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空间花艺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室内设计中意境营造的灵感很多都以中国传统艺术为创作灵感的,并在我们艺术实践中壮大。设计师将意境融到室内设计中,让人们享受居住生活的愉悦,能够体会到室内设计的精髓魅力所在,这就是陈设艺术的魅力所用。通过表达准确的意境,可以有效地实现高品质室内设计需求,给建筑一个更深刻的内涵和底蕴,进一步提升室内设计的审美水平和韵味。
1.1“意境”说的探源
唐代诗人王昌龄在《诗格》中“诗有境”,言外之意是“物境”、“情境”和“意境”汇总,希望在诗歌创作中,能够把对神思心情物境景色的深刻体会的形成的“意象”与“境象”融入在一起。这是中国早期最早的较为明确对意境词语的描绘。一直到明清及民国初年,“境界”或“意境”在中国文学历史上常常出现。而国学大师王国维是首位将“境界”和“意境”作为最高的艺术标准来鉴赏文艺作品,他的作品《人间词话》主要用“境界”的评论出来的。
1.2室内设计意境的概念
具体到每一个类别的艺术,意境这个概念是有不同的。建筑形象,不能跨越时间和空间,就好比是用声音来吸引人们的注意,人的声音和面部表情是人们内心感受的再现,反映具体细致入微的人的思想和感情,单纯的声音是有限的。同样建筑美的形象美,也有一定反映社会生活。室内环境美观让我们感到愉悦的心情状态。实践表明,在满足空间的目的和性质,背景的前提下,以满足空间的美学原则构成的室内环境,可设计带来美感和舒适性给用户使用。在进行室内设计时,室内空间中应形象集中体现一些有趣的主题意向。意境追求的设计是室内设计的最高表现精神功能。能够升华整个空间氛围。
2室内休闲空间中的陈设设计的意境化
2.1陈设与装饰元素丰富室内空间意境
室内陈设品不同于墙体对于空间的彻底隔离,因此在组织上具有较大的自由度,无论采取何种分隔方式也不会对空间整体感造成明显破坏。室内陈设对室内气氛烘托和文化意蕴的呈现具有重要作用,但是不同意蕴特征的陈设对空间的意境烘托作用也有所不同。室内陈设包括平面类陈设和立体类陈设。其中平面类陈设品主要包括绘画、书法以及装饰画等,这种陈设品利用平面化的构图及其淡雅的色调能够为室内空间营造协调、安静的意境。空间类陈设一般具流通感。这种陈设主要有雕塑、陶器、瓷器、古玩、屏风、山石等,通常与其他的陈设品相互结合,在增强室内空间立体感的同时并借助光影元素来展现艺术品本身的审美功能,从而使不同陈设的个体艺术美感与空间的意境设计有效融合,构造出一个完整的具有艺术效果的室内空间。所以说,陈设品在室内设计中的立体化布局,不仅能够塑造出一种优雅、温馨、和谐、清新的空间氛围,也为使用者营造出独特的空间意境,同时还能够赋予室内空间深刻的文化内涵,体现使用者具有较高的文化品位和艺术素养。因此在室内设计中应该充分地应用空间构成要素以及各种具有艺术品味的装饰品,并对这些设计元素进行有效组织和排列,提升室内环境品位,达到预想设计目标和设计效果,这也是创造室内空间意境的要点与关键。
2.2室内空间融入自然元素
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造就了规模巨大的城市,这些城市中的建筑使用大量的钢筋混凝土建筑而成,同时大量居民拥挤在狭小的空间之中,与原始的自然的环境越来越远,久居于城市的人们对清新的空间和自然要素的苛求愈发强烈。并对室内空间设计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因此现代家居设计要求在狭小的室内空间里,采用意境表现的手法,调动一切设计手段,创造出一个充满自然特色的清新环境,达到室内空间与自然融合有机融合为一个整体,使大自然魅力渗透进生活中的每个角落和任何时段。建筑上的窗户也是影响意境创造与构建的重要因素,窗户的位置、大小、形态、数量都会给室内空间光影与虚实造成一定的影响,进而使居室空间在气氛和意境产生一些微妙而明显的变化。恰当的开窗设计,不仅可以使居室空间充满生机与活力,同时还可以使人们身居室内却又一种置身自然怀抱的感受,对消除人们在居室空间那种习惯上的封闭感和压力十分有利。日本当代著名的建筑大师安藤忠雄曾经对这种设计的作用和效果进行了如下评价:“无论直射光、反射光、还是透过窗栅的树影漏光,各种各样的光充斥而生成了性格迥异的空间”。由此可见,室内空间中光对于意境塑造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光照下的室内空间才有活泼生动的轮廓、光影和虚实变化,也正是由于光的作用,美轮美奂的光影与气氛离不开光线的参与。而自然光照产生的这种效果是人造光源永远无法企及的,因此在居室空间的意境创设中要积极利用好自然光,并将其与室内空间环境有机相融,并最终到达满足人们对自然与阳光的苛求心理,此外这种将自然要素与室内环境有机整合的手法,还能够极大丰富室内的各种空间关系,进一步增强空间层次感。
2.3材料质感在空间意境中的体现
构成居室空间环境的基本元素包括结构、材料、形式和功能,其中材料的质感对室内环境的意境创造影响最为直接和深远。材料质感主要在光泽、形态、色彩、粗细、肌理、透明度等方面得以体现,因此在进行室内空间意境创设是要十分注意材料质感特征的应用,并尽量利用不同材料的不同质感之间的对比来增强设计效果,这不仅有助于弥补建筑设计过程中的部分空间的缺陷,又可以居室空间意境的创设提供有效手段。材料和色彩是相互依存、相互衬托的关系,因此室内创意要注意通过材料与色彩的相互影响和烘托产生独特的表现风格和艺术魅力。此外,材质的美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附属于居室环境,并作为其整体美感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各种设计元素之间是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并共同借助材料本身的表现力,给人提供了一个充满艺术想象力和感染力的意境空间,而这正是艺术设计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2.4运用色彩创造室内空间意境
我们所处的世界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丰富的色彩就成为艺术设计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并在居室环境意境的创造占有突出地位,因此普遍认为室内空间的意境的创造离不开各种色彩对比与融合中的渲染和映衬。色彩是人类视觉的主要对象,色彩及色彩变化和色彩融合能够对人的视觉产生强烈的冲击力,同时还能引发人们的各种联想和感情,并进一步作用于人的思维而产生不同的印象和感受。首先,应该根据室内空间的功能与需求来确定色调,其中主色调的作用最为重要,是室内空间意境塑造最重要和最有力的艺术设计语言,主色调的不同选择能够对空间的气氛以及情感表达能起到减弱或增强的作用。其次,居住空间意境创造中的色彩的运用法则主要包括调和、统一以及对比。因此,我们在意境创造过程中要运用与其法则相匹配的手法。例如,娱乐场所要利用能够体现欢乐气氛、具有动感的色彩,而医院用色则需要体现清洁与祥和的意境。其次,色彩的温度感也是意境创造是必须要考虑的重要方面,冷色调的颜色可以使人联想到蓝天白雪、海水和森林,给人一种清新凉爽的感觉,而暖色调的颜色往往使人联想到太阳与火焰,给人以温暖的感受。因此,在设计时要根据不同的需求选用不同的冷暖色调。另外,色彩的装饰价值也不容忽视,不同的色彩对展现环境性格和意境具有重要作用,并且为广大设计师不断挖掘和运用。
3结语
关键词:会展中心;会议空间;人性化设计
出于会展中心本身使用上的要求,会展中心会议空间作为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空间往往巨大而宏伟。但却容易造成空间单一缺乏人情味,空间满足功能上使用的基本要求但却难以达到人性化的设计。人情化设计大师阿尔托说过:"现代建筑的最新课题是要使理性化的方法突破技术范围而进入人情和心理的领域。……目前的建筑情况,无疑是新的,它以解决人情和心理的问题为目标。"建筑的人性化设计是以人为主导和中心,满足人的生理和心理需要、物质和精神需要,营造舒适的建筑空间,使人们享受建筑空间的使用趣味和,即是让使用者在使用过程中感到方便、舒适和被关怀。会展中心作为服务公众的建筑物,其人性化设计显得尤为重要与突出。人性化设计的关键是以人为本,以人的根本需求作为考虑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出发点,设计者除了要关注建筑的物理属性即满足功能要求外还应更注重不同使用对象的心理体验,进而对空间与人的行为方式进行引导和设计。会议空间的人性化设计本人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
1丰富的开放空间
营造丰富的空间形象可以使人们的心理体现不断丰富,从而促进人们的交流活动,这些可以体现在不同色彩与材质的运用,空间高低、错位等手法的应用。会议空间中开放丰富的空间设计可包括会议厅、前厅、门厅、休息厅、餐饮服务区、临时洽谈区等使用空间与过渡空间的空间设计。会议厅主要提供会议活动的进行,与会人员一般需要长时间处于会场内,对于他们而言,休息空间或会议厅的过渡空间对缓解与会人员疲劳度,提高会议活动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观众席的前厅、休息厅、休息环廊、交通中庭等,虽然兼有交通、质询、接待等功能的场所并非主要的会议活动举办地方,然而却是会议前后或会议期间休息的良好交流空间。同时这些公共交流空间往往可以开放式处理,并在室外空间塑造舒适的绿化庭院,实现室内外空间的交融,为与会人员提供良好景观视线。结合提供餐饮、零售、质询等各种服务,加强使用空间交流活动的多元化,从而营造舒适、宜人、轻松、友善的交流空间。
意大利米兰新国际展览中心由著名设计大师福克萨斯(FUKSAS)设计,造型新颖,外部结构以铝合金和玻璃作为主要材料,总投资为7.5亿欧元。展览中心室内展出面积34.5万平方米,室外展出面积6万平方米,由6个单层展馆和2个双层展馆组成,每个展馆都有接待、餐饮、会议等配套设施,并可以分割成两个展区独立举办展览。贯穿展馆的位于中部的公共交通中廊开放灵活,自由轻盈的玻璃顶棚给参观者以独特的空间感受。公共中廊中设有的若干开放式洽谈区和休息区丰富了公共空间层次与变化,使得参观者在较长的参观过程中减弱单调感与疲劳感
图1米兰新国际展览中心公共空间中开放式的洽谈区、餐饮休息区
同时,位于米兰新国际展览中心中部的服务中心还集中式的设有若干中小型的会议和办公空间,且设有一个大型的会议厅。服务中心入口空间设计与公共中廊整体设计、互相呼应,自由流动的玻璃顶棚落在地面,入口空间高大而开放。而且入口门厅还可用作举行宴会、报告会等活动。
图2米兰新国际展览中心服务中心门厅空间设计
再如瑞典斯德哥尔摩会展中心,除了设有若干中小型会议室和大型会议厅外,在公共中庭和走廊等地方设有大量的开放灵活的临时性休息区。这些临时区域除了满足休息需要外还可以进行临时会议与洽谈交流。而且灵活的休息区设置与交通中庭、走廊、前厅等过渡空间相结合,使得会议空间及其配套空间的空间感受丰富多变,参观者可以因此获得舒适、宜人、亲切的空间感受。
2宜人的尺度
会展中心会议空间的人性化设计要考虑合适的空间尺度。不同的尺度会给人以不同的空间感受,现实情况中常出现过于追求会议空间的高大雄伟而忽略了人的基本心理需求。衡量建筑的尺度应当与人的尺度相比较,要避免由于尺度过大造成不必要的空间浪费或尺度过小造成的比例失调。会议空间根据使用人数不同分成大中小的空间规模,在细节处理方面,包括天花、演讲台、座椅、声音反射板、扶手栏杆等尺度控制要充分考虑。并且根据需要可选用自然的、木制的等给人亲切感的材料和构造。大会议厅内部空间可对天花、墙面、隔断等作化整为零处理,以削弱过大体量造成的单调感。
如瑞典的斯德哥尔摩会展中心,因为地处北欧,具有冬季冰雪寒冷的气候特征,而且盛产木材。因而建筑设计尽力使用木材材料,既表现地方特色又给人以亲切、温暖的空间感受。在入口大厅、会议室、中庭、展厅等空间内的建筑构造或装饰设计上均关注到细部化的处理,外墙和吊顶的条形木板具有鲜明特色,家具、灯饰、结构柱节点构造、栏杆扶手等处理都精致而朴素,从而使得整个会展中心的空间尺度宜人舒适,削弱了大体量、大空间的单调感。而且建筑外立面处理多采用玻璃维护结构,自然光能充分的进入会展中心室内,建筑内外空间完美相容。整个会展中心虽然规模并不巨大,但是合适的空间尺度、材料应用、构造手法等都成为了人性化的演化,充分反映的斯德哥尔摩当地人们的思想情感、经济背景、生活方式和审美趋向的地域特征。
图3瑞典斯德哥尔摩会展中心中宜人的空间尺度
3无障碍设计与通用设计
作为人员密集的公共建筑,会展中心会议空间的人性化设计需要考虑无障碍设计甚至是通用设计。一般的无障碍设计包括一下以下方面的考虑:专门为残疾人指定的停车位,入口处或高差处的坡道,为用轮椅或有视力障碍的残疾人设计的电梯,足够宽大的走廊和门供轮椅通过,用轮椅的残疾人可使用的厕所,观众席有足够多的通道和足够大的空间以及适合于轮椅使用者的视线,墙上配置的位置如电话、火警和呼叫设备,供有视觉障碍的人使用的触觉提示器。对于无障碍设施所包括的具体范围、尺寸标注、设备构造等方面在《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 50-2001》有具体论述。如该规范规定,观众席的轮椅席位应设在便于到达和疏散及通道的附近;不得将轮椅席设在公共通道范围内;每个轮椅位占地面积不应小于1.1m×0.8m;轮椅席位的地面应平坦并在边缘处应安装栏杆或栏板;在轮椅席上观看演讲或演出的视线不应受到遮挡同时不应遮挡他人视线;轮椅席位可集中设置也可以分地段设置,但应设无障碍标志,平时可以用作安放活动座椅等使用。而通用设计则是满足不同人使用要求的更高要求。通用设计的核心是一切为人类而创造,为人类所使用的建筑、环境、产品设计都应该无对象界定地适宜于所有人群,即在设计中应该综合考虑所有人所具有的各种不同的认知能力与体能特征。这里所指的人群除了视觉、听觉、肢体残疾人外,还包括老人、儿童、孕妇或体力和能力临时性不健全的人,比如某人的肢体的暂时性受伤,或某人处于语言不通的环境等。因此通用设计除了包括无障碍设计外,还需要关注与考虑所有使用者不同的特点。如标识系统的设置应该做到让不同语言、残疾或健全的人都能快速准确获得信息。又如建筑入口的门把手会考虑采用与门通高且易于抓握的杆式把手以适宜所有升高的人使用,包括儿童及坐轮椅的人。再如,公共场所的卫生间除了满足无障碍规范中的要求外,还需要考虑将座便器与蹲便器同时设置以满足不同全体的多种需求。这些都是基于通用设计思考的,并非仅是关注于残障人士本身。通用设计的意义在于它以更加广阔的视野和态度来审视现有的设计,将伤残、老弱等这些人一生当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生理、体能变化都纳入到设计对象的范围之中,从而使得这些设计跟趋于人性化,更具有集约型。当然,真正、完美的通用设计是难以实现的,设计者和管理者要考虑的是让设计的适用性最大化。
4清晰的标识系统
会展交流是有目的性、并按照程序进行的。从功能、气氛、及建筑体量来看,与飞机场、火车站等交通设施相似;因此需要在基地和场馆内设置完善的标识系统。会议空间的标识系统应该与展览空间和其他辅助空间的标识系统综合考虑,使得参观者进入场地后可以快速的到达目的地。对会展中心会议空间来说,还可在外部造型设计考虑可识别性与导向性。如南宁国际会展中心和郑州国际会展中心等集中式布置的会议空间,其外部造型具有其独特性和可识别性,人们在进入场地后可以快速、明确的辨别会议空间和展览空间所在位置,减少不必要的寻找与询问。
标识系统应该完善醒目,完善的标志系统极大的协助了展馆内外人流的疏通组织,提高了会展的举办效率。标识系统巨大醒目是会展中心的特点。为了能够快速的引导人流,室内外展厅编号牌、会议厅编排号、门厅编号牌、服务指示牌等尺度巨大,并常采用红色或橙黄等警示色。在保证标识系统的可视程度同时,国内外一些大型会展场馆还十分重视标识系统设计的美观。
结束语
需要以人为本。后现代主义者在城市规划中倡导尊重历史文脉,以人为本的思想及对现
实反思,并对失落空间提出整合,但同时也面临新的挑战。
关键词:城市空间设计;失落空间;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文脉;场所精神;公共空间
中图分类号:S757.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Abstract: The western city planning theory evolution reflects the space design in the city planning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Space design must be human oriented. Postmodernism in city planning advocates respect for history, the humanist thought and realistic reflection on lost in space, and proposed the conformity, but also faces new challenge.
Key words: city space design; lost in space; modernism; postmodernism; context; place spirit; public space
城市规划是人居环境各层面上的、以城市层次为主导工作对象的空间规划。其社会作用是作为建设城市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关于城市规划的任务,各国由于社会、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和侧重,但基本内容大致相同,即通过空间发展的合理组织,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需要 。
比较系统的现代城市规划学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初是由于工业革命给城市带来的冲击,为了解决种种城市中的矛盾,出现各种学说及流派,包括托马斯•莫尔(Thomas More)的空想社会主义的乌托邦,康帕内拉(Tommaso Campanella)的太阳城,霍华德(Ebenezer Howard)“田园城市”的理论,卫星城等概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城市规划理论一直在改变,历经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范式变换 。
法国人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1925年发表了《城市规划设计》一书,将工业化思想大胆地带入城市规划。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在雅典开会,制定了《城市规划大纲》,这个大纲后来被称为《雅典》,现代主义全面登上历史舞台。这个大纲集中地反映了当时“现代学派”的建筑观点,大纲首先提出,城市要与其周围影响地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指出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游憩与交通四大城市功能的正常进行。这些规划思想为城市规划注入了新的活力,部分解决了工业化给城市带来的诸如居住拥挤,环境质量恶化,交通阻塞等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现代主义关注的是人类生存立足点的问题,但过于沉迷功效而使城市失去了很多传统的空间。
很多观点认为,现代主义终结于1972年6月15日,位于美国圣路易斯市的普鲁伊特-伊戈住宅被爆破摧毁。普鲁伊特-伊戈的建筑曾荣获现代建筑与城镇规划范例奖,但这些建筑最终变的毫无人性且布局失当。美国世界贸易中心的设计师山崎实的这项设计采用了经典的柯布西耶手法,实现了其以绿色草地为开敞空间来分隔的由钢筋、玻璃和混凝土组成的高层蜂窝式住宅的主导思想。在每层都设有封闭的步行通道,这与勒柯布西耶空中街道的理念一致。在1971年,最后的特别行动小组召集仍然居住在该区中的居民开会,请他们提建议。这次会议具有历史性意义:一是在工人住宅50年的发展史中,第一次邀请当事人发表自己的意见;二是意见只有一个,居民异口同声地回答:“炸掉它!炸掉它!”
在二战后初期,城市规划师认为他们知道何种类型的物质环境不适合人类居住,他们不去征询居民意见,看看人们愿意将周边规划成什么样子。规划师认为他们对宜居环境的判断是无需争议的,认为决策的出台只是一个纯粹的“专业”技术判断。规划师没有认识到,关于适宜生活环境构成要素的判断是一个价值观的判断,而不是一个纯粹的“技术”行为 。对此,美国作家简•雅各布斯发表《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提出质疑。她最重要的责问就是认为规划师对他们所“工作”的城市缺乏了解,因为他们已经先入为主的采信了过分单纯的乌托邦主义观点,而不是努力的理解和研究城市现实生活所存在的问题。雅各布斯同时对规划师的反城市主义,对城市结构秩序的偏好上提出了批判。她认为勒柯布西耶的“阳光城市”尽管自认为是“伟大的城市”实际上也是反城市的规划结构。因为它拥有广阔的开敞空间,有大片的“草地,草地,还是草地。”对霍华德“田园城市”的评论“……他的目的是建设自给自足的小型城镇,确实非常好的城镇,但前提是你要温顺,没有自己的想法。……霍华德创造了一套强大的,摧毁城市的理念:他认为城市功能的布局是按单一功能进行分类和筛选,并以相对自我封闭的方式来安排。……他简单否定了大都市复杂而多样化的文化生活 。他对大城市管理自己的方式、交流思想的方法、政治运作的形式以及新经济投资的做法不予理睬,他显然没有强化这些功能的念头,因为他根本就不想规划设计这样的生活。”雅各布斯对理想城市结构的模式化想法,以及其通过土地利用分区进行用途分离的规定 ,以及与之相配的以独立邻里为基础单元的模式化城市结构,以及步行系统和车行系统的截然分离(即使在相当纯粹的居住区内),等等这些,都提出了批判。她批评这些基本准则是简单地强加于人,与大家通常的期望背道而驰。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疾病预防控制职能
本院按要求设置公共卫生科,切实增强履行疾病预防控制职责的能力,并成立了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规范化建设的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保证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必备条件。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领导小组全面负责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规范化建设的组织督办检查工作。医院公共卫生科负责组织相关科室落实各项公共卫生职能;医院医务科负责医疗救治和相关培训;医院临床科室负责落实本科公共卫生职能。
二、认真做好健康教育
利用黑板报及讲座等形式,及时向人民群众宣传党的卫生工作方针、政策、公共卫生教育、传染病防治法、食品卫生法等法律法规,开展公共卫生教育、传染病与季节性疾病的防治教育、常见救护知识教育、用药知识教育,以及康复医学知识教育等,增强人民群众健康意识,提高健康水平。
三、传染病防治管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实施办法》及时收集疫情信息资料,按时汇总,准确及时上报;认真做好肠道门诊登记工作,特别是每年五月一日至十月三十一日对肠道门诊的病人认真登记,完成霍乱检索工作;成立发热门诊,完成疟原虫检索工作,防止传染病的流行。
四、预防接种工作
在本院妇产科设置预防接种室,持证上岗,严格按免疫程序和《预防接种工作规范》的要求实施接种。
五、公共卫生培训工作
根据《传染病防治法》要求,对全院医务人员每年进行两次传染病相关知识培训。、新入院的医生必须进行传染病相关知识培训,经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培训内容主要包括: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管理条例、卫生部37号令、传染病监测信息工作指南、传染病诊断标准等相关内容。
六、加强重症精神疾病和死亡监测管理工作。
七、成立医院感染科,按要求布局,根据《传染病防治法》要求,承担传染病救治任务。
关键词:循证设计法医疗空间康复花园景观设计
引言
目前,我国已开始步入老龄化国家,人口老龄化意味着健康问题越来越突出,医疗疗养设施的需求量将随着老龄化的趋势日益增长。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生活品质和生活环境的质量越来越重视。近年来,人们逐渐意识到健康与自然生态之间的关系,开始对自己的身心健康有所要求。人们除了关注医疗技术,也逐渐意识到医院户外空间景观环境的重要性。单纯的生物医学的模式开始向心理医学模式转变,并由此逐渐向社会医学的模式转变。从90年代的中后期开始,有关于康复花园的论文出现在热门设计杂志上,让康复景观逐渐被人们所认知。伴随着各种园林式医院和花园式医院的产生,康复花园在医疗的综合发展及景观建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一、康复花园内涵
康复花园是一种园林形式,始于美国等发达国家,是景观与康复医学相融合的产物[1]。康复花园是指在医疗空间中融入景观元素,将景观设计作为辅助的治疗方式,强调人与自然的接触,使参与者在精神方面有康复疗养功能。康复花园的使用者不仅仅是病人,也包括亚健康人群、残疾人、医护人员、病人家属等。因此,康复花园的设计要充分挖掘空间的康复特质,针对不同的使用人群来定位具体的康复景观环境,将人与自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通过刺激人的各种感官,帮助人们缓解心理压力,进而促进其身体健康的恢复。
二、康复性景观的功能
(一)促进社会进步发展的功能
合适的康复景观不但能够为病患、医护人员等创造休闲、娱乐的场所,而且有助于形成积极乐观的交流空间。疗养者在有效的康复环境中不仅可以更好地接受治疗,更能重新获得生活的兴趣和自信。医疗空间改进,有利于树立医院自身的形象,能影响人们的价值观,从而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二)促进心理健康
根据心理学的情景治疗理论可以得到美好的风景、新鲜的空气、舒适的治疗环境,可以使病患保持宽松、平和的心境,有助于陶冶情操,身心愉悦。我国医学领域采用的医学审美疗法强调医学和美学的互相结合,具体又包含多种疗法,比如色彩艺术、听觉、视觉、嗅觉、综合艺术等[2]。其实,这些在景观疗法中也都是可以实现的。对自然景观中的点、线、面、色彩、声音、光线等因素进行合理安排,从而对患者造成刺激,让其发展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进而改善疗养效果,帮助其快速康复。对医院里活动的人们进行调查研究,95%的人表示在感受到压力时,会选择在户外,因为能够感受到正面、积极的心情转变,从焦虑、有压力逐渐变得平静。有超过2/3的人表示,自然元素如:树木、花草、色彩、动物等,对于缓解压力,改善心情有直接的效果;同时也有超过50%的人表示,刺激其他的感官,如听觉、嗅觉、触觉(例如鸟叫、水声、花香等)也有同样的效果。
(三)促进生理健康
现如今,医学已经逐步意识到自然景观给人的身心健康带来的益处;自然医学、行为学、心理学等都已证明了自然要素对患者身心健康起到的积极作用。自然环境中的植物、水体、温和的阳光、清晰的空气,都对患者的疾病有间接疗效。有研究表明,大气中的负离子可以调节人体内的血清素浓淡,缓和“血清素激惹综合症”,对神经功能的改善具有良好的效果,并且能够增强免疫力。绿色植物空间可以使皮肤温度下降1-2℃,脉搏下降1-8次/分钟。
三、医疗空间康复花园景观设计探析
(一)循证设计的概念
所谓循证设计,是产生于循证医学和环境心理学的基础之上的一种设计理念。这一设计思想主要强调运用科学客观的研究方法和严谨的科研数据来证明环境因素对人的健康产生的积极影响[3]。循证设计尝试在科研数据的基础上建立新型的医疗环境,让病患可以在这种新环境中获得更加理想的治疗,医务工作者的工作效率可以得到最大的提高,并且让所有身处于这个环境的人都能够得到放松。循证设计中,设计者不但需要对医院的内外空间进行考虑,而且还需要对各种类型的可感知环境因素进行分析。该理论的出现为康复花园的建设提供了系统的理论基础。1.考虑内外空间:医院的外部空间对患者的治疗有辅助效果。以位于美国休斯顿的KelseySeybold门诊中心为例,其设计灵感源自于得州的BigSandyCreek,中心的正前方建设了公共开放空间。因周边居民认为溪水有助于治疗疾病,所以上述公共空间在设计时考虑了小溪的位置,长度共计400英尺,为这一空间增添了别样的景观。门诊中心的景观设计意在强调水景的康复疗养功效。溪水景观的营造,不仅使其景观设计别具特色,让使用者能够放松身心,让儿童患者能够嬉戏玩耍,减少对医院的畏惧感,同时具有一定的医治效果。内部空间也应为患者与探病的亲朋好友提供良好的互动场所。只有综合考虑医院的内外空间环境,为患者提供动静皆宜的绿色康复空间,才能充分发挥景观的康复疗养功能。2.考虑可感知环境:感知觉是一项综合性的心理过程,包含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不同类型,相应地感知环境也包括不同的形式。反映实体的差异会产生视觉感受的差异,例如颜色的差异会产生心理感受的差异,美的事物可以愉悦心情,视觉环境中对人产生积极的生理刺激能够对患者有辅助治疗的作用;景观中材质的质感差异造成心理感受的差异,患者通过触摸更加能够亲近周边的自然环境;对于听觉环境而言,声音不同,听者的感受也将存在差异,对其心理造成不同的影响,景观设计时,注意音乐和自然声的完美融合,有助于提高对病患的治疗效果;芳香疗法肯定了嗅觉环境能够产生的辅助医疗作用,一些具有香味的植物能够安抚患者的情绪。以南京鼓楼医院仙林国际医院,该康复疗养区主要提供高标准医疗、康复、体检服务。医院分为视觉园、听觉园、触觉园、嗅觉园和味觉园。(1)视觉园:颜色表现是视觉刺激中最重要的感受。色彩的差异对人心理产生的影响不同。绿色让人感觉宁静安详;红色让人感觉热烈奔放;黄色让人感觉温暖愉悦;粉色让人感觉温馨幸福,蓝色让人感觉深沉忧郁,紫色让人感觉高贵典雅……在视觉园中的榉树种植池内,对各色开花植物进行配置,四季变化,色彩丰富。这里可以作为一个微型的聚会场地,探病者与患者可以聊天,医护职员也可以在此休憩或者举办小型康复理念的交流。(2)听觉园:纯天然的声音在听觉刺激中最为重要。植物类型的差异,叶子形态、质感的差异,在风中摇曳时发出的声音也有差异。植物吸引鸟类停留,鸟儿叽叽喳喳,给人多重的听觉感受。在康复中心西侧临近水溪的绿地设计了听觉园,园中还设计了人工的水景,种植了很多叶子可以发出响声的植物,在弧形的长廊内休憩,可以倾听不同树叶发出的美妙声。伴随着水声和鸟鸣声,让人不由得身心舒畅。(3)嗅觉园:气味在改善人的反应方面有显著作用。嗅觉园设置在康复疗养区的西南侧,种植具有香味的植物,例如花香、果香和叶香。并根据风向设计植物种植的位置,以防多重味道参杂。同时对疗效俱佳的芬芳植物组合搭配,如迷迭香的浓郁,薄荷的清凉等。划分不同的功能区,有预防流感区、血压恢复区以及心情舒畅区。(4)触觉园:触觉感受是人们最基本的、最直观的经验。通过触觉传递,能使人在心理上引起共鸣,达到心理认同。病患触摸植物、水体等自然元素,通过触觉感知了解和亲近所处的空间和环境。在设计中使用触感更加温和柔软的材质,能够拉近病人与周围环境的距离,与自然亲密接触。针对视觉残疾的病人区引导他们触摸不同的植物。不同的质感的植物会给视觉残疾的患者带来不同的触觉感受。在地面铺装上采用水洗石、卵石、木地板等铺地材料,栏杆扶手背面刻有盲文都给有视觉残疾的人以提示,给予病人最大的关怀和包容。(5)味觉园:通过饮食活动体验来实现的味觉刺激。味觉园位于场地的西南方向,栽种了一些可食用或是作为食物材料的植物,在采摘区域中,对乘坐轮椅的患者参与采摘活动的需求进行特殊考虑和设计。康复疗养区的“五感园”在设计过程中参考了康复花园的基本原则,是循证设计理论的具体实践。别具特色的小花园的设计,结合植物配置,既能够创造简洁开放的绿地环境,缓和建筑物给人带来的生硬感,还能达到辅助治疗的功效。
(二)医疗空间户外景观需求
医学模式的改变对户外空间的景观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医院不再只是有几栋冰冷的大楼,而要求充分体现人文关怀,既要关注病人生理需求,也要关心患者的心理需求,发挥景观的辅助治疗作用。对医疗空间进行设计的过程中,不但要考虑病患的需求,还应照顾到医疗工作者和探病的亲朋好友,并且不同的使用者对于户外空间景观存在多样化的需求。1.患者的需求:病人按照其患病的状况可以分为普通病人和危重病人两种。危重病人相对于普通病人所承受的心理压力更大,内心更容易焦虑和恐惧,这都会影响其就医过程中的心理状态,甚至导致病情恶化。所以,危重病人更需要的是能够使其放松心情,能让他们感受到生命的力量的环境。医院户外空间的美景,可以愉悦患者心情。充满阳光的阳台或屋顶花园有助于肺结核病的治疗,柔和的色彩有助于缓解精神疾病患者的症状。绿化植物让重症患者感受到生命的顽强,对其康复过程大有帮助。医院应当为患者提供多种形式的户外空间,让患者既能够独处,也能与他人共处。既有能够晒太阳的地方也有树荫能够乘凉,既有开敞空间也有封闭空间,让患者获取最大的身心自由。孩子的需求: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患者,往往对医院抱有恐惧心理,非常排斥待在医院。如何安抚孩子的情绪是很多医护人员和父母的困扰。儿童往往性格活泼,偏爱新鲜的色彩,对大自然抱有强烈的好奇心。若能在医院户外空间设置专门针对儿童的游戏场所,可以在一定成都上改变儿童对医院的认识,减弱恐惧心理。色彩鲜艳的花卉植物,可以打滚的草地,能适当攀爬的软梯和斜坡都能让孩子走入户外景观,有助于其康复和治疗。老人的需求:老年人的孤独感、寂寞感往往比较强烈,对自己的晚年生活也比较茫然,身心都比较脆弱,非常需要别人的关爱和照顾。老年人更需要温馨、安静的康复环境,使其能融入到这个环境中来,从而舒缓对医院的排斥情绪。老年患者通常身体机能弱化,行动迟缓,所以户外空间的路面应增加防滑处理,并且应注意无障碍设计。方便轮椅推行的无障碍通道、舒适的休息坐凳、可以散步的走廊、能观花赏鸟的安静小花园都让病患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去接触自然,放松心情。中青年的需求:由于中青年的生活压力相对较大,这部分患者会更加沮丧、急躁和忧郁。花园一般的医院户外空间环境有助于抚平他们的焦躁情绪,让他们暂时忘却痛苦和烦恼,能有机会接触自然,使他们心情开阔,改善心理疾病,有益于身体的康复。2.探访者的需求:探访者能让患者在心灵上得以慰藉。这一部分群体在户外空间的停留时间相对较短。宜人的户外环境让探访者能放心地让家人、朋友在此治疗。对于危重病人,他们的探访者有时也承担着很大的心理压力,轻松的户外环境有助于他们放松心情,缓解压力。探访者可以在一个相对舒适的环境中与病患进行交流。3.医护人员的需求:对于医护人员而言,医院是其工作的场所,户外空间具有减压的作用。花香鸟语、泉水叮咚、曲折幽径让医生、护士在工作之余、午餐之后能走进自然休息片刻。能够休息、散步或慢跑的场地可以为医院的工作人员创造锻炼和运动的机会,从而让他们放松身心,缓解压力。4.康复花园功能的需求:康复花园的功能是辅助治疗,其有助于减轻病人的压力,有助于增强病人的自我康复能力;同时,良好的环境有利于医生给患者医治,也可以缓解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康复花园的这些功能要求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医院的康复花园环境首先要满足健康性需求,阳光充足,空气新鲜,通风良好,温湿度适宜,这些人们的基本健康需求要得到满足;(2)满足安全性需求,注重人性化设计,空间的尺度、选材等要适合医院环境中使用者的需求,充分考虑户外的道路坡度、防滑设计等;(3)有利于患者的交往需求,为病人供给聚会交流的场所,促进病人之间的社会交往,使其能够给予或者得到别人的帮助和支持;(4)设置一定的私密空间,尊重患者的隐私。
(三)医疗空间康复花园景观设计原则
功能性原则:康复花园景观在设计过程中应尽可能照顾到不同使用者的需要。例如,在铺装选材要求坚实、平坦,同时伸缩缝的大小要合适,保证轮椅的轮子不会陷入其中;景观铺地的形式则采用简洁的图案以及自然粗质肌理;路边可以放置一些牵引装配,方便轮椅使用者前行[4]。在道路的宽度和坡度上应该满足使用轮椅的患者和医用推床的要求;一些设施和装置的尺度可以适当调整,如花基的高度可以适当抬高,让病人不用弯腰就能触及。通达性原则:现代医院的康复花园园路的设计应该满足人们可以更简单、方便地寻路到位的需求,花园内应该设有环形的园路系统;另外,要综合考虑全园园路的通达性,即无障碍设计,保证使用轮椅的人能顺利到达他们想要去的每个地方。视觉愉悦性原则:视觉愉悦可以发挥景观的疗养功能。可利用各种植物的形态、颜色、气味和质感来营造氛围,带来全方位的立体感受;植物的自然生长以及季节性变化,形成生动、多变的景观印象。园内景观小品选择可以以垃圾箱、座凳、景墙、雕塑等为主,形成与环境空间相配套的体系,更好地将室外空间与绿色环境空间相互融合。小品配合不同的景观区域和环境空间,创造与医院整体环境相互融合,方便人们使用、丰富游览内容和观赏价值。景观小品的造型应该是明确和积极向上的,这样能够起到调节情绪、振奋精神的作用,有助于病人的康复。空间多样性原则:医院应当尽可能地为患者提供多种形式的户外空间。花园需要设置开放空间、半开放空间和私密空间。开放的活动空间,可以创造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机会,鼓励患者与患者、患者与医生以及患者与亲属的互动和交流;私密的活动空间,可以使患者有独处的冥想空间,亦可为患者提供私下交谈的机会;半开放空间可以使患者在需要独处的同时又可以观景。空间的多样性,为患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维护简单性原则:康复花园的设计应该简洁且易于维护。如景观标识主要考虑以下几方面选择原则:①醒目、位置适当;②色彩、造型与主题相互吻合;③用材经久耐用,不易破坏,方便维修;④按同一风格进行设置,突出功能性;⑤满足特殊人群的使用需要。繁杂的花园会影响患者心理,尤其对于身患重病的患者产生极大的负面作用。自然相连性原则:植物丰富的康复花园才能康复疗养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带来绝佳的辅助治疗效果。种植设计充分考虑场地特征,分析气候、光照、土壤、水分等制约因素,结合植物生长习性。做到适地适树,遵照生态学原理,模拟自然群落结构、演替规律,考虑物种生态位,避免直接竞争,合力配置[5]。植物配置充分利用植物的高低疏密围合空间在树种的选择上,有毒植物以及带有浆果和刺的植物都被排除在外。和谐优美的自然景观,如蓝天白云、碧波荡漾、鸟语花香的景象能让患者感受到生命不息,有助于增强患者的心理,重拾康复的信心。
关键词:绿色建筑建造;规划设计阶段;成本控制;措施
中图分类号:TU723文献标识码: A
1重视可行性研究工作
(1)将可行性研究阶段尽量提前
尽量将绿色建筑的可行性研究阶段提前,将建筑设计和绿色技术措施同时考虑,这样,一方面能够在设计的早期阶段充分考虑到建筑物立面造型、建筑布局等,以达到绿色建筑的相关要求;另一方面也能够留有足够的时间并增加相应的技术措施,通过土建设计完成遮阳、自然通风及光等功能,避免了中后期进行不必要的修改和辅助设施的增加。因此,将可行性研究的阶段尽量提前,会使建造成本有较大程度的降低。
(2)重视基于全寿命期的策划决策
绿色建筑追求在其全寿命期内对资源消耗和环境破坏程度最小化,达到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因而,建设单位在最初全寿命期计划中的决策对于绿色建筑建造成本控制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绿色建筑可行性研究阶段,要重点做好项目的经济评价,从全寿命期角度评价方案的经济合理性,根据投资限额的底线,充分对建设方案进行优化。在选择建设方案时,以全寿命期的长远眼光评价绿色建筑项目的可行性,增加建筑“四节一环保”经济评价指标的权重,提高项目决策水平。同时,要进行科学的项目选址,合理确定项目的建设规模和建设标准,既要满足当前的实际情况,又要适应未来的需求,不盲目追求大规模、高标准,也不只顾眼前而把建设规模和建设标准定的过低。
(3)合理融入建设理念
建设理念是建筑的灵魂,体现了建筑的风格和内涵。绿色建筑是可持续的建筑,生态是其建设的核心理念。良好的生态理念,应该以人为本,以自然为中心,自然是最大的生态,所以生态建设应该围绕自然 展工作,保护自然,恢复自然,模仿自然,尊重自然。因此,在绿色建筑的开发过程中要将生态的建设理念融入 发过程中,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减少不必要的投入,降低增量成本,使绿色建筑产生更好的效益,实现建筑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2基于全寿命期进行经济评价
绿色建筑的经济评价涉及众多内容,但财务分析应是重中之重。虽然绿色建筑是我国积极推广建设的建筑产品,而且部分绿色建筑类型(保障性住房)还承担着保障民生的义务,但是如果没有持续稳定的收入和利润增长作为支撑,建设单位仍然缺乏建设积极性。因此,在绿色建筑的规划阶段,要对绿色建筑增量成本、建造成本及产生效益进行深入研究,充分论证项目的经济可行性,突出财务分析在绿色建筑经济评价中的重要作用,以为项目的科学决策及成本控制提供依据。在资源配置方面,市场手段并非万能,往往会出现一些“市场空隙”,即市场无法发挥作用的地方,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市场的微观利益驱动与政府的宏观经济目标可能出现偏离,需要政府用各种宏观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进行调控;其二,由于建设单位追求利润最大化和降低绿色建筑建造成本之间存在矛盾,建设单位的建设积极性对市场机制具有天然的抵制作用,从而使市场机制失灵,资源配置失当。目前,对于绿色建筑这种单纯通过市场手段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项目,必须强调单独进行经济评价,综合分析绿色建筑产生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与增量成本之间的关系,以获得理想的资源配置效果。
3科学合理选择绿色建筑技术
(1)充分利用自然条件
我国幅员辽阔,东西部地区自然条件迥异,南北部地区气候差异大,在不同地域中所建造的建筑都具有地域特性。因此,绿色建筑的规划设计应尽量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做到因地制宜。设计单位要坚持整体设计的原则,充分利用建筑场地周边的自然条件,尽量保留和合理利用现有适宜的地形、地貌、植被和自然水系;在建筑的选址、朝向、布局、形态等方面,充分考虑当地气候特征、生态环境以及建筑风格等,积极利用其所处地点的阳光、水、空气、土壤和植物等环境资源,创造宜人的建筑物理环境,使其规模与周围环境保持协调,保持历史文化与景观的连续性;最大限度地利用本地材料与资源,因材致用,减少运输环节,节约能源消耗,减少施工成本,减少使用过程中的维护费用;减少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如减少有害气体和废弃物的排放,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使绿色建筑建设与周围景观协调共生。
(2)合理选用绿色建筑技术
在考虑绿色建筑“四节一环保”功能的同时,应充分考虑其增量成本,不能盲目追求高投入。在进行绿色建筑技术选择时,设计单位要积极对各项技术进行比选,优先考虑采用经济性较高、投资回收期短的可再生能源、绿色技术和材料等。满足经济适用原则,绿色建筑节能设计也应降低主动节能的比例,在规划设计时应优先考虑采用被动式技术,降低采用空调设备等的使用,严格控制建筑朝向和布局,科学地平衡建筑的密度和间距等,最大程度地提高各项居住功能。如建筑内部环境的通风和光设计,应根据节能计算确定窗型大小,根据风模拟计算,选取建筑立面上的最佳开窗位置,使室内有良好的日照和自然通风效果,保证健康、舒适的室内环境质量并满足节能要求。
4合理配置“四节一环保”成本增加比例
在建设目标下,绿色建筑因选择了节能与能源利用、节地与室外环境、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技术方案,所以相对于传统建筑而言,有一定程度的增量成本。一般而言,在五大方面中增量增加最多的为节能与能源利用,有时因采用节能技术而产生的增量成本可以达到总增量成本的50%,其次为室内环境质量,最后依次为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地与室外环境和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同时,随着绿色建筑等级的提高,增量成本逐渐增大。
因此,要统筹安排,合理配置“四节一环保"目标及其实现的技术措施,争取综合效益最大化,并对节能目标及其技术措施进行重点管理。目前,很多地区的绿色建筑都要求节能比例要达到65%,而以前的标准则是50%,这就需要加强节能技术的先进性和建筑材料的保温性,同时降低空调等取暖设备的能源消耗水平,促进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同时,室内环境也需要不断地对水泥、涂料等室内装修的原材料的性能和应用进行改善。此外,也要积极采用太阳能热水器等利用天然资源的设备的使用,降低能源消耗的成本,并合理采用节水技术措施,增加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和重复使用率,降低水资源的成本。
5用整合式设计模式
(1)组建完整的设计团队
完整的设计团队是实现绿色建筑目标的重要保证,也是进行绿色建筑规划设计的第一步。因此,在项目前期规划设计阶段,应把项目各专业整合起来,充分考虑各绿色建筑项目参与者的意见和想法,避免由于信息交流的不通畅造成后续工作的返工、设计变更等,而大大增加了成本。通常情况下,一个完整的设计团队包括规划师、建筑师、景观建筑师和室内设计师,也可能会有一些专业顾问的加入,如能量分析师、照明、自然采光设计师、室内空气质量顾问、废水处理顾问等。为达到最终的可持续目标,建设单位及其将来的使用维护人员、建筑承包单位也应参加设计目标和可持续设计策略进行讨论的会议,最好是参与到整个设计过程中来,这样可以增加他们对该项目的理解与支持。
(2)方案设计精细化
目前,我国的绿色建筑功能大部分都是通过设计阶段实现,并且整体还处在起步发展的阶段。因此,设计单位要在设计阶段通过精细地规划设计,力求选择最佳的项目设计方案,根据绿色建筑各个星级的达标要求,确定低成本、低能耗的绿色建筑设计方式。
首先,根据绿色建筑设计的最终目标来合理确定要达到的星级标准,在该星级标准的前提下,选择一些对项目有利同时容易达到的条款,必要时综合考虑进行取舍;其次,按照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室内环境质量五个方面逐一研究建筑设计、结构设计、给
排水设计、电气系统、电讯设计以及环境保护、劳动、安全、消防等内容以及所必须采用的技术、方法,并做出相关说明;再次,对设计方案作出成本预算,准确计算出目前所需的投资成本、未来所需的运行费用,确保把方案的成本控制在该星级的造价范围内,力求通过精细的设计,达到控制绿色建筑建造成本的目的。此外,在精细设计的基础上,一方面要重点考虑技术的具体实施,另一方面还要重视这些技术的实施对成本、工期会有怎样的影响。
[5]俞艳,田杰芳.业主应考虑建筑产品的寿命周期成本[J],铁路I:程造价管理,2000年第2期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建筑;一体化;公共空间;设计;分析
对于目前我国的城市轨道交通一体化公共空间而言,因为整体的设计水平以及质量并不是很高,直接的导致了在实际进行运行的过程中依然是存在着比较多的问题,同时也是限制了我国公共空间功能发挥。所以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必须要能够提高对地上以及地下空间资源能够有效的利用,使其看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通过整合去实现整体效益能够达到最大化。
1轨道交通建筑的一体化公共空间具有的功能分析
1.1可以对建筑单元的空间进行整合
在一体化的建筑公共空间之中,可以更好的去整合轨道交通的功能空间以及周边的建筑空间,也是可以让两者之间能够形成一个关联的整体,这种其中任何的一个局部功能将会直接的影响着整个公共空间的功能。但是需要引起注意的则是,不管是两者之间的整合方式是如何,局部的功能以及整体的功能之间都是需要相互的渗透以及结合,从而可以一同的去组成城市的空间体系。然而其属性上也是直接的体现出了城市的公共空间,这样也是直接的表示了需要承担着一部分城市公共空间活动的功能,使其能够对其弹性要求较大。
1.2关于转换以及缓冲人流的分析
城市的轨道交通建筑一体化的公共空间的属性主要是为交通,同时相互之间也是通过交通去实现进行整合的,从而对人流进行汇聚以及输送,这样也是表示出具有着一定的交互性。所以在一些特殊的驱动之下,轨道交通的建筑一体化公共空间复杂的程度也是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也是直接的刺激了周边的每一个公共空间。在此之外,在公共空间当中,根据其功能的不同也将会汇集不同的人流,所以在空间上是需要能够具有着缓冲人流的一个功能。
1.3关于建筑单元的活力催化分析
要是建筑空间的系统自我独立封闭性相对来说比较强的情况下,那么便直接的便使功能也是出于在一个封闭的状态之下,在一体化的建筑空间当中,每一个彼此相熟独立的系统之间也是提高了相互联系的元素,同时在空间结构以及功能上也是相互渗透和复合的,这样也是更加有效的去提高了整体的功能,使其人们自身的日常生活以及工作都是可以更加的方便。通过采取这种方式人们的相互之间交流也将会得到一定的提高,使整个空间的活力将会被充分的调动起来。
2轨道交通建筑一体化的公共空间设计分析
2.1空间的组织以及布局分析
一是整体式。对于城市公共空间进行整合的目的便是为了能够提高每一个建筑单元之间的同化以及功能的渗透,提高城市的复合化以及密集化的程度,在设计城市轨道交通一体化公共空间的过程中,复合的媒介主要是公共空间,同时在功能上夜市需要具有着多重的一个属性,这样才可以更好的去满足人们生活以及工作方面的需求,建筑的空间内部和外部都可以得到充分的利用。在公共空间之中的城市功能得到全面发挥之后,自然便可以有效的去延伸建筑的功能,使其可以提高周边空间的整体活力,带动两者之间可以互动。二是叠层式。因为土地资源存在着紧缺以及人口增长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剧烈,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是促进了高层建筑的一定发展,也是提高了城市的复合化以及集约化的程度。然而叠层式的城市轨道交通一体化的公共空间具有着的层叠交互,这样对于进一步整合城市交通以及提高建筑公共空间一体化也是具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叠层式的空间组织模式之下,公共空阿金的建筑内部功能分布也是比较明显的,在对地上的空间进行充分利用的同时,也是能够提高地下空间资源的合理利用,这样不仅仅能够全面的去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与此同时也是能够使其空间的容量可以得到全面的拓展,使其有效的解决城市交通和人口拥挤等方面的问题,促进其城市化进程可以得到更加快速的发展,带动城市经济水平和人生生活质量的提高。
2.2交通的流线组织分析
一是交通流线的立体分层分析。所谓的交通流线立体分层主要是为在城市轨道交通建筑一体化的空间站会中,分别的对其城市轨道交通以及车流和人流等不同的交通流线进行差异化的组织设计。所以在进行设计的时候必须要对其城市之中的层面资源进行充分的考虑,可以在不同的城市层面之中能够设计出差异化的交通方式,之后则是根据其竖向步行交通系统可以将其统一到一起,在能够保证相互的独立性也是能够让每一个系统可以协调的运转。二是交通路线的三维交叠。针对于交通流线的三维交叠而言,基础和前提主要是交通流线的组织立体分层,然而原则是相互之间能够彼此独立,之后对其各个空间的系统进行交叉和重叠。通过三维交叠每一层都能够实现水平的转换,并且也是可以在垂直的方向能够更好的实现相互之间的转换,从而可以在这个基础上能够实现相互转换,更好的去保证城市公共空间的弹性。
3总结
通过对上述的内容进行分析研究之后可以得出,为了能够更好的去满足我国城镇化建设的要求,每一个城市都是在逐渐的去开展着轨道交通的建设,但是逐渐凸显出来的整体功能不协调以及空间脱节等方面的问题也是越来越严重,所以必须要提高对城市轨道交通建筑一体化公共空间的设计,这样对于提高城市的发展也是存在着十分重要的一个作用,并且带动人们自身的生活质量可以得到一定的提高,促进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谢凯旋,缑小涛,孙天轶.轨道交通站域建筑一体化设计———以杭州地铁一号线乔司站为例[J].建筑技艺,2015,10:112-115.
[2]杨佩云.对城市轨道交通公共室内空间设计的调查研究[J].设计,2015,21:111-113.
[3]李政,王操.城市轨道交通换乘空间的导向研究———以武汉轨道交通换乘站为例[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16,10:56-60+4.
关键词:中国画;表现;空间;意识;版面;设计
中图分类号:J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18-0039-01
中国传统艺术与两方美学有较大出入,多注重主观的、意象的感受,不是理性地认知和推理,而更多的是以感性的方式来领悟自然、品味人生。传统美学受到书画艺术的影响较大。比如在中国画论中,墨色、彩墨属于色,宣纸本身的白也属于色。所以,画家极其重视“留白”,在版面上以虚实相生的处理手法形成一种特殊的意境形式。山水画中的天、云、水等往往不着墨色,只留纸面,以虚当实,意味十足。但观者却能在画面中“实”的反衬下,获得对这种“虚”的感受,扩大意境的想象空间,版面也达到以有限寓无限和空白处即画境的目的。
一、中国画版面构成的意向
传统中国画对于虚实、空白的处理,形成了虚实相生、计白当黑的意象与装饰手法,在现代平面设计版式编排中能够得到较好的应用。毕竟,字体信息也是通过印刷的形式编排在白色的纸张上,而且图文信息疏密的效果更好控制。在版面的编排设计里,主要以中国画空白的活用,使得空处不空,甚至空处反而成为气韵流动和视觉逗留的去处。空白再与现代设计语言相融合,比如骨路中的放射、渐变和特异等,在具备精到处理的前提下,大面积的空白版面不代表空无一物,版面只要有精致主体形象的刻画,就能将其余的空白部分巧妙地转化为灵性空间,一虚一实,一张一弛,带来的是和谐宁静的韵味,展现的是如画如诗的意境。这其中的“白”,象征的是没有具象和实体的虚空,它们能和画面外部的空白空间连成一片,形成更大范围的气氛,使受众视觉和心理得到更多的延伸和体验。
具体地看,版面内的空白为“虚”的部分,反之为“实”的部分。虚等于虚无,没有可以名状的信息内容;实指实际有,有着具体的形象、颜色和质感等内容。根据这样的理解,平面设计中的版面,可将空间分为实空间和虚空间。其中,实空间是组成版面主体的图文的实体部分,虚空间则是指除图文信息内容之外的其余部分,比如字里行间的空白、天头地脚的空白等。虚空间起着背景作用,但不限于只是背景,更不是设计中可有可无的部分,而是版面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协同图文信息对受众产生作用。
平面设计中的空白设置,是设计作品实现空灵、流动的有效手段。版面上空白,看似无形之境,实乃设计者的匠心独运之处,虽不处理编排信息在上面,但已经是意蕴满布。所以说,空白即意象。从版面的气质和精神性而言,空白处理的重要性甚至要超过对主体形象的雕碌。
视觉心理也需要意犹未尽的省略处理。有时候版面中的空白处理就如同文学作品中的省略部分一样,虽不列举,戛然而止,却能够造成受众在视觉和心理上的沉思。可见,空白已是组成形象的有机部分,是形象的延续与衍生,是提示形象具有不可知的神秘一面,它可引发更多的联想和想象。平面设计中的空白,相当于一种“神秘空间”,能够随着不同主体内容演变成其对立互补的神秘一面。同时,它还是版面中无处不在的一种“气场”。版面中各构成要素,正是被这种无形的“气场”协调地统一在某种氛围和风格里,互相关联,表现出一种完整性和系统性。可以认为,只要巧妙地运用空白这一构成要素,活跃版面气氛,就可以让空白成为气质营造中最突出、最重要的部分。毫不夸张地说,有时版面空白所传达出来的信息甚至要比实体的信息元素还要丰富,还要深刻。也因为这个原因,越来越多的设计者关注版面版式留白所产生的虚空间的合理运用,因为它能最大限度地表现设计主题的精神气质,形成虚实相间的视觉节奏,并有利于激发受众的无穷想象力。
二、中国画表现中的空间意识
按照康德哲学的说法,人类的意识空间是直观觉性上的先验格式,用以罗列万象,整顿乾坤。然而我们心理上的空间意识是靠着感官经验的媒介形成的。这些意识一般从我们的视觉、触觉、动觉、体觉中获得。在西洋的油画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种光影构成的明暗闪动的空间感,雕刻艺术中圆浑立体的坚实的空间感受。而中国画中的空间意识却有独特的空间表现力。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空间意识,存在着许多中国哲学思想。
如道家思想中的虚静恬淡、超越时空观念;儒家哲学中的天圆地方、四界、八方的时空意识;禅宗思想中的自心、自性的顿悟思想等,这些都是影响了传统山水画空间意识的营造的空间意识。
中国画的透视法是散点透视法,鸟瞰、俯视整个大自然,它的空间立场在时间上徘徊移动,集合多层次的视点形成一幅灵动、自由的诗情画境。在传统山水画创作中,画家具有比较自由的想象发挥空间,可以表现视觉所不能达之景。通常一幅作品,包含两方面的空间含义:画家内心存在的空间及一定客观存在的空间。这种中国特有的带有民族性的观察空间和描绘空间的方法,与西方的绘画比较显示出了其独特性。这种独特的思维方式及创作理论,集中表现在“以大观小”“三远”“空白”这三个方面。中国传统山水画也正是主要通过这几个方面来营造独特空间效果的。
【关键词】大数据;基层医院;档案信息化
在大数据时代,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类社会媒体的普遍应用,数据呈现出数量大、种类多、变化迅速、价值总量高的特点,基层医院疾控档案信息资源作为重要的社会信息资源之一,呈现出大数据特点。在大数据背景下,基层医院疾控档案信息资源的数量急剧增长,种类愈发繁杂,数字化、信息化程度不断提升,使用传统的管理手段已经难以处理新形态的疾控档案信息资源,因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将大数据技术运用到基层医院疾控档案信息化建设中,推动基层医院疾控档案信息化建设快速发展显得愈发必要。
一、基层医院疾控档案信息化建设中的大数据技术
对于基层医院疾控档案信息化建设来说,其对大数据的运用,主要有五个环节:一是数据准备环节。基层医院疾控档案数量庞大、格式多样,质量良莠不齐。因此,基层医院疾控档案管理的数据准备环节可对数据进行格式的规范化处理,为后续的存储与管理奠定基础。此外,可在保留原有语义的情况下去粗取精,消除数据噪声。二是数据存储与管理环节。当前疾控档案数量快速增长,海量化是大数据对存储技术提出的首要挑战。而大数据则对需要存储的多种数据格式具有适应能力。格式多样化是大数据的主要特征之一,大数据存储管理系统能满足对各种非结构化数据进行高效管理的需求,能够应对非结构化数据多样化的特点。三是计算处理环节。大数据的计算是数据密集型计算,对计算单元和存储单元间的数据吞吐率要求极高,对性价比和扩展性的要求也非常高,分布式并行计算技术弥补了传统并行计算系统在速度、可扩展性和成本上的不足,因而能适应基层医院疾控档案大数据计算分析的新需求。四是数据分析环节。数据分析环节是大数据价值挖掘的关键。目前大数据分析主要有两条技术路线,其一是凭借先验知识人工建立数学模型分析数据;其二则是通过建立人工智能系统,使用大量样本数据进行训练,让机器代替人工,获得从数据中提取知识的能力。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能够更好地适应当前基层医院疾控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大数据环境,具有良好的前景。五是知识展现环节。在大数据服务于决策支持场景下,以直观的方式将基层医院疾控档案分析结果呈现给用户,是大数据分析的重要环节。
二、大数据在基层医院疾控档案信息化中的应用
(一)保障档案数据高效存储。目前,随着信息技术及医疗事业的发展,基层医院疾控档案量已经从小数量朝着海量化发展。与此同时,科技进步衍生出的数据呈现出了分布式和异构性特点,需要归档的基层医院疾控档案数字资源繁多,包含结构化、非结构化和半结构化数据。非结构化数据,如文本、图片、各类表格、图像和音视频等;半结构化数据,不便于使用关系数据库二维逻辑表来表现。传统关系型数据库已经无法满足对数量庞大、类型多样的档案资源的组织与管理需求,需要引入大数据管理系统对档案进行分布式存储、快速检索。大数据存储方法有很多种,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即利用硬件的优势,使用可扩展的、并行的处理技术,采用非关系模型存储处理非结构化和半结构化的数据,并对大数据运用高级分析和可视化技术。
(二)加强疾控档案数据价值挖掘。在基层医院疾控档案数字资源中,不同的疾控档案数据中蕴含的价值存在差异,有可能导致用户获取价值信息的难度增大。如何从这些资源中提炼、挖掘出有价值的档案信息,并以人们易于接受的方式传递给用户,是目前基层医院疾控档案工作者必须解决的问题。大数据时代带来新的技术,为基层医院疾控档案工作者提供解决问题的方式。档案工作者可以采用大数据技术,在海量档案数据中发现关联,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聚类和分类,以多维度、多层次的方式展现档案数据,将非结构化数据转换为结构化、半结构化数据,从而使用户更准确、更容易获得档案信息。必要时,还可以通过可视化技术,形成图形图像,直观地展示最终结果。从海量数据中分析潜在的知识,决定着大数据时代基层医院疾控档案工作的发展水平及方向,这也意味着大数据时代,基层医院疾控档案工作的重心将向档案资源的数据分析、数据挖掘方向转移。
(三)提高疾控档案数据高效利用。基层医院疾控档案工作的目的是提供利用。大数据时代下基层医院疾控档案工作服务讲求时效性和便捷性,基于大数据技术可为实现网络信息服务的智能化、个性化、精品化提供支持工具。依托互联网技术,全方位实现基层医院疾控档案信息智能检索服务、档案信息决策服务及档案信息跟踪与推送服务。利用这些技术手段,彻底颠覆传统基层医院疾控档案分类在档案管理中存在的诸多弊端,将基层医院疾控档案建设事业发展推向全新的高度。
三、档案信息化建设应用大数据要注意的问题
大数据能够极大推动基层医院疾控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速度与效率,但有可能会带来一些问题,需要注意。
(一)实现大数据技术问题。大数据技术相比传统技术更为复杂。不同于传统的基层医院疾控档案管理技术,基层医院疾控档案大数据管理系统通常是一个由很多节点组成的分布式系统,实现起来较为困难。基层医院疾控档案管理工作者需要打破专业限制,寻求与专业的具有相应资质的大数据开发公司合作,将行业的需求和大数据技术结合起来,才能开发出适合基层医院疾控档案行业特点的大数据平台。另外,我国基层医院疾控纸质档案数字化形成的绝大多数是文字图像,不便于大数据技术的处理,应当将文字图像通过技术识别,生成文本文件,并尽可能提高识别的准确率,为档案大数据处理创造条件。
(二)信息安全问题。基层医院疾控档案是不可再生的社会核心信息资源。但有时人为的操作失误、系统技术故障、计算机病毒、黑客攻击、间谍窃取等原因都会造成档案数据的破坏,给基层医院疾控档案管理部门,甚至整个医疗事业的发展带来巨大损失。因此,基层医院疾控档案管理部门在实施大数据技术时,要重点加强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采取各种安全技术措施,保证档案数据的完整与安全。
(三)泄密问题。基层医院疾控档案管理大数据时代,档案信息主要通过网络进行传输,容易被复制和扩散,导致档案信息资源在开发和利用过程中可能出现信息泄漏、隐私权侵犯、知识产权纠纷等隐患。对于一些涉及社会稳定的敏感领域来说,档案涉密层次高,一旦泄密将直接危及国家安全或社会稳定。如何实现基层医院疾控涉密档案信息资源的合理利用,既充分发挥涉密档案的价值,又保证涉密档案的安全,是大数据时代档案管理面临的重大挑战。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