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服装设计的理解范文

服装设计的理解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服装设计的理解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服装设计的理解

第1篇:服装设计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服装结构设计;立体思维

服装结构设计是研究以人体为本的服装平面分解和立体构成规律的学科,服装结构设计的教学培养的核心在于学生对结构形式变化的掌控能力及对平面结构与立体形态之间转换的掌控能力。学生虽然学习了结构设计原理,却不知如何应用到具体实践中,不知道面料性能与体型特征与结构设计之间的因果关系;不知道结构与造型(款式)设计、版型与工艺标准设计的原理和方法;学生缺乏对服装结构规律深层变化的了解和服装细部造型的感觉,服装结构设计在教学实践中已较多地暴露出种种不足,究其原因,主要是服装结构设计教材落后,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陈旧,不能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掌握先进的技术方法。

立体思维又称为“全方位思维”。即采用空间思维的方式,对认识对象进行多方位、多角度、多渠道、多手段的考察、探索,在事物发展的不同层次上向正、逆、纵、横方面延伸思考,以获得新的思想或解答,使不相关联的知识通过多维思考相互联系起来,向问题的广度和深度进行交叉性的思维,并使原有知识形成多维的联系,在某一点上产生新的突破口,从而解决问题。

服装结构设计中二维平面形态向多维立体形态转化的过程,在人体自然形态的基础上,利用各种制衣材料用立体思维进行形态的表现和再造。学生必须清楚知道结构设计线与造型轮廓线在服装和人体上对应的位置,平面制板的立体效果。而学生在服装结构设计时往往会犯一些基础性的错误:虽然在图上画了一条线,但不知此线在服装或人体上的对应位置;学生不能用符合自然规律的服装基本结构原理解释‘为什么要这样做’,即在服装结构设计中既没有立体思维方式,对服装的三维空间也没有正确的认识。在平面结构设计教学为主导的情况下,使学生尽快形成从平面到立体的思维,是解决学生理解服装结构设计理论的关键。通过服装结构设计的立体思维研究,可以使学生全方位认知和理解服装纸样设计变化原理,培养学生服装结构设计的水平和能力。

服装结构设计的立体思维教学包括了三方面的内容:

(1)立体思维方式的培养。教师在教学时要用立体发散的思维教学。教师在教授结构制图的知识和技能时,要有意识地与工艺、设计等等学科相互联系,互相整合,融会贯通。同时启发学生用立体发散的思维方式思考,如设计中需要流行需要个性,也需要想到制图;制图中需要想到款式想到方法,更要考虑到工艺;工艺过程中要注重技巧注重精致,但也要考虑到搭配……有意识培养学生的立体思维方式,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既培养了学生对结构形式变化的掌控能力及对平面结构与立体形态之间转换的掌控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综合能力。

(2)立体思维的教学方法。近年来,本学科在教学方法上有了很大的改变,但还有很多不足。除了在课堂上更多地采用启发式、探究式、研讨式、直观性教学和理论实训一体化教学方式,还要改革传统的“二维与三维”脱离的教学方式,比如立裁和平面制板结合,单一采用立体裁剪,学生可以看到成型的服装立体效果,但不知结构变化原理和平面结构的转化过程,但结合平面制板可以了解平面和立体的转化,如衣身的省转移,省位由原先转移到新的省位,平面样板廓型有了变化,而立体形态相近,只是省的位置不同;把“平面”与“立体”有机结合一起、相辅相成展开教学,使学生全方位认知和理解服装纸样设计变化原理,并对学生今后采用“平面”与“立体”有机结合的结构设计方法起到了启发性作用。在教学中彻底实行“以人为本”“以学科为本”的直观教学方式,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计算机辅助教学(CAI课件)、多媒体及服装CAD的功能,把静态和动态的教学内容通过计算机生动、形象、快速、准确地演示出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强化教学效果的目的。

(3)培养学生立体思维方式的手段。服装是以人为本的结构设计,在设计过程中做到胸有其人。运用立体思维活跃的造型,掌握服装结构的点、线、面的处理与人的形体、人的动态变化规律,使其与人体体表的各部位建立合理的对应关系,为创建服装的结构美打下了量与型的基础。如果学生对服装的立体观念淡漠,只有平面纸样的转化,没有人体的立体形象、服装立体效果的认知,就较难想象和理解转化后纸样的成型效果。即平面和立体的空间转换。因此要加强学生立体思维造像能力的培养。

1)立体空间意识的培养。在服装款式设计学习中,学生的效果图和做出的服装有时相差甚远,主要原因在于设计者缺乏立体意识及从平面转化为立体的训练经验,在结构设计中没有把思维引向服装所表现出的空间审美特征上,服装的平面和立体造型都属于“空间造型”,但它们的构成要素、组合原则却有所不同,平面形态的裁剪主要依靠服装的外形轮廓来进行。一个确定的轮廓就表现一个肯定的平面表态,而一个立体形态没有固定不变的轮廓。对于平面形态,无论从哪个角度观察都只能看到平面,其中的形态除了随着透视有些变化外没有根本的变化,立体形态则不然,根据观察者位置的变化,可以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形态,对于结构设计者来说这种立体感需要经常培养,而立体空间感的培养也需要用立体的思维方式思考。2)立体构形训练与拓展。①人体或人体模型与三维动画的结合训练 在服装结构设计教学中,采用带有立体因素的实践教学,如人体或人体模型上,或一些立体支架模台,三维动画等练习处理基本或复杂的服装结构,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一个较完整的服装空间组合概念,加强学生对服装体积感的知觉力和直观认识,使结构过程在服装设计中得到实体的表现。如图1。②运用服装材料进行局部款式造型。即挑选适合款式的几种材料,根据不同材料的质感进行结构造型。用平面纸样展开方法构成曲面状态进行比较,以选定的面料小样进行局部的立体构成。每个服装局部细节都可以运用实际材料进行立体试样,比较后确定最佳方案。③运用抽象和具象立体构成手段训练。抽象形式造像是利用简单的抽象几何形体及各种非规则的抽象形体,将服饰材料的不同色彩、质地、形态等协调搭配、并置,感受和观察视觉的形式美感的变化,并根据所得到的结论进行服装款式的设计及样板的制作,进一步体会平面和立体的关系。具象形式分解则尽量模拟服装实际效果,运用各种服饰材料,注意色彩、质地、形态及比例的相互协调,进而理解服装结构与人体曲面的关系,强调空间意识及立体着装效果。

综上所述,服装结构的立体思维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立体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立体空间意识,可以让学生对服装的三维空间有正确的认识,培养了学生对结构形式变化的掌控能力及对平面结构与立体形态之间转换的掌控能力。提高了学生服装结构设计的水平。

第2篇:服装设计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袖窿;插肩袖;角度;袖山线;空隙

It put the structure principle of shoulder Xiu a research in the clothing structure design

Peng Wei

【Abstract】Any sleeves of shape in the clothing structure the design, almost take the size of Xiu Long as basis, the sleeves structure for design have to mutually fit together with the size of Xiu Long of body type.Regardless match a body shape to still keep loosenning a shape, the key lie in controling its basic principle, confidence good the relation between Xiu and body type.For sleeves structure design to say, the decision put shoulder Xiu a shape of not only be limited by Xiu mountain of height, the more important Xiu mountain line tilt to one side angle decision the external appearance shape of clothing, control human body sport of comfort.

【Key words】Xiu Long;Put shoulder Xiu;Angle;Xiu mountain line;Crevice

袖子的造型基本上可分为两大类,即一类是上装袖,另一类是连身袖。从造型上看前者的袖子与身型是分开的,通过袖与身的缝合才能组合成完整的服装,而后者的袖子则与身型在不同程度上连接成为一体,其身型的某一部分与袖子相连成为一个整体。在结构设计中任何造型的袖子,几乎都是以袖窿尺寸为依据,所设计的袖子结构必须与身型的袖窿尺寸相吻合。无论是合体

造型还是宽松造型,关键在于掌握其基本原理,把握好袖子与身型的关系。对于服装制板师来说,上装袖的绘制相对比较容易把握,只要将所绘制袖型结构中的袖山与袖肥、袖弧线与身型袖窿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就能够保证其纸样在缝制成为成品服装之后,其外观的造型及穿着的舒适度。而肩连袖的造型除处理好上装袖各部位的关系外,还需要注意袖山线的倾斜度,倾斜度的大小不但决定袖子的造型,而且影响服装的机能性。下面就以属肩连袖造型的插肩袖为例进行具体分析:

1.肩连袖的结构原理

肩连袖或称身连袖在袖子造型中是一个总称,顾名思义,它是指袖子与身型或身型的某一部位相互连接成为一个整体。身连袖的造型是袖子与身型相连成为一个整体结构,袖与身的样板

图(1) 插肩袖结构图

是一个整体,例如蝙蝠袖。在实际应用中,袖子与身型的相互连接,是根据款式造型的需要,在袖造型上增加了某种形状的部分,同时在对应的身型上减掉其形状部分,所构成的袖与身型是分开裁制的则称之为肩连袖,它属身连袖的范围。肩连袖可称之为插肩袖或连肩,其基本原理是将衣身肩部的某一部分裁掉,然后将裁掉的部分与片组合并进行裁制,组合后的样仍然是完整的整体。制板时首先要确定插肩的部位,画好互借所要的结构线,然后将袖子的中点与肩点相对应,袖山弧线与袖窿弧线在肩点的部位重合,这时所确定的插肩部位同袖子形成一个整体,再将腋下的袖弧线与身型袖窿弧线相吻合,便可完成插肩袖的结构。从图完成图中可以看出袖片不同程度的与身型出现了重叠,即图中所标示的重叠量,此重叠量决定了人体腋下的活动空间。这时我们如果将肩端部位的角度减小并绘制出样板,然后与图(1)进行比较就会发现,随着重叠量的增大上装袖与身型的袖窿之间的空隙随之就会变小。此时袖子的造型在外观上就会出现两种状态:其中根据空隙量小的样板所制作完成的服装,穿着时人的手臂处于自然下垂时其外观造型效果非常好,但缺少手臂上抬的运动空间。相反,根据空隙大的样板制作出来的服装,穿着后会有较大的手臂上抬的运动空间。插肩袖的结构原理适用于很多造型,它既能体现上装袖合体的身型,又能适应人体的运动要求。可以说插肩袖是上装袖与连身袖两者优点的统一,其中上装袖的造型适合设计较为正规的场合的服装,而连身袖的造型适合设计运动量较大的服装,如工作服、运动装等。

2.袖山高是制约插肩袖结构的基本因素

图(2) 插肩袖袖山高的比较

插肩袖同上装袖具有相同点,即袖山高制约着袖子的结构。我们在绘制上装袖时都知道,上装袖造型中袖山高低影响着袖子的肥度,在袖长及前后袖窿尺寸不变的前提下,袖山越高,则袖根越瘦,反之,袖山越低,袖根越肥,而袖腋下线也随着袖山的增高而变短。在制板过程中如果只是盲目地追求外观效果,不考虑服装的实用性,即使结构上合理也会出现问题。这个问题在插肩袖的绘制中同样会遇到。如图(2)插肩袖袖山高的比较中所示,在插肩袖后片结构图的袖片上,画出A、B、C三条不同尺寸的袖山高线,以B线为原型袖的基础尺寸线,将A线的袖山高与其进行比较,结果主要是在腋下部发生了变化,袖山的增高使袖根肥变瘦,而袖腋下线则变短。与之相反,C线的袖山高线变短使袖根肥变大,而袖腋下线则变长。由此得出这样的结论,当袖根肥处于适中时,袖子的外观造型既能美观,穿着又具舒适度。当袖根肥变小时,袖子的外观造型美观无皱褶但穿着时会,因其缺少手臂的活动空间而感到不舒适。相反,当袖肥变大后穿着虽无问题,但造型外观效果稍差,当人的手臂处于自然下垂时袖子部位会出现很多褶皱。图(1)插肩袖结构图中所显示的重叠量与之呈正比,重叠量大的正好是袖山浅的造型,所以前面提到的重叠量同样是非常重要的。除此之外,由于插肩袖造型的特点,袖山线的倾斜角度也制约着服装外观造型及穿着的舒适度。

3.袖山线的倾斜角度

图(3) 臂厚度

在插肩袖的纸样绘制中,袖山线的倾斜角度制约着袖子的造型。袖子与身型肩点的角度不但影响袖与身型的造型状态,同时决定着人体的活动空间。在确定角度之前,首先要注意到人体的肩点与臂部的关系,当手臂自然下垂时,臂部与肩点呈现了一定的厚度,如图(3)所示。当人体手臂抬至叉腰的状态时,此时的厚度在尺寸上会相对变小,但在绘制纸样时此部位的尺寸不能省去,可根据款式的需要确定数值0.5~2公分。

图(4) 倾斜角度大小比较

就一般袖子来说,袖山线与身型呈45度角的斜度最为标准,这是因为当人体手臂处于叉腰状态时,其胳膊的倾斜度约为45度角。根据此原理绘制插肩袖袖山线的角度时,基本上采用45度角的斜度,此角度制成的纸样即能保证外观造型,又能保证穿着的舒适度。在它的基础上如需增加活动量,减少角度即可,反之,所设计的款式如需要外观造型的美观,则增加角度使倾斜度更接近人体手臂自然下垂的状态。根据以上原理绘制的图形,前身的倾斜度为45度角,由于人体的肩部向前倾的特征,所以后身的角度在45度角的基础上上抬1公分。

从结构原理上进一步分析得出,当袖山高不变的情况下,袖山线倾斜角度的大小控制着手臂的上抬空间。如图(4)所示,当倾斜角度大时,袖中线至袖与身型的重合点的距离变小,当倾斜角度小时,袖中线至袖与身型的重合点的距离则变大,距离的增大,增加了手臂的上抬空间。倾斜角度的增大与减小同时还影响着腋下的活动空间,当倾斜角度大时,袖与身型重叠量就大,当倾斜角度小则袖与身型的重叠量就小。所以倾斜角度同时影响手臂的上抬空间和腋下的活动空间。另外,当袖与身型重合点处于不同位置时,在袖山高及袖山线倾斜角度不变的前提下,所绘制的纸样也会不同。重合点越高,绘制的纸样袖型越肥,袖腋下线则会变长。相反,重合点越低,袖型越瘦,袖腋下线则短,手臂的上抬空间也受到了限制,如图(5)所示。

图(5) 重合点高低比较

4.袖片的调整

根据以上原理绘制的插肩袖结构图,必须进行调整才能使用。首先,是依据人体的自然状态调整袖中线,当手臂在自然状态时是向前弯曲的,因此要将前片的袖中线和袖下线向前移动1~1.5公分,使其造型符合人体的要求。然后再将后片肩部的省道进行合并,修整袖中线和插肩互借线的造型,使其线条流畅。另外,还要检查前后片的袖下线长短是否一致,大多情况下袖下线长短要求相同,除个别款式要求后片的袖下线长一些,需留出缝制时的吃缝量。最后可根据调整好的纸样进行服装的裁制。

综上所述,决定插肩袖造型的不仅只限于袖山的高度,更重要的是袖山线倾斜角度决定着服装造型的外观,并且控制着人体运动的舒适度。以上原理适用于肩连袖各种款式结构的绘制。总之,要想处理好肩连袖的结构,就要在实践中灵活的运用以上原理,绘制出既保证造型外观的线条流畅大方,又能使穿着者感到舒适的服装纸样。这是每一位服装制板师所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刘瑞璞刘维和.《服装结构设计与技巧》. 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0

第3篇:服装设计的理解范文

1.1演员

在戏剧表演的过程中,演员是服装的承载主体,通过表演展示服装设计的水平。对于戏剧作品中的同一个人物来说,不同演员的演绎会产生完全不同的艺术效果。决定不同演员艺术风格和特点的要素主要包括外在形象、气质、性格等等外在因素,也包括艺术修养、文化水平等内在因素。对于服装设计师来说,需要根据不同演员的这些特点来设计适合的服装,服装的风格、款式和面料等等既要符合演员的个人特质,又要符合剧本中的人物角色特点,这对于服装设计师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1.2导演

在戏剧舞台表演的过程中,导演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导演要对舞台表演的全过程进行严格把控,既要根据剧情发展的需要来分配不同角色的戏份,又要根据剧情的需要来指导道具、布景和服装等艺术设计。在这个过程中,导演会根据戏剧剧本的内容以及自身对于戏剧艺术的理解和认识来制定服装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思路,服装设计师需要根据导演的总体思路和要求来相应地进行设计。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导演提出的服装设计模式和方案未必得到全部的贯彻和执行,但是服装设计师必须在充分尊重导演的艺术设计和构想的前提下开展工作,确保服装设计作品能够完全符合戏剧表演的需要,实现艺术的高度融合。

1.3舞台表演

舞台表演的需要也是决定服装设计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戏剧舞台表演的过程中,演员除了要保持静态的状态以外,还需要大量的表演动作来推动剧情发展,展示人物形象。为了达到艺术表演的效果和要求,演员必须要穿戴合适的服装,这就对舞台表演服装的材料、款式、裁剪等等都相应地提出了要求。特别是一些对于动作要求较高的戏剧舞台作品,例如杂技、武术表演等等,服装设计师都要充分考虑到表演过程中演员的各种需要。因此,近年来许多服装设计师都广泛采用了涤纶等耐磨、高弹力材料作为服装设计材料。

1.4技术因素

在戏剧舞台表演的过程中,除了演员的因素以外,灯光、道具、布景等技术因素也会对服装设计师的设计方式产生一定的影响。例如灯光的明暗、数量、布置等灯光技术的运用,将会直接影响到人物服装艺术效果的展示。例如在相对昏暗的舞台环境下,演员身穿红色、高反光度的服装,配合追光灯,能够产生出十分鲜明的视觉反差,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说,在为戏剧演员设计服装的过程中,服装设计师还要综合考虑到舞台表演的各种技术性因素,采取不同的设计方式和方法,达到应有的艺术效果。

2、对于提高服装设计水平的思考

笔者认为,为了有效提高当代国内戏剧服装设计水平,我们可以采取如下几方面做法。

2.1服装设计师要进一步提高剧本文本阅读分析能力

剧本文本是编剧艺术构思的外在体现。服装设计师通过对剧本文本的细读和分析,要得到文本以外的深层次信息,这对于全面准确地理解编剧的艺术构思是至关重要的。当前,国内出现了一批新生代的戏剧作家,这部分作家的创作思维较为先进和新潮,这就给服装设计师的文本分析阅读能力提出了挑战。对于服装设计师来说,要对戏剧剧本的文本进行更加深入地分析和理解,获取更多指导服装设计的信息和线索。

2.2服装设计师要参与戏剧表演全过程

第4篇:服装设计的理解范文

关健词:服装设计;文化理念;传统服饰文化;现代文化;后现代文化

一、引言

服装设计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服装是人类文明的一部分,文明是文化发展的直接产物。在当今经济与文化飞速发展的中国,服装设计是一门既新兴又古老的行业,说它新兴,是因为服装设计事业是在近几年,通过人们服装品味的不断提高才得到质的飞跃。说古老是因为服装设计从我国古代就一直存在并传承至今。所以人类社会的文化史对传统和现代的服装设计都存在一定的影响。服装设计中所蕴含的文化理念是长久以来人类文明的沉淀!企业品牌和服装设计师们都是通过自己对服装文化的理解,来推出自己的设计理念满足人们不同的消费观。

二、服装设计中的文化底蕴

1.在服装领域中,消费者对于服装设计的要求在不断变化,求新求特是大多数消费者的终极目标,于是服装设计作为一种文化也不可避免地成为消费型文化,它需要设计师们对服装设计的文化注释进行不断的思考和再认识。服装设计不仅是种一次性消费的文化,它还是需要再生和更新的文化。人们的消费意识在不断的求新,服装的设计就要不断的创新,设计师们只有不断的汲取更多的文化营养才能创作出高层次的作品。服装设计行业对于设计师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甚至苛刻。设计师们要不断学习,不断收集各种文化元素,才能使自己的作品脱颖而出,受到消费者的关注。

2.服装设计既是一种文化,就一定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只有具有文化底蕴的设计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人类的服装已经绵延了千年,其内涵和表现方式也几经变迁,但是总的精神还是一脉相承的。服装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体会服装中蕴含的文化精神,提炼服装的表现手法,并加以创新,才能够从实质上、形式上全面地理解传统的服装文化并创造出新的、深刻的现代服装文化。例如现在的很多设计师都从一些少数民族的传统服饰上寻找创作灵感,设计出一些既有异域风情又独特新颖的作品。设计风格不同的服装被不同的人演绎就会呈现出不同的文化气息。这是服装文化带来的效果。

3.企业文化也是服装文化中的重要元素。企业文化是一种被员工认可的积极文化。服装的品牌就是服装的企业文化。通过服装的品牌可以了解一个企业。这点国外的企业比国内的企业认知度高。如阿玛尼、夏奈尔等他们的企业文化早已成为时尚界的风向标。企业文化含量直接体现在它所设计的品牌服装上,人们在消费服装产品的同时,也在消费其内含文化,没有丰富文化内含,品牌是不会深入人心的。所以如果想要成为世界一流的服装企业,想要打造世界一流服装品牌和服装设计师,就需要汲取服饰文化的丰富养分,用自己的方式提高品牌的知名度。

三、文化理念对服装设计的影响

1.文化理念是指人们对现有物质文化成果的理解及其应用能力。现代社会是信息泛化的时代,各种先进的科技媒价使时尚咨询的传播更加便利。大量的时装会、时尚晚会冲击着人们的视野。人们的消费意识也发生了改变,这就需要设计师们来迎合消费者的心理,创作出符合当代审美需求的作品。咨询的发达也给设计师提供了更多的创作素材,多种多样的素材给了设计师更大的动力。掌握较多的文化成果,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是从事服装设计的基础。服装的设计不但要满足它最基本的功能性和实用性,还必须让人们得到视觉上的满足和享受。想要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就得明白人们在审美上的个体差异,差异具有时代性、民族性和国际性。所以设计师要深知美学原理,懂得美学规律,尽力使自己的设计符合人们的审美要求。现代文化的各种要素所组成的文化理念对服装设计有着直接的影响。设计师的文化理念直接表现在他(她)的作品上,

2.中国的传统文化对现代的服装设计也有一定的影响。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世界文化潮流中占有一定的地位,传统文化使现代的服装设计更有内涵,更具特色。很多设计师在设计作品中大胆的结合一些中国传统的艺术,比如青花瓷、水墨画等。这些传统的艺术元素使设计作品别具一格,内涵丰富。无论是什么样的服装秀,只要是涉及到国际性的,就必须带点“传统文化元素”才能显出中国服装文化的内涵。这样既能使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以时尚的形式传播,又能把具有民族特色的服装品牌推向更大的国际市场。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是设计师获得灵感,凸出服装设计特点的一个方面。把传统文化的精神元素融入现代服装设计中,使民族的文化精神和世界的设计语言共同融汇成现代设计艺术的主流,使现代服装的设计更具文化性与社会性。

3.后现代文化理念为服装设计提供了极大的想象空间。当然,在后现代的思潮影响下,有些设计师也致力于追新求异,他们吸收了来自另类青年的亚文化营养,创造出了各种新奇的式样,打破常规的美学思想,颠覆传统,如有着破洞的丝袜,棱角夸张的服饰。给人们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刺激。后现文代也提出了服装的绿色理念。在人类社会文明的同时,工业化发展所带来的污染也越来越严重。环境的恶化让人们沉思,环保问题更成为了焦点。“绿色消费”成为主流,因此在服装领域,后现代设计文化也提出了“绿色设计”,其设计理念中的健康和环保意识不断被人们重视。在绿色理念的推动下,环保服装也应运而生。比如,在纺织原料上选择符合生态标准的天然原料。

四、结语

总之,不管是传统文化、现代文化,还是后现代文化,不同的文化理念对于服装设计有着共同的影响,那就是它推动服装设计行业不断前进和发展。当人们在挑选心仪服装的同时,他(她)也在挑选着属于自己的文化理念。色彩斑斓的年代需要独特与敏锐设计思想。不管服装发展方向如何,文化理念永远是它的设计基础。

参考文献:

[1]温兰.范红梅论文化底蕴对服装设计的基础作用[J].丹东

师专学报,2001年12月第三23卷第4期

[2]项海燕.服装设计中的后现念[J].湘潮(下半月),

2008年第4期

[3]高毅.消费,再生,打品牌――服装设计的文化注释与含

义[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5月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服装设计中所蕴含的文化理念,以及文化理念对于服装设计的作用及影响。从传统、后现代等几个方面诠释文化与服装设计之间的必然联系和相互价值。

关健词:服装设计;文化理念;传统服饰文化;现代文化;后现代文化

一、引言

服装设计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服装是人类文明的一部分,文明是文化发展的直接产物。在当今经济与文化飞速发展的中国,服装设计是一门既新兴又古老的行业,说它新兴,是因为服装设计事业是在近几年,通过人们服装品味的不断提高才得到质的飞跃。说古老是因为服装设计从我国古代就一直存在并传承至今。所以人类社会的文化史对传统和现代的服装设计都存在一定的影响。服装设计中所蕴含的文化理念是长久以来人类文明的沉淀!企业品牌和服装设计师们都是通过自己对服装文化的理解,来推出自己的设计理念满足人们不同的消费观。

二、服装设计中的文化底蕴

1.在服装领域中,消费者对于服装设计的要求在不断变化,求新求特是大多数消费者的终极目标,于是服装设计作为一种文化也不可避免地成为消费型文化,它需要设计师们对服装设计的文化注释进行不断的思考和再认识。服装设计不仅是种一次性消费的文化,它还是需要再生和更新的文化。人们的消费意识在不断的求新,服装的设计就要不断的创新,设计师们只有不断的汲取更多的文化营养才能创作出高层次的作品。服装设计行业对于设计师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甚至苛刻。设计师们要不断学习,不断收集各种文化元素,才能使自己的作品脱颖而出,受到消费者的关注。

2.服装设计既是一种文化,就一定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只有具有文化底蕴的设计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人类的服装已经绵延了千年,其内涵和表现方式也几经变迁,但是总的精神还是一脉相承的。服装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体会服装中蕴含的文化精神,提炼服装的表现手法,并加以创新,才能够从实质上、形式上全面地理解传统的服装文化并创造出新的、深刻的现代服装文化。例如现在的很多设计师都从一些少数民族的传统服饰上寻找创作灵感,设计出一些既有异域风情又独特新颖的作品。设计风格不同的服装被不同的人演绎就会呈现出不同的文化气息。这是服装文化带来的效果。

3.企业文化也是服装文化中的重要元素。企业文化是一种被员工认可的积极文化。服装的品牌就是服装的企业文化。通过服装的品牌可以了解一个企业。这点国外的企业比国内的企业认知度高。如阿玛尼、夏奈尔等他们的企业文化早已成为时尚界的风向标。企业文化含量直接体现在它所设计的品牌服装上,人们在消费服装产品的同时,也在消费其内含文化,没有丰富文化内含,品牌是不会深入人心的。所以如果想要成为世界一流的服装企业,想要打造世界一流服装品牌和服装设计师,就需要汲取服饰文化的丰富养分,用自己的方式提高品牌的知名度。

三、文化理念对服装设计的影响

1.文化理念是指人们对现有物质文化成果的理解及其应用能力。现代社会是信息泛化的时代,各种先进的科技媒价使时尚咨询的传播更加便利。大量的时装会、时尚晚会冲击着人们的视野。人们的消费意识也发生了改变,这就需要设计师们来迎合消费者的心理,创作出符合当代审美需求的作品。咨询的发达也给设计师提供了更多的创作素材,多种多样的素材给了设计师更大的动力。掌握较多的文化成果,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是从事服装设计的基础。服装的设计不但要满足它最基本的功能性和实用性,还必须让人们得到视觉上的满足和享受。想要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就得明白人们在审美上的个体差异,差异具有时代性、民族性和国际性。所以设计师要深知美学原理,懂得美学规律,尽力使自己的设计符合人们的审美要求。现代文化的各种要素所组成的文化理念对服装设计有着直接的影响。设计师的文化理念直接表现在他(她)的作品上,

2.中国的传统文化对现代的服装设计也有一定的影响。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世界文化潮流中占有一定的地位,传统文化使现代的服装设计更有内涵,更具特色。很多设计师在设计作品中大胆的结合一些中国传统的艺术,比如青花瓷、水墨画等。这些传统的艺术元素使设计作品别具一格,内涵丰富。无论是什么样的服装秀,只要是涉及到国际性的,就必须带点“传统文化元素”才能显出中国服装文化的内涵。这样既能使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以时尚的形式传播,又能把具有民族特色的服装品牌推向更大的国际市场。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是设计师获得灵感,凸出服装设计特点的一个方面。把传统文化的精神元素融入现代服装设计中,使民族的文化精神和世界的设计语言共同融汇成现代设计艺术的主流,使现代服装的设计更具文化性与社会性。

3.后现代文化理念为服装设计提供了极大的想象空间。当然,在后现代的思潮影响下,有些设计师也致力于追新求异,他们吸收了来自另类青年的亚文化营养,创造出了各种新奇的式样,打破常规的美学思想,颠覆传统,如有着破洞的丝袜,棱角夸张的服饰。给人们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刺激。后现文代也提出了服装的绿色理念。在人类社会文明的同时,工业化发展所带来的污染也越来越严重。环境的恶化让人们沉思,环保问题更成为了焦点。“绿色消费”成为主流,因此在服装领域,后现代设计文化也提出了“绿色设计”,其设计理念中的健康和环保意识不断被人们重视。在绿色理念的推动下,环保服装也应运而生。比如,在纺织原料上选择符合生态标准的天然原料。

四、结语

总之,不管是传统文化、现代文化,还是后现代文化,不同的文化理念对于服装设计有着共同的影响,那就是它推动服装设计行业不断前进和发展。当人们在挑选心仪服装的同时,他(她)也在挑选着属于自己的文化理念。色彩斑斓的年代需要独特与敏锐设计思想。不管服装发展方向如何,文化理念永远是它的设计基础。

参考文献:

[1]温兰.范红梅论文化底蕴对服装设计的基础作用[J].丹东师专学报,2001年12月第三23卷第4期

第5篇:服装设计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服装;设计;主题;民族元素

扎根于民族传统是中国服装设计日臻成熟的必需和必然。中国服装界一直在进行关于如何在设计中体现中华民族传统的讨论和实践,从诸如“秦蛹”、“剪纸儿”等设计在历届权威的“兄弟杯”时装设计比赛金奖中所占比例可以看出服装设计界对此问题的重视。而就有关于此的研讨热烈不减角度看,问题似乎还未彻底解决。其实,类似现代服装设计的民族传统性问题也为各国服装设计界所关注。

一、现代设计中民族传统元素的实质

民族,泛指历史上形成的、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各种人们共同体,也指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区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传统,是历史上流传下来的社会习惯力量。

设计,即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预先制定方案、图样等;主题,指文艺作品中蕴含的基本思想。对服装设计的民族传统要求在某种意义上可归为服装设计对不同时间、空间的民族传统的理解和表达。

二、民族传统元素的现解

现代服装设计有其自身的规律。作品的成功与否不仅是对其艺术性的评价,更在于它能否为消费者广泛接收,即服装设计的国际性和流行感。因此,对服装设计的民族传统的现解必须建立在国际性和流行感的基础上。

我们注意到民族与国际、传统与流行有矛盾的一面。这就要求在理解民族传统元素时,要客观地把握民族传统原貌的同时,以国际的和流行的立场对民族传统进行主观再认识。现代服装设计的民族传统元素,不是着眼于再现民族题材的外在表相,而是将其演绎为具有时代精神又不乏民族传统联想的内在心相。

从时间角度看,民族元素是以国际化为基点的对民族传统的更高层次的历史认识而非民族传统的程式化复述。

从空间角度看,民族传统元素是以国际化为基点的地域跨越,它会以本民族的眼光去借鉴外民族的传统。

一些成功的民族传统元素设计在历史学家眼里其反映的民族传统是非真实的甚至是荒谬的。但是,只要设计联想符合大多消费者心目中的历史映射就是成功。

民族传统元素的现解,是对民族传统的外在特征和历史文化风格的合乎时代要求的延续和拓展。

三、民族传统元素的设计表达

主要包括主题选择、素材处理及表现形式等方面。

民族传统元素的选择以对其正确理解为前提,主要考虑它与时代现实的关联性,通过适当的时间及空间的审美距离产生心理刺激。这种关联性取决于当时的社会心理,特定的时代背景会让人们联想起某种历史旧貌。

民族传统在素材处理上建立于设计师对民族传统与现代时尚间的理想化和个性化的关联。遵循似古实今、借旧求新的以民族传统元素表述现代流行理念的原则。在风格上以时尚为基点着眼于理想形象和审判情趣的移位。

民族传统元素设计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复古风貌”和“少数民族风貌”。“复古”是对本民族历史传统的再体现,出于时间上的审美距离考虑。“少数民族风貌”是对非本地域的其他民族地域传统的再诠释。

以现代时尚为基点取舍主题、用现代设计语言进行素材处理,赋予其具有时代气息的美感和情趣,是民族传统元素设计的关键。表达得是否高明,取决于设计者的生活经历、设计经验、对民族传统的理解掌握、对时尚的敏感意识及学识才智。

四、结论

现代服装设计的民族化和传统性问题在某种角度看是理解和表达问题。在理解上,要明确它首先必须是符合流行格调的,其次是不仅要有机再现中华民族传统的辉煌外表,更要展示中国传统文明的丰富内涵。

第6篇:服装设计的理解范文

服装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应用型的学科,结合服装设计专业理论课程教学,指导学生参与服装设计大赛的教学模式,能有效培养与提高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是学习服装设计的有效途径之一。在设计大赛中,师生的优异表现与取得的成绩,有助于拓展学生的就业渠道,乃至提升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及认同度。

关键词:

综合能力;培养;服装设计大赛;嵌入式教学

一、背景

服装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应用型学科,如何将服装专业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相结合,不拘一格地促进学生发散思维的发展,这是每一个专业教师应思考的问题。服装设计大赛为在校学生提供了一个将所学理论知识转化为设计实践的平台,对学生而言,参加服装设计大赛需要将所学的各个模块知识进行整合,学会综合运用《服装设计原理》、《服装效果图》、《服装材料学》、《服装结构设计》、《服装工艺制作》、《服饰品设计》、《形象设计》、《服装编排与导演》等专业课程的相关知识。因此,将服装设计大赛与专业教学结合,是有效提高学生综合设计能力的方法与途径。目前,我国每年有不同类型的服装设计大赛达二十多项,依据其组织机构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以及各地方服装协会等行业权威机构组织的大赛。第二类是各个服装企业冠名举办、由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协办的大赛。第三类是各服装企业及地方政府共同承办的大赛。服装设计大赛的主题与内容通常包括创意装、男装、女装、婚纱礼服、针织服装、裘皮、职业装、童装、内衣等等。所以说,组织学生参与服装设计大赛,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本身就是一次全面检验,对学生更是一个施展才华、充分展示对时尚的独特理解的机会,是对综合设计能力的锻炼与考验。同时,在服装设计大赛中,师生的优异表现与取得的成绩提升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及社会认同,拓展了学生就业渠路。

二、大赛与专业教学结合,培养与提升学生综合设计能力

多年来,笔者致力于以服装设计大赛嵌入专业课程促进学生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探索,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一)解题和立意———培养综合分析能力

备战服装设计大赛的第一步是破题,需要仔细研读征稿启事,从分析征稿启事中的详细条目以及往届比赛获奖作品,了解比赛的性质,以辨明竞赛主题的定位,是注重创意性或是实用性。首先,可以通过分析大赛所设置的奖项来做初步判断。例如,在组织学生参加凤凰卫视主办、海澜之家特约支持的《穿越这一刻,中英文化交流年全球男装设计大赛》时,大赛的征稿启事对于协办企业的推介以及“最具市场潜力奖”等奖项的设置,均说明此项赛事是偏重实用性的;其次,还可通过分析大赛冠名或赞助单位来做预判。若大赛由企业冠名或赞助,说明此次大赛服装的实用性与推广度是评判的要点,如“真维丝杯”中国休闲装设计大赛、“名瑞杯”中国婚纱设计大赛、“乔丹杯”中国运动装备设计大赛等等。若大赛由地方政府冠名,暗示了大赛以提高该地区在服装行业的影响力为目标,需注重创意与地域性、文化性的结合,如“虎门杯”中国国际女装设计大赛、“织里杯”中国童装设计大赛、“大朗杯”中国毛织服装设计大赛等等。其次,从设计方法论层面的分析是影响设计方案的关键。“创新活动是主体的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相统一的过程。”[1]一份设计作品想要从成百上千份设计稿中脱颖而出,需要有突出的创意来打动评委。从众多服装设计大赛的入围作品来看,作品都具有新颖的立意、深刻的内涵与艺术性。这就要求学生在寻找灵感时,要格外关注和分析当下国内外流行趋势,分析未来一年的廓形、面料、色彩、风格等。要准确理解与把握一个时期的风格并非易事,学生在准备阶段需要大量收集、查询与解读各种渠道的流行资讯,同时,还要开阔视野,学会跨界、跨学科地寻找设计灵感,从其他艺术门类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来寻找灵感及设计元素,如建筑、雕塑、绘画、电影、音乐、舞蹈等,尽管其艺术表达形式各不相同,但其本质是相通的。不同形式的相互借鉴、影响与融合,正是创意迸发的源泉与动力。在寻找到一个好的切入点后,还需要对概念进行解析、提取与筛选设计元素,用艺术手法进行转译,将时代背景与流行趋势融入设计主题,对灵感进行提炼与升华,最终完整的表达出设计的独特创意。

(二)方案生成和表现———培养手绘能力

手绘是设计方案酝酿、生成、深化与表现的基础技能。手绘是设计资料收集的最方便与最直接的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强调通过手绘记录、整体设计素材与相关资料,有利于学生提高手绘能力,同时有效地拓展了资料搜集的广度与深度。设计草图的绘制则是学生迅速捕捉设计灵感的重要手段,灵感与思路的来源往往转瞬即逝,黄叶飘落、飞鸟掠过,这类瞬时的景象与闪现的灵感需要通过熟练的手绘快速记录与绘制出来。设计草图可以是完整的服装廓形,也可以是服装的局部细节设计,甚至可能只是一些能表达出设计感受的线条。草图的勾勒是思维图解的形成过程,因而表现技法与制图规范在这一阶段并不十分重要,反而更应注重引导学生通过简要的构思草图,阐释并传达出他们迸发的想象力和天马行空的创意。在从设计方案草图到定稿的反复调整与深化的过程中,更需要大量的手绘推敲,相较于在实物上进行修改,“笔头”的思考,无疑更加直观、便捷。教师与学生可就各阶段、各发展方向的草图共同进行讨论、比较与修改,并快速绘制呈现出修改后的效果,也使得方案的讨论与深化过程更为高效。在方案表达的阶段,服装效果图的绘制不能一味强调独特、另类的风格,因为效果图是设计本质与内涵的外在表现,如果只追求画面效果,而忽略了服装本身的分割、比例、省、褶与细节,这样的服装效果图难成佳作。唯有将形式、材质、色彩与绘画技法巧妙结合,才能完美呈现服装的最佳状态与传达设计意图。因此,恰当、准确的表现方式的选择在参赛过程中至关重要。服装设计大赛的海选是通过效果图投稿与筛选的过程,最终评定出入围决赛的选手。学生必须具备扎实的绘画功底与丰富的表现技法,方能从众多参赛设计稿中脱颖而出,得到评委的一致认可。在指导学生参赛的时候,教师要特别提醒学生,并不是画得漂亮就一定能入围,这也并非设计与参赛的预期成果和最终目的。服装效果图的意义在于呈现款式造型的设计特点,需要清晰地表达服装的整体造型与各个关键部位的结构线、装饰线以及工艺制作要点。因此,效果图在注重艺术性的同时,还要注意服装的结构表达是否合理、完整,以及结构工艺的实现效果与可操作性。服装款式图的绘制也是方案表达的技能。款式图,也称为工程图,它为服装裁剪、制作提供具体尺寸与参考依据。服装设计大赛通常要求提供完整的服装正、背面款式图,然而一些参赛者为了便捷或图纸效果,直接把服装效果图线描稿的人体形象去掉作为成服装款式图,由于服装效果图表达是动态、扭曲的人体穿着效果,这样的款式图并不能直观、准确地表现服装的款式细部以及结构线的处理。对服装结构的充分了解,是绘制标准的服装款式图的基础。服装款式图是对服装形式的一种精确、写实的平面线描图,准确地画出服装各部位的比例,并清晰绘制服装的结构与细节设计,如省道的位置、长短,褶量的大小,以及明确区分结构线与装饰线,如有特殊的工艺还需要在款式图旁注明,切不能马虎。可见,绘制标准的服装款式图能提高学生对服装结构的进一步了解与认识。

(三)材料的创新与制作———培养创新、动手能力

服装是“做”出来,而非“画”出来的。通过手绘呈现的设计方案获得入围资格,只是比赛的第一个阶段,而后,还需要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整个系列服装的制作,这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实践操作需要完成面料采购、打版、裁剪、缝制以及装饰,一些特殊的形式、结构或细节还需要进行立体裁剪、面料二次设计和服饰品的设计与制作等等。通过这一系列的动手操作,将对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起到全面的促进作用。学生可以通过平面打版或立体裁剪来实现设计方案的效果,这也需要综合运用服装结构设计与材料学等课程知识。纸样设计完成后,则进入动手制作系列样衣的关键步骤,样衣要尽可能达到与设计稿一致的效果,这也是多数设计大赛的要求。确定版型后,需开始选择制作成衣的面料。要想在服装设计大赛的决赛展示中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面料的创新也是制胜的关键之一。市场上的面料多数是常规百搭的成衣面料,要获得符合设计理念的、新颖独特的面料就需要学生对较为普通的面料进行二次设计。面料的二次设计可以是二维平面的创作,也可以是三维立体的创新,唯有基于学生对面料特性与可塑性的深入了解,发挥想象力进行创作,方能制作出具有特殊的肌理效果和外观质感的新型面料,更好地诠释出服装设计的创造精神。裁剪与缝制服装能极大提高学生对服装结构和工艺的深刻理解,也是对服装设计与纸样设计合理性的一次检验。制作过程可提高学生对不同面料的缝制技巧,便于反复校核省转移、放褶等工艺是否达到了所期望的视觉效果,并可立即做出调整。在完成系列服装设计制作后,还要进行整体的服饰品设计。服饰品需要与服装的整体风格协调搭配,并为主题服务。市场上可购买的服饰品很难满足参赛作品的要求,即需要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制作。

(四)目标沟通与协调———培养掌控与应变能力

服装设计大赛的决赛展示是对学生协调与应变能力的一个综合考核。在模特试衣过程中设计者要及时与模特沟通服装的长短、肥瘦、鞋子的大小是否影响到模特的正常走秀,如果出现问题要及时修改、调整。同时,要在短时间内尽可能使模特理解所展示服装要表达的思想和内涵,这将潜移默化的影响模特在舞台上的神态、步态,有利于模特更准确展示设计的理念。决赛场上,模特更换服装只有短短的几分钟时间,设计者要很麻利地协助穿衣工把一系列(通常为四套)服装穿戴好,整理好服装的形态,佩戴好所有配饰,这必需具备随机应变的能力,对于如服装拉链损坏等突发问题,要具备处理突发事件能力,以最快的速度把服装整理到最佳状态。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对可能的突发事件进行模拟,帮助学生找到大赛现场的感觉,在心理与应急策略上均有充分的准备。总而言之,优秀的设计、精致的工艺,参赛者的全面掌控力加上模特的准确演绎,方能把服装最精彩的风貌呈现给观众与评委,达到极佳的展示效果。

三、结语

笔者通过把服装设计大赛嵌入专业课程,培养学生综合设计能力的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达到了预期效果,所培养的服装设计专业学生在近年来的各项大赛中成绩斐然。实践证明,将服装设计大赛与传统的设计理论课程教学环节有机地整合为一体,组织并指导在校学生积极参加各类服装设计大赛,能使学生在理论知识的学习与专业技能的培养上更有针对性。学以致用,是一条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综合设计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鼓励学生在参加大赛的同时,保持一个良好的、积极的学习心态,享受大赛的设计过程为重要目的,以服装设计大赛为平台,全面地培养与提高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和综合设计能力。

参考文献:

第7篇:服装设计的理解范文

(一)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教育目标服装设计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应该不仅能够在传统实用类服装设计领域取得成就,而且能够参与到舞台服装制作、影视造型等相关行业中。在社会文化事业极大发展的今天,服装设计专业人才不乏用武之地,社会也需要更多动手能力强、创新能力强、熟练掌握制版和缝制工艺以及服装营销、服装陈列技巧的人才参与到服装相关行业中。因此,服装设计课程应以当下社会对人才的多面性的需求为方向,进行全面课程改革。

(二)以学生职业发展为教育的宗旨进行职业选择并从事某种职业,是个体毕生发展中的重要议题,这是现代心理学对职业心理进行研究之后所得的重要结论之一,这也意味着,学校教育对学生的职业发展影响会持续一生。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在服装设计专业教育过程中考虑到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走向,只有这样的教育才是真正有效的,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课程改革,也必须注意以学生的职业发展为宗旨。

二、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服装设计课程改革的方式

(一)以实践教学开展为目的进行教材改革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就必须注意到服装设计课程本身的应用性。目前学校所使用的教材中,无论是对服装设计的理念的表述,还是对服装设计方法的教学都显得太过死板,这样的教材不仅制约了教师教学有效性的发挥,而且使学生的创造力受到局限。因此,有必要以实践教学的开展为目的进行教材改革。教材改革的方法有以下两种,第一,服装设计专业教师可以通过大量阅读服装设计专业书籍,选择其中应用性较强的那些作为教材;第二,服装设计专业可以在原本的教材理论基础上,另外自编一本全部是应用实践知识的辅助教材,在服装设计课上使用,辅助教材的应用能够使学生的思维从刻板的理论教学中跳出来,通过动手设计、动手成衣,锻炼自己的职业能力。

(二)以就业为目的进行教法改革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服装设计课程改革的重要议题,要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作为课程改革的中心,就必须在教法改革中明确“就业”这一目标。无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何种教学方法,学生所处的环境始终是学校而不是职场,因此,学校应从教学环境变化的角度实施教法改革,即应用校企结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通过岗位实践获得知识和能力。学校可以与当地服装设计公司、大型影楼等企业建立亲密的合作关系,通过在企业注入资金,为学生争取综合性较强、设备较为完备的教学条件。使学生的应用课程与服装设计的日常应用联系起来。通过校企合作教学方法的实施,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师们也能够从教学指导当中获得有用的反馈,从而更好地总结自身在教学中的问题。这样的教法改革,不仅能够使学生对教学的岗位指向性理解的更好,也能够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水平。

(三)以学生职业发展为目的进行教师职业素质再教育服装设计课程改革的根本在于教师职业素质的提升,如果教师们本身的职业动手能力不足,对目前服装设计专业的职业类型以及职业前景了解不足,也就不能给学生做出表率,更遑论对学生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因此,对教师的职业素质进行再教育,是服装设计课程改革的重要途径。首先学校应该为教师提供一系列培训课程,使教师对服装设计应用领域的最新动态有所理解;其次,学校可以将教师安排在企业中进行岗位再教育,使教师通过实际感受增加对服装设计应用的职业理解,帮助学生进行职业发展。

三、在服装设计课程改革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课程改革应充分应用学校资源不同的课程改革方法对各院校的教学资源要求不一样,对学校的办学实力要求也不一样。应用型本科院校要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作为课程改革的基本方向,在进行课程改革活动时,要充分考虑到本学校所占有的教学资源和所拥有的教学实力,在高效利用资源的同时,不使课程改革活动成为学校发展的压力。

(二)课程改革应符合学生发展需要在以人本教育为主要教育思想的今天,应用型本科院校在进行课程改革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学生发展需要的特殊性,例如,刚入学的学生社会经验太少,直接使用校企联合教学的方法更容易使他们的职业心理发展受到挫折,因此应该先从学生对教材、对服装设计学科的熟悉和认识开始进行教学,校企结合的教学模式则更适合于高年级学生。

四、结语

第8篇:服装设计的理解范文

20世纪70年代,国内高等院校陆续开设服装设计专业,学院派服装设计随之出现而明显区别于市场化服装设计。不成熟的设计理念、不考究的面料、无法标准化的制作工艺、服装功能性和市场针对性的欠缺是国内学院派服装设计最初出现的主要问题,服装业内对之报以质疑、观望甚至是反对的态度。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中国的纺织服装行业面临前所未有的“转型升级”压力,中国服装企业必将实现从劳动力密集型、订单式加工、低利润率的粗放式经营模式转向能源与技术创新,产品附加值提升,实现品牌运作战略的模式转型升级方能生存。国外服装品牌不断占据国内市场和国内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的现状迫使服装企业品牌意识迅速增强,追求设计背后的文化与艺术性显得尤为重要。在这样的趋势下,学院派服装设计因其深厚的文化艺术特质和潜在的市场潜力越来越受到关注,学院派服装设计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文化艺术领域并进入国际视野,国内各时尚行业也开始理解、认同、欣赏、扶持学院派服装设计,服装企业与专业院校之间的合作日渐增多,学院派服装设计在时尚领域逐渐具有一定影响力并形成不可忽视的时尚力量。在欧洲,学院派服装设计以英国伦敦的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英国皇家艺术学院、比利时的安特卫普皇家美术学院、美国的帕森斯设计学院等闻名世界的高等院校为主要代表。这些院校重在培养学生成为一名富有创造力、超凡敏感度和独特设计才能的职业设计师。每到毕业季的设计展,是学生们初露峥嵘的机会,他们骇世惊俗、天马行空的设计引来时尚媒体和服装商家的关注。在校企双方的努力下不断实现各种扶持项目和合作,许多新生代设计师大量涌现,而这一点也正是院校吸引来自全世界热爱时尚的优秀学子争相报考的主要诱因。国际间院校的交流与合作机会增多,中国的服装设计专业教育在跨越地域与民族的全球化趋势下快速进步。尽管如此,差异还是显而易见的。从近几年各类青年设计师大赛以及院校毕业生作品展的设计水平判断,当今国内学院派服装设计水平仍落后于国际上先进水平,尤其在设计观念、创意能力与设计管理能力培养方面,国内院校仍需不断引进先进的办学理念、教学思路和方法,吸收前沿的设计理念,鼓励尝试新的设计因素,拓展学院派服装设计更广阔的领域。

二、学院派服装设计主要特点

学院派服装设计的创作往往体现设计师对服装、对人、对自然与社会的理解与感悟,借以服装造型作为表达媒介,以人的静态与动态甚至于所处环境空间为设计创作主体而展开。学院派服装设计以学院派特有的培养模式与方式启动,从灵感来源、创意方案、材料认知开始,注重艺术前沿思潮与时尚流行观念的传达,倾向于运用艺术化的服装表现手法与视觉语言,设计形式多样,风格各异。以下为学院派服装设计具有的显著特点:

1创意性

虽然创意性是设计的基本属性,但在服装设计领域,并不是所有的设计都具有创意性。创意性是设计富有个性的关键,它是设计师个人创造性思维的体现,与设计师的生活阅历生存状态紧密相连,也是设计作品与设计者之间存在的一种依赖性。富有创意性的服装设计作品不是为满足时尚受众们的猎奇心理,满足即时的哗众取宠和商业利益,而是会以设计师内在坚不可摧的创新精神为凝聚力,创造崭新的服装观念、形式、穿衣方式甚至是时尚观念。突出的创意性是学院派服装设计的根本,这种创意性源于创作者内在的惯式思维与设计习惯和追求,使得原创作品无以替代。相对受设计甲方制约的市场化服装设计,学院派服装设计的创意性拥有很大的自由度和表现空间,设计理念、手法、材料、展演方式等都是设计师实现创意的方面,这使得学院派服装设计更具有超凡的魅力和特殊的时尚影响力。

2艺术性

服装设计本身具有艺术性的特质,而学院派服装设计的艺术性则更加突出其类似于艺术创作的思维模式,具有着类似于艺术作品的独创性、实验性以及表达形式的兼容性。从服饰美学来讲,人的着装一方面受到社会规范的制约,另一方面也是人自身存在价值的反映。人们通过服装表现个性的解放与自由。学院派服装设计是服装设计中最富有创意的领域,是当代艺术氛围下的产物,其设计与艺术形式一样成为人们表达个性的手段,艺术的演变和发展对学院派服装设计的影响是本质性的。当今的时尚流行变化之快是前所未有的,学院派服装设计更是呈现高度的自由,而与当代艺术的前沿状态不谋而合。设计师们透过泛化的主题,解构置换的多种手法来传达无穷的艺术性创意。

3时尚性

学院派服装设计以拥有前卫的设计观念,追求创意和实验性的表达方式而居于时尚流行趋势的前沿。最新技术研制的新颖面料或工业材料、夸张的外在纹样或刺绣装饰、怪诞离奇的配饰、化妆造型等表现手法无不传达出设计的前卫时尚性,而这种时尚性具有着鲜明的时代背景感,不仅传达设计师在某一时间段的设计状态和追求的时尚观念,而且表现出设计师对时尚的“超前意识”。设计中的超前时尚性是设计师社会消费心理与人们感性需求的超越和升华,是设计师超越于流行之前的设计意识,对时尚潮流及人们的穿衣观念将起到重要影响。

三、学院派服装设计的实现途径

一般我们认为,学院派服装设计往往处于服装设计“金字塔”的顶端,曲高和寡。而本文所提及的设计的实现途径主要是指当代的学院派服装设计从设计的属性出发,通过艺术特质的实现与企业合作的商业实现两种途径,设计走出校园的局限,挣脱设计师自我限定的藩篱,使得设计最终走向大众,深入品牌,经受艺术、时尚趋势及消费市场的深度检验,最大化地实现设计理想,从而体现服装设计所具有的多重社会价值。

1艺术性的实现

学院派服装设计通常是将时装与艺术杂糅,渗透着艺术和设计的综合表现形式。设计强调时装与社会、时装与人、时装与环境、时装与空间、时装与介质的对话,作品也呈现类似装置艺术的特质,达到内容与形式的艺术化统一性表现。早在1966年,在意大利“佛罗伦萨艺术节”上,艺术与时装的创意设计就成为讨论的焦点,艺术家与设计师共同探讨艺术和时装的关系,为彼此的创作提供崭新空间。学院派服装设计灵感多源于艺术思潮的影响,作品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不完全受市场销售条件的影响,消费群体与设计师有着基本的群体归宿感和类似的艺术审美追求。设计师也越来越多兼具艺术家身份,作品参与艺术展览与拍卖。2012年9月,北京今日美术馆,“时代映像——中国时装艺术1993-2012”开展。(见图1、2)展览“旨在构建一个具有专业影响力和权威性的展览平台,通过展示中国时装设计历年来的原创精品名作,回顾中国20年时装设计的发展历程,以此来思考中国时装设计的文化基因和根本。”所展出作品的设计师不乏来自高校的教师,其学院派风格的服装设计作品中蕴含深厚的文化艺术性,并具有学术的现实意义和极强的可观赏价值。类似“时代映像”这样的时装艺术展览从某种角度来讲便是服装设计实现的一种途径。这种由权威时尚机构发起,在公开艺术展示空间进行的专业性极强的高水平大型展示以及由专业机构收藏作品的方式便是学院派服装设计得以实现其艺术创造和社会价值与意义的主要途径。

2以企业品牌开发为目标的实现

对于一位学院派服装设计师而言,超前的设计意识、规范的专业技能、高级的审美趣味的确在很多设计师职业生涯中产生了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力。然而,不走向市场的设计却基本等同于个体化的艺术创作,很多刚走出校门的新生代服装设计师便常常因其学院派的设计思路与习惯而一时无法胜任市场化设计的工作。学院派服装设计师与企业合作深入品牌、走向市场势在必行。首先,理性选择企业合作伙伴非常重要。品牌文化的差异使得不同企业秉承不同文化理念与运营策略,具有不同的资质与规模,学院派设计师在选择合作企业时不以一时利益为目的,应充分运用专业智慧,遵循理性与谨慎的态度。设计师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可以有前景的展望,在不断的磨合与沟通过程中,做出短期或长期的合作意向。学院派设计师与企业的合作,一方面为企业服务,以创造企业所需的品牌附加值,满足企业品牌开发的需求;另一方面这种合作也为设计师创造了设计的支持与发展平台。其次,作为设计师,应充分了解企业文化与现状并以企业品牌发展所需为设计的直接目的,结合市场变化与需求保持设计的创新思维,敏锐感知面料、工艺、销售等方面资讯,充分利用已有设计资源实现设计各个流程,如面料从质感、纤维特性、色彩与花色的把握,样衣与版型的细节调整,工艺制作要求与细节处理,成衣后的染整与收纳甚至销售环节的展示。学院派服装设计师与企业的合作是用市场检验设计的过程。设计师应尽早完成与服装企业的磨合,迅速成长为合格的从业者,坚持个人设计理想,拥有设计使命感,将学院派设计走向企业,深化品牌理念,延展品牌文化内涵,提升品牌价值。

四、综述

第9篇:服装设计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服装设计;材质发展;实用价值;艺术内涵

结合当前社会角度分析,服装已经不仅仅是发挥其基础的遮羞、保暖功能,而是上升为一种艺术品的层次。一件服装从设计到成型,需要参考面料的特点以及其他辅助材料的性质,实现实用性、流行性、艺术性的统一,从而获得市场份额;虽然在现代服装产业中,优良的材质已经不是唯一的竞争优势,但创新性、新颖性和独特性的实现依然依赖于材质的固有性质。

1服装设计中材质表现分析

1.1材质及材质质感的内涵

随着人类社会科技的发展,服装可选用的材质逐渐增多,除了从自然界可直接获得的纤维类,如棉、毛、麻、丝等,还包括许多化工合成的人造材质,如再生纤维、涤纶、腈纶、氨纶等。此外,一些人造新型材质具有明显的合成性,包括大豆纤维、金属丝、塑料等,丰富了人类服装设计可选用的材质范围。不同的材质具有不同的特点,进一步决定了服装设计的应用范围,如棉织物的生态性优良,具有柔软、吸汗等特点,适用于大多数服装设计采用;而丝绸类材质具有光滑、细腻、改性好等特征,适用于睡衣、礼服等设计应用。服装材质的表现差异性与自身的组织结构有关,人工材料的开发也是基于此,由此形成不同的质感,即使是同样的款式也给人不同的感觉,如丝绸类给人高贵、奢华的感觉,麻纱类给人透明、飘逸的感觉等。

1.2服装材质的再造表现

第一,触觉。触觉是直观的心理感受,也是一种综合的器官反应。通过看、闻、摸等方式,所产生的材料实质“心理感觉”就属于触觉的范畴,如轻和重、粗糙与光滑、软与硬等。很显然,触觉是一种心理刺激表现,并非完全反映材质的本来面貌。对现有材质的加工可以促使内部组织结构发生变化,如凸凹、皱褶、抽缩等,有效地实现材料的立体感,并通过裁切缝纫的不同手法实现服装设计的特有感觉。第二,视觉。视觉比触觉的冲击性更加强烈,也是服装设计所要体现的主要功能。除了图案设计、颜色印染之外,不同的材质本身就具有“原色”,自带的花纹、图形也能够体现出很好的艺术特征。在遵循这些自然存在的规律层面上,利用多样化的处理手段,如镂空、丝网印、蜡染等,将这种固有的形态表现出来,能够实现和谐、自然的视觉效果。第三,心理感知。很多材质的应用无论怎么改变,在人的心理上都会形成固定的认知,这种情况是由文化、风俗、习惯造成的,如针对丝绸的文学描写和形容,让人们在心理上产生一种奢华、亮丽的感觉,因此即便针对丝绸做出了一定的处理,依然不会改变这种心理的认知。

2材质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2.1材质与服装造型的结合

服装设计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创造活动,设计师要实现一个服装造型,除了具备灵感和创新之外,还必须对材质有一定的了解。这是因为,服装造型的实现取决于材质的固有特性,设计师的理念表达是建立在现有服装材质基础上的。例如,想要通过一种柔软质感的材质表现出阳刚之美,显然是不现实或不科学的。服装设计是人类服装发展的高级阶段,设计师必须把材质知识和审美意识结合在一起,这就是其“特殊”的地方。

2.2材质与服装色彩的结合

服装的色彩是服装设计中最重要的部分,甚至超过了样式、风格。人的视觉所产生的心理感应是最明显的,也是冲击力最强的,色彩通过服装材质才能得以体现,但无论是印染或本身的色彩,所构成的视觉冲击效果是相同的,区别在于不同材质载体附加的心理感受不同,如同一种色彩,在光滑、细腻的材质中给人一种明快、愉悦的感受,而在粗糙、褶皱的材质中给人一种厚重、深邃的感觉。事实上,这也是构成服装种类多样性的基础,设计师必须深入了解不同材质的特征,才能创造出所需要的艺术效果。

2.3材质与服装风格的结合

就世界范围内来说,材质与服装风格的结合已经趋于稳定,设计师也自觉地遵守这些风格搭配的规则。很多材质在人们心理产生的感知是固定的,并具有其稳定的艺术效果,设计师需要把更多的元素合理引进来,在不破坏材质风格认知的前提下进行创新。例如,牛仔布料的服装设计往往是为了表现出粗犷、野性的一面,在遵循这一风格的前提下,适用于牛仔衫、牛仔裤、牛仔裙等多种服装风格,但违背这一材质风格,如“牛仔旗袍”“牛仔睡衣”等,显然不是主流文化所能接受的。

3材质在服装设计中的视觉表现

3.1材质视觉表现的重要性

从单纯的服装设计角度来说,服装的视觉效果是最主要的设计目的,直接对受众心理产生影响,进而作用于穿着的人身上。“人靠衣装”所表达的含义中,说明服装给人的视觉效果,直接影响到对一个人的判断。服装材质是建立在服装功能和审美基础上的,换句话说,它是人判断的主要直观依据。例如,相同款式的旗袍,分别采用绸缎和棉织品材质进行制造,所得到的反馈效果定然是不同的。这也反映出,材质特点正确地使用材质的重要性;作为服装设计师,就必须了解不同材质的视觉效应特点,如超细纤维的质感轻薄,能够产生流动性的心理认知,而粗布材质给人一种回归自然的感觉,可以应用于不同的设计层面。

3.2材质视觉表现的效应性

第一,自然化。现代服装设计以追求概念为主,突出前卫设计思想,甚至忽视了服装的实用性特征。但随着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服装材质自然化的效应也逐渐受到关注。通过服装特点回归大自然是很多人的选择,而设计中也主要发挥了材质的天然特点,如在不染色的情况下直接应用天然面料,包括麻织物、棉织物、丝织物等,不仅具有返璞归真的特点,还具有“怀旧”的特色,彰显出一种特殊的审美气息。第二,艺术化。国外服装设计中更多地追求时尚元素,融入大量的艺术性特色,较为常见的如抽象艺术图案、浮雕艺术形式、时代潮流趣味因素、非主流另类服装特色等,甚至包括大量的概念性因素;而实现这些艺术化的前提是展开材质细分选择,甚至需要一些创造性材质。如一些非主流服饰中加入的塑料、金属等材质。第三,人性化。服装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本质上说是人性基本需求提出的要求。服装设计的人性化指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等等,可以通过服装设计来体现。较为典型的如各种公益组织服装(如红十字会、国际环保组织),通过一定的理念表达,来实现一定的人性传达。在材质方面,主要以生态环保的自然材质为主,如棉织物、竹纤维等。

4服装设计与材质的整体表达研究

材质在服装设计中发挥的基础作用并不难理解,而如何合理地利用材质的特点,是服装设计师不断探索和追求的。根据这一思路,材质多样性为设计师提供了广泛的发展空间,同时也表现出服装设计与材质的关系。而所谓“材质的整体表达”,也可以理解为材质所使用的服装设计范围,这与人类服装发展的自然历程是一致的。从表面上看,无论材质的成分是什么,组成服装的直接原料都是布匹,但自然提取的原料和人工化学原料又存在较大的差异,被设计的服装也相应地受此限制;所以简单地说,材质表达出的自身性能,是设计师进行利用的重要参考。例如,在特殊的晚会场合所穿着的晚礼服,必须采用华贵奢侈的材质进行设计,才能够彰显出穿者的身份。而在繁忙的工作车间,工人所穿的工作服必须具有耐脏、耐磨的特点,同时符合长期劳动所具备的舒适性、吸汗性等。材质本身的特点就是表现出其价值的关键,同时也表达了服装设计的基本意图。同时,材质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服装设计的表达。一种材质可以满足的表达手法有限,而要突出其某一方面的优势,就必须展开相应地材质加工和改造。但服装设计师并非科学家,对材料的改性应用有限,如果材质本身的局限性较强,服装设计的工作也不可能完成。笔者倾向于把这种情况称之为“材质表达的有限性”。

5结束语

综上所述,服装设计的基础是对材质的理解,这也意味着艺术的创作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科技水平,表现出服装设计师创新工作的特殊性。忽视材质表达的服装设计是不科学的,而服装的设计一方面受到时代潮流的影响,另一方面则主要受到材质科技的影响。这就要求在服装设计工作中以材质为创作基础,“以人为本”,提高材质在服装设计中的关注度,并发挥更好的创新功能。

参考文献

[1]袁璐.服装设计与材质的整体表达[J].装饰,2003,(7):87.

[2]吴晓菁,温金.服装设计中面料再造艺术的运用[J].纺织科技进展,2007,(1):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