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校园环境整体规划范文

校园环境整体规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校园环境整体规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校园环境整体规划范文

(一)校园环境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环境文化包括校园所处的自然环境、校园规划格局、校园建筑等,是学校精神文化的直观体现。但是,校园环境文化先精神文化而行是目前校园文化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导致校园环境文化建设变成一些景观的堆砌,缺少内涵,没有真正体现出校园文化精神和学校特色。

(二)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在制度文化建设中,大多注重对教育教学过程的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作为学校主体的教师和学生的个性需求,对教师、学生的发展关注不够,缺少人文关怀,“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体现不够。

(三)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学校核心和灵魂,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最高层次。它集中反映了学校的个性和精神面貌,主导着校园文化的方向。但目前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还存在很多不足。

1.对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认识片面

有的学校对校园文化的内涵和要求认识不够,没有进行有意识的主动建构;有的学校热衷于打造表面的环境文化,营建“形象工程”,没有形成深层次的核心价值文化,学校的人文厚度并没有随着校园的日渐漂亮而有所增长;有的学校只重视物质硬件、管理制度、文体活动等“显”性文化建设,忽视教师的精神风貌、思想信念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健康个性、健全人格等“隐”性文化的构建;有的学校没有将校园文化建设与师生的需求结合起来,人本意识不强;文化是品牌创建的基础和灵魂,个别学校却把校园文化的创建和学校品牌的创建割裂开来,如此种种都是对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认识不足的体现。

2.学校理念系统松散且概念不清

许多学校虽制定了一训三风,但不完整且不成熟。一方面表现为系统松散,即整个理念系统没有核心理念的主导,缺乏理念系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学校精神文化不能突出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和办学理念。另一方面表现理念系统的概念认识不清。办学理念、一训三风等各个概念所应对应的内容张冠李戴。

3.精神文化与现实脱节

有的学校的精神文化建设只停留在外显的符号层面,管理者和师生员工的精神状态、行为方式,与纸面上、墙面上显现的符号文化的真实价值完全脱节。

4.校园文化活动较单薄

校园文化与校园人之间不够融洽,校园人对校园文化被动接纳的多,主动消化的少。在校园文化的构成上,节日文化活动多,平时文化活动少,常规的娱乐性文化活动多,深层次的科技艺术文化活动少。在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上,缺乏系统性与战略计划,往往是临时安排多,长远规划战略考虑少;从学校角度设计的活动多,从教师、学生角度设计的少。另外,校园文化建设与社会文化建设关联少,对社会文化如社区文化等缺乏辐射和影响力,社会认可度小。

(四)校园文化建设缺乏整体规划。自身特色不强

大多数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没有整体设计与长远考虑,缺少长远规划、近期目标和分步实施方案,随意性太强;环境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三驾马车各奔东西,不成体系。

大多数学校校园文化没有其鲜明的个性特征,没有注重体现学校自身的特色、历史渊源和发展趋势,趋同化明显。例如作为校园文化名片的校训和校徽,多数学校的校训流于形式,内容雷同。

二、对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建议

学校校园文化建设须遵从学校的历史和现状,从学校已有的条件和学校自身的教育实践出发,借鉴古今人类文化发展的优秀成果,加强学习,转变观念;回归原点,整体规划:重构目标,突出特色;才能使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开展取得成效。

(一)加强学习转变观念

教育管理者应增强校园文化建设意识。教育管理者的观念和认识直接影响着教育培养目标的实施。这就要求教育管理者必须要加强学习,要以科学发展观等重要思想作为领导区域教育发展与改革的根本指针,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学校管理者应注重提升自身的文化素质。学校的办学品位与校长自身的理想信念、办学理念、教育思想和人格品德等素质分不开。从某种意义上说,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校园文化,就有什么样的学校。因此我们强调,学校管理者应增强文化意识,理解校园文化内涵与作用,明确校园文化重建的意义。要加大中小学校长培训力度,举办校长论坛,举行校长、中层干部培训班等,以增强学校管理者的文化意识和文化使命感,提高校长的综合素质。

增强教师的校园文化意识。教师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是教育培养目标的具体实施者。教师的教育教学观、人才观、教育价值观如何,直接影响教育教学行为乃至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举办教育专家与教师合作论坛,举办骨干教师培训班、班主任培训班等活动,有利于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有利于提高教师对校园文化的认识,增强教师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紧迫感和使命感,使教师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动者。

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本质在于建设有丰富内涵的教育机体。真正意义上的校园文化是环境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统一体,三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评价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是否有成效,不应以校园是否开阔、设施是否豪华、建筑是否宏伟、标语是否响亮等为标准,而要以学校发展是否符合教育发展需要、建筑设施是否安全和经济实用、绿化美化是否整洁与和谐等为标准:不应以制度严厉与文本健全、师生行为整齐划一、学生考试分数名列前茅等为标准,而要以教育理念是否科学、核心价值是否正确、管理方式是否民主、人际关系是否融洽、师生精神是否愉悦、学校氛围是否宽松和谐等为标准。

(二)以人为本整体规划

文化建设是人文层面的建设,应特别注重以人为本,整体规划,凸显尊重生命、发展生命的品性。校园文化建设不仅要紧紧依随师生生命发展的内在需求,而且要自主追寻和成就师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还生命发展应有的空间和权力,让生命的精神恢复自由和灵性,营造和谐校园。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整体性原则

现代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从总体上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进行规划。将教师、学生的发展放到首位,做到教师、学生的发展和学校发展的有机结合。与此同时,应以精神文化建设为中心,并将其渗透到制度文化、环境文化建设中来,使三者成为一个有机的体系,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协调发展,使其各个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第2篇:校园环境整体规划范文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教育水平的提高,我国高校校园建设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是,在庞大的校园、奢华的建筑背后隐藏的却是校园思想文化的贫乏,校园特有的文化内涵正在逐渐的消失和淡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缺乏个性,设计形式雷同

城市曾有“千城一面”之说,而存在于高校校园空间的公共艺术也有此趋势.目前现代主义设计思潮占据了公共艺术的设计领域,在中国的很多广场和街道经常会见到一些国外知名设计师的设计作品.这些公共艺术无论在造型、材料的选择上都趋于雷同,使得人们在世界各地都可以看到相同的面孔,都有似曾相识的感觉.而公共艺术地域特征的缺失,使得大学校园也失去了个性,导致了不同地区、不同学科的校园景观陷入了“千校一面”的窘境.这种不分场所的照搬,忽视了作为具有人文理念和学科特色的大学精神,也忽略了场所和公共艺术的共存关系,让本来是为了体现学校校园精神的公共艺术失去了原有的存在价值.

1.2对校园文化缺乏传承

目前,国内很多院校都是由新老两个校区组成,公共艺术的设计规划常常是两个区域各自为政,没有联系和传承.每所校园都有自己的文化和历史,也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每所院校在其发展过程中都曾构建过自己的文化特色以及与之适应的校园景观环境.某些公共艺术更是历史的记忆,见证着一座学校的成长,同时这些历史痕迹作为时间线索穿梭于校园,增加了校园的可辩识性,让校园文化不断的启迪和熏陶学生“.授之以渔”的高校氛围不仅源于学术的存在,更源于潜移默化的文化传统氛围的熏陶、对校园历史的尊重.新校区往往是一味的追求新奇的形式,对学校的精神内涵和文化理念未能做到传承和延续,形式上一味的追求新超和时尚,忽略了对原有校园文化的继承和延续;而很多老校区中的公共艺术造型呆板、主题陈旧老套、景观绿化无规划和美感、放置环境背景的选择杂乱无章等.

1.3设计缺乏人性化

我们经常看见一些公共艺术孤独的存在于空间中,没有人会去驻足观看或是参与其中,究其原因是缺乏亲切感或是缺乏人性化设计.存在于高校空间的公共艺术,经常会见到材质或是尺度不够人性化的公共艺术,原本是为了师生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的元素却成为人们无视存在或是无足轻重的物品,如石材的具有功能性的景观椅凳,夏天太热没法坐,冬天太冷坐不了.存在于高校校园里的公共艺术要让生活在其中的师生感到亲近,在人-公共艺术-环境的审美场域中,达到公共艺术与人相互共生的关系,从而达到交互的情境.

2安徽工程大学校园环境公共艺术创作的设想

安徽工程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的多科性高等院校.目前,学校占地面积1500余亩,校舍建筑总面积50余万平方米,学校现有学科涵盖工、理、文、管、经、法、艺等门类,是典型的综合性大学.目前校园内公共艺术作品很少,老校区仅有图书馆前的立体雕塑和第一教学楼入口的上世纪80年代所作的木质浮雕.新校区校园环境公共艺术精神集中表现在行政办公楼前喷泉广场.这是个开放的空间,六艺柱、湖边的喷泉平台、沿湖的公共椅凳以及湖边的刻有“诚实做人、踏实做事、扎实做学问”校训的文化石.这个对全校有重要意义的公共空间,其形式简洁,材质单纯,引古思今,表述了学校对科学理性精神的追崇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总体来看,整个校园环境公共艺术作品与校园面积和楼宇的分布并不均匀,新旧校区的公共艺术缺乏整体感和规划意识.对于一所历史并不算悠久的高校来说,加强和塑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对于提升外在形象和内在文化素养有着急迫的要求.基于目前学校校园规划的基础,在遵循环境与特殊受众的互动原则的前提下,安徽工程大学校园环境公共艺术创作主要可以从两种形式入手:长期性公共艺术和暂时性公共艺术.

2.1长期性公共艺术

长期性公共艺术常常会被当做一个特定环境空间的精神地标“.不变性被社会赋予价值.人们总渴望一种固定不变的风格,通过它本身的永久性来传达永恒的意义”.细数国内外的名校,在大多数人的记忆中都会记存一些该校的公共艺术作品.如清华学堂门口的日晷雕塑,上面篆刻了清华大学的校训“行胜于言”,北京大学未名湖博雅塔,伯林顿大学校园的情景雕塑……不同类型的高校由于文化理念的差异,在校园建设方面也会呈现出各自的特点.首先从整体规划入手.根据绿地、场所环境的需求,保证师生在校园环境中的学习、休闲、思考、集会诸方面的活动,营造出校园应有文化意境.诸如结合新校区实地草坪空间、地形,选择不同自然环境的石头任其自然的撒落在地面上,形态各异、色彩不同,使人感受一种丰富的自然想象和涌动的青春活力,校园环境的人文色彩在不经意中得以显示.在处理新老校区的整体性上,由于建筑是学校的主体,是校园文化的主要缔造者,校园公共艺术应该与校园建筑形式融合,从而使建筑特点和文化氛围得到进一步加强.犹如放置的雕塑本身表现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置放的环境由此富有了内涵,令人感受一种校园的历史与文化的守望.如老校区图书馆是历史比较长的建筑,两栋建筑围合的公共空间一直空置在那里,可以结合建筑的风格设计一组雕塑和景观小品与之结合,创造出学习的氛围.功能性的公共艺术往往能达到纯粹形式行的更加让人感到亲切.其次,依据学校的办学理念选择主题性的表达.高校校园给人们的感受不只是视觉印象,而是一种校园文化精神的张扬.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特色,根据具体环境塑造和表现学校的精神内涵.依据校训“诚实做人、踏实做事、扎实做学问”的育人理念,可以在校园主门入口处设计一座具有展示学校历史人文内涵的公共艺术雕塑,让每个进入校园的人首先就能感受学校蕴含的育人理念.形式上可以抽象,也可以具象.同时也可在不同的院系门前放置结合院系学科特征的雕塑、景观小品等,这样可以给每个院系增添自身的学科特色.在题材上,以“传道、授业、解惑”为理念,用教育、学习、研究等相关的素材、名人励志求知进取的精神等诸多内容为对象.最后就是艺术性表达.作为存在于校园环境中的公共艺术,必须保持其文化品位,拒绝平庸无趣的作品.当然校园公共艺术的设立也不能单纯追求艺术品的堆砌.针对目前安徽工程大学校园环境公共艺术作品数量偏少的情况,可以在主要道路的两侧、学生宿舍公共区域、以及校园湖面水系两侧增设一定数量的文化景观雕塑和小品,根据所处的环境选择富有创意的、有品位的、新颖的,做到与环境相互辉映、相得益彰作品.在保持艺术自身的纯洁、唯美的同时,作品更应注重引导学生感受高尚的情操、追求完美理想的形式.

2.2暂时性公共艺术

对于大学校园这样一个具有文化语境的教育场所来说,暂时性的公共艺术就要创造更多的临时的教育情境空间、教学空间,同时担负起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传播.暂时性公共艺术从开始设计到完成展示,经历的时间都较短“.瞬间的真实性可能是最具说服力的”.这个特点对于安徽工程大学这样一所作为拥有艺术设计学科的综合性高校来说,可以为课程教学带来很多创造性的授课方式.目前艺术学院有环境艺术、平面设计、广告和工业设计等专业,实践性都很强,很多课程作业都是以实体的形态展现出来.比起放作业放在艺术展厅里,还不如让更多的人参与其中,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如环艺专业的公共艺术、三维设计、景观设施等课程都是产生优秀公共艺术作品的重要来源.同时,对于发展中的学校来说更是对外展示教学成果的平台,是宣传自己、展示自己的良好途径.在创作空间的选择上可以采取以下方式:一是教师结合专业课程在校园公共空间中选取合适的空间场所进行主体性的公共艺术创作.这些公共艺术会随着不同课程而不断更新变化,给校园环境带来新鲜感和活力.二是利用即将需要规划的地点在其中先放置实验性的公共艺术作品,由教师授课,结合课程内容进行公共艺术创作,从学生创作的众多方案中选取最佳创意方案进行集体创作,选用简便易得的材料,由学生动手进行方案的实施.如在连接东西校区的快速通道桥面上的空间,可以根据现有空间布局进行课程训练,如景观小品、三维设计练习等,这样既能丰富课程也能对校园环境的改造起到作用.课程作业转变为暂时性公共艺术的方式,学生更乐于接受的,也会更好的发掘学生学习和创作的潜力“.时间性放弃了对永久性的追求;随着在公共空间中的艺术作品越来越多,作品的坚固与固定地点的展示越多越不受艺术家的钟爱,他们更喜欢在特定时间和地点内创作作品.对艺术家来说,创作变得更加轻松了;对大众欣赏者来说,作品也更加丰富了,并期待随时随地出现的新奇.”生活在大学校园里面的是一群思想活跃、精力充沛的年轻人.作为高校的校园环境空间公共艺术不仅仅有美化功能,更肩负着育人的功能.因而,对于创作主题的选择尤为重要.一般来说,暂时性的校园环境空间公共艺术作品创作常选择与某个事件或主题活动相关联的.这样的形式在一定意义上比起说教来的更加让学生从心底接受,对学生的思想更具备批评和干预的功能.如以“文明”为主题的环境空间公共艺术创作,学生可以结合身边人的行为与周围的环境进行创作,如食堂、银行等经常出现不文明现象的地方.作品呈现后会让师生有所体会、有所感悟,做到公共艺术与人的互动,从而产生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因而,在大学校园暂时性的公共艺术的设计创作上,除视觉形象上的认同感之外,还要在文化语境上让公众产生认同感.同时,暂时性公共艺术可能也有一种意愿,就是来表达那些永久性项目艰深的概念和当下的问题.暂时性公共艺术也能够展现更多长久性公共艺术无法体现的校园文化,是对校园文化类型的一种补充.

3结语

第3篇:校园环境整体规划范文

场所精神相关概念

场所,广义的解释是“土地”或“脉络”,而场所精神则是由自然和人造环境组成的有意义的整体。场所精神在某种意义上来讲是一个人记忆的一种物体化和空间化表达。场所不仅仅是纯物质形式的表现,更多的是传承与发扬其特定的内涵意义。诺伯格•舒尔茨认为:场所与物理意义上的空间和自然环境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它是人们通过与建筑环境的反复作用和复杂联系之后,在记忆和情感中所形成的概念———特定的地点、特定的建筑与特定的人群相互积极作用并以有意义的方式联系在一起的整体;是由人、建筑和环境组成的整体;是由自然环境和人造环境有意义聚集的产物[2]。场所精神对山地景观设计的启示。“场所精神”的概念在建筑研究领域的研究颇多并且有较长历史,而在山地景观规划领域的研究却历史不长。山地景观的规划原则之一就是要考虑场所的整体性表达。从舒尔茨的场所精神我们可以知道,场所精神是通过经验主义的传统方式传承下来的启示和遗产。它所强调的尊重自然、人与自然,就是经验主义所倡导的核心精神,认为自然的理念来源于每人每天对于场地的不同交流与感悟。山地校园景观就是基于自然环境之上追求与场所的和谐与共生。然而,现在许多山地校园景观追求的更多是“形式景观”,只求富有视觉效果的花架子,而并没有真正让其根植于土地,根植于自己独有的文化脉络。所以,“场所精神”的形成与体现不是由某一景观元素或是设计亮点,而是提炼并融合了多种环境空间与文脉特征。可以说山地是校园景观规划与场所精神表达的灵魂基础,其对山地校园景观设计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场所精神在山地校园景观中的体现

1场所精神的激发与延伸

校园景观规划空间应是具有“场所精神”的文化殿堂,而山地形态环境则为其提供了天然的地域特色。不同的地域范围与环境,其孕育的地域文化及属性也不同,体现出了浓厚的地域场所精神。同时,人们会根植于自己的生活方式形成特有的山地景观形式与文化面貌。山地校园的山地场所往往是通过山地集体实践的方式产生。一个具有地域特色的校园景观会给人带来一种归属感,因为这是属于自己的一种生活[3]。地域精神是山地景观中地域文化特色与风土人情的综合体现,也是一个学校环境空间所具有的“精气神”。师生在此景观空间中彼此进行交流与环境感悟,应能迅速认知、认同、习惯这个环境空间。比如,山地景观会通过场地高差变化,形成相对私密单独的围合空间,给人一种天然的归属感。因此,如何使山地景观设计全面的体现其地域精神的归属感与认同感就显得尤为重要。另外,山地校园的景观设计注重地域精神的发扬与延伸尊重,从另一个角度看,也保护了该校园甚至是更大的区域的生态环境,也进一步地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4]。

2注重校园场所的可参与性与归属感

如今的学生时代,对校园交往空间的需求呈现出了多样性,快速发展的社会也对在校学生的整体品质有了更高的要求。如具有独立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的学生更容易被社会接受。与此同时,学生整体品质的提高与校园环境密不可分。所谓环境育人,就是校园环境能够顺应社会发展要求,营造出为提升师生交流和相互启发、锻炼表达能力与沟通能力的场所。这种场所不能仅仅拘泥于课堂,更应该渗透进学生的每处活动空间。例如,山地校园多以步行为主要交通体系,园路周边的植被多错落有致,层次分明,优秀的山地校园景观为师生提供了日常生活所依赖的更多可能的交往空间。

体现山地校园场所精神的景观设计手法

1注重整体性设计

景观小品作为山地景观的重要元素,与外部的空间环境的关系密切。但是,不能一味的处理单体的景观元素,还要从大局出发,充分考虑与山地校园的整体规划风格相协调。再有,在功能的配置和形式的设计上也要互补与统一。不管是从空间尺度,或是色彩、材料、质感、形式等都应与整体环境协调融合,营造出一个具有整体效果的山水校园空间。

2提倡人性化空间

由于山地地形表面起伏大,再加上用地紧张,因此,山地校园景观在空间规划的选择上,多以小环境空间为主,依山就势灵活布置。因此对待山地景观的创作不能单纯地套用平地景观的设计理念、设计思维和设计手法。地形固然是一种制约因素,但同时制约性又可引发创造性。但也正是由于地形的这种特殊性为山地景观的创作拓展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同时也为丰富空间层次和创造独特风韵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在规划上,多遵循“小、散、隐”的设计原则,将山地“化整为零”“布局宜疏不易密”。但是,过于分散的景观规划其整体性不强,结构与流线也难以清晰体现。所以这要我们在对山地进行景观规划时,尽量因地制宜,契合山地的起伏变化,有机分散与集中,不去破坏原有的地形地貌和自然景观,使校园成为融入环境中的有机景观,让更多的师生对其认同并产生强烈的归属感,也让山地景观的场所精神得以传承与延伸。

3追求山水意境

景观设计不仅仅是要满足人的视觉和感官上的需要,同时要应提供人精神的体验。那么,在追求人的精神体验之中,山地景观的意境表达就是重中之重。意境通常采用隐喻的设计语言的手法表达,通过对整体山水环境与空间氛围的塑造,体现其本质蕴含着的文化与品味,与人产生共鸣与感染,最终使人体验到场所的意义所在。比如有些校园设置一些富有文化与纪念意义的校园广场或者景观雕塑艺术作品,就是通过意境的追求来体现山地校园独特的场所精神。

第4篇:校园环境整体规划范文

[关键词]环境心理学;现代大学;校园;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B8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06-0222-01

1、引言

21世纪的大学校园环境应该是便于促进师生交流、激励学生学习的环境。在进行大学校园景观设计过程中,不仅要体现出学校文化底蕴及时代感,还要在传统的基础上创造出更适合师生休闲、学习、交流的优美环境,以激励大学生奋发向上的学习动机和塑造学生的道德素质。而大学毕竟是一所以师生为主要对象的环境,所以,在进行大学校园景观设计时,应该从人的角度出发并运用环境心理学的相关理论,让大学校园环境真正满足师生的生理和心理需求。

环境心理学是研究环境与人的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是研究人在不同的环境下产生的不同的心理感受,它研究环境中人的行为,着重从人的行为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探讨人与环境和谐的最优化,即怎样的环境才能满足人们生理和心理需求。它包括空间认知、领域性、私密性、个人空间和环境知觉等。

2、现代大学校园景观设计的现状分析

对于校园景观设计而言,我国还是具备了一定的优势:我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在现代大学校园中,用地面积越来越大,也增大了学校的规划。大学城不断涌现,校园景观逐渐成熟起来,整个校园的学习氛围也增强了。

但是我国校园景观设计虽然有一些发展,就国际接轨的意义而言,尚处于初级阶段,还有一些不足之处。首先,由于现代大学新校区的不断扩建,导致了某些高校的建设与自然环境相冲突,忽视了对原生态自然环境的保护。其次,某些高校在进行景观设计时,对校园的整体规划和功能分区不明确,导致校园景观布局的不合理。再次,以人为本设计理念的体现还不够充分,在校大学生除了基本的学习、运动、休息的活动外,还应该为其创造更多可以交流与娱乐休闲的户外空间,以满足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情感交流。最后,在校园建设中,忽视了学校特色和办学宗旨,使大学的历史传统和文化底蕴得不到恰当的体现。

3、环境心理学在现代大学景观设计中的运用

3.1 营造特色的校园景观环境

从领域性的角度来看,校园文化是大学校园的精髓与核心,是赋予学校生命与活力并反映学校历史传统文化的一种精神面貌13L而校园环境又是校园文化的载体,它为校园提供了一定的空间场所,记载了学校的历史文化,展现了学校的办学特色。因此,结合学校历史而设计的校园景观对于烘托校园文化有重要作用。

在景观营造中,应使校园文化与景观相互渗透,充分体现学校的文化底蕴和办学特色,让师生在校园内找到一种真正的归属感。如确立本校的校树或校花,加强特色植物的景观建设,这有利于加强景观的历史人文性,还能烘托出校园自由、活泼、创新的学术氛围。可以在校园内增加一些历史和传统的景物或雕塑,如纪念碑、人物塑像、特色亭阁等,既能使校园景观丰富化,又能让在校师生对学校校史有更深刻的了解。

3.2 规划合理的景观空间布局

从空间认知的角度来看,合理规划的景观设计对于实现学生对学校环境潜移默化的熏陶具有重要的意义。就现代大学校园景观设计而言,应呈现出综合化、组团化、信息化的倾向。这种倾向有利于大学校园的整体规划和大规模建设,还有利于符合现代化的设计理念。

首先大学是一个整体,在进行景观规划时应遵循统一性、稳定性和完整性。在统一中完成变化,在调和中找对比。做到景观的静态设计与动态设计相结合,自然的、人文的景观可视为静态,在校内的活动的师生可视为是一种动态。在校园景观中可创造出多层次的空间,为师生创造一个动静结合的美好校园环境。其次,布局上可进行组团化的景观功能分区。大致可分为主要景观区和辅助景观区,主要景观区是学校景观设计的典型,代表了学校的办学主旨和文化内涵。辅助景观区有景观亭、特色景观雕塑、入口景区、景观休息区等,具有较强的领域性。最后,在现代科学技术如此发达和信息化普遍的今天,如何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体现现代校园的信息化与现代化,成为当今大学校园的新话题,可以将功能强大的虚拟现实空间融入到校园中。所谓虚拟现实是利用电脑模拟产生一个三维空间的虚拟世界,为人们提供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感受,使人们可以在校园网上将以往的二维空间转变成三维空间,更加真切地感受校园环境。虚拟现实空间不仅可以更加直观地展现学校的办学宗旨,宣传校园文化,还能增加学生对学校的认知度与自豪感,扩大学生的学习氛围。

3.3 树立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从领域性的角度来看,优美的校园景观环境能让身在其中的师生产生自豪感和认同感,满足其审美取向和精神文化需求。因此,现代大学校园环境应为师生创造一个服务于师生,和谐优美的环境,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素养和陶冶情操。

从私密性和个人空间的角度来看,大学校园景观设计中的核心始终是“人”设计的目的是构建一个宜人性、合理性的学习环境,增加环境空间的安全感和认同感。所以,应从人的角度出发,把景观环境与人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人尊重环境,同时环境也关心人。在进行校园景观规划时,也可以特意地创造一些私密的个人空间,这既是对人身心的“塑造”,又可以满足个人情感的宣泄与隐私流。因此,设计应充分体现育人于乐的精神,考虑到人的日常行为与环境的关系,注重人的行为心理、尊重人的精神世界,考虑人在环境中的位置,创造出适合人活动的环境空间,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3.4 创造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校园

从环境知觉的角度来看,人对自然、和谐、美好的环境需求日益重要。要想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型校园景观环境。首先应该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减少对自然的人工处理及伤害。还可以合理地利用自然,运用自然环境营造和谐的空间,渲染独特的学习氛围;其次要对校园进行合理的景观布局,应扩大绿化功能,使校园的绿化形成网络系统,具备自我调节、发展、循环的功能;还应在校园内采取严格的管理方法,处理好校园内的污染、垃圾等,注意回收资源的利用。使校园形成一个生态性、人文性、经济性良性循环的学习环境。

第5篇:校园环境整体规划范文

关键词: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09C-0036-01

学校办学理念是学校办学的理想、信念、价值观,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中心和灵魂,引领着学校的发展,包括校园环境文化建设。笔者以所在学校――常州市焦溪小学为例,谈谈如何在办学理念引领下,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及制度文化三方面着手,建设能够展示学校特色的环境文化。

一、创新并凝聚校园精神文化

首先,我们确立了“以和为美,以爱为本”的办学理念,以学校百年文化为积淀,把“竞仁”作为学校的校训,既继承先人的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又赋予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 之后,我们深化学校的“三风”建设,形成了富有个性特点的校风(求实、创新)、教风(博学、求真)、学风(明礼、乐学);还创编了《教师誓言》。同时,我们将这些精神理念设计在学校的徽标里,呈现在校歌中,悬挂在墙体上,体现在“绿树”间。校花月季如今已盛开校园,孩子们流连其间,为它的芬芳执着感动;校树雪松正茁壮成长,小小的雪松让孩子们感染了前行的力量。

其次,在“和爱”理念的支撑下,分解出具有班级、办公室特色的核心精神。师生齐心协力,出谋划策,小组设计,组间评比,设计各具特色的班级名称、班风、班牌、班主任寄语、班歌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找到了责任感、归属感。 每个班的核心追求都与学校的核心培养目标吻合。班牌上,鲜艳夺目的月季花竞相绽放,班主任在花蕊中露出灿烂笑容,班级的课表公布其上。孩子们每天心中有向往、有目标、有温暖。每个办公室,开始确立团队愿景,形成本办公室的奋斗目标。

二、建设并丰富校园物质文化

(一)整体构思,逐步推进,建设“和爱”乐园

我们在校园内建设小型的林果园,并让孩子们进行乡土课程学习;还在校园四处有规划地种植了松树、蔷薇、广玉兰等,努力给孩子们一个“四季有色、三季有花、两季有果”,充满生机的天然花园。在孩子们走过的地方,某一个拐角处,我们设立了开放式图书漂流角。根据每个楼层的特点,图书馆精心挑选适合的图书放在漂流角,任由孩子们选读,用书香润泽孩子的童年,培养良好的习惯,熏陶言行。我们利用好教学楼、办公楼走廊墙壁,以主题引领,精心布置科技特色长廊、德育特色长廊、书香校园特色长廊,展示学生在科技教育活动、德育活动以及阅读活动中的风采与成果,处处彰显学校特色。我们的办学理念渗透在每个细节中,比如,精心选择、制作了清晨、课间、放学等音乐,让学生在动人的音乐中自觉作息;清晨,每隔一段时间更新经典诵读内容。校园中的一景一木既蕴含教育元素,又富有文化内涵。

(二)师生协力,精心布置,建设“和爱”教室

我们着眼班级的和谐发展,规划布置教室环境,凸显“和爱”理念。学校开展“绿植装点教室”活动,全校师生积极响应,孩子们群策群力,使教室因绿色植物而变得温馨而富有活力。黑板报上,每一块都是孩子们的天地:科技天地、和爱之星的故事……这里,不是简单的摘抄,不是机械的打印粘贴,都是孩子们的创造,“和爱角”的设计更为“和爱”教室的打造添上了靓丽的一笔。每个班的班主任协同语文老师带领孩子们积极建设班级读书吧。书架上整整齐齐摆上几百本书,做到人均2册以上,随手可得的图书让阅读与孩子们走得更近。

(三)简约设计,追求大气,建设“和爱”办公室

各办公室发挥集体的智慧,精心美化办公环境。一是干净整洁,无论是教师办公的桌椅,还是橱柜窗台,都定期擦拭,地板每天或者隔天清扫一次。二是办公桌椅和书籍等物品摆放有序。三是有适当的装饰点缀,如墙壁上贴些素雅或者清新的字画,桌上窗台摆放些盆花绿草,办公室的信息栏做些美化修饰,窗帘橱柜等适当修饰等。

三、传承并优化校园制度文化

我们对原有的制度进行考量审查,对照学校新的精神理念,集思广益,整体构思,逐步形成体系。比如,再次修订完善了焦溪小学绩效考核制度、教科研管理制度、例会制度等。这些制度,正逐步深入教师、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培养和爱型教师、和爱型学生的重要途径。各班以学生为主体,制定符合本班实际情况的各有特色的、合理的制度。岗位责任制、干部轮换制、人人上岗制等,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班级的管理中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建立班级公约,增强学生主人翁意识与情感归属,与班级核心精神相符。班级制度成为了培养和爱型学生的重要途径。如今,学校的制度正发挥导向激励的功能,起着规范约束与凝聚人心的作用,促进师生的自我管理与成长。

总之,校园环境文化建设需要主题定位,需要整体规划,办学理念就是校园环境文化建设的航标。当然,师生是学校的主人,在校园环境文化建设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师生的创造潜能,实现师生与学校的同生共长。

第6篇:校园环境整体规划范文

一、成人眼光,审美偏差

具体表现:A园为了激发教师创设班级环境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常会采取“环境评比”的形式。为了在“环境创设”中获得优胜,教师担心幼儿年龄小、动作技能差,参与环境创设的效果不理想,因而普遍选择刻意“模仿幼儿手法”进行环境创设,使创设的环境成为“伪环境”。而且,教师在设计校园环境或班级环境的时候,高度注重环境饰物的美观和精致程度,希望能够较好地体现装饰、美化环境的目的,忽略了校园环境的教育意义和隐性价值。与此同时,担任幼儿园“环境评比”活动的评委基本上都是本园教师或幼儿家长,他们的审美角度很难脱离“成人眼光”,按照这样的评比标准进行的环境创设与评比活动,难免会陷入“审美偏差”的尴尬局面。

改善策略:基于“儿童审美”视野

瑞吉欧教育强调活动室环境要“表现出儿童的身份和形象”,处处都要努力传达出积极主动的儿童形象。基于“儿童审美”视野,笔者提出建议:首先,将“班级环境创设与评比”活动,调整为“班级环境亮点推介”活动。每班邀请2~3名“小小推介员”组团介绍、推荐自己班级内某一个最有趣、小朋友最喜欢的亮点环境,归还幼儿“小主人翁”的角色身份;其次,在创设班级环境、区域环境的时候,教师可以组织全班幼儿共同参与,如讨论活动区域的适宜选址和功能定位,集体商议并分工完成室内环境的布置与美化任务。建议教师在辅助幼儿进行环境创设的过程中尽量削减成品材料,多提供半成品材料或自然环保材料;提醒家长“放心、放手”让幼儿独立完成各类家庭小制作,并将其合理布置在班级环境内,由此萌发幼儿的自豪感和成功感,有效杜绝“班级伪环境、幼儿伪审美”所产生的负面效应,让每一个幼儿的生活、学习和游戏环境变得更加真实,更为稚拙,更富有童趣。

二、过度装饰,缺少留白

具体表现:随着“课程游戏化”建设项目的整体推进,A园热火朝天地进行环境创设。为了迎接上级领导的检查、幼教同行的参观,园级领导和教师们绞尽脑汁、煞费苦心,将班级区角、公共走廊、户外活动区等校园环境布置得琳琅满目,视线所到之处不是悬挂装饰物品就是进行美化处理,甚至在作为区域隔断的小篱笆、大厅楼梯栏杆、体育区平衡木桩、围墙铁制栅栏等地方都进行了各式装扮,整个幼儿园变成了“装饰的天地、色彩的海洋”。过度装饰、毫无留白的校园环境反而会成为幼儿学习或游戏活动的视觉刺激和色彩干扰,幼儿很难在这样“喧闹”的环境之中集中注意力,安静地进行各类学习或游戏活动。

改善策略:立足“整体布局”基础

幼儿园环境的创设应以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为旨归,为此必须注意环境规划的整体性和可持续性,体现环境的生态价值和人文价值,延展环境的教育功能目前,A园缺少的不是丰富的色彩,而是能够让幼儿静心进行学习和游戏活动的优质环境。针对上述问题现状,笔者建议A园将校园环境进行整体调整与局部改善,促使整个校园环境布局合理、匠心独具,给予幼儿恬静和舒适的美感。首先,建议教师将“悬挂饰物”适当布置在户外体育区域,并排列成1~5个不同的高低层次,便于不同年龄班的幼儿根据自己的跳跃能力进行“纵跳触物”游戏;其次,可以将各个班级内的操作橱柜、幼儿桌椅、游戏区家具全部调整为原木、本色,尽可能地减少强烈色彩对于幼儿的视觉刺激和干扰;再次,集中核查幼儿园内的人工环境或人工材料,尽量弃用或减少“人工草坪、塑料地垫、塑制玩具、合成橡胶饰品”等物品,选择并投放无毒且无害的半成品材料、废旧材料、自然材料等,分类布置在幼儿“视线等高、取放便捷”的空间位置,由此满足幼儿自由选择的个性需要和视觉审美的共性需求。最后,幼儿园大厅或长廊空间的悬挂物品尽量简约、大气,以能够让幼儿感受到视觉美感为佳,不需要过分追求精致或精细,避免幼儿因长时间仰头欣赏而产生头晕、目眩、不舒服等视觉审美疲劳。同时,建议班级主题墙面或游戏区域空间也适当留白,一则给予班级环境一点“呼吸的空间”,二则便于幼儿和教师在实施园本课程的过程中将产生的新构思、生成的新内容,随时布置在留白的主题墙上,丰富班级的主题活动内容。

三、显性分区,层次不足

具体表现:A园为了营造多样的区域活动,将活动室布局成多个相对封闭和隔断的单体空间,共享空间和公共空间比较少,给予幼儿的自主选择权不高,环境空间的延展性不够;室内的区域环境设置基本上由教师一手包办,幼儿的共同参与只是起到象征性的点缀作用。考虑到单体空间的位置和功能,教师往往会在“视觉审美、安全细节”等方面比较重视,同一区域内所提供的活动材料层次性不足,导致幼儿的操作活动参与度和价值度不高,失去了区域活动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个别化学习和个性化发展的价值。

改善策略:契合“错落有致”理念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所好的学校连墙壁也能说话。针对上述问题现状,笔者提出针对性建议:首先,帮助教师理清“校园环境创设为了谁?校园环境创设的目的是什么?”这两个思路性问题,正确认识校园环境的本质、意义和价值,归还幼儿在校园环境创设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其次,班级内创设每一个“区域环境”教师都要征求幼儿的意见,包括区域活动的取名、功能定位、材料投放等。教师可以组织幼儿讨论,或者发动幼儿家长一起来出谋划策,最大限度地吸纳集体的力量和智慧,最终由教师、幼儿、家长共同完成区域环境的设计和创设任务;再次,班级内的所有区域空间需要进行整体规划,尽量采取“半围合、半开放”的形式进行科学布局。例如,将四方形封闭区域的两条边利用橱柜或墙面进行固定,另外两条边利用可移动的小篱笆、小围墙进行暂时固定(预留出入门),尽量避免将某个区域单独围合、封闭布局,以免影响幼儿自主选择和自由出入。与此同时,两个相邻区域可以共用不足1米高的弹性墙面,幼儿入区之后既可以静享独立空间,又能够在产生特殊游戏需求的时候,隔墙互借替代材料,丰富、补充自己所处区域的游戏情节或内容,甚至可以在产生突发奇想的时候拆墙合并,成为一个空间更大、游戏内容更丰富的“前店、后厂”区域。最后,要求教师在进行校园环境创设的时候,要契合层次分明、错落有致的设计理念。家具橱柜可以进行高低不同、造型各异等层次性搭配,种植园地的农作物选择需要兼顾季节交替、色彩互搭、单棵植株和爬蔓植物错落布局的层次性种植,大厅或公共长廊的悬挂饰物同样需要大小交错、高低分层、材质多元等层次性布局,从而为幼儿营造出“大气、大美、大爱”的校园环境。

四、忽略安全,本末倒置

具体表现:A园的大厅和走廊等公共区域比较宽阔,幼儿园将其作为展示幼儿作品的欣赏空间,班级游戏区域的配套空间,甚至用小栅栏封闭、堵塞次要通道走廊,拓展成为美术室、科发室、儿童博物馆等专用区域,并投放大量的展示支架、家具橱柜、操作桌椅或者丰富的操作材料。殊不知,幼儿园大厅、走廊等公共空间承担着特殊的作用和价值。大厅空间兼具人流集中、风雨操场的双重价值,长廊空间能够满足幼儿和教职员工紧急疏散的作用,楼梯低矮扶手具有帮助幼儿安全、有序通行的特殊用途,活动室门口或专用室门口需要保持开阔、畅通,确保幼儿或教师能够在校园火灾、防暴等安全事件突发的时候排队快速、无障碍疏散。因此,教师对于环境空间的“高效利用”和环境空间固有的“特殊作用”产生了强烈的冲突,存在着不容忽视、不可规避的安全隐患。

改善策略:遵循“安全第一”原则

第7篇:校园环境整体规划范文

为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许多学校聘请专家或组织专门团队来打造校园形象,从校园环境建设到教学楼外观、教学楼走廊、教室、宿舍文化经过他们的精心设计,可谓是规划合理,美观大方,无可挑剔。但这种“植入式”的文化建设总是让人觉得缺少了些人文气息,“人文”不仅仅是通过植入教育理念引领学生的思想导向,更应该通过学生的精神面貌来展示学校的精气神和教育理念。那怎样去显示这种精气神呢?最近,全国都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接地气”这个词成为一个热词,今天我们就不妨借用一下来谈校园文化学生共建共享,让校园文化建设“接地气”。

校园环境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优美的校园环境让人心旷神怡,神清气爽。为了绿化、美化校园环境,植树、种草、种花必不可少。有的学校定制一些名贵的花草树木,自然能为学校增光添色,但是价格不菲,这些名贵花草树木也需要再增加人力物力来维护。学生在享受欣赏之余,采摘、攀折、践踏的事件还是时有发生,一些学校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些名贵花草树木,干脆设置了隔离围栏,使学生想亲近都难,真是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样的设置,给人的感受就像是被安排住进了华贵的宫殿,光彩绚丽,欣赏赞叹,自己却难以融入其中。这种距离感,怎么让学生产生爱校如家的共鸣,怎么培养他们热爱校园的情感呢?校园环境的布置,表面不需要多华贵,设施多气派,而是贵在内涵,雅在性情,活在人气。学校在校园环境建设整体规划思路上把握方向,在合理的布局基础上,留出学生参与的空间,让学生参与校园环境建设,接地气,聚人气,共建共享。如在校园里植树种草,让学生亲自去翻土挖坑,栽种浇水,利用课余时间除草施肥,让学生亲近自然,亲近校园,使学生既能享受劳动的快乐,又增加了他们参与建设美丽校园的自豪感和成就感。每当学生走在校园里,看到自己栽的树茁壮成长,自己种的花争芳斗艳,是多么开心,是多么骄傲!这时候,你就是想让他去折树枝、摘花都不可能,因为他们不忍心。如果看到别人搞破坏,他们也一定会及时制止,这就是爱的力量。因为参与,所以快乐;因为参与,所以珍惜;因为参与,所以享受!将校园环境建设与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学生的爱校如家的情感有机结合起来,人校合一,才会使校园环境充满人气,充满朝气,充满活力。

班级文化、宿舍文化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方面。无论是班级还是宿舍,它的核心要素是和谐。和谐不仅指师生、生生关系的和谐,同时也指师生与育人环境的和谐。我参观过一些学校,教室内、教学楼走廊里统一的班级栏目设置,统一的墙体标语设置,统一的内容,统一的展示,给人的感觉整洁有序,但班级精神的彰显、学生个性的张扬又在哪里?在感叹整齐规矩之余,我总觉得少了自己的精神力量和个性特点。校园文化的核心力量主要表现在文化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优秀的校园文化能赋予师生独立的人格、独立的精神,激励学生不断创新、不断超越。有的学校担心如果要凸显个性,那学校的核心思想会被掩盖,甚至担心会被弄得五花八门,使学校的核心思想被扭曲。当然,这样的担心不无道理。我们国家都强调统一思想,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但是使一个学校的文化精神内涵深入人心,用核心思想去引领学生,不是表面的整体划一,而是内在精神的凝聚力,是一个学校灵魂所在。有了这种精神的凝聚,怎么也不会散了。和谐,这种思想观念是人与生俱来,不是被强制植入到人的大脑里的,是每个人内心的期盼。因此,只要所有的安排和设置是围绕这一主题,不用去详细地定框框规矩,需要做的是去唤醒学生内在的潜质,去开发学生对自身和谐、生生和谐、师生和谐、人与环境和谐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积极性,让学生用他们的思想去诠释和谐,去实践和谐。和而不同,求大同存小异,整齐中凸显个性,统一中不断创新,这就最好的、最真的和谐!

校园文化建设离不开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和重要组成部分。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是学校育人理念贯彻实施的重要途径。而活动的选定只有根据学生的身心特长,贴近学生生活,接地气,寓教于乐,才能让学生在活动中求真、求知、求乐。学生是学校最活跃的因素,要充分发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不能简单地为了活跃校园气氛而活动,不能单纯地为了迎合上级的组织安排而活动。要针对学生成长中出现的问题,明确活动的目的性,通过认知活动、养成活动、培养活动、训练活动等来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和优秀品质。如主题班会、演讲比赛、校园广播等很多文化活动,教师要从适当放手到完全放开,让学生参与策划,集思广益,让学生参与组织,锻炼能力,让学生自己主持,提升气质。使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对于孩子成长的意义,不仅在于活动本身的价值,培养其自信心、自强精神和自我约束力,而且在于使学生以主人的身份积极主动地去组织好每一项活动,享受参与、历练带来的快乐感和成就感,使他们在每次活动中反思自己的行为,不断改进、完善自我,提高自己的能力。使校园文化建设广接地气,呈现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

第8篇:校园环境整体规划范文

[关键词]高校;校园绿化;管理;指导思想;关系;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0)12-0065-02

“人改造环境,环境又培育人。”环境对人的作用是无限的。整洁、优美的校园环境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育教学工作得以正常开展的根本保证。校园环境与育人任务有着密切的联系,校园环境关系到育人质量。为培养高质量人才,需要不断改善校园环境,这是办好高校的重要条件之一。作为校园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校园绿化工作则是创造良好校园环境的基础。

一、校园绿化管理的指导思想

(一)校园绿化重在改造

我国高校大规模校园建设始于上世纪50年代。经过五十多年的校园绿化工作实践,各高校都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校园绿化尚缺乏整体规划,就学人数逐年增加,人均用地面积逐年减少,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使绿化工作形势更加严峻了。因此,当前我们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在原有的基础上,根据各高校的地理环境、资金、条件等实际情况对校园绿化施以改造。

(二)校园绿化要坚持以“绿”为主的指导思想

以绿制景,以绿造景,在“绿”字上下功夫,逐年增加树种、花卉、草地,不断调整树木与布局,对植物进行修剪、造型。另外,垂直绿化应为方向。例如可在日晒较严重的墙面种植“爬墙虎”,在雨棚上培土种植南迎春,既能降低室内温度,又美化了校园环境,增加绿化覆盖率。在搞好垂直绿化的同时,要逐步向彩化、香化方向发展,增加花卉品种的色彩及彩叶树种,使学校的绿化在“绿”的基础上增加“色彩”效果,真正使学校成为名副其实的花园学校。

二、校园绿化管理中需要正确处理的几个关系

(一)正确处理校园绿化与园林绿化的关系

园林绿化是指运用一定的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构建山石景物、种植花草树木等途径创作而成的自然环境和休憩境域,其功能是满足人们的游憩需要。校园绿化是通过种植花草树木等措施,改善生态,美化环境,配合建筑创造适合教育教学和师生员工学习生活的校园环境。高校用地并不宽裕,建筑的密度比较大,校舍建筑所占比重较高,绿化的体量和比重相对较小,只能对校舍建筑起衬托和辅助作用。因此,校园绿化要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体现高校特点,把握教育规律,发挥育人功能,不能照搬园林绿化的做法,更不能把校园环境搞成公众游乐休憩的场所。

(二)正确处理校园绿化与植树造林的关系

在上世纪50年代“普遍绿化”方针的指导下,许多人认为绿化就是种树,老校园常常树木繁多,对校园和校舍的使用功能产生了影响。要改变因种树过多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就要结合建筑布局,通过栽种不同高度的植株,发挥各自的长处,优势互补,点线面结合,进行分层次绿化。按照植株的高度和人的审美习惯,我们大体可以把绿化分为三个层次:高层次绿化主要由乔木组成,乔木的树冠能接受和遮挡人的仰视视线,树干则很少遮挡人的水平视线和俯视视线;中层次绿化主要是由较高的灌木组成,灌木的高度约两米左右,茂密的枝叶能接受和遮挡人的水平视线和俯视视线;低层绿化是由小灌木、花卉和草坪等组成,最高约一米左右,不会遮挡人的仰视和水平视线,只能够接受和遮挡人们的俯视视线。如果我们能够恰当地运用这三个层次的绿化,选择合适的树木和花草,使它们发挥遮挡、衬托、点缀、分隔等不同的作用,就可以形成不同功能的空间和校园景观。

(三)正确处理高与低、平面与立体、简与繁的关系

在校园绿化中,要特别注意处理好这几个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只要处理得当,就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过去,在建校初期,由于高校校园用地充足,绿化体量和比重较大,常常可以在较大的平面内种植低矮植物。但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校园内师生人数激增,校园内的绿化面积锐减。所以要提高绿化覆盖率,平面绿化已不适时宜,显得过于单薄狭小。要改善这种局面,我们必须尝试立体绿化。立体绿化又称垂直绿化,它的特点是占地少,见效快,能减少阳光的辐射强度,吸收尘土,减少噪音,增加湿度。它包括墙面绿化、棚架绿化、屋顶绿化、阳台绿化等。校园建筑外墙种植攀缘植物,可以使墙面的绿叶与墙体浑然一体,产生强烈的质感,色彩的对比极具装饰作用,美化了校园环境;而围墙边则可以种植蔷薇、凌霄,形成绿墙花壁,观赏效果明显。因此,校园绿化要坚持平面与立体有机结合,最大限度地利用空间,最大限度地增加覆盖率,最大限度地提高整体效果。

(四)正确处理校园雕塑与植物造景的关系

雕塑在校园绿化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雕塑与树木、建筑、景观、装饰物共同构成校园环境。雕塑在校园绿化中不乏成功之作。例如清华大学礼堂西侧的闻一多先生像,西南师范大学图书馆内庭的阅读女青年等。雕塑是立体化的造型艺术,创造出有一定空间的可视、可触的艺术形象,每件作品都可以选择出最佳视角和最佳视距。为了让人们能够在最好的位置上观赏雕塑作品,有必要在雕塑作品的周围做一定的绿化处理。因此,在校园绿化中,除慎重设置雕塑外,还要突出植物造景。对于植物造景我们既可以继续中国传统手法,如松、竹、梅配植为“岁寒三友”,也可以结合时代特色组织师生们栽种“毕业纪念林”“共青团林”“友谊树”,都非常有纪念意义和教育意义。

三、校园绿化管理的若干措施

(一)领导重视,认真抓好责任制

高校一般占地面积较大,其绿地是城市绿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学校文明程度象征和风格面貌的体现。但是,长期以来,由于高校经费短缺,绿化美化校园一直未能摆上学校建设的议事日程。对此,提出认真地把绿化、美化工作列入党政工作的议事日程,对绿化工作实行“五专”:一是建立专门的绿化机构,由副校长、总务长任正副主任,总务处、基建处、财务处、爱委会共同参与,对规划、协调、组织由园林科具体实施。二是配备专职的绿化管理干部。三是每年拨出绿化专款。四是定期召开绿化专题会议,制定出绿化美化规划及实施意见。五是有一支稳定的、水平较高的绿化专业队伍。同时,要加强绿化立法,规定校舍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的责任制。要健全校园绿化养护的操作规范,以保证校园绿化发展的持续性和一致性,做到规划部门责任落实、技术配套、严格考核。

(二)采取专群结合,建立一支热爱绿化工作的专业队伍

搞好校园绿化必须建立一支热爱绿化工作的专群队伍,这是搞好校园绿化工作的基础和保证。所谓专群结合是指专业队伍与群众队伍相结合,专业队伍是保持和提高绿化、美化水平的保证,基本上负责绿化的规划设计,规章制度的建立、健全,各绿化区域的绿化种植、调整和管护工作。但由于专业队伍人数有限、任务重,因此动员学生参加绿化工作意义更为深远。大学生参加校园绿化既锻炼了学生,又改善了环境。同时培养了技能,利在当代,功在千秋。这样,既发挥了绿化专业队伍的作用,又发动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形成人人关心环境建设的风气。

(三)重视苗圃花场建设,扩大对外有偿服务

学校的苗圃和花场是生产成品的基地,它好似工厂的厂房,是创造社会物质财富不可缺少的一种因素。绿化是很花钱的,花苗木也很贵,尤其名贵花更贵,如果购买苗木来搞校园绿化,有的学校舍不得或花不起。因此,要建立自己的苗圃地,自育自用,自力更生。同时,可以承接花卉租借和销售业务,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进行园林绿化的设计、施工,扩大对外有偿服务。

(四)实行部分经济承包责任制

第9篇:校园环境整体规划范文

引言

环境对人的心理和行为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校园文化作为以学生为主体,以育人为主要向导,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设为主要内容,以校园文明、精神为主要特征的群体文化。其所包含的教育功能不仅仅拘泥于书本和课堂,长期学习和生活的校园环境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教育作用。

一、校园文化景观

校园文化景观之所以区别于其他景观就在于其所处的校园环境是专门的育人场所,既为环境育人,则要求其景观本身包含丰富的教育意义与教育价值。校园环境从内在意义来看是一个城市环境的缩影,同时又是城市环境精华的所在。高校是建立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文化基础之上,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通过物质构成要素来反映。校园的外在形象作为一种文化景观,其包含着教育功能。怎样创造个性鲜明,文化特点突出,且具有凝聚力的校园景观是当今校园景观规划设计的重点所在。全面发展校园环境,校园景观设计不容小觑,对师生的学习工作和素质培养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良好的校园环境可使师生及观者在赏心悦目中得到美的享受,并在美的熏陶下潜移默化养成美的性格、美的行为、美的语言,也可有效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二、校园文化景观及其育人功能

大学校园文化景观表达类型有很多种,归纳可分为建筑景观、植物配置景观、山水地形景观、景石与雕塑景观、铺装景观等类型,它们具有各自特有的育人功能和文化内涵。

1.建筑景观

建筑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教化的精神功能。它在校园中占据的空间比例较高,由于建筑具有各种功能和文化价值,使其成为校园中的主体文化景观。作为人类一种特殊品格的艺术,建筑也是历史和现实、技术和艺术、自然和社会、主体和客体、物质和精神、形式和内容的多元整合。

2.植物配置景观

植物是校园景观中最富有变化和生命力的景观。经过设计师精心搭配的植物所创造的景观是动态的,不但丰富了校园的色彩和质感,还能体现校园定的文化内涵。另外,越是历史悠久的校园,古树名屋也久具有更加独特的文化价值和育人功能。植物种类及形态丰富,可通过乔木、灌木、地被合理的搭配制造出有层次感的景观;其次可利用植物各季的观赏性造景;最后要选择适宜当地温度、湿度及土壤的植物。

3.山水地形景观

中国传统文化有“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之说。山水是园林的骨架,地形是园林的基底,园林中的各个要素都要布置在一定的地形之上,由此可见山水地形的重要性。水代表着灵性与智慧,因而与人类知识最高殿堂的校园也有着不解之缘。正犹如平静的水面利于沉思,而流动的水体更有助于想象。

4.景石与雕塑景观

在任何景观中景石及雕塑都起到至关重要、画龙点睛的作用,虽然体积不大,但却是文化符号最集中地地方,同时也是校园文化的标志,点缀景观,突出文化主题、记录艺术与历史,是表现校园教育历史与文化内涵的最有效最直接的方式,给人以启迪和共鸣。

5.铺装景观

铺装材料的选择和铺装样式也是文化景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铺装上体现文化的传承,引导观者领读文化,领读历史。

三、环境育人的营造方法

1.科学合理的整体规划

将各地功能进行分区规划设计,合理安排育人型环境空间,可分为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两大类,依据高校的校史、校内老建筑的语言符号以及年代感物品这些很好的造景题材进行提炼组合出新的文化景观,分为多个主题进行设计。公共场所功能是多样的,是思想道德教育场所,也采用科学知识类主题。

2.细致充分的研究调查

研究历史,在设计中发觉人文类景观和现存的古迹,善于利用其特有的文化符号。由表及里,挖掘其内在文化内涵并加以修饰,对具有历史意义的景观题材精心设计,使其在整个设计中发挥其教育意义,体现与众不同的设计理念,让原生态系统中的动物和植物进行自然的竞争,优胜劣汰。贝聿铭曾经提出“中而新”的这一设计理念,在校园的人文景观设计中很适用。

3.多种题材叠加,设计手法多元化

在同一个设计空间中融入多种设计元素,以任何形式体现在景观中。增加景观与人的互动性,令其去教育学生、感染学生,以人文的校园文化景观塑造了别样的育人环境。

四、校园文化景观的教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