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循证医学的内涵范文

循证医学的内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循证医学的内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循证医学的内涵

第1篇:循证医学的内涵范文

文章概述了循证医学的内涵和循证教学模式,论述了经验医学模式向循证医学模式的转变的意义和必要性:循证医学理念的引入促使医学教育观念的更新;循证医学理念的引入促使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循证医学理念的引入有助于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关键词】

循证医学;内科学;教学改革



近年来,为满足临床实践的需求,循证医学迅速发展并受到广泛关注,多数国家已开设循证医学课程,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造就高素质的医学人才,以适应未来日新月异的临床工作需求。内科学是临床医学的基础,是医学本科教育的主干课程之一。学习内科学目的就是指导学生把所学的医学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的依据。循证医学的理念和实践,是我们认识到在内科学教学中进行循证教学的必要性,是夯实内科基本功,提高内科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

一、循证医学的内涵和循证教学模式

按照流行病学家David Sackett教授的论述,将循证医学定义为: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当前所能获得的最好的研究依据;同时结合临床医生的个人专业技能和多年临床经验;考虑患者的价值和愿望,将三者完美地结合制定出患者的治疗措施。也就是医生在诊断疾病,治疗疾病及卫生行政部门制定政策法律法规时应尽量以客观研究的结果为依据,其目的使各项临床决策科学化。随着循证医学理论向深度广度地不断发展,医学教育模式也要由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向循证教育模式转变。在课堂教学中,遵循询证医学教育模式:选择模拟病例,从临床表现,各项检查结果中提出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各种数据库查找证据,筛选证据,系统评价等,结合模拟病例选择最佳证据,依据最佳证据确定一种对患者有力的治疗方案。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融入教学中去,能将学生所学的医学专业知识、计算机知识,英语知识等应用到循证实践中去,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能脱离书本陈旧知识的束缚,从学生时期就学会查阅最新文献,学会怎样尊重病人的价值观和治疗方法的选择,为临床实习及以后的工作打好基础。循证医学教学模式从根本上实现了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

二、循证医学理念的引入促使医学教育观念的更新

循证医学教育模式是由师生共同参与提出问题,获取解决问题的最新信息全过程的一种教育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教会学生怎样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无限的知识。传统的教学模式忙于传授知识,上课满堂灌,往往是老师累得满头大汗,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欠佳,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的感受。循证医学教学模式的应用为临床教育改革提供了崭新的局面,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结合循证实践的全过程,紧跟时展的步伐必须更新医学教育观念。(1)学生从被动地接受老师传授知识变学会主动学习。应多采用病案教学,注重启发式教学。巧设病案,病案既不能太简单,也不能太复杂。根据病案提出问题,查找依据,到问题解决都侧重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学会学习会使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主动设计者;(2)从死学转变为巧学。传统医学教育模式要求学生尽可能吸取知识、着重强化知识的记忆过程,培养的学生往往高分低能者多。但知识具有无限性和不断更新性等特点,通过死记硬背不可能变得“通晓一切”。遵循循证医学教育模式的规律,在有限的时间内,以基础知识为基础紧跟临床医学知识的前沿,掌握临床上最新的、最有用的知识,学会知识的更新,以实现学习的最优化;(3)从短期的“学历”教育转变为终身教育。循证医学要求有不断学习的习惯和能力,终身教育从纵向寻找知识的连续性、从横向寻找知识的统一性,真正体现“活到老,学到老”的内涵。在现代医学日新月异的今天,要树立终身学习,快速学习的理念,才真正体现自我超越。

三、循证医学理念的引入促使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目前内科学仍应用国家通编内科学教材,内容多、涵盖面广、发病机制复杂、疑难病种多且表现多样化,许多学生反映难以理解和掌握。这就要求内科学教师对现有的教学内容进行相应的删减、更新,对一些章节顺序做适当调整,以求达到教学内容的新颖、精练和实用。按照循证医学模式的要求,应采取“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改变过去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传统教学模式呆板,知识记得快,遗忘得也容易,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难以很好发挥,易形成思维定势,不利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思维的激发。在内科学教学中,多选择适宜的病例进行病案讨论,采用模块教学、分层教学及双语教学等教学方法。病案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将讨论的内容转变成问题提出,学生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如通过图书馆、计算机和互联网、收集最新信息。及时获取当代国内外最佳科学成果,随时把握专业学科的发展动态,解决所提出的问题。课后课程小结是不可或缺的部分,通过小结,再一次梳理重点,点明难点,起到总结升华的效果,使得课程讲授实现从散到聚的过程。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坚持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每次授课均应认真备课,认真查阅资料,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出问题、寻求最佳证据、反馈评价”全过程。改变学生被动学习、死记硬背的局面,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学能力,真正达到“授之以渔”的教学目的。

四、循证医学理念的引入有助于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循证医学模式应用于内科学教学,教师能熟练文献检索,学会了计算机技术,提高了外语水平;灵活运用网络知识,求得最佳证据,为人类健康服务,是终生教育的收益者,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学生在循证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提出问题,教师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又不断学习,更新知识;对于更深层次的问题,师生可以共同查找资料,深入探讨,这样不仅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索欲望,也是向教师的挑战,有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当然我们也应考虑到循证医学的一些局限,如:循证医学最佳证据是随机、控制、双盲、大样本的研究结果,忽视了个体间的差异,如果盲目地崇拜循证医学肯定会出现偏差;开始时学生能力较弱,不知从何处寻找问题,对计算机应用不熟练,获取的证据不够全面,对证据的筛选不够严谨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的主讲老师多加指导。

总之,将循证医学的理念引入内科学教学,顺应了现代医学教育模式的转变。作为当代医学生,应树立循证医学的观念,掌握循证医学的实践方法是非常必要的。改变教育观念,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通过以问题为基础的循证教学,掌握正确的阅读、评价医学文献和快速、有效地查阅相关文献的方法,学会学习的技巧,自觉地按照循证医学的基本精神和要求推进改革,培养学生正确的临床思维模式,全面提高医学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冯显威.论循证医学的兴起及其思维模式与方法[J].医学与哲学,2003.24(4) 18.

董生伟,江兴堂.浅谈循证医学与循证医学教育.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3.24(12) 1383-1384.

【作者简介】

第2篇:循证医学的内涵范文

循证医学(evidenced-basedmedicine,EBM)顾名思义即遵循科学证据的医学,其核心是任何医疗决策的确定,应该基于客观的临床科学研究证据.循证医学是近年来国际上在临床医学领域内迅速发展的新学科.著名临床流行病学家DavidSackett[1]教授将循证医学(EBM)定义为“慎重地、准确和明智地应用当前所能取得的最客观的研究证据来确定病人的治疗措施”.其定义扩展为“慎重地、准确和明智地应用当前所能取得的最客观的研究证据,同时结合临床医生的专业技能和临床经验,参考患者的要求,将2者合理的结合,制定出患者的治疗措施”,更加丰富了循证医学的内涵[2,3].它的出现,使临床医学研究和临床医学教学实践发生了深刻的变革,由目前的经验医学向循证医学的转变已成为现代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国外在70年代便开始了EMB的研究,发展速度迅猛,尤其在发达国家,EMB的研究成果已经在临床医疗实践、卫生决策等方面得到应用.

在目前的临床教学环节中,应该看到,循证医学是一种以问题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其兴起和发展将对传统医学教学模式的变革产生深远的影响[4].眼科作为实践性十分强的学科,近年来也大量引入循证医学进行眼科医疗、科研实践活动的指导[5-7].研究生作为科研和临床教学实践的重要力量,在科研和临床教学实践环节中也有必要推广采用循证医学的手段进行教学手段的改革与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面对复杂临床病例的处理能力[8].眼科学是一门涉及学科多,专业性强的临床医学学科,近年来由于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的飞速发展新理论、新诊疗手段和技术层出不穷,对眼科医学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我国目前的传统经验医学的教学体系中,眼科学的课堂理论知识学习和临床实践教学环节均不如外、内、妇产、儿科等大学科.在传统经验医学模式获取的知识往往在新问题面前受到巨大的挑战,对相同病例,依医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差异,个性化诊疗习惯的差异,会形成差异化巨大甚至相反的治疗意见.有必要在眼科研究生中开展EBM的教学,来指导眼科研究生的科研和临床实践活动[9,10].

1循证医学能够有效地搭建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的桥梁

现阶段医学教育模式实施过程中,讲授医学基础理论时,需要导入临床意识、临床思维和实践案例,在临床与基础理论教学之间贯通桥梁,循证医学以解决临床实际问题为出发点,提出一整套发现问题,寻找并评价证据,综合分析并正确应用结果以指导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的理论和方法,使得临床医学的决策更加科学化.临床科研方法,应用RCT证据,Meta-分析等多种临床科研方法大量进入到临床中,大量病例的研究发现,单纯通过推理或病理、生理学基础知识指导眼科的临床实践有时并不可靠,理论上认为有效的治疗手段,在临床实践中的效果往往值得认真商榷.在现行的医学教学模式下,临床教学存在诸多弊端,培养方案、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制定往往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不能完全反映新诊疗技术和手段,对一些新发的病症也不能做及时的跟踪与讲授,教材的编写也必须突出知识和理论的系统性等要素,对一些尚无明确结论的、还处于研究阶段的病症和诊疗手段也不能大篇幅的阐述,因此利用循证医学的基本手段,使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检索证据,并对证据进行评价等步骤,能够跟踪到最近的研究进展.同时应该看到,临床教学涉及面广、病种繁多、内容繁杂,而且课堂教学的学时有限,使得学生参与实践的机会较少,师生互动少、往往出现重理论知识讲授与学习,轻实践能力与医生职业素质培养,导致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脱节.而通过EBM的教学过程,可以实现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充分结合的效果.

2改变传统医学教育模式,自我教育,终身教育,构建创新性医学教育体系

目前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对医生的职业素质要求,在传统医学教育模式下,或是由于教育理念的影响,或是受制于实际环境和条件,往往存在重视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环节重视程度不够的问题,同时,医学生毕业后的继续教育和继续学习脱节的问题也比较突出,在当今社会,知识更新的速度远远超过以往任何一个历史时期,特别是医学这样一个站在科学和社会发展金字塔顶层的学科,对医生更新和完善知识体系,适应新病症和新诊疗手段和技术的要求更加突出:(1)诊疗方法的局限性:病例数的局限,观测周期的局限,临床研究缺乏严格的科学设计;(2)诊疗中的决策依据通常是教科书、权威参考书,出版时间滞后,并不能完全反映诊疗的最新进展和研究成果.循证医学的教育模式,由于是基于问题的一种学习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发现问题,并进行证据的搜寻和判断,并应用获取并经过评价的证据进行应用并自我评估结果等方面的能力进行了大量的训练.学生一旦掌握了循证医学的基本知识,并经过培训掌握了循证医学的基本能力,对于实现医学生自我教育,终生教育,以及构建创新性医学教育体系,均能起到十分很重要的作用.

3现代医学模式的改变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疾病谱由单因素疾病向多因素疾病转变

循证医学强调三方面的协调平衡,即最佳证据、医生通过专业技能及临床经验进行判断,以及患者的要求和价值取向.而传统医学经过长期的发展,尽管已经形成了相对完善的知识结构和体系,但通常局限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现代医学模式已经从单一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临床医疗终点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威胁健康的疾病谱也发生了变化,从单因素疾病向多因素疾病转变.传统的医学模式和知识结构已经不能满足实际需要.为适应新形式的发展,就要求医学生更新和完善知识体系.而循证医学的教育模式对于医学生完善知识体系,适应现代医学模式有着很好的指引作用.

4利用循证医学手段,改变培养模式,造就创新人才

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引领下,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已经成为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而研究生作为今后知识创新的主要力量之一,在教学和培养过程中更应该重视其创新能力的培养.但是目前我国研究生的教育和培养环节普遍存在学生研究兴趣不浓、自主学习能力不强、发现问题能力欠缺、创新能力较低的症结.这既有学生主观上的因素如就业压力大、职业选择的趋利性、缺乏长期从事或者终身从事所学专业的动力等,也有客观上条件的约束,如教育资源投入的不足,传统教学手段的局限性等导致的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不足等因素.解决这个问题是一个长期的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而在研究生教育和培养过程中,应用循证医学的手段和观念,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实施基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的研究生教学手段,注重研究创新能力和研究成果展现能力的培养.通过把课堂教学转变为研究中教学,把学习和研究的压力实际传递到学生,同时创造出利于学生主动学习和研究的环境和条件.实现学生的主动学习和主动研究,教学中以实际课题研究或实际病例为导向,以提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要目标,教师负责进行业务指导并创造相关环境和条件,由学生分组进行自主学习和研究,同时积极开展师生间、学生学习小组间的讨论交流,以及共性问题的共同讨论,个性问题的个别指导等措施,树立学生循证医学基本理念、培养学生循证医学基本思维、掌握循证医学基本方法、从而提高研究能力,达到教学的目的.#p#分页标题#e#

5循证医学实践过程培养学生医患沟通意识、强化自我学习能力,固化终身学习能力,强化职业素质和能力

医学生在接受医学教育过程中,应该完成基本医学训练、掌握基本临床技能,并具备终身学习能力和良好职业素质.而教师在教学环节中,应该贯穿始终要注重培养学习的职业素质、沟通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在目前的社会背景下,患者及其家属维权意识较强,同时对医学生的医疗实践活动的配合程度较差,客观上对医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提高造成了一定的障碍,影响了实践教学环节的进行,长期来看对提高医学生的培养质量是不利的,对提高医疗行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也是不利的.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培养医学生的医患沟通意识、强化医患沟通手段.通过有效沟通,让患者及其家属配合医疗过程,不排斥医学生参与到医疗活动中.同时强化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提高职业素质和能力,让患者及其家属了解患者所患病症现有的治疗水平和治疗手段,并理解一些目前采用的有效治疗手段在治疗过程及恢复期间的所产生的副作用,并愿意承担这些副作用,在兼顾安全的前提下,采用有效的治疗措施.循证医学教学模式是培养医患沟通意识,强化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和提高职业素质和能力的有力手段.

6循证医学教学将单一课程教学转变为构建知识体系网络在传统医学教学模式下,教学的重点集中在课堂教学中,而学生的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的制定过程中,尽管已经考虑的构建全面的、适应性强的知识体系,但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不能充分理解课程设置的意义,而把大量精力投入到单门课程的学习和考试中,往往忽视了课程之间存在的相互依托、相互承接的衔接关系,这对培养学生全面和相对完善的知识体系是不利的.而在循证医学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不再面对单一问题的求解过程,而是要对一个问题做出全面的判断,而且判据也需要进行搜寻和评价,并最终应用到实际病例中.这就要求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必须具备较为全面的知识体系.通过循证医学教学模式的培养,利于将单一课程教学模式转变为构建知识体系网络.

7循证医学教学过程即是知识创新的过程

第3篇:循证医学的内涵范文

方剂学是研究和阐明方剂制方原理、中药配伍及其临床运用规律的一门中医基础应用学科,它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联系中医基础与临床各科之间的桥梁[1]。提高方剂学的教学质量对于培养高素质的中医人才至关重要。由于方剂学涉及到中医基础、中医诊断、中药学、临床各科及各家学说等多学科知识,并以“证-法-方-药”为核心构成较为严密的学科知识体系,课程教学难度比较大,尤其是在本科学生尚未接触到临床课程和当前中医课时紧缩的情况下,让学生掌握方剂学系统知识和临证立法组方的技能,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近些年,随着循证医学和转化医学的兴起和发展,其科学性和有效性已得到国内外学者的公认,并被广泛地运用于临床实践、科研及教学,为医学各个领域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启示与机遇,也为医学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创新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结合两个新兴学科的特点及与传统中医药学、方剂学的联系,引发笔者对方剂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1基本概念及与中医学、方剂学的联系

1.1循证医学

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Medicine,EBM)提倡将最佳的临床证据和临床医师的个人技能相结合,并尊重病人的选择和意愿,进行临床医疗实践,促进临床医疗决策的科学化,从而提高医疗质量[2]。循证医学目前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已被很多医学院校纳入教学计划。在循证医学基本理论的基础上,以解决临床问题为出发点,围绕问题展开研究证据的检索、评价和利用,以及在无证可循时如何创造证据,以培养学生的循证思维和基于问题的研究、处理能力已成为教学的重点和教改的方向。

1.2转化医学

转化医学或称为转化研究,是近年来国际医学科学领域出现的新概念。通常是指打破基础医学与药物研发、临床医学之间的屏障,把基础医学研究成果快速有效地转化为疾病预防、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的技术、方法和药物,即“从实验台到病床,再从病床到实验台”(benchtobedsideandbedsidetobench,简称B2B)的一种连续过程[3],这一过程的实现是双向的。转化医学试图在基础研究与临床医疗之间建立更直接的联系,架起一座沟通彼此的桥梁。

1.3循证医学、转化医学与中医学、方剂学的联系

传统中医学、方剂学与现代循证医学、转化医学既有一定的共性,又有一定的相关性[4-6]。传统中医学以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为最大特色,从注重临床证据的收集到强调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防治思想到强调医患互信、个体化治疗;从注重中医、中药融合,突出医药一家到强调以临床为中心,重视临床实践;从“以人为中心”的理念到“临床—理论—临床”循环往复、不断提升的运行模式都与循证医学、转化医学具有相同的理念和运行轨迹。可以说,传统中医学就是朴素的循证医学和转化医学,蕴含着其原始思维和实践过程。作为中医基础课程之一,方剂学是研究治法与方剂配伍规律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是联系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与临床各科的桥梁。真正的方剂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方剂的组成,更要使学生知道遣药组方的道理,以便临床中灵活运用。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就要更新教学观念,充分利用一切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开拓创新,循证医学、转化医学蕴含的新观点和新思路对传统方剂学的教学改革有很大的启迪和帮助。

2方剂学课程教学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2.1课程安排不尽合理

目前各中医院校方剂学课程教学大多安排在第二学年第三、四学期集中进行,加之方剂学等主干课程课时不断被压缩。这个阶段,学生尚未完全接触临床,缺乏必要的临床感性认识,对方剂制方理论的理解较为肤浅,掌握的方剂大多限于死记硬背的方药组成,加之考试结束后疏于经常温习,经过几个学期的遗忘,每到临床应用时掌握的方剂所剩已寥寥无几,学生常常反映脑中空空、一头雾水、不知所措[7]。这样的课程安排不太符合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

2.2教学模式有待改进

据调查,目前方剂学的教学模式主要还是以教师课堂理论讲授为主。这种教学模式是灌输式的,凸显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本该很灵活的知识和技能变成了固化的模式,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和个性,不能很好地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导致学生处于机械的、被动的、应付式的学习状态,教学效果肯定不会太理想[4]。

2.3授课内容亟待完善

现阶段,全国各中医院校使用的教材不统一,教学水平高低不同,有些地方授课内容还存在不完善的情况。例如,由于课时所限等因素,本该重点讲解的总论和各章概述部分被压缩甚至忽略,这样很难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建立起清晰的方剂学知识框架体系;另外,方剂学授课的重点往往集中在方剂药物组成及配伍关系的分析,忽视了对方剂主治病证、病因病机的解析。这样很容易使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不能充分理解医圣先贤遣药组方的思路,不能真正掌握方剂的精要之处。

2.4教师素质有待提高

循证医学、转化医学的内涵实质,是基础与临床的整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多学科、多层次、多聚点,宏观与微观、预防与治疗、功能与结构、科学与人文的交叉融合,其教学理念要打破基础与临床、医学与药学、临床各学科之间固有的屏障,加强沟通和联系。这就要求一线专业教师,既要有精深的专业素养,又要有广博的知识结构。目前,各中医院校的教师大多是医学专业出身,知识面相对较窄,信息学、流行病学、统计学及相关人文科学的素养相对缺乏,其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3方剂学课程教学改革设想

3.1优化课程设计

按照循证医学、转化医学的思想,在医学生基础课阶段,应鼓励他们早期接触临床,例如在理论课程进行的同时开展相应的短期见习、利用课余时间进入附属或教学医院进行短期的见习活动等都是比较好的选择。使学生通过对临床诊疗活动的了解,将临床遇到的实际问题带入基础知识的学习过程并努力解决,从而增进对基础理论学习的兴趣,增强基础知识和临床知识的联系。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完成了从实验台到病床和从病床到实验台的双向教育过程,这一过程是潜移默化式的,即“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近些年,以此为思路进行课程调整安排的教学改革不断深化,北京中医药大学实施的方剂学“二段式教学”引人关注[7]。所谓二段式教学,一般前期第三学期开设第一阶段(72学时)的基础知识讲授课,经第四学期的临床见习后,于后期第七学期开设第二阶段(27学时)的理论与实践提高课。第一阶段方剂学教学重在理论基础,通过一定数量方剂的讲授,引导学生了解、掌握组方原理和配伍规律,培养学生初步分析、运用方剂的能力,为学习中医临床各科奠定基础。第二阶段方剂学教学目标定位在为学生提供方剂学基础与临床经验技能间的衔接。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方剂运用和临证遣药组方的一些规律或技巧,解决临床实际问题,开阔思路,加深对辨证论治精髓的理解,深入理解方剂的学术内涵,培养和提高临床遣药组方的能力。这种渐进式、深化式的教学模式既符合中医药学知识结构的特点,也符合大学生的认知规律。经过多年的实践,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此种教学法值得借鉴推广。#p#分页标题#e#

3.2创新教学模式

传统教育重在知识灌输,适应现代临床需要的EBM临床教育则重在能力培养,即教会学生学习、发展。教师应充分运用课堂讨论、临床实践、辩论会及模拟病案分析等教学方法和手段,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变死学为巧学。即在有限的时间内,以解决临床问题为中心,掌握那些最有用、最迫切的知识,以实现学习的最优化。课堂讲授尽量以“启发式”的PBL教学法代替“注入式”、“填鸭式”的强制灌输,重视学生能力培养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3.3完善授课内容

在方剂教学中,要重视总论及各章概述部分的讲授,这部分内容的有效学习可使学生了解中医方剂发展历史和规律,熟悉学科特征和内涵,掌握方剂组成与变化的基本结构和形式,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具体方剂提供重要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指导。另外,在中医辨证论治中,证、法、方、药是紧密联系和高度统一的,方剂学最重要的学术特征是方剂所主治的病证病机与确立的治法以及体现治法的方药配伍三者间的密切关联性、统一性[1]。方剂教学应以方证相关为主线,“据证论方释理”,使学生在充分知晓方证病机、成方背景的基础上,理解药物配伍关系,掌握方剂的制方原理。有经验的老师会发现,这样的方剂学教学过程—从引导学生开始临床症状的解析,病证的判定;到治法的确立,方药的选择;再到剂量、剂型的调整,一直到方剂配伍原理分析,临床应用扩展。这一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循证医学思想具体的实现过程。

3.4提高教学能力

将循证医学、转化医学引入到教学中,对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循证思维训练的特点,教师除了拥有传统教学所必须的能力,即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的基础上,还应具有深厚的人文精神,即在诊疗及教学过程中对患者和学生的关爱和尊重。此外,还需要具有自主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8]。同时,循证医学是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出问题、寻求证据、系统评价”的全过程。教师应掌握并灵活运用PBL等启发性教学方法与手段,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科研能力及实践动手能力[9]。

第4篇:循证医学的内涵范文

在知识爆炸的今天,新的医学理论和技术令人目不暇接,面对如此繁多的医学信息,只有学会合理的利用,才能提供最佳的医疗服务,否则会带来严重的后果。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Mdeicine,EBM)是近年来国际临床医学领域中迅速兴起的一门新型学科,也是医学界倡导的学科发展方向之一。[1]EBM是一种以问题为基础的教育模式,以解决临床问题为出发点,提出问题、寻找并评价证据、综合分析并正确应用结果以指导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的理论和方法。这种被称为“21世纪临床新思维”的医学模式使得临床医疗决策更加科学化。[2]传统的经验教育模式由于自身条件的局限性,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内分泌发展的需要和要求,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医学临床实践的新模式———循证医学。[3]

内分泌学是一门研究激素及其相关疾病的学科,传统的内分泌教学是把教学内容看成是准确无误的,面对临床实践中的许多有关疾病诊断、治疗和预后的新问题,教师往往根据自己所掌握的医学基础理论知识、非系统观察的临床实践经验。传统的经验教育模式由于自身条件的局限性,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内分泌发展的需要和要求。根据内分泌学科的特点,我们对从事临床教学工作的医师进行了统一的循证医学培训,对学生授课方式由传统的授课模式改变为“以问题为中心”的授课方法。探讨循证医学在内分泌教学中的应用,并对此教学方法做出评价。

一、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2010年10月至2011年9月,辽宁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实习的本科学生52人。2.教学方法。学生根据各自分管临床病人的具体病史、体征、检查结果提出需解决的问题;寻找回答问题的最佳证据和资料:带教医师指导学生使用EBM常用的资源如期刊和专业的文献数据库等,检索查寻现有的最好临床研究证据;评价研究证据的真实性和临床重要性;结合病人的具体情况和学生自己的临床专业知识,归纳总结,并在学习小组讨论,提出不能解决的及新发现的问题,大约15分钟;教师对各组讨论的情况进行总结,约占用10~20分钟;将循证医学证据应用于学生分管的病人,观察效果。

3.本课题实践的评价措施。由所有学生填写不记名问卷调查表,了解学生和带教教师对循证医学教学法的评价,对调查项目按“优、良、中、差”四级评分。

二、结果

每一轮实习医生在我科实习结束后均以问卷的形式调查教学效果,发出学生评估调查表52份,回收52份,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90%)对现在的“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评价良好,可以培养学习兴趣,增强查阅文献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对疾病诊疗的掌握;多数学生(>70%)认为能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仅略占多数(52%)学生认为该方法可提高学习效率。

三、讨论

教学医院肩负着培养合格医务工作者的任务,EBM的迅速发展已给我们的医疗工作和医疗行为带来深远的影响。[4]循证医学的核心是“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ProblemBasedLearning,PBL)”,这与PBL教学模式的内涵不谋而合。我们在内分泌教学实践中所采用循证医学和PBL教学法相结合的模式,同时满足了循证医学的要求,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循证医学思维,同时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培养了医学生主动学习,自我更新知识和创新知识,为树立正确、科学的医学观和为规范其今后的临床实践行为打下基础。

1.加强对临床带教医师的培训。带教医师自身的培训是先决条件,要求带教医师首先应强化应用EBM必备的基本技能。[5]我们在前期进行了教学师资队伍建设,从师资结构上进行了调整,该课题的人员配置都是具有高学历,能实践循证医学和传授循证医学知识,并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教学经验的教师组成。为进一步提高教师素质,我们也经常组织一些培训班、专题系列讲座等方式来加强师资培训,以提高临床教师的循证医学理论水平及实践能力,为教学模式改革提供了人力保证。

第5篇:循证医学的内涵范文

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超声诊断教研室,辽宁大连 116001

[摘 要]医学影像学是当前整个医学领域中知识更新最快的学科之一, 超声诊断学的学习,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图片、视频材料,一种良好的临床思维方式的建立,对学生理解知识及将来临床工作能力的培养更加至关重要。循证医学就是遵循证据的医学,其核心思想是任何医疗决策都应建立在最佳临床科学研究证据基础上,而不是以理论推导或个人经验为依据[1] 。本研究将循证思想应用到超声医学教学中,改革教学方法,其教学模式主要包括提出临床问题,查找证据,严格评价证据,应用证据对实践结果的再评价。

[

关键词 ]循证医学;医学教育;教学模式;超声诊断学

[中图分类号]R19[文献表示码]A[文章编号]1672-5654(2015)2(C)-0060-02

Evidence-based Medicine in the Application of Ultrasound Diagnostics Teaching is Discussed

GUO Liping WANG Bing

Zhongshan hospital affiliated to dalian university of ultrasonic diagnosis of teaching and research section Liaoning dalian 116001,China

[Abstract] Pick to: medical imaging is currently one of the fastest update the knowledge in the field of medicine discipline, ultrasound diagnostics of learning, not only need solid theoretical knowledge and rich images, video material, the establishment of a good way of clinical thinking, for students to understand the knowledge and the cultivation of clinical ability to work in the future is more crucial. Evidence-based medicine is to follow the evidence medicine, its core idea is any medical decision-making should be based on the best clinical research evidence, rather than based on theoretical derivation or personal experience in[1]. This study apply evidence-based thinking to ultrasonic medical teaching, reform teaching methods, the teaching mode mainly includes clinical questions, to find the evidence, the strict evaluation of evidence, and the result of the practice of evidence is applied in the evaluation.

[Keywords]Evidence-based Medicine: Medical education ;Teaching mode Ultrasonography。

[课题来源]本课题为大连大学校级教改立项课题。

[作者简介]郭丽苹(1962.11-),女,河北武汉人,大学本科,教授/主任医师,研究方向:甲状腺,乳腺,心血管,超声。

王冰(1979.3-),女,吉林人,医学硕士,主治医师,研究方向:甲状腺,乳腺,心血管,超声 。

学科的发展带来了对教学的更高要求,在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医学知识结构和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素质能力的同时,更要求教师能够以新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影像知识与临床思维相结合的能力,为其成为合格临床医生打下良好基础。

1 现状分析

目前,医学影像学已经成为非影像医学专业医学生的必修课之一,充分强调了影像医学在医疗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以往超声诊断学的教学模式多采取教科书加多媒体的教学方式,教师以自己所掌握的非系统的影像实践经验和影像医学基础理论知识为依据,指导和教授学生,但是无法合理评估影像学方法的科学性、可靠性和真实性[2]。因此,需要我们教师探讨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来适应这种临床思维。循证医学这种新的医疗模式适应了当前医学的发展趋势,代表了现代医学的前进方向[3]。

2 超声诊断教学中循证医学应用模式的构建

循证医学就是遵循证据的医学,准确、慎重且明智地应用现阶段所能获得的最好的研究资料,考虑医生的临床经验和个人专业技能,参照病人的愿望和价值,把三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为病人制定出合适的最佳治疗措施[4]。其核心思想是所有的医疗决策都应以最佳临床科学研究证据为基础,而不是以个人经验或者理论推导为依据。将循证思想应用到超声医学教学中,其教学模式主要包括提出临床问题,查找证据,严格评价证据,应用证据对实践结果的再评价,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探索,从而培养医学生自觉寻找证据,分析证据、应用证据实施科学决策的能力[5]。

教学过程在前期主要是以专题讲座的形式向学生介绍循证医学的相关知识、临床知识以及诊断性试验和相关的影像学知识。根据医学图像的基本征象及相关的临床资料,提出诊断问题要求学生根据教师所给图像资料,查阅教科书和相关文献 学生讨论评价所收集证据的真实性、可靠性并提出诊断和鉴别诊断最后教师给出病例追踪诊断结果并验证诊断的准确性。

3 教学过程管理及教学模式的实施

3.1 提出临床问题,又称“案例教学法”

提出一个明确的、可回答的临床问题是循证医学实践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教师在课堂上选择典型的、资料齐全的临床病例,让同学们自己分析病人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征象,分析其病理生理改变与影像特征之间的内在联系[6]。

3.2 查找证据

对于提出的诊断问题,通过各类文献研究和检索资料,利用证据的分级,选出最佳证据。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学生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掌握并规范地应用医学主题词、熟悉医学数据库的使用方法[8]。

3.3 严格评价证据

通过证据质量分级及统计学分析,将帮助医学生发现并保留有价值的证据,进行真实性及临床可用性评价。

3.4 应用证据

教师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从病因、病理、病理生理等方面去推论,鼓励学生展开联想,多给出几种假设,让学生从中选择最合理的假设,一步步接近正确结果。

3.5 对实践结果的再评价,也称为后效评价

课堂最后由教师给出病例追踪结果,师生共同验证诊断的准确性,并总结整个过程的经验教训。

4 效果评价

教学质量的评价标准一般采用行为标准和效果标准相结合。行为标准的直接评价对象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行为,包括课堂效果、教学态度、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等。将循证医学应用于超声教学中,教师的知识内涵应与影像发展同步,这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具有系统化的、最新的知识和临床经验,二者相结合指导临床实践[8]。效果标准即学生的学习效果,主要是以学习成绩进行间接评价。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是我们进行教改的最终目的,因此,在考核教改带来的教学质量的变化环节,我们也着重从以上几方面进行评价[10]。循证医学教学强调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加强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并寻求最佳科学证据及独立判断事物的能力[11]。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把教师讲授知识转变为学生在教师的主导下,通过积极主动的探究从而获得知识、发展能力,从而把教师从知识直接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够了解超声影像检查的流程,各个检查项目正常、变异、异常的超声表现,并能够从病理、病理生理角度分析这种表现形成的原因,以及其需要的鉴别诊断,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平时成绩和理论考试成绩[12]。主要体现在病例分析能力有了很大的进步,说明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锻炼与提高, 达到了提高学生学习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13]。

[

参考文献]

[1] Sackett DL. Evidence-based medicine: How to practice and teach EBM[M]. 2nd edition Edinburgh: Churchill Livingstone,2000: 67-73.

[2] 张俊祥,储德开.提高《医学影像学》教学质量探讨[J]. 实用全科医学,

2004,2(3):246-247.

[3] 包炎明,张龙江,宋光义.循证医学影像学:医学影像学的新实践[J].放射学实践,2002,17(3):211-213.

[4] GUYATT GH.Users’guides to medical literature [J]. JAMA, 1993, 270(17):2096-2097.

[5] 胡向东,张庆.循证医学在超声教学中的应用[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1,11(22):1808-1809.

[6] 夏琼,孙爱民.超声诊断学临床教学中引入循证医学的初步探索[J].中国临床医学,2014,2(21):83-84.

[7] 张碧波.超声诊断胎儿畸形的价值及其局限性[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1):84-86.

[8] 吴云.晚期妊娠胎盘植入的超声诊断价值分析[J]. 中国医学创新,2013,10(7):78-79.

[9] 李季.超声诊断肝外阻塞性黄疸的价值与临床研究[J]. 中国医学创新,2013,10(8):87-88.

[10] 李航,郭莹,陈婷婷.宫腔粘连的超声诊断价值与治疗监护的前瞻性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 2014,12 (3):68-69.

[11] 周建.279例输尿管中段结石的超声诊断分析 [J].中外医学研究, 2014,12(4):52-54.

[12] 王庆,高勇,夏云鹏,等.超声诊断双角子宫畸形合并先天性肾缺如1例报告[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4):163.

第6篇:循证医学的内涵范文

循证决策作为一种以循证医学思想为核心、为内涵的医学问题处理方法,对于提高医学决策科学性水平而言意义显著。将其作用与对医学信息服务体系的构建中同样具有重要价值。本文即对其展开系统分析与研究。

1 循证决策构成要素分析

(1)循证证据

具有多中心、前瞻性、以及大规模特点的研究报告是获取循证证据的最主要方式。这些研究报告建立在大量的临床患者病例资料上,通过长时间的随访获取信息支持。可以说,循证证据是循征决策服务于医学信息服务体系过程中需要首先考虑的要素。

(2)循证资源

循证资源的健全性会对循证决策的实施产生物质环境的影响。在对循证证据外部有效性水平进行评价的过程当中,需要将是否具备可用循征资源这一问题作为重点考量要素。

(3)循证价值取向

价值取向需要考虑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干预人群的价值取向,若接受性良好,则意味着效果较佳;其二是法律法规的价值取向,若相互一致,则意味着效果较佳。

2 循证决策下的医学信息服务体系构建分析

(1)医学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原则“交互性”的体现

在循证决策的支持下,医学信息服务体系的构建应当遵循“共知”、“共建”、“共享”这几个方面的基本原则。在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的干预下,通过级联的方式,实现对各省、区域性信息服务中心的全面构建。使整个医学信息服务体系中的群体性优势得到有效的发挥,体现整个体系的互补性、互通性优势。

(2)医学信息服务平台“一站式”的体现

医学信息资源建设工作中,需要以广泛、全面的医学信息数据库为支持,通过对各种原始数据、信息、文献的收集整理,形成集中且科学的信息资源,并将这部分数据信息成功作用于循证医学的实践工作当中。为达到这一发展目标,要求构建基于一站式的医学信息服务平台。在循证决策的支持下,医学信息服务平台要求满足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首先,每一独立的医学问题均需要与相关专家学者所给出的推荐意见、事实证据形成对应关系,按照医学问题问题搜索问题答案专家学者推荐方式的流程,对医学问题加以解决;其次,在按照该模式解决医学问题的过程当中,医学信息服务平台支持根据专家所提出证据质量的高低,自动设置意见推荐的强度水平。在按照该模式循环运作的条件下,产生综合优势最为突出的证据。在长期的使用与干预下,能够使医学问题与独立、最佳的事实证据形成对应关系,从而更加良好的服务于医疗实践以及群体性决策活动当中。

(3)医学信息服务质量评价“系统性”的体现

从医学信息服务的角度上来说,要求对于具体的医学问题,能够使用系统且明确的方法在系统数据库当中进行检索,实现对该医学问题研究质量的评价。相关实践研究经验显示:在医学信息服务体系的建设中,只有确保服务质量评价的系统性与燕歌行,方能够使相关医学决策与可靠的循证证据相互对应,并达到提高医学信息服务质量的目的。在此基础之上,可以对应的在数据库当中检索并提取相关数据,经由质量评估的方式获取可靠证据,配合对证据强度水平、研究可行性水平、以及成本效益水平的分析,更加良好的服务于医学决策。

第7篇:循证医学的内涵范文

【关键词】循证护理 护理教学 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3-0061-01

循证护理(EBN)为临床护理实践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为高等护理教育指明了方向,它为我国的护理教育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新的理念、新的模式。

一 循证护理教育的现状

1.护理教育界对EBN理念更新不够

造成EBN教育领域发展滞后,十几年里我国护理教育中几乎未引入该理论及教学法。大多数学校还停留在传统的经验护理教育模式上,也未重视对学生循证技巧的培养。

2.教师对EBN的内涵学习理解不透

检索医学领域的新发现、护理学的新进展不足。老师讲得多,学生思考得少;强调知识传授多,讲解认知和思维方法少;基础理论知识多,联系护理实践少;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训练不足。不注意与学生互动,对具体临床病例不善于设计问题,指导学生寻找多种更好的解决方法。

3.学校护理研究者与临床护士对护理研究的侧重点不同

从事护理研究的需求不同,使得护理理论研究与临床实践脱节。有些研究结果缺乏临床验证及临床应用困难,这主要是由于超出《护理技术操作常规》的规定范围,需要承担一定的法律风险,加上没有行政支持、医疗人员的反对和惯性工作抵抗等原因。使得护理科研的临床实验和临床应用困难较大。迄今为止,我国还没有专门的循证护理研究机构。全国的循证护理研究和实践尚未形成合力,因此,缺乏完善的循证护理资源库为护理人员、教师、学生提供最佳、可靠的信息来源。

二 护理教学引入循证护理的必要性

1.满足护理实践的需要

当今的护理工作要求护士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和素质,能对病人存在的实际问题进行全面的文献检索,分析文献研究结果,结合个人经验和病人愿望做出正确评价,获得最好证据,指导临床护理操作。而现今临床护理人员多数未具备此能力,大多学历偏低,缺乏计算机和统计学基础知识,护士主要任务仍是执行医嘱,完成多种技术操作,科研能力较差,不能针对不合理操作提出质疑。调查发现,临床护士对循证护理了解甚少,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带教质量。循证护理教育缩短了课堂教学和临床实践教学的距离,为今后的临床实践打好基础,也为循证护理的开展培养了后备人才。

2.可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模式

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模式虽然在短期内增加学生的知识效果较好,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不足,缺乏思维的终身性和广阔性。因此,如何使护士在校期间学会主动更新知识,成为一名终身自我教育者,急需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模式,改革教学方法。通过在教学过程中贯穿循证护理的理念,加强评判性思维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是我国高等院校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

三 循证护理在护理教学中的教学应用

1.更新教育观念,提高循证意识

在教学的决策中、在课堂设计中、在教学方法和教学环境中要更新观念,对在校护士学生尝试将EBN引入护理教育中,将传授式教育变为学习方法的教育,注重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并能不断的主动学习。为将来的护理实践和护理学科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注重教师对EBN的内涵学习,通过继续教育的多种形式提高教师循证护理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逐渐培养出一支能传授循证护理知识的教师队伍,使循证护理教育能与循证医学教育同步发展。

2.开展循证护理基础知识的教育,培养学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

首先,对新入校学生开设循证护理启蒙课,主要介绍循证护理的理念、原则、基本步骤,了解经验医学与循证医学的优缺点,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相关知识的兴趣和能力。其次,要不断培养学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所谓评判性思维能力就是基于全面的观念来洞察客观环境,以快速思维来判别事物,形成决策的过程,是循证护理环节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此,在开始学习医学基础专业课时,老师应运用循证思维,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使学生改变以往思维方式,把老师的讲解和学生思考结合起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逐渐形成以自我教育为主的主动学习习惯,能够将老师的讲解和自学相结合,形成循证思维方式。

3.培养循证实践能力

在护理教育中,如果只注重让学生学习研究过程、发展护生批判性思维的能力以及熟悉循证护理的相关知识,而没有训练护生如何运用循证的方法及对循证护理进行实践,这样培养出来的护生将不能掌握实施循证护理所需的实践技能。因此,在护理教育中,除增加循证护理基础知识和方法等理论教学内容外,还应培养护生基于研究的护理实践能力,让学生参与循证护理的实际运用。

第8篇:循证医学的内涵范文

关键词:循证护理;外科换药术;伤口愈合

国际标准的循证医学的定义为:"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目前可获取的最佳研究证据,同时结合临床医师个人的专业技能和长期临床经验,考虑患者的价值观和意愿,完美地将三者结合在一起,制定出具体的治疗方案[1]。"而循证护理(Evigence-based nursing,EBN)则是循环证医学的重要环节,它是以实证为基础,综合考察患者当前状况、病情发展、预后以及患者自身的愿望,制定出最合适的护理方案[2]。外科换药术的目的,在于观察伤口、改善伤口环境、缩短疗程和保护伤口,这与循证护理所要达到的目的契合完美[3]。所以,循证护理在外科换药术中的应用前景值得探讨。本文选择216例外科手术患者,分别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和循证护理方法,对比研究循证护理在外科换药术中的应用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本校附属医院2011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216例外科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108例,男55例,女53例;观察组108例,男52例,女56例。两组受伤情况均为1~2级、手术时间30~60 min、手术效果都较好。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手术时间等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 在外科换药术中采用常规护理方法。

1.2.1.1去除敷料 用手去除外层敷料,用无菌镊子去除内层敷料,注意不要把已结成的干痂扯去。

1.2.1.2消毒创周皮肤 用棉球蘸70%酒精溶液消毒创2次/w,方向由内向外。注意不能使酒精流入伤口内。

1.2.1.3创面处理 创周皮肤消毒完毕后,立即用0.1%的新洁尔灭或生理盐水由内向外擦拭创面皮肤,轻轻拭去创面分泌物、擦拭干净后,应该小心并彻底的清除伤口内的线头、腐肉、死骨等异物,防止诱发感染。最后用70%酒精溶液再次消毒创周皮肤。注意创面处理是最关键的一步,任何操作不当都可能导致伤口化脓[4]。

1.2.1.4包扎 根据渗液的多少确定是否用棉垫和绷带,总之应使皮肤处于无张力的舒适状态并且能够保持固定。

1.2.2观察组 观察组采用循证护理的方法。包括常规换药措施外,还需要进行循证观察、循证应用和循证综合,最后制定出合适的护理方案[5]。循证护理的开展大致分为以下几步。

1.2.2.1寻找问题,即观察患者伤势、手术效果、恢复的程度和速度,是否出现了化脓、感染等异常情况。对出现的情况和问题进行详细评估和等级划分。

1.2.2.2针对患者创面的不同种类和不同程度,初步制定出相应的护理方案,内容包括换药频率,用药多少,消毒深入程度等,内容尽量细致。

1.2.2.3观察患者的情绪反应,及时排解患者忧虑、焦躁的心情。可以根据患者的自身愿望和情绪表现适当调整护理方案,以期得到患者和家属的密切配合。

1.2.2.4按照指定的计划严格实施换药术。

1.2.2.5结束后,通过自评、审评、同行评议等方式检测换药效果,以备总结经验和教训。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伤口愈合情况,分为完全愈合、部分愈合、不愈合3个等级,作出评估。另外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统计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分为非常满意、满意和不满意3个等级。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用均数加减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用频数(n)或率(%)表示,分别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以P

2结果

2.1两组创面愈合情况比较 观察组完全愈合85例、部分愈合16例,不愈合7例,总愈合率93.52%,高于对照组的82.41%,两组总愈合率比较,差异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非常满意98例,满意20例,不满意2例,满意率高达98.15%,远远高于对照组的88.89%,两组满意度比较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循证护理的核心内涵就是以实证为基础的护理,而实证恰恰又是当代护理界最缺乏的。护理实践变异性大,不同患者的情况往往不同,但是护士在作出临床决定时总是缺少可靠的实证依据[6],这就使护理工作的服务质量大打折扣。例如应该选择何种消毒方法、怎样增强患者的依从性等。实际上,循证护理讲求的就是从事实出发,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彻底破除护士在操作过程中仅凭直觉、只按常规的错误思想,真正把护理操作上升为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护理操作并不机械,它需要护理工作者细致认真的观察,严谨敏锐的分析和不辞辛苦得总结[7]。

在外科换药术中,我们采取循证护理,在常规创面消毒换药处理的同时,寻找合适的换药方式、制定换药时间、观察创面反应及患者心理状态,并就创面换药结果进行总结,以期质量不断提高。结果表明,采用循证护理换药术后,观察组创面愈合率高达93.52%,患者满意度98.15%。由此可见,将循证护理应用于外科换药术中,可提高创面愈合程度,促进患者康复,提高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有积极的临床护理意义。

参考文献:

[1]吴铮铮,马懿,沈毅.循证护理对急诊创伤患者围术期的心理干预[J].现代医药卫生,2012,28(22):3478.

[2]Bonel C.Evidence-based nursing:a stereotyped view of quantitative and experimental research conld word against professional autonomy and authority[J].J Adv Nurs,1999,3(1):18-23.

[3]吴怡萍.循证护理在解决门诊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问题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专科版),2012,12:164-166.

[4]来晓玲.术后应用头孢噻肟致药品不良反应的综合护理干预研究[J].中国药业,2013,22(5):89-90.

[5]王君俏.循证护理的理论与实践[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19):1731-1733.

第9篇:循证医学的内涵范文

关键词:临床医学检验;沟通;综合素质;质控工作;发展

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升和发展,我国的医学检验赢来了一个快速的发展期,医学检验也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现今临床医学检验工作已经渗透到了临床医疗的每一个环节,为临床疾病诊断治疗提供最直接的科学依据。下面结合工作实践,就临床医学检验现状和发展展开相关的探究,探寻存在问题,从而更好的完善,使其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1 我国临床医学检验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一)医学检验缺失与临床的有效沟通

临床医学检验不应该忽视与临床间的重要联系。两者密不可分,一方面临床需要检验人员对检验单有着合理的解释,另一方面检验人员改进工作,接受意见反馈,开展新业务都需要和临床做好良好的沟通。尤其像是一些刚从学校出来的医学生,他们在学校的学习存在滞后性,很多新的检验项目他们都需要学习,学习先关的临床应用、方法原理等,那在配合临床诊疗过程中,如果缺失沟通,那么检测结果的意义就可能无法体现。相反,在临床的医师也应该在医学检验人员的指导下,选择合理的检验项目,通过检验人员掌握项目更新和应用意义。而像检验结果的准确性的保持需要临床护士怎么达成,对标本如何保护,送达过程安全、送达时间有效,良好的沟通,才能节省医疗资源,也为患者减少医疗费用。

(二)检验人员的综合素质还有待提升

临床医学检验的不断发展,技术手段和设备的不断更新,对检验人员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尤其是知识水平较高的、经验较丰富的高、中级检验人员的需求增大。检验人员的专业素质决定着其科研的进展情况,和设备操作能力。因此就要求我们要重视培养检验人才,并重视提升其综合素质,加强实验技术技能噢诶讯、加强本学科的科研工作,π轮识有着一定预判能力和分析判断。从而技能保证对各类型先进仪器的操作,还能具备实验诊断综合能力,辅助临床诊疗。

(三)医学检验的质控工作还有待加强

医学检验是通过对检验标本的收集和测定,为临床提供准确和及时的报告,从而辅助临床诊断治疗和预防的一门学科。因此检验报告中的结果、数据,不可缺不可错。一旦弄错,事关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我们一定要加强医学检验的质控工作。全面开展质量管理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从患者到实验室的检验环节,层层把关、步步谨慎,保证高质量的标本和高质量、高准确度的检验结果。

(四)临床医学检验软硬件建设的失衡

近几年,我国临床医学检验学虽然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其主要领域还是集中在技术和仪器上,进口检验设备的引进缩小了我们和国外先进检验水平的差距,但软硬件建设的失衡,对于相关理论发展的缺失使我们的医学检验还存在着失重现象。因此面对这一问题,我们应该重视对医学检验的理论研究,在国外,医学检验作为独立的医学学科存在,而反观我国的这方面还需要再加强。

2 我国临床医学检验未来发展的具体方向

(一)医学检验各高新技术的发展

临床医学检验融入了很多学科,其内涵丰富,高新技术的发展也促进着我国医学检验工作的进步,可以说现今我国的医学检验正想着全自动化、床边化、分子化、信息化与标准化发展。各项高新技术也会不断的完善发展,实验室自动化系统、自动化分析设备及信息处理系统会更加完善,降低工作成本,减少检测周期,提供更精准的结果。

(二)转化医学中的全程检验医学

转化医学作为近些年来国际医学领域范围内出现的新概念新内容,其核心建立起基础研究工作者与了解病人需求的医生之间的有效联系,从而打破基础研究、临床医学和药物研发之间的传统屏障,将实验台和临床之间的距离缩短,从而使基础研究成果科学、快速且有效的作用于临床治疗,实现其作用力。但是就目前来说,我国的转化医学还不成熟,还需要将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之间有效沟通起来,从而使其两者相辅相成的发展与进步。全程检验医学通过使以患者个体为研究对象,在疾病发生的初期、发展过程和转归的各个阶段,全面应用检验技术,对其单一的诊断前期的辅助模式进行改进,加强对患者整个治疗过程与预后的全方位的诊断检测,个人资料信息化的建立,个体化的服务,不仅保证了临床诊断的准确数据,还能像基础研究人员提供第一手的资料,在利用现有的技术与设备的同时,对其安全性、不良反应做全程的检测服务,从而为开展更加灵敏科学的微量检测提供研发积累。

(三)循证检验医学的应用及发展

循证检验医学是国际临床医学发展的一个新的方向,通过最新、最有利的科研信息指导医生采取最合适的诊断方法与精确的预后估计。其原则是以“当前最好的证据为基础”,全面提升质量的监控,这也是我国现代临床医学实践的一个新方向。通过当前最好的检测与质控展开科学的评价,全过程的、全面的多样的治疗控制模式与方法,横跨各个学科,为患者提供了各项服务的综合体。

总之,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革新,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社会对医疗水平,医学检验也有了更多的关注与要求。如何更好的与各项学科、新技术进行融合与创新,如何与临床做更多有效的互动,都是较为复杂的工程,需要我们深入的思考。但只要我们认识到和国际先进水平之间的差距,加大建设力度,临床医学检验一定能在医疗改革发展中快速稳步成长,符合改革的需要与社会群众的需求。

参考文献

[1]何英武.检验医学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当代医学.2009(2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