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中生叛逆心理教育范文

初中生叛逆心理教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生叛逆心理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初中生叛逆心理教育

第1篇:初中生叛逆心理教育范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 疏导 学生叛逆心理 方法

引言

因为叛逆心理具有不可忽视的负效应,轻则会影响中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重则可能对家庭甚至社会带来重大的不良影响,所以针对中学生叛逆心理的研究非常必要。同时语文作为中学教学中的基础学科,它具有知识性和人文性并重的特点,语文教学与学生的发展又密切相关,因此在语文教学中研究中学生的叛逆心理,并采取有效措施疏导他们的叛逆心理,减少中学生的叛逆行为,让中学生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1初中生叛逆心理的三种表现类型

1.1自主叛逆心理

它是指由于主体对外界的不满和不科学的认识而导致内心的压抑无法得到正常排解所产生的逆反心理。由于现代的学生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压力比较大和受社会不良风起的侵袭,致使他们觉得生活无意义,没有希望,人与人之间很冷漠,并且开始愤世嫉俗,觉得只有自己是对的,所有的一切都在与他作对。这主要是由于学生内在因素而产生的一种叛逆心理。比如有的学生认为读书无用,很多大学生都找不到好的工作,既然如此就没有必要好好学习,故自我放纵;比如老师明确要求学生用钢笔写作文,有的学生就认为自己用圆珠笔写的字好看,觉得老师的要求是多此一举、故作刁难,偏偏不去遵守等。

1.2情景叛逆心理

它是指由于没有适时引导或者引导时机和场合的不适宜,对于应该接受的引导信息,所产生的一种逆反心理。青春期的初中学生特别像一个一触即爆的气球,如果对于外界的一些做法和要求没有和他们的自主要求达到一致的时候,就特别容易引发他们的叛逆心理,所以如果没有适时的引导或者引导的时机和场合不合时宜,叛逆心理一触即发。如有些教师经常拖堂,却没有任何的铺垫或者是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解释,中学生就容易出现如故意不听讲、或无动于衷以示不满的叛逆心理,再如老师只是单纯地提出禁止要求(比如上网)却没有给出明确解释(沉迷网络的危害),导致学生故意去做禁止的事情,还有在公共场合批评指责学生从而导致学生感到自己的尊严受到侵害而表现出的不满和逆反。

1.3信度叛逆心理

它是指主体由于对信息源信度的怀疑、否定而产生的一种逆反心理。对于初中学生来讲如果他特别信任一个人或者一种观念,那么他会表现出顺从或者接纳,反之就会表现出逆反。比如:教师为鼓励孩子好好学习,答应给于某种奖励,却最终没有兑现或完全兑现;此后学生会萌发对教师言行表示怀疑、否认和不屑一顾,甚至故意作对。

2疏导学生叛逆心理的具体方法

2.1利用课文教学对学生叛逆心理进行疏导

语文教师在讲读课文的时候,除了完成基本的语文教学目标之外,要找到恰当的切入点。这些资源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很好地认识应如何正确地对待较强的独立意识和自尊心,较强的对立心理和好奇心理,偏激和不成熟的心理,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家长以及他们的正确或者不太正确的教育方式,恰当地处理自己和家长之间产生的矛盾。此外,这些资源还可以帮助中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帮他们抵御来自外界的不良思想的侵袭,疏导初中学生形成的叛逆心理,从而形成一个比较健康的心理。整体上看,此种方式更易疏导学生的“自主叛逆心理”,同时,由于可以让学生的内心更理智更成熟,也可以为学生的“情景叛逆心理”、“信度叛逆心理”、起到一定的辅助疏导作用。比如在讲授“回忆童年”的文章时,语文教师可以积极的引领学生回忆一下美好难忘的童年,回忆一下自己孩提时的天真无邪,初生牛犊不怕虎,充满爱心等等,回忆和亲人、老师、朋友或者陌生人共同走过的美好日子,学生内心的压抑和叛逆心理就会得到很大的舒缓。

2.2利用阅读教学对学生叛逆心理的疏导

对于初中学生来讲,他们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还没有完全形成,通过阅读大量的优秀的作品可以很好的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对于很多叛逆期的中学生来讲有时候教师和家长苦口婆心的教育已经失去了效用,已经完全被学生放入了自己所不能接受的内容之中,多说反而无益。倒不如给这些叛逆期的孩子一点自我的空间,给他们一些有教育意义的作品,让学生自己去品味,就好像山东教育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六课《为学》中,作者彭端淑选取了与“为学没有直接关系的“蜀鄙二僧”的故事,让子侄辈的人去自己品味其中的道理,这样却会有意想不到的好的效果。

2.3 利用写作教学对学生叛逆心理的疏导

初中语文写作教学过程中很重要的一项活动就是周期性的作文。具体来讲就是每学期都要有不少于规定数量的作文要求,(一般每学期不少于四篇)虽然现在学生的作文受到考试指挥棒的影响,但在很大程度上讲,作文依然是学生展现内心状态的一个平台。于漪老师是我国语文教育界的名师,于老师不仅很早就是声名远播的优秀语文教师,而且在中学生德育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和深刻的见解。她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状态、行为习惯和情感变化都有深入细致的了解和把握。这也让我深刻领悟到,于老师指导学生作文时,为什么能很经常地触及学生的心灵深处,引导他们写出自己的真性情和真想法。这是我们一直所倡导和追求的。于漪老师曾说“文章是人心灵的轨迹”,所以语文老师可以通过作文这个平

台来洞察学生的内心,以反映学生的叛逆心理,并且通过作文这个窗口来给学生提供一个表达真实想法和宣泄内心情感的渠道,从而达到疏导学生叛逆心理的效果。

3结束语

面对那些充满叛逆的孩子,作为语文教师,只要我们正确地引导,再加上必要的家庭教育疏导,以及健康和谐的社会环境,诸如父母经常和孩子一起出游、经常一起开家庭会议,提倡民主平等和开放的家庭氛围等,舒缓孩子的叛逆心理。

【参考文献】

第2篇:初中生叛逆心理教育范文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 中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10-0050-02

现代中学生都是“90后”,他们自小被升学压力、特殊才艺对比等多方面问题所包围,过早的竞争压力使90后普遍聪慧多才,但同时也存在学习焦虑、抗挫折能力弱、忌妒心强、对网络依赖等问题,因此,在当前的形势下,单单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说服教育不符合学生的心理需要,很难起到良好的效果。因此,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时代的要求,是解决中学生思想问题和成长困惑的需要。

一、当前中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特点

1.中学生自身的特点及其变化:初中阶段是个体生命全过程中一个极为特殊的阶段。生理发育十分迅速,但心理发展速度相对缓慢,心理水平尚处于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阶段。这就使得初中生的身心发展处于一种不平衡的状态,引起很多心理发展上的矛盾。主要表现在:(1)自我意识高涨但不成熟。初中阶段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这一时期初中生的自我意识空前高涨。初中生开始以全新的目光看待自我、看待周围的世界,并开始自我探索。但是由于初中生认识能力和社会经验的不足,又常常使自己陷入比较迷茫的状态,乃至对周围的人和事出现一些敏感和偏激的认识,使其自我观念伴随着一些夸大、消极的情绪体验。(2)逆反心理严重。由于初中生自我意识高涨,导致其急于向外界树立和维护独立自尊的自我形象,一旦自己自我独立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便会偏激地认为对方是在妨碍自己,产生强烈的叛逆心理。主要表现为对家长、老师等长辈的关心和教导拒绝和厌烦。

2.成长环境的特点对中学生的影响:环境是育人的重要条件,对青少年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具体表现在:(1)社会环境:社会转型期的各种社会问题、消极甚至腐朽的思想、思潮无时不在影响和侵蚀着年少幼稚、缺乏社会生活经验、缺乏辨别是非能力的中学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学生的求知上进欲望。(2)家庭环境:90后中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备受两辈人的娇宠,他们衣食无忧,处处有人帮扶,基本上没有经历什么磨难。即使在经济条件相对落后农村,由于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影响,也会历尽所能的满足子女的需求。这种优越的成长环境使他们缺乏应有的磨练,致使部分学生没有坚强的意志品质,承受挫折的能力弱。(3)学校环境: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重要场所。但是由于市场经济大潮的侵袭,部分学校为追求经济效益导致教育行为异化,也对中学生思想行为产生较大影响。

二、用心理教育的方法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中学生渴望学习心理健康知识,解决自身的迷茫和困惑。初中生的身心发展处于一种不平衡的状态,自我意识不断发展的同时,心理困惑和矛盾也很多。心理的问题最好通过心理学的方法来排解。可是,虽然教育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因此,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但是由于我国现行教育体制的影响,加上中学缺少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专职教师,尤其是农村学校情况更不容乐观。所以,中学生没能通过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去排解成长中的困惑。思想政治课作为中学生的一门重要课程,由于开课的目的性和教师知识结构的贴近性,在没有普遍开展心理教育课程的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课是普及心理知识,满足中学生心理需求,提高中学生心理素质的最佳渠道。

2.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能有效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当代美国著名的心理治疗家和教育改革家卡尔.罗杰斯,作为大学教授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非指导性教学方法。认为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愿望,把发展学生潜能作为教育目标,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促进者,教学的成败关键不是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而在于人际关系和情感态度,学习的意义不是学习多少知识而是学会学习。“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强调学生的自我意识,体现对学生独立思考和自学能力的根本信任,体现师生平等。因此,心理学的理论更容易被自我意识高涨、较强叛逆心理的中学生认可和接受,自觉学习,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成熟,培养健全人格。同时,也为广大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供了保障。

3.心理学的服务理念容易被中学生接受。心理学价值中立的态度,对人无条件的接纳、积极关注、尊重、真诚、热情、共情等服务理念值得在思想教育工作中推广。这些理念始终把学生放在首要位置,使得教师更能走进学生心灵的深处,倾听他们的声音,想他们所想,充分地理解学生困惑和冲突背后的原因,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自己被接纳、被理解,敢于并愿意敞开心扉地交流。因此,心理学的服务理念能促进思维创造性的发展,值得思想政治教育课采纳。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健康的心理能起到促进巩固良好思想道德的作用。因此,在当前形势下,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中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时代的要求,是解决中学生面临问题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栾雯惠.80后教师与90后学生构建的新型师生关系心理分析[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4).

第3篇:初中生叛逆心理教育范文

关键词:初中生;逆反心理;原因;对策

在初中生中,经常可以看到。遇到一些以消极、冷漠甚至敌对的态度对待学习和生活的心理现象――逆反心理。这是一种消极的心理品质,对中学生的学习是非常有害的,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也是好为不利的。

一、初中生的逆反心理的特点

1、盲目性。中学生阶段是少年时期向青年时期发展的过渡时期,学生精力充沛,探求能力和好奇心有了很大的发展,往往显得更加好动、好问、猎奇、执着。但由于心理的发展与之不相适应,思维的偏激性很大,学生往往处于“找不到正确的活动途径,有劲无处使“的心理活动准备状态。于是,千方百计地寻找他”使劲“的突破口,盲目地行动,表现得很任性。具有这种逆反心理的学生,一事当前,无论其正确与否,都盲目地加以抵制,甚至反其道而性之,凡事无论可行与否,只要想干,随心所欲,不想后果,缺乏冷静的思考。

2、社会性。现在是中学生对外联系广泛,信息来源渠道多,接收信息量大,知识面也较宽,但由于缺乏足够的鉴别力,不能对来自各方面的信息进行合理筛选。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在很大程度上更多取决于社会的政治环境的影响。

3、感应性。学生往往用聪明的大脑给老师挑“刺“,给学校挑”毛病“,甚至于发展到故意捣乱,以冲撞老师为荣。把自己的要求说成没必要,我行我素。学生极易相互感应。

4、善变性。学生的独立自主意识强烈,但观点。信念不稳定,环境的诱惑力多种多样。所以,想独立并不易做到,只要我们善于引导,是可以对学生的能否心理实行有效控制的。

二、初中学生的逆反心理的产生的主要原因

1、青春期的生理、心理变化因素

随着年龄的增长,进入青春期以后,由于生理上的发育开始趋向成熟,他们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增强,在心理上产生了一种焦虑,促使他们采用各种方法和阻碍他们独立自我的外界作斗争,逆反心理就是其中的一种。作为初中学生,他们由小学那种学习生活突然过度到紧张的中学生活中,紧张的学业,升学的压力和难以处理的人际关系,逆反心理就表现得特别突出。他们感到自己已经长大成人了,强烈的成人感和独立意识成为他们重要的心理倾向。他们希望自己能像成年人一样受到尊重,自尊感明显增强,做事喜欢自作主张,不希望成年人干涉,渴望独立,他们对父母和老师之言不再“唯命是从”了,往往嫌父母和老师管得太严、太罗嗦,对家长和老师的教育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2、学校、教师因素

⑴教育者采取过高的要求和不当手段以致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提出的要求过严过急,并经常采取严厉训斥、恶语批评、随意留校、伤害学生自尊和人格的手段,由此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反抗对立情绪,拒绝接受教师的说教,不愿执行教师提出的要求,甚至故意对抗。

⑵教育者要求过于频繁,又不严格执行。在教育工作中,教师提出的要求过于频繁,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却不严格要求。这种言行不一的做法,降低了教师的人格和威信,往往造成学生对教师产生不信任,在心理上出现厌烦甚至厌恶情绪,使他们采取反感或“无所谓”的心态来对待教师的教育和提出的要求。

3、家庭方面的因素

(1)家庭的破裂或缺陷,特别父母生理有缺陷的,孩子以为很没面子,就看不起自己的父母,尤其不愿意在同学面前见到自己的父母,随着年龄的增大,生活群体的改变,从心理上形成了对父母的叛逆。

(2)现在的学生以独生子女者居多。由于父母及长辈们过分溺爱或放纵,养成了孩子的任性、孤傲、依赖的性格,一旦在家中他(她)的需要长期无法得到满足,他(她)便会耍脾气,久而久之,形成对人对事的逆反心理。

三、初中学生的逆反心理的应对策略

作为教师,面对心理逆反期的学生,采取简单急躁的教育方法,只能事与愿违,应以爱心和尊重为前提,注重沟通和交流,以春雨润物的耐心、细心融化学生心中的坚冰。在纠正学生逆反心理的过程中,学校教育和家长引导都非常重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1、要关爱学生,不要敌视学生。爱心是教育的真谛,尊重是教育的底线。人是感情动物,作为对感情非常敏感的十五六岁的学生,能清楚的认识到老师对他的态度,老师对学生的关爱不一定能消除逆反心理,但对学生的轻视,疏远必将产生逆反心理,因此爱心和尊重是前提。

2、要多沟通,少训斥责怪。通过观察谈心,走进学生的心灵,与学生相互信任,相互理解,摆正自己的位置,不要把自己当做高高在上的教育者,应放下架子,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让学生消除距离感,隔阂感,敢于向老师坦露心迹;老师也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使其产生成长中的成就感。教师应努力尊重学生。有逆反心理的学生经常受到教师的斥责、惩罚,一般都比较心虚、敏感,对教师怀有戒心敌意, 但他们又需要教师的谅解和信任。为了使他们能更好地接受教育,必须首先使他们解除顾虑、摆脱消极的态度定势。最根本的方法是调整师生之间的关系。为此,教师应自己带头真正实意地帮助这些学生。作为教师,我们应改变过去严厉而单一的批评式的语态,尽量对学生和蔼可亲、态度诚恳、多与学生交流、谈心聊天,让这些“特殊”的学生觉得老师真心实意地对他友好,消除他们的敌意和戒备心理。

总之,教师一定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教育,要做到教育与学生的心理相匹配。这就要求教师在了解学生心理特点的情况下,对症下药,采取多种方法,转变学生的不良心理,使学生的不良心理得到控制,转化为前进的动力。实践证明,在青春期常见的逆反心理经过合理的调适、疏导,会得到有效的控制和转化,有利于青少年学生形成键康心理、健全人格。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黄煜峰、雷雳等:《初中心理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

第4篇:初中生叛逆心理教育范文

关键词:农村;初中生;教育方式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5(C)-0000-00

当前,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注意,经过调查得知,全国有13%的中学生有心理问题。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很多,有遗传因素,也包括社会环境等因素。农村经济发达缓慢,中学交通不便,教学信息比较落后,农村初中生的心理素质较差,父母的教育方式会加大青少年产生心理疾病的可能。本文为研究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与父母的教育方式的关系,做以下调查。

1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根据分层整群抽样法,以我市下属某农村中学初一到初三学生为研究对象,总计260名中学生接受调查,男生120人,女生140人。初一学生90名,初二学生88名,初三学生82名。

1.2方法 根据父母养育方式调查和中学生心理调查的方式。采用不记名答卷,测量主要调查中学生的学习压力、情绪不平衡、心理不平衡、敏感、抑郁等几个项目。

2结果

2.1 经调查统计得出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男女之间的比较,女同学与男同学在强迫因子和抑郁因子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 农村初中各个年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学习压力以及情绪不平衡和心理不平衡的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3如表1所示父母教育方式跟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农村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父亲干涉以及父亲惩罚有正相关关系(P

表1 父母教育方式跟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相关(r)

因素 母亲情感 父亲干涉 母亲拒绝 父亲惩罚 母亲偏爱

总体 -0.064 0.352* * 0.416* * 0.331* * 0.064

强迫 0.032 0,235* * 0.213* * 0.124* 0.102

焦虑 -0.016 0.312* * 0.375* * 0.302* * 0.016

学习压力 -0.140* 0.213* * 0.421* * 0.321* * 0.065

抑郁 -0.140* 0.245* * 0.231* * 0.125* * 0.120

情绪不平衡 -0.063 0.287* * 0.342* * 0.328* * 0.016

心理不平衡 -0.068 0.285* * 0.345* * 0.312* * 0.065

敌意 -0.015 0.238* * 0.322* * 0.236* * 0.073

人际敏感 -0.012 0.253* * 0.321* * 0.284* * 0.045

3讨论

通过本次研究调查,农村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测出率与李海云[1-2]的研究相同。研究发现,农村初中生最主要的心理状况是学习压力。由于学生处于心理青春期,农村学生的考学几率比城市学生要小很多,农村学生的学习竞争力也比较大,学生只有更刻苦才能考上。中考名额有限,农村中学生学习压力剧增。农村家庭中,父母多数为农民,有些父母在外打工,使孩子成了留守儿童。这些留守儿童的学了老师的关怀,来自父母的关心少之又少。因为农村条件的落后,学生更不可能与在外打工的父母联系。一年只有最多一次见面的机会。父母跟孩子的感情交流非常有限,父母没有对孩子进行心理辅导的机会,也缺少对孩子的心理关心。农村因为客观条件,没有配备专业的心理辅导老师,学生的心理状况与比城市学生的心理状况相比有很大的差距。虽然农村经济发展水平逐渐提高,但是农村中学教育水平还有待提高。社会经济发展下的社会风气的改变也对中学生的心理有一定的影响。

农村初中生男同学在心理不平衡和情绪不平衡等方面的都要高于女同学,女生的神经系统较强,有强大的记忆储存能力,擅长沟通和语言上的交流。男生的大脑擅长接受运动物体和图像的刺激,依赖于动作以及空间机械的刺激,对语言刺激并不敏感,男生更适合实验和运动这种能够参与的方式。面对老师的讲课时,女生要比男生更容易接受,男生会产生厌恶心理,容易分心,有时还会打瞌睡。

随着近几年来农村经济的发展,很多家庭并不重视农村学生的心理健康。农村父母文化水平较低,由于一些客观原因,农村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没有得到重视,社会经济带来的不良风气也影响了农村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青少年犯罪是世界三大公害之一,青少年犯罪与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有着息息相关的关系。通过研究发现,青少年犯罪与父母的教养方式有关。城市学生受教育水平可以得到保障,但是农村学生的心理教育并没有提到日程上来,为了掌握青少年犯罪特点,预防青少年犯罪,应该正确指导父母对青少年的教养方式。国外教育学家认为,父母的教养方式可以影响青少年的心理状况和日常行为,犯罪青少年是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父母的教养方式则非常重要,为预防犯罪,必须改善家庭教养方式。

家庭的经济情况和父母的教育方式都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父母的关系以及父母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也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父母过高的期望会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学习压力,农村父母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盼,他们希望儿女可以靠学习走出农村走进城市。这种期望给农村初中生带来巨大的压力以及焦虑心理,甚至会导致学生产生叛逆心理。

综上所述,农村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父母的教育方式有着直接关系,改正教育方式,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是现在农村家庭最重要的课题,也是我国教育的研究方向。无论是国家和家庭以及学生本身都要注重学生的心理状况。

参考文献:

第5篇:初中生叛逆心理教育范文

>> 初中班级管理的公平性问题研究 初中班级管理的公平性问题探究 菏泽一中班级管理中的教育公平问题分析和对策 初中班级管理问题研究 初中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农村初中班级管理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浅谈初中班级中“小团体”的教育管理 浅谈初中班级管理中的“五心”教育 浅谈在初中班级管理中的教育激励 情感教育在初中班级管理中的应用 转型期农村初中班级管理中对问题学生教育的思考 初中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农村初中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基于初中班级管理中的问题分析及措施研究 初中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初中班级管理中的班级文化建设 初中班级管理中应处处彰显公平性 初中班级管理存在问题和对策研究 初中班级管理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 浅论初中班级的教育与管理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教育 > 初中班级管理中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 初中班级管理中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严秀英")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近几年,教育公平问题愈加受到社会关注,政府采取了诸多教育公平的改革措施,虽然一定程度上为实现教育公平做出了努力,可结果却差强人意。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中教育不公平的现象屡见不鲜,导致学生受到不公平待遇,使其丧失学习积极性和缺乏自信心,因此研究解决班级管理教育不公平问题的对策具有实际意义。 【关键词】班级管理 教育公平 初中班级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21-0151-02

本文主要从班级管理和教育公平的概念、初中班级管理中教育公平缺失的方面、以教育公平为目的改革初中班级管理的对策三个方面进行阐述,旨在提高我国初中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为初中生创造轻松、优质、公平的学习氛围,同时提升我国教学管理的公平性和整体教学水平。

一 班级管理与教育公平的概念

1.班级管理

基于浙江师范大学傅建明教授在《班级管理案例》中指出:“班级管理是指班级管理的主体在班级教育管理的实践活动中发挥管理职能,使班级管理客体向班级管理目标发展的过程。广义的班级管理指学校领导和年级组长对学校班级的教育管理;狭义的班级管理是班主任和各科目老师对班里各学科的管理”。本文主要讲的是狭义的初中班级管理。

2.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的定义也被分为宏观和微观两部分,宏观的教育公平指教育形式的公平性,微观的教育公平指教育的实质的公平性。田恒平在《中小学班级常规管理》中阐述:宏观上的教育公平,是社会给予社会成员自由、平等分享公共教育资源的发展状态。微观上的公平,指班级作为教育的基础单位,实现教育公平的形式即教育公平要因人而异。根据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教育方式,为学生提供适用的发展空间,共享教育资源。

二 初中班级管理中教育公平缺失的方面

1.初中班级德育管理不公平

初中班级管理中德育管理的不公平现象主要表现在:(1)班主任对认真学习的集体较重视,打压消极学习的小集体。由于初中生具有一定的叛逆心理,对他们进行一味的打压会起到反效果。(2)初中生的德育教育工作中,班主任不能一视同仁对待。班主任重视优等生,忽视后进生的做法会严重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3)班主任针对初中生的德育品行评价缺乏公平性。教师注重升学率,忽视对学生的品德评价,更有教师把品德评价交给学生写。

2.初中班级教学课堂管理不公平

目前我国初中生课堂教学管理的不公平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教师的教学设计不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教师采取陈旧古板的教学设计,无法体现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2)教学过程的不公平。教师缺乏与不同层次的学生沟通、情绪难以控制、课堂评价过于空洞等问题直接影响教学效果。(3)教师对学生不公平的课堂评价。教师对后进生的作业检查不细致,动不动就要求重写。

3.初中班级学习管理不公平

初中班级学习管理的不公平包括:(1)学生的课后作业没有因人而异,打击后进生的学习积极性。(2)教师对学生的课外辅导不公平,对优等生比较偏袒,对后进生抱以随波逐流的想法。

4.初中班级活动管理不公平

初中班级活动管理不公平的表现主要有:(1)班级的活动内容较为单一,无法发挥每个学生的优势和潜能。(2)班级中学生参与活动的机会不平等,部分学生被班主任惩罚不许参加班级活动,致使学生对于不公平待遇产生心理压力甚至辍学思想。

5.初中班级日常管理不公平

初中生的日常管理中不公平现象有:(1)班主任缺乏与学生家长的沟通,无法更深入地了解学生,且对待学生家长没做到一视同仁。(2)对于班干部的选拔出现不公平现象,成绩好才能做班干部,不仅埋没了学生的个人能力同时使学生对班干部产生抵触心理。(3)班级排座位现象不公平,后进生基本与前排座位无缘,班主任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反应和想法,只能增加学生的负面情绪。(4)对学生的违纪行为不公正且奖惩不公。

三 以实现教育公平为目的改革对策

1.坚持“以人为本”改革学校管理

树立“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理念能够使班级管理更好地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的主要措施有:(1)加强推进学生的素质教育,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为首要目的进行教育。社会的发展需要综合性人才,所以班级管理应注重学生的整体素质教育。(2)设置多样化的学习课程,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和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2.立足班级管理概念,实现教育公平的管理目的

完善班级的管理是实现教育公平的主要途径,对于传统消极的班级管理制度我们应给予批判,避免班级管理出现班主任“一言堂”的情况。班主任的专制管理思想只会使学生产生行为和思想的叛逆。初中班主任对班级的管理应遵循“以生为本”的管理理念,给予学生必需的人文关怀,并注重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心理变化。新的班级管理理念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积极地面对学习压力,调整心理乐观地面对生活。

3.初中班主任提高自我素质,公平对待学生

班级管理制度中班主任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个学生是初中班主任的责任和基本素质。立足班级管理现状,班主任应做到正确引导小集体的发展,促进大集体的优质持久发展。班主任对学生要因材施教,提高班集体的凝聚力。同时班主任还要做好班级的德育工作,公正地评价每个学生。对学生的关心要一视同仁,使每个学生都感受到班主任的关心。不能忽视学生的感受和个人意愿,激励并鼓励学生发挥特长和潜力。初中生对班主任的评价是相当重视的,班主任不能对不同学生有不同待遇,要做到一视同仁。对学生道德评价的过程同样体现了教育的公平性。

4.丰富班级活动,学生积极参与

初中生对于班级的活动是比较有热情的,班级活动体现班级团结力的同时能够展现学生的不同特长,是初中生实现自我价值、提升成就感的重要渠道。班主任应丰富班级活动项目,使每个学生都有参与和发挥潜能的机会。同时班主任应鼓励每位学生参与班级活动,讲授团体凝聚力的重要性,从活动中消除学生的自卑心理倾向,从而实现班级管理的公平。

5.公平公正处理日常事务,奖惩公正

初中班级管理中,家长与班主任的沟通具有必要性和重要性。班主任与学生家长的沟通,能够帮助班主任更多地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和个人想法,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督导,从而做到真正地与家长一起关心学生的成长发展。班主任与家长沟通交流的过程中,要注意自己的态度和语气,对待学生家长要一视同仁,尊重家长和学生的意见,帮助并协助家长一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四 结语

第6篇:初中生叛逆心理教育范文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初中阶段是个体生命全过程中一个极为特殊的阶段,生理发育十分迅速,但心理发展速度相对缓慢,心理水平尚处于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阶段。这就使得初中生的身心发展处于一种不平衡的状态,引起很多心理发展上的矛盾。现代中学生都是“90后”,他们自小被升学压力、特殊才艺对比等多方面问题所包围,过早的竞争压力使90后普遍聪慧多才,但同时也存在学习焦虑、抗挫折能力弱、忌妒心强、对网络依赖等问题。在当前的形势下,单单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说服教育不符合学生的心理需要,很难起到良好的效果。因此,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时代的要求,是解决中学生思想问题和成长困惑的需要。

一、中学生渴望学习心理健康知识,解决自身的迷茫和困惑

初中生的身心发展处于一种不平衡的状态,自我意识不断发展的同时,心理困惑和矛盾也很多。心理的问题最好通过心理学的方法来排解。可是,虽然教育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因此,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但是由于我国现行教育体制的影响,加上中学缺少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专职教师,尤其是农村学校情况更不容乐观。所以,中学生没能通过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去排解成长中的困惑。思想政治课作为中学生的一门重要课程,由于开课的目的性和教师知识结构的贴近性,在没有普遍开展心理教育课程的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课是普及心理知识,满足中学生心理需求,提高中学生心理素质的最佳渠道。

二、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能有效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当代美国著名的心理治疗家和教育改革家卡尔·罗杰斯,作为大学教授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非指导性教学方法。他认为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愿望,把发展学生潜能作为教育目标,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促进者,教学的成败关键不是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而在于人际关系和情感态度,学习的意义不是学习多少知识而是学会学习。“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强调学生的自我意识,体现对学生独立思考和自学能力的根本信任,体现师生平等。因此,心理学的理论更容易被自我意识高涨、较强叛逆心理的中学生认可和接受,自觉学习,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成熟,培养健全人格。同时,也为广大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供了保障。

三、在心理学的服务中全面提高德育教育

心理学价值中立的态度,对人无条件的接纳、积极关注、尊重、真诚、热情等服务理念值得在思想教育工作中推广。这些理念始终把学生放在首要位置,使得教师更能走进学生心灵的深处,倾听他们的声音,想他们所想,充分地理解学生困惑和冲突背后的原因,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自己被接纳、被理解,敢于并愿意敞开心扉地交流。因此,心理学的服务理念能促进思维创造性的发展,值得思想政治教育课采纳。

(一)利用社会环境和时展的特征,推进思想教育工作

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是一个快速发展的时代,建立和谐社会是我们现在社会的热潮,帮助学生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是我们作为教师的主要责任。作为德育的主要实践者,我们要与时俱进,指引学生认清当前社会的形式,积极实践到行动中去。如,结合目前百部爱国主义教育影片校园巡回展,“红色之旅”,以德治国下的公民道德行为规范宣传等深入持久开展爱党爱国活动并不断丰富其内容及形式。

(二)班主任要与时俱进,更新德育观念

1.观念决定一切。如果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只是照本宣科地给学生讲道理,就会使讲授显得苍白无力,学生会觉得枯燥无味,甚至还会有逆反心理。因此,教师讲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兴趣爱好、情感发展等,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兴趣。对于学生来说,父母、教师等都是与其关系密切的人。其中,承担着德育工作的是教师和班主任。但是,教师的教学往往还停留在传统的说教方式上,内容陈旧,总是出现只教书不育人现象,以致造成这部分德育渠道的浪费或缺损。

2.由于现代传媒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对人精神生活领域的强势扩张,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也日益呈现多元化。然而,各种思想观念混杂,这对于正处在身心关键发展阶段的学生影响很大,有的甚至会误入歧途。对此,德育工作决不能搞一刀切,简单化而全盘否定,关键是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认知,自我欣赏,自我潜能挖掘,自我奋斗和发展,如开展学生各类技能竞赛,评选校园明星,弘扬校园新型价值观。

(三)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创新德育工作的渠道和方式

随着教育教学手段的不断进步,德育方式也应该与时俱进。例如多媒体的运用,校园网络的建设等,这使得学生的人际交往,情感体验都发生了新的变化,突出表现在对虚拟世界的偏爱和依赖。因此,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注意这一点。

第7篇:初中生叛逆心理教育范文

关键词:自由学习理论;初中物理;卡尔·罗杰斯;学习环境;自主学习;自我评价;启示

自由学习理论的提出者是美国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派代表卡尔·罗杰斯先生。卡尔·罗杰斯是上个世纪享誉寰宇的心理学家、教育学家,曾经担任美国心理学会的主席。他的自由学习理论在今天对我们的初中物理教学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下文通过对初中物理教学的启示展开尝试性地探讨和阐述。

一、努力给学生们创建和谐并且轻松的学习环境

学习氛围环境对于学生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早在中国古代,儒家的代表人物荀子就曾经讲过:“人性如白丝,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历史上也有“孟母三迁”的历史故事。现在的初中生,学习的压力是很大的,在巨大的升学压力面前,我们教师就不宜再给学生过多的压力。一个轻松、美好、和谐的学习环境,是学生所渴盼的,也是能够保证学生自觉投入学习的最佳环境。自由学习理论告诉我们:学生只有在较少威胁的情境下才会进行有效学习。因此,初中物理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尽量为学生创设一种轻松的学习氛围,减少学生学习物理的压力。物理的学习本来就强调思辨性和对逻辑思维能力的要求,学生在学习这一科目的时候压力可能稍稍比其他学科大一些。因此,教师就要注意在物理的讲授过程中适当的穿插一些轻松愉快的陈述,帮助学生减轻压力。这样,学生们在愉快的氛围中既巩固了知识,又调解了心情,也能更具战斗力的投入下一轮的学习中。

二、编订有意义的教材

教材是伴随学生学习始终的最重要的工具书。编订有意义的教材是卡尔·罗杰斯先生对教材制定提出的最基本要求。什么样的教材是有意义的呢?卡尔·罗杰斯认为只有当教材符合学生的目的时,学生才会产生学习;也只有当学生对教材有一定的觉知力时,教材才是有意义的。学生把教材拿在手中,不觉得这是一个完全未知的陌生的恐怖领域,不是完全看不懂的天书,这个教材才可能是有意义的。在有关教育界专家和一线教师参与编订初中物理教材时,一定要注意单元设置的条理性、逻辑性和可操作性,学生在教师的讲解下能够在头脑中对物理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有全局性的把握。教材的内容排版要疏密有度,难易层次分明,这样,教师才容易把握教学重难点,学生也便于理解。这样子,学生们所使用的教材才能算是有意义的、人性化的和合理的并且适合学生的。

三、不逼迫学生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物理知识

初中时期,学生仍然还是未成年的孩童,在心理上正经历着发育成长的关键时期,有的学生还呈现出有叛逆的倾向。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期,物理教师越是打压学生,强迫学生学习,学生越是不愿意学习物理,越是不喜欢上物理课。因此教师应当另辟蹊径,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通过与学生面对面地沟通和交流让学生自己明白学习的重要性。事实证明,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的学生反而能够自觉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快乐地投入到物理的学习当中来。自由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只有主动自发、全心投入的学习,才会有良好的学习效果。有的物理教师,不积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的弊端,教学方式单一,面对学生学习不积极的情况,就一味地惩罚学生。学生不但感觉到被压迫,而且还会产生心理阴影,愈发讨厌物理这门学科,甚至对物理老师感到恐惧和反感。我们都是从初中时代走来的,都不难理解这种心理。总之,教师要注意尽一切可能帮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初中物理教师绝对不能为了提升升学率而使用不当的手段逼迫学生学习,这样的教学方式是不可取的,这样做只会引发学生的反感和消极表现,并且会对学生的终身发展产生不良的影响,是得不偿失的。

四、在强调教师评价的同时,积极引导学生自我评价

评价一直是教学环节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传统的评价方式都是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给出阶段性的评价。卡尔·罗杰斯先生的自由学习理论指出了传统评价方式的不足,他认为其实这是不完整的,完整的学习评价还应当包括学生对自己学习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体现的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表现,是以人为本教学理念的体现。学生们通过对自身学习的表现的评价,往往能够有效总结学习上的经验教训,对下一阶段的学习进行良好的预见和规划。学生的自我评价是一种重新自我认知的过程,往往比教师的评价更具有说服力,有更好的效果,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和创造力。总之,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意识和帮助学生掌握自我评价的能力是非常必要的,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有着积极的作用,而且影响到学生今后的人生规划的能力。

总之,卡尔·罗杰斯先生的自由学习理论对我们的教学有很大的启发和指导。初中物理知识系统繁杂,知识难度较高,针对当前很多初中生对物理这门功课存在畏难情绪的现状,作为物理教师的我们要勤于学习各种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知识、勇于尝试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帮助我们的学生重拾学习物理的勇气和信心,真正在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中快乐地学习物理知识,最终提升物理成绩和具备学习物理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焦建利,钟洪蕊.技术—教学法—内容知识(TPACK)研究议题及其进展[J]. 远程教育杂志. 2010(01)

[2] 王以宁,王永锋,孔得伟.多媒体学习中的认知心理学因素考察——来自梅耶(Mayer)的研究和实践[J]. 开放教育研究. 2005(03)

第8篇:初中生叛逆心理教育范文

初中阶段的生涯教育侧重于生涯探索。主要通过初中生涯教育课程与活动实施,促进学生拓展自我认识,培养合作能力、学习能力和生活适应能力。在个人成长的链条中,初中阶段是极为关键的环节,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对初中生而言,他们正处于由社会意识薄弱的未成年人转化为社会主体的时期,尚处在生涯起步阶段。但是,由于缺乏足够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这一时期他们必须在生理和心理上为走向生活和社会做好准备,为将来的发展做好准备。生涯发展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生涯发展,它对青少年的一生将产生深远影响。

一、主要特色。

结合我校学生实际,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心理需求,面向学生、家长、老师,分层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形成我校心理活动月生涯教育主题特色项目,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营造良好心理健康教育氛围。

1、寻梦启航。

利用升旗仪式,向全校师生宣讲生涯发展的心理健康知识,呼吁全校学生探索职业,并介绍心理健康活动月系列活动,号召全校师生积极参与。

邀请优秀毕业生,向学弟学妹们讲述自己生涯规划的经验。

2、我手画我心。

组织全校学生,以班级为单位,充分发挥学校和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全面认识职业,深入了解个人兴趣所在,点燃职业梦想。

二、心理一条街。

通过生涯能力趣味体验活动,引导学生关注职业生涯规划,了解自己职业生涯的定位和特长,创设良好的学校心理教康教育氛围。本次活动主要分为四大板块:

1、生涯探索区——生涯能力趣味体验活动。

此区域摆放了各种有趣的心理仪器,通过测试知晓自己适合什么岗位,比如动作稳定性测试点,在一个电子圆圈里有一颗小球,参加测试的同学需要用手指牵引一颗小球从起点走到终点,其间不能碰上周围的边框,稍有不慎便会犯规。这其实是一个动作稳定性测试,是动作技能的一个重要指标,它受个体自身和外界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情绪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可以考察个体在紧张状态下的动作技能水平。

2、生涯许愿区。

3、生涯展示区。

4、趣味活动区。

三、寻爱成长。

亲子团体辅导协助成员了解家庭沟通状况,帮助家长了解青春期孩子的特点,掌握亲子沟通的基本技巧,帮助孩子看到更多父母对他的关爱,主动与父母进行交流沟通,改善亲子关系。

1、寻爱第一站——打开心灵。

通过拳头的碰撞体验,领悟到亲子之间唯有打开心灵,才能更好沟通。

通过“优点轰炸”的活动,帮助孩子和家长更了解对方,促进亲子之间的沟通与了解。

2、寻爱第二站——青春期孩子知多少。

家长完成亲子问卷调查,看看对于孩子是否了解,与家长共同探讨青春期孩子叛逆的心理特点,帮助家长更好地与青春期孩子相处。

3、寻爱第三站——让你看见。

(1)《信任盲行》。

(2)亲子互换心理剧体验。

4、寻爱第四站——让爱住我家。

四、寻梦之旅。

鼓励学生参观自己向往的大学,或是完成一次职业体验有关的活动,收集学生活动照片,对优秀作品进行表彰及展览。

五、心灵透视。

利用班级主题班会,扩大心理健康教育的阵地,让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走入班级,明确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探索自己的职业兴趣所在。

六、教师寻梦暖心活动。

第9篇:初中生叛逆心理教育范文

一、开展班级特色活动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从儿童向青年的转折期。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易受外界影响,特别是男生,更加容易在一时冲动之下凭感情行事。但同时他们又具有可塑性大、主动尝试、追求独立等特点。班主任在工作过程中,应该根据学生的这些身心发展特点结合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自己的心态。比如说,一方面维护师生间的互相平等、互相尊重,一方面在生活和学习上细心观察他们的变化,及时交流。还可以举办一些关于青春期心理成长的知识讲座。这一时期学生生理上出现的变化也不可忽视。生理教育和心理教育应该同时并举。其中,青春期性教育是重点之一。

初二学生由于对性知识的一知半解,他们心理萌动着一些从没有过的新的体验与感受,开始产生神秘的骚动,这使他们既感到好奇,又迷惑和害怕,不敢接近对方。因此,表面上看,他们并不互相接近,而是互相排斥,但是由于对异性的好奇和渴望,内心又有对异性的追求的心理矛盾。根据初中学生这一特点,班主任可以适当的组织一些青春期性教育知识讲座。

二、注重克己冷静

初中生极易产生叛逆心理,班主任在抓班级管理和常规教育中,往往会因此与学生产生矛盾。如何既处理好班级学生中出现的不良现象,甚至是严重的违反了学生行为规范、造成不好的影响的行为,同时又最大限度地减小师生摩擦呢?首选是班主任思想上要高度重视,行动上要亲自过问,具备沉稳气度。要允许学生有“偶然的错误”发生和存在,在处理过程中善于从不良事件中找出学生的闪光点,善于帮助学生分析、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注意维护学生的自尊心。把批评教育的责任担当起来。有段时间我也常常在教育学生过程中与学生发生不愉快,觉得自己的关心得不到学生理解,为此迷茫、生闷气。现在我懂得处理问题要克己冷静,教育中遇到困难时,可以向年级组长、学校领导汇报,和其他老师积极交流,取得帮助和指导。

三、 “艺术”地批评学生

相信对于班主任而言,对学生是否有必要进行批评教育、如何把握批评的分寸,做到张弛有度,也是一个让人困惑的问题。我在此总结了一些批评的方法与技巧:强化第一次批评的效果;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和肯定学生的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