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儿童艺术教育的理解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艺术;儿童教育;启迪作用
现代研究表明,美术教育有利于培养儿童自身的感知能力,丰富儿童的情感,升华儿童的情感世界。对儿童进行美术教育可有效训练与培养儿童的创造意识,使儿童具有丰富的想象力,进而提高儿童的思维能力,有效促进儿童个性的发展。而且,美术教育对提高儿童的观察与实践能力,培养儿童的学习与探索习惯,提升儿童的审美感受力,增强儿童的判断力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1儿童美术教育与儿童心智发展的关系
作为艺术领域中的一个概念,“美术”最早产生在欧洲,最初是同“艺术”同一含义。在进入到中国以后,美术的概念出现了数次变化,在最初时美术的概念所包括的范围有:文学与绘画、音乐与舞蹈、雕塑与建筑等等。伴随学科的发展与分类的细化,美术后来被归类于造型艺术、视觉艺术,以及空间艺术范畴,美术的定义是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来对平面或者立体的视觉形象进行塑造的一系列活动。总之,美术是对绘画艺术、雕塑艺术、工艺艺术和建筑艺术等艺术类型的一个统称。对儿童来说,由于受生理和心理发育特征所限,美术活动的范围只限于绘画以及种类手工制作。
在儿童美术教育当中,艺术的审美性教育体现为对儿童的美感教育。在人的整个生命周期当中,儿童时期是进行美感训练的最有效的黄金阶段,在儿童时期进行美术教育要坚持审美原则,重视对美感的训练,将儿童时期的美术教育和美感教育有机统一在一起,为儿童未来提高审美品位和审美情趣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为一门艺术教育学科,儿童美术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在儿童美术课教学中,只注重绘画教学,而不重视运用各种艺术教学方式培养儿童的综合能力,在儿童成长之后,大多数人都会疏远美术,原因是并非所有儿童都能够成长为画家。所以,在儿童美术教学中,要从长远的发展观点出发:既要使儿童能够掌握基本的绘画技巧,又要培养和发掘儿童的审美情趣,有效提高儿童对美的感受能力和表现能力、以及对外部环境的观察能力。
2如何有效施展艺术教育启发儿童
经国内外学者研究得出结论,儿童的美术活动始于游戏、靠兴趣进行研究引导,这是儿童的天性使然。所以,美术活动对于提高儿童的感知能力、创造能力和表现能力,培养儿童的自信心具有独特的优势。即便是专业美术人才,其在儿童时期进行的教育也并非是单纯的技术训练,其中就包括了对美和生活的感悟,以及对兴趣的有效培养。
美产生于自然,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需要引导儿童去发现、去体验,去创造。儿童与美存在天然的联系,但儿童对美的感受力却并非与生俱来,这需要教师的精心培养与细心挖掘,美术教师在教学中应有针对性地进行的儿童的审美教育。
第一,美术教师应引导儿童产生对艺术的感悟力,并以此来激发起儿童对审美的兴趣,提高审美的感觉。进行儿童美术教育的教程多是从简易教育向写实发展,绘画“像”与“不像”是成绩的评价标准,这种单一的表现方式严重影响到对作品的审美品质,缺乏应有的艺术性。长期以来,人们并不重视儿童绘画,把这些绘画看作是孩子们的随意涂抹,与艺术扯不上边。这是对儿童绘画错误的认识。
第二,注重对儿童创造潜力的培养,使儿童学会提炼美和创造美,通过创造活动来体现出儿童对艺术的认识和理解。教师要对儿童的大胆艺术表现给予鼓励,大多数非写实的作品自然比不上写实作品那样直接,但是,非写实作品具有的强烈形式感与视觉冲击力可以激发起儿童的联想,从此构成了儿童艺术活动的出发点。
第三,儿童通过其情感的表达来陶冶心灵、达到辅德启美的作用,能够有效提高儿童的审美品质。将儿童的绘画期可分为涂鸦期、图式期以及写实期,这三个时期是儿童绘画活动所不可缺少的时期,儿童个体存在着各种差异,所以各阶段经历的时间也不相同,但是,三个阶段的发展顺序是不变的。三个发展阶段表现出儿童心智的变化规律以及对周围事物的感知能力增强的轨迹。儿童各种绘画作品当中注定会包含某些情感因素,但差别并不太大,单纯、直接、无污染是儿童绘画作品具有的最主要特点。与之相反,我们亦佳可使儿童的绘画作品成为某种理智的情感表达方式。美术教师应当为提高儿童的审美情趣和培养儿童的审美品质设定出必要的教学思路,这也是儿童美术教育的宗旨所提出的要求。以艺术作为开展教育的基础,培养和提高儿童的审美能力,以此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这也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3结语
儿童的智力发展以及各种能力的发展离不开美术教育,美术教育可以做到陶冶儿童的性格与品德,同时还能够提高儿童对世界的观察能力、提高儿童的注意力、记忆能力和思维能力,有利于促进儿童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蔡炳云.对非常态家庭儿童美术教育的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1(04).
【关键词】儿童诗歌 教育教学 方法 策略 探索
儿童诗歌是指适用于儿童听赏、吟诵和阅读的诗歌的总称。它与儿歌在表现形式上有明显的区别,儿歌通过比较简单、易懂,且较为直接的表现主题思想。儿童诗歌则通过间接的方式表现主题思想,内涵深刻、含蓄。在中国古代,儿童启蒙学阶段读诗是主要的内容,比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以及《唐诗三百首》等。近来年,在儿童启蒙教育阶段,诵读诗歌也开始盛行。研究表明,诵读儿童诗歌有利于培养儿童思想情操,发展儿童良好习惯;有利于培养儿童的想象力,锻炼创新意识;还有利于发展儿童的审美意识,提升艺术鉴赏能力。因此,对儿童诗歌的教育在传承千年古文化的同时促进儿童健康成长。通过调研发现,在儿童诗歌的教育教学中,很多的停留在对诗歌本身记忆和诵读水平。儿童虽然记忆住了诗词,但是不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主题思想,那么这种教育方法根本无法有效的起到发展儿童能力的作用;因此,如何有效的开展儿童诗歌的教育,是儿童启蒙教育活动中关键的问题之一。
针对儿童来说,尤其是学龄前儿童来说,如果把传授儿童诗歌作为培养儿童的知识、能力、文化和学问是欠妥的。应把诗歌中本质的元素---艺术在教育教学中得到最充分的体现,通过儿童诗歌的教育,重点培养儿童的艺术审美能力。
一、儿童诗歌的教学应体现综合艺术课程的形式
在早期,叶嘉莹就提出要通过一边游戏,一边唱歌的形式学习儿童诗歌,用一种简单、容易学、容易懂的唱歌游戏的方式来传授儿童诗歌。儿童诗歌的教育应结合儿童这一个年龄阶段的本能需要和兴趣,不能因为儿童智力的开发而扼杀儿童的活泼的天性、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儿童诗歌的教学中要将诗歌与生活、诗歌与情感、诗歌与文化、诗歌与科学相融合,体现出综合、愉悦、创造 、人文等特点,通过说、唱、跳、妆、演,让孩子们充分地理解诗歌的艺术内涵,脱离了死记硬背枯燥的学习方式,迎合了儿童喜欢游戏的天性;同时,儿童诗歌教育游戏中,让他们自我探索,感受到社会生活的环境,以丰富自己的情感和心灵,能从生活中享受到童诗的乐趣。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增强对儿童诗歌教学的趣味性
在多媒体教育教学中,可以融入文字、图像、动画、声音等多种元素,把诗歌教学与多媒体技术相结合,把它转化成活动性、趣味性、直观性的呈现出来,通过动态的,新鲜的感觉吸引,克服了孩子们注意力时间短的问题,经过听觉、视觉的协作,将激发他们的求知兴趣,直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 《咏鹅》的教学中,可以利用白鹅的录像、Flas,PPT幻灯片、音乐等元素,从听着歌曲《咏鹅》展开,到欣赏和听着歌曲表现各个动作,了解鹅在不同状态下的形态;同时,也可组织孩子对鹅的动作进行模仿,增强孩子的观察能力,让孩子们深入到《咏鹅》的意境中。
三、将区域活动与儿童诗歌教学相结合
孩子的语言能力在不断的对语言运用中得到发展起来的,在儿童教育中,我们应将儿童诗歌的语言教学内容,通过区域活动,创设一个让孩子们想说、敢说、有机会说的且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在区域活动中,可以增加“儿童诗歌诵读”的活动内容,让孩子们从家中带来的儿童诗歌中,三五一群,五四一伙的进行诗歌的自己欣赏、表演和绘画。在区域活动中,形成一种宽松的环境,让孩子们对诗歌的热爱通过多样的形式得到积极大胆的表现。
四、在儿童诗歌教学中融入角色扮演和绘画方式
在儿童诗歌的教学中,教师应创造性融入各种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可以角色扮演,绘画方式作为儿童诗歌教育的切入点。比如在古诗《回乡偶书》的教学中,可以让孩子们通过角色扮演老爷爷、儿童来直观的体现诗歌的意境和背境。在《一去二三里》的教学中,可以通过绘画的方式,绘出一幅的精美的图画,让孩子们欣赏十个数字的优美,十个数字的巧妙之处,来理解诗歌内涵。在《勤学》、《凉州词》、《相思》等儿童诗歌都可以融入这些元素。当然,这些教学方式需要通过教师的精心设计,并应结合具体的诗歌采用更加简单、易操作的教学方式。
五、通过环境布置来营造儿童诗歌的教学氛围
在儿童诗歌的教学中,应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环境,为儿童在诗歌学习中表现机会。好的教学环境能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比如,可以通过创设“古诗与画”、“我为古诗配画”、“我来画古诗”等墙体装饰和环境布置,让儿童在诗歌的欣赏中,借助周边环境,直接进入诗歌的意境中。比如在诗歌《摇篮》的教学中,可以利用大树和泥土材料来构建摇篮的环境,利用大海、天空、泥土等材料来绘制摇篮的壁画;并结合教学挂图、底版和小卡片等材料,以画画、摆图的形式表现诗歌的内容,在配上亲切的口吻将孩子带到诗歌的意境中。
六、在儿童诗歌的教育中应注重软环境的营造
在儿童诗歌的教学中,不但讲究教学的方法和方式,也应融入良好的教学软环境。重点应把握以下几个点,师生关系的融洽点也就是要营造师生之间相互关爱、互相尊重,充满鼓励且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幼儿之间合作点通过相互交换作品、相互沟通、相互模仿的方式,构建幼儿之间相互沟通协助的氛围。家园配合的默契点是通过“家长会”、“文学沙龙”和“亲子活动”等多种形式,让家长参与到对儿童诗歌的教育中,让家长在家里面营造学习古诗的氛围。教师素质的提升点是指要提高教师的文学底蕴和诗歌的教学能力,同时结合儿童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调节诗歌的教学方法。
因此,在对儿童进行诗歌教育教学中,应以“幼儿为中心”的原则展开,以内容、形式、方法丰富的载体,让幼儿在记忆力最好、心灵最纯洁的阶段,接受到经典诗歌的教育,向他们展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的优点,培养儿童的文学、审美能力,发展儿童的情趣,使他们从小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
参考文献:
[1]牛玲.关于儿童诗教学的探索和研究[J].语数外学习,2013,(6).
[2]刘芳,腾守尧.儿童唐诗教育:回归艺术与养护灵性[J].学期教育研究,2013,(1).
(一)儿童对文字的认知。
文字不仅仅是儿童接受正规教育后,才具备的一种读写认知能力,在儿童成长过程中,会在日常的生活中大量接触到文字内容,同时也会对文字的形态结构有初步的了解与认识。儿童对文字的认知过程主要分为模糊阶段、初步联系阶段、稳定联系阶段三个阶段。在这个过程中儿童对文字结构以及组成部分的认识是逐步提升的,最终建立起牢固稳定的形、音、义之间的联系。儿童对文字的认知是把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结合起来的过程。抽象思维来自对外界事物的感知和已掌握的知识,并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因此,儿童系统的视觉化设计应合理把握儿童形象性、具体性的思维特点。
(二)儿童对图形的认知。
儿童随着父母的教育以及年龄的增长对图形的认知不断提高。很多学龄前儿童已经可以辨识如圆形、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等一些基本的形状。儿童对图形的认识总是从其外形轮廓上开始观察与判断,是一种先整体后局部的观察方法,这种观察方法使得儿童对几何化的图像有很强的辨识性,这便产生了儿童书画艺术教育中关于图形认知水平提升的一个矛盾。过于简单的图形对儿童认知能力的提升有限,而过于复杂的图形又引不起儿童的兴趣与注意。
(三)儿童对色彩的认知。
色彩以其视觉吸引力对儿童有特别的吸引力,对儿童色彩认知的研究,有利于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儿童对色彩的认知比较简单,对色彩的色相、明度、饱和度等色彩知识没有明确的认识,会把色相相近的颜色统一化,而且对混合色的认知比较困难。但是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对色彩的辨识能力会有很大提升,而且会对颜色产生偏爱,尤其是对纯度高又鲜艳明快的原色。而且儿童会慢慢的把色彩与情感融合到一起,尝试用某种色彩表达自己的心情与情感。在儿童书画艺术教育演练系统中必须要把握儿童对色彩认知的性别差别和个体差别,把握好整体的色彩节奏,是打开儿童心灵需要紧紧抓牢的一把钥匙。
二、儿童教育有非常丰富的教学实验和许多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一)符合儿童的认知和审美能力。
儿童对事物的认知方式是以视觉为先导的,图形化设计利用文字的内涵、图形的设计以及色彩搭配等方式,将知识通过图形化的视觉印象深深地印在学龄前儿童的脑海里。为学龄前儿童接受新知识提供了方便,能够贴近他们的生活实际、思想实际。符合儿童认知心理与审美能力的研究,具有创新的表达手段。
(二)迎合儿童兴趣,富有情趣性。
【关键词】设计思维 儿童早期艺术创造性教育 公共艺术教育 卓越教师成长
近年来,国外创造性艺术教育思潮方兴未艾,国内陆续出版了如(美)荷伯豪斯的《儿童早期艺术创造性教育》、(比利时)罗莎梅尔的《我来画》、(美)安柏利的《跟着安柏利大师学画画》、(日)安雅光野的《美丽的数学》系列绘本等,这些著作创意新奇、想象力丰富,可作为公共艺术教育的优质资源。江苏师范大学历来重视公共艺术教育,并致力于卓越人才的培养工作,2012年以来,以笔者主持的教育教学研究项目《“退耕还林”型中小学美术骨干教师培养模式建构与实践探索》的成果为基础,新开设一门艺术教育课程“儿童创意美术与卓越教师成长”(30课时,其中讲授8课时,讨论3课时,艺术实践19课时),该课程以设计思维的培养为关键点,尝试把艺术素养贯穿到卓越教师成长的高度进行探索。经过两年的实践,课程体系趋于成熟。
一、“儿童创意美术与卓越教师成长”的性质、地位和教学目的
“儿童创意美术与卓越教师成长”是江苏师范大学公共课程艺术素养模块的一门艺术课程,结合国内外儿童美术教育实践现状,围绕儿童创意美术进行相关的理论、技能与创造性表达的实践。通过学习和课题研究,使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儿童创意美术的理论知识和相应的形式语汇,正确把握儿童创意美术的研究方法及主要设计策略和设计手段,注重儿童美术教育观念的更新,并选择既有一定研究价值,又有相当实践意义的专题展开深入学习,以提高眼光,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具体教学目的如下:
(一)培养更多关注学生自身基础的发展,给艺术教育和学生的成长持续提供清新的空气、肥沃的土壤,进而开发学生多元智能的卓越的教师。
(二)通过艺术的方式,提升未来教师的教育学、课程与教学论、学科教学论理论素养。
(三)通过独特的创意表达方式,提高未来教师的方法论意识。具体地说,就是提高其教学设计、课题设计、教学有效实施、观课评价的能力,进而能够运用恰当的教育研究方法与实践。
(四)通过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创意美术引路课、示范课、观摩课,培养一批在生源地有影响的课改“种子”,进而推动学生生源地的教学改革。
(五)通过对儿童创意美术不同层面的掌握和理解,对学生进行独到的创作实践训练,以让学生感受不一样的艺术教育方式,培养多元的文化视角,提升未来教师的整体素质,预期使学生能写出关于该课程的学习报告及教学改进方案,另一方面要创作出比较完整的美术作品。
二、“儿童创意美术与卓越教师成长”课程教学大纲制定的依据和大纲内容选编原则
“儿童创意美术与卓越教师成长”浓缩并提升了国内外儿童早期艺术创造性教育的相关理论、技法的精髓,融入与国际儿童早期艺术创造性教育体系接轨,与时展同步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突出能力培养、强化实践教学。大纲内容根据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所需要的基本理论及基本技能的要求,从提高未来教师整体素质的高度,提出儿童创意美术教育的目标要求,根据本课程教学性质、条件和教学实践而选编。
三、“儿童创意美术与卓越教师成长”的教学内容设计
(一)富有特色的教学内容
第一讲,《点》与儿童早期的优质艺术教育(6课时)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全面、系统、深入地了解该课程,着重让学生对儿童早期艺术创造性教育的重要性有所认识,对卓越教师如何激发和评价儿童的艺术有所理解。
2.通过《点》的故事,让学生理解成人该怎样鼓励一个在艺术实践中只说“我不会”的儿童。
3.让学生理解具有创意的人的特性是什么?艺术如何增强了这些特性。
教学内容:
1.《点》的故事与动脑创作有趣的“点”(艺术实践)。
2.激发和评价儿童的艺术――由印度电影《地球上的星星》引起。
第二讲,儿童早期艺术活动的特点(6课时)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理解儿童各个发展阶段中艺术活动的特点有哪些?合适的激发艺术的计划是什么?怎样用儿童的兴趣去激发他们的表达和发展。
2.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艺术的元素,并理解艺术家是如何创造性地使用它们。
教学内容:
1.“当我的青蛙跳上高高的荷叶”(艺术实践) 。
2.研讨通过哪些方法可以让画面更有趣。
第三讲,就地取材巧创造――如何激发和评价儿童的艺术(6课时)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随意看・自由想・快乐画・轻松做”系列创作活动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各种各样的激发策略。
2.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在指导儿童画画的艺术活动过程中,什么时间段做出鼓励性评论是最合适和有益的,并为每个阶段可能出现的鼓励性的评语做一个列表。
教学内容:
“随意看・自由想・快乐画・轻松做”系列创作活动(艺术实践)
1.手形变变变,2.字母变变变,3.工具变变变,4.烟花大会与花开无声,5.科学实验巧创形。
第四讲,实践方法与合适、安全、多样的艺术材料体验(6课时)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合适、安全、多样的艺术材料。
2.让学生探索合适、安全、多样的艺术材料的实践方法,进行创造性表达的实践,并进一步理解运用平面和立体的材料工具进行多样和重复的体验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
用多个创意方法创作可爱的小动物(艺术实践)
第五讲,卓越教师的推动作用与“退耕还林”式美术教育理念(6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教师的教研项目《“退耕还林”型中小学美术骨干教师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探索》,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卓越教师的关键角色和推动作用。
2.通过优秀绘本案例,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参与和培养孩子的艺术发展的重大责任,并对如何成长为卓越教师有所思考。
3.希望通过课程学习,让未来的卓越教师学会怎样把艺术的内容和快乐传递给学生,并把学生引向自由、创造性和自信的表达上来。
教学内容:
1.案例解读与创作:青铜铭文里的小精灵。
2.读绘本,玩创意――启发孩子的多元智能。
3.把科学与艺术融为一体的绘本作家安雅光野《美丽的数学》系列绘本解读。
4.我国博物院印行《娃娃入宝山》系列绘本解读。
(二)实践环节类型:艺术创作实践
1.名称,艺术创造性表达的实践与合适、安全、多样的艺术材料体验。
2.主要内容与要求,动脑创作有趣的“点”、“当我的青蛙跳上高高的荷叶”、“随意看・自由想・快乐画・轻松做”系列创作活动、青铜铭文里的小精灵等。
(三)考核方法与要求
1.平时成绩与实践成绩,平时成绩占50%,包括出勤、课堂提问、讨论、课程观察体验报告等;实践考试成绩占50%。
2.综合考核成绩的计算,由平时成绩和实践考试成绩组成,各占50%。平时成绩×50%+实践考试成绩×50%=100%。
四、“儿童创意美术与卓越教师成长”的教学评价与反馈
自课程开设以来,共收到了百余份学习报告,笔者分别回复,以加强教学互动,并为改进教学听取合理化建议。从学生作品展览的效果和学习报告看,学习目标得以初步实现,大多数学生通过艺术的方式,突破了原有的思维范式,创意表达方式独特。如学校物电学院2013级某位学生提及,经过多天的学习,她由好奇到被吸引,再到喜欢,这番快意的体验,让她感觉犹如驰骋在广阔的草原上,仿佛就是一场思维狂舞的盛宴……正是教师别具一格的循循诱导,使学生在课堂上有充满了脑电波狂舞的刺激与快意。卓越教师班2011级学生提道,作为她大学生涯的最后一次公选课,通过教师生动活泼的讲解,懂得了如何尊重每个学生的灵感,呵护每一个幼小的心灵,通过新奇多样的创作尝试,了解到美无处不在,创意无处不有,亦通过电影、绘本等典型案例的展示,深切感受到为人师表的爱与责任感。
“儿童创意美术与卓越教师成长”共五讲,精选包括儿童美术教育理论、美术语言、创意美术多样实践方法等内容中最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意义的作品进行分析、鉴赏和艺术实践探索,借以提高学生对儿童创意美术的认知能力、创造能力。这一课程理论阐述清晰、作品素材典型鲜活、文化视野开阔、注重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授课过程注重探索和发掘艺术的人文精神,在授课形式上配备紧密结合课程内容的幻灯片和多媒体课件,讲授深入浅出,例证丰富。通过对儿童创意美术不同层面的掌握和理解,对学生进行独到的创作实践训练,让学生感受不一样的艺术教育方式,培养多元的文化视角,提升了未来教师的整体素质。该课程的开设,为优质公共艺术教育模式创新提供了有价值的实践探索。
(注:本文为江苏师范大学2012年教育教学研究课题《“退耕还林”型中小学美术骨干教师培养模式创新探索与实践研究》基金项目成果,项目编号:XJG201231)
参考文献:
[1]芭巴拉・荷伯豪斯.儿童早期艺术创造性教育[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9.
年初的时候,一位朋友去英国游玩,参观了著名的泰特美术馆,回来后兴奋地同大家讲起了她的这次出行,并没有说更多的英伦风情,而是说到了那里的泰特美术馆。这让我很惊异她兴趣点的变化,因为,从平日的交往中我清楚她对今天所谓“当代艺术”持有保留的态度,可这次的美术馆之行却让她十分感慨。
“真遗憾这次没有带我女儿一起去。”朋友说。
“为什么呢?”我问。
“那里对儿童的艺术教育方式打动了我,而美术馆中的当代艺术作品质量也真正的让我转变了先前对艺术的认识。”朋友回答。
“那里的儿童艺术教育与我们有什么不同呢?”
“当我进入美术馆看展览的时候,发现有很多年龄很小的孩子也在看。尽管在国外,小学生会时常有参观博物馆和艺术展的活动,但这次我很认真地去看展览的时候,也开始好奇这些小朋友到底是如何看展览的。我发现,这些孩子们并不是一味地走马观花,也不限于简单地听听讲解,而是带着问题来看展览的。美术馆负责儿童艺术教育的部门,则会根据特别挑选出的展览,要为孩子们做很多前期的准备,当有孩子们来参观时,便会根据他们的需要,提供儿童版的参观引导,帮助孩子们带着各自的问题主动地去认识作品,了解艺术。”
“他们具体是怎么做的呢?”
“孩子们的兴趣是不一样的,有的会拿着领到的引导纸,按标记在美术馆里寻找那幅需要他了解的作品,找到后会有一些关于这件作品的简短问题需要记录回答,比如画的色彩、内容、年代和作者等。这样孩子在对作品未了解的时候,会以一种寻找答案的方式主动去认识和了解艺术的创作过程。除此之外,他们往往还会根据当天在展览中已了解的某件作品进行自己的创作。比如,今天理解的是一个坐着的穿红衣少女的油画作品,如果孩子们感兴趣,就可以立即去取一张美术馆为他们准备好的印有这幅作品轮廓的画纸,孩子即可当场回到作品前临摹,也可以自己在此造型基础上肆意发挥想象。纸上的轮廓并不是学习和了解艺术的最终目的,而只是作为协助孩子完成自己想法和感受的辅的技术工具,孩子们可以利用它,也可以不利用它。当然也可以用其他的方式来表达,接触其他的材料和媒介。这种艺术教育的过程,本身就是自然生动、潜移默化的,带有愉快,激发着孩子们渴望了解艺术的求索精神。”
的确如此,参与艺术生活,并不是将“艺术”悬于生活之上,设法让人去深入感受,参与艺术,也不需要经过某种仪式得到进入的门票:自然,艺术更不是对某种技巧的重复描摹,而是取其精神按自己的感受进行创造。对儿童,艺术带给他们的是一种多层面、多角度地观察、学习认识事物的方式,通过成人经验性的思维成果(作品),构架起帮助儿童开阔地理解事物和生活的思维模式。
现今,都市中的孩子们已拥有了越来越多地接触社会的途径,有着多种多样的学习机会,但在现有的传统的技艺化课堂教学之外,如何补足儿童在当代文化审美上的引导缺失,这却是本土美术馆和艺术中心应思考并付诸行动的缺失课题。这种完善不只是对儿童的审美和多维的创意思维的培养提供土壤,也会对家庭教育方式给予新的经验支持。儿童同样拥有消费专业文化艺术设施的权利,当第一次进入艺术展场,观看作品时,有适合于他们的专业艺术指导,将会为他们开启一扇认识社会并激发想象力的大门。
国内目前已成形的儿童艺术教育项目
“随机的艺术”儿童工作坊:是根据现场展览为不同年龄段的儿童提供专业参观指导的王作坊项目(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教育部)
(一)对幼儿语言发展的价值对幼儿进行音乐教育,可以很好的促进其语言能力的发展。由于在幼儿音乐教学中会涉及到许多幼儿歌曲,而歌曲中的歌词就像是儿歌一般促进着幼儿语言能力的提高。在这里面,有着丰富的词汇,可以强化幼儿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及灵活运用的能力。
(二)对儿童情感开展的价值音乐审美活动往往是通过情感直接抒发和体验来实现其目的的。学前儿童处于个人感受向高级不断发展的重要阶段,在成长的这个特殊的时期,提供丰富情感的音乐活动,可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在情感感知世界,帮助孩子构建自己的情感世界的权利。尤其是一些好音乐,音乐教师通过教育活动,可以培养孩子良好的情绪和情感。
(三)对幼儿个性发展的价值所谓个性是指个人与其他人所不具备的情感、思想等。个性化是人格发展的过程中构成心理自我成长的过程,它是个性建立过程的一个方面。在学前教育阶段,音乐教育有助于围绕培养孩子的生活和事物的兴趣,发挥了积极的影响。在音乐教学中,通过创建一个舒适的音乐环境,丰富多彩的音乐教具,帮助儿童积极参与音乐教育活动中来,让孩子们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认识,更加有益的是音乐老师为幼儿开拓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探究精神。因此,良好的音乐教育可以帮助孩子积极推进个体意识的发展。
二、学前音乐教育要遵循的教学原则
(一)遵循审美原则音乐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它可以让人们得到美的经验和感受。在幼儿音乐教学时期,教师应当遵循审美教育,教师把音乐的美传递给孩子,让孩子们感受音乐中的内涵。音乐作为一种声音艺术,声音可以传递美,所以要特别注意培养孩子的审美情感,让孩子理解音乐的内在美,获得审美体验。
(二)遵循感性原则不同的音乐作曲家的作品含有不同的情绪,所以对幼儿进行音乐教育,要使他们注意各种音乐作品出现的时候,会表现出不同的情绪,从而真正理解音乐作品的含义。音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感性的原则,根据儿童的认知特点来设计教学模式。音乐是一种抽象和具象的艺术,由于小龄儿童认知能力是比较低的,所以老师需要使用感应式的教学方法,让孩子得到情感的理解,从而有音乐的一个形象化的理解,并最终从音乐获得情感上的共鸣,实现理性获得知识的目的。
(三)遵循全面发展原则与多种教学属性不同,学前音乐教育不仅要求教师专注于教学和演奏的技巧性,还需要教学和统一的认识,以此来全面促进幼儿的发展。作为一种听觉艺术,音乐是一种极富表现力的艺术,所以,幼儿音乐教育要充分发展儿童的听觉能力和表现能力。教师应多设置一些音乐教学环节来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培养儿童的创新意识,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三、结语
科学的态度加之人文主义的思想,使人们开始反思学前教育中为什么上艺术课、艺术课学什么内容、怎么上好艺术课、课程中遇到的问题如何解决等。树立科学人文主义学前教育观,有助于促进学前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国务院关于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学前教育是终身教育以及终身学习的开始,是国民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学前教育的良好发展,关乎儿童的未来,关乎国家的未来。
艺术领域课程在学前课程中的重视度一直不高,然而艺术教育却是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艺术课程的学习有利于培养儿童审美情节、提高儿童审美情趣、丰富儿童精神世界、促进儿童全面发展。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科学人文主义的赞同度提升,其思想也渗透到学前艺术领域课程中,为学前艺术课程的设计提供了新思考。改变教育理念、改善教育方法、力求实现科学的、人文的、优化的教育得到更好地实现。
一、学前教育艺术课程教育目标的实施
什么是教育目标,简而言之就是教师对一节课或者一阶段课程中,希望教给儿童什么内容。教育目标一般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绪与情感三个部分。科学人文主义教育观下,艺术教育目标的提出要在满足其三个部分结构与设计完整的前提下,充分显示教育目的的科学性与人性化。
第一,科学的教育目标,教师应充分明确教育目的定位、清晰理解课程内容、完善操作。人性化的教学目标,教师在编写时,应立足本班儿童的实际发展水平,目标设定不可过高过难,使儿童难以完成,从而丧失对学习的热情和兴趣;也不可设置内容过与简单,对于没有挑战性的内容,同样无法调动儿童的学习积极性。第二,目标设定也要给予儿童对学习后可以延伸与创新的机会并有加以创新引导的意识。第三,应保障课程的完整性、和谐性,并应注意到领域的结合,注意儿童社会性、品德方面的长期有意识培养。
二、学前教育艺术课程教育内容及教育过程的实施
随着社会竞争力的加深,家长不断给幼儿安排各种学习班,学习与年龄不相符的小学化知识,认为艺术课程并不参加幼升小的考试,并不是教育的重点,无需在意甚至可以忽略。
幼儿应得到德、智、体、美的全面和谐发展,人文主义也要求社会价值取向倾向于对人的个性的关怀,注重强调维护人性尊严,提倡宽容,主张自由平等和自我价值的体现。艺术教育可以让儿童获得身心的愉悦,培养儿童对美的理解,幼儿园五大领域课程中,艺术课程也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我们应充分重视艺术教育。
三、开展艺术课程的幼儿园在课程内容上也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课程内容死板。以教师说教为主。师幼互动的原则在科学人文主义教学过程中可以得到很好的体现,单方面的以教师为主导教学背离了人文的思想,学习并不是灌输,有效的师生互动给了儿童动起来的机会,会使儿童记忆深刻。
第二,课程内容没有导入。以舞蹈课跳孔雀舞为例,这时小朋友多会觉得茫然,因为孔雀并不是经常出现在小朋友视野里面的动物。这时,教师可以先对课程进行导入,比如以讲故事的形式进入主题,先播放一段真正孔雀的视频,让儿童先在视觉上认识孔雀,再播放一段孔雀舞让儿童感受到孔雀舞的美感,激发儿童想要模仿的兴趣,这样更能产生共鸣。
第三,整齐划一,不顾及个性发展。人文观的核心精髓就是以人为本,考虑个体差异,注意因材施教是人文观最直观的体现,以美术课为例,教学内容是让儿童画太阳,在成年人多认为太阳是黄色的圆圈四周散发着光芒,于是当有幼儿用黑色的彩笔画出太阳并带着红色的太阳镜时,教师多会认为儿童画的不对。这种评判是与非的表达恰恰扼杀了儿童歌创造力只要儿童能讲出自己的画,那他画的就是对的,就是属于他的完美的作品,毕竟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四、学前教育艺术课程评价的实施
评价是教学领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有效的评价、及时的评价、客观的评价等,都为更好地教学有效服务。科学的教育观认为,在艺术领域的课程中,同样,教师应该拥有一套科学的、系统的评价儿童学习成效的评价标准,因为只有在教师拥有评价的依据时,才能检测自己教学的成果和儿童的学习状况,这是教师自我提升、改进教育教学质量的表里手段,同时,也是检测儿童发展水平的一种手段。与此,人文主义的教育观,也要求评价的指标要囊括多方因素,评价维度要合理,评价方法要人性化。
在评价中,主要有教师对儿童的评价、教师对教师的评价、儿童对儿童的评价几部分,评价也分为口头评价、书面评价、全面评价、重点评价评价等方式。表虽然是一把检测的标尺,然而教师在评价时,应尽量多做积极的、鼓励的评价,让儿童在充满自信的环境氛围里成长。
例如,不要对一个孩子说你唱歌怎么总跑调、你画画怎么这么难看、你跳舞怎么这么不协调,刨除孩子不能理解这些描述性的词语,对一个儿童忘下定论也许会影响孩子的一生。每个孩子的发展并不是同步的,双胞胎的成长也并不是完全同步的,各种能力中儿童发展的顺序和速度不尽相同,教师在鼓励时候应客观、积极。
艺术领域的课程在如今受到广泛的重视,像奥尔夫音乐在国际上获得的认可,就可以很好的体现艺术的熏陶对儿童健康成长的益处。在科学人文主义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在艺术领域的学前课程中,教师完美的组织好一节课,就为儿童积极健康的成长做出了有益的贡献。
以科学人文主义教育观为指导,在幼儿园课程目标设计上既要给幼儿自由探索的机会,又要规范其学习和生活习惯。给与自由的同时,规划清楚自由的范围界定。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既要注重领域间课程内容的联系,又要主次分明,突出重点。同时,激励学生自主学习探究,从中发现乐趣。
在幼儿园课程评价上,应尽量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手段与评价方式。让师生都能在评价中获益。学前教育机构要传播教育的科学人文知识和理念,增强幼儿教师、幼教机构管理者的科学人文意识,引导家长关注幼儿身心和谐、健康、全面的发展。
── 浅谈幼儿绘画教学
什么是真正的儿童画?我们认为 1.它必须是儿童亲自制作的;2.它必须是儿童在生命开始阶段对世界的探索、尝试,表达整个生命尚未展开的天性,自发地表达他们对世界的看法的作品;3.它个性鲜明,不拘一格,没有成人的经验和眼光的“烙印”,“不受任何限制,也不受真实的约束,没有任何清规戒律,形成儿童画的稚拙、梦幻甚至荒诞的特色。”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符合以上要素的儿童画真是凤毛麟角:很少见到儿童直抒胸臆、个性鲜明、想象奇特的作品,更多的是表现手法单一,成人化、公式化的“作品”。是我们的儿童不会创造、不会想象吗?不,他们有无穷的潜力!责任在我们这些教育者,是我们的观念落后,教育方法简单枯燥,是我们一些老师、家长急功近利的不良心理的影响,导致儿童创造力减弱,想象力枯萎的局面。
鉴于这些现状,作为美术教育者的我们应从理论上,实践上认清问题的症结所在,改变我们陈旧的观念,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艺术教育对学前儿童(幼儿)心理发展的价值很大的。成人在儿童2~12岁之间这一艺术潜能发展的黄金时期向儿童进行良好的艺术教育,是顺应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可以使脑的潜能不失时机地得到发展。
艺术教育的目标是使人在创造过程中,变得更富创造力,并将之应用于何处。假如孩子长大了,而由他的美感经验获得较高的创造力,并将之应用于生活和职业,那么艺术教育的这个重要目标就已达成。我们希望能在对幼儿进行艺术教育特别是美术教育的同时,确确实实的让他们得到一些收益。所以我们应该从下列方面入手:
1、更新观念,改革教法。
美国当代著名哲学家莫里斯满含憧憬地说:“如果人的潜力和人的差别得到尊重,自我创造的方法就必然是多种多样的。”艺术是个性的产物,是民族的产物,它的取向是求异。教育者应该充分尊重儿童的人格和个性特点,承认“儿童世界”,儿童需要的是引导而不是灌输。教师的任务是“刺激潜藏在每一个幼小心灵中的天生的冲动,即创造、探索、处理材料的欲望。”教师在引导儿童绘画中应充分理解他们幼稚、单纯、好动、爱幻想的天性,绝不能有成人的经验或眼光来规范和评判儿童画。现行教科书上习惯标出绘画的具体步骤,老师也习惯规定儿童应该怎样构图,怎样理解透视,最后达到怎样的画面效果。这样的规定太多,无形中导致儿童被动地跟着书本和老师的思路走,造成没有个性,只有共性的毫无创造性的作品。因此,美术教育者必须改变落后的以传授为主的教育模式,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更新陈腐的教育观念,认真分析儿童的不同类型,着重因材施教,多鼓励,少指责;学会理解和欣赏儿童绘画有的夸张、平面、拟人、图式、剖面、装饰等特点。
2、将创造力培养与技能训练完美统一起来。
我国的教育历来重视“双基”,传统的美术教育一开始就离不开形体、构图、透视等专业技能的传授,忽略了对儿童兴趣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一开始就把儿童对美术的兴趣让枯燥的绘画专业术语挡在了美术天地的大门外。我们的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尚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重技能、轻审美创造的倾向普遍存在。我们不反对对儿童绘画技能的训练,适当的、适时的,儿童能理解的有针对性的技能训练是必要的,它能帮助儿童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创造力培养的基石。“有美乏术”或“有美无术”的局面也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我们反对重技能而轻创造,单纯以“象”与“不象”或用成人的眼光来评判儿童的作品,应该把对儿童创造力的培养放在首位,兼顾技能的训练,使其二者协调统一,最大限度地发挥儿童潜在的能力。
3、鼓励儿童大胆想象,营造宽松自由的创造空间。
幼儿绘画活动是一种创造活动,幼儿绘画作品的魅力就在于其充满丰富,甚至离奇的想象和独特的表现手法。幼儿的绘画能力,是靠本身的的理解认识和感受力来发展的。作为教师万万不可把自己对世界的认识和感受强加于幼儿身上,要求幼儿模仿,这等于抹杀了幼儿所特有的灵气,压抑了幼儿的创造力。例如,幼儿会把生气的人脸涂成黑色,把人物五官的倒置来画出人物的抬头动作,把要拿东西的手夸张画得比身子还长……这就是幼儿自己思维创造的结果,教师在教学中要给幼儿一个宽松的绘画环境,要鼓励幼儿乐于动脑,画出与其他人不同的内容,让幼儿在画面上大胆表现自我,可以把看到的、想到的、听到的、喜欢的、讨厌的都表现出来。
4.鼓励儿童尝试用多种方法去创造。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说:“人最本质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老师的一句表扬的话、一次信任的目光、一种赞许的眼神都会使幼儿信心倍增而终身难忘。儿童本身就是一个天才的创造者,一张纸、一块布、一堆沙、几粒石子,甚至一根木棍,他们都会成为儿童创造的材料,引发儿童的创造兴趣;现代科学又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艺术创作材料,美术教育者应该提供儿童运用多种材料来创造机会,鼓励儿童根据自身条件去大胆涉猎更多的材料,大胆尝试更多的画种,积累更多的创作经验,也尽可能引导儿童多接受音乐、舞蹈、文学、戏剧等艺术门类的熏陶,全方位的拓展儿童的思维,开阔他们的视野,从而真正提高儿童创造作品的能力;在一种形式中鼓励幼儿学习运用多种表现手法。
5.重视作品评价。
⑴把握评价幼儿作品的主要方面。对幼儿作品的评价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富有童趣;另一方面,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如线条有力、连贯、图形、形象清晰完整,画面饱满、均衡,色彩明显、饱满。内容丰富充实。
⑵注意在美术活动中评价作品的组织形式。评价作品的组织主要指幼儿作业后,对绘画作品评价的组织形式。教师直接进行评价;幼儿互相评价;幼儿对自己的画进行自评;边游戏边评价等形式等。评价的组织形式还应符合幼儿的年龄的特点。
一、舞蹈与儿童道德培养
教育家陶行知说:“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是一环,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
舞蹈是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而舞蹈大都有故事性、情节性及教育性。孩子们在学习、排练、表演舞蹈的过程中,能学会认识事物的真、善、美,如舞蹈《中国娃》,这首歌曲曲调自然流畅,歌词朗朗上口,再编配上儿童感兴趣的舞蹈动作,使爱国主义这抽象、深刻的教育内容在儿童理解的基础上,在儿童边跳边唱的真切表演过程中完成了。
二、舞蹈与的创造力
“孩子是天生的艺术家”。这是因为孩子具有创造力,他们天生好动,喜欢新鲜、变化的事物,善于幻想,舞蹈在这方面给他们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韵律活动《小鸡出壳》这一活动中,给儿童一个简单的提示,当小鸡出壳后会怎么做呢?这时儿童情绪激动,讨论热烈并情不自禁手舞足蹈,接着我让儿童听音乐表演时,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及表现力得到了很大的发挥:他们有人抖动羽毛,有的闻花,有的原地旋转,有的找虫子吃……表现出小鸡后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