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职业健康管理知识培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预防医学本科专业设置运动营养方向课程的必要性
1.1我国公众营养问题和亚健康问题日益严重
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显示,目前我国居民的营养健康问题表现在营养缺乏和营养过剩并存。少部分地区和人群仍然存在营养缺乏病;大部分地区随着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尤其是体力活动减少,造成营养失衡或“过剩营养”等一系列慢性病或富贵病等健康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居民的身体素质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增龄引起机体器官趋于萎缩、生理功能明显退化、免疫能力相对低下,出现了生理性衰老的亚健康状态。亚健康又称第三状态,主要以慢性疲劳为主要症状,是21世纪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问题,发生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1]。世界卫生组织(WHO)的一项全球性预测表明,真正健康者仅占5%,患有疾病者占20%,而75%的人群处于亚健康状态,其年龄分布多在35~55岁之间[2]。目前,中国处于亚健康状态人口已超过7亿人[3],并呈上升趋势。一项对全国22个省市青少年调查显示我国有3000万青少年处于亚健康状态,青少年亚健康状态达到20%以上[4]。因此如何采取有效的保健措施和生活方式的调整促进亚健康向健康状态转化,对于促进人群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2我国健康管理专业人才相对缺乏制约
公众营养慢性病和亚健康问题解决。据1994年统计,慢病治疗费用年增长速度为17.72%,这对国家的宏观经济形成重大压力,也构成阻碍企业发展的巨大包袱,更成为个人生活水平下降的主要因素。而慢性病中的70%和亚健康问题是可以通过预防——“健康管理”来控制的。目前,美国、德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对健康人和处于亚健康状态人群的健康管理已非常成熟,健康管理师已形成稳定职业。日本通过实施“营养改善法”来提高国民营养水平及改善国民营养状况,以维持和增进国民健康与体质。日本一亿多人口,平均有40万名营养师,每100多人口就有一名专业运动营养师;而我国l3亿多人口,营养师不足4000名,其中运动营养师不足几十个,专业人士绝大多数分布在医院等机构,为疾病人群服务,面向普通大众的很少。虽然目前国家已经建立健康管理师职业,但行业尚未成熟,培训市场混乱,而且国内尚无高等院校培养健康管理人才,导致行业专业人员严重匮乏。
2预防医学本科专业设置运动营养方向课程的可行性
2.1开设运动营养方向课程是适应健康管理市场要求的需要
目前在中国健康市场,营养师和健康管理师在近三年里被称为是“朝阳职业”乃至“黄金职业”,健康管理师和营养师的培训机构也如雨后春笋搬冒出。虽然每年有大量培训人才走出培训机构,但大多都缺乏系统专业医学教育,可谓是“一本培训教材,一位健康管理师”。因此健康管理人员专业能力参差不及,严重阻碍了国内健康管理行业的成熟和发展。由于我国人口特征的变化、慢性病相关危险因素和亚健康问题流行日益严重、医疗费用急剧上涨,个人、集体和政府不堪重负以及健康保障模式的改变等原因,促使国内健康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迫切而且巨大。健康管理是一门综合叉学科,主要涉及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和运动医学等重要学科。所以健康管理师不完全等同于全科医生或公共卫生医师,健康管理通过采集和分析健康信息或危险因素,运用专业知识为人们评价自身的健康状况并通过运动、营养、心理调节和生活方改变等进行健康促进。随着现代预防医学的扩大,同时伴随康复医学迅速发展,传统预防医学课程设置与健康管理知识结构体系相比,所缺少或需要加强的学科正是运动营养学知识体系。体育运动锻炼具有较全面的健康职能,既能促进人体整体机能的全面发展还能加强人的社会性和生物性在健康方面的高度协调,促进心理对人生理的调控作用以及加速疾病的康复作用。因此,在新的医学模式改变的推动下,医学与体育运动以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发生交融,产生新的学科领域——运动营养学,它是未来健康管理人才、预防医学工作者和营养师必须具备的知识领域。
2.2医学生对运动营养学知识兴趣浓厚
关键词:医院 产业管理 管理队伍 培养与发展
医院发展第三产业,不仅可以解决当前医院资金不足的现状,还可以将盈余的资金投入到医院建设中,不断提高医院的综合效益。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及生命科学新技术的迅速发展,这也给医院的发展注入了生机。积极发展第三产业使其配合医院发展,要加强管理、降低成本、挖掘潜力,更新管理理念,提高管理队伍的素质,使之适应并推动医院的发展。
一、医院发展第三产业的意义及存在问题
医院根据自身资源优势,积极发展第三产业,促使医院综合实力不断提高,增加了医院员工的经济收入,为社会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我国医院也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竞争,而第三产业作为医院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竞争的根本不仅在于医院管理水平的竞争,更是医院管理队伍人才素质的竞争。医院管理者作为医院的领导者,他们的综合素质与决策能力将直接影响到医院的生存与发展,管理者要具备良好的洞察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制定出与卫生政策相适应的决策,不断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由于我国医院第三产业发展起步较晚,没有一个很好的蓝本去模仿,存在着众多不足,关键是医院第三产业缺乏专业人才支持以及资金保障,这就严重阻碍了医院第三产业的发展,因此积极培养和发展第三产业管理队伍显得尤为重要。
二、培养和发展医院产业管理队伍的策略分析
(一)完善人才选拔机制,吸引优秀人才参与到产业管理中
建立第三产业管理团队就要完善用人机制,设立独立的部门,明确责任人。要结合本院法人治理的结构,明确出资方与医院运营管理者之间的责、权、利关系,逐步建立和完善各管理岗位负责人的任职资格标准。改革当前的用人制度,体现公平、公正的原则,选拔、任用要透明,可以通过公开招聘、员工推荐、职业考核等途径,将具备医院产业管理知识的人才吸收到管理队伍中来,消除不良风气,破除论资排辈、任人唯亲的任用陋习。选拔过程可以结合笔试、面试、技术操作考核以及心理测试等方法。也可以吸收一些非卫生管理专业毕业的高学历优秀人才到第三产业管理团队中,不断提高管理团队的整体素质。
(二)医院要提供政策保障,为管理队伍素质提升提供保障
医院管理是一个对管理知识和技能要求很高的专业,要求专业技术人员必须具备专业岗位认可资质。职称评定激励管理人员不断积蓄知识、学习充电,因此医院第三产业管理队伍 的职称评定问题应当引起院方高度重视,它关系着整个队伍的稳定与发展。要加强与人事部门的沟通,保持步调一致,制定出适应产业管理人才队伍职称评定的政策,使其更好的激励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树立职业发展观,从自身做起,促使管理队伍的健康稳定发展。在产业管理队伍中建立人员能力、资质、岗位需要的工资标准,给予管理人员物质及精神激励。要使医院产业经营管理者的劳动付出公平地得到回报,适当提高管理者的工资待遇,使其能充分享受到医院发展的成果,获得应有的劳动报酬。要根据医院第三产业发展实际水平,根据管理岗位的职业要求制定相应的绩效考核指标与奖惩办法。考核内容要与管理人员的能力水平和绩效水平相适应,加强对管理人员的组织、管理、资本运作、经营决策等能力的考核。要根据考核结果,对管理者的岗位进行适当调整,形成“能者上、庸者下”的用人机制,对不称职的管理人员指出问题后仍不改的要解除劳动合同,确保为产业管理队伍的培养与发展提供科学、合理的政策指导,促使医疗卫生事业的良性发展。
(三)加强第三产业专业知识的培训,提高管理队伍人才素质
拓宽渠道,为管理人员提供专业知识培训机会,使其熟悉第三产业各项业务流程,开展分阶段培训,进行岗前管理培训;对优秀管理人员进行高层精英培训,使其参与到医院第三产业战略管理中来,通过对复合知识的学习,使其不仅能够掌握管理知识,还能够熟悉国际金融、卫生法律、市场经济等现代化管理知识和技能。要根据经营项目的特点,给管理队伍进行有针对性地分层次指导和专业知识的系统培训,使他们能够达到胜任本项目管理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水平。医院也可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与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加作合作与交流,实施人才储备计划,细化培养方案,完善课程设置,不断克服当前一些卫生管理院校教学中存在的教学方法单一、理论性较强、专业教学资源薄弱的缺点,为产业管理人才的进修、充电提供平台。
近年来在院方的大力支持下,第三产业取得了飞速发展。21世纪的竞争关键在于人才的竞争,医院要想借助第三产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稳步发展,就要树立人才意识,具有危机感,要适应医院产业管理对人才的要求,培养出具有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不断壮大优化医院产业管理队伍,提高管理水平,使之更好地推动医院发展。
参考文献:
护理管理 教育 科研对临床护理发展的影响
护士是构成医疗队伍的主体,对护士的管理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医院管理及医疗质量的高低。护士的服务对象是患者,护床护理的发展起举足轻重的作用。纵观我国护理历程,护理质量不是技术问题,而是管理问题,根本的是人的素质问题。护理应从“面面俱到”向“删繁从简”的理观念转变;从“制度规范”向“制度文化”的观念转变,以适应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护理需要。我国护理管理人员大多是从临床一线的护士中提拔而成,教育层次偏低,且大多数没有经过管理课程的正规培训,使其在人力资源管理、质量控制方面,存在护理管理水平滞后于护理管理需求的问题。护理管理方式、方法仍以经验型为主,缺乏科学化管理。在新形势下,护理管理人员应当具备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应不断更新观念,改变僵硬的工作方法,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为临床护理工作的提供一个良好的管理环境,为临床护士营造一个积极、主动、有更多思考和创新的工作氛围。只有强化管理意识,加强对护理管理人员的素质培训。知识培训,纠正护理管理过程中的盲目性和偏差性。根据目前的护理管理现况,就护理管理者进行护理管理的政策、护理管理理论以及先进的管理技术和方法等管理知识的培训并进行资格考核认证,合格者才给予上岗。从而更新她们的管理知识结构,拓宽管理思维和理论视野,强化管理队伍的职业素质和能力,以规范护理管理行为、提高护理管理质量。
护理学经历了以疾病为中心、以病人为中心、以人的健康为中心三个阶段的不断发展。护理教育也从类同于医学教学课程,发展为重视继续教育和发展高等护理教育,强调护理是现代科学体系中一门综合性、独立性的应用科学。而目前的护理教育不能满足服务的需要。护士角色的多元化,促使护理教学的改革应着眼于提高护士的全面素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于一体,科学地把握立德、立才、立业、立品的关系,使四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相互渗透,共同构筑护士素质的基本框架。护理教学的改革首先是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护理师资观念的改变,这样才能使护理教学迈出坚实的第一步。在明确护理专业培养目标的同时,应根据本地区医疗机构对护理人才的需求制订相应的可操作性强的、实施性教学计划,既要创新,又要遵循教学规律,避免培养目标与现实相距甚远。重视培养知识应用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为培养实用、外向、复合型的人才而设置课程,不断改进教学计划。在护理教育过程中应注重培养护生运用现代信息资源、学习现代医学知识与发展能力;驾御临床护理、解决疑难问题的创造性工作能力;参与社会活动的交际能力;除此之外,自我约束能力(情绪的自我认识、自我控制、自我驱策能力和对他人情绪的识别,移情及适度反映能力)也很重要。
疾病和健康是一个动态的连续过程,护士的任务就是参与其全过程,既治愈疾病又促进健康,协助病人最大的恢复机体功能,使病人心理、社会、生物、文化及个人行为都处于安静状态。要达到这个目标,护理科研势在必行,并需着眼于特殊临床护理现象以及护理措施的不断改进。要为病人提供全新的护理服务,创造和运用科学方法来满足病人需要。一名优秀的临床护士应具备科研能力。科研者角色就是通过临床实践和掌握的边缘学科知识,设计和完成科研课题,发展和掌握护理整体知识,并以病人生命质量和病人满意度来进行临床科研的评估。护士,特别是受过高等教育的护士,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积累了不少经验,他们积极进行护理工作研究,通过研究验证、扩展护理理论知识,发展护理新技术,指导、改进护理工作,提高护理质量,促进护理专业发展。同时,护士还需探讨隐藏在症状下的真正问题,以便更实际、更深入地帮助患者。
在开展整体化护理的今天,护士必须扮演多种角色,护士在护理的过程中要随时转换角色。根据不同的工作任务,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合,扮演不同的角色,要做到恰到好处。成功的改变护理模式,必须在护理管理,护理教育和护理科研等方面进行精心的策划和组织,不仅应有一个高水平教育计划,更应广泛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得到各有关部门大力支持才能得以实施。
自开工以来,本项目部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依据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及所属国颁布的《职业安全与健康法》,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工作方针,建立健全职业病危害防治措施及建立完善管理机构,持续加强职业危害防治培训工作,提高全员职业安全卫生意识,积极控制职业危害因素,提高职业危害防治管理水平。同时把改善作业环境、强化员工职业健康作为重点工作,对职业病的防治宣传、培训管理体系的建立、个体防护设施的配备、以及防尘措施等方面认真进行落实,为从业人员营造了一个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
现对前阶段的职业健康管理工作总结如下:
一、管理工作开展情况
(一)组织机构及人员配置情况
项目部建立了以项目经理全面负责,项目班子成员齐抓共管,以各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职业健康管理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XXX
副组长:XXX XXX
成 员:XXX XXX XXX
职业健康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综合管理部。职业健康管理工作专职管理员:XXX。
(二)制度建设及操作规程情况
根据本工程实际情况,项目部编制建立了《职业健康管理制度》,包括职业危害防治责任制度、职业病危害警示与告知制度、劳动者职业健康监护及其档案管理制度、职业危害项目申报制度、职业病防治宣传教育培训制度,等13项制度。
项目部针对本工程施工性质,分别编制了粉尘、噪声及高温作业岗位职业健康等3项操作规程、并要求全体施工人员(含外籍员工)严格遵守本工种的职业卫生操作规程,并应熟悉、掌握和遵守配合作业的相关工程的操作规程内容。
(三)检查考核情况
项目部依托《职业健康安全管理制度》,每个季度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及职业健康管理工作对职业健康责任体系、规章制度、管理机构、前期预防、劳动过程中的防护和管理、 档案管理、培训、应急管理等八个方面的内容进行检查考核,针对检查发现的问题和不足及时制定整改措施进行落实,强化职业健康措施落实加强日常管理工作。同时项目部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内容纳入安全生产考核工作结合每月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情况对现场防护设施、作业人员、劳动防护用品管理等方面进行检查同考核,做到职业健康安全管理工作与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同时推进。
(四)职业健康培训教育情况
为加强职业健康知识宣传力度,项目部组织培训活动1次,参加培训人员共计19人次,培训内容主要围绕《职业病防治法》及相关职业卫生知识和量化分级内容。同时HSE部在施工现场宣传栏中公示了本工程关于职业健康的13项管理制度。
(五)现场监督管理情况
项目部建立了以项目经理为总负责人的职业健康管理工作领导小组,HSE部门为牵头部门,并指定专人负责的职业健康安全责任体系,逐级落实责任事项和内容,实行系统化管理。持续加大职业健康宣传教育力度,进一步提高施工人员职业健康防护意识;综合管理部依据所在国相关要求配备施工人员(含外籍劳工)职业病防护用品,HSE部指导施工人员正确使用劳动防护用品。
项目部每季度进行一次职业健康专项检查工作,同时在施工过程中的各类检查也将职业健康方面列为受检内容。因此做到了从源头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防治职业病,保护劳动者健康。目前本工程未出现任何职业健康突发事件。
(六)职业健康“三同时”工作情况
针对职业健康“三同时”管理工作,项目部按规定要求配发劳动防护用品,积极改善工作条件,如针对粉尘和噪声危害,一方面为施工人员(含外籍劳工)配置休息室,减少作业工人实际接触危害时间;另一方面足量配备防尘口罩、眼镜等个人防护用品,并督促从业人员严格按照使用规则佩戴、使用;并且在施工现场涉及到职业危害因素的部位设置了职业健康告知牌、警示牌等,针对临时进入施工现场的外来人员,项目部有关把“三同时”内容及时进行教育培训并签署“外来人员职业危害告知书”,全面提高项目部职业卫生“三同时”实施意识,以点带面,逐步推广,确保建设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
(七)职业危害排查专项活动开展情况
项目部每季度对可能发生的职业健康危害和涉及的作业类型、工种、岗位人员进行专项排查工作,同时在施工过程中的各类检查也将职业健康方面列为受检内容。目前项目部尚在桩基础施工阶段,涉及职业危害因素较少,但项目部依然全面开展了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岗位分布及作业人员接触职业危害因素情况排查统计工作,并建立完善管理台账,做好职业危害管理心中有数,并定期开展排查及时更新台账。有效的结合安全生产检查对现场职业危害防护设施、人员遵守操作规程情况、作业人员劳动防护用品佩戴情况等方面进行详细排查,督促相关人员及部门对存在问题及时整改落实,及时消除职业健康隐患。
(八)《职业病防治法》宣传周活动开展情况
为深入宣传贯彻《职业病防治法》,普及职业病防治知识,提高本工程所有参建人员(含外籍劳工)职业病防治意识,维护员工的健康权益,项目部根据工程局关于开展201 8年《职业病防治法》宣传周活动的通知(安环〔2018〕17号)文件精神,紧紧围绕以“健康中国,职业健康先行”的宣传主题,组织开展了多种形式、内容丰富的《职业病防治法》宣传活动,收到了预期效果。
在宣传周期间项目部结合本工程实际情况,4月28日由项目HSE部牵头,全体人员参加,开展了职业病防治知识讲座、观看《职业病防治法》宣传动画片及结合岗位展开自由讨论。同时针对本工程涉及到的粉尘、噪音、化学危害及高温的科学防护措施做了理性分析和布置。整个活动气氛融洽,内容丰富,针对性强,效果理想。
(九)海外项目职业健康管理工作情况
项目部一方面不断加大宣传普及力度,着力于提高劳动者对职业病防护知识及健康维权意识,为保护劳动者健康,促进和谐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另一方面修订并健全了职业卫生管理档案,职业卫生宣传培训档案、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与检测评价档案、职业健康监护管理档案及劳动者个人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并在不断完善之中。同时根据现场作业情况,按所在国相关要求购置符合规范要求的劳动防护用品。每月按要求给作业人员发放防尘口罩、耳塞、护目镜等职业病个人防护用品,对发放情况进行登记存档;现场HSE人员对作业人员职业危害防护用品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督促作业人员按要求正确佩戴、使用个人防护用品,对已损坏或达到使用期限的防护用品及时进行更换和报废,确保劳保用品符合规范。
二、职业健康工作中好的做法和典型案例
1、根据施工实际进展情况,项目部每月组织人员对存在职业危害因素的重点作业场所开展日常监测工作,及时在施工现场宣传栏中公布职业危害因素监测结果,对现场职业危害因素做到动态管控。
2、加强职业健康安全工作检查,认真落实职业健康安全检查“三结合”,即日常巡查与不定期抽查结合、专项检查与综合性检查相结合、考核评比与整治行动相结合,对每次检查发现的可能危害职业健康安全的问题和隐患加大整改和惩处力度,对重复发生的问题和隐患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提出预控办法,切实将各类可能危害职业健康安全的问题和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三、目前存在的问题
1.虽然项目部配备了职业卫生专兼职管理人员,但职业卫生管理人员业务水平有待提高,尤其对所在国职业健康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等相关管理内容要求掌握不全面,管理知识缺乏,管理业务能力跟不上目前国家对职业健康管理的新要求。
2、项目部施工班组普遍存在对职业健康安全知识缺乏深入了解、对职业健康安全工作重要性认知不足的情况。
3、施工现场关于职业健康设施建设及管理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工作场所职业危害因素定期检测、职业健康监护和职业健康培训等措施落实有待加强。
四、下一步工作思路
项目部在下个阶段将持续加强专业技术的培训和实践;对工程管理作业人员加强体系内容的宣传,提高工程管理作业人员的职业健康安全自我保护意识的同时加强对工程相关方的影响,努力营造工程参建各方共同提高职业健康安全意识的工作氛围。
1、加强领导,增强责任。对职业病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认真地分析、研究和解决,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尽快建立完善职业病防治体系。。
2、通过“走出去,引进来”,认真学习所在国职业健康管理的先进经验,完善本工程的职业健康管理体系。定期进行具有针对性的宣传教育,提高全员的职业健康知识水平;引进国际先进的设备,持续改善工作环境。
3、建立、健全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系统,由专人负责职业病危害因素日常监测,确保监测系统处于正常运行状态,预防急性职业病事故发生。
4、根据项目部实际情况,合理计划安排职业危害治理工作所需的费用,加大投入,保障职业病防护设施“三同时”、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和评价、职业病危害治理、职业健康监护、职业健康培训等费用。
5、根据现场实际及时组织修订完善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和现场处置方案,适时组织开展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演练,强化职业卫生应急管理工作。
五、对公司职业健康监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护士针刺伤原因防范措施
近2年我院感染管理委员会成员加强了医院感染管理知识及职业防护知识的培训,规范了医疗护理操作规程,但仍有针刺伤的发生,每年有10~15例,具体表现,见表1。
造成针刺伤的原因
①防护意识淡薄2例。②护理操作技术不规范5例,具体表现:丢弃用过的针头时;给患者注射时(特别是给不配合的患者注射时);用双手将针头套入针帽时;毁形或浸泡针头时;未按规定放置,而是将已用过的空针摆放在操作台上,做清洁时不慎被针头刺伤;收集1次性医疗用品时;用手折安瓿后徒手处理用后安瓿时;传递锐器时注意力不集中等。③针刺废弃物处理不妥5例。④穿刺对象不合作3例,尤其是小儿。⑤护士自身因素2例。⑥护士生理因素2例。⑦护士心理因素2例,护士工作压力源多,压力大,情绪不稳定,急躁或紧张,心情抑郁或不高兴时,也易发生针刺伤。⑧工作环境因素3例。⑨工作年限短6例,护士工作年限短是发生针刺伤的高危因素,年限短的护士注射操作不熟练,动作不规范,对使用后的针头处置欠规范,工作量大时更易出现忙乱,这些综合因素导致针刺伤发生率较工龄长的护士高。
发生针刺伤后的处理原则
一旦发生被血液、体液污染的针头刺伤,应立即挤出伤口的血液,用流动水冲洗伤口,及时在专科医生指导下用药,预防用药越早越好。
一旦发生了针刺伤后及早报告,立即对受伤者及患者进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乙型肝炎病毒(HBV)及丙型肝炎病毒(HCV)等抗体检测,根据检测结果尽早采取相应的预防性治疗。
护士心理干预:护士在发生针刺伤时可能产生焦虑、紧张甚至悲观、恐惧心理,特别是被乙肝、丙肝、艾滋病患者血液、体液污染针头刺伤时其表现的心理问题更为明显,所以,相关管理层领导应积极关心伤者,及时有效地采取预防补救措施。同时,做好伤者的心理疏导,增强护士战胜恐惧、战胜疾病的信心。
针刺伤的预防措施
医院领导、感染管理科、护理部应高度重视,建立职业防护管理小组及健全各项防护制度,随时监督医护人员,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和消毒隔离制度,建立护士健康档案,针刺伤上报登记制度,防范处理措施及针刺伤的紧急处理流程等。
加强护士职业安全教育和防护知识技能培训。制定培训计划,定期举办感染管理和职业安全防护基本知识学习班,对各级各类人员分期分批培训,提高自我防护意识,掌握防护技巧,同时相关部门到各临床科室实地考试考核,督查检查,达到有效的培训目的。
认真做好标准预防,凡是接触患者体液、血液及进行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的消毒。如血液、体液飞溅到面部、手套、口罩、防护眼镜、隔离衣上时立即更换,手上有伤口进行抽血时必须戴双层手套,尽可能在充足的光线下操作,禁止一次性用物重复使用。
做好一次性注射器、输液器等的管理。分类放置与收集,分类处置后专人登记回收,毁形及焚烧。
严格遵守护理技术操作规程,操作时戴手套,操作规范,工作中,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加强基本功训练,如静脉穿刺做到一针见血,减少自身感染的机会,送检活体标本时,尽量避免直接接触。
护士长合理安排工作,弹性排班,使有限的人员得到合理安排,避免工作的被动与忙乱,预防针刺伤的发生。
加强免疫防护,医院为临床护士提供乙肝疫苗,有效预防HBV感染的危险性,定期为护士进行HIV、HBV、HCV抗体检测。
加强针刺伤护士的心理指导,多数护士伤后心理害怕,因此在医护人员职业暴露发生后,得到专家的心理咨询和相应的处理和治疗,有利于缓解受伤后的心理伤害。
>> 试论实现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 试论如何实现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 试论高职院校如何实现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 试论如何实现更高质量职业指导影响因素研究 试论在高职院校中如何实现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 如何实现更高质量的高职院校职业指导 论高校如何实现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 如何实现高校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 试论如何实现更高质量的大学生职业指导 试论如何实现更高质量的高校职业指导 试论如何实现更高质量的高职校职业指导 试论综合性大学如何实现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 如何实现独立学院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 论高职院校如何实现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 试论如何实现更高质量的医学生职业指导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和微信公众号平台(公众号:水院就业指导中心)。其中就业生平台设有招聘信息专栏、政策法规专栏、就业指导专栏、办事程序专栏、毕业生信息资源、档案查询和就业跟踪、毕业生注册应聘平台、招聘单位注册招聘平台、用人单位进校指南、事务公告通知、办事程序专栏、资料下载等板块和栏目(具体详见图1)。微信公众号平台方便学生通过移动通讯工具随时随地了解就业信息、政策、法规和职业知识、就业信息等,水院招生就业处微信公众号平台(详见图2)。
3 开展全员化职业指导
高职院校只有开展全员化的职业指导,发动校内外的各种力量和人员,开建立学院自上而下的职业指导五级工作网络,才能够确保职业指导的效果和质量。一级为主管领导,主管领导是学院职业指导的领头人、指挥棒,需要树立职业指导新观念,抓好大局,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种人才;二级为中层管理人员,中层管理人员作用主要是协调和管理,需具备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管理知识和心理学知识;三级为职业指导教师,职业指导教师是主要实施者,除了为学生讲解政策、法规、生涯规划等专业知识、为学生提供职业训练、职业咨询外等,还需指导班主任和学生代表以活动、游戏、实践、座谈等方式开展职业指导;四级为辅导员、班主任,辅导员、班主任作为学生直接管理者,可以在职业指导老师的指导下通过游戏、活动等方式开展职业指导;五级为大学生代表,大学生代表作为学生中的一员,帮助辅导员、班主任和指导老师组织学生参加职业指导活动、实践,应积极了解职业相关的政策法规,认真学习生涯规划相关知识,努力训练自己的职业能力、职业修养和职业道德等。
4 加强职业指导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可以通过以下措施加强职业指导队伍建设:一是组织更多的职业指导人员参加职业指导和心理咨询等相关培训学习基本的专业知识,鼓励他们考取相关的资格书。二是聘请走在职业指导领域前沿的专家,为职业指导人员讲解生涯规划相关知识,推广职业指导新理念。例如,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邀请北森等职业指导专业培训机构来校开办就业指导课程教师 TTT( Training the Trainer to Train)培训班,对学院全体职业指导人员在职业指导基本理论、理念、方法、方面进行培训。三是加强指导人员同相关院校同行间的学习交流,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和业务水平。四是挑选有相应行业经验的优秀专业教师,对其进行职业指导方面的培训,安排其到人才服务机构并在企业挂职,成为相关科职业指导带头人。五是校企合作聘请企业资深专家担任客座讲师,指导学生了解相关行业信息,进行规划职业生涯,探索未来职业发展。
参 考 文 献
[1]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培训就业司,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创新职业指导――新理念[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第1版.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2-0568-01
随着医学科学的迅猛发展,控制医院感染的问题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医学界的重视和关注。而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是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重要内容。县级医院面临的病人大多数来自于农村,文化知识程度低,接受能力差,卫生情况也差,管理比较难,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就相对更难,需我们医务人员在工作中更加努力,从病人入院到出院,医务人员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无菌物品使用及无菌操作、手卫生、消毒与隔离等等贯穿于整个治疗过程。而无菌物品的使用离不开消毒供应中心。消毒供应中心是医院的心脏,也是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环节,更是提高医疗质量的关键。消毒供应中心也是医院所有重复使用并需要清洗、消毒、包装、无菌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等集中处理和消毒灭菌的核心科室,是临床医疗服务的重要保障部门。如何对消毒供应中心工作实行全面、系统、科学有效的管理,如何调动人员工作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保证无菌物品的质量。因此应加强消毒供应中心的管理,具体措施如下:
1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强化管理
1.1 认识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性。医院感染伴随着医院的产生和发展而存在,有医院就有医院感染,医院感染不仅关系到患者的安全,也关系到医务人员的健康(1)。消毒灭菌工作贯穿于临床各科室患者的整个诊疗过程,稍有疏忽,就可能造成医院感染,甚至是暴发流行。控制医院感染的各项措施都离不开消毒与隔离,如:消毒隔离技术、无菌技术操作、医疗用品的清洗、消毒与灭菌。供应以及污染物品的管理与处理、手卫生等等。
1.2 加强组织管理,健全规章制度。规章制度是做好医院感染管理的重要保证。科室负责人首先履行好自己的职责,组织相关人员成立医院感染监控小组,小组成员具体分工,各负其责,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对各项制度的落实情况检查,掌握科室的工作动态,清洗质量的检查,消毒灭菌效果的监测,包装应根据需要选择包布,确保包装的完好性。检查各种清洗仪器、消毒灭菌仪器的完好性,如:高压蒸气灭菌锅、环氧乙烷灭菌器、干热灭菌器等。无菌物品需认真检查,以确保为临床更好服务。也更好服务于患者。干燥、完好、灭菌过关均才能发放各临床科室,
2 加强培训,提高预防医院感染管理知识
2.1 强化培训,提高消毒供应中心人员的专业素质。医院感染的发生涉及到诸多环节,使用的器械消毒灭菌不到位,无菌操作不严,抗菌药物应用不合理,环境污染严重,手卫生依从性低等,都可能导致医院感染的发生(2)。所以加强消毒供应中心人员的素质教育,院感基础知识培训是控制医院感染的关键环节。医院感染管理科有计划地定期组织人员进行清洗、包装、灭菌等各项技术操作训练,并经常到消毒供应中心检查指导,同时派人员外出学习参观,使各项操作规范化,以提高专业人员的技能水平和知识水平。
2.2 提高预防医院感染知识水平
院感科每年举办二到三次各科各类型的知识培训和专题讲座,并纳入继续教育项目,使全体医务人员深刻认识到医院感染控制的重要性,人人都有医院感染控制的管理理念,把医院感染管理知识纳入到岗位培训的内容中,自觉做好医院感染的预防工作,为加强消毒供应中心管理,为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预防医院感染奠定良好的基础,更好地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安全。
3 消毒供应中心布局合理,加强消毒隔离。
3.1 消毒供应中心的布局合理化,是医院消毒供应的保障,是减少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消毒供应中心宜接近手术室和临床科室,或与手术室有直接物品传递通道。周围环境应清洁,无污染源,区域相对独立,内部通风,采光良好。建筑面积应符合医院建设标准的规定,尤其是工作区域的划分,应遵循“物品由污到洁,空气流向由洁到污,不交叉,不逆流”的原则,划分为去污区,检查包装及灭菌区和无菌物品存放区。三区之间应设实际屏障。
3.2 清洁、消毒与灭菌管理
1、医疗器械的清洗在医院感染控制中,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环节,清洗彻底是保证消毒或灭菌成功的关键。必须注意:(1)物品本身的复杂性,影响清洗的因素,如管腔表面和不圆滑的物品很难清洗。必须尽可能拆开,用含酶洗涤剂浸泡后手工仔细刷洗。(2)污染微生物的数量和类型;(3)物品上残留有机物的数量和状况,有机物会影响灭菌的成功。2、消毒,消毒是消灭或清除传播媒介物上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处理,是切断传播途径防止医院感染发生的重要手段之一。3、灭菌,首选压力蒸气灭菌;耐高温的玻璃器材、油漆类和干粉类物品可选用干热灭菌;不耐热、不耐温的器械,可选环氧乙烷灭菌、过氧化氢等离子体灭菌器等;还有根据医疗器械的特点,使用戊二醛等腐蚀性低的灭菌剂浸泡灭菌。需注意,灭菌时间、实施过程等,不合格无菌物品严禁发放。消毒供应中心对清洗、消毒、灭菌质量进行监测记录与追踪。
4 加强人员管理
岗位设置,根据消毒供应中心的实际情况,设置合理的工作岗位,科学配备相关人员,按护理人员的职称、学历和工作能力将分工,依据供应室工作特点,分下收下送组,清洗组,包装灭菌组。各组人员认真履行职责,熟练掌握器械的回收、分类、清洗、消毒、包装灭菌、储存、发放的工作流程,掌握各类包内容物。护士长,加强室内人员教育,经常组织科内人员学习院感知识,消毒与灭菌知识,安全与防护知识,以及专科技能等,开展即时小讲课,岗位流程管理和难点问题讨论,理论联系实际为原则,做到层层负责,人人达标,为手术室和各临床科室做好服务。同时,做好职业防护。
5 讨论
消毒供应中心(室)是指医院内承担各科室所有重复专用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清洗消毒、灭菌以及灭菌物品供应的部门。消毒供应中心(室)无论规模大小,其工作直接影响着医疗质量、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安全,与医院感染有着密切的关系。医院是患者走向健康的第一站,患者从入院到出院,整个诊疗过程,离不开消毒供应中心配合。所以,消毒供应中心应建立健全岗位职责,操作规程、消毒隔离、质量管理、监测设备管理,器械包括外采医疗器械管理及职业安全防护等管理制度和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应完善质量控制过程中的相关记录,保证供应的物品安全。了解各科室专业特点常见医院感染及病因,掌握专用器械、用品处理的要点。真正做好清洗、消毒、灭菌工作,从污到洁不可逆,防止职业暴露,保证了器械清洗、包装、灭菌质量,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提高了医疗护理质量,保证了灭菌物品的100%合格率。所以加强消毒供应中心的管理,预防医院感染意义重大,预防医院感染是保障医疗安全和医疗质量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
参考文献:
1现状调查与分析
1.1学生现状调查与分析
根据我市现有办学条件和招生现状对药学专业15级、16级进行了有关问题的问卷调查。初步接受企业教育班级人数65人,未接受企业教育班级人数148人通过调查问卷分析获知,经历过药店初步教育的学生与未经历药店初步教育的学生在调查结果方面有明显差异,大部分学生对一体化教室陈列的药品和中药标本感兴趣,感觉企业人员来讲课对学习药学帮助很大。结果表明学生的学习要求非常强烈,所以职业教育要改变目前陈旧的培养模式。通过认真分析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接受能力,我们认为在校生在校期间接受相关行业的管理和技能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1.2行业调查
为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学生毕业后能够精准就业,我们走访了本地区的医药行业,包括药厂、药店(社会药房)和医院药房,并进行了调研,普遍反映上岗后的毕业生职业素质和技能不能满足企业的要求;另一方面,学生对所在岗位也不十分满意,不能适应岗位的管理,甚至有的时间不长就要求变更工作。这样使相关单位不能及时应聘到理想的药学人员,时而久之,因为缺乏新生力量,也就制约了行业的发展,而药学人员因长期找不到理想的工作,也会影响自己的发展。
2探索与措施
药学专业职业教育模式的创新与改革是促使药学专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中等职业教育必须紧密结合区域产业与经济,提升中职教育的产业对接水平。目前恰逢秦皇岛打造承接京津冀健康、医疗、养老产业之际,人口快速老龄化的速度更加突出,促使社会药房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本地区已有零售药店1600家,批发药店21家,人们对药学服务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保证用药安全,需要大量有知识、高技能、懂管理的药学人才充实到一线,所以为医药行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已成为中职药学教育的一项艰巨任务。为满足社会需求,寻求适合中职药学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势在必行。我校药学团队积极探索药学专业职业教育模式的改革,从教学的现状出发,根据药学专业发展方向及社会对药学人才的需求,对中职药学专业实施了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2.1首先要统一认识
我们应该构建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教育模式,使学生提前进入“企业人”角色,实现学生毕业与就业的无缝对接。职业教育包括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中职药学专业的人才职前教育一般是指学生的职业技术教育,一般为在校期间进行的教育,主要是学习将来就业岗位所必须的基础知识和劳动技能;职后教育通常是指就业后的继续教育,包括岗前培训和岗后培训。岗前培训时间一般为一周,内容因企业性质而定,如药店岗前培训内容主要包括药店组织构架、管理制度、岗位职责、药事法规、门店微机应用等;岗后培训内容一般根据岗位发展的需求而定,可以持续进行。职后教育直接影响到事业的发展。中职药学专业的人才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模式的研究,主要是把职后教育中的岗前教育融合到职前教育过程中,延长岗前教育的实践,让学生提前进入“企业人”角色,充分消化、吸收岗前培训的内容,解决好中职药学人员就业前和就业后教育衔接的问题。
2.2建立校企合作
随着京津冀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秦皇岛健康养老产业蒸蒸日上,社会药房已逐渐承担起了药学服务的责任,为保证患者的用药安全,执业药师和药剂员服务质量越来越重要。为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发展,我校与秦皇岛德信医药连锁有限公司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并将班级命名为德信班,强化学生的企业意识,并增强了学生与相关企业的亲和力。
2.3成立药学团队
为进一步加强我校专业建设,以药剂专业为建设平台,更好地根据专业特点实施教育教学改革,铸造专业特色和实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多年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中形成药剂管理专业教育教学团队。依据专业学生人数本团队现有成员八名,均具有讲师或高级讲师职称,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其中六人为执业药师,具备双师资格。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职称和知识结构合理。团队成员涵盖药剂、药理和计算机三个专业,制定了药学团队岗位职责以对本专业的教育教学过程负责。
2.4建立理实一体化教室
理实一体化教室划分两个区,即教学区和实训区。实训区包括模拟药店和中药标本室。模拟药店的建立对于药理学、药品调剂技术、药品零售与服务技术等课程的教学及实训奠定了基础。中药标本室方便了《天然药物学基础》的教学。设置中药斗柜、张贴三证一照、展示药店管理制度等,让学生认识管理的重要性,了解药店管理的模式及各岗位的要求,同时也启发学生如何做好人生规划。药剂理实一体化教室的建立是校企合作的体现,拉近了学生和药店的距离,将技能实践融入课堂教学,让学生直接在课堂上学到就业岗位必须的操作技能,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是中专职业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路径。
2.5将企业请进课堂
药剂班开设了企业实践课,每周一次,主要是聘请合作企业关键岗位的负责人给学生讲授药店管理方面的内容,当他们走进一体化教室,看到本单位风格的模拟药店,感到非常亲切,和学生犹如一家,可以结合现场讲解药店管理方法和制度,促进了学校和合作企业之间的关系。同时也让企业了解学生情况,便于以后的管理与沟通。
2.6加强师资培训
学校每周一次企业教育,对教师进行师资培训,对所有任课教师具有很大的鞭策作用,促动教师去了解药店,不断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能有效地提高师资队伍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并能在教学过程中促使教师不断地去钻研教学方法,不断地去掌握新知识、新技术,以此来满足教学所需,从而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
2.7充分利用职业活动周活动,进行校企合作成果展示
为了让学生提前进入企业人角色,在职业活动周举行了校企合作成果展示。药剂专业团队给学生编排了的情景剧《中药调配四物汤》,指导学生认真彩排,对每一句台词认真斟酌,密切联系药学服务术语,对调配的每一步调配操作严格按岗位操作标准进行要求,让学生熟悉职业岗位、感受职业氛围、体验职业角色。学生成立了5.12练习小分队,利用业余时间一丝不苟的排练,对排练中的每一句台词、每一个动作尤其是操作技能强的动作严格要求,刻苦训练,从而激发了学生不怕困难、吃苦耐劳、刻苦钻研的精神,构筑成了“5.12精神”,明显达到了职业教育的目的。
2.8开展技能大赛
2017年12月份,组织了药剂班学生自愿报名参加中药传统技能大赛。整个活动是先进行三周的技能培训,第四周进行大赛。项目包括中药辨认与调配及中药炮制。通过训练和大赛不仅使学生巩固了学过的药学知识、提高的药学技能,同时也是教师的职业技能有了很大提高。更可喜的是有几个学生中途要求报名参加,我们也吸收入队让他们跟着学习。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实现了他们努力学习的愿望。
2.9走进企业,感受职场
药剂班的学生第三年的学习是实习阶段,全部学生到合作企业顶岗实习。学习过程中药店指导教师进行传帮带,以身示教,及时奖励表现优秀的实习生,学生经过一年的工作学习,逐渐巩固了所学药学知识和药品调剂技术,更好地理解了药品管理知识,懂得了岗位所需,逐渐走入“企业人”角色,所以毕业后受到合作企业的欣赏和欢迎,合作企业表示只要学生愿意到药店工作,他们都愿意要,彻底改变了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就业单位找不到合适毕业生的现象。
关键词:医院感染管理;小单元培训
《江苏省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2版)中有关现场访谈达到23处,问及人员包括委员会主任、专职人员、科主任、护士长、医、护、技、工,几乎涉及各个层面。2014年5月,我院顺利通过了三级医院复核评审,我们感控工作在应对"现场访谈"这个考核环节,迎评人员神态自若地回答提问,语句流畅、表述全面,结果令专家满意。之所以取得这么好的成绩,与院感科进行的多元化培训是分不开的,这其中以病区(科室)为单位的小单元培训尤其突出,收到良好效果。
1培训对象
全院所有临床医务人员、医技人员、保洁人员、新聘用人员等。
2培训内容
有关医院感染的法律法规;常用物品的消毒灭菌方法;职业暴露;标准预防;手卫生;医院感染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预案;重点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多重耐药菌相关知识、医疗废物的分类管理条例;《三级医院复核评审细则》中所有访谈内容等等。
3培训方法
3.1制订培训方案
3.1.1总结经验,找出合适的培训方式 以往的培训,采取的是全院人员集中培训,签到时人数众多,培训时溜号的、讲话的人不在少数,结束时所人员寥寥无几,访谈结果往往不理想,很多人一问仍处于三不知状态。这次评审坚持的"六重三不"原则,不是看你是否组织了这场培训,而是通过访谈看你是否真正了解或掌握了多少感控知识。如何将众多的《规范》、《标准》和要求贯彻下去并引领广大医务工作者积极投入防控医院感染的行列才是根本目的[2]。经过专职人员讨论,确定了小单元化培训路径,包括以病区(科室)为单位的培训,同一层级人员的培训,针对不足的纠偏培训,利用会议培训、科室培训等等。
3.1.2制订合理的培训日程 以病区(科室)为单元的培训大体安排如下:早上人员集中,所以将培训的时间安排在早会时间,培训从7:40开始,到8:10结束。时长安排30 min,这样既不影响科室工作,又能保证短时间内人员思想集中。门急诊分4次,均安排在下午进行。全院培训结束需要22场次。同一层级人员的培训包括保洁员培训和新上岗人员,他们的培训地点放在会议室,培训时间放宽到1 h。以病区(科室)为单元的培训一季度安排一期,一期为22场次。其他培训根据需要及时调整。
3.1.3精心准备课件 对培训内容进行整理,择其重点,制作成幻灯教材,尽量直观易懂[3]。授课时根据高风险部门自身特点,侧重点和普通科室有所不同。保洁员和新上岗人员培训内容要求更加浅显易懂。
3.1.4组织考核,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价和分析,进一步对原培训方案进行修订,为下一期培训方案的实施奠定基础。
3.2实施培训方案
3.2.1单元化培训
3.2.1.1以病区(科室)为单元的培训 培训前1 d提醒科室负责人,专职人员按照培训计划每天早上7:30分准时到病区,除了个别科室,均在7:40分左右培训开始,8:10分左右结束,18个病区依次培训结束。门急诊人员也用4个下午结束培训。培训时,医务人员几乎都能按时到位,认真听讲。
3.2.1.2同一层级人员培训 保洁员和新聘用人员培训集中在会议室进行,因保洁员文化程度低,所以培训内容突出实用性,文字描述要浅显易懂,并且结合提问使现场互动,尤其是六步洗手法在讲解的同时要带领大家一个动作一个动作的练习。岗前培训一般根据人事处安排的时间统一进行。
3.2.1.3纠偏培训 这种培训没有计划性,主要在日常检查或监测过程中随时发现问题,随时组织培训,如在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评估过程中,发现医务人员对管理知识掌握不牢,就在不影响工作的前提下,尽量将在岗人员集合,现场进行培训。例如监测过程中发现妇产科脓胞疮患儿增多,就调查分析原因,并将相关知识进行结合,做成幻灯,到科室进行培训。
3.2.1.4利用会议培训 利用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多重耐药菌感染联席会议等对《评审细则》内感控部分进行解读,对参会人员进行业务知识培训。
3.2.1.5科室培训 科室对科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强化培训,科主任或护士长主讲,对科室感染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进行讲评,每月有针对性的组织全科人员学习感染控制知识等等,强化医院感染防控意识,增强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能力。
3.2.2对培训效果进行测试
3.2.2.1理论测试 理论考试安排在每个培训的第二天下午进行,考试地点与培训地点一致。考试内容为培训内容,成绩与参考人数均纳入绩效考核。
3.2.2.2口头测试 全院医务人员应知应会手册人手一份,利用到科室查房机会对科室人员应知应会内容及培训内容进行访谈,成绩纳入本科室当月考核,与绩效挂钩。利用行政总值班对值夜班医护人员进行访谈,一般一次访谈2~3个知识点,对回答不全面的当场发放正确答案,值班人员在巡视完后回头看,尽量要求夜班人员当班就能掌握考核点。
3.3效果 第一期的培训共举办31场次,包括以病区(科室)为单位的培训22场次,同一层级人员培训2场次,利用会议培训1场次,纠偏培训6场次。除了保洁员和新聘用人员的培训是集中在会议室进行的,其他都是走到临床,与科室人员直面接触,这种培训路径的改变,赢得了科室人员的欢迎及好评,使全院职工充分认识到感控工作的重要性,使培训涵盖率能达到90%以上,不同层级人员对感控知识的了解或掌握程度达到史所未有的良好状态,全院人员考核合格率达到90%以上。
参考文献:
[1]段国方.科主任医院感染管理培训的做法[J].医院管理杂志,2013,20(3):250-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