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医药文化概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中医药 知识产权 法律保护
一、中医药及其知识产权保护的意义
(一)中医药概述
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医药学的统称,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是在充分汲取我国汉族及其它少数民族传统医药学理论和对疾病防治经验系统总结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东方医药学体系。
“中医药”是”“中医”与叫药”的合称,“中医”是指中医学的各种理论和治疗方法,中医学形成于中国战国时期,以《黄帝内经》的成书为标志。它的内容涉及生理(含解剖)学、病理病因学、诊断学、治疗学、药物学(含方剂)、临床各科和养生学。中医药是我国的宝贵文化财富,也是我国较具有优势的产业
(二)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的意义
1、保护中医药知识产权是保护传统知识的需要
中医药知识是我国传统知识的~部分。世界四大传统医药体系中,唯有我国的中医药具有系统的理论、丰富的临床实践和浩然的文献,且被完整地保存下来。中医药文化中所蕴含的智慧,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不朽的文化瑰宝,它是属于中国的宝贵的文化遗产,任何人都不得将其据为己有。
2、保护中医药知识产权有利于中医药利用效率的提高
由于缺乏有效的保护机制,使得秘方的持有人不得不采取一些限制获取中医药资源及其相关知识的措施。而这些措施会抑制对中医药的开发利用,因为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对中医药进行投资的交易成本。此外,秘方持有人为了防止秘方被他人无偿利用,采取家传的方式代代相传,那些具有特殊疗效的药方不可能被广泛利用,造成资源的浪费。因此,应当建立健全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使得中医药文化知识能够得到健康发展。
3、保护中医药知识产权可以增强中医药业的国际市场地位
中医药不仅具有文化价值,而且蕴含着巨大的商业潜力。但是由于我国对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的不足,致使我国中药业的发展了受到很大影响。我国中草药的出口,大部分是原材料出口,这与中药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符。而外国企业又利用我国的原材料和大量的药方进行二次开发,销往全世界,占领我国的中医药市场,甚至返销我国境内,打压我国中药民族产业的发展。所以,只有有效的保护中医药知识产权,才能增强我国中医药业在世界上的市场地位。
二、我国中医药知识产权法律保护的现状
(一)著作权保护
著作权是作者依法对其作品享有的专有权利。我国著作权法第12条规定:”改编、翻译、注释、整理已有作品而产生的作品,其著作权由改编、翻译、注释、整理人享有,但行使著作权时不得侵犯原作品的著作权”。第14条规定:”汇编若干作品、作品的片段或者不构成作品的数据或其他材料对其内容的选择或者编排体现独创性的作品,为汇编作品,其著作权由汇编人享有,但行使著作权时不得侵犯原作品的著作权。”这些规定为中医药文献重新整理和汇编提供了著作权保护。
(二)商标权保护
在现代知识产权制度下,商标不仅是一种商品标记,更是一种无形资产,好的商标具有强大的品牌号召力,能为权利主体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我国现行《商标法》和《商标法实施细则》,都没有对中医药的知识产权问题进行专门的规定,只是有关医疗与药品的法律法规对医药产品尤其是中医药产品的商标权问题少有提及。
(三)专利权保护
专利保护是对药品发明保护最为有效的一种方式,世界各国对药品发明的保护也主要采用专利保护。我国1985年《专利法》刚实施时,出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公共健康的需要,对药品和化学方法获得的物质不给予专利保护,只保护药品的制备方法,并不禁止他人用不同的方法获得相同的产品。1993年修改的《专利法》开始给予药品发明以专利保护。
(四)商业秘密保护
目前,我国尚无专门的商业秘密法,但在一些单行的法律法规中,已有保护商业秘密的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第35条第1款规定:”国家对获得生产或者销售含有新型化学成分药品许可的生产者或者销售者提交的自行取得且未披露的实验数据和其他数据实施保护,任何人不得对该未披露的实验数据和其他数据进行不正当的商业利用”此外,《反不正当竞争法》、《刑法》、《劳动法》和《合同法》对商业秘密也做出了相关规定。
三、我国中医药知识产权法律保护存在的问题
(一)著作权方面
现行著作权制度虽然在保护我国中医药类作品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其规定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著作权的保护对象要求具有原创性,而大多中医药创作却缺乏原创性因其大都源于生活、医疗实践,是世世代代相传的既有文化的表现,是否具有原创性常常受到置疑。而且大多数中医药创作尤其是早期创作由集体智慧发展而来,著作权人的认定很困难。
2、著作权制度保护的客体不能超过一定的期限,但中医药知识大都世代相传,大都超过了著作权所设定的保护期,不符合其保护的要求。著作权的保护期限规定为作者终生加死后五十年,那么,根据现行著作权法的规定,则几乎所有的中医药古籍都大大超过了保护的期限
(二)商标权方面
我国商标制度在中医药领域虽然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在中医药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利用问题上仍然存在一些不足:
1、生产厂商意识淡薄。到l995年,我国共有2000万家企业,但仅有50万件商标注册,平均40家企业才有1家注册。
2、药品名与商标名混用。我国企业对药品名和商标名的关系处理不当,导致药品商标纠纷案较多。
(三)专利权方面
由于专利制度并不是我国传统中固有的制度,因而与传统的中医药并无较强的契合性,导致了中国中医药在专利保护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1、传统中医药难以满足专利权的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三个特性中的新颖性,因为大量的传统中医药知识已经处于对公众公开的状态,不具备新颖性。
2、我国《专利法》第25条规定:”不适宜专利法保护的主题:(1)科学发现;(2)智力活动的规则和方法;(3)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此条规定就使得传统中医药特有的诊断、治疗疾病的方法不能得到专利保护。
3、“中医药传统知识讲究辨证施治、因人而异,而现行专利制度要求专利技术必须能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从这个方面来看,传统中医药也不符合专利制度的要求。
[关键词]医学人类学;中医药国际化;跨文化研究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1]。因此,医学不仅只是智力意义上的科学,而且也是人类学意义上的文化[2],如此医学人类学和社会医学是生物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和康复医学的必然补充[3]。《素问气交变大论篇》曰:“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早在20世纪90年代,国内已有学者指出了人类学方法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巨大应用价值[4],目前在国内,将人类学方法运用于中医研究的还不多见,西方关于中医的人类学研究逐渐兴起,但总体还十分有限。本文将对人类学的学科背景进行简介,分析人类学能够助力中医药国际化发展的原因,并讨论人类学在中医药国际化中的作用。
1人类学概述
“文化”是人类学研究的主题,人类学的起源具有浓厚的博物学以及殖民主义色彩。17世纪至20世纪的欧洲处于一个不断扩张的时代,为了更好地开发和利用殖民地资源,制定针对原住民的管理政策,自然要对当地的物产、风土人情等进行全方位的了解。通过田野调查和民族志的撰写,人类学这一学科逐渐形成。进入20世纪,各国人类学多元化发展。诞生于西方殖民强权的人类学强调跨文化研究,并接受某些类型的文化相对论[5];在南欧与中欧国家,人类学家往往与民俗学家以及语言学家合作研究地方民族语言和民俗文化,通过博物馆等大众教育方式,再现民族国家的形成,建立民族主义观点[6];前苏联及苏维埃阵营国家的人类学则遵循马克思的社会演化理论[7]。今天人类学中的不同分支分别属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其中的一个或多个领域[8]。“全球化”“医疗”与“生物科技”是当前人类学家最关注的议题,由此,医学人类学成为人类学应用研究领域中成果最丰富的一支。医学人类学同时属于(社会)文化人类学的分支,是指关于健康、疾病和医疗系统的跨文化研究[9],包括生态、政治经济、公共卫生和临床应用等方面。
2人类学助力中医药国际化发展
2.1人类学与中医药学方法相通
人类学与传统中医药学在知识生产的方法上具有相通性,它们都具有整体观和跨学科的特质,并将人的生物性和文化性视为一个整体,因此,将人类学方法运用于中医研究,特别是中医药文化现象和中医药理论本质的研究,将产生巨大的价值。人类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是民族志(ethnography),即运用实地考察来提供对人类社会的描述和解释性研究。这一方法将社会或文化当作一个整体来研究,强调参与性,同时强调在特定的某个社会文化环境中,并对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进行描述和解释。因此,人类学民族志同时又是一种知识工具,它所体现的是研究者在某一特定文化群体中的经验。在纳入现代化管理制度以前,中医药传承的主要方式之一是家庭或师徒的经验传递,如跟师生活、采药制备、临证抄方、侍诊于前,强调耳濡目染、口传心授。业师的日常经验是医者主要的知识来源,而医药知识在这些日常实践中也被生产出来。医者也兼具儒家精神,有条件者也会将一己、一家之经验心得付梓成书,可谓文章千古,兼济天下,使后来的知识分子亦能按图索骥,自学成才,这些书籍的内容是医家日常经验的再现,因此具有整体性。而限于古代的交通条件,医家的经验在整体性的基础上也具有地方性。这些医家病案汇集和经验总结构成了中国古代医书中的一大部分,它们从人类学角度亦可以视为一种民族志。从这个角度来看,在古代的中国,参与性观察和民族志是获得和生产中医药知识的主要方式。因此,人类学与传统中医药学在知识生产的方法上具有相通性,这为学科之间的对话交流打开了方便之门。鉴于“话语生产能力不足”是目前中医药国际化所面临的首要障碍,若能在中西医科学对话之外,从文化角度开展更多的对话和交流,就能够帮助中医药以更加通用的语言阐释其理论本质,增强中医药跨文化能力。
2.2人类学是不同医学体系间的桥梁
我们在对海外中医教育进行调研时发现,目前海外认同度最高且最系统的中医教育正是从医学人类学课程发展而来,它的设计和建设被视为一项多层次、综合性的文化工程[10]。事实证明,中医药作为医学人类学内容切入主流医学教育是对中医药长久发展的最佳方案。1990年,受法国巴黎第十三大学著名医学人类学家马达赫索教授邀请,时为访问学者的中医专家朱勉生教授在达芬奇医学院开设中医课;3年后,增开导引学分课;7年后,法国第一个医学高校的中医文凭教育办成。通过十几年的努力,当初的教研室已经发展为中医系,而中医专业也成为目前达芬奇医学院十几个专业中人数最多、口碑最好的专业[11]。这一项目针对已经获得医学或药学博士学位的医生、药剂师、研究管理人员和五年级以上具有处方权的医学本科生开设,并且始终围绕“文化内核”进行课程设计,课程内容包括中医学、经络学、导引功、中医汉语、中国哲学、天文学、中国文字文化、中西医比较等,还设置到中国进行文化旅游和中医实习的环节。通过三年的学习,他们理解和运用中医药的水平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学员们认为,他们对中医的学习使其临床思维发生了重要变化,中医的多种技术也为临床实践提供了新的借鉴[11]。今天达芬奇医学院中医系的影响已经超出了教学和临床,辐射到更加广泛的层面。这一项目的毕业生分散在法国各大医院、卫生行政监督管理部门、专业的医学学会、医生联合会等,他们从高层次操作,正在从不同角度积极推进中医药学同西医药学的交流合作[12]。这一实例表明,作为一种外来医学,中医学要在海外生存、发展,获得当地社会的认同,必然涉及与不同医学文化的交流、渗透、吸纳、融合,因此,这是一项跨文化综合性的工程。而对于中医药的海外教育来说,目前不少西医学院的针灸或中医教学单纯从技术层面着手,而丢弃了中医药的文化根基,这从根本上说是否定中医药而依附于主流医学的操作,从长远来说是不利于中医药发展的。而作为关于健康、疾病和医疗系统的跨文化研究,且具有重视人的生物性及文化性的特点,医学人类学无疑是不同医学之间沟通的桥梁。
2.3人类学助益跨文化健康服务
在跨文化健康服务或国际卫生项目中,人类学能够发挥3个方面的作用:1)为行政部门提供制度研究,即如何调整卫生制度的结构和运作方式,以提供更有效的服务;2)卫生研究单纯依赖于调研数据是不现实的,参与观察、结构化和非结构化访谈的同时结合比较案例研究最适合提供卫生研究所需的各种信息;3)为所服务人群提供普遍健康观念和做法,这在初级卫生保健中极为重要[13]。20世纪40年代在罗斯福总统的支持下,纳尔逊洛克菲勒(NelsonRockefeller)建立跨美事务研究中心(InstitutionofInter-AmericanAffairs,IIAA),这是美国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技术援助计划,旨在帮助拉丁美洲国家开展卫生、农业和教育方面的双边发展项目,以促进美洲国家商业和经济领域的合作。该机构雇请人类学家对跨国卫生项目从社会和文化方面进行分析,以解决在传统社区中引入预防医学所遇到的障碍。在IIAA的影响下,到了50年代,美国卫生政策的制定和规划会战略性纳入文化因素,人类学研究因此受到广泛的关注和支持,当时医学人类学的主要工作就是为跨文化的健康服务国际卫生项目进行支持性研究[14]。近年来中医药的卫生外交价值和公共外交价值正在不断显现,中医药的国际化已经从过去的自然传播向主动“走出去”转变。有学者认为,中医药能够参与全球卫生治理、维护人类健康,是中国为世界提供的一种公共产品,其本质是跨文化的健康服务[15]。中医药要走进异文化,需借助人类学,方能知己知彼,立于不败之地。
3人类学在中医药国际化中的应用
3.1增进海外社会对中医药文化价值的了解
我们认为,当前中国国际影响力的快速提升为中医药广泛、深入的国际传播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但中医药国际化还面临着许多问题,首当其冲的是海外民众不能充分认识中医药文化价值[16]。而海外逐渐兴起的关于中医药的人类学研究(以下简称人类学中医研究)则有许多可资借鉴之处。从20世纪中国对外开放以后,冯珠娣(JudithFarquhar)、陈南茜(NancyChen)、许小丽(Elis-abethHsu)、蒋熙德(VolkerScheid)、詹梅(ZhanMei)、彭晓月(SonyaPrizker)等陆续来到中国进行中医药的田野调查。与此同时中国的中医也逐步走出国门,在外落地生根,孕育了海外独特的中医药文化,特德卡普丘克(TedKaptchuk)、艾米莉吴(EmilyWu)、琳达巴恩斯(LindaBarnes)等对此也有观察和探索。这些人类学家有的到正规中医药大学学习中医、有的走入民间跟随“老中医”、有的就职于国外开设中医门诊的综合医院、有的研究脉诊[17]、有的研究气功[18]、有的探索中医药的翻译[19]、有的记录中医药的创新[20]、有的研究中医门诊中的文化现象[21]、有的研究中医药在海外社会中的涵化[22],这些成果鲜为国内学界所知。而卡普丘克撰写的《一张没有织工的网》(TheWebThatHasNoWeaver)出版30余年来仍是最受西方社会欢迎的中医读物。由此可见,海外人类学家是中医药文化传播的使者,而国际人类学中医研究是中医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鉴于此,应鼓励国际人类学中医研究,助力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具体而言,可由相关机构设立研究基金,鼓励海外人类学家开展中医药研究,通过跨文化研究和交流增进海外社会对中医药及其文化价值的了解。
3.2提升中医药国际话语生产能力
中医药国际话语生产能力不足已经是学界的共识,原因在于中医药话语与主流医学(主要是生物医学)话语的可通约性不强,为此应鼓励中西人类学家合作开展对中医药的田野调查和东西方医学的比较研究。正如赫拉西奥费伯乐加(HoracioFabrega)所说,生物医学被视为一种正式且科学的知识,存在于国家法律关于疾患的陈述之中,作为一种衡量病态的尺度[23]。生物医学之所以能成为这样一种尺度,是由于人们认为它是科学的,因此是理性的、非文化的。但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的医学人类学研究,彻底改变了人们对生物医学的认识,生物医学的理论和实践同样具有文化性和地方性[24]。这也就意味着,生物医学不能被视为衡量其他医学体系的尺度。然而目前中医药国际话语的生产主要以生物医学为尺度进行,即目前中医药研究的绝大部分都由生物医学所主导,这种趋势有可能会创造出一种“新医学”,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如不坚持自己的文化基因,中医药也将面临着消亡。从人类学的角度来说,鉴于生物医学的话语具有很强通用性,应成为中医药发展的工具之一。这就需要人类学家在东西方两种医疗文化之间搭建桥梁,更多地开展对中医药的田野调查和东西方医学的比较研究,目前已经有若干中外学者正在联合开展这样的工作[25]。这些人类学作品将中医药的文化性完整保留,同时也呈现了具体的中医药技术,中医药的国际话语在人类学中医研究中会自然生成和丰富,因而国际话语生产能力也将得到提高。
3.3提高中医药参与公共卫生治理的能力
中医药在主动“走出去”时,将面临来自法律、文化、信仰等多方面的挑战,特别是在中医药传播基础薄弱的国家和地区,相当一部分中医药跨文化服务效率不高,投入产出比较低,参与公共卫生治理的能力较弱,为此应聘请人类学家参与中医药跨文化服务设计。中医药跨文化服务涉及到理念设计、市场需求、组织架构、运营模式、质量控制、医学伦理、疗效评价等多个方面,而有关中医药跨文化服务的卫生研究还远不能满足中医药国际化的需求。而上文已经提到,人类学研究在跨文化健康服务或国际卫生项目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包括提供制度研究、卫生研究以及当地的文化研究。而关于中医药跨文化服务的人类学研究,也能够同时增强中医药参与公共卫生治理的能力,帮助中医药走向惠及全球的公共医学。
关键词:中医药知识产权法律保护
一、中医药及其知识产权保护的意义
(一)中医药概述
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医药学的统称,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是在充分汲取我国汉族及其它少数民族传统医药学理论和对疾病防治经验系统总结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东方医药学体系。
“中医药”是”“中医”与叫药”的合称,“中医”是指中医学的各种理论和治疗方法,中医学形成于中国战国时期,以《黄帝内经》的成书为标志。它的内容涉及生理(含解剖)学、病理病因学、诊断学、治疗学、药物学(含方剂)、临床各科和养生学。中医药是我国的宝贵文化财富,也是我国较具有优势的产业
(二)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的意义
1、保护中医药知识产权是保护传统知识的需要中医药知识是我国传统知识的~部分。世界四大传统医药体系中,唯有我国的中医药具有系统的理论、丰富的临床实践和浩然的文献,且被完整地保存下来。中医药文化中所蕴含的智慧,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不朽的文化瑰宝,它是属于中国的宝贵的文化遗产,任何人都不得将其据为己有。
2、保护中医药知识产权有利于中医药利用效率的提高由于缺乏有效的保护机制,使得秘方的持有人不得不采取一些限制获取中医药资源及其相关知识的措施。而这些措施会抑制对中医药的开发利用,因为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对中医药进行投资的交易成本。此外,秘方持有人为了防止秘方被他人无偿利用,采取家传的方式代代相传,那些具有特殊疗效的药方不可能被广泛利用,造成资源的浪费。因此,应当建立健全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使得中医药文化知识能够得到健康发展。
3、保护中医药知识产权可以增强中医药业的国际市场地位中医药不仅具有文化价值,而且蕴含着巨大的商业潜力。但是由于我国对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的不足,致使我国中药业的发展了受到很大影响。
我国中草药的出口,大部分是原材料出口,这与中药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符。而外国企业又利用我国的原材料和大量的药方进行二次开发,销往全世界,占领我国的中医药市场,甚至返销我国境内,打压我国中药民族产业的发展。所以,只有有效的保护中医药知识产权,才能增强我国中医药业在世界上的市场地位。
二、我国中医药知识产权法律保护的现状
(一)著作权保护
著作权是作者依法对其作品享有的专有权利。我国著作权法第12条规定:”改编、翻译、注释、整理已有作品而产生的作品,其著作权由改编、翻译、注释、整理人享有,但行使著作权时不得侵犯原作品的著作权”。第14条规定:”汇编若干作品、作品的片段或者不构成作品的数据或其他材料对其内容的选择或者编排体现独创性的作品,为汇编作品,其著作权由汇编人享有,但行使著作权时不得侵犯原作品的著作权。”这些规定为中医药文献重新整理和汇编提供了著作权保护。
(二)商标权保护
在现代知识产权制度下,商标不仅是一种商品标记,更是一种无形资产,好的商标具有强大的品牌号召力,能为权利主体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我国现行《商标法》和《商标法实施细则》,都没有对中医药的知识产权问题进行专门的规定,只是有关医疗与药品的法律法规对医药产品尤其是中医药产品的商标权问题少有提及。
(三)专利权保护
专利保护是对药品发明保护最为有效的一种方式,世界各国对药品发明的保护也主要采用专利保护。我国1985年《专利法》刚实施时,出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公共健康的需要,对药品和化学方法获得的物质不给予专利保护,只保护药品的制备方法,并不禁止他人用不同的方法获得相同的产品。1993年修改的《专利法》开始给予药品发明以专利保护。
(四)商业秘密保护
目前,我国尚无专门的商业秘密法,但在一些单行的法律法规中,已有保护商业秘密的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第35条第1款规定:”国家对获得生产或者销售含有新型化学成分药品许可的生产者或者销售者提交的自行取得且未披露的实验数据和其他数据实施保护,任何人不得对该未披露的实验数据和其他数据进行不正当的商业利用”此外,《反不正当竞争法》、《刑法》、《劳动法》和《合同法》对商业秘密也做出了相关规定。
三、我国中医药知识产权法律保护存在的问题
(一)著作权方面
现行著作权制度虽然在保护我国中医药类作品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其规定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著作权的保护对象要求具有原创性,而大多中医药创作却缺乏原创性因其大都源于生活、医疗实践,是世世代代相传的既有文化的表现,是否具有原创性常常受到置疑。而且大多数中医药创作尤其是早期创作由集体智慧发展而来,著作权人的认定很困难。
2、著作权制度保护的客体不能超过一定的期限,但中医药知识大都世代相传,大都超过了著作权所设定的保护期,不符合其保护的要求。著作权的保护期限规定为作者终生加死后五十年,那么,根据现行著作权法的规定,则几乎所有的中医药古籍都大大超过了保护的期限gwyOO.
(二)商标权方面
我国商标制度在中医药领域虽然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在中医药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利用问题上仍然存在一些不足:
1、生产厂商意识淡薄。到l995年,我国共有2000万家企业,但仅有50万件商标注册,平均40家企业才有1家注册。
2、药品名与商标名混用。我国企业对药品名和商标名的关系处理不当,导致药品商标纠纷案较多。
(三)专利权方面
由于专利制度并不是我国传统中固有的制度,因而与传统的中医药并无较强的契合性,导致了中国中医药在专利保护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1、传统中医药难以满足专利权的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三个特性中的新颖性,因为大量的传统中医药知识已经处于对公众公开的状态,不具备新颖性。
2、我国《专利法》第25条规定:”不适宜专利法保护的主题:(1)科学发现;(2)智力活动的规则和方法;(3)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此条规定就使得传统中医药特有的诊断、治疗疾病的方法不能得到专利保护。
3、“中医药传统知识讲究辨证施治、因人而异,而现行专利制度要求专利技术必须能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从这个方面来看,传统中医药也不符合专利制度的要求。
(四)商业秘密方面
1、我国现行立法对商业秘密的保护散见于各种不同的法律法规中,而这些不同的法律法规在立法主旨和侧重点都各不相同,这些保护商业秘密的法律条文难以保证内容上的统一性、协调性和体系完整性
2、商业秘密的条件过于严格。因为条件太多,符合保护的主体就少,保护的范围就越窄,从而不利于在更大范围内保护传统中医药。
3、存在不可预期的泄密风险。根据我国现有法律的规定,药品要想进入市场,必须把有关的秘密数据提供给主管部门。而我国没有规定政府的保密义务,如果政府主管部门不负担保密义务,则技术秘密很可能从专有领域流入公有领域。此外,商业秘密还存在着其他重大问题,主要有:(1)缺乏对商业秘密的正确认识和科学使用。(2)违反与权利人的合同约定。(3)以占有为目的的违法获取。包括采取秘密窃取的手段;采用利益引诱的手段;采用威逼、胁迫的手段;采取违反商业道德的手段。
四、完善我国中医药知识产权法律保护的建议
(一)建立统一协调的法律体系
从目前的《商标法》、《著作权法》以及《专利法》来看,我国已经建立了与WTO的TRIPS协议相一致的新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现在的问题在于如何健全我国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体系,缩小有关法规之间的差距与矛盾。纵观我国在中医药方面涉及知识产权保护的法规,除了《商标法》、《专利法》和相关通则之外,还有一些规定,其中有的内容与《专利法》相冲突。如《中医药品种保护条例》,其目的在于保护和支持我国中医药行业的发展,但是其中有些内容与《专利法》有相悖之处。因此笔者建议,尽快修订相关的法律法规,使其法律体系逐步完善,加快与国际接轨的步伐。
(二)提高中医药的著作权保护
1、将中医药知识编译为数据库,从而获得著作权法保护。著作权保护的是作者思想观念的表现形式,并非思想内容本身。如果把中医药知识编译为数据库,就可以获得《著作权法》的保护。
2、对于中医药古籍文献的已公开的知识,按现行的《著作权法》规定,已过了保护期。但很多中医药古典书籍是不可多得的瑰宝,可以考虑对中医药之类的国家历史精华采用特殊对象特殊对待的方法,另定其保护期。
3、中医药企业在其商标设计过程中,应该确定其版权的归属,及时给商标设计人以奖励或报酬,以免后患。
(三)强化中医药的商标权保护
1、强化中医药驰名商标的商标权保护。商标权对于中医药知识产权的保护有着重要的意义。只有塑造中医药驰名品牌,才能与国际上的名牌进行较量,也才能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
2、重视中医药商标侵权的法律制裁问题。如果在立法中没有法律后果的规定,那么就会导致责任不明确,实践性受限。因此,必须针对中医药商标侵权行为设计具体明确的法律后果与法律制裁,只有极大地增加商标侵权的成本,加大处罚力度,才有可能从源头上治理对中医药的商标侵权行为。
3、增强人们的医药商标法律保护意识。现代法律意识对于中医药知识产权的保护所发挥的积极作用,是为其他手段所无法代替的。具体到商标法领域,药品企业必须具有鲜明的商标保护意识,及早申请注册商标。
(四)加强中医药知识产权的专利保护
针对中医药专利审批周期长的特点,应积极推进相应的专利保护措施,加快审批速度,缩短审批周期。目前,药品专利的审批周期太长,申请人要获得药品专利需要等待的期间过长,不利于中医药的专利保护,可以考虑在修订《专利法》时,根据中医药本身的特点,加快中医药专利审查的速度,缩短从申请到授权的时间。
我国现行《专利法》规定了申请专利必须具备”三性”。然而,由于中医药的特殊性,我们应该对它进行特殊的规制,对”三性”标准作适度调整,并尽快制定出比较明确的审查指南,以利于提高中医药专利申请的审查通过率,使中医药专利获得名副其实的、更为周到的法律保护。
(五)完善中医药知识产权的商业秘密保护
1、提高中医药行业的商业秘密保护意识。加强对中医药行业从业人员的知识产权的普遍培训,明确知识产权是一种无形资产和竞争的武器。对中医药的研究、开发、生产部门的从业人员进行商业秘密保护的宣传、教育、提高他们对知识产权的商业秘密保护意识。
2、强化中医药企业商业秘密管理制度。首先,制定企业保密规划,订立商业秘密的保密范围及企业内部对文件、资料、数据、配方的管理办法。其次,与员工签订保密协议,以合同的方式来约束员工。再次,要加强某些特殊领域的管理工作,对涉及本企业商业秘密的关键部门人员更应有严格的措施。
关键词:药学专业;西红花栽培;红花栽培;教学设计;课程思政
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等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的人才培养质量观对课堂教学设计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不仅要提高课堂教与学的质量,还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的宗旨,努力提升政治思想和业务能力。作为中药学专业任课教师,更要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和中医药人文素养[1]。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严格执行师德规范,坚持传递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帮助学生树立中医药思维。河南农业大学中药学专业核心课程药用植物栽培学[2]各论以河南道地药材为主,兼顾河南省适生并有大面积种植的药材在理论课堂进行重点讲授[3]。本文选择西红花和红花这两个只有一字之差,价格相差甚至上千倍的药材为例,挖掘教学内容中的思政元素,并对教学过程进行探讨和设计。
一、点设计
借鉴《中药鉴定学》花类药材[4]、《药用植物栽培学》根及根茎类、花类药材[5-7]、《方剂学》[8]《中药炮制学》[9]《中药化学》[10]教学设计案例授课方法,根据红花和西红花在河南省的栽培生产实际,采用案例教学和情景式教学相结合,让学生列举红花和西红花有哪些异同,用幻灯片播放红花、西红花不同生长时期及药材图片,让学生辨认,提问学生是否知道红花、西红花,如何种植、采收、加工,栽培过程中哪些因素会影响红花、西红花药材的质量,引起学生对红花、西红花栽培的学习兴趣和关注。
(一)红花栽培点设计
讲解红花栽培时,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参考红花近年来栽培方面的研究进展,尤其是在河南的栽培生产情况[11]。第一,概述红花的来源、药理功效、主要化学成分、道地产区、栽培历史和现状、市场状况、今后的研究方向。讲解时以热播电视剧《甄嬛传》中年妃灌了端妃一壶红花水导致端妃不孕为例,提出问题:红花的成分及功效是什么?真的可以导致不孕吗?回顾《中药学》《中药化学》中红花的药理功效及主要化学成分,让学生加深记忆。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感到作为中药学专业学生,学会从专业的角度学会思考,辩证看问题,也让学生意识到保障临床用药有效与安全的重要性和自己未来所担当的社会责任。第二,概述红花的植株形态特征,配以红花不同发育时期的植株图片。第三,红花生物学特性,重点讲解红花生长发育习性、开花习性、对环境条件的要求,以图文配合和列表的方式讲解。第四,红花栽培技术按照品种类型(种质资源)、选地整地、繁殖方法、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留种技术、采收与加工(花采收、种子采收、加工方法、药材质量标准)、包装、贮藏与运输的思路和顺序进行讲解。每个环节均以图文结合的方式进行讲解,便于学生直观学习记忆。
(二)西红花栽培点设计
讲解西红花栽培时,以教材内容为主,参考西红花在河南省种植的生长发育、繁殖系数及生产中的栽培措施对西红花产量等的影响[12-13]。第一,概述西红花的来源、药理功效、主要化学成分、原产地及在中国的主要产地、栽培历史和现状、市场状况、今后的研究方向。讲解时插入《香料之路》《本草中国》西红花、红花小视频,引入电影《疯狂动物城》中提到的西红花,影片中居心叵测的绵羊副市长与狮子市长上演了争夺统治权之战,给一些肉食动物注射了番红花药剂,让它们野性大发,引起恐慌,由此预谋趁乱让草食动物上位。由此提出问题:(1)电影中的番红花与中药番红花是同一种吗?(2)番红花为什么又叫西红花、藏红花?(3)番红花与红花有什么不同?以文献记载、专业课教材及植物分类学工具书为依据,以解答问题的方式,让学生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录西红花的正品来源,番红花、藏红花、西红花名字的由来,药理功效,主要化学成分,原产地及在中国的主要产地、栽培历史和现状、市场状况等信息。第二,概述西红花的植株形态特征,配以西红花的植株图片。在讲解西红花球茎扁圆球形,外面有黄褐色的膜质包被时,举例电影《疯狂动物城》里西红花球茎被警长误认为是洋葱,加深学生印象。第三,西红花生物学特性,重点讲解对环境条件的要求、生长发育习性,以图文配合的方式讲解。第四,西红花栽培技术按照选地整地、繁殖方法(种茎直播大田、先室内开花后田间培育球茎)、田间管理(中耕除草、灌溉排水、追肥)、室内培养管理、病虫害防治、留种技术、采收与加工(采收、加工、药材质量标准)、包装、贮藏与运输的思路和顺序进行讲解。每个环节均以图文结合的方式进行讲解。
二、线设计
在讲解时注意引导学生梳理栽培技术与生物学特性间的内在联系,使红花、西红花生物学特性与栽培过程中各个生产环节之间形成“线”,如,红花不同播种时间与采收期的关系,红花开放时间与药材产量和质量之间的关系,西红花去除部分珠芽以增加繁殖系数的意义,西红花球茎重量与开花数量之间的关系。在讲解完采收加工及药材质量特征后,让学生思考如何根据红花、西红花的生物学特性及其药材的产量和品质要求选择相应的栽培技术、采收加工方法,让学生在全面理解生物学特性与栽培技术各环节内在联系的基础上,学习如何栽培药材。
三、面设计
将红花、西红花从来源、植物形态特征、生长发育习性、栽培技术要点、主要化学成分、影响质量的主要因素、药理功效、原产地、目前主要产区、在河南省的生产状况等以列表对比的形式进行展示,使学生更清晰地区分两者的差异,让学生通过文献查阅了解所涉及到知识与已学课程知识的联系,全面理解红花、西红花栽培的特点。通过学校栽培示范园观察的有关红花、西红花生长的情况,设想机械化和人工智能在红花、西红花栽培过程中如整地、繁殖育苗、田间管理、室内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加工[14]、包装、贮藏与运输方面的应用;红花在河南与新疆等其他地区栽培技术的异同;红花芽苗菜、红花籽油及作为观赏花卉的开发利用现状;西红花在中国与伊朗、西班牙栽培技术差异的主要生态因素;西红花作为观赏花卉、保健饮品、香料等方面的开发利用。梳理课程重点、难点和疑点,构建学科内、外的知识网络。积极响应教育部“思政进课堂”的号召,借鉴中药学类专业课融入思政元素的方式方法[15-16],主要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医药文化自信、中医药思维、工匠精神、创新意识(“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等方面设计思政映射点,充分挖掘红花和西红花栽培教学内容的思政元素,结合课程实际融入课堂教学。如在讲解西红花采收时,列举采摘西红花需要大量的人力,平均20万朵花,才能产1kg药材;让学生分析它与红花在名字上仅一字之差,功效相似,身价却高出几百上千倍,俗称红色金子的可能原因。引导学生树立“中药不分贵贱,治病就是好药”的正确价值观。再如在讲授番红花、藏红花、西红花名字的由来时,告诉学生为什么叫番红花呢?农产品中带“番”字的,基本都是原产国外的外来物种。西红花由位于我国西方的波斯地区传入,因此被称为西红花。西班牙是现今世界西红花的主产区,此外,印度、伊朗、日本等亦产西红花。西红花在中国经过中医几百年的临床实践已经成为常用的中药。藏红花主要跟西红花传入我国的路径有关,古时产于波斯地区的西红花经印度进入,再由转运至内地,所以被称为藏红花。我国浙江、上海、安徽、河南、北京等地上世纪自60年代开始引种西红花,目前国内西红花的商品来源有进口和国产两类。展示由河南农业大学中药材团队提供技术指导的设施栽培成功收获的西红花。让学生了解历史,体会中医药文化自信的同时加深对农业院校中药学专业优势与特色的认知,稳固专业思想,树立专业自豪感。
参考文献:
[1]周桂桐,张志国.中医药课堂教学设计—理论创新与设计实务[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135-155.
[2]郭巧生.药用植物栽培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428-433.
[3]张红瑞,黄勇,高致明,等.浅谈农业院校中药学专业学生从业园艺疗法的优势[J].信阳农林学院学报,2017,27(04):138-139.
[4]杨晶凡,王利丽,付钰,等.中药专业中药鉴定学课程花类中药教学设计案例[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7,9(24):22-24.
[5]张红瑞,李志敏,高致明.药用植物栽培学课程栽培教学设计案例[J].中国医药科学,2020,10(14):57-60.
[6]张红瑞,李贺敏,杨静,等.根和根茎类怀药栽培学课程教学过程设计[J].河南农业,2020(10):38-39.
[7]张红瑞,张云霞,高致明.药用植物栽培学课程金银花栽培教学设计案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1,19(12):46-49.
[8]赵黎,吴元洁,章健,等.中医学专业方剂学课程“点-线-面”教学设计的实践与思考[J].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37(06):95-96.
[9]黄琪,金传山,梁益敏.中药学专业《中药炮制学》课程教学设计优化与探讨[J].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41(06):143-145.
[10]赵启铎,何永志,张志国,等.中药化学课程中生物碱类化合物的教学设计探讨[J].黑龙江教育,2018(12):45-47.
[11]扶胜兰,张艳玲,张红瑞,等.播期对红花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的影响[J].河南农业科学,2017,46(02):91-95,119.
[12]元玉璧,张红瑞,邹小双,等.不同基质对西红花生理生化代谢和繁殖系数的影响[J].江苏农业科学,2014,42(05):202-204.
[13]陈明明,张红瑞,高致明.栽培措施对西红花生理特性及种球产量的影响[J].浙江农业科学,2016,57(03):386-388.
[14]安亮亮,曹卫彬,连国党,等.书夹式红花采摘试验台的设计与试验[J].农机化研究,2020(10):109-112+199.
[15]杨晶凡,王利丽,陈随清.课程思政在《中药商品学》教学中的实践探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8,10(33):51-53.
关键词:传统医德;中医人才;应用要点
1引言
我国中医文化博大精深,其主要净化与组成部分便是传统医德。中医药人才培养过程中如何发挥传统医德的教育作用,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广大中医教育工作者。中医人才必备的职业素质之一便是医德,没有医德的医生注定只能是昙花一现。通过综合分析各方面经验克制,中医人才培养过程中医德有着自身独特价值,采取有效措施推广传统医德具有重要意义。
2传统医德的重要性
医生职业道德的主要部分就是医德,通常泛指医疗实践活动中医务人员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这也是医生从事相关工作中必须遵守的基本准则。
2.1古代的医德要求
分析流传下来的古今中外名医,我们可以发现其都具备高尚的医德,同时有着自己关于医德的论述,比如药王孙思邈的《大医精诚》、南丁格尔的誓言等。我国古代医生提出的基本观点就是“医乃仁术”,这也是我国中医数千年发展下来沉淀成的精髓。在这样的要求下,我国历史出现诸多名医。历代大医都用自身行为诠释“医乃仁术”,花费一生时间捍卫医道尊严。
2.2人才培养的要求
结合我国医疗单位与机构医务人员的基本要求来分析,中医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强化医德以教育,卫生部明文要求医疗机构年度考核本单位医务人员的主要指标就是职业道德考评。因此医务人员综合素质中主要组成部分就是医德,也是中医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坚持的内容。
3中医人才培养中传统医德价值
传统医德并没有随着时间推移而失去价值,同样在现代社会中有着自己的价值,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3.1养成良好职业精神
医德作为医务人员必须具备的一种思想品质与职业道德,也是医务人员活动过程中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与准则。医生从业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相关要求。传统医德本身就是当代医德的主要构成部分,其中很多内容依旧符合现代要求。强化传统医德教育有助于帮助医护人员养成职业精神。
3.2培养医学人文精神
中医魅力除了神奇效果与理论体系外,还在于历代中医名家身上的独特的人性光辉。中医受到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本身充满着人文关照。医德核心为医乃仁术、配合大医精诚,两者相互补充,生成一代代大家。这种充满人性关怀的医德可以有效补充先进技术先进、人的情况。
3.3正确处理医患关系
传统医德思想中通过“医乃仁术”、“患者如至亲”等反映出医患关系应该充满关爱,这些传统一些要求医生给予患者更多的人性关怀。患者生病无助时最相信医生,不惜重金向医生求救。医生应该做出最人性化的反馈满足患者的这种需求,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3.4消除功利化的倾向
传统医德强调轻利重德。要求医者不能抱着功利心从事相关行业,而是应该淡泊名利。现代社会中医生作为一种职业,大部分收入来自于患者。这就需要中医人才培养过程中一开始就不断淡化学生的功利思想,渗透传统医德教育,从学习初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4中医人才培养中传统医德的应用
现阶段全国20多所高中中医药院校承担着培养中医人才的责任,其他医学院承担着一定人才培养任务。中医人才培养中强化医德教育,还是主要从中医专业的学生入手,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开展。
4.1传统医德培养目标
本科中医专业通常为5年学制,但大多数中医专业不甚重视传统医德教育,缺乏明确的教育目标与中医药文化传统目标要求。中医专业的院校应该及时调整与修正中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突出传统医德与中药文化传承的目标要求。
4.2增设传统医德课程
受到现有中医人才培养方案的影响和制约,在中医人才培养方面的相关课程体系中,关于传统医德和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很少,虽然开设的课程里面有关于中观传统文化、医学伦理学和医者职业道德等课程,但这些课程都不是学位课程和中医专业的主干课程,且这些课程里面所包含的关于传统医德的相关内容也非常少。所以,为加强中医专业人才的医德教育,加强其对于中医文化传承能力的培养,开设传统医德课程,建立专业的医德课程体系,强化中医专业人才对于医德合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和认识。
4.3强化传统医德考核
仅在中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传统医德教育与中医药文化传统目标要求且开设众多相关课程,但如果没有科学严格考核方式c手段的话同样不能保证教育效果。传统考核方式基本不能考察学生道德水准,应该结合教学情况构建科学合理有效的考核方式,可以引入过程性考核方式,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逐渐养成良好道德习惯。
5结语
传统医德作为历代医家行医实践的基本道德规范,也是在我国传统文化实践中不断形成的,包含着诸多内容,其中基本医学价值观与大医精诚的医学职业理念。本文中笔者以传统医德概述为切入点,分析中医人才培养过程中传统医德的价值及应用方法。希望通过本文论述,为中医教育工作者提供经验借鉴与参考,共同努力促进中医教育事业水平提高与进步。
参考文献:
[1]刘星.传统医德文化与医学伦理学教学改革[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7(02):11.
壮医药是广西特色民族医药,也是我国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壮族在历史上没有本民族的规范文字,长期以来,壮医药主要在壮族地区民间流传,直到20世纪80年代,在国家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才开始对壮医药进行挖掘、整理和研究。与我国其他兄弟民族医药相比,壮医药无论是在理论研究、临床体系建设、人才队伍、医疗卫生服务参与程度,还是药物研究开发等方面都存在不小的差距。如何在现有基础上促进广西壮医药快速发展,缩小与其他民族医药的差距,为广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贡献力量,是值得业界认真探讨的问题。
1 后发优势的概念和内涵概述
后发优势是国内外众多研究者探讨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时提及较多的一个概念。“后发”与“先发”相对应,均是对某一国家或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状态的描述。先发国家或地区是指现代化起步较早、先行发展起来的发达国家或地区;后发国家或地区是指与先发国家或地区相比,现代化起步较晚、总体发展水平较为落后的欠发达国家或地区。由于不同国家或地区通常处于不平衡的发展状态,因此,任何时期总是有先发国家或地区与后发国家与地区之分。后发优势就是后发国家或地区因后发而具备的先发国家或地区不具备的一种比较优势。后发优势最早是从经济学领域提出来的,同样,医药卫生领域也存在后发优势的现象,后发优势理论对民族医药的发展是富有启示意义的。
2 壮医药后发优势因素分析
根据后发优势理论,与藏医药、蒙医药、维吾尔医药、傣医药、苗医药等相比处于落后状态的壮医药,属于典型的后发者,因此拥有多种后发优势,目前主要体现在下述几方面。
2.1 发展意识的后发优势
发展意识是事业发展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当人们没有发展意识时,再好的机会也没用处,他们只会安于现状而不会去谋求发展。只有当人们普遍感到生存的危机和生存条件的差异后,才会表现出强烈的发展意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和政府以及壮医药工作者十分重视壮医药的挖掘、整理和研究工作,20多年来,以只争朝夕的态度投入工作,使无文字记载,仅在民间流传的壮医药登上了我国传统医药的大雅之堂,成为我国民族医学中3个具有代表性的医学体系[1]。目前,广西壮族自治区正抓紧进行壮医药发展的立法,同时加大对壮医药发展的支持力度,广大壮医药工作者的工作热情异常高涨,这些都将成为壮医药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和壮医药可持续发展的后劲。
2.2 发展理念的后发优势
我国民族医药发展的典型,如藏、蒙、维吾尔、傣、苗等民族医药的发展历程,为壮医药提供了大量可供学习、借鉴的成果、经验和教训。壮医药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既有的理论成果,认真吸取先行者的经验、教训,制定更加合理的发展战略,从而尽最大可能避免其他民族医药曾经犯过的战略错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发展过程中的风险成本,尤其是可以在总结其他民族医药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制定更加有效的壮医药发展政策。有了借鉴的条件和途径,这就为创新打下了基础,借鉴和创新是重要的后发优势之一,这是一个共性。
2.3 发展机遇的后发优势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发展民族医药事业,不但是各族人民健康的需要,而且对增进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和文化事业的发展、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医疗卫生事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2007年12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11部委联合制定并了《关于切实加强民族医药事业发展的指导意见》,这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发展民族医药事业的纲领性文件,对民族医药事业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壮医药在多年发展积累的基础上,适逢国家出台加强民族医药事业发展的重大政策,这将为壮医药加快发展创造难得的机遇和良好的外部环境。
2.4 人才培养的后发优势
长期以来,我国民族医药人才培养主要靠师傅带徒弟的办法延续医术,以致一度曾陷入萧条。20世纪50年代后才开始成立部分民族医学院校,如1956年内蒙古医学院成立后开设了中蒙医系;藏医药教育虽然起步较早,如旧西藏政府曾开办以藏区各地寺院僧人为学员的“药王山利众医学院”,但藏医人才培养非常有限,直到1959年成立了“拉萨市藏医院”,才以医院为依托开展藏医药师的培养。广西从20世纪80年代开展壮医药挖掘、整理,于1985年开始招收中国医学史壮医药方向硕士研究生。2002年秋季,经自治区教育厅批准,广西中医学院开始招收首批中医学专业(壮医方向)本科生。2005年,广西中医学院成立了壮医药学院,加大壮医药人才培养的力度,目前已招收了四届壮医本科生。2006年,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广西中医学院获得民族医学(壮医学)硕士学位授权点,从而使壮医药成为继藏医药、蒙医药之后形成完整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为数不多的民族医药,为壮医药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人才保障和支撑。
2.5 执业资格认定的后发优势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我国于1999年11月正式举行了首次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这标志着我国医师资格考试制度的建立。由于历史的原因,民族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起步较晚,至2007年底,仅有藏医、蒙医、维医、傣医实施了医师资格考试。经过努力,国家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已正式批准广西2008年开展中医类别中医(壮医)专业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这意味着壮医药从此有了“合法身份”,必将对壮医药的发展发挥巨大的促进作用。
2.6 区域地位的后发优势
广西是既沿边又沿海的西部省区,地处环北部湾经济圈的中心位置,对内是西南地区最便捷的出海大通道,对外面向东南亚是连接中国-东盟的桥头堡,区位优势明显。中国与东盟国家在传统医药交流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良好的发展基础,根据国内外学者长期以来的研究,壮族及壮侗语系民族(布依、傣、侗、黎、水、仫佬、毛南族)与东南亚的泰、老、掸、岱、侬等民族有着历史文化上的渊源关系,是同源异流的民族。东南亚壮侗语系十几个民族共约有9000万人口,从物质文化来看,壮侗语系各民族有很多共同之处,因而壮医药容易被东盟各国接受、认同并加以推广。随着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广西南宁,将为壮医药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和前所未有的机遇。
2.7 资源丰富的后发优势
俗语说:“川广云贵,地道药材。”由于复杂而典型的地理环境加上特殊的气候条件,广西中草药物种基源仅次于云南,居全国第2位,资源十分丰富,其中壮医常用药达千种以上。主产或特产于壮族地区的壮药资源如罗汉果、肉桂、八角、金银花、蛤蚧、蚺蛇、葛根、天花粉、广豆根、广西血竭、广金钱草、扶芳藤、大黑山蚂蚁、灵香草、木棉花朵等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特别是田七的开发和综合利用,已受到专家的高度重视。广西已经形成一定生产规模的中成药,如正骨水、云香精、中华跌打丸、金鸡冲服剂、鸡骨草丸、炎见宁、三金片、百年乐、大力神等,多是在壮医验方秘方或其他民间单方秘方的基础上研制提高而成。这些具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中成药功效显著且不易仿制,因而有很强的市场竞争能力。丰富的药物资源将成为加快壮医药发展的可靠保证。
2.8 人口众多的后发优势
在我国民族医药体系中,有些民族的医药也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但由于主体民族人口少,分布地域狭窄,限制了其使用与发展。壮族是一个有着1500多万人口的民族,人口众多,分布地域辽阔。壮族群众历来喜欢运用壮医药防病治病,壮医药服务有广阔的需求空间和很大的发展潜力。随着壮医药挖掘、整理和研究的不断深入,壮医药将成为壮族地区医药卫生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将极大地促进壮医药的发展。
2.9 制度建设的后发优势
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十分重视中医药和民族医药,把发展民族医药事业作为促进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的大事来抓。自治区于2007年成立了由自治区人民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18个有关部门参加的自治区中医药工作厅际协调小组,负责协调解决全区中医药、民族医药事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督促检查有关政策措施的落实。目前,广西正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加快制定法规、政策,早日颁布实施《广西壮族自治区发展中医药壮医药条例》和《关于加快广西中医药和民族医药发展的决定》及发展规划,健全中医药和壮医药管理体制,加强服务网络的基础设施建设;二是进一步构建基本卫生保健制度,发挥中医药和壮医药在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中的作用;三是大力提高全区中医药和壮医药综合能力和技术水平,保持和发挥中医药和壮医药特色优势,打造广西中医药和壮医药教学、科研和临床医疗、养生保健特色品牌。日益完善的制度建设必将为壮医药发展创造活力。
3 发挥壮医药后发优势的思考
上述壮医药后发优势只是一种理论上的潜在优势;同时,壮医药也面临着许多不利条件,如起步晚、基础薄弱、经费投入不足等后发劣势。因此,壮医药发展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构建有利于发挥后发优势的平台,克服“后发劣势”,实现壮医药的跨越式发展。
3.1 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由于历史的原因,壮医药要实现后发优势向现实的转变,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都处于“追赶”状态。要追赶,就要有领导、有组织,不能任凭自身发展。而且,如果这种追赶若是重走先发展者所走过的道路,那将永远摆脱不了落后的状态。因此,政府在壮医药发展过程中必须起主导作用。政府可以在发展战略、体制机制上集中各种知识和信息,然后制定出相应的政策,利用政府的权威加以贯彻,使壮医药的发展速度更快一点。
3.2 善于学习,扬长避短
对先发者的学习、借鉴和模仿,是后发优势中最为关键的内容。但这种学习、借鉴和模仿,决非完全照搬和机械复制,它是在吸收经验、汲取教训基础上进行的一种创造性学习和创造性模仿。因此,善于学习、扬长避短是壮医药发挥后发优势的关键所在。
3.3 大力创新,积极进取
所谓创新,是指新事物的引入而产生的新变化,可分为观念、理论、科技、制度等创新。创新对后发优势的发挥格外重要。多数具有强劲势头的后发实力地区的发展实践表明,营造和发挥后发优势,关键要将创新作为后发优势的灵魂[2]。壮医药要发挥其后发优势,必须把创新作为推动自身快速发展、缩小差距的决定性因素,着力营造鼓励创新、支持创新和勇于创新的良好氛围,不断形成多方面、多层次的创新。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健康养老;老年人;药膳保健;课程设置;职业工种
[中图分类号] R71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6)20-209-04
Exploration of development of elder medicine accommodation healthcare in health care industry
FANG Wenqing GUO Shengting
Fujian Biological engineering Career Technical College,Fuzhou 350002,China
[Abstract] With the arrival of the aging society in our country,the health care industry was developing rapidly,and elder medicine accommodation healthcare in health care industry became social demand.By analyz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aging society,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lderly,to discuss the development and promotion of elder medicine accommodation healthcare in all levels in medical departments at all levels,all levels of community care institutions,and all kinds of health management,and to set the elderly health dietary module in the course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o cultivate the professional talents for social service diet.It was recommended to set the mentor production division and medicated diet occupation and institutionalized with standardized management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health services for the elderly.
[Key words] Health care for the elderly;Elderly people;Medicine accommodation healthcare;Job type
膳学[1]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在中医药学理论指导下,将药物和食物相配伍,根据药食同源,养医同理的原则寓医药于食。早在《黄帝内经》[2]《千金要方》《太平圣惠方》《食疗本草》等经典医书中就有关于药膳的记载。现代社会我们充分运用药膳食疗帮助老人健脾补肾,益气养血,达到阴阳平衡,延年益寿的目的。
1 社会老龄化现状
我国从1999年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这几年老龄化发展更为迅速,呈现基数大、增长快,高龄化的特点。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78亿,占总人口的13.26%。针对社会老龄化到来及存在的问题,国家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中提出大力发展医疗服务,加快发展健康养老服务,全面发展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等。随着国家对养老行业的日益重视,健康养老产业将是未来中国的朝阳产业,药膳保健是健康养老的一种重要途径。
2 发展老年人药膳保健的思考
2.1 老年人群体体质特点
现代研究[3]表明老年人体质特点主要表现为虚、湿、瘀、郁。虚是老年体质的共性,是体质变化规律的自然体现,表现在脏腑经络功能减退、气血津液减少,机体内环境稳定性降低,抗病力弱等方面。老人痰湿体质形成,多由于老年期正气不足,脏腑功能减退,中年以后脾胃渐衰,运化机能减弱、气化功能偏衰,水液代谢失调体内痰湿开始逐渐蓄积,而后天失于调摄,也导致这一病理性体质的形成。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饮食结构中动物蛋白和脂肪的比例显著增加,维生素和纤维素相对减少,而动物蛋白和脂肪皆属于肥甘厚腻之品,大量摄食肥甘厚腻,则易聚湿生痰,形成痰湿体质。老年人精神气血渐次日衰,营卫气血运行滞涩缓慢,容易出现血瘀证,加之老年人由于体弱多病或者离退休综合征等原因容易出现消极情绪、情感低落、抑郁。
针对老年人的这些体质特点中医认为培木、固元、调和气血,是老年人保健的原则。
2.2 发展适合老年人养生保健的药膳
用药膳的方法来补虚抗衰老[4-5],强身益寿历代医家都极为重视。针对老年人的体质特征,推广适合老年人养生保健功能的药膳,主推滋补类药膳。老年补益药膳[6]可细分为补阴、补阳、补气、补血、气血双补的药膳,此外滋阴润燥类、祛湿化痰类,行气化瘀类、健脾益肾、益智健脑类药膳也是老年人经常选用的药膳。老人药膳药材方面要注意选择性味和平、易于消化,不宜过于偏寒、偏热、首选平补之剂。
推广适合老年人的药膳形态[7]。老年人药膳要易于消化吸收,烹制上应做成软食、糕点、饮料等,如粥食类。老年人由于脾胃的功能下降,粥类药膳容易吸收是老年人的首选。可以以稻米、糯米、小麦面粉等为基本原料,加入一定量的药性平和的药物,加工而成,如芡实莲子山药粥,芡实黑米粥、黄精核桃粥等。老年人由于牙齿功能退化,一些松软的低糖糕点特别适合他们。如葛粉糕、山楂茯苓糕、莲子桂花糕[8]。菜肴类药膳的制作由于老年人多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要以蒸、煮、炒的制作方式为主,避免炸、烤、烧,如玉竹炒苦瓜、生地蒸鲈鱼、山药蒸排骨等。
3 老年药膳的推广
3.1 发展专业医疗机构的药膳服务更具有专业的指导性
药膳保健是基于中医药理论基础上的人体食疗保健的研究,在各大中医院或中医保健院或综合性医院的中医保健科,开展药膳的保健研究更有专业指导性,如福建省福州市中医院成功开展了药膳研发工作,以院内的老中医的学术专长为核心,药剂科、营养科的相关人员组成药膳保健服务团队,开发出补气安神的灵芝饮品、胃炎药膳馒头、八珍药膳等[9-10]为老人健康提供了很好的保障,收到了良好的社会反响。福州市还有十几所综合性医院,如福建省立医院、福建协和医院、福建省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等,均有设置健康体检中心。应将老年人健康管理和健康体检有机结合,以健康体检中心为平台,开展老年群体的体质辨析,建立健康管理档案,根据不同体质推荐不同的药膳食疗方案,并跟踪记录药膳食疗效果。
3.2 发展各级社区养老机构、健康管理机构的老年药膳服务
本课题组的老师们在福建上古健康管理公司、福州军门社区、福州洋头口社区开展老年药膳服务调研,调查群体年龄为50~90岁之间的老年人共415名。调查方式参考有关文献[11-13]采用随机调查问卷,自行设计调查问卷表,内容包括药膳保健知识现状、药膳保健需求、药膳类型选择等,调查情况如下。见表1。
调查表明老年人对药膳保健很有需求,特别对菜肴类和粥品糕点类的药膳接受度很高。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老年人对药膳保健知识获取的途径大多为网络媒体,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技术在各级社区、养老院推广保健药膳,凭借比较完善的健康管理信息服务系统,研究基于中医体质辨识的药膳信息化,根据老人个体年龄、性别、体质、地域等不同,通过计算机采集相应数据,分析这些数据并推荐不同的药膳食疗方案[14]。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药膳养生技术包括药膳药材的功效介绍、药膳制作的技术及药膳养生知识等养生内容的社会共享,提升药膳保健知识推广的深度和广度。
4 专业药膳人才的培养
药膳行业覆盖面广,人员结构复杂,现在仍未形成可持续性发展的机制。药膳跨学科的特点要求从业人员必须既具有深厚的中t药学专门知识,熟悉药膳配方理论又有烹饪专业的技艺,保证药膳服务准确到位。目前药膳学作为中医学科一个比较重要的分支,基础研究仍较为薄弱,相关的研究停留在药膳食品组成的介绍,药膳加工制作过程的讲解,对其蕴含的中医理论知识、组方配伍规律、药物性能等内容缺乏思考归纳,这样很难满足药膳学科的全面系统发展,药膳学至今未形成独立学科面向社会招生培养,作者调查了福建省内的中医药及食品类高职高专院校设置药膳相关课程的具体情况。见表2。
调查结果为医药类高职高专学校药膳营养学理论教学一般仅作为选修课,而不是专业必修课,食品烹饪类专业的学生教学重点为烹饪技巧,缺乏系统的中医药基础理论的学习。因此药膳营养学必须脱离中医药或烹饪学单一学科的束缚,加强系统性研究,进一步促进学科的分化与独立发展,为社会培养专门从事药膳研究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本课题的老师在福州老年大学开展药膳培训服务,根据老年人特点设置不同模块的药膳课程,受到了良好的社会反响,为高职院校专业药膳人才的培养提供很好的思路。见表3。
5 相关职能部门设置药膳指导师与制作师工种
据调查目前尚无国家职能部门认定的与药膳直接相关的正式职业工种。建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应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尽快设置药膳制作师、药膳指导师等新的职业工种,规范行业准入制度,提高行业准入标准,借鉴医药经营企业的从业人员的资格准入,自国家人事部、国家医药管理局颁布了《执业药师资格制度暂行规定》及《药品经营企业药品经营管理规范》以来,医药从业人员的素质大大提高,保障了老百姓的日常用药安全[15]。因此有关职能部门应考虑设置药膳指导师与制作师工种,并进行药膳从业人员的资格准入管理,以及药膳从事机构规范化、标准化管理。
5.1 制定药膳指导师或药膳制作师持证上岗制度
有关职能部门应考虑在医院营养科、康复保健科、中医治未病科及社区保健卫生服务中心和各类健康管理公司等机构设置药膳指导师或药膳制作师,并进行持证上岗,从而大力促进药膳师的职业化发展。
5.2 制定职业药膳师的职业准入条件
5.2.1 从学历、专业和从业年限等方面规范提升入职标准 借鉴《执业药师资格制度暂行规定》中规定药学(中药学)专业大专生毕业5年、本科生毕业3年才可以报考执业药师,药膳师也可以考虑在准入条件中设置专业要求为大学专科(或大学专科以上)中药专业或者中医专业或者健康管理专业,从业年限一年以上。
5.2.2 制定职业药膳师的资格考试科目 依据药膳学跨学科的特点,设置考试科目可以包括中药学、中医基础理论、营养学、药膳学、烹饪学。并依据药膳师技能结构比重设置各科目的考试分值比例。
5.2.3 制定职业药膳师的继续教育制度 可借鉴执业药师执业注册的继续教育制度,制定职业药膳师的继续教育制度,规定每年或每两年进行专业的继续教育,不断学习药膳研究的前沿知识包括药膳制作的工艺改进、药膳新品种的研发等内容。
总的来说,在健康养老产业中发展老年药膳养生是新兴产业,有着自身独特的产业特征和文化底蕴。加快发展老年药膳养生对提升我国老年人的健康保健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参考文献]
[1] 彭铭泉.中华药膳纲目[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266-297.
[2] 曹玉举,郭永昌.《黄帝内经》药膳理论和应用探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2012,18(11):1185-1190.
[3] 秦彦,梅晓云.老年人体质特点与老年病关系研究概述[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3(2):131-134.
[4] 施洪飞,项平.补益类药膳食疗方配方规律与烹饪特点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7,22(4):215-218.
[5] 刘冬菊.正确应用养生益寿的中药[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9):528-529.
[6] 黄志信.药膳对亚健康状态之应用研究[D].山东:山东中医药大学,2012:31-41.
[7] 王靖博.药膳食疗剂型浅议[J].国医论坛,2014,29(1):65-66.
[8] 文颖娟,邓中甲.中药葛根功效探微[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1,29(1):172-174.
[9] 黄秋云,徐君,潘鸿贞.老年公寓中推广应用的药膳研究[J].医药前沿,2012,2(13):111-112.
[10] 潘鸿贞,黄秋云.养生保健药膳应用思路与实践探讨[J].中医药通报,2012,11(3):57-58.
[11] 李自民.福州市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需求调查与对策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2,39-45.
[12] 黄俗常.福建地区药膳的发展[J].中国医药科学,2014,4(21):163-176.
[13] 范文昌,葛虹.广东药膳调查统计与分析[J].亚太传统医药,2014,10(6):2-4.
关键词:校企合作;医药院校;市场营销;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6)08-0024-03
随着我国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大量学子步入中医药院校的非中医药专业学习。据相关资料统计,我国中医药本科院校非医药专业的招生规模出现持续增长的态势,2001年为3.62%,2010年为18.5%[1],这充分说明非医药专业教育已经成为了当今高等医药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9年我国新医改的逐渐深化引发了医药市场格局的巨大变化,由此,医药市场营销在现代激烈市场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众多医药企业对市场营销的重要性予以了高度重视,认识到在新医改新常态新竞争中,优秀的医药营销人才是其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然而市场营销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医药营销人才需要经过系统培养、理论和实践的检验,因此,专业课程设置就成为了中医药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学科建设较为重视的一项工作。本文主要探讨现有湖南中医药大学市场营销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及校企合作模式下此专业课程设置的优化。
一、市场(医药)营销专业概述
市场(医药)营销专业是高等中医药院校在对医药行业细分基础上新设立的应用型专业。相对于其他医药专业,市场(医药)营销专业在中医药院校的发展历史中较短,师资力量相对薄弱,课程设置、培养方案制定、实践环节安排等方面更是不够成熟,仍处于摸索阶段。
市场(医药)营销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的学生能够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和医药行业新环境需要,具备人文精神、科学素养与诚信品质,熟练掌握医学知识和市场营销的理论知识 和专业技巧,具备综合运用相关知识发现、分析和解决(医药行业)营销实际问题的能力;能独立制订(医药)企业总体营销计划以及发展战略目标,依据医药行业市场变化随时调整市场营销战略与战术,制定公司品牌管理与发展策略;能独立进行业务谈判,从事(医药)企业广告、市场调研、企业策划、销售管理、基层销售等职位的应用型人才。
二、市场(医药)营销专业课程设置问题
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加快了跨国公司蚕食我国的医药市场领域的步伐;另一方面,随着 “回归自然”、“生态健康发展”理念的强化,引发了人们对天然药物的追捧热潮,而这些变化无疑给医药市场营销人才提供了新的机会和挑战,进而对此专业的课程设置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使市场(医药)营销专业的课程设置能够快速适应这些新变化,有必要认识到现有课程设置所存在的问题。目前,本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存在的不足主要体现如下。
(一)课程体系缺乏科学性与系统性
市场(医药)营销专业作为湖中医大的一个新建应用型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应以其行业特色性而与其他普通高等院校的市场营销专业有所区别,但发现现有课程设置把综合性大学的课程体系照搬到中医药院校中,再加上一些医药方面的课程,生硬地拼凑在一起[2],市场营销专业知识与行业特色课程、医药类课程相互之间的耦合不够,缺乏科学性与系统性。
(二)课程设置比例不合理
在现有课程设置上,市场(医药)营销专业主要开设了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三个课程模块,其中公共基础课与学校其他专业统一设置。专业主要课程有“市场营销学”、“消费者行为学”、“市场调查”、“销售管理”、“广告学”、“国际市场营销”、“商务谈判”、“电子商务”、“网络营销”等[3],而医药方向的课程比较少,仅有“医学概论”、“药学概论”等作为专业限选课进入到整个课程体系中。从课程体系来看,课程涉及面较广,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市场营销方向和医药方向两个专业的教师是分开的,因而传播理论知识的交叉点自然就会很少,全凭学生自己去耦合这些知识点,培养出来的人才也可能不是社会真正所需的医药市场营销人才。
此外,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总学时为2720),必修课占主要地位(2128学时),达到总学时的78.2%,远远高于国外50%的水平。而选修课偏少(592学时),占总学时的21.8%,不超全部课程的1/4,跨学科、跨专业、跨系的很少。
(三)理论课与实践课配置欠佳
市场营销专业属于实践性很强的一门专业,理论性相对偏弱,且实践内容不同于学校的医药类专业。但在现有专业课程体系中,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偏多,而实践课程偏少,存在理论课与实践课的严重脱节[4]。即使有些课程安排了实践课,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因相关实践教学的条件限制,老师们基本是在课堂上给予学生实践指导,而无法亲临市场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
(四)过于强调专业学科教育,忽视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阶段的一种素质教育,是所有大学生都应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加强通识教育已经成为当今高等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其是用一种适应时代的文化内容来扩大大学生的知识范围,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5]。相关研究也证实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对立的,而是互为补充的,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作用。但现有课程体系中,特别重视营销管理的专业核心,过早地给学生进行专业定性,且教学过程完全是按照单纯学科的自身内容进行的,而语言、历史、文化、科学技术、逻辑思维等方面通识教育比较缺乏,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三、校企合作下的市场(医药)营销专业课程
设置策略
在各种数字新媒体时代,市场环境不断变化,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随之而来的就是学生就业压力加大。因此,新形势的发展对市场(医药)营销专业的教学和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时代要求营销专业的教学不止完成理论的教学、知识的传递,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营销的创新思维,营销动手能力。而实践证明,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一种有效教育模式。
校企合作,是一种注重质量培养,注重在线学习与企业实践,注重学校与企业资源、信息共享的“双赢”模式[6]。从实践来看,现有校企合作模式主要有四种:学校引进企业模式、工学交替模式、校企互动模式和订单式合作模式[7]。传统高等教育模式一般只有校方和学生两个基本构成要素,而校企合作模式,把企业纳入高等教育体系中,把企业引入学生培养的全过程,形成了“校方、企业共同参与,学生互动”的格局。因此,我们可以把校企合作概括为“教学三要素,学习两课堂”。
(一)湖南中医药大学市场(医药)营销专业校企
合作项目特点
为探索应用型营销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响应教育部推行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卓越计划”,湖中医大管工学院从2014年开始,启动“卓越营销师”培养计划,寻求与企业合作,加强(医药)营销专业人才的培养。具体的实施方法是:每年暑假在市场(医药)营销专业中从大一到大四,选出部分学生进医药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旨在让学生从大一时起就能学习与市场对接、与社会接轨,避免学生培养与社会需要脱节,探索建立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级应用型营销人才培养模式。
(二)校企合作下的市场(医药)营销专业课程设置策略
为了使校企合作教育模式顺利实施,达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为此,笔者认为在课程设置上也要进行一系列的配套改革。
1.在课程体系的结构上,可分成“学校课程”、“校企共建课程”和“企业课程”三大模块。学校课程是整个课程体系的根本,其教学目的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学生提供专业的战略视野;培养专业岗位所需的综合素质;为学生掌握技能分析和解决问题提供理论指导。学校课程模块主要包括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
校企共建课程是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成功的保障,是课程体系结构的重点,其教学目的是帮助学生巩固在掌握学校课程体系下所学的理论知识,并通过提供相关的实践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市场(医药)营销专业的校企共建课程主要包括“市场营销学”、“消费者行为学”、“市场营销调研”、“产品管理”、“分析渠道管理”、“广告策略”、“营销策划”等。
企业课程主要是指学生的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是校企合作课程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其目的是帮助学生初步认知就业所需的专业岗位技能,熟悉和适应就业岗位环境,提前进入“岗位角色”更好地规划职业生涯。
2.在原有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上,重新组合“学校课程”的构成。学校课程设置不能脱离校企合作培养目标的核心思想,基础课程应重视文科基础课程、科学技术基础课、商科基础课程。因此,在学校课程设置上,应做如下调整与改革:(1)合理增加大学生通识教育的教学,以此培养大学生能独立思考,且对不同学科有所认识,以至将不同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2)合理加强专业基础平台的教学。市场(医药)营销专业在专业理论课程上,授课内容应该以越简明、越通俗易懂越好,关键是把要求掌握的、重要的知识点融汇到解决实际的企业管理问题中,因此,可以适当减少“线性代数”的学分,但需增加与市场营销专业岗位竞争力相关的“应用统计学”、“会计学原理”、“财务管理”、“企业管理”等理论性课程的学分。(3)聚焦专业核心课程,打破以往教学计划中拼凑的课程体系,以医药行业特色为背景,以营销管理的理论为支撑,增设医药学专业的前沿性课程,把医药学专业前沿性课程与营销管理专业课程有机结合起来。
3.根据学校特色、师资力量与企业资源,共建“校企课程”模块。(1)可以根据具体课程和企业的实际需要,提出相关课题,由课程授课教师和企业专职人员进行教学设计、共同开展教学活动。以“产品管理”课程为例,合作企业可根据企业自身的需求拟定企业产品(线)规划项目,将项目的实施与学校“产品管理”课程相结合,企业产品部门负责人与学校授课教师共同设计教学方案,并共同组织教学。(2)校企分别担任同一课程的不同教学内容,其中,理论部分由学校专业教师讲授,实践部分由企业人员负责指导。如“市场营销调研”课程就可以采用这种合作方式来进行教学。
总之,校企合作模式下的课程设置应该使各种教育资源更加优化,课程模块设置更趋科学,比例结构更加合理,课程应用性更强。校企合作模式下的课程设置的实施和推广,将有利于高校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有利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参考文献:
[1]刘洋,张智兵.高等中医药院校非医药专业教育发展过 程分析[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4).
[2]申俊龙,陶林.论高等医药院校非医药类专业的课程设 置[J].中医教育,2005,(1).
[3]冯夏红,肖晗.医药院校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研 究初探[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12).
[4]官翠玲,杨柳青.医药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存在 的问题与对策[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5).
[5]李惠斌.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J].理论学习与探索, 2000,(1).
[关键词] 中医典籍;翻译;等值
[中图分类号] R2;H31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7)04(a)-0113-04
[Abstract] Chinese classics language is generally more concise, but the content is rich, and commonly used some obscure, esoteric vocabulary, thus increasing the difficulty of translation. The current translation methods for TCM classics vary from one viewpoint to another, and the quality of Chinese classics translations is uneven. Many translations exist in mechanical, stereotyped or word-obscure, ambiguous and ambiguous phenomena. This paper mainly summarizes the translation theory of famous translator Eugene・Nida, and discusses the application skills of equivalence translation from four aspects: the meaning of equivalence, the transformation of synonyms, the transform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synonyms and the appropriate deletion. The author hopes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translation confusion by better translation skills and solve the equivalence between translation and original expression in meaning and form, style and so on, so as to enhance the foreign readers' understanding of TCM classics, promote the spread of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world.
[Key words] Chinese classics; Translation; Equivalent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里孕育和产生了无数造福于人类社会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传统。中医学源远流长,是我们先人们在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总结出的宝贵智慧结晶。由于中医发展、扎根于我国独有的文化土壤之中,所以其在解剖、生理病理、诊断及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方面都有不同于西方医学的见解和方法[1]。虽然西方医学在当代社会的医疗应用和生物科技研究方面占据主流地位,但是自从19世纪以来就有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认为中医在一些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方面有着明显优势和独到的价值。随着世界范围内“回归”理念的兴起和深入影响,中医学受到国际社会的更广泛关注和认可[2]。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国际层次的科技和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中医学典籍的翻译成为我国在中医学方面与不同国家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学者们交流的关键媒介。建国以来,在我国学者的不断努力下,中医典籍的翻译工作有了长足的进步,可谓收获颇丰。但是我们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由于受中医学自身特点、译者知识储量及能力、不同国家和民族文化背景及生活习惯的差异等因素,中医典籍的翻译作品存在良莠不齐的现象。为了提高中医典籍的翻译|量,促进中医学的国际化交流,本文从等值翻译的理论基础出发,探讨中医典籍的翻译技巧。
1 等值翻译理论概述
翻译等值(translation equivalence)在西方翻译理论中位于核心地位。早在距今两个世纪前,英国的文艺理论家泰勒在其著作《论翻译原则》中提到:一部优秀的翻译作品,能够将原著中的优点完全体现在译文当中,从而让分别阅读原著和原著译文的不同国家的读者对文章主旨、细节部分的意思有相同的理解,并从文中获得同样的心理感受。著名的苏联语言学家C.巴尔胡达罗夫教授认为:一部翻译作品要想在质量上达到一定层次,那么译文和原著一定是等值的。巴尔胡达罗夫要求译文需要与原文在意义、句型、音韵甚至修辞及风格方面力求等值。对翻译等值理论贡献最为卓著的当属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Eugene A・Nida),他也被称为当代翻译理论之父。“功能对等”的概念在他的翻译理论体系之中占有核心地位。奈达认为对原著进行翻译时切忌对语句进行死板的逐字翻译,而是要使目的语与原语在语言之间达到功能上的对等效果。奈达的翻译等值理论具体要求:翻译工作者在对原著进行翻译时,不单单要做到译文与原著在词汇意义上的等值,还要尽量做到风格、句式、音韵甚至文化信息方面的等值。依据奈达的理论,翻译是两种语言之间以“等值”为标准的文字表述转化。此外奈达还从语言学角度出发提出了“动态对等”理念,即要让译文使用最贴切的自然对等语将原文内容表达出来。这种翻译效果也是中医学典籍的翻译最希望达到的效果[3-7]。本文将从文章意义等值、同义词转换、近义词转换和释义以及适当删减四个方面阐述和探讨等值翻译在中医学典籍的翻译工作中的运用技巧。
2 等值翻译在中医典籍翻译中的应用技巧
2.1 文章意义等值――翻译的首要任务
由于中医学经典文集绝大多数使用古代文言文,一般用词造句极其精练,因此翻译中医典籍首先需要对中国古代文言文和中医学有较深的功底。另外,英语与汉语属于两个差异非常之大的语言体系,在语法结构、修辞文法等方面都难以实现译文和原著的绝对等值[8-9]。因此在中医典籍的翻译工作中想做到译文与原著在各个方面都完全等值是相当困难的,这时我们只能退而求其次,力求使译文与中医典籍原著在内容所表述的意义上等值。以《黄帝内经》中《素问》的节选内容为例:
原文:昔在S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译文:In ancient times when the Yellow Emperor was born he has endowed with divine talents; while yet in early infancy he could speak; while still very young he was quick of apprehension and penetrating; when he grew up he was sincere and comprehending; when he became perfect he ascended to Heaven (the throne).
《黄帝内经》流传至今影响深远,在我国中医学典籍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翻译工作者对《黄帝内经》的翻译既要考虑到目的语言国家的读者与我们之间的巨大文化及生活习惯差异又要将原著中的思想内涵及意义准确地使用另一种语言表述出来。这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的表述是:当年黄帝出生时就有神灵,弱小时就能说话,幼年时顺从教育抚养,长大以后敦素聪敏,在一切有成之后他就登天而去了。在本例译文中译者使用了由when和while引起的5个平行结构,与原文中的“生”“弱”“幼”“长”“成”相对应。这样的翻译既简练又能够准确表达出原文所包含的意思,并且使译文的语言格式与原文一样对整,做到了“让另一个国家的读者在阅读译文时能够获得与使用源语国家的读者相同的感受和理解”的要求。再例如,《素问・上古天真论》及《类经・任冲督脉为病》等中医典籍中类似出现的中医基础理论术语“任主胞胎”。对“任主胞胎”的翻译想要做到目的语和源语的绝对对等就非常困难,因为如果要绝对对等的话,翻译出来的内容在意义方面将与原文不符。因为“任主胞胎”中的“胞胎”并不是完全等同于现代汉语中该词的意义――娘胎、孕育,而是要分成两个词。这里的“胞”翻译成现代汉语是指“子宫”的意思,而“胎”是指“孕育胎儿、妊娠”的意思。因此“任主胞宫”的准确翻译应该是“Ren Vessel managing uterus and gestation”。另外还有在中医典籍中经常出现的专业术语“居经”和“并经”的翻译。依据等值翻译的理论原则,首先要求译文与原著所表述的文章内容的意思是等值的,所以这里就不能按照字面意思去直翻,那样翻译出来的内容就是错误的,是没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居经”和“并经”两个词汇最早出现在魏晋之际著名医学家王叔和的《脉经》之中,其具体意思是指女子由于气候变化、生化方式、居住环境或者年龄等因素的影响而发生的月经异常症状,其中“居经”是指月经3个月出现1次,翻译成英文为“tri-monthly menstruation”,而“并经”指2个月出现1次月经,翻译成英文为“bi-monthly menstruation”。总之在对中医学典籍进行翻译时要做到首先保证译文所表述的意思与原著等值,在此前提之下尽量达到译文在风格和文体等方面与原著等值,切勿本末倒置。
2.2 同义词转换――阅读起来简单易懂
中西方医学研究的核心对象是一样的,所以两种医学体系在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目的本质上是相互靠拢的,即两种医学体系的趋同性。由此可以推断,中医典籍中表达的涵义可以使用其他语言进行等值转换,中医典籍中的一些专业术语也大多可以在另外一种语言中找到等值同义词汇[10-11]。在对中医典籍进行翻译时尽量采用目的语言中与原文意思等值的词汇,例如在对中医典籍中“眼花”“大汗”的翻译,译者可以直接从英文中找到这两个词的对应词汇进行翻译,即“blurred vision”和“profuse sweating”。这样既避免了生硬的逐字翻译,而且让西方读者阅读起来也非常容易理解。
2.3 近义词转换和释义――力求与原文等值
中医典籍语言一般简练,甚至两三个字就能概括现代汉语的一句话,这样的话要想实现中医典籍的等值翻译就只有将原著的准确含义进行对等翻译,其次考虑风格、文化等方面的等值翻译[12-15]。因此在对中医典籍进行翻译之前首先需要弄懂原著中的涵义,如果自己都理解不透彻那么译文的阅读者也不能从译文中获得与阅读原著等值的感受。另外,中医典籍中常会用到一些对当代国人来说也比较生僻的词汇,这些词汇更难以在目的语中找到对应词汇。除此之外,还有不少中医典籍中的用语或词汇的现代意思与古代意思不相同或者不尽相同,在翻译时需要给予准确的解释或者使用语义相近的目的语言词汇来转换。例如中医典籍中常用的专业术语“落胎”和“离经脉”,这两个词汇在西方医学术语中找不到意思完全相同的词汇,所以“落胎”在翻译时使用意思与其相近的“feticide”,显然后者所表达的意思范围要超出“落胎”的实际意义;同样,“离经脉”又称作“欲产脉”,是指临产孕妇出现的脉搏过快的临床表现,翻译为“abnormal pulse”也是取其意思相近的词汇来转换,这样的翻译不仅能将原著中的真正意思表述出来,也有利于文章风格、句式等方面的等值翻译。但有的词汇就必须使用释义的方法进行翻译,例如东汉张仲景所著的《伤寒论》中有一方剂称作为“失笑散”,该方剂主要有活血祛瘀、散结止痛的疗效。服用“失笑散”后症状往往在不被患者察觉的情况下逐渐缓解,当患者发现疾病已祛除时常会惊喜的失声大笑,故名“失笑散”。如果这里仅按照字面意思来翻译的话将是Powder for Lost Smiles。看到这个译名,恐怕没人敢使用此药[16-18]。李照国根据中医文献的特性将原著中生僻的词汇进行英文释义以达到译文和原著在涵义方面的等值效果,翻译为Shixiao Powder, a powder for dissipating blood stasis to promote blood circulation。这样就更易被西方读者接受和理解。这种将中医典籍中生僻词汇进行释义以达翻译等值效果的例子还有很多,譬如: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小陷胸汤,白散亦可服。这段话仍然节选自张仲景的《伤寒论》,从下面两种译本的比较就能很明显地看出对生僻词汇释义是一种有效的等值翻译方法。
译本1:Jiexiong syndrome of cold nature has no symptoms of heat. Small white powder of three drugs can be adopted to the case.
译本2:When a Blocked-up Chest is of a Cold nature without symptoms of Heat, Decoction of Lesser Xianxiong with three drugs call be adopted. Baisan Powder will also be a remedy.
这段原文转换成现代汉语为:寒饮聚结成实的结胸证,若确审其无热证者,宜与白散温下其寒饮。这一段话经许多中医药学大家考证后皆认为这是错简,应为“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白散”。“白散”即中医药学中指的“三物白散”,该方剂由桔梗、巴豆、贝母组成,由于该三物外观皆为白色,又为散剂,所以称其为“白散”。译本1的译者在翻译此段时采用将国外读者会感到生僻的词汇进行英文释义,将“白散”译为“Small white powder of three drugs”,这样读者就较易清楚。而译本2的译者仅按音译将其译为“Baisan Powder”,这样的译法导致国外读者很难明白“白散”乃何物,所以此处将生僻词汇进行释义以达翻译等值是非常有效的,可以使读者对白散的颜色及大致组成有直观的印象,便于理解。
2.4 适当删减――避免误解,宁缺毋滥
中医学典籍一般都具有语言的抽象性特点,另外由于不同语种国家民族文化、地缘差异等原因使原著中所描述的事物或文化理念不被西方国家人民了解或使其容易误解,翻译者如果仅仅根据字面意思进行翻译将会使读者难以理解原著的真正涵义。为了避免原著中的内容在翻译为目的语后使读者产生误解或困惑,如果原文中该内容在整句中或整篇中的地位和作用不重要,即使删除也不会影响原文中所表达的意思的话可以考虑将该词汇删除,切忌转换成晦涩难懂或存在歧义的词汇。例如:
原文: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译文:In a word, it has always been valued and emphasized to take preventive measures in the early stag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disease since ancient times, because it is much harder to cure any patient with an advanced disease.
上述原文节选自《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原文意思为:所以说圣贤之人不会等到疾患染上之后才去治疗,而是在没有发病之前就给予治疗;不强治已暴发的动乱,而是在未乱之前就加以治理,这即是其中所包含的道理。当已经身患疾病之后才开始治疗,已经发生动乱了才着手去平息,这种做法就如同口渴了才开始去挖井,马上就要开战了才着手去铸造兵器,不是已经为时过晚了吗[19-20]?文中使用了三个比喻将疾病预防的重要性形象化,不仅增强语言美,而且引人深思。但是因为这些比喻具有浓重的民族文化色彩,如果翻译出来的话可能不易被另一种文化背景的读者理解。为了使译文上下对照、连贯从而达到“动态对等”的要求,译文中删除了原文中的比喻,这样不仅保留、传达了原文中的核心思想,而且可以使语句更加简练、通顺、易懂。对中医典籍进行翻译时,尽量不使用晦涩和容易产生歧义的词汇转化,要使用目的语言中和原著对应的词汇,如果难以寻觅对应词汇且该词汇在文中不起到重要作用的话可以考虑予以删减,以求达到等值翻译的效果。
3 结语
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快速提高,世界范围内科技、文化交流的广泛开展,中医典籍的翻译在国际中医学的交流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但是由于中医典籍在表述方面具有独特的语言和文化特点,所以给翻译工作带来了一定挑战,在实际翻译工作中常常不能做到译文与原著在表述意思、风格及形式等方面的完全等值效果。当代翻译理论之父尤金・奈达认为翻译作品与原著在表述意思方面的等值处于翻译效果的最核心的地位,如果能够在保证译文与原著意义等值的基础上达到语言风格、音韵、感情及文化方面的等值翻译将是翻译作品的最理想效果。因此在对中医典籍进行翻译时,译者要善于运用等值翻译的技巧和方法,从而提高翻译质量,促进中医的国际化交流和传播。
[参考文献]
[1] 周铁成.医学英语特点剖析[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0:248.
[2] 向楠.几种翻译理论在中医药术语翻译中的应用[C]//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五次中医医史文献学术年会论文集,2013:394-397.
[3] 王琳,陈磊.奈达等值理论关照下的中医术语翻译[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2,21(6):42-44.
[4] 郭先英.中医英语等值翻译技巧研究与应用[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3,18(4):9-11.
[5] 尹楚茗.翻译策略在中医文本英译实践中的应用[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3:8-15.
[6] 江楠.中医典籍英译策略的探讨和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5:14-18.
[7] 冯文林,伍海涛.奈达翻译理论在中医翻译应用中的研究述评[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4,20(7):988-991.
[8] 陈小慰.翻译研究的“新修辞”视角[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1:14-17.
[9] 张瑜.翻译的修辞学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3:7-9.
[10] 赖燕玲.浅析不完全等值翻译的原因[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12(1):281-282.
[11] 陈小慰.翻译与修辞新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219-221.
[12] 蒋学军.中医典籍中的文化图式及其翻译[J].中国科技翻译,2010,23(1):35-38.
[13] 李梓,管媛.中医英语等值翻译研究――以《黄帝内经》为例[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4(1):37-39.
[14] 王银泉,周义斌,周冬梅.中医英译研究回顾与思考(1981-2010)[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4,22(4):106-112.
[15] 刘宁,张庆荣.中医药英语翻译中应引起重视的几个问题[J].中医杂志,2012,53(5):384-386.
[16] 盛洁,姚欣.功能翻译理论视域下的中医典籍英译本比较研究――以《伤寒论》译本为例[J].时珍国医国药,2013,24(2):464-467.
[17] 王小芳,刘成,高新颜.中医辨证基本术语英译标准对比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5,30(10):3611-3614.
[18] 罾郑周春祥.基于两个《伤寒论》译本的中医英译方法探析[J].时珍国医国药,2013,24(8):20.
[19] 李英照.翻译适应选择论关照下的《内经》病证词语英译[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09: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