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药药理学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中药药理;学科群;中药专业;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7-0063-02
“学科群”是指若干具有相同级次的学科点的集合,以形成进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多学科有机综合体[1]。学科群建设是学科建设新趋势,中药专业是一个涉及中医学、化学、药学、现代医学等的交叉学科,课题组最早提出将中药化学各学科与中药药理学结合起来,组建中药药理学科群,学科群遵循“化药结合,相互促进,积累发展,求实创新”的理念,坚持中药化学与中药药理学相结合的发展思路,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凝练科研方向,带动各学科共同发展,对中药专业的学科建设、团队建设以及培养目标的实现均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就中药药理学科群构建的相关经验与成果进行了总结。
一、中药药理学科群构建的意义
学科建设是高校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高校各项建设的核心。近些年来,随着学科自身发展的逻辑和现实社会的要求,人们已经在学科群的层面上认识、讨论和建设学科[2],学科群是学科综合化发展的新趋势,中药专业中药药理学科群的建设对中药专业的发展有着较为显著的现实意义。中药专业本身就是一门交叉与实验性的学科,各类化学课是专业基础课,多门基础化学课的学习如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仪器分析为后续中药化学、中药分析等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基础,中药药理学既是中药专业重要的专业课,同时也是一门桥梁性学科,是化学与生命科学的桥梁,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中药药理学是中医药与现代科学最富活力的结合点,是中医药现代化的前沿阵地[3]。化学与中药药理学密不可分,中医药的现代化与中药新药的研发同样需要中药化学与中药药理学相结合。课题组在不断的教学与科研实践中,逐步意识到学科群构建的重要性,历经十几载的探索,积极推进教学改革、进行各项中医药相关的科研活动,逐步构建了中药药理学科群,为学科群中各学科的发展、中药专业的学科建设都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二、构建中药药理学科群的具体实践
(一)组建学科团队
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才成长规律,重视梯队建设,关注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形成了知识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实现了各学科的交叉渗透、融合联合,使人力资源进一步整合,形成了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凝聚学术队伍的人才组织模式。
对团队中的青年教师实行导师制,充分发挥资深教师传、帮、带作用,提高青年教师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加快其成长步伐。定期举办学术讲座及学术研讨,拓宽对外交流渠道,积极走出去、请进来,先后与省内外多家兄弟院校、知名药企等进行交流、合作,拓宽视野。
(二)整合教学资源
整合教学资源,统筹兼顾,协调各学科的教学大纲,使教学调控更具系统化和可操纵性,通过精品课程建设,提升学科群档次,促进各学科共同发展。将中药药理知识渗透到化学课堂,使乏味的基础化学课变得生动有趣,实现了各学科的交叉渗透、融合联合,明显提高了教学效果。
集中教学资源,建成了学科群网络教学平台[4,5],平台内设立科学研究、教育资源及论坛等模块,科学研究模块内含中药药物信息、中药化学成分、中药毒理、中药药理实验、实验动物信息、相关文献等,供研究人员查询;教育模块主要提供各学科学习资源,如中药药理主要教材、名家讲义和视频教程、药理实验操作及视频等信息,供教师和学生学习;论坛为学习交流平台、网络教学平台提供了师生交流的新方式。
重视教学研究,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先后对各学科的实验教学及考试环节等进行了改革的探索[6~8],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结合实验室开放,将传统验证性实验改为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提高学生科研能力。《中药药理学》在中药专业学生中率先实行考试改革,将传统的闭卷笔试改为综合评价,在学期末举行创新性论文宣讲活动并出版学生论文集,这些改革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提升科研水平
科学研究是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唯一途径,为提高学生的科研素养与创新能力,在本科学生中实行导师制,通过开放实验室、实施设计性实验、参与教师课题等途径,使本科生尽早进入实验室进行有针对性的课题研究,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通过组织中药专业学生“中药药学基本技能大赛”,检验和提高了学生的基本技能。团队中的研究生在完成专题过程中涉猎多学科领域的研究,拓宽了研究生的专业口径。
一个专业的核心竞争力,取决于其科研的创新能力。中药药理学科群打破了传统学科界限,使科研资源得到了更好的整合,显著提升了科研效率。学科群的发展也促进了各学科的交叉融合,产生了新的学科增长点,在不断发展中凝练出了中药药效物质基础、中药复方药理、中药体内分析与药代动力学研究三个研究方向。
三、中药药理学科群建设所取得的成果
(一)促进了学科群各学科发展
中医药现代化飞速发展,学科划分越来越细,但同时又衍生出了很多交叉综合性学科。中药药理学科群的诞生,将中药专业的相关化学基础课、中药化学与中药制剂分析等专业课与中药药理课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了学科间的相互协作,有利于群体效应的发挥,同时也起到了优化学科结构、拓宽学科领域的积极作用,促进了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明显提高了教学效果,增强了教师的科研积极性,为整个中药学科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有利于提高青年教师教研水平
学科群内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相互交流,拓宽了青年教师的知识面,多学科融合交流所产生的交叉知识有利于教师贯穿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活跃教学气氛,提升教学质量。学科群内不同的学术思想相互交流,不同的研究方法相互借鉴,为创新思维的产生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同时,学科群打破了学科间的界限,有利于交叉学科的发展,也为教师科研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三)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学科寻求到了发展的方向,教师教研素质的提高都为本科生的培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课堂授课过程中将多学科知识进行融合,例如在中药化学授课中将一类中药成分的药理作用简单介绍,可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实课堂内容;在中药药理授课中,将发挥药理作用的药效物质基础进行介绍,可与中药化学课内容相呼应,这种教学方法得到了学生的一致认可。另外,通过对本科学生实行导师制,开放实验室、实施设计性实验、参与教师课题等途径,使本科生尽早进入实验室进行有针对性的课题研究,明显提高了学生的科研素养与创新能力。
四、创新点
本课题在我校首次开展学科群建设的尝试,体会到只有营造出积极向上、不甘落后的氛围,找准学科建设的途径,坚持不懈,积累沉淀,求实创新,才能实现自身发展。
本课题不仅为我校中药专业的学科建设积累了经验,同时也为我省乃至全国同类学科的建设提供了有益的思路。
五、展望
中药药理学科群建设团队在我校首次开展学科群建设的尝试,取得了系列成果并推广应用于教学、科研实践中。中药药理学科群教学团队历经15载的发展,在学科群建设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通过组建教学团队、整合教学与科研资源、凝练科研方向等方面的探索,促进了各学科的交叉渗透、融合联合,实现了学科的自我发展,提高了青年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升了中药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为我校中药专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起到了很好的推动性作用。
参考文献:
[1]项延训,马桂敏.对学科群建设的认识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7,(1):41-43.
[2]胡仁东.论大学优势学科群的内涵、特点及构建策略[J].中国高教研究,2011,(8):50-53.
[3]李清,王鑫国,刘姣,等,中药专业中药药理课程改革思路[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05,26(6):628-629.
[4]王建岭,李仁玲,王鑫国,等.中药药理信息系统建设初议[J].河北中医药学报,2011,26(3):48-49.
[5]王建岭,李仁玲.中药药理信息平台数据库建立的研究[J].河北中医药学报,2014,29(1):55-56
[6]刘姣,李清,王鑫国,等.《中药药理学》设计性实验教学改革的实践与评价[J].教育教学论坛,2011,(35):182-184.
关键词 中药药理学;解表药;授课思路
中图分类号:G642.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16-0108-02
中药药理学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与机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学科[1]。解表药是中药药理学各论的第一章,所以讲好解表药,不仅为以后章节的学习做好铺垫,也有利于学生熟悉中药药理学的课程特点,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调动学习这门课的积极性。
解表药分为概述和常用药物两部分内容,概述是概括总结本章药物的共同作用和应用的,掌握了概述部分的内容,就掌握了本章药物的共性作用,讲解常用药物时,只需要重点讲授代表药物不同于概述的作用及作用特点。因此,概述内容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讲好概述内容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是笔者在讲中药药理学解表药概述时的一些思考和经验,供参考。
1 结合中药学讲功效和药性
虽然解表药在中药学里已经讲过它的功效和药性,但在中药药理学课程里还要讲,只是讲的侧重点不同:中药药理学讲功效和药性主要是从功效出发,联系其药理作用,从药性分析产生药理作用的物质基础;解表药具有发散表邪、解除表证的功效,从功效可以分析,表邪是致病原因,发散表邪是对因治疗,解除表证是对症治疗,为后面讲表证与现代医学的关系埋下伏笔。另外,解表药多味辛,辛味的功效能发散,即发散表邪,而辛味药的有效物质基础是挥发油成分,解表药中大多数药物都含有挥发油成分,即挥发油成分是解表药发散表邪的有效物质基础。
2 结合中医学、现代医学讲主治病证及与现代医学的关系
中药学课程里已经讲过解表药的主治证,在这里重点是讲表证的主要症状表现及原因,为后面讲药物的药理作用埋下伏笔。表证的临床表现主要有恶寒、发热、头身痛、咽喉痒痛等症状[2],接下来分析表证与现代医学的关系及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症状。现代医学认为表证与上呼吸道感染及传染病初期疾病症状相似。上呼吸道感染的发病原因与机体受凉有关,寒冷刺激作用于机体,可使体表皮肤血管收缩,并引起呼吸道黏膜血管收缩,使局部缺血、缺氧、抵抗力降低,原先存在于上呼吸道的病原微生物(细菌、病毒等)则乘机侵入黏膜上皮细胞生长繁殖,导致炎症反应而出现上述疼痛及炎症症状。恶寒、发热是由于寒冷刺激作用于机体后,使体表皮肤血管收缩,体表血流量减少所以恶寒;又由于血管收缩,散热减慢,体内热量散发不出去,所以又发热。因此,从现代医学的角度分析,表证的主要病因是病原微生物的感染(细菌、病毒等),临床症状主要是发热、炎症、疼痛等。
3 结合药理学讲与功效相关的药理作用
既然表证与现代医学上呼吸道感染疾病相似,以发热、炎症、疼痛为主要症状,那么解表药的主要药理作用应该与解除这些症状有关。所以在讲授解表药的现代药理作用时,应从解表药功效出发,结合现代医学病症及药理学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地讲解,每个药理作用都有一个精彩的知识点,都会引发思考。
发汗和促进发汗作用 中医学认为解表药都有发汗或促进发汗作用,通过发汗使表邪从汗而解。此作用需要重点讲解发汗和促进发汗的不同。发汗作用是直接作用,如麻黄能促进汗腺分泌而具有直接的发汗作用;促进发汗是间接作用,如桂枝、生姜通过扩张血管,促进、改善血液循环而协助发汗。由此又可引申麻黄和桂枝为什么常常相须为用,用于风寒表证?因为桂枝助麻黄之发汗。另外还要注意,解表药中以发散风寒药的发汗作用最强,此作用与发散表邪功效相关。
解热和降温作用 解热和降温概念不同,解热是使发热者的体温降低,降温是指将正常体温降低到正常值以下。大多数解表药具有不同程度的解热作用,有些药物还有一定的降温作用,如柴胡。这个知识点需重点讲解发散风寒药和发散风热药解热机制有何不同。发散风寒药主要是通过发汗、扩张血管而解热,而发散风热药多与抗内毒素、干预内生致热原的释放及炎症因子前列腺素E的合成等有关。此作用与解除表证发热症状相关。
镇静、镇痛作用 疼痛是表证的主要临床症状,多数解表药有不同程度的镇痛作用,有利于消除头痛如裹、周身酸痛、咽喉痒痛等症状;另外,镇静作用也有利于消除或缓解表证的临床症状,所以该作用也与解除表证功效相关。
抗炎、抗过敏 炎症和过敏是表证和上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理改变。解表药有良好的抗炎、抗过敏作用。此内容应结合病理学和药理学的炎症、抗炎药物知识点,重点讲解解表药抗炎、抗过敏的作用和作用机制。先介绍炎症的病理改变,为后面讲解药物的作用做铺垫。炎症早期以毛细血管扩张,白细胞的浸润和吞噬,红、肿、热、痛为主要病理改变,炎症后期以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细胞的增生及肉芽组织的形成,疤痕和粘连的形成为主要病理学改变[3]。
药理学上讲过两类具有抗炎作用的药物,一类是非甾体类解热镇痛抗炎药,改善炎症早期红、肿、热、痛作用明显,而对炎症后期几乎无效,抗炎机制与抑制花生四烯酸的代谢,抑制前列腺素类的代谢产物产生有关;另一类是甾体类抗炎药,即糖皮质激素类药物,这类药物抗炎作用强大,对炎症早、后期作用都非常显著[4]。如果某个解表药对炎症早期的红、肿、热、痛有明显的抗炎作用,对炎症后期的肉芽形成和增生没有作用,那么这个药物的抗炎作用就可能类似解热镇痛抗炎药,作用机制可能与影响花生四烯酸代谢有关;如果某个解表药对炎症早、后期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那么这个药物的抗炎作用就可能类似糖皮质激素的抗炎作用,作用机制有可能是本身具有皮质激素样的作用,或能够促进皮质激素的合成。
另外,风邪袭肺,常可引起鼻痒、清涕、哮喘和皮肤痒疹等,类似于现代医学的过敏症状。解表药麻黄、桂枝、生姜、荆芥等对多种致敏剂所引起的过敏反应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作用机制与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抑制抗体、过敏介质生成等有关。
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表邪是外邪客表所致,细菌、病毒等均可视为外邪。大多数解表药具有一定的抗病毒、抗菌能力。这个知识点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是,虽然中药抗病原微生物作用没有抗生素强,但对病原微生物感染依旧有很好的治疗作用的原因是什么?这是因为中药还可以通过抗炎、镇痛、解热、抗内毒素等作用而达到治疗感染的目的。
4 结合药理实验讲实验方法
中药药理学是一门实验性的学科,它所涵盖的知识都来源于实验结果,因此在学习中药药理学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实验方法和原理的介绍。比如在解表药中介绍着色法发汗实验方法,急性期的炎症模型、亚急性期的炎症模型、晚期的炎症模型,发热动物模型、疼痛动物模型(热板法、化学刺激法、压尾法等)。实验方法的介绍一方面可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另一方面帮助学生理解深奥的专业术语和实验结果表述,培养学生的中医药研究思维。
5 小结
概述讲完后一定要有一个小结,总结功效与药理作用之间的关系。因为中药药理学的学科任务就是用现代的科学理论阐释中药防治疾病的作用和作用机制,所以药理作用的讲解最终要回归到与功效的相关性上。解表药与发散表邪相关的药理作用主要有发汗、抗菌、抗病毒等;与解除表证相关的药理作用主要有镇静、镇痛、解热、抗炎、抗过敏、止咳、祛痰等作用。此小结给概述部分的内容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使所讲的内容系统、清晰化,也方便了学生的记忆。
参考文献
[1]陈长勋.中药药理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
[2]钟赣生.中药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
[关键词] 中药保肝;治疗;抑郁症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6(b)-074-01
采用中药保肝法辅助治疗抑郁症,既能提高西药治疗效果,又能保护肝脏,使治疗药物能较长时间使用,保证了治疗的效果,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1~2008年收治的抑郁症患者中,采用中药保肝辅助疗法96例,男55例,最小24岁,最大62岁;41例已婚,14例未婚。女41例,最小22岁,最大60岁;33例已婚,8例未婚,96例患者中有5例为住院患者,其余为门诊患者,患病时间最短4个月,最长6年,中药辅助治疗时间为3个月。
1.2 治疗方法
在服用西药治疗的同时,使用中药组方:柴胡6 g、郁金10 g、枸杞子15 g、五味子3 g、川菖蒲5 g、甘草5 g;每日1剂,水煎服(女性患者遇月经期暂停服几天)。
1.3 疗效评定
显效:症状、精神状态、意识恢复良好,基本上接近正常人群,肝功能无异常。有效:精神状态好转,肝功能无异常。
2 结果
96例中药保肝辅助治疗病例中,经3个月后显效82例,占85.4%;有效14例,占14.6%,有效率为100%。
3 讨论
3.1 组方因由
抑郁症患者,由于长期使用西药治疗,毒副作用较大,特别是对肝肾的损害,采用中药辅助治疗,既保护肝脏,又能疏肝解郁,增强对抑郁症的治疗效果。
3.2 组方方解
中药组方的合理性、安全性、有效性,主要表现如下:
3.2.1柴胡柴胡有镇静、镇痛作用,总皂苷及皂苷元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明显抑制作用,临床证明,柴胡有较好的镇静作用,除少数有嗜睡以外,未见大的毒副作用。①柴胡善疏肝解郁、宣畅气血,具有保肝利胆、降血脂作用。②是历代医家推崇的解肝郁、舒肝气之要药。临床常用于治疗肝气郁结、气机不畅所致症候,效如桴鼓。
3.2.2 郁金具有保护肝细胞作用,可降低血清谷转氨酶,抑制肝脏炎症,促进肝细胞再生,促进肝糖原合成和抑制肝糖原分解,促进肝细胞合成清蛋白和抑制合成γ-球蛋白。
3.2.3 枸杞子具有保肝作用,动物实验表明,枸杞子水提物对四氯化碳(CCl4)引起的血清及脂质变化,减少酚四溴酞钠潴溜,降低谷草转氨酶,轻度抑制脂肪在肝细胞内沉积及促进肝细胞的新生。
3.2.4 五味子具有保肝作用,五味子甲素、乙素、醇甲、醇乙、酯甲、酯乙对化学物质(CCl4、硫代乙酯胺)引起的动物肝细胞损伤有保护作用,可抑制转氨酶的释放。北五味子乙醇提取的五仁醇是降酶保肝的主要成分,能促进肝细胞再生,增强肝解毒能力,促进肝糖原生成。
3.2.5 甘草具有保肝作用,甘草浸膏、甘草类黄酮口服给药对CCl4所致大鼠肝损伤有明显保护作用,可使肝组织变性坏死程度明显减轻,使肝细胞内糖原和核糖核酸再生合成功能得到恢复。血清谷丙转氨酶、乳酸脱氢酶活性明显下降。甘草类黄酮还对乙醇所致小鼠肝损伤有明显保护作用,明显抑制肝组织内丙二醛含量的增加和还原性谷胱甘肽的耗竭。甘草甜素、甘草次酸可使结扎总胆管家兔、大鼠血胆红素降低,肝红素排出量增加。甘草次酸还能明显抑制CCl4引起的自由基及过氧化脂质的生成;抑制Ca2+流入细胞内所引起的细胞损害。又有研究认为,甘草次酸对肝脏的保护作用与其能拮抗细胞脂质过氧化,抑制Ca2+流入细胞内有关。也与甘草能增加肝细胞内糖原和RNA含量,促进肝细胞再生有关。
本组方制成颗粒剂“保肝冲剂”,按人用量的1 500倍进行急性毒性试验表明无毒性,使用安全可靠。亚急性毒性试验,按人用量的30倍给药,采用饲料喂养法30 d(1个月),给药组家兔5只,空白对照组5只。每隔7 d对其体重、活动情况、饮食、大小便等观察。给药组体重增加,饮食、大小便无异常,经家兔解剖生物测定表明:本组方颗粒剂,对心、肝、脾、肺、肾等主要器官无任何损害,肝质红润、柔软,体重平均增加0.17 kg。相反,空白对照组体重平均增加仅0.11 kg,肝质硬变,局部有结节(可能与食用青草饲料有关)。生物实验测定表明:中药组方有一定的解毒与护肝作用,对抑郁症精神病者的治疗有辅助作用。
(志谢:本文得到嘉应学院医学院中医药研究所所长杨开元老师支持,谨在此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
[1]沈映君.中药药理学[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7.
[2]方文贤.医用中药药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
[3]董泉珍.中药临床备要[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4]梁颂名.临床中医方药学[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8.
摘要:本文集止痛中药传统理论研究、现代实验研究、临床应用研究等药性相关文献于一体,是对历代止痛中药文献进行的一次大集结。文章采用拉网式搜索、穷竭式收集、主题式筛选的方式,在占有大量文献基础上,进行中药止痛机制的传统理论文献研究,分析各种因素的相关性,完善止痛中药的理论体系。
关键词:止痛中药;药性理论;文献研究
中图分类号:R285
止痛中药的应用历史悠久,临床应用十分广泛。它不仅能减轻和消除患者的痛苦,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消除疼痛病因,标本兼治,提高病愈率,特别对某些重度顽固性疼痛疗效卓著,体现出中医药的特色与优势,因而受到历代医学家的重视。笔者经过广泛调查古今对止痛中药的研究概况,现归纳如下:
1.关于止痛中药的传统理论研究
止痛中药传统理论的原始记载,多见于历代诸家本草,如《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名医别录》《吴普本草》《证类本草》《本草纲目》等。《中华本草》对历代本草进行了一次大集结,其中关于止痛中药的记载,散见于各类中药的文献中。这是迄今为止对止痛中药的传统理论最具权威性的总结。只因不是专门性的止痛中药文献专集,卷帙浩大,翻检不便,对止痛中药的研究缺乏针对性的指导意义。《止痛本草》是一本集古今运用中药止痛药物理论、临床和实验研究的专著,广泛搜集中药各种止痛药,分类进行各项研究,集中古今医家用药的理论、经验及现代药理研究,这不但可作为各种痛证辨证用药与专方专药的运用依据。而且对寻找研制各种止痛药也可提供丰富的参考资料。
2.关于止痛中药的现代实验研究
关于止痛中药的现代实验研究,主要有两个方面:
2.1止痛中药有效成分的实验研究
随着中西医学的相互渗透,止痛中药的现代实验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对近二十年的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的重要杂志及《中华本草》《现代中药药理学》等文献进行普查,发现已有300余种中药被实验证实有镇痛作用。其中一部分药物是经古代本草文献明确记载有“止痛”功能者,如延胡索、吴茱萸、五灵脂、没药等。也有一部分是古代本草并未记载有“止痛”功能者,如灵芝、党参、海参、土茯苓、天竺黄等,是在实验研究中被发现有止痛作用。这说明止痛中药的筛选十分必要。对止痛中药有效成分的实验研究有多方面的,如:①生物碱类镇痛活性成分的研究,延胡索乙素是生物碱的典型代表。吕富华在“延胡索的止痛作用的比较”一文中总结:“实验表明,延胡索总生物碱的镇痛效价为吗啡的40%,且镇痛作用乙素>丑素>甲素。”皂苷类镇痛活性成分,李小川在“怀牛膝总皂苷镇痛作用研究”一文中总结:“对怀牛膝总皂苷采用化学刺激、热刺激进行大、中、小3个剂量的镇痛实验观察,结果显示有明显的镇痛效果,且作用与剂量呈现一定的量效关系。”另据研究证实,人参皂苷、白芍总皂苷、柴胡皂苷等均有明显的镇痛作用。⑧酚、酮、醛类镇痛活性成分,原田正敏“桂皮药理学研究”文中说:“桂枝醛对醋酸所致小鼠扭体反应有显著抑制作用”;末川在“生姜た关さざ药理学研究”文中说:“丹皮酚可使醋酸引起的小鼠扭体反应次数减少,抑制率50%。”
2.2止痛中药镇痛机制的研究
现代医学对止痛中药的镇痛机制做了大量研究,不仅找出了止痛中药的许多有效镇痛成分,而且也阐明了止痛中药的一些镇痛机制。吴承艳在“止痛中药的研究与思考”口文中,对止痛中药镇痛机制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归纳为6个方面:①中枢镇痛;②麻醉镇痛;③抗感染镇痛;④解热镇痛;⑤解痉镇痛;⑥抗凝镇痛。
3.关于止痛中药临床应用的研究
止痛中药临床应用的研究,以专著居多,如唐迎雪主编的《止痛中药临床应用》,收录止痛中药88味。对每一味药物的性味、归经、功能应用、用法用量、使用宜忌等进行了简明扼要的表述,非常实用。张卓主编的《疼痛中药特效秘方大全》,董连荣主编的《古今止痛验方大全》螂则以止痛方剂为重点。在论文方面有:肖金撰写的“止痛方药的临床应用”,将止痛方剂分为:清热止痛方、祛瘀止痛方、温经止痛方、祛风除湿止痛方,亦是以方为主、以方带药的论述。王顺成撰文“痛症的病因病机与止痛中药的临床应用”,首先分析痛症的病因病机,然后将止痛中草药分为:解表止痛药、祛风湿止痛药、活血化瘀止痛药、行气止痛药、温里止痛药、麻醉止痛药、清热止痛药7大类。每类举出4~5味代表药物,论述其止痛功能与适应证吲。以上研究是以实用举要为主,缺乏全面、系统、深入的文献研究。
还有一些关于古今名医治痛经验的评述:如赵天才等撰文“张仲景治痛十四法”,总结了张仲景治痛症的内治法与外治法。内治法包括:解表治痛法、散寒除湿治痛法、和解治痛法、表里双解治痛法、呕吐治痛法、攻下治痛法、温补治痛法、行气治痛法等。外治法包括了搐鼻治痛法、针刺治痛法等。该文对止痛的治疗法则及给药途径进行了发掘㈣。韩学杰等撰写“沈绍功教授痛症辨证论治经验”一文,对沈氏从医四十余年的经验进行总结。提出辨证分为虚实、部位划分7类、病性分为寒热等思路与经验。
4.关于毒剧止痛中药的研究
止痛中药虽然毒性较大,但生物活性亦强,止痛效果好。若临床应用恰当,确能起沉疴顽疾。若用之失宜,则祸不旋踵。为了充分发挥毒剧止痛中药的独特疗效,防止毒副作用。很多医者对毒剧止痛中药的合理应用投入了大量精力进行研究。如唐迎雪的论文“毒剧止痛中药的合理应用体会”,总结出临床应用的几条原则,如:①宜于顽痛;②作用为主;③炮制得法;④合理配伍;⑤控制剂量;⑥选择剂型;⑦煎服相宜。该文对临床应用毒剧药物止痛具有针对性很强的指导作用。朱建伟撰写“马钱子碱镇痛作用及其药效动力学研究”一文,认为马钱子碱具有肯定的镇痛作用,药效强度较高,维持时间较长。
5.对止痛中药研究的动态综述
吴承艳撰文“止痛中药的研究与思考”中,将该领域里的研究总结为4个方面:①古代文献对止痛中药的收录研究。②古代医家对止痛中药用药特点研究。③止痛中药有效成分的研究。④止痛中药镇痛机制的研究。吴氏在“对止痛中药研究的思考”这部分内容里,首先提出了“必须加强中医药文献的系统研究。”她说:“在大量的方剂文献中能寻找出有效的止痛中药。本草文献更是直接记载前人使用中药、研究中药的重要信息之源。因此进行中医方药文献的系统研究,对加快止痛中药的研究与开发起一定的重要作用”。吴氏之说确为真知灼见。
6.对止痛中药药性理论的文献研究
【关键词】 中西医;支气管哮喘;疗效
自1998年起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支气管哮喘46例, 并与单纯性西医治疗35例进行比较,现总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85例支气管哮喘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1997年制定的支气管哮喘诊断标准。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 46例,男25例,女21例, 年龄11~ 72岁, 平均36.7岁,病程0.6~26年, 平均7.5年。对照组35例,男19例,女16例。年龄12~69岁, 平均34.2岁, 病程0.7~28年,平均7.8年。两组间年龄、性别、病程、病情程度等方面比较, 统计学差异无显著性(P>0.05) ,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1.2.1对照组: (1) 一般治疗: 舒喘灵2~ 4 mg/ 次 (小儿0.05~ 0.1mg/ (kg/次) ,每日3次;氨茶碱0.1g/次(小儿3~5 mg/ ( kg/次),每日3次。(2)给予吸氧,纠正酸碱平衡及水电解质紊乱。(3)合并感染者加用抗菌药头孢拉定0. 5g/次, 每日3次(小儿25~ 50mg/ (kg /d)。(4)哮喘症状严重者静滴地塞米松5~10 mg。每7天为 1疗程。
1.2.2治疗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中药治疗, 其组成成分为:黄芩15g、炙麻黄10g、杏仁10g、地龙 10g、甘草10g、苏子10g、前胡 10g、瓜蒌10 g、 银杏9g、干姜 9g、半夏9g、桂枝9g。每日1剂, 水煎取汁300 ml, 分2次口服, 早晚各1次。 每7天为 1疗程。两组均根据病情连续治疗1~ 2 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2疗效观察
2.1疗效标准: 参照1993年全国哮喘会议制定的有关标准。临床控制:喘息症状及肺部哮鸣音消失; 显效: 喘息症状及肺部哮鸣音明显好转( 由+ + + 降至+ ) ; 有效: 喘息症状及肺部哮鸣音改善( 由+ + + 降至+ + ~ + ) ; 无效: 喘息症状及肺部哮鸣音无好转或加重。
2.2治疗结果( 见表1) 。
2.3不良反应: 两组在治疗期间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
表1两组治疗结果及疗效比较(例.%)
组别 例数 临床
控制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治疗组 50 10(20.0) 21(42.0) 16(32.0) 3(6.0) 43(94.0)
对照组 35 5(14.3) 9(25.7) 13(37.1) 8(22.9) 27(77.1)
注:与对照组比较P
3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 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炎性细胞、炎性介质和细胞因子参与的慢性非特异性气道炎症, 这种气道炎症引起支气管缩窄、呼吸困难、胸闷或咳嗽等症状, 从而引起哮喘发作。西药治疗多以扩张支气管平滑肌、抑制炎症细胞释放过敏性介质、预防和控制感染, 从而达到治疗目的。本病在中医学上属“哮证”、“喘证”范畴, 是一种反复发作性的以痰鸣、气喘为主要特征的疾病。其基本环节是宿痰伏肺、痰阻气闭。治宜宣肺降气、祛痰平喘, 方中麻黄宣肺平喘, 桂枝温阳下气, 黄芩、瓜萎、前胡宣肺清热、化痰止咳,地龙、苏子、杏仁降气平喘, 干姜温肺化痰, 半夏燥湿化痰, 甘草调和诸药, 诸药合用共奏宣肺降气、止咳平喘、清热化痰之功效。现代药理学研究证明,麻黄中含麻黄碱可解除支气管痉挛, 半夏有糖皮质激素样作用, 甘草能增强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而发挥抗炎作用, 黄芩、桂枝对白三烯有明显抑制作用, 干姜有抗组胺作用,银杏可抑制血小板激活因子的产生, 诱导嗜酸性粒细胞凋亡.中西医结合治疗支气管哮喘, 具有控制症状迅速、肺部 音消失快、病程短等特点,体现了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越性。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分会.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1997, 20: 261
【关键词】 银黄胶囊;智齿冠周炎急性发作;螺旋霉素片剂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520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603-01
智齿冠周炎急性发作是口腔科门诊的常见疾病,从2009年至今,笔者用银黄胶囊中药粉剂局部冠周盲袋用药治疗智齿冠周炎急性发作,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下颌智齿冠周炎急性发作70例,上颌智齿冠周炎急性发作23例,共93例,其中男性62例,女性31例。(除外孕妇,哺乳期妇女,严重心,肺,肾脏疾病,免疫缺陷性疾病,对银黄胶囊过敏者),年龄16-34岁,平均年龄28.5岁,发病时间1-5天,1-3天就诊。智齿冠周均有不同程度的红、肿、痛,咀嚼吞咽功能障碍,部分病例有少许炎性渗出物,轻度张口受限,且伴发热,头痛等症。均未并发冠周脓肿及口腔颌面间隙感染。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43例。两组病例病史、症状均无显著性差异。
1.2 治疗方法 治疗前均先用1.5%过氧化氢液冲洗盲袋,再用0.9%生理盐水冲洗,小棉球吸干[1]。治疗组:银黄胶囊中的药粉(河南省迪康医药有限公司)与生理盐水调成糊剂置于龈盲袋内,每次间隔10分钟,共3次。对照组:螺旋霉素片剂研成细末与生理盐水调成糊剂置于龈盲袋内,方法如前,间隔10分钟1次,共3次。注意用药后半小时禁饮禁食。
1.3 疗效观察 疗效判定标准:显效:盲袋置药后,24h冠周红肿消退,疼痛减轻,盲袋分泌物明显减少或消失。48h冠周红肿消退,疼痛和自觉症状消失。
有效:盲袋置药后,72h冠周红肿、疼痛减轻,盲袋分泌物明显减少或消失。5天冠周红肿消退,偶有疼痛,自觉症状明显缓解。
无效:盲袋置药4天后,临床症状无缓解。
2 结 果
3 讨 论
银黄胶囊中的金银花和黄芩均为临床常用的清热中药[2]。金银花具有清热解毒,宣散风热的功效,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现代药理研究证实,两者合用能显著抑制病毒和细菌生长,对溶血性链球菌,葡萄球菌,肺炎球菌,流感病毒等有抗菌,抗病毒作用。本药有抗菌,抗病毒,解热,抗过敏等多种作用。抗感染能力明显[3]。
银黄胶囊药粉为细颗粒,用生理盐水调成糊剂,局部少量、三次给药,通过粘膜直接吸收,直达病灶,直接发挥抗感染功效,减少全身用药的副作用。通过临床观察,其局部用药疗效优于螺旋霉素片剂,确为临床治疗智齿冠周炎的一种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 张永福.《实用口腔颌面外科学》.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9:525-529.
【关键词】 中药;药学服务
随着医院药学从传统的药品供应模式向以患者为中心的药学技术服务模式的转变,以合理用药为核心的临床药学工作逐步开展起来,药学服务便成为热门话题见诸报刊,然而,涉及内容基本上都是有关西药药学服务。为此,笔者就中药的特点及其临床药师服务作一探讨。
1 影响中药疗效的因素较多,决定了中药应用需要更广泛的药学服务
影响中药疗效的因素有诸多方面,除了生物和环境因素外,中药的品种、产地、采收、储藏、炮制、配伍、剂型、剂量、煎服等本身因素则是影响其疗效的主要方面。
1.1 保证中药饮片质量,提高临床疗效
1.1.1 适时采收
因不同药用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或全草都有一定的生长期和成熟期,而其有效成分含量的高低,将随其不同入药部位和植物各部分的不同生长期而异,故采药时间应随着中药的品种和入药部位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如丹参的有效成分丹参酮ⅡA、丹参酮Ⅰ的含量,第4季度收获的丹参比其他季节收获者高2~3倍;薄荷在开花盛期采收者,挥发油含量最高;青蒿中所含抗癌成分青蒿素在7-8月花前盛叶期含量高达0.6%,开花后含量逐渐下降[1]。作为中药师可指导药农适时采收,从源头上把握药材质量。
1.1.2 合理贮藏
中药贮存、保管条件直接影响其质量。不同的贮藏时间、温度、湿度和方法对药物所含成分有明显影响。有人曾做过实验,三棵针中的小檗碱随贮存时间的延长其含量逐渐降低,贮存3年在见光、避光两种条件下,小檗碱含量分别降低54.1%和39.88%。又如刺五加贮存时间超过3年或在高温(40~60 ℃)、高湿(相对湿度74%以上)、日光照射等条件下贮存6个月,其中所含丁香苷几乎丧失殆尽[1]。中药颗粒剂﹑散剂易吸潮发粘,注射剂的澄明度易受温度﹑pH值的影响,故要指导中药保管人员结合每种药物特点合理贮藏,防止中药发霉、变色、虫蛀、泛油等,保证中药质量,从而发挥其应有疗效,减少不良反应的产生。
1.2 协助医师针对病情选择恰当的中药
这一点是临床药师发挥药学服务的关键所在,要求药师必须具备较扎实的中医药知识和一定的临床经验,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点协助医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1.2.1 必须按照中医药理论辨证用药
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多学科的渗透、交叉,用现代药学理论来研究传统中药也取得了可喜成绩。然而,与易理解的西药理论相比,中医药理论博深难明,以至于有人对中医持怀疑态度,也出现了用西医药理论指导中药应用的误区。现代医药学和传统医药学两者建立的基础不同,理论体系、思维模式都存在差异,临床中药师应坚持宣传,提高他们对中医药理论的认识。应用中药只有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辨证施治,才能取得应有的治疗效果。
1.2.2 指导医师或患者正确地选择剂型
中药除了传统汤、丸、散、膏等剂型外,近年来也出现了颗粒剂、片剂、口服液、注射剂等新剂型,中药的品种也日益增多。作为一名临床药师,应为医师提供专业化的药剂服务,即根据患者病情和各剂型特点选择能发挥最大疗效的品种和剂型。汤剂是口服剂型中应用最早、最广泛的一种。《灵枢·邪客篇》中就有治“目不瞑”的半夏汤。《伤寒论》载方113首,有95方是汤剂[2]。长期以来,汤剂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是因为它具有以下优点:根据病情的不同可以灵活加减,充分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思想;汤剂多为复方,经过精心的配伍,药物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协同,达到了降低不良反应、增强疗效的目的;汤剂为液体制型,吸收快、作用迅速。正如李东垣所说:“汤者荡也,去大病用之。”所以,应建议医生尽可能选用这种剂型,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中药注射剂是在汤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剂型,是对中药剂型的补充与完善,扩大了中药应用的范围,适应了中医临床危急重症治疗的要求。但由于中药及其复方的成分比较复杂,药液中往往多种成分并存,杂质难以除尽,也缺乏严格的质量控制标准和可靠的质量控制方法,对注射剂的澄明度、稳定性和临床疗效均有一定影响。故此,2005年新版《药典》只收录了止喘灵注射液、灯盏细辛注射液、注射用双黄连(冻干)和清开灵注射液4种中药注射剂。
近年来,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道也不断增加,1960-1993年国内期刊的780篇文献共报告189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而1994-2002年9年间,国内主要医药期刊的193篇文献就报道了355例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3]。所以,建议临床医师慎用中药注射剂,并且与其他中药剂型一样,尽可能避免与其他药品同时应用。
胶囊剂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为在提取、浓缩过程中不需要滤除沉淀物或醇沉精制,与疗效相关成分损失少,基本保持了中药汤剂的特点,然后直接将原药粉或粗提取物装入胶囊,不需要加粘合剂和压力,在胃肠道中崩解快、吸收好,较丸剂、片剂显效快,又由于胶囊的包容,提高大部分成分的稳定性,掩盖了中药的不良气味。该剂型既具有现代药剂的优势,又不失中药的传统特色,使其越来越受人们的青睐。
1.2.3 重视中药(饮片)炮制后特点,针对病情灵活选用
对某种药功效与应用,临床医师比药师有经验,但对各种炮制品的作用特点,药师却胜一筹。如白术是常用的益气健脾药,生用时益气生血,经用土或麸炒后,甘温之性﹑健脾燥湿作用明显增强。半夏有毒,生品多作外用,经明矾水制后(清半夏),增强了它的燥湿化痰作用;经生姜、明矾水制后(姜半夏),其降逆止呕作用大增;经甘草、石灰水制后(法半夏),多用于中成药中;与其它药物混合发酵后所得的半夏曲主要用于痰多食积之证。临床上常用的当归更有全当归、当归尾、当归身、当归头、酒当归、土炒当归、当归炭之不同,中药师要应用炮制理论,协助医师依据临床所需加以选用,提高疗效,促使患者早日康复。
1.3 帮助患者选购质量好的中药饮片
影响中药(饮片)质量,除上述采收和贮藏外,中药来源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品种、产地不同,其质量也有明显差异。有人测定,新疆产甘草含甘草次酸7.2%、甘草甜素11.1%,同一地区所产光果甘草含甘草次酸3.4%、甘草甜素4.02%,另一品种粗毛甘草含甘草次酸仅0.72%[4]。长白山的野生参,东北各省与朝鲜、日本的园参,其人参总皂苷含量不同,皂苷单体的含量也不一样,故历史上形成了“道地药材”的概念,即某一地区生产的某种药材,质量高、疗效好,如甘肃的当归、宁夏的枸杞子、四川的黄连、山西的黄芪等都是享有盛名的道地药材。因此,为了提高中药(汤剂)疗效,应选择质量好的中药饮片。
1.4 指导患者正确的煎服中药汤剂
中药汤剂疗效的取得,除了辨证用药准确、选择优良的中药饮片外,还有患者自己能提高疗效的正确煎服法这一关。清代医学家徐灵胎说:“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与不效,全在于此。”名医陈修园也说:“病之愈与不愈,不但方必中病,而服之不得其法,而非但无功,反而有害,此不可不知。”这说明中药煎服法对中药疗效的发挥影响很大,应引起医师与患者足够重视,临床药师应从容器的选择、用水浸泡、火力大小、服药时间方法、饮食禁忌等多方面给予正确的指导。
2 进行广泛宣传,转变中药无不良反应的错误观念
中药来源于天然,人们日常生活中食用的生姜、大枣、山药及大小茴香、肉桂便是中药;且相对西药来说,药性和缓的中药多用于慢性疾病的治疗,加之中药不良反应的监测比较困难,于是便产生了中药没有不良反应的概念,甚至有些医务人员对中药的不良反应也缺乏全面深刻的认识。事实上,早在五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对中药的“毒”有了认识。如对作用峻烈的砒霜、生马钱子、生川乌等,在功效中表明“有毒”;妇女妊娠时的用药禁忌;药物配伍时的“十八反”和“十九畏”都是前人对中药不良反应的经验总结。
随着医药科技的发展,人们又发现马兜铃、关木通、广防己、天仙藤等,若长期使用,其中所含的马兜铃酸会导致肾间质纤维化,引起肾功能衰竭;天花粉中的天花粉蛋白有明显的致流产作用;即使金银花的有效成分绿原酸也具有高致敏性。这些都值得引起我们重视。中药师应进行广泛的宣传,促使人们改变中药无不良反应的错误观念,正确认识中药的作用,以安全合理地运用,从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3 思考与讨论
中药来源于自然界,使人联想到同样来源于自然界的食物。历代也有“药食同源”一说,只不过药对人体的作用强了一些,这大概便是中药安全“无不良反应”的缘由了。也正因为它产生于自然,故受自然环境影响较多,且不只是生长过程,也延续到中药的贮藏。土壤、光照、湿度、温度等不同,中药饮片的质量差异便很自然地表现出来。临床药师就是要掌握规律,利用这些因素提高中药质量,避免那些降低中药质量的因素,从而保证优良的中药应用于临床。
西药是在人们主观的、能动的、有目的实验基础上,弄清了药物的性质、结构、效应,甚至代谢过程,也就是说,基本掌握了它的规律后去生产的,而中药产生于复杂多变的自然环境中,对人们来说它还比较陌生,需要进一步的去认识和探知,从而彻底搞清它,为人类的健康服务。
就化学成分来说,中药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表现在:①各种成分性质各异,生物活性也各不相同,而这些成分在各类中药中却普遍存在,仅对有效成分明确的中药,可参照西药的药代动力学方法进行研究。但需要说明的是,中药或其复方制剂的单体成分药动学参数,往往不能完全代替某味中药或复方制剂的作用规律。绝大多数中药制剂哪些成分起作用,在哪些环节起作用,药物的体内转运过程和生物利用度等都不太清楚,很难象西药那样从微观上较准确地指导合理应用,这正反映了中药作用的综合性和整体性。②中药在炮制、配伍、制剂(煎煮)等过程中,各成分之间发生水解、聚合、氧化、还原等产生新物质,使中药复方发挥增效、减毒或改变药效的作用,体现了中药效用的综合性、协同性,炮制、配伍、制剂(煎煮)就是为了增加中药在某一方面的协同作用。所以,汤剂是临床应用最广泛、最能充分体现中医药特色的一种剂型就不难理解,并且提示在有效成分不明确的时候,尽量选择能保存“可能发挥疗效作用的成分”的剂型。至于主张中药单独应用、煎药时的容器选择、服药时的饮食禁忌,也是考虑其它药物和食物影响该药综合性、协同性的发挥。③中药处方以复方居多,即便单方成分也很复杂,更何况单体成分也有多方面的生物活性,使其呈现出广泛持久的作用特点。因此,中药的不良反应可能累及多器官、多组织且呈慢性累积性,不良反应一般很少立刻表现出来。所以,加强合理用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才是真正对患者的安全负责,对患者的健康负责。
总之,中药的自然属性,所具有成分的复杂性,是其区别于西药的根本特点,临床药师的药学服务自然也表现出了不同的特点。
参考文献
[1] 沈映君,李仪奎.中药药理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3.
[2] 李忠林,李小川,李巧如.如何提高中药的疗效辨析[J].实用中药内科学杂志,2004,18(4):334.
【关键词】 医学教学;中医药;特征;作用
中药和西药表示其特征的方式不同。中药是以中医药术语表示其功效,而西药则是以物理学、化学的指标来表示其特性。当然,并不是说中药的特征不能用物理学、化学的指标来表征。现代科学研究表明,有相当一部分的中药,它的功效同样是可以用生化、生理、病理等指标来表征。对于这部分中药,在使用时就可以按照西医药学的理论体系来。比如说,大黄,味苦,量少可作苦味健胃药,有致泻、利胆、抑菌等作用,由此可知,它可以治疗的病症有胰腺炎、胆囊炎、便秘、阑尾炎等。如果反过来,将西药按照中医药理论体系来进行研究,用中药的表征方式来对西药进行效用的表述,也是同样适用的。
对于教师来来说,在讲解中药的特征和作用时,是非常需要技巧的,也是非常考验一个教师教学水平的。因为所有中药的特征和作用都有书面文字的表述,只要学生将这些书面文字背下来,也算是对中药的特征和作用有了基本的了解。但是,显然,这种方式是最为笨拙的。
1 中药与西药的表征方式相互结合
对于教师来说,他们应该知道,中药的现代科学研究工作是沿着中西药结合的道路前进的。这个方向同样也是教学的方向。在教学的过程中,用现代科学的研究方式来带领学生进行药理、化学和临床研究。在中药特征和作用的讲解上,主要是和药理研究相关。所以药理研究,就是说用现代科学病理、生化、生理等指标来表征中药的功效。研究范围包括中药的饮片,也包括能够提取有效成分的单体化合物。化学研究,则主要是对中药的化学成份和一些物理性质的研究,比如对中药的化学组成、结构鉴定等研究。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确的知道,这种表述方式是按照中医的观点还是西医的观点来。哪些中药是可以按照西医药理论体系来使用的,而哪些又是只能按照中医药理论体系来使用的。不能完全使用一种表征方式,不论是将西药变成中药,还是把中药变成西药,都是不可取的。比如,在现代科学研究中发现,在中药黄连中提取出的黄连素有抑制细菌作用,在西医中就将黄连素当作抑菌和消炎的药。但是却并没有对黄连素的中药特性来进行研究,也没有用中药术语来表述其功效。那么,就不能按照中药理论体系来使用它。这种完全抛弃中药术语表征的方式是不可取的。如果完全按照西医的表征方式来讲解中药,慢慢地,中药就逐渐消亡,这是我们所不愿意见到的。
2 中药表征方式的特点和长处
目前来说,绝大部分中药还是用中医药术语来表征其功效,在了解了这一点的基础上,教师在讲解中药特征和作用时,就比较明确了。中药术语的表征方式有它的特点和长处。中药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等特性,是与其临床用药息息相关的,对于中药特性的表述是与我们机体的“症”相对应的,对临床用药有直接指导的意义。比如,在四气中会对中药的寒热进行描述,从寒热的表述中就可以判断出这种药的功效。即热症用寒性药,寒症用热性药,这就是我们中医中经常讲到的“热者寒之,寒者热之”。中药的这种表征方式,可以让同学们在学习中药的特性时,能对中药的功效有所了解,直接指导着临床用药。在比如说,中医药中归经的表述,按照中医的观点来看,肺、肾、肠、骨等不同部位的病,分属于不同归经,而按照现代观点来看,这些部位的结核病,都是属于结核菌感染的病患。如果只是按照西医的观点来看,不能很好的将这些病症的用药区别开来。而如果用中医的观点来看,根据中医药的特征和作用,就可以做到对症下药了。在选用药物时,根据不同归经来进行考虑。在急性期属于湿热症,那么,就应该选用苦寒药,而如果是在慢性期,则属于虚寒证,而中医常说久病必虚,虚易成寒,此时选用寒苦药显然是不合适的。教师在讲解中医的表征方式时,要时刻抓住中药表征的特色和长处,让学生在记忆和学习的过程中,逐渐领会到中药的功效,这样他们在学习到临床用药时,就能事半功倍了。中医的表征方式对临床用药有着直接的指导作用。
3 让学生多接触真正的中药
无论教师怎样讲解,如果学生没有见到真正的中药,没有闻到它的味道,看到它的外观,始终不能对重要的特征有一个很好的把握。中药的种类有成千上万中,让学生每一种都认识,也是不现实的,但是教师应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让学生多接触一些中药。学生可以将书本上说的,与教师讲的,和实物对应起来,通过观察中药的外观、闻它的味道,感觉它的质地等方式对中药有着直观的了解,不能学生对某一种中药的特征和作用能倒背如流,但是却不认识它。只有让学生亲身接触重要,才能对中药特征和作用的了解更为深刻。
4 总结
中药一般都是取之于自然,是大自然于人类的恩赐,中药的种类和作用都是无穷无尽的。虽然,时至今日,医学已经相当发达,但是对于中医药的研究显然还有很大的空间。在本文中,简要的讲述了中药的表征方式,希望教师在讲解中药的特征和作用时,能讲解的更为透彻和深刻。
参考文献
【关键词】 胃炎;萎缩性;中医治疗;临床观察
因慢性萎缩性胃炎属胃炎中易发生癌变的一种,虽发病率低,仍倍受医患的高度重视。本病发病缓慢,病程长,西医治疗疗效不佳,故我们从2000年至今一直在探索中药治疗的新途径,通过对多种疗法的比较,我们认为采用健脾化瘀通络法较佳,现将所观察总结的 45 例患者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45例均为门诊患者,其中男28例,女27例;年龄30~70岁;病程6个月~21年 。临床自觉症状主要为胃脘痛(24例)、胃脘胀(30例)、嗳气(26例)、纳差(10例)、嘈杂(例)、泛恶(6例)、反胃(5例)、口苦(4例)等。
1.2 治疗方法 中药健脾养阴、活血化瘀法治疗。药物组成:黄芪30 g、党参、白术、沙参各15 g,砂仁6 g,扁豆30 g,赤芍药、白芍药各12 g,丹参、桃仁、红花、当归各10 g,甘草、桂枝、附子3 g。1剂/d,水煎分早、晚2次服。
1.3 疗效判定标准作用显效 胃镜复查为浅表性胃炎,病理检查示肠上皮化生消失;好转:胃镜复查示病灶较前有好转;无效:胃镜检查及病理检查均示病灶无好转;恶变:经病理组织复查确诊为胃癌。
2 结果
本组45例,治疗后显效28例(62.2%);好转13例(28.9%);无效3例(6.67%);恶变1例(2.2%),治疗后临床症状消失或好转者占91.11.%。
3 讨论
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中医学胃脘痛等范畴。临床多表现为长期反复性胃脘痞胀、隐痛灼热、纳差等。从临床看多为脾胃气阴亏虚,因病程久,多合并气滞血瘀,入血入络之象。故治以健脾养阴、活血化瘀并进。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指出:“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则安”。脾为阴土、湿土,性柔缓,宜温宜燥。胃为燥土、阳土,性刚燥,喜柔喜润。脾得阳和之药则健行,胃受阴柔之品而易行,脾气易伤而胃阴易亏。故治疗方药中以四君子汤健脾益气;沙参、扁豆、麦门冬、当归、白芍药等甘柔之物滋养胃阴;桃仁、红花、赤芍药、丹参等均为行气活血化瘀之药。诸药合用,共奏健脾养胃、行气活血、化瘀消滞之功。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病与胃黏膜屏障破坏,胃黏膜血供减少相关。近年来不少学者研究发现健脾益气中药在一定程度上可加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病与胃黏膜屏障破坏,胃黏膜血供减少相关。近年来不少学者研究发现健脾益气中药在一定程度上可加固胃黏膜屏障,而行气活血药具有改善胃黏膜血供作用。卜积康和易崇勤等[1.2]以四君子汤加减对慢性胃炎大鼠动物模型研究表明,健脾益气药物可改善大鼠胃黏膜病变及酶学改变。凤良元和许建平等[3.4]用活血药物研究对大鼠动物模型黏膜血供影响,也证实活血药物可增加胃黏膜血流量。
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应在中医辨证论治基础上,紧密结合现代医学病理、生理研究及现代中药药理学进行系统探索,才能更明确阐明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机制,从而显示其优越性。
参考文献
1 卜积康,张子理,赵健雄.中医药辨证论治慢性胃炎动物的超微结构观察.中国中西医结合脾胃杂志,1995,3(4):219.223.
2 易崇勤,叶百宽,金敬善,等.四君子汤对脾虚大鼠胃黏膜细胞酶学.组织化学及血浆胃肠激素的影响.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7,20(6):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