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数学思维在生活中的应用范文

数学思维在生活中的应用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数学思维在生活中的应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数学思维在生活中的应用

第1篇:数学思维在生活中的应用范文

关键词:幼儿 数学教育 日常生活

一、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要求:“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概念……”这就要求幼儿数学教育必须贴近幼儿生活,让幼儿在生活中学习数学,亲近数学,从而激起幼儿对数学的兴趣。

幼儿数学教育主要有两条途径,即专门的数学教学活动和日常生活中的数学教育活动。专门的数学教学活动给幼儿提供的数学学习机会太少,日常生活是向幼儿进行数学教育的重要途径。

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其实到处都充满数学。如入园、离园、进餐、午睡都含有时间的概念;多少桌椅含数的概念;收拾玩具含归类的概念;玩具有形状、大小、空间的概念,等等。利用日常生活对幼儿进行数学教育,可以使幼儿在轻松自然的情况下获得简单的数学知识,积累丰富的数学经验,引发对数学的兴趣。

日常生活中积累的数学经验常常是零散的、不全面的,必须通过专门的数学教学活动,帮助幼儿形成正确的概念、系统的知识。如在教“分类”这一内容前,组织幼儿到超市、菜场、书店(图书馆)去参观,让幼儿看到生活中的许多物品都是分类摆放的,而且分类的方法各不相同。在幼儿有了“归类”经验的基础上,可创设生活中的情境开“商店”,让幼儿扮成“小小售货员”,把物品分类摆放,让幼儿懂得可按物体某一、两个特征或用途进行分类。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到处充满着数学,必须开放小教室,把幼儿亲历的生活体验引入数学的大课堂中。教师在数学教学时,要善于挖掘素材,让内容贴近生活,使幼儿充分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如教“5的组成”时,把活动室布置成一个玩具店,每样玩具都是5元。发给每个幼儿4张券,面值分别为1元~4元不等,然后要求幼儿用这些券去购买自己喜欢的玩具,但购买时必须拿两张合起来是5的券,由“售货员”验收正确后,才能得到所购的玩具。购物结束后,让幼儿讲讲自己买了什么玩具,用了哪两张券。幼儿在这种模拟的生活情境中学习,觉得生动有趣,他们不仅熟练地掌握了5的组成,而且学会了交往、合作等技能。

二、在操作中学习数学,培养幼儿获得数学知识的能力

幼儿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刚刚萌芽,幼儿需要通过反复的自由探索、亲自体验才能达到动作的内化,在头脑中产生可逆性思维,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幼儿才能产生符合逻辑的推理。可见,操作活动对促进幼儿掌握初步数学知识意义重大,它是幼儿在头脑中构建初步数概念的起步,是儿童获得抽象数概念的必经之路。

幼儿生活的现实环境中充满数、量、形、时、空的有关知识,也处处都可进行操作活动。如点数路边的花草、树木、楼房、楼层、台阶;对过往的车辆进行分类;比比同伴间的高矮、轻重;游戏中可感知积木的形状、大小等,通过这些操作活动,幼儿感到数学知识就在自己的周围环境中,让幼儿在操作中,自然地、轻松地、不知不觉地获得数学经验。

日常生活中的另一个操作活动即数学角的操作活动,幼儿可以在数学角按自己的兴趣和意愿,自由选择活动材料,自己确定活动内容和方式,用自己的感官去感知发现数现象。因此,在数学角可按近期数教育目标放置各种可用于幼儿进行数活动的各种材料,诸如棋类、扑克接龙牌、玩具、图片、数字等,供幼儿自由选择和应用,让幼儿在操作中感知、发现数现象,掌握数知识。

在专门的数学教学活动中,更应根据教学内容、要求、幼儿发展水平,提供丰富的、生活化的操作材料,让幼儿在操作活动中探究、发现数现象。如学习“5的加减法”,让幼儿抛出5个雪花片,记录正反面情况,幼儿在操作和交流(同桌交流、全班交流、可以走下位自由交流)中创造出“5的加减法”的算式,在有趣的操作活动中,幼儿自主探索新知识。

第2篇:数学思维在生活中的应用范文

关键词: 小学数学 情境创设 教学方法

一、引言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情境创设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手段和策略,不但能培养学生高度解决问题的抽象思维能力,还能将小学生的具体形象思维建立起来。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我们应该从实际生活出发,将书本知识生活化,逐渐将这种教学意识强化到每一位教师思维中。当前课改逐渐推进,在数学课堂上创设情境是十分重要且有效的教学手段,情境的创设能有效活跃生活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无处不应用到逻辑思维能力,无处不关系到数学知识应用,所以将数学知识联系生活,在生活中融入数学知识是十分关键的,对于每个人的人生发展都有一定的基础作用,只有在数学课堂创设生活情境,才能将数学与生活有效联系,使学生在活跃的氛围中学到知识,并提高生活运用能力。

二、注重课前预习

对于学生的学习,如果让学生对知识本身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就能有效调动学生自身学习动机。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是离不开生活实际的,而小学生这一年龄段的孩子,无论学习什么都要从实际出发,不但能更好地感知生活,而且能在生活中更轻松地学习知识,寻找数学思维能力的可行性。在学生学习知识之前让学生对知识有个预先的感知,能更加轻松地帮助学生感知知识,让学生明白数学思维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更容易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在给小学生布置课前任务时,要联系实际、与课堂所要创设的情境有所关联,指导工作要全面,仔细观察,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通过对学生的观察,了解学生问题所在,根据其特性设置问题,并在课堂上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自然而然地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学习能力,在无形当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将情境创设联系生活实际

小学数学教师在生活情境的创设过程中要不断利用学生周围的生活实际情况,将一些发生在生活周围的实际问题创设成课堂所需的情境,更好地将学生带入生活中,通过学生自主联想,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形成学生积极发言、努力表达自己的活跃课堂氛围,同时学生有问题及时予以答复,经过分析和讨论给予学生肯定并指出问题,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给予学生问题的驱使,学生才能更有兴趣地开拓思维、拓展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数学思维,将生活中的常识运用逻辑思维进行解释和解决,找到解决方案,再经过不断思考,熟练地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举一反三。总而言之,在数学课堂的情境创设当中,教师扮演的角色是至关重要的,需要良好把控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掌握好问题对学生的难易程度,积极调动学习氛围,关注学生所需要的问题反馈,细心、耐心地解答问题,充分发挥情境创设在数学学习当中的重要作用。

四、情境创设离不开课后的强化作用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真正掌握知识的学习方法和思维能力,并且通过学习掌握数学经验,获得更广泛的生活能力,所以数学教师要有及时捕捉问题的能力,联系生活实际问题,积极开展活动。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情况出发,在课后积极指导学生亲身体会实际问题与数学知识的关系,而且数学学习应该是积极主动的,并且有一定的意义,充满挑战性,所以在课后作业布置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主动观察、实验、思考,在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习知识,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乐趣,并且感受这种愉悦和成功,从而激发创新意识和逻辑思维能力。例如,在统计学习过程中,课后可以指导学生做一份调查报告,对自己居住的社区垃圾丢弃频率及时间进行统计,这样有利于清洁人员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并将学生课后作业结果在课堂上展示并积极讨论,制作成合理的表格,帮助学生对结果进行分析和指导,通过这种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感悟生活,进而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五、结语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由于受年龄的影响,需要在课堂上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考虑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因此,合理地创设课堂情境是十分关键的,合理地联系生活实际能很好地帮助学生将数学知识融入生活实际中,创设情境是课前课后预习与复习的关键,教师在课堂上不但要掌握好主导作用,还要积极鼓励学生在课堂发挥主角角色,自主学习,将课堂知识融入生活,在以后的生活与学习中,灵活运用数学知识,将逻辑思维能力发挥到生活与学习各个环节,给学生人生发展奠定坚实的精神基础。

参考文献:

[1]王瑞莲.关于小学数学情境创设的思考[J].考试周刊,2015(15).

[2]肖学华.小学数学情境创设策略探讨[J].心事.教育策略与管理,2014(19).

[3]李霞.关于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探讨[J].少儿科学周刊.教育版,2014(1).

第3篇:数学思维在生活中的应用范文

新课标强调数学课程应当“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且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要求数学教学应当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能初步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生活,使学生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魅力。这一理念带来了数学教学的“生活化”。具有“生活味”的数学教学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积极性、趣味性,而且也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的应用意识,使数学回归于生活。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注意“生活味”和“数学味”的有机融合。下面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教学认识,粗浅地谈谈小学数学教学的“生活味”和“数学味”。

一、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出发,通过教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如教学《认识人民币》,我在导入时直截了当地让学生说说自己对人民币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展开时简单处理了对不同面值人民币的认识,接着设计了数钱、付钱等较为丰富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体会1元=10角以及1元钱的不同拿法。最后,让学生经历对几件物品“估价”和“买不买”“买哪一件”的抉择。很显然,这样的问题更具有现实意义,更富有挑战性,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的也远远不止于买东西要付钱了。

这样的教学就是力求挖掘“数学味”,对具体的教学活动赋予理性的数学思考,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挖掘和渗透,让学生具有初步的估算能力,进而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

二、创设具有生活味的问题情境,建构高于生活的数学模型

数学来自于生活。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很大一部分能在生活中找到它的原型。比如,在教学像“169+99、156-99”这样的题的简便计算时,学生很难掌握,主要的困难是:在“169+99=169+100-1”中,原来是加法计算,为什么要减1呢?在“156-99=156-100+1”中,原来是减法计算,为什么要加1呢?这类题目的简便计算方法有一个非常适合的生活原型――生活实际中收付钱款时常发生的“付整找零”现象。

这样的教学,既没有脱离生活,又高于生活,而且同时训练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了学生从生活中挖掘数学的意识。

三、揭示生活数学和科学数学的差异性,使学生获得科学的数学

第4篇:数学思维在生活中的应用范文

关键词:延伸 发现 抽象 延续 应用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句话对数学与生活两者之间的联系做出了精彩的描述。因此在教学中,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借助“生活原型”,发现数学问题,创设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关系,切实感受身边存在着数学,并能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进而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需的重要数学事实以及基本的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下面就教学实践谈谈我的一些看法。

一、向课前延伸―――在生活中发现数学

数学是生活中的一分子,离开了生活,数学将是一片死海,没有生活的数学是没有魅力的数学。同样,生活中离开了数学,那将是一个空洞虚无的世界。在教学中,要时时领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数学”、“身边的数学”。

1、在现实中寻找“数学原型”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生活中更是充满着数学问题。小学数学,几乎都能在生活中找到“原型”。善于捕捉生活现象,寻找生活原型,沟通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把生活中的现象逐步抽象为数学问题,是使学生产生学习需求的有效方法之一。

2、带领学生寻找“身边的数学”

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又为解决现实生活问题服务。生活中时时有数学,处处有数学。因此在教学时,我注意利用学生已有的数学经验,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如在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时,我在导入时,先板书“字母”并让学生齐读,再让学生寻找在身边哪些地方看见过,学生的思维马上从自己身边的实际生活中开始搜索:

学生甲:选择题中A、B、C、D

学生乙:扑克牌中J、Q、K、A

学生丙:摩托车牌照上

……

一石激起千层浪,其他学生也纷纷提出了很多。此时,教师再引出学习的内容。这样,用学生身边的事情,呈现教学内容增加了数学教学的趣味性和现实性,使学生在学习《用字母表示数》时,不再感到枯燥乏味,增强了教学实效。

二、在课上体验――在生活中抽象数学

在孩子的眼中,数学是一些符号与文字的结合,是抽象的、枯燥的。而生活却是丰富多彩、充满情趣的,是学生天天经历的。他们对生活充满着具体的、感性的认识。因此,教学过程中,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机地结合起来,创设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给出一些新鲜的、生动的、有趣的、真实的数学问题让学生解答,引发学生对真实问题的探究,进而诱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形成正确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

1、勾勒生活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有了兴趣,学习就不会成为负担,而会成为一种执着的追求;有了兴趣,学生才会去积极探索,才能积极的提出问题,才能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变苦为乐。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兴趣,结合知识创设情境,在情境中引出知识。比如,在教学“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时,我安排了这样一段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在我们人体上存在着许多有趣的比吗?将拳头翻滚一周,它的长度与脚底长度的比大约是1:1,身高与双臂平伸长度的比大约也是1:1,脚底长与身高的比大约是1:7……知道这些有趣的比有许多用处。到商店买袜子,只要将袜子在你的拳头绕一周,就会知道这双袜子是否适合你穿;假如你是一个警察,只要发现罪犯的脚印,就可估计出罪犯的身高……这一切,实际上是用这些身体的比组成了一个个有趣的比例来计算的,今天我们一起研究“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通过利用“人体中有趣的比”的生活现象,引出“比例”的学习,这样的内容恰好体现了生活数学的现实、有趣、有用的特点,它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因为它有着熟悉的生活背景,有着学生乐于参与的空间,让学生们去思考、去想象、去创造。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景,让数学贴近生活,让学生充分体会到生活中充满数学,感到生活真有趣,数学真有趣。经实践证明,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学习新知,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描绘生活画面,寻找内在规律

学生的学前数学知识,生活中的数学常识,经验的建立,是依赖于实际生活实践,是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具有形象性和启发性,它能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增强学习动机和信心,有助于引导学生进入数学情境,也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教师要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画面,让数学贴近生活,在组织学生活动中,引导学生讨论解决数学问题。

三、向课后延续―――在生活中应用数学

第5篇:数学思维在生活中的应用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实践与应用

数学知识来自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数学知识只有通过生活实践才能够发挥其实际的作用。在小学的数学教育中,教师指导学生将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把数学知识还原到生活中,使得学生能够真实的感受到实际的数学问题。作为数学教师要让学生们对数学产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们养成在生活中思考数学问题的习惯,让他们对数学学习有着经验的积累,丰富数学课堂的教学内容。

一、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要符合小学生的个性和发展特征,同时也要符合我国的教育发展的要求。在实施生活化的教学时,教师要尊重学生原有的生活,小学生在生活中缺乏经验,但也是处于储备知识的阶段,包括其对日常生活的积累。对于教学实践来说,知识经验更有利于教学实践的实施,在教学实践中要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实施要做到教学的直观性,将抽象、逻辑的数学知识以适当的形式转换为学生的可接受形式,同时要注重对生活问题的提炼,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新的知识。

二、生活化教学的实践过程

数学教学的内容要实现生活化就要让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兴趣,可以从教学内容入手,教师要整合教学内容,将理性的知识设计成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魅力。教师要让学生体验到生活问题的趣味,使学生有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教学过程的生活化应该为学生创设语言环境,让学生体验生活化数学的学习环境,让生活融入到课堂中来。在教学中,教师要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学习的基础,结合实际进行教学;教学方法的生活化要以直观、具体的形象表达出来,由于数学知识是抽象、理性的概念,教学方法要以学生可接受的形式教出来。对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其思维处在直觉思维发展阶段,教师要以平实、直观的生活语言,使学生能够充分理解数学知识;数学教学评价的生活化,就是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在评价过程中促进学生发展。教学评价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同时还要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进行评价,掌握学生解决生活数学的能力。教师在实行评价时,要改进考核方式,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测试。

三、生活化教学的应用

一是在数学课堂中,创设小学数学教学的生活情境。数学源于生活,教师应该以生活情境作为引入数学知识的基础,从学生身边的生活常识和事物经验入手,要让学生熟悉生活情境,就要在数学课堂上创设轻松愉悦的氛围,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身边的事物现象会有很多,因此,数学情境的创设内容也会更加的丰富,教师就要将所熟知的现象引入课堂中,一旦创设的内容是学生们所感兴趣的话题,学生们就会结合已学习的知识与生活中的现实结合起来,然后在课堂情境中各抒己见,通过引入学生对情境的讨论,教师再给予适当的引导,就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兴趣。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师也可以创设生活情境,教师根据学生们的生活经验来创设生动而又形象的情境,使学生对数学知识有一个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学生熟悉的现象具备的生活能力,给学生带来更多的探究机会,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二是教师要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的生活问题。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数学问题存在于生活实际的每一处,因此,能够利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更有利于人们体会到生活的真正乐趣。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上,教师要强化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就要引导学生将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数学化,使学生意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习惯,在遇到实际问题时,学生能够运用数学思想来解决这些问题,通过生活化的数学问题的练习,培养他们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实际的生活中,数学与我们周边的生活有着实际的联系,人们在生活中遇到的很多问题都与数学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数学教学中,应该注重是数学教学的生活化,在数学教学中引入生活情境,使学生们具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而数学教师就是要将抽象的数学知识生活化,扩大数学教学的信息量,深入了解学生的现实生活,培养学生从生活中总结数学问题,将这些问题引入课堂,让数学生活化。

【参考文献】

[1]李小鸽.小学数学教学应与生活相结合[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9(02).

[2]王淑霞.小学数学教学的生活化趋向浅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35).

第6篇:数学思维在生活中的应用范文

关键字:数学;生活

中图分类号:G623.5

学数学就是为了能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数学是人们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其实数学问题就产生在生活中。比如说上街买东西自然要用到加减法,修房造屋总要画图纸。类似这样的问题数不胜数,这些知识就从生活中产生,最后被人们归纳成数学知识,解决了更多的实际问题。

我曾看见过这样的一个报道:一个教授问一群外国学生:“12点到1点之间,分针和时针会重合几次?”那些学生都从手腕上拿下手表,开始拨表针;而这位教授在给中国学生讲到同样一个问题时,学生们就会套用数学公式来计算。评论说,由此可见,中国学生的数学知识都是从书本上搬到脑子中,不能灵活运用,很少想到在实际生活中学习、掌握数学知识。

数学就应该在生活中学习。有人说现在书本上的知识都和实际联系不大。这说明他们的知识迁移能力还没有得到充分的锻炼。正因为学了不能够很好的理解、运用于日常生活中,才使得很多人对数学不重视。希望同学们到生活中学数学,在生活中用数学,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学深了,学透了自然会发现,其实数学很有用处。

一、在应用数学知识中认识生活实际

我们以往的数学教学往往比较重视解答现有的数学问题,既课本上已经经过处理的问题。学生只需要按照学会的解题方法,一步一步地去解决问题就可以了,不需要考虑这些问题的来源和作用,更不需要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现实中的各种问题。有的内容过分强调思维训练,学生在不断反复机械地操作下,虽然能熟练地掌握各种题目的解题智能、技巧,但一碰到实际生活却显得不知所措。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有必要让学生在数学应用中,在生活实践中使知识得以验证,得以完善。

例如,在教学“小数的初步认识”之后,引导学生到商店观察物品的价格,发现了以元做单位会出现小数。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知道了原来这些物品虽不贵重但顾客需要量大或有的物品分量虽轻但很贵重。

又如,在教学“平面图形的面积”之后,我组织了一次实践活动,带领学生去田间实地测量土地的面积。学生很快就发现,现实的一块一块土地不是规则的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或梯形,必须通过化整为零,转化成我们所掌握的平面图形面积的问题。

再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后”后,我让学生走出校门观察周边环境,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呈轴对称图形的。学生把日常生活中每天看见的的、但又没有意识到的是轴对称图形的物体一一找了出来。更有意思的是学生把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的对称性也讲得头头是道。这无疑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离得很近,也增强了学生今后运用数学知识去创造美好生活的意识。

二、根据生活实际灵活运用数学知识

在实际应用数学知识时,往往会与社会生活出现一些偏差。创设一些生活实例,灵活运用数学知识,实质上是对数学知识的一种深化。

例如,要给教室里三个向阳的窗户做窗帘,每个窗户高1.5米、宽1.2米,需要买多少平方米?这是一道求面积的应用题,学生自然会根据每个窗户的高与宽,再乘3就可以得到结果.但要解决好这个实际问题,就不那么简单。既要考虑窗帘必须大于窗户,又要考虑到市场上窗帘每幅宽度等等因素。

再如,在教学统计图后,安排一个课外作业:到校门口或路上收集某一段时间的交通工具的流量,然后制成一张统计表。第二天。一张张学生自己收集信息的统计表呈现在全班面前。更为可贵的是有一小组同学,别出心裁地去收集行人、自行车遵守交通规则的信息。通过儿童自身活动获取的知识,比从教科书、从他人学来的知识要清晰得多,深刻得多.

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学源于生活,而它最终的目的是服务于生活。人类从猿进化而来就已经用到了数学。如:在计算日子的时候,在绳子上打个结,就表示一天。可见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真是源远流长了。

如今,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在工农业生产和人们日常生活中有极其广泛的应用。譬如,人们购物后须记账,以便年终统计查询;去银行办理储蓄业务;查收各住户水电费用等,这些便利用了算术及统计学知识。此外,社区和机关大院门口的“推拉式自动伸缩门”;运动场跑道直道与弯道的平滑连接;底部不能靠近的建筑物高度的计算;隧道双向作业起点的确定;折扇的设计以及黄金分割等,则是平面几何中直线图形的性质及解Rt三角形有关知识的应用。

数学问题具有形象性和启发性,它能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增强学习动机和学习信心,不仅有助于引导学生进入数学情境,也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如生活中每时每刻都要用到估算,要求学生估算一下每天上学到校需多少时间,以免迟到;或估算一下外出旅游要带多少钱,才够回来等等。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既可积累数学知识,更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最佳途径。又如在学了“年月日”这一课之后,让每个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出生月份是闰月还是平月,如此切身的问题让学生体验到学数学的价值所在。这对于更好地激发学生学数学、爱数学、用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应用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7篇:数学思维在生活中的应用范文

一、数学教育生活化的内涵 

数学教育生活化的内涵可以简要概括为“从生活中来,到生活去”。“从生活中来”即生活是幼儿数学学习的源泉。现实生活中的事物无不以一定的数、量、形的方式存在,为幼儿提供了通向抽象数学知识的桥梁。“到生活中去”即教师要引导幼儿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解决问题”是数学教育的核心。因此,“数学教育生活化”就是一个(数学)经验不断从生活来又回到生活中去(此时的数学经验或许已抽象为数学概念)的过程,是一个让幼儿能够“学自己的数学、学有用的数学的过程。有的教师认为在生活中渗透一些数学教育就实现了生活化的数学教育,还有的教师贴标签式的在数学活动中加入某种生活场景,认为就是生活化的数学教育。上述理解都比较片面。实现数学教育生活化理念到教育实践的转化并非易事,需要教师从数学教育目标、内容、操作材料、教育途径等多方面来实施。下面,就对此进行详细阐述。 

二、数学教育生活化的实施策略 

1.树立生活化的数学教育目标理念 

首先,教师要树立生活化的数学教育目标理念。《纲要》中数学教育目标倡导使幼儿体验数学与大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这种价值取向反对静态的知识传授,提倡注重幼儿数学学习情感、态度和探究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因此,生活化的数学教育目标理念可以理解为:关注幼儿在生活和游戏的真实情境中数学学习的过程,培养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探索欲望,引导幼儿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幼儿体验到数学的价值。数学教育目标生活化,为教师开展数学教育活动指明了方向。 

2.将生活化的教育目标理念落实在具体活动中 

教师需改变以往只关注幼儿数学概念获得的思路,要将生活作为幼儿数学学习的背景和资源。例如,中班“认识椭圆形”的活动目标之一可定为:寻找并发现生活中各种与椭圆形相似的物体。又如,中班认识空间方位“我排在哪里”的活动,教师将活动目标制定为:在户外游戏中和日常生活中区分前后空间方位,能应用“前后”方位词,描述自己在队列中的位置。上述目标的制定充分体现了数学教育目标生活化的理念。 

三、让数学教育内容走向幼儿生活 

1.选择密切贴近幼儿生活的数学教育内容 

教师要打破只从教材上选择数学教育内容的思维定势,将视角转向幼儿的生活。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是应多选择与幼儿生活密切联系的具有实用性的教育内容。例如,学习数字时,除了让幼儿记住字形,读准发音,还应增加认识“数字在生活中的用途”的内容;增加估算、统计等幼儿生活中接触到的实用性的数学内容。二是关注生活中幼儿感兴趣的数学问题和数学现象,将其纳入教育内容中。例如,某大班教师发现幼儿在讨论体重问题,有的幼儿说自己800斤,有的幼儿说自己20斤,一直争论不休。教师认为这是一个有价值的数学内容,于是设计了“我来称体重”的测量活动。在活动中,发展了幼儿的测量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也使幼儿获得了关于体重的正确的知识经验。 

2.在教学活动中再现或模拟生活情境 

集体教学是幼儿园数学教育的途径之一。在教学中,教师应模拟或再现生活情境,使幼儿在轻松、自然的状态下学习数学。例如,某大班学习排序,教师利用幼儿洗手时经常出现推拉、拥挤等混乱现象的问题,请幼儿想办法解决洗手不推挤的问题。幼儿踊跃发表意见,有说一组一组轮流洗手的,有说让女孩先洗的。其中有几名幼儿的建议是:排好队,一个接一个去洗手。教师肯定了排队的办法,然后让幼儿排一排。接下来,教师又提出了生活中什么场合要排队,家里的东西哪些可以进行排列等有关问题,使幼儿充分了解了排序在生活中的应用。再如,幼儿学习数字的用途时,教师模拟生活情景,创设为“娃娃家”设计门牌号、电话号码、有数字的家用电器、闹钟的情景。密切联系生活的数学教育内容,能使幼儿充分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引导幼儿利用生活中的物品进行数学活动 

1.开发利用生活中的物品用于幼儿数学操作 

材料是数学活动的载体,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往往为准备材料耗费大量的精力,但提供的材料幼儿不一定感兴趣。反而是生活中的物品更能引发幼儿探究数学的兴趣。一些玩具及安全卫生的废旧物品都是幼儿学习数学的很好的材料。如树叶、石子、果核等可以用来数数;扑克牌可以用于比较数的大小、数的排序、数字接龙、练习加减运算;易拉罐、饮料瓶、包装盒等可以用于叠高、认识形体、辨别大小、比高低的活动。就地取材的物品不仅解决了教师准备材料的困难,而且能让幼儿真切地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 

2.鼓励幼儿参与寻找和制作数学材料的过程 

以往,教师习惯于把一切材料准备好,只需幼儿来操作即可。这种做法忽视了幼儿的主体作用。应让幼儿参与准备材料的过程。幼儿在准备材料时,会对各种各样的物品进行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有利于促进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某中班开展“认识椭圆形”的活动,活动前,教师让幼儿在家里寻找椭圆形物品带到幼儿园,教师布置展览,引导幼儿认识椭圆形。在此过程中,丰富了幼儿椭圆形物品的经验,促进幼儿在抽象图形和实物间建立双向联想。再如,某大班开展自然测量的活动,教师提出“用什么测量树干”的问题,让幼儿寻找测量工具,有的幼儿找来了小棍,有的找来绳子,他们在寻找材料的过程中积极探索,思维活跃。此外,幼儿对自己寻找和制作的材料会格外感兴趣。例如,教师把幼儿制作的数字卡片、几何图形卡片,数字棋等材料投放在数学区,幼儿都愿意去操作自己制作的材料,并且还给其他小朋友做介绍。 

五、在日常生活中渗透数学教育 

第8篇:数学思维在生活中的应用范文

2.在一日教育活动中的融合与应用。数学中的一些定理具有这样的特性:它们极易从事实中归纳出来,但证明却很繁琐。对幼儿数学的教学一定要从现实的角度出发,将教学任务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使幼儿能够主动在较为自由、自然的环境下进行学习,感受到数学对生活的本质影响,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从而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在一日教育活动中的融合与应用”是指在幼儿的生活活动中融入数学知识的传递,培养幼儿应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思想。幼师要善于把握实际生活中的数学元素,并从中提取到教学素材,然后将教学活动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融合起来,利用孩子们日常所接触的一切与数学有关的事物,让孩子们形成初步的数学概念与认知。幼师要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去关注身边的数学知识,随着时间的积累渐渐培养起幼儿对数学现象观察、感知的能力。例如,在生活中引导幼儿看时钟、引导幼儿数数,让幼儿在无形中习得数学知识。

3.通过数学游戏学习数学知识。数学知识概念性知识比较多,因此教学过程一般比较枯燥。如果单纯学习数学知识,幼儿难以集中注意力。在幼儿园教学中,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校园活动之一,幼师可以将游戏与数学知识融合起来,有利于将幼儿对游戏的注意力转移到对数学知识的注意上,使幼儿在游戏中轻松获得数学知识。同时,通过游戏教学有利于培养幼儿的数学学习兴趣,为其提供数学学习动力。

“通过数学游戏学习数学知识”是指在幼儿玩游戏过程中向幼儿传授数学知识,培养幼儿的数学素养。这就要求幼师具备良好的创新能力,能够让幼儿在不同的场合下学习不同的知识点。在实际教学中,幼师可以因地制宜,结合实际情况创设一些融入教学知识的小游戏,使幼儿将日常所学到的知识能够在游戏中得到拓展与强化。通过这样的方式,能激发幼儿的数学学习兴趣,幼儿数学的知识经验也能得到有效积累,促使幼儿的数学知识体系逐步丰富。

二、影响与制约幼儿数学学习策略的因素分析

1.关于良好数学操作环境的创设。良好数学操作环境的创设要求幼儿园买进数学型区角材料,建设数学型校园。由于幼儿缺乏合理使用幼儿园设备的知识,对校园设备的破坏力较大,要求幼儿园定期更换设备。而适合培养幼儿数学思维的幼儿玩具、区角材料的价格往往不便宜。这给数学操作环境的创设提出了挑战。因此,幼师要引导幼儿爱护区角材料,爱护幼儿园。

2.关于在一日教育活动中的融合与应用。让幼儿从生活中学习数学知识,要求幼师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细节并加以引导。幼儿的生活还需要幼师的照顾,幼师在忙于照顾幼儿之余难以细致地在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并将之传授给幼儿;同时,幼儿比较好动,也容易被生活中的其他事物吸引。这给幼师的数学观察能力和吸引幼儿兴趣的能力提出了挑战。

3.关于通过数学游戏学习数学知识。引导幼儿在数学游戏中学习数学知识,要求幼师带领幼儿玩游戏,并在玩游戏中合理地传授数学知识。幼儿的注意力容易被游戏吸引,而无暇听幼师在一旁的讲解。这就要求幼师有较好的将游戏与数学融合的功底,要求幼师能在游戏过程中吸引幼儿注意力并有效传授数学知识。

三、幼儿数学不同学习策略的教育活动的教学策略

1.良好数学操作环境的创设。例如,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先将数字形塑料板分发给幼儿玩,“这是从0到9,一共9个数字,每个数字都有其独特的特征,下面,每个同学从10种数字形塑料板里选择一个你认为最好看的,并说出它是数字几。”幼儿在选择的过程里会仔细观察每种数字形塑料板,有利于幼儿认识数字。在幼儿纷纷说出最喜欢的数字就后,笔者将可以拼接的塑料棍分发给幼儿,引导幼儿说,“下面,让我们用塑料棍,把自己最喜欢的数字拼接出来吧,看谁拼接的数字最漂亮!”在接下来的指导下,幼儿纷纷完成了自己最喜欢的数字的拼接,对数字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区角活动结束之后,我引导幼儿将材料放回原位,以便下次取用。触摸物体是幼儿学习的最佳方式,将概念化的数字制作成有形的区角材料,让幼儿用自己的方式将材料组合成数字,有利于幼儿在实际操作中习得数学知识。

2.在一日教育活动中的融合与应用。在一日教育活动中的融合与应用数学知识,要求笔者日常生活中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幼儿进行数学教育,促使幼儿获得最基本的数学学习意识,并培养幼儿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数学问题的能力。数学不只是对数字的认知,也包括物体形态、数量、时间、空间等现象的认知与理解。

例如,在生活中,如在即将放学的时候,笔者曾让幼儿们看一看时钟,问,“同学们能看一看时钟,告诉我现在几点了吗?”有的幼儿抬头看了看时间,说“快到11点了”;有的幼儿说“过一会儿就是11点了”;有的幼儿说“已经11点了”。在幼儿们争论后,我将正确的时间告诉了幼儿,并奖励第一个答对的幼儿一朵小红花。在吃饭开始前,笔者先对幼儿说,“在开始吃饭前,我们先数一数我们班现在有多少人,看看需要多少双筷子好不好呀?”幼儿们开始数,有的幼儿数完后说“25人”;有的幼儿数完后说“23人”;有的幼儿数完后说“26人”。有几个幼儿被激发了数数的兴趣,又数了一遍。我将小红花给了前三个数对人数的幼儿作为鼓励,并将正确的人数告诉了幼儿们。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将数学知识的传授与生活巧妙融合,不仅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而且有利于幼儿学会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

3.通过数学游戏学习数学知识。通过数学游戏学习数学知识,要求幼师具有比较优秀的游戏组织能力,并且能在游戏中有效传授数学知识。例如,在玩游戏“击鼓传花”时,笔者让幼儿首先数一数有多少幼儿参与,说,“今天参与的人数好像有点少呢,让我们数一数有多少人参与好不好?”幼儿数出正确答案20后,我说,“哇!真棒!就是20人!”然后开始“击鼓传花”游戏;期间,我偶尔会问偶尔“花朵”经过了几个幼儿的手,其中男生女生各有多少人等等。

第9篇:数学思维在生活中的应用范文

关键词:数学教学 贴近 生活

数学由于学科性质决定了它的抽象性、逻辑性,这也正是小学生难以学好数学的原因。小学生处于儿童时期,长于形象思维,思考问题直观性、模型性比较强,没有形成抽象思维能力,但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数学自身的抽象性形成了反差,造成了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困难。如果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扎根于生活,在生活中观察数学模型,从大量的生活材料中养成数学思维习惯,逐步地从形象思维走向抽象思维,小学生学习数学就会变得生动、形象、易懂,这个过程也是符合小学生辩证认识规律的。本文谈谈数学教学如何走进生活的体会,供大家参考,并逐步完善。

一、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培养对数学的兴趣

小学生对学习带有浓厚的情绪色彩,对熟悉的生活环境感到亲切、有兴趣。数学课以学生的事例作为背景,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从中发现数学问题,学生将会提高学习兴趣,使思维与活动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春游是一件使学生快乐的事情,面对低年级的小同学,老师提出问题:“要去春游了,你们想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到商店买吃的!”于是,一场别开生面的购物方案开始了,孩子们兴趣盎然,纷纷设计方案,计算着钱数。当春游的购物方案在孩子们心中落下帷幕时,老师做了简单的小结:“同学们,你们为春游做了不同的购物方案,其实大家说的、做的都离不开两个字,那就是‘数学’。”孩子们恍然大悟,原来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又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教师用多媒体演示了动物骑着不同形状的轮胎(圆形、方形、椭圆形)的自行车赛跑的情境,同学们饶有兴趣地猜着谁能拿第一,各自阐述自己的观点。通过争论达成共识,学生从鲜活的生活实例中得出了圆的中心就是圆心。

生活是数学的源头活水。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的生活背景贴得越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尽可能创设一些鲜活的生活情境,从学生平时看得见、摸得着、感觉得到的事物入手,把生活原形展现在课堂上,使学生眼中的数学不是简单的数学,而是富有情感、具有活力的知识。

二、在生活中提炼数学知识,养成数学意识

数学是很有用的,是被千百年来人们的生活实践所证实了的,这是数学的魅力所在。但它不是每个学生所能感受得到的,这就需要教师去创设生活情境,采集生活实例,与学生一起走进生活,捕捉数学信息。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把自己与数学融为一体,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知识,在生活实践中自觉地运用了数学知识。

如学了“比与比例”的知识后,老师带学生来到操场,指着高高的旗杆问:“这根旗杆有多高?”勇敢的同学大胆估测:10米,15米……大多数学生都摇头。有同学提出:干脆把旗杆放倒后再测。最后在学生的讨论和活动中,利用“同一时间,旗杆与它的影长成比例”的知识,得出了旗杆的高度,同学们脸上洋溢着成功的喜悦。有个学生由衷地说道:“怎么刚学了比例的知识在这儿就用到了!”

再如学了百分数后,教师事先组织学生看报,搜集具有现实意义的关于百分数的数据,从学生搜集的材料中认识到了百分数的意义,是从生活实际中得到的,当现实生活情境再现时,学生就会用百分数解决情境中的数学问题。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数学教学只有走生活化的道路,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才能使学生真正体味到数学来自我们身边的现实世界,在“课内向课外延伸,课外向课内汇集”这样一个动态生成过程中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三、通过生活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情感

数学是从生活中抽象出来的,学生主动探索数学知识的同时就能感受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师应热情地牵着孩子的手,正确引导数学所展示出来的奇妙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从中受到情感熏陶,达到优化生活、热爱生活的目的。

在数学一幅幅严谨的网络图中,一道道绝妙的算式,一组组有趣的关系式……都是数学家心灵智慧迸发出的和谐、庄严、永恒的美。我们要充分联系生活实际,挖掘数学知识的内在魅力、潜在的美,真诚地牵起孩子的手和他们一起跃进智慧美丽的乐园,尽情领略、享受数学中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