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如何应对洪涝灾害范文

如何应对洪涝灾害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如何应对洪涝灾害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如何应对洪涝灾害

第1篇:如何应对洪涝灾害范文

近日,国家气候中心最新的气候统计和研究证实,我国华北地区干旱少雨、长江中下游地区洪涝多雨的情况发生了改变,此前“南涝北旱”的局面将转变为“北涝南旱”。

“南涝北旱”向“北涝南旱”转变

2012年,也是北京继2011年之后连续第二年降水量比常年偏多。7月21日,北京市发生暴雨到大暴雨天气,全市平均降水量170毫米,为自1951年以来有完整气象记录最大降水量。其中,最大降雨点房山区河北镇达到460毫米。

北京市气象局吴正华研究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未来北京市的单日最大降水量甚至会更高,和南方不一样的是,北京市全年的降水量主要集中在6、7、8三个月,几乎占到了全年降水量的75%左右。因此很容易导致暴雨成灾。华北其他一些地方也基本是这样的规律。

对北京及华北其他一些地方而言,将来这里面对的一个巨大挑战就是“南涝北旱”近些年来在向“北涝南旱”转变。

最新的气候统计和研究证实,最近几年,我国华北地区干旱少雨、长江中下游地区洪涝多雨的情况发生了改变。一些研究人员认为,我国东部“南涝北旱”的降水分布近几年发生了变化,夏季多雨带位置北移,持续近30年的“南涝北旱”格局初步显现转变的趋势。

除了北京市以外,天津市2012年降水量比常年同期偏多59%,近10年中有7年降水比常年偏多;河北2012年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多26%,近5年中有4年降水比常年偏多。

吴正华表示,研究发现华北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降水存在此消彼长的周期性变化,降水格局大致20~30年转换一次,而这个周期性变化与东亚夏季风关系密切。研究发现,东亚夏季风在1977年以后减弱,但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东亚夏季风表现出恢复增强的特征;伴随着东亚夏季风的增强,我国东部夏季雨带出现北移。一些专家相信,近几年华北的持续多雨说明华北已经开始回归降水偏多周期,并将在2020年左右进入降水高峰期。

“现在国内很多气象研究人员在根据统计资料研究后都认为从2000年开始,在后30年华北地区在由干旱向多雨期转变。”吴正华说。

警惕“拉马德雷”形成的灾害

这些年我国“南涝北旱”的逆转很多人都认为和人为因素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大气环境变得更加不稳定具有很大的关系。

但是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董治宝对记者表示,大范围气候环境的变化人类能够起到的作用比较有限,其主要应该还是自然环境自身的变化。

这种观点也得到了吴正华的认同,他对记者表示,这些年来,虽然我国的一些洪涝灾害区域的变化与全球气候变暖具有一定的关系,但是这种影响的程度究竟有多大,目前还存在着一些争议。

“‘拉马德雷’的影响似乎要更为明确一些,它的周期性变化可能导致了这些年我国的季风出现了一些变化。”吴正华说。

“拉马德雷”现象是美国海洋学家斯蒂文·黑尔于1996年发现的,其同南太平洋赤道洋流“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被喻为“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的“母亲”。

吴正华表示,“拉马德雷”是一种高空气压流,分别以“暖位相”和“冷位相”两种形式交替在太平洋上空出现,当“拉马德雷”以“暖位相”形式出现时,北美大陆附近海面的水温就会异常升高,而北太平洋洋面温度却异常下降。与此同时,太平洋气流由美洲和亚洲两大陆向太平洋中央移动。当“拉马德雷”以“冷位相”形式出现时,情况正好相反。如果“暖位相”的“拉马德雷”与“厄尔尼诺”相遇,将使其更强烈,出现的次数更频繁;假如“冷位相”的“拉马德雷”与“拉尼娜”现象相遇,“拉尼娜”将显示强劲的势头。

而统计发现,当厄尔尼诺现象增多时,长江流域涝灾较多,而华北等北方地区多干旱,2000年以后,当拉尼娜现象增多时,就出现了北涝南旱的现象。

2003年中国气象界发生了一场“南涝北旱”和“南旱北涝”的大争论,主流派对“南涝北旱”继续存在坚信不疑,对“南旱北涝”没有做好接受的准备,导致相关部门在应对近年来南方干旱和北方洪涝问题上屡屡失策。

吴正华说,“拉马德雷”的“暖位相”和“冷位相”每种现象持续20至30年,其完成整个周期一般需要60年左右的时间。由于受到“拉马德雷”现象的影响,未来二三十年内我国季风活动将会变得更加不稳定,容易出现易涝易旱的现象,华北的涝灾威胁将会大大增加。

不过吴正华也表示,目前我国天气的一些预测都是基于多年的统计得出的结论,但是并不一定说未来就是这个样子,他告诉记者,地球气候系统的演变导致的一些天气变化十分复杂,有时人类很难对其予以捉摸。

北方如何应对“南涝北旱”逆转

吴正华表示,对北京等华北地区的一些城市而言,未来防涝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

“这些城市和地区必须要加强排洪排涝能力的建设,但是在另外一个方面,也应该认识到,对北方地区而言,水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应该想法将其利用起来,变害为利,而不是一排了之。”吴正华说。

董治宝也表示,从整体而言,这些年我国北方一些地区雨水趋于增多对干旱的北方而言是一件好事情,关键是要考虑怎么做好应对。

吴正华表示,对华北的农业而言,尤其需要加强水利设施的建设,另外还要预防泥石流和滑坡事件的伤害。

吴正华告诫说,华北地区现在和未来采取措施应对自然灾害威胁之时,一定要避免人祸导致的伤害。因为近些年来该地区有些自然灾害所造成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人祸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实践表明,南旱北涝和南涝北旱周期转换的历史规律具有可重复性,与拉马德雷冷暖位相的转变相呼应,根据这一规律,南涝北旱向南旱北涝转变的形势正在形成,中国北方大洪水的到来已经为期不远了。我们必须做好预防的准备。

第2篇:如何应对洪涝灾害范文

关键词:体育教学 渗透 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是以生命为核心,以教育为手段,倡导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爱护生命,享受生命,超越生命的一种提升生命质量,获得生命价值的教育活动。生命教育应该包括生存意识教育、生存技能教育和生命价值升华教育三个层次,简单的说就是从活着、到活好、再到活出价值。

一、充分利用现代教学资源,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

生命意识的培养,是生命教育的起点。在瑞典,老师会让孩子们摸着孕妇的肚子给他们讲人的出生,教育孩子什么是生命,为什么生命来之不易,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生命之可贵。此外,小学生还被允许到医院太平间与遗体接触,同时被告知,一个人的死亡对自己、对亲人意味着什么,轻践生命将会带来什么后果。如播放交通事故的现场片断,让学生通过观看血淋淋的现场,体会生命的脆弱,感受失去亲人的痛苦;结合5.12汶川大地震,我让学生及时地观看新闻和报纸,对学生进行了生命教育,效果非常好,通过对学生生命意识的培养,使学生深深地感到要珍惜生命,爱护生命。

二、在体育活动中对学生进行生存技能教育

面对突如其来的灾害,身体素质好、有一定生存技能、经验、有一定思想准备的要比身体素质差、一点经验也没有、毫无思想准备的存活率高。我们体育课上可以结合相关的内容,创设一定的情景,对学生进行生存技能教育。

1、结合相关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生存技能教育。体育课上许多内容和生存技能有密切的联系,比如攀爬技能掌握以后,遇到洪涝灾害、野兽攻击时,我们可以就近爬到大树、高墙等暂时躲避危险,等待其他人的救援;快速奔跑能力、滚翻能力、跨越障碍能力等都是基本的生存技能,这些内容我们体育课上都进行,课堂教学中能及时地结合生存技能教育,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会大不一样。例如,教爬绳爬竿、引体向上等项目,很多学生没有兴趣,我的做法是结合生存技能讲解它们的作用,创设一定的情景:1998年的洪涝灾害中,一个小姑娘是因为爬上大树得一逃生,试想当时她不会爬树,后果又是怎样?学生们听后都鼓起了勇气积极的投入到训练中,有的学生甚至还在课间、课外活动时间自觉地练习。通过这一活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生存技能,提高了身体素质,增强了生命意识。

2、利用突发事件对学生进行生存技能教育。体育课以外堂课为主,受外界影响比较大,难免出现一些突发事件,造成或大或小伤害事故,出现这种情况,我们老师要及时地采取措施,同时或事后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使学生学会、掌握一定的生存技能,学会关心自己和他人的生命。体育课上出现擦伤、扭伤、鼻出血、抽筋、岔气、骨折等现象是难免的,出现这种情况,我们做老师的要沉着冷静的处理,要利用这些机会教会学生如何处理,如鼻出血,是体育课上常见的现象,教育学生可用脱脂棉球堵住鼻孔、用手指压迫鼻翼外侧或用冷水洗前额等;再如扭伤以后不要立刻按摩,要先冷敷、24小时以后再热敷、按摩及擦打药酒;并及时讲明治疗原理、解释原因,使学生学会正确的处理方法,同时对学生进行正确的生存技能教育,提高学生的生命意识和生存能力。

3、结合游戏,教会学生如何应对各种紧急危险,对学生进行生存技能的教育。小学生的特点是记得快,忘得也快。要想使孩子掌握知识最好的途径就是游戏,游戏也是学生非常喜欢的活动。在体育课上,我们可以设计各种游戏,教给学生应对各种紧急危险的方法,如:《火灾逃生演习》、《抢救伤员》、《紧急疏散》、《交通安全员》等等,使学生在游戏中学会自护自救的方法,掌握应对各种危险的措施,提高学生的保护生命的能力。

三、对学生进行生命价值教育,提高学生的生命质量

生命质量,包括生存质量、劳动质量和发展质量。生存质量是指活得愉快健康,劳动质量是指为社会作出贡献的大小,发展质量是指充分发挥、施展自己潜力和创造力的程度。

1、全面强健的身体素质,是高质量生命的基础。全面强健的身体素质是适应社会、应急避险和提高生命质量的基础保证。只有拥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才能精力充沛的投入到学生和生活中;只有拥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才能从容的面对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只有拥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才能抵御外来的伤害,才能战胜病魔等等。良好的身体素质包括:力量素质、灵敏素质、耐力素质等素质。

2、培养学生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现在的学生从小受优越生活条件的影响,缺少艰难环境的锻炼,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加之现在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女,社会的影响,家庭的娇惯,养成怕苦、怕累的习惯,意志薄弱,自觉性、坚韧性和自制力差。在四川大地震中,许多人都是靠坚强的意志品质和一颗永不放弃的心,才存活下来。而这些又与平时的学校教育和培养密不可分,体育在培养学生意志品质方面显得尤为重要。

总之,提高生命质量,不仅要有全面强健的身体素质,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些都是我们体育课的目的和任务,所以,我们体育老师要结合教学内容,通过各种教学内容和手段,培养学生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提高其身体和心理素质,从容的面对各种危险,提高生命的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北生.论教育的生命意识及生命教育的四重构建[J].教育研究.2004年05期

第3篇:如何应对洪涝灾害范文

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国家,对气候变化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总书记和总理亲自关注和领导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国务院专门成立了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并颁布实施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

2008年2月1日,周五,中国气象局科技大楼贵宾厅。

秘书引领记者落座。片刻,中国气象局副局长王守荣满面微笑地走过来,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头发稀疏,一身西装,身高约170厘米,语气和缓但抑扬顿挫,说话开门见山。就全球气候变化、中国大陆近年来极端的气候现象,以及中国在全球气候变化中所担当的角色,王守荣接受了《财经文摘》的独家专访。

历史上的极端气候现象

《财经文摘》:首先,何谓极端气候现象?极端二字该如何定义、如何区分?

王守荣:从其本质上看,气候的定义与某种天气事件的概率分布有关。当某地天气气候状态严重偏离其平均态时,就可以认为是不易发生的事件。在统计意义上,不容易发生的事件就可以称为极端事件。

目前在气候极值变化研究中,国际上最多见的是采用某个百分位值作为极端值的阈(指界限或范围,音)值,超过这个阈值被认为是极值,该事件即可被认为是极端事件。一般来讲,这个阈值取为10%。

干旱、洪涝、高温热浪和低温冷害等事件,都可以看成极端气候事件。某一地区的极端气候事件(如热浪),在另一地区可能是正常的。

平均气候的微小变化,可能会对极端事件的时间和空间分布以及强度的概率分布,产生巨大影响。许多重要的气候影响不是取决于平均值的变化,而是取决于一些超出正常变化范围的罕见极端天气、气候事件。

极端气候事件是小概率事件,但对人类环境和社会经济影响很大。

《财经文摘》:纵观中国数千年人类文明史,发生极端气候现象的比例如何?该变化趋势呈现一个怎样的波动曲线?

王守荣:历史时期(仪器观测记录以前)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可以依据各类古气候代用记录来识别。至今,历史时期极端事件的划分标准以及如何由代用资料来确定的问题,尚亟待研究。下面论及的历史极端事件,为历史时期出现过的重大气候异常事件。

这些历史极端事件,主要依据历史文献记录所建立的代用气候序列,并参照历史气候的实况复原结果和用历史文献记录做出的定量推断值来认定,有些事件还可用其他代用资料,如树木年轮和冰芯的记录予以佐证。值得注意的是,许多事件的严重程度超过现代(最近100年、50年)的极端个例。

《财经文摘》:中国历史上最为密集且最值得关注的极端气候现象主要有哪些?呈现怎样的地域分布特征?

王守荣:这些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极端寒冷事件和高温事件。中国历史上的严冬极端低温寒害事件,屡见于历史文献的记载。严寒的标志是冬季强寒潮活动频繁,广大地区出现异常寒冷的记录,如井水结冰、大范围的竹木冻死、果树种植业遭受毁灭性的冻害、罕见冰雪的南岭以南地区大范围冰雪霜冻为害等。

这些寒冷情景在20世纪未曾出现过。虽然严冬通常集中地出现在气候寒冷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它们在不同的冷暖气候背景下或不同的冷暖气候阶段,均有发生。

关于历史高温事件,据《中国三千年气象记录总集》普查中国历史文献中的炎夏气候事件,得到最近一千年间中国典型炎夏事件19例。其中,1743年华北的炎夏,是15-19世纪最极端的高温事件。

历史干旱/雨涝事件。研究表明,中国历史上多次出现过大范围的持续时间3年以上的严重干旱事件,它们分别出现于宋、元、明、清等不同朝代和不同的冷暖气候背景下。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极端干旱个例发生在不同的冷暖气候背景下。

各干旱事例中,以1637-1643年的干旱事件(通常又称崇祯大旱)持续时间最长;以1585-1590年干旱地域最广,且地域分布变化最大,前期北旱南涝转变为后期北涝南旱;以1876-1878年为北方大旱的典型,旱区中心的山西南部二百余日无透雨;以1785年为长江中下游干旱之典型――“太湖水涸百余里,湖底掘得独木舟”;以989-990年为中原地区干旱之典型,1989年开封地区的年降水量仅190mm,比常年减少7成以上。

历史时期有过严重的雨涝灾害事件,或为流域性的,或跨流域甚至多流域齐发生的,或雨期长且强度大,或雨期虽不长而强度却特大,成灾严重的。

有同一地域连年多雨的,如1569-1670年,华北地区持续大雨,造成历史上范围最广的大水灾,黄、淮流域5省受灾;有全国大范围多雨,同一年内先后有华南、华北、东北和长江流域久雨成灾,如1794年的情形。一些个例的天气气候特点,与现代实例相类似,如1823年长江流域为主的大范围多雨,类似于1954年的情形。

沙尘暴。历史时期的沙尘暴现象,有着相对频发时期。据史料记载,给出公元300年以来的“雨土年”频数曲线,可见近千年间其频发时期大约有五个,即1060-1090年,1160-1270年,1470-1560年,1610-1700年,1820-1890年。

历史时期沙尘暴事件的实况复原结果,可与现代的记录做对比,如1980年4月17-20日的一次强沙尘暴过程,与历史重大事件相比,乃属较轻的一种。

《财经文摘》:依据您的理解,这些极端事件发生的机理是否在变化?大致有多少可供关联的因素?

王守荣:这些极端事件发生,可供关联的因素有:大气本身的自我调节,大气成分的变化,下垫面(陆地、海洋)等的温度变化,地表本身的特征(粗糙度、反照率等)变化,太阳活动、火山活动,海洋环流的变化,人类活动的影响等。影响的因素在不同时间、不同地区的贡献大小可能不同,其更深入的机理研究尚待进行。

全球变暖下中国的角色

《财经文摘》:在全球变暖的国际大背景下,世界各国开始思索经济与环境间的关系,并开始有步骤地增进国际合作。依据您的推断,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应对全球变暖问题上,分别面临怎样独特而艰巨的挑战?

王守荣:气候变化是国际社会普遍关心的重大全球性问题,它既是环境问题,也是发展问题,但归根到 底是发展问题。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指出,历史上和目前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最大部分源自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人均排放相对较低。但发展中国家在全球排放中所占的份额将会增加,以满足其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

我们认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京都议定书》,是国际上应对气候变化的核心机制和主渠道,要坚持公约确定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气候变化问题是在发展中产生的,也必须在发展中解决。我们要坚持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的协调发展,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应对气候变化,努力实现发展经济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双赢目标。

同时,应该积极加强各种双边和多边的对话和讨论,推动在公约机制下国际应对措施的达成。中国政府主张,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应该综合考虑减缓、适应和发展的协调关系,依靠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财经文摘》:这其中,中国扮演了一个怎样的角色?

王守荣: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国家,对气候变化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总书记和总理亲自关注和领导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按照科学发展观做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战略指导方针。国务院还专门成立了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并颁布实施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

《财经文摘》:很多人关心,气候变暖对全球尤其是对中国,在可预见的未来,将产生哪些显著影响,带来哪些显著变化?这些变化是否将对人类生活方式亦产生影响?

王守荣:气候变暖将导致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

首先是对防灾减灾提出挑战。气候变暖最直接的威胁,就是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发生频率可能增加,强度可能增强,因而引发更加极端的气象灾害。中国目前抵御极端气象灾害的风险能力总体上较弱,因此,应对气候变化和防灾减灾已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是影响经济安全。气候变化对中国经济安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农业、水资源和能源等重大国计民生领域的影响。

农业可能受全球变暖影响最大,许多地区作物减产,粮食安全受到威胁。气候变化可能导致产量波动幅度增大,农业布局和结构发生变化,病虫害加重,生产成本和投资进一步增加。

水资源问题日益严峻。1950年以来,中国六大江河的径流量减少,北方部分河流发生断流,地下水资源锐减。同时,局部地区洪涝灾害频繁发生,洪灾损失日趋严重。未来中国水资源供需矛盾可能会加剧。

能源保障面临巨大压力。

此外,气候变化还影响到生态安全、军事安全、重大工程安全,并对沿海地区构成威胁,还威胁到人类健康。

《财经文摘》:那么,该采取何种措施消除其负面影响?换言之,有无此可能?

王守荣:总体上看,未来气候与环境的变化,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既有正面的影响,也有负面的影响,其中负面影响更受关注。因此,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成为中国面临的突出和重大问题之一。

采取适应性措施,可以减轻气候与环境变化造成的负面影响;采取减缓措施,控制和减少污染物和温室气体的排放,可在源头上减缓气候与环境变化的速率和程度。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应对气候变化,需要综合考虑减缓与适应之间的协同作用,以权衡取舍。

极端气候不是孤立现象

《财经文摘》:在过去的三两年时间里,重庆、四川等地相继发生干旱、水涝等灾害性气候现象。对此,已有学者撰文指出,人为因素、人类活动为造成此征候的根本原因,尤以大江大河的改造为要。您对此如何分析?

王守荣:重庆、四川的干旱、水涝等灾害性天气,是在全球气候变暖、极端气候事件发生频率增加的大背景下发生的。正是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某些极端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增加。

自20世纪60年代以后,北半球中高纬度陆地地区的极端冷事件(如降温、霜冻)逐渐减少,而极端暖事件(如高温、热浪)的发生频率明显增加。2003年夏季,欧洲大部地区遭受高温热浪袭击,造成3万多人死亡。2005年,号称世界“绿肺”的亚马逊热带雨林地区,也遭受了60年一遇的严重干旱。而上述地区近年来并没有大规模的人工筑坝工程。

因此,从全球来看,重庆、四川的极端高温干旱、洪涝事件并不是孤立的,是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多、增强的表现之一。

另外,重庆地区是中国长江流域著名的“火炉”,是高温伏旱的主要频发区之一。中国大部分地区处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包括重庆、四川等都属于气候变化的敏感区,高温干旱的易发区。地形对重庆气候有较大的影响。

从历史上来看,近两三年重庆的极端高温干旱事件并不是最极端的,这是由重庆自身典型气候特征所决定。也就是说,即便没有三峡大坝,高温干旱对于重庆也是常见的。此外,四川、重庆极端气候事件的出现,与下垫面热状况和大气环流异常特征密切相关。

《财经文摘》:从国际上的江河工程经验看,特大型水库的建设是否会影响周边环境和气候变化?抑或仅仅略有关联,还是说并无实质联系?

王守荣:国际社会在特大型水库的生态和环境影响问题上,还存在较大的争议,但一般认为,水库的建成蓄水对大范围气候的影响并不明显。

例如,位于巴西和巴拉圭两国交界的伊泰普大坝,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与中国三峡库区的气候和环境类似。对伊泰普水文站在水库建成(1984年)前后的监测数据分析表明,水库周围的年均温度和空气相对湿度都增加很少,兴建水库并未引起库区周边地区的气候发生任何趋势性的变化。

埃及境内的阿斯旺水库(1967年建成)是非洲最大的水库。国外相关研究表明,该水库未对附近地区的气候和大气环流产生明显的影响。

三峡水库是一个典型的河道型水库,虽然对周围地区的小气候有一定的调节作用,但影响范围不大。

该水库对气温的影响范围垂直方向不超过400米,两岸水平方向不超过2公里,年平均气温增加幅度只有0.2℃左右,夏季月平均气温可降低0.9-1.2℃。三峡库区春、夏、秋三季相对湿度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水库流域内的年均降水量约增加3毫米左右(仅0.3%)。水库附近范围内降水的时空分布略有变化,但影响范围仅涉及库周几公里至十几公里。

三峡水库自2003年6月蓄水以来,国内、国际都非常关注大坝建立之后,是否会对周边气候造成明显的负面影响。其中,利用高分辨率的区域气候模式,研究由三峡水库蓄水造成的陆面状况改变对周边气候的可能影响,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手段,国内外目前都有一些最新的研究成果。其结果都表明,三峡水库的建设,不会对周边区域气候带来明显的负面影响,在某些方面还会改善周边的气候特征。

此外,在三峡工程建设开始之时,中国就启动了“长江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系统工程”,经过多年的监测观察,并没有发现三峡库区蓄水量的变化对气候造成明显的影响。

《财经文摘》 :这是否意味着,三峡水库蓄水并未对重庆、四川等地造成异常天气和气候变化?

王守荣:造成近两三年重庆、四川干旱和洪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气候系统内部自然变化的结果,既与全球变暖背景下极端气候事件发生频率增加有关,也与大气环流、下垫面热状况的异常有关。三峡水库蓄水,仅对局部地区的气候产生很小的影响,影响范围最大不超过10公里。

需要说明的是,重大工程建设与气候变化的关系比较复杂。一些工程建设在一段时期以后,必然会对天气气候带来影响,天气气候的变化,反过来也会对工程本身的运行和发挥效益产生影响,这些都需要持续观察和深入研究。各级政府有关有重大工程建设的决策,仍然必须关注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因素。

全国极端气候现象增多

《财经文摘》:除却四川等地,全国其他地区亦出现不同程度、不同表现方式的气候特征,该如何认识以及如何应对这些现象?此番现象是否有大爆发的可能?

王守荣:近100年来,中国年地表平均气温明显增加,升温幅度约为0.5℃至0.8℃。随着全球气候变暖,2007年,中国气温继续升高,全国年平均气温为1951年以来的最高值,也是连续第十一年高于常年。从1986/1987年冬季开始,中国已连续经历了22个“暖冬”。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近50年来,中国主要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频率和强度出现了明显变化。

极端降水事件趋多、趋强。尤其在上世纪90年代,极端降水量比例趋于增大。长江及其以南地区年降水量和极端降水量都趋于增加,江淮流域暴雨洪涝事件发生频率增加。

中国北方干旱事件发生频率增加,华北地区近20多年来,干旱形势不断加剧,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更是连年出现大旱,不少地区连续五六年遭遇干旱。

夏季高温热浪也增多。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最高温度大于35℃的高温日数显著增多。

在刚刚过去的2007 年,中国部分地区气候异常,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繁,气象灾害多发、并发。总体上看,全年干旱面积偏大,暴雨洪涝损失重,城市内涝频发,雷击灾害伤亡多,气候年景属中等偏差。

夏季,淮河流域发生特大暴雨洪涝;北方地区出现历史罕见秋雨,并发生大范围春旱;东北出现严重夏伏旱;江南、华南遭遇严重高温伏旱和50年一遇特大秋旱。同时,热带气流登陆增多,强台风“圣帕”、“韦帕”和“罗莎”,给南方多省带来严重损失

对这些极端现象的出现,我们要用科学的态度来看待,不要恐慌。可以采取适应性措施,来减轻气候与环境变化造成的负面影响;采取减缓措施,控制和减少污染物和温室气体的排放,减缓气候与环境变化的速率和程度。加上自然所具有的自我调节能力,所谓此番现象大爆发的可能性基本不会出现。

《财经文摘》:对于极端气候现象,该如何预防及应对民众的潜在恐慌心态?依据您的分析,极端气候现象是否存在根治的可能性?

王守荣:对于民众来说,要用科学的态度来看待极端气候事件,既要高度重视防御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也不应过于恐慌。要多看一些气象方面的信息,多了解一些安全保护常识,做到心中有数,遇事不慌。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出现,包含人为的因素,但也是一种基本的自然现象,根治是不可能的。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形势下,首先应当树立科学的态度,高度重视防御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同时,提高全社会防御和减轻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灾害的能力,必须坚持依靠科技进步,掌握和运用科学的方法。

《财经文摘》:在应对极端气候现象方面,政府的责任该如何体现?应如何加强国际战略合作?

王守荣:第一,要完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气象灾害预警和灾害应急体系。

中国气象灾害的种类比较多,对国家安全有严重影响的重大或突发性气象灾害,主要有台风、暴雨洪涝、干旱等。

首先要建立健全重大气象灾害防御体系,组建重大突发性气象灾害应急机构,提高对各地发生灾情的快速、联动气象应急能力。

其次要建立重大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不断提高重大气象灾害的预报预测能力。同时,要完善重大气象灾害预警体系,让广大农(牧、渔)民更及时、更方便地获得所需要的气象信息和服务。

第二,要以人为本,进行科学预防和救援工作。加强对弱势群体应对气象灾害的社会救助,保障生命安全和社会稳定,加强科学调度,保障能源和水资源安全。

第三,要加大气象科普知识的宣传力度。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异常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偏多、强度偏强。各级气象部门在做好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报服务的同时,要加大气象科普知识的宣传力度,特别要做好台风、雷电、暴雨、强对流等重大灾害性天气危害的科普宣传,不仅要让民众看懂、读懂,认识重大灾害性天气的危害,而且要以直观形象、贴近生活、科学实用、喜闻乐见的形式,做好宣传,还得向民众普及防灾避灾的措施。

《财经文摘》:应如何加强国际战略合作?

王守荣: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是全人类共同的责任,国际合作十分重要。国际社会应共享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信息和防灾减灾经验,加强人员、技术交流。

第4篇:如何应对洪涝灾害范文

摘 要:近些年来,国家加大了对于水利设施的投入,各地不断有新的水利工程开工建设,同时国家也对原有的水利工程进行了维修改造,在这些水利工程建设改造的过程中,如何应对水利工程中堤坝防渗加固是其中的重点,,下文将就水利工程中堤坝防渗加固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对水利工程中堤坝进行防渗加固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堤坝;防渗加固

中图分类号:TV54 文献标识码:A随着国家经济迅速发展,因此对水利行业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在做新开工建设水利工程的同时做好原有水利工程的维护改造是新时期建设的重点,在这过程中,堤坝的渗漏是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因此要做好对水利工程堤坝的防渗加固工作。

1水利工程中堤坝防渗加固的重要性

水是人类生产和生活必不可少的宝贵资源,但其自然存在的状态并不完全符合人类的需要。只有修建水利工程,才能控制水流,防止洪涝灾害,并进行水量的调节和分配,以满足人民生活和生产对水资源的需要。水利工程需要修建坝、堤、溢洪道、水闸、进水口、渠道、渡漕、筏道、鱼道等不同类型的水工建筑物,以实现其目标。在这当中,堤坝建设时水利工程的基础,堤坝占整个水利工程的80-90左右,因此做好堤坝的防渗加固相当重要。在我国的水利工程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上世纪60-70年代兴建的,经过多年运行,有很多水库和大坝都有或多或少的渗漏现象,水库大坝渗透是指大坝建成后,库水在坝上、下游水位差作用下,经坝基和坝肩岩、土体中的裂缝、孔隙、破碎带或是喀斯特通道向坝下游渗漏的现象,在这一渗漏过程中,渗透水流将坝体岩土中的颗粒结构、土壤粘性等破坏,对堤坝稳定性产生了严重影响,严重的话将会导致堤坝坝体或坝基严重变形,进而对堤坝造成极大破坏。通过坝基的的渗漏称坝基渗漏,经坝肩的渗漏称绕坝渗漏。我们通过对堤坝进行防渗加固施工,清除了堤坝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增强了堤坝的防洪抗洪能力,另一方面,通过防渗加固可以使堤坝更好的发挥其作用,提高了堤坝的使用效率,其次堤坝的防渗加固技术也对四周的水土流失起着维护作用,为环境的改善发挥着自身的作用。

2堤坝的种类

现代的水坝主要有两大类:土石坝和混凝土堤坝,近些年来,大型堤坝都采用高科技的钢筋水泥建筑。土石坝是用土或石头建造的宽坝。因为底部承受的水压比顶部的大的多,所以底部较顶部宽。土石坝多是横越大河建成的,用的都是既普通又便宜的材料。由于物料较松散,能承受地基动摇。但水会慢慢渗入堤坝,降低堤坝坚固程度。因此,工程师会在堤坝表面加一层防水黏土或设计通道,让部分水流走。混凝土坝多用混凝土建成,通常建筑在深而窄的山谷,因为只有混凝土才能承受堤坝底部的高水压。混凝土坝可以细分为混凝土重力坝,混凝土拱坝,混凝土支墩坝等。混凝土坝的主要特点是利用自身的重量来支撑水体压力。

3水利工程中堤坝中容易发生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3.1水利工程堤防中容易发生的问题及原因

在水利工程中堤坝容易出现渗透破坏、滑坡、开裂和没治,在以上问题中渗透破坏占据了大多数,其中渗透破坏主要通过渗漏、管涌、流土、接触冲刷、接触流土这几种为主要表现形式。渗透破坏对坝体产生破坏主要体现在下几个方面:(1)由于构建堤坝本身的材质无法均匀分布造成堤坝中含有孔洞等从而造成堤坝的渗漏。(2)由于筑堤时未清基,造成堤坝和堤基接触不紧密,从而产生渗漏。(3)在构建地基时未对坝基惊心地质检测,从而造成坝基中存在砂层、砂壤土层等透水层。

3.2对水利工程中采取的防渗措施进行分析

我国通常采用的防渗方法是灌浆或防渗墙法来应对渗透或降低浸润线,在采取以上方法的同时还需要使用防滑桩或压重等对堤坝的抗滑能力进行提升。造成滑坡的因素较多,因此我们需要从根本上进行处理,通常采用降低坝体浸润线或对构成坝体的土体强度进行加强。而随着材料技术的进步,新的土工膜在坝体上的应用越来越常见,和加筋材料配合使用可以有效的提升坝体土体的稳定性。

3.3水利工程堤坝防渗加固灌浆防渗方法分析

水利工程堤坝防渗加固灌浆防渗法主要采用的是劈裂式灌浆、低压速凝式灌浆和高压填充式灌浆三种方法。下面将就这三种方法进行具体的介绍:(1)劈裂式帷幕灌浆法是根据水力劈裂原理而来的,在堤坝上采用钻孔的方式向堤坝内进行灌浆,当向堤坝土体内进行灌浆时,灌浆作用在孔壁上的径向压力引起孔的扩张,使孔壁土体受劈裂挤压力,而当这些应力超过土体的抗拉强度时,就会产生一定的裂缝,这种是水力劈裂原理,在不稳定的堤段钻孔同时进行灌浆,压入浆液的压力和浆液自重,使堤坝内沿着堤坝方向形成了一层或是几层的粘土帷幕,从而达到对堤坝防渗加固的作用。(2)低压速凝式灌浆法是通过向探测到存在管涌位置的地方进行钻孔,而后通过钻孔向管涌位置灌入具有速凝效果的浆液,随之浆液的膨胀堵死管涌位置。(3)高压填充式灌浆法是指用钻机从堤顶钻孔,钻孔直达地基,而后向孔中灌入泥浆,从而达到加固坝基的目的,同时对坝体上的蚁穴也可采用此种方法进行封堵。

3.4水利工程堤坝混凝土防渗墙技术

混凝土防渗墙沿坝体延伸。在松散透水地基中连续造孔,以泥浆固壁,往孔内灌注混凝土而建成的墙形防渗建筑物。它是对闸坝等水工建筑物在松散透水地基中进行垂直防渗处理的主要措施之一,防渗墙按分段建造,一个圆孔或槽孔浇筑混凝土后构成一个墙段,许多墙段连成一整道墙。墙顶部与堤坝防渗体连接,两端与岸边防渗设施连接,底部嵌入基岩或相对不透水地层中一定深度,即可截断或减少地基中渗透水流,混凝土防渗墙施工技术能够对防渗墙厚度进行有效控制,而且墙段的结合比较紧凑、密实,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混凝土防渗墙施工技术可分为浅薄型和深厚型两种。

结语

堤坝渗漏作为影响堤坝的主因,在堤坝防渗加固中占有重要比例,所以,做好水利工程堤坝防渗加固工作对我国水利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第5篇:如何应对洪涝灾害范文

国内出现了首个培养危机评估和应急管理人才的本科课程。对2008年灾难报道频现报端的中国来说,这是应景,也是必须。

2008年6月高考一过,细心的家长突然发现,暨南大学对外招生的宣传手册上多了一个应急管理方向的行政管理专业。这是国内首个培养危机评估和应急管理人才的本科课程――有人认为,四川汶川大地震后,暨南大学为了迎合市场人才需求才临时设置了应急管理这样一个专业,该专业的师资力量以及教学大纲的成熟程度让人怀疑,在不到3个月的时间内完成课程设置与教材编写,听上去更像是一个哗众取宠的高校炒作行为。

“在这个时间点宣布开设应急管理专业,不是‘应景’,只是巧合。”负责安排专业的暨南大学管理学院公共管理系主任林毓铭在谈到暨大新增应急管理专业时反复强调方案的实施是经过精心设计而不是仓促出台。林毓铭说,实际上,从2006年1月国务院颁布《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起,就意味着战略性地应对公共危机已被擢升至国家高度。2007年年初,广东省省政府把开办应急管理专业的重任交付给了暨南大学,是因为看中了暨南大学是一所综合类型的大学,而综合类型的大学在设置这样一个包含管理学、工程学、医学、社会学等多个门类的交叉学科时会考虑得更全面,比一般大学更具优势。“我们筹备一年多了,这不是仓促出台。”林毓铭说。

暨南大学的“应景”专业背后

“国家现在已经越来越意识到应急管理的重要性,国内环境还不成熟,我们的危机公关还在慢慢摸索中,”林毓铭举了个例子:2005年年底,吉林石化厂发生爆炸,松花江水域被全线污染,哈尔滨全城停水4天。在此次危机公关中,政府选择了封锁消息的方式,对外宣称哈尔滨需要大范围修理水管才引发停水,这样的处理却导致谣言四起。“那个时候我正好在云南出差,身边有个朋友是哈尔滨人,他当时就接到家里的短信,说是叫他不要回哈尔滨,哈尔滨要发生8级以上的大地震。”林毓铭现在回想起来依然觉得可笑,“这就是政府危机公关不当所造成的恐慌效应,这对于政府来说是一个教训。”

从世界范围来看,开设应急管理专业的只有美国、日本、俄罗斯三个国家的高校,这三个国家的应急管理意识非常普及,而中国在严重欠缺大环境的前提下是否能在应急管理方面培养一些专业人才也成为了摆在暨南大学面前的首要问题。林毓铭认为,中国的应急管理人才确实非常缺乏,从几次应对灾难的方案当中就可以看出我们的条件不足。美国已经有47所大学的本科开设了应急管理专业,在中国,如何应对公共危机,却仍只停留在清华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高等院校的研究所课题中。因此从课程设置、教材选用到资源配备,目前这一切都只能向美、日等国学习借鉴。“无论是环境问题引发的自然灾害,还是全球化背景下的金融危机,都在技术层面上具有着高度的相似性。”

林毓铭说,现在,暨南大学新增的应急管理专业其实只是侧重突发事件的普通行政管理专业。国家教育部的专业目录要好几年才更改一次,所以现在只能在现有专业之下设置教学偏重。“但这个专业的出台还是证明了政府对其有一定的重视,通过我们的努力,我相信我们最终将让应急管理专业白纸黑字地出现在教育部的专业目录上。”林毓铭对专业的发展前景显得自信满满。

应急管理的权力让渡

“我为有这样一个本科专业的出台感到由衷的高兴。”曾参与编制国家应急预案和相关法律的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应急管理研究基地研究员顾林生,提及暨南大学的应急管理专业时显得有些激动,“实际上我们也一直在办应急方面的培训班。”顾林生说的培训班是指自2003年的SARS危机以来,每年由中央党校和国家行政学院联合在清华大学承办的应急管理培训班,参与听课的大多是省部级干部,主要目的是提高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顾林生说,培养政府应急管理能力是完成国务院管理应急预案章程建设工作的部署。因为其中有一项就是要培养干部的应急管理能力和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管理能力。

暨南大学新增应急管理专业对顾林生触动很大,他其实很久以前就有这样的打算。早在2004年,顾林生就与清华大学应急管理基地主任薛澜在清华大学开设了一门面向全校的《公共治理与危机管理》的课程,旨在培养有应急管理能力的相关人才。他也曾向教育部建议把防灾科技学院变成一个专门针对突发事件的防灾大学或应急管理大学,“这是我个人的想法,去年在论证的时候,我提出了这个观点,因为我们国家没有防灾大学,没有应急管理大学,像国外是有这种专业和大学的,我们国家应该在这方面建设起来。”顾林生说,“我们缺少这样的人才。”

除了人才稀缺问题,顾林生认为现在最关键的问题是我们自身发展速度太快,而我们的抗灾害的能力却跟不上。“我们的社会越来越复杂,越来越财产化。原来大家都是无产阶级,现在忽然变成有产阶级了。全国股民很多,都有财产,财产越来越多,导致财产的价值也越来越大。这样的结果就是,我们的抗灾措施本身很简单,到了现在反而越来越复杂。加上我们抗灾的基础太差,虽然我们有高端、终端的技术,卫星什么的都有,但是能解决到抗灾实处的方法太少。很多地方连最基本的消防器材都很陈旧,这些器材又有多少人会使用,多少人使用过呢?”顾林生对于当下的基础设施的软硬建设深感担忧。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危机管理课题组研究员崔和平觉得,一个成熟的社会体制,政府不应该是全部社会责任和风险的唯一承担者。国家行政学院政治学教研部副主任龚维斌认为,从国际经验看,公共危机管理的主体是政府,但是对于公共危机的有效管理又绝不是政府一家的事情,有效的公共危机管理需要以政府为主体,发动政府以外的各种力量共同参与进来。顾林生很赞同崔和平和龚维斌的观点,在顾林生看来,暨南大学这一次新增应急管理专业就相当于是一个动员机制,是政府有意识行为的结果,旨在增强民间的力量,储备有应急管理能力的相关人才,这更像是一种政府指向民间的一种权力让渡。“这样的趋势是应该的,政府其实需要包括人民甚至企业来进行合作管理,这在应急管理体系中也是必须的。”顾林生说,“比如说今年年初南方雪灾,Motorola公司知道这个信息以后作出判断,认为它在广州的工厂可能会脱离生产销售环节,那么通过应急管理预案进行内部调整,Motorola的产品就能在其他地方生产了。这么一来,雪灾再严重对它也没有影响,生产照样做,销售照样好。而我们的许多企业在雪灾中就损失惨重,生产销售全部停滞。对比起来看我们就会明白应急管理的重要性,而这里面正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

顾林生认为,好的人才培养必须多方借鉴,应该脱离书本教条,以实例教学为主。把国外的先进经验都拿过来学习,这是必要的。但不能生搬硬套,人才培养必须有我们自己的一套方案,毕竟彼此国情相去甚远。顾林生觉得暨南大学既然开设了应急管理专业,就应该扎根于广州,并连带解决周边问题。“比如港台澳深四地的应急联动应该怎么办?广州有台风应该怎么办?有高温天气或者洪涝灾害又该怎么办?”顾林生认为如果专业设置没有扎根广州,它就失去了自身的魅力。“必须扎根于这个地区,并开发出更多的教材、案例,这才应该是暨南大学当前要做的事情。”

应急管理专业课程一览

专业模块教学之一

网络管理技术、信息与数据安全技术、重大工程结构灾害应急处理概论、环境事故监测与处置、公共安全应急平台系统、核安全与应急技术、化学事故与应急救援、危害性材料的使用与管理。

第6篇:如何应对洪涝灾害范文

4 岁她们在视频网站上视频和照片,成为网络红人;5岁成为所在城市的形象大使,拍摄城市风光宣传片;如今,6岁的她们是电视台的宠儿,和张学友、姚明一起同台录制节目,是大型公益活动和商业活动的演出嘉宾。

她们是当之无愧的明星宝宝,很多人想当然地认为,在接受掌声和赞美的同时,她们正经历着“成长的烦恼”。但她们的父母坚信,孩子们分享了天真,收获的是快乐和希望,她们的生活,没有遗憾。

快乐成长,全家总动员

想要明星宝宝身心健康、快乐成长,一个人的力量远远不够,教育明星宝宝,那是需要“全家总动员”的事。

弹弹反调:

“网络走红的宝宝,网络上的恶意攻击也就多得去了,做家长的就等着在后面做一个‘清洁工’吧。”

现代家庭・生活:

如果有人在网络上对朵朵和果果发表一些讽刺、挖苦的评论,你们是如何处理的?

朵朵和果果的父母:

网络上,确实是说什么的都有,有的评论甚至是低级趣味的,如果这种类型的评论出现在朵朵和果果的官方博客中,博客管理员肯定是会将其删除;而有的评论虽然看起来有点刺眼,比如嘲讽我们让孩子抛头露面、抹杀她们的天真等等,乍一看不太舒服,但能给人以思考,既然别的人会这样认为,那说明这样的情况是很有可能出现,这就提醒我们做家长的,该如何做才能将孩子出名后的负面影响减少到最小。

朵朵和果果现在还不会去网站上看跟自己有关的新闻和言论,但她们总有长大的一天,长大到在GOOGLE或者BAIDU搜索自己的名字――这是很多“大人”的通病;而且,她们将来也会独自面临着公众,所有赞扬的、批评的,总归都会出现在她们眼前。所以,家长常常跟她们说:不要把荣誉和批评看得太重,因为就像吃的水果有甜的也有酸的一样,人们讲出来的话有好听的也有不好听的,有喜欢你们的人,也会有不喜欢你们的人。或许,她们现在对这样的话还不能完全理解,但等到她们必须面对一切的时候,她们会懂得的。

弹弹反调:

“让孩子抛头露面,让他们在大众面前‘秀’自己往往会抹杀掉他们的天真和快乐。电视综艺节目上,常有孩子们因为才艺表演输了哭得稀里哗啦。”

现代家庭・生活:

朵朵和果果在录制节目的时候有过“伤心”的遭遇吗?

朵朵和果果的父母:

有一次,孩子们到湖南卫视做节目,那期是安排了超女组合reborn和朵朵果果两对双胞胎竞技。节目刚刚开始录,reborn的经纪人在一旁跟我说,就怕孩子们到时候输了会掉眼泪。我则乐观地回答:“她们应该不会哭的。”因为早上跟她们说过,你们过来是做游戏的,结果是输是赢一点都不重要,在舞台上,你们作为嘉宾表演了,展现了自己,让自己快乐了,也给大家带来了快乐,这已经是再好不过的了,你们很棒。

这样事前打“预防针”非常有必要,最后评委们给超女reborn组合打了高分,而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朵朵和果果则被淘汰了,但她们并没有哭,而是很镇定地站在舞台上。作为家长的我也庆幸她们没有哭。如果孩子们因为这样的事情伤心落泪,我也会非常非常舍不得的。

弹弹反调:

“明星宝宝要学很多东西,音乐舞蹈朗诵,才艺表演,哪一种都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孩子因此会有一个黯淡的童年,因为玩的时间太少了。”

现代家庭・生活:

你们现在会有意识地让朵朵和果果学一些乐器吗?她们对这会不会有抵触心理呢?

朵朵和果果的父母:

在两个宝贝出生之前,我们曾经对孩子的未来进行过一些讨论,最后的一致结论就是,绝对不能牺牲孩子童年玩的时间,去逼他学吹拉弹唱。我们也不想因为要一直跟在孩子身后“逼”他学这学那,把自己的时间和自己的价值都牺牲掉了。让孩子轻松一些,其实也是让做家长的轻松一些。

所以,朵朵和果果出生以来的这6年,她们最主要任务就是玩,参加活动也好,录制节目也好,她们也当作是玩。

弹弹反调:

“明星宝宝,又是走秀又是参加各种活动,学习时间根本没有办法保证。”

现代家庭・生活:

朵朵和果果的学习时间能有充分的保障吗?

朵朵和果果的父母:

到目前为止,朵朵和果果还没有出现过因为参加活动而影响到学习的情况,当然,这跟幼儿园的学业不重有很大关系,我们每次外出,都会做好和老师的充分沟通,以了解老师即将教授内容的进度,这样一来,即便她们在外地,也可以自己教授她们相应的内容;即便是有时候因为在外面确实来不及教,等回来后我们还会烦请老师将朵朵和果果落下的功课给补上。

从今年开始,朵朵和果果就要上小学了,可以预见,她们的功课应该比幼儿园里相对要繁忙一些。现在家人所要做的,就是帮助她们更细致地筛选各种邀请,不能所有的节目和活动都去参加,首先要看参加的活动对她们的身心发展是否有好处,其次尽量不影响她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弹弹反调:

“童星的星妈星爸形象不佳,让孩子拼命参加各种活动,自己则心安理得地挥霍。”

现代家庭・生活:

朵朵和果果的收入现在谁在管?她们对于自己“有收入,能赚钱”是如何看待的?

朵朵和果果的父母:

她们确实有自己的收入。我们家对这笔钱禀承“专款专用”的原则,将其另外存起来,然后完全用于孩子们自身的学习生活开销上来――虽然这笔钱的具体数目不会透露给孩子,但这个“专款专用”的原则会告诉她们。此外,我们一直鼓励朵朵和果果每年做一些慈善,以前只有压岁钱的时候,就捐压岁钱和衣服;现在她们有了自己的收入,就拿出一部分收入来做捐献,比如向汶川地震、洪涝灾害、希望工程等捐款。

弹弹反调:

“孩子成了‘星’之后,他们就迅速变得圆滑,长着小孩子的脸,却学着大人的腔调,说着大人才会说的话。太可惜了。”

现代家庭・生活:

成名以后,朵朵和果果会不会因此有了骄傲自满的情绪?

朵朵和果果的父母:

对于朵朵和果果而言,名也好利也好,并没有太大的概念。拍片子录节目,就是一种玩,像做游戏一样。回到学校了,她们还是跟以前一样,尊重老师,和同学们都能玩到一块去。

以前,我们也曾经担心过,当朵朵和果果和名人在一起,会不会有畏惧心态,或者走另一个极端,因为自己“沾”星了而洋洋得意。事实却证明,没有。有一次朵朵和果果在上海为《马兰花》配音,并要和姚明大哥一起同台录制一场慈善晚会。在录制现场,朵朵和果果很随性,像开心果一样,逗得大家哈哈大笑,她们和姚明大哥也能笑成一团。因为姚明很忙,助手为他精心准备的早餐根本没有时间吃,于是他便邀请朵朵和果果吃掉。回到家里以后,问她们这次做节目最开心的是什么,她们不是说见到了姚明,而是说,姚明叔叔没有吃那顿早餐太可惜了,真好吃呢。这就是孩子!

弹弹反调:

“明星宝宝,小时济济,大时了了。大多数到了后面还不是销声匿迹,成为普通人,甚至,人生道路比普通人还要坎坷,他们小时候见识太多,获得过很多掌声和赞美声,心理落差因此也就更大。”

现代家庭・生活

你们对孩子将来有怎样的发展预期?她们会走上演艺道路吗?

朵朵和果果的父母:

全家人对朵朵和果果的一致希望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无论孩子将来会有怎样的发展道路,高文化素质都是必需的。我们从小就用传统文化来教育陶冶孩子,要求孩子尊重老人团结他人,要有一颗善良感恩的心,还必须懂规矩,明白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

我们还是遵循“顺其自然”的原则吧。如果孩子们喜欢,而且她们有这样的机会,那从事演艺工作也无妨;如果在未来的某一天,她们的生活归于平静,也完全不会出乎我们的意料。过平平淡淡的生活,也没有什么不好的。

TIPS:关于朵朵和果果

如何区分朵朵和果果

姐妹俩出生时体重都是5斤,身高50厘米,两个小婴儿闭上眼睛睡着的时候,简直是一模一样,连睡姿都是一样的。不过和几乎所有双胞胎父母一样,父母眼中的朵朵和果果就是两个不同的孩子,一眼就能分清她们,听声音就可以知道谁是老大,谁是老二。 姐姐朵朵的眼睛稍圆一些,眼角有点向上翘;妹妹果果的眼睛稍长一些,眼角有点向下弯;两个人的笑容也不太一样哦,多看几次她们的照片就能分辨出来了。

如何应对“不合理”要求

好玩的玩具,每次出门购物之前先说好,最多只能买一个玩具,而且每个月有配额,用完了就没有了。当然,规则也有失效的时候,孩子对新鲜玩具的欲望是无穷的,朵朵和果果就曾经出现过赖在玩具专柜前不走的情况,这时候,迅速将她们带离现场,并用其他东西,比如一个冰淇淋分散注意力就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毕竟,任由孩子在玩具专柜前大哭大闹是一件很尴尬的事。

如何处理双胞胎纠纷

朵朵只比果果大2分钟,但已经表现出了姐姐的宽容、大度和成熟。比方说,姐姐得到一个好看的发卡,只有一个哦!妹妹会说:“姐姐,是世界上最好的姐姐,是最疼我的姐姐!”姐姐马上就会把发卡给妹妹了!如果姐姐想得到妹妹的东西,一般稍有一点难度。所以家里吃的用的玩的基本都是准备双份,这是减少两个孩子之间纠纷的最好最简单的方法。

双胞胎姐妹扮靓指南

发型:给朵朵和果果梳理不同的发型,短发、长发、卷发、盘头……都去尝试,然后配上与着装相衬的头饰或帽子,让姐妹俩展现出不同的甜美可爱风格。

衣服:居家时要穿着舒适的休闲装;上学时要穿戴大方整齐;户外运动时穿着运动衣;有什么PARTY或需要扮靓的场合,则要精心打扮一番,公主裙、小洋装是首选……总之分场合着装肯定没错的。除了粉粉嫩嫩的色彩,经典酷帅的白色和黑色也很适合朵朵和果果。

采购窍门:关注几个设计上简约好看的童装品牌,在店面打折的时候为宝宝们购置,漂亮实用且价格适宜,一举两得。小孩子的衣服更新很快,穿小了的衣服可以送给亲朋好友的baby,也可以捐赠给贫困地区的儿童,要选择面料质量好,舒适耐用的,送别的小朋友时还很新呢!休闲和运动装,出口转内销的外单童装是不错的选择,可以砍价,穿起来也显得很有个性。

朵朵果果小档案

姐姐:李易霏【朵朵】

妹妹:李昂融【果果】

生日:2003年6月11日

星座:双子座

第7篇:如何应对洪涝灾害范文

宣传教育提纲

全国防灾减灾日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而设立,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一方面顺应社会各界对中国防灾减灾关注的诉求,另一方面提醒国民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更加重视防灾减灾,努力减少灾害损失。

今年5月12日是我国第13个全国防灾减灾日,5月8日至14日为防灾减灾宣传周,今年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为“防范化解灾害风险,筑牢安全发展基础”。

为进一步做好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工作,切实提高全体学生防范自然灾害的意识和应急能力,各班召开了以“防灾减灾”为主题的安全教育班会(撒哈拉秀才整理)。

一、防溺水常用救护知识

随着天气渐热,少年儿童溺水高发季节已经到来。据国家卫计委和公安部的统计显示,我国每年有近5万名0到14岁儿童死于意外伤害,其中因溺水身亡的儿童高达2万名。2021年“五一”假期的第一天,仅广西就发生4起未成年学生溺水事件,令人痛惜,同时也再次敲响了警钟!!!

5月1日上午9时许,贵港市港南区新塘镇1名12岁男生到岭蒙水库下水玩耍时溺亡。

5月1日下午15时40分,贵港市港北区中里乡1名14岁男生溺水身亡。

5月1日下午,百色市田东县1名中学生擅自下河游泳溺亡。

5月1日下午17时左右,百色市乐业县幼平乡1名6岁留守男童私自下河游泳溺亡。

(一)关于溺水事故的认识误区

今天,让我们来谈谈关于溺水的认识误区。很多情况下,正是这些错误的认识导致了悲剧的发生,所以我们一定要警惕!

误区一:溺水后都会大声呼喊?

我们在影视剧里看到溺水者,总是双手乱挥、用力拍水、大声呼救,其实真正的溺水并不像这样!

溺水总是悄然发生的!溺水者往往想呼喊却发不出声音,特别是孩子!!!有的孩子在泳池中溺水,看起来却像是“趴”或“站”在水中发愣,而此时,孩子可能已意识模糊,应尽快将孩子抱上岸救治!

误区二:会游泳就不会溺水吗?

有很多人认为只要会游泳,在水里就很安全,就不会发生危险,从而放松了警惕,这个误区真是不知道害死了多少人!其实从近年来发生的溺水事故看,多数孩子都会游泳,但他们往往忽略了这些状况:

水下的世界很危险,特别是水库、池塘、河流等野外水域,在这里面游泳,水草可能缠住你的脚,碎石可能划破你的脚、淤泥可能陷住你的脚……

让你无法施展你的游泳技术,进而发生意外,并且你的身体状况,腿部抽筋、身体疲劳、空腹等也会让你无法正常游泳,从而导致溺水。

误区三:手拉手就能救上来溺水者?

我们不时地会在新闻上看到手拉手救人,最后导致多人溺水的悲剧,每次听到这样的案例我们都很揪心!我们都能理解,看到亲人或同伴突然溺水,在情感上、道义上,我们的第一反应,可能都是自己去拉一把或拽一下,但这一拉往往是徒劳的,甚至还可能让自己溺水!

救人的方式有千万种,但这种手拉手救人的方式死亡率是最高的,因为结成“人链”后,一旦有人因体力不支而打破“平衡”,就会让多人落水,导致群死事件!

不管当时情况多么危急,我们都要在理智上保持清醒认识:

救援溺水者是很有技术难度的,没有受过水中专业训练的人员,很难救援成功,特别是对孩童来说,千万不能再犯傻啦,手拉手救人,反而会让更多人失去生命!

误区四:溺水不超1小时就能救活?

长时间的溺水会造成溺水者的呼吸、心跳停止、脑部出现缺氧,严重的甚至发生脑死亡。这一过程是不可逆转的,一般情况下,心脏骤停4-6分钟,脑组织就发生永久性伤害,心脏骤停10分钟,就出现脑死亡了,所以,溺水超过一个小时,是不可能被救活的。

误区五:倒背控水真的靠谱吗?

我们时常会听到这样的溺水“急救”做法:

把溺水者放在牛背上颠簸,倒背着溺水者跑……这样做无非都是想给溺水者控水,但这种“控水”法真的能救人吗?

其实这种控水法一点也不靠谱!对于神志清醒的溺水者或者昏迷但呼吸、脉搏尚存者,其溺水时间比较短,肺内根本未吸入水或者仅吸入很少水,完全没必要控水,控水过程会导致胃内容物反流和误吸,反而会阻塞气道,还可能导致肺部感染,有害无益。

而对于无呼吸无脉搏的溺水者,控水会延误救人的黄金时间,使溺水者丧失最佳复苏时机,同样也会导致误吸,增加死亡率。

实际上,无论哪种控水方式,控水法基本控出的是胃内容物和胃内水,肺内的水很难控出来,反而是在心肺复苏的过程中,肺内水会进入人体循环,从而改善肺部的氧合能力。

人在溺水后,2分钟后将失去意识;4-6分钟身体将遭受不可避免的伤害,因此黄金自救或救护时间就在那1-2分钟,同学们要学会相关自救和救护知识。

(二)不慎溺水时的自救方法

1.不慎落入水中,千万不要惊慌,要采取正确的措施自救,以便争取获救的机会,发现周围有人时立即呼救。

2.如果你不习水性,应迅速把头向后仰,口向上,尽量使口鼻露出水面,放松全身,让身体飘浮在水面上,将头部浮出水面,用脚踢水,防止体力丧失,等待救援;不能将手上举或挣扎,以免使身体下沉;身体下沉时,可将手掌向下压。

3.如果你会游泳,在水中突然抽筋,又无法靠岸时,立即求救。如周围无人,可深吸一口气潜入水中,伸直抽筋的那条腿,用手将脚趾向上扳,以解除抽筋。

(1)手脚抽筋者,若是手指抽筋,则可将手握拳,然后用力张开,迅速反复多做几次,直到抽筋消除为止;

(2)若是小腿或脚趾抽筋,先吸一口气仰浮水上,用抽筋肢体对侧的手握住抽筋肢体的脚趾,并用力向身体方向拉,同时用同侧的手掌压在抽筋肢体的膝盖上,帮助抽筋腿伸直;

(3)要是大腿抽筋的话,可同样采用拉长抽筋肌肉的办法解决。

4.及时甩掉鞋子和口袋里的重物,但不要脱掉衣服,因为它会产生一定的浮力,对你有很大帮助。假如周围有木板,应抓住,借用木板的浮力使自己的身体尽量往上浮。

5.如果有人跳水相救,千万不可死死抱住救助者不放,而应尽量放松,配合救助者把你带到岸边。

6.人被救出水面后,首先采取俯卧头低位,打开口腔,使其呼吸道内积水自然流出,并清除口中异物,保持呼吸畅通,然后尽快送医院救治。

(三)同伴溺水时的救护方法

1.万一同伴发生溺水的情况后,切莫贸然下水救人,第一时间要大声呼叫,派出一人去寻求大人的帮助(如果有多个同伴在一起的话)。

2.不能手拉手施救!落水者力大无比,稍不留神就会被溺水者拉下水,造成连环溺水的悲剧。

3.在呼救的同时,寻找竹竿、树枝等,俯身趴下来,慢慢将溺水者拉上岸。在周边寻找漂浮物给落水者当周围没有漂浮物或者竹竿时,可以用衣服打绳结抛向溺水者。

4.特别强调:未成年人发现有人溺水,禁止下水营救,应立即大声呼救,或利用救生器材或当时可以利用的竹竿、木板、绳索等物件进行营救。未成年人保护法也规定:“未成年不能参加抢险等危险性活动。”

5.将溺水者搭救上岸后,立刻撬开牙齿,清除口腔和鼻内的杂物,使呼吸道通畅;抢救者屈膝,将溺水者俯卧于大腿上,头朝下,按压腹部迫使呼吸道及胃内的水倒出,如溺水者呼吸和心跳均已停止,应头向上做胸外心脏按摩和人工呼吸,并立即联系急救中心或送去医院。

救援者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可采取以下措施:

①水中救援:救援者应尽量快速接近溺水儿童,最好采用交通工具(船、救生筏、冲浪板或漂浮物)。

②心肺复苏:溺水者最初和最重要的治疗是立即给予通气,迅速开始人工呼吸能增加溺水者的生存几率。

③在抢救过程中,溺水者可能会呕吐。如果发生呕吐,将溺水者的头偏向一侧,用手指或布除去呕吐物。还要做好保暖护理。

④现场初步心肺复苏的同时,迅速拨打120急救电话。

(四)常规游泳时的安全教育

炎炎夏日,许多人喜欢游泳,因为缺少游泳常识而溺水死亡者时有发生。据有些地区统计,溺水死亡率为意外死亡总数的10%。因此,外出游泳严格遵守“四不”:未经家长同意不去;没有成年人陪同不去;深水处不去;不熟悉的江溪池塘不去。最好去正规的、安全防护措施到位的游泳馆。

1.未成年人不得擅自前往河流、池塘等区域进行游泳,不擅自与他人结伴游泳,不到无安全设施、无救援人员的水域游泳,不在无家长或教师带领的情况下游泳。

为什么不能擅自前往河流、池塘等区域游泳?

①水质不能保证,易生病且易传染;

②水温低,易造成抽筋;

③水地的状况不明,造成踩空进入深水区域,踩到尖锐异物,被水草等异物缠住身体;

④没有专业人士看护救护,溺水时不易被发现,错过最佳营救时间。

2.时刻保持安全意识。在人们惯性思维里,都觉得在河里或水库里游泳比较危险。其实从最近几年的经验看,游泳池里出意外的案例也特别多,而且有增多的趋势。所以,不管是野外的小溪河流水库,还是游泳池,都可能会发生溺水危险,同学们不仅要远离野外危险水域,在正规游泳池,也要牢记游泳安全。

3.游泳前应做全身运动,充分活动关节,放松肌肉,还应用少量冷水冲洗一下躯干和四肢,这样可以使身体尽快适应水温,避免出现头晕、心慌、抽筋等现象。如果发生抽筋,要镇静,不要慌乱,边呼喊边自救。常见的是小腿抽筋,这时应做仰泳姿势,用手扳住脚趾,小腿用力前蹬,奋力向浅水区或岸边靠近。

4.患有心脏病、高血压、肺结核、中耳炎、皮肤病、严重沙眼等以及各种传染病的人不宜游泳;处在月经期的女同学也不宜去游泳;饱食或者饥饿时,剧烈运动和繁重劳动后不要游泳。

5.水下情况不明时,不要冒然跳水。

6.游泳遇到意外抽筋、陷入漩涡、被水草缠住等情况,应当一面呼唤他人相助,一面设法自救。

7.游泳发生抽筋时,如果离岸很近,应立即出水,到岸上进行按摩;如果离岸较远,可以采取仰游姿式,仰浮在水面上尽量对抽筋的肢体进行牵引、按摩,以求缓解;如果自行救治不见效,就应尽量利用未抽筋的肢体划水靠岸。

8.游泳遇到水草,应以仰泳的姿式从原路游回。万一被水草缠住,不要乱蹦乱蹬,应仰浮在水面上,一手划水,一手解开水草,然后仰泳从原路游回。

9.游泳时陷入漩涡,可以吸气后潜入水下,并用力向外游,待游出漩涡中心再浮出水面。

10.游泳时如果出现体力不支、过度疲劳的情况,应停止游动,仰浮在水面上恢复体力,待体力恢复后及时返回岸边。

(五)生活中防溺水注意事项

1.不要私自在海边河边、湖边、江边、水库边、水沟边、池塘边玩耍、追赶以防滑入水中,有句俗语:有事无事江边走,难免有打湿脚的时候。

2.严禁学生私自下水游泳,特别是中小学生必须有大人的陪同并带好救生圈。

3.严禁中小学生私自外出钓鱼,因为钓鱼蹲在水边,水边的泥土、沙石长期被水浸泡,而变得松散,有些水边长年累月被水浸泡还长了一层苔藓,一踩上去就滑入水中,即使不滑入水中都有被摔伤的危险。

4.没有大人陪同或配带救生圈的情况下,严禁私自结伙去划船。

5.到公园划船,或乘坐船时必须要坐好,不要在船上乱跑,或在船舷边洗手、洗脚,尤其是乘坐小船时不要摇晃、也不能超重,以免小船掀翻或下沉。

6.在坐船时,一旦遇到特殊情况,一定要保持镇静,听从船上工作人员的指挥,不能轻率跳水。如果出现有人溺水,更不要贸然下水营救。

7.遇到大风大雨、大浪或雾太大的天气,最好不要坐船,也不要在船上玩。

8.如果不慎滑落水中,应吸足气,拍打着水,大声的呼喊,岸上的人应马上呼喊大人救援,并找附近的有长树枝、竹子、草藤什么的,便于抛向落水的人抓住,如果没有大人来救援,岸上的人应一边呼喊一边马上脱掉衣服、皮带并把它们接起来抛向落水的人。

9.当自己特别心爱的东西,掉入水中时不要急着去捞,而应找大人来帮忙。

二、防震减灾科普知识

2008年5月12日,中国四川汶川发生8.0级特大地震,损失影响之大,举世震惊。

(一)震级大小划分

震级大小划分——地震按震级大小的划分大致如下:

1、弱震:震级小于3级。如果震源不是很浅,这种地震人们一般不易觉察。

2、有感地震:震级大于或等于3级、小于或等于4.5级。这种地震人们能够感觉到,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

3、中强震:震级大于4.5级、小于6级,属于可造成损坏或破坏的地震,但破坏轻重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多种因素有关。

4、强震:震级大于或等于6级,是能造成严重破坏的地震。其中震级大于或等于8级的又称为巨大地震。

(二)地震前兆

地震前自然界出现的可能与地震孕育、发生有关的各种征兆称作地震前兆。大体有两类:微观前兆:人的感官不易觉察,须用仪器才能测量到的震前变化。例如,地面的变形,地球的磁场、重力场的变化,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变化,小地震的活动等。宏观前兆:人的感官能觉察到的地震前兆。它们大多在临近地震发生时出现。如井水的升降、变浑,动物行为反常,地声、地光等。

自然界的变化很复杂,各种异常现象产生的原因很多,不一定都是地震前兆。因此,观察宏观地震前兆时,一定要注意识别真伪,并及时向地震部门报告。

(三)地震能预报吗?

地震预报是世界公认的科学难题,在国内外都处于探索阶段,大约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才开始进行研究。我国地震预报的全面研究起步于1966年河北邢台地震,经过40多年的努力,取得了一定进展,曾经不同程度地预报过一些破坏性地震。

但是实践表明,目前所观测到的各种可能与地震有关的现象,都呈现出极大的不确定性;所作出的预报,特别是短临预报,主要是经验性的。

当前我国地震预报的水平和现状是:

——对地震前兆现象有所了解,但远远没有达到规律性的认识;

——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对某些类型的地震,作出一定程度的预报;

——对中长期预报有一定的认识,但短临预报成功率还很低。

(四)地震发生时的避震措施

地震发生时,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保持镇静,就地避震!震时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地方。避震应选择室内结实、能掩护身体的物体下(旁);易于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开间小、有支撑的地方;室外开阔、安全的地方。

1.家住平房怎样避震?

尽量保护头部,如有可能,可以冲出房屋外到空旷的地带。如果来不及,就在坚固家具下暂时躲避,再伺机快速转移到户外安全处。

2.家住楼房怎样避震?

室内较安全的避震地点:坚固的桌下或床边;低矮、坚固的家具边;开间小、有支撑物的房间,如卫生间、厨房、储藏室等。

震时要注意:迅速关闭电源、火源;千万不要滞留在床上;千万不能跳楼;不要到阳台上去;不要躲到外墙边或床边。

高楼的避震和撤离:平时选好柱子多、开间小的地方作为临时避震场所。从高楼撤离时应走安全通道,不要去乘电梯;如果震时在电梯里,应尽快离开;若打不开要蹲下,抓牢扶手。

3.在学校怎样避震?

①正在学校上课时,要在教师指挥下迅速抱头,躲在各自的课桌下。或有组织地迅速撤离教室,到安全的地方。

②在操场或室外时,可原地蹲下,双手保护头部。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或危险物。重要的是平时学校要多组织演练,做到快速撤离,有备无患。

4.在车间怎样避震?

①车间工作的工人可以躲在车床、机床及坚固的设备下,不可惊慌乱跑。

②特殊岗位上的工人,要首先关闭易燃易爆、有毒气体阀门,及时降低高温、高压管的温度和压力,关闭运转设备。

大部分人员可撤离工作现场,在有安全防护的前提下,少部分人员留在现场随时监视险情,及时处理发生的意外事件,防止次生灾害的发生。

5.在公共场所怎样避震?

①听从警察或现场工作人员的指挥,不要慌乱,不要拥向出口;要避免拥挤,要避开人流,避免踩踏或挤到墙壁、栅栏处。

在商店、书店、展览馆等处:选择结实的柜台、商品(如低矮家具等)或柱子边、内墙角等处就地蹲下,用手或其他东西护住头部;避开玻璃门窗、玻璃橱窗或玻璃柜台;避开高大不稳或摆放重物、易碎品的货架;避开广告牌、吊灯等悬挂物。

③在影剧院、体育馆等处:就地蹲下或趴在排椅下;注意避开吊灯、电扇等悬挂物;用手或其他东西护住头部;听从工作人员指挥,震后有组织地撤离。

④在行驶的车内:抓牢扶手,以免摔倒或碰伤;降低重心,躲在座位附近;地震过去后再下车;驾驶员迅速停车到安全地带,并拉手刹安全制动。

6.在户外怎样避震?

就近选择开阔地避震:蹲下或趴下,以免摔倒。不要乱跑,避开人多的地方。不要随便返回室内。

②避开高大建筑物或构筑物:楼房,特别是有玻璃幕墙的建筑物、过街桥、立交桥、高烟囱、水塔等。

③避开危险物、高耸或悬挂物:变压器、电线杆、路灯、广告牌、吊车等。

④避开其他危险场所:狭窄的街道、危旧房屋、围墙、女儿墙、高门脸、雨篷下、砖瓦、木料等物的堆放处等。

7.在野外怎样避震?

避开山边的危险环境:避开陡峭的山坡、山崖、陡崖,以防山崩、地裂、滚石、滑坡、泥石流等。

②躲避山崩、滑坡、泥石流:遇到山崩、滑坡,要向垂直于滚石可能运动的方向跑,切忌顺着滚石方向往山下跑。也可躲在结实的障碍物下,特别注意保护好头部。迅速撤离到开阔,不会受崩塌、滑坡、滚石影响的地方避灾。

(五)如何应对地震次生灾害?

要注意避开的危险场所,如生产危险品的工厂;危险品、易燃、易爆品仓库等地。

(1)煤气泄漏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千万不要使用明火,震后设法转移。

(2)遇到火灾时:趴在地上,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地震停止后要逆风匍匐逃离火场,向安全地方转移。

(3)毒气泄漏时:遇到化工厂着火,毒气泄漏,不要朝顺风方向跑,要尽量绕到上风向,设法用湿毛巾捂住口、鼻。

(六)自救互救措施

1.自救措施。

①地震时如果被埋压在废墟下,要树立生存信心,沉着冷静,并尽量改善自己所处的环境,稳定下来,设法脱险:设法避开身体上方不结实的倒塌物、悬挂物或其他危险物。搬开身边可搬动的碎砖瓦等杂物,扩大活动空间。注意:搬不动时千万不要勉强,防止周围杂物进一步倒塌。

②设法用砖石、木棍等进行支撑,以防余震时再次被埋压。

③不要随便动用室内实施,包括电源、水源等,也不要使用明火。闻到煤气及有毒异味或灰尘太大时,设法用湿衣物捂住口、鼻。

④不要盲目大声呼救,保持体力,可用敲击声等办法求救。

2.互救措施。

救人原则:①

先多后少。先扒救人员集中的地方,重点搜救儿童和学生。先易后难。先救容易救的人员,后救难救的。

先近后远。先救近处的被埋压人员,后救远处的。③先轻伤后重伤。先救轻伤者,后救重伤人员。④先救生存者,后挖遇难者。尽可能地先救青壮年和医务工作者,壮大救援队伍。

救人方法:①尽快使封闭空间与外界沟通,以便新鲜空气注入。灰尘过大时,可喷水降尘,以免被救者和救人者窒息。使伤者先暴露头部,清除其口鼻内异物,保持呼吸畅通,如有窒息,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②挖掘被埋压人员时应保护支撑物,以防止进一步倒塌伤人。及时为被埋压者提供饮水、食品或药物等,以增强其生命力,确保幸存者安全。被压者不能自行爬出时,不要生拉硬扯,以防造成进一步受伤;对于脊椎损伤者,搬动时,应用门板或硬担架。③对埋压时间较长的人员,注意避免被困人员的眼睛受强光刺激。当发现一时无法救出的存活者,应立下标记,等待专业队伍救援。④对于被埋压程度浅,伤势不重的可先将头、胸露出后,使之可以呼吸,马上去扒救周围的被埋压者。重伤人员一定要在专业队伍和医疗人员指导下救助。

三、其他常见自然灾害及预防

我国是世界上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原因,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分布地域广,对我国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以及人类生存的威胁与破坏不断增强。在我国的自然灾害中,地震、台风,洪涝灾害最为常见且危害范围较广。

2021年4月30日18时至22时,江苏省南通市部分地区出现冰雹和大范围强雷暴大风天气,最大风力达到14级强风,其中因大树倒伏砸倒房屋、电线杆刮断、狂风卷入河道等原因,造成11人死亡;因灾受伤人口102人。

(一)怎样躲避龙卷风的侵袭?

龙卷风是一种威力非常强大的旋风,多发生在春季。龙卷风往往来得十分迅速、突然,还伴有巨大的声响。它的破坏力极强,能够把所经过地区的沙石、树木、庄稼,甚至海中的鱼类、仓库中的货物卷入高空,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威胁极大。在龙卷风袭来时,怎样有效地保护自己呢?

1.卷风袭来时,应打开门窗,使室内外的气压得到平衡,以避免风力掀掉屋顶,吹倒墙壁。

2.在室内,人应该保护好头部,面向墙壁蹲下。

3.在野外遇到龙卷风,应迅速向龙卷风前进的相反方向或者侧向移动躲避。

4.龙卷风已经到达眼前时,应寻找低洼地形趴下,闭上口、眼、用双手、双臂保护头部,防止被飞来物砸伤。

5.乘坐汽车遇到龙卷风,应下车躲避,不要留在车内。

(二)天降暴雪、冰雹怎样保护自己?

暴雪、冰雹比较常见,虽然不一定会形成灾害,但也应注意保护自己:

1.暴雪天,要注意添加衣物,注意保暖;要减少室外活动,避免冻伤。

2.下冰雹时,应在室内躲避;如在室外,应用雨具或其他代用品保护头部,并尽快转移到室内,避免砸伤。

(三)外出时如何避免遭受雷击?

雷电是常见的自然现象,它实质上是天空中雷暴云中的火花放电,放电时产生的光是闪电,闪电使空气受热迅速膨胀而发出的巨大声响是雷声,雷雨天容易遭受雷击,致人受伤甚至死亡。避免雷击应当做到:

1.在外出时遇到雷雨天气,要及时躲避,不要在空旷的野外停留。

2.雷电交加时,如果在空旷的野外无处躲避,应该尽量寻找低凹地(如土坑)藏身,或者立即下蹲、双脚并拢、双臂抱膝、头部下俯,尽量降低身体的高度。如果手中有导电的物体(如铁锹、金属杆雨伞),要迅速抛到远处,千万不能拿着这些物品在旷野中奔跑,否则会成为雷击的目标。

3.特别要小心的是,遇到雷电时,一定不能到高耸的物体(如旗杆、大树、烟囱、电杆)下站立;这些地方最容易遭遇雷击危险。

(四)洪水暴发时如何自救?

一个地区短期内连降暴雨,河水会猛烈上涨,漫过堤坝,淹没农田、村庄,冲毁道路、桥梁、房屋,这就是洪水灾害。发生了洪水,如何自救呢?

1.受到洪水威胁,如果时间充裕,应按照预定路线,有组织地向山坡、高地等处转移;在措手不及,已经受到洪水包围的情况下,要尽可能利用船只、木排、门板、木床等,做水上转移。

2.洪水来得太快,已经来不及转移时,要立即爬上屋顶、楼房高屋、大树、高墙,做暂时避险,等待援救。不要单身游水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