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态环境效应范文

生态环境效应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态环境效应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生态环境效应

第1篇:生态环境效应范文

关键词:水利工程;生态环境效应;水利发电;水资源;评价指标体系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TV22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10-0096-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6.10.047

水利工程的发展对我们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起着重要的作用,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体现的重要因素。水利发电是一种可再生的且无污染的重要能源,其发展对我们的社会生活来说可谓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利用的是大自然最原始的力量,相较于其他能源的开发而言,污染更小,对我们生态环境的保护更加有利,因此各国对水利工程的建设都投入了较多的资金和重视。在这个发展的过程中,水利工程的生态环境评价是其环境效应的一个重要方面,其对于水利工程的建设与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环境评价可以为已经产生的问题提供一定的解决方案,对于未发生的问题进行一定程度的预防,在水利工程的整个发展过程中起着监督和协调的作用,从而保障水利工程的健康发展。因此,只有科学合理的环境评价体系的监督和指引,水利工程才能更好地发展下去。

1 水利工程生态环境效应的内涵及其发展现状

1.1 水利工程生态环境效应的内涵

一般来说,水利工程的生态环境效应是指大量的水利工程的兴起与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内在系统产生的各个分支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从而导致生态环境的内部各要素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干扰而产生不同的正负两级的

反应。

水利工程的建设纵然给我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也促进了经济等各方面的发展,但其自身发展的同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局部的发展。如部分地区水文情势的变动、河岸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局部地区断流或沉积等,对人和各种生物的生存与发展也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在水利工程的建设中,不仅要考虑其发展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还要注重在环境中的影响,要将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促进其高效发展。

1.2 水利工程生态环境效应的研究现状

国外的发达国家对于其水利工程生态环境效应的研究主要表现在水利工程对本地区的水文情势以及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并针对这些已经既得数据和资料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这些发达国家对水利工程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开始得较早,且有一段较长的研究历史。而相较于国外发达国家而言,我国对水利工程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则起步较晚,且存在着严重的不足。

国内对这方面的研究在理论上具有丰富的成果,研究所使用的方法也呈现出多样性的特征。而真正投入到实践运用中的却少之又少,实践中对水利工程的生态环境效应评价的应用依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还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对其进行研究和探索,以现有的条件创造出更多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的实践方法,并将这些具有可行性的方法充分运用到实践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2 水利工程生态环境效应的评价体系及其设计原则

2.1 水利工程生态环境效应的评价体系

水利工程本身是一个复杂的发展体系,其涵盖了社会、经济、生态等因素,因此,评价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和人民生活、自然生物的影响需要从各个方面进行分析,要客观、全面地评价,其评价标准也要求科学、合理。水利工程生态效应评价不同于建筑工程或者水电工程,其针对的是已经建成的水利工程对生物发展、自然发展规律和居住环境各个方面的影响。水利工程的环境效应评价主要由评价标准、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三个方面组成,在这三个环节中又分别有不同的要求。

水利工程生态环境效益评价体系在世界范围内有几个不同的指标体系,其采用的主要是主体成分分析法、模糊评价法、层次分析法和关联度等分析方法。一般来说,评价指标体系是一种呈树状的结构,分为准则层、目标层和指标层。评价标准的选择要充分按照科学合理的目标来进行抉择,其主要从水利工程对人民居住环境、生物物种生存、水文情势等直接客观的方面进行评价,以这些客观的因素为评价标准对水利工程进行科学评价。就其评价方法而言,水利工程的评价方法要与其标准紧密相连,充分尊重水利工程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健康的同时,采用综合的、系统的评价方法,在评价时不能仅仅从一个方面进行,而要根据水利工程所涉及的范围的广度采用相应的方法,将多种因素综合起来,得出一个具有科学性的、全面的评价结果。

2.2 评价体系设计的基本原则

水利工程生态环境效应的评价体系的设计最直接也是最基础的体现就在于其对水利工程规划的影响。水利工程规划的主要原则有以下三点:首先,遵循安全性和经济性相结合的原则。水利工程兴建的原始目的在于防洪、发电、供水等,满足人类生存所必需条件,在工程设计时要严格规划其可以承受的自然力量,要保证工程发展的安全性,充分协调水利工程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另外,在如今的发展中,水利工程除了要遵循这个发展目标外,同时也要在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满足一定的经济利益的要求,要争取以最小的风险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在发展过程中,要注重将安全性和经济性有机结合起来,且两者不可偏废,只有安全性的保障才能为经济效益的取得提供有利的发展环境;其次,水利工程的规划要遵循的第二个原则是要保证生态系统的自我组织能力。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要在满足生态系统的基本要求上来进行,不能一味地追求人类的目的而忽视自然,要充分尊重自然发展的规律;最后,水利工程规划设计还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水利工程的发展是一个长期性的过程,无论人类发展到什么地步,水利工程作为一种利用天然资源的无污染的浩大工程必将长期存在于人类的生活中,因此我们的水利工程设计不仅要考虑当展,更要为今后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坚持水利工程的每一个环节的设计都要从可持续的角度出发。

3 水利工程生态环境效应的发展

水利工程在世界范围内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对于水利工程的生态环境效应评价有一个漫长的发展历程,但其在我国的起步较晚。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逐渐意识到对水利工程进行评价对水利工程本身和生态环境的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国的水利工程评价系统发展得晚,且对系统的评价模式来说来还停留在较为基础的阶段。因此,我国的水利工程生态环境效应评价还需要进一步地研究与发展。

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要致力于形成一套科学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的抉择要充分结合最直接、最现实的方面来确定。将水利工程与生存环境、水文情势和各种生物的生存状况等因素充分融入评价标准中,要在这些因素的基础上挖掘更多的更深次因素,形成更加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在评价方法上也要进行新的探索,综合使用更多的分析和评价方法,使我国在水利工程的生态环境效应上取得更上一层的进步,形成更加科学完整的评价体系,为我国水利工程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保障,促进水利工程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4 结语

水利工程的发展的重要作用使得我们投入了更多的精力和资源来对其进行研究,并采取各种方法保证其健康发展。水利工程虽属于无污染的可再生能源,但其发展与周边的自然环境和气候等因素联系紧密,其发展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对这些因素产生不同的影响。若其发展对这些因素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就需要采取相应的方法来进行协调和改善,这个方法就是对水利工程进行环境效应测评。

对水利工程进行评价,从这个评价的结果中去提取相应的措施来解决水利工程发展所遇到的问题。不仅如此,环境效应评价还能在水利工程的发展中对于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预防,从而降低风险,保护水利工程的健康发展。因此,在水利工程的评价上要进行更多更加有效的研究,以此来丰富水利工程的评价体系,从而进一步促进水利工程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汤进华,钟儒刚.武汉市产业结构变动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10,(2).

[2] 赵来,崔淑卿,吕成文.黄山市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11,(3).

[3] 崔力拓,李志伟.河北省沿海开发活动的生态环境效应评估[J].应用生态学报,2014,(7).

[4] 张甘霖,朱永官,傅伯杰.城市土壤质量演变及其生态环境效应[J].生态学报,2013,(3).

第2篇:生态环境效应范文

关键词:土地利用;生态环境效应;扎鲁特旗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0-0151-03

引言

当前,随着对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深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土地在人类社会活动中不可替代的作用[1],在未来的数十年间,由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所带来的影响,要等于甚至大于潜在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影响[2~3]。因此,进行土地利用格局及可持续发展分析,对环境和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等都具有重大意义[4]。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和全球环境变化的人文因素计划联合提出了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LUCC)研究,该项研究计划涉及多项土地利用变化的内容,研究土地利用变化与人的关系 [5~7]。

扎鲁特旗地处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典型区域。近年来,该旗的人类活动对土地利用的强度迅速增加[8]。解决该区的土地退化问题,应从调整当前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和过大的利用强度入手,逐步实现当地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9]。为此,本文通过对景观格局指数与生态环境指数间相关关系的分析,定量揭示扎鲁特旗景观空间格局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旨在为研究区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区域土地利用规划和生态环境管理决策的制定提供基本的理论支持。

一、研究区概况

扎鲁特旗位于通辽市西北部,地处科尔沁沙地北部,地貌特征上呈现出从西北部的中山山地逐渐过渡到西南侧的低山丘陵和倾斜冲积平原。该旗是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典型地段[10],受自然和社会因素的影响,该旗土地利用方式呈现出明显的过渡特征。农区、牧区镶嵌分布,土地利用模式在空间上交替变化。全旗气候受内蒙古高压控制和季风影响,该旗同时还处于中国干湿交替带、地形梯度联结带和科尔沁沙地边缘带以及全球变化过程中北半球欧亚大陆的第三个高增温区[11~12]。

二、研究方法

(一)土地利用景观斑块类型划分

考虑到退耕还草背景下景观格局研究的需要和扎鲁特旗的地理环境状况,应用时将土地资源二级分类归并为水田、旱地、有林地、灌木林地、疏林地、其他林地、高覆盖度草地、中覆盖度草地、低覆盖度草地、水域、城乡工矿居民用地、沙地、盐碱地、沼泽地和石砾地共15种景观斑块类型。

(二)景观特征指数计算

从斑块类型和景观两个水平上,选用生态意义较明确的景观特征指数:斑块类型面积(CA)、景观类型面积比例(PL)、斑块数(NP)、平均斑块面积(MPA)、最大斑块指数(LPI)、斑块分离度(F)以及景观多样性指数(H)、优势度指数(D)、均匀度指数(E)和景观破碎化指数(C)等,来分析研究区景观格局的空间变化特征[13~17]。

(三)区域生态环境指数(EV)计算

引用杨述河等人[18]依据专家征询和层次分析法得出的土地利用分类系统及其生态环境指数赋值表,基于研究区土地利用二级分类系统中各类景观面积的大小,以EV定量表征某一区域内生态环境质量的总体状况,EV值越大,表示生态环境质量越高。其计算公式为:

EVt=(LUiCi/A)

式中LUi为区域内t时期第i种景观类型的面积,Ci为生态环境指数赋值,A为区域总景观面积。

三、结果与分析

(一)扎鲁特旗2000年、2005年土地利用结构及变化分析

由表1可得出,2000年、2005年的研究区优势景观类型没有发生改变,均为草地,水田面积较小,旱地、沼泽地及未利用土地面积减少较多。

(二) 扎鲁特旗2000年、2005年土地利用景观特征指数及变化分析

1.斑块水平上景观特征指数分析

通过计算统计得出扎鲁特旗2000年、2005年各景观类型的斑块个数比例及斑块分离度。可知2005年与2000年相比,斑块总数有所下降,旱地、林地、未利用土地的斑块数均有明显减少,只有草地景观的斑块数有所增加;水域、沼泽地、未利用土地的斑块分离度有明显增加,只有林地和草地的斑块分离度有所下降。

2.景观水平上景观特征指数分析

从景观水平上统计发现,扎鲁特旗2005年与2000年相比,景观多样性指数有所下降,均匀度指数及景观破碎化指数都是略有下降,景观优势度指数有所提升。

(三)扎鲁特旗2000年、2005年生态环境质量及变化分析

整个研究区的2000年及2005年的生态环境指数计算结果(如表3所示)。2005年与2000年相比,总体生态环境指数上升。通过对土地利用和景观数据的分析看出,扎鲁特旗的土地利用以草地为主,适宜发展林牧业。

表3 扎鲁特旗2000年、2005年生态环境指数

结语与讨论

第3篇:生态环境效应范文

[关键词]景观空间格局 生态环境效应 庄河市

[中图分类号]X171.1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9-178-1

当前沿海城市中出现了很多环境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不合理的景观生态格局所造成的。

城市化的推进必然导致城市景观的空间格局发生改变,影响区域的生态过程,最终引发了如空气污染、居住拥挤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和社会经济问题。这种城市景观通过空间格局对生态系统特征和过程造成的影响称之为城市景观的生态效应。

景观格局分析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描述景观格局及其变化,更主要的是要为理解和解释景观的生态过程,充分发挥城市景观的生态效应。

1研究区概况

庄河地处北温带,属暖温带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具有一定的海洋性气候特征。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平均气温为9.1℃。历年平均日照为2415.6小时,日照充足,日照率56%左右;降水量在时间和空间上分布不均,历年平均降水量为757.4毫米。7、8月份降水量占全年降水的56%。

庄河属千山山脉南延部分,为低山丘陵区,地势由南向北逐次升高。北部群山逶迤,峰峦叠嶂,平均海拔在500米以上,最高海拔为1130.7米,中部丘陵起伏,海拔在300米左右,南部沿海地势平坦宽阔,海拔在50米以下。

庄河的森林主要分布在步云山、仙人洞等7个山区乡镇,占庄河有林地的57.2%,丘陵地区8个乡镇次之,占庄河林地面积的32.9%,沿海的11个乡镇森林资源较少,占庄河有林地的9.9%,以薪炭林为主,并有残存的海防林带,以松、柞、刺槐、杨、柳、榆为主要树种。

2土地利用景观斑块类型划分

本研究的基础数据为庄河市2007年的土地利用图形数据,为土地资源的二级分类系统(26类)。考虑到景观格局研究的需要和辽宁沿海区域的地理环境状况,应用时将二级分类归并为水田、旱地、林地、草地、水域、滩涂、城乡工矿居民用地(以下简称为城乡用地)、沼泽地和未利用地共9种景观斑块类型。

3庄河市土地利用结构分析

从各景观类型的分布面积比例看,庄河市林地景观面积最大,占42.34%,其次为旱地和城乡用地,分别约占36.98%和8.32%,林地大面积分布在西北部地区,城乡用地和旱地集中分布在东南部地区,水田集中分布在东部地区。庄河市以林地旱地景观类型为主,城乡用地、水域、水田景观类型为辅的空间格局。

庄河市景观中林地、耕地是基质,城乡、居民及工矿用地,水域和水田镶嵌其中的格局,说明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人们的活动对景观的干扰控制在景观空间格局中起着主导作用。

4庄河市生态环境质量分析

计算发现,庄河市土地的景观破碎化程度较高,说明土地系统在人为干扰作用大,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区域开发程度增加,土地利用趋于多样化和均匀化,完整性差。

庄河市区域生态环境指数较高,为0.48,与相邻的普兰店市、营口市生态环境基本类似,而与相邻的丹东市生态环境指数0.73相比较较低。

不同斑块对区域生态环境贡献作用不同。在辽宁省研究区域当中,凡是境内旱地景观占主导地位的区域,或林地景观和草地景观比例较小的区域,其生态环境指数较低,例如普兰店市和锦州市。

相反,凡是境内水田和林地景观占主导地位的区域,其生态环境指数较高,景观破碎化程度较低,其生态环境的总体质量较好,如丹东市。

庄河市在辽宁各研究区中区域生态指数为中等水平,庄河市旱地景观面积最大,占42.34%,林地景观面积次之,为36.98%,草地景观面积占2.76%,林地景观和草地景观共占总面积的39.74%,与旱地景观面积比例相差不大,因此生态环境较好。

进一步分析可知,景观多样性指数与景观优势度指数呈负相关关系。例如,普兰店市的景观多样性指数最低,为0.85,而景观优势度指数最高,为1.40。景观平均斑块面积与生态指数呈负相关关系。例如,丹东市的平均斑块面积最小,为0.02 km2/个,而区域生态指数最高,为0.73。

5结语

本研究发现,景观平均斑块面积与区域生态指数(EVt)呈负相关关系,景观多样性指数(H)与景观优势度指数(D)也呈负相关关系。

已有研究表明,研究区景观斑块类型的平均斑块面积大小与区域生态环境指数关系为正关联,而景观破碎化指数与生态环境指数关系为负关联。

这些研究结果均表明,研究区因自然或人为干扰而导致的景观空间异质性越高,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稳定性的扰动就越大,环境的脆弱性与敏感性则越强,相应地环境变化的幅度就越大。

庄河地区位于大连的东部地带,是沿海地区,土地的破碎化程度较高,说明土地系统在人为干扰作用大,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区域开发程度增加,土地利用趋于多样化和均匀化。

综合以上分析表明,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会造成生态环境质量的下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人类活动对景观的干扰控制在庄河地区景观空间格局中起主导作用,由于人为干扰活动的影响,生态环境的稳定性正趋向降低。建议在庄河地区以及多数沿海地区采用可持续发展战略,减少人为活动对区域环境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魏莉, 张勇, 张令. 大连东部地区土地利用及土地覆盖的空间格局研究[J]. 环境保护科学,2006, 8(32): 44-46.

[2]张华, 丁亮, 苗苗. 科尔沁沙地景观空间格局及其生态环境效应分析[J]. 水土保持学报, 2007, 21(2):192-196.

第4篇:生态环境效应范文

关键词:贸易;生态环境;污染;效应

收稿日期:2011-10-31

作者简介:李茜茜(1985―),女,宁夏中宁人,兰州交通大学数理与软件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F8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1)11-0118-03

1生态环境现状

1.1水污染严重

2010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528.3亿t,同比1994年增加47.85%。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237.6亿t,同比1995年下降2.44%。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276.3亿t,比1995年增加166%。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1 399.5万t,比1995年增加100.25%。废水中氨氮排放量152.3万t,同比1995年增加20.05%(图1)。全国7大水系(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及辽河)有近一半河段污染严重,其中海河、辽河污染最为严重。

图11995~2010年全国废水排放量

1.2大气污染形势严峻

我国大气环境污染主要以煤烟型污染为主,主要污染物为悬浮颗粒物和二氧化硫,少数特大型城市属烟煤和汽车尾气并重型。2010年全国监测的522个城市中,315个达到或超过国家环境空气二级标准(居住区标准),占60.3%;空气质量为三级的城市有152个,达29.1%;劣于三级的城市有55个,占10.6%。2010年,全国废气排放量为210 525亿标m3,比1994年增加215%。2010年,全国废气中二氧化硫排放量2 585.2万t,比1994年增加13.1%。烟尘排放量1 198.4万t,比1994年下降10.69%。工业粉尘排放量911.2万t,比1994年增加16.67%(图2、图3)。

图21994~2010年全国废气排放量

图31999~2010年全国SO2和烟尘排放

1.3土壤污染不容乐观

据统计,2010年我国受到工业“三废”污染、乡镇企业污染和农药污染的耕地面积为2 186.7万hm2,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6%,每年损失粮食240亿kg 。工业废弃物往往造成地区性土壤污染。2010年,全国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12.9亿t,比1994增加128.6%;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1 598.7万t,比1994年减少69%。这些废弃物不但侵占大量农田,而且因其多含有有毒有害物质,严重污染了土壤[2]。

2生态环境污染的贸易效应分析

2.1贸易对生态环境的规模效应

(1)贸易活动源于分工,同时也强化了分工,促使经济规模的膨胀。贸易的产生和发展都是依赖于各国经济活动中的分工。而在短期内,贸易的产生和发展反过来又强化了生产分工的专业化。随着经济发展导致经济规模的扩大,直接加剧了经济活动和自然环境之间的联系,加大了一国贸易和生产对其生态环境索取的依赖性。

(2)贸易活动不但使得生产活动得到扩张,同时也使国民福利得到改进和强化。不论是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还是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均认为贸易提高了整体经济的产出和国民福利。贸易和经济规模的扩张也使消费规模膨胀,而许多消费品在消费时和生产资料的消费一样也会产生污染。贸易活动的扩张从消费渠道加剧了对环境的污染。

(3)贸易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即运输活动,会随着贸易规模的膨胀而扩张。运输业是对环境产生严重污染的产业,而贸易规模的扩张在运输技术和产品结构不变的条件下,会无条件的增加对环境的污染。因此,贸易本身的活动也加剧了对环境污染的规模效应。

我国对外贸易的规模在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飞速发展,出口贸易额的排名由1980年的第26位一跃为2010年的第1位,出口贸易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重也提升到了2010年10.5%,成为真正的贸易大国。2011年仍然保持了了较高势头。我国的外贸依存度很高,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对外贸易作为拉动国民经济三驾马车的作用在内需不足,民间投资不旺的情况下凸显。贸易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火车头。我国的国民经济总量也由1978年的3 624.1亿元人民币增加到2010年的20.94万元亿人民币,经济规模扩大的同时也扩大了贸易对生态环境的规模效应。

2.2贸易对生态环境的结构效应

贸易对于生态环境具有结构效应,主要表现在FDI和跨国公司世界范围内的活动也可能使得贸易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结构效应凸现。FDI和跨国公司的进入,往往使得东道国的要素禀赋发生相应的变化。通常跨国公司的进入会带来相应的资本,增加东道国的资本存量。尤其是在现阶段跨国公司的生产活动越来越多的偏离要素成本因素的条件下,其引发的东道国产业结构与分工的变化会更加显著,其对环境污染的结构效应也会更加明显。如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贸易的不断发展,我国经济结构偏向于工业和第三产业,农业比重逐渐缩减,产业结构逐渐向高级化发展,农业的缩减,工业的扩张固然会对我国环境产生影响,工业的发展将促使环境污染的增大。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以后,我国GDP增加了近两万亿元人民币,其基本为工业产值。这种产业结构的转变将能促使我国整体污染水平提升,于是贸易的结构效应严重。

2.3贸易对生态环境的技术效应

贸易对于生态环境具有技术效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投资和跨国公司的进入也会通过技术外溢效应提高东道国的技术水平,东道国的厂商通过“干中学”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与生产技术有关的贸易则直接提高了进口国的技术水平,增强了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这些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也成为贸易对环境技术效应的重要组成。尤其是直接与环境保护有关贸易活动则直接对环境的影响强度产生重要影响。

(2)与环境有关的贸易政策和与贸易有关的环境政策直接或间接的提出了对于生产活动中环保技术水平要求。这直接刺激了生产活动中对于环境保护的技术投入,强化贸易对生态的技术效应。贸易对于生态环境的技术响应是一种良性效应。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的不断扩大,但是我国一直以来只是一种以制造业为主的生产国家,所拥有的技术含量并不高,在商品链中是属于污染最重、价值最低的低端。因此,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反而使我国生态环境污染加重。

3改善生态环境的贸易策略

3.1各地因地制宜,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实现差异化发展

各地经济结构的重型化和趋同化,是造成我国环境严重污染的重要原因。要改变全国散布的工业污染点的情况,各地必须因地制宜,明确城市经济定位和发展方向,实现差异化发展,同时地方也应依据地方经济的发展水平,有实力的地方应尽快实现经济结构的转变和升级。

3.2利用贸易发展加快工业化进程,缩短工业化进程对环境的污染

工业化进程不可避免的会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我们不主张为了环境而放弃经济增长,我们需要做的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利用贸易的发展,加速实现工业化进程,从源头上减少环境污染产生的压力。利用贸易的生产技术等直接效应和收入增长等间接效应加快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技术创新,进而缩短工业化对环境污染的总量和时间跨度。

3.3建立环境污染资源交易制度,明确环境资源的污染权限

环境污染的根源在于公共资源所导致的所有者缺位问题。鉴于在所有权上不可能作出调整,因此我们建议通过建立污染权力交易市场来明确污染权限,规避所有者缺位问题。这需要政府和协会组织建立一整套有关环境污染排放指标的考核和分配体系。这是一项艰巨而又复杂的任务,但也是最迫切和最根本的。

3.4积极利用符合国际规则的贸易政策来构建我国环境保护系统

第5篇:生态环境效应范文

关键词:县域经济;金融生态环境;洼地效应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4-0085-02

一、阳信县在改善金融生态环境方面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1.从转变观念健全制度入手,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以滨阳燃化为代表的大项目入驻阳信极大地改善了当地的产业结构和财力状况,也吸引各商业银行展开贷款营销,纷纷增加信贷投资。为适应新形势的要求,阳信县委县政府对本县金融生态环境进行了初步评估,深入开展了以“优化金融生态、打造信用阳信”为主旨的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活动,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强阳信县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意见》、《阳信县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阳信县金融生态环境评价办法》,进一步增强地方党政领导对金融生态环境的了解,提高其金融意识。人民银行牵头开展了“金融生态模范乡镇村”建设,各乡镇村、各金融机构与公检法部门建立起执行难工作协调联动机制,严厉打击逃废债等不法行为,银行债权得到有效维护,努力营造健康、安全、可持续发展的金融生态环境,全县经济金融出现了良性互动、和谐发展的态势。2011年底,全县本外币贷款余额476 728万元,与2006年同期相比,增加352 118万元,增长2.83倍;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621 425万元,与2006年同期相比,增加400 015万元,增长1.81倍。经济金融的依存度明显增强,全县2006—2011年的金融深度(贷款占GDP的比重)分别为26.74%、27.52%、29.67%、39.29 %、43.43%、43.94%,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力度不断加大。

2.搭建银政银企沟通平台,三者合作的广度深度不断扩大。政府充分发挥沟通银政、银企的主渠道作用,为金融支持企业发展牵线搭桥。从2006年以来,阳信县已经成功举办了七届银企洽谈会,并组织金融部门和企业多次参加滨州银企洽谈会。经过银企双方共同努力,共签订合同、协议金额210亿元,资金到位率达98%。在此过程中,各金融机构坚持把加强自身建设、改善金融服务作为促进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加强与政府有关部门的沟通联系,积极开辟规范有效的银政、银企合作渠道,提出建议,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信息,银政企合作日益制度化、有序化。

3.加快全县信用体系建设,中小企业和三农贷款难的问题得到有效缓解。针对当前中小企业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融资不足问题,人民银行认真履行征信管理职责,积极开展各项工作,将全县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全部接入企业征信系统,金融机构在查询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的过程中提高了审查办理贷款的效率,征信体系建设取得了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中的明显成效。全县已采集521户企业信用到人民银行的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中,136家通过建立中小企业信用信息验证的企业累计获得银行融资70 825万元。同时,积极开展创建信用镇(乡)、信用村、信用户、信用社区、信用企业活动,全县信用环境得到极大改善。截至2011年底,已评定出“文明信用农户”43 210户,占全县农户数的38.84%,农户贷款余额147 416万元;评定出“文明信用村”693个,占全县行政村总数的80.86%。

4.不断增强的政府公信力,引导出日益浓厚的社会诚信文化。阳信县政府积极推行“言必行、行必果”的问责制,注重在打造诚信社会的同时,首先建设诚信政府,尤其是认真履行对金融部门的各项承诺,从产权保护、制度建设、司法执法力度等多个角度,有效地维护了金融机构的利益。在此前提下,结合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人民银行编印了《金融知识便民读本》,广泛开展以诚实守信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活动,重视培育社会公众诚信意识,全面树立诚信有价的社会思想观念。充分利用每年召开梨花会暨经贸洽谈会的有利时机,通过张贴海报、发放宣传材料、悬挂横幅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积极营造建设“诚信阳信”浓厚舆论氛围。同时,组织人员深入农村地区宣传和讲解征信知识,进一步提高农民诚实守信的意识和自觉性,切实提高的全社会的整体诚信水平。

二、当前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中仍存在的几个问题

1.经济总量小,金融存量低。2011年,阳信县生产总值完成108.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从2006年起年均增长13.3%,但GDP占全市的比重仅为6.32%,处在全省、全市下游;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占全市的比例为4.75%、3.93%,处在全市各县市(区)的最后位置;近几年虽然全县金融深度不断上升,但2011年金融深度仍落后全市22.72个百分点。

2.结构性矛盾仍然明显,符合金融支持的产业项目少。2011年阳信县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7.8∶42.6∶39.6调整为18.1∶41.8∶40.1,但产业结构有待于继续优化调整,特别是金融、技术服务、信息等新兴产业发展较慢;资源开发型和初级加工型的产业和产品多,高新技术、高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的产品少;高新技术产业虽然发展较快,但由于所占比重低,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较小。结构性因素导致区域内能获得金融支持的产业群体少,信贷投入不足与经济总量膨胀的矛盾比较突出。

3.贷款行业分布不均衡,信贷投放仍需增加。目前受国家从紧货币政策的影响,金融机构特别是商业银行的信贷扩张能力受到了进一步限制。从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人民银行曾连续12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目前大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率达到21%,中小金融机构存款准备率达到17.5%,由此致使新增贷款量仍显不足。由于阳信县支柱企业少,企业群体小,有限的贷款新增量正逐渐向部分有市场、效益好的大中型工业企业及重点行业倾斜,但对个体私营企业和乡镇企业的短期贷款投放量仍然偏少。这给最需要流动资金发展的中小企业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三、进一步改善金融生态环境,促进经济金融协调发展需要解决的几个关键问题

“金融生态建设就是要塑造金融体系动态平衡的内外环境,强化金融业自我调节、自我适应的生态功能,为经济发展、社会和谐进步提供资金融通、要素组合、信息引导等方面的有效支持。”从阳信县实际情况出发,要进一步改善金融生态环境,满足经济发展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就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努力为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资金保障和金融支持。

1.加大宣传力度,使金融生态环境的概念深入人心。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全社会各个层面的集体参与。因此,当前首要的工作就是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宣传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意义和作用,以及公民在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中的职责,增强社会各界对金融生态环境的认识和支持,营造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良好氛围。具体做法可以让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纳入政府工作规划和目标考核范围;建立由地方人大负责的金融生态评估机制,发动人大代表乃及至广大群众为改善金融生态环境献计献策;动员各种媒体力量加强改善金融生态环境的宣传,争取社会各界一起努力建设和维护本县域金融生态环境。

第6篇:生态环境效应范文

关键词:园林植物造景;小区生态环境;应用

中图分类号:TU986.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9944(2010)07-0027-02

1 引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对自己的居住环境有更高的要求。在城市住宅小区建设过程中要遵守“节能、节水、节地、治污”等基本原则,建设与环境融为一体的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园林植物造景在小区生态设计可以简单地概括为改善小区生态环境, 创造融合自然气息和空间的绿地,运用生态学原理和技术, 借鉴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 结构特点和演替规律, 科学而艺术地进行植物配置的一种方法。

2 园林植物的作用

2.1 保护原有植被

原有植物一旦被破坏,重新种植要经过长时间的自然演替才能恢复到原有状态。而移植大树的做法是对异地生态系统巨大的破坏,且大树移植后,生态效益也会下降很多,存活率也不高,造成浪费。

2.2 保持物种多样性

植物本身无高低好坏,春盛、夏绿、秋实和冬枯是正常的自然现象和自然景观,关键是植物配置的合理性、科学性和艺术性。因此,应将增加绿地的适应性种类和扩大多样性物种种群相结合,如在绿地中限制和调剂好各物种所占比例等。借鉴地带性群落的种类组成、结构特点和演替规律,合理选择耐荫植物,开发利用绿化空间资源,丰富林下植物,改变单一物种密植的做法,为动物、 微生物提供良好的栖息繁衍场所。

2.3 保持小区水土涵养和增加垂直绿化

对小区内绿地中的铺地面积进行严格的控制,使其不大于15%~30%,且采用渗透型的铺装形式与材料,使雨水能得到充分的利用,减少维护费用。建筑物的立体绿化设计,充分利用楼顶、阳台进行空中绿化的错层布置,利用墙面、围墙、自行车棚架等加大立体绿化覆盖率。

3 园林植物在小区中的应用

3.1 乡土植物的应用

乡土植物是地域固有的植物种群,从外地引入的植物种类称为外来植物。一部分外来植物经过长期的生长发育适应了当地的生态环境而成为归化植物。住宅小区是城市的细胞, 有的小区甚至已成为城市的景点。 因此, 必须保持具有地方特色的植被, 优先选择乡土树种,构造具有乡土特色和城市个性的绿色景观。另外,小区生态环境是吸引买房者的亮点之一。但从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环境与人文景观保护来看,人为地引种及利用外来植物进行绿化存在许多弊端。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外来植物的人工繁殖与自然繁衍,造成了乡土植物原有分布与生长区域的减少,甚至消失。

(2)外来植物与乡土植物之间出现了渗透性杂交产生植物异变问题。

(3)外来植物的引入扰乱了当地已经稳定的自然生态基因系统。

(4)外来植物的扩繁与蔓延,破坏了当地固有的自然环境与景观。

(5)外来植物的利用不当,造成了绿化景观与当地固有的人文风土氛围的不协调。居住小区景观规划设计中应尽量采用乡土植物,这样才具有重要的自然原生态意义。

3.2 充分利用植物生态功能

在植物造景中要通过乔、灌、草和地被复合群落结构,尽量选用叶面积大、叶片宽厚、 光合效率高的植物,提高绿化光合效率,创造适宜的小气候环境,降低建筑物的夏季降温和冬季保温的能耗,提高市民与自然环境的联结感。根据功能区和污染性,选择耐污染和抗污染植物,发挥绿地对污染物的覆盖、吸收和同化等作用,降低污染程度,促进小区生态平衡。还有,重视植物景观的其他生态功能的发挥,如对人直接的强身祛病功能、植物抑菌、创造清新空气和释放保健物质等功能,在特定的环境中营建卫生保健的植物景观,改善生活环境。

3.3 因地制宜

城市小区环境多样,生态系统脆弱,为促进栽植植物及建成群落与城市环境的适应性和稳定性。重视植物与建筑物的协调、遮挡、修饰和弥补功能,将建筑物空间和绿地景观融为有机整体。植物造景中除基调树种外,应选用观赏花木、宿根花卉和草坪等,创造丰富的景观空间。针对植物生长发育规律,因时制宜,保持群落的相对稳定和季相变化。

3.4 注重植物的人文景观特征

植物配置景观是保持和塑造城市风情、文脉和特色的重要方面,应以自然生态条件和地带性植被为基础,将民俗风情、传统文化、宗教、历史文物等融合在园林绿化中,使小区绿地系统具有地域性和文化性特征,产生可识别性和特色性。汲取和借鉴传统园林的文化传统,融合自然规律和人文传统,综合园林生态、审美和精神功能,创造意境,烘托环境氛围,增加绿地品味和情调,实现功能、形式和意义的统一,满足市民的游憩和身心再生需求,丰富和提升植物景观的内涵和功能。

4 结语

小区生态环境建设是城市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城市生态系统功能提升和健康发展有重要作用。小区景观构成不是各自单独存在的,而是相互有机联系在一起的,作为一个整体或系统,应带来综合作用。故要将小区环境作为城市大环境的一部分来考虑,同时努力提高各个景观的水平,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与小区生态环境的建设紧密联系起来。这样才能打造一个更加环境优美、安全、健康、和谐的小区。

参考文献:

[1]

陈 迪.绿色生态小区建设要点与技术原则[J].中国房地产报,2001(2):33~35.

[2]张 哲.住宅小区的自然生态设计[J].山西建筑,2006(4):32~33.

[3]张庆费.城市绿地系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策略探讨[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9,12(3):36~38.

[4]马军山,董 丽.城镇绿化规划与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第7篇:生态环境效应范文

一、武汉市小微企业融资难现状

2011年8月26日,湖北省内的20余家商会协调建立“中小企业互助合作联盟”,利用信息化平台实现一站式投融资对接,用以有效解决武汉民间融资难题。9月,武汉市经信委等单位联合开通了“武汉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绿色通道”,开创全国首个中小企业综合性公共服务平台――武汉中小企业服务超市。尽管政府和协会等相关组织积极创新,搭建小型企业投融资平台,但从武汉市小微企业融资现状来看,融资难问题仍然严峻,主要表现在:

(一)银行贷款难 由于企业信用没有法律规范的衡量标准, 银行贷款门槛高。从社会层面看,武汉缺乏具有权威性的统一的信用信息平台,既没有由企业、银行、工商、服务等职能部门参与的企业征信体系,也没有微观层面的个人信用追踪体系,缺乏让小微企业取得银行信任的机制。从企业层面看,由于多数小微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报表信息不真实和内部控制度中对信用风险项目的忽视,增加了信用缺失。

(二)直接融资难 今年湖北省率先在中部使用集合票据工具融资,发行了第一支中小企业集合票据3.8亿元,但由于国内资本市场准入门槛高,武汉市还没有一家小微企业上市融资或发行债券融资。由于武汉市金融创新不活跃,证券产品种类较少,金融产品缺乏,导致直接融资难。同时武汉地区金融机构业务单调,创新能力不足,导致小微企业融资渠道狭窄。

(三)第三方担保融资难 武汉市产权交易市场发育滞后,导致小微企业难以实行产权融资,并加重第三方担保融资进一步受阻。近年来武汉市担保公司为成长型小微企业资金困难提供了帮助,但由于数量少、额度有限,武汉地区小微企业融资担保仍旧很难。

二、武汉市金融生态环境现状及优劣势分析

(一)金融生态环境内涵及构成 金融生态环境是依照仿生学原理来发展建立金融体系的良性运作发展模式。广义上的金融生态环境是指与金融业生存、发展具有互动关系的社会、自然因素的总和,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地理、人口等一切与金融业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方面,主要强调金融运行的外部环境,是金融运行的一些基础条件;狭义上的金融生态环境包括法律制度、行政管理体制、社会诚信状况、会计与审计准则、中介服务体系、企业的发展状况及银企关系等方面。在金融生态链条中,法治环境是根本,制度环境是保障,信用环境是基础,三者缺一不可。本文将从广义上对武汉市金融生态环境展开分析。

(二)武汉市金融生态环境现状 金融生态环境主要包括经济发展水平、企业诚信、地方金融发展、法治环境、地方政府公共服务、中介服务、金融部门独立性及投资环境等方面,具体分析如下:(1)经济发展水平。2011年,武汉市的GDP为6756亿元,同期增长21.38%,位于全国城市11位;作为全国第一个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试点城市和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借助区域内高校多优势,人才资源丰富,高科技企业众多,每年涉及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能源、环保节能等产业的科研成果层出不穷。以东湖和光谷高新区为轴心,武汉市目前形成的以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汽车制造等为支柱的高新科技产业集群已初具规模。(2)企业诚信。目前武汉市微观征信体系建设滞后,失信惩罚机制尚未建立,企业和个人诚信意识比较淡薄,金融风险大,极大威胁银行资金安全。(3)地方金融发展。2011年末,湖北省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4148亿元,比年初增加3169亿元,同比增长15.04%;各项贷款余额16395亿元,比年初增加2542亿元,同比增长18.23%,贷款增速在中部处于领先地位。武汉市金融机构存款达到11519.58亿元,贷款达到10157.53亿元,存贷增速均超过10%,成为全国前10个双过万亿的城市之一,极有可能成为中部的区域金融中心。武汉目前拥有银行业金融机构24家,包括交通、中信、招商、民生、光大、华夏、兴业、上海浦东发展、广东发展九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四家国有银行,三家政策性银行,汇丰、东亚、瑞穗、兴业、渣打、苏格兰皇家、三菱东京日联和韩国企业八家外资银行。我省还有11家外资及中外合资村镇银行、4家小额贷款公司、7家保险公司,外资金融机构数量居中部之首。花旗银行虽未在汉布点,但在我省公安等地有小额贷款公司,四大老牌外资银行早已在鄂聚齐。江城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总数及内、外资银行总数均在中部六省列居首位。除银行驻点数量外,江城的银行营业网点数量也处于中部的第一位;目前,湖北银行、长江财险等4家地方法人金融机构也接连开业;武汉市还获批全国科技金融结合试点城市;武汉金融后台服务中心建设也逐年发展,今年引进了中国人民银行结算中心等7家后台服务中心。现已有全国22家金融机构在汉设立金融后台服务机构,20多家金融机构后台也明确入鄂,届时数量将与北京、上海比肩。(4)法治环境。我国已经颁布实施的与金融生态相关的法律法规有《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保险法》、《合同法》、《银行管理暂行条例》等。近年来,我国银行业立法进展有明显的提高,基本上能与金融业的发展实现同步,武汉市整个金融业的发展拥有一个基本的法律框架。(5)地方政府公共服务。政策性担保公司的管理运作存在着体制不畅、独立性缺乏和考核不力等弊端;担保公司与银行利益共享、责任共担的合作格局尚未全面形成,政府金融机构担保风险的识别和控制能力不强,存在隐形的经营风险和道德风险,同时还面临风险过于分散与补偿机制的缺乏。(6)中介服务。武汉市小微企业和信用担保机构存在信息不对称和业务不规范,导致三个问题。一是融资担保业务范围狭窄。大多担保公司从事个人消费贷款担保业务,只有政策性担保公司及少数规模较大的担保公司提供小微企业融资担保服务,其担保能力远低于市场需求。二是担保行业管理不力,缺乏行业自律。三是担保从业人员素质较低,业务操作不规范,担保公司运作存在违规行为。(7)金融部门独立性。武汉市政府对经济和金融的主导性较强,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金融部门的独立性和企业自主创新性。(8)投资环境。2011年武汉市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46.5亿美元,增长14.9%,已有93家世界500强企业来汉投资。据武汉市商务局统计,从今年一月至五月,共有7家世界500强企业在汉投资了6个项目。其中上海通用汽车投资额最大,将在江夏区投资建设乘用车生产基地,项目一期总投资140亿元。瑞典宜家将投资9600万美元成立武汉宜家家居有限公司;联想集团投资预计增资50亿元;法国施耐德电气投资3600万美元成立施耐德电气制造(武汉)有限公司;美国霍尼韦尔增资2000万美元;美国赛默飞世尔科技将设立试剂超市、备件仓库和物流中心。此外,由香港中粮集团投资的武汉中粮肉食品有限公司已增资9000万美元用于扩大在汉生产经营规模。法国圣戈班汽车玻璃、德国博世汽车刹车片、日本永旺购物中心、法国欧尚城市购物中心等也有望进入武汉。到2012年底落户武汉的世界500强企业总数有望达到100家,这些企业将会带动配套产业链的形成,推动周边小微企业的迅速发展,武汉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将会进一步增加。

(三)武汉市金融生态环境优劣势分析 具体包括:(1)优势分析。武汉市金融生态环境的优势表现在:一是武汉市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作为中部领头崛起的城市,武汉地处华中,既是中部的交通枢纽,又是全国科教重镇,聚集了大量院校和人才;二是武汉市拥有良好的金融基础。近代湖北是内地金融机构和现代货币铸造最多的地方,工商业很发达。武汉曾是与上海金融业务量相当,与之比肩的金融中心。在2011年9月6日中国金融中心指数综合竞争力排名中,武汉市位列第11位,比去年略有回落;三是武汉市拥有良好的政策契机。国家“中部崛起”发展战略、“1+8”城市圈建设及“两型社会”的试点等,都是有利的机遇。(2)劣势分析。武汉市金融生态环境的劣势表现在:一是经济实力不够雄厚。武汉市本身经济的发展水平囿限于外贸程度不够高。2011年武汉市的人均GDP为6.9万元,与武汉市的全国特大城市地位不相符,对资源集聚能力和对周边辐射能力不够强;二是金融体系尚不健全。武汉市资本市场架构和资本市场体系还有待完善,现仅有柜台市场、产权交易所等低层次资本市场;三是法治建设相对滞后,特别是产权保护意识薄弱,执法难;四是金融产品缺乏。武汉市金融创新不够活跃,证券产品种类较少。

三、武汉市金融生态环境对小微企业融资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主要包括:(1)商业性融资多渠道、多层次、低成本。一方面,金融生态环境的优化将促进金融机构的建设,从而提供成熟的金融市场及种类齐全的金融工具,促使金融业务总量提高。同时由于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会聚集大量所需资源,使金融相关率提高。伴随着金融生态环境的优化,越来越多的企业将迁入武汉,这些企业要求与其融资需求相匹配的现代金融机构和金融工具数量将会增多。大量金融机构的聚集和金融工具的不断丰富会促进金融结构的优化,将进一步为小微企业融资提供更丰富的融资产品种类和途径;另一方面,根据金融成本节约论,金融生态环境的优化,会大大降低小微企业融资的评估成本和金融交易的信息风险。产生的聚集效应,不仅会使得跨区支付和金融资源跨区配置效率提高,而且减少搜索甄别成本,会大大降低评估成本;同时金融机构更易获取相关交易对象的具体信息,降低信息的不对称性和交易风险。(2)政策性融资方面,可享受到更多优惠政策。首先,根据区域优势和聚集效应,金融机构能够以较小的成本在短时间内开展更多的业务,金融生态大环境的优化,能够促进区域金融中心的发展,使金融市场辐射范围扩大。金融市场越大,将会带动各类金融交易规模化,促进利率市场化;其次,集聚能够促进各金融机构和小微企业的信息交流,更容易引起政府关注,以群体形式向国家争取更多政策和资金扶持,以及各种改革创新试点权。同时,有利于提高金融产业发展的经济类活动,在国家政策法规范围内,也可以积极申请政府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财政、税收、金融政策相互配合协调,从宏观层面上扶持小微企业融资。

(二)消极影响 具体表现在:(1)经济市场化程度不高,严重阻碍小微企业业主的积极性。由于金融生态环境的发展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政府干预经济较多,地方保护主义倾向较严重,过多限制和繁杂的程序会令小微企业业主对合法融资望而生畏。(2)信用担保体系的标准规范化控制难以控制。信用担保体系是需要随着金融生态环境的完善而逐步完善的,除了信用交易记录等硬性指标外,比如为企业未来盈利能力和市场前景等软性指标难以统一标准,导致评价时产生人为操作空间。(3)法制的不健全,会使融资隐性成本增加。我国法律只对金融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基本的框架,很多细节有待完善,这会使融资过程中产生隐形的手续费,融资成本增加。(4)金融体系不健全,导致金融生态环境的生态链无法适时衔接。由于金融生态环境是一个互相协调互相促进的生态链,体系中任何一个层面功能的不健全或缺失都会影响整个生态链的良性运转,甚至会出现阻碍的负面影响。比如机构制度、法制环境和信用基础需要三者相互匹配,才能带动融资问题的顺利解决,否则牵一而发动全身,即使企业信用再好,没有法律允许,仍然无法实现有效融资。

四、武汉市金融生态环境下小微企业融资完善建议

(一)建立高效率的个人与企业微观征信系统 武汉市个人和企业微观征信体系亟待建设和完善。尽管国家对小微企业融资这个领域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发展已经强调多年,也提供了很多优惠政策,但发展依然不理想,其中信息不对称是最主要的原因。武汉市建立个人和企业微观征信网络体系将有助于解决这一问题。银行通过联合征信网络平台,及时准确了解个人和企业的诚信纪录和全部金融交易活动,可及大降低信息收集、甄别和处理成本,同时又提高管理风险的准确度和效率,不仅节约社会资源,更降低了小微企业融资难度。

(二)加快发展小微企业融资的资本市场 武汉市需构建多元化的间接融资体系。在充分发挥现有政策性融资的同时,武汉市应该适当放开市场准入机制,大力发展各种中小担保机构;鼓励探索规范的民间金融机构,建立信用再担保机构,完善资本补充机制;通过企业和个人入股等多种方式,建立后续资金补偿机制、发挥民间资本市场功能。

(三)大力引进与发展各类银行业机构 应积极改善本市银行系统的经营管理水平,警惕系统内外风险同时,改进金融服务,优化经济结构。首先积极引进外资银行、港澳台资银行来武汉设立区域性总部或分支机构,同时鼓励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城市圈内的其他城市设立分支机构,推进市商业银行改革,支持其发展成为区域性商业银行,使广大周边地区发展成多层次的银行业务和多元化中小银行机构。再针对武汉中心城市的周边地区对银行服务需求的特点,一方面要鼓励商业银行发展针对小微企业的短期融资业务,政策性银行则发展中长期融资业务;另一方面,成立产权形式多样化的中小银行机构,进一步改造农村信用合作社和地方银行,通过他们的逐步成长壮大,增强其对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

(四)完善法制环境 完善的法治环境能够有效地保护金融主体产权,有效遏制恶意信用欺诈和逃废金融债务行为的发生。金融法治环境是金融生态环境的核心之一,现今我国基本法律体系已经建成,但是大量的法律仍期待制订和完善。加强武汉市金融监管,保护金融企业客户利益,加强金融执法,保证司法的公正及规范性,避免地方保护主义和行政权力对司法的干预。

(五)加强金融服务,大力促进城市圈金融一体化 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分行应充分运用自身的职能,发挥主导和协调的作用,建立高效有秩序的现代标准金融服务体系。比如可加快武汉票据市场的发展,筹划构建票据业务信息系统,完善有关市场管理的制度规范,加强金融网络的建设,提高融资服务的通达与便捷,高效的统一和规范城市圈内的票据市场。

(六)保持金融部门独立性,转换政府职能 武汉市政府须逐步放手直接参与和干预经济的状态,转化成监管职能,加强金融部门独立性。地方政府需对直接干预金融市场发展的法规予以废除,转变政府职能,依法行政,适当放宽金融部门自主性管理,使政府真正承担起经济调控、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的宏观调控职能。

(七)加强小微企业融资渠道的金融创新 武汉市应借“中部崛起”、“两型社会”建设的有利时机,争取中央对武汉市金融综合改革或个别领域创新试验权的政策支持。目前,应积极发展小额信贷公司;同时支持业绩优良的贷款担保公司朝商业银行方向发展,鼓励有实力的本土金融机构先行混业经营;争取高新开发区内,部分有条件的非上市股份公司开展股份转让系统代办的试点;适当给与“两型企业”更多自主融资权,扩大“两型企业”债券等融资产品的发行规模;专门针对小微科技企业,建设特色的新型科技商业银行,使金融稀缺资源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提供特色融资服务。

参考文献:

[1]匡素帛:《刍议武汉市区域金融中心建设诸问题》,《区域经济》2011年第6期。

[2]刘蕴霆:《武汉区域金融中心建设新探――关于“两型社会”综改试验金融支撑的思考》,《学习与实践》2009年第6期。

[3]何元庆、朱咸会:《武汉区域金融中心的功能定位研究》,《武汉金融》2007年第10期。

第8篇:生态环境效应范文

关键词:营销环境 生态旅游 SWOT分析 长青自然保护区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营销是指自然保护区通过综合营销手段和途径与旅游目标市场(包括现实消费者和潜在消费者)进行全方位沟通,从而建立自身作为旅游目的地的鲜明市场形象,并最终实现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产品的全面销售。

一、研究区域概况

陕西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秦岭中段南坡腹地,地理位置东经107°17′~107°55′,北纬33°19′~33°44′,2001年获世界旅游组织“绿色环球21”国际认证,2005通过专家评审被列为“五级”生态旅游资源单体和中国秦岭自然保护区群(GEF)建设的重点项目、陕西省 “十一五”重点打造的生态旅游建设项目。2009年该旅游区又被授予“中国最佳文化生态旅游目的地”称号。

二、长青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目前,长青自然保护区已初步形成了“一条生态主线、四大功能分区以及多个主题景区”的规划框架。“一条生态主线”,即生态旅游是长青自然保护区开发的主题,是建立在严格保护区内珍稀野生动植物资源及其栖息地生态环境基础之上的。“四大功能区”即杨家沟生态休闲区、苍耳岩古道科考区、东坪石塔河森林探险区、朝阳山宗教文化区,满足游客多样化的需求。

三、长青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营销环境的SWOT分析

(一)优势(Strengths)分析

1.长青具有得天独厚的生态旅游资源

长青保护区总面积 30 平方公里,规划旅游区面积 15.5 平方公里,区内自然景观包括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动物、植物等,以高、寒、奇、险、特为特色。最高峰兴隆岭 3071 米,是秦岭南坡著名的“九岭”之最。其生物多样性被誉为古老孑遗植物的避难所和秦岭野生动物的乐园,尤以“秦岭四宝”——大熊猫、朱

、羚牛、金丝猴为著称。

2.有一定知名度

“四大国宝”——朱

、大熊猫、金丝猴、羚牛在同一区域同时出现在长青自然保护区,特别是秦岭大熊猫在区内分布密集,目前已通过国际“绿色环球21”旅游组织的注册认证,加入了“中国人与生物圈”组织。

3.已获得的一部分生态旅游开发、经营和管理经验

佛坪保护区等部分生态旅游景区,在结合自身特点的基础之上,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生态旅游开发模式,在规划、开发、经营、管理等方面给了长青一些宝贵的经验,也为长青保护区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二)劣势(Weaknesses)分析

1.对生态旅游的认识和理解不足,生态旅游市场需培育

由于国内生态旅游市场还很不成熟,国民生态意识还十分薄弱,生态旅游景区多位于贫困的地区,导致环境破坏的屡见不鲜。

2.市场营销明显不足

据2004年汉中市旅游局所做的旅游市场调查分析显示,约有70%的游客选择汉中作为其生态休闲旅游目的地(远远高于全国平均40%的水平),然而,在游客感兴趣的旅游景点中,长青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排在第十位。这说明长青旅游整体形象还不够明确和鲜明,宣传范围和宣传力度还不到位。

(三)机遇(Opportunities)分析

1.国际、国内生态旅游者不断增加

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世界旅游业以每年4%的速度增长,而生态旅游的增长速度却达到了20%-30%。根据对到汉中来的旅游者所做的一项调查显示,在长青生态旅游区开发建成以后,愿意到长青来参与生态旅游的游客占全部游客的80%。

2.省政府对发展生态旅游的重视

长青作为省政府确定的“十一五”重点旅游建设项目,以被省政府确定为继临潼“兵马俑”第一条国际知名旅游品牌后,全力打造的第二条国际旅游品牌。

(四)威胁(Threats)分析

1.缺乏旅游经营及从业者可持续旅游意识

多数旅游组织者重视直接经济效益,生态旅游意识薄弱。现阶段的旅游组织者们,大多数都把关注的目光放到了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设施上,对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关注就相对少了很多。

2.缺少旅游环境监测管理体系

生态旅游要达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就必须有专门的旅游环境监测体系。但目前由于生态旅游还处在起步阶段,与生态旅游相配套的生态环境监测与管理体系还没有建立。在许多旅游景区内还没有科学地监测仪器和设备,环境管理、游客管理的水平还不高,由此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

通过以上SWOT分析显示,长青生态旅游产品有着强大的市场竞争优势,市场营销潜力是巨大的。然而,“劣势”中的一些制约因素目前和将来会影响市场潜力的发挥,长青应尽快采取多种措施克服劣势,同时率先采取灵活多样的营销手段,抢占生态旅游市场,成为全省乃至全国首选生态旅游目的地。

参考文献:

[1]何红.陕西长青——华阳生态旅游市场调查与对策研究[J].襄樊学院学报,2010.8

第9篇:生态环境效应范文

西北地区内陆河流域下游的生态环境长期以来呈总体的退化趋势,特别是近50年来,其退化速度进一步加快,主要表现为: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水盐化现象加速,使水质恶化、土地盐碱化问题日趋突出;下游地表水量剧减,地下水潜水面下降,造成了土地全面退化,沙漠化现象严重;下游绿洲大面积退化,植被体系衰退:植物种群向极端的方向(耐旱、耐盐)发展,植物群落总体上呈负向演替,向低级化、简单化趋势发展,群落景观呈现出碎片化、岛屿化。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生态系统更加脆弱,抗干扰性更小,极易失衡向盐碱化、沙漠化方向发展。

这些问题在新疆、青海、甘肃、内蒙等地均有不同程度的存在。仅以黑河下游弱水三角洲地区为例。50年代以前,该地区曾分布连片茂密的沙枣、胡杨、红柳、梭梭、芦苇、芨芨草等灌丛草甸,到70年代末,沙枣、胡杨林减少了5.76万hm[2],植被覆盖率大于30%的灌丛草场减少了327.18万hm[2]。三角洲内的以红柳、梭梭、芦苇及芨芨草为主的灌丛草甸也大面积退化并逐渐被枸杞、骆驼刺及红砂等旱生或超旱生荒漠草甸所取代。与此同时,土壤盐碱化和沙漠化在黑河流域也迅速发展,下游地区有35.09万hm[2]的水域、森林草场变成盐碱地和沙漠,土地年退化面积1.1~1.3万hm[2]。

2 西北地区内陆河流域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

2.1 西北地区的长期干旱化趋势是其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本原因

有关研究表明,中国西北地区正处于干旱快速发展的时期,并且将来还会向持续干旱化方向发展。而造成这种长期持续干旱化的原因则是晚新生代以来青藏高原的持续隆升。它使中国宏观气候由纬向分带变为经向分带为主,从而使现代四大水文循环系统,即太平洋水文循环系统、印度洋水文循环系统、北冰洋水文循环系统与鄂霍次克海水文循环系统,成为控制中国水资源时空分布的基本因素,中国西北地区正好处于四大水文循环的空缺带,其地理位置决定了西北内陆河流域内近地表大气层水分含量少,降水稀缺,水分收支失衡,地下水位下降,气候长期向干旱化方向发展,且主要靠封闭性流域水文循环系统和水分垂直循环系统维护其生态系统的水分均衡。流域内蒸发力大的气候条件和相对封闭的地形条件则决定了流域水文循环系统中水分的最终去向只能以蒸发输出方式为主,由于基本没有盐分排泄去路,流域将始终处于盐分积累过程中,尤其是在局部流动系统和区域流动系统的汇区,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水中的含盐量不断增高。

由于西北地区土壤的水、盐背景值及其分布是决定植物生态种群自然选择的关键因子,因此总体上的水资源极端匮乏造成了西北内陆河流域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2.2 水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导致脆弱的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

2.2.1 水资源系统性的认识不足导致过度开采

西北地区内陆河流域水资源系统一般都与其他表流域系统的范围相一致,跨越不同的行政区划,且在系统内水资源量的分布极不均匀;地表水系统与地下水系统间转化频繁,水力联系密切,相互影响与制约作用强烈,牵动系统中的一个环节,都可能对其它环节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甚至导致其空缺。而在以往的水资源开发中,缺少对水资源的系统特点的认识,对其采取上、中、下游分段评价与开采,导致了水资源量的重复计算,中上游地表水和地下水过量开采和下游河道断流,下游地下水位下降,使原本就极不均衡的水资源在人为作用下分布更趋于极端化,最终导致了流域水资源系统的失稳,使下游自然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

2.2.2 水资源分配中没有考虑自然生态用水

在部分地区,虽然认识到了水资源的系统性,对其使用进行了统筹规划,但只考虑到人工生态用水、工业用水与生活用水,没有考虑自然生态用水,所以现有的流域水资源分配一般是在中游大量引用地表水或提取地下水进行农业灌溉,而对下游则只考虑分配其生活用水,没有为其自然生态用水预留配额,导致下游地区地下水位下降至生态水位以下,地表植被迅速恶化。

2.2.3 对自然生态用水机理不清而导致配水有效性低

一些地区虽然定期为流域下游分送一定水量,但由于对流域水资源与生态环境耦合关系不清,尤其是对下游植被年内需水量的动态规律不清,导致配水多集中在下半年,对下游地表生态的保护和恢复作用不大,并易加剧盐碱化。另外,年度配水量也不足以使下游地下水达到生态水位,难以为地表植被利用,因此大部分为无效水。

3 西北地区内陆河流域面向生态环境的水资源开发模式

3.1 流域水资源的开发与分配必须要面向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必须要求有足够的水量来维系。鉴于西北地区内陆河流域水资源系统特点及生态环境特点,在进行水资源开发时,必须考虑其引起的生态环境效应,确定面向生态环境的流域水资源的开发和分配方案,即将水资源作为一个动态系统,考虑其时空分布及内部各种水资源间的相互转化,在维护现有流域水资源系统的宏观稳定态及流域生态环境平衡的基础上确定水资源的开发方案,对开发出的水资源也要进行统筹安排、系统分配,以获得最大效益。

3.2 面向生态环境的流域水资源开发与分配的基本模式

为了对流域水资源进行科学分配以保护生态环境,必须分析水资源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关系,建立其耦合模型,进行水资源开发方案的生态环境效应评价。其基本思路是:建立流域水资源系统模型和生态地质环境系统模型,将水资源的开发作为水资源系统的输入,由水资源系统模型得到其输出,该输出同时是生态地质环境系统的输入,再由生态地质环境系统模型得到其输出,即流域生态环境可能的变化。其过程见图1。通过上述耦合关系的分析,继而可以对流域水资源开发方案可能引起的生态环境效应进行评价。为此,需要开展的研究如下:

3.2.1 流域生态地质环境调查与系统分析

调查内容包括流域内现有植被的种类、分布、生长状况及其所对应的水、盐等对植被影响较大、易受外界干扰的浅地表地质环境因子。根据植物在不同的地质环境因子下的生长状况,分析不同植物的生存域,即植物对水、盐等地质环境因子组合的适应范围。从而确定地质环境因子的变化对植被演替的作用,以及地质环境因子间的相互作用,尤其是地下水位这一受水资源开发影响最大的地质环境因子对其它环境因子的影响,建立生态地质环境系统模型,模拟各种输入对其产生的影响及其相应输出。

3.2.2 流域水资源系统分析

将整个流域的地表水与地下水作为一个系统。研究其结构特点和环境特点,分析其动力学机制,建立系统模型,研究各种输入下水资源系统的输出。

3.2.3 流域水资源系统与生态地质环境系统的耦合模型

附图

图1 西北地区内陆河流域水资源与生态环境耦合关系分析

将水资源的开发作为水资源系统的输入,由其内部结构分析该输入对水资源系统的作用,预测其输出,如地下水位及地表径流的变化等。并将其作为生态地质环境系统的输入,通过分析地下水位对其它各地质因子的作用以及它们一起对植被的作用,确定可能引起的生态环境变化,并以此作为生态地质环境系统的输出。

3.2.4

流域水资源开发方案的生态环境效应预测

利用上述耦合关系,对流域水资源开发方案的生态环境效应进行预测性评价,为确定合理的流域水资源开发方案提供生态环境方面的依据。

3.3 研究中的关键问题

3.3.1 水资源系统的滞后与延迟效应

水资源的开发所造成的水资源系统的改变并不能立即反映在它的输出中,而是有一个滞后,因此中上游的水资源开采并不能立即反映为下游地下水位的变化。不同的流域水资源系统,甚至同一流域水资源系统在不同的开发方案下,其输出的滞后也有长有短。而西北干旱区植被的需水量在年内差异较大,所以在进行分析时必须考虑这个滞后时间。水资源的开发对流域水资源系统的影响还具有延迟效应,在常年开发的情况下必须考虑各个阶段水资源开发对水资源系统的累计影响。因此,正确的考虑水资源系统的滞后效应与延迟效应,对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3.3.2 水因子的涨落特点

西北干旱区内陆河流域中的植被系统所具有的宏观稳定态较少,但作为一般系统,它也具有多态性。当水因子缓慢涨落时,植被系统产生适应,通过自组织保持当前稳定态或从某一稳定态向其它稳定态演替。但当水因子涨落幅度及速度较大,超过植被系统的适应范围和适应速度时,它来不及适应,现有稳定态难以保持,而新的稳定态也难以形成或保持,可能直接向其终态(沙漠化)方向演替。因此在水资源开发时,应保持水因子的正常涨落幅度和速度。另外,还要注意水因子与其它生态因子的相互作用,在某些地区,水因子的涨落可能会对风因子和土壤因子等产生放大效应,对植被系统产生不可逆转的破坏作用。

3.3.3 植被的生活习性

在生态地质环境系统分析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植被的生活习性。不同植被对地下水与地表水的依赖程度不同,其年内的需水量也有变化,这对流域内自然生态配水的有效性有特殊意义。以胡树为例,其繁殖期主要是在春季,而这个季节下游正处于干旱少雨期,降水不足以使小胡杨萌芽成活,此时地表水的配给对胡杨的繁殖就十分重要。如果河道来水仍集中在中游农作物成熟后的九月份,其有效性显然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