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业旅游行业范文

农业旅游行业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业旅游行业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业旅游行业

第1篇:农业旅游行业范文

关键词:农业旅游;政策需求;研究分析;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4-0159-03

前言

《国家旅游局关于促进农村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家旅游局农业部关于大力推进全国乡村旅游发展的通知》《农业部国家旅游局关于开展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和全国休闲农业示范点创建活动的意见》等一系列农村建设政策的相继出台,为农村发展及农业旅游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M作用。然而,由于起步较晚,我国关于农业旅游发展的相关政策仍有所不足,从而限制了旅游企业,特别是中小型旅游经营者的发展。因此,本文就此进行探讨。

一、农业旅游的概念、特征及功能阐述

(一)农业旅游概念阐述

据中国旅游局所颁发的《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检查标准(试行)》中定义,农业旅游是在农业生产中,通过农民劳作、农村风貌等为内容的旅游活动。目前,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不断发展,十以来相关政策的出台,也使农业生产有着新的变化,从而使农业旅游的内容与形式也得到不断的扩展。笔者看来,所谓的农业旅游,即是以农业生产为基础,以农业与农村背景作为景观所开展的一系列集观赏、农事、教育、休闲、保健为一体的旅游形式。

(二)农业旅游的特征

一是生态性。农业旅游能够成为热点,其关键在于农村安逸、秀丽、朴质的生活方式,纯正、浓郁的民俗文化氛围对城市人群有着极大的吸引力。在农业旅游发展中,同时承担着保护环境、传递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功能,因此农业旅游具有较强的生态性。二是生产性。农业旅游是以农业生产为基础,因此与其他观景、养生旅游有所不同,不论是采摘、垂钓,还是农业观光,都能够体现出农业产品生产与产出的过程,使游客在旅游的同时,还能收获产品,进而实现精神与物质的双重收获。三是文化多样性。对于旅游来说,其主要是对人类精神需求的满足而产生的一种文化行为,因此在农业旅游开展中,也会因为地域的不同,使农业旅游夹杂着各式各样的地域文化,并形成农业旅游文化的多样性。四是体验性。在农业旅游中,游客可以亲身参与到农业生产当中,并享受农业生产所带来的乐趣。

(三)农业旅游的功能

农业旅游具有四大功能:一是生态功能。农业旅游对生态理念有着较多的要求,游客也想追求返璞归真的感觉。二是扶贫功能。在农业旅游发展中,可通过对农村土地资源的充分利用,使农业附加值得以提升,进而实现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效安置,实现农民增收,所以具有一定的扶贫功能。三是教育功能。游客在参加农业旅游的同时,也能够实现自身的学习与积累。在农业旅游活动中,游客可以通过观光、娱乐来提升自身的农业生产知识,做到对农业领域的有效了解,从而展现出一定的教育功能。四是娱乐功能。对于农业旅游来说,游客可亲自参与到生产、种植当中,在体验的同时,完成农业旅游娱乐功能的直观享受。

二、中小型农业旅游经营者的类别及需求

(一)中小型农业旅游经营者类别

1.个体经营类别。农业旅游的前身当为农家乐,经营者可利用自家的土地或承包土地来展开个体经营。这种经营模式在中小型农业旅游经营者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对于这一类经营者来说,由于是从农民直接转变为农业旅游经营者,因此其具备的素质也不够专业。再加上对于中小型农业旅游经营者来说,由于资金问题难以解决,因此在硬件设施上有所短缺。此外,因为农村生活习惯与城市人群生活习惯有所不同,因此饮食安全隐患仍普遍存在。

2.涉农企业类别。以农业种植、养殖、服务等类型的企业,也会借助其生产设施及研发成果来做到对农业旅游的开展,从而使企业的经营项目、收益来源、产品附加值、企业影响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这类企业主要是以中型企业为主,与个体经营类别的农业旅游经营者相比,这类资金拥有一定的资金及经营能力,并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实现标准化、企业化运作,因此在农业旅游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这类企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3.非农企业类别。所谓的非农企业,是指企业在从事农业旅游之前,并直接不涉足到农产品的生产。但是,这些企业往往都与农业产品与农业有着一定程度的联系。目前,这类农业旅游经营者包含房地产、旅游、能源、矿产等企业,这些企业往往都在中型规模以上,他们在农业旅游发展中,更加注重对基础设施的建造与规划。

(二)中小型农业旅游经营者需求

1.市场需求。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社会持续发展,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的今天,城市居民所面临的工作压力也越来越大,在城市生活中,他们的精神世界长久得不到放松。进而促使他们向往农村生活环境的悠闲。与此同时,各类农业旅游企业也纷纷出现,对于中小型旅游经营者,特别是个体经营者来说,其渠道不多,宣传能力有限。因此,中小型农业旅游经营者在农业旅游快速发展的今天,仍对农业旅游市场有着较大需求。

2.市场定位需求。农业旅游的原型为农家乐,虽然经过近年来的发展,很多农业旅游经营者都完成了传统到现代化的蜕变,做到了对农业科技、民俗文化、现代项目的有效融合。但受到固有观念的限制,经营者在市场定位时,还将目标客户局限于城市居民,没有将农业旅游提高到区域旅游发展层面上,更无法在区域旅游发展中获取市场份额。

3.景观差异化需求。农业旅游的发展基础由原本的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农业大景观、乡村文化为基础,区域内的景观本底差异较小,不同经营主体在开发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了景观的同质性,加之早期的农业旅游发展缺失统一系统的规划和规范,造成了区域景观的同质性现象严重。

三、我国农业旅游相关政策的发展现状

(一)农业旅游标准化建设得到推进

目前,政府已经在农业旅游标准化建设上做到了有效推进,并在住宿、餐饮及环境建设上逐步展开。农业旅游标准化建设的实施,能够直观反映出当地政府部门在政府职能转变及社会资源挖掘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借鉴欧美等国的政府管理经验可知,一套科学、全面农业旅游标准化体系的构建,能够对政府的管理模式做到有效规范,并使农业旅游更具法治意识。以个体经营者为例,一些地方旅游部门已经对准入规则与经营行为进行了调整,其中包括餐饮安全、住宿安全等多方面的要求与规定。要求个体经营者安全管理责任不断提升,进而为消费者提供质量高、安全、可靠的旅游服务。

(二)与地方旅游业相关的政策不足

在对我国旅游相关政策进行调查与研究发现,目前大多数地区旅游业发展仍停留在对国家政策执行与落实层面上,很少出现地方政府根据该地区农业旅游发展现实情况及需求来出台相关政策。一些地方具有本地特色的农业旅游关注不足。例如在旅游景区相关的规制中,有关乡村旅游的规定只有《乡村旅游村等级划分与评定》。而乡村旅游的景区建设、节事活动等重点项目,在法制环境的规制方向中都缺乏关注。

(三)农业旅游从业人员管理规定缺失

对于旅游业来说,在发展过程中具有较大包容性,并在带动社会就业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然而,由于从事农业旅游经营的企业较多,因此从业人员的素质及专业水平也多良莠不齐。在提升旅游业从业人员素质中,我国出台了《导游人员等级考核评定管理办法(试行)》《导游人员管理条例实施细则》《旅行社经理资格认证管理规定》等一系列政策,然而,在涉及到农业旅游从业人员考评及管理问题上,相关政策仍较为欠缺。

四、满足中小型农业旅游经营者需求的政策优化建议

(一)加强非旅游接待户权益的保障

农业旅游发展过程中容易忽视非旅游经营户的利益。在民俗村中,没有从事旅游经营的人家可能是由于家庭条件所限或自身能力所限,没有从事旅游经营。村里对他们的扶持主要是政府出资的低保及大病统筹,而这些非经营户从旅游经营中几乎没有任何获益,反而要承担开展旅游所引发的负面影响。另外,村落中的基础设施属于公共设施,其旅游发展过程中的损耗也在一定程度上伤害了非旅游经营户的利益。因此,有必要通过立法来确保非旅游经营户的权益,以显示公平性。

(二)将培训与宣传等政府行为规范化

将利于农业旅游发展的政府行为确定为制度或标准,进行规范化管理。例如,各区县对旅游从业人员进行的培训和各地政府对农业旅游的宣传,都没有出台相关的规定和标准进行限定。从业人员要进行哪些方面的培训,是否采取年审制度,每年要有多少课时的学习,是否安排交流和参观,怎样考核,都要有详尽的标准,建议仿照《导游人员培训标准》,将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标准化、规范化。

(三)对市场准入政策需做到严格把关

不仅是民俗接待户、食品安全的准入政策还包括农业观光园等相关准入政策都要严把关。不仅要考察经营者提供的硬件条件,更要结合该地区的整体旅游规划和旅游产品构成进行审批,确保经营接待户提供的产品类型新颖、内涵丰富,有市场竞争力,而且经营者有经营管理的能力。当然市场准入政策也需要相关的配套政策,把握旅游产品的发展方向,确保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在乡村旅游发展的初期,政府希望能帮助尽量多的农民参与乡村旅游经营,尽快富裕起来,但是为了乡村旅游的未来,应该及时整顿市场,规范市场。

(四)在资金需求上打通政策渠道

中小型农业旅游经营者在发展中,对资金有着极大的需求。因此,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应该通过农业旅游税制改革、加大金融投入等途径,有效解决中小型旅游经营者的资金需求问题。一是利用政策优化、吸引发达地区企业或资金流入本地区,通过投资、合作等方式,解决中小型农业旅游经营者资金需求问题。二是对已有的中小型农业旅游经营者,需通过政策制定,减轻他们的负担,避免一切不合理收费问题的存在。三是促进银行与这些企业间的联系,为其融资、贷款提供途径与便利。

(五)促进政府与协会共建差异化景观

农业旅游行业协会对农业旅游的发展有着全面的把握,并具有连接市场与经营者之间的责任。因此,政府应通过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加强政府与农业旅游协会等行业协会间的交流,在为农业旅游建设提供技术支撑的同时,加强旅游项目的交流。从而能够根据地域特色及地理环境,共建一系列文化景观、自然景观、休闲景观等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旅游差异化景观,避免同质化竞争。

总结

面对中小型农业旅游经营者市场需求、定位需求及景观差异化需求等政策需求问题,政府部门只有在市场准入、从业人员培训、非旅游接待户权益保障等方面加强政策制定,方可优化市场环境,完成农业旅游市场的规范化建设,使中小型农业旅游企业的需求得到最大程度满足,促进其自身发展的同时,为我国新农村建设及经济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王慧,张岩,谢倩.农业旅游发展的实证分析与产业升级策略――以辽宁省沈阳市为例[J].改革与战略,2012,(11).

[2] 赵仕红.我国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状况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13).

[3] 杨铭铎,焦翠翠.黑龙江省农业旅游资源的开发对策研究[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

[4] 李俊梅.基于外部性的乡村旅游产业政策解析[J].中国市场,2012,(22).

[5] 汪芳,郝小斐.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乡村旅游地社区参与状况评价――以北京市平谷区黄松峪乡雕窝村为例[J].旅游学刊,

2008,(8).

[6] 鲍润华.三峡库区农业旅游目的地居民满意度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2.

[7] 贾照雪.城郊生态农业旅游开发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12.

[8] 林奕希.湖北省农业旅游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3.

The Analysis on Policy Demand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Agricultural Tourism Operator

LIU Xiao-yan

(Xi’an Fanyi University,Xi’an 710105,China)

第2篇:农业旅游行业范文

关键词:食用菌资源;农业旅游产业;开发利用

1食用菌资源现状分析

道孚县全部土地面积中,耕地占0.8%,林地占27%,草地占67%,独特的气候十分适合野生菌的生长[3]。现发现的野生食用菌有松茸、羊肚菌、牛肝菌、红菇等50余种。菌类生长基用的栎类树种存量巨大,在食用菌的种植条件上很成熟。但从当前的情况来看,野生食用菌资源在不断减少,这与过度采挖不无关系。概括来看,食用菌资源存在以下特点:

1.1野生食用菌资源丰富

道孚县栎类树存量在300万m3以上,野生食用菌在林地中分布广泛。鲜松茸年产量在200t左右,其它菌类在300t左右。由于全球气候持续变暖,在我国中东部地区的食用菌种植逐渐困难。道孚县所处的甘孜州,气候冷凉,昼夜温差大,空气干燥,十分适合食用菌的生长。所产的野生食用菌有3个特点:一是产量高,由于气候适宜和林地草地面积广泛,野生食用菌产量在全国居于首位,素有“野生松茸之乡”的美誉;二是品种多,已发现的野生食用菌种类多达80余种,能够满足各类供应需求;三是质量好,所产的野生食用菌普遍品相好,肉质厚实,且地处高原地区,工业污染少,优品率达80%以上。

1.2野生资源保护不力

近年来,随着市场需求的扩大,受经济利益的驱使,野生食用菌已成为当地农牧民重要的收入来源,野生食用菌资源受到了很大的破坏。从调查来看,对野生食用菌资源的破坏主要表现在2个方面:一是过度的采挖现象,每年7月到9月是野生食用菌的产出季节,调查发现,每片林地被采挖次数平均达到10次以上,这样高频率的采挖使得野生食用菌难以得到很好的繁殖,且人的活动造成野生食用菌生长环境的破坏;二是采挖方法不当,调查中看到,采挖人普遍将发现的菌群无论大小全部采挖,造成野生食用菌优品率偏低影响市场价格,同时造成野生食用菌菌群的灭绝,难以持续生长和繁殖。破坏性的采挖问题得不到解决,将造成野生食用菌资源的逐渐枯竭,必须引起重视。

1.3产业结构粗放

野生食用菌富含丰富的营养,其中蛋白质、氨基酸和微量元素含量大,脂肪含量极低,是兼具药食的绿色产品。近年来,野生食用菌产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从事野生食用菌加工的企业增多。但从加工的工艺来看,普遍采用鲜品低温包装、烘干保存等方式。道孚县地处川西高原,交通不便,仅有307国道和S303省道与外界连通,最近的机场远在康定,野生食用菌鲜品的外销难度较大,大多数在当地进行销售。在采挖季节集中上市时,野生食用菌价格较低。烘干的加工方式造成营养成分丢失,在口感上与鲜品也相去甚远[4]。产业结构粗放不仅造成野生食用菌资源的浪费,而且导致产品价格低廉,经济效益较低。

2利用食用菌资源打造农业旅游产业的方法

农业旅游产业是近年来兴起的一项产业,为提升农业产值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旅游产业具有污染小、成本低以及可持续等优点,在众多产业中具有独特优势[5]。道孚县具有独特的川西高原风貌,环境优美,气候宜人,旅游资源丰富。在野生食用菌产出的季节正值川西旅游旺季,通过产业结合,利用食用菌资源打造特色旅游产业,对推动农业经济发展作用巨大[6]。食用菌资源与旅游产业的结合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类。

2.1打造种植基地景观

由于独特的气候环境和丰富的栎类树木资源,道孚县具备进行人工种植食用菌的条件。依靠野生资源难以持续,产量不能提高,品质也难以把控。采用人工种植的方式,可以大大提高产量,且利于对产品质量进行控制。通过研究对比发现,野生食用菌与人工种植的食用菌在营养价值上完全一致,人工种植的食用菌商业价值与野生食用菌没有区别。通过建设食用菌种植基地,以松茸、羊肚菌等珍贵菌类为名片,以此打造食用菌特色的旅游产业,将大大促进经济的发展。在提高旅游收入的同时,还能促进食用菌产业的完善,从基料生产、菌类种植到加工,将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使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得到利用,农民收入也能大大提高。

2.2开发采挖体验项目

体验式旅游是近年来较为热门的旅游项目之一,特别是城市人群对农业的体验更为热衷[7]。城市人群一般难以接触农业的生产过程,有机会体验时都愿意尝试。了解农业生产的过程,也是一种很好的自然知识学习过程,很多城市的家长都有意愿带孩子体验。食用菌是日常的餐桌食材,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松茸等珍贵食用菌也走上了普通人家的餐桌。开发食用菌采挖体验项目,可以促进农业旅游产业的发展,同时能够起到宣传品牌的作用。通过对食用菌种植方式、生长环境以及采挖过程的了解,提高旅游者对食用菌的认识,了解其绿色产品的特性,对提高食用菌的销量也有帮助。

2.3推出主题农副产品

推出特色农副旅游产品是打造农业旅游产业的重要方面,对提高农业旅游产业收入作用明显。松茸、羊肚菌等作为名贵的食用菌,其知名度在世界范围都较高,以松茸等食用菌为名片的特色农副产品对旅游者有较大的吸引力[8]。从当前来看,县内食用菌产品加工还较为落后,除了当季的生鲜产品外,基本以烘干产品为主,烘干产品品相和质感难以吸引消费者。推出以食用菌为原料的特色农副旅游产品十分必要,可以采取深加工的方式生产方便食用的产品。比如可以生产方便小吃类的食用菌产品,采用盐渍方式加工等。

3发展基于食用菌资源的农业旅游产业需要把握的问题分析

产业发展需要科学的指导,要避免盲目,没有科学的筹划必然造成产业不能健康持续的发展[9]。很多地方在发展某项产业时,急于求成而求大求快,往往适得其反。基于食用菌资源打造农业旅游产业,需要把握以下3个问题:

3.1注意科学筹划

产业发展需要良好科学规划,农业更是如此。建设食用菌种植基地要避免盲目发展,切忌无规划,政府要进行区域规划,达到配置合理、产能恰当、生产有序。要根据食用菌生长的环境需求,科学选择场地,充分考虑温度、湿度以及光照等多种因素。产能要合适,不能过度求多,要根据市场需求合理建设。科学筹划产业链,细致考虑原料、人工、生产、加工以及销售等各个环节,防止虎头蛇尾或顾此失彼。

3.2关注资源节约

生产过程需要注意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不能盲目发展而造成环境资源的损害[10]。在栎类林木的使用上要有所监管,防止滥砍滥伐,提倡用间林木或枝杈进行基料生产。还要注意对野生食用菌资源的保护,划定保护区进行重点菌类保护,野生采挖要进行监管,防止过度。

3.3注重统筹结合

产业发展需要做到合理规划,与自然资源和其它产业要统筹考虑。将域内其它旅游资源与农业旅游产业进行结合,重视其它产业与旅游产业的统筹,防止顾此失彼。

第3篇:农业旅游行业范文

本文根据乌鲁木齐市农业旅游的发展现状以及农业旅游消费者消费行为,设计了调查问卷。问卷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指导语、问卷主体以及致谢三部分。问卷主体主要包括农业旅游消费者的人口统计学特征、消费者消费行为特征、农业旅游消费者旅游动机、农业旅游消费者满意度评价以及旅游消费者的后续行为等内容。2011年国庆节期间,共发放和收回问卷350份,经过筛选,获得有效调查问卷315份,有效问卷率90%。

2农业旅游消费者人口特征分析

2.1农业旅游性别特征分析

大量研究数据表明,性别对于消费者是否购买该产品具有很大的影响。因为,女性具有较为浓厚的感彩,比较注重追求完美,达到实际利益;而男性在这方面一般处于被动性,一般购买意念非常果断,倘若决定要购买,则会非常迅速的购买。相比之下,女性较男性理性。在本次问卷调查中,女性旅游消费者为160名,占到总调查人数的50.79%,男性旅游消费者为155名,占到总调查人数的49.21%。从数据可以看出,参加农业旅游调查的男女性别几乎持平。

2.2农业旅游消费者年龄特征分析

不同年龄阶段的消费者在其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上是不一样的。一般情况下,中年人对于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强于老年人,因此,遇见新事物,接受速度比较快,思想转换也快;而老年人则一般比较谨慎,注重效果。从调查的消费者人群中可以看出,参与农业旅游的消费者年龄跨度比较大,涵盖了大部分年龄段。数据表明,69.8%的农业旅游消费者分布在26岁到65岁之间,从结果可以看出,该年龄段消费者无论从消费能力上还是从消费意识上来说都占主导地位,比较能反映出农业旅游消费者对于农业旅游的参与意愿(表1)。

2.3农业旅游消费者民族特征分析

由于乌鲁木齐市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因此,在调查农业旅游消费者行为中,必须将消费者的民族特征考虑其中,才能真正地分析该市的农业旅游消费。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生活观念,对旅游也有着不同的看法。调查结果显示,在所调查的农业旅游消费者人群中,汉族175人,占到样本总量的55.6%,其次是维吾尔族和回族,占到样本总量的25.5%。

2.4农业旅游消费者收入特征分析

消费者的收入特征作为影响旅游消费者行为的主要因素之一,直接影响到旅游消费者对旅游产品的购买支出。随着消费者收入的不断提高,旅游消费者对于农业旅游产品的要求也不断提高。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消费者月收入在699元以下的消费者群体占到样本总量的4.7%,700~3999元的消费者群体占到样本总量的73.9%,详细消费者月收入分布。

2.5农业旅游消费者受教育特征分析

游客受教育程度的不同对于农业旅游动机也是不同的。大量的研究成果表明,教育程度越高的游客旅游的动机已经从原始的参观欣赏园区景色上升到追求精神享受,而教育文化程度低的游客还是停留在观景的欣赏过程之中。从本文的调查对象来看,其受教育程度主要集中在高中到本科之间,占到样本总量的66.7%。

2.6农业旅游消费者职业特征分析

对于旅游消费者来说,是否有充足的休闲时间,对于能否去旅游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因此,旅游消费者职业对于研究旅游消费者行为至关重要。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旅游消费者职位分布主要集中于学生、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企业高管以及退休人员。

3农业旅游消费者消费行为特征分析

3.1准备阶段消费者行为分析

3.1.1获取信息渠道随着Internet网络的普及和运用,消费者可以从多方面渠道获取旅游信息。比如,Internet网络、旅游期刊杂志、广播、数字电视以及亲朋好友宣传等。调查结果显示,消费者对于旅游信息的获取渠道有着不同的选择。但是,选择通过亲朋好友介绍这个渠道的消费者共142人,占样本总量的45%。其次是旅行社宣传和报纸杂志,占到样本总量的35%。选择其余获取信息渠道的消费者人群占到样本总量的20%。结果表明,口碑宣传在传播信息中依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3.1.2出游方式游客在出游方式选择这个问题上,比较集中在选择家人、朋友、同学一起游玩,占到样本总量的65%。通过把出游方式和游客年龄结构交叉分析发现,年龄结构较低的游客选择出游方式比较丰富,选择独自、同学、朋友、家人一起出游,并且与同学、朋友一起游玩居多;年龄稍大一点的游客,由于有了自己的家庭,所以和家人一起游玩的居多;年龄较高的游客,在出游方式选择上比较狭隘,甚至出现100%的选择和家人一起游玩。

3.1.3交通方式由于经济水平的提高,在交通方式选择上,乌鲁木齐市居民比较倾向于自驾车、大巴等交通工具,这与游客的收入息息相关。收入较低或者一般的游客大多选择公交车、摩托车,而中高收入阶层的游客大多选择自驾车外出旅游。

3.1.4旅游动机分析笔者运用Spss17.0社会统计软件对问卷。调查中农业旅游消费者动机一项调查进行了样本均值分析,详细情况如表6所示。结果表明:缓解工作学习压力为4.35,体验新的生活方式为4.27,体验民族风情为4.18,获得脑力和体力恢复为4.15,锻炼身体和增进健康为4.09,探亲访友为4.06,品尝风味小吃为4.01,调节心情为3.98,与家人共度美好时光为3.84,游览自然风光为3.75,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为3.73,怀旧情绪为3.66,游览文化名胜为3.61,研究民族文化为3.59,旅游考察为3.56,考察为3.49,统计结果与客观实际情况是一致的,也符合现代消费者参与农业旅游的动机即逃避城市喧闹生活,释放生活、工作压力,回归自然。

3.2消费阶段消费行为分析

3.2.1停留时间旅游消费者在旅游景区停留时间的长短反映出该游客对该景区是否感兴趣,并且直接影响到旅游消费者是否重游此地。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农业旅游景区停留时间在5h之内的旅游消费者占到样本总量的64.5%。由于农业旅游景区一般都在郊区,所以,选择住宿的游客仅占到4.4%。

3.2.2消费金额在旅游过程中的消费金额对于旅游消费者比较敏感。在调查过程中发现,有一少部分游客是单位赠票的,所以这项调查不是很明显。消费金额集中在200~500元的有185人,占到样本总量的58.7%;其次是500元以上,占到样本总量的30.3%;其余占到样本总量的11%。从收入和受教育程度分析游客在游玩过程中的消费金额,发现游客消费金额和收入及游客受教育程度成正相关,即收入越高,文化程度越高,游客在游玩过程中的消费金额就会越多。

3.2.3食宿选择从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可以看出,住宿选择方面:乌鲁木齐市居民在住宿选择上与农业旅游景区的距离相关。当距离景区较近时,选择住宿的游客非常少;当距离景区较远时,住宿选择表现出极大地差异性。选择宾馆的和农家接待的游客占到了样本总量的85%,而选择其他住宿的游客仅占15%。饮食方面:选择在社会餐馆和亲戚家居多,占到样本总量的65%,选择农家、渔家、宾馆和其他的仅占到样本总量的35%。

3.3评价阶段消费者行为分析旅游消费者对这次旅游活动的满意程度决定了该游客下次是否再次参加农业旅游活动。因此,笔者认为对该旅游活动的满意度评价属于消费者行为。笔者在问卷调查中设计了两道关于游客对

该次旅游活动中的六大要素的满意度评价问题,分别是“在本次旅游当中您对住宿、餐饮、娱乐、交通、购物、游览等最满意的是哪一项服务”和“在本次旅游当中您对住宿、餐饮、娱乐、交通、购物、游览等最不满意的是哪一项服务。

第4篇:农业旅游行业范文

(一)体验型生态农业旅游的特征体验型生态农业旅游是以农村地区为场所,建立在生态农业基础上,以农民广泛参与和获取经济效益为核心,以城市居民为主要客源。依托农村地区质朴的风土人情和丰富的自然景观,以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集观光、休闲、求知、娱乐、健康等为一体的可持续旅游形式。它具有参与性广、适用性强、产业联动性好、产品转化率高,产生诸多效益的同时还能解决“三农”问题,有利于农村地区脱贫致富,有效地减少城乡差别,是实现旅游扶贫的有效手段。以下将农村地区体验型生态农业旅游与传统旅游的特征作比较:体验型生态农业旅游的主导群体是农民、当地政府而传统旅游的主导群体是旅游企业;前者的利益主体为农民、游客、社区。后者为旅游企业、游客;在产生效益方面,体验型生态农业旅游产生长远的经济、文化、环境、社会效益而传统旅游产生短期的经济效益,且易导致农村自然、人文环境恶化;在产业联动方面,前者可关联带动农、林、牧、副业为旅游业服务,带动第三产业和加工业的发展,后者对农村产业联动性差呈现小弱散的局面;最后在产品转化方面,前者的中间环节少,转化快,产品附加值高。后者的中间环节较少,转化慢,产品附加值低。

(二)体验型生态农业旅游的社会经济意义(1)从业门槛降低,农民全面参与旅游经营,接待周期变长,农民直接收益增加。开展体验型生态农业旅游目的在于使游客获得对农业活动的全面体验,即“自选自种、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耕作、采摘、烹饪、科普等体验都能在其中找到对应诉求。这些要求使体验型生态农业旅游与传统的农业观光旅游、休闲农业有所区别。首先是降低从业门槛,使农民能全面参与旅游经营。体验型生态农业使农民全面展示农事特长,“体验型”旅游者希望体验的就是真实的氛围和场景,而非刻意培训转化后的“舞台真实”场景。其次体现在农业的接待周期变长,湖南农村有“一个月种田,三个月过年,八个月打牌”的说法,即除了“春耕”和“抢种抢收”时节较忙外,其余闲暇时间较多。开展体验型生态农业旅游后,一年四季均可接待体验旅游者。使接待周期变长,农民直接收益增加。(2)有效传承优良传统农业文化。中国是世界上农业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是在农耕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中重农抑奢、耕读传家等思想影响着中国人的精神底层。先生说:“中国社会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大量人口集中居住在土地不太广阔的宜耕地区,……我们从很古时代起,绝大多数人以五谷为主要食物。种植五谷作物的农民构成了中国绝大多数的人口,他们是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的深厚基础”。开展体验型生态农业旅游使旅游者深入体验农业文化内涵,唤起“寻根”、“怀旧”的心理情结,同时增强农民对自身文化传统和风俗人情的自豪感。这对传承传统农业文化大有裨益。(3)有效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繁荣,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长期“二元经济”导致了我国农业是弱质的基础产业,农民是弱势的市场主体,农业和农民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缺乏应有的市场竞争能力。通过开展体验型生态农业旅游,可在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满足农民脱贫致富的愿望,使农业人口向非农方向转移,减少对土地的依赖。从微观来看,农村地区开展体验型生态农业旅游,将使农产品产业链变长,农民的收益面增宽,农民在自主参与旅游活动的过程中大幅度实现产品的增值,并形成农、林、牧、副业为旅游业服务,带动第三产业和加工业的发展。在农业经济整体发展的同时,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良好的生态环境,从而实现农业与相关产业的良性循环。(4)减少中间环节,增加农产品的附加价值。过去,农产品要经过多个中间环节才能到达消费者手中,中间环节的增加意味着商品价格的增加,农民和消费者均不能直接受惠,农产品流通慢也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在体验型生态农业旅游中,农民直接参与旅游经营,生产的蔬果、水产、牲畜等农产品直接推向消费者,在满足游客需求的同时又增加收入,还能带动农产品市场的发展。笔者在调研中发现,汶川县水磨镇的体验型生态农业旅游具有示范性。在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中,水磨镇受损严重。在灾后重建中,各个村寨进行了规划,重点发展乡村旅游。水磨的放养跑山鸡因绿色生态受到市场欢迎。2011年一只鸡卖给贩子大约在40元左右。随着乡村旅游的开展,当地农户胡有林承包附近山林开展农家体验型旅游,加工好的土鸡直接销售价格约80元左右。在此基础上,汶川县成功申报了跑山鸡有机畜禽产品、绿康跑山鸡蛋无公害禽产品、三江黄牛地理标志,成立了全州首家跑山鸡养殖专业联合社—“汶川金果银凤跑山鸡养殖专业合作联合社”。这些措施结合开展体验型生态农业旅游,增加农产品的附加价值,使农民直接受惠。(5)提高农民生态环保意识和生产技术水平。农民通过参与体验型生态农业旅游活动,逐渐提高对环境卫生、环境保护的意识。旅游活动的开展和逐渐深入,使农民自发地产生爱护环境卫生,保护生态环境的观念,从而为农村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此外,在体验型生态农业旅游活动中,由于旅游者较多地关注农业生产的绿色、有机、环保、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内容,并且乐于加入到这类旅游活动中进行深入体验。由此促使农民引进先进技术提高农事生产科技水平、生产率和产量。震后的汶川县,结合乡村旅游,大力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以“精品景观、精美村寨、精致农庄”为方向,将生态村寨建成生态农业旅游点,在此过程中,推出“汶川甜樱桃、农辉跑山鸡、绿壳土鸡蛋”等生态农产品,通过“猕猴桃采摘节、蓝莓种植园体验游”等与体验型生态农业旅游项目结合,产生了极强的市场效应。

二、结语

第5篇:农业旅游行业范文

关键词:休闲;适宜性;旅游模式

1研究设计

关于“生产———生活———生态”模式的休闲式旅游空间开发,是各区域相互协调的结果,也是实现休闲农业生产、生活和生态机能的有机整合和利用。若想要研究设计出休闲旅游农业开发的自然环境和经济社会环境,那么有必要通过休闲农业开发区域性农业旅游特色和推出旅游者耳目一新的服务产品。休闲农业旅游开发可根据当地的特色农产品、地方习俗、传统节庆日等各种进行商品化的包装和营销。不仅如此,还要注重旅游规划和生态保护,并对此进行可持续性的规划和发展。而在发展过程中,也不能忽视对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以“生产———生活———生态”的理论基础,对这样的休闲农业旅游模式进行开发和规划,最终对区域性旅游的整体环境进行综合评估和开发,然后客观分析休闲农业旅游的适应性开发与发展。

2休闲农业旅游开发适宜性的测度与评价

从计算的长三角城市群休闲农业旅游开发适宜性的图1可以看出,由于地区的旅游开发资源、生态、经济、社会等差异性制约原因,使该地区旅游开发适宜性差异明显。而且,由于不同地区的农业发展基地的经济基础、经济条件和休闲文化氛围等不同,也会导致地区休闲农业旅游开发适宜性有着差异影响。当然,休闲农业旅游开发并不是一件简单的工程,而是一项集农业、工业、交通、餐饮、住宿、邮电等综合性方面的地区综合发展工程。为了可以让休闲旅游开发更明确“三生”适宜性发展指标要素,文章将对这项指标体系进行分析.整体来看,生活适宜性中的社会发展因素对休闲农业旅游开发影响最为强烈。且休闲农业旅游的开发适宜性跟所在地区的环境状况、社会发展以及旅游发展等颇有关联性和一致性。这种休闲农业旅游开发一方面吸引着游客,另一方面地区良好的休闲旅游可以给客源、消费、资金等开发动力。

3如何发展适宜性的休闲农业旅游

(1)主题农村庄园。这是一种基于农村的农村农产品生产和开发,将一套农村建筑物作核心营业点。然后再将果园、花园、田园、菜园等作为辐射性农村庄园装饰性配套景点和以书吧、咖啡厅、茶吧、酒吧等提升品位。并将特色鲜明的农村民俗文化主题贯穿其中的小型农村会所。(2)酒庄。酒庄其实就是一种独立的葡萄酒生产单位,是一处将葡萄种植、栽培、采摘等之后再进行葡萄酒的酿造和生产。酒庄一般都会规划在风光宜人、水土丰茂、阳光充足的海边或山谷。在农村开发出这样的休闲旅游之地,可以吸引游客前来度假。(3)农业公园。将农村优美广阔的田野地带,融合环保健康等理念,将农作物种植和农耕文化结合起来,并按照城市公园的思路发展成一种生态休闲的乡土旅游园地。在这种农业公园可以进行游憩、度假、学习和休闲,让游客在这里追求简约、归真、和谐的生活方式。

4将农村打造成适宜性休闲农业旅游开发总结

(1)因地制宜的实现区域性休闲农业旅游开发的开发方向、内容和产品、环境等意义重大。在今后休闲农业开发过程中,应学会科学评价、规划引领,并明确自身发展的不足和优势,客观分析环境的开发与影响。(2)文化是休闲旅游开发的灵魂,所以若想要深入挖掘休闲农业旅游开发的价值,就应该要学会创新文化融合的模式和路径,提升农业文化旅游的经济价值。(3)扩宽资本进入农业发展的渠道,提升农村旅游产品与市场需求的契合,并且营造出休闲农业开发的有利环境和美好风景。尽量将该地区农业资源优势、环境优势、市场优势和资金优势等互动结合,并将其打造成创新、绿色、健康、环保的适宜性休闲农业旅游之地。

5结语

如今城乡居民的收入普遍提高,新农村基础设施也得到了改善,正是休闲农业旅游的最佳开发时机。这必将成为未来农村基于“生产———生活———生态”的发展新态势。我国政府也应该从政策、设施、资金等多个方面支持农业生态。让其成为一种增加农民收入和城镇居民旅游的新方式。

参考文献

第6篇:农业旅游行业范文

【关键词】 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 呼吸功能衰竭; 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 血液灌流

【Abstract】 Objective: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continuous venous venous venous blood filtration(CVVH) combined with hemoperfusion(HP)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organophosphorus pesticide poisoning(AOPP) with respiratory failure.Method:34 cases of AOPP with respiratory failure,who were treated in emergency department of our hospital from June 2013 to June 2015,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17 cases)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17 cases).Based on conventional treatment and mechanical ventilation,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HP,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with HP combined with CVVH.The treatment effect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Result:The dosage of atropine,mechanical ventilation time,coma to waking time,ChE activity recovery time and ICU stay tim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P

【Key words】 Acute organophosphorus pesticide poisoning; Respiratory failure; Continuous venous venous blood filtration; Blood perfusion

First-author’s address:Pingxiang People’s Hospital,Pingxiang 3370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6.32.032

有机磷农药(organophosphorus pesticides,OPs)是我应用最广、用量最大的农业杀虫剂[1],种类繁多,如敌敌畏、乐果、对硫磷等,药效高、易分解,而当这些农药短时大量进入人体后会造成以神经系统损伤为主的一系列伤害,即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acute organophosphorus pesticide poisoning,AOPP)[2]。AOPP是急诊科常见的危重症之一,具有病情重、进展迅速、致残率及死亡率高等特点,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安全及生活质量[3]。近年来,随着医疗水平的进步,AOPP的抢救成功率得到明显提高,但仍有10%左右的死亡率[4]。临床资料显示,AOPP发生后,约有80%的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呼吸功能衰竭,而呼吸功能衰竭是造成AOPP死亡的主要原因,其致死率可达45%以上[5]。因此,积极治疗呼吸衰竭是提高AOPP抢救成功率的关键[6]。本研究将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联合血液灌流(HP)用于AOPP合并呼吸功能衰竭的临床治疗,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参考文献

[1]赵曙光,解新良.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救治进展[J].中华全科医学,2011,9(9):1448-1450.

[2] Zhang J W,Lv G Y.The significance of the measurement of serum xanthine oxidase and oxidation marker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organophosphorus pesticide poisoning[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edical Research,2010,38(2):458-465.

[3]范小勇.丁酰胆碱酯酶活性评估院前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病情及预后的应用研究[J].重庆医学,2014,43(30):4028-4029.

[4]熊俊.血液灌流对急性重度有机磷中毒的疗效观察[J].临床急诊杂志,2014,15(10):638-639.

[5]胡智,杜凯音,李勇,等.呼吸机辅助通气救治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呼吸衰竭23例[J].人民军医,2015,58(3):324.

[6]胡安.生命支持下改良洗胃术抢救有机磷农药中毒呼吸衰竭研究[J].重庆医学,2014,43(27):3622-3624.

[7]赵姣云.联合血液灌流及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治疗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合并呼吸功能衰竭的应用效果[J].中国现代医生,2016,54(12):75-77.

[8]樊考林,杨建东,曾卫华,等.白介素10对有机磷农药中毒大鼠脏器保护作用的研究[J].江西医药,2013,48(4):338-339.

[9]陶贤洲,王佐.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致呼吸衰竭的影响因素分析[J].安徽医学, 2014,35(9):1273-1275.

[10]胡兴洲,金辉纯,徐素萍,等.血液灌流联合机械通气治疗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的疗效观察[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3, 3(1):75-77.

[11]叶淳娟.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合并呼吸功能衰竭的急诊抢救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25(19):581-582.

[12]关伟.血液灌流联合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治疗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42例临床分析[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38(3):500.

[13]余祖鹄,徐方林,李峰.B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治疗难治性心力衰竭的观察[J].江西医药,2009,44(8):776-778.

第7篇:农业旅游行业范文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求职;职业要求;实践能力

旅游管理类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旅游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旅游经营管理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与沟通能力,善于处理旅游行业特点的相关问题和关系梳理工作,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旅游行业相关工作的从业者。

旅游管理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的行业类型主要包括13个不同方向,具体为:1.旅游行政管理部门;2.旅行社;3.旅游咨询公司;4.旅游电子商务企业;5.旅游规划策划机构;6.旅游营销策划企业;7.旅游景区;8.主题公园;9.旅游休闲俱乐部;10.旅游度假村;11.旅游职业中学、旅游职业中专教学工作;12.旅游与休闲行业的自主创业;13.走向乡村,参与开发乡村旅游与休闲产业。从就业的行业类型能看到,旅游管理类专业就业面较宽,不同行业对于职业素养的要求也不同,这就决定了旅游管理类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和工作实践能力必须能够在求职过程中或者进入职业环境后迅速胜任相关工作岗位。

一、旅游管理类专业毕业生的职业要求

任何大学的专业价值都必须通过职业平台得以体现,职业要求对于专业学习和即将进入工作岗位的毕业生来说,是考量学生人力资源价值和其专业知识价值的标尺。根据整个旅游管理类毕业生的就业行业我们将其职业要求大体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迅速熟悉工作环节信息和工作沟通渠道

旅游行业的工作类型非常丰富,从普通的导游到旅游景区策划工作,从酒店餐饮客房服务工作到旅游产品的设计开发工作,都紧密的围绕着旅游消费产业链条产生和运转,这就要求旅游行业的从业者,尤其是旅游管理类专业的毕业生在进入工作岗位角色后能够非常迅速的收集工作所需的相关信息,而且在不断变换的岗位角色中能够快速适应工作角色要求,能够迅速建立旅游行业中多角色、多渠道、多种环境的沟通联系工作,从而为工作内容的开展和工作关系的建立运行发挥主动积极作用。总的来说归纳为3点;一要迅速适应旅游行业的多种工作角色;二要积极收集掌握相关岗位工作的有用信息;三要能够在旅游行业不同类型的工作中发挥主动性角色作用。

2.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和积极社会沟通能力

旅游行业所有的工作类型都是围绕旅游者和旅游事件展开的,这就要求旅游工作从业者必须拥有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和积极的社会沟通能力。首先,通过自己良好的表达能力在旅游工作中积极开展旅游服务,提供相关旅游产品;其次,由于旅游行业的工作具有时间、空间、事件、环境、问题等因素的多变性和突发性,这就要求旅游行业的从业者能够拥有积极的社会沟通能力和联系能力,在旅游行业多种变化的因素中通过积极交涉、关系沟通、情况通报等方式理顺工作关系,保障不同类型的旅游行业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3.较强的突发事件关系协调能力与处理能力

由于旅游行业工作因素的多变性,在旅游服务和旅游产品开发工作中,突发问题的产生不可避免,这就要求旅游行业的从业者具备快速的问题反应能力,通过训练有素的问题协调能力化被动为主动,从而积极决策问题,保障旅游者的合法权益,维护自身的工作责任。通常来说,旅游行业的工作要求从业者进入工作岗位后,遇到突发问题做好以下3点:一是要积极沟通信息,保护旅游者合法权益;二是迅速开展公关协调,将问题造成的影响降至最低;三是通过自身团队或工作机制平台进行善后关系公关维护工作,保护自身企事业品牌形象,实现多种关系价值利益的优化结合。

二、旅游管理类毕业生求职的主要特点

目前全国大概有300余所院校开设旅游管理的本科专业,假设每个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每年毕业50名毕业生,仅每年毕业的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超过1万5千名,再加上一定数量的旅游管理专业硕士和博士以及数字相对本科毕业生更为庞大的专科、高职及中专毕业生,数量极为庞大,这说明两个问题。第一,旅游管理专业的社会需求较大,大量的旅游管理类毕业生进入旅游行业后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第二,旅游行业本身的多类型、多层次、多链条能够适应从中专的导游酒店专业到旅游管理规划的硕士、博士高层次学历毕业生的职业层次,所以我们有必要从毕业生的角度从以下一个方面分析旅游管理类专业毕业生的求职特点。

1.从行业一线服务岗位开始职业生涯塑造

目前的实际情况是:大多的旅游管理类的毕业生在开始求职时,都是寻找旅游行业的基层一线服务岗位工作,这个情况由多种原因造成,一是教学实践相脱节,目前我国的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工作和教学大纲要求,毕业生掌握的旅游专业相关知识需要在实践一线岗位中进行相应的实习;二是旅游行业的行业特点要求,从事旅游规划和旅游产品开发工作,必须对旅游相关产业链条的导游、服务咨询及旅游销售工作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这就需要毕业生进入旅游行业后对不同一线岗位工作都有相应的工作实践,具备基本的行业素质。

2.性格、心态展现优于专业基础知识掌握

在旅游行业的招聘过程中,旅游企事业单位对于毕业生综合素质的考量目前比较偏重毕业生性格因素,心态情况的了解,对于专业基本知识的要求反而并不高,主要有2个原因,一是用人单位在旅游行业的不同类型和不同模式,相对于专业基础知识更要求毕业生进入工作岗位后熟悉本岗位的工作流程和工作程序,专业基础知识的要求不高;二是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进行心理测评和性格、心态测量从而选拔性格积极,心理素质相对稳定的从业者,这是基于旅游业作为综合性产业的性质要求,要求从业者始终以乐观积极的心态面对工作的整个流程和各种问题,提供良好的旅游服务。

3.动态岗位环境考验毕业生社会生存能力

旅游行业的岗位动态性较强,无论是导游工作、旅游销售工作还是景区规划工作,都要求从业者能够在较长的外出工作周期中去发挥主观能动性面对工作中出现的各种实际问题,这就要求毕业生在求职的过程中能够体现出相应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从两个方面体现出毕业生较强的生存能力,一是能够长时间从事不同区域,不同环境及不同类型的旅游服务工作,例如,导游工作外出时间长,周期密集,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不断变化;二是遇到各类问题时,能够沉着冷静,变通思维,善于应对解决实际中的矛盾问题,理顺整个旅游服务中的各类关系,既保证旅游服务的质量又能增加相关工作链条的经济收益。

三、增强旅游管理类毕业生求职能力的几点建议

增强旅游管理类毕业生求职的根本方法是增强旅游管理学科的社会实践性教学,但是在毕业生就业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相应的训练和实习增强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的综合素质,更为良好的展现学生积极的职业心态和稳健的职业作风,从而增强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求职能力。

1.加强旅游职业语言的情景训练

旅游行业招聘的过程短则数个小时,长则最多几周时间。动态性的工作环境和耐压性的工作特点要求毕业生能够在很短的面试时间里展示出自己的整体特点,突出性格特征,能够在数周的现有工作岗位上承受旅游行业节奏快、频率高、效率好的工作要求,这就要求毕业生在求职前需要进行相应的职业语言的情景训练。通常情况下,不同场景的职业语言训练能够迅速帮助毕业生模拟不同工作岗位环境,通过语言的展示沟通熟悉旅游业招聘的语言习惯和工作作风,从而在面试中积极自信的面对语言交流考察;其次,职业语言的情景训练还有助于毕业生模拟工作环境,旅游业相关工作岗位的最大特点就是语言沟通,通过语言环境的训练本身就是对工作场景的训练,能够帮助毕业生在数周的实习过程中以沉着冷静的心态面对各类实际问题。

2.丰富相关行业岗位的实践经验

旅游行业对于毕业生的实践经验要求较高,毕业生可以把握旅游行业工作的岗位特点和要求提前进入相应的工作环境和岗位进行实习实践,如果临近就业,没有太多的时间进行工作周期较长的实践时,可以采取岗位实践培训,即在没有劳动报酬的前提下寻找多个不同旅游行业的工作岗位,例如,做三天导游实习,跟一个省内区域团;做三天旅游咨询销售,了解相关工作渠道;做三天旅游产品设计等等,在这个过程中,认真记录每一个工作细节中的问题和体会,事后归纳总结心得,这对于求职中相关问题的应对可以起到良好的帮助作用。

3.突显应对突发问题的决策能力

如果能够通过相关工作岗位的实践和实习,体会突发问题从产生到结果的过程能够提升自身的紧急应对能力,如果临近求职,没有相应的实践经验,最好的方式就是善于总结前人的工作经历和心得,寻找相应的导游工作日志或工作心得,通过自身归纳和总结分类分析,模拟相应环境,增强自身的认知能力,在整个求职过程中,凸显出自己对于突发事件应对的感受理解,可以帮助毕业生塑造良好的协调决策形象,增强就业过程中的竞争实力。

旅游管理类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应该通过较好的语言素质来积极展现自身的工作心态和协调沟通能力,通过沉着冷静的工作执行力展示自身坚强的心理素质和问题应对能力,从而提升在就业过程中的竞争力,寻求更好的工作职业平台和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林丹彤.浅谈高校和大学生促进就业的途径与策略——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例[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0(1).

[2]王振.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法探索[j].民风,2008(17).

[3]李红英,和亚珺等.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法探索[j].中国电子商务,2010(5).

第8篇:农业旅游行业范文

关键词:信息科技;智慧;旅游景区;问题;对策

国家旅游局站在时代性旅游行业发展的现实性需求和长远规划上,于2013年提出了旅游行业发展的主线,以信息科技为发展助推器以推动旅游行业的发展,从而实现旅游行业的智慧化发展之路。特别指出,旅游景区的建设要全面贯彻智慧化指导方略,要求各地旅游景区坚持旅游业发展的趋势,紧抓智慧旅游主线,构建旅游城市、景区和旅游地实现智慧化,同时在旅游产业的发展方面各个旅游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智慧旅游思想的引导,有条不紊地加大智慧旅游的主题宣传和推广,进而推动一些特色旅游项目在旅游市场占据市场销售份额,以带动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纵观旅游发展的历程来看,智慧旅游是旅游行业与时代相结合而产生出来的一种新的旅游形态,也是信息科技与旅游行业相融合的产物,更是未来旅游行业发展的规划和构想。

一、界定智慧旅游景区的内涵

“智慧景区”是基于旅游消费的视域,以满足消费者对旅游消费服务和质量上的高层次性要求,根据各地旅游景区的特点和现状,从旅游景区的规划、管理、维护和发展等方面而建构旅游景区的建设体系,凸显旅游景区建设的新特点,以信息科技促旅游景区发展,实现旅游景区发展智慧化,不断满足消费者对旅游行业的消费要求,最终为旅游景区的发展而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的发展内驱动。

众所周知,自从信息技术与旅游行业相结合,就成为旅游行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且随着信息技术时代特征的彰显,这种以信息技术为发展动力的旅游产业发展新趋势日益明显。伴随着旅游行业向纵深领域的推进和发展,信息科技已经成为旅游行业发展的必备要件越来越被人们所认可。从技术动力的层面来说,利用信息技术之所以能够促使旅游景区实现智慧化,之所以对旅游景区内的地理概貌、旅游事故、旅游者的行踪、旅游管理行为、旅游者的活动规律以及消费需求等方面进行综合性、细致地而又及时地掌控,且不分天气变化、地理状况复杂性和节日旅游差异性等,可实现对游客和景区工作人员行迹全方位地跟进和管理,就在于智慧旅游景区的内涵丰富。可以从以下对智慧旅游景区的内涵进行深刻解读:首先,信息技术支撑因素,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对旅游景区内的地理概貌、旅游事故、旅游者的行踪、旅游管理行为、旅游者的活动规律以及消费需求等方面进行综合性、细致地而又及时地掌控;其次,不分天气变化、地理状况复杂性和节日旅游差异性等,可实现对游客和景区工作人员行迹全方位地跟进和管理;再次,汲取和利用国内外各个旅游景区的先进管理理念和经验,不断完善旅游景区的建设机制和工作程序;而后,信息数字化,利用信息科技技术对景区内的数字进行分析和整合,建立旅游景区信息档案库,利用信息档案库弥补旅游景区的不足和缺陷;最后,人性化和科学化相结合,旅游景区的管理不能够单一靠科学技术,而应该在科学技术支撑下加强人为操作和管理机制,以更加合理的、温馨的管理和服务为旅游者提供,从而也潜在地实现了旅游景区的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

二、建设智慧旅游景区的意义

1.有助于推动景区管理机构提高管理和服务意识

建设智慧旅游景区可以最大化地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优化组合旅游景区的旅游资源、旅游景区内各部门协调配合、管理监控实现动态化、服务水平高层化,从而实现旅游服务信息公开化、行业制度规划化和服务管理标准化。通过旅游行业的市场化动态以及旅游消费者的旅游现有发展状况的信息和数据进行综合性把握,从而促使旅游行业的相关主管部门和管理部门对旅游行业的发展实现有效性引导,进而促使旅游景区的管理和服务部门转变基本职能,提高管理水平,提升服务意识,最终提高旅游景区的市场形象,为旅游产业实现经济效益打下坚实的基础。

2.有助于促进景区旅游产业的突破性发展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对旅游行业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的渗透,实现了旅游产业的多样化销售途径和平台,比如电子商务式旅游销售平台、旅游公共服务多媒体平台、旅游广告宣传平台以及手机app旅游服务平台等。伴随着科学信息培植的旅游项目的推进,使得旅游服务咨询系统、将旅游产业的市场潜力充分挖掘出来,吸引人们的消费方向向旅游产业转移、促使游客对消费管理和服务提供全方位的意见和建议,特别使旅游行业的发展更加规划化、系统化和制度化。现代信息技术因素植入的旅游景区产业链的建立,进一步使旅游景区的硬件和软件基础性设施向智能性转化,最终使旅游景区的发展更具有市场吸引动力和潜在的附加值。

3.促使旅游企业将实现旅游资源的优化组合和旅游经济增长点的爆发

以市场为发展导向,以现代科技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智慧旅游景区建设机制的建立,有利于从管理系统方面实现旅游资源的优化组合,改变原有靠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的管理模式,进而减少了旅游管理支出成本,实现了旅游产业的丰厚经济效益。同时,可以动态化地对景区内的游客消费现状进行数据性分析和跟踪,从而剖析出游客的市场消费动态,进行旅游项目的调整和开发,并以游客的消费需求为服务目的进行服务水平的提升,从而使旅游景区的新市场消费热点得到激发,进一步扩充了旅游景区的市场空间,也进一步扩大了旅游景区在旅游同行业内的市场影响力,最终使智慧旅游景区的企业形象深入人心并占据巨大的市场消费份额,实现了旅游景区的跨越式发展。

三、剖析智慧旅游景区发展存在的问题

1.各地区旅游景区的智慧化程度层次不齐

由于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致,使得各地区在旅游景区的智慧化程度也不一致,这势必影响旅游行业的整体性发展,势必要求旅游行业进一步规划和布局旅游业的发展大局。从目前当地经济发展的机构进行综合性分析来看,各地的旅游产业已经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指标考量中,是促使各地国民收入的主要经济组成部分,但是各地的经济经济基础不一样,不同地区、不同城市对经济发展的政策性引导、信息科技的发展布局以及移动通讯设施的覆盖率等不同,致使智慧旅游景区发展差异化非常明显,旅游景区智慧化程度低的地区其经济社会发展处于低迷状态,而旅游景区智慧化程度高的地区其经济社会发展异常性繁荣。从当前我国旅游景区发展的现状中可以窥视出旅游景区发展的内在客观性规律和方向,比如我国南方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对其旅游景区进行考察来看,其旅游景区带来的经济效益也比较高,而相对于经济社会发展不高的内陆和边疆地区来说,其旅游景区内的旅游资源利用率不高,旅游规划不合理不科学,致使旅游景区产生的市场效益比较低,更不用说带动周边地区的相关性产业的发展了。因此,国家旅游当局,应该站在国家旅游行业发展的战略进行旅游行业规划和布局,加大对旅游行业的扶持力度和利益分配机制,从而使我国的各地旅游行业发展结构得到进一步的调整,促使国家战略性角度上的旅游行业智慧化程度比较高,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新激发点。

2.智慧旅游应用形式过于单一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旅游行业的不断创新,智慧旅游也被广泛的应用,虽然如此,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智慧旅游发展的同时带来的是经济利润的提高,然而在地区追逐经济的同时,智慧旅游出现了同质化现象。随着智慧旅游的发展,出现了淘宝、去哪儿等电子商务应用软件,但单从旅游方面我们不难发现,二者均为用户提供普遍的查询、预订、购票、支付等服务,渐渐的不仅在应用软件上,在智慧旅游的发展中同质化也日益严重,盲目的追求经济效益,照葫芦画瓢的现象屡见不鲜。

四、探讨解决智慧旅游景区存在问题的对策

1.详细阐释和践行智慧景区的内涵

国家旅游主管部门,为了使国家的旅游行业与信息科技时展相适应,提出了智慧旅游景区的建设规划,并要求各个地方的旅游部分提高智慧旅游景区的认识并使旅游景区智慧化。然而有些地方部门对智慧旅游景区的认识只停留在字面的含义上,未真正其内在含义,导致其对旅游景区的建设上只处于形式化,并能够形成旅游景区发展的科技动力。这需要有些地方旅游主管部门认真挖掘智慧旅游景区的深厚内涵,并使其得以实现,从而使国家旅游行业的发展得以整体化和时代化。

2.加强政府对智慧旅游景区建设中的引导作用

智慧旅游景区的构建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也是政府部门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一部分,这就需要政府发挥其内在职能对智慧旅游景区的建设起一定的规范和引导作用。首先,基于当地旅游景区发展的现状以及当地经济的未来整体性规划,制定有地方性特色的旅游景区规划和建设的一系列路线、方针和政策,以确保智慧旅游景区建设的方向;其次,发挥市场和政府宏观性调节的两种手段对地方性旅游景区市场进行旅游资源优化配置,利用一定的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加大对混乱的旅游进行监管,基于综合性对地方性旅游企业的考量加大对旅游产业结构的调整,从而使地方性旅游产业的发展既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又适应信息科技时展现状的要求,最终使地方性旅游景区实现智慧化并促使旅游产业成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因子之一。

3.确立和发挥景区管理部门在智慧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

地方性旅游景区的管理部门是智慧旅游景区政策的主要实施者和践行者,单一靠旅游行业的主管部门对旅游景区智慧化建设的引导智慧旅游景区的建设难以实现。还必须确立和发挥地方性景区管理部门主体地位,使地方性旅游景区管理部门能够基于自身旅游景区发展的现状,并审视自己在管理和服务方面的不足,根据自己景区的独特优势,并与现代科学技术有机相结合,构建一套既体现国家旅游行业对智慧旅游景区发展的整体性规划又能够彰显地方性旅游特色,从而实现旅游共性和个性结合,在同性中突出地方性个性,最终使地方性旅游景区建设走出一条立足长远、立足当前和立足现实的智慧化旅游景区可持续性发展道路,并使其成为地方智慧性城市建设的重要体现。

五、结语

在信息科技高速发展的大时代背景下,旅游行业基于时代性发展的需求与现代科学技术进行紧密相结合,以实现现代科技助推旅游产业进一步快速发展,而旅游产业的发展以拓展现代科技发展的空间和余地。综合性对旅游行业进行考量,不难发现一些地方的旅游行业发展还停留在传统的发展理论上,且旅游产业发展模式过于单一化,这样的旅游发展状况严重与信息科技时展主题相脱离,不利于旅游行业的可持续性发展。这需要旅游行业革新弊端,锐意进取,建设智慧旅游景区,以实现旅游景区各个工作环节和方面体现现代科技的优越性,促使旅游景区发展更加系统化和可塑化,最终使智慧旅游景区的发展真正体现智慧深厚内涵。

参考文献:

[1]徐徐.基于智慧旅游视角的旅游景区管理发展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16):220-221.

[2]齐新章.“互联网+”背景下西宁野生动物园智慧旅游景区的建设战略[J].安徽农业科学,2016,(3):219-220,224.

第9篇:农业旅游行业范文

关键词:旅游业;人才流失;职业期望;职业感知;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F59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972(2008)02-0102-05

一、引言

中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对旅游专业人才有着更大的需求和更高的要求,但目前一方面中国旅游专业人才的缺口非常大,另一方面大量旅游院校的毕业生不愿从事旅游行业,有些进入了这个行业往往也干不长,造成了旅游专业人才的流失。这加剧了旅游业人才的供需矛盾,成为制约中国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其危害性已引起有关人士的关注。总体上看,旅游专业人才的流失有两种情况,一是旅游专业毕业生就业时就不愿意从事旅游行业工作,造成旅游人才的第一次流失;二是旅游从业人员在行业工作一段时间后转入其它行业,这是旅游人才的第二次流失。一些研究者对第一次人才流失的原因进行了有益的探讨,而有的则从不同的角度对第二次人才流失进行了研究。

笔者认为,第一次人才流失直接关系到旅游专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其影响面更为广泛,更应该引起旅游产学研各界的重视。旅游专业大学生的职业期望与对旅游行业的职业感知之间的差异程度会直接影响其择业倾向与行为,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第一次人才流失的原因。目前从职业期望与职业感知之间的差距的角度分析旅游专业大学生择业行为的研究较少。本文拟通过调查在校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的职业期望和对旅游行业的职业感知与评价,分析第一次人才流失深层次的原因,并从专业教育和行业用人机制等角度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为中国旅游人才队伍的建设提供参考。

二、研究方法

1、问卷设计

职业期望是劳动者对某项职业的向往,是希望自己从事某项职业的态度倾向。吴谅谅等认为职业期望是人对某种职业的渴求或向往,它既是个人内在价值观的外在表现,又是决定个人职业选择的内在动力源;他们通过聚类分析把职业期望分为声望地位、稳定性因素、内在价值因素和外在价值因素三类。凌文辁等则分为声望地位因素、保健因素、发展因素。而余新丽等把职业价值观分为职业促进因素、职业保健因素和职业声望因素。借鉴已有的相关研究,并结合旅游行业的职业特点,本研究把旅游专业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分为内在职业价值因素和外在职业价值因素,设计问卷分别测量旅游专业大学生的职业期望及其对旅游行业的职业感知与评价。问卷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为职业期望和职业感知量表。量表分为针对未实习学生的职业期望量表和针对已实习学生的职业感知量表两类,两个量表的测量内容指标相同,只是表述上的差异,采用5分制的李克特量表。第二部分为17项选择题等,主要包括人口统计学特征以及大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旅游行业职业感知和自身职业态度认知等方面的信息(表1)。

2、调查对象

本研究以全日制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大三、大四的学生为调查对象,首先,高年级学生经过三到四年的系统专业教育,对旅游管理专业和旅游行业的认识较低年级学生清楚,提供的信息更为准确有效;其次,高年级学生面临毕业或就业,对个人未来发展和就业等问题的考虑比低年级学生更多更深入,对就业形势和动态更为关注,调查结果更能反映当代旅游专业大学生的择业倾向。此外,调查对象分为未实习学生和已实习学生两类,已实习学生主要是指在旅游行业(如旅行社、酒店)累计实习三个月以上的学生。2007年1月至3月,先后对南昌地区的南昌大学、江西师范大学、江西财经大学、江西科技师范学院、江西农业大学5所院校旅游专业大三、大四的学生展开随机抽样问卷调查和访谈,共发放问卷350份,回收整理后获得有效问卷321份,有效率达91.7%。借助统计分析软件SPSSl3.0进行数据分析。

三、结果分析

1、样本描述统计

因不同院校在旅游专业学生实习的操作模式和时间安排上存在较大差异,难以找到比较统一的调查时间,调查时有些高校的学生仍在外实习而未能对其进行调查。另外女生比男生的人数多,样本的性别构成与这些院校旅游专业学生的性别构成情况基本相符。样本的具体构成情况见表2。

2、职业期望与职业感知特征分析 一般认为,如果量表的信度系数在0.8以上,则该量表的信度较好。㈣经可靠性分析,量表的Cronbachα系数为0.896,内在和外在职业价值分量表的Cronbachα系数分别为0.834和0.844,因而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一般而言,刻度为1~5的李克特量表得分均值在1~2.4之间表示反对(或不重要),2.5~3.4之间表示中立(或一般),3.5~5之间表示赞同(或重要)。分析发现,未实习学生内在职业价值与外在职业价值的总均值分别为3.9969与3.6690,都超过了3.5(表3)。说明旅游专业大学生对内在职业价值和外在职业价值都很看重,并且相比较而言更看重内在职业价值。从各单项指标的均值比较来看。内在职业价值七项指标的均值除“专业对口,能学以致用”一项外(3.29),其余各项指标的均值都超过了4.0,可见大学生对内在价值因素的期望值很高。在“择业时您最看重的是”一项的调查中(多选题,N=321),选择“专业对口”一项的仅占10.3%。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当代大学生择业时不自觉地降低了对专业对口等方面的要求;对于外在职业价值因素,大学生比较注重工资福利(4.07)、培训机会(3.99)、工作稳定(3.74)、工作环境(3.74)和晋升机会(3.67)。而对其他三项指标则认为一般重要。说明大学生对工作强度、业余闲暇等方面没有太高的要求,而更看重收入与个人发展机会。所有测量指标中,得分均值排在前六位的是能实现个人价值(4.19)、个人发展空间大(4.17)、能让自己得到锻炼(4.13)、获得成就感(4.12)、工资福利较高(4.07)、符合个人兴趣(4.07)。可见旅游专业大学生择业时更注重自我

实现和自我发展,这与龚惠香等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而余新丽等在对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研究中指出,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毕业生择业的一个主导需要,学生注重才能的发挥,有与社会发展目标相一致的方面,但过分强调个人才能的发挥,在一定程度上将难以适应社会的需求,会造成择业的困难。

已实习学生的内在职业价值与外在职业价值总均值分别为3.1998和2.5505,总体来说旅游专业大学生对旅游行业的职业感知是不满意的,比较而言,大学生对内在职业价值因素的感知评价要高于对外在职业价值因素的感知评价。从各单项指标的均值比较来看,除了“能让自己得到锻炼”一项外(3.75),其余指标得分均值均低于3.5。旅游专业大学生对旅游行业的不满意突出表现在工作稳定(2.26)、工作强度和工作压力(2.32)、工资收入和福利待遇(2.36)三方面。

3.职业期望与职业感知的差异分析

为考察未实习学生的职业期望与已实习学生的旅游业职业感知之间的差异,分别以内在职业价值因素和外在职业价值因素的均值为变量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两组学生的内在职业价值和外在职业价值均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下差异显著。以职业价值的测量指标为变量对未实习学生的职业期望和已实习学生的旅游业职业感知进行方差分析发现,除了“专业对口,能学以致用”一项差异不显著外(F=1.423,P=0.234),其余测量指标均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下差异显著。

对于上述未实习学生最看重的六个方面,未实习学生的期望与已实习学生对旅游行业的感知评价得分差距分别是实现个人价值(1.19)、个人发展空间(1.09)、能让自己得到锻炼(0.38)、获得成就感(1.07)、工资福利较高(1.71)、符合个人兴趣(0.74)。而未实习学生的职业期望与已实习学生的职业感知得分差距最大的前四个因素分别是工资福利较高(1.71)、工作稳定(1.48)、进修培训机会多(1.3)、工作环境好(1.2)。由此可见,旅游行业工资福利状况与旅游专业大学生的期望的差距最大。

四、旅游业第一次人才流失的原因与对策

1、原因分析

(1)职业心理落差大

从以上职业期望与职业感知的比较分析可以发现,两者存在显著差异,尤其是外在职业价值因素的差距更大。大学生职业期望的外在价值因素中最看重的工资福利、培训机会、工作稳定性、工作环境等方面同时也是与职业感知差距最大的几个方面。在“择业时您最看重的是”一项的调查中(多选题,N=321),选择“个人发展空间大”的最多(59.5%),其次是“工薪福利好” (39.6%)。在激烈的职场竞争中和城市生活的巨大压力下,大学生普遍希望能获得一份较为稳定的、工资福利较好的工作。而旅游行业的工资收入和福利待遇、工作稳定性等方面与大学生的期望差距最大,由此造成的心理落差让旅游专业大学生对旅游行业望而却步。因此,旅游专业大学生较高的职业期望与较低的旅游行业职业感知之间的差距是导致他们不愿意从事旅游业的内在原因。

(2)从业心理基础不牢固

在“您高考时选择旅游管理专业是因为”一项的调查中(N=318),“被调剂过来的”占44.3%,“我喜欢旅游”的占31.4%,“喜欢在旅游行业工作”的占11%。可见,因调剂“被迫”就读旅游管理专业的大学生比例最高。另外,近三分之一的学生是因为喜欢旅游而选择就读旅游专业,但是旅游和从事旅游行业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访谈中笔者还发现有部分学生(尤其是女生)受韩剧等的影响,认为在酒店工作很时尚。这些学生就读后一般会经过一个心理调适的过程,如果他们发现就读旅游专业并非原来想象的那样,又没有得到合理的引导,很容易对旅游专业和旅游业产生失望情绪,甚至会有逆反心理。可见。相当一部分旅游专业大学生对从事旅游业的心理基础不太好,这为他们就业时放弃从事旅游业埋下了伏笔。

(3)职业技能准备不足

在“您觉得您对旅游行业的了解程度如何”一项的调查中(N=321),认为“不太了解”和“根本不了解”的共占48.6%;而在“以您现在的条件,您觉得您能适应旅游行业的工作吗”一项的调查中(N=319),认为“完全能适应”的仅占8.5%。可见,经过三到四年的专业教育,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自己的职业技能仍缺乏自信。这种状况很大程度上是高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教育中实践教学不足造成的。在“您觉得目前的专业教学的主要不足”一项的调查中(多选题,N=320),认为“理论性太强,与实际结合不紧密”和“实践机会太少,操作技能教学不足”的各占69.7%和68.1%。专业教育与行业要求脱节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一部分大学生因职业准备不足、适应能力差而放弃从事旅游业。

(4)行业用人机制不完善

在注重实际操作技能的旅游行业,与高职高专相比本科毕业生的学历优势并不明显。同时,访谈中发现学生大多认为旅游业是吃青春饭的,缺乏应有的职业安全感使不少大学生不愿意把旅游业作为自己的事业来发展。中小企业众多是旅游行业的一个重要特点。中小旅游企业往往无力为企业员工提供进修培训的机会。为了压缩培训成本,一些旅游企业希望接收的毕业生不需要经过岗位技能培训就能上岗。此外,旅游企业在人才开发上普遍存在重挖人不重培养人、重招人而不重用人的误区。因而,中小旅游企业个人发展空间小、学习培训机会少、缺乏完善的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等因素客观上降低了旅游行业对旅游专业大学生的吸引力。值得指出的是,关于从基层做起的调查(N=320),22.8%的学生表示“完全能接受”,69.1%的学生表示“可以接受”, “不太能接受”的只占6.3%。在“您是否同意服务业工作低人一等的看法”一项中(N=314),88.5%的学生表示“不同意”,这与以前的研究结果有所不同。

2、对策分析

(1)加强实践技能训练

旅游本科专业教学中普遍存在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的问题,主要表现为重理论、轻实践,专业技能教学严重不足。在“您觉得目前的专业课程设置是否合理”的调查中(N=320),认为“很不合理”和“不合理”共占51.8%。访谈中,大多数学生都建议学校要加强实践教学,多提供见习、实习的机会。此外,本科院校的专业教师大多缺乏行业实践经验、偏重于理论教学和研究,也是导致学生缺乏行业技能培训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专业教学中加强实践技能教学与训练是提高学生专业素养、增强行业适应能力的主要途径。

(2)增强职业安全感,提升行业吸引力

大多数学生认为旅游业吃青春饭、不稳定。另

外,调查还发现有将近一半的学生认为不会将在旅游业工作作为事业对待。高容的研究表明,旅游企业人才流失反映出旅游业整体吸引力有问题,旅游业由于一些客观因素给员工带来的不稳定和不安全感是最主要的原因。因此,旅游主管部门和旅游企业应该发挥作用,加强对旅游企业员工的保障,改变目前旅游业员工“三无”人员的现状,增强大学生的职业安全感。

人才的合理、有效使用是留住人才的关键。旅游企业应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人才成长环境,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完善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旅游企业要积极搭建平台,增加旅游专业大学生对旅游业的了解,增强他们从事旅游行业的信心。同时,可考虑由政府倡导设立旅游专业人才培训基金,制定专业人才继续教育计划,建立人才共享制度,为旅游专业大学生进入和安于旅游行业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

(3)加强职业规划的指导

在“您主要通过谁了解旅游行业的职业特点和就业情况”的调查中(多选题,N=319),选“老师”的最多(53.6%)。因而老师的指导是学生了解行业情况的主要途径。在对学生的就业指导中,应把帮助学生职业定位和职业生活规划指导作为重点。在“您作过职业定位或职业生涯规划吗”的调查中(N=318)。“听说过,但没作过”的占73.6%,“作过”的只有22.3%。说明大学专业教育中,职业规划的指导仍较欠缺。陈健平等指出,旅游院校应对旅游专业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旅游就业指导,并且这项工作应贯穿于整个大学的教学过程中。加强大学生职业规划的指导,有助于大学生正确认识就业形势和旅游行业的职业特点,掌握一定的就业技巧,为旅游业输送更多专业思想稳固的专业人才。

(4)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许多学生经过四年的专业教育却最终未能从事旅游业,这本身就是对国家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高等院校应做好旅游专业招生宣传工作,加强考生对旅游专业及旅游行业的认识。建议高等院校调整旅游专业招生政策,适度降低进入门槛(如适当降低分数线等),并通过增加面试等环节选拔既有行业兴趣、又比较适合从事旅游业的学生进入高校旅游专业学习,以减少旅游教育资源的浪费和旅游业人才的流失。同时,应加强产学研结合,尤其要加强校企合作,广泛建立教学实训基地,尝试开展定向培养,为特定企业、特定岗位培养专门人才,共同塑造行业精英,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五、结论与讨论

1、旅游业人才流失可划分为第一次人才流失和第二次人才流失。旅游专业大学生放弃从事旅游业造成的第一次人才流失应该引起学界和业界的足够重视。

2、旅游专业大学生的职业期望与其对旅游行业的职业感知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差异造成的职业心理落差是导致大学生放弃从事旅游业的重要原因。

3、旅游专业大学生对旅游行业的工资福利、工作稳定性、培训机会和工作环境等外在职业价值因素的感知评价普遍偏低,与职业期望的差距最大,是导致大学生放弃从事旅游业的主导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