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表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财务绩效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3.023
1 引言
近年来,国内很多企业盲目扩大生产规模,追求利润最大化,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其中不乏餐饮中使用地沟油,三聚氰胺毒奶粉,红心鸭蛋苏丹红,以及近期发生的山东假疫苗事件等等。这些都是企业采取不正当手段追求利益,忽视企业社会责任的结果。正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企业应该采取合理的竞争手段追求利益,同时承担相应的企业社会责任。在我国,企业大多不愿意或不想承担社会责任,是因为企业认为承担企业社会责任的支出会给财务绩效带来负面影响,而这正好与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目的相悖。鉴于企业缺乏社会责任意识的现象层出不穷,国内专家学者以及企业逐渐将目光投向企业社会责任。据统计,2012年国内共1700多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其中近1500份是企业的,非企业机构约200份,的报告数较前一年增长70%。无论是企业还是学术界,都更为关注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财务绩效之间的关系。因此,学术界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逐步升温,有关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之间关系的研究颇多,他们希望能够厘清二者的关系,为企业发展并履行责任提供一条清晰的思路。
2 相关研究综述
2.1 基于财务绩效的研究视角
在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的相关关系方面,杨熠,沈洪涛(2008),陈德萍(2012)基于利益相关者的理论,牛晓琴,张晓慧(2012),徐二明,衣凤鹏(2013)基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实证分析了国内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的相关关系。他们的研究表明,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财务绩效之间正相关。企业社会责任已经成为企业获得合法地位和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表现越好,对财务绩效的促进作用就越显著,二者互相影响,互为因果,相互促进。
温素彬,方苑(2008),杨熠,沈洪涛(2008),刘录敬,陈晓明(2010),陈德萍(2012),张兆国,靳小翠,李庚秦(2013)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企业社会责任对财务绩效的跨期影响。温素彬,方苑(2008),陈德萍(2012),张兆国,靳小翠,李庚秦(2013),认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对财务绩效确实有影响,在当期这种影响表现为负,但在长期表现为显著的正。这是因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必然会产生一部分的资源消耗和成本支出,这种劳务成本使得企业当期支出增加而收益降低,即给财务绩效带来负面影响。而在当期内,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产生的良好效应并不一定能够抵消这种负面影响。但是,在长期内,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能够为企业带来多方面的益处,进而促进财务绩效的增加,而财务绩效的增加又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提供了资金支持,使企业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这是一个良性循环。但杨熠,沈洪涛(2008),刘录敬,陈晓明(2010)有不同的观点。杨熠,沈洪涛(2008)实证研究发现企业承担当期社会责任对当期财务绩效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而企业前期的社会责任却对当期财务绩效起到负面的作用。刘录敬,陈晓明(2010)通过实证分析认为,企业承担当期的社会责任与当期的财务绩效并没有必然的联系,这种影响是极其微弱的,前一期的社会责任对当期财务绩效有一定影响,前两期的社会责任能显著促进财务绩效的增加。
朱金凤,杨鹏鹏(2009),蒋红芸,景珊珊(2013),赵存丽(2013),吴方,严伟,邢潇倩(2015)以企业社会责任的衡量维度为切入点,研究社会责任的不同维度对财务绩效的影响。朱金凤,杨鹏鹏(2009)实证分析了沪市A股691家上市公司的相关数据,认为企业对政府和对债权人的社会责任对财务绩效有显著地正向促进作用。企业对员工的社会责任对财务绩效的影响为负,这是由于国内企业的员工大多处于高压的工作环境下;企业对供应商的社会责任对财务绩效的影响也表现为负,这是因为短期内供应商采取利益保障的决策。蒋红芸,景珊珊(2013)考察医药企业的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的关系,得出企业部分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正相关的结论。赵存丽(2013)则明确指出企业社会责任对财务绩效的影响方面,民营企业较国有企业表现良好(徐二明,衣凤鹏(2013)的研究中也曾提及此观点),但二者显著性水平都很低。民营企业所承担的经济和利益相关者的责任正向促进财务绩效,而环境责任,创新责任则随着财务绩效的衡量标准不同而表现出与财务绩效不同的相关性。吴方,严伟,邢潇倩(2015)构建了股东、员工、政府、社会和环境五个方面的社会责任度量模型,实证分析了2008-2012年68家医药上市公司的统计数据,结果表明,企业履行不同维度的社会责任对财务绩效均有正向促进作用,其中,企业对员工、政府的责任对财务绩效的促进作用最为明显,对股东、社会和环境的责任对财务绩效的影响不明显。
此外,学术界还有关于创新创业企业的社会责任对财务绩效的影响。当下正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双创”是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柱,也是中国繁荣富强的必由之路。田茂利(2012)对现代服务业的创业企业进行问卷调查,实证分析出创业企业的社会责任对创业绩效的影响呈显著性正相关。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使得企业为其与利益相关者相处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围,企业的创业绩效也会随之而改善。付强,刘益(2013)基于技术创新研究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技术创新的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能够正向影响企业的绩效从而促进企业财务绩效的提高。社会媒体舆论能够正向调节基于技术创新的企业社会责任对财务绩效的影响,并且媒体舆论的强度越大正向调节的效果越明显。
2.2 其他研究视角
张兆国,梁志刚,尹开国(2012)针对企业盲目扩大生产追求高额利润的同时而忽视企业社会责任的现象,以利益相关者为切入点,研究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原因,范围以及治理机制。从理论上建立了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构架,丰富了利益相关者的理论,并从实际出发,促进企业增强社会责任意识,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实现创新绿色可持续发展。
吴定玉(2012)认为供应链企业社会责任存在贡献与收益,监督与治理以及目标与内容3种错位,并立足于利益相关者逻辑,设计出供应链企业社会责任共同治理机制,提出政府与供应链各层面企业共同治理为主,媒体舆论,消费者等利益相关者监督为辅的对策。
黎耀奇,傅慧(2014)鉴于当下对旅游企业社会责任的关注不足,通过比较分析企业社会责任在制造业与旅游业的影响,得出企业社会责任在旅游界都更为重要的结论,并通过对现有国内外相关文献梳理的情况下,抛砖引玉,希望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研究与实践能够在旅游业方面得到相关学者,专家以及企业家足够的关注和长足的发展。
魏农建,唐久益(2009)基于对上海牛乳行业的实证分析,确定企业对社区,环境以及顾客三个维度方面的社会责任对顾客满意度的影响不同,企业社会责任通过调节变量即企业形象和消费者感知来间接作用于顾客满意度,并且作用效果显著。企业盈利归根到底是由于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实践,因此在众多的利益相关者中,消费者无疑是企业最重要的利益相关者,因而企业应该优先考虑消费者的利益,履行消费者的责任。
在社会责任意识觉醒的今天,无论是企业还是消费者都将社会责任视为自身决策的重要影响因素,马龙龙(2011)发现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对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影响确实存在,这一点与国别无关,但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程度却因人而异。消费者认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有益于自身,进而消费者出于自我价值的肯定和满足回应企业,即对企业产品或服务“货币投票”完成购买行为。那些认为企业不仅要提供高质量的产品或服务而且要履行相应社会责任的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在更大程度上受到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程度的影响。
3 结束语
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最早缘起于西方,1924年美国学者谢尔顿首次提出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在上世纪90年代传入中国。90年代初国内对社会责任的研究处于零星阶段,但近年来国内学术界聚焦于企业社会责任,尽管没有形成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统一认识,但学术界大多认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对企业自身发展是有长远利益和深远影响的。
本文通过对国内企业社会责任相关研究的梳理,希望能够给国内企业一些明确的认识,即:(1)面对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企业提供高质量的产品与服务已不能满足持续发展的要求,更应该从骨子里树立社会责任意识;(2)或许短期内,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对企业财务影响不显著,甚至会带来财务上的负面影响,但是,从长期来看,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一定可以促进财务绩效的增加,而财务绩效的增加又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提供资金,这是一个良性循环;(3)企业应该格外关注诸如对经济,政府和对消费者,股东以及员工等利益相关者的责任,这些社会责任维度能够正向促进企业的财务绩效;(4)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的影响不再局限于促进财务方面,它对企业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5)企业社会责任是特定时代的产物,随着时代的前进而丰富。因此,当下企业应该秉持绿色发展,开放共享的理念,致力于产品与服务的研发和创新,同时履行相应的企业社会责任,将提高产品与服务的质量和提升利益相关者的满意度有机统一,为企业长盛不衰开辟道路。
参考文献
[1]杨熠,沈洪涛.我国公司社会责任与财务业绩关系的实证研究[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0(06):6068,151152.
[2]陈德萍.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的实证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2,(12):178181.
[3]牛晓琴,张晓慧.大型公司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相关性研究[J].会计之友,2012,(06):1618.
[4]徐二明,衣凤鹏.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市场发展与政府所有权的调节作用[J].中国流通经济,2013,27(11):9095.
[5]温素彬,方苑.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利益相关者视角的面板数据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8,(10):150160.
[6]刘录敬,陈晓明.社会责任对财务绩效的影响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0,(14):149151.
[7]张兆国,靳小翠,李庚秦.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之间交互跨期影响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2013,(08):3239,96.
[8]朱金凤,杨鹏鹏.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关系的实证检验[J].统计与决策,2009,(07):135137.
[9]蒋红芸,景珊珊.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相关性研究――以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为例[J].会计之友,2013,(01):4952.
[10]赵存丽.不同企业性质的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相关性研究[J].会计之友,2013,(02):2528.
[11]吴方,严伟,邢潇倩.医药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相关性的实证研究――基于68家医药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J].生态经济,2015,31(08):112116.
[12]田茂利.创业企业的社会责任与创业绩效――基于现代服务业的数据[J].科技管理研究,2012,32(04):198202.
[13]付强,刘益.基于技术创新的企业社会责任对绩效影响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3,31(03):463468.
[14]张兆国,梁志钢,尹开国.利益相关者视角下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2,(02):139146.
[15]吴定玉.供应链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3,(02):5563.
[16]黎耀奇,傅慧.旅游企业社会责任:研究述评与展望[J].旅游学刊,2014,29(06):107116.
不管是叫公司责任,还是叫公民责任、社会责任等等,跨国公司所理解公司责任的原则基本是一致的,都包含了企业的经济责任(股东责任)、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生态责任)。许多跨国公司把这三个责任称之为“三重底线”,即企业不可逾越的行为标准。
事实上公司责任包括了股东责任、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三个方面,或者说三个层面。这三个方面形成了跨国公司公司责任体系。
跨国公司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完美诠释赢得了掌声,同时也遭到了质疑。甚至有人用“阳谋”来形容跨国公司的一系列行为,认为他们通过向利益相关者公布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状况来提升公司的企业形象,他们为公司作宣传的手段相当高明。
众所周知,公司毕竟不是社会慈善机构,而是一个以创造价值和赢利为目的的企业组织。为什么这么多的跨国公司都在强调企业的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呢?难道这么多跨国公司都在“做秀”?
回答是否定的。其实,他们并没有偏离企业经营和赢利的目标,他们强化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实际上就是强化企业的竞争力。
对此,在华跨国公司不约而同地认为,虽然“在商言商”,利润永远是企业追求的终极目标,但是归根到底,企业的发展与企业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这两者之间并不存在矛盾。
在很多国家,企业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是一家企业生存的底线。没有这样的意识,或许你连参加竞赛的资格都没有。
因此,在现阶段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已经不再是一道选择题,不再是讨论应不应该做的问题,而已经成为每个希望长期持续发展的企业必须要回答的问题。在走向全球化的进程中,社会责任毫无疑问将是企业核心竞争利益的一部分。
案例:诺维信化社会责任为竞争力
关键词:中小企业;社会责任;可持续发展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中小企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已成为创造市场活力、带动就业、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然而,在利润最大化的目标驱使下,许多中小企业为了追求企业私利放弃对公众、社会理应承担的责任,而使企业面临成长的危机,失去了企业长期发展的动力。多年的实践证明,中小企业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的可靠保证,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企业承担合理的社会责任不但不会降低企业竞争力,而且能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声誉。当前,我国经济处于巨大转型之中,经济和社会整体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企业履行自身的社会责任。中小企业要想有好的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而处理好与其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对于企业的发展尤其是可持续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中小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企业可持续发展,是指企业在追求自我生存和永续发展的过程中,既要考虑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和提高企业市场地位,又要保持企业在已领先的竞争领域和未来扩张的经营环境中始终保持持续的盈利增长和能力的提高,保证企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长盛不衰。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深化对企业可持续发展内涵的理解。
(一)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保持竞争优势
企业处于激烈市场竞争中,只有维持其强劲的竞争优势,才能够持续地生存和发展。企业要想始终保持持续的盈利增长和综合实力的提高,保证自身的长期生存和发展,不仅要正确地确立长期的发展战略目标,更要注重企业发展与社会发展、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的协调一致。也就是说,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是从单一追求经济效益转化到以追求社会效益、解决资源的合理利用、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多样化追求的统一,以此保证人类生存基础,改善人类生存条件,提高人类生存质量,追求企业的持续发展。
(二)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可持续
可持续是指企业内部支持发展的各种要素在较长的时间内是可接替、可继的,也就是潜力巨大、后劲充足。总结和分析国内外企业的发展历程,很容易发现如果一个企业虽然在很短的时间内,规模迅速扩张,但由于超越了自身的发展规模往往动摇了正常发展的根基,缺少了潜力和后劲,最终就有可能难逃短命的厄运。因此,企业的发展最重要的还是要看长期的有效发展。
(三)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是发展
发展不仅表为“量”的扩大,更表现为“质”的提高。企业可持续发展,不仅表现为企业经营源单纯量的增加,包括资产的增值、销售额的增加、盈利的提高、员工的增多等,还表现为企业经营资源性质的合理变化、结构的有效重构等,表现为企业创新力的增强、环境适应能力的提升、企业总价值的提高等。
二、中小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一)有利于调整企业与社会的关系
从长远来看,企业为社会的更加美好而承担多元社会责任,必然有利于社会的改善,同时企业也从改善的社会中受益。如果一个公司在营运中损害其他利益,尽管由此使股东获取短期利益,但从长远来看,股东必须为这种短期经营行为付出代价,从而也就阻碍了企业自身的发展。中小企业只有重视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履行社会责任,使企业、政府、社会之间形成良性互动,才能为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赢得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有利于调整企业与企业员工、消费者的关系
企业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虽会在短期内给增加经营成本带来一定的影响,但无疑有利于企业形象的树立。履行社会责任首先是针对企业内部员工的责任,体现出对员工的关怀、劳动环境的改善以及对劳工利益的保护,能提高员工的长期忠诚度,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充分发挥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大大提高生产率。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发展必须依靠信誉支撑。企业信誉的综合体现即企业形象,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符合公众对企业的期望,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公众形象,赢得社会广大消费者和投资者的认同,并最终给企业带来长期的、潜在的利益。
(三)有利于促进中小企业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在竞争的市场上,以牺牲产品质量、劳工利益或是社区利益为代价,仅仅依靠廉价获取的产品竞争力不能保证企业长期稳定的成长和持续发展。而对社会责任的关注将促使企业转向对产品、设计、流程、管理和制度等环节进行创新,促进其盈利方式和增长方式的转变,而不是靠一味地压榨员工或用假冒伪劣欺骗消费者来获取利润和取得发展。中小企业通过实施社会责任管理战略,不断提高生产效率,节约能源的消耗,改变生产方式,从粗放型积极向集约型转变,进一步拓宽创新领域,改善经营环境,减少资源的占用和浪费,节省生产成本,发展循环经济,提高环境保护的能力,以获得更大的利润。
(四)有利于提高中小企业降低运营成本
从运营成本的角度看,中小企业承担起社会责任,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将需要考虑更多方面的内容,确实会引致成本的提高。然而,中小企业强化社会责任从长远看可以节省营销成本。中小企业承担合理的社会责任与企业的经济绩效成正相关的关系。其社会责任将可能会给企业带来高销售量和忠诚的顾客群,从而提升财务业绩。大量的研究成果显示,企业越注重社会责任,其产品和服务就越有可能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可提高业绩。
(五)有助于中小企业进入国际市场
从全球视角来看,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已经成为大势所趋。欧美大多数跨国公司也都有自己的社会责任标准。一些跨国公司如沃尔玛、麦当劳等为了避免品牌形象受到影响,不仅自己制定社会责任守则,而且要求产品配套企业和合作企业均要遵守这些守则。社会责任认证已经成为我国企业进人跨国公司供应链或产业链,以及产品出口西方发达国家的一个重要“通行证”。
三、中小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一)中小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政府角色定位
1.强化在中小企业社会责任培养、社会责任履行过程中的制度供给和组织管理保障功能。从公司法、环境保护法、劳动法、税收法等法制层面上进一步完善和规范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法律支持方法及路径。通过制定税收优惠、产业准入、市场机遇、融资支持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减轻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压力,增强其竞争优势,解除后顾之忧。
2.促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政府应该采取积极的扶持政策,鼓励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诸如优先解决社会责任意识强、信誉良好的中小企业的贷款、融资问题;金融、保险、工商、质检、海关、法院,以及担保机构等,共同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一站式优质服务;对企业参与公益捐赠应给予制度激励,对企业公益捐赠的行为实行减免税政策。在鼓励企业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捐赠、履行社会责任的同时,还应建立保护机制,防止乱摊派、乱索取行为。
(二)中小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第三方角色定位
1.重视媒体在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方面的作用。应当宣传、引导社会关注和重视中小企业社会责任,积极评价重视社会责任的企业,营造一种推进企业社会责任的良好氛围。如在企业评优的活动中,将企业社会责任意识作为评比的一项标准。
2.加快第三方认证的实施。SA8000标准是全球第一个可用于第三方认证的社会责任国际标准,旨在通过有道德的采购活动改善全球工人的工作条件,最终达到公平而体面工作条件。SA8000标准是根据国际劳工组织公约、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及世界人权宣言制定而成的,主要内容包括童工、强迫劳工、安全卫生、结社自由和集体谈判权、歧视、惩罚性措施、工作时间、工资报酬及管理体系等要素。
(三)中小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自身角色定位
1.提高中小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认识。企业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是一种长期的自利行为,因为这会为企业提供和谐的外部经营环境,树立良好的形象,吸引优秀的人才,并能通过社会的合作和监督,来规范企业行为,改善内部管理,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2.加强中小企业社会责任相关的法律和政策教育。中小企业要认真学习和遵守《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环境保护法》等与其利益相关人有关的法律、法规以及有关政策,提高法律意识。
3.要树立生态文明观,承担对环境的社会责任。中小企业要将生态文明观渗透、落实到中小企业的宗旨、根本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之中,自觉从环境的破坏者变成环境的建设者,积极实行清洁生产;实现环境管理标准化和环境管理认证,使产品从原料、产品设计、开发、生产安装到维修、回收利用的全过程都符合环保要求,努力为自己、后代子孙及整个社会,创造一个与大自然协调发展的优美生态环境,实现企业与自然的协调和持续发展。
内容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资本的迅速扩张导致政府、社会、企业三者的问题不断涌现,包含环境问题、产品质量问题、劳工问题、公益事业等一系列的社会责任问题,成为关注的焦点。企业应不应该承担社会责任,企业如何在追求资本的同时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以及如何从资本和人性的视角透析企业的价值取向,这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关键词:资本精神 企业社会责任 驱动力模型
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简称CSR)的提出是人性与资本博弈的体现,一方面企业往往是追求最大利益的代名词,而另一方面对人性的追求和对社会道义的颂扬使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本文分析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基础和基本模型,探究政府、社会、企业三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驱动力模型,以及如何让企业从最初的单纯追求利润最大化发展到兼顾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双赢的过程。
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基础
(一)社会利益理论
亚当•斯密认为,人们在从事经济活动时,追求的是个人利益,并不想促进社会利益,但受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这样“并不因为事非出于本意就对社会有害。他追求的利益,往往能使他比在真正出于本意的情况下更有效地促进社会利益”。
到了19世纪末期,西方国家兴起了社会利益理论,这一理论的诞生昭示着个人本位思想向社会本位思想的转变。在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企业应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还有其特殊原因。社会主义倡导并坚决肯定集体主义和奉献精神对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在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发生矛盾时应优先满足社会利益。
(二)资本精神理论
资本精神,是一个用于分析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成长精神思想基础的专门概念,特指资本形成、发展的各种行为动机和这些动机背后的道德精神。这类动机具体化为:资本形成、增长所必需的对于财富的渴望和对效率的追求;为增长而积累的动机;诚实守信;财富属于社会也应当用于社会的思想,等等(卢德之,2007)。从最本质的意义上讲,资本是增长,是发展,发展的愿望就是资本精神。
本文强调的是在企业资本精神下的社会责任,强调企业不仅要掌握创造财富的手段,还要有精神层面力量的支持,这即是资本精神中的社会责任感。企业天生不是慈善家,社会责任的实现程度也要看一个企业的经济实力和发展规模。如果缺乏资本精神的支撑,企业就缺乏经济发展的支柱和动力;如果缺乏社会责任的压力,企业追求财富的欲望最后必然成为纯利欲的冲动。所以资本精神理论是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理论基础。
(三)利益相关者理论
利益相关者理论是用来解释企业要不要承担社会责任这个问题的最有力回答。1963年,斯坦福研究所首次提出了“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的概念,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弗里曼、布莱尔、多纳德逊等学者将其理论深化拓展,他们认为利益相关者是指那些能够影响企业目标实现,或者能够被企业实现目标的过程所影响的任何个人或群体,并明确指出“企业对界定清晰的利益相关者负有社会责任”。该理论认为任何一个公司的发展都离不开各种利益相关者的投入或参与,企业追求的是利益相关者的整体利益,而不仅仅是某个主体的利益。根据服务对象的多样化,笔者将其称为多元社会责任。
与利益相关者理论截然相反的观点来自于主流企业理论,其代表人物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他认为:“公司组织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只有一个,即使用自己的资源从事旨在实现公司股东利益的行为”。这里称之为一元社会责任。相比于多元社会责任,一元社会责任理论越来越显示它的狭窄性和片面性,它无法满足企业与社会的相互需求,无法体现一个企业的社会性和公民意识,是“经济人”人性假设理论的体现。
(四)社会契约理论
社会契约的观点是美国的经济发展委员会在1971年提出的,它的基本含义是:企业的运营须由社会大众同意,企业的基本目的是要满足社会需要―要令社会满意。企业是一种人格化的组织,它能够而且必须对其经营活动所处的社会系统的要求做出回应,这意味着企业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在综合性社会契约理论中,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被称为工具性观点,其核心思想是企业之所以要承担社会责任、关注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是因为这样做将使企业变得更有利可图(Jones,1995);第二种观点则是规范性观点,其核心思想是不论企业的经营状况如何,它都有一种伦理性的社会责任,应当对利益相关者的要求做出恰当的回应(Donaldson&Preston,1995)。这两种观点的区别是前者只是将履行社会责任作为一种经营战略,是表面的社会责任感;而后者是将社会责任的履行上升为道德和精神的高度,是内心的社会责任感。
企业社会责任的基本模型
(一)CSR四维金字塔模型
自从1924年英国学者欧利文•谢尔顿在《管理哲学》中提出企业社会责任这个概念,学者纷纷投入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并展示出自己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解。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卡罗尔(Carroll,1991)提出的CSR四维金字塔模型(见图1)。到现在为止,此模型在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分析方面依然占据着领导地位。
卡罗尔是根据经济、法律、伦理、慈善四个企业社会责任相关因素的权重不同,设计了企业社会责任金字塔,但他强调该模型不同于其他层次理论,并非先执行下层责任,而后执行上层责任,而是四项责任同时执行。
虽然卡罗尔指出该金字塔模型的四种责任不是由上而下先后执行的,但笔者认为既然四种责任存在权重大小的关系,在执行的先后上就应该有轻重缓急之分。其中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属于内责任和基本责任,是企业必须要履行的;而伦理责任和慈善责任属于企业外责任和道德责任,是企业在保证基本责任实现的基础上应努力履行的。
在内责任中,经济责任是企业的基本责任,它的主要涵义是企业为了盈利,必须生产社会成员所需要的产品。法律责任是指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必须遵守法律的规定,必须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追求经济利益。经济责任是企业生产的根本任务,法律责任是其制度保证。杰克•韦尔奇提出:“盈利的企业及其员工才是健康的国民经济的发动机。他们为政府创造了税收,从而构筑了自由和民主的社会的基石”。
在外责任中,伦理责任是指尊敬和保证利益相关者道德权利的标准、规范和期望。慈善责任是指企业自愿和自由决定从事慈善捐助事业。法律责任与伦理责任相比,前者是国家强制性的规定,而后者是道德层面的,受到舆论监督和道德规范。之所以将其纳入外责任范围是因为道德责任的履行与企业社会相关利益集团密切相关,企业违背诚信和商业道德规范的行为,必然会危害其他相关利益者。在当今社会,开展慈善捐赠等公益事业被认为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最直观表现形式,对企业来说也是优化资源、获得社会资本的一种新理念。
(二)CSR总体驱动力模型
企业社会责任的驱动力主要来源于政府、社会、企业这三大主体。企业与社会具有一种共生的关系,企业的长期生存有赖于其对社会的责任,而社会的安宁幸福又有赖于企业的盈利和责任心。来自于政府和社会的外在压力与企业的内部动力相结合,才能推动企业社会责任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政府、社会、企业三者相互作用所形成的驱动力(见图2)具体表现为:
1.企业与政府。企业对政府的责任主要体现在经济责任和慈善责任上,企业每年的税款成为财政资金的主要来源,同时慈善捐款作为“第三次分配”,是企业帮助政府调节贫富差距的平衡器。而政府制定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来规范企业的行为,使企业的部分社会责任成为强制性政策,同时,政府也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支持,帮助企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2.企业与社会。企业对社会的责任主要体现在伦理责任上,企业必须受到道德观念的约束,不侵犯社会其他利益相关团体的利益和道德规范。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与演进,除了政府通过规章制度和立法来进行约束与引导,还离不开社会中劳工运动、消费者运动、环境运动、资源运动等社会运动的推动与促进,这便是社会对企业的驱动力,它迫使企业不能单独生存,必须为了社会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3.企业与企业。企业对其他企业的驱动力表现在竞争性与和谐性上。竞争性表现在企业社会责任作为企业发展战略之一,可以使企业树立良好的形象,获得社会各界的支持,从而使得自己在同行业的竞争中获得优势。和谐性体现在企业必须履行伦理责任,遵循经营的伦理道德,与其他企业良性竞争,共同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
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建议
(一)企业社会责任由一元社会责任转化为多元社会责任
一元社会责任论认为,企业唯一的社会责任就是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向社会提供物质产品和劳务。多元社会责任论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远不止于追求利润,企业还必须承担其他一些社会责任。如安德鲁斯强调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还应包括:公司决心自愿捐助教育事业和其他慈善事业,尽管这会减少其利润;公司选择一个属于自己的经营道德标准,等等。
(二)企业社会责任由企业战略措施转化为企业文化建设
现代企业往往把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当做是企业的战略措施,这种战略措施有着很强的资本主义精神倾向性,更多体现的是单纯追求利润最大化目的。笔者认为资本精神不同于资本主义精神,它是一种文化的精神,是一种能鼓励企业建立正确的价值取向的企业文化,它与战略相比更持久、更稳定、更深入人心。所以,企业应该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将社会价值观纳入企业文化,引导企业成为“讲责任、讲诚信、讲原则”的优秀企业。
(三)企业社会责任由被迫履行转化为主动承担
企业过多或被迫承担了社会职能,实际上是按照政府的意愿,违背自身发展需要所做出的非理性决策。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是在承认企业应该主动创造财富的前提下,强调企业不仅是为股东创造财富,而且是为众多的利益相关者和社会提供服务。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只能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即企业首先认识到自己必须承担多元社会责任,然后在经营过程中身体力行。
(四)企业社会责任由国内社会责任转化为国际社会责任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之下,如何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前提下正确引导与规范企业的社会责任,是企业社会责任问题全球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中国企业形象,体现“责任大国”的必然途径。应该制定中国企业的社会责任标准,建立一套中国特色的评价理论体系和评估机制,并尽力将中国企业规范体系融入国际标准中。迄今为止,我国已有中石油、海尔、宝钢等50多家企业和组织加入了全球契约。
综上所述,企业作为一个经济实体,其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不可能得到颠覆,其资本精神中“赢”的力量更不能否认。但企业不能只追求一元社会责任,必须将多元社会责任植入企业文化中,将企业社会责任实施的外在力量转化为内在驱动,从根本上推动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演进,自觉履行一个企业公民的义务,这样才能达到政府、社会、企业三者的和谐发展,实现多赢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林树德.西方近代政治思想史[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存在问题;动因;现状分析;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5)06-0029-02
1 企业社会责任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为企业股东创造利润和承担责任的同时,还要对企业的相关利益者承担相应的责任,其中,相关利益者包括企业的员工、消费者、社会、社区以及环境等。企业社会责任要求企业不再仅仅关注“为企业股东创造利润”,还要在生产和销售过程中关注员工的价值,关注对社会、环境和消费者的贡献。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驱动以及中国对外开放的政策,中国企业逐渐意识到“企业社会责任”是在竞争中获取胜利,在市场中站稳脚的重要前提。企业社会责任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时期。
1.1 第一时期: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21世纪初
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21世纪初,随着国际交易市场的发展,向中国引进了“企业社会责任”的理念,主要表现为国外的采购商对中国企业提出保证企业工人待遇和工作条件的要求,随之建立了中国在国际采购中必须履行的企业社会责任的准则,同时中国企业也必须相应地接受跨国公司对其承担企业社会责任状况的审核。
1.2 第二时期:21世纪初到2006年
21世纪初到2006年,企业社会责任在中国开始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并进入了迅速发展的时期,国内相关的学术机构开始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立项研究,政府部门也开始关注企业社会责任在中国的发展情况。
1.3 第三时期:2006年至今
2006年至今,政府部门颁发相关的法律法规,从政策上支持企业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明确指出公司在从事经营活动应该承担社会责任。
与此同时,政府定期举办企业社会责任案例评选以鼓励企业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中国企业也日渐识到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是在市场上生存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的重要前提。
2 企业承担企业社会责任的意义
企业承担企业社会责任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1 对企业自身来说
企业主动创造机会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把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自身的竞争战略统一地结合起来,有利于提高企业以及品牌的形象与声誉,有助于企业的相关利益者提升对企业的良好形象,进而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增强投资者的信心,吸引并留住更多企业所需的优秀人才等。
2.2 对整个社会来说
企业主动承担企业社会责任有利于社会公共事业的发展,有利于改善人民的生活,促进经济的发展,解决就业问题,缓解贫富差距以及消除不安定的社会隐患。
3 中国企业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中国社会经济建设得到空前的飞跃,但与此同时,为求利润最大化而导致的大量社会问题也逐渐被披露出来并得到广泛重视。如毒害婴幼儿的三鹿奶粉事件,黑砖窑事情,国产牙膏“二甘醇”风波等事件,无一不反映了中国企业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意识淡薄,片面追求高额利润已造成了严重损害消费者以及员工的合法利益,破坏生态环境等重大社会问题。中国现阶段在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中所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3.1 企业侵犯消费者权益
近年来所曝光的“三聚氰胺毒奶粉”以及“地沟油”等事件,在维护消费者权益的领域上敲起了警钟。
有些企业为追求高额利润,漠视消费者的健康与生命安全,通过使用劣质的原材料,偷工减料等方法来降低成本,从而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3.2 企业漠视企业员工的合法劳动权益
当前社会劳动争议事件仍然屡见不鲜,有的企业为了降低生产成本,非法拖延员工工作时间、无故拖欠和苛扣员工工资,甚至妄顾员工的工作生产环境安全导致生产安全事故不断出现。
3.3 企业破坏生态环境
尽管政府已经加大环境保护和治理力度,但仍然没有获得令人欣慰的成果。有些企业的环境保护意识淡薄,为求经济利益不惜破坏生态环境,对环境造成了污染,破坏了生态平衡,对人民的生命健康也造成了威胁,与“可持续发展理念”背道而驰。
3.4 企业参与慈善事业的意识淡薄
企业参加慈善事业是企业获取利润后对社会的一种经济回报,同时也是提升企业形象的一个关键渠道。然而据统计,截止到2010年,在我国1 000万家企业中,大多企业没有对慈善机构进行过捐献。由此可见,中国企业参与慈善事业的意识仍然淡薄。
4 中国企业承担企业社会责任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
中国企业在承担企业社会责任时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4.1 企业缺乏自觉承担企业社会责任意识
中国企业缺乏自觉承担企业社会责任意识,导致企业难以建立企业社会责任相关的准则和规范。而很多企业的管理者和经营者对于承担企业社会责任的意识淡薄,他们认为只要依法经营,依法纳税便等同于承担责任,忽视了企业与企业相关利益者之间的不成文责任契约关系。
更有甚者,有些企业只着力于追求高额利润,不惜损害消费者和员工的合法利益,破坏环境,忽视了社会责任与长期利润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
4.2 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不完善
中国关于企业承担企业社会责任的法律法规缺失是出现上述问题的一大原因。
法律法规是企业承担企业社会责任的有力保障,尽管中国公司法中有提及“承担企业社会责任”这一概念,但由于这一提议仅仅停留在道德层面,没有落实于法律层面,仅通过道德层面要求企业主动承担企业社会责任的约束力不足。构建健全的法律体系,通过法律强制力来有效杜绝危害社会利益的行为才是明智之举。
4.3 劳动力市场供需失衡
中国劳动力市场一直出于供大于求的失衡状况,导致中国社会上一直存在“弱劳动,强资本”的不公平劳资关系,尽管有些企业工资低廉,工作环境恶劣,工作时间严重超时,碍于劳动力市场供需失衡,企业仍然能够轻易聘用到员工,但一旦出现劳资纠纷,员工却无处申诉,其合法权益难以保障。
4.4 缺乏强有力的信息披露手段
中国的市场体系尚未得到健全的发展,市场对企业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上的约束力不足,缺乏行之有效的社会监督、行业协会监督,尤其是缺乏强有力的信息披露手段,导致很多企业损害社会利益的行为不为人知,因而对其经济运营没有直接的冲击。
5 促使企业自觉承担企业社会责任的动因
要鼓励企业自觉承担企业社会责任,首先要清楚知道企业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动因。如图1所示,Mark S.Schwartz在2003年提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动因可以归纳为经济,道德和制度。
由图1可知,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动因可分为七个具体动因,分别是:纯经济、经济/道德、经济/道德/制度、经济/制度、纯道德、道德/制度以及纯制度,其中同时满足经济/道德/制度的动因是最理想的状态,因其可以满足社会各方面的要求。然而事实上,如果没有利益驱动的前提下,将难以推动企业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企业对于承担社会责任的担忧,主要还是出于对成本的考虑,只有当企业看到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收获高于付出,甚至可以增强企业竞争力,帮助企业得到更大的发展,才能促使企业自觉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总的来说,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动因在于经济、道德和制度,其中经济动因是最根本的内在动因。
6 促使中国企业主动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对策
如上文所述,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动因在于经济、道德和制度,而经济动因则是其最根本的内在动因,基于这个动因理论以及上文所总结的中国企业在承担企业社会责任中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为了促进中国企业承担企业社会责任,本文提出了以下几个对策。
6.1 经济动因――健全社会公开监督机制
如上文所述,经济动因是促使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最根本动因,中国企业在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时所出现问题的一大原因在于企业没有意识到承担企业社会责任对其经济有推动作用,以及企业在为追求眼前利益所作出损害社会利益的行为后没有受到直接影响其经营的经济冲击。
因此,为促使企业主动承担企业社会责任,应该建立健全的评估机构,对企业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情况进行评估。与此同时,必须加强行之有效的信息披露机制,通过信息披露机制定期向社会传达企业承担企业社会责任的状况,包括企业的财务状况,企业内部员工维权状况,商品质量状况,消费者投诉情况,环境污染情况,参与慈善事业情况等,引入社会舆论压力进行监督,充分发挥媒体以及公众的舆论监督作用。通过信息披露制度,宣传那些自觉承担企业社会责任的企业行为,提高其知名度和企业形象,从而提高其竞争力,推动其经济发展;而那些为求短期利益妄顾环境、消费者权利和员工权利的企业,通过曝光其行为,使其受到舆论压力与社会制裁,降低其企业形象,让其蒙受经济冲击甚至退出市场,从而促进企业增强其主动承担企业社会责任的良好意识。
6.2 道德动因――增强自觉承担企业社会责任的意识
道德动因也是促进企业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动因之一,要向企业负责人传递自觉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可以为企业自身发展赢得更广阔的空间且有利于企业的良性健康发展的观点。企业认真落实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在企业内外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完善内外部治理结构,使更多的利益相关者加入到企业内部治理结构中来,积极主动地采取企业社会责任战略,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企业真正对社会利益服务,维护社会市场经济秩序的健康发展。
6.3 制度动因――健全相关的法律制度,加大惩罚力度
促进企业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最后一个动因是制度动因,法律法规是企业切实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有利保障。应基于国际标准,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企业社会责任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和完善符合行业特点的相关的法律法规,积极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环境,引导和规范企业承担企业社会责任的正确发展方向,对于拒绝承担企业社会责任的企业,通过惩罚性的措施来强制其承担企业社会责任,只有健全的法律体系,制定严格的执法措施,才能更好地引导和鼓励企业自觉承担企业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1] 崔秀娟,宁萍.基于SWOT分析的中小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研究[J].价值工程,2015,(1).
[2] 张.论当代企业的社会责任[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1).
[3] 王秋鸣.我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现状及存在问题探究[J].金融经济,2011,(9).
[4] 刘志国.我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6).
[5] Mark Schwartz and Archie B.Carroll.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Price on Consumer Responses [J].The Journal of Consumer A-
ffairs,2005,(39).
[6] 鞠芳辉,谢子远,宝贡敏.企业社会责任的实现―基于消费者选择的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5,(9).
【关键词】社会责任 社会责任审计
一、社会责任概念
“企业社会责任”这一概念最早是1924年美国的谢尔顿提出的,之后各国学者也提出过不同的定义。但总体来说,对于企业社会责任学术界还没给出一个普遍认可的统一的意见。笔者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就是企业在进行正常的日常生产活动中,在运用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时,为保护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所应当承担的责任,这些责任包括职工的安全和福利,对自然界的保护,对自身产品质量的监督,对消费者的负责等。
二、实施社会责任审计的必要性
根据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张正勇老师统计的数据:2006年3月国家电网了我国第一份独立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掀起了国内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披露的。2007年有47家上市公司独立的社会责任报告, 2008年达到132家, 2009年增加到465家, 是2008年的2.8倍还多,呈现“井喷式”增长状态。可是,国内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普遍缺乏第三方的审核, 2009年的465份社会责任报告中只有28份聘请独立的第三方对报告进行了审核,只占总体的6%。所以,无论是从提高我国自身社会责任报告的质量还是同国际接轨上都迫切的要求我国开展社会责任审计。
三、社会责任审计的概念
社会责任审计这一概念大概到20世纪80年代才引入我国,较有代表性的是韩健春、阳秋林和李东生对于社会责任审计的说明,他们认为社会责任审计是以维持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由专业的审计机构积极、主动的接受政府、社团和社会个人的委托,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和手段面对企业所履行的各种社会责任进行审计、审查和监督以便企业更好地履行应该履行的社会责任。笔者认为,社会责任审计简单地讲就是专门的审计机构根据企业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运用科学的方法对企业履行社会的情况进行审核和监督并核实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真实性,并将审计结果向社会公众披露的过程。
四、如何实施社会责任审计
进行社会责任审计首先就是要确定社会责任审计的准则。准则的制定要充分考虑到社会责任审计的特殊性,在参考国外的研究成果的同时要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具体实施。
关于企业社会责任审计的目标,笔者认为,其最终目标是迫使企业更好的履行社会责任并真实报告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让相关信息更透明更公开,便于社会大众的日常监督,对表现好的企业更好的鼓励,对表现不好的企业呼吁社会公众进行监督并在适当的时间进行举报,从而有效地防止不良行为的发生。
企业社会责任审计的主体在已有的研究中大概有三种观点,一是让政府审计机构承担,二是让企业内部审计部门承担,三是让会计师事务所承担。笔者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审计是一项比较复杂的项目,涵盖的范围非常广泛,对审计人员的知识要求很高,在社会责任审计开展初期应该由政府部门承担,而在社会责任审计相当成熟和普遍的时候让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同时企业的社会责任是在企业实际运行的每一天每一时刻都在履行着的,而且不同行业有不同的特点,这样也就要求在审计过程中企业内部审计部门要发挥重要的作用。
在理论工作准备就绪后就要试图开展社会责任审计工作了。在审计程序方面可以借鉴财务审计的经验,先熟悉审计环境,考察企业的主要业务,然后制定审计计划,进入实施审计阶段,关于审计的内容王春兰和陈筠曾提出社会责任审计范围表(见表1),然后按照表里提出的依据进行审计对比来考察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
审计结束并听取企业董事会、行政管理人员和内部审计机构的意见后就可以向社会公众披露社会责任审计报告了。
总之,在我国社会和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企业越来越重视社会责任的披露,但只有披露还不足以满足社会的需要,现在亟需出台相关的社会责任审计政策以满足社会对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监督的需要。进行社会责任审计是实践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迫切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姜虹.国外企业社会责任审计研究述评与启示.审计研究, 2009年第3期.
[2]王春兰,陈筠.实施社会责任审计的构想.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7年第11期
[3]阳秋林,李冬生.建立中国社会责任审计的构想.审计与经济研究,2004年第6期.
[4]余玉苗.论西方国家的企业社会责任审计.审计与经济研究,1996年第1期.
[5]卢丽,马梓,企业社会责任审计理论结构框架研究.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第32期
【关键词】政府;企业社会责任;责任建构
我国是一个由计划经济转型到市场经济的国家,法治基础不够完善,政府的管制行为在现存的社会经济中依然有很大的影响,从而使政府在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建构的过程中起着比其他国家更加重要的作用。而与此同时我国国有企业占据市场经济的决定力量,又属于国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特殊性导致了我国政府推动的企业社会责任路径很可能有异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已走过的路径。纵观我国国有企业的发展历程,承担社会责任是国有企业一贯坚持。可以说,社会责任发展至今,国有企业对社会责任的承担仍然处于不断地探索阶段。
一、政府推行国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党的十五大以后,随着国有企业公司化改制的不断深入,社会对于国有企业期望与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全面,国有企业不仅要就承担经济性的社会责任,也要承担非经济性的社会责任。这一时期,按照国有企业社会责任实践的进程划分,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98~2005年,国有企业开始对自身行为进行反思,社会责任意识初步形成。这一时期,大中型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对社会责任有了一定程度的关注,但从整体上看,国有企业等社会责任的认识和实践还处于起步阶段。国内无论是学术界还是企业界,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以及承担的方式、范围都尚未达成共识。国有企业对社会责任在认识和实践上也表现的千差万别,同时,由于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识不清,企业对承担社会责任的作用存有疑虑。因此,对于国有企业社会责任的认识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并且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第二阶段,2006年以来,国有企业社会责任实践进入新时期。经过几年的理论探索和对国外企业社会责任的借鉴,国有企业充分认识到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性,在政府和社会各方力量的推动下,国有企业在承担社会责任方面起到了良好的表率作用。国有企业不断加强企业诚信建设,努力做到依法经营,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制定完善的职业发展培训计划和稳定的职工福利制度,同时切实维护客户关系,接受并及时处理顾客反馈意见,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客户关系管理制度和改进机制。在节能降耗,保护环境方面,建立了专门处理环境和能耗问题的部门,拥有完备的制度和措施。于此同时,国有企业积极参与社区和公益事业,用于这些方面的支出连年增加,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切实推进了国有企业社会责任建设。
二、我国政府在推进国有企业履行企业社会责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立法严重滞后。目前我国的社会责任法制化建设已远远滞后于发达国家,在数以百计的国际劳动保护公约中,我国政府只批准了22个。与SA8000标准相比,我国政府批准的劳动保护国际公约中至今还没涉及“劳动纪律”的任何内容,在诸如“提供卫生和安全教育”、“员工工资必须足以支付需求”、“选择供货商时要考核对方执法情况”等许多方面,我国既没有参加国际公约,也没有对此进行立法。(2)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立法体系尚不完善。我国涉及企业社会责任的有关法律法规众多,体系十分零散,使得国家相关部门对国有企业社会责任法律监管存在诸多漏洞。(3)企业社会责任监督体制机制尚不完善。目前,企业社会责任的承担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企业社会责任观念还没有充分融入到企业经营理念之中,更不用说将其提升到战略层面。因此,必须有一定的机构或制度督促企业对社会责任的履行,然而这一点在我国几乎是空白,虽然《公司法》规定有一套“财务公开”制度,但这对督促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作用甚微。(4)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机制尚未建成。企业社会责任观念自20世纪90年代初引入我国,迅速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西方社会的各种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的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也陆续对我国企业产生实质性的影响,但是我国尚缺乏受到企业界公认且被广泛适用的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
三、我国政府推进国有企业社会责任的必要性分析
1.推进国有企业社会责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每个社会组织和每一个人的共同责任,国有企业作为法人,也应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者。而且,由于国有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包括员工、消费者、政府和社区等,人数众多,分布在社会各个阶层,因此国有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和谐相处就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2.推进国有企业社会责任是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可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策的基础上;它所追求的目标是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它特别关注的是各种经济活动的生态合理性,强调对资源、环境有利的经济活动应给予鼓励,反之则应予摈弃。国有企业作为我国经济的主体,其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时时要与外部环境发生联系,积极履行和承担社会责任可促使国有企业主动采纳节能与环保技术,自觉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污染物排放,从而保护生态环境。因此,我国要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走科学发展的道路,就必须得到国有企业的支持。
3.市场机制不足以推进国有企业自愿承担社会责任。尽管国有企业履行和承担社会责任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绩效,但是自负盈亏的国有企业是否承担社会责任取决于其对实施社会责任行为的成本与收益的分析。从经济学角度分析,考虑到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带来的正外部性,当企业的成本和收益与社会的成本和收益不同时,企业通过权衡实施社会责任行为的成本与收益确定的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决策将会低于社会最优化的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市场机制不能使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达到社会最优量,换句话说,市场机制推进企业自愿承担社会责任的动力不足。要克服市场机制在推进企业社会责任方面的失灵,只能通过政府的行政手段来纠正。政府可通过有效干预,增加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所获取的收益,或增加企业不承担社会责任所付出的成本,使社会与企业的成本和收益趋向一致,从而使企业自动履行和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4.政府具有推进企业社会责任的优势。由于市场失灵现象的存在,企业社会责任无法在市场内部寻求解决的途径。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各利益相关者从自身利益角度出发,通过各种方式直接或间接地要求国有企业对此负责。那么,政府作为国有企业利益相关者中的强势力量,可以通过自身优势来促使国有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政府是公共行政权的直接掌握和行使者,是各类重要社会资源的实际拥有者,且具有合法的强制力以及高度的权威性。政府不仅有能力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条款等正式制度强制国有企业自觉承担基本的社会责任,而且也能够建立合理的奖励惩罚措施激励国有企业主动承担伦理责任、慈善责任等。
四、我国政府在国有企业社会责任机制建设中的作用
1.政府在企业社会责任法律环境建设中的作用:国家法律法规是企业社会责任的核心内容,是约束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基础保障,也是政府推动企业社会责任法制化、规范化发展的重要手段。第一,从法律层面进一步明确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第二,完善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法律法规。我国在劳动、消费者权益保护、环境保护等方面都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构成了企业经营的刚性底线。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部分现行法律法规以不能适应当前经济社会的需要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可操作性较差,需要进行重新修订。
2.政府在企业社会责任激励机制建设中的作用:建立完善企业社会责任的配套体系,从投资、信贷、税收、土地、市场准入、政府采购等方面入手制定一系列的激励惩罚措施,营造企业社会责任的良好发展环境,支持和鼓励企业积极实行社会责任。第一,积极构建促进企业履责的金融投资环境,推进责任投资和责任信贷。引导投资机构进行投资决策时纳入社会责任绩效因素,鼓励社会责任投资基金对社会责任绩效良好的企业给予贴息和补助。第二,推行责任采购,对社会责任绩效良好的企业,给予政府优先采购支持。第三建立社会责任标识,促进责任消费,提升社会对企业社会责行为的关注。第四,对缺乏信用、侵害员工利益、污染环境、危害公共安全的企业,利用法律或行政手段,强制其履行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并进行相应的处罚。
3.政府在企业社会责任监督体系建设中的作用:严格的监督和执法是国家法律法规得到有效实施的基本保证,是要求企业守法和承担社会责任的基础。各有关部门应加大工作力度,督促指导,强化监管,不断提高法律监督能力和公正执法能力,建立促使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监管机制,形成政府执法监督、新闻舆论监督、群众团体监督和企业自律监督相结合的多渠道、全方位监督体系。对环境污染、资源浪费、劳动用工、安全生产上违法乱纪行为要加大打击处罚的力度,采取必要的严厉制裁措施,促使企业遵纪守法,依法经营、依法管理。
4.政府在企业社会责任的认证标准建设中的作用: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是引导和规范企业行为,督促企业改善社会责任表现的重要工具。我国社会责任评价体系,必须依据我国法律法规,坚持分类指导的原则,确保评价体系的科学性、适应性。具体包含以下三方面内容:一是政府主导,建立和完善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框架,明确评价指标、标准、方式、奖惩政策等有关规定。二是推动行业组织建立自律和约束机制,制定本行业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对企业进行必要的指导和督促。三是鼓励相关社会组织建立第三方评价体系,收集企业经营管理行为,积极征求社会公众的意见,定期评价企业的社会责任表现,通过社会舆论监督,推动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
综上所述,推动企业社会责任发展的不仅有政府立法、组织认证、经常性的媒体调查等,还建立了社会责任组织体系,以制度化保障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而在我国,政府在督促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起到了核心主导作用。进一步完善立法、激励、监督和认证机制建设是中国推进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途径,也是可持续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参 考 文 献
[1]李培轶.政府在企业社会责任机制建设中的作用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0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旅游业;理论;实践;趋势
【中图分类号】F590.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13)06-0120-05
随着我国企业在经济转型时期所引发的诸多社会问题如食品安全、生产过程的劳动安全保护等以及SA8000认证的实践,近年来,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CSR)的研究引起了国内企业界与理论界的广泛关注,旅游业中的企业社会责任问题愈发得到重视。“尽责旅游”、“善行旅游”、“公益旅游”、“社区旅游”、“生态旅游”、“绿色旅游”和“低碳旅游”等旅游理念或旅游产品也相继吸引旅游企业的关注与参与。旅游企业自身对CSR越来越重视,社会各界对企业,尤其是上市旅游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要求日益提高,CSR渐次演化成为一种市场机制。如2011年《中国港中旅集团公司2010年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在京,成为我国旅游企业首次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同时,政府对CSR的兴趣与参与程度也有所增加,而旅游利益相关者的范围不断扩大使得CSR的领域也随之拓宽,如2011年海南省旅游发展委员会、呀诺达景区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推出“善行旅游促进遗产保护与人的发展”项目。可以预见,未来的旅游企业必将在自身发展与在社会责任的结合上有更多的理论与实践。本文对近些年发表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的关于旅游业CSR的文献进行梳理,总结旅游业中的CSR研究特点,并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
一、CSR研究综述
自1953年美国学者Bowen首次给出商人社会责任(Businessman Social Responsibility,BSR)的明确定义后,真正意义上的企业社会责任研究开始显现(Carroll,1999)。20世纪中后期,伴随北美新大陆经济的急速发展和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原本单一追求利润的商人和企业家开始逐渐关注公共利益和社会弱势群体(唐更华,2008),而学术界也开始深入研究CSR问题。研究的视角包括经济学、伦理学、社会学、法学和政治学等等,在具体的实践应用研究中,运用到的理论范式主要有企业公民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和社会契约理论等(禹海慧、曾鹃,2010),还涉及公司治理理论、责任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理论。
CSR的研究经历了几个重要阶段(董进才、黄玮,2011)。(1)20世纪50年代-60年代,商人社会责任定义研究阶段。研究者认为,CSR是企业应为谋取社会利益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但这时更强调将企业家视为企业社会责任的承担者,简单地将企业社会责任等同于商人的伦理观和价值观。(2)20世纪70年代初期,CSR研究初步成型。Davis指出,CSR是指企业在法律要求之外、从社会利益角度出发的一系列行为(Davis,1973)。此时的研究为CSR增加了一个新的分层——法律责任。(3)20世纪70年代中期~80年代末期,CSR-CSP研究鼎盛时期。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学者们开始逐渐把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社会绩效(social Responsibility Performance,以下简称CSP)结合起来进行思考,Carroll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CSP三维模型——企业社会责任观、企业社会响应观和企业社会价值观,并将企业社会责任分为经济责任、法律责任、道德责任和企业自由决定的责任(Carroll,1979)。他的定义得到了之后绝大多数研究者的认同,因此,20世纪80年代后关于企业社会责任定义的研究相对减少了许多,研究者们开始关注企业社会责任的外延范畴。尤其是对CSP的模型构建上,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Wartick和Corhran的研究,他们指出,企业社会绩效是企业社会责任准则、社会响应过程和企业为解决社会问题而制定的政策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Wartick,Cochran,1985)。此时,许多学者认识到在实践过程中CSR的内涵必须以原则或准则形式加以阐述。(4)20世纪90年代至今,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研究进一步发展。20世纪90年代学者们开始关注企业社会责任的社会应用研究,研究范围更为广泛,研究内容更为丰富。Carroll的研究进一步完善了CSR的模型和定义,提出了CSR“金字塔”模型(见图-1)(Carroll,1991)。Lantos提出了由道德性责任、慈善性责任和战略性责任组成的企业社会责任模型(Lantos,2001)。Schwa~z和Carroll在实证研究基础上对此前的“金字塔”模型进行更新,提出Ic(Intersecting Circles Mode)模型(见图-2)(Schwartz,Carroll,2003)。该模型得到了包括企业主和公司经理在内的实践者的广泛认同,并称这个理论的提出使他们能够根据组织资源状况和组织价值观去履行自己所认为的最具有意义的社会责任。Jamali则提出了企业社会责任“3+2”模型,将企业社会责任分为强制性的社会责任(经济责任、法律责任、道德责任)和自愿性的社会责任(自由决定的策略性责任、自由决定的慈善性责任)(Jama一1i,2007)。
二、旅游业中CSR研究综述
(一)对旅游业CSR的基础理论性研究
Holloway认为,CSR不仅仅是组织对于投资者及顾客的责任,还应包括对社会他人的责任(Holloway,2004)。Joan指出,CSR之所以受到关注是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运动有着必然联系.他以2004年印度洋海啸后的泰国普吉岛旅馆业为例,认为他们在灾难应对中的表现是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对CSR的承诺,但是,管理者需加大力度去缓解商业营利和更多的慈善活动之间的紧张关系(Joan,2007)。国内一些学者结合旅游业特点对CSR进行了系统的探讨。冯守宇(2009)结合旅游业发展的实际,着重探讨了旅游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并试图用经济学、社会学视角阐明旅游企业社会责任的意义和存在的问题。汪勤(2008)系统研究了中国旅游饭店承担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现状以及提升对策。夏汉军(2009)结合旅行神企业实际,集中对旅行社社会责任的对象和内容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何立萍(2009)提出,面对金融危机,作为旅游企业应如何进一步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不断树立好旅游行业形象。叶奕、王烈炎(2011)以青海旅游业为例,强调旅游业要想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在创造利润促进发展的同时,承担起对员工、游客、环境和社会公益事业等方面的社会责任。
国内一些学者就CSR在旅游企业中的具体影响因素和评价标准进行深入研究。过伟炯分析了影响乡村旅游企业社会责任承担的四个重要因素:国家政策方针、乡村旅游企业自身、利益相关者和乡村旅游业特性,构建了乡村旅游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过伟炯,2010)。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过程中,一些学者积极尝试定量及评价研究方法,如高建芳(2008)运用卡罗尔的利益相关者一责任矩阵对旅游企业的社会责任内容进行分析和研究,并针对旅游企业的社会责任内容设计了旅游企业的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苏志平(2010)采用AHP法构建了旅游企业社会责任评价的递阶层次结构模型与各类指标的判断矩阵,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
(二)对旅游业CSR的实践导向及应用研究
1.CSR的实现机制。王荣红(2007)针对民居客栈经营者对主体利益相关者存在的社会责任缺失问题,提m构建丽江古城民居客栈经营者社会责任的实现途径:包括构建外部监督体系和内部自律体系。与此类似,沈中印、王军(2011)在分析旅游企业利益相关者的概念及其演变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影响旅游企业利益相关者合作可能性或威胁可能性的因素,并给出了旅游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路径:建立健全旅游企业的自律和他律体系。苏志平、顾平(2010)提出,旅游企业经营管理行为引发的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是旅游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主要表现形式,关注员工权益、恪守诚信经营、引导旅游者行为、发展生态旅游、构建绿色供应链、推广循环经济以及行业标准认证是旅游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基本途径。郭剑英(2009)阐述了旅游企业应承担的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环境责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旅游企业社会责任的构建应从明确旅游企业、政府和社会三方的关系、引导旅游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加强旅游企业文化的培育、推进旅游企业社会责任的法制化以及完善旅游企业社会责任的监督机制等方面着手。谷慧敏等人将企业社会责任分成由顾客、当地政府、特殊群体、社会舆论和社区等承担的基础型社会责任和由业主和员工承担的升华型社会责任。这两类社会责任都是通过“动机-认知-行为-结果”的机制来实现,升华型社会责任的动机复杂性决定了其实现的难度较大。与一般企业相比,饭店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特殊性在于:一是国有饭店首先注重关注和解决员工就业,而民营饭店首先注重给业主带来回报;二是在环境保护、节能减排方面、作为对外交流平台和“形象窗口”方面,特定类型的饭店要比一般企业承担更多和更特殊的社会责任(谷慧敏、李彬等,2011)。李彬、谷慧敏等(2011)以制度理论为视角,通过对404家旅游企业高管的调研,对制度压力(规制、规范和认知)作为影响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前因变量开展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制度压力对企业的社会责任影响程度不尽相同,规范压力最大,认知压力次之,规制压力影响的统计结果不显著。政治关联在制度压力和企业社会责任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规范压力和认知压力越大,越容易导致企业政治关联行为,而规制压力正相反。李彬、谷慧敏等的研究与前人相比更加深人而具体,且注重实证研究,在国内旅游业CSR领域的研究中独树一帜。
2.CSR管理。于丽丽(2005)提出,旅行社社会责任的承担,除了社会制度和法规的强制性约束外,更重要的还在于旅行社的自律意识。而旅行社的社会责任观念的建立,既体现在旅行社企业的管理文化方面,更重要的是体现在旅行社的管理者的社会责任观念上。童绍茂(2009)对国外知名饭店集团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状况进行了描述。蒋术良(2009)对酒店社会责任现状进行了实证研究,对不同星级酒店、不同盈利能力酒店、不同所有制酒店以及不同成长阶段酒店的社会责任情况进行检验和分析,并提出政府调节和干预管理、行业规范提升、酒店自律、社会评价与舆论导向四个方面的措施以强化酒店社会责任管理。秦绍林(2010)认为,旅行社应通过实施具有社会责任的企业精神文化构建、行为文化建设和品牌文化创新,提高旅行社企业文化建设品位,促进旅行社自身发展,构建和谐旅游环境。褚倍(2009)充分论证旅游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必然性,并在诠释旅游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的基础上,探索旅游企业实现社会责任的途径。
3.CSR与消费者。Helena(2010)将企业社会责任整合进忠诚计划中,认为社会责任忠诚计划应涵盖联合捐赠、环保计划和以人为本计划,这些计划又包括基于企业社会责任的旅游供应商和游客之间的心理上的和情感上的双重联系。唐慧(2011)根据消费者对饭店社会责任的评价来研究饭店社会责任对顾客购买意向的影响,认为饭店社会责任包含慈善责任、员工责任、顾客责任、社区责任和环保责任五个因子,饭店社会责任和饭店能力是消费者产生购买意向的重要影响因素。吕英、李亚兵等(2012)则证明了旅行社在游客责任、环境责任、旅游目的地社会和文化责任方面的表现与游客满意度、游客重复购买意愿存在正相关关系。沈鹏熠(2012)也论证了旅游企业社会责任在目的地形象及游客忠诚度形成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经济责任、环境责任、游客责任、员工责任和法律责任对认知形象有正向影响,游客责任、员工责任和慈善责任对情感形象有正向影响。田志龙、王瑞等(2011)通过调查研究,认为消费者企业社会责任态度(包括企业社会责任关注、企业社会责任信任和企业评价)在家电、旅游、食品、鞋服、金融和数码6个行业几乎不存在行业差异。
4.CSR与信息披露。杨江伟(2008)结合当前国外披露模式,构建出适合我国旅游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可行模式及指标体系。并借助虚拟的“旅游卫星账户”技术平台,提出建立“旅游企业社会责任卫星账户”构想。胡淑琴(2011)则计算出了我国旅游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指数,通过实证统计分析找出了旅游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水平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方式。王清(2011)在理清企业社会责任及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理论基础上,分析我国旅游饭店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了完善国内旅游饭店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体系的对策。
5.CSR与企业绩效。贾永峰(2009)运用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理论,以旅游企业社会责任评价内容为视角,分析我国上市旅游企业社会责任实践,并与国外上市旅游企业社会责任实践进行比较。杨玲玲(2010)选取旅游上市公司2001-2008年的截面数据为样本,实证得出旅游上市公司承担企业社会责任总体上能够积极影响经济绩效。并提出推动旅游上市公司履行社会责任的相关建议:树立企业社会责任意识,加强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推进企业社会责任法制建设;构建企业社会责任标准体系;充分发挥社会的监督作用。肖和华(2011)以沪深16家旅游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选取2006-2009年连续四年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旅游上市公司社会责任表现与财务绩效的关系,结果显示,社会责任主要指标与财务绩效呈正相关关系,社会责任的不同维度对财务绩效的影响存在差异。张钟方、赵君(2011)指出,当期社会责任指数与营业利润率、总资产报酬率和总资产增长率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前三期企业的社会责任指数与营业利润率、总资产报酬率和总资产增长率也呈现正相关关系。
三、相关研究述评
企业社会责任是当今世界各国、社会各界十分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重视企业的社会责任已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也是现代企业管理理论面临的挑战之一。美国企业人道主义论坛协会会长约翰・马雷斯卡把它称为一种“企业新概念或新的企业观”。企业是一个开放的组织系统,它与外部环境或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企业活动会对外界环境及公众产生各种影响,而环境及公众也会对企业产生各种各样的期望和要求。定义企业社会责任的实质是对企业在现代社会中的角色进行定位,而社会角色的定位就必须通过企业与社会的关系来进行。所谓企业的社会责任,就是为满足公众对企业的期望和要求所应该采取的行动、应履行的职责、应做的奉献和应尽的义务。
一、企业社会责任形成的不同阶段
企业社会责任的提出与讨论已有“数个世纪”之久,其思想起点是亚当・斯密斯的“看不见的手”。传统的经济理论认为,一个社会通过市场能够最好地确定其需要,如果企业尽可能高效率地使用资源以提供社会需要的产品和服务,并以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销售它们,企业就尽到了自己的社会责任。到了18 世纪末期,西方企业的社会责任观开始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表现为一些小企业的业主们经常捐助学校、教堂和穷人。进入19世纪以后,一些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地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但这些行为都是企业家个人行为,而非企业行为。由于“社会达尔文主义”思潮的影响,事实上整个19世纪人们对企业的社会责任观是持消极态度的,许多企业不是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而是对与企业有密切关系的供应商和员工等极尽盘剥。进入20世纪以后,工业的大力发展产生了许多负面的影响,批评家们开始指责“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残酷和冷漠,并意识到企业必须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特别是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出现了三种相互联系的观念对传统企业社会责任理念提出挑战,即受托人观念、利益平衡观念和服务观念,这三种观念开始扩大企业的社会责任。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企业的社会责任增大了,雇员福利、安全、医疗保健和退休方案得到了进一步完善。从50年代至今的这一时期,企业社会责任概念得到广泛认同,其内涵也扩大了。到了90年代以后,一些品行优良的企业一时间成了社会学习的楷模,衡量一个企业经营活动优劣的指标也从早期单纯的经济指标发展为综合性的“企业社会绩效指标”,即判断一个企业经营效果不只要看它的经济绩效,也不只看它是否接受社会责任这一观念,还要看它在主动寻求社会需求、实施具体项目以及帮助实现这些需求过程中的表现。
二、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报告的关系
企业应当承担哪些社会责任,取决于那些与企业有着密切关系的利益相关者,而这些不同的利益相关者都有着各自的利益。企业的社会责任实际上也就是对这些不同的利益相关者承担责任,尽可能地满足他们的愿望和要求。一般说来,企业应当承担社会责任的利益相关者主要有以下六种:
(一)企业对投资者的社会责任。这是企业最基本的社会职责。企业的这种社会责任就是为投资者提供较高的利润和企业资产的保值与增值,以确保投资者在企业中的利益。
(二)企业对债权人的社会责任。就是要按照债务合同的要求,按期保数地还本付息,为债权人提供借贷安全。
(三)企业对消费者的社会责任。就是要对消费者履行在产品质量或服务质量方面的承诺,不得欺诈消费者和谋取暴利。
(四)企业对企业职工的社会责任。这种社会责任要求企业对企业职工的安全、福利、教育等方面承担义务。
(五)企业对政府的社会责任。即要求企业照章纳税和承担政府规定的其他责任义务,并接受政府的依法干预和监督。
(六)企业对社会的社会责任。主要指的是企业对社会慈善事业,社会公益事业以及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方面的责任。
需要指出的是,以上六个方面的社会责任,其中前5项主要为强制性责任,需要以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来保证;第6项则是自愿性责任,应以社会倡导为主,再辅之以法律支持。由于企业应对上述6个方面负责,因此目前的财务报告已无法满足所有使用者的要求,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报告相互影响。
一方面企业社会责任对财务报告的影响,体现在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表现得到社会认可所带来的企业财务绩效的上升和财务状况的好转,以及不承担社会责任的表现招致社会批评而导致企业财务绩效的下降和财务状况的恶化。对于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的关系,多年来国外许多学者进行过研究,多数以上的实证结果证实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之间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正相关关系。从理论上分析,这种正相关是不言而喻的,因为任何企业社会责任的表现,都将影响到企业财务绩效,进而影响到整个企业财务状况。另一方面现行的财务报告不是没有揭示企业的社会责任,而是财务报告的使用者,对隐含大量信息的财务数据挖掘利用不够。现行财务报告虽然没有直接全面地披露企业的社会责任信息,但是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揭示了足够的社会责任信息。企业财务报告主要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因而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报告的关系集中表现在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的关系上;而企业社会责任表现与财务绩效之间的关系是互为依存,互动发展的关系。
三、增值表
增值表(the Statement of Value Added)是反映一定时期内企业增值额的形成及其分配情形的会计报表。所谓增值额就是企业全体工作人员通过智力、技术、资源开发新创造的产品或劳务在价值上得到增加的货币计量,即企业在一定时期新创造的价值。增值表的理论基础为业主产权计量理论中的企业论。企业论将企业视为承担着广泛社会责任的机构,认为企业应为与其有关的各种社会利益集团而从事经营,因为这些社会集团为企业做出了各种贡献。如:企业职工为企业提供人力资本;债权人和股东为企业提供资金;政府为企业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等。增值表正是依据企业论,反映企业为社会增加的价值并将其在上述各利益集团中分配,其目的在于帮助报表的使用者评价某一会计主体的整体状况。从一定意义上讲,增值表是对利润表披露信息的补充,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企业净收益的获得和分配状况。
企业作为一个人格化的主体,在接受社会上其它企业影响的同时,也对整个社会承担着一定的责任,这就决定了以“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目标转向以“追求经济利益和对社会责任”的全新的双重现代企业目标。因此,应把企业置于整个社会普遍联系之中,使股东、职工、贷款者、政府都成为企业的受益者。基于这种思想的需要,增值表作为财务报告体系的新成员便应运而生了。1975年,英国会计标准委员会在《公司报告》中建议企业将增值表作为正规报表的一个组成部分,连同资产负债表、利润表、财务状况变动表定期编制与公布,由此,英国公司开始编制增值表。直接受英国会计实践影响的英联邦国家,诸如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等国也开始编制增值表。其后,荷兰、西德、法国、意大利、瑞士和瑞典等欧洲国家的公司亦纷纷编制,有的还向社会公布,到目前已逐渐普及。虽然此表在美国尚未流行,但却适合我国国情,这是新时期我国经济实践的内在要求和会计发展的强烈呼唤。
(一)增值表的编制
增值表编制的基本原理是“增值额=分配额”。等式左边是企业当期新创造的价值,即企业对其各利益相关者的贡献;等式右边是对企业当期新创造价值的分配,反映了企业的社会责任。更具体一些,可表示为下列公式:营业收入-外购货物和劳务支出-折旧=工资支出+利息支出+税金+股利+留存收益。增值表以企业日常核算资料为依据,采用表格的报告形式组织编制。一般的表式是:表的上半部分反映增值额的形式,即一定时期内企业制造和营业活动的收入与所耗外购原材料劳务等支出之间的差额;表的下半部分则反映增值额的分配情况,包括雇员获得工薪、债权人获得利息、股东获得股利、国家通过征税形式获得税金;剩余部分留存在企业之中。
根据对企业增值额含义的不同理解,可将增值额分为总增值额(GVA)和净增值额(NVA)。由此,增值表的编制方法也可分为总增值法和净增值法,两者的主要区别是是否将折旧计入增值额,净增值法没有将折旧计算在内。相比而言,净增值法在增值表的编制和信息披露方面比总增值法更科学、合理,更具有优越性,更有利于企业各利益相关者的长远发展,同时在实务中也更为常用。
(二)编制增值表的现实必要性
1.增值表是联系企业微观会计和国家宏观会计的纽带。增值额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最基本、最主要的指标之一,而增值表又与反映国民经济发展成就的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有直接联系,其数据全部取自基层单位的会计资料,通过汇总、编制增值表,不但能更可靠地把握国民经济的整体情况,而且能为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提供更直接可靠的数据。
2.增值表增强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现行条件下,行业特性和行业会计制度的差异削弱了不同行业会计信息的可比性。而由于增值表适用于任何的经济组织,计算口径一致,不受行业特性的影响,以增值额为基础计算出的比率可适用于不同行业、不同时期的信息比较,也可作为衡量企业规模的一个较客观的依据。
3.增值表满足了征收管理的需要。我国在征收管理上国家税务局与地方税务局相对独立,而企业又以同一单位不同税种向不同部门申报不同的“纳税申报表”,这样不利于税务机关综合分析企业税基税源的匡算、勾稽。编制增值表能综合反映企业的增值额和收益分配情况,为税务机关征收管理提供重要信息。
4.编制增值表也是充分调动企业职工积极性和创造性的需要。从增值表可看出,企业职工在增值额分配中处于受益者的地位,这就把职工视为企业的合作伙伴,而不是被支付劳动报酬的商品,更易于被企业职工所接受,因而可以促使职工勤奋工作。
(三)编制增值表的可行性
会计的发展与变革是离不开会计环境的。同样,增值表的出现也离不开与之相联系的宏观会计环境。增值表最早产生于英国,随后又流行于欧洲国家。因此,欧洲国家的会计环境是适合增值表存在的。我国目前的经济体制,政府主要对经济实施宏观调控,不仅关心企业的经营业绩,而且还注重企业的社会责任,对企业的干预较强;在劳动者的地位上,《企业法》明确规定了职工的权利,工会的力量也较为强大;在筹资方式上,绝大多数企业的外部资金来源渠道主要是通过银行贷款,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也倾向于保护债权人的利益;在会计惯例上,我国的会计环境决定了我国的会计目标仍应以“受托责任”为主,而“受托责任”必然强调会计信息的真实与公允。因此,这些因素的影响为我国引入增值表的编制提供了条件。
随着我国对企业行为社会影响关切程度的加深和企业对自身社会形象的日益关注,增值表必将会在我国的企业得到应用。因此,从社会层面上来看,增值表出现的基础是社会责任会计的产生,增强了企业各利益相关者的产权主体意识。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非财务资源所有者的竞争力加强,在与财务资源所有者的博弈中优势逐渐明显,从而更有能力要求按劳动要素进行增值额的分配,进一步为增值表的推广打下了基础。而在技术层面上,增值表的编制不会有很大的难度,只要能通过使用各种利润概念和各种分配标准来编制损益表,那么就能够在此基础上编制增值表。增值表的编制实际上是损益表中数据的不同归集而已,在内容上不存在太大的实质性差别,因此不会增加会计人员过多的工作量,而提供的信息对于使用者而言又具有较强的有用性,这样增值表的编制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在我国编制增值表是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