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静态资源优化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火力发电厂;直接空冷;间接空冷;静态投资
DOI:10.16640/ki.37-1222/t.2015.21.156
0 引言
空冷系统因具有显著的节水优势,避免了二次循环湿冷电厂中,在冷却塔里常见的水损失:蒸发、风吹及排污,在火力发电厂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水资源匮乏地区工业的发展开辟了一条安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本文以某600MW机组工程为例,简要介绍了电厂较常采用的直接空冷系统和表面式的间接空冷系统,并分析了静态投资中,这两种空冷方案不同选型各自对应的投资费用,以供其他工程,在前期空冷方案选型时,进行参考。
1 直接空冷系统
直接空冷:直接用空气来冷凝汽轮机排出的乏汽,冷空气与汽轮机乏汽进行热交换,工艺流程如下:汽轮机排汽通过主厂房内的主排汽管道接至主厂房A列外,管道抬升后接入空冷凝汽器最高处的蒸汽分配管道,再进入空冷凝汽器中,空气在冷却器外表面与主机乏汽进行换热,将乏汽冷凝成水,凝结水再经循环泵送回锅炉,所需冷却空气通常由机械通风方式供给。
机械通风直接空冷系统如图1。
直接空冷系统的优点是系统较简单,冷却设备少,防冻性能优于间冷系统,而且占地面积少,初投资低于间接空冷系统。不足之处是对环境风速及风向较敏感,风机群噪声较大,运行背压较间冷系统而言高,煤耗较大,且启动时使凝汽系统内形成真空的时间较长,同时抽真空系统会很庞大。
2 间接空冷系统
间冷分为混合式的间接空冷系统及表面式的间接空冷系统。由于表面式的间接空冷系统在国内的应用业绩、设计技术及设备制造情况较混合式间接空冷系统成熟,故本文主要介绍表面式的间接空冷系统。
表面式的间接空冷系统:汽轮机排汽以间冷塔散热器冷却后的低温冷却水为介质,进行两次热交换。首先,在凝汽器中汽轮机排汽和低温冷却水之间进行换热;然后,在间冷塔内,温度升高后的冷却水与空气进行换热。流程如下:间冷塔出来的经散热器冷却后的低温水进入汽机房凝汽器内部,与进入凝汽器的汽轮机排汽,同时在凝汽器管束内进行表面换热;换热结束后,升温后的循环水经过循环水泵升压后,返回至间冷塔内的空冷散热器,完成闭式循环。
表面式间接空冷系统如图2[4]。
表面式的间接冷却系统的优点是:煤耗较直冷系统低,冷却设备较少,循环冷却水系统与汽水系统分成各自独立的两个系统,根据系统自身对水质的不同要求和标准进行分别处理;冷却水量可根据季节进行调整;受环境大风影响较小。缺点是间冷塔占地面积较大,初投资较直冷系统多;冬季运行防冻性能差,只能通过调节百叶窗或者切断冷却单元中的部分阀门进行防冻;系统需进行两次换热,热效率低于直接空冷系统;运行控制也较为繁琐。
3 直冷系统和间冷系统静态投标比较
直冷系统和间冷系统均在实际发电厂中得以应用,各有优缺点。本文以内蒙古某2×600MW级电厂为例,对主机直接空冷配电泵和主机间接空冷配汽泵两种方案的静态投资分别进行比较。
从表1可以看出,表面式间接空冷方案比直接空冷方案静态投资增加约5260万。
考虑到在进行空冷系统的优化比较时,除了系统的静态投资,还需要考虑征地费用、年运行费用等其他因素,这些相关影响因素与所建电厂当地的实际情况密切相关,对其他工程没有参考价值,故没有进一步分析。
4 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2×600MW级发电工程空冷系统方案静态投资的比较可见:从技术方面分析,直冷与间冷各有优劣;在进行空冷系统的经济比较时,除了静态投资,还需要考虑征地费用、年运行费用等因素。当考虑直冷系统增加电耗造成的年费用升高,折算为标准煤耗后,可以预见随着煤价的不断增长,间冷系统与直冷系统之间年费用的差值会越来越小,间冷的优势也会越来越明显。故针对不同的工程,应该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当地气象条件、征地费用、燃料价格等诸方面因素后,通过优化计算来确定空冷系统的最终方案。
参考文献:
[1]西北电力设计院编.电力工程水务设计手册[S].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5:P790.
[2]陈立平.灵武电厂二期工程空冷机组技术方案及经济性分析[D].保定:华北电力大学,2009:P4.
关键词:交通运输经济,评价指标,评价方法,动态评价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oncept of the benefit of investing in transport,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economic benefit of investment transportation of evaluation method to dynamic evaluation method is given priority to, static evaluation method is complementary, for actual traffic transportation project investment options laid a theoretical foundation.
Keywords: transportation economy, the evaluation index, evaluation method, the dynamic evaluation
中图分类号:F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投资是指为达到预期目的而投放资金的行为,是一种资金运用的经济活动。投资是每个社会从它的社会总产品的积累资金和补偿资金中拿出一定的份额从事监理生产和恢复生产,以实现社会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扩大再生产的经济活动。
投资效益分析也叫效益成本分析,它是通过各个备选项目或备选方案的全部预计成本和全部预期效益的现值的比较,从而作为决策者进行评价备选方案的一种方法。由于社会资源的有限性,投资效益分析的着眼点在于“优选”。
1运输投资经济效益概念
经济效益是指在经济活动中取得的劳动成果与消耗和占用的劳动之比。用公式表示见公式(1)。这里所指的消耗或者投入,包括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消耗投入,从价值的角度看,表现为一定量的资金消耗投入。成果或者产出,则是可以看成是形成的直接成果,比如说竣工的项目、生产能力或者工程效益等等,也可以是产出的最终成果,如产品的产量、利润、国民收入等等。
(1)
对公式(1),当比值为正的时候为正效果,反之为负效果。正比值越大,经济效益也越大。可知,投资经济效益反映了人们投资活动预期目的的实现程度,是对投资规划、决策和投资实施、回收进行的检验和评价,可作为投资活动优化和失误的量的尺度。
2 交通运输投资经济效益评价的特点
交通运输项目包括铁路、水运、公路、民航和管道设施等基础设施的新建和改扩建项目。它的经济评价具有下列特点:
(1)运输项目前期投资大、建设期长、网络效益高、收益主体广、外部效果显著。
(2)运输项目经济评价已改以经济效益费用分析为主,有经营收入的项目需要进行财务分析,重大的交通运输项目必须进行区域经济与宏观经济影响分析。
(3)运输项目的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改善网络结构、扩大网络运输能力而产生的正常运输量、转移运输量和诱增运输量所引起的节约运输费用、节省运输时间、减少交通事故、降低设施设备维护养护费用、改善运输服务质量等方面。
(4)运输项目的饿区域经济或者宏观经济影响效益主要体现在改善路网结构、促进资源利用开发、推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
3交通运输投资经济效益的评价方法
我们按照投资经济效果是否考虑费用和收益的时间因素,可分为静态计算和动态计算两种方法。静态方法不考虑费用和收益的时间因素,动态方法考虑。动态方法计算特点是要考虑项目整个寿命期间资金投入和产出时间不同所带来的经济影响,即前述的时间因素的影响,以保证所有价值计算都建立在等值可比的基础上。
(1) 静态评价方法
以往的投资项目效益的评价一般都采用的是静态评价方法,就是不考虑时间因素的影响。静态评价计算方法计算简单、省力、直观,可对时间较短的简单项目或者可作为复杂项目的初步判断、估计阶段。但是静态评价方法的缺点是不能够反映整个建设期以及寿命期间经济活动的整个过程,也不能够反映整个经济活动中资金的时间价值。
(2)动态评价方法
相对于静态法来说,动态评价方法即考虑资金时间价值的方法。所谓资金时间价值,就是计算资金的利息。动态评价方法考虑了投资项目在整个建设期及寿命期间资金投入和产出因时间不同而带来的时间因素影响,它使得所有的价值计算都建立在等价可比的基础之上。
4交通运输投资经济效益的评价指标
静态评价方法采用的指标主要有单位投资、单位成本、利润率、劳动生产率、产品产量、单位耗能、静态投资收期以及投资效果系数等等。
由于交通运输投资经济评价中主要以动态评价为主,笔者下面主要介绍动态方法的评价指标。动态评价法评价交通运输投资项目的效益,主要指标包括有净现值、净现值率、平均年费用指标、必要运费率、内部收益率和投资回收期等。
(1)净现值(NPV)
净现值是指按照行业基准收益率或设定的社会折现率,将项目计算期内各年净现金流量折现到建设期初的现值之和。它是考虑项目在计算期内盈利能力的动态评价指标,表达式为:
(2)
其中:Ci――现金流入量;
Co――现金流出量;
――第t年的净现金流量;
i――社会折现率;
n――计算期。
若NPV≥0,则表明该投资项目能获得净盈余,投资项目可接受;反之,说明投资方案不可取或需要改进。利用净现值可对多方案进行必选,净现值最大为最优方案。
(2)净现值率(NPVR)
净现值率又称为净现值指数,是指净现值与投资现值之比。计算公式为:
(3)
其中:NPV――净现值;
Ip――投资方案的全部投资的现值
净现值率说明投资方案单位投资所获得的超额净效益。它的值越高,说明该方案的投资效益越好。因此,以净现值率进行方案比较时,以净现值率较大的方案为佳。
5 结论
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与国民经济其他产业相互依存、紧密相连。交通运输经济投资效益对国民经济的影响重大。如何有效合理的安排交通运输经济投资,选择有利投资方案,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巨大的贡献。本文介绍了投资效益的方法和评价指标,为正确选择投资效益大的方案奠定了理论基础,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 赵淑芝.运输经济分析[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8
[2] 马继烈.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的相关关系山[J].综合运输.1998(5)
1 系统优化算法描述
正交频分复用(OFDM)技术能够有效地对抗多径干扰,在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中得到了深入运用。OFDM系统的资源分配方法通常采用的是静态和动态这两种分配策略,其中静态资源分配策略是为用户分配固定的子信道和功率,没有考虑信道环境因素,以及如何对有效的系统功率进行合理利用;动态资源分配策略则可以根据信道环境的变化,对功率分配策略进行调整,但是动态资源分配算法往往较为复杂,不易实现。
为了解决静态和动态这两种常规分配策略的弊端,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功率分配方法,从而实现用户功率分配的公平性,以及增大系统容量,使其最大化被利用。该分配方法能够保证用户拥有最低速率以及功率平均分配的情况下,先对子信道进行分配,从而实现系统容量的最大化;然后再对功率分配策略进行优化,从而实现所有用户拥有公平的速率比例,并维持系统在最大容量状态下正常运作。同时本文利用遗传算法原理来降低分配算法的复杂度。
2 系统模型
2.1 运行原理
(1)第二OFDM收发机对信道状态信息进行更新,并将更新后的信道状态信息发送至第一OFDM收发机中;
(2)第一OFDM收发机接收到信道信息后,将其发送到“资源分配算法模块”中,资源分配算法模块会根据用户业务需求,分析当前宽带信息以及接收到的信道信息,通过算法计算,得出的结果,就是最优资源分配方案;
(3)资源分配算法模块将分配方法反馈给第一OFDM收发机,第一OFDM收发机再反馈给第二OFDM收发机,两个OFDM收发机开始执行分配方案,为用户分配系统资源和功率,并对子信道中的用户数据进行更新。
利用这样的原理,子信道分配方案和功率分配方案就会随着信道环境的变化而自动适应并做出相应的调整。
2.2 数学表达式
假设当前OFDM系统中有N个用户,M个子信道,在功率一定的条件下,通过对系统的目标函数进行优化,能够确定子信道分配方案和功率分配方案,从而实现系统容量的最大化利用。因为在系统添加了“比例公平”的要求,所以系统中每个用户都必须拥有比例速率。
优化目标的数学表达式为:
在上述公式中,N表示系统中的用户总数量,M表示系统的子信道数量,ρn,m表示用户n在子信道上的信道增益,只取值0和1,表示信道m是否分配给了用户n,Pn,m表示用户n在子信道上的功率,M0表示功率谱密度,B表示系统有效宽带,Ptoatl表示系统总功率。表示用户间的速率比,是为了确保系统总容量在用户之间的比例分布公平。
3 功率分配
在进行功率分配前,要先对子信道进行分配,假设系统的总功率在所有自信道中是平均分配的模式,在对子信道分配过程中,加入遗传算法,其具体流程如图2所示。
经过上述算法对子信道进行分配,能够获得一个最优值的方案,这个方案能够保证用户拥有最低速率,同时能够对信道容量进行最大化利用。在这种基础上,对系统功率进行分配,其目的是实现所有用户拥有公平的速率比例,并维持系统在最大容量状态下正常运作。
3.1 功率分配数学表达式
3.2 功率分配流程
功率分配虽然同样利用了遗传算法原理,但是与子信道分配不同的是,功率分配是针对多个目标的优化,优化遵循的原则为:维持系统在最大容量状态下运行;保证所有用户分配到的功率总和不超过系统的总功率;保证用户所分配的速率公平。具体流程图如图3所示。
3.2.1 随机产生初始染色体
随机生成一个初始种群,种群个体数量为M,每个个体命名为一个染色体,每个染色体含有N个元素,每个元素的值代表用户分配到的功率比例,元素值范围为0~1(0为没有,1为全部),所有元素值相加小于1。
3.2.2 评估每个染色体的适应度
功率分配是针对多个目标的优化,所以它的使用度函数包括:系统容量和比例公平两部分。在计算染色体适应度时,需要分别评估系统容量的适应度和比例公平的适应度。前者是由函数的计算权值来决定染色体的数量,权值越大,分配的染色体(M值)越多。在本次分配方案中,将比例公平的权值设为0.6,系统容量的权值设为0.4,即如果有100个子信道,其中60个用来评估系统容量的适应度,40个用来评估比例公平的适应度。
3.2.3 整合染色体
对于上一步中分开计算的适应度值,在该环节同样需要根据不同的适应度各自计算染色体的体重,并将其整合为一个染色体,从而以单个染色体的形式进行后续操作。
3.2.4 产生新的种群
(1)选择:设定Ps为选择概率,在进行第一次迭代时,随机生成W个染色体,计算出每个染色体的适应度,并舍弃掉W*Ps个适应度较低的染色体。
(2)交叉:设定PC为交叉概率,随机选择剩余染色体中的一个节点,然后根据PC来交换父代节点,使其产生子代。
(3)变异:设定Pm为变异概率,根据Pm随机选择一定数量的染色体,改变其元素值。
(4)终止条件:当迭代次数达到300时,即Gen=300时,遗传算法停止,并将最终结果返回。
当遗传算法结束时,系统的总功率以最优化的方案分配给了各个用户,不仅维持系统在最大容量状态下运行,而且保证了用户之间的速率比例公平。
4 仿真结果与分析
仿真是将分配方案放在参数环境下进行验证的过程,本次仿真中,首先会对系统最大容量的理论值、分配后系统最大容量的真实值进行对比分析;然后会对系统中每个用户的比例速率情况进行分析;最后会对系统中具有不同用户数量时用户的最低速率进行分析。
4.1 不同分配方案的系统容量
4.1.1 参数设定
系统中用户数量为8个,子信道数量为64个,无线信道为6径信道,系统总功率Ptotal为1W,系统可用宽带频率为1MHz,功率谱密度M0为-80dB/Hz。分配方案中遗传算法的参数设定为:染 色体个数W为100个,选择概率Ps为0.9,交叉概率Ps为0.7,变异概率Pm为0.035,终止条件Gen为300次。
4.1.2 仿真结果
只进行子信道分配后的总系统容量要小于最大容量分配值,这是由于在分配过程中需要保证用户的最低速率。在进行子信道和功率分配后,总系统容量要略小于子信道分配后的总系统容量,这是由于在分配后,要维持系统最大容量运行,并保证用户速率比例公平,所以染色体的权值要稍大一些。
4.2 不同用户的归一化速率
4.2.1 参数设定
设定用户速率比为γ1=γ2,γ3=γ4…=γ8=1。
4.2.2 仿真结果
要实现系统最大容量分配,就需要将所有资源分配给1个用户,该用户速率比例为1,其他用户为0。静态分配秉持传输速率完全公平的原则,却忽略了速率比例的公平,所以无法满足用户对速率比例公平的需求。仅进行子信道分配后,每个用户均已满足最低速率要求,在进行子信道、功率分配后,用户间的速率按照比例公平系数分布,实现了速率比例公平。
4.3 不同用户数量的用户最小速率
4.3.1 参数设定
使用上述参数。
4.3.2 仿真结果
遍历子信道的功率分配算法能够对子信道进行合理分配,相比起静态分配,它能够更好的保证用户的最小速率,但是本文利用遗传算法得出的动态分配算法比起遍历子信道的分配算法又要优越一些,能够在系统容量上进行增益。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信息在传输过程中授权用户的状态会随时发生变化,系统在进行功率分配时,不仅需要保证用户的最小速率,以及用户间速率比例的公平,还要维持系统容量在最大化状态下稳定运行,所以就需要对传统分配策略进行优化,本文的仿真结果证明,将遗传算法融入功率分配算法中,能够有效满足以上需求。
参考文献
[1]曹哲.无线中继通信系统中的功率分配与切换控制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2.
[2]李荣凯.AF协作通信系统中节点选择和功率分配问题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1.
[3]杨晓峰.协作通信系统中继选择与功率分配技术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
[4]殷玲.双向协作通信系统的中继选择与功率分配算法研究[D].湖南大学,2013.
[5] 徐磊.无线协作通信网络中协作中继传输问题的研究[D].安徽大学,2012.
作者简介
吴学璇(1992-)女,河南郑州市人。大学本科学历。研究方向为无线移动通信。
【关键词】PTN TDM PWE3 2G基站 网络规划 网络优化
1 引言
随着PTN网络的不断发展以及SDH网络发展的减缓,城域范围内逐步出现较多通过PTN承载的TDM(Time Division Multiplex)电路的业务。
PTN网络近年来开始启动大规模建设,主要用于承载基站回传业务和集团客户专线业务。其中,基于PWE3(Pseudo-Wire Emulation Edge to Edge)伪线仿真技术以及1588V2时间同步+同步以太网的同步技术的应用(2G基站TDM业务对传输网络的主要要求是建立时隙通道,实现0.05ppm的时钟同步精度,并达到业务中断时间小于50ms的电信级保护),PTN可以有效地进行2G基站回传业务的传送。
但由于PTN通过仿真电路方式实现TDM电路传送本身的技术限制,在实际网络应用中需加以关注,并结合网络规划和设计对该类设备的应用进行优化。
2 PTN伪线仿真技术分析
2.1 PWE3协议
PTN通过PWE3伪线仿真技术,在PTN网络中尽可能真实地模仿ATM、以太网、低速TDM电路和SDH等业务的基本行为和特征。
通过PWE3技术可以将传统的网络与分组交换网络互连起来,从而实现资源的共享和网络的拓展。
PWE3是一种端到端的二层业务承载技术,属于点到点方式的L2VPN。在PSN网络的两台PE中,它以LDP/RSVP作为信令,通过隧道(可能是MPLS隧道、GRE、L2TPv3或其他)模拟CE端的各种二层业务,如各种二层数据报文、比特流等,使CE端的二层数据在PSN网络中透明传递。
PWE3基本传输构件在网络中的位置如图1所示:
通过PWE3技术实现的PW分为两类:静态PW、动态PW。
静态PW不使用信令协议进行参数协商,而是通过命令手工指定相关信息,数据通过隧道在PE之间传递。
动态PW是指通过信令协议建立起来的PW。在PTN中,建立PW的信令协议是LDP。
实际应用中,对于业务流向明确、且定义了明确电路调度原则的PTN网络,一般采用静态PW方式。
2.2 静动混合多跳组网
混合多跳PW是指一端是静态PW、一端是动态PW(LDP),其中静态PW或者动态PW也可能是多跳的,但不包括静态PW和动态PW交错出现的情况。
除了在静态PW和动态PW交汇的S-PE上配置和处理不一致以外,其它单一形式的PW在U-PE和S-PE上的处理和以上静态PW或者动态PW的一致。
在动态PW和静态PW交汇处的S-PE上,对于动态PW一端来说,静态PW一端可以认为是动态PW的AC,静态PW状态的变化就相当于动态PW的AC状态变化。为了信令协商,需要指明该PW的类型、接口MTU等参数,而且这些参数必须和静态PW的CE interface一致。
对于静态PW,如果隧道存在,静态PW就UP;对于动态PW,如果隧道存在,远端PW的状态UP,远端PW TYPE和MTU和本地配置的一致,则动态PW也UP。
2.3 PW保护
PW保护是为了在一个PW出现问题(如一个PW的隧道被删除)后能够快速切换到另一个PW,实现数据层面的快速切换。如图2所示。
为了实现PW的保护,需要做如下工作(多跳的情况下):
(1)在两个U-PE上需要分别配置两个PW,一一对应,其中一个U-PE(U-PE1)上的一个PW(PW5)配置为备份PW;在经过的S-PE上分别配上PW,与U-PE的配置一起实现MH-PW。
(2)主备PW都需要进行信令协商和处理,且与普通的动态多跳PW的信令处理一致。
(3)如果主PW状态出现问题(LDP会话DOWN、隧道被删除),需要立即通告备份PW;如果备份PW状态UP,会升级为主PW。
2.4 PWE3承载TDM业务
TDM电路中,传输通道被划分成不同的时隙,不同的时隙可用来传递不同用户的数据。如图3所示:
图3 TDM电路时隙示意图
根据E1电路是否进行结构化,可以分为Unframed E1(把所有时隙作为一个整体来传递用户数据)、Framed E1(时隙0用来传递信令和帧分隔符,时隙1到31用来传递不同用户的业务数据)。局端侧STM-1的接口一般采用C-STM-1接口实现对E1电路的解析。
在PTN内,非结构化的E1采用SAToP协议传送,结构化的E1采用CESoPSN协议传送。考虑到CESoPSN对设备处理能力的占用以及对传输时延的影响,如没有特殊需求,一般采用SAToP方式。
使用PW方式在PTN网络上仿真传送TDM业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要素需要被运载到伪线的另外一端:TDM业务数据、TDM业务数据的帧格式、TDM业务在AC侧告警和信令、TDM同步定时信息。
3 PTN网络TDM电路承载分析
3.1 承载类型
目前PTN网络承载TDM类电路主要有两种情况:Abis电路以及TDM专线。
根据移动集团的技术路标以及建设意见,PTN后续将承载2G新站以及部分新增的TDM专线客户接入。随着网络规模的不断增加,PTN承载2G基站的比例预计达到10%~30%。TDM类专线由于集团客户的业务需求以及接入场景的限制,采用PTN方式接入的总体比例一般不高。
3.2 承载效率分析
PTN设备在承载2G基站业务时,是通过对E1业务的电路仿真来实现TDM业务在包交换网络上的传输。E1业务在PTN网络上传送时的封装结构如图4所示,其中Data(Payload)部分为E1帧净荷。
从图4所示的封装结构中可以看到,每个传送E1业务的MPLS帧里会增加34个字节的开销,若一个MPLS业务帧里承载N个E1帧,则E1业务的承载效率可计算如下:
承载效率=(N×32)/(N×32+34)×100% (1)
在缺省配置下,每一MPLS业务帧里封装8帧E1,E1业务的承载效率为88.28%。其他帧长下E1业务的承载效率如表1所示:
SDH承载2M业务时,每一个STM-1中只能封装63个E1,即其承载效率为:63×2.048/155.52=82.96%。由此可见,就封装效率而言,PTN设备承载2G基站业务的效率要更高。
此外,对于OAM开销而言,如采用n×E1的PW传送且开启PW层的OAM功能,则将消耗较多的带宽开销以及一定的设备处理能力。目前一般建议通过跨层繁殖的方式降低OAM开销带来的对网络资源的影响。
3.3 承载性能分析
对2G基站业务来说,时延和抖动是两项重要指标。PTN在通过电路仿真传送TDM业务时会引入3部分的时延:封包时延、缓存时延和处理时延。处理时延为固定值,一般为0.5ms,封包时延和缓存时延与业务配置有关,在缺省配置下,每一MPLS包中封装8帧E1,从而引入的时延为8×125μs=1ms,而缓存时延为4ms,因此总时延大小为5.5ms,满足《中国移动城域传送网PTN设备规范》中关于CES业务“单向时延不超过8ms”的要求。
在抖动指标方面,PTN网络中一般将仿真TDM业务设置为仅低于网管和信令的高优先级业务,其性能优先保障,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小了TDM业务在包网络中传送而引入的抖动,并且PTN设备通过缓存处理等技术进一步减小抖动。通过PTN网络传送后,TDM业务的抖动指标完全满足G.823标准的规定。
实验室测得的E1业务性能如表2所示。可以看出,PTN网络满足2G基站业务的性能要求。
此外,对于PTN设备,一般存在LSP/PW穿通实例数和终结实例数的限制,一般设备受到硬件条件限制为2~8K。对于E1业务的PW,部分业务集中节点局部可能出现资源瓶颈。
另外,PWE3天然的技术特点决定了目前主流厂家设备中TDM类的板卡最高速率一般在STM-1~STM-4之间,集成度相对较低,对于大型城域传送网络应用,存在端口收敛能力的应用限制。
3.4 业务配置和维护复杂度分析
PTN设备在引入分组交换的同时,继承了SDH网络在OAM、保护及网管等方面的优异特性。PTN网络承载2G基站业务时,采用PWE3来实现业务感知和按需配置,保留了以下SDH设备的配置和运维习惯:
(1)业务配置时只需要关心边界接入网元以及核心落地节点时隙对应关系,而无需关注中间节点;
(2)业务配置完成后可以通过相应的告警信息确认业务运行是否正常,故障定位简单;
(3)在业务保护方面,采用和SDH类似的1+1或1:1保护方式,遵从SDH配置习惯,操作简单。
同时,由于单站E1的TDM电路量一般较大,维护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1)同时开通多条GSM业务时,虽结合网管通过批量创建业务方式进行批量创建,但需要逐条进行网管上载,耗时较长;
(2)在网络割接中,由于PW数量较多,影响业务割接开通的时间。
4 优化思路及方案
基于PTN网络PWE3承载TDM电路的这些技术特点,在PTN承载2G基站时,如城域传送网现有存量SDH资源规模较小,建议采用PTN端到端方式承载,减少不同网络间的网维难度。如图5所示:
对于需要充分利用现有SDH资源的网络,建议采用UNI接口方式通过C-STM-1/C-STM-4互联PTN与SDH。如图6所示:
由于TDM电路需要通过SAToP/CESoPSN协议进行封装,目前阶段厂家设备受处理芯片等因素影响,稳定性较差,建议通过客户侧TPS保护或网络侧MSP 1+1保护提升网络安全性,降低设备故障引起的业务中断概率。
5 结语
从设备角度,PTN接入层设备价格一般是MSTP设备价格的30%~50%,随着PTN的进一步成熟和产业规模的进一步扩大,成本将进一步降低。
从网络角度,城域传送网PTN已经建设了相当规模的网络,建设并应用PTN有利于节约建设投资,同时适应于城域传送网特别是接入层面的技术演进。但在设备选型以及设备应用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PTN承载TDM业务存在的技术特点和问题,通过网络合理的组织加以优化改进。
参考文献:
[1]汤进凯,张奇,王健. 下一代光传送网技术发展与应用探讨[J]. 电信科学, 2009(S2): 192-195.
[2]李健,顾畹仪,张杰. T-MPLS分组传送技术[J]. 电信科学, 2007(1): 85-88.
[3]张优训,郑睿,梁艳明. 分组传送网PTN与TD-SCDMA网络对接保护策略研究[J]. 移动通信, 2013(10).
[关键词] ERP 风险分析 风险控制
企业资源计划(ERP)是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为企业决策层及员工提供决策运行手段的管理平台。
我国的企业自1991年开始引进ERP系统,其实施情况是:有10%~20%的项目可以按期、按质并在预算范围内成功实施;在系统集成方面:有超过50%的是失败的;约30%的系统没有实现系统集成或只实现部分集成;而剩余10%~20%的成功案例大多是由三资企业创造的。因此,关于如何保证ERP项目能达到计划与实施同比、同步?如何进行风险评估?如何实施风险控制问题逐渐成为现代企业生产管理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
一、ERP项目实施风险分析
企业ERP系统的应用不同于新设备的应用,有其特有的规律和方法。成功与否,首先取决于企业最高决策者的观念能否转变;决策者应该具备对新型管理机制的认知与理解。因为在系统实施之前,充分了解系统实施过程中所面临的风险,并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项目和风险管理机制是非常必要的。
1.软件匹配风险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企业长期存在的组织机构臃肿、绩效管理滞于形式的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所以很多企业想借助ERP的管理理念来改善企业管理机制。但是,当前国内的ERP产品普遍存在定位不清、标准化与成熟度不足、缺乏实施队伍与实施方法等问题。因此选择合适的ERP软件和服务商就显得尤为重要。
ERP系统的选择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在选择系统时,不仅要从技术角度考虑问题,还要多考虑企业独特性的需求,ERP软件的风格一定要与企业文化相符,对各种ERP软件的优缺点应充分认识,选择适合自己的,而不是选择便宜的。否则,在系统实施后,就会发现具体业务及管理需求得不到满足,而此时已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
2.实施风险
ERP在实施过程中也会存在风险。实施风险主要包括:实施队伍的组织、实施时间和进度的控制、实施成本的控制,以及实施质量的控制和实施结果的评价。
(1)实施队伍组织。ERP系统是一个管理项目,而非仅仅是一个IT项目。不少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尚未认识到这一点:在实施系统时仅由技术部门负责,缺少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的积极参与;项目经理由技术部门的领导担任,高级管理人员、尤其是企业的最高决策层并未能亲身投入到系统实施的领导与监管工作中。这将对ERP的实施隐藏着巨大的风险。
(2)实施时间和进度的控制。许多企业在ERP项目实施的开始就没有制定明确的、可行的实施计划,造成不能按时实现目标,项目的完成遥遥无期,领导和实施人员丧失信心,原定的目标发生变化,从而导致最终半途而废或系统上线严重延误。
(3)实施成本。ERP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投入较大的成本,如软件成本、实施咨询费用等,实施结束时资金的支出往往远远超出当初的预算,许多意想不到的开支使成本急剧增加,实施的成本可能是软件价格的三到五倍。从而可能导致资金短缺、甚至影响到项目的实施。
(4)实施质量的控制和实施结果的评价。不少企业在实施之初没有制定实施的目标和期望,在实施过程中未能随时控制实施质量,在实施完成时不知道如何进行实施成败的评估,造成“为上系统而上系统”、“系统上线就算成功”的现象,这对企业的长远发展埋下了危险的种子。
3.需求调研风险
一方面,企业在选型阶段,听信软件服务商的游说而选择了不恰当的软件,这样就会导致在项目开始实施之后还要逐步完善项目的范围,不断地修改ERP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这样必然会导致双方尤其是实施企业资源和时间严重的浪费。
另一方面,服务商为企业提供的解决方案不合理。企业实施ERP的目的,是在更高的层面理清企业的模式、流程和方法,属于宏观概念,因此风险很大。
4.系统集成风险
企业中原先各自分离开发的一些自动化信息孤岛在与ERP集成时会发生很多接口上的困难。要将其有机地集成并非一件易事,数据的共享需要数据的规范和利益各方的协调,一旦考虑不周,很难将系统集成起来。
5.数据风险
ERP软件运行的基础是企业的数据。ERP基础数据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系统的命运,对风险的控制影响巨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ERP系统是利用信息技术和现代化管理手段,实现企业各个方面数据的及时共享,从而提高企业运转效率,但这种信息技术也同时能够使得错误的信息被迅速扩大和传播。以错误信息为依据所做的决策也是错误的,这种错误可能使得企业因上ERP系统而犯更大的错误。
(2)基础数据的准确性更为重要。作为基础数据的静态数据在系统中会多次被引用,多次参与运算或大批量的被引用,就会出现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的效果。静态数据的细小错误,是有很大风险的,且企业规模越大,这种风险越大。试想,某一物品的计划价格高出一分钱,入库数百万件的话,将可能产生数万元的误差。
其次,目前ERP项目实施中普遍存在着不重视系统安全和数据保护的现象。诸如不注意口令保密、数据的备份等。缺乏安全意识的直接后果一是系统在安全设计上存在着漏洞和缺陷,导致系统的瘫痪。二是一旦发生水灾、火灾等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以及硬件、网络故障和误操作给ERP系统数据带来的毁灭性打击。
6.终止风险
有许多ERP厂商将项目的验收作为项目的终止,以为这样就已经信息化了,可能存在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的现象。因而缺少持续运行的制度,缺少项目总结,缺少问题移交等情况。
二、ERP项目实施风险控制
企业上ERP之前应该首先把管理制度和业务流程规范好;然后做出一个符合企业长远发展目标的ERP系统需求分析,在这个基础上选择一个好的ERP。
1.软件风险控制
选择ERP软件时必须遵循以下四个步骤:理解ERP原理,分析企业需求,选择软件,选择硬件平台、操作系统和数据库。
在选择ERP软件之前,企业首先要分析企业自身特点,分析企业的商业模型,了解企业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哪类软件能适应企业并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
在选择软件的过程中管理业务人员要积极参与,制定明确的整体选择目标,对不同管理业务需求的重要性进行先后排序,从各使用部门出发去考虑软件的选择问题。在选择过程中既要考虑软件的技术路线和技术特点外,还应详细考察软件供应商或管理咨询公司提供的服务,在购买软件的同时还要购买服务,选择软件功能不能按企业的大小来区分,而要根据企业的产品特点、生产组织方式、经营管理特点的不同来选择适用的软件。产品结构简单,软件功能应覆盖进销存,继承财务管理,以控制资金流为目的。产品结构复杂、生产周期长的软件功能还应由MRPⅡ扩展至供应链管理,通过控制物流达到控制资金流。对大批量生产的集团公司软件功能应着重分销管理,以减少分销点的存货加快资金周转。
2.实施风险控制
(1)实施队伍的组织。实施队伍和实施人员对于ERP系统的成功实施至关重要。由具有丰富ERP系统项目实施和企业流程管理经验的咨询人员和企业内部的管理人员、业务人员,以及技术人员一起组成项目实施小组,共同进行项目实施工作,可以提高ERP系统实施的成功率,缩短实施周期,减少实施风险。
有的企业采取将ERP系统实施完全外包给软件供应商或系统集成商,或者相反地,完全由企业内部的技术人员单独进行项目实施,这些做法都将增加系统实施的风险。没有企业内部人员的参与,软件供应商或系统集成商无法对企业的业务和流程有深刻的了解,从而难以按照企业的实际需要进行ERP系统实施;反之,企业内部的技术人员缺乏对软件的深入了解和项目实施的经验,在协调企业内部各部门机构的工作时存在种种不便,对推动和控制整个项目的进展存在困难。
由企业内部人员和外部咨询顾问共同组成项目实施小组的另一目的是为了将软件系统的知识和项目实施的经验传授给企业的用户,使企业能够通过一个项目的实施,经历“知悉-接受-拥有”的过程,最终实现企业自身持续改善的目的。如果企业内部的实施人员经常变动、不能专职稳定地参与项目的实施工作,把实施项目视为外来咨询人员的责任而不是企业自己的工作,将直接影响到咨询人员对企业用户进行知识和经验的传授,从而造成系统上线、咨询顾问离开、企业用户不会维护使用的尴尬局面。
在实施项目的组织中另一个突出的问题是:由于ERP系统的复杂性,在实施过程中涉及的部门很多,许多实施工作需要各部门的协作才能完成,因而,如何协调部门之间的工作、统筹安排跨部门的实施人员、避免出现扯皮现象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2)实施时间和进度控制。ERP系统实施通常需要三至六个月,甚至一年时间。在这一过程中,进行项目管理、控制项目进度、确保整个实施过程能够按照预计的时间表进行,对项目的成败至关重要。
(3)实施成本控制。ERP系统的实施成本通常包括:硬件费用、软件使用许可费用和软件培训费用、实施咨询费用及维护费用等等。根据国外ERP系统实施的成熟经验,一般实施咨询费用是软件使用许可费用的1.5~2倍。国外企业已经普遍意识到咨询顾问在ERP系统实施过程中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国内企业尚未认识到这一点,从而在系统实施过程中遇到种种困难,甚至最终不能成功实施。
实施过程中,如何合理分配实施费用,结合项目进度和时间安排,将实施成本控制在计划之内,是每一家实施ERP系统的企业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不少企业由于不能按照项目时间进度计划开展实施,造成时间的延误和实施成本上升,客观上造成实施的不成功。
3.实施质量的控制和实施结果的评价
除了对ERP项目实施需要进行时间和成本的控制,对实施的质量和最终实施的结果也需要做出评价。
(1)需求调研风险控制。企业在ERP选型阶段,应充分描述自己的目标,服务商用IT技术实现软件系统功能,双方应该随时互动,这样才能准确定义即将实施的ERP项目的范围。服务商和企业双方都要给予高度重视,务必在合同签订之前准确描述和把握企业的需求,界定项目的范围和目标。并且将项目的范围明确写到双方的服务合同中。
(2)系统集成风险控制。可通过系统测试来完善实施应用方案,通过事前控制,避免事后的风险。通过系统建设阶段的系统集成测试,即模拟运行来验证方案的可行性,对于存在的问题进行记录,并提供解决方法,来优化系统的流程。
如先在周末进行正式数据模拟运行,各个部门的业务代表负责本部门的所有业务操作,并提供相关的报表要求。通过”感观”交流,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避免那种盲目的赶进度的上线模式。
4.数据风险控制
在ERP系统中,最重要的资源是数据和信息。数据分为静态数据和动态数据两种。在系统实施前,要做好静态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工作,在系统实施之初,要做好动态数据的转换工作。
(1)静态数据的准备。在ERP系统中静态数据很多,如存货档案、客户档案、供应商档案、产品结构(BOM )、工艺流程等等。静态数据准备工作是项目实施中的基础工作,整理、准备的静态数据将最终用作产品环境的正式数据;数据整理的进度将直接影响系统上线的进度;数据整理的质量将直接影响以后产品;环境的运行质量。
①静态数据准备也往往成为影响项目进度的关键瓶颈。静态数据准备的工作量大小,与企业的基础管理关系很大,基础管理到位的企业,静态数据比较完整,好整理,基础管理不到位的企业,不少环节缺少应有的编码,实施顾问要和企业方商定编码方案,如物料编码规则、供应商编码规则等,都需要制定。所以,静态数据准备要用专业的方法来做,也可以作为一个子项目来管理,要提前做好计划,制定静态数据准备方案,提出要求,召集相关人员讲清楚整理的目的和要求,最后做好测试和检测检查。
②静态数据成功导入之后,在系统上线前,需要对ERP系统进行全面的测试。一方面,测试是为了及时发现错误并及时纠正,避免把错误遗留在批量部署阶段:这时候发现的问题比较容易修改和调整,一旦方案被最终确认,将会面向所有ERP的用户,当最终用户开始使用后再发现系统存在问题,那么修复和调整的工作量就会几十倍甚至几百倍的增加,要对每一个用户重新,对他们做解释说明和必要的培训,更严重的是有的错误甚至不能动态修复,要修复就要所有用户停止使用,重新来过,这样很可能导致系统的失败。
(2)动态数据的转换。静态数据录入或导入到系统后,系统进入动态数据转换阶段。
①首先要制定一个详细而可行的动态数据转换计划。在这个计划中要明确转换前数据准备的时间、负责的人员等信息,明确这个阶段的重要性,并在时间紧、数据量较大的情况下安排好切实可行的计划,包括人员的落实,数据的来源、数据的校验等,并提前通知到各单位、部门和个人,有必要的话还应该通知客户的相应供应商和客户,使得各方面资源都能够统一配合。
②动态数据转换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任务,而且一定要快速、准确按时完成,动态数据的转换在系统实施中周期相对短暂,一般在4~5天的时间就要完成转换工作,因为系统正式上线之前,原来的系统已经停止使用,所以需要提前将业务单据处理掉,或将业务单据压一段时间,然后在新系统中补录等等。为了不影响业务的正常运行,这就要求动态数据的转换过程要尽可能地快,以缩短业务等待的时间。
如果能严格按照上述要求对动态数据进行转换,可以有效地控制由于数据引发的ERP项目实施的风险问题。
5.持续运行阶段风险控制
在正常运行ERP之后,做好思维准备。从ERP系统的主体来说,企业首先要有企业会出现暂时低潮的思想准备,因为ERP是个系统工程,是对企业深层次问题的改变,是一次变革。新事物的初始阶段,必然会涉及到适应性的问题,而实践表明,那些在实施阶段非常顺利的项目,也无法避免新系统启动后的适应期。其次,要有持久性的心里准备,大多数企业在实施了ERP后,许多人就会大松一口气,重视程度下降,这样往往会对整个系统失去控制,企业应该把ERP看作改革平台,而不是改革起点。
企业实施ERP系统是效益与风险并存。在充分认识到ERP给企业带来巨大效益的同时也应该防范风险。只有正确认识风险,控制风险,进而降低风险,才能成功实施ERP系统,这是任何一个准备实施ERP系统的企业应该有的充分准备。
参考文献:
一、多媒体教学资源不能满足教学需要
目前,在远程教学中,多媒体教学资源是十分丰富的,但是,还不能满足教学需要,这是因为:
1.静态资源多,动态资源少
我们说在远程教学中教学资源丰富是说各种教学资源种类多。在我们统计的29个开放专业共349门课程中,教学内容在网上有不同体现,有文本,视频等教学媒体。这些教学资源的建设,部分地缓解了学生学习过程中学习资源不足的困难,解决了网上教学资源的有无问题,但要满足学习者不同需求层次的要求还有很大的距离。因为现有的网上教学资源中的大部分仍然是以文字材料为主(课程介绍、各章重点难点辅导、习题及期末复习等),或是教师讲稿的简单再现。部分课程也有IP课件作为视频资料放在网上,其中大量内容是教材或授课的简单重复。由于它们都是以一种静态的形式出现,充其量也只是一种“准动态资源”。但教与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学习者随时产生疑问及时得到解决乃至不断循环的过程。显而易见,静态的东西可以满足他们对学习的基本需求,但无法满足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新需要,换言之就是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的东西太少。因此,当务之急是根据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产生的新需求,逐步加强动态化学习资源的建设,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为他们提供及时的学习支持服务。
2.文字资源多,网络课件少
所谓网络课程多数情况下包含主页、课程资源库、教学平台和教务管理系统等,是通过网络表现教学内容和实施教学活动的综合性的教学资源,一般由网上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两部分构成。就其表现的教学内容来说,比多媒体课件具有更多的开放性和灵活性。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进度和要求以及政策法规的改变而随时调整课程内容,学生则可以及时得到所需的全部内容和动态教学信息,同时网络课程也为师生间进行实时和非实时教学活动提供了交流的空间。但是,这种网络课件太少,满足不了学生的学习需要,多数网上资源是以文字为主,基本上是教师的教案搬家,只不过利用网络传输文字而已。
3.网上教学资源整体设计水平不高
应该说,从2000年开始,网上教学资源的建设及课程一体化设计方案仅处在起步阶段,仍缺乏完整、科学的整体设计方案。没有通盘考虑,很难实现多种媒体的优化配置和综合利用。“这就是说各种教学媒体固然有其优点,有其特色,但是也存在不足,各种教学媒体在教学过程中尽管发挥出良好的作用,其局限性也是毋庸讳言的。只有对多种教学媒体进行统一设计,使各种教学资源在教学过程、学生自学过程中体现出来,才能发挥其作用,才会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不同的课程运用不同的媒体,不同的教学阶段运用不同的教学媒体效果也是不同的,由此可见,如果对教学不精心设计,不仅达到应该取得的教学效果,反而会成为为了使用多媒体而使用多媒体,多媒体教学成为一种形式,同时也是教学资源的浪费。”[1]
二、教学资源缺乏的深层原因及后果
上述问题的存在不是偶然的,与我们用网络开展现代远程教育时间短,经验不足有一定关系,更重要的是由于:
1.教师进行网上教学资源多数是出于无奈
从我们掌握的情况看,全国电大网上资源建设有两个集中时期。两个时期基本上是教育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的两次评估之前,一是中期评估,二是总结性评估。由于教育部专家组制定的评估指标中把两种教学媒体有无作为教学评估的重要内容,促使各省级电大抓紧了网上教学资源的建设,由于指导中的标准是“有无”,静态技术要求不同,短期内可以解决问题,所以网上的教学静态资源多于教学动态资源也就是自然而然之事了。
2.网上教学理论不足,经验欠缺
国内采用网络传播的教学资源的载体有网上直播课堂、网络课件、电子教案、音像教材,录音、录像、电话、文字教材等等。但远程教学有其自己的规律和基本特点,如交互理论、传播理论、学习理论等。教学资源的建设者应该在学习这些理论基础上,对网上直播课堂、网络课件、电子教案、音像教材,录音、录像、电话、文字教材进行整合,制作出有远程教育特点的网络课件,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
3.教学资源并非是万能的
教学资源是远程教育中不可缺少的条件和工具。但教学资源不可能完全解决人们的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寻求其他的方式,如BBS、E-MAIL来解决师生的交往问题。只有对多种教学活动进行统一设计,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在教学中灵活实施方案,才会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如果把教学活动、教学过程理解为学生利用网上资源、教师辅导答疑并认为可以解决教学中的一切问题,则把现代远程教育简单化了。在课程一体化设计方案中必须考虑的因素是比较多的,因此,应该从教学的具体内容、教学活动、课程的特点,学生的特点,做统筹考虑,统一安排,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才能使教学质量有保证。”[1]
三、高度明确教学资源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
积极探索网上教学资源建设和运用的特点、规律及其运行机制,优化、整合网上教学资源,提高网上教学资源整体水平,加快网络课程的建设步伐,充分利用网络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网上教学活动,提高远程教学质量,是网上教学资源建设的出发点也是归宿。
1.加强课程一体化的整体设计,整合、优化网上教学资源
在网上学习资源的建设中,要正确处理固化资源和动态资源的关系。在进行课程总体设计时,根据学生的知识层面、学习需求和学习状况,考虑多种媒体的合理现使用,考虑到网上教学资源的总体设计,考虑到网上教学资源及在教学过程中形成的动态教学资源与传统媒体的优化配置问题。在课程已经完成了传统媒体(文字、音像)的建设前提下,应尽快根据课程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需求,制定网上教学整体方案并进行资源的分步骤建设,在建设的过程中对优秀的资源包括省市电大及分校制作的教学资源进行推广和积累。另外,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网上教学资源的持续开发、使用、反馈、积累、整合,形成具有课程特点的网上课程学习环境是电大建设网络课程的重要途径和发展方向,应该加强对重点专业网络课程的开发与建设。
2.转变观念,主动参与网上教学资源建设
网上教学资源建设的现状不尽如人意同教师对网上教学资源建设的认识不高有关。我们认为,不能过分强调传统媒体,而对网上教学资源的建设重视不够。不能为了资源建设进行建设,而是要积极主动的考虑如何适应现代远程教育的需要,进行网上资源建设。对网上教学资源建设做好总体设计,不仅仅是如何操作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教育观念的更新,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在教学资源建设中充分地发挥教师应有的作用,从而创造适应开放教育特点的教学资源。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面对网络教育的教学资源、教学对象、教学媒体和教学模式的变化,教师应具备课程一体化教材的总体设计能力和网络教学手段的运用能力。因此,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时,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培训需要同时进行。教师要在教学中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调整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以适应远程开放教育的教学。同时,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对教师业务素质和技术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电大远程开放教育的教师应该:熟练地掌握一至二门专业知识;具有处理文字、声音、图像等各种信息的系统技术以及协作制作多媒体课件或CAI课件的技术和能力。即“专业知识”和“网络技术”缺一不可。从中央电大到地方电大,拥有一批年富力强、业务专、技术精的教学队伍,将是中国远程教育发展的根本前提。
关键词:城市道路交通 管理规划 交通需求 预测
0.引言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如何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已经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城市道路交通管理工作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1995年的《北京宣言:中国城市交通发展战略》为中国城市交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交通的目的是实现人和物的移动,而不是车辆的移动。而这样的战略目标只有通过政策法规和严格的管理才有可能实现。
为了保证城市交通合理、有序的可持续性发展,就必须从城市交通系统的内在机制及其与外部环境条件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出发来进行合理的交通管理规划。具体而言,应从城市结构与土地利用、城市交通结构、城市交通网络的完善与充分利用三个层次,从供给和需求量方面解决问题。因此,道路交通管理工作是城市总体规划中重要的环节,制定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也就显得十分必要而迫切。而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编制与实施,有利于提高我国城市整体管理与文明水平,适应国民经济和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
有鉴于此,全国城市“畅通工程”实施和检查评估中要求各被检查城市必须进行城市交通管理规划。其主要评价内容包括道路交通流特性调查、现状分析与问题诊断、交通需求分析计算、交通管理方案(含交通需求管理措施、交通组织方案优化)分析评价、通过专家论证及政府实施等。
1.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现状
西方国家城市交通系统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即建设阶段:二战后至二十世纪70年代;管理阶段:二十世纪80年代至现在。重点在公共交通系统、小汽车发展、单项交通、交通信号控制以及道路的有效利用等多方面进行交通管理规划。
目前我国城市交通发展的历程相当于西方国家的60~70年代,与发达国家相比,城市机动车密度还比较低。尽管如此,由机动车引发的环境污染问题和城市交通堵塞问题也很严重。这充分说明了我国在道路交通管理方面还存在体制上、行政上和技术上的问题。
随着全国城市道路交通畅通工程的深入开展,许多城市的交通状况得到了很大的改观,而且一系列先进的交通管理设备和先进的管理模式被采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还要清楚地认识到,目前我国城市交通管理总体水平与畅通工程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在2000年全国“畅通工程”工作组检查的138个城市中,42个城市的交通管理规划工作只达到畅通工程11项要求中的5项要求,20个城市仅满足4项要求。由此可见,我国在城市交通管理规划方面远远滞后于现代道路交通发展的要求。
城市网络很复杂,交通的运行很复杂,产生交通问题的因素也很复杂,相应制定的城市交通管理方案往往由多个管理策略、管理措施组合而成,任何一个建设或管理措施的实施都会引起整个城市路网上交通运行情况的改变。如将一条路的某个路段改为单行道或单双号通行、将交叉口的类型改变(无控制改为信号控制)、将某路段改为公交专用道、打通某条路或拓宽某条路等,都会引起整个城市80%~90%以上的主要道路交通流量和车速的改变。因此,交通管理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用科学的方法解决,常用的经验性的方法是不能完全解决的。因此交通管理需要做规划,实际上,目前一些城市所实施的有些管理措施,都是做过规划的,只是不太系统、全面而已。
2.道路交通管理规划基本内容与方法
2.1 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目的
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目的是解决要不要管、什么时间管、怎么管、管什么地方等问题。通过规划,人们能预先知道管理策略实施后的效果,避免由于盲目管理而带来政策上的失衡和经济上的巨大损失。
2.2 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基本内容
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
(1)城市道路交通现状调查
应调查、搜集的资料包括:交通小区划分及小区经济、土地利用资料、交通网络结构及道路几何要素资料、历史道路交通量及流向资料、居民出行特征资料、机动车出行特征资料、货物出行特征资料、现有交通管理设施及效果资料等。在这方面,由于交通调查面广,调查工作量大,资金投入多,因此,有的城市交通规划编制单位,甚至有关政府部门领导对基础数据调查工作不够重视,认为只要在原有交通规划资料搜集的基础上,作些补充调查即可,以致于规划方案与现实脱节,其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差。这是一种极为错误和片面的观点,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2)现状分析与问题的诊断
从道路基础设施状况、土地利用与公共交通、交通管理设施及现代化程度、交通秩序、交通质量及交通安全以及交通管理体制、政策、规划及宣传教育等方面对城市道路交通及管理现状进行分析、诊断。
(3)城市交通需求分析
通过交通需求模型的建立和计算(具体模型及方法将在下一节讨论),获得交通管理规划方案实施(评价)年份的各车种(客车、公交车、出租车、货车、摩托车、自行车)的OD矩阵,为后期交通规划提供规划依据和参数。
(4)城市交通管理方案的制定
一个城市的交通管理方案,往往是由多种管理策略和数种管理措施组合而成的。一般包括交通需求管理策略,如优先发展策略、限制发展策略、禁止出行策略、经济杠杆策略;交通系统管理策略,如结点交通管理、干线交通管理、区域交通管理。
(5)城市交通管理方案的评价
通过方案评价,分析交通管理措施是如何影响交通流的,预测交通管理措施实施下的交通运行指标,分析是否达到了管理目标。
交通管理方案的评价可按道路网络抽象化、交通管理方案抽象化、交通流重分布模拟以及管理效果分析四个步骤进行。
2.3 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层次
可分为三个层次。三个规划层次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层次越高,其规划效果越大。
交通管理规划的层次
宏观交通发展战略规划的目的是制定城市交通发展政策,影响、优化交通结构。优化城市交通结构的本质是优化城市道路资源的利用,它通过交通政策的引导来实现,而政策的实施需要强有力的保证体系。
道路交通网络的组织规划的目的是在城市交通网络已建成的情况下,通过实施各种技术措施,平衡整个交通网络的交通流量,均衡交通分布,提高运输效率,使这个交通网络发挥最大的效用。如通过实施单行线、专用线、诱导系统、绿波、特殊运输线路、转向限制等措施的综合运用,使交通网络的时间资源、空间资源得到优化利用。
重点交叉口、路段的交通管理方案设计是交通管理最基础的工作,也是解决近期局部交通问题最简捷的手段。具体措施有:交叉口渠化、信号灯配时优化设计、转向控制、路段机非分隔、车道划分、港湾式公交停靠站设计、停车管理、设“严管街”等。
2.4 道路交通管理规划操作过程
管理规划过程的核心是管理方案设计及方案评价。方案的设计是在掌握现状交通信息,分析出其存在问题,并预知未来交通需求的基础上进行的;方案评价过程是对未来交通运行情况的模拟过程,它是建立在掌握现状及未来交通信息基础上的。
3.交通需求模型的建立及发展预测
交通需求预测是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工作的基础,要做好一个城市的交通管理规划,首先要对出行进行定量预测,并对某一交通设施或系统进行分析、论证,各个路段、路口以及整个路网的通行能力都必须满足现状、近期或远期出行的交通需求,因此只有搞好流量预测才能了解该路网能否满足该城市的出行需求,并由此加以改善。
3.1 出行生成预测
居民出行产生预测的目的是建立小区居民出行发生量和吸引量与小区土地利用、社会经济特征等变量之间的定量关系,推算规划年各交通小区的居民出行发生量、吸引量。出行产生包括出行发生与出行吸引。居民出行产生预测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方法有交叉分类法、回归分析法、生成率法、吸引率法及平均出行次数法等。
居民出行分布预测是将预测的各分区出行发生量、吸引量转化为未来交通分区之间的出行交换量的过程。预测方法大体分为三类,即:增长率法、概率模型法和重力模型法。其中,双约束重力模型法在国内外交通规划中使用最为广泛。
3.2 交通分配预测
在掌握各分区出行产生、出行吸引,以及出行分布情况后,即知道了各分区之间有多少出行交换量后,就可着手进行交通分配。交通分配就是把各分区之间的空间O-D量分配到具体的交通网络上。通过交通分配所获得的路段、交叉通量资料是检验道路规划网络是否合理的主要依据之一。目前,道路交通管理规划中应用较广泛的交通分配是随机用户平衡模型(Stochastic User Equilibrium)。该模型建立了路段行驶时间与路段交通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并考虑了通行能力的限制,通过反复迭代计算,直至达到要求的精度为止,最后分配出各路段上的交通量。
3.3 停车需求预测
世界上许多大城市均对停车需求预测进行过深入研究,由于各国国情不同、城市发展形态不同、经济增长不同,停车预测模式也不同,其计算方法差异较大。常用的预测模型有:停车生成率模型、用地与交通影响分析模型、相关分析模型、机动车OD预测模型、交通量-停车需求模型、静态交通发生率模型。下面对应用较为广泛的静态交通发生率模型和交通量-停车需求模型作一简要介绍。
(1)静态交通发生率模型
根据停车调查数据汇总可得到各交通小区的日停车数,再根据停放车辆车型比例换算为标准车,利用综合交通规划中社会经济与土地利用现状及发展预测所提供的现状和近、远期规划年的就业岗位数,抽取一定的样本,可建立静态交通发生率模型:
Pij=∑aiLij (i=1,……,m j=1,……,n) (1)
式中:Pij为预测年第j交通小区的基本日停车需求(标准车次/日);ai 为第i类用地的静态交通发生率(标准车次/100工作岗位·日);Lij为预测年第j交通小区第i类用地的就业岗位数(人);n为小区数;m为用地分类数。
对模型的求解采用非线性优化的方法,即建立非线性优化模型:
(2)交通量-停车需求模型
通过对几种停车需求预测方法的比较可知,该模型虽不能具体得到区域内每一土地使用的停车设施需求量,但由于它与动态交通的预测方法相结合,因此比较适用于对交通小区的宏观停车需求分析。因此该模型可用来检验静态交通发生率模型的计算结果。
模型表达式为:
logPi=Ao+A1·logVki+A2·logVhi (3)
关键词:传输网; 承载; 数据业务; IP/MPLS; MPLS-TP
联通固网宽带业务、移动通信、大客户专线是当前最重要的三大业务和增长热点。末来两年接入层10G、汇聚层100G平台逐渐成为主流需求,无线业务发展需要承载网保证更低时延、更低丢包率;业务种类日渐丰富,对网络质量差异化的要求日趋增强。此外,IPTV业务、NGN业务和其它高价值增值业务也将在未来几年内不断发展,联通多业务综合承载趋势明显,为适应业务IP化和网络IP化的发展趋势,分组传输网面向连接,有着可与传统传输网媲美的OAM和生存能力; 能够采用通用的控制平面,保证与现有的传输网络互联互通;完全的业务扩展能力,支持不同技术信号的传送(分组/信元/时分),符合网络转型的趋势;分组传输网技术已经成为城域传输网的主要发展方向。
1 传输网络现状分析
由固定、宽带业务流量、移动业务以语音为主导的时代已经变为过去,现在移动数据业务流量增速加快,网络总流量迅速增加(互联网驱动,骨干网年增长率约30%)变为了主导;未来移动互联网、IPTV等业务快速发展,网络总流量出现飞跃发展。大中城市各种专线业务迅速发展,不断提高空口数据业务的传输能力,如何降低动回传传输成本成为一项目前最关键问题的之一;中国联通开通HSPA+,单站带宽将逐步达到28M,局部MSTP网络存在较大压力面向未来,网络建设面临技术选择问题。
2 分组传输网的目标
网络层次清晰化:形成清晰的网络功能层次,目标网络核心汇聚层设备应同时支持传统IP/MPLS和MPLS-TP双栈协议,实现动态三层网络和各种业务的高效承载和传送;边缘接入层应根据所承载的业务特点,灵活选择三层或二层设备。实现经济、可靠的高带宽业务接入和传送。网络结构扁平化:整合各种业务,统一采用IP/MPLS技术构建“分组传输网”核心汇聚层,承载电信级业务(目前,分组技术一般包括PTN、IP RAN,其中PTN主要采用基于传送的MPLS-TP协议,IP RAN则采用传统的IP/MPLS协议。
3 分组传输建设思路
在原有MSTP环网结构上新增分组设备,优先建设核心汇聚层,边缘接入层建设应结合新增移动基站的接入需求、逐步建设完善。边缘接入层方案一:单独组织接入环路,上联核心汇聚层,可满足快速发展需求,适用于接入环网上新增站点较多或新增带宽需求较大的地方;要求接入站点配套资源(如机房、电源、光纤等)充足;边缘接入层方案二:部分接入层受资源配套限制原因仍采用MSTP,上联至分组核心汇聚层,最终按照集团要求形成完善的全面覆盖。适用于业务量少及配套资源短期内无法满足的场景,后续要业务割接。随着接入层光缆、机房等配套设施的逐步完善以及业务的逐步开展,完善分组传输网络接入层的覆盖,形成一张广覆盖的分组传输网络,原MSTP承载的3G 以太业务全部割接至分组传输网;MSTP网络定位为TDM业务以及高要求的大客户专线承载网络,发挥现网资源价值。 随后LTE引入,按照核心网设备分布,搭建上层区域调度环路;热点区域覆盖LTE,X2接口的引入需要三层功能,分组传输网L3部署在核心层,汇聚层可选。
4 分组传输网建设方案
4.1 双栈
分组传输网必须是可靠性高、可管可控、带宽可规划的网络;必须具备分组能力、支持未来演进的网络!具有丰富的OAM开销、电信级可靠性、面向连接的、传输带宽统计复用、L3功能支持同步。“双栈”设备是分组网络的最佳选择,“双栈”= 统一硬件平台+支持两种协议标准(IP/MPLS和MPLS-TP)满足业界技术发展趋势和高起点。
(1)MPLS-TP网络可以不用轻载,可支持网络容量90%以上的重载,降低建网成本。具有有效的OAM工具,支持SD检测,通过LM/DM工具对业务的时延、抖动、丢包率进行测量;可实现50ms的保护倒换,MPLS-TP实现在任意网络位置诊断出故障,保证业务的50ms保护倒换能力。(2)IP/MPLS适合建立动态的网络,IP/MPLS网络采用动态的路由协议和信令,实现路由调度的三层功能;IP/MPLS也适合IPTV、互联网等业务的承载。IP/MPLS和MPLS-TP共用转发平面,两者都是采用分组交换,并基于标签交换来进行业务连接的建立,其数据转发平面是完全一致的。一个软件版本支持两种转发表项建立方式,对IP/MPLS,通过设备上分布式的信令、协议计算后对转发平面表项进行设置;对MPLS-TP,通过网管平面,采用集中式的网管来对转发平面表项进行设置。
4.2 移动回传
对于3G移动回传业务,仍为静态的点到点业务,启用L3VPN实现动态基站归属调整的功能需求仅在核心层。边缘接入层和汇聚层以采用以太网专线(E-Line)、核心层L3VPN的方式,提供3G移动回传的FE业务。从运维便利性考虑,L3 VPN集团客户专线应该与FE基站承载方式保持一致。统一业务的隧道承载方式,比较适用端到端的MPLS-TP静态隧道。
4.3 TD业务承载方式
(1)M业务:分组传输网络端到端配置PW伪线,并配置主备LSP或PW 1:1保护,通过MPLS-TP OAM端到端检测加快切换时间,实现50ms保护倒换。(2)FE/GE业务:接入汇聚层采用以太网与线(E-Line,基于MPLS-TP隧道)、核心层开启L3VPN,核心节点为L2/L3桥接点。(3)保护机制:建立MPLS-TP静态管道,网络侧保护主要包括1+1/1:1端到端Tunnel保护、1:1端到端PW冗余保护等;在L3VPN技术场景下,网络保护采用VPN FRR保护;基于MPLS-TP OAM检测实现50ms电信级保护倒换。
4.4 建网模型
(1)模型一(全PTN方案):核心层、汇聚层、边缘层均采用PTN设备。PTN设备采用L2静态隧道,全网PTN成本低,便于统一运维,但是不支持L3业务,在大规模业务调度时就非常的复杂,不适应用于大规模建网。(2)模型二(全IP/MPLS方案):核心层、汇聚层、边缘层均采用IP/MPLS设备。对L3业务支持好,但是网管、OAM、时间同步性能有待进一步提高。(3)模型三(IP/MPLS+PTN方案):核心层、汇聚层采用IP/MPLS设备、边缘层采用PTN设备。对L2、L3业务有很好的支持,但是设备两种形态,需要跨专业维护。
关键词:计划 编制 要素 平衡控制
中图分类号:F40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6(b)-0147-01
面对建筑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现状,如何确保企业完成生产指标,科学合理的进度与资源配载优化编制网络计划,协调与优化企业资源,适时跟踪调控,全方位、多渠道分析各生产要素的效能,建立BIM信息化模型,集成建筑工程各项信息并使其共享、无损传递,使资源得到最充分利用,是计划编制的新要求、新特点。优化的计划控制是决策的基础;是企业利益最大化的重要管理环节。就目前“低价中标,高效施工”市场需求现实,以进度指标为主线,做好“人、机、料、环、法”等要素的平衡,进行动态管理,优化调控,实现合同目标。最终达到满足客户需求,保持市场信誉,获取预期收益,是做好施工计划、合理配置资源、实现优化控制工作的基本目标。
1 进度计划的编制与依据
网络计划,首先要以年度总计划和项目合同条件为最高级目标,分清主次,编制出各项目年度、季度和月度计划。其次对工程公司、配合单位、联营项目进行统计,先大项目,后小项目,由点到面,逐项进行网络编制。在编制过程中必须进行两项对比:即上月计划与本月实际完成的对比;完成量与总量对比。月度、季度完成量后要与总计划对比,出现负偏差,要在查找原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首先合适生产要素总资源供应能力,以资源配置条件及其合理性,作为计划调整的依据调整,使优化控制发挥作用。工程公司的计划编制应以合同开竣工时间,施工准备、施工方案和施工组织设计、组织关系、劳动力、材料供应、机械设施和资金到位及需求情况,以及施工条件等因素在优化资源配载的基础上编制。表达计划的方式常有横道图、网络图和文字说明几种形式。但实现计划的关键在于资源的合理、科学配载及实施过程的调控及补给,没有可行的资源配载、不进行过程的信息分析对比并及时调控的计划,将起不到对生产计划的控制作用。
2 项目施工进度网络计划编制的要求及种类
施工进度是施工组织设计的中心,它要保证合同规定交付工程。施工中必须围绕进度计划的要求开展各项工作。进度计划的种类,根据内容划分,有目标性计划与支持性计划。从表达形式来分,有文字说明与图表式。前者表明阶段性任务和形象要求;后者表达工序及时限安排。进度计划首先必须满足目标,为实现目标,就要有材料、机具、设备、构配件、劳动力、作业环境、场地、技术间歇及相互关系等支持性计划,并达到优化配置,这一点无论从总进度与阶段性计划,包括年度计划、季度计划、月度计划,周计划都是保证计划最终实现的必要保证条件,都应该按粗到细的原则逐级精确计划。在各种计划工具的应用上,都必须明确各项工作间的组织逻辑、工艺逻辑和关键路线,这是资源优化配载的基础。
3 项目施工进度计划的优化
项目计划的优化应以效益最大化为指导思想,围绕工期、投入与消耗是优化工作的“三要素”。以合理的调整逻辑,利用时差,以满足工期降低消耗来达到降低成本为目的而进行的。在优化中应以多元逻辑路线为基础,结合现场实际条件,合理分配资源,综合平衡生产要素的协调性,才能最终实现提高资源效率、降低成本的既定目标,才能起到生产要素优化控制的作用。其具体做法有以下几方面。
3.1 工期调整
(1)搭接流水,缩短工期。不同工序间,将顺序施工改为搭接交叉,前后工序在不同的流水上平行作业,在作业面满足的条件下,流水段分得越细,前后工序间隔越小,搭接程度越高,总工期越短。(2)合理确定流水顺序,因为由工艺决定的工作顺序是不可改变的,但哪个流水段在先,哪个流水段在后的流水顺序是可以改变的,不同的流水顺序,总工期不同,找出工期最短最优排序方案,也是保证进度的重要环节。
3.2 资源平衡的动态调控
编制计划时,资源的平衡是在静态的时间段落上做出的。但资源的计划消耗随着工程的进行及不同要素的波动和偏差,将随时出现偏离优化的轨迹,因此在力求保持资源平衡进行生产的基础上,作为大型企业应及时发现、掌控不平衡状态,在不超过资源的可供应量,适时调整资源流向,做到合理调配,使生产要素的效能得到最大发挥,确实起到优化控制效果,将对企业的经营效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很明显,资源用量越趋于均衡,资源用量高峰就越小,资源使用的一次性费用就越少。对于企业所拥有的固定资源量来讲,如果计划能使其在计划期内最优化发挥效率,那么计划对生产要素的控制就是均衡的,也将得到最佳的经济效益回报。
3.3 成本优化
不同的施工组织,将投入不同的成本。成本最低方案,是进度网络优化的重要内容。工程成本由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组成。一般说来,直接费用低的方案,工期比较长;为了缩短工期,采用先进高效机械或工艺,直接费往往增加;如果不改变效率,则需投入更多的人力和物力,增加资源的使用强度,那就势必要扩大现场的临时设施和附属企业生产规模,增加一次性费用的投入,其结果也要导致直接费用的增加。因此,要求计划工作在不同施工组织方案进行分析对比后,做出合理计划,是降低工程成本的有效方法。
4 施工进度计划的实施、控制
(1)计划应做到层层落实,最终由班组完成生产任务。
(2)跟踪形象进度和产值工作量,是合理确定资源流向的基础。
(3)按时填报开工、停工、竣工报告。及时调整在月度、季度计划中的偏差。
(4)以项目经理为主体建立项目进度控制体系。计划制订实施中,克服不合理的施工组织、安排和调度造成的浪费和损失。应重点做到以下几点:①周密地施工部署,保持各工种均衡作业。②掌握进度变化及时差利用状况,加强调度,搞好协调。③合理配备主辅机械,合理划分使用范围和任务,提高其利用率。④合理确定劳动力和设备进出厂时间,减少盲目调集的损失。
(5)加强与业主配合,及时掌握由于账务原因发包人导致的工期拖延或设计变更发生情况,防范对资源配置状态的扰动,保持资源配载的稳定运营。
5 结语
通过以上论述和分析认为,企业生产要素的优化控制,应从企业资源总量作为优化总体计划的基础,从计划统计学原理的应用,施工组织及施工技术、工艺的优化,施工项目的管理等方面做到全息动态统筹,使各项资源效能得到最大发挥,是实现企业市场竞争需求,获取最佳效益的重要管理环节。单一、静态的工程进度计划和产值统计已不适应现代企业管理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梁新玉.浅谈建筑工程施工进度管理[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4):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