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了解饮食文化的意义范文

了解饮食文化的意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了解饮食文化的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了解饮食文化的意义

第1篇:了解饮食文化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饮食文化差异 可译性 不可译性 翻译方法

【Abstract】During the long history of development, China and America has formed their own special food culture. So, paying much attention to their difference and translating Chinese dish names with traditional and romantic meanings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the process of spreading Chinese food culture. The thesis will discuss translatability and untranslatablity of Chinese dish names from the aspect of different food culture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and hope to provide some advice for futur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dish names, so as to widely spread Chinese food culture.

【Key words】Difference of food culture; translatability; untranslatability; translation method

一、引言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中国饮食文化也在全球化进程中不断传播,吸引了世界各地人们的广泛关注。《美食译院》和《舌尖上的中国》等一系列跟饮食文化息息相关的作品的出现,也体现了对饮食文化的跨文化交流的高度重视。因此,在面临不同文化的巨大差异性的时候,如何将中餐菜名翻译得准确和优美,是使中国饮食文化得到广泛传播的关键。

二、中美饮食文化差异

中美饮食文化的差异源于中美文化的差异,其差异除了体现在中美食物的不同以及烹饪方式的差别上,还体现在中美饮食观念上。

1.情感VS.实用。对中国人来说,饮食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柴米油盐酱醋茶,无一不跟吃的息息相关。无论是小孩出生、庆祝生日、举行婚礼还是老人去世,中国人都会准备丰盛的食物来表达庆祝之情或者是怀念之情。无论任何场合,中国人总是赋予了饮食无限的情感意义。亲戚朋友一起聚餐,对中国人来说,不仅仅是一种交流的方式,更是一种情感的表达和升华。在美国人看来,吃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之一,是人类补充营养的方式。美国人崇尚快餐主义,并不像中国人会花很多时间准备食物和品尝美食,对他们而言,饮食更注重的是实用性,而并未赋予饮食太多的情感意义。

2.复杂VS.简单。中国人十分注重饮食本身,愿意花时间精心准备丰盛的食物,一般除了酒水、小吃、甜点、米饭和面条,还会准备十道主菜,每一道菜都包含复杂的准备工序,准备的食物越丰盛,就越能表示主人的友好和好客之情,也是对客人的尊重。在美国,跟中国比起来要简单很多,一般情况下都不会超过六道主菜。美国人一般聚餐,都是每一位客人带一道菜跟大家分享。对他们而言,聚餐的意义是为了交流分享,而不在于事物本身。因此,美国人的聚餐一般都比较简单。

3.精致VS.营养。从古至今,中国发展了菜系。每一大菜系都有各自的特色菜肴。从食材的选择、烹饪、食物搭配以及环境的布置,都体现了各大菜系的精致和心意。相比而言,比起菜肴的味道,美国人更注重的是营养。他们始终坚持认为饮食只是保持健康的一种方式,只有平衡食物的营养,才会最有利于人的健康。

三、中餐菜名的翻译

中餐菜名不仅仅是中国饮食产业的交流工具,更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传播工具。鉴于中美在饮食文化价值观上的巨大差异,为了中国饮食在美国更好的传播,中餐菜名的翻译显得尤为重要。

1.中餐菜名的可译性。就语言本身而言,语言是一种表达思想的形式。每一个国家之间都有着极大的相似性,这种相似性当然也体现在语言层面。正因为有这种相似性,所以两种语言之间必然能够相互转换,这就是可译性。菜名,饮食文化的传播者,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国家之间的菜名必然也具有这种相似性,因此中餐菜名和其他菜名之间的共通性让中餐菜名具有可译性。

2.中餐菜名的不可译性。由于所处地理位置不同,地区文化差别,从而造成了语言的差异,此外,两种不同语言之间的词汇和语法结构的显著差异导致了理论层面上语言的不可译现象。这种不可译主要体现在文化和语言层面上。中餐菜名是中国饮食文化千百年来智慧的结晶。它不仅仅传达了中国菜肴的特征和烹饪技巧,也蕴含了浓厚的中国饮食文化。因此,由于文化和语言的巨大差异,中餐菜名又具有不可译性。

3.不可译的中餐菜名的翻译方法。

(1)音译法。由于两种语言之间的地域、文化以及语言差异,使得中餐菜名从理论上来说是不可译的,但是在翻译实践中,不可译现象是可以使用必要的语言手段和翻译技巧来避免的。最常见的方法就是音译法。音译能够避免直译或者意译带来的误解,是一种以原语言发音为依据的翻译形式。许多中餐菜名在英语中难以找到对应的目标词汇,因而音译在菜名的翻译中十分常用,特别是翻译用地名、人名或地方语来命名的中国菜时,为了保持原有特色风味,往往可采用音译法,这种方法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中国饮食文化和语言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比如:“麻婆豆腐”(ma po toufu)“东坡肉”(dongpo pork)“馄饨”(wonton)等。

(2)意译法。对于含有典故的中餐菜名,在翻译的过程中,很难找到对应的目的语表达形式时,一般采用意译法,用解释、删减、借用、改写等手段来翻译。比如,“芙蓉鸡片”译为“fried chicken slices with egg white”,就准确地将菜名翻译出来,还对菜的原材料做了简单的介绍,让读者能够明确地了解到“芙蓉鸡片”的原料和内涵,此意译的翻译方法直观而且通俗易懂。

(3)直译加注法。直译法是保持原文内容和形式的翻译方式,但简单的直译往往容易引起外国读者对中餐菜名的误解,从而达不到传播中国饮食文化的效果。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我们可以采用直译加注释的方法来翻译。对于本身含有典故,直译无法体现其食材和做法的,我们可以采用直译加注释的翻译方法。比如,“锅贴”,翻译为“Pan-Fried Dumplings”。

四、结论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国的饮食文化在不断发展传播过程中又吸收了新的特点,正因为如此,中餐菜名的准确优美翻译显得更加重要也更加困难。要翻译好中餐菜名,必须要熟知中国菜系,了解中餐菜名的历史文化风俗传统,还必须要了解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找到中餐菜名与西方菜名的异同点,尽量让菜名的翻译越来越规范和标准化,从而准确地传达中餐菜名所赋予的深刻的文化内涵,充分考虑中美饮食文化观念的不同,进而使中国美食闻名世界。

参考文献:

[1]刘闯.浅析中餐菜名英译的不可译性及解决[J].校园英语,2012,(7).

[2]侯雪菲.从英汉烹饪词汇语义差异看中式菜名英译[D].黑龙江大学,2009.

[3]美食译苑――中文菜单英文译法[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1.

[4]王才英.试论中国菜名的相对不可译及对策[J].长沙大学学报,2009,(7).

[5]宋梅,陈丹.中式菜单英译中的可译性限度及其补偿策略研究[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2).

第2篇:了解饮食文化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幼儿园;中华饮食文化教育;原则与途径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9-0085-02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珍视幼儿生活的独特价值,充分尊重和保护其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对于幼儿来说,“吃”是幼儿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因此在幼儿园教育中,从“吃”入手对幼儿进行中华饮食文化启蒙教育是可行的。现在很多幼儿对中国的饮食风情知之甚少,而对肯德基、麦当劳等西方饮食文化却津津乐道,这种状况不得不令人深思。中华饮食文化是一定历史阶段中华民族文明风貌的反映,从中华饮食文化入手对幼儿进行启蒙教育,有利于加强幼儿对中华民族的了解,树立幼儿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因此幼儿园对幼儿进行中华饮食文化启蒙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一、幼儿园中华饮食文化启蒙教育的原则

原则指人民经过长期检验后整理出来的,在说话或行事时应该遵循的法则或标准,幼儿园在对幼儿进行中华饮食文化启蒙教育的过程中也应遵循一定的规则,确保实现教育效果的最大化。结合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和中华饮食文化的相关特征,在幼儿园进行中华饮食文化启蒙教育的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立足传统菜系的原则、围绕地方名吃的原则、结合幼儿饮食特点的原则。

1.立足传统菜系的原则。立足传统菜系的原则是指着眼于传统菜系展现的民族风情、体现的民族精神,从宏观上把握饮食文化特点,高屋建瓴,科学、高效地的在幼儿园开展中华饮食文化启蒙教育。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饮食习俗和饮食风味千差万别,最能反映这一特点的当属我国的菜系。菜系的制作工艺在一代代传承中不断地融入创新和智慧,从某种意义上说,菜系是中华饮食文化的传承者和民族文明的书写者。在幼儿园开展中华饮食文化启蒙教育的过程中,立足菜系有利于幼儿感受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培养幼儿吃苦耐劳、团结奋斗等民族精神。像山东菜系以清香鲜嫩、味纯著称,尽展了山东劳动人民的淳朴善良;广东菜系花色繁多,美观新颖,在烹饪技术上兼有西式菜的特点,展现了广东劳动人民的对精致生活的追求和超前的开放思想;还有注意刀工的浙江菜系、长于熘炒煎煨的福建菜系、重熏腊原料的湖南菜系,无不将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展现得淋漓尽致,为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和个性奠定了基础。幼儿园在进行中华饮食文化启蒙教育的过程中,各种活动的开展、情境的创设等都应立足充满文化气息的传统菜系,用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影响幼儿,用中华饮食文化的魅力感染幼儿,使幼儿对中国饮食文化能有初步的认识,并激发其对中华饮食的兴趣,为以后幼儿园开展中华饮食文化启蒙教育活动做好铺垫。

2.围绕地方名吃的原则。围绕地方名吃的原则是指充分利用各地方名吃特有的文化内涵、历史价值等,将各地的历史风貌、风土人情及文化底蕴展现给幼儿。幼儿园以各地特色名吃为线索展开中华饮食文化启蒙教育有利于幼儿全面、具体地了解各个地方的民俗习惯与风土人情。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饮食习惯各不相同,或嗜麻辣,或喜生猛,或尚清淡,或重浓肥,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从全国范围来看,像北京烤鸭、天津“狗不理”、太原的刀削面、新疆烤羊肉串等都展现了不同地方的民族特色。除此之外,还有像南京名吃虎皮三鲜、苏州美食酱鸡、桂林的鸳鸯马蹄等驰名中外的地方美食。立足地方菜系的原则充分地将各地特有的人文风貌、饮食习俗充分展现给幼儿,从而使其更加全面地了解自己的民族,了解民族的饮食文化。各地方菜系色香味俱全,且有独特的文化内涵,更肩负着传承中华饮食文化的伟大使命。幼儿园围绕地方名吃对幼儿进行饮食文化启蒙教育,使得有些枯燥无味的国学文化、民族精粹能够以一种“色香味俱全”的方式呈现在幼儿面前,有利于激发幼儿兴趣、拓展幼儿视野。

3.结合幼儿饮食特点的原则。结合幼儿饮食特点的原则就是要立足中华饮食文化相关知识,并充分结合儿童兴趣点、认知水平和饮食需求等对幼儿进行教育。在幼儿园开展中华饮食文化启蒙教育,无论是“传统菜系”的讲解,还是“地方名吃”的渗透,都应从幼儿实际情况出发。幼儿园开展中华饮食文化启蒙教育时,应充分立足幼儿对饮食口味的偏好和饮食造型的兴趣,借助多样的主题活动将中华饮食文化教育渗透其中。像造型奇特、口味香甜的糖葫芦将劳动人民巧用大自然食材的智慧展现给幼儿;造型夸张的陕北面花、胶东大馍呈现给幼儿的则是劳动人民在饮食制作上的精美细致。食材的碰撞把饮食的韵味渲染得分外浓郁,相信幼儿在这种渲染中对中华饮食、中华饮食文化的情感也会更加深厚。幼儿园结合幼儿饮食特点开展中华饮食文化启蒙教育有利于充分调动幼儿兴趣,提高幼儿参与度,从而增强幼儿对本民族饮食文化的认知和情感,也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培养铺平道路。

二、幼儿园中华饮食文化启蒙教育的途径

1.欣赏中华饮食菜品。幼儿园在进行中华饮食文化启蒙教育时,可以通过图片、实物展示等方式,选择刀工精湛、色彩鲜明、形状奇特的菜品向幼儿展示中华饮食的外在形象美,给幼儿视觉上的冲击。制作精细的川菜夫妻肺片、多而不杂的粤菜及第粥,展现的是工艺美;乳白清雅的鲁菜奶汤蒲菜、色泽红亮湘菜辣子鸡等展现了色泽美。中华饮食文化的外在美,可以让幼儿通过视觉切实感受到,而中华饮食文化的意境美则从听觉、嗅觉和心灵上影响着幼儿对中华饮食文化的认知和情感,还有饮食礼仪之美、饮食环境之美等,都把幼儿的美感引向新的境界,提升了幼儿对中华文化的审美认知。幼儿园还可以借助一些关于中华饮食的名人轶事、喜闻乐见的饮食习俗,进一步加深幼儿对中华饮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将抽象的中华饮食文化,转变为形象、具体的事物,引导幼儿将饮食美味与饮食的内在精神追求结合起来,真正去欣赏和享用中华饮食带给他们的视觉盛宴。

2.体验中华饮食制作。中华饮食的制作手艺是撰写人类味觉记忆史、民族文明的通用语言。幼儿园在中华文化饮食启蒙教育活动中通过图片的展示、故事的讲解,可以激发幼儿直接参与饮食制作,有利于幼儿感受饮食制作带来的快乐,享受中华饮食带给他们的酣畅淋漓的美感。中华饮食的制作过程展现了劳动者对自然馈赠食材的灵活运用,其中渗透着劳动者的智慧美和劳动美。一是选料丰富广阔,“我们中国人便从树上吃到陆地,从植物吃到动物,从蚂蚁吃到大象,吃遍了整个生物界”;二是调料复杂精细,常见的调味品像酱油、豆豉、味精、醋、酒、生姜、麻油等足足有几十种;三是烹调手法精湛深奥,像凉拌、炒、蒸、煮、煎、炸、焖、h、炖、煨、烧等有几十种;四是刀工严谨讲究,食材可切成片、丝、条、块、丁、粒、米茸等大小均匀、厚薄适中的各种形状。正是这种灵活而非机械的饮食制作技术,使中华饮食文化完成了从感性到理性的超越,使中华饮食文化充溢着丰富的想象力和巨大的创造力,而幼儿置身其中,必定会受其熏陶,潜移默化中培养起对中华饮食文化的热爱之情。在体验制作时,幼儿园可以利用幼儿好动的特点,借助各种炊具唤起幼儿动手的欲望,提高幼儿的参与度。让幼儿扮演小厨师为大家制作各种美食,启发幼儿团、捏、搓出元宵、月饼、饺子、麻花、烧饼、面条等,让幼儿置身其中,为他们提供更多体验中华饮食文化的机会。

3.感受中华饮食文化。中华饮食是一个历史文化长卷,在这个历史文化长卷中,幼儿能够汲取民族文化的营养,丰富民族文化的情感,感知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与丰富性。尤其是民族节日饮食文化中的多姿多彩内容,更有利于幼儿感受中华饮食文化的灿烂辉煌。“千家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春节除旧迎新除夕饺子宴,“火树银花不夜天,万家灯火十五晚”的张灯结彩闹元宵,“雄黄酒、插艾蒿、吃粽子,龙舟竞技九州同”的纪念屈原爱国情怀的端午节,“八月十五中秋月,吴刚嫦娥同祝贺”的阖家团圆中秋节等,一代代传承下来的节日饮食文化,传递给幼儿的是爱国主义情怀,民族文化饕餮。

幼儿园在开展中华饮食文化启蒙教育时,可以通过图片、广播、实物展示等途径,刺激幼儿的感官。幼儿通过欣赏、体验制作和感受中华饮食文化,对中华饮食文化由知之到熟之再到爱之,逐渐地由远及近、由景及情,耳濡目染,从最初的感知中华饮食文化,逐步升华到热爱祖国璀璨文化与民族精神的情感中来。

历经时代变迁,洗尽铅华,却将某些烙印在人类心田的中华饮食文化传承下来,曾经的色泽和风味在劳动人民的创作下瞬间复合。如今国家逐渐重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幼儿园教育作为教育的基础,积极开展中华饮食文化启蒙教育也就显得尤其重要,这也预示着中华饮食文化的传承将绵延不断,中华民族的文明将继续被书写。

参考文献:

[1]王学泰.中国饮食文化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84.

[2]郭于华.社会变迁中的儿童食品与文化传承[J].社会学研究,1998,(1):75.

第3篇:了解饮食文化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中西差异;菜名英译;归化;异化;饮食文化

一、研究背景

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孕育了不同的语言特征和饮食特色。中国人的表达委婉、含蓄,讲究菜名的美感与菜品的特色相得益彰。西方人对菜品的认识更加直观,饮食文化也不及东方的细腻丰富。因此,在菜名翻译的过程中需要一定的翻译理论指导,跨越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以实现较好的跨文化交际目的。

二、中西菜名反映的饮食文化差异

中西方对与饮食在态度上有所不同。中国人追求饮食的美,而西方人追求的是饮食的科学。中西饮食态度的差异自然会导致菜肴命名方式的不同。从食物的内容来看,中华饮食的选材比西方更丰富。中餐的味道是综合的,西餐则强调食材的本味及调料的独立使用。这几个方面都影响着对于菜名的确定。

西方人追求饮食的科学和功用,因此命名的方式比较单一。西式菜名通常会包括菜品的主料、配料和烹饪手法,如由食材命名的Beef Tenderloin in Red Wine(红酒牛腰肉)、Lobster Thermidor(蘑菇龙虾)、Sunshine Pork Ribs(乳猪肋)等;以烹调方式命名的Grilled Summer Lobster(烧烤夏龙虾)、Crispy Oven-Fried Cod(脆炉鳕鱼)等;以味道命名的Sweet and Sour Beef Tenderloin(酸甜牛腰肉)、Sweet&Spicy Pork Tenderloin(甜辣猪腰肉)等。西式菜名主要为写实型,追求简约易懂,重在表现菜肴用料、做法和风格。

与之相对,中国人追求饮食的美。中式菜名独具鲜明的语言特色,以及多样化的表达形式。菜名中常采用省略的方法,如“腌笃鲜”(Bamboo Shoot Soup with Fresh and Pickled Streaky Pork),呈现出简介凝练的特点。另外,巧妙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如“琥珀核桃”(Honeyed Walnuts),生动形象地展现菜名特色。最后,引用名人典故丰富了菜肴的文化内涵,如孔家菜“带子上朝”(Braised Pork Belly)。

三、中式菜名英译原则

了解中西饮食文化的几个主要差异后,就要谈谈菜名互译的具体内容。首先要明确菜名的翻译的目的。菜名翻译不仅是为了让译入语读者了解一道食物,更是为了向译入语读者展示源语菜单所代表的饮食文化。作为一种特殊领域的翻译,菜名翻译牵涉了较多的文化翻译。因此,在具体翻译方法上要考虑归化与异化的指导策略。

关于归化和异化的定义,施莱尔马赫(1813年)在《论翻译的方法》一文中指出,翻译含有文化内涵的文本可以通过两种路径:一是尽可能让作者不动,引导读者去接近作者;二是尽可能让读者不动,引导作者去接近读者。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把前者概括为异化,后者概括为归化。

归化和异化之争在很长时期以来一直存在。实际上,归化和异化二者不仅不是矛盾的,而且互为补充。归化会造成一定的文化失真,无法再现源语在结构形式和内容上的本色。异化法似乎是保持原文异域文化特色,但是,在采用异化法的时候,还要注意度的问题,行不通的时候还得借助归化法。只有两种方法相辅相成,才能相得益彰。对译者来说,重要的是在翻译过程中要有深刻的文化意识,即意识到两种文化的异同(庄国卫,2007)。

菜名翻译是一种文化交流活动,要以使菜单读者对一道菜有个基本概念为出发点,尽量使菜名能实际展现出这道菜的实体,其次才是考虑如何能把这道菜背后所承载的文化因素翻译出来。这就要求译员在熟悉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基础上,灵活地运用归化和异化原则。

四、中菜英译中的归化和异化

很多学者对中式菜名的归化和异化翻译都有研究,并对其进行了分类。按菜名的形式类别,对归化、异化原则的使用也进行归类。这种僵化的“套公式”法翻译出的菜名会违背真正的归化、异化原则。同一类形式的菜名既可能采取归化又可能采取异化。下面将具体分析小吃类菜名翻译中归化异化结合的译法。

1.音译法

采用音译法可以最大程度上保留源语的文化意义。不少人把“饺子”等同于‘dumpling’,其实‘dumpling’的意思是“有馅的面团”。从宽泛的意义上来说“元宵”也可以叫‘dumpling’,这样的翻译并不精准。“饺子”采用音译‘Jiaozi’,可以保留其文化身份。所以,音译法的异化程度最高。类似的音译还有“馄饨”(Wonton)和“馒头”(Mantou)。

2.音译加注法

知名度稍逊于第一类的小吃通常运用音译加注法。直接的英译很难将信息传递给译入语的读者,因此在音译的基础上还要对其进行解释。这种方法是典型的异化和归化原则并用的体现。比如“咕噜肉”译作‘Gulaorou(Sweet and Sour Pork with Fat)’,“锅贴”译作‘Guotie(Pan-fried Dumpling)’。

五、结论

菜名的翻译应该同时考虑到源语和译入语文化,主要采用归化和异化相结合的翻译方式。译者在清楚地将源语信息按照译入语文化习惯传达给读者的基础上,还要尽可能地保留在文化传播中容易丧失的源语文化。中西菜肴不论在命名方式上,还是在食物内容上都有较大差异。西式菜名单一、功用,中式菜名则独具丰富的内涵。在菜名英译时,需要在形式和内容上做必要的取舍。这就要求译者具有良好的中西饮食文化知识,能够灵活地将归化和异化原则相结合。菜名英译的目的不仅是传达食物信息,更是将博大的中华饮食文化发扬传递。

参考文献

[1]潘.再谈中西菜名翻译[J].黑龙江:北方文学,2011(3).

[2]陈怡帆.试析文化交流中中式菜名英译的归化与异化[J].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

第4篇:了解饮食文化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烹饪营养与卫生;饮食文化;人文素质

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国民教育系列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指在高中教育阶段进行的职业教育,也包括部分高中后职业培养。就目前来讲,中等职业学校是我国职业教育的主体,也是培养大量技能型人才与高素质劳动者的主要途径。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新的问题不断出现,人才供应与人才需求之间出现了很大的断裂,纯学历教育已经不能满足现阶段的社会需求,高级技能型人才相对紧缺。大量高级技能型人才走向社会,极有可能形成一个新的社会阶层,促进现有社会机构的重组。所以现在的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在未来的中国社会中将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他们不仅仅是经济发展中被动的技术工具和知识载体,更重要的是,他们在未来的社会结构重组和重建中,充当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其所处社会阶层的文化担当者。所以,中等职业教育在我国经济社会的现代转型中,肩负着重要的社会责任,仅仅根据职业岗位的要求,实施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培训是远远不够的,同时还应该加强学生的文化教育和人文素质培养

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人文素质培养,并把这种人文素养融合到专业知识的教学中,是当前中等职业教育需要注意和深入发掘的课题,也是中等职业教育向更高水准发展的必然趋势,各个学科、各门课程概莫能例外,当然这也包括“烹饪营养与卫生”课程。

一、中等职业学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概述

有不少研究论文表明,中等职业学校普遍存在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堂纪律混乱、教学效果不佳等现象。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并参考相关研究成果,分析其中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方面的责任。不良的家庭成长环境,造成了学生某些方面的人格缺失,生活态度消极。

2.学校方面的责任。学校教学管理能力差,没有建立一套成熟的教学管理机制,用人不当,赏罚不明。

3.教师方面的责任。任课教师的课堂教学手段不得体,教学方法有待改进,自身素质有待提高。

4.学生方面的责任。学生的学习目的不明确,人生态度不端正,甚至存在自卑心理,缺少学习动力。

本文不拟对第1个方面和第2个方面做出回应,关于改善学生成长的家庭环境、提高学校管理能力等方面的研究论文不在少数,有兴趣者可以参考。笔者结合自身的课堂经验,主要关心的是第3个方面和第4个方面的问题,即如何在课堂内部,就一门课程本身而言,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效果。这需要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共同努力。具体到烹饪营养与卫生这门课而言,我们的问题就是:应该如何发挥这门课程自身的学科魅力,将枯燥、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丰富和有趣,使烹饪营养与卫生这个理论问题,切实走进每个学生的日常生活,成为他们真正关心、真正喜欢的问题,甚至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形成一种高雅的餐饮文化氛围。只要做到这一点,课堂教学效果不好、学生没有学习动力等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二、发展烹饪营养与卫生课程的人文素质培养

要让教师和学生真正喜欢上烹饪营养与卫生这门课,我们不但要明确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与任务,而且,更应该注重发展这门课程的人文素质培养,让学生在端正的态度下,抱着浓厚的兴趣和深切的人文关怀精神,学习这门知识、感受这门知识,乃至热爱这门知识。

1.烹饪营养与卫生课程的学习目标

这门课程的教学,是为了使学生了解食物的各种营养成分,以及它们对人体的作用,并能够进一步获得对食品原料的卫生处理和如何保证人体健康等理论知识。此外,本课程的教学,也应该教授食品卫生管理知识,以及饮食行业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规范要求,并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等相关法律知识,做出应有的介绍和阐述,使学生今后在从事烹饪、饭店、旅游等领域的工作时,具有必要的道德素养与法制观念。

2.烹饪营养与卫生课程的人文内涵

中等职业学校的任课教师和学生都应该认识到,烹饪营养与卫生不仅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文化。饮食不仅仅是一日三餐、充饥解渴这么简单,由于地域特征、气候环境、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往往会出现原料、口味、烹调方法、食用习惯等各个方面的差异。所以,饮食文化往往具有极强的地域性,不同的饮食文化,往往能反映出不同地域中人们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思维习惯。

例如,中国的饮食文化,就不太注重食物本身的构成,而是注重饮食这件事情所反映出来的精神元素。审美意识与精神愉悦压倒了理性分析,成为了中国饮食文化的核心内容。这与中国哲学注重宏观把握和直觉体验的特点相一致。而西方饮食文化就大大不同了,西方是一种理性的饮食观念,不讲究食物的色香味形,也不太关注饮食这件事情的精神内涵,而是讲究营养成分的搭配,例如一天中要摄入的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的量和比例,各种食品的营养成分和结构等。这也和西方哲学注重理性分析的特点是一致的。这种理性分析的科学态度,促进了西方自然科学的发展,营养卫生学作为一门学科,便是在18世纪末期发展起来的。

所以,烹饪营养与卫生这门学科,不仅仅是一门单纯的理论知识,不仅仅是要研究某些食物的营养结构、某些成分对人体的作用、食物污染的危害与防护等内容。这门学科有它产生和发展的文化背景,有它自身的发展历史,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三、提高烹饪营养与卫生课程教学效果的新思路

研究如何提高中等职业学校课堂教学效果的文章,也有不少,总括起来,大概有以下几种途径:更新教学方式方法;引进先进的教学设备;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积极参与性和互动性等。那么,就烹饪营养与卫生这门课而言,笔者想在一个崭新的维度上,提出一点新的教学方式。这个新的维度,就是发掘烹饪营养与卫生这门课的人文内涵,培养学生在烹饪与饮食文化方面的人文素养。实践证明,这种新的教学方式是十分有效的。

1.提高教师自身的烹饪饮食文化知识和人文素养

烹饪与饮食,不但是一门艰深的科学,更是一种博大的文化。任课教师要想在成功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让学生感受到这门学科的文化魅力,不但需要具有扎实的专业功底,对这门学科吃通吃透,更需要广学博览,了解饮食文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甚至不同的场景下所包含的不同的意义。通过烹饪与饮食这一件看似渺小的事情,广泛而深入地探索人类精神文明和哲学意识的不同形态,这本身就是一件十分有意义但又十分艰巨的事情。而教师作为这门学科的传道授业解惑者,则负有这个责任。

2.提高学生对烹饪饮食文化的认知和兴趣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普遍缺少学习的动力,缺乏对所学课程的兴趣,认为它们不过是一门枯燥的技术,是将来生存谋生的手段罢了。甚至有些学生认为职业教育比普通教育要低级,将来所从事的工作也注定了要低人一等。这种状态需要改变,不能让学生继续保持这种自暴自弃的心理。

为了让学生对职业教育树立正确的态度,对烹饪营养与卫生这门课有充分的认识,笔者在第一次上课时,给学生分析了中等职业教育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以及营养学在未来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让学生明白,他们在未来的社会转型和结构重组中,肩负着重大的责任,他们将是未来新兴阶层的主要经济力量和文化主体。学生对自己的身份有了认可,便会对他们将要从事的职业产生强烈的自豪感和社会责任心。

笔者还会让学生明白,他们所要学习是课程,不仅仅是简单的生存糊口的技术,而且是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和精神意义的一门学科。就拿中国的饮食文化来说,其深层内涵可以概括为四个字,即“精、美、情、礼”。精,一开始可能仅仅是某些贵族阶层的要求,但这种精品意识,如今已经逐渐推广开来,成为了广大民众普遍的饮食需求,包括选料、烹调、配菜、饮食环境等各个环节。美,则反映了中国饮食注重审美愉悦与精神享受的方面,从味道之美,到视觉之美,都反映了中国人已经把饮食变成了一种精神活动,而不仅仅是物质摄入。情,反映了中国人从来不把饮食视为个体的事,而是主体间相互交流情感的媒介,饮食已然成为了一种重要的社会交往活动。礼,饮食中坐席的方位、箸匙的摆放、上菜的顺序等,都体现着中国人对礼仪的重视,饮食活动都体现着一种伦理精神。另外,笔者还会向学生介绍中国几大饮食文化系统,除去宫廷莱、官府莱和寺院菜之外,中国菜的主体是地方菜。地方菜大多以地区和省份划分,旧有“四大菜系”之说,即鲁、川、粤、苏。亦有“菜系”之说,即鲁、川、粤、苏、闽、浙、湘、徽,另有“十大菜系”之说,即鲁、川、粤、苏、闽、浙、湘、徽、楚、京。虽然对于各大菜系的名称略有争议,但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我国菜系繁多,不同的地域往往会滋生不同的饮食文化。

这样一来,学生对他们将来所要从事的职业,有了正确的态度,就会产生自豪感和自信心,再加上对营养学的重要意义、对烹饪和饮食文化有了深刻认知,便自然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带着兴趣去学习。

3.多举办一些与烹饪和饮食相关的文化活动

职业学校的教育讲究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我们可以根据每一章的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参加或举办一些相关的社会活动。比如在学习烹饪营养与卫生课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模拟健康咨询活动、食物中毒预防和抢救活动、食堂规范管理检查活动等。如果有条件的话,还可以带学生走出校门,走上社会,让他们在真实的场景中,施展所学。这些活动,不但可以巩固其专业知识,深化学科认识,而且可以增强学生们的职业荣誉感和社会责任心,是一举多得的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蒋建基、张怀玉.烹饪营养与卫生(烹饪专业)[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牛保国.中等职业学校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山西教育?教学,2011(1).

3.汪晔君.高职食品营养与卫生课教学的研究性学习探讨[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4(8).

第5篇:了解饮食文化的意义范文

饮食文化孔府饮食孔府菜要孔府糕点

一、孔府饮食文化

“品食孔府宴,胜过活神仙一、搿不食孔府宴,枉来曲阜游一,这些在日常生活中流传己久的俗语,表达了中外佳宾对孔府饮食的高度赞誉。在游客眼中,圣城曲阜不仅以其悠远深邃的儒家文化享誉世界,还以其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吸引着八方游客心驰神往。游客们在瞻仰儒圣、欣赏古迹之余,品尝独具特色的孔府饮食,不但可以大饱口福,更可从中领略孔府饮食文化乃至中华饮食文化之精妙,获得精神方面的极大满足。如今,以孔府菜为主打的孔府饮食文化,已经成为孔子故里文化产业领域的一张独特名片,成为饮誉中外的一个金字招牌。

二、孔府菜肴研究

孔府菜是在孔子的嫡系后裔、历代衍圣公接待皇帝,向皇帝、皇太后进贡,欢宴钦差大臣,达官贵戚和举行家宴、喜宴、寿宴及日常生活的过程中,遵循孔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遗训,由孔府历代名厨精心创制,逐渐形成的一种具有独特风味的典型官府菜。经过历史的淘汰,官府菜真正能够完整流传下来的,实在是凤毛麟角,孔府菜是由于孔府在历代封建王朝中所处的特殊地位而保全下来的。在中国各大菜系中,孔府菜经历的年代最久,系统最完备,文化品味最高,拥有制作精深、风格独特的烹饪技艺和浓郁的艺术文化特质,是鲁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饮食文化中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和意义。

孔府内宅有一座高大宽敞的三层建筑,叫做内厨房,这是专供衍圣公及其家族日常饮食的地方。第一层是炊事操作之处,第二层是配制凉碟和堆放干鲜果之所,第三层是存藏火腿、香肠、腊肉以及山珍海味的库房。除了这三层建筑的厨房外,还有5间南屋专制馍馍和点心,北屋则是内厨账房。衍圣公在明清两代是世袭“当朝一品官",权势显赫,他上要迎接圣驾,下要接待各地来祭孔的达官显贵,还要定期向皇帝和皇室迸贡,逢有喜庆寿日,则上京朝贺。因此,除内厨院落之外,府内还设有“外厨",专门负责接待外客宴饮和祭祀等事,也给孔府衙门的师爷、管家、账房等人做饭。内厨共分3班,每旬一班,共7―10人,每班一个“灶头”,往往由技术高超的名厨担任。外厨分成两班,半月一班轮流,每班10人左右,有灶头领班。

在由中国孔府菜研究会编著的《中国孔府菜谱》中,孔府菜被划分为珍品类、鸡鸭类、鱼虾类、肉类、甜菜类、其他类六大类别。孔府菜既承袭了鲁菜的传统,以之为主体与基干。又将清代江南和内地的烹饪技法广采博搜,融为一炉。它不仅品类繁多(菜肴即达170余种,尚不包括主食的花色品种在内),而且自成体系,有一整套严密而科学的制作、配菜方法,具有以下鲜明的特点。用料广泛,要求精严。烹调技法全面,尤以烧、炒、煨、靠、炸、扒见长。做工精细,善于调味。形象完美,讲究盛器。菜名寓意深远,历史文化气息浓厚。

三、孔府糕点研究

孔府糕点,同孔府菜一样,也是一类源远流长、世代相传、风味独特的食品。孔府的糕点讲究现烤现吃,求其色、香、形俱佳。其中黑芝麻糕、元宝酥、如意饼、寿桃等糕点,制作十分精巧且形色优美,为一般点心所不及。特别是在明、清两代,孔府糕点比当时北京市面上出售的名点还要好得多。

孔府糕点分外用、内用两大类。外用糕点主要用于进贡、馈赠、思赏。进贡的孔府糕点,以“枣煎饼”和“缠手酥”为主。“枣煎饼一是选用上好红枣、芝麻、小米精工制成,用金属长方听密封,外加装饰,其特点是香甜酥脆。“缠香酥”的特色则是制作精巧,形薄如纸,香脆可口。按照定例或遇有喜庆大典,孔府每年几次向皇宫进贡的贡物和贺礼中,就常有孔府糕点。内用糕点主要是孔府平常自己享用或在待客时和宴席上使用。宴席上使用的配套糕点,技术要求更为严格,文化内涵更为丰富,何种宴席配何种糕点,都有定制。例如在迎宾宴上多使用孔雀酥、桃酥、卷酥等;在喜宴上多使用千层糕、百子糕、如意酥、同心卷等;在寿宴上多使用寿桃、长寿糕、金丝卷、长寿面等。

孔府内用糕点又可分为应时糕点、常年糕点、到门糕点、宴席糕点、节用糕点几类。应时糕点有桂花饼、藤花饼、荷花饼、饼、薄荷饼等,是在各种花卉盛开的季节精工制作的。如桂花饼,在桂花喷香时采集花瓣加以处理,配以青红丝等为馅,用上好的豆粉、蛋清为皮,候火过油即成。其特点是外酥脆,内香软,桂花鲜艳如故,令人赏心悦目。另外,还有春秋时令的萝卜饼,夏令的绿豆糕、栗子糕、凉糕,冬令的小水晶包、豆沙包、火腿烧饼。这类糕点,根据季节变化随时制作,应景应时食用。例如绿豆糕点是将绿豆煮后去皮,配以各种解暑清凉的佐料,最后用各种水果形的特制模具造型而成的,解暑清心,凉爽可口,极适宜夏季食用。常年糕点有大酥合、酥、百合酥、麻团、黄糕等。到门糕点,顾名思义,即客人到门之后,宴席之前上的糕点,有“梢梅”、“一口蛊”、“棉花桃”等。这类糕点以制作精巧、形象逼真、色彩优美著称。

节用糕点包括火腿、冬菜、海米馅的月饼,各种馅的元宵等,其中尤以孔府巧果为最佳。巧果糕点是用传统的模具制成的,它品种繁多、工艺精细,花色图案十分丰富:有吉祥的孔雀、展翅的小鸟、小石榴、小花篮、仙桃、金鱼、寿字、福字等。每块糕点图案皆精巧美观,形象逼真动人,不仅味美可口,又具有观赏价值,十分惹人喜爱。

四、孔府饮食文化的特点

孔府饮食文化是中华饮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不过,通过前面对孔府饮食文化的分类研究可以看出,作为源于优越独尊的历史背景,丰厚富裕的物质经济基础,道德文章文化的熏陶,加上圣人之后的指点、历代厨师的辛勤劳动和传承创新而形成的包罗万象、具有完整而系统的饮食理论体系的孔府饮食文化,除了具有中华饮食文化中的某些共性外,更多的是具有自己独有的特点和价值取向。

1、是中国古代社会官府饮食文化的最高代表

之所以这么说,一是因为孔饮食文化是我国饮食文化体系中延续时间最长、历时最久的官府饮食文化,其一脉相承的延续关系远远超过了历代宫廷,能够传承2500多年而至今不衰,这不仅在中国文化史中,即使在世界文化史中

也是罕见的;二是作为孔圣人思想传承的代表和象征,衍圣公一直接受着极高的荣誉和恩宠,以至于达到了“同天并老一、“安福尊荣”、“与国咸休”的至高地位,其尊荣显贵除了历代帝王之外几乎无人可与之相俦;三是基于以上两个原因,使孔府在较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套高到迎圣驾,低到一般家宴便饮的完整饮食体系,且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格的审美特征。这是封建社会除宫廷饮食文化以外,任何贵族之家所达不到的。

2、是一个雅俗共赏具有多向性和多重价值的集合体

孔府饮食文化在古代社会中,是远离大众的贵族饮食文化,甚至在某些方面与宫廷饮食文化有异曲同工之处。特别是在清朝年间,由于孔府特殊的政治地位,与宫廷的来往和交流甚为密切,皇帝给予了衍圣公极其显赫的待遇,孔府也就相应地成为高不可攀的贵族官邸,享受着“钟鸣鼎食”的奢侈生活。然而,孔府毕竟还是一个家庭,在其饮食活动中又不可避免地充满了许多生活的情趣和浓厚的家庭色彩,而诗礼世家的自省与约束,又使它遵守先祖孔子的遗训,带有谨慎、朴素的民间倾向。于是,这就形成了孔府饮食文化多姿多彩、雅俗共赏的多向性特点。它既具有高高在上的贵族文化特色,又不乏朴素内敛的民间文化色彩,豪华高贵的宴席可以用来迎接圣驾的幸临,山珍海味无所不具,而粥饭面食、豆腐野蔬,乃至腌菜渣菜,亦为衍圣公所食,充盈着日常精雅之趣,毫无奢侈饕餮之态。以宴席为例,雅的、俗的、大的、小的、高贵的、低级的、政治的、礼节的、喜庆的等,一应俱全,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都可以觅到。

3、浸润着浓厚的儒家文化气息

饮食其实是特定文化内涵和社会功能的生动体现,孔府饮食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和儒家文化是一脉相承的。无论从形成,到发展,从菜品的制作和命名,到饮食活动的进行,都是在儒家思想的指导和包裹下的。孔府饮食文化发源于孔子饮食卫生、养生之道等方面的言论,更离不开孔子的思想体系和他在历史上的巨大影响,整个孔府饮食文化,就是儒家“礼食”思想的完整再现。

参考文献:

[1]李殿元.孔子养生之道述评.重庆三峡学院学报,1995(1).

[2]王子辉.中国饮食文化根本之道.中国烹饪研究,1995(4).

第6篇:了解饮食文化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食文化;酒文化;礼仪;节日特色;餐具

饮食文化由文化背景所形成,从而形成了饮食观念和习惯。这些与俄罗斯人的生活观念、节日文化、宗教文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国饮食与饮食文化风靡世界,从饮食角度去研究俄罗斯也易于理解和接受。俄罗斯是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它的亚洲部分国土十分广阔,但居民几乎都在欧洲部分聚集,所以饮食文化更多地受到欧洲文化影响。虽俄罗斯地域辽阔,但并不是人口大国,再加上纬度高,气候寒冷,使得俄罗斯的农作物种类并不丰富。食物也如严寒的气候影响下的俄罗斯性格,粗犷朴实又独具特色。

1日常食文化

1.1主食

面包是最基本的俄罗斯主食。受众最广的是黑面包。黑面包的主要原料是黑麦粉,经烤制而成。它维生素含量丰富,入口有股酸味,经咀嚼会有甜味,这即是为人所熟知的大列巴。其表皮坚硬,颜色较重,与我国北方的窝窝头有相似之处,它的硬度有效地保证了不会轻易变质。面包象征着粮食丰收与富足,盐在古老的俄罗斯十分珍贵,还有辟邪的含义,所以面包加盐是俄罗斯迎接贵宾的最高礼仪。一般会将面包放置在铺着漂亮刺绣方巾的托盘上,旁边放置一小碟盐,由主人呈给尊贵的客人。客人先亲吻面包,然后掰下一小块,撒一点盐品尝,以示感谢。中国不同地域有不同主食,南方喜食大米,北方以馒头为主,西部面食种类丰富。俄罗斯的主食除了面包,还有土豆,有“第二主食”之称。俄罗斯人极爱土豆,吃法有多种:烤土豆,土豆泥,土豆薄饼,土豆馅儿饺子等。

1.2三道菜

俄罗斯的饮食特色是三道菜,而且其进餐方式是吃完一道再上下一道,与中国的所有菜上齐再吃有很大差别。主菜之前先上冷盘,冷盘丰富多样,一般是开胃菜。之后上主菜,第一道是汤。俄式汤由各种蔬菜,小块肉等做的浓浓的汤品,最有名的是红甜菜汤,也称罗宋汤。这种进餐方式非常健康。饭前喝汤比饭后喝汤对人的身体健康更有益。第二道菜是荤菜,鱼或肉。一般会与各类蔬菜做成的配菜一起食用。第三道菜并非严格意义上的菜,而是甜食。一般是蛋糕,冰淇淋,煮水果及各种饮料。俄罗斯渔业发达,鱼类是餐桌上的常客,其中不得不提的还有俄罗斯的鱼子酱。严格来说,只有鲟鱼卵制成的鱼子酱才是真正的鱼子酱。上好的鱼子酱颗粒圆润饱满,有透亮的色泽,最好是配香槟酒,这样能中和鱼子酱的油脂感。在俄罗斯饮食中,刀叉是重要餐具,这是欧洲对其影响的一方面。而在中国,筷子是特有的基本餐具。筷子的出现与使用都有其独特的文化。筷子一头圆一头方,代表古人天圆地方的认知;一双筷子有两根,代表中华文化中对于偶数的推崇;筷身标准长七寸六分,代表人的七情六欲。筷子承载了中华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

2日常饮文化

2.1酒

俄罗斯人好酒,并以豪饮闻名于世。最为著名的便是伏特加。俄国18世纪前并无伏特加,当时的人只是喝由蜂蜜变酸后酿造的蜂蜜酒。后来向蜂蜜酒中加入啤酒花,制成啤酒。后经过近300年,伏特加才被生产出来,它是俄罗斯人重要的精神寄托。敬酒礼也是饮文化的重要部分。在中国敬酒时要把杯子压低,以示尊敬。但在俄罗斯酒杯要举高,且一定要碰到杯子,不喝酒不可以把杯子放下,否则被视为不礼貌。第一杯酒通常喝干,然后随意喝,俄罗斯人不喜欢劝酒。

2.2茶

茶是世界三大饮品之一,中国是茶和茶文化的发源地。中国有六大茶:绿茶、白茶、黄茶、青茶、黑茶、红茶。俄罗斯人最喜欢红茶,在俄语中又称“黑茶”。他们喜爱向茶里添加糖或牛奶制成的甜茶。最有名的茶炊,是俄罗斯特有的烧水壶。中国饮茶的器具材质分为多种:瓷器、陶器、玻璃器皿等。茶具一般由茶壶、闻香杯、品茗杯、茶海等组成。中国形成了独特的茶道文化。

2.3克瓦斯

克瓦斯是一种传统清凉饮料,被称作“液体面包”。它已存在了1000多年,古时就被认为是治疗各种疾病的特效药。至今依然流行,在中国也得到了广泛喜爱。

3节日特色

3.1传统的新年饮品是香槟

人们总会在克里姆林宫的大钟开始新年倒计时的时候,打开香槟,相互祝贺新年。而在中国,新年不可或缺的是象征团圆的饺子。3.2复活节是俄罗斯最重要的东正教节日,为纪念耶稣基督受难之后的神奇复活。复活节的象征食物有彩蛋、圆柱形甜面包以及甜奶渣糕。彩蛋标志着通过基督的血来获得再生,在教徒之间相互赠送;圆柱形甜面包象征复活的基督,在祈祷仪式中对它祝福之后分发给教徒;而甜奶渣糕象征快乐。

3.3圣诞节是基督教徒为纪念耶稣基督的诞生

而设立的节日,是次于复活节的第二大节日。东正教徒在圣诞节之前需要通过40天的斋戒,尤其是圣诞节前夜,这天斋戒尤为严格,人们在这一天里只能吃植物油做成的食物,而且只有当夜空的第一颗星星出现的时候,才可以进食。

3.4谢肉节是古斯拉夫多神教的节日,后被基督教会看作是宗教节日,称为“乳酪周”

基督教徒通过这周的节食以向大斋过渡。教徒们可以吃任何不含肉的食品,如鱼子酱、黄油、奶酪、牛奶、鸡蛋等。谢肉节最不可缺少的就是圆滚滚、金灿灿的春饼。它是太阳的象征,是谢肉节期间每天都要吃的食物。这些节日让我们看到了饮食习俗与宗教文化的紧密联系。从上文的描述中,我们对俄罗斯的饮食文化有了一些了解。它的形成与俄罗斯地大物博人员稀少、严冬漫长的严酷自然环境以及宗教传播与历史进程有着极大关系。独特的饮食文化也促进了俄罗斯粗犷爽快、朴实豁达、不畏艰险的民族性格的形成。我们要尊重不同国家饮食文化的差异,更好地了解饮食的文化和背后的文明,这样才能深化国家间的理解,促进更好的交流与合作。

参考文献

[1]戴桂菊.俄罗斯国情多媒体教程4俄罗斯文化[M].北京:外研社,1979.

[2]夏冬梅.俄罗斯饮食文化[J].青年与社会,1952.

第7篇:了解饮食文化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实践;计算机应用能力;创新性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26-5892-03

创新性实验与某门课程的一般意义上的实验环节和课程设计有着本质的区别,它将学生的计算机知识与其专业领域知识结合起来完成一个有实际意义的项目研究与开发。创新实践,即在原有的基础上运用各种技术方法进行创新,并在生活中得以实践。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坚持贯彻以培养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兴趣驱动、自主实验、重在过程为原则,以问题探索和项目研究为载体,以获取科学方法、知识和体验为内容,以学生自主开展研究性实验为形式开展创新性实验项目。学校积极发挥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建立了有效的激励机制,营造氛围,引导学生参与创新项目的申报与立项。学生可以结合兴趣爱好,充分展示创造力,全方面提升综合素质和社会竞争力。

1 真正实践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指导下的研究性学习

通过全校计算机学科竞赛的方式选拔出计算机技术优秀的同学,而后自行组队,项目组组建成立。在项目组选题之初,考虑到文科生和理科生不同的学科特长,即历史文物博物馆专业和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了尽可能发挥各自学科优势。因此,在规定的“北京文化”为主题的背景下,结合项目组成员的专业背景,确定了《北京传统饮食文化查询系统》这个创新实践项目。该项目文理科结合,将计算机技术和专业知识联系,即历史知识、食品科学知识和计算机技术的完美结合。将理科的数据库和VB计算机技术作为整个系统的技术支持,文科的传统人文知识为背景资料。之后,项目组进行了项目申报。经过专家组老师的答辩和筛选,最终确定《北京传统饮食文化查询系统》创新实践项目立项成功。

创新实践项目不同于普通计算机课程,其最大的特点便是学生实践为主、教师辅导为辅,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实践的能力。在项目开发过程中,项目组定期展开讨论,进行沟通交流。当实践项目组遇到课内所学计算机技术知识无法解决程序问题时,通过翻阅教材、上网查询解决方法以及咨询老师等自主学习途径解决计算机技术方面的困难。不同于课堂上教师教授学习的知识,在实践过程中的自主学习,能够不断挖掘自身的潜能,提升自主学习能力。更重要的是,正是在实践中相互沟通,相互合作,培养了项目组整个团队协作能力,集体主义精神,这对提高项目组成员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对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及遇到困难时的心理素质的培养,无疑是有着重要意义的。这些能力和经验的提升,对于我们来说,是极其重要的,能够更好的将学校课程上的学习知识融入到实际操作中,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弥补了课堂上老师不能讲到的内容,还对计算机技术的熟练掌握甚至能够为我们步入工作岗位,更好适应社会,提高和会竞争力。

大学生参加创新实践项目是一次自我锻炼,是真正实践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指导下的研究性学习。在积极参与实践项目的过程中,我们充分考虑到每一名组员的特点,然后合理的分工。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1.1系统分析

北京是一座包容的城市,而北京的饮食也同样有着兼容并包的特点,别具一格。北京传统饮食受各民族饮食文化的影响。这其中包括蒙、汉、回、满等民族。还有各种传统烹饪技艺,炒、炸、煎、煮、烤、汆、蒸等等烹饪技艺,都为北京传统饮食添了一抹亮色。项目组特意从不同的烹饪技艺和民族介绍展示北京传统饮食文化,以方便用户进行筛选查询。除此之外,中国古代社会等级森严,身份不同饮食规格不同,尤其是身为首都的北京。项目组将北京传统饮食分为宫廷菜、官府菜、和庶民菜,达到展现不同阶级传统饮食文化的特点。虽阶级的饮食文化不尽相同,但各有其独特的文化。例如:古时北京官府多,府中讲求美食,并各有拿手好菜,以精致、清淡、用料文明。时至今日比较主流的官府菜有:孔府菜、东坡菜、云林菜、随园菜、谭家菜、段家菜等。这些都是北京传统饮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另外,针对现代人对重视养生的现状,项目组特别根据节气的特点将北京传统饮食进行介绍,将北京传统饮食和节气结合在一起,有助于人们提高对健康饮食的认识,并且满足人们饮食养生的需求。

根据北京传统饮食文化特点,按照阶级组成,节气、烹饪技艺、民族进行了分类和展示。从这四个方面对北京传统饮食文化进行筛选和查询。

1.2系统总体框架

通过前期对系统的充分分析和定位,《北京传统饮食文化查询系统》的主体设计结构和主要功能能够确定,其他细节的部分则需要后期进一步的添加和修改。功能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即展示功能和查询功能。展示功能主要介绍北京传统饮食文化,包括北京传统小吃,北京老字号和北京传统饮食风俗,而查询功能则是通过条件筛选,快速的为用户查找相关资料。

1.3 数据库的建立

数据库是将大量的数据信息整合在一起,我们使用先期学习的Access数据库作为数据源。数据源信息包括文字信息和图片信息,通过程序代码将数据库和程序连接起来,这样,在运行程序的时候,就可以查看到数据库里的内容。数据库使得程序在编写中得到优化,不仅使程序看起来简约,也提高了程序的运行速度。

1.4编写程序代码

程序代码的编写是使程序实现功能最重要的一部分,是程序实现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传统饮食文化查询系统》的程序设计主要运用用了大量的组合框和文本框,其的基本功能是选择和显示详细内容。将多个组合框和文本框结合使用,可以实现逐渐缩小范围,分级查询的功能。这些功能的呈现利用的便是程序代码。因此,在程序代码的编写过程中,不仅要编写正确,更要不断的追求优化,提升程序运行的速度。

1.5界面美化

美化,能够让系统在展示的时候更加丰富,更能表达出查询系统的内涵,美化需要耐心,要认真仔细,通过手中鼠标的一次次点击将程序一点点美化,才能有最后呈现在用户面前美轮美奂的效果。这部分,主要是程序界面的美化和动画设计。例如;每个窗体的背景,每个字的字体、颜色、大小、特效,每个界面的布局等等,尽可能了表达出理想的效果。动画的部分是为了使整个系统更有活力。

2 《北京传统饮食文化查询系统》展示

系统通过利用VB编程技术和Access数据库知识实现系统的展示和查询功能。在这应用程序中,用户可以对北京传统饮食文化进行了解和查询,也可通过进一步的筛选查询进行深度认知。系统展示如下:

3 结束语

《北京传统饮食文化查询系统》创新实践项目,是历史专业和食品科学专业通力合作的一个创新实践项目,也是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将所学计算机技术与自身专业知识相结合的一个创新项目。对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来说,计算机技术是一种手段,学习计算机技术课程能够学会使用这种工具并为本专业服务,理论联系实际。《北京传统饮食文化查询系统》使项目组成员在实践中更深刻的理解计算机技术知识,虽然在这过程中遇到了一些技术问题,但这对于掌握计算机的操作技能和编程手段有着重要作用,能够有效的培养了我们的基本素质和创新能力,更好地利用计算机去解决和专业领域相关的问题。创新实践活动便提供了这样一个有意义的广阔平台,不管实践结果如何,参与其中,我们都有所收获,有所提升。

参考文献:

[1] 尹志军.关于高校计算机教育改革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26(6):52-53.

第8篇:了解饮食文化的意义范文

民族品牌 国际道路

世界上,凡是有华人甚至没有华人的地方,都能够见到中国饮食文化的影响。2008年起,数字电视“中华美食频道”与法国媒体合作拍摄大型美食文化纪录片《丝绸之路上的美食》。频道总监戴文海介绍说:“与以往行走丝绸路有所不同,该节目的创意是:来自穆斯林世界、西餐世界、中餐世界的三位美食节目主持人,驾驶越野车重走古丝绸之路,以三个文明的不同视角去发掘、感受和品味古丝绸之路的灿烂文明。首部《丝绸之路上的美食》由代表穆斯林餐的马来西亚电视主持人、代表西餐的法国电视二台主持人,以及代表中餐的中华美食频道主持人共同担任,他们一起走进新疆塔克拉玛干,在那里寻找美食、发现美食、品尝美食、创作美食。第二部《丝绸之路上的美食》由来自阿根廷、英国和中国香港的主持人来担纲,他们一起重走长安至敦煌的丝绸之路,发掘沿途的特色美食和饮食习俗。”据了解,该纪录片共分三部,前两部的后期制作已于2010年完成,节目样片在阿布扎比电视节与法兰克福书展上播出时大受欢迎。同时,以《丝绸之路上的美食》为内容,出版发行的《传奇丝绸之路魅力特色饮食》图书,在中法文化交流节上得到了法国前总理拉法兰和中国驻法大使孔泉的赞赏并亲笔题词和推荐。整部《丝绸之路上的美食》在揭示东西方文化大融合的深刻人文意义的同时,为古丝绸之路灿烂饮食文明的传承和发展保留了珍贵的历史资料。《丝绸之路上的美食第三部――诲上丝绸之路》的拍摄也在紧锣密鼓的筹备中,从扬州出发,穿越地中海20个国家,重走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并且该创意已引起欧盟文化遗产专业委员会的重视,相关外交手续也在办理中。

“中华美食频道”另一档美食文化巨作――《行走的筷子》也在陆续拍摄中,这部900集的大型纪录片计划邀请来自世界各国的著名美食节目主持人共30人先后来到中国,以美食为媒介,以不同的文化视角,诠释中华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向全世界展现中华饮食文化的灿烂文明。戴文海总监介绍说:“《行走的筷子》魅力在于,前所未有的创意和新颖独特的定位,以往也有境外电视节目介绍中国美食的,但是30个不同国家美食节目主持人和摄制组深入中国民众日常的生活场所,如机关食堂、民工大灶台、当地的菜市场等,从最基层的角度来体验中国老百姓日常的柴、米、油、盐、酱、醋、茶的饮食生活,拍摄广度和容量却是前所未有。”该栏目从策划伊始便吸引了国内外众多投资商锐利的商业眼光,并成功引入国外资本。2010年1月,《行走的筷子》在法国巴黎104艺术中心举行了盛大的启动仪式。目前,已经完成前期30集拍摄,分别由法国主持人和阿根廷主持人分别在山东和广东两省参与完成。

2010年起,“中华美食频道”与法国Goumand Television合作拍摄《世界名酒品鉴》,成为国内第一个进入北纬37.2度世界葡萄酒产区取景拍摄50家知名酒庄的中国电视媒体,摄制组将镜头穿梭于世界各大知名酒庄,记录最真实的葡萄酒制作工艺和传承历史。除了世界名酒品鉴欧洲版,2011年频道将计划拍摄世界著名葡萄酒的产区――美国加州的纳帕山谷,让葡萄酒文化随着镜头传播到世界各地。

随着对外合作的逐渐增多,“中华美食频道”专门成立国际组,专门负责与国外合作伙伴的沟通交流以及节目的拍摄制作。戴文海总监说:“我们对国际组成员的要求比较高,他们中大部分是海归派,精通英语且熟悉电视节目制作。”拥有了人才优势的“中华美食频道”于2010年成立了全球首个美食美酒电视节目制作人联盟,该联盟将通过每年定期会面、共同策划拍摄国内外美食类电视节目以及搭建美食美酒类电视节目版权交易平台等形式,进行交流合作,互通有无,创造新型美食美酒类电视节目制作模式,达到共同推动世界饮食文化产业发展的目的。

政策扶持 良性运转

全球化经济时代,中国的综合国力日益增强,中国已成为世界的焦点,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文化、学习中国文化也是许多外籍人士兴趣所在。作为国家广电总局批准开办的全球唯一一个专项展示“中华美食文化”的传媒窗口,“中华美食频道”从宣传中华美食文化角度来宣传中华文化,拥有着“独一无二”的文化资源优势,在“文化强国、振兴文化产业”的发展战略指导下,“中华美食频道”在开拓国内市场的同时,开始加大海外市场的更深拓展力度,积极筹备“中华美食频道海外播出项目”,向世界各个国家输出极具中国文化特色的、原生态的美食节目。

2010年11月,“中华美食频道”与马来西亚“至爱中文台”合作,频道的节目内容经过重新编排后在马来西亚全境播出。

第9篇:了解饮食文化的意义范文

摘 要:当前中国经济蓬勃发展,大量外国人来到中国,必不可少的就是要品尝中国的菜肴,体验中国的饮食文化。随之菜谱的翻译也成为外国人了解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通过对杭州一些知名酒店菜谱翻译的调研,并对其进行整理和资料的查找收集,来探讨菜谱翻译存在的问题,探讨菜谱翻译的一些基本原则,并对具体命名方式提出相应的翻译方法,旨在帮助外国友人了解中国饮食文化促进中西文化交流。

关键词:菜谱翻译;存在问题;文化差异;基本原则;解决方法

一、引言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大国,文化源远流长,对饮食也非常讲究。杭州自古被称为“鱼米之乡”,“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杭州同样也是著名的旅游城市,很多外国朋友都会来杭州游玩,感受文化,品味美食。自古民以食为天,老子就曾经说过:“虚其心实其腹”,“圣人为腹不为目”,可见中国人很注重饮食。就在前不久央视还特制了大型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以中国美食更多地是以轻松快捷的叙述节奏和精巧细腻的画面,向观众尤其是海外观众,展示中国的日常饮食流变,中国人在饮食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千差万别的饮食习惯和独特的味觉审美,以及上升到生存智慧层面的东方生活价值观。随着中国不断跟国际接轨,更多的外国人来到中国,菜名作为一种传递信息和传播文化的手段,在饮食文化的对外交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菜谱的翻译已成为发扬中华饮食文化一个极为重要和迫切的问题。本文就此作初步的探讨,旨在抛砖引玉。

二、菜谱翻译存在的若干问题

1.翻译过于简单

单纯的用拼音来翻译菜谱,这种方法虽然简单,但是外国人很难从写意汉语拼音的拼音字母中领会其所真正蕴含的意义,如:“狗不理包子”被直接用拼音译为“Goubuli Baozi”,根本没有把颇具地方特色的食品特点和含义传达出来,外国人自然就无法看懂。

2.翻译不够仔细

笔者在才调研中发现,有些翻译英文错误,意义相差非常大,比如:把crab(蟹)中B写出P就变成了crap(废物)。有些菜名没有翻译出其中的特色,如:“光头香辣蟹”被翻译成“spicy crab”(麻辣的河蟹),“光头”的特色并没有被译出来,导致术语不清,意义模糊。

3.过于直译的字面意思

忠实于原文进行字面翻译,比较直观但是仅以字面意义为主,外国人就不可避免的会产生曲解。如:童子鸡被翻译成“chicken without sexual life”(还没有性生活的鸡),“驴打滚”被翻译成“rolling donkey”(翻滚的驴子)、“麻婆豆腐”被翻译成“beancurd made by a pockmarked woman”( 满脸雀斑的女人制作的豆腐),“春卷”被翻译成“spring rolls ”(春天的圆圈),“四喜丸子”被翻译成“四个高兴的肉团”等等,这些啼笑皆非的英文翻译,不但没有把菜的意思翻译出来,而且也把老外搞的一头雾水。

4.对中西文化的缺失

中国的菜名有很多具有典故,西方人不一定了解,比如:“霸王别姬”被翻译为Ba Wang Bids Farewell To His Concubine,尽管传递了一种历史文化但外国客人会对此感到费解,无法在它与“乌骨鸡炖鳖”之间产生联想,更不用说产生食欲,起不到菜单翻译的主要功能。在西方文化中有些动物是神圣的,比如:狮子在西方文化中就是一种让人崇拜、敬畏的对象,而“红烧狮子头”被翻译成“Braised Lion Head”,要让西方人品尝“百兽之王”的头,恐怕也要一定胆量和勇气。再如:“龙凤配”这道名菜有些就直译为“dragon and phoenix”这显然不妥。在西方文化中“dragon”有邪恶之意,而“phoenix”只存在于中国的神话里,西方人对此毫无感性认识。实际上这道菜的主料是lobster和chicken,可以译成“lobster and chicken”。

三、菜谱翻译的基本原则及翻译方法

1.音译原则

音译原则是根据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了解程度,一些常见的普遍的食物,我们可以根据汉语拼音来翻译,音译法适合于那些外国人几本都能了解的食物,一般到中国各地都能接触到的食物,比如:baozi(包子)、mantou(馒头)、youtiao(油条)、jiaozi(饺子)、tangyuan(汤圆)等等,这些我们随处可见的食物,就像外国的“肯德基”(Kentucky),“三明治”(sandwich)等被普遍人所接受,外国人也会有一定的了解。对于某些著名历史人物可以用音译,比如坡,因为外国人来杭州西湖旅游,导游也会适当介绍坡的历史典故,因此外国人对于Dongpo Braised Pork(东坡肉)自然不会很陌生。当然不是所以的都适合,比如:Mapo Doufu(麻婆豆腐),外国人怎能“麻婆”的意义。

2.简洁原则

简洁不是简单,而是在准确真实的翻译菜单的前提下,力求简洁明了、通俗易懂,方便外国客人点菜,或者是为追求音韵效果,适应外国客人的语言习惯。笔者已经在上面提到过,中国的菜肴讲究色香味俱全,所以要真正翻译出菜肴的本质就要说明出这道菜的主料、配料、调料、烹调方法、刀工或蕴含的文化等,虽然这样容易理解,但这不符合外国客人追求简洁的语言习惯,花费过多的点菜时间,不利于满足一般的外国食客点菜的目的。在省略一些烹饪方法、调料或配料时,我们也要力求把菜肴的特色表达清楚,易于了解,比如:凉拌海蜇:specialseaweed(略去凉拌的调料,而用special来表示)。

3.求实原则

由于中西文化差异,外国人注重食物的营养和安全,他们来中国餐馆品尝中国菜肴,主要是关心的是吃什么,味道怎么样,用哪些材料烹饪及烹饪方法,其次才是菜名寓意。因此笔者认为在翻译菜谱时应该遵循求实原则,如实把菜肴的主料、配料、调料、烹调方法等真实内涵翻译出来,而不是完全按照菜名的字面意思翻译。如:“百鸟归巢”实际上是鸡腿、猪肉、鹌鹑蛋加上竹笋丝的组合,鸡腿、猪肉、鹌鹑蛋象征“百鸟”,竹笋丝表示“巢”。如果根据字面意思翻译为“hundreds of birds returning home”,不仅没能表达本道菜的真实内涵,还会使外国人感到莫名其妙,因此最好根据菜名组合实译为“chicken and pork with egg and bamboo shoots”,这样他们很快就了解这道菜肴的具体含义。

4.直译法

直译法,就是根据菜肴的原料名称,刀法与烹制方法、菜肴的色、香、味、形器等,直接翻译出该菜肴的原料、配料、烹调方法该菜肴的原料、烹凋方法和菜肴的特点。我们在把中餐菜名由中文译成英文的时候,应该采用写实性命名法,尽量将菜肴的原料、烹制方法、菜肴的味型等翻译出来,以便让客人一目了然。一些常见的杭州菜,如:西红柿炒蛋Scrambled egg with to tomato,东坡肉Dongpo Braised Pork,西湖醋鱼West Lake Fish in Vinegar Sauce等等。

5.意译法

中国人在给菜肴取名时喜欢表现“行”和“意”的美,这类菜名往往利用菜肴原料的色、香、味、形的特点,烹调方法的特点及造型上的特点,给予菜肴一个动听吉祥的名称来满足中国人的心理。这类菜名既不反映原料,也不反映烹调方法。在此情况下,译者需要考虑采用意译法。意译即以改变原菜名形式为代价,最大限度地保存原菜名之内容。在具体操作中,译者经常要运用增词、减词、转类、改写、扩展等方法进行翻译,从而起到深入传达原菜名之内容,增强原菜名感染力的作用。但这类翻译用词一般做到准备、易懂来符合外国人的文化意识。如:杭州一道有名的菜叫“蚂蚁上树”,如果直译为“Ants Climbing Tree”,外国人应该会吓坏。但其实这道菜里面并没有蚂蚁和树,只是一道粉丝和肉做成的一道菜。我们可以翻译为“Sauteed Bean Vermicelli with Spicy Meat Sauce”。

6.混译法

混译法一般有两种:一种是直译+意译,这种菜名我们一般能翻译的部分用直译,直译不能翻译准确的部分用意译。比如:芙蓉鸡丁,我们可以翻译为“chicken cubes with egg white”更加准确。

另外一种是直译(意译)+解释性翻译,这种菜名一般蕴含着中国历史传统、历史典故和民间传说等文化元素,我们一般是先进行翻译,然后再加以解释性的英文,这样不但外国客人能够很好理解菜肴的含义,而且最大限度地保留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和名族语言风格。比如:全家福 happy family―a combination of shrimps,pork,beef,chicken,lobster,and mixed vegetables with brown sauce。

当然笔者在调查研究中也领会到有些菜谱的翻译可以灵活运用,用恰当准确的方法把菜肴翻译出来,翻译中加入一些特色,比如:杭州的招牌菜东坡肉,要把黄酒写入菜名中,对喝红酒老外就很特别,而且在烹饪过程中黄酒是不可缺少的主料。由此可见,传统菜谱的英译方法是灵活多变的。至于我们在翻译中最终采用哪种方法,则可根据各人的习惯和具体情况确定。

四、总结

通过以上对传统菜谱的翻译的研究和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菜谱翻译不仅是传达菜肴的内容和特色,更是对中华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传递给外国友人,不仅让外国友人品尝到中国菜肴的美味,而且也让外国人了解的历史文化、人文特色。这样来杭州旅游的游客更能深刻体会到杭州美食的文化和特色。菜谱的翻译是一种文化的传播。因此在翻译中我们要灵活应用一些菜谱翻译的方法和技巧,从实践中入手,根据中西文化的特点,力争把中华菜肴的特色美味和文化内涵体现出来,使外国有人能真正体会到菜肴的特色和美味,发扬传播悠久中华饮食文化。当然在菜谱翻译中要绘声绘色的体现美色的色香味俱全,还有我们不断的探索,不断的完善,才能把中华博大精深的文化展现在世界人民面前。

指导教师:张颖

项目批准号:TMKC1341

基金项目:浙江农林大学天目学院2013年度科技创新活动

参考文献

[1] 北京市旅游局,北京市政府外事办公室.中文菜单英文译法.世界知识出版社,2012.3

[2] 任静生.也谈中菜与主食的英译问题[J].中国翻译,2001.6

[3] 李麟.东方人和西方人的饮食[M].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4.3

[4] 曾武英.谈中餐菜单的英译方法[J].饭店实务.2003.1

[5] 白靖宇.文化与翻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6] 朱晓媚.浅释饮食文化中菜名的翻译技巧[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2.1

[7] 刘清波.中式菜名英译的技巧和原则,2003.11

[8] 黄海翔.中餐菜单英译浅谈,19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