开发与运营主体划分为第三方平台电商与自营型电商;第四,从进出口划分为跨境进口电商与跨境出口电商。未来自营类电商会逐渐由垂直向综合发展,而平台类以综合电商为主。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若采用自营类电商将会面临较大挑战,主要在信息平台建立、自营渠道成本控制与管理方面都会带来大量威胁,因此,中小企业跨境电商需要借助“互联网+”的平台,利用第三方平台来实现。
(2)全渠道整合。传统国际营销渠道是相对单一化的,这限制了企业的市场行为(李燕,2016)。跨境电商的发展,使得国际营销渠道呈现多样化,同时当下各种渠道间可以相互整合,实现全渠道发展。所谓全渠道发展是以消费者需要为中心,建立实体渠道、PC端电商渠道、移动端电商渠道等多种渠道并实现渠道间融合,从而保证消费者能够实现何时何地都能够获得一致的购物体验。全渠道战略是企业未来长期发展的战略,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要考虑多渠道的整合策略,保证多渠道之间不会引起渠道冲突,减少渠道管理成本,同时保证渠道成员之间良好的合作关系(王证,2014)。
(3)大数据技术下的国际营销渠道信息管理。信息共享对国际营销渠道整合至关重要,信息共享机制的建立可以使渠道成员间信息传递及时,核心企业可以有效控制渠道成员,利用信息共享技术较好控制渠道成员质量等,也就是通过信息共享技术,使得渠道关系实现“一体化”发展。具体来说,一方面,通过互联网技术建立统一的电子商务平台,该平台能够使供应系统中的上游供应商、生产企业、分销商、消费者等各环节的信息系统整合,通过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实现信息共享,保障渠道关系“一体化”协调发展(李燕,2016)。另一方面,在该电商平台系统下,能够促使企业各方力量较好地整合起来,实现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一体化”(王证,2014)。
参考文献:
[1]庄贵军.国际营销渠道中的渠道行为[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1(01):8-11.
[2]Hoppner J J,Griffith D A. Looking Back to Move Forward: A Review of the Evolution of Research in International Marketing Channels[J].Journal of Retailing,2015,47(91):610-626.
[3]王敏.国际营销渠道选择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以海尔的国际营销选择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09(14):99-100.
[4]Gencturk,Esra F. and Preet S. Aulakh (2007), “Norms- and Control-Based Gov-ernance of International Manufacturer Distributor Relational Exchanges,”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arketing,15(1),92-126.
[5]庄贵军,刘世超.国际营销渠道中文化差异对于跨组织沟通行为的影响[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9(2):11-17.
[6]Gnizy I.Power dynamics of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ing within firms and how they shape international performance[J].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2016,57(3):148-158.
[7]茹玉,李燕.电子商务、贸易中介与企业出口方式选择[J].浙江学刊,2014(06)
[8]蒋冠宏.融资约束与中国企业出口方式选择[J].财贸经济,2016,37(5):106-118.
[9]张淑凤,沈晓玲.三种出口方式的退税计算及账务处理[J].财会月刊,2010(11):35-37.
[10]侯春辉,张宇 .生产企业出口方式选择税务筹划[J].财会通讯,2013(17):112-114.
[11]刘传兰,陈予修.“高飞稳落”式国际特许经营电子商务战略[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4,1(12):102.
[12]Brookes,Maureen and Angela Roper(2011),“International Master FranchiseAgreements:AnInvestigation of Control from Operational,Relational,and Evolutionary Perspectives,”European Journal of Marketing,45(7/8),1253-76.
[13]阎大颖,洪俊杰,任兵.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决定因素:基于制度视角的经验分析[J].南开管理评论,2009,12(6):135-142.
[14]李旭东,安立仁.跨境电商物流企业综合服务体系及其实证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15(11):49-57.
[15]陶涛,郭宇宸.跨境电商平台作为新型贸易中间商的理论基础与现实发展[J].新视野,2016(02):92-98.
[16]Chiao,Yu-Ching,Fang-Yi Lo and Chow-Ming Yu(2010),“Choosing BetweenWholly-Owned Subsidiaries and Joint Ventures of MNCs from an EmergingMarket,” International Marketing Review,27(3),338-65.
[17]Lee, Don Y. and Philip L. Dawes (2005),“Guanxi, Trust, and Long-Term Ori-entation in Chinese Business Markets,”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arketing,13(2),28-56.
[18]Yang,Zhilin,Chenting Su and Kim-Shyan Fam (2012),“Dealing with Institu-tional Distances in International Marketing Channels: Governance StrategiesThat Engender Legitimacy and Efficiency,” Journal of Marketing,76(3),41-55.
[19]陆芝青,王方华.营销渠道变革的作用机理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04(04):67-73.
[20]李燕.国际营销渠道在“互联网+电商”模式下的变迁与整合[J].商业经济研究,2016(15):88-90.
[21]王证.电子商务形式下实现国际营销渠道的整合[J].经营管理者,2014(05):269-270.
关键词:公共卫生 应急响应 信息管理 预测预警
中图分类号:TP393.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6)11-0146-01
1 背景
公共卫生管理与应急响应平台旨在提高政府应对公共安全事件时的应对能力,增强医疗卫生机构急救能力,提升医疗卫生资源的利用效率,改善医疗机构的数字化水平。
2 业务分析
系统的目标包括实现对突发公共事件卫生应急有关资源信息的有效管理;实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动态监测,并提供专业预警信息;面对各级各类突发公共事件,能够快速采集数据,为管理人员提供决策依据和命令指挥工具,以及通讯和命令指挥等支持;通过专业模型,预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进一步发展。
3 总体框架
系统包括以下几大主要业务系统:
(1)信息采集与汇总系统:包括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送系统、卫生监督信息系统、医疗资源管理系统。面向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在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直接录入突发卫生事件信息、卫生监督信息。
(2)重点疾病预测预警系统:利用预测预警分析模型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手段进行综合预测预警。系统建设在国家级指挥中心以及州级指挥中心。
(3)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系统:完成事件信息汇总、任务分派、指挥协调等功能。系统建设在各级指挥中心。
(4)公共卫生事件知识库系统: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可以访问和更新知识库,以获取所需的公共卫生知识。系统可以被集中建设。
(5)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系统:向公众公共卫生事件的最新动态。系统可以被集中建设。
4 系统功能设计
4.1 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送系统
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送系统报送所有卫生部规定要求的卫生事件。具体报送内容格式与频率可在系统中按需设定。信息将由各级医院、卫生所、医疗机构直接向本机构的上级节点报送,同时可以抄送给最高级国家级平台。上级节点对报送的突发卫生事件信息进行汇总、查询、统计分析。
4.2 卫生监督信息系统
卫生监督信息包括两类:
(1)公共卫生监督,如公共场所卫生、生活饮用水卫生、消毒产品和传染病防治、学校卫生、食品卫生、职业卫生、放射卫生等。
(2)医疗卫生监督。医疗卫生监督包括依法监督医疗机构和采供血机构及其执业人员的执业活动。
各级卫生监督机构,依据其职能和管辖范围,负责报送相应的卫生监督信息。在完成卫生监督信息的采集之后,填写卫生监督信息的报告,并把相应的报告发送给上一级机构。
4.3 医疗资源管理系统
医疗资源包括医院、急救站、救护车等。通过分发到各医疗资源管理机构的终端,系统可以实时获得医疗资源的动态,比如医院的床位数、医生数、手术室容纳能力等。医疗资源信息的收集和管理被用来有效支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
资源管理系统可以完成资源分类组织,资源数据维护,资源查询,资源统计分析,资源定位,资源状态管理,资源登记,资源管理GIS支持服务等功能。
4.4 重点疾病预测预警系统
重点疾病预测预警系统将建立在对重点疾病的监测数据分析基础上。一方面,为保证监测内容的完整性,除了对已知传染病种的监测,还应包括症状监测和事件监测,从而可以对未知的、新发的传染病和突发事件做出预警;另一方面,多渠道监测信息。从各种途径接收疫情爆发流行的报告,不仅是政府途径,也包括各种非官方渠道,如媒体等信息。
系统功能可分为两类:
(1)对数据源的统计分析。当发生异常情况超过设定阈值时,如发热、急性哮喘发作等症状的人数突然增加到一定数量,或某重特大疾病,如鼠疫病例发生时,系统将按特定规则激发预警功能,进行相应处置,并向上级和相关部门汇报。
(2)对重点疾病的传染传播预测。在一定模型支持下,给出初始条件和相关数据,对疾病蔓延及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分析,为指挥决策提供参考。
4.5 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系统
公共卫生事件信息通过报送系统直接上报到各级卫生指挥中心。依据公共卫生事件处置流程,对事件进行统一管理。通过与上、下级卫生指挥中心协同会商,分析事件发生、发展的态势,下达任务并跟踪执行情况。
具体功能设计可包括事件管理、处置方案、协同会商、任务管理、态势分析、资源调度、情况统计。
4.6 公共卫生事件知识库系统
公共卫生事件知识库系统中存储了以下数据:法律法规、预案方案、职业危害资料(传染病、食物中毒)、情报新闻数据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数据库等。并可提供对这些数据的检索与浏览、更新与维护。
4.7 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和预警系统
信息系统主要功能是向社会公众各类突发事件的预警信息和突发事件的最新信息,包括发生时间、影响区域、影响人群、传播途径、预防措施等。系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信息,使得社会公众可以便捷地获取公共卫生事件和预警信息。信息系统的目标是提升公共卫生事件信息、预警信息的时效和覆盖面,提高公众对公共卫生事件准备。
具体功能设计可包括预警信息、事件信息、舆情监控、应急常识、应急手册。
5 结语
本文设计了一个公共卫生管理与应急响应平台,将疾病与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信息、医疗救治信息、医疗资源等相关信息统一报送、集中管理,实现对公共卫生事件的辨别、处理和反应,对事件全过程进行跟踪和处理;通过对突发事件相关数据采集、危机判定、决策分析,命令部署、实时沟通、联动指挥等手段,对危机事件做出最快的反应,采取合适的措施预案,并有效地动员和调度各种资源,进行指挥决策。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