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非遗文化工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相传,绒花在唐武则天时已列为皇室贡品,然而一无史籍记载,二无文物可证。据南京首名绒花老艺人周家凤的启蒙师傅――六代绒花世家吴长泉的《绒花史料》抄本记载,造型生动、精巧的南京绒花制作始于唐代。唐时,根据时令在髻上簪戴各种花枝,风气颇盛,而鲜花受时令所限逐渐被绒花、绢花之类所代替,绒花谐音“荣华”,为皇室权贵所青睐。
清代,南京绒花的制作生产进入了鼎盛时期,对于进贡朝廷所需绒花的生产更加规范和严格。清廷特设“江宁织造局”,专办宫廷织物的采买事宜。官府专门设有七作二房,七作即银作、铜作、染作、衣作、绣作、花作、皮作;二房是帽房和针线房,为广储司所管,专供朝廷的绒花就是花作工匠们生产的。《红楼梦》中所谓的“宫里作的新鲜样法堆纱花儿”,实际上就是七作二房做的堆丝活,也就是绒花。
据南京绒花惟一传承人赵树宪先生所言,南京绒花行业大规模发展部分得益于云锦丝织业的盛行。绒花的原材料是价格较为昂贵的蚕丝,而当时另一种奢华的宫廷织品――云锦的生产中会剩下大量多余的蚕丝,于是运用到绒花上。这个曾经的宫廷专属品也正是因为蚕丝在江南地区的普及而逐渐成为当地寻常人家的饰品。当然,皇室所用绒花一般以银丝为“骨”,而民间的则使用铜丝。
除了专门作坊外,也有走街串巷的绒花艺人。1949年前后,南京大街小巷可以看到身背圆屉手执长柄镗锣的绒花艺人,边走边吆喝。
BQ=《北京青年》周刊
A=赵树宪(南京绒花传承人)
Q:绒花发展历程是怎样的?
A:绒花起源于唐代,到明清时候,除了宫廷,民间富裕人家也开始使用绒花装饰。20世纪50年代,政府成立了“艺美绒礼花合作社”。“”时期,绒花被作为“四旧”产物停止生产。80年代初,绒花恢复生产,南京成立了工艺制花厂,直到1987年,其产品除了少部分传统品种外,大多为外销的动物类绒制品,绒花成为当时南京重要的出口创汇工艺品。
Q:绒花的制作流程究竟是怎样的?
A:勾条、打尖、传花是绒花制作的主要工序,熟练掌握这三个环节,就可以临摹制作一个绒花成品了,而这个过程培训少说需要两年的时间。我在工厂设计室学徒时,用两年时间把厂里的所有产品复制一遍,这才为后来自己创作绒花打下基础。
工艺美术是我国文化产业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其规模性较大,同时也是文化事业的体现,在整个文化产业运行的过程中承载着中国人民的文化价值。文章对消费视野下工艺美术的价值进行了分析,旨在实现工艺美术的经济化运行。
关键词:消费文化;工艺美术;问题分析
消费文化主要是在社会文化发展中某一时期的特定产物,同时也是人们在物质生产、社会生产以及消费活动中所展现出的一种消费形式。因此,消费文化视野下的工艺美术作为一种消费形式,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及价值,虽然在文化层面上与现实文化存在着不同,但是由于时代背景的不断变化,充分展现了其存在的艺术形态,这种文化形式的出现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人们行为方式。
一、文化消费视野下的宫廷工艺美术
随着文化事业的多元化发展,宫廷风格的工艺美术保持了技术高超性的特点,并将传统美术工艺作为传承的主体,使旧的工艺形式以及艺术形态得到了有效的表达,而且在整个工艺美术技术应用的过程中,采用了高超性的艺术形式,保证了产品设计的基本价值。旧有时代的工匠会受到统治阶级的管制,在艺术创造的过程中会将艺术价值本身进行艺术的再创作,但是,在文化发展的今天,很多设计人员在作品创作的过程中会重视其商业性的价值。所以,旧有时代的宫廷贵族艺术逐渐演变成当代社会中的“商品”价值。对于这一类美术工艺品而言,可以将其分为收藏品以及装饰陈设品两种,首先,收藏品不仅具有投资价值同时也具有“文物”价值,收藏者主要重视商品的文物价值以及潜在的增值能力。其次,装饰陈设品主要是一种文化传承的符号,通过旧有宫廷工艺的商品转换为另一种文化形式,为使用者提供一种文化品味。而在现阶段宫廷宫廷美术创作及优化的过程中,缺少专业性作品鉴赏人员,一些作品只要被国家机构的工艺美术大师评定为最具收藏价值的作品,其价值会数以十倍的向上增长,从而导致很多工作美术作品的评选成风,出现了一些唯利是图的艺术消费行为,导致传统工艺产品的质量逐渐下降,为文化艺术的传承及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二、文化消费视野下的城市工艺美术
对于城市风格的工艺美术而言,主要是将中产阶级的市民作为工艺美术的主体,通过对中产阶级人们价值观、生活观等价值的分析,所呈现的一种市民工艺类型。历史中人文产品的工艺设计包括紫砂器、明式家具以及住宅建筑设计等工艺形式。城市中产阶层由于其经济实力、政治地位等内容逐渐成为工艺文化的核心内容,但是,在现阶段城市工艺文化分析的过程中,其正处于未定型的新兴阶段,基本的文化形式也正处于模糊阶段,其形态的判定以及消费价值很难得到系统性的分析。而在消费视角下可以将这种工艺形式定义为创意、综合以及世俗化的工艺美术形式。其中的创意主要是通过对城市人民生活经验以及生活需求的分析,所创作出的美术工艺,例如,家居装饰等与人们日常生活相关联的设计形式。市民工艺中的综合性主要包括了创意、技艺工艺以及设计等,例如“陶吧”等工艺场所的构建,城市居民可以在这一环境中将自己的创意、技艺以及设计等技术形式进行充分性的结合,从而实现其综合能力的提升。
三、文化消费视野下的民间工艺美术
民间工艺美术主要是将农、牧民作为主体的乡村工艺形式。在现代化文化形式发展的过程中,民间工艺的生存环境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是其生活化、原型化的艺术形式却得到了有效传承。随着消费文化形式的出现,一些具有民间工艺的农耕文化呈现出不断消失的状态,主要是由于民间工艺是一种生活化的工艺形式,其实用性的工艺会随着人们的生活状态不断改变。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出现,出现了一种新型的准城市居民,使人民在生活的过程中由农村到城市的环境转变,而且其基本的生活环境、生活用品以及生活方式都发生了一系列的改变,所以一些民间工艺品也发生了一定的改变,导致传统的美术工艺形式逐渐淡化。而且随着消费文化的呈现及发展,乡村的生活逐渐改变了旧有的生活方式,民间工艺自给自足的社会生活条件逐渐瓦解,使一些极具民族特色的工艺被“开发”出来,成为旅游商品以及纪念品等。
四、文化消费视野下的艺术工艺
艺术风格的工艺美术主要是专业工作者所创作的工艺形式,对于这些作品的创作人员而言,大部分都经过专业艺术院校的教育,其艺术素养以及创意能力相对较强,所创作的工艺品有陶瓷、陶艺、漆艺等。对于这些专业的工艺美术创作者而言,其作品的设计具有现代化的理念,所以他们所创作出的工艺作品具有一定的艺术性以及原创性。与此同时,由于设计的多元化发展,消费者会寻求一种全新的途径,将其自身与消费文化进行统一性的融合,并为大众传播以及艺术创作者提供了交流的途径,使创作者可以通过对人们需求的分析进行工艺作品的设计,并在一定程度上借助传媒图像以及现代化的生活进行工艺的创新,进一步扩大了消费视野下非物质形态商品以及物质形态商品的消费。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消费文化的不断发展,消费文化对美术工艺的影响是相对较大的,美术工艺逐渐形成了文化形式的创造,同时呈现出现消费视角下美术工艺形式的变化。由于其文化形式来源于生活,因此其产品的设计与消费文化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其工艺美术的创作不在局限于纯粹的创新,而是应该在消费的基础上实现其身份的认同,并在最终程度上呈现出工艺美术的核心价值。
参考文献
[1]李立新.中国工艺美术研究的价值取向与理论视阈——近年来工艺美术研究热点问题透视[J].艺术百家,2008,04:114-118.
[2]李砚祖.关于消费文化视野下的工艺美术诸问题[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5:84-88+127.
工程数据的集成是通过业务流程驱动,实现飞机单架次EBOM、PBOM、MBOM、产品数模、工装数模、AO和仿真验证结果数据等信息在系统之间的传递,其主要实现方式如下所述。(1)EBOM、PBOM、产品数模、工装数模的集成。从工程数据集成管理平台导出整机或指定部件单架次的EBOM结构和产品数模及相应工装信息,数据格式包括zip包、Excel等。导出的EBOM和产品数模将导入数字化装配工艺设计与管理系统进行使用。(2)MBOM数据的集成。MBOM分为顶层MBOM和底层MBOM。三维数字化装配工艺设计与管理系统提供顶层MBOM结构导出功能,将三维工艺设计与管理系统完成的顶层MBOM结构文件以XML/Excel格式输出,并导入工程数据集成管理平台,在平台上生成顶层MBOM结构。在工程数据集成管理平台上对顶层MBOM结构进行管理,当发生更改后在工程数据集成管理平台的MBOM编辑器中进行维护。底层MBOM结构在AO中的零组件配套表完成审签后由系统自动解析生成。(3)AO和仿真验证结果数据的集成。通过三维数字化装配工艺设计与管理系统和工程数据集成管理平台的集成,使数字化装配工艺设计与管理系统新增三维AO输出功能。把通过工艺设计和仿真验证后的AO数据以zip包(包含工程数据集成管理平台现有AO编辑器定义XML格式文件、具有工艺指导性的视图及Process、SMG、AVI文件等)形式输出。
2顶层工艺规划与管理
在三维数字化装配工艺设计与管理系统中进行顶层工艺规划与管理的主要工作包括PBOM的构建、顶层MBOM的构建。(1)PBOM的构建。PBOM是在EBOM的基础上,根据产品的特征和企业的制造能力,对产品的结构进行重组,使之符合企业的生产能力,为生产组织、布局、车间分工提供依据,保证生产的可行性、均衡性和经济性。飞机装配顶层工艺规划过程首先是对产品设计产生的EBOM进行重新组织形成PBOM,主要完成新建工艺组合件和划分工艺路线。PBOM在继承EBOM所有属性(产品结构、三维模型属性信息、3D链接路径信息)的基础上,增加了工艺路线、工艺组合件及备注等属性。首先利用制造资源库中每个单位所属的设备了解单位的生产能力,并在三维环境中查看企业生产单元布局,综合工艺专业类型和制造经济性构建工艺组合件;然后根据零部件类型,确定装配流程,结合各车间的业务分工和现有的任务量确定零部件需要流转的车间,进行工艺路线的划分。(2)顶层MBOM的构建。顶层MBOM由多层次的装配单元和AO编号构成。装配单元是装配件的总称,指在飞机装配过程中,可以独立组装达到工程设计尺寸与技术要求,并作为进一步装配的独立组件、部件或最终整机的一组构件。顶层MBOM构建的主要任务是根据产品的装配约束关系进行装配单元的划分,采用从大部件划分到小组件划分的顺序,将产品划分为若干个装配单元。装配单元是工序划分的基础。在PBOM的基础上,利用三维交互方式查看设计模型,分析装配约束关系,划分工艺分离面,将产品划分为几个大的装配单元,即大部件划分;再对大部件进行装配约束关系分析,在每个装配单元下确定并建立子装配单元;划分子装配体,完成顶层MBOM的构建。
3三维装配工艺设计与仿真
三维装配工艺设计与仿真主要包括底层MBOM构建、装配顺序规划、工装关联以及装配路径规划,并对工艺设计结果进行仿真和优化,将工艺设计结果形成的工艺数据(XML/Excel格式)和仿真文件等发送到工程数据集成管理平台进行统一管理。(1)装配工艺设计。利用数字化装配工艺设计与管理系统的三维可视化环境,针对具体装配单元包含的工序中零组件之间的装配约束关系,进行装配顺序调整,并对装配顺序规划的结果进行爆炸图仿真,及时发现不正确或不合理的工艺过程,进而进行装配顺序调整和优化,图2为某部件的装配工艺设计实例。然后以装配单元为基础建立AO件,并根据工位数量建立多个AO,定义AO代号和名称,确定AO对应装配单元在装配过程中所需要的装配工序,完善装配工序的基本信息,形成装配工艺,并关联各个装配工序的配套零组件、实现的装配约束、配套装配资源等信息。(2)装配工艺优化。飞机零部件尺寸大,精度要求高,装配过程需要协调的部位多,返工困难,为了避免在装配过程中因重点部位的误差叠加而导致装配精度问题的出现,需要在装配工艺准备阶段对装配精度进行预测,并对导致装配精度超差的工艺过程进行优化。直接影响产品装配精度的主要因素包括零件加工误差和产品装配工艺,现有飞机装配精度保证一般是通过测量和协调实现,不能在产品装配生产前实现对产品精度的控制。在MBD技术和数字化装配技术日趋成熟的情况下,为了缩短飞机研制周期,需要将精度控制技术融入装配工艺准备过程,实现基于精度控制的飞机装配工艺优化,确保装配工艺的可靠性。在装配工艺正式前,对产品进行整体装配精度预测(见图3),提前评估各关键特性的工艺能力。由于整体装配精度预测是在零件还未加工的情况下进行的,所以用位置公差(将尺寸公差转化为参考某基准的位置公差)作为输入。基于产品精度MBD模型,利用多维方向偏差搜索算法得出偏差传递路径,用蒙特卡洛算法将输入的位置公差转化为相应的偏差值(偏差值呈正态分布),利用上述的偏差值、传递路径、敏感度等信息来预测关键特性是否超差。在装配精度预测的基础上,通过分析预测结果,确定并优化导致精度超差的工艺因素,最终满足整体装配精度要求。如果预测出关键特性出现超差的情况,可以结合全要素的偏差贡献度分析和实际生产能力评估,确定工艺优化方案。如果该方案需要改变装配顺序、定位基准等工艺内容,则需要再进行装配工艺仿真。通过装配工艺仿真后的工艺优化方案为有效方案。为了避免飞机装配生产线生产瓶颈的出现,在装配工艺设计与仿真阶段,通过工序生产力平衡仿真,可以提前预测生产瓶颈和影响因素。通过对装配工序进行优化,可以在飞机装配生产前实现装配工序生产力平衡。对每个工序进行生产时间估算,评估每条工序任务链的生产时间,并进行生产力平衡,防止因部分工序任务链过长或过短导致生产瓶颈的出现,从而避免生产延误或等待的情况发生。
4三维装配工艺指令的生成与管理
装配工艺指令(AO)是用于规定生产管理单元的完整工艺流程和流程各环节的控制要求及记载生产过程中质量数据的工艺文件。在工程数据集成管理平台中,可获取完整的AO信息以及工艺模板,并自动创建AO。当AO完成审签流程后,系统将自动提取AO中的零组件配套表,将其关联到顶层MBOM结构中形成底层MBOM结构。(1)装配工艺文件编制。每个AO对应一道工序,将工艺组件关联至AO。在AO节点下创建工步,并添加工步属性和描述信息。将工艺组件中的零组件划分至工步,并根据要求将标准件和资源划分至工步。(2)三维工艺信息标注。根据三维信息标注规则,将工艺信息标注在三维仿真动画中,形成具有指导意义的工艺仿真文件。这些工艺信息描述关键的装配尺寸与公差范围、工装和精度要求等生产必需的工艺约束信息,以及在装配动画中无法表达的指导信息。三维工艺信息标注的主要方式包括:颜色、可见性、文本、局部放大等。(3)工艺指令。通过数字化装配工艺设计与管理系统生成AO数据包(Process、SMG、AVI、图片、XML格式的工艺文件等),将AO数据包传到工程数据集成管理平台,利用工程数据集成管理平台的AO编辑器将XML格式的工艺文件生成为AO文件,其余数据作为附件关联到AO,AO实例如图4所示。
5装配工艺知识管理
飞机装配工艺准备所涉及的专业范围广,包含的信息量大,是一种经验性非常强的知识密集型工作。在装配工艺准备过程中,为了实现装配工艺知识的共享和重用,提高设计质量,缩短准备周期和避免设计资源的浪费,需要对装配工艺知识进行建模并构建知识库。飞机装配工艺知识是指在飞机装配工艺准备和实际装配生产过程中形成的,能够用于指导飞机装配工艺规划与仿真的抽象的数据表达。作为飞机三维工艺设计与管理系统的基础数据库,装配工艺知识库主要是存储和管理装配工艺实例、典型工艺模板和制造资源。首先构建3个库的分类结构,定义相应的属性,再将装配工艺实例、典型工艺模板和制造资源等分别放入对应的分类中。将装配工艺实例划分为典型工艺、典型工序和典型工步,并存入装配工艺实例库。典型工艺模版库存储已结构化、参数化的针对典型工艺特点的工艺知识,例如,根据工艺特点不同,将产品分为框类、壁板组件类、地板组件类、管路类和锻件类等,并按照不同类型的装配流程构建装配工艺模板,用于固化装配过程、组织典型装配模板数据。将飞机制造企业的生产资源以装配环境模型、虚拟人体模型、设备模型、工装模型、工具模型等形式进行三维建模,并赋予相应的参数信息,形成飞机制造资源知识。
6结束语
那么,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呢?根据《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等等。非物质性是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根本特性,是它与物质文化遗产的区别之所在,由于它的非物质性,可称为无形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不同,它没有物质载体,没有物质形态,不是以一定的物质形态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涵盖五个方面的项目:1、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3、社会风俗、礼仪、节庆。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非物质的特点,所以造成了对它的保护的艰难性。有资料显示:每一分钟就有可能有一首民歌、一种技艺、一座古建筑永远地消失。这种说法或许有些夸张,但也从侧面反映非遗保护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仅以山西省的地方戏为例,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尚有52个剧种,现在只剩28个了,也就是说,有24个有着悠久历史、众多剧目、精彩艺术的古老剧种在短短的20年里永远地消失了。
我们山东青岛胶南市虽然也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过去没有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持续抓好。比如上世纪80年代文化馆曾组织有关人员对茂腔、藏马大鼓、宝山地秧歌等进行了采集和整理,但没有注意组织老艺人传授技艺,因此,这些艺术门类也就没有规模性的发展,一些老艺人已相继去世,还没有去世的年事已高,有能力传授的艺人更是寥寥无几。因此,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和保护已迫在眉睫。
胶南人杰地灵,名胜古迹众多,有千古名胜琅琊台、大珠山、小珠山、灵山岛、石门寺、齐长城等等,也有很多有特色的民间文化和传说。比如胶南手绘年画、胶南剪纸、胶南泊里红席编织技艺就享誉中外。上世纪80年代年画和剪纸就曾到南美的阿根廷、乌拉圭、厄瓜多尔等地展出,大珠山的传说、琅琊台传说、徐福传说、藏马山的传说等也在民间广为流传。琅琊酒酿酒工艺、藏南手工编织技艺、灵山岛祭海、王戈庄大集也有悠久的历史。特别是近几年,胶南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年画和剪纸的发展,每年拿出专项资金抓年画和剪纸培训,为年画和剪纸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2005年首届中国・琅琊旅游文化周的举办提升了胶南的城市形象,扩大了胶南年画和剪纸在全国的影响。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胶南年画和剪纸一定会有更快更好的发展。
实际上,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都是出自广大的农村,在农民中间。因此,深入农村、深入群众,也成为我们当前和今后的重要工作。农村文化近年来正在引起全社会的关注,究其原因,就是农村传统民间艺术和民间习俗的发展。因为,在经济发达的今天,人们渴望淳朴的民间文化的回归,所以,保护民间习俗对民间文化价值的构建具有重要的作用。重视农村文化,解决农村文化中产生的新问题,丰富充实农村文化生活,为广大农民提供优秀的精神食粮是一种社会责任和历史责任,更是文化工作者尤其是基层群文工作者的义务和责任。
文化馆到底应如何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展工作呢?
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来做:第一,领导重视,组织得力。要保证开展工作所需的资金和人员。第二,突出特色,搞好培训。定期或不定期的举办各类培训班,对胶南而言,特别要重视年画和剪纸、泊里红席的创作和培训。第三,注意挖掘,及时整理。第四,重视人才,加强传授。对在挖掘和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发现的老艺人,要进行关心和保护,并及时地组织有关专业人员向老艺人学习,让他们传授技艺,避免让技艺失传。第五,重点培养,以点带面。也就是重点培养骨干人员和试点村镇,以实现带动全社会的目的。第六,注意展示,取长补短。将培训或传授的成果经常性地进行展览或展示,实现加强交流和学习、及时发现问题、形成良性循环的目的。
为进一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确保在20xx年5月前完成全市普查工作,根据国家文化部、省文化厅有关文件精神,我市决定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全面、深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具体工作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牵头。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
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是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基础。普查工作要以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为指导,按照文化部《关于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的通知》及省文化厅和省非遗中心20xx年1月15日在厦门召开的普查工作会议精神和要求,通过认真的普查,全面了解和掌握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数量、分布区域、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及时制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抓紧认定和抢救一批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特别是处于濒危状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建立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制度。
(二)工作目标
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的工作目标是:全面普查、摸清家底,健全机制、规范管理,整体保护、传承发展。
二、普查范围和登记
凡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均属普查范围。普查登记表见附件。
(一)民族语言(包括方言)。
(二)民间文学(口头文学),如神话、传说、故事、歌谣、史诗、长诗、谚语、谜语等。
(三)民间音乐,如民间歌曲、器乐曲、舞蹈音乐、戏曲音乐、曲艺音乐、部分民间祭祀仪式音乐等。
(四)民间舞蹈,如生活习俗舞蹈、岁时节令习俗舞蹈、人生礼仪舞蹈、宗教信仰舞蹈、生产习俗舞蹈等。
(五)戏曲,如曲牌体制的戏曲剧种、板腔体制的戏曲剧种、曲牌板腔综合体制的戏曲剧种、少数民族的戏曲剧种、民间小戏剧种、傩及祭祀仪式性的戏曲剧种、傀儡戏曲剧种等。
(六)曲艺,如说书(徒口讲说、说唱相间、韵诵表演)、唱曲(板腔体、曲牌体、板牌混合体)、谐谑(相声类、快板类、谐戏类)等。
(七)民间杂技,如杂技、魔术、马戏、乔装戏、滑稽等。
(八)民间美术,如绘画、雕塑、工艺、建筑等。
(九)民间手工技艺,如工具和机械制作、农畜产品加工、烧造、织染缝纫、金属工艺、编织扎制、髹漆、造纸、印刷和装帧等。
(十)生产商贸习俗,包括农业生产、林业生产、渔业生产、畜牧业生产、商贸等习俗。
(十一)消费习俗,包括服饰习俗、饮食习俗与禁忌、居住习俗与信仰、交通习俗。
(十二)人生礼仪,包括妊娠习俗、分娩习俗、诞生和命名习俗、满月礼、百日礼、周岁礼、成年礼、婚礼、离婚习俗、寿诞礼、葬礼习俗禁忌等。
(十三)岁时节令,包括节气习俗、传统节日习俗等。
(十四)民间信仰,包括原始信仰、俗神信仰、庙会、祖先信仰、生殖信仰、商业信仰、精灵信仰等。
(十五)民间知识,包括医药卫生、物候天象、灾害、数理、测量、记事、建筑等知识。
(十六)游艺、传统体育与竞技,包括民间游戏、杂耍(艺)、竞技等。
(十七)传统医药,包括养生、诊法、疗法、针灸、方剂、药物等。
(十八)其他,如传统行会、香会等民间组织、村规乡约等。
三、普查原则
(一) 全面性
兼顾城镇和乡村、不同的人群、不同的民间文化载体,按照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来的生存状况,调查和采录,不能主观地舍弃某些方面。
(二) 代表性
在全面普查的基础上,注意民间文化现象中主要的形式、作品、类型、民俗现象,重点深入调查,选出在当地群体社会中有较大影响的代表项目,以避免在普查工作中平均使用力量。
(三) 真实性
真实地、不加修饰地、不加歪曲地记录,确保普查内容和成果真实可靠,杜绝提供虚假材料。
四、普查的组织
(一)组织机构和任务分工
本次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属全国首次普查,在组织机构上可参照全国文物普查的做法。市里将**市第一次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领导小组,领导小组负责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的组织和领导、协调解决相关问题。领导小组组长由市文化与出版局党组书记、局长张耀清担任,副组长由市文化与出版局副局长林学进担任。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闽西艺术中心,办公室负责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的日常组织和具体协调,市文化与出版局副局长林学进兼任办公室主任, 刘荣海、梁明、肖干南、沈幸莲任办公室副主任,梁明任常务副主任。办公室 成员由各县(市、区)文化馆馆长、市非遗中心有关成员及临时聘用的相关专业人员组成。办公室下设协调组、综合组、技术指导组、后勤保障组。
协调组:协调组的工作职责是负责协调此次非遗普查的办公场地、办公设备、人员使用、媒体宣传以及涉及相关单位的事物协调。
组长:章丽玲
综合组:综合组的工作职责是组织制订和实施《**市第一次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及其各阶段工作计划,编制全市普查经费预算,组织开展文物普查过程中的全市性宣传报道工作,档案建档备案、资料汇总、编发工作简报、督促检查各县(市、区)的普查工作等。
组长:蔡永德;成员:5人(名单待定)
技术组:技术指导组的工作指责是具体指导各地普查,提供技术支持,并有针对性地派员辅导各县(市、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配合参与省专家组对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检查、验收工作;负责采集较有价值的非遗线索或濒临消亡非遗项目的音像、图片和文字资料,并对采集的资料加以整理,形成较完整的非遗项目资料。
组长:江进才,成员:何志溪、林焕珍、蔡永德等。
后勤组:后勤保障组的工作指责是负责市普查工作的经费申请,办公设施、设备的采购,以及有关普查工作的培训、会议的后勤服务等。
组长:郭爱玲,成员:王媛敏郑燕京。
刘荣海同志负责协调组工作,梁民同志负责综合组、技术组、后勤组工作。
(二)部门职责
在**市第一次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领导小组的领导下,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各有关部门各司其职,通力协作、密切配合,共同做好普查工作。
五、普查方法
(一) 制定计划
普查计划是开展普查工作的具体实施方案。各地要结合实际,认真制订普查计划,明确普查的目标、具体任务、普点、人员配备、工作步骤、调查方法、阶段成果等。在普查计划的基础上,根据普查任务制定普查提纲,供普查者参考。
(二) 人员培训
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涵盖面广的特性,相关部门和社会上挑选一批具有一定业务专长,热心公益事业的人员,组成普查工作班子,班子成员直接指导普查员。各县应确保每个行政村至少配备一个普查员(普查员可由农村文化协管员担任),市非遗中心将组织专家对各县乡镇文化站以上普查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各县应根据普查任务和个人专长,对乡镇以下普查的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和合理分工。
(三)点面结合
普查工作要做好全社会动员,要开门搞调查,做到“一张网到边,一根线到底”。要发挥当地各协会、学会的作用,同时要充分利用教育部门的平台优势,从学校学生入手,以问卷形式带回家去向父辈和祖辈索要非遗线索。要重视在抓好面上普查的同时,可重点走访,抽样调查,可召开小型调查会,充分重视和发挥当地热心人的作用。要注重调查资源蕴藏较为丰厚的乡镇、村落;选择承载非物质文化遗产较多、较有才华和独创性的人进行面对面的采访、问答、表演、展示,如故事家、歌手、民间艺人等;重点关注各地的民俗节庆(如节令、庙会等)。
(四)田野调查
田野调查是非遗普查的深入阶段,要从众多线索中有选择性的挑选一些较有价值的线索作为田野调查。田野调查要以实地调查为主,做到所调查的项目“不漏线索、不漏环节”。要悉心拜民间传承人为师,完整采录讲述者、传承者或表演者的技艺技能和相关历史情况、人文背景、相关的数据。做到资料来源清楚,内容真实,数据可靠。要认真填写普查登记表,并记普查日记。
调查采访者要以笔录、摄影、录音、录像等多种形式和技术记录民间传承人和相关人员的讲述和表演等。留意搜寻民间传抄的唱本、歌本、长诗、鼓词、皮影脚本、宝卷(宣卷)、经书、图画册等手抄本,以及各种文献资料和相关实物。
六、工作步骤
根据省文化厅和省非遗中心相关要求,初步拟定我市普查工作阶段:
(一)普查准备阶段(20xx年1月-2月)
1、20xx年2月份,召开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会议,部署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发放《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方案》,下发相关文件及各门类普查表格,举办普查业务培训班。各地文化行政部门,会同各相关部门,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机构、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方案,建立普查队伍(要求每个行政村、街道必须配备一个非遗普查员),落实相关经费,着手有关准备工作。
2、确定非遗宣传平台和内容,利用政府和社会宣传媒体对此次全国非遗普查工作的目的和意义进行立体式的广泛、持久和高密度的宣传。通过媒体的持续宣传,在短时间内引起社会、各部门和各级领导的关注,要让老百姓知道什么是非遗,为什么要搞非遗普查,要让非遗的概念传播在全市城乡的每个角落,并逐渐深入到老百姓的脑海里,从而为本次实施非遗普查铺平道路,让老百姓主动参与到此次全国非遗普查中来。
(二)实施普查阶段(20xx年2月—4月)
1、提供免费热线和电子表格下载平台。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布提供非遗线索的免费热线电话和下载点子表格的网址,热线电话以县为单位,每个县安装3台以上免费热线,提供非遗线索者向各自所在县(市、区)拨打热线,也可从媒体公布的网址中直接下载表格,填好后交给当地普查员。
2、召开座谈会,摸排普查线索(3月15日前)。各镇乡(街道)应责任到人,由分管领导牵头,把任务下达到各行政村(社区),每个行政村(社区)须指定一名普查员。普查员根据实际情况,分片召开“五老”(老干部、老土地、老教师、老农民、老艺人)座谈会,摸清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线索,填好《县(市、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线索表》(见附件4),每个行政村(社区)上报的非遗线索不得少于100项,于20xx年3月10日前报各镇乡(街道)。
3、梳理线索,确定调查项目(3月底前)。各镇乡(街道)对摸排的普查线索进行归类梳理,确定调查项目。调查项目数平均每个村(社区)不得少于10项,每个镇乡(街道)不少于100项。各镇乡(街道)确定调查项目,填好《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类别一览表》(见附件2),于20xx年3月15日前报县(市、区)文化部门,3月20日前由各县文化主管部门整理好后报送市非遗普查办公室。
4、走村入户,深入调查(2月底到4月中旬)。各镇乡(街道)根据确定的调查项目深入村(社区)开展普查工作,按照《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调查表》(见附件1)内容要求,逐项进行全面调查,做好文字、录音和影像记录。
在实施普查阶段,市非遗中心将组织中期督查等方式,检查和指导各地普查工作。
(三)填表整理阶段(20xx年4月中下旬)
各镇乡(街道)在深入普查的基础上,整理普查资料,按类别填写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表和一览表,通过网络及时上报县(市、区)文化部门审查。做好录音、摄影、摄像等相关资料的整理、刻盘工作。
(四)组织验收阶段(20xx年5月初)
各县(市、区)分级汇集普查工作成果,及时组织普查验收工作,整理汇编并上报普查目录清单和登记表、录音录像等相关资料,认真撰写调查报告,做好普查工作总结。
市非保中心组织验收组对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进行验收,并汇总全市普查成果,整理并上报。
(五)后续保护阶段(20xx年6月—20xx年)
各地及时进行成果编纂(另行部署)和后续保护工作。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将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和数据库,组织编纂一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项目汇编》、为便于交流、查找和管理,该书以乡镇(街道)为单位,每个乡镇(街道)单独编印一本,编印完成后,分发给相关单位和普查员,让每个环节都能感受到自己的成就感。同时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也将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和数据库,组织编纂《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项目汇编》、《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分布图》和《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与保护研究》等成果,深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合理利用。
七、普查的几点要求
(一)各地政府要充分认识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的重要意义,切实加强领导,建立普查工作协调机构,有关部门密切协作,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要重视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的意义和相关知识的宣传,进一步提高全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广泛发动群众提供普查线索,参与普查工作。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要以全面性、代表性、真实性为指导原则。注重视觉和听觉形象的配置(文字、照片、视图、实物),要求如实反映原貌,不走样,尽量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保存档案资料。对有一些虽不宜公开,但仍然具有研究价值的,也应进行收集和整理。普查材料按要求保质保量整理汇总后,逐级上报。
(三)在普查工作中,要有“抢救优先”的意识,对于高龄和病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要优先安排调查采访和抢救搜集,以免“人亡艺绝”。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物保护;文化权利
中图分类号:E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近年来持续性的文化热点。国际社会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作一项关乎人权与发展的科学工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全球化背景下人权文化发展和国际社会对文化权利和实现公民文化权利具有非常特殊的意义。
保护工作是世界人权文化发展和国际社会对文化权利日益扩大关注的必然结果
2001年通过的《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强调,条约是为“充分实现《世界人权宣言》和1996年关于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及关于经济、社会与文化权利的两项国际公约等其他普遍认同的法津文件中宣布的人权与基本自由和在“参照教科文组织颁布的国际文件中涉及文化多样性和行使文化权利的各项条款”的基础上制定的。《宣言》前言提出:参照教科文组织颁布的国际文件中涉及文化多样性和行使文化权利的各项条款,重申应把文化视为某个社会或某个社会群体特有的精神与物质,智力与情感方面的不同特点之总和”,并特别强调人权和文化权利是文化多样性的保障和有利条件。
文化权利是人权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们是一致的、不可分割的的和相互依存的。富有创造力的多样性的发展。要求充分地实现《世界人权宣言》第27条和《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第13条和第15条所规定的文化权利。
2002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伊斯坦布尔文化部长召开会议通过的《伊斯坦布尔宣言》中强调:“在遵守的普遍承认的前提下,必须采取措施使无形文化遗产的表现形式在各国得到认可。”
2003年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前言强调,条约是在“参照现有的国际人权文书”的基础上制定的。该《公约》强调:在本公约中,只考虑符合现有的国际人权文化,各群体、团体和个人之间相互尊重的需要和顺应可持续发展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可以看出,国际社会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化多样性的保护理念是建立在普遍人权理念之上的。人权,、顾名思义是指人的权利。根椐1948年通过的《世界人权宣言》,只权包括了公民、政治、经济和文化权利的的整个领域。文化权利与公民和政治权利以及经济和社会权利有着紧密的联系,又有其独立性。根据《世界人权宣言》第27条和《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第15条规定,文化权利包含以下内容:参加文化生活权,分亨科学进步及其产品所产生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利益享受保护权等。但一般来讲,文化权利的重要方面指的是文化参与权、文化平等权、文化自决权和保护少数人群体的文化认同权等。
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促进特定文化权利的实现
1950年,T。H。马歇尔将人权发展阶段描述为:18世纪是社会权利的世纪,19世纪是政治权利的的世纪,20世纪是社会权利的世纪。我们认为,21世纪是文化权利的世纪。文化权利在新世纪被重视主要表现有三个方面:(1)文化平等权(2)文化认同权(3)文化经济权利
文化平等权
人类文明是由各种不同文化组成的。全世界有数量众多的不同文化,不同文化有着自己独特的价值,但文化的存在价值和势力之间的关系是不平衡的。在人类历史的任何一个特定时期、任何一个特定地方,都可能存在着多数与少数、统治与被统治、霸权与屈从的不同文化群体。
非物质文化是一种弱势文化。作为弱势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普遍面临着文化空间被挤压、甚至是被“文化灭绝”或“文化群体灭绝”的威胁。以语言为例,据儿童基金会统计,目前世界早大约有6000种语言,其中有2500种正濒临消亡,还有更多的语言正在丧使它们作为实用语言存在的生态背景。针对这种情况,国际社会积极提倡文化平等和加强对弱势文化的保护,这对文化平等权利的实现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这种提倡是有其现实意义的。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化歧视和文化压迫势头有所发展。理论上的表现就是文化帝国主义,如汤林森文化帝国主义理论、亨延顿文化冲突论以及福山历史终结论等。文化帝国主义是指西方发达国家基于自身物质条件方面的优势,运用经济和政治的力量,宣扬和普及自身文化的种种价值观、行为模式、制度和身份,并通过文化思想的渗透来控制相对落后的国家,使这些国家成为西方国家的文化殖民地。因此国际社会在20世纪尤其是90年代以来大力提倡的保护文化遗产和保护文化多样性理念是对文化帝国主义的一种批判,也在很大范围和程度上保护了不同文化之间应有的平等益。
文化认同权
文化不仅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成就的标志,也是许多民族、群体、社区基本识别标志。世界上原本存在着多种多样的文化,属于不同文化的人们在各自文化的熏陶下,在宗教、语言及生活样式等社会生活的基本方面形成基本一致的观念。这种一致的观念形成了不同文化的人们对自己文化的普遍认同。
当代人权制度和理论认为,人们对自己文化的认同权应该得到应有的尊重和维护。但国际社会对文化认同权的认识经历过一个漫长的过程。直到1982年墨西哥城世界文化政策大会通过的《墨西哥城世界文化政策宣言》才正式宣布了“文化认同的权利”。会议认为,无论就个人或就群体和国家而言,对文化认同权的肯定,对文化间、包括少数文化的相互尊重和日益增强的意识已经成为一种永久的要求。
文化经济权利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主要包括三方面:继承人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的保护、相关的精神与经济权益的保护。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比如传统医药、农业、技术技能、生态知识以及传统音乐、故事和设计等文化表达形式,往往是选定人群的集体性文化创造,具有经济价值或潜在的经济价值,这必然产生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济权益进行保护。数年前我国东北赫哲族某乡因《乌苏里船歌》著作权归属问题著名歌唱演员郭颂案就是一个因非物质文化遗产精神和经济权益而引发的法律事件。
从国际情况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经济资源,已经出现了一股掠夺潮。一些西方人在世界各地民族地区或村寨大肆收集文化资源,然后制成文化商品或申请专利,再凭借着知识产权保护的旗帜,反过来向文化资源原产地倾销,在大肆破坏文化资源和获取巨额利润的同时,将一引起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沦为其文化殖民地。这是后殖民主义的一个时代内容。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对发展我国文化权利具有重要作用。
我们坚持和社会主义的人权观与文化权利观。根据对经济、政治和文化三者关系的理解,人权结构中经济权利是基础,政治权利是保障,文化权利是目标。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斯德哥尔摩《文化政策促进发展行动计划》中指明:“鉴于享受和参与文化生活是每个社会中所有人的一项固权利,因此各国政府有义务创造一个有助于充分行使《世界人权宣言》第27条规定的这项权利的环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国家的一种积极义务。作为人权和公民文化权利的一个组成部分,国家有义务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主动保护,有义务通过积极的行为增强人们获取非物质文化资源和享有这种权利的能力。
当前我国政府正致力于建立健全一个文化遗产保护制度,体现在国家法律层面包括三个方面,即文物保护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知识产权保护法。重视和保护好文化遗产各种权益在我国当前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努力提高全社会的文化权利意识,重视在实践中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各方所具有的文化权益,对维护和实现公民文化权利,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和保护事业的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200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创新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不同群体,团体、或为个人,看做文化遗产的社会实践,观念的表达,表现形式、知识、技术和相关的工具,手工做出来的物品与文化场地。每个团体因为自身所在的地方,与历史的条件、自然的关系的变更使不断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直更新,并让那些人实现了自我认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始终依靠人存在,以形象、技艺和声音为表现手段,还以嘴巴、耳朵、身体为载体能够代代相传,在“活”的传统文化中,其又是极脆弱的,随着经济的发展,从事传统文化和技艺的人越来越少,很多非遗项目面临着后继无人的情况,亟需解决。
一、材料工艺创新
将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下去,只靠口头上的宣扬是不够的,还需要科学的创新与发展。例如民间工艺美术皮影戏,我们可以发现,如今喜欢皮影戏的人不少,但观看的人却很少,特别是年轻人。因为他们只能听懂音乐,却看不懂内容。如果想将这项文化遗产发展下去,应该有适应社会发展的改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皮影的造型角色,表演方式也应该产生相应的变化来适应时代的需要。例如与数字技术合作,选择性的保留一些皮影艺术的特征,比如影人身上原有的镂空花纹,可以在数字动画中转化为纹饰。在与数字化技术结合的情况下,可以将原来的牛皮和驴皮材料模拟成布料、布纹的质感。但是为了保护传统文化的韵味同时丰富画面语言,可以对皮影的显著特性予以保留,而对其他的配件或布景进行改进,使皮影戏焕发出新的时代生机。再如一些传统的柳编工艺品,在国内的市场销售一直不是很景气,中国人把它看成传统的手工制品,代表着落后,同时代脱节。如何让国内追求现代化时尚消费思想的人们能够接收我们民族自身的非遗产品,这就迫切需要生产厂家进行创新和改变,不断丰富柳编的材料,科学地融入其他不同质感的材料,使传统的柳编工艺品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例如一些柳编装饰品和摆件,像台灯和花瓶等制品可以和金属铜结合,产生肌理的对比,一个富有金属光泽、光滑圆润,一个具有自然柳条纹理,产品的装饰味和现代感倍增。此外还可以尝试同陶瓷、石头、铁器等材料结合,打破柳编材质一贯单一的现状,使国内更多的消费者能够接受,从而扩大国内市场。
在沿袭几百年的柳编技艺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了很多种编织法,例如立编、拧编、排编等十几种编法,打造出口创汇的名片和主导产业。老外觉得它绿色环保、纯手工编织,天然材料,所以和喜欢。而柳编产品在国内市场销量却不那么好,因为国内的年轻人认为柳编不就是手工编织的菜篮、果篮吗?都是过时的物件,缺少现代感。因此厂家可以从柳编制作工艺上进行创新,引入艺术设计中平面构成与立体构成的方法来设计与制作,采用立体构成的方法设计出各种器型,然后用铁丝、木框、柳条等搭好骨架,再把柳条、竹片、木片、树皮等材料按照平面构成的方法拼贴上去,这样不仅效率高,也可以批量生产,降低成本,又不失手工绿色环保的特点,同时也丰富了柳编的生产工艺,增强了产品的设计味道,传统中不失现代感,可以作为新中式家具配饰用品的首选,国内销售市场将有很大的拓展空间。
二、传播媒介创新
媒体传播的方式能记载各个阶段各种方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给后来的研究人员带去便捷,让他们能有更详细真实的研究资料,同时也能够对群众进行科普教育,让人们能够了解认识本民族文化。当今科技发展的很快,人们认识事物的途径越来越多。例如文字、声音、影像、网络等等,这些途径可以真实、全面、系统的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按类别划分存入档案,设立整体系统的资源数据库。例如,近年来各级文化部门按照文化部统一要求,将普查收集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文字、图片、影像等素材录入电脑,建立健全的自治区、地(市)、县三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
媒体传播还包括期刊、电影、网络等传媒,这些目前已经离不开人们的生活,是宣扬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的手段。例如:(1)影视传播,电影是如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很重要的一部分,民众通常是在一些电影中了解到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像传播可以利用电影、电视、纪实片、专题记录等多种途径。(2)表演传播,这些年来,春晚,元宵喜乐会、话剧巡演、甚至是综艺节目等文艺娱乐节目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观众在观看节目的时候,能够更加深刻的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3)动漫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如今动漫已是新媒体产品中的一个发光点,它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无疑是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途径。动漫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早在以前就有合作,中国很多的早期动画大部分是以中国的传统文化、历史故事为主线,例如早些年中国的一部获奖动画作品《桃花源记》,它就是融入了中国的传统元素,皮影、剪纸、水墨等等。国内的动漫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互相参考学习,相互融合。动漫的出现、推广,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带去了方式上的创新。(4)游戏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游戏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的合作从游戏出现的时候就开始了,文学作品中那些富有想象力与生命力的形象、情节、观念等,早已形成一系列的文学“原型”,在游戏的设计制作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很多原型被带入各类游戏中。通过游戏的画面表达,非物质文化遗产又多了一种传播方式。(5)网络传播,当今科技的快速发展,使用网络的人越来越多。人们可以利用网络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了解自己想了解的各种事物,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网络的传播能够得到很好的普及作用。由此,网络传播也是一条很重要的途径。
参考文献:
关键词:非遗;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地域文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3-0049-02
一、目前“非遗”保护及发展现状
“非遗”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华文明和历史印记,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和民族性。从目前我国“非遗”保护现状来看,其内容和形式多种多样,比如口头文化、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等等都属于“非遗”的范畴。随着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逐渐消亡以及工业文化带来的巨大冲击,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了一项至关重要的内容,从根本上关系到我国社会文明发展进程。从目前的文化保护现状来看,国家及社会都加大了对于非遗保护的重视度,强化了文化保护意识,并在短期内取得了有效的成效,但是仍然存在工作力度不够、保护观念滞后、缺乏资金支持、法律援助、人才培养等多方面的问题,这从根本上降低了非遗文化的保护效果,不利于推进文化传承。
二、目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指在高校大学生中广泛开展审美教育的一种形式,它通过对大学生进行艺术的培养和熏陶,使之掌握人类的艺术审美经验,受到美的感染,具备良好的审美素质,从而达到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
1.发展曲折,有待完善。从整体上来说,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呈现出在曲折中发展的态势。由于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历史曲折漫长,经历了停滞―发展―退潮一再发展的阶段,致使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认识不足,而使之在整个高等教育中,对其重视度不够。虽然很多高校成立了公共艺术教育机构,开设了艺术教育课程和公共选修课,但其职责划分、发展定位、相应政策实施等缺乏必要的制度保障,是制约公共艺术教育发展的根本障碍。
2.师资薄弱,有待提高。师资队伍自身的综合素质及专业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从事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师大多从艺术院校或师范院校毕业,本身在校期间受专业艺术教育培养模式单一的影响,造成知识面单一、人文知识浅薄等缺陷。同时,学校也很少为教师成长、专业能力提升提供有效的培训机会和学习机会,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教师本身的发展和成长,不利于从根本上提升个人素质,很难发挥教学价值。
3.教材单一,有待修订。当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没有统一规范的教材,教师使用教材的随意性比较大,存在专业艺术院校的教材“压缩”使用和按专业教学设置课程情况,缺少对公共艺术教育本身的教学规律的研究。地方高校没有利用当地的传统文化资源,因地制宜地制定适合地方院校特色,弘扬民族文化的教材。此外,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材更新速度十分缓慢,教材中的内容都是很多年前的旧资料,无法带给学生最新颖的材料和知识,不利于突出时代化的教学特征,这就很难从根本上提升高校公共艺术教学效果,不利于学生综合专业能力的提升和进步。
4.认识不足,有待加强。大学生认识上的偏差也制约着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大学生认为艺术教育可有可无,与专业教育无法相提并论,忽视了公共艺术教育对提高综合素质的作用,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很多学生在进行公共艺术课程的学习时,不注重提升个人的文化品位和艺术鉴赏力,而是将过多的精力放到了对于书本趣味性的关注上,从而在根本上降低了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效果,对于学生艺术修养的提升十分不利。
5.机制缺陷,有待健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效果的评价机制还不够健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还处在摸索阶段,组织管理、制度保障、师资力量、课程设置及教学设施等还都不尽如人意。在这种情况之下,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还不够完善,在进行课程开设、教学目标等方面无法形成统一共识,这极不利于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和鉴赏力,对于个人的发展和进步十分不利,影响了高校人才的培养速度。
三、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创新改革
1.明确公共艺术教育的价值,将“非遗”文化与公共艺术教学课程有效结合起来。公共艺术教育不像专业艺术院校那样过于注重对学生艺术技能的培养,同时也不能借用其他学科那种固定的标准衡量普通高校非艺术专业学生的艺术素质。它是在遵循普通高等教育的规律和艺术教育本身的规律的前提下,以培养大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基本能力为目的,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艺术知识水平的提高为己任的素质教育。因此,应该积极明确教学目标,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和品德修养,培育他们健全的人格和价值观,从而更加有效地实现个人的进步与成长,为他们文化品格和文化精神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2.构建科学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构建较为系统的、特色鲜明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推进非遗文化与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有效统一,以此来不断强化教学效果。由艺术素养选修课程、实训课程和活动课程组成的“三类型”课程体系。根据院校具体情况和教育部关于限定选修课程和任意性选修课的指导意见,确定课程内容。确立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基本目标,从而来完成课程的有效设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价值需求来选择合理的课程,以此来不断地提升个人的艺术鉴赏力和文化素质,促进他们价值观的培育和提升,这对于他们未来的成长和发展都有无比重要的促进意义。
3.找准地域文化与公共艺术教育的契合点,找准地域文化与公共艺术教育的契合点,是提升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有效性的关键所在,也是增进人才培养的核心保证。将大学公共艺术教育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创新有机结合,充分关注地域文化艺术的传统特色,深入挖掘地域性民间艺术资源,积极参与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把民间文学、美术、音乐等文化素材转化为艺术教育的课程资源,有计划地开展以地方文化艺术为主题的系列课程群建设。与此同时,更要充分地挖掘本校教育中的核心优势来完成教学设计,从而提升教学的对应性和高效性,这对于提升教学效果产生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4.培养公共艺术教育教师能力,不断提升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师的能力,对于增进教学效果有着无比重要的促进意义。积极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模式的灵活度和高效性。派教师向当地文化馆、群艺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请教学习;同时利用“高雅艺术进校园”等活动契机,邀请民间艺人到院校进行现场演示或开办讲座,让学生能多方位体会民间艺术;构建“双师型”的高校教师队伍,即要提升教师的文化素质和科学素质,同时还要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应用精神,对非遗文化进行深入研讨。只有这样,才能够不断促进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效果。
5.整合学院各部门、分院资源,发挥本院义乌地方文化研究所这个平台的优势,结合公共教学部、团委、义乌地方文化研究所、建筑与艺术分院,开展别开生面、类型多样的教学活动。从“大公共”出发,推广普及具有地域特色的公共艺术课程。针对不同学院的学生,来制定富有个性化的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以此来更好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和效果,促进学生艺术修养的提升。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有效的资源共享,同时保留课程之间的差异性,,打造高效的公共艺术教育平台,为社会发展培育多维、立体化的人才。
6.开展艺术实践活动,积极开展艺术实践活动,是不断提升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效果的关键,从而促进与地域文化的传承和融合。依托学院各艺术社团、艺术节、文化节等载体,踊跃开展活动,注重公共艺术的实践。学院目前设立合唱团、舞蹈队、古筝队、戏曲协会、书法协会等24个院级社团,覆盖学院50%以上的学生。各类艺术社团、艺术节、文化节、暑期社会实践,均举办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参与性强的艺术活动,保证了艺术活动的高参与度、高覆盖面。老师应该积极带领学生走访民间,了解我国传统文化,提升文化鉴赏力。
四、结语
“非遗”视野下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和地域文化的融合统一,对于传承地域文化、促进文化进步有着无比重要的促进意义,同时也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顺利实现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并创造了条件。具体到实践过程中,应该明确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要性、构建科学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找准地域文化与公共艺术教育的契合点、培养公共艺术教育教师能力、共享学院各部门资源、开展艺术实践活动、促进高校教学资源整合,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实现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和地域文化的有效融合,从而更加深入地挖掘高校教学本质,为人才发展和进步助力。
参考文献:
[1]易晓明,杜丽姣.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现状、实效及改革建议――基于江苏省12所高校大学生的调查研究[J].美育学刊,2012,(1306):98-105.
[2]王冲利.当代大学生就业教育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1.
[3]袁志正.地域文化融入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时代价值[J].美术教育研究,2015,(9504):104-105.
关键词:文化站;免费培训辅导;困难;路径
中图分类号:G2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13)12-
1 影响免费辅导培训的主要因素
1.1物质基础条件缺乏
文化设施是文化站开展阵地活动和提升社会形象的基本条件,尤其在全面开放免费文化服务中,文化设施无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目前乡镇文化站大多数基础建设薄弱,各种硬件设施建设严重不足、老化、滞后,如笔者所在的台州市黄岩区19个乡镇、街道的文化站绝大部分没有独立的站舍,即使少数有站舍的也很少配备培训辅导场所。严重影响文化活动特别是辅导培训活动的开展。本人认为首先要解决好文化站的硬件设施问题,才能搞好文化站免费开放培训辅导。
1.2 公共财政投入不足
以前有设施的文化站也搞了一些辅导培训,但大多是收费性质的艺术培训。服务对象也比较狭窄。其主要原因就是多数乡镇街道的文化站的经费没有列人当地政府的财政预算。没有经常性的业务经费和活动经费。而开展免费培训辅导所必要的水电开支及聘请社会上教育师来站任教的教课费无法解决,只好以班养班。而改有偿为无偿的前提就是要有经费保障。1.3 各类师资缺乏
培训辅导说到底是一项教学活动,教师是决定性的因素。当前文化站开展免费培训面临的问题除了设施、经费外就是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因为文化站是基层的文化结构,人员编制少,有的甚至1站1人,所以几乎没有配备业务干部,即使有也是门类很少。因此,与文化馆相比,文化站开展免费培训辅导面临的师资困难更需要着力破解。
2 文化站免费开放辅导培训的基本路径
文化站免费开放辅导培训面临着种种现实问题,但我们不能因而动摇免费辅导培训的决心,更不能见难而退。我们应该抓住党和政府重视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机遇,针对文化站免费开放辅导培训中遇到的困难,寻求对策,破解难题,不折不扣地落实两部文件,把免费开放辅导培训活动开展起来。
2.1提高思想认识,加大文化经费投入
各级政府要提高对免费开放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将免费开放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文化建设总体规划,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财政预算。各级财政部门要进一步明确文化站公益性文化单位性质,按照“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的原则,建立免费开放经费保障机制,保证免费开放后正常运转。同时要探索建立公共文化多元化投入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向文化站进行捐赠和投入,拓宽经费来源渠道。
文化站是乡镇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乡镇人民政府要认真贯彻落实《意见》精神,加大对文化站的经费投入。要把文化站每年开展活动所需的经费,在乡镇人代会上列入乡镇年度财政开支预算,使文化站每年开展活动所需的经费有根本的保障。另外,也要尽量争取到上级各部门给文化站的扶持经费。
特别要强调的是政府在加大投入时要加大文化站硬件设施建设的投入。要花大力气解决文化站设施落后的问题,在文化站设施建设时更要统筹安排各种活动场所,特别要重视免费培训辅导场所的建设,为文化站开展免费培训辅导奠定物质基础。
2.2 挖掘整合文化人才资源,确保师资力量到位
文化站文艺辅导人员有限,仅靠文化站的师资力量是不可能满足社会上各项文化艺术培训需求的。因此,本人主张运用当地的师资力量来免费辅导培训,因为这是最现实的。如调动当地各类文艺骨干、各项科技能手、也可调动乡镇机关、当地学校老师等等做适当的免费辅导培训,吸收更多有专长民间艺人参与其中,整合更多的文化资源。也可聘请上级文化馆文艺辅导人员来辅导、培训、讲课。
如果要外请教师那就要涉及上课补贴费问题,所以,在经费得不到充分保证的情况下,要全免费外请教师来教学是不大现实的。当然,在得到地方政府经费和社会经费的支持下,也可开展更高层次更丰富的文艺辅导培训。
各级文化业务部门也要加强对文化专干的教育和培训,通过举办培训班等形式,努力提高他们的政治和业务素质,使他们成为群众文化管理上的能手,群众文化活动辅导、培训上的行家、组织者。
2.3 丰富培训内容,创新管理机制,提升改革服务质量
文化站开办免费辅导班后,往往会突然造成学员人数“井喷”,什么班都要去报名。就像在街上突然碰到有白拿白吃的东西一样,一开始什么都想要。如台州市针对各县市区搞的“文化超市”。一开始报名踊跃,一哄而上,人数非常可观。但过了一到二月后,各项培训班人数就剩下寥寥无几,不久就匆匆结束。在学习期间,很多学生来去自由、行走无束、背地里说:反正不付钱,有空就来座一下,闲来无事就来玩一下,也有些人走马看花了一下就走。
因此,免费开放不是只免费就行了,必须不断丰富教育服务内容,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如果不丰富教育服务内容,不提高教学质量,即使是免费的培训,时间长了参加的群众势必减少,这就达不到免费开放的目的了。
文化站各类辅导培训主要是以普及性的学习为主,培训的内容可以多种多样,但一定要是健康向上的内容。如艺术类有音乐(包括声乐、乐器)舞蹈、美术、摄影、戏剧、曲艺、文学、书法等等。科普类及时政法制科普教育;如经济、法律、农业科技、医药保健、生活百科、历史知识、体育健身等等,为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推动全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文化站要本着普及性、教育性的宗旨,要兼顾广大群众求知、求富、求美、求乐的需要,举办多种艺术培训门类,尽量把免费辅导培训搞得丰富多彩。增加免费培训的受众面,使更多的人民群众得到实惠,努力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同时,对学生要因人施教,做好教学方式的及时调整。不断提高培训辅导的水平,加大公益性培训的吸引力,努力使免费培训成为文化站的一个品牌。
管理人员:(1)管理及值班人员要坚守岗位。每天必须做好室内清洁卫生和整理、准备工作,营造良好的培训环境。(2)认真解答并处理好学员提出的问题,虚心学习,礼貌待人。做好每天的工作记录和值班交接手续。(3)培训室要按时向公众开放。(4)各类培训班开班前,必须以各种形式告知广大群众,提高群众知晓率。(5)定期组织农业实用技术、科普和各类文艺培训,及时传递市场信息,随时接待群众咨询。(6)为保障基本职能实现的一些辅助如办证、存包等全部免费。
参训人员:(1)参训人员必须办理相关手续后方可入室,无关人员禁止入内。(2)参训人员要自觉服从培训管理人员的安排。(3)要爱护公共设施,严禁违规使用器材。如有丢失,故意损坏设施,要照原价赔偿。(4)进入本室活动者,要妥善保管好自己的物品。(5)要自觉遵守培训纪律要求,遵守培训室的公共秩序和安全守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