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如何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范文

如何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如何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如何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

第1篇:如何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范文

一、竞争与垄断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的到来,社会对打破行业垄断越来越强烈,在一些地区市场竞争机制也触及到供水行业,实行市场竞争在其它行业是好事,可以提高地区的服务水平,降低价格,给人民±词祷荩但对当前水资源十分紧缺形势下实行水市场竞争,弊却大于利

(一)、人民节水意识还不高,如果实行竞争供水,供水价格总趋向必然走低导致居民的节水意识更加淡薄,水资源浪费更加严重,不合理利用更加突出。

(二)、是我国自来水厂水价格水平先天受到行政干预,定位较低,自来水厂大部分为亏损经营,缺口部分由政府补贴,如果放开经营,短期来看,水价格必须大幅上扬影响社会稳定,长期看这些企业只能靠恶性竞争,竞相降价,拼水厂设备和城市 供水设施,时间一长,实力较差企业,特别是老国营企业设备与设施无力更新,维修,生命也训宣布终结,给家财产造 成更大的浪费,三,是由于水行业投资大,经营企业少等 原因,在竞争中取午胜利的少数企业,必然对水资源的使用形成新的垄断,如果被民营或外资企业垄断,他们为追求最大利润,必然刻意回避政府对其管理,忽视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对水资源实施掠夺性超采,万一发生连年旱灾或其他种种不测,任何一家企业也无能为力解决城市的供水问题导致社会不稳定,后果不堪设想。所说,水资源不适宜市 场竞争,至少现在不能实行市场竞争。

二、淡水源污染问题严重突出

(一)、随着各地方的经济速发展,各地方到处可以看到工厂企业,多数城市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点源或面源污染,并有年年增加的发展趋势,全国很多河流,湖泊不同程度受到污染。许多不能饮用,甚至达不工业用水的质量标准。

(二)、当前,全社会要意识到污染水资源的严重性,转变只重视节约用水。不重视污染防治的态度,政府各部门特别是水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加强配合,本着对社会负责的态度出发,一定要加强对企业的监督管理,教育他们摒弃光要经济效益不要社会利益的想方。一定要对污染严重企业进改造或关停,坚决清除污染源。

三、要建立建全社会对引用水的节约和合理利用意示

全社会节水措施工和效果很不理想,在当前形势下,为切实增强节水效果,总节几点看法:

(一)、加强节水宣传和教育,加强城市居民的节水教育,在会社会形成节水是一种社会美德良好氛围,让市民了解到水对人类生命的重要性,号称生命之源为。

(二)、大幅度提高水价和水资源费用经济手段来提高人民节水意识,同时推出阶梯水价,大力提倡节水器具的使用,对饭店、馆等 营业性场所加大监察 力度,使之必须使用节不器具,并根据其规模大小实限量使用超量加价水,对新建建筑加强推行节水器具,严格控制浪费水的现象。从自我做起,

(三)、加强中水的二度使用。所谓中水就是介于合格地下水和受污染水之间的“阶层”,饮之不能,弃之可惜,但可广泛用于洗车、建筑用水,城市绿化,景观水体,工业冷却等行业,在日常生活中也存在浪费“中水”现象,这里的中、“中水”是指洗衣服、洗澡、洗菜等不太脏的水,如果把这些消费过简单处理并设计合理和管道,将这些水用来冲厕所、洗拖布、浇绿地,等其它用途。

四、在生活中要保护好淡水资源

(一)、使用节水器具,家庭节水除了注意养成良好的用水习惯以外,采用节水器具很重要,也最有效。为了省钱,很多人宁可放任自流,也不肯更换节水器具,其实,交这么多水M长期下来是更不合算的。使用节水器具,既省钱,还能保护环境,岂不是一举两得?节水器具种类繁多,有节水型水箱、节水龙头、节水马桶等。随便用上几个就为节水做出了不少贡献啊! 4、查漏塞流,在家中“滴水成河”并非开玩笑。要经常检查家中自来水管路。防微杜渐,不要忽视水龙头和水管节头的漏水。发现漏水,要及时请人或自己动手修理,堵塞流水。一时修不了的漏水,干脆用总开关暂时控制水流也好。管好水龙头,把水龙头的水门拧小一半,漏水流量自然也小了,同样的时间里流失水量也减少一半。

(二)、养成好习惯,据分析,家庭只要注意改掉不良的习惯,就能节水70%左右。与浪费水有关的习惯很多,比如:用抽水马桶冲掉烟头和碎细废物;为了接一杯热水,而白白放掉许多冷水;先洗土豆、胡萝卜后削皮,或冲洗之后再择蔬菜;用水时的间断(开门接客人,接电话,改变电视机频道时),未关水龙头;停水期间,忘记关水龙头;洗手、洗脸、刷牙时,让水一直流着;睡觉之前、出门之前,不检查水龙头;设备漏水,不及时修好。

五、增强环保意识,是保护淡水资源的根本

第2篇:如何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范文

关键词: 中学环境化学教学 环保意识 和谐社会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当今世界发生了不同以往历史的三种影响深远的变化:其一是科技的高速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极大提高,在大大增强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的同时,也使人类的发展达到了足以影响自己生存的程度;其二是人口的爆炸性增长使人均耕地迅速减少,地球的载荷能力已近乎极限;其三是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与消耗和污染物质的大量排放,造成大量动植物资源的消失和灭绝,并导致水污染、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酸雨等严重的环境问题。人类以科学技术改造自然,推动社会进步,但同时却给自身带来环境污染的不幸。近代以来屡屡发生的公害事件终于使人们承认了这一事实,并发现化学品造成的环境污染最为严重。治理已发生的污染固然重要,而根本大计在于防患于未然,使人们在建设的同时考虑到环境的影响,树立“环保意识”。可见,向中学生介绍有关环境化学与防止环境污染的知识是非常必要的。

1.加强中学环境化学教育的重要性

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在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给我国广大农村这片净土带来了环境污染和劳动保护问题。到上世纪末,燃烧煤和机动车辆排放出的废气已对大气造成极为严重的污染。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若不加强环境管理,让不断增加的工业“三废”继续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就会给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济发展造成严重的后果。经济的发展,必须与人口、环境、资源统筹考虑,不仅要安排好当前的发展,而且要为子孙后代着想,为未来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绝不能走浪费资源、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因此对全民族进行环境、生态知识的宣传教育是不可缺少的,务必从中学教育抓起。

2.结合化学教学,对学生开展环境化学教育

环境化学重要内容之一,是研究化学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变化规律。我国公民环保意识较差,这和日趋严重的环境问题是不相适应的。要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使保护环境成为每个公民的自觉行动,教师首先要从学生抓起,从课堂做起。当学生在做制取等有毒气体实验时,教师应强调学生注意对制取气体装置的气密性进行了检查,注意化学药品的用量要适当(尽量采用微量,只要达到实验效果明显即可),以及必须设计吸收尾气的装置,等等。实验完毕,还应将废液集中倒入废液缸中,可回收的尽量回收,以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3.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学习环保知识的认识

3.1从人类与大自然的协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新的《化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十分注意联系实际,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以及这些知识和技能在工农业生产、第三产业、科学技术和日常生活的应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联系实际的教学内容应有所增加,可以充实包括环境保护、新内容、新能源、海洋、卫生保健、食品等方面内容,但应限于有关的化学基础知识范围之内。”可见,学习环境化学基础理论知识和原理是十分重要的,并应着重于理论联系实际和基础知识面的扩展上。教师要以地球化学知识为基础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为线索,讲授空气、水体、土壤、森林、植物与人类的关系,展示优良的生态小环境和污染严重区的对比,简明介绍当今世界关注的环境问题,以讲座、竞赛等形式让学生提高认识,使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环境化学就在自己身边。

3.2针对温室效应引导学生分析此类生态问题

教师可运用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引导学生分析“温室效应”,使他们了解到由于大气层浓度逐年上升,太阳能辐射的一部分――地球红外辐射热有很大一部分不能透过大气层,因而造成“温室效应”,使地球表面升温、冰川溶化,直接影响着现代文明社会的发展,以提高学生对控制“温室效应”等生态问题的认识。教师还应让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得出人类必须控制固体废物燃烧、扩大森林面积等结论,以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

3.3结合现有法律法规的宣传加深学生对环保意义的认识

教师可组织学生参加环保法律法规的宣传,利用3月12日植树节、5月31日世界无烟日、6月5日世界环境日等,取得当地有关部门的支持,让学生们在宣传中了解我国有关这方面的规定和常识,以提高学生在环境管理环境文化方面的认识。

3.4结合第二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可结合学生已学的知识,开展有关环境污染与保护知识的问答。例如,酸雨是如何形成的?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物质是什么?防治途径如何?等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今后工作奠定良好的环保基础。

4.通过学生向社会宣传环保知识,促进全民环保意识的提高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由于缺乏生态、环境意识与农药常识,环境科学教育又未跟上,因而全国各地滥用剧毒化学农药的现象相当普遍。这不仅危及亿万农民的生命安全,而且祸及全社会几亿个普通家庭。教师通过学生向亲人、朋友及社会各界宣传环保知识,不仅可促进当地环保工作的开展,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而且可推动无公害生物农药的研究和使用。

和谐社会强调的是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其核心思想是: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然发展决策的基础上。它所追求的目标是: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求得到满足,社会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危害,它特别关注的是各种经济活动的生态合理性,强调对环境有利的经济活动应予鼓励,对环境不利的经济活动应予摒弃。为此,中学化学教育应该把环境保护的知识贯穿于始终,激励学生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用先进的科学知识指导工业生产,优化产业结构,变废为宝,保护环境,美化地球,促进社会平稳、健康、和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仲崇立主编.绿色化学导论[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

[2]胡国杰.中学化学实验室污染状况调查及防治措施[J].化学教学,2004,(11):9.

[3]王祖浩.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1)[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101.

第3篇:如何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范文

【关键词】初中生物人文精神培养

从初中生物课程设计要求中可以看出,对于学生的生物学习,必须从三个方面加以综合考虑,并且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更加突出学生作为“人”的培养。生物教育不仅仅是科学教育,更是关怀人类,关心社会的人文教育。基于此,当前对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进行研究亟为必要。

一、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

(1)课堂教学中渗透生命意识教育,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价值观

生命价值观是指人们对生命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一个人的生命价值观折射出一个人对于生命的态度,更表明了一个人的处世哲学。正确的生命价值观能够使人们树立正确的对待生命的态度,从而能使人正确理解什么是生命,怎样对待生命,从而更加珍惜生命——不仅珍惜自己的生命,也珍惜别人或是其他生物的生命。在生物教材中有很多关于生物繁殖的内容,从这些部分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生命的可贵,从而更加珍惜生命。例如,在“被子植物的一生”这一章中,通过研究被子植物的生长状况,从开花、传粉、双受精再到果实、产生种子再循环的过程中,领悟植物生长和繁殖的艰难,从而反观人类自身的发展史,告诫同学们来到这个世界是多么的幸运,要更加珍惜生命,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

(2)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与环保教育,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生态伦理道德观念

现代社会,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但是,人们过分的追去物质享受而带来的问题已经越来越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其中,环境问题已经是其中最为严重的问题之一。而有关环境的知识在初中教学中主要集中在生物这门课程中,因而,在生物课程中渗透环境与环保教育是非常关键的。

要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首先要明白确立什么样的环保意识。环境保护,不是要停止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而是要在经济进步的同时,所付出的环境代价不仅这一代人能够承受,并且能使后代人能过上不受这代人影响的生活。因此,在进行环保教育的时候,一定要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让同学们接受正确的环保观念,学会辩证地看问题。学生的环保意识要靠生态伦理道德观念来支撑。

二、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

初中更多的是培养学生对生物的感性认识而非纯粹的理性认识,初中生应当更多的认识身边的生物,认识生物大概或者处于什么环境之中,如何行动、如何生存。初中的探究更多的以验证性的试验探究为主(很多知识虽然已经非常成熟了,但是对于学生来讲,也是未知的,这同样是一种探究),教师给出一些材料,由学生自己亲自验证其正确性,从而对所学的东西有一个整体而深刻的把握,了解“真正”的生物,而非课本上的彩图。在教材中列了一些探究实验,其中有很多是很有趣的,能够激发学生们的兴趣和好奇心。通过这些有趣的动手实践,不仅让他们对所学知识更加了解,更重要的是启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建立了对生物学科的兴趣。从而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最终达到教学目的。

在生物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结合生物学科的特点,充分发挥实验的功能。生物学本身就是一门一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因而试验在生物学科的学习中占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在初中教育中,要培养学生们对生物的感性认识,实验室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在生物教材中,实验分为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和课外试验。充分利用这些实验,对于培养学生对物学科的兴趣创设有效掌握知识的学习环境,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培育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质都有非常大的作用。

比如说,在讲到细胞这一部分的时候,在实验课上应该让学生首先模仿着老师进行试验,模仿并不代表着机械的重复,而是首先让学生们了解一起的运用方法,等熟悉了基本操作步骤后,由学生独立进行。有能力的同学完全可以对实验过程进行创新和改造,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们树立创新精神和独立意识,培养其人文精神。然后组织小组讨论,让小组成员们分别向大家介绍细胞的各个部分及其相关信息,并通过各种方式(例如上台演讲等)交换各小组的实验结果,使得学生们不仅更加熟悉自己所学的内容,而且有利于分工意识的建立以及团队精神的培养。有的实验活动不是一两节课就能完成,有些实验在家里也可以做完,但是不论怎样,实验活动总是需要较长的时间和辛勤的劳动,

借此可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永不言弃的精神。实验有时即使付出了艰辛,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实验结果并不理想。这正好可以培养学生坚强的毅力和意志,让学生懂得科学成果的取得不是轻而易举的,历经失败后的成功更应懂得珍惜。

三、在习题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的培养途径是多样化的,课堂教育是最重要的方式不代表可以忽略其他的方法。只有多管齐下方能有效。在课堂上学生和老师可以进行互动达到人文精神培养的目的。但是离开课堂并不意味着教育的结束,因而在课堂之外做好人文教育也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的重要一环。其中,通过习题的方式加深学生们对人文精神的理解是一个有效途径。因此,老师就必须在习题的编排中多考虑人文需要,让学生能在习题的习作中获得关于人文精神的知识,潜移默化的影响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例如,在编写习题的时候可以安排一些关于自然环境的习题,如赤潮对生物的影响、对于森林的过度砍伐对人类生存的影响、生物链的中断对链上的生物各有什么作用等;对于一些稍微复杂但又应该知道了解的知识可以通过出选择题和判断题的方式加以训练,对于一些易于理解而且意义重大的知识就应该以简答和论述的方式加以编排。通过这样有张有弛的练习,使学生们不仅能够较为全面的把握社会和自然知识,而且不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太多的负担,对于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保护自然,维护生态平衡,增强人文关怀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第4篇:如何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范文

(一)在户外扔垃圾是否分类的行为,每次都是的:南亚有3名学生,占南亚总人数的11.54%,韩国为0名学生,所占比例为0%,中亚有4名学生,占中亚总人数的14.29%,中国为0人,所占比例为0;经常分类的:南亚有8名学生,占南亚总人数的30.77%,韩国为8人,占韩国总人数的47.06%,中亚为6名学生,占总亚总人数的的21.43%,中国为5名学生,占中国总人数的16.67%;偶尔分类的:南亚为8名学生,占南亚总人数的30.77%,韩国为4人,占韩国总人数的23.53%,中亚为14名学生,占中亚总人数的50.00%,中国为18名学生,占中国总人数的60.00%;从不分类的:南亚为7名学生,占南亚总人数的26.96%,韩国为5名学生,占韩国总人数的23.53%,中亚为4名学生,占中亚总人数的14.29%,中国为7名学生,占中国总人数的23.33%。综上所述,日韩学生和南亚学生的垃圾分类的实际执行力较强,有较高的环保意识,经常对垃圾进行分类的人数比例较高,而中亚和中国学生的垃圾分类执行力相对较弱,对垃圾进行偶尔分类的人数比例较高。

(二)没有对垃圾进行分类原因,由于时间匆忙:南亚为8名学生,占南亚总人数的30.77%,日韩为1名学生,占日韩总人数的5.90%,中亚为11名学生,占中亚总人数的39.29%,中国为2名学生,占中国总人数的6.70%;不知道如何分类:南亚为8名学生,占南亚总人数的30.77%,日韩为7名学生占日韩总人数的41.18%,中亚为6名学生,占中亚总人数21.43%,中国为16名学生,占中国总人数的的53.33%;环保意识差:南亚为7名学生,占南亚总人数的26.92%,日韩为6名学生,占日韩总人数的35.29%,中亚为10名学生,占中亚总人数的35.71%,中国为8名学生,占中国总人数的的26.67%,与自身利益无关:南亚为3名学生,占南亚总人数的11.54%,日韩为3名学生,占日韩总人数的17.65%,中亚为2名学生,占中亚总人数的7.10%,中国为4名学生,占中国总人数的13.33%。综上所述,日韩学生和中国学生没有对垃圾分类的原因选择不知道如何分类占到多数,而中亚学生则是因为时间匆忙而没有分类的居多数,巧合的是,南亚学生则是不知道如何分类和时间匆忙同等比例的占到多数。

(三)兰州垃圾分类的问题经调查我们发现,经济水平较高的亚洲地区,比如日韩地区的学生环境意识整体较强,在对垃圾进行分类问题上,做的也相对较好,较多能够自觉的对垃圾进行分类,另外,我们也发现南亚地区的部分受调查学生对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垃圾非常明确,在户外扔垃圾时能够做到每次对垃圾都进行分类,并且经过此次调查后今后一定能做到对垃圾进行分类,这样的调查结果跟其他3个亚洲地区的学生有较大差异,我们推测这可能跟教育环境、调查人数和个别学生的素质有关系。

二、解决垃圾分类问题的法律法规

首先,我国的环境法规不完善,缺乏必要的可操作性,要想解决垃圾分类意识首先必须要建立完善的法规,具体就是加快制定《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回收管理条例》,只有具备了较完备的法律体系,解决垃圾分类意识才能做到有法可依,这也是基本的前提和基础。其次,环境法应建立行之有效的法律监督和制裁,对于违法行为应当给予相应的行政处分、经济上制裁甚至追究刑事责任,只有加大制裁力度,才能使违法者增加违法成本,从而起到威慑作用。

第5篇:如何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范文

关键词:环保;电池回收;资源再利用

1 引言

随着社会发展,电池作为人们生活当中重要的消费品,每年的消耗量以惊人的数字上升。废旧电池中含有大量的重金属及废酸、废碱等电解质溶液,对人体会造成危害,如果不加处理直接丢弃,会导致土壤和地下水永久性的污染。因此,废旧电池的回收处理无论从资源循环利用还是从保护环境及人类健康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2 废旧电池回收现状

科学调查表明:一颗钮扣电池弃之大自然后可以污染60万L水。相当于一个人一生的用水量,而中国每年要消耗这样的电池70亿只。电池中96%为锌锰电池和碱锰电池,其主要成分为锰、汞、锌等重金属,而且它们还能与有机物发生反应,生成毒性更强的金属有机物[1]。若把废旧电池混入生活垃圾中一起填埋,久而久之,渗出的重金属会污染地下水和土壤,致使土地和水源严重污染,并且使植被无法生长。生物从环境中摄取重金属,重金属可以经过食物链的放大作用逐渐在较高级的生物中成千上万的累积,然后经过食物进入人体,威胁人体健康。

另一方面,人们越来越多地认识到推进循环经济建设、构建节约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循环经济的根本目的就是保护日益稀缺的资源。废旧电池本身含有锌、铜、钢等多种金属,随意丢弃或者填埋就造成了这些资源极大的浪费。因此,积极推进废旧电池中可再生资源的回收和利用,可以减少对原生资源的开采,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既节约了金属资源又推动了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2]。

由于人们对废旧电池的污染认识不足,随意丢弃废电池的现象十分严重。目前,我国尚未建立一个完善有效的回收体系。中国电池180多亿只的年产量占世界电池总产量的30%以上,年消费量达70~80亿只,但回收率却不足2%。这些随意丢弃的废旧电池正是重金属污染的首祸。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研究显示:10%左右的中国耕地已经遭受重金属污染。其中,受镉污染和砷污染的比例最大,约分别占受污染耕地的40%左右。这些重金属污染在北方只是零星分布,而在南方则比较密集。

3 废旧电池回收存在的问题

3.1 缺乏良好的回收体系和回收技术

国内基本上还没有形成完整合理的废电池回收体系,因此常常会出现公众收集了一些废旧电池,却不知道交给谁的问题,导致了废旧电池回收率低。而废电池回收率低直接限制了处理规模的扩大和处理技术的提高,阻碍了废电池回收利用的产业化发展。

国内在废旧电池处理上缺乏先进有效的技术和设备,使得资源的再利用率很低。很多回收企业存储了大量废旧电池,却苦于没有相应的技术和机器去处理,堆积如山的废旧电池最终导致无处可存。

3.2 电池回收的非盈利性

废旧电池的回收利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强大的资金支持。而政府对电池回收企业的补贴是较少。废旧电池回收利用过程包括收集、储藏、运输、处理和再利用等环节。新建一个厂至少需要百万资金,而废旧电池的处理又是一个微利行业,处理近千吨废电池可能利润也只有几万元。再扣除其他成本,纯利润所剩无几。因此,企业往往也缺乏积极性[3]。

3.3 法律法规尚不完善

近年来,我国对废旧电池污染问题日益重视,相关部门也出台了一些法律法规。如2005年施行的《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和2003年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废电池污染防治技术政策》,另外各地也有出台一些地方性文件。但是从总体来看,关于废旧电池污染方面的法律法规还是甚不完善的,比如对于各种具体的环境污染行为没有明确的性质和等级界定,也没有进一步作出明确的处罚规定,处罚力度也总体偏轻。

3.4 公众环保意识不强

随着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宣传,中国公众虽然对环境污染的危害有一定认识,但总体上来看,有环保意识的公众数量还是十分有限的。在废旧电池污染上,一般公众只知道有污染,但是具体不知道是什么污染、程度如何。

3.5 政府重视程度不够

各级政府往往存在偏面追求经济利益,把经济发展甚至社会发展归结为经济在数量上的发展的现象。这种忽视环境污染和废旧电池问题的利益追求必然会造成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之间失衡。而国外发达国家政府早就在这方面非常重视了。例如,美国是在废电池环境管理方面立法最多最细的一个国家,不仅建立起完善的废电池回收体系,而且建立了多家废电池处理厂。同时坚持不懈地向公众进行宣传教育,让公众自觉地主持和配合废电池的回收工作[4]。

4 对策与建议

4.1 建立合理的回收体系,提高回收效率

目前,我国的废旧电池回收网络主要由民间组织、个人志愿者编织而成的,其回收率十分有限。而回收处理废旧电池的行为,是具有一定的公益属性的,对于社会和公众来说都是有好处的。因此,政府应该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建立合理的回收体系,增加回收网点的设立密度,使用多样化的回收方法,以提高回收利用率。推广电池分类回收制度;可以在公共场所设置废旧电池回收箱,在各居民点设立专门回收电池的垃圾桶或由居委会相关人员上门回收。对于公司或其它事业单位等用量较大的组织,可以规定把电池集中回收并交到指定的回收处理点[5]。

4.2 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提高资源再利用率

由于国外在电池回收方面起步要比国内早很多,因此在废旧电池回收处理的技术和设备方面也要比国内先进很多。国内相关部门一方面可以从国外引进先进的处理技术和设备,以提高资源再生率;另一方面,也应该设立环保技术研发基金来推动和鼓励电池回收技术的研究开发,促进其产业化进程。

4.3 加大环保宣传力度,增强公众回收意识

环境保护不仅需要政府部门的积极管理,也需要每个公民尽一分自己的力量。而这些都要从平时的点滴做起,只有加强环保宣传教育,培养并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才能更好地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政府应该积极搭建和拓展环保宣传平台,多途径、多渠道开展环保知识的宣传。充分借助各种媒体的作用,通过在网络、报纸、电视上环保公益广告、发表宣传稿件或曝光破坏环境的违法行为等方式,增强群众对保护环境的关注。

4.4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监管处罚力度

虽然我国有环保治污方面的法律法规,但是我国环境污染的问题依旧严重。很多企业为追求经济利益,无视法律法规,依旧进行粗放式的开采、生产、经营。究其根本原因是法律法规的不健全不完善。要根本彻底地改变这种对环境资源肆无忌惮破坏和索取的行为,只能依靠完善各类环保法制的措施。且环保治污需用重典,如果处罚力度不够,企业照样我行我素。所以,加强监管处罚力度是完善立法当中尤其需要注意的问题。

4.5 加大政府补贴,消除回收企业后顾之忧

废旧电池回收处理的企业本身经营就利润微薄,这种情况下,政府补贴犹如杯水车薪,企业依旧难以维持。因此,政府应该加大对这部分企业的补贴,消除其后顾之忧,确保企业的正常经营。而补贴的来源可以是政府的财政支出以及每年向电池制造企业征收的回收处理费。

5 结语

废旧电池的回收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公益事业,只有在公众、政府和相关企业的共同努力下,建立完整的社会回收体系,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废旧电池的回收处理工作才能够广泛、全面、顺利地展开,回收率才会大大提高。

参考文献:

[1] 张雪霞.建立废电池回收系统已刻不容缓[J].电工材料,2008(1):46~47.

[2] 梁生杰.浅谈再生资源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J].再生资源研究,2005(6):5~7.

[3] 王 勇,刘军民,李世华,等.对二次电池回收问题的探讨[J].黑龙江环境通报,2005(29):69~70.

第6篇:如何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范文

关键词:包装设计;交互式体验;构建

包装设计是一种对产品进行外部环境和物质构象的传递过程,是对产品自身一种具有创造性思维的设计。包装实质上就是用独特的方式,向消费者传达出这一产品区别于其他物品的与众不同之处,以及产品自身的个性和功能,以此让其更适于销售,能够在市场上取得有效的消费感知。在这种环境下,消费者能够体验到商家要表达的情感、心理和思维,以及与产品之间能够进行良好的交互。优秀的包装设计可以在消费者和产品之间建立起一座沟通的桥梁,而消费者也能够在从购买到打开包装的每一个环节之中都能保持很好的心理体验和行为反馈。

1构建多感官体验

1.1视觉感官体验…人们通过自身的感官来获得与外部环境相关的信息,而人的情感体验和感官体验有80%是依靠视觉来完成的。视觉信息,也就是图文、符号等在进行包装设计时,信息是视觉艺术设计的必备元素,也是人和物质进行情感沟通的交流渠道。对于外观相似的产品,色彩和装饰图案在设计概念视觉化的过程中应当抓住消费者的眼球。通过更直观、更劲爆的视觉感官体验产生极强的趣味性和吸引力。比如,英国设计师安迪•奥兹利为健康零食品牌设计的包装模仿创意的方式用手表现动物吃种子时的搞怪形象,使每个形象都变得极具特色和搞怪,品牌也变得更加活泼和色彩斑斓。同时,在色彩上也可以对自然物的客观属性进行描绘,唤醒人的情感表达,并且渲染气氛。色彩元素能够带来极强的视觉冲击,使消费者在挑选产品的瞬间就能准确地知道产品自身所具有的特性,进而引起感官共鸣,引发联想,诱绪波动。所以,利用色彩可以对产品的含义和意境进行感性的表达。1.2非视觉感官体验…消费者对于产品的感知,不仅取决于视觉也取决于其他非视觉的感官体验,如听觉、触觉和味觉。在非视觉的感官体验之中,包装可以首先使用听觉上的设计。比如,在商品包装内部装置可以发出奇特声音或者音乐的物体,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声音具有比视觉元素更有规律的韵味,可以更好地使消费者感知其中的韵律。比如,在耳机的包装中,就可以使用耳机线与耳塞组成的音符,使其发出不同的声音,进而使消费者联想到产品的这种有声的功能,使两者之间形成有效的联系。除了听觉上的联想,还可以进行肌理上的触觉感官体验。在包装上,利用触觉感官体验模拟肌理材质,使消费者可以在第一时间获得对商品自身属性的认知和识别。消费者也能够通过感知肌理表面特征,主动并且快速地建立起对产品的认同。当然,也可以在味觉上做做文章。比如,通过味觉刺激,使消费者在脑海里反射出相应的物体,使产品的包装不再是一种色彩,也不再是一种仿生形态,而变成了一种全新的感官体验。

2构建互动行为体验

行为体验是人的一种动态行为,这一动态行为给人带来的感官体验十分丰富。产品的感官体验可以使消费者拥有一种新的人生经历,也使消费者用自身固有的感知来认识产品。在消费者自身行为的驱使下,产品和消费者之间有了良好的互动。这一交互过程,使消费者感受到了产品被自己控制的乐趣,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自我价值。2.1包装开合方式的空间体验…消费者在购买产品之后,首先就需要开启包装。也就是说,包装自身所具备的程序设计和组织结构,都应该给消费者带来强烈的感官刺激和情感体验。包装的开合方式,会使消费者通过自身的联想而对产品产生一定的心理期待。如果包装很难打开或者开合方式比较普通,就会给消费者带来负面的影响。比如,福特汽车旗下的一款皮卡车就进行了火柴盒式的包装设计,火柴盒具备可伸缩性,所以通过展示火柴盒的特性突出了车自身的主题。消费者在操作过程中,就可以体会到这辆皮卡车的伸缩功能给自己带来的便利。包装的开启方式也在无形之中拉近了消费者与产品之间的距离,迎合了消费者追求个性化的心理,满足了他们的消费需求。2.2包装使用方式的游戏体验…包装自身的行为设计和层次与包装的使用过程关系密切。消费者在拆包装的过程中,可以有多种良好的体验方式。一个设计优良的包装在拆解过程中,可以排解消费者的压力,形成自我认同的愉悦感,同时综合性体验也引导消费者及时反馈信息。比如,德国的一家公司设计了一种食物材料包装。在这一产品包装里有食谱和产品的食材,这一包装盒通过游戏的方式使枯燥无味的做饭变成了充满乐趣的活动。打开包装有两套卡片,卡片上有不同风格的菜谱和香料,也有不同的问题。消费者可以通过提问或者大冒险的方式来拆包。问题就是不同国家美食的文化背景或文化传统,大冒险任务就是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制作出一套完整的美食。所以,这种交互式的包装体验有极强的游戏属性,使每一个消费者都能参与到不同的游戏体验之中,进而使拆包的方式变得更加丰富,也使消费者更加青睐这种产品,为产品本身也增添了不少附加值。2.3包装回收的二次体验…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环保理念日趋深入人心,环境与人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多地被包装设计师感知。在设计包装时,产品能否使消费者进行有效的回收,也成为包装设计中面临的一个难题。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包装的回收方式能够引发消费者进行二次体验。如果二次体验能够给消费者良好的行为体验,就会增强消费者对产品的信任,进而使消费者在使用产品时,能够延长产品的使用周期,增强环保效果。比如,英国设计师设计的一款超市商品包装,通过使用可循环材料使汤碗可以进行二次利用,随着汤碗里的汤料不断减少,汤碗底部的文字也逐渐露出来,提醒消费者这个容器可以多次利用,无形之中增强了消费者的环保意识。其在传递信息的同时也给消费者带来了更深层次的感官体验和情感互动,有利于产品给消费者留下良好的使用印象,使消费者联系自身的情感体验对产品产生好感。

3结语

具备良好交互式体验的包装,可以使消费者在使用产品时能够体会到多层次的感官感受,进而引发自身行为和心理上的变化,不同的感官刺激和不同的行为反馈都可以提升消费者对不同产品的接受程度。同时,包装自身也极大地提高了商品的附加值。在包装设计中,这种交互语言可以利用多种体验的互通性更好地传递相应信息,以此加强对产品主题的宣传,在增强人们的思想文化意识的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理念。

参考文献:

[1]漆克.交互式包装设计中情感体验的融合与设计优化[J].艺术科技,2015,28(03):25+47.

[2]徐畅.基于用户体验的交互式包装设计探究[J].无线互联科技,2016(03):97-98.

第7篇:如何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范文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绿色设计;节约能源;环境保护

一 可持续设计思想的提出及涵义

(1)工业产品可持续发展提出的背景

21世纪的今天,人们开始反思现代技术文化所引起的环境及生态破坏,工业设计在为人类创造了现代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的同时,也加速了资源的消耗,并对地球的生态平衡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可持续发展问题因此摆在人们的面前。

(2)工业产品设计的可持续发展的涵义

所谓工业产品设计的可持续设计,指的是在生态哲学的指导下,将设计行为纳入人与环境一体的系统,在满足现有一代的需求条件下又不损害将来几代人的需求,使产品在实现社会价值又保护自然价值的同时,又促进人与自然的共同繁荣。

二 可持续设计的功能和工业设计中的体观

(1)工业产品可持续发展的设计观念

如果一个产品,它所需的材料、能源在生产的过程中消耗得少,并且产品在使用过程中或使用后对周围环境污染越小,那么这个产品的最初设计就满足产品设计的可持续发展性。工业产品在设计中要考虑到实用的方便性,然后再考虑造型、外观等因素。要做出一个好的设计,不但要从环保观念衡量,如果产品在使用后造成了环境的污染,就不能算是好设计。可持续设计是跳出产品、企业的小圈子、站在人类根本利益基点上全方位的设计观念。

(2)工业产品可持续发展的人文因素

以人为本,积极运用人体工程学的理论。设计中既要重视人体在静态条件下的生理状况,也要重视人体在动态条件下的生理状况。设计要以人为本,首先考虑的是使用者的需求与健康。例如“绿色手机”是采用“内藏式碗状天线”技术的低辐射绿色环保手机,正面(贴近大脑的一面)辐射极小,约为手机反面辐射的三分之一;“健康空调”就是为解决人们对房间空气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而提出的;超薄型、超窄型、迷你型和超大容量极限等设计的洗衣机也是为消费者个体设计的。

(3)工业产品设计可持续发展的体现

可持续产品设计可看成是面向环境的设计管理,在倡导适度消费的原则下,使产品在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得到合理的资源配置。优化设计过程,合理利用材料或资源、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这也是一个系统设计的过程。此外,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也给设计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可模拟自然风的电脑风扇,利用大自然为人类服务的太阳能电视、电讯、空调器业已问世;现已开发的不用电的吸尘器,利用滑动时的静电来吸尘;家用电器的遥控化、小型化、组合化使操作更方便、更灵活。这些科技进步带来的结果,必然达到延长产品生命周期、节约能源、节约材料的目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决定科技和设计的目标、方向是一致的。

三 工业产品设计的可持续发展的运用

(1)绿色设计

绿色设计的设计理念和方法,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宗旨,它强调保护自然生态,充分利用资源,以人为本,善待环境。绿色设计不应仅仅是一个倡议或提议,它应成为现实文明和未来发展的方向。面对当前全球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浪费、温室效应和资源殆尽,每个地球人都应感到生存的危机。真正的绿色设计,已经不单单是设计本身,它已然上升到一种文化,提纯为一种精神,对于一个民族、一个社会乃至一切的文化领域和文化现象,都具有普遍的意义。

(2)绿色制造

绿色制造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制造领域的体现。主要表现为清洁生产,其理想工艺是纳米级制造技术基础上的从零件到产品的一次净成型。材料、产品生产制造的过程中,我们不但要采用环保节能型材料加工、零部件制造、装配工艺,还要慎重考虑生产部门的工作环境对人们生理、心理的影响。

(3)绿色包装

绿色包装及可促进持续发展的包装。包装作为贸易商品的组成部分,包装工业作为社会一重要部门与环境及资源危机又有着割不断的联系。包装在生产、使用、处置中的不环保、不安全因素加剧了人类对包装工业及包装物的关注。工业产品的绿色包装不但有效地减少包装污染,节约了资源,还营造了和谐舒适的环境氛围。

四 强化工业产品设计的可持续发展观的建议

(1)合理利用资源

资源环境问题已日渐成为制约各国发展的重大问题,资源的丰缺程度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建设、社会稳定,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础和核心。就世界范围看,广泛存在着资源不足和环境污染的现象。在中国尤为突出,这主要与中国现在所处的发展阶段有关。随着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步伐的加快,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资源与环境已日渐成为制约中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因此合理利用是我过工业产品设计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2)加大宣传力度

无论是官员、百姓、商家、企业设计师,都有责任开展多种形式的、有关环保问题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使人们了解国情,了解环境、资源、能源现状,增强危机感。对于生产企业以及进行产品开发的设计师,更应该树立可持续设计观念,以其成功的产品和优秀的设计,积极参与中国乃至世界的“绿色行动”。

(3)法律法规的完善

从长远发展的角度看,工业产品设计的可持续发展也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强化城市总体规划及控制性规划的法律效力,大到地区发展规划,小到产品都要以可持续设计观念为指导。可持续设计应成为基本国策,象计划生育一样,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五 结语

总而言之,现代人对工业产品设计的理解,已不仅是如何实现产品的功能、材料、结构、形态、色彩、表面处理、工艺、包装、运输、广告、销售以及售后服务等,同时也把参与生活的思维导向设计,使设计能够帮助人们创造更加合理、美好而有效的生存、工作和学习的方式。因此,未来的市场蕴藏着的商机实际上有多方面的联动效应,谁能超前把握住人们生活理念的变化,谁就能在这一轮的较量中成为强者和胜者。

参考文献

第8篇:如何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范文

21世纪初,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的价值观进入人类现实生活中。这是人们从文化的视角思考环境问题的结果,是人类文明的一次重大进步。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在海洋的战略地位不断提高的今天,如何坚持生态航运建设,保护海洋环境,发展海洋运输,维护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建立全球可持续发展的伦理观,是一个关系着经济社会发展的大问题。

一、 以生态文明为基点促进海洋运输发展

1.生态文明的内涵 。生态是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存在和发展的状态。[1]文明是社会的进步状态,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则指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共生共荣为目标的社会进步状态,是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文明。它以可持续发展为依据,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目标,以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为基点。人类文明大体上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的阶段,现在正在向生态文明阶段迈进。生态文明的提出,是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理论认识深化的必然结果。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生态文明建设,不但成为新时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也是发展生态海运的基点。

2.我国海洋运输的历史与现状。海洋运输简称海运,是国际物流中最主要的运输方式。通常指使用船舶通过海上航道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港口之间运送货物的一种方式。海洋运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中国,7000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刳木为舟,剡木为楫”;到了隋唐五代和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形成并繁荣起来;我国航海家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遍访亚非各国,在整个世界航海史上,竖起了一座永垂史册的丰碑。人类海洋运输的初始动力主要是依靠人力与自然力,海洋运输范围有限,再加上世界经济贸易数量较小等原因,近代以前的海洋运输并没有给海洋环境造成很大的不良影响。

当今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航运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海洋运输发展迅猛。表现为船舶大型化、专业化、高速化、自动化、电子化……发生了划时代的变革。 近年来,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海运大国之一。港口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迅速发展,如上海港吞吐量自2005年跃居世界第一大港。我国沿海矿、煤、油、箱、粮五大运输系统基本建立,港口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连续五年位居世界第一。目前,随着21世纪海洋战略地位的凸显,人类纷纷把目光投向海洋,中国近海海域已成为世界上最繁忙的海域之一,海洋运输进入了深度发展的时代,同时对海洋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愈演愈烈。

3.发展生态海运的必要性。从徐福东渡到麦哲伦远航,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到郑和多番下西洋,海洋为人类文明的历史发展提供了波澜壮阔的舞台;从姜根迪如的第一颗冰融到崇明岛外的碧波浩渺;从河姆渡的独木之舟到万吨巨轮乘风本文由收集整理破浪连通了五洲四海,我国的航运业正由一个海运大国向一个海运强国迈进。据专家分析,进入21世纪,我国海运发展大体经历2001—2004年的战略准备阶段,2005—2010年战略框架阶段,预计到2020年我国将成为世界海运强国。

长期以来,海运作为国民经济基础性和服务性产业,为我国经济社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支撑和保障作用。海洋运输是国际贸易中基本的运输方式, 古往今来,海洋运输以其运量大、运费低、航道四通八达等优势备受人们青睐。当今世界经济联系更为紧密,贸易往来频繁,国际贸易总运量中的2/3以上,我国进出口货运总量的约90%以上都是利用海上运输。它不仅节省了大量外汇支付,而且还赚取了更多的外汇收入。既保障国家经济利益,又提高国际地位。虽然随着航运事业的蓬勃发展,人类利用海洋创造了空前的经济繁荣景象。但是,海洋运输的负面效应不容小觑。因而发展生态海运是“海洋全球化”的时代要求,是建设“海洋强国”的必然选择,也是我国“十二五”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以生态文明为视角审视海洋运输对海洋环境的负面影响

海上运输的发展一方面促进了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也带来一系列的环境问题,船舶运输造成的海洋环境污染不容忽视。最近相关研究发现,仅200多艘商船每年排放的颗粒物就达约9980吨,而全球每年排放的氮氧化物气体中30%来自海上船舶。[2]海洋运输对海洋环境的负面影响大抵可为以下方面:

首先,船舶航行产生的海洋垃圾污染使大海遭受了致命的劫难。20世纪末全世界每天大约有近2000万名乘客在海上旅行,每年产生垃圾近3万吨。以此做不完全推算,全世界每天在海上航行的商船约万艘,游艇数百万艘,渔船约几十万艘,加之各国在海上游弋的军舰、航母等产生的垃圾和由于各种海难事故沉没的船体均计算在内,那么全世界由于海上航行每年产生的固体垃圾总计有600多万吨。大量废物堆积在海底,使五彩斑斓的海底世界严重污染,海水水质和海洋生态环境急剧恶化。[3] 

其次,海上船舶溢油污染海洋环境。 我国是航运大国,也是石油进口大国,近年来的石油进口量均在亿吨以上。石油水上运输量的逐年递增,也增加了船舶发生溢油事故的风险。何谓海上船舶溢油?一般指油船在航行途中由于意外状况而发生的海难事故,以至在很短时间内使大量石油倾泻进海洋,造成海洋环境污染。这种溢油事故频繁发生,仅在21世纪的前5年内,我国海域发生的大型溢油污染事件就已经多达80多起。据有关资料显示,2009年11月1日凌晨2时55分左右,受强风浪影响,靠泊在长江口嵊泗绿华锚地的伊朗籍“zoorik”轮发生移锚后在西绿华山北岸触礁,船体破损进水,11月3日船体发生断裂,船舱内500余吨重燃油及100余吨轻质燃油大量外泄。事故发生后,虽然海事部门及时采取了拦油、吸油等清污、打捞措施,但仍有近100吨燃料油泄漏入海,油污在海流、风浪、潮汐的共同作用下迅速扩散,造成绿华海域严重污染。经有关部门评估,这次溢油事故对海洋生态环境和当地养殖企业造成的损失高达人民币7000余万元,为清理油污支付的费用达3000余万元。但是,生态学家认为,赔偿额再大,也无法弥补污染给当地生态环境造成的危害。[4]因此原油泄漏往往会给海域的生态系统带来灾难性的破坏。国家海洋局相关数据显示,由重大船舶油污事故、石油勘探开发等造成的原油污染事件屡屡发生,给国家经济、海洋环境以及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影响。

转贴于

再次,危险化学物品泄漏破坏海洋生态环境。目前,我国危险品运输量年均超过100万吨。化学品一旦发生大规模泄漏,通常会引起严重的环境灾难。有些化学品干扰生物体的细胞生长过程,并且因此而直接导致其死亡;有些化学物质虽不会直接引起生物体死亡,但会破坏其生理或行为活动(例如减少产卵、繁殖量等),或产生某些生物体和分子化学影响(如破坏卵体基因,使染色体反常,抑制免疫力等);某些化学品在一定环境达到一定的浓度值后,可能会对生态系统产生不利的影响(如损害生态,破坏物种,降低生物多样性,降低能量流,较大型生物迁居,寿命较短物种幸存数量减少)。[5]危化物泄漏往往对海洋生物产生灭顶之灾。

最后,部分海员海洋环保意识淡薄,故意违章排放。为防止船舶污染海洋环境,船舶所有人按照相关公约、法规的要求配置了相应的船舶设备、装置和材料,配备适任、健康、合格的海员。但仍有部分海员素质不高,海洋环境保护意识不强,不能严格遵守有关公约、法律、规范中关于船舶防污染的规定,对船舶设备的维护保养不够,管理不善,未使机器处于良好的技术状况,随时启动船舶防污设备。未运用良好的船艺靠离码头、安全航行,未遵守各项操作规程,故意违章排放污染物,造成了对海洋环境的污染。

此外,由于其他海上事故、海洋石油勘探开发以及因人为进行海上倾废等原因致使各类有害物质进入海洋等,海洋生态系统平衡也因此遭到严重破坏。目前每年排入海洋的石油污染物约1000万吨,此种情况的出现,致使大面积海水被油膜覆盖,海洋生物大量死亡,严重影响海产品的价值,以及其他海上活动。

三、以生态文明为目标强化海洋环境保护的对策

建设生态海运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方方面的努力。我们要坚持建设生态文明、低碳环保、可持续发展的海洋运输业。必须加强培育船员爱护海洋的意识,积极开展低碳环保的道德实践,同时还要让环保的理念深入人心,不断推进技术创新,强化我国海洋运输对海洋环境保护的有效对策。

1.培养海员海洋环境保护理念。在海上运输过程中,海员是最重要的参与者。因而,海洋环境的有效保护,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海员。必须培养他们爱护海洋的理念,对他们进行系统、全面、专业的海洋环保、建设生态海运教育。深入宣传、普及《海洋环境保护法》以及自2010年3月1日起施行的《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知识。使其清楚地意识到船舶泄漏或排放污染物造成海域污染、人身伤亡及其他经济损失,可归结为海上侵权行为,需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与其他责任,从而积极地维护海洋生态平衡,珍惜海洋资源,保持大海的清澈湛蓝,使海员们自觉严守《海洋环境保护法》及其他防污染的条例、公约,按照排污规定严格控制排放含油、含有毒的污水,严防有害物质跑冒滴漏现象的出现。

2.开展海洋运输低碳、环保的道德实践活动。海洋运输行业是耗能大户,具有节能减排的巨大潜力,要加快建立以低碳环保为特征的海洋运输体系。加强节能技术的创新、推广和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海洋运输对海洋环境的污染以及对能源的消耗。有学者指出,科学谨慎地规划航线,在不违反避碰规则,不影响航行安全的条件下,使船舶跑经济航速和经济航线,努力降低燃油单耗;合理配载,适当调整吃水和吃水差,在尽量减少压载水操作、保证船舶稳定性和强度符合要求的前提下,减少燃油消耗。在日常生活中,教育海员不准随意排放污染物,油轮或油糟的压载水、洗舱水以及船底含油污水、有毒有害物质的甲板污水,都不得随意排放入海,均会减少海洋污染。广泛深入地组织开展节能减排先进典型示范推广等活动,使其在海洋运输低碳、环保的道德实践活动中起到引领作用。

3.培育全民性海洋环境保护伦理观。为了更好地维护海洋生态平衡,保护海洋环境,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与公德意识,基层单位,社区组织,每个家庭,都要弘扬生态文明,传播环保文化,积极行动起来,从点滴做起,从自我做起,为海洋生态环境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积极落实 “十二五”规划,真正把海洋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崇高的事业来做。应采用多种方式,并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和监督作用,不断增强人们的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和工作自觉性、创造性。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和节约、清洁、生态消费、保护海洋环境的科学理念,建设生态文明新风尚。

4.发展技术创新,控制船舶溢油与其他海洋油气污染。航运科技创新在控制船舶溢油与其他海洋油气污染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据专家分析,首先要大力开发和引进船舶节能减排新技术,包括研发应用新一代节能环保型运输船舶,提高主机运行效率,达到高效航运,使得船体在水中的阻力减轻,油耗减低,废气排放减少,达到既节能又环保的目标。并且要坚定不移地走科技创新之路,有效控制船舶溢油,努力引领国际生态海洋运输技术发展。不断推进我国海洋运输业国际竞争力的整体跃升。

5.完善航运法律、法规与海洋环境保护伦理规制。全面实施生态航运,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需要我国有关方面持续不懈地努力与全社会的关注。首先应切实履行相关国际公约、法规。还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其制订、修订工作,结合我国的利益需要和实际情况,提出相关建议,努力把船舶运输对海洋环境的危害降至最低水平。并且在行业部门广泛、深入地宣传相关的法律规章。各级主管部门、航运企业在管理中实行责任到人,追究相应的直接事故责任、领导连带责任,强化环境保护政策法规的执行力度。同时建立健全我国海洋环境保护伦理规制,海运各行各业规范职业道德准则,确实使生态航运与海洋环境保护落实到位。

6.建立油污灾害修复基金与船舶运输海洋环境保护表彰基金。由于石油使用广泛且污染潜在危害大,海运石油的货主、储存、运输和使用者应共同对石油的潜在油污危险负有环境保护的责任。不应完全归责于政府,而应对油污责任方收取一定数量的防治石油污染损害费用,建立油污灾害修复基金。为油污损害评估、赔付、清除油污行动、复原环境、恢复正常的生产和生活提供资保障。并建立船舶运输海洋环境保护表彰基金,抓好先进典型,树立海洋环保奋斗目标。大型航运企业、港口公司应与政府携手定期举办各种类型国际海运发展论坛,积极参与国际海运问题研究。应加强与各航运国的联系、合作与交流工作,保证国际海上运输多快好省地发展。

第9篇:如何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范文

关键词:废弃石屑 混凝土 应用

近些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工业水平不断提高,但也出现了不少的问题,如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等。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人民群众环保意识的提高,如何处理好石屑等固体废弃物的问题再次摆在经济发展的面前。为此,本文主要进行了以下方的探讨。

1、废弃石屑应用于混凝土中的重要意义

混凝土作为现代社会的主要建筑材料之一,对于各种工程项目的质量至关重要。但混凝土的主要材料来源越来越紧张,不利于现代城市建设的发展。而将废弃石屑应用于混凝土中去,作为混凝土的细骨料使用,不仅可以解决混凝土的材料来源问题,代替日益紧缺和价格昂贵的河砂,还可以解决好处理废弃石屑的问题,促进经济的循环发展和持续发展,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此外,还能够降低混凝土的工程造价,增强社会的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

2、废弃石屑在混凝土中的具体应用

2.1 混凝土的配合比问题

作为当代最主要的土木工程材料之一,混凝土有着广泛的应用。我们所讲的混凝土主要是由水泥、砂、石、水、外加剂和掺合料等按照一定比例配合而成的,即为普通混凝土。水泥的用量是至关重要的,它直接影响到水泥胶砂与骨料的粘结力。而砂、石等主要在混凝土中起着骨架作用,是混凝土的主体部分,并起到抑制水泥收缩的作用。例如海螺pⅱ42.5r水泥主要性能指标中的标准稠度用 水量(ml)为135,细度(%)为0.8,凝结时间(min)初凝、终凝分别为163和281,安定性为合格。水泥浆体在硬化前起作用,使混凝土拌合物具有良好工作性能,硬化后将骨料胶结在一起,形成坚强的整体。对于混凝土材料的配合比例,一定要根据工程对和易性、强度、耐久性等的要求,合理地选择原材料,利用现代混凝土制备技术,按照适当的配合比例,制备出高质量的混凝土,以便能够适应土木建筑工程的需要。

2.2废弃石屑的来源和组成

混凝土中的骨架部分为砂和石,在工程建设过程中,砂石的质量优劣对整个工程的质量及耐久性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而随着城市建设以及各种建筑的需要,这两种材料的来源也越来越紧张,价格也一直持续上涨。为此,将废弃石屑应用于混凝土中并作为细骨料使用,无疑是一个经济有效的方式。在机制砂的普遍使用下,石料先由粗碎机进行初步破碎,通过传送带输送到细碎机处进行进一步进行破碎,而细碎后的石料在进入振动筛内后,筛分出满足制砂机进料粒度的石子。在这个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固体废弃物,如碎石、石屑石粉等。据统计,经过筛分后的粒径小于5mm的下脚料,至少占有破碎后总量的10%,其最高比例往往也可达20%左右。然而这些数量相当可观的固体废弃物却没有得到合理的利用,反而还要因堆放问题和污染问题付出相当大的代价,这是十分不合理的现象。

所谓石屑,就是由碎石搀和土组成的石屑,一般粒径在2-10mm左右。对于混凝土而言,在配合比不变、单位的水泥用量及和易性相近的情况下,相比较天然砂石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废弃石屑混凝土的抗压强度不相上下,都能够制备出高质量的混凝土。但废弃石屑的价格显然要比天然砂石低很多,故而将废弃石屑作为细骨料而生产出来的混凝土性价比更高,更能适应未来土木工程建筑材料的发展要求。

2.3废弃石屑用作混凝土掺合料

2.3.1废弃石屑的基本性质

废弃石屑的粒度主要还是以球形颗粒为主,其外表较为规则圆滑,相对于天然砂石而言,还不够致密,故而也有多棱角的和不规则的。因此,在作为细骨料应用于混凝土时,可以起到增加胶凝材料浆体和填充砂石空隙的作用。同时,也需要更多的包裹水来增加混凝土的保水性能。关于废弃石屑的活性度,较低与粉煤灰的活性指数,这是因为粉煤灰具有其特殊的性质,即为火山灰活性。例如台山电厂ii级煤灰的主要性能指标中的细度、需水量比和烧失量分别为18.2%、94%、0.56%。粉煤灰能够进行两次的水化过程,并且生成

化硅酸钙而具有较高的强度,因此也就有了相对废弃石屑较高的活性度。但与惰性石英粉相比较,它的活性反而相对较高。基于废弃石屑特殊的基本性质,在将其作为细骨料应用于混凝土时一定要注意到配合比的问题,利用废弃石硝的特殊性,制备出高质量的混凝土。

2.3.2废弃石屑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混凝土性能的高低,除了与混凝土组成材料的配合比息息相关外,在很大程度上也与混凝土材料的性质和质量不同有关。由于废弃石屑的颗粒形貌较为复杂,表面较为粗糙,有些还具有棱角,故而在将其应用到混凝土中时很难产生像粉煤灰一样的“滚珠效应”,这也就意味着会降低混凝土的流动性能,意为随着废弃石屑取代砂数量的加大,混凝土的扩展度会有所降低。例如在石屑代替河砂的混凝土试验中,在编号1-12号里,随着减水剂从4.7-8.6不断上升时,坍落度(mm)则从180降到170再到165,呈现出下降趋势,而7d强度为17.8-39.8,28d强度为24.3-49.6,都变现出来了增加的趋势。因此,将废弃石屑作为细骨料应用到混凝土中,会对混凝土的性能产生一定有利的影响。

2.3.3废弃石屑应用于混凝土的现状

混凝土作为主要的土木工程材料,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一般都会采取因地制宜和就近取材的原则,这是受到不同地域的交通运输和经济发展状况不同的条件的制约。而各地的地质条件也有所区别,在不同的石料厂生产混凝土粗骨料的过程中,所剩下的废弃石屑的材质也不尽相同。

3、废弃石屑应用于混凝土的社会效益

将废弃石屑应用于混凝土有着极其显著的社会效益。首先在生态上,可以减少因堆放废弃石屑而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提高全体社会的环保意识,增强人们对于环境、资源与发展之间的关系认识,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老路,从而把生态建设放在一个优先考虑的位置上;其次在经济上,相对于混凝土主要材料之一的天然砂石而言,废弃石屑的市场价格更低,在其他条件相对不变的情况下,以废弃石屑作为细骨料生产出来的混凝土具有更高的性价比,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天然材料的消耗,可以降低混凝土用于工程建设时的成本,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最后在技术上,可以以此为契机,深入研究将废弃石屑应用于混凝土中时提高其性能的技术条件,并逐步推广使用,提高混凝土的整体性能,为我国的土木工程建设提供质量更好的材料。

4、结束语

可持续发展问题一直是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问题,而最为有效的解决方式则为将资源的利用达到最大化。将废弃石屑作为细骨料而应用于混凝土中,非常典型地体现废弃物再利用和化废为宝的发展思想。废弃石屑的全面利用,不仅解决了处理其自身堆放弃置的问题,还有效地提高了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将资源、环境与发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具有非常显著的社会效益和极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 聂素娥,石粉及石屑作混凝土原材料的应用,建材发展导向,2009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