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市场体系发展的基础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现代市场体系;资源配置;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土地市场
[中图分类号]F12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26-0177-02
1前言
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中明确指出:“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企业需要建立公平竞争、自主经营的运营模式,创造消费者自由选择、自由消费的市场环境,这有助于完善现代市场体系。三中全会要求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改革市场监管体系,实行统一的市场监管,废除一些妨碍全国统一市场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改进和完善由市场决定价格的经济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 完善金融市场体系;不断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充分体现和发挥市场体系在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
为实现“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实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的市场发展目标,不仅要对现代市场经济进行完善,还要不断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现代市场体系是建立市场体系的新思想、新论断,是进行社会化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新举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是社会化改革的成果,而现代市场经济体系是对改革的发展和完善。现代市场体系不仅有利于消除市场壁垒,完善市场职能,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还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提高市场活力,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市场的快速发展。
2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
现代市场体系成熟的标志是市场体系的基本要素在市场中的建立、成长、发展和壮大,而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薄弱环节是要素市场的发展。在商品领域,市场决定商品的价格,这一机制已经基本得到完善,然而劳动力、土地、科技等要素在制定市场价格方面还不够完善。要素市场不能被清楚的认识,制约着要素在资源配置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不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必须加快生产要素市场化,生产要素市场化建设,需要借助现代化的流通方式,保障物流、信息流以及价值流在市场经济中运行顺畅,制定公平、公正、透明、平等的规章制度,监督市场运行情况。生产要素市场的建设为市场在资源配置发挥作用提供了载体和完善的场所。
(1)建立和发展现代金融市场。建立和发展现代金融市场是完善现代市场体系的重要内容。现代市场体系发展的枢纽是金融市场的建设,金融市场又连接着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是完善现代市场体系的关键,是提高资源配置的重点。发挥金融市场的枢纽和核心作用,应该加快金融市场的完善,建立多元化的金融市场,这不仅有利于推动商业银行的改革,从而带动国有银行的改革,促进市场经济的改革,而且有利于引进外资金融机构,加快完善商业银行体系,有利于非金融机构的发展。完善金融市场的结构,有利于金融市场的分工,促进金融市场的深化改革。目前我国的现货市场已经得到了稳步的发展,但是期货市场还不成熟。建立和发展期货市场,使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同时存在和发挥作用,激活金融市场的发展活力。
(2)建立和发展劳动力市场。要发展和建立劳动力市场,不仅要建立和规范劳动力市场,发展符合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市场的导向作用,还要提高市场促进就业的作用,建立社会救助、政府促进以及劳动者自主择业的就业机制,建立技能培训中心和职能开发功能,做好下岗职工的培训工作和再就业工作。目前,我国的技术工人的缺口是非常大的,加强技工学校的建设,建立职工培训实体,为我国建立一支技能型人才队伍提供保障。当前的户口制度严重制约着劳动力的发展,完善户籍制度,加强流动人口管理,从而引导富余劳动力的市场化流动。
(3)建立和发展土地市场。目前在土地市场中,一级市场垄断在政府手中,二级市场是开放形式的。这有利于发展土地要素配置资源的市场机制。土地融资的方式有许多种,比如政府出资、外商独资等。在农村发展土地融资,首先要完善现有土地使用制度和创新土地产权制度,切实维护好农民的利益;其次在建立和发展土地市场的过程中,要规范土地市场市场的交易规则,防范土地脱离市场进行交易;最后借助土地资源的市场化,切实把土地的使用效率提升到更高水平。农村土地市场还不完善,在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创新机制,解决出现的问题,维护好和保护好农民的合法、合理的权益。
新农村建设和现代产权、信息、技术市场建设也是完善现代市场体系的重要内容。农村往往是产品的生产基地,是产品走入市场的关键,建立农产品的生产、流通和销售的标准,实现全过程的动态监测。新农村建设要求在发展农村的过程中不断地创新,新农村的创新是完善现代市场体系的基础。现代产权、信息、技术市场建设过程中,立法的建设是关键,只有完善立法制度和法律体系,现代市场体系才能健康发展。健全产权市场,发展产权市场的载体,运用法律法规引导产权的健康流动。完善信息市场,建立信息化产业,形成信息流,提高经济、产业、企业信息化发展。
3现代市场经济中政府的作用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的推进,社会主义市场逐渐成熟,政府的作用将如何转变,曾经的“保姆”将何去何从。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政府的作用由“保姆”转变为“引航者”,政府的干预是十分必要的。在现代市场体系建设和完善的过程中,政府主要发挥两点作用:一是将权力收进笼子里,约束政府权力,以此防止政府过度干预,预防过犹不及的产生;二是提高科学执政能力,政府要转变观念,转变职能,科学的制定规划,科学进行调控,维护和保障市场的健康运行。
(1)政府是引导者。政府要用新思路建立科学化的全国性商品市场,让发达地区引导欠发达地区融入经济圈,引导企业竞争走向产业竞争、行业竞争,开阔眼界;政府要引导市场走向全面开放的新台阶,建立农村市场,促进农村经济、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引导形成现代市场的价格机制,减少政府干预。
(2)提高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政府宏观调控能力的强弱关系着市场一体化进程能否完成、现代市场体系能否建立。高质量、科学的宏观规划为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创造条件,提高区域现代化体系的协调发展将是政府宏观调控的关键。
(3)建立现代市场体系,政府要完善外部条件。市场体系完善的标志是市场体系所需条件的满足和成熟,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完善是通过一系列的配套政策和服务,按照公平、透明的原则形成的。健全市场机制,建立健康运行的约束机制,完善立法制度和法律法规,为完善现代市场体系提供了制度保障。
4结论
现代市场体系是一个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市场体系的完善与否直接关系到资源配置的效率。现代市场体系的完善,是提高资源配置的有力保障。现代市场体系是统一的,区域分工的不同,形成不同的区域市场,区域市场之间的相互融合构成全国性的市场。完善的全国市场使得资源配置的效率快速提升。市场体系是开放的,开放的体系可以包容各种各样的市场,不仅是区域性市场,还有国际性的市场,资源进行全球性分配。政府要不断地促进完善现代市场制度,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造福于民。〖HJ*3/4〖HJ
参考文献:
关键词:农村商品市场;市场体系;农业社会化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7217(2006)03―0122―03
湖南农村市场体系总体上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市场数量不断增加,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农村消费晶市场由1985年的1665个发展到2005年的2798个,增长了1.68倍。年成交额由1979年的1.02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542亿元,增长了531倍,[1]但是,与湖南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的需要相比尚存不足,因此,加强湖南农村商品市场体系建设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湖南农村商品市场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制约农村市场体系建设
由于历史原因,湖南粮、棉、油等大宗农产品的市场化步伐进展缓慢,特别是粮食和棉花,至今还没有完成流通体制的改革,或是价格波动频繁,或是国有企业亏损严重。新一轮的改革虽然正在进行,但是要真正建立市场化的流通体制,还有待时日。目前,湖南粮食(以水稻为主)商品率约为50%。只有包括粮、棉、油等大宗农产品在内的所有农产晶流通,都完全按照市场机制运行,湖南农村商品市场体系的建设才真正算是基本完成。由此看来,湖南大宗农产品的商品率(特别是粮油)在流通体制改革完成后还将获得提高。
(二)缺乏统一规划,布局不尽合理
由于缺乏国家级的机构来统一规划并投资建设市场体系,湖南农村商品市场的总量仍感不足,分布也不尽合理。目前,湖南行政区划中属于农村的镇的数量1073,全省农村商品交易市场2451个,平均每个乡镇的市场数2.3个。[1]在市场选点上局限于行政区划,未能充分考虑商品流通的流向、流量和市场辐射范围等问题,最终出现“有场无市”。而一些经济不够发达的农产品产地,由于缺乏资金建设市场,又存在“有市无场”的情况。
(三)注重形式硬件,忽视内容软件
在市场建设中,注重形式,忽视内容,注重硬件,忽视软件的现象比较普遍。农村市场交易手段落后,尤其缺乏贮藏保鲜设施、农产品质量检测设施。市场长期停留在出租铺位的简单物业管理层次上,统一结算、信息传递、价格形成、运输、保管、包装、加工、配送等各种辅助很薄弱。农产品批发市场中,99%以上还是传统的现货对手交易,多数地方注重批发市场场地的建设,忽视流通服务、市场主体的培育以及市场规则等建设。
(四)农民进入初级市场,合约化、组织化程度低
目前,农民在生产前签订购销合同(订单)的不多,多是先生产产品,再寻找收购者。销售行为分散,有组织的农民很少。20多年来,农民不仅缺乏可以依托的商业组织,自我服务组织的发育也受到阻碍。在农民组织起来进入市场的问题上,由于种种限制,始终没有实质性的进展,各地各种农产晶协会,多偏重于农产品生产,真正组织农民进入市场、实现农产晶销售的组织屈指可数。到2005午进人流通领域的专业合作组织仅140多个,每个合作组织的销售收人才2.3万元,总计不过几百万元,实在是微不足道。[1]
(五)市场法规建设滞后,交易行为不规范
由于缺乏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健全的商品质量检测制度和必要的检测设备、手段,农村市场中假冒伪劣商品危害程度远高于城市。无论是农产品、工业晶还是生产资料,不合格率高,假冒伪劣问题较为严重,销售渠道混乱,严重危害农民的生产和生活。一些地方出现欺行霸市、行政管理乱收费的现象,加重交易双方负担。[2]
二、加快湖南农村商品市场体系建设的建议
(一)统一认识,高度重视农村商品市场体系建设
1.加强现代流通体系建设
(1)构建农产品现代流通方式。尽快制定农产品批发市场的近期及长远发展规划,对农产品市场建设进行战略性调整。在结构调整上,重点逐步转移到大中型鲜活农产品和产地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建设上;在布局上,结合农业产业带的发展规划,重点向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特别是湘西地区倾斜。政府应拨出专项资金支持大中型农产品批发市场服务设施的改造。在大中城市鼓励部分有条件的销地农产品批发市场,突破传统经营模式,依托市场发展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和推动“农改超”工程,逐步实现对部分批发市场的转型改造。
通过多种形式、多条途径健全和完善农产晶流通服务体系。充分利用连锁企业的经营网络,组织各类农产品进超市,不仅使农产品进人市场的通路更加通畅和快捷,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农产品质量的提高和实现农产晶的增值。鼓励原有的农产品批发和储运企业,发展专业的农产品物流企业集团,利用物流服务优化组合的供应链管理模式,不仅可以减少损耗、提高效率、降低农产品运营成本,生产者还可以分享到利润。同时在农产品交易中探索电子商务,提高流通产业的科技含量,降低交易成本。
建立农产晶发展基金。基金可以从农产品销售税按一定比例提取,该项基金主要通过申报立项方式,为拓展农产品市场服务。
(2)构建农村日用消费晶现代流通方式。引入新型业态,改造农村消费晶传统经营网点。根据县、乡、村市场消费环境、消费层次不同,以及农村市场面广、分散的特点,准确定位,重视发挥县级对广大农村带动与辐射作用,针对不同的消费群体,细分市场,引进新的业态改造以传统百货业为主的“零售业态”。在县以下应通过引入中小型超市、便利店等新的零售业态,改造原有的小型百货店和杂货店,逐步取代集贸市场。在为农村居民提供更加丰富的日用消费品、更加舒适的消费环境以及更加完善的服务的同时,发挥其引导农村居民积极、正确、健康的消费观念,提高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3]鼓励和推动基层供销社村级服务站,拓展服务领域和服务范围,使其成为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的农村社区服务中心。
以连锁经营方式,重组农村消费品零售网络。县及县级市作为城乡区域的结合点,在城乡经济的发展起着特殊的作用。因此发展连锁经营应把县及县级市作为切人点,通过以连锁经营方式整合县以下经营网点,建立和完善以小城镇、行政村为基础的农村日用消费晶服务网络。推动农村连锁经营,应充分利用供销社的系统和网点优势,推动县一级的供销社或具有一定实力的商业企业实行靠大连强的发展战略,按照连锁经营方式对县以下基层供销社及个体经营网点先行整合,通过对传统经营网络进
行改造和再造,形成一定的规模经营,再采取整体加盟等方式与大型连锁企业集团合作。”[4]
2.健全市场经济法律、法规体系
(1)完善有关法律、法规,规范市场竞争秩序。尽快解决农村商品市场体系建设中市场主体和客体市场准人、市场载体功能缺失、中介组织定位的问题。当前工作重点:一是集中对涉及农村商品市场体系建设的有关法规、政策等进行清理,消除不利于农村商品市场体系建设的各种政策。二是制订、修改、调整相关法律、法规。根据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发展现状,加快制定《农产品批发市场管理办法》规范农产晶批发市场的建设、交易和管理。三是补充和完善与有关法律、法规配套的条例、实施细则,使法律、法规更有可操作性。[5]
(2)强化政府的宏观管理职责,理顺政府各部门职能分工。由于体制和历史的原因,湖南农村市场体系建设方面的政策、法规建设与管理涉及诸多部门,一些现行的政策、法规以及管理形式、执法方式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近年来,政府机构经过多次改革,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一些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部门过多、自成体系的问题,但新的体制与机制尚未健全,仍然存在职能部门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职能分工交叉、职责不清晰、政策不统一、管理不到位和部门利益化的问题。因此,进一步明晰各部门在农村市场体系建设中的定位与分工,把制定产业政策的机关与市场监管、行政执法机关间的职能与职责界定清晰,形成权责分明、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协调又相互配合的管理体制,做到既不错位,也不越位,才能形成推动农村市场体系建设的合力。[6]
(3)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市场的整治力度,保护农村消费者利益,降低市场交易费用。对农村商品市场经济秩序的整治力量单凭政府一方面的力量是难以达到。在整顿市场经济秩序要通过政策宣传、制造声势、重点打击、奖罚结合,以及组织法治培训等方式,提高农民的法律和自觉意识,形成一个农民自愿主动参与市场整顿、治理的环境和氛围,从而真正降低市场交易费用,保护农村消费者利益。
(二)积极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
引导和培育农民组建新的专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社。支持和鼓励一家一户的农民在自愿墓础上组建专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社,新的专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社按照章程自主开展组织和经营活动。了解和掌握市场的动态和信息,指导生产,统一组织推销产品,同时通过统一与采购供应商谈判,提高其在市场谈判中的地位和讨价还价能力,为成员争取最大的利益。政府还应积极引导小规模农民流通中介服务组织,通过合作与联合,发展成为上规模、上层次的流通中介服务组织,进一步解决好不断拓展市场的问题。
发挥全省性农产品行业协会、供销合作社作为民间经济组织和非政府机构的作用。借鉴国外的做法,政府可以采取把一些不便由政府出面的工作交行业协会或供销社组织完成,同时支持行业协会以非政府民间组织的身份参与国际贸易及国际贸易纠纷谈判,在维护国家利益,公平解决农产晶国际贸易争端,推动湖南农产晶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等方面发挥作用。
(三)统一规划,加大投入,规范建设
加强宏观指导和规划。制定全省农村商品市场体系建设规划及实施纲要,从宏观上加强对农村商品市场体系建设的指导,使农村商品市场的建设逐步从无序向有序转变,从分散向规模转变,从传统向现代转变,从低效向高效转变,尽快扭转当前农村商品市场体系建设滞后于经济发展的状况,加速解决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瓶颈问题。
加大财政的支持力度。采取切实措施,转变传统重城市轻农村,重生产轻流通观念,加大财政对农村流通服务业的支持力度,尽快改变当前农村商品流通基础设施落后的状况。按照WTO有关规定,把农产品市场建设及农业社会化服务纳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范畴。在国家财政支持的农业项目下,增加支持农村商品流通基础设施和农业社会化服务建设项目。
参考文献:
[1]湖南省统计局.湖南统计年鉴[M].湖南;湖南出版社,2005:50-123.
[2]林善浪,张国.中国农业发展问题报告[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0-,2003,(1):271―298.
[3]柳思维.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研究[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218’―230.
[4]国风.农村经济创新分析[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1,(12):449―463.
【论文摘要】本文阐述了黑龙江垦区现状及其农业具有的竞争优势,探讨了黑龙江垦区农业市场信用机制与现代市场体系存在的问题,结合黑龙江垦区农业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建立垦区农业市场信用机制与现代市场体系的策略.对促进黑龙江垦区农业的持续、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地处边疆的黑龙江垦区.以其独特的区位和实力,充分发挥了屯垦戍边稳定边疆的骨干作用。随着我国垦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推进,垦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农产品市场流通历经多次变革.取得长足发展。但对照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和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仍显滞后.农产品销售难时有发生,农产品流通方面尚有许多工作需要加强。笔者近期就市场信用机制与垦区农业农产品营销和市场体系建设问题做了一些调研和思考。
1黑龙江垦区农业现状及其优势
黑龙江垦区地处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和小兴安岭山麓,按行政区划分布在全省12个市(地)、74个县(市、区)。现有总人口165.8万人.全部从业人员79.7万人.其中农业从业人员49.1万人。垦区土地总面积5.6万km,占全省土地面积的12%;其中耕地238.2万hm,占全省耕地面积的1/5;人均占有耕地1.43hm;另外垦区还拥有林地93.73万hm.草原38.47万hm,水面28.27万hmz,具有发展农业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垦区是在我国东北边陲人迹罕至的亘古荒原上开发建设的.素有“北大荒”之称。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艰苦奋斗,建成了我国耕地规模最大、机械化程度最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最强的中央直属垦区.成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粮食战略后备基地。垦区已经形成了以农业为基础.工商运建服综合经营,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存,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既具经济属性、又有社会属性的完整社会经济区域。垦区农业具有的核心竞争能力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垦区优越的自然环境。北大荒自然资源富集,水利资源丰富,土地广袤肥沃,具有保护完整的原始沼泽生态系统,林地、草原面积广阔,生态环境良好,污染小,是一座绿色的宝库。(垦区农业的组织化优势。垦区农业建立了以市场为导向、以家庭农场为主体、以产业化经营为纽带,以产出和效益为目标,利益联结与行政引导相结合的组织化经营新模式。③垦区的大农业生产优势。垦区土地集中连片。适合集约化、规模化、机械化生产,基本实现了农业田问作业机械化。④垦区农业的科技创新优势。垦区重视农业新技术的开发与推广,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健全。垦区种植业全部实行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模式化栽培、标准化作业,一系列高产栽培技术、保护性耕作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植保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和田间标准化作业技术的广泛应用.提高了资源产出率。
2垦区农业市场信用机制与现代市场体系存在的问题
2.1垦区农产品营销问题仍是垦区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
垦区农产品营销问题仍是垦区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帮助垦区农民解决营销问题是垦区“三农”工作的重要任务。农产品营销是指农产品从生产者转移到消费者过程中的生产、采集、加工、运输、批发、零售和服务等全部营运活动。改革开放30年.垦区农业的市场化发展取得显著成就。但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农业机制尚不健全,垦区农产品市场流通问题尚未很好解决。现在看来,垦区农产品营销问题仍是垦区农业发展中的一个焦点问题.是垦区农民增收一个绕不开的话题,也是垦区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个长期存在的难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必然会影响垦区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叉快发展。解决垦区农产品营销问题需要各方面共同关注,视之为垦区“三农”工作的一件大事。
2.2垦区存在市场风险阻碍了垦区农业市场化进程
市场风险是指农产品供求失衡导致的价格波动和价值实现的困难。近年来,垦区农业市场风险增加,已影响到农民收入的增长。农民收入增长减缓已经制约了垦区农业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成为影响垦区经济全局的突出问题。市场风险的存在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需求弹性小。大多数农产品属于最基本的生活必需品.随着消费者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恩格尔系数的降低,对农产品的直接消费量减少。二是市场调节的滞后性。市场机制对农产品产量和生产结构的调节,是根据现行的生产价格而不是未来的生产价格进行的.由于农产品的生产周期长,所以生产无法迅速适应变化多端的市场。三是农业生产及农产品供给的季节性强。垦区农业的生产经营带有明显的季节性,农业生产的时间性强,错过季节,损失就难以避免。受生产特性的影响,农产品进入市场一般都表现出很强的集中性,并且大多属于鲜活产品,一旦流通受阻.后果不堪设想,垦区的农业市场风险更加严重。当前垦区农业所面临的所有市场风险,集中在一起,就是农产品竞争力低,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垦区农业市场化进程,降低了垦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2.3垦区现有市场体系不完善导致了垦区市场信用缺失现象
垦区农产品市场体系虽已初具规模,但还存在规模不够大、布局不合理、交易方式和管理机制落后、商业地产性质的农产品市场与区域主导产业衔接不紧密等方面问题,不能很好适应垦区现代农业发展和农产品有效供给的要求。近年来,垦区一些农产品出现了“种少了富不了、种多了卖不掉”的现象,一批有品牌、有质量、有优势的农产品受到了市场的欢迎,也有一些农产品由于营销跟不上,不被消费者认可。逐渐退出市场。农贸市场目前仍是垦区农产品零售终端的主要途径。垦区现有的农贸市场需要加快升级改造,取消马路市场,实行退路进场,建设固定的大厅式交易场所,完善场地、道路、水电、垃圾处理等必要设施已经成为垦区市场建设急需解决的问题。垦区的农产品市场体系的不完善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垦区市场信用机制缺失现象的出现,垦区个别农产品质量出了问题,一些农产品营销出现“不公平公正、不诚实可信”的现象。目前来看,由于农业生产以家庭经营为主,生产者数量多,规模小而散,加强诚信建设尤为迫切。
3垦区市场信用机制与现代市场体系建立研究
3.1加强垦区农产品营销工作。提高垦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加强垦区农产品营销工作,要做好四个方面工作:一要把做好农产品营销工作作为发展垦区现代农业的重要抓手。建设垦区现代农业不仅要用现代科技改造农业,用工业技术装备农业,更要把农产品营销作为重要环节,用市场的观念指导农产品生产。用现代营销的理念指导农产品销售,构建完整的垦区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体系。二要把做好农产品营销工作作为提高垦区农业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针对垦区消费观念的改变,要在加强农产品质量建设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营销手段,树立垦区农业企业和农产品形象,打响垦区农产品品牌,引导消费,提高竞争力。三要把做好农产品营销工作作为促进垦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措施。通过加强垦区农产品营销,一方面提高垦区农产品生产者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更有效、及时地把农产品卖出去;另一方面通过市场信号的有效传递,促进垦区农业生产经营企业和农户调整生产结构,强化质量意识,培育农产品品牌,提高生产效益。四要加强投入和政策支持垦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通过政策引导.吸引社会力量投入垦区农产品市场设施建设,形成多元化的投人机制,促进垦区市场建设与繁荣,提高垦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3_2建立以市场为主体的农业风险防范机制。推进垦区农业市场化进程
现代农业市场风险防范体系是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农业自然灾害风险分散的市场机制是指以私人为主体,以市场为依托,以风险利益为纽带.以保险作为主要手段建立风险损失基金所形成的风险分散和补偿机制。现代农业风险防范是稳定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提高现代农业综合经营能力的重要手段。
一方面,现代农业由于技术水平先进、组织化程度高、市场容量大和经济效益好等特征,其抵抗和防范风险的能力要强于传统农业。另一方面,现代农业本身的高投入、高技术、高产业化和高市场化率的特点,又使其面临着巨大的市场风险、技术风险和信用风险等。通过建立完善的市场风险防范体系,把生产经营管理中的风险以转移和分担等多种方式化解出去,可以对现代农业和农户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和经济补偿。现代农业市场风险防范体系的风险管理和市场化运作.可以大大提高现代农业和农户抵抗风险的能力,极大地调动和提高社会各界投资现代农业的积极性和信心。同时,发展现代农业市场风险防范体系对于加快现代农业的产业化、市场化进程和提高其国际竞争力将起到十分积极的推动作用。
11月9日至12日,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部长余斌为企业家解读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有关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
确定改革突破口和优先顺序
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解读:我们需要确定改革突破口和优先顺序:一是改革的增长效应。在新一轮改革的起始阶段,尤其需要选择那些增长效应明显的改革举措。二是紧迫程度、配套条件和达成共识的程度。那些矛盾突出、不改将会形成严重制约甚至重大隐患的领域,应当放到优先位置。三是改革措施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对那些不确定性和复杂性较高的改革,可适当推后,并在前期通过深入调研、精心设计、分散试验等方式做好准备工作。
完善市场体系改革尚需时间
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必须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着力清除市场壁垒,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
解读:完善市场体系,重点是深化基础产业领域和土地、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市场的改革。如果这两点达不到,完善市场体系改革就是一句空话。
尽管明年还不是推开这方面改革最佳的一年,但至少改革方向已经十分明确。
三中全会提出,允许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做区域银行,要对这个地方的企业家、企业状况了如指掌。
让土地出让收益和农民搭上关系
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解读: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允许社会资本通过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和运营,研究建立城市基础设施、住宅政策性金融机构。
现行土地制度存在权利二元、市场进入不平等、价格扭曲和增值收益分配不公等弊端。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两种所有制土地权利平等、市场统一、增值收益公平共享的土地制度,促进土地利用方式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让土地出让收益和农民搭上关系。
从“出口创汇”转向“价值链升级”
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以开放促改革。要放宽投资准入,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扩大内陆沿边开放。
一、提出实行“全面深化改革”。
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当时主要是农村改革;十二届三中全会后开始实行以城市为中心的整体改革;十五届三中全会和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实行和推进农村改革;十八届三中全会则提出进一步深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全面改革,这是对35年改革历程的全面总结和新一轮改革的进军动员。
二、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以往若干次中央全会多侧重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次则提出治国理政的方略,强调解决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特别是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一个重大的创新和突破。
三、提出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十四大和十四届三中全会都提出发挥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十六届三中全会强调“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十八届三中全会则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提高到“决定性”的高度,充分显示出今后主要由市场或市场主体充当“运动员”,政府则主要充当“裁判员”的角色,厘清了政府与市场的行为边界。
四、提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并对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作了部署。
主要有六个方面: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和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在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中还提出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建立更加公平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
五、进一步重申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性,特别是强调了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地位。
强调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强调二者“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这比以往历次三中全会对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的重要地位提得都高。
六、充分阐释了“现代市场体系”的基本特征。
十四大以后的提法是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现代市场体系。十八届三中全会则全面阐释了现代市场体系的基本特征:一是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二是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三是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竞争。
七、对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提出了更高要求。
过去主要强调转变政府的经济职能,并将其明确为“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十的提法更加宽泛,提出推动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
八、首次提出“建立现代财政制度”。
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现代产权制度”,主要强调国企改革、产权制度改革的重要性,为国家提供更多的财源。鉴于我国财政正处于“政府过紧日子”以保证“人民过好日子”的过渡阶段,此时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恰逢其时。为此,必须“完善立法、明确事权、改革税制、稳定税负、透明预算、提高效率”,以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九、提出了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实现路径。
在具体路径方面,“加快构筑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要进一步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是实现新型城镇化基本条件;“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制度保障。
十、对进一步扩大开放、以开放促改革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关键词]市场经济 统一 建设 发展
一、统一市场的内涵及其特征
统一市场,下意识是一个与市场分割相对应得空间上的概念。从广义上说,是指一个高级的市场经济形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市场主体平等活跃,市场客体融通发达,市场介体成熟健全;二是地区与行业部门间贸易流通壁垒,商品要素自由流动,信息透明完全,竞争公正有序,市场充分发挥基础性资源配置的功能;三是中央宏观管理与调控政策统一实施,较少干预与管制,市场规则与制度完善,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有效衔接。市场的统一性是现代化市场体系的核心与灵魂。表现为市场规则的一致性、市场的自由流动性、统一市场价格的均衡性、不同市场价格之间的关联性等。中国市场化的进程,就是一个不断走向市场统一的过程,就是要实现即内部市场统一又对外开放并与外部市场有机衔接的现代市场经济形态,即努力建设成为开放性经济。
早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学术界曾针对改革计划经济体制,构建市场经济体制,提出过建立国内统一的社会主义市场问题。这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统一的市场必须是一个完备的市场体系,它不仅包括商品市场,而且还包括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信息等要素市场:二是要统一的市场必须在区域合理分工和消除地区、部门障碍的基础上,实现商品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以及生产者之间的平等竞争。前一项的内容是针对计划经济单一的商品市场格局提出要建立完整的市场体系框架。因此,本质上是在原有的尽管不完善的商品市场基础上,扩大市场类型,形成完整的市场体系问题。而后一项的内容是针对计划体制中的各种制度规则,在经济由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过渡的过程中,要转变资源配置的方式,特别是要由双重资源配置的方式并存的格局转向统一市场资源配置的格局。
我国统一市场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统一性。统一市场是一个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区的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的体系。统一性意味着在经济活动主体按照统一的规则进行分散活动的条件下,必须有权威机构能从总体上利用各种市场调节工具区弥补市场机制本身功能的缺陷。
竞争性。在统一市场中,商品流通和要素流动必须在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下进行才能有效地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公平、公开和公正的竞争本身排斥对市场的垄断干预、贸易障碍和歧视待遇。
有序性。在统一市场中,商品的流通、资源的流动以及公平竞争,要求有序地运行。有序的进行意味着市场要有统一的规则,这种规则维系市场活动的秩序,保证资源、商品流动和公平竞争。二,建设国内统一市场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建设国内统一市场,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实现以市场为基础的资源配置方式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也是我国建设开放型经济的基本要求。它是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必须解决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
1 市场经济发展的历史阶段性要求我国现阶段必须建立国内统一市场
从市场经济发展的历史性阶段可以看到,市场经济从初始状态发展到现代状态需要很长的时间,而实现这一过程从本质上说就是市场的发育过程。从一般意义讲,市场的发育程度要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只有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市场才会逐步发达起来。当前深化改革的实践要求打破原来所有制和地域界限,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国内统一市场,可以说这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从另一方面看,目前的国际市场已经具有发达的市场体系,并日益朝全球统一化方向发展,从而与国际市场接轨。
2 建立统一市场可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提供基础
市场经济即是以市场作为资源的主要配置者,使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起基础性调节作用的经济运行方式。简而言之,社会生产所需资源主要由市场来安排和配置,就是市场经济。从统一市场的内涵来看,市场之所以要建成国内统一市场。其目的在于打破国内市场的任何空间限制和人为阻隔,使各市场主体彼此之间能够在更广阔的范围内自由的开展交换活动。所以统一市场的建立首先需要创造更规范的市场主体,并使这规范的市场主体在国内企业普通化。
3 建立统一市场是深化改革的迫切需要
价格改革是市场发育和市场体系形成的关键。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市场价格及其变动来引导和实现的。经过二十几年的价格改革,我国的价格体系巳取得重大的实质性进展。但是,到目前为止,生产要素的市场价格未完全形成,尤其是资金、劳动力、土地的市场价格更是如此,这就限制了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的发挥。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就在于各种价格调整或放开而带来的价格信号的变化,而这样一种市场机制未能形成的原因又在于目前整个市场体系中各类不同市场发育的不协调。因此,加快统一市场的建立与发展是深化价格改革的迫切需要。
4 建立完善的统一市场是宏观管理方式专柜的迫切需要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把经济活动主体从政府转到企业。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实体。多年来在深化企业改革方面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已有了很大的的改变,但是深化改革仍面临着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的问题。因此,只有建立起统一市场,才能实现国家间接宏观调控体系与方式的形成,促进市场运作的有序进行。
三、中国市场统一市场的建设进程
发达国家成熟的市场多年的发展证明,市场统一与现代化是市场化的发展方向。是发达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是一个国家经济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我国的市场化建设经过“渐进式”发展,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形成,但要走向统一、走向现代化,估计还要较长的时问。实现市场统一与现代化,对于进一步推动经济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市场化即统一市场建设的渐进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行政性分权改革与市场发育(1978-1992)
(2)“双元共存”的市场成长阶段(1992-1997)
(3)“双轨过渡”中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形成(1997至今)四,统一市场建设与规范化市场主体
市场主体是各类市场上交易主体的总称。它是社会主义国内统一市场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构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微观基础。如果没有多元化、规范化的市场主体的存在,就不可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主体运行机制。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作用的发挥,实质上就是依靠各类市场主体在市场上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价格机制是市场运行机制的核心。它是一种引导要素配置的信号,而市场机制的作用能够准确传导这个信号,从而引导要素的配置和流向。
市场
主体的规范化即是市场经营中的主要角色,它处于市场经营活动参与者和支配着的地位。从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要形成社会主义国内统一市场,必须构建规范化的市场主体,并要使其具有普通性品格。这是我国国内市场形成的内在要求。
规范化的市场主体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1)必须有明确的产权,(2)市场主体必须是独立自主的经济法人实体,(3)市场主体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
[关键词] 农产品;交易市场;建设发展;策略
陆良县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全县辖8镇2乡和1个华侨管理区,总人口64.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5.2万人,占总人口的85.7%。2010年实现农业生产总值59.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056元。其中水稻总产9004.9万kg,马铃薯总产3.75亿kg,蔬菜总产3.23亿kg,农产品自给有余,因受市场限制,农产品交易流通滞后,商品率不高,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低。2011年全国蔬菜大范围跌价,这固然与生产过剩有关,但市场流通环节的约束也日益显现。对农产品交易市场进行全面了解,进而完善交易市场建设,更好地服务于农业,是尤其重要而且必要的。
一、农产品交易市场现状
经过多年的培育与发展,陆良的农产品交易市场作为农产品流通的重要渠道,在引导生产、搞活流通、满足消费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到目前为止,全县有各类农产品交易市场39个。从分布来看,县城有各类农产品交易市场12个,占30.77%,乡镇有各类农产品交易市场27个,占69.23%;从类型来看,以综合市场为主,专业农产品交易市场较少,全县有综合市场(乡镇集市)25个,占64.1%;农产品交易超市4个,集中在县城,兼售蔬菜、水果、畜产品等;菜市场6个,集中在县城,以蔬菜、水果、畜产品、水产品交易为主;粮食市场1个(县城),莲藕交易市场1个(三岔河镇红口子),鲜果交易市场1个(大莫古镇麻舍所),大型水果批发市场1个(县城),有冷库7座。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
1.数量不多
陆良县是典型的农业大县,现有的农产品交易市场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常消费购买需要,更不可能承担起农产品外销的重任,直接导致农产品买难、卖难,产品腐烂、变质,“有品无市”伤农。
2.布局不合理
城区、坝区市场数量较多,有各类市场27个,占69.23%,且发展速度相对较快,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山区数量少,4镇2乡仅有各类市场12个,占30.77%,且发展缓慢,市场规模小。
3.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绝大多数市场陈旧残破、严重老化,仓储、恒温保鲜、包装、运输等项缺乏,绝大部分农民销售产品以街为市,占路为市,既影响市容市貌和交通,更严重导致农产品不能适时、保鲜销售,农民增产不增收,挫伤农民种养积极性,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
4.市场发育不充分
初级市场较多,较高层次的市场很少,服务功能受到限制,市场内的交易方式主要以摊位制为主,组织程度比较低,现代经营管理的理念与方法应用还不多,依托现代科技手段进行经营管理的大交易市场严重不足,市场信息指导、综合服务等功能也没有得到很好地发挥,难以形成规模优势和群体优势,融资功能、售后服务、管理手段以及市场经济效益等都较差,不能满足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大流通的需要。
5.法规建设滞后
目前农产品交易市场缺乏市场法规的约束,致使许多实际问题难以解决,造成市场内欺行霸市、缺斤短两、混等混级、秩序混乱等现象屡有发生,甚至发生掺杂使假、腐烂变质的商品混杂其中,尤其是不符合卫生检疫标准的肉食品、水产品、有害农药残留超标的果菜等商品不断涌入市场,严重危害和威胁着消费者的健康和利益。
6.新建市场有计无力
农产品交易市场建设应当属半公益性质的建设,而陆良财政只能是“保吃饭”财政,乡镇政府保运转经费都存在缺口,靠当地政府投资建设农产品交易市场难度较大。
三、完善市场建设的措施
按照建立“大流通、大外贸、大市场”的发展格局,狠抓市场建设,有计划有步骤的建立农产品交易市场尤其是综合批发市场,发展现代化流通方式,完善社会化服务,建立健全城乡市场管理体系,建成“农户—合作经济组织—生产基地—批发市场—配送中心—连锁超市”的完整通畅链条,使产品优势迅速转化为商品优势,实现产供销一条龙,使各具特色的优势产品形成区域性的主导产业。
1.加强农产品市场建设规划
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依托产业、适度超前”的原则,研究制定全县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发展规划,明确市场定位、布局和发展方向,引导市场建设合理布局。
2.加强农产品市场建设投入
采取多种方式,鼓励企业、个人、民营、外商等多渠道投资农产品市场建设,建立“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机制。通过政策引导,吸引社会力量投入市场体系建设。加大市场建设招商引资力度,在内部扩张的基础上充分引入外部资本,与外源性扩张相结合,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机制,促进农产品市场的多角度扩张和多层次发展。并根据市场发展规模、区域位置、市场定位,有计划有步骤的建立一批区域性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或物流中心、产地市场、销地综合市场,重点支持农产品冷链、质量安全可追溯两大系统以及检验检测、结算、信息、监控、废弃物处理五大中心建设,逐步培育一批档次高、质量精、辐射力强,集物流、集散、信息、价格引导、现代服务等为一体的专业农产品流通大市场。?
3.完善市场体系
立足现实,着眼未来,把农产品市场基础建设作为加强农业基础建设的重点,重点扶持供水、供电、场地硬化、交易和冷藏设施、通讯和信息系统、电子结算系统、质量检验检测系统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行农产品市场建设规范标准,加快市场的升级改造和功能拓展,不断提升服务,发挥市场体系的带动作用和辐射效应,推进农产品市场体系的规模化和现代化。
4.发展农产品现代流通业
在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基础上,依托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区域性大型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提高农产品集中采购、统一配送的能力;引导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和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通过建立农产品连锁店、优质农产品专销区、专卖店等新型、高效的农产品营销网络,进一步探索“农改超”、“农加超”的多维运营模式,完善农产品“产+销+运+营”体系;积极探索农产品拍卖、电子交易、期货等交易方式,降低成本,发现价格,引导生产。
5.健全农产品信息服务体系
统筹农业系统信息资源的管理,整合信息资源,依托国家及省、市、县农业信息和农产品信息网,建立农产品市场信息协作共享机制;强化科学分析,健全制度,创新服务模式,完善服务网络,逐步形成数据可靠、分析准确、权威的农业信息体系,促进产销衔接,引导农产品有序流通;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信息预测预警机制,扩大农产品网上宣传、推介力度,引导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和种养、经销大户积极开展农产品网上交易;大力发展流通型农民专业合作社或营销合作组织,鼓励运销大户、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企业领办营销合作组织,提高农民参与农产品流通的组织化程度,使其成为农产品市场营销新型主体;积极培育、壮大农产品经纪人队伍,围绕农产品流通政策、运销贮藏加工技术、质量安全知识与法规、农业科技等内容开展农产品经纪人培训,向农产品经纪人提供市场信息服务,引导和帮助他们从单纯的农副产品对手交易向生产、加工、保鲜、贮运、营销等一体化经营转变,增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进入市场、参与市场、竞争市场、驾驭市场的能力。充分发挥农产品流通领域中各类行业协会的作用,使之成为促进流通企业规范发展、实现行业自律的重要依托。
6.严格农产品市场管理规范
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构建有利于市场体系建设的制度保障,废止不公平竞争、行政壁垒、地方保护等各种分割市场的政策或规定,消除对市场建设中的非公有制经济的各种歧视;加强治安管理,规范行政执法,打击欺行霸市行为;建立健全行业自律、舆论监督、群众参与相结合的市场监管体系,为经销商提供文明、安全、高效、和谐的经营环境;加强农产品质安全管理,把好市场准入关口,维护市场秩序,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建立和完善市场诚信机制,打造市场服务品牌,提高市场服务水平;加强市场信用建设的宣传,进行信用知识教育和培训,制定激励机制,支持市场管理机构和市场行业协会建立适应自身发展状况的信用制度。
我国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始于1997年,经当时国内贸易部(现商务部)批准,国家经贸委等八部委进行联合论证成立的一种新型现货交易模式,即通过网络与电子商务搭建的平台,对相应物品进行即期现货或中远期订货交易的市场。目前,此类市场的管理规范和法律依据主要是2003年7月出台的《大宗商品电子交易规范》和2004年8月人大常委会通过的《电子签名法》。2005年1月8日,国务院办公厅的《关于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若干意见》,对促进这类市场的发展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这类交易市场在我国还属新生事物,发展时间较短,但发展速度很快。据估计,目前全国已有200余家,交易品种涵盖农副产品(玉米、白糖)、大宗工业原材料(钢材)以及石化产品(石油、塑料、液体化工产品)等。作为一种B2B的电子商务交易模式,参与交易的企业数量也在逐年增加,有关数据统计,2007年参与企业已超过200万家。
经实地调查研究我们发现,大宗商品交易市场的产生,一般都基于比较好的现货市场基础。或是位于商品生产地,或是依托现货贸易集散地而产生和发展起来。以大连石油交易所为例,大连是东北地区重要的石化中心城市,这是大连石油期货、远期现货市场发展的重要产业基础。2005年大连市的石油加工能力就已达到3000万吨,加工量达1968万吨。同时大连是国内最大的石油仓储基地之一,目前已建和在建的原油和成品油仓储设施规模超过1200万吨。另外,大连已经成为中国北方最重要的石油及成品油集散地,拥有三大港口油品中转设施群,2005年经大连港口岸中转进口的原油和下海的成品油总量已经达到4500多万吨。
宁波“中国液体化工交易市场”的产生,是依托于镇海液体化工产品有形现货市场和镇海港口液体化工产品的物流基础设施;“嘉兴茧丝绸交易市场”则地处我国杭嘉湖平原中心地带最大的丝绸生产、加工基地和现货集散地;“余姚塑料城网上交易市场”则以余姚的“中国塑料城”为依托,该塑料城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塑料原料产品集散地,其有形批发市场十多年来年现货成交量一直位居国内之首。“上海大宗钢铁交易中心”依托的是上海这个最大的钢材消费地和集散地。
这些市场选择传统贸易中交易量较大、具有代表性的商品及规格作为交易品种,基本反映了现货贸易的特点和现实的交易需求,实现了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与现货批发市场相互促进互动发展的市场格局。
在众多交易品种中,石化类产品电子交易市场的发展较为引人注目。上海、大连、北京三家石油交易所作为石化类市场的代表,同浙江塑料城网上交易市场、广东塑料交易所以及宁波液体化工交易市场等一起,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大宗石油化工原材料电子交易市场体系。
市场结构与功能挥发
完善的现代化商品市场体系,应是原生品与衍生品市场的有机结合。既以传统的现货市场(原生品市场)为根基,也包括网上中远期电子交易市场、期货市场(衍生品市场)等多层次、多种类型的市场,以满足经济快速发展和企业发展的各种需求。目前我国各层次市场发展并不协调,传统的现货市场比重较大,中远期现货电子交易市场、期货市场等发展滞后。
期货市场诞生在发达的现货与中远期仓单市场上,是市场的一种高级组织形式。同时,中远期市场又是完善的现代市场体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构成整个金字塔体系的塔身部分。我国的中远期电子仓单市场采用了部分期货交易的制度与规则,是市场发展演进的真实需求,向上延伸的同时也提升了底层现货市场的质量,为现货市场高效运转提供了管理风险与发现价格的工具。通过第三方物流的发展与电子商务平台的搭建,此类市场为连接期货与现货市场搭建了一座稳固而可靠的桥梁,一套现代商品市场体系架构已逐渐明朗。
首先,此类市场充分发挥了立足现货、提升现货、服务现货的基础功能。现货市场作为现代商品市场体系的“塔基”部分,占有比例最大,参与者最多,是市场不断向上提升的支撑与“基石”。任何商品交易都必须充分立足现货之后,才具备向高层次市场组织形式嬗变与创新的动力和基础,才能发挥衍生品市场应有的功能与效率。
无论是大连石油交易所依托于大连这个东北地区最为重要的石化现货与中远期贸易港口城市、浙江塑料城网上交易市场依托于余姚长期以来“中国塑料城”的现货优势,还是嘉兴茧丝绸交易市场藉助于“杭嘉湖”平原的地理优势与现货基础,发展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的立足点都是蓬勃发展的现货市场,出发点则是提升与服务现货市场,使其获得更加有效的运行与周转。
我们认为,衍生品诞生于原生品,又服务于原生品。一切市场交易组织形式的创新最终都是为现货市场的繁荣发展服务。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的基础功能正是体现在提升与服务现货市场的层面上。以石化类电子交易市场为例,由于我国石化类期货品种相对缺乏,现货市场提升需求十分迫切,现有电子交易市场应抓住机会、找准定位,获取更大发展。
其二,此类市场为期货市场培育了品种、培育了市场、培育了投资者。在立足、提升与服务的基础上,具备条件进行期货交易的品种,将稳步向期货市场过渡,这是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国际油价已冲过100美元大关的今天,由于我国始终欠缺石油期货品种,也就欠缺管理油价波动风险的对冲工具,被动接受国际高油价的结果就是令国民经济的发展蒙受巨大损失。我国一直以来都是石油生产、消费大国,但不是强国。石油强国之路需要从把握其定价权起步。因此,发挥现有三大石油交易所的品种开发、市场拓展、投资者教育的功用,是我国顺利开展石油期货交易的重要准备。
江塑料城网上交易市场的LLDPE中远期现货交易活跃,就为大连顺利推出LLDPE期货品种创造了有利的市场条件;嘉兴茧丝绸网上交易市场的生丝及干茧中远期交易规模可观、辐射范围广泛,将其进一步规范化提升至期货品种并在合规期货交易所交易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十分巨大。
可以看出,现有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在自身发展阶段,无形中为“塔尖”的期货、期权等高级市场组织形式培育了品种、市场与投资者。在目前期货市场品种创新缓慢的情况下,现有电子交易市场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应继续鼓励其快速规范发展。
其三,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集信息流、现金流与物流服务于一体。这些市场不仅是交易场所,而且是一个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是信息流汇聚、整合与的场所。除了将市场自身产生的交易信息及时公布外,还有专门的信息收集和分析人员,将有关行业的国内外市场供求信息、海关信息以及相关商品的运输信息进行整理、分析,提供给客户进行经营决策参考。同时,各市场根据交易商品区域分布,设有委托的定点仓库和合作的物流企业,为客户实物交收提供服务,逐步实现网上交易、就近交收。
总之,中国资本市场需要OTC市场,中国商品衍生品市场同样需要OTC。如果说我国在天津滨海新区建立OTC式的电子化场外交易市场以求形成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结构的话,那么我国的商品衍生品市场同样需要电子化OTC市场来满足不同参与者的各种交易需求。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多数采用中远期现货网上订货的交易形式,则在一定程度上扮演了场外OTC市场的经济角色,在提升现货市场的交易效率与交易质量的同时,弥补了场内期货市场因法规框架制约而导致的创新不足跟不上现实需求的发展缺陷。因此,中国商品衍生品体系呼唤OTC市场,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责无旁贷。
发展瓶颈与可行路径
然而,法律及监管层面的问题已逐渐使这类市场在中国的良性发展遇到瓶颈。一是没有明确的市场管理主体。这类市场既不属于有形现货批发市场,也不属期货市场,因此,有些地方是“三不管”地带,缺乏有针对性的监督和管理。二是缺乏法律法规和制度规范。对这类市场只有一个由国家标准委于2003年修订的《大宗商品电子交易规范》的国家标准,仅从技术角度对大宗商品电子交易进行规范,没有针对这类市场的特性,及时从市场监管角度制定规范管理的法律法规,市场处于自然发展状态,甚至是无法可依。
另一方面,由于此类市场又确实存在庞大和迫切的市场需求,加之我国期货市场发展严重滞后,导致同类市场发展过快、模式复制现象明显,有些交易同类商品的电子交易市场全国竟有8家之多(如2005-2006年,全国液体化工电子交易市场由2家增加到8家)。盲目复制导致有些市场为吸引客户而降低保证金比例,同时存在市场规则制度不健全和内部管理薄弱的隐患,大大加剧了这类市场的风险。嘉兴茧丝绸网上交易市场挪用客户保证金的风险事件,已经为同类市场敲醒了警钟。
监管部门以“变相期货”为由,要求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大宗商品交易市场进行整改:1)为参与集中交易的所有买方和卖方提供履约担保的;2)实行当日无负债结算制度和保证金制度,同时保证金收取比例低于合约(或者合同)标的额20%的;3)规章制度、交易规则等不健全,内部管理混乱,存在风险隐患的。
我们认为,管好一个市场不容易,但管死一个市场很容易。对于整改要求的细节,各大宗交易市场都有不同的理解。由于现有大宗市场品种千差万别,以一条标准予以限制,难保不出现管得太死太紧的状况,可能会严重阻碍现有优良市场的正常运行。因此,“一刀切”式的整改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如何长效管理好此类市场令其发挥应有的功能和作用为市场经济服务,并为其寻求一条提升自身与规模化发展的道路,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我们认为:
首先,商务主管部门、各级地方政府和行业协会联合履行监管职责――规范,指导,服务,发展。商务部市场建设司是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的直接管理部门,但由于此类市场交易品种地域跨度广,属性差异大,在法律法规尚不完备的情况下,很难对所有市场施行统一有效的规制。此时就需要强化各行业协会的管理地位,配合商务部做好监管工作。行业协会作为该行业自律性组织,基本职能是教育和组织成员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加强行业自律性规则,监督、检查会员行为;依法维护会员的合法权益。
以中国石化协会为例,应充分调研把握旗下石化类电子交易市场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建议成立石油和化工电子交易市场专业委员会,以加强协会对此类市场的自律性监管,还可以定期召开研讨会,为各交易市场搭建信息交流平台。
其次,联网、整合有竞争力的同类市场,并向资本市场迈进。目前来看,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规模都较小,地域性过强,改制上市是破除此瓶颈,促进市场规模化现代化发展的关键一步。据悉,国内首家塑料原料商品的现货电子交易所――广东塑料交易所,就正在筹备股份制改造并计划2008年完成创业板上市。如果其最终能在深交所上市成功,将开创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平台上市的先河。
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全球网络化电子交易市场大联网、大融合是趋势所在,美国的Globex(全球电子交易所)就是典型代表。在我国的实践中,以中国石化协会为例,应尝试对旗下石化类电子交易市场优质资源进行整合,实践联网交易大平台的思路。
最后,规范发展与超常规发展相结合,占领现代商品市场体系制高点。现代商品市场体系如上图所示,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连接现货与期货市场,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最终,应尝试向上提升,占领现代商品市场体系制高点。这就需要具有“规范发展”与“超常规发展”相结合的战略眼光。
关键词:消费市场 特点 因素 对策
中图分类号:F01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4-240-02
在当前金融危机影响并未完全消除的国际背景下,拉动内需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举措。拉动内需,关键在于开发农村消费市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村消费市场建设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仍然存在着一些不稳定不健康因素,制约了农民消费的提升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开发可持续发展的农村消费市场,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农村市场体系是提高农民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促进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关键而紧迫的任务,也是扩大国内有效需求,保持我国经济稳定持续发展的重要载体。
一、当前农村消费市场的特点
由于农村地区人口密度小,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农民市场意识不强等原因,农村的消费市场呈现以下的特点:
1.市场交易行为的无保障性。在农村消费市场上,农民的消费行为是缺乏保障的。农民购买到的商品缺乏质量上的保证,产品无发票,没有保修期和保质卡,售后服务无法保证,家电产品的安装、维修等极为不便。另外,由于农村交通不便,外出成本高,一些农民就近购买流动商贩售卖的商品,而这些商品往往容易出现假劣问题,而在农村没有投诉站,群众遇到不法行为,没有办法举报投诉,使消费纠纷不能够就地、就近得到解决处理。这种短期的无保障的交易行为,使农村的消费者对农村消费市场缺乏信心,导致农民不敢消费,不愿消费,最终导致放弃消费。
2.农村消费市场的不稳定性。在农村,商业网点缺乏,大多数农村商店简陋,和住房一体的小门面居多,缺乏大型专业市场和可以承接大型商业企业入驻的商业设施,经营规模小、品种不多,而且经营地点无规划性,经营时间无固定性,给农民消费带来了很大的不方便。农民重要的消费场所――传统的农村集市具有临时性的特点,场所简易,受天气影响较大。而且集市上商家进入和退出都无手续比较容易,造成售卖群体经常变更,消费者退换商品困难,甚至找不到卖家的情况。这些市场的不稳定性极大地打击了农民的消费需求。
3.市场主体不成熟性。农产品流通基本上还是以农民个体商户、运销大户为主,处于分散经营状态,资金投入规模小,经营条件简陋,运销能力低下,市场信息闭塞,专业化素质低,抵御风险能力很差。农民流通合作经济组织虽然数量不少,但规模小、实力弱,市场覆盖率低。进入流通领域的农村市场主体,对农民的消费需求掌握不及时,信息不灵敏,基本上是各自为战,难以适应市场变化的需要,具有明显的不成熟性。
4.消费方式单一性。农村消费市场上,基本都是属于现货市场且现金消费。对于大额消费来说,农村缺乏银行网点,农民取现不方便。且农村收入具有季节性,大额消费一次性支付能力不足。据统计,农村日用消费品90%以上通过直接交易销售,农村批发市场仅有9.23%的市场全部或部分采用了电子商务交易技术。另外,由于农村市场的简易性,缺乏验钞设备加上农民知识水平低,对假币识别困难,给假币在农村泛滥开拓了空间。这对于消费存在着很大的制约。
5.消费产品低层次性,无秩序性。农村消费市场上,日用品、农副产品居多,商品供应单一,大型的家电产品及建筑材料等商品基本缺失,可选择性不多。由于农村市场经济不发达,交通、信息相对闭塞,农村居民收入较低,农村居民在购物过程中理所当然把价格低廉的产品作为首选,许多伪假冒劣产品乘机而入,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等不法行为屡禁不止,过期产品由于缺乏监管也继续出售,食品安全问题比比皆是。而且农村消费市场上虚假宣传,乱摆乱放,占道抢道现象严重。很多农村集市,无人清理,卫生状况差,造成了农村生活环境的恶化。
二、制约农村消费市场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虽然农村蕴藏的消费潜力巨大,但到目前为止,农村消费势头不旺,启动内需的工作一直进展缓慢。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农民收入水平低,社会保障不足,农民消费观念落后。农民收入低的问题已成为长期制约我国经济增长的瓶颈和扩大居民消费的薄弱环节。虽然近年来外出务农的农民越来越多,但是很多农村家庭的收入仍然以务农为主,收入较低。而且由于农业生产的特殊性,受自然灾害、天气等因素影响大,使农民收入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加上农民经济负担沉重,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一直落后于城市,农民的生老病死大部分由自己承担,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在农村较普遍,致使农村居民消费有“后顾之忧”,降低了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影响农村消费市场的拓展。另外,农民的小农意识强,传统的保守消费观妨碍了他们的消费。农村居民储蓄意识浓厚加之量入为出的生活方式,农村居民缺少积极消费的意识。而另一方面,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不合理,人情往来消费较重及婚丧嫁娶花费较多。保守的消费观、非科学的消费方式对消费的恶性循环发展起了催化剂的作用。
2.市场发育不健全。农村市场是我国最大、最具潜力的市场。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市场基础仍十分薄弱,市场主体不健全,流通渠道不畅,市场建设无规划等问题还很突出,市场机制的作用在农村未能得到有效发挥。长期的二元经济结构使绝大部分消费品的生产和完善的商业网络集中在城市,而农村商业网点缺乏、售后服务差;其次是农村市场流通主体规模小、实力弱,难以适应农村消费市场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和市场发展的需要。农村市场规划缺乏合理性,普遍的存在着重复建设和市场缺失并存的现象。农村市场发展相对滞后,必然影响消费的持续增长。
3.农村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落后。目前,我国农村流通基础设施还比较薄弱,与城市的公共设施差距依然很大。首先,农村交通设施落后,远远不能满足劳动要素和物质要素流动的需要。其次目前我国大量农村自来水网络不健全,生活用水质量低。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仍有大部分地区农民用不上自来水。再次,电力无法进行大规模建设,虽然国家进行了农村电网改造工程,但仍有一部分的农户用电质量得不到保障,如供电时间不足、电压不稳等问题存在,且有些地方电费较高,制约了家电商品在农村的大规模消费。最后,通讯网络不健全,农民获取信息的手段单一,农村部分地区仍无有线电视和手机信号,网络在农村不普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制约了农民消费和农村市场的活跃。
4.监管体系不完善,服务落后。农村市场监管体系不健全,市场监管力量相对薄弱,加上农村市场点多、分散、管理难度大,市场监管很难到位,市场秩序不规范。农村市场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不少执法部门重复检查、盲目检查,以罚代管,重收费、轻管理。农村市场相应的消费配套服务缺乏,农民消费者售后服务难,商品退换和维修难,尤其是大家电,在城市维修基本是上门服务,而农村则要到城里去维修,附加了交通费用和运输风险。
5.农村劳动力素质低,市场意识薄弱。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先天因素。当前我国农村文化教育水平仍然较低,仍有部分劳动者不识字或识字较少。在青壮年劳动力中,文化素质基础略好,但是接受新技术、新事物的能力比较差。农民自身存在着浓厚的小农意识,思想观念保守落后,以眼前的物质利益为重,忽视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从众意识强,消费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他们市场意识淡薄,维权意识薄弱,缺乏主动参与市场、驾驭市场的能力,不懂价值规律,不懂政策法规,不能通过市场实现自己的利益,无法形成充分的市场经济意识,使一些不法企业和商贩有了可乘之机,致使劣质产品充斥农村市场,严重打击了农民的消费积极性,使启动农村消费市场的举措落空。
三、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农村消费市场的措施
1.加大宣传,改变农民的消费观念,培养合理的消费意识。农村居民的消费观念、生活方式和消费知识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农村市场的开拓。转变消费观、走出消费误区的根本是对农民进行合理消费教育,鼓励合理消费。一方面,通过广播电视等途径宣传,加大示范效应,更新农村居民的消费观念和习惯,让农村居民从保守恋旧的消费情结中走出来,逐步改善传统的理财观念,培养其合理进行消费决策的能力,以减少消费随意性和盲目模仿性。还必须提高农民的整体的科学文化素质,完善九年义务教育制度,加大农村教育教学投入,推广农村相关知识普及宣传,从根本上提高增强农民的维权意识和能力,提高农民识假、辨假、拒假的意识。另一方面,要开拓精神消费领域,如图书市场、娱乐市场等,做到物质生活水平与精神生活水平同步提高。
2.加快农村市场体系建设,优化市场主体、完善流通体系和信息网络服务系统的建设。在农村市场体系建设中,首先政府应大力引导和培育市场主体专业化,提高农村经纪人的素质,开展相关的知识培训,提高组织协作能力,大力培养农业加工和农产品市场开发、营销的地方性人才。发挥外出务工人员的带头作用,充分利用他们的知识和实践技能,引导他们加入农村市场的生产和流通环节,成为农村市场建设的动力。对从事运销活动的农民,工商、税务、金融等相关部门要提供尽可能的便利和优惠。其次,要切实把搞好农村流通放在战略位置,切实提高农村流通的质量和水平。消费市场流通顺畅与否,是市场供销两旺的物质保障。正如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决议指出:“进一步搞活农产品流通,尽快形成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农产品市场体系,为农民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是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要根据各类农产品的不同特点和供求状况,采取相应的方针和步骤,改革农产品流通体制。”加快完善农产品双向流通体系,构筑低成本、安全、便捷的新的流通体系网络,实现农民生产的农产品“好卖”和日用消费品和农用生产资料“好买”的顺畅流通。再次要建立灵敏快捷的农村商品市场信息网络,健全农业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强化信息引导和产销衔接,通过价格、供求等市场信息引导农民走向市场,开展电子交易和期货交易。
3.加大政府投入和监管力度。由于农村缺乏积累资金,靠分散的小规模的农户自身来建设现代化的农村市场体系是不现实的。要多渠道筹建扶持资金,积极争取中央、省、市、县的资金和政策扶持,调动社会力量对农村市场建设投入的积极性。加强农资产销调控,保障市场供应和价格合理,鼓励发展农资连锁经营,推行农资信用销售,建设农村综合服务中心。
另外,在消费环境维护方面,针对前面所述的假冒伪劣产品的问题,国家应加快农村市场体系立法工作,消除不利于市场体系建设的法规、法律和政策,逐步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并强化商品质量监督,加大执法力度。工商、物价、质监等部门需分工合作,严禁造假、售假行为及假冒伪劣商品在农村市场流通,净化农村消费市场,增加农民消费的安全感,维护农村商品市场公平交易秩序;着力于建立和健全农村商品售后服务体系,强化服务功能,提高服务质量。对于家电等商品,注重做好售后送货、安装调试、指导使用和维修服务,让农民买得放心、用得舒心,维护为农民消费创造良好环境。
4.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农村基础设施的完善,能够优化消费条件,成为扩大农村需求的坚强后盾。应进一步增加对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与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投入,特别是涉及农村居民的民生基础设施。首先要加强农村道路交通建设,兴修农村道路和桥梁,保障商品流通顺畅;其次要健全农村水、电、通讯网络建设,兴修农村电网、有线电视和铺设自来水网、治理水土流失等;最后要完善邮电、储存、娱乐等配套设施。另外,针对农村金融滞后,要加快农村金融体制多元化改革,克服目前农村金融制度的缺陷,完善政府投资的金融机构,大力发展民间中小金融机构,积极开展农村消费信贷,改善支付方式,增加农资等分期付款方式,并提供农村住房、汽车和教育信贷消费。研究制定符合农村消费需求特点的消费信贷政策,有效地控制农村信贷风险,活跃农村消费市场。
5.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要使农村消费持续稳定增长,必须持续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虽然国家已连续几年采取措施,但任务还很艰巨。首先,继续加大对“三农”的资金投入,进一步增加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力度,加强对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管理调控,保持农产品价格合理水平,稳定农民的收入预期。要建立大市场,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按照市场组织生产优质畅销农产品,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其次,大力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利用农村的天然优势,发展旅游观光、绿色餐饮、休闲娱乐等第三产业。第三,加快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继续拓展农民外出务工渠道,加强对农民工技能培训力度,增加就业机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收入有了稳定的增加,居民才会有消费的动力和能力,也才有可能将消费需求转化为实际的消费,才能推动有效需求的增加。
另外,政府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完善农村的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体制,建立覆盖全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如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并加快制定相应的法规,使农村居民尽快享受与城镇居民趋同的生活保障。进一步减轻农民的负担,继续推进农村税费改革,清理不合理集资和收费,同时完善义务教育阶段扶助力度,减轻农民的教育支出负担。同时,把扶贫工作落到实处,建立扶贫工作责任制,与落后的村组结成帮扶对子,采取资金和技术上双重援助,使相对落后的村组尽快脱贫。
[基金项目:内江师范学院青年基金项目《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制度研究》(编号:07NJS―28)。]
参考文献:
1.李玉举.扩大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政策建议[J].宏观经济管理,2009(7)
2.贺珍瑞.新时期扩大农村消费需求的制约因素与对策探析[J].理论导刊,2009(4)
3.张秋锦,张强,龚介民,吴志冲.农本论―――当代中国农民问题思考[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4.穆艳如,马超.关于扩大农村消费市场的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0(14)