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范文

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

第1篇: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范文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 意涵 内容发展 结构模型

企业社会责任的意涵

关于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简称CSR)的意涵,中西方学者对此做了大量的研究与解释,但至今尚未形成完全统一的认识,弗陶(Votaw)指出,企业社会责任“是一个精妙的词汇,它有所指,然其意涵在不同人的心目中又并非总是一致”。西方诸多知名学者曾从不同角度表达了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解:欧利文・谢尔顿(Oliwer Sheldon,1923)把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经营者满足企业内外各种人类需要的责任联系起来,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包含道德因素在内;赛希(Sethi,1975)认为社会责任是企业符合现行社会规范、价值和期望的行为;基恩・戴维斯和罗伯特・希洛姆(Keith Davis&Robert L.Blomstorm,1975)认为社会责任是决策者的义务,决策者在追求自我利益时必须采取行动以保护和增进社会公共利益。

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今,国内学者也对企业社会责任作了广泛的探讨,且较多通过对内容的概括与表述来表达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解。如有论者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谋求股东利润最大化之外所负有的维护和增进社会利益的义务(卢代富,2002)。还有论者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包括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这是企业必须要履行的;第二层次包括道德责任和慈善责任,这是社会期望或企业自愿履行的(殷格非等,2006)。这些表述,从不同角度比较全面地展现了企业社会责任基本意涵的不同方面,既有共性的交叉,又有不同的侧重,使企业社会责任的含义越来越清晰。

综合国内外论者的诸多表述,企业社会责任可以形成一定共识的内涵,包括:企业社会责任是一个责任体系;企业社会责任既包含企业必须要履行的责任,也包含自愿履行的责任;企业社会责任既包含企业经济责任,也包含非经济责任;企业社会责任影响企业、社会、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概言之,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基于在社会系统中与人、社会、自然的客观关系而形成的、应当或必须承担的、对关系相关方的法律或道德责任。

企业社会责任内容因子的历史发展阶段

从研究文献追溯来看,“企业社会责任”一词最早起源于美国,一般认为,英国学者欧利文・谢尔顿(Oliver Sheldon)1923年在美国企业进行考察时,在其著作《管理哲学》(“The Philosophy of Management”)中,最早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提出了“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到了20世纪3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的贝尔(Adolf A. Berle)与多德(E. Merrick Dodd)两位教授关于企业社会责任问题引发了著名的“哈佛论战”。传统企业理论代表贝尔认为,企业管理者只受托于股东,只为股东创造价值;多德则认为,“企业是既有盈利功能,又具有社会服务职能的经济机构”,企业管理者不仅受托于股东,也受托于更为广泛的社会,包括对雇员、消费者和公众等负有社会责任(李立清、李燕凌,2005)。最终主张企业肩负有广泛社会责任的观点占据了上风并渐成主流趋势。此后,从理论上分歧依然存在的争论到实践中越来越多的一般事实,从著名企业的率先垂范到席卷全球的公众呼唤,企业社会责任运动逐渐跨越疆域,呈现出全球化发展态势。

从不同时期的关注重点来看,企业社会责任问题可谓历久弥新,具体而言,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因子大体经历了如下三个主要发展阶段:

(一)侧重关注企业经济利润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

二战后至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前,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历了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第二次黄金时代”,在长达20多年的时间里,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经济体保持了相对持续稳定的增长。在这一时期,发展与经济增长成为全球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在理论上,随着发展经济学的兴起,从中逐渐形成战后早期的发展理论―经济增长论,这一理论视经济增长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的首要标志,国内生产总值成为政府评价与判断经济社会是否进步的最重要指标。这一理论思想倾向在企业实践中的明显影响就表现为企业对“利润最大化”的关注与追求,甚至把这视为企业的主要社会责任,而经济责任之外的其它责任在理论认识上则存在着较大的分歧。当然,在这一阶段,在把盈利奉为企业主要目标的观点之外,企业应当承担经济责任之外的其它责任的观点。

(二)侧重关注企业的环境责任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

对企业环境责任的关注首先是基于企业对利润的片面追求造成了环境危机的现实,同时也与人们对发展的理论认识及发展观的演变相联系。从理论以及20世纪六七十年展观的演变角度来讲,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提出了“循环经济”的概念,主张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与废弃物处理的全过程中应该遵循“减量、再用、循环”原则。20世纪70年代,对资源环境问题关注的标志性事件之一是1971年罗马俱乐部出版了由其委托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麦多斯等合著的《增长的极限》,该研究认为经济增长已临近自然生态环境的极限,主张经济增长必须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到了20世纪80年代,1980年在《世界自然保护大纲》中,“可持续发展”一词首次被提出。由此,环境就从发展的一种被忽视的提供衬托的“背景”而走上了发展备受关注的前沿。这样,现实的环境资源困境与发展思想上对环境问题的日益重视,极大地推动了企业环境责任的理论研究与实践运动,同时,公众的环境意识也普遍提高,并强烈要求企业要承担起应有的环境责任。相应地,一些国际组织也针对企业制定了一些涉及环境问题的行为规则,而一些国家也制定了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从而对企业的行为进行规范与约束。

(三)侧重关注企业劳工权益的全方位责任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

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开始向市场经济转型,在东南沿海地区各种企业大量产生,不少企业成为跨国公司在我国的廉价代工厂,有些代工厂内的劳工境况异常艰难,劳工与人权组织、各国政府等对企业(尤其是跨国公司的海外代工厂)劳工权益的格外关注,并逐渐演变成“企业生产守则运动”。这些生产守则一部分是由跨国公司自己制定用于“自我约束”的“内部生产守则”,一部分则是由劳工组织、行业协会、人权组织、国际机构等非政府组织制定的倾向于“社会约束”的“外部性生产守则”,这些生产守则对维护劳工权益产生了积极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劳工组织、消费者团体、人权组织等进一步推动形成了一些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标准或生产守则,例如影响广泛的SA8000标准。

企业社会责任内容因子的结构模型

(一)CSR金字塔结构模型

20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阿尔奇・B・卡罗尔(Archie B.Carrol,1979)提出的CSR概念被广泛接受,即CSR关系到商业社会关系的四个不同层面,包括经济责任、法律责任、道德责任、慈善责任,这四种责任呈现出“金字塔结构”(Pyramid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Carrol,1979)(见图1),在“CSR金字塔结构”中,经济责任是基础,也占居最大比例,法律的、伦理的以及自行裁量(慈善)的责任依次向上递减,对企业而言,首当其冲地实现经济责任,这是所有其它责任活动的前提,在此基础之上,企业必须或应当承担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并自愿选择、自行裁量慈善责任。

(二)CSR同心圆结构模型

CSR的同心圆结构,由内到外分别是企业的经济责任、企业的法律责任、企业的道德责任和企业的慈善责任,同心圆的内外差别只表示企业对社会责任响应的强度,即由内向外逐渐减弱,而不表示企业社会责任的边界范围大小(见图2)。在同心圆结构中,其内核是企业经济责任,表明企业最强烈关注的是其经济责任。同时,企业的社会责任存在着“责任回归”现象,即由外向内,企业对慈善、道德、法律责任的承担最终要“回归”到其内核―企业的经济责任,是服从和服务于其核心责任的,失去内核,责任会由此消失,企业的社会功能也会成为泡影。

(三)CSR内涵交叉结构模型

企业的经济、法律、道德、慈善责任只是研究上所作的理论区分,在实践中它们围绕着经济责任彼此交织,在内涵上相互交叉,越趋于“交集”的地方,企业的关注程度愈高,社会的期望也愈加强烈(见图3)。

(四)CSR领域分布结构模型

CSR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解析,就企业发展的三维指向来看,涉及到对人、自然和社会的责任;就社会领域三大系统的维度来看,涉及到对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责任;就责任履行的境界或层次来看,涉及到必须的法律责任、应当的道德责任和自愿慈善责任(见图4)。

参考文献:

1.转引自陈留彬.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理论与实证研究[M].人民交通出版社,2007

2.殷格非等主编.企业社会责任行动指南[M].企业管理出版社,2006

3.卢代富.企业社会责任的经济学与法学分析[M].法律出版社,2002

4.李立清,李燕凌.企业社会责任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5

第2篇: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范文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 品牌建设 员工责任 环境责任

企业社会责任这一概念是伴随着资本不断扩张,进而引起诸如两极分化、社会贫困,特别是劳工问题和劳资冲突等一系列社会矛盾的背景下提出的,也是跨国公司在追逐高额利润的过程中,为了改善自身形象而践行的理念。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有利于社会福利的提高。但要使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应该让企业认识到社会责任对企业的作用和意义。企业品牌的重要性已经得到理论界和企业界的一致认可,企业品牌已经成为决定企业成功与否的一种关键资产,在竞争中扮演重要的战略角色。如果能研究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品牌塑造的具体影响,就能引导企业通过履行社会责任来提高品牌影响力。本文试图从根本上寻找企业社会责任与品牌建设的关系,用来解释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内在动力,并通过对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品牌的分解,讨论企业社会责任在品牌各个层面上的内涵,构建企业社会责任和品牌建设的关系框架,探讨基于企业社会责任各个层面的品牌建设内涵。

企业社会责任与品牌建设的互动关系

企业社会责任理念认为,企业不只是为股东创造利润和财富的工具,它还必须对整个社会的政治、文化和经济发展负责,其中包括:员工利益、消费者利益、当地社区利益、环境利益及整个社会公共利益等。对企业来说,承担社会责任有迫切的外部压力,而品牌建设更是一个企业立足于市场的必要保证。对于二者的关系,目前在理论界和管理实践中存在这样的误区,认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和品牌建设是背道而驰的,认为履行社会责任是企业迫于外部压力的一种被动行为,只能增加经营成本。

本文认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必将成为企业品牌建设的重要内容,不但可以丰富企业品牌的内涵,而且是企业提升品牌形象的有效途径。

(一)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品牌建设的重要内涵

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强调企业作为一个重要而特殊的社会成员,其行为要符合社会道德的要求,要履行一定的社会责任,具体包括:消费者责任、员工责任、环境责任、社区责任等。品牌建设是一个综合系统,企业的品牌形象除了包括产品品牌、雇主品牌、企业品牌等方面,内涵上也包括着很多丰富的内容,不但和企业性质、行业特点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和时代特征、社会文化息息相关。企业的社会责任是企业品牌建设的重要内容,这是消费者的要求,也是企业生存的必要条件。

(二)履行社会责任是企业提升品牌形象的重要途径

越来越多的实例表明,企业特别是知名度较高的跨国企业,在品牌建设方面的路径依赖正在由传统的广告方式转型为履行社会责任的方式,即通过积极主动地履行社会责任来重塑企业形象,再造企业文化,并由此打造企业品牌影响力。

例如沃尔玛公司曾经主动采取两项举措:一是将其庞大的物流车队的效率提高100%,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二是将其各卖场的能源耗费量减少30%,以节约利用资源。宝洁公司从1994年起编辑其全球环境报告,并对读者进行追踪调查,将反馈结果体现在下一年的全球环境报告中。一方面表现了企业的社会责任感,这将赢得当地政府和社区公众的好感,愿意与企业保持良好的关系,或给予企业一定的支持,对企业在当地各项活动的开展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反映了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一种意愿,使企业容易取得消费者、合作伙伴、金融机构的信任,将有助于企业的长期生产经营。

实践证明,履行社会责任会提升企业品牌影响力;而社会责任缺失,则损害企业形象,不利于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预防品牌空心化的有效措施

品牌空心化指品牌具有高知名度,却缺乏认知度、美誉度、偏好度和忠诚度,品牌的高知名度无法转化为产品的高市场占有率,造成品牌外强中干的空心化。品牌空心化的主要表现是,品牌单纯的符号化,有广泛的知名度却没有个性化的内涵,品牌定位及核心理念同质化严重,目标受众对其品牌的认知和认同与其知名度严重不对称。品牌与产品没有形成良性的互动关系,不能把品牌对消费者的利益承诺通过具体的产品实现,品牌对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影响力非常有限。

品牌空心化的形成有很多原因,比如广告的粗制滥造、宣传失当、核心价值缺失、品牌定位不当、渠道建设不到位等,预防品牌空心化也有很多手段,而企业通过履行产品责任、员工责任、环境责任,可以提高企业美誉度,提升企业品牌形象,从一定程度上预防品牌空心化的发生。

(四)品牌建设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提供内部合理性

因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外部不合理性,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大多起因于外部压力,有一个从不愿意到愿意的过程。要使企业自愿自觉的履行社会责任,必须让企业认识到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性,而品牌建设在企业经营中的巨大作用,正可以提供这种重要性的证明。

以我国企业为例,大部分企业已经清醒认识到品牌建设的重要性,而且正在积极进行品牌的建设和巩固。然而,目前我国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大多不是自愿行为。要解决这一根本问题,只有让企业认识到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正在成为品牌形象的重要内涵,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是提升企业品牌形象的重要途径,让企业主动积极的把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纳入品牌建设的体系中,才能从根本上为我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提供内部动力。

企业社会责任和品牌建设互动关系模型构建

由上可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与企业品牌建设将产生直接的、深切的正向关联度,履行社会责任将成为企业品牌建设新的路径依据。为了进一步说明履行社会责任是企业品牌建设的重要途径,本文把企业应履行的社会责任分解为消费者责任、员工责任、环境责任,把品牌建设分解为产品品牌、雇主品牌以及环境品牌(绿色品牌),并把企业社会责任和品牌建设的几个层次进行了对应,构建了企业社会责任和品牌建设关系框架模型(见图1)。

本文根据该模型,分别阐述产品品牌建设中的消费者责任、雇主品牌建设中的员工责任以及绿色品牌建设中的环境责任,重点是企业社会责任在品牌建设各个层面上的内涵。

品牌建设在社会责任各层面的内涵

(一)基于消费者责任的产品品牌内涵

消费者具有四个方面的权利,即安全权、知情权、选择权和听证权。安全权是消费者作为人之个体所具有的人身和财产不受企业及其提供的产品侵害的权利;知情权是指消费者有权知道产品质量究竟如何,具有什么性能和特点、怎么使用以及注意事项等,它体现的是消费者作为人之为人的主体性和平等性的权利;选择权是在知情权的基础上,消费者通过比较、选择,自由进行购买产品或服务的权利,它同样体现的是消费者作为人之个体所具有的平等、自由的权利;听证权是指消费者有表达自己对企业愿望、批评、建议以及与企业进行有效沟通的权利。

企业对消费者的社会责任集中体现为对消费者上述权益的维护。尽管这些权利还不能体现企业对消费者的全部责任,但是却包括了企业对消费者社会责任的基本方面。如果企业在这些方面侵犯了消费者的权利,使消费者的利益受到损害,企业就没有尽到其对消费者的社会责任。根据消费者的上述权利,企业对消费者的社会责任又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企业对消费者的最基本责任——向消费者提供安全可靠的产品(服务),这是社会价值原则——不伤害的基本要求。企业在将产品提供给消费者时必须确保其产品的安全性,以维护消费者的安全权。消费者购买企业提供的产品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物质和精神需求,而如果企业向消费者提供有安全隐患的产品,不仅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得不到满足,而且还可能付出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的代价,这不仅违背了基本的社会价值原则,更为社会法律所禁止。因此,企业要对其产品的安全性负有完全责任。

企业对消费者的第二个责任——向消费者提供准确、清晰、充分的产品信息,这是对消费者知情权和自由选择权的尊重与维护。准确的信息是指提供的信息是真实的、确凿的,避免了夸张和暗示;清晰的信息是指提供的信息是直接的、易懂的,并且既没有欺骗又没有操纵;充分的信息是指为潜在的消费者提供全面的、足够多的信息,让他们在选择商品时能够做出最优选择。

因此,消费者责任的内涵是产品品牌建设的基础,消费者责任的履行为产品品牌建设提供了基本途径。

(二)基于员工责任的雇主品牌内涵

企业对员工的社会责任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保障员工获取合理合法的劳动报酬,这是企业对员工承担的最基本的社会责任。一般而言,此类责任基于企业与员工明确的契约义务关系,也为当今社会法律所明确规定。企业承担此类责任,不仅是为员工提供生存、发展所必须的收入,更是维护社会的基本经济秩序。

为员工提供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这是对员工生命与健康权利的保障与维护。员工为企业工作是为了获得报酬维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但是,企业不能以为员工提供就业机会和报酬为由,忽视对其生命和健康权利的保护。在一些工作场所,员工有可能遭受有害物质的影响,或者承担发生事故或患职业病的危险。因此,企业应该从维护员工的生命与健康权利出发,采取一切有效措施,确保工作场所的安全。另外,工作环境的安排也必须有利于员工的身体健康,不得让员工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下长期工作,作业间要通风透气等等,这些都是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的基本条件。

为员工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升迁机会、接受教育机会,这是企业对员工作为人之个体所具有的自由、平等权利的尊重与维护。

员工责任的内涵是雇主品牌建设的基础,员工责任的履行为雇主品牌建设提供了基本途径。而雇主品牌是在人力资源市场上享有较高的知名度、美誉度、忠诚度的企业品牌。雇主品牌的建设是企业吸引人才、防止核心员工流失、缓解劳资纠纷的有效途径。

(三)基于企业环境责任的绿色品牌内涵

具体地说,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应从以下方面承担对自然环境的责任:

合理、有效地利用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生态文明的基本因子,它不仅具有经济学意义上的“稀缺性”,也有价值意义上的独立性。然而,人类要维持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势必要消耗大量的物质资源进行生产,这与自然资源的稀缺性和独立性存在一定程度的矛盾,如何化解和减少这个矛盾是当代人类社会必须面对和认真加以考虑的难题。

控制污染,保护环境。人类在技术进步与生产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改造自然界,改变生存的环境。企业作为人类的主要生产组织,在环境污染中扮演了主要角色,因而,它必须承担控制污染的首要责任。企业不仅要从自身做起,避免与控制本企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同时还要积极参与社会性的环保公益活动,成为环境保护运动的主力军,为环境保护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综上,环境责任的内涵是绿色品牌建设的基础,环境责任的履行为绿色品牌建设提供了基本途径。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以保护环境为特征的绿色消费将更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

参考文献

1.阿马蒂亚森,任赜,于真译.以自由看待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林恩夏普佩因,杨涤等译.公司道德—高绩效企业的基石.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第3篇: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范文

[关键词] 企业社会责任 驱动力 博弈分析

消费者作为企业利益相关者的重要方面,其对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的认知,以及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关注及要求是促使改进企业社会责任现状的主要推动力。为此,我们针对消费者企业社会责任认知现状进行了广泛调查,并在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消费者对促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作用机制。

一、消费者对企业社会责任内涵的认识调查

1.卡罗尔(Cateroll)企业社会责任模型

在经历了博文(Bowen)、弗雷德里克(Frederick)、麦克奎尔(McGuire)等众多学者多年对企业社会责任内涵的研究后,在1979年,卡罗尔(Carroll)提出“企业社会责任包含了在特定时期内,社会对经济组织经济上的,法律上的,伦理上的和自行裁量的期望。”他认为社会责任的内涵正如埃及金字塔一样,慈善、伦理、法律、经济责任依次向下递增,如图1所示。

2.消费者企业社会责任内涵认识调查

卡罗尔企业社会责任层次模型是从企业角度建立的,体现了企业以经济利益为根本追求。那么,作为企业经济利益到最终来源,消费者对社会责任及其内涵意义又有怎样的认识与理解就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解消费者对企业社会责任这一概念的认知情况,我们针对杭州市不同年龄、学历、收入和职业的消费者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中将社会责任的重要程度分为了1~5个量值进行权重测算,统计结果显示消费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性递减排序为道德责任、法律责任、经济责任和慈善责任。有别于之前学者的理论研究:道德责任跃居首位,而经济责任占据了先前学者研究的道德责任的位置,降至第三位。如图2所示:

消费者把企业的道德责任感是否很强作为首要评价因素。消费者认为从企业道德责任感的强弱可以看出企业经营的“态度”,而这“态度”反应了企业存在的使命。而在实践中,也证明企业的“态度决定一切”,如上市公司海尔,华为等,均因其正确的企业经营态度而蒸蒸日上,获得高销售量和忠诚的顾客群,从而占据了更大的市场份额。

从企业的角度来讲,更好的履行道德责任与企业获取经济利润之间并非相悖,更多的研究证明其两者是相互促进的。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者始终是一个有力量的社会群体,企业必须建立以消费者为导向的经营管理体系,只有被消费者认可的企业,企业才可有机会体现出自身的价值,才可在市场中站稳脚步。另一方面,消费者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认可,最终通过对企业产品的选择表现出来。社会责任感较强的消费者,宁愿承担社会责任好的企业的产品支付更多的费用,以获得额外的效用。

从实践层面看,消费者在经历了三鹿奶粉等类似事件后,逐渐变得成熟,越来越有意识地把关注点投向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而首要的就是企业道德责任的履行。这也迫使企业关注自身社会责任的履行。

尽管很多企业的最终追求目标似乎仍然是经济利益,但从宏观及长远来看,这种经济的追求与过去已有所不同。这种经济追求高于从前,胜过从前,因为企业学会了放远自己的眼光,学会了将自身道德素质提升,通过道德责任的履行来赢得更多消费者的认可来使得经济追求成为企业最终的目标得以真正实现。至少,是间接的推动了履行社会责任的意识和水平。

二、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驱动力调查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动力由四种力量构成:法律的强制力,市场竞争的压力,利润的吸引力,责任自觉的内驱力。但从实践层面看,利润的吸引力是最主要、最直接的驱动力。作为市场经济中的微观主体,获取利润是保证企业生存下去的首要条件。企业改善自身绩效的意愿是由制度、道德、经济的因素共同驱动的,但经济动因才是最根本和最敏感的动因。

在此次调查中我们选取利益相关者这一概念所涉及到的员工、顾客、企业股东、合作伙伴、社区、环境、政府等客体在消费者心中的重要等级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如图3,消费者认为在企业社会责任利益相关者这一概念中员工、顾客和环境相对较为重要。

员工、顾客都是“人”的因素,成为调查中反映出的最重要的两个因素;而环境问题由于与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所以获得了消费者较多的关注;企业股东、合作伙伴都涉及企业的经济利益,是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目标的受益者。分析结果表明,从政府、企业、消费者三个不同视角所关注的企业社会责任重点是有差异的。本文认为,应关注从消费者的视角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识以及消费者对企业的要求,更加重视员工与顾客的利益,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良好的形象,赢得消费者的信任,从而保证企业的可持续盈利能力,同时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 消费者监督与企业博弈模型

1.企业与政府博弈模型的改进

张广宣,莫小勇在已有的企业与政府博弈模型基础上,加入消费者需求变量,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制度问题进行研究。该模型假设企业、政府都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时获得的利润(r)小于不承担社会责任时的利润(R);只要政府监管,就能发现企业是否承担社会责任,政府监管需要花费成本(C),如果发现企业不承担社会责任,政府将向企业收取治理费(F),并且C>F。如果政府不监管,则无监督成本,不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也无需缴纳治理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产生的社会收益(M)由政府代表社会享受,如果企业不承担社会责任则不产生社会收益。其支付矩阵如表1示:

当R>r+E;R-F

x*=(R-r-E)/F,

y*=1-C/F,(x*表示政府监管的概率,y*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概率)

该模型的博弈结果表明,在企业的利润(R,r)不变,政府监管的成本(C)一定的情况下,博弈的纳什均衡与政府监管力度(治理费F的大小)和消费者需求(承担溢价E的多少)的大小有关;社会收益的大小不影响博弈结果;消费者对社会责任的需求,不影响企业的决策行为。

在上述企业与政府的博弈中引入了消费者需求变量,直观的表明了企业是否自觉履行社会责任与消费者需求和政府监管力度有十分紧密的联系。我们知道消费者作为企业利益相关者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本身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消费者可以通过其需求来影响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有能力要求企业自觉履行责任;另一方面,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还是以传统的“物美价廉”作为标准,不可避免地选择了具有价格优势的产品,而没有考虑企业是否承担社会责任企业的产品。因此,在缺乏实证研究的情况下,博弈的结果认为消费者需求不影响企业的决策行为,政府监管成为了促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惟一有效而直接的手段,其关键在于建立监督也与激励机制。另外企业与政府的博弈模型中假设只要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消费者就会支付溢价,这与现实也不一致,因此单方面从理论研究分析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2.消费者与企业博弈模型

(1)博弈模型假定

为了研究消费者需求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促进作用,我们在上述模型的基础上,用消费者支付溢价替换政府监管,以消费者与企业为博弈双方,建立新的博弈模型,作为上述研究的进一步深化。模型假设企业以最大利润为目标,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利润为r,企业不承担社会责任的利润是R,我们假定企业承担社会责任需要支付成本,因此R>r;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创造的社会收益M,有公众(这里等同于消费者)代表社会享受;消费者为产品支付溢价及一切超过产品本身价值的代价抽象为变量E;另外假定一个损失变量F,表示企业在不履行社会责任下由于各种社会经济因素受到的利益损失。

(2)模型分析

根据以上假设,消费者与企业博弈模型如表2。其中关于损失变量F有这样的假设:当处于(支付,不承担社会责任)时,企业损失的F将体现为消费者获得的利益;当处于(不支付,不承担社会责任)时,由于消费者与企业均表现出对社会责任的漠不关心,损失变量F的值为0。由于各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复杂,纯策略的纳什均衡难以计算,因此考虑混合策略的纳什均衡。

假定消费者支付溢价的概率为x,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概率为y,那么,消费者不支付溢价与企业不承担社会责任的概率分别为(1-x)和(1-y)。Uc和Ue分别表示消费者和企业在这个博弈模型中的期望效用。则有:

Uc=x[y(M-E)+(1-y)(F-E)]+(1-x)[yM+(1-y)・0],

Ue=y[x(r+E)+(1-x)r]+(1-y)[x(R+E-F)+(1-x)R],

求得混合纳什均衡的解为:

x*=(R-r)/F (1)

y*=1-E/F (2)

结果表明,在企业的利润R与r一定的时候,博弈的纳什均衡与消费者所支付的溢价,以及企业不承担社会责任会蒙受的损失有关。

x*表示消费者支付溢价的概率,因此x*∈(0,1)。由(1)式我们知道,(R-r)/F

y*表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概率。从(2)式可知,企业的决策与消费者支付的溢价和损失变量的比值有关,该比值越小,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概率越大。由于y**∈(0,1),E/F

四、调查结论分析博弈结果

本次调查针对消费者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支付溢价的意愿设问,调查结果显示超过66%的消费者表示倾向于购买CSR行为出色的企业的产品,其中有超过70%的消费者愿意为CSR行为良好的企业支付溢价,这一调查数据表明消费者支付溢价的概率较高。将这一数据带入(1)式可得,F=2.17×(R-r),由此可知,如果企业不愿意承担社会责任,那么其损失F将远远大于其节约的承担社会责任成本(R-r)。企业不会舍本逐末,不承担社会责任,以损失F为代价,同时还会失去社会及公众的信任,进而削弱了市场竞争力,这与其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目标相悖。

根据博弈分析结果,在这样高度的关注与监督之下,如果企业不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其损失F也将越大,而且增大的比例将远远高于支付溢价E增加的比例。我们假设这一比例为参数λ(λ>1),则有F=λE;同时这一比例λ随着E的增加而增加,则有λ=φE(φ>0)。将其带入(2)式,得到:

y*=1-1/φE(3)

由(3)式可以更加直接的得出,当消费者的支付溢价E越高,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概率y*就会越高。调查显示出消费者对于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情况十分的关注,并且支付溢价的意愿较高。企业应当认识到这种现状,自觉地承担起社会责任,以避免不必要的损失。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还可以获得较高的溢价支付,满足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创造更大的企业价值。

五、结束语

消费者是企业的重要利益相关方,是企业实现其经济目标的核心要素。消费者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要求必将成为重要动力。本文以杭州市消费者为例进行了广泛调查,发现消费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要求依次为道德责任、法律责任、经济责任和慈善责任;构建了消费者与企业博弈模型,验证了消费者的高度关注与支付溢价的意愿对于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存在着很大的影响,从主观与客观两个方面揭示了消费者在监督促进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这个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角色地位。

参考文献:

[1]李文川 赵 辉:卡罗尔CSR模型的改进及应用[J].江苏商论,2007,第4期

[2]王 雷: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动力机制研究[J].Enterprise Vitality,2006年第8期

[3]宋 梅 王立杰 信春华:企业社会责任监督博弈模型探析[J].集团经济研究,2006

[4]张广宣 莫小勇:基于消费者需求的企业社会责任实现机理[J].商业时代,2007年23期

[5]唐兴华:SA8000与中国企业社会责任[J].Jianghan Tribune,2006.11

[6]王 雷: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动力机制研究[J].企业活力-改革探索,2006,第8期

第4篇: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范文

【关键词】商科大学生 企业社会责任 问卷调查

一、商科大学生加强企业社会责任教育的必要性

企业社会责任(CSR)的概念是基于商业运作必须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想法,指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承担法律责任的同时,还要承担对员工、消费者、社区和环境的责任,要求企业必须超越把利润作为唯一目标的传统理念,强调对消费者、环境、社会的贡献。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提出,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承诺持续遵守道德规范,为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并且改善员工及其家庭、当地整体社区、社会的生活品质。目前,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道路上,假冒伪劣产品、偷税漏税、拖欠工资、环境污染、延长劳动时间等事件层出不穷,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中存在很多问题。大多数商科大学生作为未来企业的管理者或决策者,在培养过程中,除了注重商科类基础知识、决策能力、沟通能力等,还要重视学生企业社会责任教育的培养,建立起企业社会责任意识,为今后企业履行社会职责打下坚实基础。

二、调查内容结果分析

为了更有效的了解商科大学生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知度,对江西省部分商科大学生开展了一次关于企业社会责任方面的调查,主要针对企业社会责任了解程度、接受相关教育等方面。为此选取江西省南昌大学、江西财经大学、江西师范大学、华东交通大学、东华理工大学、江西理工大学等六所学校的商科类大学生,采取网上调查问卷方式,一共有245名学生参加了问卷调查。

(一)大多数学生对企业社会责任概念比较模糊。本次问卷针对企业社会责任的了解程度,仅仅只有6.12%的学生非常了解, 45.71%的学生一般了解,27.76%的学生不了解但感兴趣,还有20.41%的学生不了解而且认为无关紧要。可见学生对企业社会责任认知度不高,但是还是想去了解这方面的信息。

(二)对企业社会责任相关内容比较重视。关于企业社会责任包括的内容方面问卷调查,表1为调查统计情况,可见学生对企业社会责任包含的内容相当关注,而且认为这些因素都是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中体现的重要方面。

表1 企业社会责任应包括的内容

(三)对企业社会责任相关专业概念熟悉程度较低。如表1所示,对企业社会责任相关专业概念的熟悉程度结果可知:知晓率最高的仅为25.31%,可见学生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知还是停留在最表面。

表2 企业社会责任相关专业概念熟悉程度

(四)学生在学校接受企业社会责任教育较少,但是都迫切想得到相关的教育。问卷调查显示,仅仅只有4.90%的学生在校期间得到过企业社会责任的教育,但是,86.94%的学生想得到相关的培训教育。可以看出,学生接受企业社会教育的普及面远远不够,但学生还是看到了企业社会责任在社会活动中的重要性。

(五)学生对我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状况不乐观。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5.31%的学生认为我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不够,仅仅14.69%的学生认为我国企业履行了一定的社会责任。

三、三点启示

(一)企业社会责任教育急需加强。问卷调查显示结果表明,企业社会教育在商科类大学生中严重缺失,学生只是听过这个词语,但对其内涵、表现形式等完全不清楚,但是学生愿意去了解并接受企业社会责任相关教育,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还是十分关注,并且我国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确实存在诸多问题。所以,商科大学生作为未来的企业管理员,在大学生期间就加强这方面的教育,有助于培养社会责任观,未来才能更好地塑造出良好的企业社会责任文化。

第5篇: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范文

近年来,企业社会责任在政策法规、学术研究和企业实践中都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但迄今为止,无论是学术界还是企业界,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理解,依然处于发展阶段,目前仍是宽泛和模糊的。不少人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解,还停留在慈善捐款、捐物的简单阶段。

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划分,目前学术界最广为采纳的是阿奇·卡罗尔提出企业社会责任金字塔模型,他将企业社会责任按照重要性和优先顺序划分为经济责任、法律责任、道德责任和慈善责任。其中,经济责任是指企业在经济活动中承担的经济职责,如提供质量合格的产品、满足员工的物质需要、主动缴纳税款等;法律责任是指企业在运营中必须遵守国家法律法规;道德责任是指企业基于社会道德要求承担相应的责任,如公平竞争、采纳环保标准等;慈善责任是指企业根据一定的社会价值观和社会期望自愿承担的责任,如关心弱势群体、参与公益事业,慈善捐助等。然而,当企业在在不同的制度环境中经营时,这四种责任的重要程度也是不一样的。企业在不同国家经营时,必须充分了解当地的制度环境,考虑当地利益相关者的诉求,才能获得经营合法性,为自身创造一个良好的商业环境,获取各种经营所需资源。

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

关于企业社会责任活动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学术界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到目前为止,不同学者基于不同情境的研究并没有取得一致的研究结果。具体来说,现有的研究结果可以分为五类: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之间存在倒U形关系;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之间存在正U形关系;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之间不存在显著关系。导致研究结果不一致的原因很多,包括:衡量企业社会责任的指标不同,衡量企业绩效的指标不同;样本选择的国别、行业不同,其他因素的交互影响等等。但是总的来说,越来越多的实证研究表明,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企业社会责任活动可以为企业创造价值。它可以帮助企业改善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积累无形资产,从而提高企业绩效,特别是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反过来,良好的企业绩效也可以保证企业有充足的资源,可以继续推动企业社会责任活动的实施。

除了价值创造以外,企业社会责任活动还具有价值保险功能。当企业爆发负面事件时,在企业社会责任方面声誉不佳的企业会遭受更大的损失;相对而言,在企业社会责任方面一贯具有良好声誉的公司承受的价值损失会较小。也就是说,企业社会责任活动具有类似“保险”的功能。

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

美国著名战略管理学教授Michael E.Porter和MarkR.Kramer提出了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企业可以将经营环境中面临的社会问题分为三类:一般性社会问题,受企业价值链活动影响的社会问题以及影响企业竞争力的社会问题。这三种类型是针对具体企业而言的。例如,食品安全问题对于电信企业来说,就是一般性的社会问题。对食品企业就是核心议题。针对社会问题的不同类型,企业社会责任可以分为应急性企业社会责任和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应急性企业社会责任就是见招拆招的应对,不会对企业的竞争力产生长远的影响。战略性的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发展战略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精心选择的企业社会责任活动改善制度环境,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巴斯夫公司发起的企业社会责任“1+3”项目就是一个很好的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的例子。

企业实施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活动,就要寻找企业与社会的交点,企业可以仔细审视自己的价值链活动,识别企业经营活动的价值链中各个环节上对社会的影响。例如,企业在生产活动中,涉及废物排放、生态环境影响、能源、水资源消耗、员工安全、劳资关系、有毒材料等;研发活动中,涉及和大学的关系、产品安全、节省原材料以及回收等社会问题;在采购活动中,涉及采购及供应链惯例、原材料选择、自然资源消耗等社会问题;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涉及职业培训、安全工作环境、歧视、薪酬政策、裁员政策等社会问题;在售后服务中,涉及废弃品处理、消耗品处理、客户隐私等社会问题。

寻找到企业与社会的交点之后,企业便可以思考,如何通过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活动将社会价值与商业价值结合起来。

从企业社会责任到共享价值

Porter教授在探讨企业社会责任时,提出了创造共享价值的概念。创造共享价值有三个要点:第一是重新审视产品和市场,第二是重新定义价值链的生产力,第三是推动地域集聚发展。传统的企业社会责任价值强调企业要做良好社会公民,企业对外部压力的反应主要依靠随机应变。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企业社会责任的活动计划是由外部报告和个人喜好决定,影响力受到专门预算限制。这样的企业社会责任活动往往和利润最大化的目标脱节。而Porter教授提出的共享价值强调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有效结合,共创企业和社区价值,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企业内部要整合活动计划,活动预算由公司高层全盘制定。通过这样的活动,企业得以整合竞争,实现整体利润最大化。

第6篇: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范文

关键词: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企业生态系统;价值;实现路径

我国现阶段出现的企业失信、产品劣质、生态环境破坏、自然资源浪费等系列问题都反映了一些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的缺失。企业需要在履行社会责任和经济价值之间寻求一种平衡,在履行社会责任的过程中实现企业的经济价值。企业可结合生态理论,从战略的角度来分析、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实现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共享。

一、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

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这一概念的起源可以追溯到Baron (2001),他从行为动机的视角出发,以“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一词指代企业承载社会责任同时以利润最大化为目的的企业战略行为。企业履行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的目的不仅在于寻找能够创造企业和社会共享价值的机会,在社会问题得以解决的同时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使利益相关者满意,还包括充分发挥企业对社会的影响力,使企业更大程度融入社会,最终把企业发展为社会性企业Porter和Kramer(2006和2011)。

Husted和Allen(2007)将传统企业社会责任、传统企业战略和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进行了比较分析,认为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有以下特点:使消费者与利益相关者对含企业社会责任价值的产品建立意识;管理利益相关者关系可以增加企业价值;积极参与法律要求之外的社会活动;与社会问题相关的产品、服务创新可以创造价值;从预期社会问题中寻求当前的市场机会。

关于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国内学者杨东宁(2007)认为,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从战略视角出发,主动承担企业社会责任,并影响企业价值的战略行为。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许正良、刘娜(2008)从分析、设计、执行和控制等方面构建了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战略目标管理相融合的框架。

总之,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是完全不同于传统企业社会责任的新概念。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是主动的战略行为,并且把社会问题在企业中的地位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将其纳入企业的内在核心价值。

二、生态视角下的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内涵

任何企业都不是孤立的,它与其所处的环境有着紧密的联系,企业的战略行为会影响所处环境,同时受到所处环境的影响。企业生态系统是借鉴自然生态学的理论,来定义企业及解释其与企业生态环境的关系。企业生态系统是指企业与企业生态环境形成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系统,在一定区域内,和生物一样,没有一个企业个体或单个组织是能够长期单独生存的。在整个企业生态系统当中,企业生态环境的主要构成要素包括员工、政府、社会、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合作伙伴(供应商)、消费者、股东等。企业作为企业生态系统中的成员,需要遵守必要的生存规则,需与其他成员协同发展,共创共享价值。

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应自主地将社会责任与企业的战略管理予以融合,将承担社会责任呈现于企业愿景,融于企业的经营理念,贯穿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塑造出亲和力高、号召力强的企业文化和品牌形象,使社会资源得以有效整合,创造利于企业发展的内外环境,提升企业的社会责任竞争力,奠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的基石。本文将生态系统中的成员分为三层:基础层、环境层和市场层。基础层包括员工、政府、社会等;环境层包括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市场层包括合作伙伴(供应商)、消费者、股东、同行等。在此基础上将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划分为基础责任、环境责任和市场责任。企业对生态系统各成员履行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创造社会价值的同时,企业生态环境反影响于企业,增加企业的经济价值。

三、生态视角的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实现途径

基于生态视角,已将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划分为三个维度:基础责任、环境责任与市场责任。关于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的实现路径本文认为包含以下三个过程:(1)企业社会责任理念与企业核心价值如何有效融合;(2)基于生态视角下的三个维度,企业如何履行企业战略性社会责任;(3)企业履行战略性社会责任,实现何共享价值。

1.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的融合

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核心价值密切联系,而企业核心价值与高层管理者的价值观高度相关,同时在企业使命与愿景中体现。(1)与企业家价值观融合,企业家的道德、伦理、态度反映了企业家核心价值观,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家价值观融合,从而使社会责任成为企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2)与企业使命融合,只有企业使命主张社会利益,社会责任才能成为企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且最大程度地体现出战略意义。(3)与企业愿景融合企业愿景兼顾社会利益,不仅能鼓励企业员工积极履行企业公民行为,而且也能与利益相关者进行价值交流。

2.战略性社会责任的履行

(1)战略性基础责任的履行

基础责任主要包括企业对员工、政府、社区履行的社会责任。员工是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重要对象,是企业价值的创造者。企业应该对员工履行以下责任:①按规定足额发放工资薪金,并根据社会发展及时调薪资水平,保证员工的权益;②企业文化是软实力,能使企业更具凝聚力,将生态理念纳入企业文化中;③建立规范的员工培训制度,积极开展各种知识技能培训,为员工的职业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④保障员工的工作环境与安全等等。

企业对政府应该履行的社会责任包括:①合法经营,企业必须按照法律法规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创造和谐的市场环境;②积极配合政府活动,协助政府完成工作,积极主动提供就业机会;③依法纳税,自身健康发展,绝不生产假冒劣质产品、违章作业等。

企业对社区应积极履行如下社会责任:①支持社区公益事业,企业及企业员工应积极参与,并提供必要的财务资助;②在同等条件下,企业可优先招聘所在社区成员,增加所在社区的就业机会;③积极维护社区的生态环境,塑造良好的社会生活环境④注重社区居民对企业的满意度,协调好企业与社区之间的关系等等。

(2)战略性环境责任的履行

环境责任指企业应对环境及资源履行的社会责任。所谓企业环境责任是指企业作为生态体统中的一员,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为了整个生态环境而自主性、战略性承担的环境保护责任。在企业生态系统中,为了维护系统的平衡以及促进生态环境的多样性,企业必须自觉地将环境保护作为衡量企业社会价值的首要指标。履行内容主要包括:①参与环境管理;②建立相应的污水处理站;③环保资金的充分投入;④参照国家三废排放标准等等。

所谓企业资源责任是指企业必须坚持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合理节约利用资源;在节约资源的同时,遵循低消耗、高利用的生产原则,根本转变资源的利用方式,要创新、引入资源节约的生产技术,改进现有的生产方式、生产工艺;推广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大力发展清洁生产,进行全过程节约管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履行对资源的责任,企业应采取绿色战略,对资源的责任主要含:①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②废旧品的循环利用;③使用节能生产设备;④研发环保新技术。

(3)战略性市场责任的履行

企业对市场的责任包含对消费者、同行、股东、供应商的责任,企业应从战略的角度考虑市场责任的履行,在实现社会价值的同时增加自身经济价值。消费者是企业赖以生存的基石,在企业活动的重要参与者,是企业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成员。企业应对消费者战略性地履行相关责任:①提供安全的产品,优质的服务;②增加产品的价值;③进行客户关系管理,提高客户满意度等。

供应商作为企业生态系统中价值链上的一环,企业应将对供应商履行的社会责任纳入企业生产经营的战略管理中,应:①采取绿色采购方针;②与供应商建立战略合作关系;③提高供应商的社会责任水平;④降低供应商的成本等。

股东作为企业的投资者是与企业关系最为密切的利益群体,投资者投入资本,意味着对企业员工及管理者的信任。企业应维护好股东利益,善用每分资本,企业对股东的社会责任包括:①构建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②提升企业价值,给予股东满意回报;③建立健全信息披露管理制度等。

(4)履行战略性社会责任,实现共享价值

履行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企业自主地将履行社会责任与企业战略管理予以融合,使得履行社会责任在创造社会价值的同时使企业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前文将战略性社会责任分为基础责任、环境责任以及市场责任,那么相应的战略性社会责任的履行可以实现怎样的共享价值呢?

基础责任包括对员工、政府、社区的社会责任,员工是企业价值的创造者,政府与社区是企业所依存的外部环境。企业对员工履行社会责任,在满足员工基本生活所需,提升员工能力,实现员工价值的同时能够赢得员工的忠诚度,维护企业的经营,创造更大的企业价值。企业对政府与社区履行社会责任,在实现社会利益的同时能获得政府公众的帮助和支持,

拥有一个良好的外部政治环境。

环境责任包含对自然环境及资源的社会责任,企业如同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生命体,吸收外部环境中的能源,经过企业的生产经营,输出外界所需的产品和服务。企业在整个生命周期过程中,必须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与企业赖以生存的环境和谐共存,这样企业才能实现持续发展。

在整个企业生态系统中,企业须提高资源转化效率,以此来创造社会价值,为股东、供应商等带来价值增值,为消费者提供更高质量的产品(服务)。企业依法与同行公平竞争,维持稳定有序的市场环境,实现与同行的利益共享。在现时的社会背景下,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在考虑满足消费者的功能需求之外,还应纳入消费者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实现企业自身利益与社会价值的有机结合。企业应通过满足消费者的价值追求,实现股东的价值增值,实现的企业价值创造,实现企业与其他生态成员的价值共享。

参考文献:

[1]Bhattacharyya, S.Exploring the concept of strategic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for an integrated perspective[J].European Business Review, 010,22(1):82-101.

[2]Husted, B W,and Allen,D B.Strategic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value creation among large firms[J].Long Range Planning, 2007,40(7):594-610.

第7篇: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范文

关键词:国有企业;企业社会责任;企业制度

一、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界定

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的研究既是当前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也是焦点问题,所以了解国内外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现状,可以更好地梳理企业社会责任发展的脉络,推动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完善和发展,指导企业更有效地承担企业社会责任。国际社会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解还不统一,一是学者们分析企业社会责任的视角不同,二是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和外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地变化。

"企业社会责任"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这个概念最早于1924年由美国的谢尔顿(Oliver Sheldon)提出。他把企业社会责任与其经营者满足产业内外各种人类需要的责任联系起来,并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含有道德因素在内。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真正开始是伯文(H. Bowen)在1953年时,发表了他的《商人的社会责任》("Social Responsibilities of the Businessman")一书之后。他曾对企业社会责任定义为:经营者按照社会的目标和价值,向有关政策靠拢、做出相应的对策、采取理想的具体行动的义务。卡罗尔(Carror,Aichie,B.,2000)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社会在一定时期对企业提出的经济、法律、道德和慈善期望。"

国内理论界对CSR的研究还处于初步阶段,现有文献不多。张彦宁(1990)在《中国企业管理年鉴》中把CSR含义表述为:"企业为所处社会的全面和长远利益而必须关心、全力履行的责任和义务,表现为企业对社会的适应和发展的参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刘俊海(1999)认为,所谓企业的社会责任就是指企业不能仅仅以最大限度地为股东们营利或赚钱作为自己的唯一存在目的,而应当最大限度地增进股东利益之外的其他所有社会利益。因此企业的社会责任更加强调的是对其他利益者的利益保护,从而体现出法律的公平性。从以上的定义来看,不同地域的学者因所在地域文化的差异对CSR有不同理解,为进一步研究CSR提供了新的议题或拓展了新的空间。从以上思想渊源和发展情况来看,企业具有且应该履行社会责任义务,已经成为了一种共识。

二、国有企业社会责任的界定

人们在谈到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时,有两种常见的认识倾向。一种倾向认为,只有国有企业才有社会责任。因为有了社会责任,国有企业的市场化能力与动力会被大大降低。另一种倾向是把国有企业等同为和一般企业或其他非企业组织一样的组织,以判断一般企业是否履行社会责任的标准作为判断国有企业是否履行社会责任的标准。

理解一般企业的社会责任,我们需要把握好以下三点:一是企业的性质是追求经济目标的组织,企业的首要目标是经济目标,企业的社会责任正是在企业经济目标实现的过程中衍生出来的。二是企业的社会责任中包含了追求经济目标的内容,任何一个企业的微观层面的社会责任的履行,都不可避免的要依附于企业经济目标的实施。三是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微观层次和宏观层次的一般企业的社会责任都是统一的。

与一般企业相比较,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则比较复杂。国有企业作为一种特殊的企业组织形式,其社会责任是由国有企业的性质决定的。它具体体现为国有企业的经济目标和非经济目标,国有性质是理解国有企业的制度内涵的起始点,也是定义国有企业的经济目标和非经济目标的原点。以帕森的语义来阐释那就是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体制,从根本上决定了国有企业的历史使命和应尽的社会承诺。有学者认为,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就是作为国家代表公众利益参与经济和干预经济的有效手段而存在。从总体上看,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更多的要着眼于非经济目标的实现,经济目标的实现是为非经济目标的实现而服务的。具体到每个国有企业,其社会责任的含义将取决于这个国有企业开展活动的性质。

三、国有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理论依据

20世纪80年代,企业社会责任研究逐渐转为对社会人因素的重视,由企业优先转向是否受到消费者拥护,由地区社会开发转向环境保护、追究公害企业责任的法律要求等。企业社会责任逐步跳出纯理论探索的框架,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了系列性的推广和实践。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利益相关者理论在企业社会责任领域中的应用及企业公民观点的提出以及其他的一些理论依据。

(一)利益相关者理论

该理论强调企业经营者应对所有与企业有利害关系的人负责。与传统本位主义不同,利益相关者理论坚持企业与雇员、顾客、供应商和所属社区等都存有一定利害关系,企业在做决策时应充分考虑其相互利益。R.EdwardFreeman(1984)率先运用利益相关者理论回答了企业经营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对象问题,他认为利益相关者就是任何能够影响企业目标实现的集团和个人。

不同于关注一般回应或公共责任原则,利益相关者理论清晰地指明了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对象及相关责任,突破了股东利益至上的传统观点,为我国国有企业社会责任的实施提供了一个新的分析平台。这个理论有利于人们解放思想,淡化股东和企业经营者在传统公司中一统天下的固有观念,树立起企业利益相关者对于企业的权利意识,强化企业对企业中利益相关者的义务观念和社会责任感。因此,利益相关者理论对于完善我国国有企业的理论具有重要的学术借鉴价值,应当视为强化国有企业社会责任的一个理论依据。

(二)企业公民理论

企业公民要求把企业当作社会公民来对待,企业在通过其核心业务为社会提供价值的同时,也向社会各方显示其应承担的社会责任。Dirk.Matten等指出,企业公民强调企业作为社会中的经济实体必须承担与个人类似的应有的权利和义务,实现了经济行为与更广泛的社会信任的沟通与互联、服务于双方利益。Birger.Wernerfelt(1984)率先提出可以通过企业资源决定(RBV)来研究企业社会责任问题,Jay.Barney(1991)对其进行了修正。他认为企业是一种由不同资源和能力构成的集束,而这些资源和能力在企业间的流动配置可以使高级资源或能力的企业集束获取竞争优势;因此Forest.Reinhardt(1998)指出,如果企业可以有效阻止其竞争者模仿其战略决策,那么基于企业社会责任的战略就会带来超额回报,而这与Barney的VRIS(Barney,1990)观点相一致,资源的价值性(Valuable)、稀缺性(Rare)、独特性(Inimitable)及不可持续性(non-Sustainable)是满足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必要条件,但在长期内的竞争市场环境中,企业是无法阻止其竞争者对自身实施模仿战略的;DavidP.Baron(2001)指出,企业行为是否具有社会性的衡量标准是行为动机而非行为本身,若该动机是以社会服务为目的,那基于此的企业行为就具备了社会责任性,但很多企业行为是出于自身利益动机而获得社会性收益的。

(三)社会学理论

国有企业的经济力量强大,不仅会对市场经济产生影响,还会对政治生活、对科学、教育、文化等领域产生影响。国有企业经济力量会对社会产生威胁,经济力量的集中本身既是推动社会财富增长、促进社会利益的强大动力,同时也潜伏着对社会公共利益的侵害。

根据系统论,企业力量与企业制度应当符合。因为企业只不过是社会大系统中的子系统,理想的系统模式要求这两个层次的系统应当相互依存相互作用。这就要求,企业通过自己对社会负责的行为反馈社会。在社会学理论下,企业所拥有的特殊社会成员的地位,决定了企业不能唯利是图,他们必须同时考虑其他社会成员的利益和社会的整体利益。这无疑为强化我国国有企业社会责任提供了另一理论基础。

综上所述,强化我国国有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已成必然,上述观点为强化我国国有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提供了理论基础。

四、结论与启示

国有企业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最重要的经济主体,拥有更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和更多的利益相关者。特殊的性质和社会地位,决定了国有企业应履行对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是实现其社会价值和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

第一,国有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际行动。科学发展观要求以人为本,要求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强调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平衡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监管企业切实承担社会责任,对转变发展方式,保护资源和环境,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意义。

第二,国有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一方面,保障职工合法权益,理顺收入分配关系,丰富职工文化生活,可以实现企业内部的和谐;另一方面,企业依法经营,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可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特殊地位和性质要求监管企业在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必须主动承担更多的责任,发挥更大更好的作用。

第三,国有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是提升企业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许多优秀的公司已经超越外部压力,把承担社会责任作为企业的主动追求,作为提升责任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从被动地承担社会义务转换为主动地承担社会责任。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虽然在短期内可能会增加一定的经营成本,但从长期看,由于其赢得更高的美誉度和认同,其产品和服务可以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从而提升财务绩效,给企业带来长期的利益。

第四,国有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是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必然选择。国际社会对企业社会责任广泛关注,许多国家的政府组织或非政府组织、国际组织都在积极推动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已经成为一种国际潮流。由于世界市场日益形成相互依存、彼此互补的产业链,企业社会责任不再是一个企业的单独行为,而是全球供应链包括制造商、供应商、采购商和品牌商共同的责任。

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是国有企业的本质要求,承担社会责任是社会发展对所有企业的共同要求。作为国民经济的骨干力量,国有企业要实现更好更快发展,就必须带头承担社会责任。这样既可以展现国有企业负责任的良好形象,又可以推进企业创新发展理念、提升发展质量,还可以汇聚人心,发挥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是企业道德的宣誓和使命的诠释,是国有企业的本质要求和科学发展的重要支撑。

参考文献:

[1] 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J].国有资产管理,2008年02期

[2] 徐尚昆,杨汝岱.企业社会责任概念范畴的归纳性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7(5)

[3] 朱林兴.强化国企社会责任的关键[J].上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4] 赵怜荣.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演变与趋势[J].企业改革与管理,2005(2)

[5] 陈李宏.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探析[J].广西社会科学,2002(6)

[6] 黄速建,余菁.国有企业的性质、目标与社会责任[J].中国工业经济,2006年02期

[7] 王忠孝.和谐社会构建中的企业社会责任体系建设[J].商业时代,2006年04期

[8] 刘杰.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述评[J].消费导刊,2008(20)

[9] Bowen,H.R.(1953):SocialResponsibility of the Businessman,[M].New York: Harpor & Row.

第8篇: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范文

我们希望,未来的某一天,中国企业站在国际舞台上,骄傲地说,我们是金蜜蜂企业,来自中国。

2011年6月15日,中国企业社会责任事业翻开了浓墨重彩的一页:中国土地上首个内涵丰富、拥有远大理想的可持续发展行动纲领――“中国金蜜蜂2020社会责任倡议”正式。

创新、低碳、供应链……以“未来企业”为方向,十家标杆企业发起的行动议题,事关中国社会及企业未来发展。而这也成为第六届企业社会责任国际论坛暨“2010金蜜蜂企业社会责任・中国榜”典礼最闪亮的一幕。

作为中国乃至全球企业社会责任领域具有代表性的重要活动,论坛延续着国际化、专业化特色,来自全球企业社会责任领域的专家、学者,与我们分享、探讨全球企业社会责任发展的新趋势与行动。

需要分享的还有企业社会责任的最佳实践。“金蜜蜂企业社会责任-中国榜”揭开了第四份榜单,29家“金蜜蜂企业”从300家参评企业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实践的先锋榜样。

连续六年的企业社会责任国际论坛、四届“金蜜蜂企业社会责任・中国榜”,体现着我们对社会责任事业的坚守――做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倡导者、记录者和推动者。本刊相继提出了“责任竞争力”、“金蜜蜂”理念,不断寻找、发现那些像蜜蜂一样,积极致力于与环境、社会构建和谐共生共荣关系,不断提升责任竞争力,追求可持续发展的“金蜜蜂企业”。

从2007年发起“金蜜蜂企业社会责任中国榜”,到2010年金蜜蜂企业代表出席欧洲企业社会责任年会,“金蜜蜂”的社会责任理念得到了众多企业的响应。

至今,全国已有一千多家企业积极参与金蜜蜂寻找活动、119家成为为社会持续发展和行业持续经营提供责任动力的“金蜜蜂企业”。他们的深入实践丰富着中国寻求与利益相关方和谐共生的社会责任实践行动体系。

金蜜蜂企业群体的诞生与行动,标志着中国企业追求可持续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在‘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启动的‘金蜜蜂2020’,将力促参与各方实现企业社会责任的交流、共享、提升,在更大范围、更深程度上传播和深化‘金蜜蜂’的理念,并构建一个新平台,系统探索提升企业责任竞争力的路径,让更多作为中国社会责任标签的‘金蜜蜂’企业走向世界,成为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事业的重要力量!”本刊副社长、北京大学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国际研究中心主任殷格非说。

这是一个面向未来、意在行动的倡议,绘制和落实的是中国社会责任事业下一个十年的蓝图。

对于中国企业及至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来说,如何把握经济发展机遇,并在未来十年通过社会责任拓展发展空间、增强竞争力,实现我国从“世界工厂”到“睦界市场”的转变,仅靠一个企业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而是需要“跨界合作”,“共同行动”。

这正是“金蜜蜂2020”倡议的深意:作为首个致力于全面总结和系统深入地提升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实践的跨界倡议,“金蜜蜂2020”对中国未来企业提出要求,其框架内有一套能够推动社会责任实践的机制。

第9篇: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范文

【关键词】商学院;MBA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教育

MBA是源于欧美的一种专门培养中高级职业经理人员的专业硕士学位,培养目标定位在高素质的管理人员、职业经理人和创业者。我国MBA教育自开办以来,已经有20余年的办学历史,为中国社会培养了15余万名MBA毕业生,他们其中不少已经是单位的高层或骨干,是重要的决策者和行为示范者,他们对社会责任的认识将影响企业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决策。

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时期,需要大批掌握经济运行规律、熟悉工商管理、恪守职业道德的MBA人才。但是,长期以来,由于MBA教育偏重于对知识和技能的教育,MBA人文素质和社会责任意识的缺失逐渐显现出来。伴随着近几年环境、社会、经济等领域负面问题的频频出现,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成了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商学院MBA的社会责任教育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一、社会责任内涵、重要性

1.企业社会责任内涵

著名学者阿基.B.卡罗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社会在一定时期对企业提出的经济、法律、道德和慈善期望。”国际上普遍认同的社会责任理念为: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利益负责的同时,还要承担对员工、对社会和环境的社会责任,包括遵守商业道德、生产安全、职业健康、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节约资源等。可见,企业的社会责任是社会寄希望于企业履行的义务,不主张把赚取利润作为企业的唯一目标,而更强调在生产过程中对人的价值的关注,注重生产过程中人的健康、安全和应该享有的权益,注重企业对社会的贡献。

2.社会责任重要性

对于企业来说,承担社会责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能够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可以得到单位内部员工和社会的认可,树立良好的企业公民形象,赢得较高的口碑。其次,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会积极关注社会环境和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而促进企业提升管理水平和降低能源消耗率,改善企业所在地的生产经营环境,从长远来看会促进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升。企业通过承担社会责任,可以赢得组织认同和社会声誉,为企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使企业得以保持长期可持续地发展。

对于商学院来说,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商学院MBA教育项目作为培养职业经理人和高级管理人才的摇篮,加强MBA学生的社会责任教育,有利于毕业生在走向工作岗位后,自身或者推动企业更好的承担社会责任,进而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效益。其次,加强MBA学生社会责任教育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需要和趋势。社会责任是跨国企业普遍所倡导的理念,我国进入WTO后,企业经济行为要和世界接轨,要改变传统的经营方式和单纯追求经济利益的行为,而MBA教育是社会责任培养的重要载体。再次,加强社会责任教育是商学院办学的需要。当今商学院的办学竞争日益激烈,一些知名商学院积极参加国际认证和国际排名,而MBA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是其重要考核指标之一。他们认为商学院需要在课堂教学之外,组织学生参与多种层次的社会活动,为不同社会群体提供帮助,多做社会贡献。可见,商学院通过加强MBA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教育,可以培养更加全面发展和更为合格的经济管理人才,同时也促进了其培养体系的完善,提升了办学质量。

二、商学院MBA社会责任教育现状与问题

1.商学院MBA社会责任教育现状

全国MBA教育指导委员会曾经就商学院的MBA社会责任教育做过一个调查,发现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已经受到商学院普遍关注,绝大多数的院校认为有必要把企业社会责任融入MBA教育中,而且所有的MBA培养院校都愿意支持和参与推动企业社会责任方面的工作。

目前,国内大多数商学院已经将社会责任教育引入到课程体系中。已开设的社会责任相关课程主要有“企业伦理”、“商业伦理”、“公司治理”、“企业社会责任”等;还有一些商学院将有关内容嵌入到“领导学”、“管理学”,“组织行为学”等课程中。此外,各商学院还通过举办形式多样的活动,加强MBA学生的社会责任教育,较常见的有研讨会、讲座和社会实践等,邀请企业高管、政府官员和专家学者通过对话形式共同探讨企业社会责任问题;同时部分院校通过组织学生参与社会慈善公益事业,在实践中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如积极组织学生进行地震捐款、捐物,组织MBA学生参加中国红十字会的活动等;有的学校还鼓励MBA学生捐知识、捐经验,比如中央财经大学开展的“学长助推成才计划”,组织MBA学生与本科生进行结对,帮助本科生成长成才。可见,加强MBA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教育已经成为商学院的共识,在商学院的积极努力下,我国MBA社会责任教育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2.存在的问题

(1)商学院对MBA学生社会责任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虽然国内商学院已经通过各种方式对MBA学生进行社会责任意识教育,但相比国外商学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国内商学院MBA教育强调商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对MBA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教育重视不够,仅有一半左右的学校设置了企业社会责任相关的选修课。围绕企业社会责任的讨论研究并没有深入到商学院的核心观念,商学院也没有把它作为教学内容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MBA学生对社会责任教育的重要性认知不足

MBA学生平均有着6年左右的工作年限,大都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和人生阅历,有着明确的目标,其人生观价值观已经形成。有相当一部分MBA学生在攻读学位的目的上存在着功利主义倾向:如通过提高管理水平和管理技能实现职业转换,获得更高的收入;结交更多的朋友,扩大人脉资源等。这种倾向导致了学生乐意参加有助于实现他们目标的活动,对于社会责任教育、诚信教育等相关课程和活动,缺乏一定的兴趣。就目前国内商学院已经开展的企业社会责任教育而言,其课程内容匮乏,不具有可操作性;同时,尽管院校组织的慈善捐款活动很多,但多流于形式,很难让MBA学生明白社会责任的丰富内涵,结果是使MBA学生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识较为肤浅,简单认为履行企业社会责任能帮助企业建立良好的形象,但与降低成本和风险,提升社会经济效益无关。

三、加强MBA社会责任意识教育的措施

1.增加社会责任教育投入,强化相关课程设置

为了应对社会责任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商学院需要增加社会责任教育方面的投入,包括培养专门教师,组织编写教材,吸引更多的教授投入到相关研究和教学中等。很多院校将社会责任教育作为相关课程的一个模块,建议将《企业社会责任》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来设立,并将企业社会责任原理融合到商业课程中,进行适合中国本土文化的企业社会责任案例的开发与撰写。

2.通过多种方式,提升MBA学生对社会责任的认知和实践

商学院在做好招生、教学、就业工作的同时,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多种方式全面加强MBA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教育,增强学生对社会责任的理解,促使商学院毕业生能够以对社会负责的态度判断问题、做出决策、采取行动,并积极影响周围的人。如以研讨会和讲座形式,邀请企业高管、政府官员和专家学者共同探讨企业社会责任问题;加强实践环节,鼓励学生当志愿者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使他们了解国情、了解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公益组织举办的活动,如积极捐款、担当社区义工、关爱社会弱势群体等活动。

3.多方力量积极参与,共同推进社会责任教育

企业社会责任教育是一个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需要政府教育相关部门、企业等各方力量的积极参与。首先,建议由教育部学位办牵头指导,全国MBA教育指导委员会举办任课教师培训班和研讨会,组织教材、案例的编写,并制定MBA社会责任教育标准,对各培养院校进行指导和考核。其次,企业在招聘行为中,应设置环节对MBA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进行考核,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参加过社会责任教育相关课程并拥有社会责任实际经历的MBA毕业生;同时,有着良好社会责任的知名企业,应走进课堂,就其社会责任的做法和经验对学生进行讲授,并积极参与社会责任教学案例的开发。此外,国际认证机构及排名机构也应加强对社会责任的考核,增加其分值比重。

参考文献:

[1]王鲜萍.社会责任视角下的MBA教育取向[J].经济研究导刊,2007(10).

[2]方桂荣.论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