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青少年身体健康的重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网络 大学生 体育疗法
一、网瘾对青少年的危害分析
20世纪90年代以来,计算机网络在全世界迅猛发展,成为现代信息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今天的互联网正以超乎人们想象的速度向前发展,其中Internet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用户最多,影响最广的计算机互联网络。据最新统计,我国网民超过一亿,其中青少年网民占80%,青少年上网大多以玩游戏和聊天为主。我国网络成瘾的青少年高达250万人,14岁―24岁是网瘾最高发的时期,占整个网瘾青少年的90%。北京更是有90%的青少年犯罪案与“网瘾”有关;济南在押的1500名少年犯中,其中80%是“网瘾”造成的;2002年浙江大学开除了120名学生,他们大都是由于沉迷网络导致辍学,诸如此类的事例举不胜举。
网络是社会的产物,给人们带来的利益是不可否认的,应该如何正确维护大学生身体健康的同时发展网络,笔者希望通过“体育疗法”解决大学生的网瘾问题,在大学生与网络之间建起一座美丽的桥梁。
二、网瘾对现代大学生的影响分析
(一)高中的学习压力是大学生迷恋网络的主要原因
高中时代对于每个进入大学校园的学生来说,那是必经之路,也是让人难以忘怀的路。在老师的细心教导下,在父母的呵护下,在自己日日夜夜的努力奋斗下,经过激烈和残酷的高考,在我选择了学校,学校选择了我,才进入大学的校园。大学对于大多数高中生来说,那是一个释放“激情”的地方,可以按着自己的想法,享受美好的时光。
(二)自我控制能力的提高是控制网瘾的重要手段
大学是培养国家高科技专业人才的基地,要求大学生能自主的学习和研究,去认真领会教师教学的方式方法。而高中的教学方式,主要是以上对下的教授为主,学生更多的停留在机械式的学习状态当中。所以大学生适应大学校园文化是极其重要的。如果把大学作为发泄的地方,那是可怕的。在电视报到里,经常看到许多高中生和大学生在网络里,可以一周或者是一个月不出门,也有因为网络而发生的打架斗殴和死亡事件。
三、体育对大学生“三次引导”的疗法
(一)“一次引导”以人的资源引导“人”的资源
注重人际传播渠道,引导大学生合理游戏,健康成才。我们发现,大学生接触部分网络游戏在现在生活中是存在的,交流的重要渠道之一是人际传播,受到身边同学、朋友的影响较大。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大规模普遍性的宣传活动开展合理游戏的宣传效果并不会很好,因此,需要发挥学生骨干等的作用,将宣传工作落实到院系、落实到基层,真正深入到同学中间去,通过人际传播的方式开展合理游戏、健康成才的宣传工作。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团组织与班集体的作用,以一些网络上有的游戏联系到院系、年级和班级间开展的体育活动中,让学生到场边观看体育活动,加强沟通,贴近同学,了解同学的实际情况与所感所想。
(二)“二次引导”以网络资源引导现实资源
各学校,应加强绿色网游宣传,丰富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对于大学生而言,接触网络游戏的主要目的是娱乐,有81.14%的被调查者认为网络游戏只是“纯粹娱乐”,而对于没有了网络游戏后的感受,选择“照样过下去”和“生活更精彩”的占了曾接触过网络游戏的被调查者总数的96.57%。因此,对于大学生群体而言,网络游戏并非不可缺少,而恰恰是由于缺少足够的引导来度过课余时间,在无聊之下才选择了网络游戏这一途径。针对这一状况,我们所要做的是通过鼓励社团活动、发挥学生会等团体的作用,了解网络上的体育游戏,结合到现实生活的体育活动中来(如劲舞团、篮球和足球等),不断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鼓励同学参与集体活动;另一方面则在大学生中加强宣传绿色网游,杜绝不健康的网络游戏,引导大学生合理游戏,健康成长。
(三)“三次引导”以健康引导网络
通过对大学生的前两次引导后,要及时地发挥老师和班干的作用,以讲课或者交谈的形式,使大学生明天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趣味性和简单性,(重要性表现在没有健康的体魄,就不能在网上深入持久、健康地进行;趣味性表现在网络上的很多游戏,在现实生活中存在,可以机动的选择不同的玩法;简单性表现在作为一个正常的人来说,一周保持在3-4次/ 40分钟以上的锻炼,有益身体健康的成长,并不占用生活当中的过多时间,短时间出高效益)。学生形成对网络和健康的正确认识后,老师布置一道课后作业题目,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为自己定下每周的活动计划(包括上课、私事、上网、锻炼等)安排时间。锻炼项目主要以跑和球类运动等项目为宜。学生把制定好的活动计划,上交一份给老师,老师细读学生计划后,在课堂上进行宣读,让大家进行相互监督,相互帮助。必定“解铃还须系铃人”相信学生能认真地完成自己制定的活动计划。
四、小结
大学生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他们的健康成长,良性发展,关系着国计民生。网络做为高科技的产物,无论其多么方便快捷,可网络的本质还是一种工具,它所带来的一切,本质上都是人类智力、体力的延伸,应该永远为人类所服务,而不能变成作践人类的工具。同时网络是大学生群体扩大社会交往空间的良好场所,但不认真对待将给人们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清醒地认识网络生活及选择合适的“体育疗法”对大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的,对于我们真正发挥这一成果在大学生中间的教育和引导作用是十分必要且迫切的。
参考文献:
[1]林耘.论网络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广西教育.第8期.7
[2]张文峰.互联网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政法学刊.第20卷第2期.2003.4
学科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环节。在中学各学科中,生物学课程与健康教育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现在的生物学教材有许多章节内容与健康相关联,渗透了与健康有关的知识。在生物教学活动中渗透对学生的健康教育,可以提高学生对健康的正确认识,体现出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思想。在学好书本知识的同时,唤醒学生“关注健康,珍爱生命”的意识,增强学生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感,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首先,由于目前的中学生的身体素质和生活习惯都存在一定的问题,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加强,有必要在生物课堂中渗透加强身体健康的教育。
充分发掘教材中与身体健康有关的素材,将身体健康教育穿插到课堂讲授之中。在授课过程中注重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多以案例的形式讲解,不仅可以丰富学科的教学内容,还能让学生感到实用、有趣,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也接受了健康教育。
例如:营养与身体健康的关系十分密切,合理的营养是健康的保障。在“人和动物体内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一节中,教材内容是三大营养物质在体内的代谢和相互转化,在这节的教学中就可以渗透饮食健康的知识。可以结合教材内容讲述如何合理搭配食物以获得均衡的营养。结合现在社会上就营养健康状况而言,中学生饮食不当造成营养不良的现象:低血糖、肥胖与超重等现象有明显上升趋势;中学生挑食、厌食、偏食者日益增多,吃零食,食物结构简单,微量元素缺乏,如缺铁会引起缺铁性贫血,缺碘会引起碘缺乏病等,这样就会造成营养上的不平衡。教育学生要平衡各营养成分的摄入,既不暴饮暴食造成肠胃功能紊乱,也不盲从社会为了追求时尚而减肥节食,因为各大营养成分对人体都有一定的功能,营养不均衡势必影响青春期身体的正常生长和发育,为未来的身体健康留下隐患;树立正确的饮食观念、促进健康成长,提高和改善自身的健康状况。
在生物课堂中渗透身体健康教育,在教学中穿插一些学生有切身体会的健康知识,与衣食住行息息相关,既能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开阔学生视野,了解知识的实用性;培养学生关注健康、珍爱生命,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了较全面的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是身体、精神的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的总称。
第二,健康的内容既包括身体的健康,又包括心理的健康和对社会的良好适应。生物学教材中含有许多适合对学生展开心理健康教育的材料,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寻找契机,结合教材进行灵活、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积极,乐观,向上,坚韧的良好心理品质。
现在的中学生普遍存在一些心理健康问题,象冷漠、孤独、意志力不强、难与人相处、缺乏耐力、经不起挫折、注意力差、厌学、缺乏观察力等等。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就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严重的将来还可能使学生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解决这些心理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例如:针对现在的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不会与人相处,不合群的问题,可以通过开展生物学实验活动,使同学间的人际交往加强,团队协作能力得到提高。让学生学会合群,学会与人交往;并学会在交往中展示自我,让别人了解自己和接受自己。又如通过学习“生物的进化、生物与环境”一节,使学生意识到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个人与集体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使学生充分地认识到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培养个性特长和团体团结、互助、协调的合作精神。在学习 “自然选择学说”时,学说的内容有生存斗争、适者生存等,可以渗透竞争的理念。让学生了解到只有在生存斗争中适应环境的生物才能生存,教育学生要勇于竞争,勤奋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要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才不会被社会所淘汰。当然,同时也应提醒学生应该正当公平的竞争,保持健康乐观的心态,并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对自己进行自我调节。当出现不愉快的心情时学会采用多种方法来调整心理平衡。同样,也要加强挫折教育,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例如,在“遗传规律”的教学中,介绍孟德尔经过8年的不懈努力,才提出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但是直到35年后,才受到重视和公认。其间他的坚定的信心和克服困难、持之以衡进行研究和探索的毅力是学生应该学习的。
摘要:大学生拥有健康的体魄是一个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是良好精神面貌的体现是为祖国为人民服务的有力保证和前提条件。增强当代大学生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的正确认识,了解并理解体育锻炼对身体健康的重要作用和健康身体对自身将来发展的重要影响,从而能使当代大学生能够自觉自发的锻炼从而达到强健体魄的目的。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健身;体育
当代大学生在最近体育课和参加体育活动时频发个别学生猝死案例,当代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身体状况实在令人担忧,体质是智育德育的载体,好的身体应是教育的第一个环节,所以必须要强化大学生的健康意识;强化大学生的体能锻炼,把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要让大学生本人充分认识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曾向全国人民提出“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号召,今天看来仍然有现实指导意义。
一、对比当代和过去的大学生
以前的大学生生活,除了学习,课余时间多是看书,参加劳动,或是参加体育活动,篮球,足球,排球,单杠和双杠。虽然物质条件相对较差,但由于不缺乏锻炼都身体健康。而现在的大学生因各种的原因已很少锻炼了原因。
1.学习压力,使当代大学生们在进入大学之前极少有锻炼身体的精力和习惯。
2.大学生上网打游戏,使部分大学生达到了痴迷的状态学业都荒废了,更别提锻炼了。
3.部分大学的体育设施不健全,也对同学们参与锻炼产生了消极的影响。特别是针对于女生,除了极少人乒乓,跑步几乎在没有女生可锻炼的项目了。
4.对健身的认识不足,没有意识到一个好的身体对未来发展的重要性。
二、身体锻炼不足出现的问题
1.体检出现的问题 沈阳市是今冬辽宁省确定的征集大学生新兵的试点城市之一。据相关资料部分大学生的 应征积极性异常高涨,但体检情况不容乐观。11月25日,全市14所大学报名应征 的203名大学生体检结束,合格率只有40.9%,与社会上应征青年相比,低了16个百分点。据负责体检的大夫介绍,在校大学生在血、尿、便常规和心电图等项目上基本合格,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视力不达标或身体偏胖、偏瘦,而且偏瘦的居多。还 有个别学生因文身被淘汰。另一方面,高营养的饮食结构使当今青年人受到极大冲击,大学生人群明显出现两种现象,要么过于肥胖,要么“豆芽菜”型,而对待美的问题上,更多的同学一贯的做法是减肥,但对于减肥,更多的人又是减食,而并非锻炼。
2.学生因参加运动猝死事件频发
参赛项目是半程马拉松在17日进行的北京国际马拉松赛跑中,有两名业余选手猝死。据不完全统计,在整个比赛过程中,约有400人因韧带拉伤被治疗,另外还有11人伤势严重被送往医院紧急抢救。东北大学大一学生在晚踢球时头部被球击中,在抢救了两个多小时后,心脏停止了跳动。武汉科技大学的新生典礼暨新生军训动员会上,不到一小时竟然30多名学生晕倒在现场。无独有偶,在这个月的6号、7号,在辽宁的省会沈阳,短短两天竟然发生两起大学生猝死事件。当然,不排除其中有先天体质的因素,但据已经公布的原因分析,大部分情况下是因为后天的锻炼不足所至。
三、大学生健身的益处
1.大学生参加健身的优势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健康的大学生也预示着祖国未来的良好发展。中学生和已参加工作的人相比较大学生的空余时间相对充裕拥有更多的时间去锻炼。大学生正处于体育锻炼的最佳年龄(25岁前),身体的各项生理指标处于上升阶段包括肌力肌耐力,心肺功能,骨骼肌肉等等这一时期锻炼效果最好最明显,同时效果可以保持很长的时间。另外,学习和体育锻炼相辅相成,并不冲突,每天只需要抽出1-2小时,坚持下来会有非常好的健康效果。
2.对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益处
(1)使大学生的精神面貌的焕发青春的活力,给人一种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感觉。
(2)缓解学习压力和各种压力,使大学生心理健康。
(3)使人开朗,可结交朋友,提高与人交际能力。
(4)健康的身体是学习,工作的保证,是为祖国为人民服务的前提条件。
(5)关系个人未来的发展,健身使人有良好的体型、气质风度,对例如应聘、面试有着很大的影响。
3.健身对身体的益处
(1)坚持健身会大大降低患心脑血管疾病的几率,30-60分钟的有氧运动可提高抵御病毒和传染病的免疫力
(2)各种健身会改善体形,增加瘦体重,20分钟的力量练习可显著改善你的情绪。
(3)在进行高强度力量练习后的12小时内你的新陈代谢率增强。
(4)20分钟低强度的有氧运动可减轻你的焦虑情绪。
(5)锻炼可激发你的创造力,坚持锻炼还可以改善睡眠。
(6)适度运动不会使你胃口大开,激烈运动则更会使饥饿感推迟15-30分钟,因此不必担心运动后胃口好使体重增加。
(7)有氧运动或力量练习均可提高你对疼痛的耐受力。
(8)在固定自行车上进行消耗350千卡热量的中等强度训练后可立即降低你体内的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同时增加高密度脂蛋白质水平,这种作用将持续24-48小时。
四、结论
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逻辑上讲,健康是人一切发展的基本保证,也是教育体系中最基础的环节,而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学校体育,他不仅具有对人体本身健康的教育功能,使学生掌握必要的体育技术技能,以及必要的体育科学和体育文化知识,并逐步形成终身体育意识,开发和培养人的智商,情商,对人进行德育,美育的教育。要改变在校大学生身体素质差的情况,一是要积极营造适应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全社会都来关注青少年学生的身体健康问题,主动担负起和履行好各自职责,倡导健康为荣,强化大学生的健康意识;二是学校要强化大学生的体能锻炼,把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作为学校重要职责, 摆到日程上来;三是家长要经常教育子女坚持体育锻炼,为子女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最终目的还是让大学生本人充分认识身体健康的重要性,自觉自发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
参考文献:
[1]李桂铃.“健康第一”教育理念与学校体育改革[J]体育学刊 2004.11
关 键 词:学校体育;学生体质健康;体质健康测试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5)01-0070-05
Thoughts about problems existing in student physical health test
WANG Jun-li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Xuzhou 221116,China)
Abstract: In consideration of the global prevailing trend of teenagers having constantly deteriorating physical health and insufficient physical activities, we need to rethink problems existing in current student physical health test. By means of literature collation and on-site observation, the author carried out a qualitative analysis, and revealed the following findings: 1)student fitness and its test work were highly valued by various countries, but the test did not achieved the expected effect of promoting teenager physical health; 2)although fitness test indexes had certain representativeness and operability, there were still methodological problems in such aspects as fitness test organization, procedure, evaluation method and result application; 3)student physical health test work had showed becoming institutionalized and normalized, whereas teenager physical activity promoting work was the key to solving the problems. The author concluded that student fitness test work needed to be continued, but the “hyper value idea” in the process of practice should be changed, and education function in the test evaluation link and physical activity behavior intervention after test should be further strengthened.
Key words: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student physical health;physical health test
目前全球青少年身体活动不足的问题尤其突出,久坐少动与超重、肥胖的少年儿童数量剧增,而且青少年体质延续了近半个世纪的下滑趋势[1]。我国青少年的体质状况也不例外。为此,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特别指出,要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如何解决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似乎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但至今也没有明确的答案。早在1995年第7期《青少年运动科学》的编者按中,汤姆斯・罗兰[2]就指出:“如果学校体质测试这匹‘马’要是快死了,我们就该下来。”其意是说,如果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工作不能促进青少年的体质健康,就不应该再想当然地进行测试,甚至有必要将其取消。罗兰之所以如此提出,一方面是因为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日益频繁,而青少年体质健康却持续下降;另一方面是青少年身体活动不足的流行问题日益严重,已成为影响学生体质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有学者也认为,无论如何,若能够勒紧缰绳也许就是一件好事,不再让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继续主导青少年身体活动的促进工作[3]。换个角度思考,既然学生体质健康测试这匹“马”停不下来,就应当深刻反思并从测量评价、教育学、心理学,以及身体活动流行病学的角度审视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并合理解释与正确应用其测试的相关结果[4]。因此,本研究针对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进行分析,为解决我国青少年体质下降的问题提供参考。
1 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源起与发展
美国是较早开展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国家之一,Kraus等人20世纪50年代的研究发现美国青少年的体质远差于欧洲青少年,引起艾森豪威尔总统的高度重视[5]。由此,美国成立了体质、运动和营养总统委员会,并于1966年开始积极推广学生体质测试,对优秀的学生进行奖励,开启了系统进行青少年体质测试与监测的序幕。现在,美国主要有两个组织机构负责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即美国健康、体育、娱乐与舞蹈协会(AAHPERD)和体质、体育运动总统委员会(PCPFS)。就其评价标准来说,PCPFS采用的是常模参照标准(Normative referenced standards,NRS),通常根据性别、年龄等进行分组,各组采用百分位数按照一定比例制定等级评价标准。奖励标准是所有体质测试项目成绩均在85%以上的学生。而AAHPERD执行的评价标准是校标参照标准(Criterion-Referenced Standards,CRS),这种方法是基于实验数据、常模数据,并依据专家经验判断,为不同测试项目选择水平评价切割点。切割点以上代表着具有可接受的良好健康状态(低的疾病风险),即处在健康体质带内(Healthy Fitness Zone),在切割点下方的成绩并不给予任何负反馈评价,建议增加身体活动。目前而言,青少年体质健康评价趋向于采用CRS方式,且倡导HELP理念,即是健康(H意为health)来自于规律的身体活动,体质健康的发展是为了每一个人(E意为everyone)的一生(L意为lifetime),并使设计适合个体(P意为personal)的需要。不言而喻,美国在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研究与实践工作一直保持领先水平,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
另外,欧洲理事会也设计了一套标准化学生体质健康测试项目(Eurofit Test Battery,ETB),包括9项测试内容,并于1988年开始于欧洲许多国家应用,该套测试可以在35~40 min内完成[6]。
我国的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可追溯到1912年,在清华学堂成立之初,就建立了学生体格检查制度,其中包括了体力测验、体形检查、医学检查等内容[7]。而建国后,为了鼓励和推动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学生体质,在不同时期先后制定了《劳卫制》、《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中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小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及“初中毕业生升学体育考试办法”等一系列制度。从2002年开始,在全国试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学校可根据实际选择不同的测试项目。《标准》全面执行之后,教育部要求各级学校每年上报测试数据。但自2014年开始,新《标准》取消了选测项目的要求,有助于统一测试与进行不同地区、学校间的横向比较。
目前各国或者组织的测试内容大同小异,总体上均包括了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等指标。但是在力量、速度以及心肺耐力等身体素质指标的评测项目上存在较大的差别,其他国家或者组织很少选择800 m与1 000 m作为测评项目。研究也指出,我国使用的部分测试项目指标,对考察青少年心肺功能能力存在一定的局限性[7]。此外,我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仍然采取传统的相对评价方法,这种基于常模建立的评分标准已经不适应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工作的发展与现实需要。因此,亟需对我国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指标的选择与评价方法进行深入的科学研究。体质健康测试不仅用以评价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还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身体锻炼活动,为进一步获得适宜的身体健康水平与身体发展做准备。这要求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指标选择、实施、评价等应具有科学性与合理性。
2 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目的及方法论思考
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与其他课程测试有一定的区别,既要考察体质健康的特征指标,还涉及到学生对相关知识、技能的掌握,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自我管理意识与能力培养。各国监测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目的:一是了解与评估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二是为进一步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并以测试促进身体锻炼。我国2002年7月由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联合下发了《标准(试行方案)》明确指出了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目的和意义,即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养成经常锻炼身体的行为习惯,提高自我保健能力和体质健康水平。由此可见,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根本目的是以测试促进身体锻炼,并获得体质健康水平的提升。当前的体质健康测试是否达到了其最初的设计理想,值得深入的理性思考。如测试是否促进了学生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了学生的身体活动水平;是否激发了学生参与锻炼的积极性;是否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体育知识和技能等。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是一把双刃剑,效果好坏与测试细节和标准执行等有密切关联。
为了实现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目的,诸如测试指标、信效度、评价以及实施过程等备受关注。研究显示,FITNESSGRAM?有氧能力的场地测试(即20 m往返跑,1英里快走/跑)能够更好地评估最大摄氧量水平[9],ETB的学生体质测试项目同样具有较高的可靠性[10]。我国目前测试学生的心肺耐力选择男生1 000 m跑与女生800 m跑,依据运动生理学常识,学生完成这一距离的测试一般需要3~4 min时间,基本上处于无氧糖酵解供能与有氧氧化供能的混合供能状态,且前者可能处于主导地位。以此推论,这个测试项目很难说能真正考察学生的心肺耐力水平。况且个体的生理发育水平会影响青少年体质健康测试成绩,测试指标的选择与标准也需要考虑青少年的生理发育程度与水平[11]。目前,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结果一直使用相对评价方法,很少采取绝对评价。前者是NRS评价,有利于评价那些体质较好的学生,且主要以成绩或者竞争性目的为主;后者一般是基于CRS评价,对于那些体质较差的孩子比较有利,其主要是以健康促进为目的的,在健康相关的成绩切割点以上者为可接受的健康水平,即处于体质健康区域(Healthy Fitness Zone,HFZ);否则,就是处于一个需要改善提高的区域(Needs Improvement Zone,NIZ)[5]。现代教育学理论也认为,学校体育教育应鼓励进行学生纵向的发展性评价,尽量避免进行学生间的横向对比与总结性评价,尤其是体质健康测试。目前,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与评价存在应用不恰当的地方,包括测试成绩与体育课评价挂钩、与教师的个人评价挂钩,甚至用作评价体育教学效果与质量的手段。另外,不注意保护学生个人隐私的问题也很严重[12]。
我国的《标准》测试内容和健康指标的相关度不高[13],而且《标准》的实施办法与《高等教育法》相冲突[14]。2014年新《标准》的实施细则与要求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如统一测试项目、测试时间段以及全国所有在籍学生均需参加测试等,明显没有顾及我国社会、经济、教育发展的区域性与不平衡性,也没有充分考虑学校之间的差异性。尽管测试成绩纳入评优与毕业考核之中有积极的一面,但由于测试时间短、学生人数多,且多采取大规模集中测试,难免会出现如学生准备活动不够充分,测试流程安排不合理以及测试方法、场地、器材不够规范等问题。如此的测试就难免走过场,并不能激发教师和学生参与测试的主动性,反而使学生产生消极的认知。甚至,一些单位为了盲目提高“上报率”与“合格率”,上报数据出现了失实的原则性问题[15]。另外,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学校或者教师一般将精力放在学生体质健康数据的采集和宏观统计分析上,缺少与学生和家长的信息沟通与反馈,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测试工作的有效落实[16]。总体而言,我国目前的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或许只能反映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现状,对体质的评价尚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也不利于提高学生参与体质测试的积极性。
总之,我们需要重新思考与定位体质健康测试工作,如:1)为了达到预期的目的,如何确定测试的频率;2)为了实现评价的目的,是否有替代的测试办法;3)怎样改善现有的测试,以突出其积极的一面而尽量避免其消极的一面;4)如何获得必要的经费保障与教师的大力支持等等[17]。
3 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影响与作用的反思
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工作并没有发挥预想的作用,而许多学生体质测试正朝着一个错误的方向发展,并一直主导着体育课程的教学时间[18]。若不能正确地应用体质健康测试,就无法起到促进学生体育锻炼或者身体活动的作用[19]。目前,就学生体质测试而言,不仅存在测量的有效性与可靠性问题,更重要的是,体质测试对青少年的消极影响值得考虑。如果一个身体活动积极的孩子得到了较差的体质测试成绩,他的锻炼动机就可能减弱并减少身体活动,因为他感觉身体活动并没有让他获得应有的回报(体质成绩);相反,如果身体活动较少的学生获得较好的体质测试成绩,会进一步增强他对久坐少动行为的认知[20]。既然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达到理想的体质成绩,其结果本身还会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体质健康评价就应当慎用。不仅很多学生不太了解甚至不知道为什么要参加体质测试,有些教师对测试的功能与作用也不清楚。如果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对促进身体健康与身体活动的作用受质疑,更不能想当然地认为体质测试应有的教育功能、评价功能、反馈功能以及促进功能已得到充分发挥。
面对于青少年的久坐少动行为与肥胖率高发形势,以身体机能素质评价为主的体质健康测试再大行其道,似乎与青少年健康促进的趋势有些背道而驰。近年来,人们已经逐渐认识到无论是对青少年还是成年人,改变身体活动习惯要比单纯地增加心肺耐力是更为有效的预防性健康策略。学者也倡导新的健康促进模式,即由运动处方模式(exercise prescription model,EPM)转向日常身体活动模式(lifetime physical activity model,LPAM),并强调模式转变是减少健康风险的新策略[21]。也许体质健康测试措施落实较好的学校,学生符合或者超过体质健康标准的可能性更大一些[22]。但那些已经掌握了体质健康测试知识的学生,并没有发现与其身体活动水平有重要的内在关联[23]。因此,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主要作用与任务应该是促进青少年养成终身身体活动的习惯与健康行为[24]。
4 解决学生体质健康测试问题的建议
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现有的方式方法,并不能从根本上提升学生体育锻炼或者身体活动的积极性[25]。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工作的重心应当从体质达标转向身体活动促进,尽力帮助学生养成健康、积极而有活力的生活方式[4]。
强调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重要性无可厚非,目的是以测带练,督促学校、教师、学生重视日常的体育锻炼。相关部门不应该以行政命令的方式要求规定的时间内所有在籍学生必须完成体质健康测试,而应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进行抽查与监督。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不仅仅为了相关指标的数据采集,而应当重视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前、测试中、测试后的相关工作:1)测试前应针对测试内容的相关知识、技能、方法等,向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学习并掌握必要的运动、测试以及健康知识与能力。2)测试中,场地、设备以及操作流程等应尽量符合标准规范,学生有充分的准备时间参与并完成测试,以保证采集到真实有效的体质健康数据。3)测试后的评价与干预要科学合理,评价标准要考虑先天因素与后天因素,如身高体重应尽量采用参照标准进行评判,若过于依赖常模标准评分就有失公平与理性。此外,不能仅仅满足于测试数据的上报与统计,应对学生采取分类指导与帮助,尤其是体质弱势学生。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本身没有错,而是如何正确运用。应当通过测试让学生认识到体质健康的重要性,认识到体质健康测试成绩进步的可能,认识到体质健康与学业、工作以及家庭幸福等方面的关系。从发展的视角考虑,强制进行体质健康测试与体育锻炼只是学校体育教育的初级阶段,应当培养学生在完成社会化角色转变后的自我健康管理与锻炼技能,这也是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工作义不容辞的责任。
鉴于世界各国青少年(13~15岁)每天中等强度以上身体活动不足60 min的人数比例高达80.3%[26]的情况,在将更多关注目光投向体质健康测试的同时,应重视学生的身体活动评价与促进工作。学生体质健康测试,若能有效融合学生的身体活动评价环节,将产生许多积极的影响:1)有助于运动基本概念的学习,如强度、类型、持续时间等;学生能够学习保持积极身体活动的各种方法手段,清楚知道中等强度身体活动对健康的作用。2)为学生与家长提供当前个体身体活动水平有关的信息,有助于学生确定自己是否达到了规定的身体活动水平,如果家长得知相关信息,也有利于家长督促学生的身体活动;3)有助于确定学生的身体活动兴趣,学生不但可以思考自己的身体活动经历与体验,还能够从中发现自己喜欢的身体活动类型;4)提升学生的身体活动自测自查技能,学习如何长期跟踪评价自己的身体活动行为,学会终生身体活动所必须的行为改变策略技能;5)教会学生运动目标设定的技巧,帮助学生建立并实现自己的身体活动目标,提高自信心和自尊,实现基于个体行为习惯的身体活动目标,体质健康指标并非完全由个体的行为决定(如先天的因素)[27]。
鉴于部分学校领导与教师对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认识已经根深蒂固,需要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以及实行体育课程改革等。要真正落实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工作目标,唯有通过健康教育和身体活动促进计划的实施,使更多的学生增加身体活动量,才有助于青少年进入成年人阶段时还能够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与行为习惯[28]。
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只是促进体育锻炼的手段之一,并不能承担学生体质健康下降的所有责任。但应该由重测试转向重教育、由重结果转向重过程以及由被动参与转向主动学习等,同时融合学生身体活动行为的评价内容。作为学校体育教育的一部分,不仅需要重视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工作本身,还应更多地关注测试前的教育与测试后的干预指导。
参考文献:
[1] Tomkinson G R,Olds T S. Secular changes in pediatric aerobic fitness test performance:the global picture [M]. Basel:Karger Publishers,2007.
[2] Rowland T W. The horse is dead; let’s dismount[J]. Pediatric Exercise Science,1995,7(2):117-120.
[3] Cale L,Harris J,Chen M H. Over ten years on from “The horse is dead…”:surely it must be time to “dismount”?![J]. Pediatric Exercise Science,2007,19(2):115-131.
[4] Yuanlong Liu. Youth fitness testing:if the “horse” is not dead,what should we do?[J]. Measurement in Physical Education and Exercise Science,2008,12(3):123-125.
[5] Zhu W,Mahar M T,Welk G J,et al. Approaches for development of criterion-referenced standards in health-related youth fitness tests [J]. 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2011,41(4):S68-S76.
[6] Council of Europe. Testing Physical Fitness Eurofit Experimental Battery Provisional Handbook,Strasbourg [EB/OL]. http://bitworks-engineering.co.uk/linked/
eurofit%20 provisional%20handbook%20leger%20beep%
20test%201983.pdf,2014-02-18.
[7] 叶宏开. 体魄与人格并重:清华大学百年体育纪略[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8] 周志雄,季钢,张凡. 《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心血管功能评定指标的同质性和有效性的实验研究[J]. 体育科学,2006,26(11):75-79.
[9] Boiarskaia E A,Boscolo M S,Zhu W,et al. Cross-validation of an equating method linking aerobic FITNESSGRAM? field tests[J]. 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2011,41(4):S124-S130.
[10] Ortega F B,Artero E G,Ruiz J R,et al. Reliability of health-related physical fitness tests in European adolescents:the helena stud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besity,2008,32:S49-S57.
[11] Jones M A,Hitchen P J,Stratton G. The importance of considering biological maturity when assessing physical fitness measures in girls and boys aged 10 to 16 years [J]. Annals of Human Biology,2000,27(1):57-65.
[12] Ernst M P,Corbin C B,Beighle A,et al. Appropriate and Inappropriate Uses of FITNESSGRAM:a commentary[J]. Journal of Physical Activity & Health,2006,3:s90-s100.
[13] 肖国良,王冬梅,肖国栋. 对《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理性思考[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6,23(6):106-109.
[14] 伍鸿鹰. 《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19(6):51-53.
[15] 王凤仙.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与数据上报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解决策略[J]. 体育学刊,2013,20(3):90-92.
[16] 孙忠伟,张冰,马慧敏,等. 中美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管理系统的比较研究[J]. 体育学刊,2013,20(3):85-89.
[17] Corbin C B. Texas youth fitness study:a commentary[J].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2010,81(sup3):S75-S78.
[18] Lorraine Cale and Jo Harris. Fitness test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Ca misdirected effort in promoting healthy lifestyles and physical activity?[J].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 Pedagogy,2009,14(1):89-108.
[19] McKenzie T L,Kahan D. Impact of the Surgeon General’s Report:through the eyes of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 educators[J]. Journal of Teach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2004,23:300-317.
[20] Pangrazi R P. Promoting physical activity for youth [J]. Journal of Science and Medicine in Sport,2000,3(3):280-286.
[21] Corbin C B,Pangrazi R P,Welk G. Toward an understanding of appropriate physical activity levels for youth[Z]. President’s Council on Physical Fitness and Sports,1994.
[22] Sanchez-Vaznaugh E V,Sánchez B N,Rosas L G,et al. Physical education policy compliance and children’s physical fitness[J]. 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2012,42(5):452-459.
[23] Keating X D,Castro-Pi?ero J,Centeio E,et al. Health-related fitness knowledge and its relation to student physical activity patterns at a Large US Southern State University[J]. Journal of Research in Health,Physical Education,Recreation,Sport & Dance,2010,5(2):3-9.
[24] Ernst M P,Corbin C B,Beighle A,et al. Appropriate and inappropriate uses of FITNESSGRAM:A Commentary[J]. Journal of Physical Activity & Health,2006,3:S90-S100.
[25] Docherty D,Bell R. Fitness testing:counterproductive to a healthy lifestyle?[J]. CAHPER Journal,1990,56(5):4-8.
[26] Hallal P C,Andersen L B,Bull F C,et al. Global physical activity levels: surveillance progress,pitfalls,and prospects[J]. The Lancet,2012,380(9838):247-257.
1在教学中认识到精神护理的重要躯体的健康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人们对生活质量的高标准、高需求。在经济、文化、价值观等社会因素急剧变化的时代,人们所面对的精神方面的问题也愈来愈突出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所以,深入开展精神科护理十分必要,势在必行。
1.1全面理解健康的概念强调健康的身体加健康的心理才等于完美的人生。心理活动又称精神活动,而精神健康与身体健康关系密切,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身体健康是精神健康的前提,精神健康是身体健康的条件和动力。因此,要让学生理解,既要学好为别人服务的本领,又要在这其中发展自己。所以,学好《精神科护理》,不但对今后的工作大有益处,即便是在综合性医院,也更有利于全方位的做好护理工作。作为21世纪的医学生,一方面在分享生产力高度发展所带来的物质生活,同时也承受着各种压力;再者,她们大多又处于情感和身体不断发展的青春期,是一生中关键的时期。学好精神科护理,将使她们更加理解自己及他人的情感,逐渐学会把握自己的情绪,做自己情绪的主人;学会科学合理的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应激源,自觉地在生活中有意识地锻炼、培养自己健康的心理素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健全的人格。
1.2正确认识精神科护理的对象精神科护理的对象不仅是指患有疾病的病人,而且还包括健康的人和有心理问题、适应不良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一个人都是精神科护理的对象。
精神健康和精神疾病为人类精神活动动态连续过程的两端,两者之间同样存在着亚健康状态,它没有达到疾病的严重程度,却处于疾病的边缘.因此,必须注重人们的精神世界,对亚健康的人群开展优质的护理,从而向健康发展。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讲授、电化教学、作业、小组讨论、见习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们充分认识到“内外科病人的病史是用笔和墨写的,而精神疾病病人的病史是用血和泪写的”这句话的真正涵义。如先带领学生去精神病院,通过学生们的所见所闻,再举办一场别开生面的以“修复破碎生活,再现美好人生”为题的演讲。会前把准备好的病例发给学生,让学生去思考、准备。在演讲会上,学生们一致认为精神疾病病人是精神上最痛苦的人,需要人们在心理方面给予温暖、同情和支持,不但不能歧视他们,而且要理解、帮助呵护他们。对于健康的人和有心理问题、适应不良的人,宣传自我心理保健知识,心理、社会因素的致病作用,使人们学会在应激状态下如何松弛、如何进行心理调节,了解应对各种应激源的方法,以缓解精神压力,做好精神疾病的一级预防工作。
2从自杀现象看精神护理的重要性
2.1自杀的流行病学资料现代社会中,自杀已成为人类的十大死因之一。WHO新近的统计数据表明,世界上每年有80万人死于自杀,是第5位的死亡原因,仅次于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和意外死亡。据统计,有企图自杀者的人数是自杀身亡的8倍~10倍,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数字。在自杀死亡人数中又以青少年居多,青少年因躯体疾病的发生率低,从而使自杀成为主要的死因之一,同时也是18岁~30岁人死亡的主要原因。目前,关于自杀相关的因素十分复杂,有的是有重大负性应激事件的触发,有的是因为患有抑郁症、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也有神经生化和遗传方面的因素。自杀对社会和家庭均带来巨大的影响,每个自杀或自杀未遂者至少有5位亲近的人受到牵连,使他们为此悲痛和烦恼。
2.2自杀的动机及行为干预自杀是有意的自我伤害导致的死亡,但同时也是可以预防的。为了挽救这些人的生命,精神护理极为重要。心理学家们经过长期的观察研究,发现自杀者的内心世界除了有要死的一面,也有要存活的一面。实施自杀通常有一个心理过程:挫折v无用感v厌世v绝望v自杀强迫意念v产生自杀行为。在临床工作中发现,有自杀企图的病人往往不是立即采取行动,大多数人都有一个复杂的心理矛盾过程。在他们“要死与要活”犹豫不决时,常常向亲友、同事、医务人员或在日记中流露出消极、悲观的情绪,表现过自杀的意愿,如言语方面时不时提到“死”字、和有医学知识的朋友讨论自杀的方法;行为方面开始反复整理自己身边的东西,无缘无故地把自己心爱的物品送给朋友作纪念;情绪方面变得忧郁消沉、精神恍惚、哭笑无常,等等。企图自杀者表达这种矛盾心理正是以恳求帮助的一种心理表露。因此,重视、宣传、普及精神卫生知识,积极主动地进行心理咨询,提高综合医院医务人员对精神疾病的识别能力,已刻不容缓。因而,家庭、学校及社会各界重视“心理美容”“心理按摩”,关注并及时发现有自杀企图者的迹象,给予精神上的呵护,进行心理疏导、支持、帮助以及必要的药物治疗。同时教育青年人感受坚强,珍爱生命,乐观地迎接生活的挑战。
3进行自我精神护理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精神疾病的病人,因此,一旦出现情绪非常低落时,要把自己的情感和精力转移到事业上去,使自己无暇沉浸在这种情绪之中。如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结婚只有两年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爱妻就不幸去世,海克尔十分痛苦,他说:“只有工作才能使我免于发狂”。于是他每天忘我的工作,一年之内,就写出一本巨着《生物形态学概论》。这种能善于把不良情绪升华到有利于个人和社会的高度,是保持精神健康的最有效方法。
关键词:影响因素;初中生;体质健康
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中学生的体质健康,并有针对性地实施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进而在提高中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我国也在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不断提高国民受教育水平的同时,越来越重视中学生的体质健康,先后制订了一系列鼓励和推动中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的制度,并对全国中学生体质健康开展常态化的调研。然而近25年来,全国中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的部分主要指标显示,中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呈下降趋势,与2014新修订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对比,中学生的调查结果令人担忧。如何有效地提高中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是每一位体育工作者值得关注和研究的课题。
一、生活方式对初中生体质健康的影响
青少年的成长发育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演变过程。学生的体质健康受到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生活方式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且后天的营养摄入、生活习惯和体育锻炼会对机体的成长发育产生巨大影响。生活方式包括饮食习惯、作息规律等方面。初中生正处于身体快速发育期,需要均衡充分的营养摄入和充足的休息睡眠。然而在研究中发现,大多数中学生都存在饮食不合理和睡眠不足的现象。大部分中学生因为早上时间紧张,经常不吃早餐,少部分也只是偶尔吃,每天都按时吃早餐的学生仅占很少部分。并且牛奶、鸡蛋等蛋白质的摄入量不足,调查显示在饮食偏好上,超过大多数的学生喜欢吃汉堡、薯条等快餐食品和路边摊小吃。快餐食品因为热量偏高,极易造成青少年肥胖;而路边摊的小吃因为卫生条件差,极易引发胃肠道疾病。初中生正处于少年期向青春期过渡的关键阶段,机体需要不断从外界汲取营养来满足成长需要。而不良的饮食习惯将会影响到身体正常的成长发育,进而影响到身体健康。
睡眠对身体和智力的发育也至关重要,生理学研究表明,少年的生长主要在睡眠时完成,深夜22时至凌晨1时是生长激素分泌的高峰期,如果错过这段睡眠时间,细胞的新陈代谢将受到影响。初中生应该保证每天8-9小时的睡眠,然而调查显示,大部分的学生睡眠不足7小时,少部分学生的睡眠在7-8小时。这一方面是学习负担偏重,学生课后用于完成作业的时间在1-2小时;另一方面是许多学生,尤其是男生,占用了大量睡眠时间用于看电视和玩游戏。
二、健康意识对初中生体质健康的影响
正确的意识是支配人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促进事物良性发展的内因。因此,要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和习惯,首先要有正确的健康意识。在调查中发现,学生对自身的健康状况和健康管理还没有明确的认识,大多数学生是出于自身兴趣参加某项体育活动,或根据学校的体育课程安排被动参加体育锻炼,还没有主动维护自身体质健康的意识。大多数学生认为自己很健康,很少主动参加体育锻炼,学生对健康的理解局限于没有疾病就是健康,缺乏对健康知识的认知和了解。初中生大多处于11-15岁之g,精力充沛,身体状态较好,一般没有严重的疾病。并且这一年龄段的学生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建立,对自身和社会的认识还很肤浅,没有形成成熟的健康观念。这就需要学校加强健康知识宣传教育,与学生家长一起,通过合理安排体育课程、课间活动等来培养学生对运动的爱好,引导和帮助中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意识,养成科学的锻炼习惯。
三、一定强度的体育锻炼对初中生体质健康的影响
足够强度的体育锻炼对于保持强健的体魄、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是必不可少的。初中生的体育锻炼主要是体育课堂锻炼和课外锻炼两种形式,然而调查显示,学生在这两方面的锻炼都存在欠缺。就所调查的学校而言,大部分在体育硬件设施和教师的配备上都能满足学生课堂需求。学生对体育课程和体育活动都有极大兴趣,但在体育课程锻炼的时间上,多数少于30分钟。体育课是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主要途径,体育锻炼必须通过一定时间和相应的强度才会对机体起到有效刺激,时间和强度不够并不会达到有效提高学生体质的目的。学生平均每天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时间不足半小时,锻炼频次以每周一两次为主,大多数学生课余时间用于参加补习班或玩电脑游戏,而不是参加体育锻炼。原因如下:少数学生表示缺少必要的锻炼场地和器材;部分学生表示学习压力大、没时间;还有少部分学生怕累、怕受伤。
关键词:体育教学;全民健康理念;培养
在国家推出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重点明确地提出了对青少年教育的要求:“全民健身计划以全体国民为实施对象,以青少年儿童为重点。”此外重点提出“一二一”计划,保证学生每天进行一小时的课外活动,注重两课两操的落实,打造未来优秀接班人。“全民健身计划”的落实与推进,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保障国民健康运动,建立科学、合理的生活方式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对于促进国家整体素质的发展以及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对此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以解决落实学生体育教学问题,促进学生参与体育竞技丰富课外生活,实现学校体育教育的多面发展。
一、提高学生对必修项目的重视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有效的动力,目前体育教学中,由于外界比赛竞技的宣传,学生的体育爱好受到一定的引导,因此多对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等球类项目有兴趣。由于兴趣的引导,这类活动一般受到学生偏爱,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多数学生会认真练习,此外在课后活动时间内也会进行一定的活动锻炼。但一些传统的体育项目却成为了冷门,例如田径、武术、体操等却是鲜有参与,其原因在于这些项目活动没有青少年喜爱的活泼性,少有对抗训练。所以,为了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学习体育教育的协调发展,引导学生参与这些项目活动是体育教师需要积极思考的问题。另外这些项目在学生身体健康发展中也有着不可忽略的重要作用,例如田径运动,它有着全面、有效的锻炼健身能力,作为一项大众体育锻炼项目来说,其应该是加强学生体育锻炼、促进身体健康发展的第一选择。
田径运动是一项需要长久训练的体育活动,它在锻炼人体基本活动能力,加强人体机能,以及提高环境的适应力和疾病抵抗力等方面都有着其他运动项目所没有或无法比拟的效果。作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基本能力,走、跑、跳、投等活动是我们经常性会做的,加强对走、跑、跳、投的练习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的身体灵敏度,更能够保障我们的身体健康。日常生活中,我们总会看见些“飞毛腿”“大力士”,他们的速度与力量也多来源于对跑步与力量的长期训练。与此同时,由于田径运动的特殊性,需要一个较为宽阔的野外场所或空地进行,环境较为宽阔,在进行田径锻炼时更易呼吸到新鲜空气,从而提高肺部呼吸能力与呼吸道的疾病抵御力。此外,由于人体是以热能的方式散发热量以保持人体机能,所以长时间进行田径锻炼也能够提高身体体温的调节水平,加强身体对疾病的抵抗力和环境的适应力,提高人体机能水平。
二、加强习惯养成,培养运动意识
兴趣是人类学习、坚持的第一动力。据调查研究,多数能够长期运动的人能够在锻炼上持之以恒主要原因便是因为其体育锻炼兴趣的培养以及锻炼习惯的养成。由此可见,体育教学大纲中,重点强调把加强对学生运动兴趣的培养以及运动习惯的养成作为主要教学目标的原因。作为体育教师的责任,不仅需要深刻了解其意义,更需要以长远的目光看待其未来的效果,只有深刻了解后才能在根本意识上去实现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目标。
因此,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体育习惯的引导,充分发挥体育的自身乐趣,抓住学生的学习注意力,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习兴趣,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好习惯。通过学生在运动中感受到的乐趣,加强对自己的运动锻炼,发现自己本身的运动才能,最终感受体育锻炼对自己的体质加强,从而对运动产生兴趣,提高对体育运动的热情。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想要培养体育意识,让学生养成终身运动的好习惯,除了需要教师的合理引导,也需要科学、合理的锻炼,所以教师也需要建立合适的体育锻炼计划,充分发挥体育魅力以培养学生的锻炼习惯。
三、加强对运动知识的了解,实现大众健身
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健康的重要性,促进了健身事业的快速发展,但又有多少人对运动知识有正确了解呢?比如什么样的姿势为正确的练习姿势,怎样的操作可能会引起扭伤,如何在扭伤后进行急救,什么样的鞋子有助于锻炼或是不利于锻炼,这些小知识虽然不起眼,但在现实生活中却与我们的日常运动息息相关。
体育也是门必修课程,除了由于其对身体机能的重要影响,也因为它有着自己的科普知识,这些不是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轻易了解到的。一般而言,具备了这些体育知识,可以更有效地促进自身的体育锻炼,达到自身体质加强或兴趣培养的针对性,实现体育锻炼效果的最大化。另外,由于掌握了锻炼知识,在锻炼中更安全,可有效防止体育事故的发生。在如今体育事业蒸蒸日上、体育相关产业繁荣发展的背后,加强大众体育知识的教导、实现锻炼科学化,这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总而言之,实现体育锻炼的推广,不仅与人们个体的健康发展息息相关,更是祖国繁荣富强的需要。这在推进我国学校群众体育实践,完善体育教育系统、全面提高社会人民健康水平乃至祖国昌盛等方面都有着重大意义。通过《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指导,我国的全民健身之路上已逐渐脱离“温饱”,正跨向“小康”。作为我国体育教育事业的总纲,其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在促进教育水平的提高、教学任务的提出以及学生体育锻炼等方面有着深刻影响。我们唯有积极努力地了解纲要意义,加强教育方式的不断创新以及学生终身锻炼习惯的养成,才能保障学校作为体育终身教育的基础。因此,加强对大众健身思想的研究,是推进国民终身教育的时代课题。
参考文献:
1.肖毅,《全民健身运动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和作用》[J],《闽江学院学报》,2008.02
中职生担负着老师和家长的希望,更是现代化建设的接班者,因此他们是否有健康的身体和健康的心理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因为近年来学生面临的高考压力越来越大,所以学生把绝大多部分的时间都花在文化课的学习上,忽视了体育课,不注重体育锻炼,甚至有些学校不再开设体育课。进入大学以后,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压力,学习专业知识是不可松懈的,没有时间进行体育锻炼和学习体育健康知识,这不但对学生的身体健康发展不利,而且会影响学生的学习,达到适得其反的效果。我国体育教育的目标是发挥教育的多功能,运用信息手段,促进身体发展,最终实现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发展。然而,由于长期受传统的观念的影响,“健康第一”没有真正成为体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体育教学没有完全摆脱过于突出竞技体育的束缚,“健康体育”这一新的教学理念没有完全树立起来。所以,在大学教育阶段,如何上好体育课,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健康思想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突出健康的理念。体育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和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与学生的健康有着直接的关系,也是贯彻健康第一的重要指导思想。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而是要保持躯体方面、精神方面和生活适应方面的完美状态。”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又对这一说法做了补充,即除了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外,还加上了道德健康,认为同时满足这四个方面的健康才是真的健康。
体育教师在体育课上要注重基础理论和运动方式、技能相结合,在教学理论时要强调理论的重要性,更加具体地介绍运动对健康的影响。教师要注意理论的系统性,要围绕健康和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进行全面和系统的论述,努力构建健康向上的理论教育体系,使学生知道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知道体育锻炼对健康的重要作用,从而增强锻炼意识和自觉性,把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落到实处。如部分学生过于肥胖,主要原因在于他们几乎不运动,同时还食用大量的高盐、高脂等高热量食物,以女生居多,男生相比女生好些,因为他们的运动量大些,对于三高食物吃得少些。
其次,要注意健康和体育的有机结合。教师在上课时要做到体育教育目的和手段的统一,传统教学模式主要是就体育讲体育,就健康谈健康,所以在素质教育的理论下,要摒弃这些旧的教学模式。要实现健康和体育的有机结合,如在介绍运动技能的课上,不论是介绍与健康有关的运动项目,还是介绍与竞技和健康都有关的项目,都要把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增强体质和有利于身体健康上。如在体育课上教学篮球时,因为学生都熟悉篮球,所以可以给学生讲讲篮球的发展历史,以激发学生对篮球运动的兴趣。还要实际演练篮球的传球、接球、运球、抢球等基本动作和技术,告诉学生经常打篮球能够让身体更灵巧、敏捷、有耐力和柔韧,提高身体素质,增强心脏、血管、呼吸和消化系统的机能,促进肌肉和骨骼的生长和发育。这样便使学生知道篮球运动是一种很好的运动,从而喜欢上它并经常练习它。
关键词:生物教学;渗透;健康教育
世界卫生组织(WTO)给健康下的定义为:健康是指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三个方面全部良好的一种状态,而不仅仅是指没生病或体质健壮。健康教育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日益突显。生物学这个与生命有直接联系的学科便肩负着艰巨的使命,尤其是中学生物教学。作为生物教师,对学生肩负着教育的重任,不仅要教会学生生存的知识技能,更要培养学生完整的人格。
一、生理、心理健康教育
青春期是一个从儿童向成人过渡的阶段,是道德品质与世界观初步形成的关键年龄段,又是一个人的性机能由萌发到成熟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青少年,伴随着生理的发育,逐渐萌发了性意识,渴望了解性知识。为了避免学生盲目地从黄色书籍、影碟、互联网等猎取不健康的性知识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生物教师不但要向学生传授基本的生物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与良好的道德的品质,而且还应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发挥自身的专业课优势,责无旁贷地对学生进行性教育,潜移默化地把性教育渗透到教学中,让青少年在增长知识的同时,身心也能得到健康的发展。作为生物教师,应该为学生点燃引路的“灯塔”,以开放式教育与尊重学生的人格为前提,向学生进行健康的性教育,对学生中存在的性问题应及时地给予指导与援助,帮助他们轻松顺利地渡过人生的“危险之春”。
二、社会适应能力教育
现在的中学生,由于大多数为独生子女,从小在家被溺爱,家人怕孩子吃苦,什么事都由大人包办,从不让孩子做事,无形中剥夺了孩子的各种学习机会。真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其他的事一概不知,一概不晓,读成了“书呆子”,对社会缺乏适应能力。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应注重对学生知识的传授。同时更应该对学生进行各种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三、教育学生合理膳食
合理营养是指膳食中所含的营养素,种类齐全,数量充足,比例适当。膳食中所供给的营养素与体质的需要量能保持平衡。平衡膳食最有利于人的健康,而青少年正处在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每天保持合理的营养尤其重要。在生物学课本中编排了“关注合理营养”和“平衡膳食”的内容。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生活的实际,讲清楚偏食挑食的危害性。让学生感悟到其危害性,从而杜绝这些不良行为习惯。
四、教育学生讲究卫生,杜绝影响身体健康的不良生活行为
1.讲究卫生
为了使学生养成讲究卫生、不随地吐痰的良好习惯,可利用生物角设置专刊,讲述痰的形成过程及危害。为了让学生深信事实,可用痰制成涂片,供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同时给予适当的解释。在事实面前学生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2.教育学生不吸烟,不酗酒
吸烟被一些学生认为是时髦、气派、好玩,更有甚者是进行模仿。结合生物教材中“人的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的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吸烟对人体的危害性?香烟烟气中有几百种对人体有害的物质,毒性作用最大的一氧化碳、尼古丁(烟碱)和含有致癌物(苯并芘,二恶英)的焦油等,长期吸烟的人,易患冠心病、肺气肿、癌症等,大量吸烟能使人中毒死亡。
酒精对中学生的危害是很大的。教师应向学生讲明酒中的主要物质――乙醇对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的危害,特别指出对神经系统的危害会造成智力衰退,注意力涣散,对中学生影响很大。
五、艾滋病预防教育
艾滋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第二大杀手,初中生物学教材在“免疫”一章中讲到预防艾滋病,结合此内容,我们应对青少年开展宣传教育。我国累积发现的艾滋病感染者中,16~29岁的年轻人约占66.7%,因此,在青少年中开展预防艾滋病的健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艾滋病虽然非常可怕,但其传播方式明确,人们只要洁身自好,纠正不良行为,完全可以预防。而良好的卫生观念与行为,必须从青少年时期培养。青少年具有可塑性,通过适宜的教育可以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观念,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青少年应该认识到艾滋病的传播没有国界,我国是世界人口大国,是国际社会的一员,有责任和世界各国携手共同控制艾滋病的蔓延。开展预防艾滋病的健康教育,不仅使青少年能及时掌握预防艾滋病的知识、增强学生自我保护意识与抵御艾滋病侵袭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预防艾滋病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