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传统媒体特征范文

传统媒体特征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传统媒体特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传统媒体特征

第1篇:传统媒体特征范文

>> 微博如何影响传统媒体的新闻生产 传统媒体与微博 微博VS传统媒体 传统媒体的微博机遇 传统媒体官方微博探析 政府微博新闻传播及其对传统媒体的影响 浅析传统媒体与微博融合下的新闻报道发展 浅谈传统媒体新闻传播对微博新媒介的应对 微博新闻:传统媒体发展的“又一村” “微博问政”与传统媒体新闻传播融合的思考 微博的新闻价值及对传统媒体的影响 微博与传统媒体新闻产生互动关系 微时代传统媒体的微博矩阵 传统媒体如何应对微博的强势挑战 微博传播对传统媒体的影响 微博对传统媒体的影响 微博的挑战与传统媒体的机遇 传统媒体拿什么挑战微博? 浅析传统媒体的微博之路 传统媒体对微博平台的利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3-01-22.

[3]罗钢.叙事学导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

[4]李磊明.关于叙事媒体转换的理论探讨[J].学术论丛,2003(2).

[5]赵阿颖.微博作为网络新媒介的文体特征探索[J].中人文论丛,2011(2).

[6]何纯.新闻叙事学[M].长沙:岳麓书社,2006:76.

[7]互联网实验室,浙江传媒学院互联网与社会研究中心.2012年-2013年微博发展研究报告[EB/OL].,[2013-06].

[8]浦安迪.中国叙事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102.

[9]薛国林,胡秀.微博新闻的写作及其问题特征——以2010年两会微博报道为例[J].新闻与写作,2010(5).

[10]常仙鹤,范以锦.传世花瓶更养眼——新闻碎片化时代如何还历史公正[J].青年记者,2010(5).

[11]罗海鹏.从互文性视角解读中西“灰姑娘”的故事——以《叶限》和《Cinderella》为例[J].山花,2009(16).

第2篇:传统媒体特征范文

关键词 传统媒体 广播 新媒体 发展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1新媒体的概念和特征

1.1新媒体的概念

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和快速普及使计算机和手机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可置疑,手机媒体,网络媒体,数字电视等新媒体形式正逐步取代传统的媒体事业。事实上,社会各界对新媒体的概念至今仍然没有达成一致的意见。依笔者浅见,新媒体是一种立足于数字信息技术,以传播为主要特色的创新型媒体形式,它是一个与传统媒体相互对立的概念。众所周知,传统媒体包括大众所熟知的电视,报纸和广播,而新媒体则包括手机,互联网以及数字电视等等。显然,广播事业属于传统媒体的范畴之内。

1.2新媒体的特征

和传统媒体所不同的是,新媒体具有如下三个特征:

1.2.1方便性

在传统媒体中,读者无法查看已经错过的信息,但我们可以借助新媒体查阅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即使错过了也可以随时回放。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的便捷性非常明显,就算是已经错过好久的信息依然可以被翻阅出来,不会让你错过任何信息。

1.2.2成本低

和传统媒体相比,使用新媒体的成本更低,只要有互联网的地方就能够使用新媒体,此外,新媒体能够向受众提供的信息远远比传统媒体多。新媒体的传播速度快,传播内容丰富,但是用到的成本却是比传统媒体要少的多,无形中可以看出新媒体的资金优势。

1.2.3交流性强

传统媒体的互动仅仅局限于媒体和受众之间,而新媒体的互动还包括读者与读者之间的交流。可以更加了解读者对媒体的看法,读者与读者之间的交流能够促进新媒体的发展。

2广播事业在新媒体冲击下的发展状态

在众多传统媒体的形式中,广播无疑是大家较为熟悉的一种。广播,顾名思义,就是通过广播播放信息的一种媒体形式。如今,新媒体逐渐取代传统媒体,使广播事业的发展面临严峻的考验。可以说,在新媒体的冲击下,广播事业有前所未有的机遇有挑战,就看人们如何抓住这个机遇。

2.1广播的发展历程

早在上世纪初期,美国就开始创办世界上首座广播电视台,被称之为调幅广播,十年后,调频广播问世,它的发明者阿姆斯特朗在调幅广播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良,使广播发音更加清晰,播放音乐效果更佳。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广播正式诞生,它能够弥补调幅广播和调频广播存在的不足,使播音质量进一步提升。

2.2广播事业当前发展处境

无可否认,新媒体的不断发展使传统广播事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新媒体的特点是获取信息成本较低,互动性强,快捷方便,能够满足现代人的要求,它具有传统媒体无法媲美的优点。如今,手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新媒体的发展。面对新媒体的强烈冲击,传统媒体也纷纷采取应对措施,目前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效。

2.3广播事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新媒体的出现犹如一把双刃剑,不仅为传统广播带来了挑战,同时也为其创造了机遇。传统广播自身在发展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具体如下:

(1)广播与新媒体无法同步发展。如今,选择新媒体的人每年都在不断上升,在此前提上,传统广播一方面渴望借助新媒体的力量发展事业,另一方面在与谋求新媒体同步发展上缺乏积极表现。数据显示,目前只有不足5%的广播节目能够通过手机收听。

(2)广播缺乏吸引受众的亮点。传统广播发展至今,仍然没有较为吸引受众的亮点。广播内容存在单一、缺乏创新性等诸多问题。

3传统广播事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确实让传统媒体倍感压力,但这并不代表新媒体能够完全取代传统媒体。相反,作为传统媒体之一的广播应该抓住新媒体带来的发展机遇。要保留传统媒体的优势,在传统媒体的基础上去完善新媒体,使得新媒体能够更快适应社会的发展。

3.1积极谋求与多个媒体共同发展

在新媒体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传统广播应该积极谋求与多个媒体共同发展。充分利用第四,第五媒体的力量推出网络广播,使受众能够轻松利用手机和电脑随时随地收听广播。与其它媒体合作能够增加广播的受众人数,同时也能为受众节约成本。

总之,新媒体冲击下的广播事业有巨大的机遇与挑战,只要抓住机会将会给广播事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

3.2使广播更加专业化

传统广播的其中一个特点就是综合性强,随着受众人数的不断增加,大家对于广播内容的需求也呈现出差异化。为了应对新媒体的强烈冲击,传统广播必须改革创新,加强专业化,立足于受众的要求,提高受众的依赖程度。传统广播应当开发出更多个性化,专业化的栏目,为受众提供丰富多彩的选择。让受众能够对传统广播更加了解,不管是在任何形式的冲击下都能依然保持对传统广播的兴趣。

3.3致力于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

品牌是企业形象的代表和象征,不管是作为新媒体的互联网,数字电视还是作为传统媒体的报刊,广播等,都致力于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在未来的发展中,传统广播应当首先明确自身的价值,并且通过品牌打造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面临着新媒体的冲击,广播媒体必须开辟出一条新的发展道路,开发更多特色鲜明的栏目。

参考文献

[1] 凌晨.美国广播业发展的启示与思考[J].新闻战线,2010(1).

[2] 江琴宁.广播媒介管理学[J].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

第3篇:传统媒体特征范文

从媒体的宣传、导向甚至是隐性教育功能出发,我们也可以把媒体看作是一所特殊的学校,而这所“学校”的教育更具效力和影响力。媒体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的宣传导向功能主要取决于如下特征:

1、媒体的宣传导向工作具有科学性

任何活动的开展都需要理论指导,同样地,媒体的宣传导向工作也必须拥有科学的指导思想。我国各个媒体都是在新闻观的指导下进行传播活动的,具体来说,我国的新闻媒体以遵循党性、真实性为基本原则,以成为党、政府和人民的耳目喉舌为历史使命。新闻观要求各个媒体在为政府服务的同时更要承担起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社会责任。因此,我国的媒体是人民大众的媒体,其宣传导向工作具有科学性、可信性。

2、媒体的宣传导向作用具有潜移默化性

“媒介是容易得到的和有吸引力的榜样的来源。丰富的文献显示出儿童和大人都从各种媒介,特别是从电影和电视,学到态度、情绪反应和新的行为风格。”②由此可以看出,媒体教育导向工作是一种内隐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媒体通过报道内容体现出一种社会认同,创造出舆论氛围。作为受众,在这种社会舆论氛围中,青年学生往往会按照媒体传递出来的被社会认同的行为规范进行活动,从而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者所期许的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的实践者。

二、两种类型媒体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作用与局限性

1、传统媒体的作用与局限性

(1)传统媒体严肃、谨慎地进行传播活动。电视、广播、报纸、报刊等主流的传统媒体,其新闻工作者由于体制、行业规范以及职业道德的约束,他们在进行新闻传播的时候更加注重客观真实性,往往更加严肃、谨慎地还原事件本身。(2)公信力、权威性是传统媒体重要特征。体制内的传统媒体在关注和回应社会舆论的过程中,通过自身的专业素养,采取调查、取证的方式梳理事件的前因后果,分析事件的根本原因,做出相关的价值判断,从而在更高层次引导社会舆论的发展方向,规范受众的行为规范。(3)传统媒体具有维护社会稳定,倡导社会主流价值观的积极作用。传统媒体往往能够引导着公民社会最主流的道德发展方向,并在此前提下引导民众理解、学习并效仿,从而形成具有普遍性、积极性的道德准则,推动社会风气进入稳定、良性的循环之中。

2、新兴媒体的作用与局限性

(1)新兴媒体信息即时性的特点使受众能在第一时间知晓事件的发生发展。根据先入为主的心理特点,受众很容易相信新兴媒体第一时间做出的报道。由即时性带来的信任往往会引起民众对事件的关注并形成社会舆论氛围。受众对事件本身以及由事件引发的道德评价、价值观讨论会潜移默化地起到教育作用。(2)新兴媒体能够发挥宣传教育作用,还在于它能够实现人的话语权。新兴媒体所进行的消息传播与移动终端关系密切。随着青年学生社会主人翁意识不断增强,他们通过移动终端关注新闻事件并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逐渐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因此,新兴媒体传播的内容更便捷地为广大青年学生所接受,教育意义也更容易实现。(3)新兴媒体信息传播的开放性造成了价值观念的多元化的局面。参差不齐的价值观念并存的局面对于价值观念确立时期的青年大学生群体来说,无疑是一种潜在的危机。一些消极的、错误的价值观念往往会给青年学生带来一些错误的引导,比如金钱至上、个人主义等。这样错误的价值观会冲击和曲解正确的价值观,甚至会影响青年学生正确的价值观的形成。(4)把关人的缺位或者把关人作用缺失是新兴媒体在发挥宣传教育功能时最大的局限性。由于新兴媒体在传播过程中更大程度上体现了言论自由,一些者采取了“娱乐至死”的方式达到引人注意,获得点击率、销售量等个人利益,造成的直接结果就是个体在进行消息时为博人眼球往往不惜捕风捉影、夸大其词,甚至错误信息,对受众和舆论方向进行了错误的引导。任何媒体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只有融合在一起,才能有效发挥二者的优势,取长补短,共同致力于发挥宣传教育的功能,为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驾护航。

三、传统媒体和新兴媒相互融合的实现途径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整合新闻媒体资源,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不是一个简单的此消彼长的关系,而是在一定条件下,比如在融合条件下此长彼长的态势。”③因此,媒体融合是一个促进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过程。

1、进一步增强传统媒体的核心竞争力

对于新闻媒体来说,“内容为王”是永远不变的准则。传统媒体具有强大的采编力量、规范的制作报道程序、较强的分析解读能力,因此,传统媒体传播的内容有着新兴媒体不可比拟的客观性、权威性,这便是传统媒体的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传统媒体的核心竞争力便是要利用网络媒体这一先进的技术平台,将自身的优势进一步发挥出来,同时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信息传播、引起受众关注、开展观点讨论等,从而起到宣传教育、引导的功能。

2、进一步扩展新媒体的发展空间

第4篇:传统媒体特征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新媒体;传统媒体;融合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3-0068-01

当前,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新媒体重新为人们提供了获取信息的方式与方法,因而为传统媒体造成了非常大的冲击。未来社会,媒体将以何种形态后形式出现,现在都还难以想象,面对新挑战与新形势,传统媒体该如何改变才能得以生存与发展,而新媒体在发展过程总也存在一些缺陷,因而无法仅仅靠它的力量来推动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针对这种情况,本文将重点探讨互联网时代的背景下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充分融合。

一、 互联网时代下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发展状况

(一) 互联网影响下的传统媒体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迅猛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信息电子时代的到来,在电子时代的影响下,传统媒体也不再局限于新闻广播、电视以及报刊,而是拥有了更多的平台,与此同时,也被赋予了更多的空间价值。传统媒体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在我国媒体发展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因而直到现在仍然具备广阔的群众基础。互联网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新媒体应时而生,此时,传统媒体也在这一时期历经了改革与更新的重要过程。传统媒体本身具备十分厚实的品牌意识,且其经济效益相当突出,因而传统媒体的社会影响力与广告利益都非常大,比如,电视媒介便具有用户信用率高,所传达的信息可靠真实以及受众范围广等一系列优势。与此同时,传统媒体的受众群体也越来越趋向于老龄化方向发展,其用户大多是中年人或老年人,他们大部门不太懂网络,因而也不常使用新媒体。因此,在互联网时代的影响下,传统媒体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完善、创新以及改革,这样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

(二) 互联网影响下的新媒体

新媒体是在互联网影响下,以传统媒体为基础所形成的新媒介,比如,数字电视、互联网、移动通讯等。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新媒体在互联网时代充满了激情与活力,可以说,新媒体将传统媒体作为前提,在此基础上进行的一次延伸与升华。高速与及时是新媒体具备的显著特征,利用互联网传播信息时速度相当快,并且可进行及时的互动,而传统媒体在传播信息时具有一定的时间差,常常是前日发生,见报时间却是明日,因而新媒体完全打破了传统媒体的时间差。与此同时,新媒体本身与具备一定的弊端,自从新媒体问世以来,一些虚假性的信息多次借助新媒体进行传播,并且各种各样的虚构、丑化以及造谣的时间也接二连三的出现。比如,2012年12月21日是世界末日便是新媒体的网络监管力度不足而造成的,不仅使广大民众造成恐慌心理,更出现了疯狂抢购蜡烛等一系列混乱局面。

(三) 互联网影响下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有效融合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带来,新媒体在其中的影响力也在日渐增强,就目前而言,移动电视、数字报刊、微信、微博、手机短信、手机媒体、博客、播客等新媒体逐渐崛起,其影响力也在不断增强。我国网民接近7亿人,在使用手机上网的用户也达到8亿多人,微博使用人数更是达到了3亿之多,越来越多的群体,尤其是年轻人,已经基本不关注一些主流媒体了,而是通过网络来获取信息。因而,对新媒体信息传播的真实性与准确性也有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及时加强新媒体建设的思想宣传工作,以便进一步改革与完善新媒体信息的传播环境。与此同时,拥有广大受众群体的传统媒体也并不可能一下子消亡,随着新媒体不断发展与壮大,两者之间务必会出现摩擦与融合。对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进行融合可以说是两者不同文化的融合,早融合之前务必充分认识到各自的特点与价值,这样才能更好的实现优势互补。

在互联网时代的影响下,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各有其优势与劣势,为了更好的促进媒体的发展,应将新媒体和传统媒体这两种方式进行有效融合,从而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达到互惠互利的作用。互联网时代将信息进行高度聚集和传播,传统媒体的改革与更新速度无法满足时展的需求,它目前还无法完全打破空间与时间的弊端,而新媒体在时间与空间上具有较强的优势,因而可以充分借助新媒体的这一优势,从而加速媒体的扩散范围以及传播力度,使信息之间的互动与交流进一步增强。比如,新媒体微博便在较强的时效性,140字的短语中能够充分说明信息,通过转发传播,其传播速度与传播范围使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然而,新媒体缺乏传统媒体中十分严格的监督与管理,虽然信息能够快速传播,但其传播信息的真实性却有待考证。因此,在融合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过程中,务必对两种媒体方式进行扬长避短,从而促进媒体时代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

二、互联网时代影响下全媒体未来的发展趋势

电子时代也被称为网络时代,随着互联网时代的不断发展与进步,需要具备全方位发展的媒体。全媒体在发展过程中需借助互联网,这样才能尽早实现有序且高速的发展。全媒体未来的发展趋势需要遵循该行业具体的规则,结合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各自的特点,及时制定出发展目标与模式。

例如,传统媒体具备传播速度慢、用户年龄趋向老化、管理制度严格以及受众群体之间缺少交流与互动等特点,而新媒体却具备传播速度非常快、受众群体较年轻、网络管理存在较多弊端以及用户间互动频繁等特征,因此,人们开始讲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这两种方式进行有效融合,许多报刊杂志,如《南方周报》、《人民日报》、《半月谈》等,不仅具有纸质的实物报刊,也同时出现了一些虚拟的电子类型,如网络杂志、微信公共平台以及手机客户端等。另外,电视媒体也趋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出现了一大批网络电视,比如CNTV所研发的网络电视、PPS网络电视、PPLive网络电视、UUSee网络电视、QQlive、云电视以及数字媒体等。将多元化网络电视同传统电视台进行同步播放,不仅充分扩展了各自的受众群体,更加强了群众之间的互动与交流,从而有效提升了客户群体,也在一定意义上使社会影响力有所提升。因此,在互联网时代的影响下,全媒体的进一步发展需有效结合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根据两种方式各种的利弊选择出促进媒体发展的模式,从而适合互联网时代的发展需求。

结语

综上所述,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在互联网时代下的发展,并不是为了“争个你死我活”或者此消彼长的过程,而是新媒体的出现让传统媒体正视自身的传统思维,对其传播方式与能力进行改革与创新;而传统媒体的严谨性,更让新媒体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从而加强传播信息的真实性与准确性。为了加快我国信息时代的发展进程,应将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这两种方式进行有效融合与配合,这样才嫩充分发挥二者的优势,并通过互补互助的过程,实现我国媒体健康、稳定、高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龚军.互联网时代下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之路[J]. 新闻传播,2014,15:69.

[2] 万雪琪.纸媒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研究[D].郑州大学,2014.

[3] 张新月.从现时代特征出发探索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D].华东理工大学,2015.

[4] 汪E.新媒体的发展趋势及其对价值观的影响[D].复旦大学,2013.

第5篇:传统媒体特征范文

    正如对“新媒体”、“新媒介”、“新传媒”概念的争议一样,对于什么是新媒体事件,学者们也是众说纷纭,众多研究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在研究新媒体事件的概念同时,他们也指明了新媒体事件的特征,正是在研究新媒体事件的特征中,才能概括新媒体事件的概念。

    大多数学者在界定新媒体事件时首先明确新媒体事件以网络、手机为技术基础。在此基础上,以新媒体事件的外延来划分,可以分为广义的定义、狭义的定义。

    广义的定义认为:新媒体事件是指由网络、移动媒体等新媒体技术支撑体系下形成的为民众广泛关注并采取相应行动的热点事件、引人注目的事件。蒋谢尔指出,所谓新媒体事件是指由网络、移动媒体等为主的新媒体信息、形成相应舆论进而为民众广泛关注能采取相应行动的热点事件。 蒋建国指出,新媒体事件是在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利用网络、手机等媒体传播最近在社会上发生并引人注目的事情。 韩敏指出,所谓新媒体事件是以网络、手机为代表的开放式媒介技术为基础,通过公民新闻运动产生的具有重大社会影响力的媒体事件。

    中性的定义将新媒体事件界定为突发事件。周葆华指出,“新媒体事件”(New Media Event)的概念必须追溯至“媒体事件”(Media Event)。如果说“新媒体事件”主要指向突发事件,则“媒体事件”更多的是非突发事件——即预先计划好的事件。

    狭义的定义将新媒体事件界定为突发事件中的反抗权威性事件。许鑫通过对新媒体事件和传统媒体事件的比较指出,新媒体事件是“新”媒体事件,不是“新媒体”事件,新媒体事件主要指以为传播媒介,由网民传播、推动事件进程并挑战意识形态和现存社会权力结构的权威,带有争议性的社会事件。新媒体事件的“新”特征根本上体现于两点:一是事件的意义并非完全由权力阶层来定义,草根阶层拥有更大的话语权;二是事件的社会效果并非是维护现存统治秩序,更多的是对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和权力结构的挑战。

    以上有关新媒体事件的定义,从外延上递进缩小,即从热点事件突发事件挑战主流社会的突发事件。这三种定义,各有特点。广义的定义被大多数学者所接受,其优点是普适性强,但本文认为,这个定义太宽泛了,除了媒体形式有所区别外,新媒体事件和媒体事件很难有所区分。媒体传播的形式区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功能的差别所在。狭义的定义将新媒体事件界定为突发事件中的反抗权威性事件,和中国目前的实际情况相适应。由于中国处于过渡时期,各个阶层利益冲突相对比较严重,加之各个阶层之间信息沟通的渠道不畅通,在中国发生的新媒体事件基本上都涉及公共领域,挑战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并获得社会的共鸣。这也与中国传统媒体长期以来缺乏独立精神有很大关系。这类新媒体事件也是本文关注的核心内容。但从现实来看,这种概括太单一,以至于把现代社会大量存在的新媒体事件的其他类型排除在外。同时,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这类新媒体事件的比例会逐步降低。本文赞成中性的定义,认为这一定义既说明了新媒体事件和传统媒体事件的区别,又为新媒体事件有关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二、“新媒体事件”之“新”

    第一,新的把关人。威尔伯·施拉姆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媒介=把关人。他说:“我们将媒体称为‘把关人’,而不是过滤器,这个词是库尔特·勒温启用的社会心理学术语。大众媒介是信息在社会流通过程中的主要把关人。” 新媒体事件的平台载体从报纸、电台、电视等传统媒体转变为新闻网站、博客、论坛、手机、视频、搜索引擎、SNS社区等,这种媒介形式的转化,使得传统媒体的“把关人”风光不再。新媒介技术门槛降低、互动性强,普通民众甚至是社会底层可以和权力精英或者明星一样成为新媒体事件的重要参与者或者赋权人。这样,现实生活中的某些事件经新媒体披露和传播后,在一定条件下,会由孤事件发展为可持续的运动,在营造群体氛围的基础上影响主流社会,其传播效果得到放大。这不仅是媒体形态的变化,或是媒介生态系统的扩展,也是媒体内容、话语权、主体性的变迁,是网络的进一步发展和转型。笔者以为,这是公民新闻以及“群众书写”的要点所在,是处于社会边缘的信下阶层加入创造历史事件的关键所在,也是新媒体事件最根本的“新”特征。

    第二,承担新功能。在媒体自由得到充分发展的社会形态下,传统媒体监督和批评权力精英的功能已经得到充分的发挥,媒体事件的这一功能不算突出,突出的是娱乐社会的功能——这本是媒体的原本功能之一。但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由于意识形态或者传统思想的影响,媒体的监督或者制衡功能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由于传统媒体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政治精英主导与策划的,其程序单一,很容易被控制。但新媒体事件的出现使得政治精英对传统媒体原本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迅速走向失灵,其底层赋权与大众书写特征使得其发展方向充满着不确定性,它打破了事件传播与舆论进展的单向性而呈现出复杂状态,事件的发展方向和最终结果往往很难由事件中的单一力量所能完全决向失控,这种状况下,预警失灵也就成为事件中的常态。 如果新媒体事件没有承载新的功能而仅仅是发生了传播形式和方式的变化,这种对新媒体事件的研究就会丧失其现实意义。

    第三,形成媒介新结构。这里的媒介新结构是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之间形成的新的结构状态。由于不同社会结构性差异,中国大陆和港台地区、西方国家存在很大的差别。因此其新媒体事件的表现也并不同一。在港台社会,借网络平台而生的新媒体事件常常被吸纳进主流媒介的光谱之中而逐渐“常规化”,新媒体事件由此变成传统媒体获取经济利益的有效素材;而在中国大陆,由于新媒体相对传统媒体具有“另类”色彩,所以新旧媒体之间更多体现为竞争、甚至对抗关系,而较少出现港台社会的那种吸纳特征。就事件走向而言,在港台会因传统媒体的吸纳效果而使其常规化;但在大陆,新媒体事件的前景更加充满不确定性,新媒体事件或者因其发展产生体制性变革,或者则因权力结构的打击而饱受压制、无果而终。 在中国,新媒体事件的频发使得新媒体和传统媒体之间总体上形成了一种相对独立的竞争性结构状态。

第6篇:传统媒体特征范文

微博作为一个社交媒体的代表,对传统媒体的影响已不用多说。越来越多的传统媒体机构进驻微博,而许多的新闻素材很多也来自微博。而从去年底开始,微视仿佛一夜之间就火了。微视作为一个视频社交类新媒体,先是在今年初搞了很接地气的微视跨年晚会,而后又在杨幂刘恺威的大婚报道中大出风头,甚至在两会报道中,像撒贝宁、崔永元等央视名人以及新华社、中新社、江苏卫视等众多媒体也入驻微视进行两会报道。最近东楼还看到关于微视的一条新闻报道,其中提到一些明星达人的单条微视播放量已经超过千万,这个数据实在是很震撼。

短视频新媒体为何能突然爆发?

一个刚刚上线半年左右的App,可以在短时间内汇聚众多明星大腕,且有多条微视频的播放量超过千万,这些成绩令传统媒体感到艳羡和嫉妒。那么微视为何能够如此迅速的“蹿红”?东楼分析至少有以下四个因素。

第一,微视具有强社交属性,并且其社交属性是一脉相承的。通过微信,腾讯微博,QQ号码都能直接登录微视,这使得微视大大缩短了教育市场、培育用户的时间,将微信或QQ的好友关系导入其中,更使得微视比其它短视频分享软件更具粘性。

第二,微视基于短视频分享的特征,正好符合当下社会的潮流。当下,网民已经从文字图片阅读时代,过渡至移动视频观看时代,视频比文字的内容更加丰富,可读性更强,也使得网友愿意长期停留在平台上。

第三,微视跟微博一样,都有很强的媒体属性。微视每天产生无数条的短视频内容,有些视频极具新闻价值。比如杨幂和刘恺威大婚期间,一线婚礼现场的微视频就非常有价值,而且成为了众多门户视频网站引用的对象,还有像两会、马航等一些热点新闻事件中。

第四,微视的移动产品特征使然。当下移动互联网已成主流,人们在移动终端的产品逗留的时间越来越长,并且移动产品随时随地进行视频录制和播放的特征,使得产品不再受制于设备。

新媒体发展呈现三大趋势

微视的爆发一方面是基于微视的产品基因,另一方面是因为当下正处于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时代交替当口。因此,如果将微视作为一个新媒体的典型案例来分析,我们还可以清晰的判断出新媒体在未来的发展走势。

1、自媒体主导的内容生产模式

事实上,从去年虎嗅,钛媒体这样的自媒体平台的爆发开始,由自媒体主导内容生产的模式已经普遍得到了业界认可。自媒体的本质就是UGC,即用户生产内容。虎嗅去年之所以能够很快做出了影响力,跟其拥有超过1000名的原创自媒体作者密不可分。有了这些自媒体达人的存在,甚至不需要专职记者写稿,只需要几个编辑对内容方向和质量进行把关,就可达到生产高质量内容的效果。

而微视在某种程度上,算是一种视频自媒体的聚合平台。这上面不但聚集了一些明星大腕,更多的参与者是一些爱分享短视频的草根达人。这些达人生产的内容或搞笑,或内涵,或养眼,或诱人,每个短短8秒的短视频,都有几十上百万的播放量,自媒体的内容生产模式已经成为一种潮流。

2、社交互动引爆媒体热点

微视和微信一样,作为一个移动互联网时代诞生的产品,从诞生那天起,就有天生的社交属性。并且基于微信和QQ的强社交关系,微视上的用户更容易产生互动。东楼注意到,微视上分享的很多比较热的视频,除了明星和达人外,还有更多的用户分享宝宝和宠物的可爱视频。用户通过微视来记录宝宝的成长,并且跟好朋友们分享喜悦的心情,这种互动会促使用户更加“卖力”的生产高质量的内容。同时因为社交软件的病毒营销特性,只要是能够切合网民整体的审美,就很容易流行,这就是社交媒体的优势所在,能够根据用户的喜好,满足用户个性化的需求。

3、移动新媒体已成为主流

曾经在一年前,我们可能还会有偏见,认为移动端产品的使用只会在碎片时间。而在2014年,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用户对移动端产品的使用已经不仅仅局限在地铁上,睡觉前,如厕中等等这样的碎片时间,甚至更多的工作平台未来也会转移到移动端。移动新媒体的发展势头已经不可抵挡。目前四大门户已经陆续全部转战新闻客户端,并且都有了过亿的用户量,微博也逐渐成了一个不可替代的社交媒体,而微视作为一个全新的视频社交新媒体,也逐渐开始成为新媒体阵营中一个重要的参与者。

新媒体爆发带给传统媒体哪些改变?

但东楼认为像微视这样一个视频社交媒体应用,带给像电视这样的传统媒体可能不是颠覆,而是一种反哺。新媒体也不可能完全取代传统媒体,两者互动的好一定是一种互惠互利的关系。

1、新媒体会丰富传统媒体的内容

尽管目前微视用户增长可观,也有一些视频能够达到千万的播放量,但相比起传统媒体的影响力还是有点小。现阶段,微视更可能的是与电视等传统媒体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微视里的短视频可以作为传统媒体的素材。并且已经有电视节目已经尝试在这么做。例如杨幂大婚的娱乐事件中,两会报道中,就有很多现场网友拍摄的短视频成为了视频网站、各大电视台的素材,随着手机设备的越来越先进,手机和平板的拍摄效果越来越好,微视里的视频很有可能会越来越多的出现在电视节目中,未来更多的网友会因此成为活跃在一线的“临时记者”。

2、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能够实现联动共存

第7篇:传统媒体特征范文

【关键词】传统媒体微信传播转型

科技改变生活,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新技术正在深刻地改变我们的生活方方面面。信息传播、获取、接受的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以广播、报纸、电视为代表的传统新闻传媒的生存、发展也受到新兴媒体极大的冲击。

微信是腾讯公司于2010年1 月推出的一款免费移动应用,可通过网络快速发送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支持多人群聊的手机聊天软件,其初衷是做一款手机端的社交工具。自问世来很快风靡全国,短短数年间,用户数量呈爆炸式速度增长,已经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而近年来兴起的微信公众平台,作为微信附属功能,继移动APP 和微博后,很快成为传统新闻媒体的“新宠”,成为新闻传播新模式的试验场,也为传统媒体转型做出了新的探索。

本文试图通过梳理微信公众平台发展,剖析微信公众平台的传播特点,并辅以案例观察,分析目前微信公众平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策略和建议,也进一步探讨了作为其对于对传统媒体转型的意义。

一、媒体微信公众平台的兴起及传播特点

微信公众平台,也称公众账号,于自201 2 年8 月推出,一经推出便广受欢迎, 成为企业、媒体、公共机构、明星名人、个人用户等继微博之后又一重要的运营平台。目前已在教育、新闻、医疗、营销等领域广泛应用并大放异彩。其中,媒体类公众平台是当前公众平台中活跃度高,影响力突出的一类。因为微信公共平台提供以特定群体进行全方位沟通的渠道,很快成为各类媒体进行新闻传播和品牌推广活动新的阵地。国内大批知名传统媒体,纷纷加入微信大军,抢滩注册微信公众账号,并将其纳入自己全媒体发展战略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它们在信息推送、精准订阅、接口开发等方面进行了大量探索。

微信公众平台在被用户“订阅”后,就可以对订户推送信息并展开互动。在信息推送方面, 这些账号一般会每天推送一至两条图文信息, 以各自擅长的资讯、报道、专题为主, 其中多数针对公众平台的特点, 对原有内容进行了再创作乃至全新创作。

相比于其他新媒体渠道,微信公众平台具有如下传播特征:1.强大的信息扩散潜能:根据微信官方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7月底, 微信月活跃用户数已接近4亿,如此庞大的用户量对信息传播扩散的潜力是不言而喻的。2.点对点的传播模式:信息精准、即时传递,保证受众100%接受信息,而且没有第三方评论等“噪音”,信息传受双方在相对封闭的空间下沟通,具有较强私密性。“订阅”式传播机理和内容呈现形态跟报刊等传统媒体有相似之处。3.传播过程互动、社交属性强:平台推送与用户回复,平台再反馈,互动交流感强,用户之间分享信息便捷,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还有心理、社交需求。4.传播符号多元:微信公众平台可以传送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等信息,实现了传播形式的多样化,三级阅读界面及多媒体信息交互的特点,满足了受众对信息的快速化,多元化,自主化的接收需求。5.产品个性、多样:平台可以个性化设置,可以有准确筛选择受众,将“大众”细化为符合自己定位的“小众”,然后专注于这些小众定制能够满足“小众”需求的内容,从而实现媒介产品的多样化。

二、传统媒体的微信公众平台发展现状

有资料表明,微信的浏览时长已超过新浪微博、人人网等社交App,成为人们日常社交App 首选。基于微信平台庞大用户群及其鲜明传播特征,结合传统媒体的内容优质,权威度高,可靠性强的优势,二者优势互补。各类报纸、杂志、电视台和广播台纷纷到微信上开设公众账号来争取用户群。于是微信公众平台异军突起,开始了迅猛的发展。

据人民网研究院的《2013 中国报刊移动传播指数报告》显示,微信是传统媒体入驻最多和运营比较成熟的平台之一,在统计的150 家报纸中,121 家拥有微信认证公众账号,其中开通微信公众账号的比例达到80.6%。

一些传统媒体借助原有影响力,开发出了有价值的运营方案,在微信公众平台上发展较好,如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平台作为新闻媒体类微信公众平台具有代表性的账号, 于201 3 年4 月1 日当天上线后立即引发近10 万用户参与互动, 足见传统媒体的品牌效应。还有如钱江晚报的微信账号在众多纸媒中,最早突破万人大关,最早尝试报纸微信互动, 粉丝数量早已超过3 万,而尝试微信时间不长的掌上青岛,则凭借多元化的新媒体团队, 粉丝也迅速突破7 万。

然而,热潮背后,隐忧显现。传统媒体微信公众平台实际运营情况却并未如人们预期的那样,整体上仍然呈现出关注度不高,互动性较弱、消息推送滞后以及发展不平衡等特征。特别是与个人账号的蓬勃发展相比,大部分占据了丰富内容资源的传统媒体微信公众账号却表现平平,面临着用户增长缓慢,忠诚度低的问题。即使作为被腾讯内部视为典型用户、被业界称为探索者的《钱江晚报》微信公众账号,自开通以来一直在不断创新,可是在近期也出现了每日新增用户出现个位数甚至是负数的情况。更何况,相比线下发行量百万的业绩,苦心经营的微信平台的数万的分数量,这样的推广成绩也难言惊喜。不容否认的事实是,在初始好奇心红利开始消退之后,媒体微信公众平台发展也陷入瓶颈。

三、制约传统媒体公众平台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及应对策略分析

1.传统媒体在微信公众平台上地位被动

传统媒体在试水微信公众平台的同时,毫无疑问自己也被绑在了微信的战车上。平台依赖微信渠道, 必将受微信的发展、政策的制约,其被动地位暴露无遗。以5.0 版微信为例,微信公众账号新规后,其中多数传统媒体将属于仅能一天发一条消息的订阅号,并自动折叠到“订阅号”列表中,用户不会收到即时消息提醒。在主界面中,订阅号界面最先显示的是最后一条更新的公号的内容。这也意味着打开率的急剧下降,并大大减弱了微信的媒体属性。

尽管如此,如能充分利用已有微信渠道,发挥出自身优势,做好品牌,传统媒体在被动中也是可以有所作为的。如能有意识地引导用户加入自创的新渠道,为自家平台,为新闻客户端和网站带去新用户,最终也将能实现自给自足。在这点上,如互联网媒体“搜狐视频”走在了前列,“搜狐视频”可通过链接引导用户走向自己开发APP,从而在用户数据、引导培养用户等多方面掌握了主动。传统媒体在这一方面是有很多可以借鉴的。传统媒体是否能利用微信平台走出一片自己的新天地目前尚有待观察。

2. 传统媒体在微信公众平台上互动沟通不多

腾讯微信产品总监曾鸣曾介绍,用户体验依然是公众账号的基石, 微信要做的, 是回归沟通本质, 提升用户体验, 搭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能够良好运作的生态系统。微信公众平台的本意应该是一种主持者与订户之间的互动。互动沟通是微信平台的生命力所在,互动过程中,微信公众平台一方面可以为媒体拓展的信息源及采访方式,并了解用户需求,提供了新闻推送渠道,另一方面也为用户提供服务,满足了用户实际需求。

但因为完善的自动回复及人工回复的都需要较大投入,而现如今大部分的传统媒体微信公众账号把微信视作一种信息推送渠道,对有效地互动沟通重视不足,多数都只是设置了简单的自动回复功能,而且缺乏有效地吸引用户的互动手段。值得借鉴的是部分平台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如《钱江晚报》其运营团队中有应答组2人,负责查看和回复粉丝消息,目标是保证100%的回复率。粉丝只要回复打折二字,平台就会把近期杭州本地的餐饮,商场打折信息推送过来,每逢节假日, 还有景区门票的互动派送,新推出微游记,比拼奖励济州岛旅游的活动, 也都引来粉丝的大量回复。此外,它还尝试了明星语音打招呼,喊你起床,向你拜年等创意活动。还有如《扬子晚报公号》可以提供2 4 小时人工客服服务, 从而带来了不错的用户体验。这些都是它们能够相对脱颖而出的重要原因。事实上在调动受众积极性,引起共鸣,创新沟通互动形式等方面媒体尚有很多提升空间。另一角度看,与用户深入互动沟通,回应用户需求,也是推动传统媒体自身发展的驱动力。

3.传统媒体在微信公众平台上定位模糊

微信公众平台首先是作为传统媒体自身接触读者、宣言品牌的渠道,但对传统媒体而言,其意义是否仅限于此值得思考。在腾讯合作伙伴大会“微信・公众”分论坛上,央视新闻中心策划部主任杨继红表示 “央视正从思维和细节上开始改变,将微信、微博作为央视新闻中心的新媒体战略转型方向。希望更多地借助这个平台,将央视的影响力最大化”。

央视有足够的资源魄力做出这样的决策,但目前情况下,遗憾的是,受制于成本收益的考虑,大部分传媒仍然是微信平台把作为“众多推送渠道之一”来计算。甚至认为以传统媒体高昂的人工成本算,“估计有点亏”,“其长期价值远不如企业去做个产品”,因为其现在的收益而忽略其平台的价值。在定位上的模糊必然导致投入、经营理念上的先天不足。这也是这些公众平台发展受限的重要原因。媒体微信平台能否在这方面取得突破尚不得而知。

4.推送内容及形式的同质化竞争现象过重

网络时代,用户信息获取渠道多元,“碎片化”的阅读习惯,决定了微信平台必须走差异化,小众化,品牌化的经营路线。经营好宝贵的每天一条微信群发是吸引用户,增加用户黏度是关键所在。但在内容这一传统媒体核心优势方面,目前媒体微信公众平台表现却并不突出。其推送的在内容和形式上微信公众平台的同质化现象严重,同一新闻,在各平台间均占据头条,无差异报道,这必然造成用户心理厌倦,关注不够或流失,并反而损害品牌形象。

目前语境下,平台不可能照搬媒体自身内容,而转载其他平台作品同样不可取。媒体公众平台需要依靠自身丰富的专业资源,专业的采编团队,明晰自我定位,特色及品牌形象,提高自己推送内容的可读性和必读性。这方面部分媒体也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如央视新闻经过历次调整, 将“热点、突发、互动”作为微闻选题的标准,《人民日报》拟与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合作推出一系列舆情栏目, 并重点推送《人民曰报》的独家资源。而以《上海新闻晨报》、《扬子晚报》、《钱江都报》为代表的都市类媒体而言,其特色则以充分地、全面地贴近当地人民的衣食住行用,用高价值、本地化、针对性强的信息,采用引感共鸣的方式来吸引用户群。这些都值得其他平台利用借鉴。

5.传统媒体公众平台推广不足

相比与传统媒体线下巨大的发行,相比于微信庞大的用户群,目前这些媒体平台用户的数量显而易见还是太少。媒体公众平台目前尚缺乏有吸引力的推广手段,这也是制约媒体公众平台发展的重要不足。进一步增强微信公众平台的影响力,要利用好共同的受众资源。报纸上印有公众平台的二维码,微博简介旁附有微信账号,利用微信做一些有奖活动,引导读者进行订阅,通过编辑、记者有影响力的QQ、QQ群等方式进行推广。这些推广措施有一定效果,但并未显著增加平台的关注度。更有效的方法仍然还需传统媒体人发挥自己的智慧。

四、传统媒体公众平台发展与传统媒体的转型

不难看出,各大传统媒体纷纷抢滩试水微信公众平台热潮现象的背后,折射出的是网络时代传统媒体面对新媒体冲击的转型焦虑。一方面传统媒体如若固步自封,将必死无疑,但另一方面单纯地趋附新媒体,一味地追求快速、海量,也未必就是坦途。

尽管有着充分的潜力作为传统媒体良好应用载体,但就目前而言,由于上述的一些突出问题,目前媒体公众平台发展整体尚不乐观,言其承担“拯救”传统媒体的重任尚为之过早。微信平台对于传统媒体到底是一次机遇还是一块鸡肋,需要传统媒体自己回答。但是犹如新生的婴儿,媒体微信平台如能顺利突破瓶颈,其未来发展空间也将是难以想象的。伴随着微信公众平台数据统计功能增加、微信后台的进一步开放和第三方开发商的介入,微信支付功能实现,微信平台能不断发展更新。谁又能保证微信公众平台未来不会给传播形态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无论如何,微信公众平台的出现发展,也是为传统媒体转型提供了新的契机。传统媒体要想实现根本上的转型,需要传统媒体人从理念上进行转变,只有将微信等新媒体平台优势与自身优势结合,实现媒介融合有效互动,在固守自身优势的同时,主动辐射扩展,内容为王,形式助力,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蔡雯,翁之颢.微信公众平台:新闻传播变革的又一个机遇――以“央视新闻”微信公共账号为例[J].新闻记者,2013(7).

[2]孙世庆.浅论微信时代传统媒体如何借力发展.传媒研究,2013(9).

第8篇:传统媒体特征范文

一、品牌传播在新媒体时代的转变

企业通过广告、公关等一切手段,向受众传递品牌概念,塑造企业品牌形象,拓展品牌影响力,美化品牌,促进产品销售,培育品牌忠诚粉丝行为,称之为品牌传播。品牌传播是企业的核心经营战略。

新媒体是指随着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的高速发展,同时随着移动智能设备的运用,催生出来的各种形式的媒介。新媒体在网络基础上不停延伸又出现各式不同的新媒体运用,二维码、微信、微博等,形式可谓层出不穷。由于媒介环境变化,使得品牌传播突破时空局限,发生了质的改变。

(一)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在品牌传播中“推”“拉”融汇运用

传统媒体对品牌传播是“拉式”,新媒体是“推式”。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并不意味着传统媒体的消亡,传统媒体仍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电视广播、纸媒、户外牌、商场终端等等也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网络是生活中的虚拟部分,而传统媒体给受众一种“实在”的存在感。另外传统媒体也有自己的优势基础,如传统媒体也有自己多年积累的品牌优势,更重要的优势在于它的“传统”。另外,二者传播力也不尽相同。因此,品牌传播不能顾此失彼,只有通过传统和新媒体的融汇结合,形成“推”“拉”两种力量,通过传统广告传达信息,利用互联网与受众开展互动以实现受众与品牌之间的对话、沟通和交流,才能使品牌传播最优化、最大化。

(二)品牌传播由单向传播转变为多向传播

在传统媒体环境中,品牌传播以单向传播为主导,受众被动接受信息,企业通过传统媒体,自上向下地传播产品信息和品牌概念,将所有信息灌输给受众方。这种单向传播以自我为中心,没有与受众互动,没有品牌体验,在培养品牌忠诚度以及品牌美誉度方面较为欠缺。

新媒体时代的来临,微信、论坛、微博等成为我们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相对于传统媒体,新媒体利用技术优势,使得品牌传播的方向发生逆转,回归受众方,引导消费者互动体验,并参与分享品牌传播的过程。在新媒体环境下,品牌传播从传统的单向传播转变为包括体验、论坛、微信、博客、互动活动在内的多向传播。受众在互动参与的过程中形成了深刻的品牌感受与体验,从而在社交圈口碑相传,继而形成了对品牌的口碑二次传播,达到品牌传播的目的。

二、品牌传播中新媒体牵引作用的必然

拉式营销在传统媒体时挥了重大的作用,然而,这种传播方式越来越不受欢迎,强制关注,重复传达。受众已经厌烦了“被推销”的感觉。客户更愿按照自己的需求去找寻,不愿意被打扰。而新媒体可以实现从拉式营销到推式营销的转变,对品牌形成有效的牵引作用,让消费者或潜在消费者主动找上门来,这就是推式营销。品牌传播中新媒体的牵引作用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新媒体特征决定牵引的必然

新媒体以网络为支撑,它与传统媒体相比,具有跨时空性、交互性、技术性等特点。而这些固有特点对品牌传播提供牵引的支撑。我们具体分析一下这些特征:1.跨越时空界限,无论何时何地都能进行信息发送。2.快捷,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迅速到达。信息的迅速传播,既极大提高了讯息的时效性,也提高了反馈的速度,其高效、直接是传统的四大媒体所无法企及的。3.进入门槛低和成本低廉。传统媒体的准入制度非常繁琐,行业门槛较高,品牌传播支撑费用较高。对于新媒体,只要一部移动智能终端,就可以随时随地信息、分享信息,经营自己的品牌,其操作都变得极其容易,无论个人还是企业,要维持自己的个人主页,所要做的就是不断持续更新内容,增加粉丝数量,关注信息的点击。4.互动体验性强,反馈及时。新媒体时代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互动体验性。试想一下,一个自建的拥有众多粉丝的微博圈,还有基于信任建立的微信圈,其产生的互动效应会有多大,这是传统媒体不能比拟的。有了这些新媒体特征,为“推式”的品牌传播提供了必要性、必然性。

(二)媒体技术为牵引奠定基础

新媒体技术为品牌传播提供技术支持,网络的发展使得新媒体技术运用不断延伸。过去的微博,今天的微信;过去的短信,今天的彩信;过去固定的社交圈,今天随着网络不断扩延;还有二维码、APP、论坛、搜索引擎等等。这些社交媒体都是新媒体的衍生,它们为品牌传播奠定了基础。

(三)传播方式为牵引提供条件

前述提及,传统媒体进行品牌传播是从上至下的单向传播方式,而新媒体传播方式已经聚变,变成多方多向互动传播,这为品牌传播提供牵引路径,同时为品牌传播“推力”形成必须条件。

(四)传者和受者地位的改变为牵引达成便利

传统媒体在品牌传播中,受众是被动接受。在新媒体中,受众地位从“被动”转向“主动”。他们接受信息的方式已经发生改变,可以通过搜索引擎,主动寻找品牌和产品等信息。并且,还可以在自媒体上发表自己的看法和需求,对于传统媒体的依赖度不断下降。企业要想在这种转变中立身,必须重新调整自己的位置,由单纯的讯息者,转变为信息收集者,从消费者在媒体上的需求中获得商机;同时也参与到消费者所在的社区活动中,在自媒体中与受众交流沟通,以极具个性的个人身份出现在社交网站的平台上,与客户进行互动。双方地位的逆转,源自新媒体传播特性。传受双方地位的互转也是牵引力量的推手。

三、品牌传播中新媒体的牵引实施途径

(一)利用大数据营销和搜索引擎营销聚合受众关注品牌

受众关注信息的主动性,为大数据的建立创造条件。利用百度等搜索引擎,必然留有“痕迹”。搜索引擎营销的优点在于其精准性和用户主动性,所以在营销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这两点优势。企业主地位已然改变,在企业的营销过程中,必然要进行搜索引擎营销、大数据营销。传播方先要了解目标受众及其搜索习惯,再对选择的关键词实现精准传播。当然,为了吸引受众关注,还需极具吸引力的文字、文案内容或者事件。

(二)利用网络社交营销、口碑营销美化品牌,并推动受众自主传播品牌

在网络社会,每一个人都有一个网络社区,可以是朋友圈、同事圈、同学圈等等。这个社区往往基于信任建立,在这个社区中,你对于企业的任何言语、一举一动,都对企业品牌产生至关紧要的影响。在传统媒体时代,由于媒体传播的单向性,企业拥有品牌传播的独有话语权,消费者的声音很难听到。但是随着新媒体的发展,话语权发生改变,消费的声音不容忽视,来自消费者本身的口碑对于其他消费者的购买决策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你的一次点赞,你的一次转发,你的一次关注,都对品牌有着深远影响,对美化品牌起着直观作用。同样,与你亲近的人的互动,还可直接增加品牌可信度。企业在品牌传播中应该主动抓住网络社交圈中的“积极分子”,为自己美言,是网络口碑值提升的要诀。因此,做好网络口碑传播,是企业现代营销成功的基础。

(三)利用互动营销、体验营销培育品牌忠诚度

前述提及,品牌传播已经从单向传播转变为包括微信、微博、论坛等互动活动的多向传播,“受众本位”的观念也得到强调和重视;再者,受众参与意识的不断提升,互动与体验的优势体现得愈加明显,其在品牌传播中的作用也日益突出。消费者通过互动参与的过程才会形成难以忘怀的品牌感受和体验。

品牌传播的核心是美化品牌形象和提升品牌影响力,是企业的一种长期投资。而互动和体验淡化了企业的商业色彩,以品牌价值观为核心,旨在培养目标消费者的品牌美誉度和忠诚度。所以说,品牌传播的最高境界是互动体验营销。

(四)利用二维码、APP与移动智能终端结合,跨越时空局限传播品牌

第9篇:传统媒体特征范文

“弱智”的传统媒体

“能够识别消费主体,并为消费主体提供个性化内容或服务的媒体”,这是我们对智能媒体的定义。从这个定义,我们看看几类媒体的“智商”。

报刊、广播、电视:我们把这几类媒体定义为传统媒体。传统媒体是自上而下、从中心向四周、从单点向多点的单向传播。传统媒体对用户的识别,主要通过市场调查来实现,但是这种方式对用户的识别,是粗线条的,提供的内容和服务也只能够满足用户或分群用户的共性需求,因而我们说传统媒体是“弱智”的媒体。

另外,传统媒体缺少互动的能力。虽然报刊通过邮件、广播电视通过电话等方式实现了一定程度的互动,但是由于互动能力是外借的而不是内生的,同时,由于定制成本高,传统媒体也很难根据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提供一对一的内容投递。

互联网:与传统媒体不同,互联网是双向的,它的互动能力是内生的。同时,互联网的空间是近乎无限的,而分发也几乎没有成本,因而互联网能够根据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提供针对性的一对一服务。

另外,互联网是数字化的,人们在网上的一举一动都会留下“数字足迹”,因而,互联网能够通过对用户在网上留下的足迹,分析用户的行为特征,进而通过对网民行为足迹的数据挖掘,把握其行为规律,进而提供针对性的信息。因而,与传统媒体相比,互联网的“智能”大大提升。

但是,互联网,特别是传统的互联网,对人们的生活的涉入是局部的,它对人们足迹的记录也只能局限于在家或办公室等相对固定场所的上网行为,因而,它的智能也是有局限的。而手机和互联网的结合则突破了这一局限。

手机媒体地位提升

如前所述,单纯作为通讯工具的手机,很难称得上媒体。手机作为媒体的初期尝试是手机报。与传统媒体相似,手机报是单向的、单点向多点的传播,因而也可以说是“弱智”的媒体。

手机作为媒体的地位的提升,得益于两个方面:第一是手机用户的不断增长,这一点与传统媒体一样,用户规模和用户的消费潜力决定了媒体的价值;第二是手机与互联网的结合,正是这一点,决定了手机媒体的智能化特征,而手机本身的特点又进一步强化了手机媒体的智能。

先说第一点。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的统计,截至2010年8月,全国移动电话用户数达到8.23亿;而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08年的统计,手机用户中近四成使用过手机报,规模巨大的用户基础决定了手机媒体的价值。

当手机与互联网结合之后,作为智能媒体的手机互联网的单用户价值获得了巨大提升,而这时候,手机上网的用户规模则决定了智能手机媒体的总体价值。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统计,截至2010年6月底,中国的手机网民规模达到2.8亿。

巨大的用户规模和作为智能媒体本身的高价值,决定了手机网络媒体整体的高价值。而如何挖掘这一市场的价值,则需要对智能媒体的智慧化应用。

走向智能媒体时代

如上所述,手机和互联网的结合,使手机媒体具有了智能,而手机本身的特点则强化了手机的智能。

手机的特点一是随身携带。手机被称为“带着体温的媒体”,说的正是这一点。手机随身携带的特点决定了,如果手机真有智能,它将亲历我们所有的行为。而手机的功能扩展,正在加强手机对我们行为的“亲历”能力。这就是我们即将介绍的手机的第二和第三个特点。

二是关系管理和日程管理。固话时代我们每个家庭、甚至每个人都会有一个纸质电话本,那上面记录着我们的联系人。而手机时代,我们不再需要这样的电话本,因为电话本被数字化地保存到了我们的手机上,甚至我们的日程安排也被记录到了手机上。

三是功能不断强化。这些被不断强化的功能包括:录音功能、摄像功能、GPS、罗盘、无线上网(WIFI、3G)、蓝牙和红外、视频通话,甚至生物识别等等。这些功能的随身应用,和互联网结合,将极大增强手机媒体智能。

手机的智能应用将手机的特点和互联网相结合,手机的智能应用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作为内容源的智能化应用。互联网使用户生成内容的自媒体成为可能,而和手机结合的自媒体将使表达更加丰富和立体,它甚至能够将我们的语言和我们的环境、语境、心境结合起来。

举例来说,如果我在一个餐馆用餐时,用手机上网发了一条消息:“这个餐馆的服务真差”。单纯看这句话,你并不知道这是在哪里、在何种环境下说的。但是假如我的手机带有GPS、摄像功能,而我又打开了这些功能,同时我允许手机对这些行为并行处理,手机就能够判断出我在哪个餐馆说了这句话,还能够将这个餐馆的照片甚至视频传到网上;更进一步的话,如果在我说这句话之前,我恰好录下了我和餐馆服务生的对话,读者就更能够明白我说这句话的前提;甚至,假如我的手机还记录了在此之前我和老板在视频会议上不愉快的沟通,读者就能更明白我当时说这句话的心境。

第二,作为内容分发的智能化应用。手机媒体能够将内容的分发与用户的需求、行为特征,甚至用户关系进行紧密匹配。

以一个实际案例来说明:shopsavvy是一个基于手机的整合线上、线下的比较服务。假如你在一家商店看中了一件上衣,便可以使用摄像头扫描它的条码,shopsavvy能够连接到网上查询各个网上商店该产品的价格,也可以结合GPS对你的定位,告诉你离你最近的其他商店的该产品的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