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资源共享制度范文

资源共享制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资源共享制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资源共享制度

第1篇:资源共享制度范文

摘 要 公务员工资制度作为我国社会分配领域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其本身是否科学有序,不仅关系着整个社会的利益分配格局,又对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方面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 公务员 公务员工资 发展

时代在变化,制度也在变化,我国的公务员工资制度必须随着国际和国内环境的变化而实时作出调整。自1956年-2006年的50年里,我国政府先后对公务员工资制度做出了四次较大的变革,使其顺应了社会的发展潮流。因此在新的发展时代里,我们也呼吁新的公务员工资制度的改革。

一、我国的四次公务员工资改革内容

1956年的工资改革:1956年我国进行了第一次针对公务员的工资制度改革,取消配给制和物价津贴,以货币形式规定工资标准,机关、事业单位按照工作人员的职务高低确定职务等级和工资标准。

1985年的工资改革:在这次改革中我国废除了30年的等级工资制,实行以基础工资、职务工资为主的结构工资制,建立了国家机关、事业单位职工正常的晋级增资制度。

1993年的工资改革:实行公务员制度,推行职级工资制,提出了公务员工资改革的五项原则―即按劳分配原则、正常增资原则、比较平衡原则、物价补偿原则和园地津贴原则。

2006年的工资改革: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并对五项原则做出了进一步的完善,从制度上规范了国家公务员的工资分配行为。

二、我国现行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的背景

首先,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我国的GDP增长速度前所未有,可是随之出现的问题却是劳动者的薪资水平包括公务员的工资水平在GDP中所占的比例是呈下降状态的;其次,公务员队伍作为政府治国的首要资源,走精英路线是政府的必然选择,但现在的情况是政府并没有给这些精英们提供有足够吸引力的物质和精神待遇,一定程度上造成人力资源的流失;再次,由于政府庞大的工作机构,公务员的数量在量上也达到了一个比较高的数字,随着政府财政的消耗,现在公务员的实际收入与名义收入出现了较大差距,公务员工资改革势在必行;最后,公务员工资作为整个社会收入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公务员的工资水平要与社会收入水平相挂钩,实现两者这件的协调,以保持公平性。

三、我国现行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的发展方向

1.以公务员的实质所得薪资为标准,并且实现其基本福利的货币化与相连化。公务员工资的改革应以提高工资总体水平为根本,同时将大部分福利补贴改为现实化的货币补贴,在不改变财政总支出的情况下,使最终落在公务员手里的实质所得薪资达到最大化,同时要将公务员工资与福利和市场变动相关联,做出适时调整。

2.加大对基层公务员适当的薪酬回报和晋升等级,做到公平待遇。在我国的公务员队伍中大部分是科级以下人员,就职于县以下的基层单位。作为整个公务员系统的基础部分,政府应适当增加县以下基层公务员所对应的晋升数量,也就是说有更多的基层公务员可以根据工龄以及个人工作成绩得到晋升,从而获得更多的薪酬回报和福利待遇,这样不仅有利于公务员队伍的稳定,也能够使基层公务员做好一系列的基础工作。

3.在以工资、津贴、补贴和奖金为组成的公务员薪酬体系中,建立科学规范的公务员工资结构。基本工资是公务员工资结构的基础部分,它也是公务员是按劳取酬的重要体现,由于公务员所付出的劳动是基本相同的,因而他们应不分区域的得到相同或相近的薪酬回报,这也是一种公平的体现。津贴是工资结构的组成部分,是基本工资的重要补充,它是根据公务员工作单位的性质而具体界定的。补贴和奖金作为公务员薪酬制度的补充,他并不在基本工资之列,主要解决公务员的生活需求问题。

4.加强公务员工资立法工作,实现公务员薪酬的依法管理。法制化的工资确定标准是实现公务员工资结构合理化的重要保障。我国以社会平衡比较、物价补偿、正常加薪、法律保障等原则为基准,建立了一系列针对公务员工资的规章制度,在合理规范公务员工资收入的同时,也形成了合法的公务员薪酬管理体系。

5.引入市场竞争机制,科学界定公务员薪酬水平,提高公务员工资管理绩效。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讲究的是公平的竞争、平等的待遇,不同的待遇来自于不同的贡献价值。公务员工资机制的管理应该引进市场机制的特性,建立在价值规律基础之上,高付出才有高回报,为公务员工资水平的提高营造一个良好的竞争环境,合理优化公务员薪酬的市场化配置,提高公务员工资管理绩效。

参考文献:

[1]吕晓丹.新时期我国公务员工资制度存在的问题.前沿.2007.

[2]孙宏伟.中法公务员工资制度比较及其启示.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

第2篇:资源共享制度范文

摘 要 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化的制定是思想政治工作实施的基本依据,它体现出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化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在依法治水背景下水政资源管理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化的建设中,要把握好制度化的限度和尺度乃至上升为法律阶段等应当注意的问题,从而使水政资源管理中思想政治工作的制度化体现其应有的科学性。本文从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化的意义及措施几方面展开论述,希望对推进依法治水思想工作制度化提供参考和帮助。

关键词 依法治水 水政资源管理 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化

水是生命之源、生存之本、生态之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水资源作为一种重要的基础性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经济资源,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普遍关注水危机的今天,缺水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在我国,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洪涝灾害、水土流失等严重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若要有效开展水环境治理,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坚持依法治水。在“五水共治”中,必须坚持依法治水,力推治水法治化、制度化、规范化。唯有如此,才能实现水政资源管理的长效监管机制。

一、水政资源管理中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化的意义

思想政治工作的制度化是指在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中,制订、执行各项规章制度,使水资源管理的思想政治工作成为一个有序的系统的过程。实践证明,实现水资源管理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制度化,对于加强和改进其思想政治工作,完善并发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思想体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概括来说,在依法治水的背景下实现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化有非常重要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政治工作科学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

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是思想政治工作科学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科学,而且是一门实践性很强并且不断发展的科学。作为一门科学,它必须形成自己独立完整的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不但要包括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规律、方针、原则、基本任务和基本方法等理论范畴,还必须包括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管理等实践范畴。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是思想政治工作管理范畴的重要内容。随着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过程,思想政治工作科学体系在不断完善,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的要求越来越迫切。

(二)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效率的需要

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化、规范化,能够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效率。思想政治工作与普通的生产经营工作一样,也需要讲求效率。思想政治工作效率,虽然不与其它管理工作那样容易评估和检验,但是也不是没有办法做到评估和检验的,把思想政治工作管理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可以减少水政资源管理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主观性、盲目性和随意性;能够理顺水政资源管理工作的各个系统、部门的关系,达到分工明确,职责清楚的目的,使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办事有标准,工作有程序。思想政治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还可以硬化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些指标,使定性分析与定量考核相结合。由此可以看出,实现水政资源管理思想政治工作的制度化以及规范化,能够使其思想政治工作的效率得到提高。

二、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化、规范化需要注意解决的问题

首先应注意到水政资源管理中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是一个新生事物,与其它一切新生事物一样,在成长过程中需要不断克服阻碍自身发展的不利因素。只有这样才能逐步使其达到完善成熟,并发挥出应有的效能,显示出强大生命力,朝着科学化的方向迈进。总结近些年来水政资源管理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化的经验教训,我们认为必须注意克服并解决以下问题。

(一)水政资源管理思政工作制定制度时的不切实际的问题

制定制度是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化以及规范化的基础。如果不制定出符合实际的并且可以具体实施的制度,那么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化就只不过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已。结合依法治水工作的具体情况是制定思想政治工作各项制度的基本原则。然而,许多制度在制定时却违背了这一原则。他们没有从实际情况出发研究制定出符合自身特色的规章制度,而是盲目地照抄照搬,或是制定出一堆空洞抽象,尺度不清,而且缺乏操作性的条文。这样制定出来的制度不具备可行性,对实行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是十分不利的。

(二)执行制度时的随意性问题

制定制度以及制度化的目的在于执行,目的是把思想政治工作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然而,有些制度在制度时往往表现出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想起来就执行,想不起来就不执行,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还有一些现象,制度定了不少,并且也写在纸上挂在了墙上、印刷成册发了下去。尽管如此,也是仅仅是为了应付检查,这些制度也就成了装饰门面、放在柜里的陈列品。水政资源管理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的过程,也就是不断完善依法治水,不断地执行、严格按制度办事的过程。如果制度化做得再好,不付诸于具体的工作实践,那么它就没有任何意义。

(三)存在检查监督时的形式主义问题

对执行制度情况的检查监督,是实现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化的有力保证。但是,在水政资源管理思政制度化执行的检查监督上,还存在着许多形式主义的问题。比如在检查考核时走马观花,应付了事。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必须克服和解决上述问题。要克服和解决上述问题,需要我们要在思想政治工作践中,根据实际情况不断修改完善,建立健全各项制度。

其次要建立相应的配套检查监督机制,保证制度化的贯彻执行。建立健全各项制度、认真贯彻执行各项制度、检查监督各项制度的执行情况,是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的三个重要环节。其中建立健全是基础,贯彻执行是关键,检查监督是保证。三个方面是一个完整的体系,缺少任何一个方面或任何一个方面出现问题,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化、规范化都不可能或很难实现。三个方面构成了一个永不完结的循环,呈现出螺旋式前进。

三、探索发展趋势

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的发展趋势是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的现代化、科学化。随着践行科学发展观思想的深入,水政资源管理思想政治制度化得推进必须适应和反映时代的特点,必须在依法治水的大背景下进行。我们不但要不断地探索水政管理工作中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和人的思想行为活动的规律,而且还要不断探索这些规律的思想政治工作的管理程序和方法,不断深入探索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的规律和发展趋势。我们要不断总结经验,坚持依法治水,在强化思想政治工作组织体系的同时,还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为实现水政资源管理思想政治工作的现代化、科学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俊伟.思想政治工作现代化与科学化[J].思想政治工作小百科,2007.

第3篇:资源共享制度范文

关键词:大学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问题;对策

G258.6

一、引言

所谓信息资源共享是指不同的共享主体之间按照互惠互利的原则对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与信息归纳到一个系统中,所有共享主体均可以查阅并使用系统中的知识与信息,因此对于信息资源共享的主体来说,信息资源共享是利大于弊的。大学图书馆作为一个知识信息传播的载体,随着近年来互联网的发展使其竞争优势正在不断下降,而信息资源的共享无疑成为拯救大学图书馆的有效措施,大学图书馆可以利用共享而扩大自身所饱有的信息量,进而吸引更多的学生,因此受到多个大学的追捧,但是通过实践发现,大学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共享过程并不顺利,总是伴随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下面进行一一分析。

二、大学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奉献精神

从大学图书馆角度来讲,信息资源贡献是促进自身发展的一种策略,因此信息资源共享应是建立在对自己有利的基础上的,如果将自身所具有的信息优势都进行共享则不利于自身优势的保持,因此很多的大学图书馆会从自私的角度考虑而仅仅对部分信息进行共享;另外,也有部分图书馆会利用算账的心理来衡量信息资源贡献的利弊,进而会最大限度的降低自身信息的共享度;可以看出,我国大学图书馆在信息资源共享过程中缺乏一定的奉献精神。

2.资金短缺

大学图书馆在信息资源共享的过程中,首先要增加自身的信息量,进而提升自身在信息资源共享过程中的价值,其次在现代信息资源共享过程中,必然会使用到一定的计算机网络工具,既要有一定的硬件支持,又需要一定的软件来运作,因此大学图书馆要想充分发挥信息资源共享的作用还要有一定的资金支撑。事实上,近年来随着大学图书馆对学生的吸引力逐渐下降,各大学校已经开始缩减图书馆资金的投入,而是开始将资金转入到大学的其他建设上,这使得大学图书馆在信息资源共享过程中面临资金短缺的困境。

3.缺乏有效制度

大学图书馆要想充分的进行信息资源贡献,就必然需要一定的共享制度来维护共享秩序,但是目前来看,我国大学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共享不仅缺乏有效的约定制度,同时也缺乏有效的法律制度保障。一方面,信息资源共享的主体为了能够最大化自己的利益,其共享约定制度一般都具有较大的随意性,这对于保护共享主体的利益是不利的;另一方面,我国在网络制度上的法律建设不够完善也没有为网络信息资源共享提供一定的法律环境,尤其是知识产权保护相关法律制度的不完善直接导致很多掌握信息资源的主体不愿意进行资源共享。

三、解决大学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问题的对策建议

1.提升共享意识

信息资源贡献不仅对于大学图书馆来说是利益大于弊的,同时对于学生与整个社会来说也同样如此,充分的信息资源共享能够促使学生及社会人士在现有的知识信息基础上产生全新的内容,进而为人类发展做贡献,作为大学图书馆更是应该意识到这一点。另外,大学图书馆的管理人员还应该有意识的对内部工作人员的奉献精神进行培养,虽然图书馆的建设是源于部分人员的长期努力,但是从长远角度来看,只有充分的对信息资源进行贡献才能够促使大学图书馆有更多的内容来收录,进而促进大学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

2.加大资金投入

虽然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大学图书馆对学生的吸引力在下降,但是整体来看,大学图书馆仍然是学生学习知识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尤其是随着大学图书馆网络技术的引进,大学生们可以在网络上查询到自己需要的知识与信息,这不仅极大的方便了学生,同时也促进大学图书馆的改革;因此,我国各类大学都应该提升对图书馆建设的重视程度,加大图书馆资金投入,为大学图书馆引进更多的内容以及促进大学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共享奠定经济基础。

3.加强制度建设

公平合理的共享制度是实现大学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的基本前提,因此作为信息资源共享的主体,共享合作方应该不断完善自身的共享合约制度,既能够最大限度保障共享主体利益同时,又能够使得各个共享主体充分享受信息资源共享带来的便利。另外,我国法律部门也应该加强相关法律制度建设,既要在信息资源贡献相关法律建设上加大力度,又要学习西方发达国家对自身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进行完善,进而为我国大学图书馆的信息资源贡献创建良好的法律环境。

四、总结

综上所述,虽然当前我国大学图书馆已经开始着手进行信息资源共享,但是却遇到了诸多问题,因此不仅大学图书馆自身要提升共享意识、学校加大资金投入,我国法律部门也应该加强法制建设,从而促进我国大学图书干信息资源共享程度的不断提高。也相信在各方的不断努力下,信息资源共享也将不仅仅存在大学校园中,同时也能够在社会上出现信息资源贡献的身影,进而使得整合人类社会的知识水平都能够有质的飞越。

参考文献:

[1]莫示弱.浅析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工作的新要求[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6(08)

[2]周薇,刘勇.网络环境下大学生阅读方式的变化及图书馆的应对策略[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01)

[3]董大勇.学校图书馆信息资源整理要点分析[J].时代教育. 2014(20)

[4]夏忠革.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2(05)

[5]朱文莉.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10(01)

第4篇:资源共享制度范文

关键词:信息资源共享;发展策略;发展定位;发展模式;发展主体

所谓策略,包括计策、谋略、计划、主意、办法等多种涵义,是人们实现一定目标的行动指南,直接影响目标的实现状况。不同策略经常会在实践结果面前呈现优与劣、成与败的鲜明对比。要搞好信息资源共享建设,必须选择正确的共享策略。本文拟对信息资源共享若干重要发展策略进行分析,探索建立信息资源共享发展策略体系。

一、信息资源共享的发展定位

信息资源共享是现代图书馆事业的重要目标。早在18世纪,英、法、德等欧洲国家的图书馆已在书目共享上形成共识,渐后延伸到流通领域,出现了馆际互借等简单的文献信息共享活动。但是,截止20世纪60年代,图书馆之间可资共享的信息资源、促进共享的手段及实际共享的范围都是有限的,总的来说,整个信息资源共享活动处在渐进的量变阶段。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席卷全球的科技革命浪潮中,计算机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特别是作为二者结合形式的网络信息技术逐步广范应用于图书馆等信息服务部门工作,使信息资源共享活动进入了全面的质变阶段。它突破了空间因素对信息资源共享活动的根本制约,诱发了人们利用信息资源观念的深刻变革,标志着图书馆事业走进了信息资源共享建设时代[1](P3)。传统的共享策略受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呈现狭窄、单一的特点。现代共享策略应顺应社会发展潮流,呈现多元一体化的特点,即深刻认识诸多具体发展定位在实现共享现代化上的一致性。

1.网络化趋向

网络化泛指信息、通信、计算机等技术的集成和各区域、专业网络的互联,是共享信息传播渠道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信息资源共享形态从低级水平向高级水平演变的关键。一般来说,网络化建设应注意分阶段、上规模、升层次,在完成“物理网”和“网络化基本服务”的基础上,要重视网络信息资源,特别是本土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工作,进一步搞好网络信息提供服务和增值服务。要让各使用单元都加入各级共享网络中,成为共建者和共享者,同时尽快结束过去各使用单元彼此的分散和封闭,转向集中开放的状态。

2.智能化趋向

智能化泛指信息资源的开发、传播及提供使用过程具有高度集成性、极大便捷性和更多功能性,是信息资源共享主体的人本要求,也是信息资源共享形态从低级水平向高级水平演变的重要指标。从信息资源构成形式上看,智能化就是从印刷型为主逐步转向数字型为主。从信息资源构成内容上看,智能化就是从稀少、简单、枯燥逐步转向丰富、个性、适用。从信息资源的功能来看,就是从提供学习及拓展知识为主逐步转向培养创新能力及满足主体多方面的需求为主。智能化建设应处理好信息供给能力与用户满意程度的关系,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最大多数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使信息资源共享的精神深入人心。

3.制度化趋向

信息资源共享的实质是以信息资源优化配置为基础的高效利用。而搞好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离不开包括微观、中观、宏观层次的优化了的信息管理(广义上的信息管理)。制度是管理的基础。要搞好信息共享管理,必须重视信息共享制度体系建设。它包括:相关的法律、法规、条例、规章、规范、规定、条约、宣言、声明等成文制度以及管理体制、管理机构的职责、运行机制、发展规划等配套制度。一般认为,制度化及其实现是信息共享稳步发展的基本保证。

4.产业化趋向

信息资源共享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除了依赖有效的行政管理,还需要信息产业的强大市场推动。信息产业对于信息共享活动的积极作用表现在:第一,为适应社会的复杂需求,它将千方百计地开发信息资源,能为信息共享活动广开“信源”;其次,它的多样化发展能培育出日益发达的信息市场,有利于建立日益高级的信息传播系统,从而解决共享信息的交易和传播问题;第三,作为国民经济增长的“火车头”,它能使信息商品的个别价格总体下降,有利于人们的普遍消费。第四,国家信息产业政策能调控信息产业的投资、技术、劳动、均衡等管理方式以及完善信息市场的组织体制、运行机制等等方面,将为信息资源共享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总之,产业化是信息资源共享活动的“助推器”和“加速器”。

5.专业化趋向

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社会信息总体构成越来越复杂。它客观要求受过专业训练的专门技术人员(网络技术人员、图书馆员等)按照专业技术标准从事一系列信息共享工作,尽可能优良地满足社会各领域的信息需求。人才是兴业之本。大力推行图书馆员职业资格等系列权威考试制度将是解决信息资源共享工作专业人员稀缺的必然选择。

6.全球化趋向

大至国家,小到一个图书馆,在开展信息资源共享活动时,必须正视全球信息化浪潮的冲击,而最明智的做法就是把自己纳入全球信息化的总体格局。美国学者贝克(S.K.Baker)在她编辑的《资源共享的未来》一书中指出:“今天的图书馆正生存在一个相互依赖的时代。进一步讲,每一个图书馆都必须将自己视为世界图书馆体系的一部分,必须摆脱自给自足的状态,必须发现迅捷而合算地从世界图书馆体系中获取资料并送到自己用户手中的方式,必须随时准备将自己所收藏的资料提供给世界各地的其它图书馆”。面向世界的信息资源共享视野有利于促进本土信息资源开发与国际标准接轨,扩大国际信息贸易,将全面推动本国和本地的信息产业发展。

二、信息资源共享的发展动力

内部促进力与外部驱动力是信息资源共享发展动力的两个基本方面。二者的结合方式即动力类型直接影响信息资源共享的发展进程,应被明确区分。

1.信息资源共享的内外发展动力

笔者认为,信息资源共享发展的内部促进力主要包括:(1)国家引导。国家把信息资源共享看作保障公民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规范整个信息资源共享活动;(2)政府投入。各级政府把信息资源共享看作社会公益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经济发展状况,定期、持续地给信息资源共享活动划拨专项经费、配备专门人才;(3)社会参与。全社会深刻认识信息资源共享对于促进社会整体进步的重大价值,以实际行动响应共享活动;(4)科技支撑。科学家们重视信息资源共享有关科技研究,把最新研究成果应用于改造信息资源共享的传统技术形式,不断突破技术因素对于共享活动的时空限制;(5)教育普及。各级主管部门大力开展信息资源共享的教育工作,保证广大受教育者有能力从信息资源共享中获得切实利益。信息资源共享发展的有效外部动力主要包括:(1)形势发展。各行各业迅猛发展所形成新的形势,有力充实提高或解构重组着信息资源共享的固有形态;(2)普遍需求。社会日益增长的需求,强力刺激和推动着信息资源共享进程;(3)市场介入。市场对信息资源共享活动的介入,有力促进着政府、企业与个体三方共建共享体制的形成;(4)科技进步。世界科技进步。特别是信息技术的进步,为信息资源共享创造着跨越式发展的条件;(5)教育进步。教育事业把信息资源共享教育纳入素质教育体系,为信息资源共享奠定着现代化的坚实基础。

2.信息资源共享的发展动力类型

在特定条件下,信息资源共享的内部促进力和外部驱动力在推动自身发展上所起的作用往往并不相等,或是内部促进力起主导作用,或是外部驱动力起主导作用。根据一般“现代化理论”[3],近代以来,世界发达国家所走的现代化道路属于“先发内生现代化”的类型,所谓“先发内生”是指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处于领先地位,内部促进力是其主导发展动力;世界发展中国家所走的现代化道路属于“后发外生现代化”的类型,所谓“后发外生”是指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处于落后地位,外部驱动力是其主导发展动力。与主导作用相对应的是辅助作用,当内部促进力起主导作用时,外部驱动力起辅助作用;当外部驱动力起主导作用时,内部促进力起辅助作用。据此,我们可以把信息资源共享发展动力区分为两大类型:一种是以内部促进力为主导、以外部驱动力为辅助的动力类型,另一种是以外部驱动力为主导、以内部促进力为辅助的动力类型。显然,对社会经济发达地区的信息资源共享事业来说,应选择前一动力类型;对于社会经济发展中地区的信息资源共享事业来说,只能选择后一动力类型。

三、信息资源共享的发展模式

第5篇:资源共享制度范文

Abstrac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status of public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Xianyang, this paper explored a number of issues of teaching resources sharing among regional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put forward some recommendations for strengthening teaching resources sharing among regional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关键词: 区域;高职院校;教学资源;共享

Key words: region;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 teaching resources; sharing

0 引言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步伐加快以及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我国高等职业技术类学院大规模扩展。作为陕西“一线两带”经济走廊重要城市之一的咸阳,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院校的数量和规模也有较大增长。截至2010年9月,陕西省共有各类高职院校75所,其中咸阳市9所,占全省高职院校总数12%;全省公办高职院校29所,咸阳市有5所,占全省公办高职院校总数17.2%[1]。由此可见咸阳市高职教育已得到长足发展,在我省高职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由于办学时间、办校规模、专业建设及实验设备等办学资源不一致,咸阳市高职院校发展实力相差较大,办学效果、办学质量和发展水平差参不齐。为解决上述问题,从真正意义上把咸阳市的高职教育做大做强,改善其办学条件不均衡、发展水平不一致的现状,应当科学合理地利用现有资源,实施咸阳市高职院校就近合作办学、共享优质教学资源的发展模式,增加高职院校实际可供使用资源的总量和类型,优化资源结构,形成规模优势和整体优势,促进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快速增长,促进区域内高职院校的发展。

1 目前教学资源共享存在的问题

1.1 上级部门重视程度不高 咸阳市5所公办高职院校在行政上隶属各不相同,要组建一个主权分明、高效便捷的优质教育资源开放与共享系统,必须得到教育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同时,由于这些院校均建在咸阳市区,要顺利实施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还必须得到地方政府的积极配合。但是,教育主管部门对咸阳市高职院校教学资源共享的支持力度不大。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教育主管部门对教学资源共享的理论研究不够重视,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中有关高职院校教学资源共享专项研究课题的数量严重偏少。二是教育主管部门对咸阳市高职院校基础设施建设的办学经费投入偏少,各高职院校均不同程度存在着教学资源缺乏的问题,这直接导致咸阳市高职院校教学资源共享程度和水平较低。另外,由于上述5所高职院校从行政隶属上均不属于咸阳市政府管辖,故咸阳市政府对其关注与支持力度均不足。

1.2 共享意识不强,动力不足 上述5所高职院校在办学规模、硬件条件、软件设施、专业设置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师资水平、学生基础等方面也不尽相同。各校都有相对固定的校园文化和价值体系、思维方式、群体心理以及思想观念,并且对本校产生着一种凝聚力和向心力。这些也会影响区域间的教学资源共享。同时,整体实力较强的院校在课程互开、学分互认、教师互聘,等软件资源共享方面缺乏内在的动力,条件优越的高职院校会对本校优质教育资源实现某种程度的保护。另外,由于科研教学实验设备等硬件资源共享会增加日常运作费用、设备磨损与维护费用,没有解决好资源共享各方的成本分担与利益分配,直接导致区域内高职院校缺乏资源共享的内在动力。

1.3 共享机制不健全,制度不完善 由于咸阳市上述5所高职院校在行政上隶属各不相同,所以要顺利实施高职院校教学资源共享,实现各高职院校间的资源共享与合作,就必须建立相应的教学资源共享有效机制,制定出具体政策和制度。但是,目前咸阳市高职院校间教学资源共享缺乏一套完善有效的管理体制来约束和规范各院校在资源共享中的态度与行为,也没有一套共享机制来协调资源共享过程中各院校之间的分工与合作。

1.4 共享内容单一,程度不高 咸阳市区域内各高职院校的硬软件资源共享过程中会有许多细节问题需要处理。一是硬件资源的共享困难重重。如在自身硬件资源紧张尚不能满足本院学生使用,高职院校不可能拿出自己的设施供其它学校学生使用;即使可以共享,使用设施应如何进行付费补偿等均缺乏现成的措施。二是软件资源共享难度较大。由于不同院校的办学方向、专业设置不尽相同。即使是同一专业,由于培养目标不同,这些差异就会给同一门课程在不同层次学校中实现学分互认提出难题,从而给教学资源共享带来一定困难。

另外,教师资源和课程资源如要共享,则会牵涉到复杂的成本问题,如某院教师为其他院校的学生开设课程,则会涉及到该教师业绩考核和工作量的计算等一系列问题。故目前除个别范畴外,在教室、实验室、运动场、图书资料等硬件资源以及课程设置、师资互聘等软件资源上共享程度都不高。

2 对策及建议

区域内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建立在资源共享的前提之下,没有深层次的资源共享,高职院校的建设就难以推进和深化。因此,如何排除各种阻碍,推进区域内高职院校教学资源共享,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问题。

2.1 教育主管部门促进资源共享的导向作用 咸阳市高职院校区域内教育资源共享要顺利实施,必须得到教育主管部门及地方政府的支持。上级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大对高职院校教学资源共享的支持力度。一是可用行政手段制定政策,要求不同院校之间逐步实施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提高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与效益,以达到实现区域内高职院校共同发展的长远目标;二是对实施高职院校教学资源共享的院校,在基础设施建设等经费投入方面给予倾斜;三是可制定一系列教学资源共享优惠政策,对提供资源共享的高职院校给予适当的经费支持与奖励;四是加大对教学资源共享的理论专项研究支持力度,提高高职院校资源共享的能力和水平。

2.2 强化共享意识,增强共享动力 教育主管部门、院校、教师等要树立教学资源共享的观念,充分认识到资源共享的必要性,以及资源共享所带来的积极影响。认识到统一规划设置教育资源平台,实施教学资源共享是化解各校教学资源匮乏、提高办学效益的最佳途径。还应利用经济手段建立资源共享的激励机制,按照“谁提供谁收益,谁使用谁付费”的原则,充分运用经济手段、采用准市场化的运作方式来推动教育教学资源共享,从根本上增强资源共享的内在动力[2]。对于办学层次差异较大的院校,可以由某门课程的某些实验项目的共享开始,逐渐推广到相关学科师资、实验室、课程资源的共享上。最后,还要促进高校间的文化融合。各校在自身的发展历程形成了特定的校园文化,要实现开放式办学,整合高校间的优势,就要加速高校之间的文化融合,促进共享办学资源理念的形成。

2.3 构建教学资源共享的管理机制,保证资源共享 区域内各高职院校应积极探索资源共享新机制,加强高职院校间的合作与互动。还要有一套完善有效的管理体制来协调资源共享过程中各院校之间的分工与合作,约束和规范各院校在资源共享中的态度与行为。具体包括以下四方面内容:一是需要建立各高职院校共同组成的资源共享管理机构,以保证各高职院校教学资源共享目标的实现;二是要建立一套各高职院校共同遵守、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以制度的形式明确区域内高职院校的教学资源共享内容;三是要成立教学工作协调委员会,以落实各项方案的实施、反馈、调控与改进;四是要明确和强化资源共享的计划,细化资源共享的具体实施方案,完善资源共享管理机构的协调职能[3]。在建立有效机制的同时,对提高教学资源共享的有效性需要多管齐下:如提高信息流动的通畅程度,使得供求双方对有关校际选修课乃至教学资源共享机制本身相关信息有所了解,增加对共享资源的选择;降低学生使用教学共享资源设备的交易成本,使学生可以更加方便地在校际间使用图书馆和实验室等设备;进一步提高校际选修课的授课质量和教师素质,使其更具吸引力,实现院校间优势互补。

2.4 丰富共享内容,拓宽共享层面

2.4.1 促进实训设备及实训场地等硬件资源的共享 由于受国家对高职教育投入较少的影响,各高职院校的硬件资源均不够充裕,一些办学条件相对较差的院校,以及一些院校的非主打专业,其实训设备等硬件资源更是严重缺失,不仅无力实施教学资源共享,连自身教学需要亦不能满足。但如果细加分析,这些院校去却存在着硬件资源严重匮乏与硬件资源过剩并存的现象。如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同专业同行班之间通常采取学计划,即同一实训内容通常要集中安排在同一时间段进行,这使得实训资源短缺的状况极为严重。但这些实训场地和设备往往在另一时间段出现大量空档,出现资源大量过剩的局面。如果将不同院校的实习时间合理调配,统筹安排各学校的实训资源,则会解决实训资源相对短缺与相对过剩并存矛盾。

2.4.2 加强师资、课程、信息等软件资源共享 一是推进教师互聘工作。教师互聘不仅能缓解师资结构性短缺的矛盾,还能降低学院办学成本,提高办学效益。不同院校间可根据比例,聘任别的学院教师来弥补本院教师的不足。鼓励不同院校相近或相同学科的教师,联合进行课程的设置与教材的开发,这样既可以融合各自院校的特色,又可以弥补彼此不足。二是推进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工作。各院校可搭建课程共享平台,在师资和教室容量允许的情况下,逐步对外开放所有课程。学生在教学计划内进行的跨校选课按学分收费,费用由学生所在院校进行校际结算。在建立共享课程认定与管理制度的基础上,扩大共享课程的范围,由单一的公共选修课共享,扩大到在公共基础课群、公共选修课及各校的精品课程中进行共享。三是加强网络资源共享。网络平台是教学资源共享的最佳模式,将区域内各高职院校的校园网有机链接起来,建立区域内的信息资源网络,实现资源共享的效益最大化[4]。通过搭建的网络平台,科研解决学生跨校区选课的困难,也能实现精品课程网站访问和网络课程的课堂教学,还可以实现相关的信息检索、等,对推进区域教学资源共享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祝西莹,陆颖.推进咸阳市高职院校教育资源共享的策略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9).

[2]张家贵,曹哲新.高职院校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0,(7).

第6篇:资源共享制度范文

关键词:资源共享;大学图书馆;管理方案;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8-0165-01

一、当前图书室资源共享模式构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一)图书资源共享意识较为淡薄。当前我国大学图书馆图书资源过于分散,资金短缺,大学图书馆间缺少一个可以组织管理所有大学图书馆的专门机构,以至于层次较深的图书资源很难实现共享。部分大学的图书馆存在着相当严重的本位思想,在对本学校的图书室资源进行构建时,长期片面追求本校图书馆收藏图书的数量和图书的特色,满足于在较长时期以来所形成的封闭现状,全局观念严重缺乏,不能把支持和参与图书室资源共享看作是自身应尽的义务。

(二)大学图书馆的现有管理体制无法满足图书室资源共享的需求。缺乏全局观念、没有明确的长远目标以及思想封闭的现象是所有大学普遍存在的,这种现象的普遍存在严重阻碍了图书室资源共享的建设进程。图书室资源共享主要体现在书本、数据库、各种载体的文献等实体物质方面的共享。我国大学图书馆之间是依据有关协议的规定来满足图书资源共享的,尽可能的以最少的投入,最大限度的丰富自身资源,以满足广大学生读者的需求,这种自私的管理方式不利于资源共享模式的构建。再加上各大学图书馆之间在管理模式和所涉专业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差异,这也给图书资源共享的构建加大了难度系数。

(三)信息网络化建设还没能形成一定的规模。从大学图书馆资源共享的构建现状看来,各大学图书资源共享建设的开发工作都比较薄弱,数据库建设既没有进行统一规划,也没有实施宏观调控,图书馆的各个网络系统的发展明显趋于分散,不够集中,许多大学图书馆通常都是根据学校自身的需要和条件来开展各自的图书资源建设的,并没有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共享模式。但是信息网络化是实现图书资源共享模式成功构建的必经之路,只有将信息网络化实施到最大限度为止,才能达到图书资源共享以及提高图书资源利用率的最终目标。

二、大学图书资源共享管理建设措施探究

(一)设立资源共享保障机制,对整体进行合理规划。图书馆资源共享牵涉到技能、职能、职权等的划分和落实,其具体程序较为复杂。因此,首先是要成立专门的负责机构,对资源共享中的信息建设、资源管理、资源配置等进行统一调度和规划,以此保障资源共享工作的有序开展。同时,作为学校自身而言,光是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便已经占据了其大量的时间,没有更多的机会来落实图书室资源共享。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不仅可以缓解学校紧张的工作,还能够依靠机构内人员的专业素质,保障资源共享渠道尽快尽早地投入使用。当然,“无规矩不成方圆”,既然成立了专门的机构,就必须要设计并实施与之工作相匹配的管理制度,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障资源统筹工作的开展。

(二)加大斥资建设力度。要实现资源共享,就必须加强共享渠道建设,以及增加图书资源储备量。而在资源共享建设过程当中,大量人力需求同样需要以经济作为保障。因此必须要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以足够的资金作为后盾,一方面能够保障建设过程中材料的供给,不至于因为材料的不足而拖延工程进度。另一方面,资金充足了,才能够稳定工作人员的情绪,使他们平心静气地投入到资源共享渠道建设当中。需要注意的是,尽管在资金充裕的情况下,也要充分发挥财会人员的积极作用,为工程建设做好各个阶段的预算和审核,避免在建设过程中出现资源的浪费。

(三)加强社会联系,构建长期而广泛的资源共享模式。以网络为依托,将大学校园之间以及大学与社会企事业单位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最终建立起能够长期合作并不断融洽的合作机制,以稳定的资源互动渠道保障资源的长期共享。

三、大学图书馆人才管理模式分析

(一)加强人才培养机制建设。作为教育政府相关部门和图书室管理机构,都应当积极思考如何合理安排时间、人力、物理等资源,为图书管理人员创造受教育机会。政府部门应当对社会进行考察,寻找出在图书管理方面具有优异成绩的管理者或在管理方面资历较深的人员,组成专门培训团队,为广大图书管理提供师资力量,并开展广泛的宣传教育,提高图书管理者的素质。学校也应当效仿政府部门的办法,利用假期时间,或是专门安排一定时间组织图书管理人员进行深入学习,并为图书管理人员的深入学习活动提供一定的书籍、参考资料和资金支持等。

(二)工作评价与奖励制度相结合。工作评价是对员工工作的总结、分析和客观鉴定,评价结果越高,则证明员工工作能力越高,工作投入越大,工作效果越好。要实现员工工作评价与经理制度的结合,需做到:1、建立广泛的评价体系,对员工的工作状况、精神状况、管理技能、理论知识等进行动态、客观地评价;2、细化奖励制度,对员工的表现进行分层、合理的奖励,突出奖励设置的阶梯型,使员工有奋斗方向;3、将评价结果作为奖励标准。

四、总结

总之,图书管理资源运用是否合理,关系着图书馆功能的实现,是社会管理和文化体系发展过程当中所必须考虑的问题。要合理运用图书管理资源,需要对资源体系有直观认知,继而以管理制度和管理策略为依托,实现管理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对图书馆的合理建设,发挥出图书馆的最大功效。

参考文献:

[1]杨革.总分馆制下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整合策略研究——以哈尔滨师范大学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学研究,2010.

[2]张连分.美国大学图书馆的机构改革——以泽维尔大学图书馆和信息技术中心合并为例[J].图书馆建设,2009.

第7篇:资源共享制度范文

【摘 要】为了解决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存在的问题与障碍因素,推动共享的顺利实现,我们提出一个功能相对完整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机制。

关键词 教学资源;共享机制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14-0029-02

作者简介:郑莹,女,讲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网络和传感器网络。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常德市2015年科技基金(编号:2014ZD49)和湖南省常德职业技术学院2013年科技基金(编号:ZY1368) 的研究成果。

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已经步入网络时代的今天,高职院校的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问题已越来越突显其重要性。

高职院校是职业教育的前沿,其数字资源共享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国职业教育资源共享的水平。然而目前我国各高职院校在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和共享中仍存在诸多问题,阻碍了我国数字化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工程的进一步发展。因此,研究如何较好解决这些问题,实现高职院校间数字化资源的有效共享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一、高职院校数字化教育资源现状分析

教育资源是为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的各种可以利用的条件,教育资源的开发直接关系到教学能否顺利开展以及教学效果的好坏。在信息化的时代里,教育资源应呈现出其自身的特点,即教学资源的数字化、网络化。数字化教育资源成为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关键因素,共建共享又为其自身应用提供了一条最有效的途径,但是数字化产品或电子出版物的低成本复制和广泛传播,导致著作权人对自己的专有权利变得越来越难以控制。

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与网络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二者对立统一,既相互促进又同时内在地存有一定的矛盾性和关联性。用户基于 Internet 信息开放、扩大流通作用的基础上,要求资源无偿或低成本使用,限制资源专有,反对资源垄断,要求实现社会公众利益。

而网络知识产权是一种私权,具有专有性、排他性,它作为一种公共选择的制度安排,全面深刻地影响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共享。只有在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中协调好二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在共享过程中,保证不能随便侵犯版权所有人的权益。

我们对湖南10余所高职院校进行了调研,调研结果表明,有 65.4%的教师与 45.85%的开发技术人员认为网络知识产权保护不完善严重阻碍了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的顺利进展。虽然今年来不乏对数字化、网络化资源的知识产权的研究,但总体上来讲相关问题的界定仍然比较模糊,施起来还面临各方面的困难。如何解决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受到网络知识产权限制性障碍的矛盾,以求得制度均衡,是目前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高职院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机制的构建

高职院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机制主要针对解决目前影响共享的各种制约因素,实现不同学校间数字化资源共享和数据库互联互通的要求而提出。将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化,关键是要找准起决定作用的要素,要厘清各要素间的相互联系与作用,协调各要素相互作用以发挥最大功能,进而形成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的稳定的运作模式。

我们认为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机制的构建应以明确的政策为导向,先进的技术为支撑基础,系统的管理机制为协调,合理的共享方式为实施基础,标准化的共享平台为依托,完善的网络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与及时的行政干预作为保障,有效的激励机制与有效的共享激励机制作为促进。

1.建立数据规范标准的应用。数字化教育资源标准化是共享实现的根本保证。目前基于现行的网络技术可以实现一定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但是仅仅局限于静态网页与一些音视频资源的共享,共享的水平还比较低,一些数字化教育资源在开发过程由于没有遵循相关标准,因此无法实现课堂知识和教学管理数据的互交换与系统互操作。因此,遵循相关标准发、描述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基于标准的管理系统,是实现数字化教育资源大范围、高水平共建共享的根本保证。

2.加强院校合作建设,共享资源。在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资源提供者对于在本校内与合作院校内免费共享数字化教育资源,表示了较高的认同度,持“比较赞成”或者“非常赞成”态度的教师的比例相加达到了100%;而且高校间有相当一部分数字化教育资源处在低水平重复建设的水平上,一些技术含量高、难度大的项目由于缺乏足够的资金、技术支持而束之高阁。改善这种现状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加强不同高校间的合作,共同建设数字化教育资源。

3.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有偿共享。由于各个高校的办学方向、培养学生的类别与要求、学科特色等都不相同,因此在数字化教育资源的需求上也会有很大差异。比如研究性大学注重对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一般本科实施的是通识教育,高职高专类学校注重对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这样它们对教育资源需求的种类、实验室的设施、实践条件的需求上会迥然不同。因此,在一些特色资源库的建设上,就不宜采取院校合作建设的方式,可由各高校根据自己的需求,联合一些技术公司合作开发、建设特色资源库,其服务对象相对来说也比较明确。其他院校的用户若有类似的需求,可以通过支付一定费用的方式,有偿共享资源。

同时,我们在调查中发现,高校教师需求量较大的资源为教学课件、教学案例与教学素材,而这些资源由于涉及知识产权问题,免费共享会严重损害资源开发者的利益。因此实行有偿共享这类数字化教育资源,可以切实保障资源建设者的合法权益,提高他们建设、维护资源的积极性。调查结果也表明,广大教师(50%)强烈呼吁“建立网上资源的版权保护机制”,对于确实有用的资源,大部分用户也接受通过有偿的方式获取。

因此,要实现数字化教育资源的有偿共享,必须建立用于交换资源的共享平台和形成数字化教育资源交换的市场机制,进一步实现数字化教育资源的产业化。

4.建立统一的管理、交易平台。调查结果表明,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由于缺乏一个统一的管理、交易平台而无法实现有序、全面的共享。数字化教育资源的管理方式混乱、交易机制不完善是严重阻碍共享的一个因素。

5.建立行政部门干预机制。要真正实现数字化教育资源的高度共享,教育部应当建立行政干预机制。缺乏有效的行政干预,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工作将是松散的、没有规章制度保障的活动。因此,建议教育部联合省市级教育部门制定一套用于规划、管理、监控与协调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的行政干预机制,能对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建设经费使用状况进行监控,能管理、规范高职院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后的服务行为,能正确处理资源共享后的知识产权和利益分配问题。

6.建立完善的保障机制。调查结果表明网络知识产权保障机制不健全是阻碍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的关键因素。相当一部分数字化教育资源的提供者不愿意把自己手中的资源放到网上贡献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法律制度不完善,自身的知识产权无法得到有效的保护。 知识产权是代表个体利益的一种私权,而信息资源共享是法律赋予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是公权的一部分。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与知识产权保护冲突的焦点是利益问题,二者冲突的根源在于代表产权人利益的私权与代表使用者、消费者利益的公权在利益上的非均衡性。

知识产权具有地域性的限制,它属于国内立法。但是数字化教育资源公共性与无国界性与知识产权保护地域性产生了矛盾。信息化、网络化使电子作品的复制、传播速度加快,人们难以将某一条信息与某一特定地域相连。而不同国家的法律对作品合理使用及盈利行为的使用都有不同的规定。这就给开放网络条件下的侵权行为找到了最有利的借口,人们会轻而易举地找到各种法律条文来辩解自己的行为是否合理,导致著作权的侵权也就因地域的模糊而难以确定。信息资源共享,使得侵权、盗版成了一个全球非常普遍的现象。

因此,在构建网络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时技术、法律和道德手段应该相互配合、紧密联系、相互作用。只有充分发挥法律的绝对权威和根本作用,协调技术手段的有力保证作用,并辅助道德手段的预防和自律作用,才能构建一个功能相对完善的网络产权保护体系。网络知识产权的根本保护手段还是立法,要加大知识产权法保护力度,制定网络保护法规,尽快建立有关信息上网的审核制度、保密审查措施,尤其是对侵权行为的确认、取证等都要做出详细可操作性的规定。

7.建立共享激励机制。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既可以带来社会受益,也可能为政府教育部门、学校和个人带来直接或者间接的经济收益。而且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主体的收益期望和风险期望对其参与共享的积极性以及最终共享的有效性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建立利益驱动的共享激励机制使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主体能切实感受到共享带来的好处和不参与共享带来的弊端,以激发共享主体参与的热情。

为了解决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存在的问题与障碍因素,推动共享的顺利实现,我们提出了一个功能相对完整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机制。该机制以明确的政策为导向,先进的技术作为基础,系统的管理机制为协调,合理的共享方式为实施基础,标准化的共享、交流平台为依托,完善的网络知识产权保障机制与及时的行政干预作为保障,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和有效的激励体系作为促进,以此推进高职院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的有效实现。

参考文献:

[1]赵英,黎琳,雷强.网络环境下的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研究[J].教育信息化,2006,(9):39-41.

[2]张丽君,段万春,朝霞.高校教学资源共享的思考[J].高教论坛,2008,(12):176-177.

第8篇:资源共享制度范文

    【关键词】版权专有性 资源共享性 合理使用 法定许可

    三面向版权公司自2004年在全国各法院向众多网站提起了几百起着作权(版权)侵权索赔诉讼案。做法是:从互联网上搜索文章,与作者签订文章版权转让合同,“买断”该作者相关文章除署名权外的全部着作权(版权);发现有关网站上登载相关文章后,以对方侵犯其版权为由发函索赔或提起诉讼,要求侵权赔偿。截至2008年底三面向版权公司已通过版权侵权诉讼的和解或者判决,频频索赔,获利上百万元。专家将这种类型的公司及其引发的讨论通称为“三面向版权现象”。

    “三面向版权现象”的出现,是因为科技不断进步,新作品使用方式不断产生,现有法律规定不足造成网络环境下作品版权专有性与网络资源共享性之间的冲突。

    一、版权保护与网络资源共享之间的冲突表现及原因

    “没有合法的垄断就没有足够的信息资源产生,有了合法的垄断,又不会有太多的信息资源被使用。”版权保护与信息资源共享二者之间的冲突及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版权专有性与网络资源共享性的冲突

    版权是“客体共享,利益排他”,客体的共益性和利益的排他性就使版权保护与公众的信息共享存在潜在的矛盾和冲突。随着网络化、数字化等新技术的应用,作品的发表、复制与发行不再单纯依赖出版商,特别是对于许多原本就以数字形式存在的信息,普通的用户都可以轻易实现复制,通过互联网很快就能进行广泛传播。但是,在这种技术条件下,版权人的权益也受到威胁。

    (二)版权保护标准不断提高,信息资源的公共利益空间受到挤压

    近几年来,国际组织和各个国家对网络环境下的版权全面保护问题都给予了高度重视,一系列国际条约和国内法纷纷出台。如世界版权组织通过的《世界版权组织版权条约》和《世界版权组织表演和录音制品条约》等极大地提高了对权利人权利的保护。随着版权保护的不断扩张,资源共享的范围必将相对缩小。

    (三)信息的快速传递、更新与版权保护的时效性的矛盾

    版权的时效性,即受法律保护的有效期限,一旦保护期限届满,权利自行终止,作品进入公有领域。对版权采用时间限制,是出于对权利人拥有智力成果的成本收回周期和社会公众利益二者的平衡来确定的。一方面它尽可能合理地让权利人收回在智力成果的完成中有形价值和无形价值的投入,取得相应的经济效益,鼓励人们创新获得版权;另一方面,它又不让权利人享有绝对的垄断权,使社会公众能有机会利用过了保护期限但仍存在价值的智力成果,以便促进全社会的科技进步与文学艺术的繁荣。

    二、版权保护与网络资源共享之间冲突的解决

    为促进网络文化以及整个科学文化事业的繁荣,我们必须寻求合适的方法既要妥善解决版权保护问题,保护作者的利益,又要保护网络环境下的信息资源共享。

    (一)利益平衡是协调资源共享与版权保护的基本点

    利益是信息共享和版权保护冲突的焦点,而利益平衡则是解决这对矛盾的根本。我们要在资源共享和版权保护之间寻求一种制度平衡,确定在二者所共同促进的社会总体效益的最大化上。

    从“三面向版权现象”来看,由于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网络上作品快速复制、快速传播成为可能。这就让我们对网络环境下资源共享和版权保护之间寻求一种制度平衡提高了难度。必须通过寻求新的制度、新的方式来协调二者之间的冲突,平衡两者之间的利益。

    (二)对版权人利益实行必要的限制来实现二者之间利益平衡

    我国《着作权法》规定了合理使用和法定许可使用,对“三面向版权现象”中遇到的问题,我们应该从合理使用和法定许可使用两个方面寻求突破口,完善相关法律,实现资源共享和版权保护之间的平衡。

    1.合理使用

    合理使用是指在特定条件下,法律允许他人自由使用着作权作品而不必征得着作权人的同意,也不必向着作权人支付报酬的情形。

    从“三面向版权现象”来看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新的作品使用方式的不断产生,合理使用制度受网络技术挑战的程度越来越深。笔者认为针对网络作品的特有性质,在保护网络着作权人的合法权利的同时,应扩大传统合理使用制度在网络环境下的范围,在严格保护着作权人精神性权利的前提下,适当限制网络着作权人的财产性权利,扩大第三人合理使用的权利范围,即对于一些非营利性的、仅供学术和科研交流的网站进行转载复制一些为了科研交流的文章时,只要表明了作者、指明了出处,就应当认定为合理使用,而不应该认定为侵权。

    2.法定许可使用

    法定许可是指根据法律的直接规定,以特定的方式使用已发表的作品,可以不经着作权人的许可,但应向着作权人支付使用费,并尊重着作权人的其他权利的制度。

    我国现行网络版权制度是授权许可制度模式,既要在网络上转载他人作品既要经过作者授权,又要支付报酬。但在网络环境中,既无法及时完成“海量作品”的“海量许可”,又无法成本经济地收取和落实与分配版权许可使用费。笔者认为授权许可的基本模式操作性差,不适合互联网上作品的转载。必须寻求既能保护作者合法权益,又能促进网络文化传播与发展的模式构建我国的版权法律制度。

    笔者提出两种方案,一是修改法律或者司法解释,将网络媒体视同为我国现行《着作权法》意义上的报刊,适用我国《着作权法》第三十二条第二款“报刊转载法定许可”的规定。另一种方案是恢复2006年11月20日修订《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着作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时删除的2004年司法解释第三条“已在报刊上刊登或者网络上传播的作品,除着作权人声明或者报社、期刊社、网络服务提供者受着作权人委托声明不得转载、摘编的以外,在网络进行转载、摘编并按有关规定支付报酬、注明出处的,不构成侵权。但转载、摘编作品超过有关报刊转载作品范围的,应当认定为侵权。”

    以上是从合理使用和法定许可两个方面来探索网络环境下资源共享和版权保护之间冲突的方法,只是初步构想,也可以根据我国现实情况选择其中较好或者更好的方式通过立法或者司法解释的方式来实行。

    参考文献:

    [1]高云鹏.互联网环境下着作权合理使用范围的新变化[J].电子知识产权,2007,(11).

    [2]林茵.信息资源共享与版权保护的法律思考[J].中国行政管理,2008,(1).

    [3]吴汉东.论着作权合理使用制度研究[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

第9篇:资源共享制度范文

文章通过对建立下沙高教园区图书资源共享机制中可能存在的风险的分析,提出了从合作方案、信任协作、书刊流通、知识产权等方面,进一步完善风险防范体系。

关键词

区域一体化 资源共享 风险分析 风险防范

一、引言

伴随着社会信息化的进程,人们对相互通讯和资源共享的需求日益迫切。近年来,为了解决图书经费严重不足和用户文献信息需求激增这一矛盾,国内各图书馆纷纷通过不同层面和不同形式的合作, 解决资源建设投入困难,以实现文献资源信息共享和利益互惠。然而,伴随着图书馆获得服务的灵活性同时,一些新的风险相继出现。例如:不容忽视的合作方案设计风险;信任、协调、合作风险越演越烈;书刊流通风险日益复杂等等①。同时,作为公共服务体系的下沙高教园区图书资源共享机制,其性质是非赢利,经营管理也通常在非竞争环境和缺少利润刺激的情况下开展,为人们提供的服务也大都不存在市场经济中注重效果、效率的竞争机制。可是,实际上,图书资源共享机制通过丰富的信息资源、优质的信息服务,能够创造社会效益;通过文献传递、资源共享等活动,节约成员馆的成本,并获得一些经济收益,这都是客观存在的现实。另一方面,图书资源共享机制的可持续发展也要求具备完善的防范、评估机制,以确保获取稳定的政策、资金以及人力资源的支持,逐步扩大自己的效应。由此可见,对这样的公共服务机制来说,必须建立和健全风险与防范机制来顺应图书馆业务发展,遵循市场规律,充分有效地利用资源,从较为全面的范围实现技术合作、取长补短、资源共享,最终达到满足读者需求的目标。

二、图书资源共享风险分析

(一)合作方案设计风险

在图书资源共享机制中,合作方案设计阶段处于整个项目建设周期的中前期,合作方案设计阶段是图书资源共享机制建设进入实施阶段的开始,是图书资源共享机制建设中极为重要的一个阶段。其可能存在由选择各成员馆问题、建立时机把握的正确性问题、目标利益冲突问题、所需关键资源能力正确性问题等等引发的风险。

(二)信任、协调、合作风险

图书资源共享机制是由不同高校共同组成的特定联盟形式。图书资源共享机制中各高校之间的信任、协调和合作是构建图书资源共享的纽带。而图书资源共享机制中分散式决策模式比集中式决策模式更为常见。如何协调各高校图书资源共享的运作是图书资源共享机制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 其可能存在由各成员馆不履行职责、不按规定完成各自任务问题、败德问题、成员馆中途退出问题等等引发的风险。

(三)书刊流通风险

书刊的流通是图书资源共享机制运行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各高校之间由于存在着距离问题,出于交通、时间等考虑,学生就近在交通最为便利的某成员馆集中借阅,该校书籍供不应求,而较偏远的成员馆借书平台形同虚设。同时,由于高校书刊不再仅对本校学生开放,那么就会加大书籍的借用范围,增加了书籍的流通量,使书刊的流通保护风险加大,可能会造成书刊不能及时归还、书刊被损坏之后无人可问责、书刊丢失无处可找等状况。

(四)知识产权风险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通过共享高校图书馆中的知识资源,可以有效提高各高校及其整体获取知识的效率以及扩大其覆盖知识面的广度。然而,知识共享却使图书资源共享机制不可避免地要面临知识产权风险。我国在信息资源共享的过程中,普遍缺乏信息资源共享的制度保障。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特别是复制成本的大幅降低,对著作权人利益的威胁与日俱增,因此,图书馆进行信息资源共享的版权风险开始加大。因此,研究图书资源共享机制的知识产权风险防范问题无论是对提高高校图书馆联盟的整体运作效率,还是对各高校图书馆谋求进一步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深远的意义。

(五)成本风险

我们通常用“成本――收益原则”来评价一个项目的可实施性,图书资源共享机制也同样适用。信息资源的共享要求高校社会资本存在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组织和个人之间,而非单一的由某主体独自所拥有。这就意味着信息资源共享的媒介――书成为了类似于准公共产品的社会资本,而不是通常意义上属于私有物品的物质资本。经济学也提到产权的拥有刺激了个人对私人资本的投资,以便获得利润。由于人们能从投资中获益,因此对物质资本的投资不会停止。而社会资本一旦形成就不仅仅是一个主体能使用的,而是具有共享性,并且通过彼此的联系而互相作用。建立社会资本需要各方面的承诺和合作,只要存在单方面的偏离就会破坏这种社会资本,造成成本过大或者共享机制崩溃等严重后果。

(六)服务质量风险

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和网络的普及,人们的信息意识日益增强。各技术领域的专门化和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的出现也促使学生产生各种各样的信息需求,学生不同的信息需求层次和经济环境的影响使得学生需要拥有专业性、综合性、系统性、时效性、准确性等等的信息。形成了对共享机制的图书资源、网络资源严峻考验。同时,对馆员的素质、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图书馆资源共享的风险防范机制

(一)合作方案设计风险防范

合作方案的设计质量对图书资源共享运行的可实施性具有决定性影响。建立下沙高教园区图书资源共享机制必须结合各个高校书籍馆藏的实际情况,设计一个切合实际、具有可实施性的图书资源共享的运行和管理方案。对各高校自身拥有和所缺的图书资源的量和种类有正确的认识,对实施图书资源共享机制后的合作策略制定明确的规划。进行图书资源共享机制的下沙各高校应该具有各具特色的优秀图书馆文化、出色的图书资源共享联网管理及重组整合理念。

(二)信任、协调、合作风险防范

在图书资源共享机制的运行过程中,首先要成立一个集中管理和协调的常设的有权威的管理组织,防止各高校"各自为政"以及"搭便车"现象的出现。在合理规划各高校图书资源任务的基础上,建立公平、统一、规范的运行机制和奖惩制度,预防相互欺骗或者中途退出资源共享机制的现象出现,同时对积极推进机制运行的行为给以正面激励。建立多种沟通渠道,保证交流的畅通。图书馆之间应相互协调、公开协议,建立统一的条形码、图书毁损处罚、奖励等机制,使得各专业书籍互通有无和预防各校标准不一的状况产生。

(三)书刊流通风险防范

资源共享机制首先要事先检查各图书馆之间书刊流通路线、流通方式、人员配置是否合理,辨明其是否有利于书刊流转,是否有利于书刊流通和降低成本②;其次制定统一的服务时间和相应的响应时间,加强对馆际互借的控制,尽量缩短书刊的无效流通时间,采用并行工程方法,优化不同图书馆任务的起始时间,能够保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相应任务,确保书籍的流通顺畅。同时聘请具有丰富图书馆操作经验且熟悉图书资源共享机制具体运作的工作人员以降低书刊流通风险。最后建立下沙高教园区图书资源的网络和一整套校际图书馆网络平网制度,及时公布电子信息及图书更新情况,以图书卡的方式,通过校际联网的渠道,实现下沙高教园区图书馆区域一体化的合作体制。各高校图书馆在整合自身资源的基础之上,如实、及时在校际网路平台上、更新本校图书资源,学生只需通过该网络平台就可以明确哪所高校有自己所需借书籍;同时开通读者实时在线咨询服务。

(四)知识产权风险防范

图书资源共享机制提供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应控制在合理使用范围内;使用购买的数据库时应将服务范围确定在各成员馆局域网范围内,不得将数据库进行非法复制、解密、修改,不得删除、隐藏或修改数据库开发商在数据内容中加入的版权声明、权利管理信息等。各成员馆之间必须制定关于知识产权的合同、规章、协议、章程规范各自行为,创造良好的信用环境,加强舆论监督,对违反知识产权行为进行严厉惩处。借鉴发达国家的信息资源共享经验与教训,颁布各种法规、条例规范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采取公共借阅权制度对作者进行经济补偿,将各方的利益维持在一个微妙的平衡。

(五)成本风险防范

各高校必须制定统一的成本预算,应设置高效的成本管理机构,配备高素质的成本管理人员,健全成本管理规章制度,强化成本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妥善解决各图书馆之间的分歧,实现管理方式、目标、利益的基本统一,使图书资源共享机制成本管理系统有效运行,各高校应对图书资源共享机制各环节的资金需要量及支出时间进行预算,对于自身的资金是否充分、政府拨款、社会筹资能力及相应的能够承受的成本风险的程度具有正确的认识。管理组织对各成员馆的图书储备数量、种类、局域网建设情况、图书馆文化、管理人员状况、图书投资成本等进行全面深入的尽职调查,对图书资源共享机制能否增强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增加更新速度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制定出一套完整可行的整合方案。

(六)服务质量风险防范

建立下沙高教园区图书资源共享机制最终目标是为了在自动化、网络化和数字化的平台上更有效地为读者提供基于知识的信息服务,而各高校图书馆无论是自动化建设还是资源建设的成效最终将体现在对读者服务水平和质量这个层面。对此必须建立与使用统一的借阅规则、编目政策、代码与术语等,提高服务的准确性和快捷度。设立统一的服务质量标准,设置合理权重由管理组织、各高校图书馆管理人员、学生进行综合评定,并及时听取学生反馈。管理组织在考虑各图书馆实际基础上建立合理分明的奖惩制度,督促各图书馆加强质量管理,并进行检查,联合各图书馆领导进行公开奖励;对出现的质量问题及时解决,迅速找出原因并纠正。在重视读者满意度的基础上,制订不同层次使用者满意程度的评定,同时评估图书馆的文化氛围等,做好参考咨询服务,从一般性咨询,课题检索及编制二、三次文献进行评估,提高信息服务效率.

四、总结

由于共享机制中各个成员馆的规模、投入、特性不同,同时整个机制的构建不同于单个图书馆馆藏所要求的具有鲜明的特色,而是要求具有普遍性和共享性,适应大多数成员馆的需求。鉴于存在的诸多不确定因素,建立必要的风险防范体系已是事不容缓,极易导致图书馆资源共享目标难以实现。由此本文就该机制的建立及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发表自己的观念,提出相应的对策,呼吁建立相应的防范制度。希望能为教育管理部门政策的出台提供一些理论上和经验上的支持,促进高校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与职能的放大。

鼙疚南?010年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新苗人才计划)项目“建立下沙高教园区图书资源共享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10R414023)和浙江财经学院2010年度校级学生科研项目“建立下沙高教园区图书资源共享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10YJX03)成果之一。

注释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